首页 > 文章中心 > 晋升发言稿

晋升发言稿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构建晋升体系,激发采编活力

尊崇专业主义、鼓励能者居上、破除一评定终身的职业晋升体系,将为进一步提升采编人员能力、推动采编工作创新注入“正能量”。

长期以来,在报社等新闻单位中存在一种“业务优则仕”的现象。这种单一的选拔晋升机制,导致千军万马挤向一座“独木桥”,除少数人能得到提拔之外,绝大多数采编人员普遍陷入“三年迷茫,五年恐慌,七年八年想转行,专业到老很绝望”的困境。为了破解采编人员上升通道过于狭窄这个普遍性的行业难题,广州日报最近探索为采编人员建立一套“业绩为先、酬劳对等、能上能下”的职业晋升体系。其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个专业通道和评价坐标,既能准确衡量出每位采编人员的能力和价值,又能给大家压力、动力和希望,激励他们心无旁骛提高技能,持续进行业务创新,推动报社永续发展。

建立专门的采编人员职业晋升体系

广州日报对采编专业职级,从见习到首席设了13层专业职级,分记者、编辑、评论员、检查员四个序列(见右表)。其中,最低的专业职级为见习,最高的专业职级为首席(一级),首席对应的管理职级和薪酬标准相当于副总编辑。年薪制专业人员、图片编辑等非记者岗位均归属编辑序列,评论员序列在采编晋升时归属记者序列。采编职级晋升遵循逐级晋升的原则。其中,晋升到资深级及以上的职级晋升,每两年实施一次;晋升到采编一级及以下的职级晋升,每年实施一次。职业晋升工作完成后,根据采编工作的需要,可在各采编部门下设工作室,没有行政级别,不与工资待遇挂钩,设工作室主任、副主任头衔,仅用于采访及对外联络。

采编专业人员职级的相关待遇,只与在岗期间的薪酬待遇挂钩,不与个人退休待遇挂钩。包括首席级在内的所有职级,如果任期内业务指标考核不过关,下一轮评审时可能会被降级和调岗。在随后一年的跟踪考察期内,被降级的员工如表现仍不合格,将予以辞退。这种制度设计从一开始就杜绝了一劳永逸的“终身制”,不仅较好地体现了个人贡献与薪酬对等的原则,还解决了“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人事弊端,增添了业务创新的活力和事业进步的动力。

设置科学的采编人员职级评价标准

为了科学合理地设置每个职级的任职资格和业绩指标,广州日报按照“3D+E”(职责描述Do,绩效表现Deliver,技能要求Display,工作经验Experience)的晋升标准,制定了一套数据指标体系,力求使每个职级都有一个客观、全面、量化的评审标准。

具体而言,任职年限和业绩指标是基本的资格要求,员工一般只有达到某一职级的任职年限和业绩指标,才能获得晋升提名的资格。业绩指标主要是由稿件数量、稿件质量以及有无重大差错等构成,这也是能否得到晋升或不被降级的决定性依据。

全文阅读

《章太炎全集》佚文补遗及其他

摘 要: 《章太炎全集》出版十余年来,学界幸飨。近来偶得太炎《全集》佚文《桂之华轩诗文序》,此文价值有:一是可以看出太炎对清代文坛的一些评介;二是可以纠正《清史稿》记载上的一些错误与不当之处。本文作者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 章太炎 《桂之华轩诗文序》 沈祖

《章太炎全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82年至1986年整理点校出版,共六巨册,幸飨学林,厥功至伟。太炎先生所作诗文主要收录在第四册《太炎文录初编》和第五册《太炎文录续编》(均1985年出版)中。《初编》五卷,内《文录》二卷,是章氏早年的诗文结集,共收单篇诗文一百二十七篇;又《别录》三卷,收政论文、学术论文三十九篇,大部分为章氏主编《民报》时所作;又《补编》收文八篇。参加编辑整理《初编》者为钱玄、张芷、祁龙威、程敦复、王子慧、汤炳正诸贤,最后由徐复先生综合覆校。其《序》谓:“此次点校系据浙江图书馆所刊《章氏丛书》为底本,并以上海中华图书馆石印本《章太炎文钞》所载各文参校”而成。《续编》七卷,前六卷是散文,共一百七十篇,末一卷为诗歌、韵文,共六十七首,均为章氏晚年著作,由黄耀先、饶钦农、贺庸诸先生整理校点。《续编》以黄耀先藏书本为底本,参校章氏发表在《华国》月刊及《制言》半月刊上的文章编辑而成。

经过诸贤的不懈努力,旁搜广取,《章太炎全集》在考核、辑佚、点校等方面都臻于完备,十余年来,很少见有补遗文章发表,但仍有可资补遗、商讨之处。笔者近阅朱铭盘《桂之华轩遗集》一书,偶得题为太炎撰《桂之华轩诗文序》一篇,为《全集》所未收,现录如下:

泰兴朱曼君先生,少倜傥,善属文。既壮,事武昌张公(笔者按:张裕钊)。张公以古文辞着,而先生善为俪语,犹申耆(笔者按:李兆洛)出于姬传(笔者按:姚鼐)之门也。其文上规晋宋,下亦流入初唐。尝为《鲁仲连碑》,士庶传诵,有夏侯氏《东方像赞》风,它笔札亦称是,其效初唐者,非其竭思之作也。亦喜赋诗,颇杂宋体,盖清代风习固然。先生寿不过四十,著述多未就,有《五朝会要》,余未见。见其《桂之华轩诗》四卷,《文》九卷,序之云尔。民国廿二年六月章炳麟。

朱铭盘(1852―1893),字mn,原字日新,号曼君,江苏泰兴人。弱冠即负才名,与南通张季直(謇)、范肯堂(当世),如皋顾延卿(锡爵),海门周彦升(家禄),并称“江苏五才子”。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优贡,同年中举,保举知州。工诗文辞,受知于张裕钊、方浚颐,与李兆洛、龚自珍、魏源等交善。著有《四裔朝献长编》五十六卷①、《两晋宋齐梁陈会要》二百四十卷。其诗文集有《桂之华轩诗集》四卷、《文集》九卷,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南通翰墨林书局铅印本。《文集》亦名《桂之华轩骈文》,无序跋、题辞,收赋、铭、碑、赞、表文若干。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其甥郑肇经重刊《桂之华轩遗集》十五卷,金v《重编桂之华轩遗集序》曰:“泰兴郑权伯君重刻其舅氏朱曼君先生《桂之华轩诗集》四卷、《文集》九卷,并郑君增辑《补遗》一卷、《纪年录》一卷。……先生所著书,先后手自缮写,未及杀青。殁后其侧室赵孺人囊负以归。既孺人挈其孤子投依南通张季直、范肯堂两先生,出其遗墨。张先生因取诗文集稿畀翰墨林书局,用活字版印行。”后郑氏以母寿,“进谋为舅氏之书刊行寿世……是集初刊本无序跋、题辞”。

《桂之华轩遗集》录章太炎文章两篇,一篇是《朱曼君先生像赞》,为太炎先生亲笔篆书,钤印,《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续编》卷七收录此文。此文对朱铭盘赞誉有加,称其为“海陵之彦,唯君阔步。训辞深厚,翰音飞翥”。但文中“鲆嗄讯取本,《续编》释为“亦难度”,盖释读有误。另一篇即是《桂之华轩诗文序》,《章太炎全集》未收。此佚文的价值约有数端。

一是可以看出太炎对清代文坛的一些评介。首先是对骈、散文,以及桐城派作家的评论。章氏推重魏晋文,朱铭盘师事张裕钊,为桐城派一员却又“善为俪语”,“其文上规晋宋,下亦流入初唐”,因此章氏誉其“善属文”。章氏避开了当时骈、散文谁为文之正宗的争论,认为:“骈散二者本难偏废。头绪纷繁者,当用骈;叙事者,止宜用散;议论者,骈散各有所宜。”②因此他“重汪中,未尝薄姚鼐、张惠言”③。据此,我们亦可以说太炎重李兆洛,未尝薄姚鼐;重朱铭盘,未尝轻张裕钊。其次,章氏谓朱铭盘的诗“颇杂宋体”,似乎并不称誉,这也可以看出他对清代诗坛的宋诗派,尤其是“同光体”的态度。

全文阅读

《云南教育》“优秀论文选”征稿启事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提高教师素质越来越具有突出的历史意义。为鼓励和引导教师加强教研,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素质,增进教师间的学习交流,满足教师评职晋级的需求,助推我省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云南教育报刊社拟定出版《云南教育》“优秀论文选”,具体征稿事宜如下:

一、《云南教育》是云南省教育厅主管、云南教育报刊社主办的省级教育期刊,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云南省优秀期刊,云南省A类期刊。标准统一刊号:ISSN1009—2099 CN53—1011/C4

二、主要栏目有:观点、专题、师资建设、课程改革、教学设计、课程整合、课堂教学、技术与应用、教学反思、管理与创新、综合教育等栏目。

三、来稿须知

1.论文选题与教育有关,观点鲜明,且文章具有较强说服力和实用性。

2.稿件包含:标题、正文、参考文献。来稿请附作者详细信息: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邮编等,以便于文章的正常发表和邮寄。

3.稿件字数应控制在4000字内。教师每篇论文需交评审费、证书工本费、邮寄费等共计50元。收款人:王燕敏(请在汇款附言上注明“优秀论文选评审费”字样)。所有来稿经审核,优秀论文将集结出版。

4.《云南教育》“优秀论文选”旨在进一步开拓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为教师们展示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提供一块实质性的平台,也为老师们在工作中的晋职升级、成绩考核、成果评定等提供一件较有价值、较有分量的证明材料。稿件切勿一稿多投,严禁抄袭、剽窃,凡是作者原创、见解独到、文章质量高的论文,经编辑室评审后将为作者颁发“云南教育优秀教研论文奖”证书。

全文阅读

编辑应正确处理审稿中的文字复制比问题

摘 要:中国知网开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是数字化时代编辑审稿的重要辅助工具,也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反学术不端利器。编辑应理性看待该系统的利弊,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学术论文实际和参照检测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正确使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提供的检测结果。

关键词:学术论文;数字化;审稿;文字复制比;学术不端检测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123-02

由于学术界现行的考评机制的要求,教学、工程、研究、经济、文化、管理等系列的从业人员,上至以培养人才和科研服务社会的大学教师和研究所研究员,下至中小学教师、幼师、财会等要想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均必须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撰写科研论文;另外,不少高校规定研究生毕业也要。这对科研和学术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即学术“泡沫化”和学术不端现象,这让不少有识之士十分担忧,渴望学术规范和反对学术不端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应社会现实的需求,中国知网于2008年开发出“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以下用英文缩写AMLC代替),并在同年年底投入试用。它能够在短短几秒内完成对一篇字数在一万五千字以内的学术论文的复制比检测,同时生成信息翔实的检测报告。检测报告会详细列出被检测文献与对比数据库中相同或相似文献的详细信息,如与数据库中文献的重合字数、是否存引证关系、文字重合度等。该系统在两年后又成功完成了升级,其功能更趋完善。

出版已经走上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每位编辑面对的不只是一篇学术论文稿件,而是内容与之相关的海量信息。相对于编辑经验丰富的资深编辑而言,青年编辑不管是职业素质还是学术素养、学术眼光、学术问题的捕捉与把握都是很欠缺和不成熟的,因而在审稿中不可能简单地就对稿件做出准确判断。但AMLC为编辑减少了烦琐的检索与阅读相关文献的时间与精力支出,也为编辑在初审论文时把握论文的学术水平、创新程度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是目前编辑审稿的重要辅助工具。

一、“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利弊分析

AMLC以强大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不仅是数字化时代编辑提高审稿工作效率的重要辅助工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对学术道德建设、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就学术不端作者而言,也能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具体而言:

一是预防和打击学术不端行为[1]91。中国知网收录了国内期刊文献、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年鉴、工具书、专利、外文文献等所有与科研和学习相关的重要资源,并建设成强大的数据库,尽可能全面的资源保证了检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中国知网也是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和个人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库。一些不端行为就会把不劳而获的触角伸向中国知网,但是不论作者如何高明,其操作的范围都不出中国知网数据库。被检测的稿件只要有一句与数据库文献相同,就会被系统发现,企图不劳而获的不端行为再也没有可乘之机。另外,就算侥幸刊发出来,一旦被知网发现,知网就会在数据库中删除该文献,这也让不端行为主体十分忌惮。二是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1]92。编辑的工作效率主要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时效。学术论文的审稿是个漫长而又耗费精力的工作,因为要把握稿件的创新程度和学术水平,必须尽可能全面地查阅相关和相似文献,甚至专著。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快速与准确很好地解决了编辑审稿工作量大、周期长的问题,有效地帮助编辑减少了劳动量,提高了编辑审稿的工作效率,对青年编辑而言,功效更著。另外,审稿工作完成后,编辑需要给作者出具审稿结果,函件撰写也是十分繁重的脑力劳动,检测报告则为编辑撰写退稿函和退修信提供了便利。三是治病救人。学术“泡沫化”和学术不端都是急功近利之病,如果不及时遏止,它将会对学术、对科研、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作用。试想,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弄虚作假和没有创新的基础之上,其经济基础将会付出怎样惨重的代价。

全文阅读

学术期刊收费刊稿背后的制度因素与规范策略

我国转轨经济的时代特征及当前的科研考评与职称晋升制度为期刊收取版面费提供了必要的制度基础和市场需求。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体制、政策方面还存在很多漏洞,难以激励和约束市场主体形成对长期利益的关注,容易导致某些作者和学术期刊的短期逐利行为。为规范收费刊稿市场秩序,应从制度层面着手,一方面要完善期刊质量考评与监督惩处体系,制定版面费收取与使用相关规范,加大对期刊社的监督检查力度,规范版面费的收取、使用与管理;另一方面要改革完善科研考评监督体系,从注重论文数量与发表刊物级别向注重论文本身学术价值与创新转变,要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惩处力度,端正学术风气,净化学术氛围,加强学术自律,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期刊;收费刊稿;制度因素

【作者简介】陈静(1977—)女,汉族,河北省泊头市人,北京物资学院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社编辑,助理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流通经济学。

当前在我国社会经济转轨阶段,收费刊稿是学术论文作者与期刊社的理性选择,版面费的出现无论从作者的角度看,还是从学术期刊社的角度看,均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

1.当前的科研考评与职称晋升制度:收费刊稿市场需求形成的制度驱动因素

从单位层面看,在当前的科研考核评价制度下,的数量特别是在高级别刊物上的数量,既是衡量高校或科研院所综合实力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也是考核教师与研究人员学术成就的重要依据。比如,当前世界大学的学术排名主要以国际可比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表现为衡量标准,具体包括获得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的折合数、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的折合数、各学科领域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在《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折合数、被科学引文索引(SCI)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师均学术表现等;国内大学综合评价排名所依据的指标主要包括国内引文数据库论文及引用、国外引文数据库论文及引用、学术著作引用、艺术作品、专利授权、科学与技术奖/人文社会科学奖等。而其中各项具体指标分值的高低无不与本单位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存在重要关联。于是,为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与社会影响力,争取更多国家科研经费资助,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都高度重视科研论著发表工作,并专门设置奖惩办法,对学术期刊分等定级,将论文和著作的发表与科研考评、职称晋升、福利待遇挂钩,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本单位教师或研究人员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到正式出版发行的刊物特别是高级别刊物上。达到考核标准或表现突出者,可以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无论在职称晋升、课题申请,还是在福利待遇、职务升迁等方面都将面临更多机会,而达不到标准者则会在工资福利等各个方面受到影响。据了解,有的科研单位对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等世界顶级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每篇给予高达10万元的奖励,其奖励额度之高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

从个人层面看,作为衡量科研与学术水平的一项硬性指标,为通过科研考核、实现职称晋升、争取科研资助、获得科研奖励、确保科研课题结项、竞聘各个级别的教学科研岗位,高校教师或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作为储备和资本。

此外,在学位管理方面,很多高校都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发表学术论文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必须根据学校规定以第一作者(署名单位为就读学校)的名义在一般或核心期刊、国际学术刊物或正式出版的国际学术会议文集甚至三大检索(SCI、SSCI、ISTP)上发表数量不等的论文。

全文阅读

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现象研究

近些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在科技期刊中屡屡出现,抵御学术不端,倡导良好学风,成为学术界热议的沉重话题。笔者从事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二十余年,对此感触颇深。医学科技期刊论文涉及的学科分支众多,学术性强,且文献量大,作者群广,是学术不端的“频发区”。据报道,有医学杂志2010年发表的4284篇医学论文中1789篇存在学术不端(文献量复制比大于30%)。这不得引起我们的深思。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行为违背了医学临床和实验数据真实、诚信的根本原则,严重损毁了医学科研、临床和教学成果,败坏了学术风气,影响了医学科技期刊的内在质量,阻碍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对此,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部应在不断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的同时,利用多种渠道防范、发现并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一、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

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现象的出现由来已久。随着时代的变迁,网络科技的发展,其表现呈多样化趋势。以下为笔者根据工作实际总结出的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

(一)移花接木,抄袭拼凑

有的作者撰写论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做学问,而是为了凑数;撰写论文的方式是在众多文献中寻找、挑选自己需要的文字进行摘抄、修改、拼凑。更有甚者连图表、公式及相关数据都不做任何加工,整段照抄照搬,拼凑成文。这样的论文甚至不用深究,只需简单地在网上“百度”一下,就能找到其“出处”。此类论文的内容,不是对工作成果的客观总结,而是对他人成果的恶意剽窃,毫无创新性,自然没有发表的价值。

(二)闭门造车,臆断虚构

此多见于医学临床报道和实验研究的论文。有的作者并没有从事某项临床或实验研究的工作经历,就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看似“合乎医理”的想象、推论并由此成文。笔者在工作中就发现有临床报道的论文中,同一科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观察同一病种的病人就达数百例,且所设对照组和治疗组病例之和大于总病例数。与作者联系,电话里吞吐半天也没说个明白,又不能提供原始的临床数据。如此论文,其真实性和科学性不言自明。

(三)张冠李戴,随意署名

全文阅读

顾炎武生财有道

顾炎武(1613-1682)不仅学问厚,而且气节高,为后人所景仰。为了反清复明,也为了著书立说,顾炎武从45岁开始北上游学,25年在外闯荡,没有衣锦还乡,也没有叶落归根,最后客死他乡。

北上游学途中,他曾辗转山东、北京、陕西、山西等地,居无定所,食无定餐,骡马相伴,沉卷相随,完成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壮举,最后留下了著作等身,豪言满腔的英名。

踏上游学征程前,他因家产破败而被打劫陷害,深感“弱者有人欺”的后果。虽然顾炎武一路上曾得到了文友们的鼎立相助,但他一贯自强。为实施他长久游学的计划,不愿一直心安理得地寄人篱下,必须置业自立,寻找生财之道。他在游学路上曾通过编书赚稿酬、卖田赚差价、入票赚利润的方法,而筹集到可供生活和编撰开销的经费,度过了那段艰难的苦旅。

编书赚稿酬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文人有的是知识,可以依靠卖文来获取报酬。顾炎武在无奈之下,只能走这条最容易见效的道路。对于一向清高的顾炎武来说,沦落到要靠卖文为生的地步,总感到十分尴尬。好在顾炎武的文名在外,不用他主动出击,别人常会络绎不绝地走上门来,邀请他参与当地志书的编写。这些写作题材也是顾炎武鸿篇大著中需要调研的内容,所以常会欣然接受,去完成一举两得的编撰任务,不但能充实自己的著作,而且还能赚取可观的稿酬。

由于山东曾是复社(明末文社)活动的重要区域,莱州又是山东复社的中心,那里还有他原在昆山认识的老友,所以顾炎武北上游学的初始阶段就落脚在莱州。自从接受了编撰当地的方志任务后,顾炎武几乎游历了山东各地,并对那里的风土人情进行了深入采风。他在山东游学期间广泛结交当地名士,获得了亲眼目睹的第一手资料,在那里写出了《山东考古录》,并协助编辑了《山东通志》《德州志》《邹平县志》,为山东留下了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

顾炎武对“写文拿钱”的做法并不忌讳,因此他在《日知录》中曾饶有兴趣地对古代的稿酬标准做过专题调研,认为这是劳动所得,是天经地义的回报。至于顾炎武为山东编写的著作最终得了多少稿费,至今无人知晓,但有了这些稿费后,他的生活变得安然无忧,这是不争的事实。

卖田赚差价

全文阅读

地方性医学期刊发展路径

1.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

1.1受限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大多数医学科技类期刊编辑部仍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体制,运行起来越来越显现出种种问题[2]:体制不适应,期刊编辑部未确立自己的真实法人地位,不能按新闻媒体特有的规律独立进行运作和发展,编辑部(杂志社)没有自,没有财权、人事权,没有激励机制,依靠主办单位或部门拨款才能维持期刊的生存。这种管理和运行模式,严重限制了期刊的市场发展空间。此外,近年来绝大多数科技期刊努力的唯一目标就是进入SCI(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ScienceCitationIndex)和“核心期刊”,医学类期刊工作者评估期刊的学术质量时也把进入“核心期刊”,被国内外检索刊物和数据库收录,论文在作者晋升职称中的作用作为重要依据,期刊的优劣不再由读者和市场来判断。而且一些期刊工作者甚至有过分夸大文献计量统计结果的倾向[3]。

1.2办刊规模小,缺乏集团优势

几个编辑人员组成一个编辑部办刊,“小而全”的编辑部数量多,各编辑部自我生产,实力单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难以获得规模效益[4]。国内大多数医学科技类期刊,大的不大,小的不小,多则七八人,少则二三人,缺乏活力和动力,缺乏集约化经营的优势,很难经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抗风险能力低下,更没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简析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梁明佩黄照权唐毓金潘明志凌琼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右江医学》编辑部,广西百色533000摘要简述当前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的生存现状,结合医学科技发展的需要,以《右江医学》为例,提出遵循办刊宗旨精心组稿,建设较高素质的编辑队伍,组建权威的编委会,培养较高水平的基本作者队伍,严格审稿,规范化编辑加工,加强信息反馈、广告策划,促进出版发行等应对措施。

1.3重复办刊,制约期刊

整体质量的提升多年来,同一内容的医学科技类期中央出、地方出,各省市自治区之间重复办刊现象严重。致使一部分期刊定位模糊,规模小,服务面窄,发行严重受挫,效益低下。目前,医学科技类期刊在扩大宣传提高发行、拓展广告业务、与企业合作办刊吸纳资金、收取费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效益。但是,由于定位雷同和发行量普遍偏低,限制了广告等其他收入,致使绝大部分医学科技类期刊的办刊经费普遍紧张。首先面临的期刊质量是印刷方面。国内有些知名杂志已经将内文改用铜版纸了,并且附有精美的彩色插页,有的还粘有亚光膜,而《右江医学》杂志虽然选择百色地区最好的印刷厂印刷,但限于经费等原因,《右江医学》杂志仅四封采用铜版纸,内文采用普通平板纸,这样的印刷质量与国内优秀期刊差距较大。其次面临的是稿源。目前右江河谷(两岸)医药卫生人员正处于新老交替阶段,老作者由于已经晋升等原因而鲜有写作,新作者则由于缺乏规范化培训,多数是有材料,但不知从何下笔,抓不住科技要点,写出的稿子质量参差不齐,致使稿件质量下降。再者就是人情稿、领导稿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杂志的质量。

1.4刊物竞争激烈,发行量普遍不高

全文阅读

试论《山西电力报》的策划与实践

[摘要]企业报是企业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只有围绕企业工作大局加强新闻策划,坚持新闻“三贴近”原则,为企业改革发展摇旗呐喊,在报道内容、手段、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提升报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关键词]山西电力报 策划 实践

企业报是企业舆论宣传的主阵地。近年来,《山西电力报》注重报纸的新闻策划已成为增强报纸影响力、提升报纸服务功能的根本途径。从报道内容、形式和手段上不断创新,努力增强报道的准确性、舆论的引导性、内容的可读性,较好地服务了山西省电力公司党政工作。报纸已连续6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报纸”,荣获“全国优秀企业报”、“全国十佳电力报”、“全国二十佳企业报”等称号,充分展示了企业的良好形象。

一、紧扣中心,做深做好主流新闻

发挥新闻宣传主渠道作用,必须围绕企业工作大局,做深做好主流新闻。

1.突出重点新闻报道。

反映企业重大主题、重点工作、重要举措是企业报的主题新闻,是企业报权威性、指导性和影响力的有效体现。搞好重点新闻的策划报道,才能增强报纸的吸引力和可读性。《山西电力报》紧紧围绕山西省电力公司中心工作和确定的主要目标,及时制订新闻宣传工作计划和报道要点。以公司电网建设、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优质服务等主营业务各个阶段的重点工作为报道重点,精心策划,组织力量进行重点报道、系列报道、深度报道,不惜版面编发优秀稿件。近年来,先后推出“保持先进性,为党添光彩”、“承诺是银、践诺是金”、“特高压工程在山西”、“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思与行’新闻会客厅”、“塑文化、强队伍、铸品质”、“晋电英模谱”、“户户通电回访”等栏目,及时报道相关内容。同时以特刊、专刊、特别报道等形式,以新闻调查、新闻分析、新闻解读等方法,对公司不同时期重要工作或重点内容进行了深度报道和特别报道,发挥了公司主流媒体和宣传平台的作用。

2.创新常态新闻报道。

全文阅读

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专业能力考试制度引发的思考

摘要:《陕西省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专业能力考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今年下发,这一意见是对现行高级职称评审政策的创新与完善,改善了目前单纯答辩评审制度存在的不足,缓解了职称晋升中挤独木桥的现状,增强了职称晋升工作的科学性与严肃性,更多地体现评审工作的公平与公正,有效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借鉴其他省市的成功经验,考试工作应做到专业设置细致,适应学科发展;客观全面分析考试成绩,制定合理考试合格线;取消考试人数的岗位设置限制;加强考试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关键词:专业能力 考试 思考

2013年6月我省职改办制定下发了《陕西省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专业能力考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就实行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评结合制度向全省征求意见。这是我省职改部门在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方式上的一次积极探索,是在充分考虑现行卫生人才结构和卫生人才市场需求基础上的制度创新。

一、目前卫生高级职称晋升体制与存在问题

从1979年国务院批准卫生部颁发《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及晋升条例(试行)》到现在,职称评审工作已走过30多年的路程。评审条件、评审工作程序、评审实施措施逐步完善,评审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我省卫生高级职称评审目前仍采用答辩评审的方法,从2009年起提高了评审条件,除了以岗位空缺为前提外,在学术论文和科研能力要求上不断加强,这些举措在保证评审质量的同时,以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第一,以单位空岗数作为晋升申报的指标限值,使基层单位考核推荐工作竞争愈演愈烈,不利于职工的安定与团结。近几年来由于岗位总数的限制,各单位符合条件而不能参加评审的人员越来越多,使得单位在晋升前所做的考核推荐工作由以前的资格审查变成了竞争性淘汰,单位内部由于高级职称晋升而造成的同科室、同专业职工之间的竞争气氛越来越紧张。

第二,2006年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后,职级工资差距加大,对岗位工资划分多个等级,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职工晋升职称的积极性高涨,一些不曾想过晋升的人员加入了晋升人群,加重了由于指标限制造成的竞争压力。

第三,现行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制度,评价指标中偏重对论文的要求,使评审工作不够科学与严谨,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健全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表现为,评委们根据申报者上报的材料凭借自己的主观印象与判断来投赞成票或反对票,有一定的随意性,难以做到对评审标准执行的完全统一;过于注重对论文科研成果的要求,而忽视对申报者思想品行、学识能力、工作实绩和劳动态度的评估;许多专业技术人员为了晋升不得不去搞科研、写论文,最终导致大多数科研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不少论文脱离实际,造成时间和经费的巨大浪费,并且近些年来学术论文抄袭、剽窃、造假等不断行为时有所闻,使学术论文作为反映学识水准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