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危机案例

金融危机案例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析一宗由金融危机引发的进口案例

一、案例介绍

2009年7月,国内某家企业(以下简称A公司)与宁波某进出口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签订了“委托进口协议”,委托其向日本某公司(以下简称C公司)进口一台多线切割机,用于切割硅片。随后,三家公司共同签署了金额约为30万美元的进口合同,交货期为2009年2月。根据合同约定,A公司向B公司支付了30%合同金额作为开证保证金,B公司于2008年8月16日通过国内某家银行向C公司开出100%合同金额的不可撤消即期信用证。然而,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硅片需求市场受到冲击迅速萎缩,A公司紧急要求C公司推迟交货期,以观其变,C公司口头同意推迟到2009年4月底。

但是,2009年2月10日C公司擅自将合同货物装船发运,船于2月14日到达宁波港。中方开证行于2月13日收到日方议付银行寄来的议付单据,经审核与信用证相符,要求B公司付款赎单。B公司只得向A公司发出付款通知,要求其于三个工作日内将货款汇入B公司帐号。但A公司以资金不足为由要求B公司暂时垫付赎单款,并代其保留货物。

此时多线切割机的市场价格较之进口合同签订之时已跌去40%,B公司经多方了解,最后断定A公司是由于市场原因对是否进口多线切割机持观望态度。如果后期硅片市场回暖,A公司有可能赎回设备;否则的话,则会放弃货物。在这种情形下,B公司只得垫付赎单款,从开证行取得整套正本单据。

货物必须于2月28日前报关,否则将产生滞报金。由于货值大,进口报关所产生的费用较高,B公司决定暂时将货物存入保税仓库。同时采取紧急措施,要求A公司出具一份“付款承诺书”,承诺在2009年2月24日前一次性付清所欠赎单款,并按“委托进口协议”的相关规定承担违约金,即每逾期一天支付逾期金额的万分之五。

然而时至2009年2月24日,A公司再次违约,仍借故不支付赎单款,B公司只得向其发出紧急通知,要求限期答复。A公司在2月27日派代表与B公司进行紧急协商,双方签订了“委托进口补充协议”,约定A公司追加30万元保证金、推迟5个月支付赎单款,并承担因违约产生的一切责任和费用,逾期B公司将有权处置货物并没收全部保证金。此外,根据B公司的要求,A公司还在补充协议中追加了一家担保公司,为其付款提供担保。

2009年下半年,硅片市场出现回暖迹象。A公司终于在7月28日向B公司支付了全部所欠款项,赎回多线切割机准备投入硅片生产。

二、案例分析

全文阅读

从案例看后危机时代金融案件审理思路的调整

摘要: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司法机关应当以家维护经济秩序、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为目标,从中央政策精神的目的出发,以民商事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为依托,本着规范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保障经济安全的宗旨,调整金融类纠纷的审理思路,依法公正妥善地审理金融类纠纷案件,确保金融环境高效、依法、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金融案件 审理思路 循环发展 依法发展 健康发展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金融市场亦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银行贷款规模急剧缩减,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的断裂,导致难以维持正常运作。银行不良债权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由此而引发的金融诉讼案件大幅度上升,金融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健全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我国的司法机关而言,此时正是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完善机制的重要时期,通过调整金融案件的审理思路,完善金融体系法制环境的建设,从而促进金融体系的有序发展。

一、通过调整审理思路,促进金融体系循环发展

案例1:某商业银行与被告签订借款合同,后被告未履行还本付息义务,该笔借款成为金融不良资产。在金融不良资产剥离的过程中,该商业银行将该笔不良资产债权出售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后该公司又将该不良资产债权转让给其他受让人(自然人或其他企业法人)。受让人将债务人诉至法院,请求被告偿付借款本金,并支付原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利息(含逾期罚息)。争议焦点:对于被告是否应当支付原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利息(含逾期罚息)。

有观点认为,利息只能由金融机构依法收取,受让人不是金融机构,受让人(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外)不能主张利息求偿权。商业银行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并按约拨付借款后,即依法享有对借款人的借款利息求偿权。利息求偿权的取得,一是须经依法"授权",而并非自然派生,二是主体特殊,只能是国家依法成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范围不得扩大。本案不良债权受让人主体不合格。受让人既不是金融机构,也不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其请求没有法律依据。其次,债权已消灭。商业银行将不良债权转让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后,银行与原债务人之间的合同关系已消灭,对于银行而言,该笔不良债权已经得到处置或说债权已经得到实现,利息的计算也已经终结。[1]

我们认为,不良债权受让人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购买取得不良债权的行为,系债权移转,原债权中权利义务的内容应当不发生变化,仅其所指向的主体发生变更,故不良债权在转让时无另外约定,则不良债权受让人应当拥有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利息求偿权。银行与其他主体因借贷关系而产生的利息是法定之债,尚无法律明确一般的不良债权受让人可以取得该利息,但在合法性层面,由于不良债权出售人没有实现债权,而不良债权受让人有没有利息求偿权,势必造成债务人在没有任何合法根据的情况下,免除了履行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利息及延迟履行违约金的义务,其实质即是债务人的不当得利。

二、通过调整审理思路,保障金融体系依法发展

全文阅读

利率市场化与金融危机:诱发机理、国际案例与政策启示

摘要:国际案例表明:一国利率市场化后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明显增加。本文通过厘清利率市场化诱发金融危机的逻辑机理、分析北欧金融危机等国际案例,发现除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审慎有效的微观监管、成熟的货币市场等条件外,利率市场化成功推进还需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各种宏观政策要有弹性、留有余地。避免顺周期效应;二是市场竞争环境要充分公平,以防范过度竞争;三是利率市场化的配套政策要稳步推进,并防范政策的叠加效应风险。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危机;诱发机理;国际案例

JEL分类号:E4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2)07-0031-06

一、引言

利率市场化是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带来的利益在理论上和实证中均已获得广泛认同。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从内生增长理论的角度对于利率市场化的促进作用加以解释,利率市场化会使储蓄更有效地配置于高产出的投资项目。Bekaert、Harvey和Lundblad(2005)通过对21个利率市场化国家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后各国实际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会提高1%-2%。然而,利率市场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加大金融部门的风险,加剧宏观经济波动,增加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从IMF对1978-1995年间利率市场化国家银行危机的不完全统计情况看(见表1),利率市场化后发生危机绝不是偶然事件,这其中既包括金融基础设施健全的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也包括金融基础设施薄弱的泰国、肯尼亚、智利等发展中国家。有关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大量研究表明。以放松利率管制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常常导致过度信贷等问题,增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素,从而引发金融危机(Demirguc-Kunt and Detragiache,2001:Eichengreen and Arterta,2002;Schneider and Tomell 2004;Weller,2001)。Demirguc-Kunt和Detragiache(2001)使用0/1虚拟变量作为利率管制时期和利率放松时期的变量,通过对1980-1995年间宣布放开利率管制的53个国家的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与随后发生银行危机的概率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关系。Weller(2001)使用26个新兴市场国家的月度数据研究发现,银行危机更可能发生在利率管制和直接的信贷规模控制放松之后。Eichengreen和Arterta(2002)拓展了Demirguc-Kunt和Detragiache的研究,他们把金融自由化进一步细分为以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内部金融自由化和以资本账户放松管制为代表的外部金融自由化。通过对1975-1997年间75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样本研究发现,内部金融自由化是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总体上看,金融危机更可能发生在开放的金融体系中,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发生的概率明显增加,并且银行危机呈现出紧随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趋势(Demirguc-Kunt and Detra-giache,2001;Kaminsky and Reinhart,1999)。为此,Caprio、Summers(1993)、Stiglitz(1994)等学者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实行一定程度的金融管制比过早进行金融自由化更为可取。

自1996年银行间拆借利率放开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行了10多个年头。国内学者对于利率市场化如何成功推进已做了大量研究,渐进的改革方案、合理的推进次序、审慎有效的微观监管、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成熟的货币市场、直接融资工具的发展等因素被认为是利率市场化成功的必要条件(马胜杰,2001;周素芳和姚枝仲,2002;许建,2003;黄金老,2011)。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正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已实现“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改革目标,同时,初步建立了以SHIBOR为代表的短期基准利率和以国债收益率曲线为代表的中长期基准利率体系。随着市场利率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货币市场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准市场利率”的货币市场利率对部分实体经济变量已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张辉和黄泽华,2011)。但是,培育SHIBOR或其他市场基准只是中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在浅层次上的必要条件(易纲,2009),从国际经验看,审慎有效的微观监管、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等前提条件并不足以规避金融危机的发生。

在我国已明确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之际,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利率市场化诱发金融危机的逻辑机理,并从各国危机教训中重新审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尚未关注的问题。

二、利率市场化诱发金融危机的逻辑机理

全文阅读

一个外销型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产业升级失败案例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8-000-02

摘 要 金融危机背景下,众多外销型企业面临战略转型,这与政府大力提倡改变经济发展增长方式、扩大内需、大力发展高效低碳经济是相吻合的。战略转型需要战略思考、战略指导,并且与自身可以整合的资源、能力相协调,并善于在经营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与优势。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企业转型 产业链

A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北京一外销型企业,主要生产毛巾、浴巾和睡衣等,产品100%外销(不含出口许可证及配额管理的商品),年营业额约为1000万元人民币,其市场结构为50%出口日本,50%出口美国、东南亚等国家与地区。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上半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急速下滑,在行业运行面临重大考验的关键时刻,国家连续通过振兴纺织行业规划,2009年3月份将纺织行业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4月份再次将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6%。这些举措,提振了国内纺织企业的信心,同时也稳定了外商对我国出口政策的预期,增强了外商下订单的信心和积极性。但是,自2008年第4季度开始,A公司的出口额仍连续下降,2009年上半年下降50%以上,由于订单不足,企业开工率不足30%,经营团队士气低落。

在外销型企业转型的大形势、大背景下,A公司于2008年底也进行了大幅度的战略转型,由100%的外销产品代加工,转入国内竹纤维的高端研发、生产与销售项目。该项目总投入约3000万元,为合资项目。另一方自然人以技术、专利投入,无资金投入,占20%的股权;生产、销售、管理等主要由A公司经营,A公司占80%股权。项目开工之初,A公司从设备选择、技术培训、生产组织管理等多个环节进行投入,并把该项目视为A公司的“二次创业”。从2009年4月份第一批产品下线,到2009年12月份生产线关闭,总共生产了20余批次产品,但市场反应平平,销售状况不好,货款无法回收,该项目失利。除外销代加工仍在勉强维持外,A公司债台高筑,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可以说,企业转型加重了A企业危机。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危机呢?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分析,我们逐渐对A公司的转型有了一定认识。

首先,分析一下危机发生前A公司的经营状况。虽然A公司自1998年开始创立,已运营了近十年,但该企业的经营一直集中在“接受订单、组织生产、发运订单”的经营环节;研发、推广、销售等经营环节并未深度涉及,且市场在国外,A公司对市场情况了解有限。从产业链分析,A公司只是纺织品经营中的“生产”环节;而纺织品是传统行业,技术成熟,生产环节不需要大的创新;A公司的主要职能是如何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保证按质、按量及时交付订单即可。由此可见,在危机前A公司的主要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生产环节,经营团队也是生产、技术型团队。在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产、技术等线性能力是经营产业链中最基本、最低层次的能力。

其次,分析A公司转型项目选择和运营。高端竹纤维项目对A公司来说是全新的:设备是新的,产品是新的,市场是新的。除生产、技术等线形能力与产品代加工时代有一定互补外,确实如A公司所言是“二次创业”。创业就需要成本,包括财务成本、时间成本、培训成本等。而A公司从未经营过企业全产业链,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最为需要的资源――市场资源。3000万元的创业投入,消耗了A企业近十年经营的前期积累,这不是该类中小外销企业所能承受的。

全文阅读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和中国汇率制度思考

【摘要】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于泰国的金融危机,由于影响泰国经济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是从汇率制度分析。金融危机前,泰国内经济一片欣欣向荣,为了保持经济的高增长速度,泰国大量举借外债,与此同时,当时泰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即泰铢是与美元挂钩的,从而高估了泰铢,使得泰国的出口竞争力下降,造成了泰国的经常项目的赤字,同时泰国政府为了减少泰国的经济泡沫,就制定了高利率政策,使得投资成本升高,因此更加剧了泰国的经济衰退,造成恶性循环,泰国金融危机由此拉开序幕。

【关键词】固定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 中国汇率制度创新 亚洲金融危机

1995年,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大幅度升值,由于泰铢与美元挂钩,泰铢也是不断升值,这就意味着泰国的出口商品成本更高,不利于泰国的出口,造成了泰国的经常项目的逆差,虽然泰国一直是鼓励外国投资,但是由于泰国经济的发展,泰国生产成本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同时泰国本身经济体制的不完善,而国际上,美元的大幅度升值,使得外资不断地从泰国撤资,转向美国市场。为了平衡泰国的国际收支,可以通过市场的作用或者政府的宏观调控来调节,从市场的角度,由于泰铢的升值在外汇市场上,投资者会买泰铢,泰铢的供给量不断增加,使得泰铢会贬值,或者由于泰铢升值导致泰国的出口减少,增加其他国家的出口,从而使得其他国家的货币逐渐升值,最终使泰铢达到均衡价格。或者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政府为了平衡国际收支,在泰铢升值时,为了让其重新回到均衡价格上,政府将卖泰铢,使之贬值。当时泰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泰铢的价格是固定的,因此政府只能调高利率,采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而这种高利率和固定汇率制度使得像索罗斯这样的“金融巨鳄”有机可乘。

索罗斯看重了东南亚经济中最不稳定的环节―泰国,当时的一段时间泰铢升值过快,索罗斯预测泰铢的升值空间不大。当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国内9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存在资产质量不高以及流动资金不足问题时”,索罗斯联合其他的投机者在外汇市场上大量抛售泰铢,由于泰铢在外汇市场上供大于求,致使其大幅度贬值,但是由于泰国政府动用了120亿美元国际外汇储备,购买了当时外汇市场上多余的泰铢,使得索罗斯和其他投机者的投机成本增大,尽管第一二次狙击泰铢失败,但是却造成了一些持有泰铢的散户的恐慌,由于这种投机具有很大的杠杆性,因此索罗斯投入的资本很大,这也就消耗了泰国政府的外汇储备,加剧了泰铢的贬值趋势。索罗斯之后狙击泰铢之前,先在远期外汇市场上沽空泰铢,并且在外汇市场上抛售泰铢,引起拥有泰铢的人们在外汇市场上纷纷抛售泰铢。当泰铢贬值后,再低价购买泰铢,再以当时签订的远期合同上的价格卖出泰铢,从而赚取差价。1997年泰国政府决定放弃固定汇率制度,采用浮动汇率,由于本身泰铢被高估,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当日泰铢贬值20%。由于东南亚国家具有很密切的经济联系以及经济模式都趋于相同,索罗斯采用同样的方式在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投机,使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韩国等在股市上和外汇市场上的货币也是大幅度贬值。

亚洲金融危机后,东南亚基本上几十年的经济毁于一旦,但是这却为东南亚各政府,甚至是全世界上了宝贵的一课,政府应该注重国内经济结构的改善,东南亚大部分的国家都以“出口型经济模式”为主,而这次的金融危机却把这种模式的缺点暴露无遗。从泰国的固定汇率制度我们可以看出,一国的固定汇率制度以及长时间的高利率能提供很大投机的空间,并且长时间的固定利率会导致经常项目的赤字,引发国内一系列的经济问题,那么汇率制度又将何去何从呢?

一国的汇率制度和金融安全密切相关,因此国家应该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调整汇率制度,并不是说固定汇率制度一无是处,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贸易发展,吸收资本流入,在特殊时期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是可行的,但一国实行资本开放并且同时长时期地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则必然产生投机的空间。所以应该见好就收,同时亚洲金融危机汇率制度的管理不善为中国做出了很好的预警,首先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高速时期,这也意味着如果中国遭受着泰国一样的情况,那么影响会更加严重。但是中国与泰国等不同的一点是,中国实行的资本管制,意味着像索罗斯这样的投机者如果在中国外汇市场、股市上进行投机,他却很难将这些资金转移出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投机的可能,维持了经济环境相对安全。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要取得长远发展,取消资本管制是一个必然趋势。

因此中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须思考适合本国的汇率制度。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很明显,中国已经不再适合固定汇率制度,但是就目前中国的资本尚未完全开放,因此采取谨慎的汇率制度,中国逐渐采取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从一定程度上能摆脱固定汇率制度的缺陷,中国参考的一篮子货币,能够避免由于一种货币的变动而引发的大幅度贬值或升值,使得外汇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也就阻止了投机的可能。但这还不是最终的结果,2008年的金融危机证明:浮动汇率制度亦会对国内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同时还要被动地接受美国的一些无理货币政策。因此总的来说,中国政府定势而动,随着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改革汇率制度,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调整汇率制度以适应中国特殊经济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全文阅读

金融危机形势下的农村企业信贷状况调查分析:浙江案例

摘要:文章对金融危机形势下浙江省农村企业的信贷状况做了抽样调查,并据此分析了农村企业的信贷特点、金融服务满足状况。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农村企业贷款表现出小额、短期、投放于原材料购买和流动资金周转等特点;欠发达县域企业进行民间融资现象比发达县域突出;农村企业融资难症结在于贷款抵押担保难。

关键词:农村企业;信贷;民间借贷;抵押担保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7-0053-04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企业在“三农”经济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成为农村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村企业的信贷满足状况关乎其生存发展的命脉,是“三农”问题研究中的重要落脚点之一。

本文在2008年11月份对浙江部分县市农村企业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农村企业信贷状况,以求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金融危机形势下农村企业信贷的真实状况。

一、调查样本的说明

(一)问卷的发放回收

本次调查抽取了浙江省内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五个县市,分别是湖州市长兴县、嘉兴市嘉善县、衢州市江山市、台州市玉环县、丽水市龙泉市。在每个县域随机抽取100家农村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共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3.2%。

全文阅读

硬伤难愈 第9期

不知道有没有人从头至尾阅读了克里斯・多德(Chris Dodd)与巴尼・弗兰克(Barney Frank)长达2300页的金融改革法案,若真如此,此人大概也只是个律师,这样做实在没什么意义。如果一个法案长达2300页,那通常意味着诸多政治妥协,多德―弗兰克金融改革法案就是这样。

但该法案的纲要相当清楚。衍生品交易将被带入交易所、监管与资本金要求将普遍收紧、投行交易部门将萦绕着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的灵魂、一个消费者保护机构将对零售市场进行严格的新监督。就事论事,这些都是有用的。但对于本次危机暴露的美国监管缺陷,该法案条款做出的回应有多好?

作为对金融危机的反应,该法案结构复杂、内容无序、明显受政治驱动,而且缺乏深思熟虑。

其一,法案对诸多金融活动所加的规制,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甚微,甚至毫无关系。例如,法案在美联储内部增设了“消费者金融保护局”,保护消费者免受欺诈和其他非法金融活动的侵害。但消费者在金融市场繁荣时是否真的受害,消费者行为与金融危机的关联有多大,答案不明显。

法案还规定,美国证监会有权使股东享有更多权利,推选自己的候选人进入公司董事会。公司的董事会经常会受到批评,并被指责酿成了金融危机。这种诟病并不公正。股东选举董事会成员,并不能改善公司治理水平,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其二,法案赋予多个联邦机构额外的权力,试图以此防范新的危机,但其实,这些机构早就有权采取各种措施。危机酝酿之际,美联储早应紧缩银根,但却未能如此。SEC和各家联邦储备银行,特别是纽约联储,本有能力制止问题借贷,提高其流动性要求。其中,部分原因可能是,与银行及消费者一样,他们也沉浸在同样的泡沫中难以自拔。此外,监管者经常被监管对象“挟持”,过分听从银行及其他监管对象的意见。

法案非但没有增加明确规范银行行为的条款,反而继续扩大政府的自由裁量权。例如,法案设立了“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委员会共有九名委员,成员来自美联储、美国证监会和其他政府部门,旨在监控华尔街的大公司和其他市场参与者,应对经济中任何新的系统性风险。委员会可以2/3多数决定是否提高对放贷者的资本金要求,以及是否将对冲基金和交易商纳入美联储的监管范围。考虑到过去的教训,新的委员会很难在新危机来临前采取任何决定性的行动,尤其是前提还要2/3多数通过。

其三,保险业方面也没有任何进步。美国例外论再次占了上风。美国仍将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全国保险监管机构的国家,这一空白在美国国际集团(AIG)案例中可以强烈感受到――负责此案的是纽约州的保险监理官。如果AIG整个集团有一个统一的联邦监管员,他必然会更加关注该集团金融产品业务所承担的风险,也将能更好地与美联储联络沟通。

全文阅读

金融危机对中国风险投资业的影响分析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成熟的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相结合的商业化投融资模式,已成为各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逐步加深,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对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那么,金融危机对风险投资的影响有多大,金融危机下风险投资业发生了哪些新变化?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的分析。

一、金融危机对风险投资的影响机制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风险投资业赖以生存的金融环境受到破坏,其运作基础和产业链条发生断裂,整个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受到直接冲击。

我们知道,风险投资具体来说就是在一定的时间里,专门的投资机构在金融市场上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各类机构和个人筹集资本,然后将资金投向具有高风险、高回报、高成长特点的高科技企业或项目中。同时,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辅导和咨询,从而加速企业的发展以回避风险。最终通过一定的退出渠道撤出资金,获得远高于其他行业的高额回报的投资模式。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风险资本的筹集阶段、风险资本的投资阶段、风险资本的退出阶段。这些阶段大部分都是在金融市场上进行的,也就是说,风险投资机制运作的基础是完善的金融市场。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正常的金融秩序受到严重破坏,风险投资主要环节和整体上受到直接影响。具体的影响途径表现在:

(一)金融危机影响风险资本的筹集

风险投资的前半段即风险资本的筹建是在资本市场完成的,没有资本市场,风险投资就是无源之水。金融危机后全球股市重挫,资本市场信用链条断裂,正常的筹资活动无法进行,风险投资的源头受到阻滞。

(二)金融危机影响投资标的――风险企业的经营

全文阅读

国际金融实践教课创新研讨

一、在教学计划中突出实践教学

目前在多数高校中,教学计划的编制往往突出理论内容的学习,而没有体现实践教学的成果。学生往往完成了理论学习并且通过考试之后,就可以获得国际金融课程的全部学分,实践教学经常流于形式。没有有效的学分和成绩刺激机制,就很难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所以,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将国际金融教学实践环节融入到每个学习环节,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案例教学,按照学生参与和完成案例讨论的情况记入相应的实践成绩,在实验室进行模拟教学的过程中也按照学生提交的实训完成情况记入相应的成绩。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组织课堂讨论、参观等。将这些实践成绩记入学分,鼓励和刺激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中。

二、选择和实践教学相配套的教材和软件

当前高等院校国际金融教材种类比较丰富,这些教材各有优势和不足。但是大多数教材中都偏重于对理论的阐述,对实践的指导少之又少。所以学生在学完教材之后,只能了解到一些基本的知识要点,对实际操作则完全没有了解。在考试中也只是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考完试之后对国际金融课程则基本没有什么印象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教材的选用上,可以跟随国际金融发展的最新潮流,引进西方一些新颖的教材,或者选用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编写的含有国际金融实际操作内容的教材供学生使用。另外,利用模拟实验室,购买相应的学习软件。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通过软件的利用,在实验室中建立模拟银行、模拟证券公司、模拟外汇市场等,将实际国际金融业务仿真模拟在软件中,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

1.重视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通过教材内容中关键性问题的典型实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使教学内容更加典型化,使学生能从特殊归纳一般,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使用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典型案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以及利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这是成功的关键。国际金融案例的选取要注意典型性和启发性。案例要和理论实践知识相结合,并且和当前国际金融热点问题相结合。引人入胜的案例,往往能够使学生印象深刻,能够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比如在讲授国际收支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选用中国和其他国家近年国际收支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组别,让学生自行找资料,自行制作PPT,然后在课堂上安排不同小组同学代表配合其制作的PPT资料进行讲解和分析。学生分析完毕以后可以由其他小组同学提问,由演讲的同学进行回答。最后,老师总结,并对小组成绩进行评分。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决策组织能力等。

2.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国际金融是一门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课程,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课堂讨论引入到学习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让学生在辩论和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比如,在学习国际储备这部分基本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中国国际储备问题进行分组辩论。在辩论中正方运用拇指法则、外汇储备/外债比例法等指标,论证我国应减少外汇储备总额;而反方则从我国利率水平、国际交易需求、经济的安全等各方面说明我国应加大外汇储备力度。为了增强学生对金融危机理论的理解,把班级分别划分为几个组别,每个组别分别介绍一个代表性国家的金融危机,比如:一个小组选择阿根廷金融危机,一个小组选择俄罗斯金融危机,一个小组选择东南亚金融危机,一个小组选择美国金融危机等,总结各自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以及治理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学生制作了内容丰富的课件,查阅了相关文献,了解了很多关于金融危机的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收到了非常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讲座国际金融的教学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到国际金融学科前沿领域和前沿问题。这些问题是课堂教学无法教授给学生的,所以有必要通过邀请校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讲座,介绍课程最新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邀请国际金融学科领域的专家来做专题讲座,介绍国际金融领域的最新热点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一些实际从事国际金融业务的从业人员来为学生介绍行业背景以及实际业务操作等一些实践经验。

全文阅读

后危机时代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面对金融危机给金融资产评估带来的挑战,并对做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工作提出了一些设想。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金融不良资产;评估

后危机时代是指现阶段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的影响不断加深的时代。资产评估作为一种价值评估,在金融不良资产的定价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金融市场极具震荡或不在活跃时,市场失去了价值的发现功能,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充分利用估值技术,合理反映金融资产的价值,稳定金融资产的价格,避免对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冲击。

一、当前中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面临的挑战

中国之所以没有跟随美国金融危机而发生金融危机,并不是因为中国金融资产评估很先进、很健全,而是因为中国金融业远没有美国金融业那样“发达”、那样“复杂”,而且金融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现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个中国资产评估相对落后,而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更显落后。金融不良资产不同于一般的资产,其估值过程远比一般资产评估复杂,其估值难度非比一般的资产评估。

1、金融危机透视出传统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不足

(1)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价值类型的挑战

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业务中的价值类型包括市场价值和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包括但不限于清算价值、投资价值、残余价值等。在明确评估目的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价值类型对评估结果影响重大。所谓价值类型是指资产评估结果的价值属性及其表现形式。评估人员应当根据评估的特定目的、被评估资产的功能状态,以及评估时的各种条件,合理选择和确定评估的价值类型。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