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核心论文

金融核心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化金融核心竞争力

[摘要]金融企业文化力是金融企业文化聚合和发展的具体体现,与核心竞争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金融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始终伴随着金融企业的文化建设。作为金融文化力的概念,它指的是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所表现出的凝聚力、动员力、鼓舞力和推动力。正确理解文化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将企业的文化建设推向深入,而且也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金融企业;文化力;核心竞争力;关系

企业文化力是评价企业在动态竞争中能力的重要因素,它集中地体现了不同企业所表现出的凝聚力、动员力、鼓舞力、推动力的不同特点,并能反映企业的个性特征,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总体上说,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文化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企业文化力是区别不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特征值。

一、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一般性分析

当代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理论揭示了企业知识、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长期以来,在企业优势根源的研究中存在着各种理论流派,人们通常用这些理论研究的结论作为对企业竞争优势预期和判断的依据。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被视作一个“黑箱”,由于完全竞争的假设,无所谓竞争优势,并由此得出经济学关于竞争优势外生论的S-C-P梅森——贝恩范式,将竞争优势的分析放在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要素结合中进行。而以迈克尔·波特占主流地位的战略理论同样把竞争优势归结为外生优势,其核心是分析市场结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转移到企业的层面,产生了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企业动态观、企业能力观、核心能力观等。这些理论为企业竞争优势研究提供了认识论平台,即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作用,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真正将竞争理论、管理理论更新的是企业能力理论,这是企业文化研究不断演绎和推进的前提。能力理论将知识所固有的性质作为企业的核心刚性,把测度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尺度定为创新能力、难以模仿、可持续性及学习能力。在这里,企业作为知识集合体,企业资源发挥效用程度上的差异、创新能力的差别,都是由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所决定的,彼得·德鲁克把知识看作是企业所拥有的、且唯一独特的资源,在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理论的发展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的各种流派已经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企业知识存量和认识结构的研究上,据以得出知识决定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并进而决定竞争能力的结论。这些结论可以说是目前正在热烈讨论的有关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二、核心竞争优势取得与保持的一般原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有企业无不期望获得制胜市场的长盛不衰的竞争优势,基于此,企业管理理论出现了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战略理论的融合,其标志是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首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由此开始将企业核心能力的取得定义到企业内部,强调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于企业组织内部,其后在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讨论中形成了基于资源的战略观和基于能力的战略观,后者更为强调企业的无形知识和能力方面。在我国的管理研究中,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实践作为过去10来年间我国管理工作中的十大问题之一,引起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极大关注,致力于研究本土文化制约下我国企业(当然包括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造与内涵、培育与提升等问题,其中核心竞争力的取得和保持这一命题是讨论的中心内容。随着研究的延伸,人们似乎承认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假若一个企业能够在动荡环境中保持其持续的竞争优势,可以认为这是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因此,所谓核心竞争优势的取得与保持,实际上就是企业在各种环境中怎样形成并保持住较长时期的竞争优势问题。

借鉴美国管理学家坦南鲍姆和施米特提出的领导模式连续统的概念,可以类似地用“连续统”的概念来描述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在“连续统”中,企业总是在竞争优势的第一阶段,当其竞争优势尚未出现下降时,就转入其竞争优势的第二阶段…,直至第N阶段,从而构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使得每个循环的起点都高于前一个起点,每一循环的终点也高于前一个终点,由此一环推一环,不断往上发展,进而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连续统,为企业创造整体的持续的竞争优势。然而,如何才能使循环不致中断,“连续统”的运行能够始终持续下去,从国内外成功企业实践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他们将文化力作为一种新型管理力而进行的有益实验。

全文阅读

文化提升金融行业核心竞争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金融企业文化的内涵及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金融危机前提下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金融危机前提下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金融企业文化的内涵、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能够充分体现金融行业的固有特征和本企业的价值观念、缺乏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及执行力、价值观念定位不适应经济形势、道德规范问题较多、金融创新环境不理想、金融企业要全方位开展企业文化建设、重新定位作为金融服务型企业的价值观念、端正金融企业道德规范、营造良好的适合发展创新业务的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环境等,具体请详见。

一、金融企业文化的内涵及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金融企业文化的内涵

金融企业文化是金融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通过自身经营管理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共同创造和遵循的金融精神、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创新能力的总和,是金融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凝聚人心实现自我价值、提升金融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

(二)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金融企业文化是表现为“以人为本”的现代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又是现代金融企业的管理模式,还是金融企业素质水平和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对金融企业发展具有导向作用。金融企业文化是提高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保证。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能够充分体现金融行业的固有特征和本企业的价值观念,对本企业职工具有极高亲和力和凝聚力,内化于经营活动过程之中,为竞争对手难以学习和模仿,进而使本企业能够长期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能力。

二、金融危机前提下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及执行力

全文阅读

金融企业文化、社会责任与核心竞争力

[摘 要]金融企业文化是金融企业的“软竞争力”,金融企业要想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打造独具特色的、一流的金融文化。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贯穿和融合在企业文化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各个层面之中。出于长远发展的考虑,企业应努力构建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金融企业可以通过加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金融文化 核心竞争力 金融企业

一、引言

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贯穿和融合在企业文化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各个层面之中。出于长远发展的考虑,企业应努力构建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企业运作的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要提供优质产品、坚持科技创新、建设企业文化、构建学习型企业、协调资源环境,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结合。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能够获取客户、资金以及政策影响力等诸多的资源,而这些资源恰恰是构成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要素。

二、金融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

金融企业文化本质上还是是一种企业文化,是金融企业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自然环境影响下,在长期的业务经营和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和道德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发展战略,是金融企业对社会承诺的形象和自身追求理念的一种结合。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贯穿和融合在企业文化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各个层面之中。出于长远发展的考虑,企业应努力构建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从管理实践的角度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建设优秀企业文化之间存在一种密切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好关系。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对企业内部成员起着良好的凝聚作用,而且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和营销力,决定着企业经营业绩和长期发展。

三、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很多企业认为如果企业认真履行其社会责任,企业成本将大大增加,造成利润减少。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国外的许多学者对企业社会表现(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CSP)与企业财务效果(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CF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与研究,大量的证据表明:CSP 与CFP 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张家瑞,2007)。也就是说强调社会责任往往给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果。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正是把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内化到企业实体中去,从而使企业自发表现出来的一种自律行为。此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为企业树立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生存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受各种利益集团的影响,如股东、职工、顾客、供应者、债权人和政府等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能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有利于企业吸引和保留优秀的员工并形成忠诚的客户群,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

全文阅读

我国高校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2013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开始正式招收经济与金融专业本科生。作为新兴的本科特设专业,经济与金融专业目前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课程体系建设首当其冲。我们在回顾、分析国外高校及清华大学试办本专业的基础上,借鉴他们的办学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及教育现状,提出了“经济为基,金融为核,计量为法”的基本思路,初步探索构建了一套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以推进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60-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经济与金融行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增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增长,金融是经济学研究领域应用性强的分支,融合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学科理论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在行业人才需求和学科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经济与金融本科专业的增设显得尤为重要。2007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试点开办经济与金融专业。至2015年,我国已有18所高等院校正式开设了经济与金融专业。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建设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相关研究还很少。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经济与金融专业发展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发展历程

2006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批试点招收经济与金融专业本科生,2007年正式_始招收第一批经济与金融专业学生,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建立并进入试点招生阶段。在建立之初,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代码为020120S(S表示少数高校试点目录外专业),归属于经济学科(02)经济学类(0201)[1]。2011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第一届学生毕业。据统计,2011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就业率达到了100%[2]。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试点的成功,加之国内其他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创新经济学与金融学本科教学,教育部开始在各高校逐步推开设置经济与金融本科专业。与此同时,教育部对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位置也进行了调整。在2012年的新目录中,经济与金融专业进行了细微的调整,虽然还是属于经济学科门类,所授予学位还是经济学学士,但是从经济学类调整到了金融学类。这一调整,表明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学生培养应偏重于应用型更强的金融学。

目前,我国虽然已有高校12所高校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各高校正处于经济与金融专业建设的起步阶段,尚未在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形成共识。因此,有必要参考清华大学试点办学的经验和国外经济与金融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成果,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构建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全文阅读

产业链金融理论探析

摘 要:本文对产业链金融理论进行了阐述,建立了无信息成本的单期静态模型和有信息成本的单期静态模型,并对产业链金融理论进行了扩展。理论研究表明,产业链金融能够有效解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融Y问题,满足产业链多样性的融资需求。

关键词:产业链金融;单期静态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4)-0016-05

对于产业链金融,国际与国内金融机构在概念和实践的重点存在差异。国际金融机构着重解决核心企业的问题,而国内金融机构前期突破口是众多的上下游企业,核心企业只是市场营销的中介手段。当前,关于产业链金融,只是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还没有具体定义,理论的发展仍有待深入。为较准确地剖析产业链金融,需要对相关定义进行厘定。

一、基础概念框架

(一)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

产业链是由产业分工形成,分工越细,产业链条就越长,增值环节就越多,技术越进步可以延伸的环节就越多。上游产业的产出或副产品成为下游产业的投入,产业之间的产出和投入之间的关联形成纵向的产业链条,这就是本文给出的定义。因此,产业链是分工形成、技术进步与产业细分的结果。

一个地区要形成产业竞争力,应占据产业链上的相对有利位置或关键节点,在合理的限度范围内适当延伸产业链。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综合体现在特色产品,由特色产品形成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向原材料延伸,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行业延伸,形成有机产业链。重视产业链的形成与延伸,重点发展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发展在产业链上起关键作用,且对产业链的上下游有控制力和较大影响力的环节,或者是产业链上增值能力较强、增值幅度较大的环节。发展产业链,首先要着眼于产业链的形成和拓展,同样也要注重关键节点的发展。

全文阅读

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演化博弈分析

一、供应链金融概述

供应链金融源自于企业供应链管理,是在整个经济系统的分工由企业内分工向企业间分工的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供应链上企业资金管理而产生的。供应链所阐述的主要是企业间的分工,即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分别由不同的企业独立完成,不同企业之间乃至整个生产过程通过市场交易机制来协调。供应链上的独立企业有着明确的职能分工,其中的核心企业通过对“三流”,即信息流、物流及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的采购入库,中间环节的生产控制到最后的产品销售,将整个链条上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连接到一起,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的网链结构。

供应链上企业间的分工使得有效分工理论由企业内部成员这一微观主体层面,上升到独立企业这一中观主体层面。这对于过去大而全的企业来说,可以集中资源致力于自身最具优势的领域,而将其余业务交由外部企业来承担;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通过承接大企业生产外包或全球化采购模式下的外包业务,同样可以做到“小而强大”,提高自身竞争力。然而目前不论是从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还是理论研究来看,上述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做得比较好的是供应链三个“流”中的前两个流,即信息流和货物或服务流,而表现不尽如人意、受关注最少的则是资金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供应链管理在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绩效中所发挥的作用。

实际上,供应链金融正是为了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木桶短板效应”而发展起来的。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胡跃飞、黄少卿(2009)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管理而开展的资金与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牟龄(2006)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金融服务。笔者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为了消除链上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瓶颈,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以银行围绕核心企业向供应链上各企业授信为核心的一种融资服务过程。供应链金融尤其适用于中小企业融资。因为,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的授信,正是对应于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共建信誉来补足中小企业信用,实现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关键环节。

供应链金融并不是传统的对单一业务或企业授信融资,而是采用“1+N”融资模式,评估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活动的信用风险。其中的“1”代表的是供应链中的一家核心企业,“N”代表的则是供应链上,围绕一家核心企业的众多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甚至最终用户。在“1+N”模式中,供应链上的众多中小企业建立在与核心大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之上的信誉共建机制,能够弥补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改善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突破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约束,解决中小企业信贷渠道受阻问题。其中,核心企业实际上起到的是对中小企业的反向担保、信用质量提升作用,当然一旦信誉共建机制破裂,核心企业就有责任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追偿对象,这样一来又化解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

二、供应链金融演化博弈模型

(一)理论基础 演化博弈论源于生物进化理论,其在分析社会习惯、规范、制度或体制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自发形成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演化博弈的研究成果为群体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有效分析工具,为群体演化实施提供了合理的方法论,从而为供应链金融系统的演化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演化博弈论假定,在有限理性的博弈双方重复博弈过程中,在有限理性引起的差错与偏差的干扰下,仍能够恢复的均衡策略是演化稳定策略均衡(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简称ESS)。该均衡是博弈双方动态重复博弈的过程中形成的。

(二)银行与中小企业演化博弈模型 具体如下:

全文阅读

海南省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摘 要:金融是一种资源,是一种可以配置其他资源的核心资源,而金融配置则成为了资源配置的核心。本文以1991年2012年海南省人均实际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用金融贡献率与金融中介效率来衡量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对海南省经济增长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可得,海南省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其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长期关系,但这种关系表现为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程度较为微弱,仅在滞后二期起作用。

关键词:海南省;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经济增长

一、引言

经济货币化、经济金融化导致了金融经济时代的来临,金融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当今时代,离开了金融的经济,不再是现实的经济;离开了经济的金融,也不再是现实的金融。金融经济即金融成为运行核心的经济。金融是一种资源,是一种可以配置其他资源的核心资源,而金融配置则成为了资源配置的核心。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既决定着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也决定着产业发展方向与速度,影响一国科技创新的能力,进而决定着整个经济效率的高低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本文就海南省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与探讨,试图寻找二者之间存在某种可能的影响关系。

二、指标的设定与样本数据的采取

1.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指标的设定

鉴于数据来源的局限性,本文仅选取了FCR(金融贡献率)、FAE(金融中介效率)对海南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作一个简单的考量。

(1)金融贡献率(FCR)

全文阅读

核心企业资信状况与供应链金融体系发展的关系

[摘要]供应链金融服务凭借多赢的效果给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提供众多切入的机会。随着供应链的完善、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银行业务的拓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呈现出多头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使得供应链金融体系进一步形成。核心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条上牵手资金方和资产方的平台厂商,其资信状况必然会影响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发展速度与形成质量。文章基于Logistic和Tobit回归模型,探讨核心企业资信状况与供应链金融发展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得出结论表明核心企业资信状况越好,供应链金融关系强度越高,供应链金融关系质量越好,即供应链金融体系发展越健全。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资信状况;Logistic模型;Tobit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181

1引言

我国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在近些年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内随着经济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变化前所未有,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人民币贬值、自然灾害等问题给我们带来了较多的困扰,金融同业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监管规则日趋完善、资本约束更加具有刚性,金融脱媒日趋严重,这些都悄然地改变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与发展模式。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供应链金融模式悄然而生。

供应链融资,实质上是“N+1+M”融资模式,以“1”为核心,即核心厂商,向上游N个供应商,向下游M个供销商,推广银行或者核心企业的一揽子金融方案。供应链金融给予了中小企业全新的融资工具,这在中小企业融资难背景下,具有强大的生存空间;同时,又满足了核心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诉求,通过金融服务,变现其产业链生态系统的价值;而对于银行等资金供给方而言,由于核心企业的隐性背书,降低了向中小企业放款的风险。这种多方共赢的生态系统,正是供应链金融未来的商业价值和发展方向。

2文献综述与假设提出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比较晚,刘国忱(2013)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以金融资本支撑产业资本,因此,构建产融联盟、提升核心企业资信状况能带动产业升级;与此同时,核心企业的资信状况又可以通过企业基本状况和企业综合实力体现出来,朱文贵(2007)的研究就得出结论:规模越大的企业,资信状况越好,越有利于供应链融资的进行。而供应链关系契约强度可以体现出供应链金融发展体系建设的一方面,为此提出假设1:

全文阅读

新乡金融类研究文献梳理

[提要] 本文对建国以来新乡金融类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试图了解建国以来新乡金融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整体状况。总体而言,当前新乡金融研究的关注度还比较强,且发展状况呈现稳定上升趋势,持续的研究者、研究群体正在形成,目前研究的主体机构主要为金融监管单位和银行系统,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对较少。金融研究对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至关重要,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新乡的金融研究,能有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与金融系统一道为新乡的金融研究多做贡献,为新乡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新乡金融;梳理;分析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6M602236)

中图分类号:C93;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31日

一、引言

新乡市地处中原大地,是河南省在黄河以北重要的地级市之一。市区总面积约为422平方千米,建成区的总面积大概为140平方千米,中心城区人口总数约为120万人。新乡市下辖有卫辉市和辉县两个县级市,原阳县、长垣县、新乡县、延津县、获嘉县、封丘县等6个市辖县,牧野区、卫滨区、凤泉区、红旗区等4个市辖区,新乡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乡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一个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除此之外,新乡市还拥有诸多的荣誉称号,例如中国最佳生态宜居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商业城市、中国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电池工业之都等等。

近年来,与新乡有关的各个领域的研究发展快速,相关资料、数据更新较多,虽然已经有一些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对新乡的金融研究进行过分析与探究,但是关于新乡金融研究全面的、整体角度的文献梳理与分析研究则尚不太多。受到文献的启发与帮助,本文拟运用文献计量学基本理论与实操方法对新乡金融研究相关的期刊论文进行整理与统计,以此分析、了解新乡金融研究发展脉络与当前状况。

全文阅读

金融专业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摘要]本文基于素质教育的涵义及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从充分利用电子化、信息化教学手段;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考核体系;充分挖掘专业课教材中的素质教育素材三个方面阐述了金融专业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金融专业 教学 素质教育 实施

何谓素质教育?从心理学立场说,素质教育是力求培养人性的全面的与最佳的品质以及促进健康个性形成的教育,而“应试教育”则是加速人性异化并导致不健康个性产生的片面的、落后的、病态的教育。高校金融专业,承担着培养懂专业、懂外语、懂理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金融入才的责任。金融专业高职高专教育应主要按照社会的实际需求,以能力为本位来组织教学,即把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能力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教学过程的主线、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从未来新世纪的特点考虑,我们培养的人才一定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如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创新素质等。切实加强道德、文化、人文心理、能力等智力素质的教育,加强意志、沟通、协调、管理、竞争等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实施真正意义的全面素质教育。

一、充分利用电子化、信息化教学手段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化的环境下,合格的金融人才应该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电子和网络技术来获取信息、反馈信息,并做出相应决策和创新。针对金融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要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手段来培养金融人才,信息网络化对金融教学的含义不仅仅在于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利用,而更根本的是理念上的革新;金融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熟练掌握金融理论的人才,在新的经济时代,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追求情息、运用新信息、传播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有用信息的人才,这种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只有在反复使用的电子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训练中才能培养出来。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衡量,反过来又对学习和教学组织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与其他学科大同小异,许多高校的金融学科长期以来也是采用以期末笔试作为惟一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为了克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病,必须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以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依据,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当然,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学历培养层次,考核的方式和内容、重点应该是不同的。

本科生层次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课程的学习上,需要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主要考核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运用能力、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学习态度与投入状况等。例如中央财经大学的“货币银行学”课程设计了“多元化一全程性一复合式”的考核体系,将平时考评与期末考试相结合、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专业考核与素质考核相结合,设置了分值结构多元化、考核方法多元化和考核内容多元化的考核体系,特别加强了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综合评定课程的学习成绩,努力提高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不断适应经济和金融发展变化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