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管理与实务论文

金融管理与实务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融危机时期财务管理体系探析

摘要: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带来活力与契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到来。现阶段,我国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尚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随着资本流动速度的加快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不断提升,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过程之中,还存在部分问题有待解决,特别是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由于缺乏完善化和系统化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基于此,本文以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影响为主要出发点,重点探讨金融危机时期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途径,旨在推动我国经济理论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和变动性的双重特点,其中周期性特点主要表现为经济的繁荣期和萧条期,这也是经济发展必须要经历的两个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金融危机的产生则会使世界经济处于一种萧索状态之中,并且随着金融危机发展程度的不断加深,各国愈发重视财务管理理论对本国经济的复苏和推动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公司财务管理学还基本是从西方照搬照抄过来的,面临现实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如金融危机),理论的缺乏导致无法对实践进行正确的指导。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要想企业做出明智的财务决策,构建非常态下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势在必行。金融危机对理性经济人假设、有效市场假说、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的决策理论等冲击很大。本文在分析、反思财务管理理论存在的诸多缺陷与漏洞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金融危机时期财务管理理论的思路,这是非常态经济下财务理论继续延进的方向。因此,在金融危机时期构建非常态经济下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是当前研究学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金融危机;非常态经济;财务管理理论体系;财务管理

一、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分别是对基础性假设的冲击和可持续发展假设的冲击。一方面,基础性假设当中最为重要的是经济人假设,主要是通过个体的投资行为对集团乃至整个经济市场产生的重要影响,而个体投资人会因个人的情感变化而产生一定的不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这种不理进一步得到强化,最终将颠覆财务管理理论中的“理性”经济行为模型;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假设以经济稳定发展为前提,但是在金融危机时期可持续发展假设理论则实用性和针对性有待提高,以此为基础的相关理论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主要有财务管理目标理论、财务要素顺序理论、融资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二、金融危机时期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完善基础性财务假设理论

全文阅读

关于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金融业发展特点和国外高等院校金融类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分析,提出了我国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服从于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的实现,强调创新和发展,体现专业特色、重视校本课程建设,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教育有机结合等基本理念;提出了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应用性原则、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原则、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相结合原则、模块化原则、地方性区域性原则及特色化原则等;课程体系结构内容上应改革传统的老三段中的基础课、重组专业课、强化实践课。

[关键词]高职院校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 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是为了适应我国金融业的迅猛发展,满足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经营与管理人才需要,尤其是地方金融、区域金融、合作金融、股份制金融的发展实际需要而设计的一个新专业。她是既与本科院校金融学、中等职业学校金融事务专业有联系,又与之有明显区别的专业。主要培养基层商业银行银行、证券和保险营业机构业务经营一线需要的,具有一定的金融理论基础和金融业岗位职业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那么,如何构建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从而适应基层商业银行、证券和保险营业机构业务经营一线人才需要,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特点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应紧跟国内外金融业大变革、大重组的时代步伐,进行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教育。当今,金融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特点:一是金融业发展的产业化、工程化、信息化,使金融业逐步成为产业结构中的核心战略产业;二是金融的载体和经营方式正在向网络化、虚拟化和混业化发展;三是金融交易的市场空间正在打破国界、区域界走向国际化、全球化;四是金融业的运作目标,开始出现从传统的单一利润最大化向两大目标:追求效率和追求安全;五是金融发展将走出传统的“竞争优于垄断”的定式,走向民主化管理的发展道路;六是地方金融、区域金融、合作金融、股份制金融发展很快;七是金融从业人员将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这些特点必然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应根据金融业发展新特点,借鉴发达国家高等职业院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改革我们现有的课程体系,调整并优化专业课程结构,使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教育能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特别是地方金融、股份制金融、合作金融的发展输送合格高素质人才。

二、中外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与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比,我国存在明显的差距。一是从所设课程的结构来看,国外注重对金融市场类、风险管理类、公司金融以金融产品营销策划类课程的设置;而我国注重开设培养学生理性认识的课程。二是从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来看,国外这一专业的核心课程涉及基层商业银行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各个业务环节;而我国则以银行、证券、保险基本理论知识为主。三是从理论课程的设置来看,国外理论性课程少,我国理论性课程多。四是国外注重任职资格教育;而我国高职院校注重学历教育。五是从课程的总数量来看,国外的课程数量明显比我国少。

三、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

全文阅读

金融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CFO人才

摘要:中西方大学在金融学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目前我国企业界迫切需要精通投资学与财务学的CFO人才。这对金融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金融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能够为培养掌握投资理论和实务、财务管理及分析、税收筹划、公司治理等专业知识的现代化、国际化人才搭建一个坚实的平台。通过借鉴西方大学金融学课程结构安排,大力增加公司财务学方面课程比重,增加实践环节课时数量,努力培养出大批既掌握金融市场投资。又通晓公司财务运作的高级CFO人才。

关键词:金融学教育;投资学;公司财务学;CFO;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2-0078-03

一、我国金融学专业课程与西方大学的区别

(一)我国金融学专业课程的特点

目前我国金融学科内涵的理解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

全文阅读

解读包商银行小企业文化

【摘 要】近年来,包商银行积极践行小企业新型金融服务职能,大力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小企业信贷服务理论,坚持以小型企业金融服务为发展核心,拓展了新型小企业的贷款类金融业务,形成了独特的包商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文化。本文对包商银行的基本状况进行了介绍,重点分析了包商银行小型企业文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对包商银行小企业文化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包商银行;小企业;文化

在现代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条件下,包商银行以整体策略原则统一部门团队力量,完善的银行制度和机制保证了商业银行控制与激励战略能力的提升,先进的理论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实现了自身经营战略与银行核心管理的完美融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新型小企业金融贷款服务文化。

1 包商银行概述

包商银行是我国国内首批与国家开发银行正式合作,并接受德国IPC咨询公司专业化指导,开展新型小企业贷款金融服务项目的城市商业银行之一。包商银行先后通过响应国家发展政策合并赤峰城市信用社实现了跨区域经营,成立鄂尔多斯、呼和浩特、深圳、成都等十余家异地分支机构,近百个营业网点,资本利润率及贷款额度跨越性提升,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中经受住了严峻的挑战,各项经营指标均达到全国先进商业银行标准,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科学发展的典范。包商银行在实际的经营探索中结合我国实际,积极学习IPC咨询公司带来的先进的小企业贷款金融服务理论,转变传统的信贷管理手段,重视小企业经营资金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的专业化分析,强调小企业现金流理论指导下融资业务服务职能,满足了城市及其结合部微型或小型企业的资金需求,充分发挥了资金媒介供求、信用创造交换及金融贷款服务等重要职能作用,促进了微贷款业务的迅速发展,银行经营收益及贷款总量显著提高,满足了小企业的资金经营需求,刺激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

2 包商银行小企业文化发展的基本内涵

包商银行是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最早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建设初期主要从事基本的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等传统的商业银行职能。自2004年包商银行实施治理结构、资产重组及产权金融体制改革后,实现了金融建设的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包商银行的小企业文化也随之逐步形成。

2.1 以先进金融思想与理论为指导

全文阅读

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摘 要:

结合市场需求,对财务管理专业中金融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进而从课程体系的不同层次提出优化设计的建议。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13402

全文阅读

航运金融最新研究轨迹分析

摘要: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并鼓励航运金融的发展,航运金融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文章基于最近五年国内的文献资料,对国内关于航运金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整理和综述,并针对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值得拓展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航运金融 最新 研究轨迹

与航运有关的金融服务又被称为航运金融,它是指航运企业运作过程中发生的融资、保险、货币保管、兑换、结算、融通等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一系列与此相关的业务总称。航运金融的出现可以解决航运企业资金不足和运营风险等问题,从而促进航运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并鼓励实现创新化和多样化的航运金融成长模式,航运金融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最早的关于航运金融的著作发表于2001年,是由吕靖、张明等编著的《航运金融—船舶投资与融资》,此后有《国际航运船舶投资决策方法论》(2006)、《航运金融学》(2010)等关于航运金融的专著。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形成了一个关于航运金融研究的高峰,那么,最近的航运金融研究状况如何,显然是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所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研究文献特征分析

通过对文献搜索引擎CNKI以文献“篇名”进行检索发现,截止到2012年12月底,国内以“航运金融”为题目的学术文献共有82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篇,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1篇, 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搜到相关的博士论文。以上文献绝大多数发表于最近五年,2008—2012年之间的共有78篇,约占总数的93%。5篇硕士论文全部发表于2008年之后,占总数的100%。近五年的论文数见图1。图1数据表明,从2008年开始,国内对航运金融的研究一直呈现增长状态。

统计分析揭示, 国内对于航运金融的研究从2010年开始迅速增加, 这与国家政策对于航运金融业的重视有关。2009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航运金融服务, 支持开展船舶融资, 航运保险等高端服务;积极发展多种航运融资方式, 探索通过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 为航运服务业及航运制造业提供融资服务。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 航运金融的理论研究还将继续保持相对高的关注度。

二、研究主要内容分析

全文阅读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为了实现分类培养的教育目标,采用逻辑分析方法和对比分析方法,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对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制定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与金融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参考。

关键词: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学术型学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049-04

一、引言

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2011年开始招生,其培养模式处在探索阶段,相关研究成果很少,现有文献主要有彭建刚、周鸿卫、周行建(2006)[1],黄方亮、宿玉海(2009)[2],刘瑞波、马冉(2010)[3],曹伟(2011)[4],黄晓勇、张菀常2012)[5],吴晓求(2012)[6]等学者的研究,主要就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论述不够全面。

研究生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质量评价方法组成。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区别,否则,单独设置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就失去了意义。一般而言,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性”,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突出“理论性”。本文试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系统地探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以利于人才培养单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分类培养的教育目标。

二、在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方面的差异

根据《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意见,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对培养目标的表述更为具体详细:“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充分了解金融理论与实务,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财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两个文件表述虽有差异,但是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具备金融理论基础,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去向主要是中央银行、银行监管部门、财政部门内部的金融管理部门等具有管理职能的机构,证券交易所、金融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保险业协会、信托业协会、保险业协会等金融业自律性组织,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财务公司等金融业经营机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与保险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生均可以去保险公司,但是保险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生学更多的保险类课程,在保险业就业的范围更广。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如果不读博士学位,而是选择就业,那么其就业选择范围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选择的范围总体上是一致的。但是,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能够从事发展战略研究,能够申报和完成与本单位工作相关的理论研究课题,能够对本单位所处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则主要具有对具体工作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具体解决方案的能力。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可以同在一个团队内,各自发挥自己的专长。例如,对于同一家银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侧重研究国内外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银行竞争环境变化趋势,而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侧重研究银行如何根据形势变化制定自己的竞争策略,扩大本银行的市场份额。

全文阅读

仓储物流企业金融仓运作模式初探

内容摘要:仓储作为供应链物流整合的基础,如何寻求其增值服务已经成为一大课题。本文从金融的本质出发,探寻仓储物流企业新的增值服务—金融仓业务,并介绍了业务开展的前提条件和主要运作模式,以期为仓储物流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仓储 增值服务 金融仓 运作模式

引言

随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增加基础物流活动中的高附加值成为许多企业所关心的问题。一般的基础物流活动包括仓储和运输,从目前的仓储物流企业看,大多数仓储业务依旧是提供简单的货物堆存服务。仓库功能单一,盈利模式单一,投资回报率低。当前实践表明,单一的仓储型物流企业是一种低端的、低利润的服务行业,发展前景堪忧。转型创新业务、寻求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是仓储型物流企业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仓储型物流企业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这就需要其突破传统功能的局限性,为客户提供多种多样的增值服务。基于此,本文结合金融物流的创新,探究仓储物流企业开展金融仓服务的切入点和运作模式。

金融仓储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对金融仓储的相关理论研究甚少,就目前可查询到的6篇研究文献看,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金融仓储的概念及业务种类”等方面。如孙颖、唐春宇认为金融仓储是指专业服务于金融业,为银行信贷提供第三方动产抵质押管理的专业仓储服务(孙颖、唐春宇,2010)。陶永诚(2010)认为金融仓储是指为金融机构相关业务提供第三方动产抵质押管理的专业仓储服务活动。对于金融仓储的具体业务种类,姚星恒(2010)、黄宁(2010)认为金融仓储的核心业务即动产监管和仓单质押。郭延安(2010)认为金融仓储业务模式可以归纳为:仓单质押监管模式、动产监管模式、授信融资监管模式和垫付货款模式四种。吴金旺(2010)认为金融仓储是创新的产物,它为银行提供动产抵质押品的仓储保管、监管、咨询等服务,银行行使抵质押物的占有权,使银行贷款更安全、企业融资更方便。陶永诚(2010)认为金融仓储的具体业务有:一是动产抵质押存放、保管与价值评估;二是动产抵质押价值标准设计;三是动产抵质押品价值动态监控与风险提示;四是受银行及借款企业委托,开展动产抵质押品变现操作,或辅助提供动产抵质押品变现信息和操作建议。学者们普遍认为金融仓储业务是指为金融机构提供仓储方面的技术支持,以保证相关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本文认为典型的金融仓储业务不仅有物流活动中的融资,还应包括动产质押中货物的评估与监管、仓单质押中仓单的开具等。本文旨在讨论金融仓建立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金融仓的的运营主体、切入点和运营模式。

金融仓理论基础与内涵

全文阅读

金融创新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要】金融创新是金融领域各种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和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关系,理论界褒贬不一。本文在讨论银行金融创新对其信用风险影响机制的基础上,选择了15家银行2004-2011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银行金融创新对降低其信用风险上的影响,实证结论显示这种影响并不显著。

【关键词】金融创新 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融自由化趋势的直接引发下,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一场以金融创新为主导的“金融服务业革命”。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指出:创新是指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它包括产品的创新、新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新资源的开发、新市场的开辟和新的组织活动的确立等方面。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金融业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金融创新。在这场广泛而又深刻的创新浪潮中,金融创新究竟对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造成了何种影响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重要话题。

一、文献评述

国外学者们对金融创新影响的讨论既有微观层面的分析又有宏观层面的分析。微观方面的分析认为,金融创新作用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金融创新增加投资人和发行人在市场进行避险、投机和套利的工具选择范围,如Van Horne(1985)、Merton(1992)认为金融创新可以分散金融风险;二是金融创新降低交易成本及增加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如Merton(1992)认为金融创新使得资本集中并跨越时间和空间创造了流动性,可以将流动性差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强的资产,从而使得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得以加强;三是金融创新减少信息不对称和成本问题。在宏观层面的研究,Miller(1986)和Merton(1992)是该领域的先行者。Miller认为金融创新有利于整体金融稳定和安全,严重的金融动荡将因金融创新而平息。Merton更是认为金融创新是金融体系发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作用的“引擎”。但是,Tufano(2002)认为Miller对金融创新有利于金融稳定的判断可能过于乐观,金融创新对金融安全的宏观影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国内也有许多学者研究了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关系。石睿(2011)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理论的分析了金融创新的影响。从微观层面看,金融创新对金融稳定起到的促进作用;从宏观层面看,金融创新有助于货币融通、金融体系稳定和金融发展安全等。而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可能带来金融脆弱性、危机传染性和系统性风险。陈子季(2000)从宏观方面在理论层面上对金融创新推动金融深化、金融创新活动中货币供求机制的变化以及金融创新与金融体系稳定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尹龙(2005)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联系起来,他认为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规范的监管是创新的制度保障,富有生机的创新是节约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的重要途径。

以上学者的研究很有价值,但大部分是侧重理论分析,在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的研究结论方面并未完全达成一致,同时,既有研究中实证研究比较缺乏。本文拟从银行微观层面的角度,在讨论金融创新对其信用风险影响机制的基础上,选择15家上市银行2004-201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银行内部金融创新对于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二、银行的金融创新对信用风险影响的理论分析

全文阅读

奥运经济与奥运金融论文

奥运经济与奥运金融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奥运经济与奥运金融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奥运经济与奥运金融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奥运经济必须与金融发展相互依托,奥运金融应正确选择支持奥运经济的切入点,以奥运会金融服务和金融环境的建设为重点,加强金融创新,确保奥运经济效应的整体实现。

[关键词]奥运经济奥运金融金融服务

目前,奥运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一种独特的现象,人们从聚合效应、裂变效应、辐射效应等方面表述了奥运经济的积极作用,但毫无疑问的是,奥运经济必须与金融发展相互依托。如果没有相应的金融支持,奥运经济效应则难以充分发挥。其实,从2001年7月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那一天起,中国的金融业就已经开始积极参与奥运,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那么,奥运经济与奥运金融有着怎样的联系?金融业又应如何选择支持奥运经济的切入点?为此,本文特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奥运经济给奥运金融发展提供了机遇

在奥运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金融业凭借自身业务属性的优势,率先搭上了奥运经济的快车。众所周知,举办一届奥运会是要大动土木的,除了奥运赛事所需的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包括奥运村、媒体村、会议中心,以及残奥会场馆的的建设等等。如此庞大的工程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强力支持,还需要一条畅通无阻的资金链条作为保证其顺利实施的基础条件。但是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仅靠政府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这就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分享奥运盛宴的机会。2003年4月,中行与北京市政府签署了《金融合作协议》,根据《金融合作协议》,中行承诺在2008年之前,将提供1000亿元人民币用于北京市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所需的融资服务。可以说,北京奥运会给中国金融业带来巨大的商机。

二、奥运金融发展的突破口

1.金融支付产业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