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物保护利用问题

文物保护利用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文物保护利用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物保护利用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物保护 ;历史文物; 旅游开发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何保护文物,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关心的问题,然而,现代群众性旅游活动的兴起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又为文物保护增添了新的难题,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文物保护工作的任务非常艰巨,而我国的旅游业也步入了史上发展的最快时期,因此,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何看待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物资源成为最好的旅游资源之一。 因此,通过有效的对这些文物资源进行开发,能够获得一定的收入,这部分收入候补到文物保护经费里,又能够提高文物保护的水平,从而极大地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但是,对旅游区进行开发,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尤其是在文物古迹附近开办宾馆、饭店等,都影响了文物保护的原有环境。其次,个别的短视行为,造成了文物的破坏。在开发旅游资源和文物保护并进的时候,因为操作人员对文物保护意识的薄弱,缺乏文物保护和维修的基本知识,或者由于保护的手段不当,使得文物保护时候手到破坏;此外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得相关部门进行了破坏性的旅游资源开发,严重的影响了文物保护的质量。那么、如何实现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和谐发展,合理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考虑;

(一)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相互依托发展旅游可促进文物保护

首先,文物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价值,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旅游业认识到文化古迹等在旅游中的意义后,为了能够有效的吸引游客,会提高文物保护的水平,以更好的将文物呈现在游客眼前,从而提升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非再生性资源,当受到破坏以后,很难进行恢复,从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旅游吸引力,影响旅游经济效益。为了实现文物资源的旅游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需要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力度。

其次,由于我国文物古迹众多,但是国家投入的文物保护资金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众多的文物来说,远远不够的,很多文物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维修与保护,陷入了毁灭的境地。通过发展旅游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得缺失。文物古迹既然可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那么,该旅游区应该从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部分,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无论对国家,还是对集体来说,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这个办法应当是切实可行的。再次,随着我国文化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文化遗产直接想观众开放,提高了人们对文物等文化遗产的认识水平。人们在得到文化熏陶、艺术欣赏的同时,使得自身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增强了文物保护意识。

(二)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文物古迹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充分利用它、保护它,可以推动旅游事业的有序和谐发展。为吸引众多的游客,旅游界必然会注重文物的保护工作,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文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态。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景区(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应。为了使文物能长久地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新问题。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生动鲜活地面对旅游者,使人们获取了丰富的知识,受到了教育,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可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文物的这些社会效益可使人们懂得文物的重要价值,熟悉到文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进而使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

认真遵守我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作为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做好体制厚茧,坚决杜绝把文物保护工作划归到非管理部门,把所有文物纳入文物保护部门管理之下。全力做好文物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的危机感和保护文物的责任感,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法》的严肃性和文物保护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自觉遵守文物保护法规。做好客流量的控制工作,避免旅游资源的超负荷运转,确定好最佳容量,降低旅游接待给文物保护带来的困难。

(三)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

文物作为民族文化的凝聚载体,为我国的旅游业提供了多彩的资源。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开发研究,能够有效的提升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实效性。实施文物保护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文物的特有作用,实现历史文物的各种价值。历史文物在得到良好保护的前提下,加强研究和利用,是实现文物保护的中要途径。历史文物作为一种珍贵的旅游资源,一方面能够吸引游客,另一方面能够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够通过文物本身的价值,进行教育宣传。这样既保护了文物,有实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使得文物保护事业与旅游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文物遗迹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守的原则,文物事业和旅游事业两者不可偏废、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合理地利用文物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采取各种政策和办法,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要使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体。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实行。

文物保护利用问题范文第2篇

一、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缺少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队伍。基层的文物工作队伍,人员结构复杂,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业务素质存在着差别,这使得基层文物工作者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存在着极大差别。加之长期缺乏必要的文物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和深造,缺乏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自己业务素质的自觉性,造成目前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新形势。因此,要避免基层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中的不规范性、不科学性和不完备性等情形的发生,就要不断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学习,不断加强专业技术力量和知识的储备。

(二)工作环境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基层文物管理机构的办公条件简陋,没有必要的经费保证,没有畅通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甚至没有相对安全的库藏条件和安全预防设施。文物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排除,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三)机构不健全和体制不顺。由于各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不同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致使基层的文物管理机构所肩负的任务繁多,绝大多数肩负着“一揽子挑”的任务。由于各种事务繁多,基层的文物工作就更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而恰恰是因为基层的文物管理机构是作为当地一个二级机构核定的,尽管国家在文物保护工作上制定了许多政策,但在实际工作中,各地政府在执行文件的过程中大打折扣,在经费投入、人员编制等诸多方面,文物工作都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四)宣传力度与重视程度不够。基层文物管理单位由于经费的严重短缺,往往导致在《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方面力度欠佳。正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是难以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二是难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难以形成群防群治的网络。宣传力度和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出现法人单位不经过文物保护和勘探调查的基本建设擅自开工;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被侵占和破坏;政府职能部门的审批混乱,难以把关;司法部门难以有效配合打击文物犯罪的行为和活动等一系列的问题。

(五)开发与保护失调。应该说,文物保护单位的开发利用是体现文物价值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旅游开发的热潮,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却造成了新的问题。在基层的文物管理工作中,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经济建设总体目标的影响和行政的干预,往往是文物保护为开发和经济建设让道,文物法规难以有效实施,文物保护难以有效落实,管理工作造成失控。

二、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

针对当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所面临和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文物工作者应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在认真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搞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二是提高领导干部对文物工作的认识水平,加强领导是搞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关键;三是加强对文物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增强责任感,培养敬业精神,这是做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保证。

(一)加强管理,强化管理职能。基层文物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行政执法管理和业务监督管理上。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要加强业务管理,加大监管力度,认真履行保护职责及有关管理措施,将文物保护单位纳入科学、正规的管理体系,使业务管理、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二)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纯粹的保护是没有意义的,但片面地进行开发也是有危害性的。所以仍需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进行开发利用。但针对一个地区来说,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开发利用也不现实,而要结合实际,二者兼得,走出适合当地发展要求的路。因此,开发利用应有主次,要贯彻“重点开发,全面保护”的原则,先以一个或几个点为突破口,不断探索经验,循序渐进,促进整个地区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的开展。

(三)理顺基层文物机构的管理体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重视的差异,往往导致基层文物工作现状的差异和各种不平衡。所以对文物工作的垂直管理,进行上划管理,笔者认为是体制改革的良好出路。对文物工作进行上划管理,集中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权、物管理,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便于推行统一的政策标准和规范管理;二是便于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的统一调配;三是便于财力的统一平衡调配使用;四是免受地区差异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地方政令的干扰。最大的益处是便于统一的行政领导和统一的业务指导及监督。如此,就会使基层文物工作有一个统一的工作思路,打破小框框,放开手脚,统一思想,发展有序。这种机制的改革,将会解决许多基层文物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有利于国家文物事业整体的健康发展。

文物保护利用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物保护;保护意义;保护措施

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记。在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得更加密切,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更加凸显。然而我国正在经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期,不少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文化遗产保护,甚至为了短期经济利益,不惜破坏文化遗产。所以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如何实现共赢。因此,地方政府、文化遗产管理者、各利益相关者要正确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二者的和谐共存。

一、城市发展中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价值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留存下众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存。中国古建筑对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半个亚洲尤其是日本的寺院建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成果和劳动的结晶,代表着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艺术创作、审美趣味、特定时代典型风格的实物见证。他们像是历史洪流的见证者,反映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文化是特色的基础。一座城市经济越发达,现代化程度越高,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文化遗产就是它的品牌和魅力所在。

(二)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旅游价值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古物书籍上,还深深地刻在留存至今的各类型文化遗产上。文化遗产尤其是众多优秀的不可移动文物遗存作为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人类社会发展的实物见证,历经岁月磨砺,具有不可再生性,一座古建筑的毁坏是不可挽回、不可弥补的损失。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化、关注旅游,文化的追求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人们对古建筑尤其是古建筑群落的热情空前高涨,浙江乌镇、南浔、溪口等地旅游业空前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还有浙江绍兴的沈园,是一座非常小的园林,亭台楼榭并不出众,而800多年来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至今游人不绝。只要合理利用,古建筑独特的文化价值、品牌效应就会成为吸引游客的法宝。在城市发展中,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并不矛盾,可以实现和谐共赢。

二、文物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不合理,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许多城市在规划时没有综合考虑到文物保护及合理利用等问题,不少开发商注重眼前经济利益,宁愿追求大型经贸商场和居民住宅带来的利益,也不愿追求规划和开发利用古建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以致在施工过程中对古建筑大加改造甚至将其毁掉。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够强烈;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城市建设施工之前没有对古建筑进行合理规划,即使有所规划,也做得不够深不够到位,没有综合考虑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长远关系。

(二)有些地方政府责任意识不强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许多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中主张大拆大建,使古建筑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减。个别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文物保护法律意识淡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认识不足,缺乏“属地管理”的责任意识。同时,文物保护工作宣传力度欠缺,一些企业、群众根本没有“文物保护,人人参与”的意识。许多古建筑历史悠久,能存留至今已是极大的幸运,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建筑物总是会呈现出一种衰残的景象,许多古建筑的外墙体大面积脱落,加上长期的风吹日晒和雨淋,许多古建筑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风化和侵蚀。

(三)文物保护缺乏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建筑物都是难逃岁月侵蚀的,虽然政府在古建筑的修复和完善方面投入了一定的资金,改善了古建筑周边的环境,有的还对其加以改造利用,发展成了文化旅游胜地,每年都吸引着不少中外游客,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这只是针对部分古建筑而言的,许多古建筑破损情况较为严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凭政府一己之力难以做到,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此外,许多著名古建筑偷盗现象严重,导致古建筑构件缺失,许多珍贵木材和木雕构件惨遭流失。究其原因,除了人们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淡薄以外,还有相关部门监督、管理、巡查机制不完善,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三、城市发展中文物保护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政府和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在文物保护中,地方政府作为文物保护的责任主体,各级地方的党委和政府应深刻学习领会关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的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在小区或广场以及社区服务中心附近等地以传单发放、板报设计和文物保护成果展览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遗产宣传活动,还可以派遣出专门的文化工作者不定期开展宣讲活动或文物保护调查活动。

(二)做好城市规划工作,使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齐头并进

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根基,众多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可以给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画上带着历史文化气息的浓厚一笔,为城市增添色彩,因此使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齐头并进对城市发展极为重要。针对这一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及各地块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不仅要保留、保护建筑本体,还要充分考虑到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环境的保护,每个建筑都不应是孤立的单体。同时,在保护和修缮工作中,必须坚持不改变原状,最低限度干预其真实性、完整性等原则,避免古建筑历史人文信息的残缺或损失,这样才能使古建筑本体蕴含的大量历史人文信息完整地保留下来。

(三)重视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和合理利用

对于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应注意在修缮过程中不改变文物的原状,对于建筑外部的砖瓦和内部结构要力求按原有的规格和花纹等烧制和设计。同时,采用“不落架施工”技术来更换柱梁,保护好墙面的珍贵壁画、砖雕和木刻等,对于其建筑布局和走廊安排等也要尽量保留原样。对于近期无重大危险的古建筑,除日常保养外,应避免过度干预。另一方面,合理利用也是文物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合理利用以不损害文物价值为前提,在其能承载的范围内延续原有功能或赋予其适宜的当代功能。合理利用是保持文物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活力的重要手段,可以引发社会对文物保护的进一步关注,在产生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四)培养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增强专业队伍建设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领域较广,对文物保护从业人员的知识面、业务能力要求较高。同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也使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然而,文物保护队伍中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培训机制不完善,极大地限制了文物事业的发展。为此,文物保护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文物保护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更好地迎接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推动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凸显,另一方面,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地方政府增强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城市规划工作以及重视文物修缮、合理利用和培养相关人才是极其重要的。有关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更是要努力研究、探索和学习相关理论方法,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1]柴腾.关于城市建设中古建筑保护的几点思考[J].建筑知识,2017(01).

[2]戎彦宇.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07).

文物保护利用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纪念建筑物;古文化遗址;文物保护法

中图分类号:TV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76-02

一、目前的管理模式

所谓管理模式,就是根据各个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同情况而采取的管理方式。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我国文物保护单位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和一般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多,具体情况又千差万别,因而管理模式,成效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所采取的管理模式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一)机构管理模式:即国家针对某一具体的文物保护单位,建立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对其实施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它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对该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管理、维护、修缮、藏品保管、宣传陈列和科学研究工作。这是对文物保护单位的最佳管理方式。

(二)直接管理模式:即由当地的文物管理机关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直接的管理。该模式通常适用于地面无明显标志的纪念遗址、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等,由于无具体的使用单位或使用者,由文物部门对保护单位进行监督或监探管理,或由文物部门直接聘请专人,专职或兼职作为文管员,进行日常管理看护,定期向文物部门汇报情况,遇有紧急情况立即报告。文物部门则给予文管员一定的补贴。

(三)部门管理模式:即由非文物系统的其他部门管理的模式。因产权和管理权不在文物部门,只能由使用单位或部门与文物管理部门签订使用合同,明确保护责任与任务,并指定法人代表或责任人为文物保护负责人。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文物保护单位的权属关系比较复杂,因而在各管理模式中,该模式占有相当比例。

以上三种管理模式,从管理效果来看,由于采用专门的机构管理或直接进行管理,减少了各种干扰,故而第一、二种管理模式效果较佳。第三种模式的关键是监督管理。各使用者对文物的认识水平不同,在使用或维修的过程中的态度与处理方式上也存在差异,因而加强监督与管理,依法履行合同尤为重要。委托管理模式相对松散,若能与第二种模式互相结合,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从各县市区来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管理模式上不尽相同。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建立文物管理组,利用离退休人员及其他人员进行日常管理,文物部门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不承担相应的经费,日常开支自筹解决;有些县市区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分布情况,聘请兼职文物管理员,每个文管员负责一处或几处文物保护单位,由所在乡镇发给一定的补贴,解决了一些文保单位管理难的问题;多县市区鉴于境内文物较多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或成立专门机构,或直接管理,或投专管人员,或签订使用合同;其他县也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采取了适合自己特点的措施和管理模式。虽然各县(市)及各文保单位的情况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但只要认真实施,加强管理,不断完善,均能取得预期的成效。只采取一种管理模式,或推行一刀切来对情况各异的文保单位进行管理是不切实际的,也无法做到有效的管理。

二、当前面临的问题

现在的管理模式,是在《文物保护法》及其相关法规的指导下,各地多年探索的结果,对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然而,在新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仍面临很多问题。一方面,由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涵盖面广,各单位情况不一,不可能都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将所有的文物单位都纳入文物部门的直接管理之下。另一方面,地方领导、部门领导对文物工作的认识、重视程度不一,也影响了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特别是近几年经济建设的发展,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上的问题日益突出,旧的矛盾未彻底解决,又出现许多新的矛盾、新的问题。目前,困扰文物保护单位的问题有:

(一)现状经费的矛盾:经费短缺一直是困扰我们文物工作的一大难题,其中最直接反映在文保单位的管理上。由于经费缺乏,很少文保单位的管理、维修能够真正得到落实,有的只能任其损坏,甚至倒塌。僧多粥少的现实矛盾,使得文物保护中“先革命,后治病”这一起码的政策也难以真正落实。在保护维修经费中,上级的补助经费往往是唯一来源,地方上难以筹集。

(二)重视与落实的矛盾:随着文物在经济建设以及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的增强,文物保护工作得到普遍的重视,地位得以提高。但这种重视与文物单位的管理显得有不和谐之处。其一是以加强管理为名,随意将之纳入景区管理或旅游管理部门,有的成立综合管理机构,但结果几乎都是削弱了文物的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其二是只重视特殊的、经济效率好的文保单位,这种片面重视根本上无法改变文物单位的困难局面,也难已解决文保单位管理中的诸多问题。

文物保护利用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基层文物 保护管理工作 现状 对策

一、莆田市涵江区文物管理工作的现状及特点

莆田市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大部分是宗教古建筑,它是社区、乡村,尤其是农村群众最集中的活动场所,做好这些宗教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把它们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这不仅有利于保护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对于安定民心、安定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涵江区对于申报、公布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非常重视,多年来,在上级文物部门的指导下,涵江区文物管理部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手抓保护,一手抓管理,促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规的轨道。

1.形成与发展

1987年,涵江区公布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6处后,随着人们对文物保护认识的提高,建区25年来,共公布了7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是莆田市6个县(区)中同期公布文物保护单位批次最多、数量最多的一个区。

2.文物的种类

涵江区有文物保护单位95处,具体分类如下:

(1)按级别分

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处(白塘镇洋尾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32处、区(县)级56处。

(2)按类别分

有古建筑80处(古桥5座),古墓葬4处,石刻4处,古遗址2处,近现代建筑1处,革命旧址4处。

3.保护管理机构

涵江区政府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由分管副区长任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文管委负责领导全区的文物工作。涵江区文物管理办公室的编制由原来的1人增加到4人,由原来的托附于文化馆改为独立编制,充实了文管办的力量,扩大了文物干部的队伍,增强了文物保护的功能,负责指导全区的文物保护管理的具体业务工作。在2006年95处文保单位全部成立“文物保护管理所”,完善了保护机构,提升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力度。各村还聘任了文化协管员,参与文物保护工作。这样形成了从区文管委、区文管办、乡镇文化站到各文物保护管理所及村文化协管员的文物保护网络,使全区95处文物保护单位置于这个网络的有效保护之中。

二、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文物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

基层的文物工作队伍,人员结构复杂,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业务素质存在着差别,这使得基层文物工作者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存在着极大差别。加之专业不对口,缺乏必要的文物专业培训、学习和深造,造成目前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新形势。

2.工作环境不够完善

许多基层文物管理机构的办公条件简陋,没有必要的经费保证,没有畅通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甚至没有相对安全的库藏条件和安全预防设施。文物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排除,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3.机构不健全和体制不顺

由于各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不同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致使基层的文物管理机构所肩负的任务繁多,绝大多数肩负着“一揽子挑”的任务。

4.经费短缺

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经费一般由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文物保护经费仅仅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工资,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甚至连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文物保护单位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保护措施不能落实,有的只能任其损坏,甚至无存。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建立起来的业余保护组织的人员经费难以落实,挫伤了业余保护人员的积极性,业余保护组织形同虚设,不利于文物的有效保护。由于经费的短缺,交通工具难以保障,文物保护单位点多、面广,管理工作难以到位;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民间流散的文物不能及时回收,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不能及时调查保护,造成文物的流失。

5.宣传力度与重视程度不够

基层文物管理单位由于经费的严重短缺,往往导致在《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方面力度欠佳。正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是难以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二是难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难以形成群防群治的网络。宣传力度和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出现法人单位不经过文物保护和勘探调查的基本建设擅自开工;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被侵占和破坏;司法部门难以有效配合打击文物犯罪的行为和活动等一系列的问题。

6.开发与保护失调

应该说,文物保护单位的开发利用是体现文物价值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旅游开发的热潮,对基层的文物管理工作却造成了新的问题。在基层的文物管理工作中,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经济建设总体目标的影响和行政的干预,往往是文物保护为开发和经济建设让道,文物法规难以有效实施,文物保护难以有效落实,管理工作造成失控。

三、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针对当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所面临和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文物工作者应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在认真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的基础上,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一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搞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二是提高领导干部对文物工作的认识水平,领导文物保护意识水平的提高是搞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关键;三是加强对文物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增强责任感,培养敬业精神,这是做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保证。同时,文物部门还应抱着守土有责的态度,加大对《文物保护法》及《条例》的宣传和贯彻,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基层文物工作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管理与经济建设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矛盾中找到共同点,使之能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2.加强管理,强化管理职能

基层文物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行政执法管理和业务监督管理上。为此,一方面,要根据涵江区的实际情况,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制订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或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树立《文物保护法》的权威性,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另一方面,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要加强业务管理,加大监督力度,认真履行保护职责及有关管理措施,将文物保护单位纳入科学、正规的管理体制,使业务管理、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3.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纯粹的保护是没有意义的,但片面地进行开发也是有危害性的。所以仍需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进行开发利用。但针对一个地区来说,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开发利用也不现实,而要结合实际,二者兼得,走出适合当地发展要求的路。因此,开发利用应有主次,要贯彻“重点开发,全面保护”的原则,先以一个或几个点为突破口,不断探索经验,循序渐进,促进整个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的开展。

4.拓展文物经费来源渠道

文物保护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公益性事业,所以完全依靠财政的投入不太现实。但政府可以通过依靠财税、开发等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吸引民间和社会资金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5.理顺基层文物机构的管理体制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重视的差异,往往导致基层文物工作现状的差异和各种不平衡。所以对文物工作的垂直管理,进行上划管理,是体制改革的良好出路。对文物工作进行上划管理,集中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权、物管理,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便于推行统一的政策标准和规范管理;二是便于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的统一调配;三是便于财力的统一平衡调配使用;四是免受地区差异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地方政令的干扰。最大的益处是便于统一的行政领导和统一的业务指导及监督。如此,就会使基层文物工作有一个统一的工作思路,打破小框框,放开手脚,统一思想,发展有序。这种机制的改革,将会解决许多基层文物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有利于国家文物事业整体的健康发展。

6.认真落实文物工作“五纳入”的要求

(1)把文物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在制订社会发展计划时,把文物保护列为全区工作计划的重要内容。不管是编制长期发展规划,还是制订年度工作计划,都体现了对文物管理、保护、维修等工作内容,并要有关职能部门切实执行,认真实施。

(2)把文物工作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在编制城市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都把文物保护列为重要项目。如规划部门制订了历史文化名村――白塘镇洋尾村的保护规划;在制订莆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区规划部门又江萝苜田等片区划为重点保护范围。

(3)把文物工作纳入财政预算

在涵江区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努力争取为文物保护提供财政支持,将文物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及时定额下拨文物部门的财政经费,并在政策上支持文物保护单位以集资的方式修理受损文物。

(4)把文物工作纳入体制改革

虽然在涵江区体制改革中,文物管理部门予以优先照顾,在全区机构精简、人员缩编的情况下,文管办的编制由原来的1人增加到4人,由原来的托附于文化馆改为独立编制,充实了文管办的力量,但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要对全区95处文物单位进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扩大文物干部的队伍,配备交通工具是燃眉之急。

(5)把文物工作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

涵江区本着“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原则,没有把文物工作简单看成是文化部门、文物部门的事情,而是将文物工作作为全社会、各部门的共同事业。从区领导起,到各职能部门,各社区、乡镇的领导都要为文物保护负起责任,纳入他们的工作范畴,建立了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在每年度的年终考核中,都将文物保护工作列为考核的项目之一,各级领导的述职报告中都必须有文物保护的工作内容,从而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保证了文物事业的良性发展。

7.加强文物队伍建设

尽快建立起一支既有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又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高素质基层文物工作专业队伍。同时要加强业余文保员队伍建设,调整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业余文保员素质,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保护利用问题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物 产业化 经济利益 文物保护

对景点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经常会造成管制上的松懈,需要结合各景区的现状来进行不同程度的开发,但又会给景区造成一系列的污染与破坏,这一点在承德市避暑山庄与外八庙开发上就体现的非常明显。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的景区管理不到位,是阻碍文物产业化的一个根本问题;而文物保护单位在对文物进行保护工作上的松懈,则是阻挡将文物进行产业话的另一个严重问题。

一、避暑山庄与外八庙开发现状

(一)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文物管理困难

承德避暑山庄以及周围外八庙的旅游资源十分地丰富,各个县都有自己独特的旅游资源正待开发,在很多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旅游去处,比如滦平县、兴隆县以及丰宁县等几个旅游重地,都有各自不同的旅游景区,景区天然形成,包括森林公园、大型湖泊以及湿地,还有金山岭长城等知名旅游景点分布。最重要的是承德市内,旅游资源有皇家园林、避暑山庄以及周围的寺庙群外八庙等去处,去过承德旅游的游客都有浏览往返的感觉。不过存在于避暑山庄或者外八庙中的文物保护问题却日益严峻起来,游客对文物的鉴别能力不够,经常会给文物造成无意识的损坏,这一点在目前的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中却并未被重视起来。

(二)分散的旅游景点文物难以集中管理

虽然承德市下属诸多县中有很多的旅游资源,承德室内也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尤其以避暑山庄和外八庙闻名全国,但是承德市下属的各个县的旅游资源中,也有很多的文物存在,而各个县对于旅游资源的认识程度不足,造成文物的丢失或者损坏,县级文物部门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而将旅游资源中的文物进行产业化还为期尚早。对于文物进行集中管理,效仿其他拥有大量文物的旅游景点,才能够确保承德市旅游资源中文物的保护工作落实到位。

二、解决山庄与外八庙开发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文物保护区内的游客管理

对于承德市文物保护区内的文物保护条例进行强化管理,是保证文物能够被保护起来的第一个方法,要首先确保将文物进行有效保护,才能够谈文物产业化问题。文物产业化的前提是好存在一定数量以及完整度的文物群,然后将其用特殊方法纳入现代经济发展链条之中,进而产生利益增值的手段。而针对承德市避暑山庄以及外八庙中文物的保护问题,承德市旅游管理部门应该对其加强旅游区域的游客管理,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进行游客的文物教育,让游客感觉到文物的价值以及破坏文物所要承担的责任,这样才能够有效阻止文物被破坏。同时在景区内的文物周边设置提示标牌,标明文物年代以及在游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使游客能够注意此文物的价值所在,这对文物的保护有着很好的作用。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大型文物周边安装监控设备与扩音设备,在向游客开放的时候进行监督、实时警告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文物保护方法。

(二)依照政府政策文件,加强部门沟通

针对承德市以及下属各县旅游资源中的文物保护问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应该主动联系县级文物部门,充分协调部门之间的互动,携手将文物通过一定的方法保护起来。不仅如此,文物保护部门应该牵头联络政府其他相关部门,统一解决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文物保护部门还应与承德市的旅游开发公司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合作,充分利用县级旅游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公司的招标,将中标的旅游公司统一管理,服从政府调配,充分重视文物价值,尽快形成旅游业中的文物产业化发展模式,为当地政府部门创收。对于承德市以及下属各县的城镇化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文物保护部门应该坚决落实文物保护法中的规定,联络各级部门将城市基本建设之前的文物勘察工作资金落实到位,招揽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勘察,确保文物不被损坏。

(三)统一管理旅游资源尽快打造文物产业化链条

文物产业化,从字面上讲就是将我们的先人们留下的有价值的东西转变成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渠道。文物产业化,将文物的价值体现出来,将其转变成实际的经济利益,当然有利必有弊,在文物产业化给我们的经济带来突飞猛进的同时也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文物是历史遗留的产品,对现代人研究历史有个很大的帮助,文化产业化会给文物带来一些列的“破坏”。文化产业化主要是追求的经济利益,所以,放松管制、没有结合现状、环境污染等是经常出现的。利益驱动下和文物接触的游客就会增加,这是势必会造成文物的在某种程度上的损坏,甚至造成文物的丢失;但若加紧管理,那就会造成游客的反感,不利于产业化的发展;景区的开发,要结合景区的现状进行,这样会牵扯到景区的改造,往往会耗费巨额资金,还破坏了景区原有的风貌。而像承德市避暑山庄以及周围外八庙的文物产业化问题,首先应该以文物保护部门将文物保护起来,然后促进旅游资源的统一、协调管理,这样才能为产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承德市避暑山庄与周围的外八庙是非常稀缺的旅游资源,承德市下属的各个县也有很多的旅游资源尚待开发,倘若能够对其进行统筹管理、协调开发,并且将其中的文物进行产业化,利用地区优势以及地理位置优势,这一大旅游景点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将不可估量,而对承德市的经济建设也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承德市的避暑山庄以及外八庙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还拥有很大的地理面积优势,虽然旅游资源分布比较散,但是如果能够被统一管理起来,加强道路建设,旅游景点中能容纳的人流量将排在全国前列。

参考文献:

[1]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文物保护利用问题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物管理;保护;问题;对策

一、文物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文物管理的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物事业得到了较好发展,文物管理工作中相关法规也逐渐完善,使我国的文物保护进入了法制化的进程。《文物保护法》的实施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现阶段的文物管理情况而言,我国法律规定的不得移动的文物有万处,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多处,省级和县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也相对较多。随着文物数量的逐渐增加,文物的种类也随之丰富,使得博物馆的规模扩大,分布范围扩大,管理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我国文物保护的科研成果也在文物发展的过程中增加,部分成果还获得了国家的各种科研奖项人们对文物管理的重视使得文物管理信息系统得到迅速开发。

文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文物管理中存在着经费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很多文物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一些小地区的文物管理经费一般在几万元以内,较少的经费使得最低成本的文物保护工作难以达到,对于文物本体的保护更是困难。此外,经费的短缺也使得文物管理中心难以开展各种活动,没有经费去征品,也难以进行文物的更新展览所以使得文物达不到应有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其次是管理部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部分地方没有根本的生活服务设施,一些具有基本管理设施的地方也存着设备陈旧的问题,好多建筑时间较久没有进行合理的修复,导致其应有的价值受到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较多的文物受到破坏。一些地方进行旧城改造或是房地产的开发,一些施工单位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将历史文物较为密集的地方进行开发,从而造成文物的损坏和风景的破坏。第三个问题是文物的安全问题,很多博物馆缺乏文物安全保护设备,大多数依靠的是管理人员的严盯死守,管理过程中的疏漏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文物的流失。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墓通常情况下会成为犯罪分子的偷盗目标,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我国的文物管理过程中管理秩序较为混乱,存在文物走私的情况。大量的珍贵文物被走私,造成文物的流失。

二、加强我国文物管理的对策建议

1.推进文物事业的改革,加大文物保护支持力度

首先,国家和政府要加大对文物事业的投入,确保文物管理与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财政支出首先应当用于保护文物公共产品。通过中央、地区和地方当局足够的预算拨款,确保得到保护历史地区及其环境计划中所规定的用于公共投资的必要资金。其次,文物部门要通过改革,增强自身的生机与活力。文物管理部门要在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积极扩大博物馆的活动内容,发展文物产业,如面向旅游市场的文物复、仿制品销售等,增加收入。

2.健全文物保护专门管理机构,加强文物抢修和保护

随着文化遗物、文化遗址等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到各地的文物保护区进行旅游,且一些旧城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造,这就造成了一些矛盾的产生,这也就使得文物管理的力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各地区的工作重点,这就要求各地区的文物主管部门要建立专门保护机构,有效的加强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对于一些申报国拨经费补助维修的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有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才可以享受专款专用的优势。通过文物保护专门机构,加强文物的抢修和保护工作。首先,要依照文物法律、法规,将重要的文物单位收归文物部门管理;其次,加大重点文物维修力度,逐步做到省级以上文物单位无险情,增加新的对外开放文物点;再次,加强革命文物和近现代重要文物保护与征集工作;最后,积极做好少数民族和民俗文物的保护。

3.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城市每天都在进行着旧城改造及招商项目的建设,这就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果一些城市领导在观念上缺乏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那么势必就导致在城市建设中文物受到破坏的情况发生。针对当前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相脱节的情况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制定了相应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方案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对文物保护划定区域从而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不仅为文物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也使城市充分保留下了历史文化遗产这对城市的品位及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4.引进高科技的管理技术

建立文物管理的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对文物进行科学的管理,使文物逐渐实现信息化的管理。博物馆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交流的场所,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传统的文物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所以在文物管理或者进行文物陈列时应该突破传统的管理方式,对陈列文物的内容进行革新,确保文物陈列符合现代化的发展步伐。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高新科技在各个领域广泛的应用,在文物管理过程中也应该重视高科技的应用,利用数字化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技术对文物进行管理,也可以让专业人员设计相应的多媒体触屏系统,建立文物管理数据库,将较多的文物信息存入到数据库中,既方便人们对文物的了解,也能够使文物管理体现系统性。也可以建立文物管理的网站,将文物的相关知识进行普及,让人们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的文物管理信息,使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逐渐得到传播。在网站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挖掘文物管理的有用资源,其次应该联合文物管理各个部门共同提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确保网站的顺利完成。还要注意在设置网站时预留网站更新的入口,确保文物信息能够随时进行更新。

文物保护利用问题范文第8篇

关键词:加强和完善;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建议

一、基层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现状

1.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环境相对薄弱文物保护工作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经费等多种因素制约,基层的文物保护环境相对还是比较薄弱,一些地方如文物库房面积狭小,室内温度、湿度均不达标,已不适应当前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库房容积的严重饱和,及简陋的保存条件,致使正常的馆藏文物保护工作无法顺利的展开及保护。2.文物工作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基层文物工作人员的队伍结构复杂,文化水平高低不等,业务能力也存在差异,这就致使部分基层工作人员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职责,且有明确的判断能力,但因文物保护中坚力量——专业技术的人才缺乏,在文物保护工作开展中如考古发掘、文物修补等技术匮乏,使文物保护水平和专业管理工作受到到了极大限制,难以适应当前文物工作的需要,严重制约着基层文物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3.文物的开发与保护不平衡体现文物价值的重要内容就是文物保护管理单位的开发与利用,然而地方政府通常因经济建设目标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进行行政干预,基层文物保护管理经常让步给经济建设,因而无法有效的落实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4.经费不足通常由地方政府负责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经费,然而,大多数地方政府着重提升当地的经济建设,忽视了文物工作,财政的投入远不远不及文物保护费用开支,甚至有些地方人员工资也处于不足状态之中。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难题之一就是经费不足的问题。5.文物宣传力度不够近些年,文物保护宣传有所重视,群众文物保护意识有所增强,但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单位的经费不足等原因,直接影响其文物保护宣传形式单一、力度不够,使得政府及部分领导干部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单位重视不够,更无法进一步调动全民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基层政府管辖区域内的文物遭破坏事件时有发生;对于一些文物犯罪的行为在查处过程中很难得到其他部门的大力配合等问题的出现。6.文物保护体制不够健全每个地区的经济实力都不一样,并且有的地区领导较重视文物保护,有的则不重视,这就给基层文物管理机构带来了较大的工作量与任务,如考古所、文管所、博物馆等的职能与任务都由基层文物机构所肩负,使得其工作责任较繁重,文物保护业务和文物行政管理权限不分,出现基层文物工作者是一个“全能人才”怪圈,保护业务都知道个一点,但具体保护技术都不精通。

二、加强和完善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相关建议

1.领导方面领导方面就是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首先,要想做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其基础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刻的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其次,要想做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其关键就是让领导干部充分的意识到文物工作的必要性;再次,要想做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其保障是提升文物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和工作责任感。此外,文物部门还应大力宣传并贯彻《文物保护法》,合理的协调当地的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找到二者的共同点,使其可以共同谋促进、谋发展。2.管理方面管理方面就是要加强文物保护的行政执法管理和业务监督管理。一是要以本地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依据《文物保护法》,制定出一些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条例或管理法则,能够运用不同的方针应对发生的不同状况,做到严格执法、有法可依;二是加强管理基层文物保护管理部门的业务,加强对其的监督与管理,贯彻落实相关的保护职责和管理措施,将其管理体系科学化、正规化,以确保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3.开发与保护方面对文物的开发与保护要始终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来进行,并且必须是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开发有重点,保护应全面”做到逐步的开发,将探索经验一点一点的累积起来,以推动地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开展。4.管理体制方面每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都不一样,因此,每个地区内文物管理状况也就不尽相同。垂直管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能够上划管理文物工作,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政管理等集中进行,有利于把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推行;有利于统一调配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统一平衡使用财力;还有利于避免地区差异引起的政府干涉和所受的冲击。此外,行政领导、业务指导和监督都能够统一的进行,有效的解决了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开展中遇到的难题,促进了我国文物保护管理事业健康有序的进行。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根本离不开承载历史文化灵魂的文物资源去支撑。以政府为主导、全民参与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应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全社会的认知,加强领导与管理,认真对待文物的开发与保护,还应加强文物机构的管理体制,使得基层文物保护管理的工作顺利开展,从而从根本上推动我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宇、熊文.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探讨.《华章》.2014年23期

[2]俞剑勤.基层文物行政执法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3年2期

[3]贾国民.浅谈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