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电厂安全基础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职业;岗位
一、职业与岗位分析
(一)人才需求分析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工业,具有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当前电力紧缺给电力工业带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要求发电企业要安全、高效、清洁生产。适应这些要求,当前新建火力发电机组的参数和容量不断提高,机组的自动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对机组的运行、维护、安装、检修等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历经多年的专业建设方案科学、合理、前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
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主要岗位的职业能力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从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安装、运行、检修、技术管理等第一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职业岗位分析
1.毕业生去向
火力发电厂、变电站、电力建设安装单位、大型企业自备电厂、风电场等。
2.毕业生就业岗位
核心岗位:火力发电厂及变电站的运行、检修、继电保护等。
辐射岗位:电力建设安装单位的一次安装、二次安装及调试等。
通过企业岗位需求调研以及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得到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岗位群主要为电气值班员,电气试验员,变电站值班员,变电设备检修工,继电保护工。
二、指导思想
以“就业导向、市场导向、电力需求导向、课岗证融通”为核心。从本专业面向的就业职业岗位(群)出发,分析职业能力需求,针对职业能力需求开发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面向职业能力,与职业资格考证课程融通,逐步过渡到理论实践融合,“教、学、做”一体化。使毕业生不仅取得学历教育毕业证书,还至少获得一项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因而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专业与行业对接,学院与企业融合。
2.以岗位职业标准为指导,构建课岗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3.开发基于生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
4.紧密跟踪电力技术发展,实施灵活开放的教学计划。
三、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主要岗位的职业能力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从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安装、运行、检修、技术管理等第一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四、学习领域与核心课程
从专业职业岗位分析入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学生为主体,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本专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实现能力训练和知识传授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描述、培养能力及建议学时详见表
五、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
(一)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课程特点,逐步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仿真教学法
火力发电企业技术含量高、操作复杂、操作事故带来的后果严重。因此对生产安全的要求极高,学生在电厂实习阶段不能对实际机组进行操作。为培养学习的操作技能,充分发挥仿真实训的优势,积极运用仿真教学。在仿真机上教室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学边练。
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中引入来自工程实际的案例,通过案例讲解、学习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案例讲解分析,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将任务、问题布置给学生,学生带着任务问题深入到课程中去,针对任务通过学习、实施、实践体验等环节,完成任务。
角色扮演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300MW火电机组仿真机和110KV变电站为学习的载体,模拟发电企业和变电站的真实场景和工作任务。学生3-5人分为一小组,每一小组为一个运行班组,按照电厂的实际岗位,学生和指导教师分别扮演不同,如值长、机长、主控、巡检等,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具体的任务。
(二)教学手段
1.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法拥有以往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用现代科学技术,集声、光、图像、动画、文字于一体,将各知识点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直观,通过刺激人体的多个感官,达到整合作用,有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记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应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学生理解。本课程充分利用设在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使用演示课件来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利用设在实训室中的多媒体设备和网络,使同学们进行现场设计,全程参与控制系统的调试过程,实现学生与教师互动。
2.实物、图片、动画、视频教学。
目前学校多个实训基地,均配备了相应的设备和器件,教师实物教学,可以完全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尴尬。
3.工学结合的教学手段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产学合作,实践“工学”交替。这种教学手段能让学生尽早融入生产企业同时增加就业机会。
4.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教学
本课程在学校内部建立网络课程学习网站,包括习题库、实训操作指导书、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资料,购置电气控制教学辅助系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列并提供了丰富有效的资料。
5.课程内容融入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标准。
参考文献:
[1]李梅兰,吴佩雄,颜黎明,王富勇,高清林,王晓彬,陈毓斌. 某省电力技能型人才现状及培养对策[J]. 中国电力教育. 2009(02)
[2]吴义纯,冯黎. 高职学院“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J]. 中国电力教育. 2009(07)
[3]李家坤. 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 2008(01)
作者简介:
关键词:大型火电机组;运行值长;选拔;培养
作者简介:庄秋桂(1965-),女,福建厦门人,厦门华夏国际电力发展有限公司,工程师。(福建厦门361026)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034-02
厦门华厦国际电力发展有限公司嵩屿电厂(简称嵩屿电厂)一期、二期工程共安装4台300MW亚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一期2台机组分别于1995年、1996年投产发电,二期2台机组分别于2006年3月、8月转入商业运行。高参数单元制大型火力发电机组最大特点是自动化程度高,对运行人员操作技能及理论水平要求高。运行值长日常机组运行的管理水平,对机组突发性事故的处理决策和指挥能力更是直接关系到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因此选拔、培养高素质的运行值长是大型火力发电厂培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嵩屿电厂作为福建省第一个安装引进300MW火力发电机组的大型独立发电企业,从项目基建机组试运行开始到现在,根据机组设备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完全依靠自己力量,自行选拔、培养、使用和向社会输送了19名运行值长,其中,有13名经过几年值长岗位锻炼,走上更高一级领导岗位,有的成为厂处及集团公司一级领导。文章结合嵩屿电厂运行值长的选拔、培养、考核与使用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根据值长岗位职责,确定选拔条件
火电厂的运行值长在行政上受发电运行部主任的直接领导,工作上受省电网调度中心指导,负责全厂(包括机、炉、电、化水、燃料、除灰、除渣、脱硫脱硝)运行设备的安全、经济调度及突发性事故处理的决策、指挥协调等工作。要求业务上熟练掌握火电厂热力、电气系统专业知识及《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业生产调度规程》、《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等政策法规知识;掌握热控、计算机应用技术、化水处理、化学监督、输煤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基础知识和现代化管理方法、领导科学等管理知识;了解远动、通讯等设施情况、环境保护知识,具有丰富的运行经验及对各种运行设备的异常工况、重大缺陷进行处置的应变能力。
按照以上岗位职责及要求,我们确定运行值长招聘条件是:具有电力系统工科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在大型火电厂值长助理(要求在运行全能主值岗位上工作满二年,经值长助理选聘程序,选拔聘任)岗位上工作满二年及以上。熟悉大型火电厂全厂热力系统及电气、热控、燃料、脱硫脱硝、化学专业设备的构造、原理、特性及启、停操作和运行设备异常工况处理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和组织指挥、协调能力,能熟练应用因特网技术,应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办公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生产与管理方面的工作。
二、采用“三级”淘汰制,组织竞聘考试、考核
运行值长岗位竞聘采用“三级”淘汰制,即分为岗位报名资格审查、相关测评、公司专家组面试综合考核三阶段进行,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1.确定应聘考试范围
根据报名情况,通过应聘人员资格审核,确定并公布参加应聘考试人员名单和应聘考试范围:
(1)国电公司颁布的《电力生产事故调查规程》、《电业生产调度规程》、《安全生产工作规定》、《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及《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气、热机部分)》(行业标准)有关内容;
(2)《危险点分析预控》、《火力发电厂安全性评价》的有关知识;
(3)福建省电力公司《电力生产事故调查规程补充规定》、《发电厂、变电所电气部分,电力线路部分执行“两票”的补充规定》、《执行热力(水力)机械工作票制度的补充规定的说明》、《发电厂、电业局执行“动火工作票”的补充规定》等;
(4)嵩屿电厂运行规程、有关生产管理制度及规定。
2.部门成立“运行值长岗位报名资格审查小组”,组织考评推荐人选
(1)岗位报名资格审查。岗位报名资格考评按百分制计算,分岗位资格考试、相关测评两个部分,考试成绩和相关测评各占50%权重。考试含笔试(20%)和口试(30%)两部分成绩,相关测评含民主评议和日常培训两部分。
岗位资格考试:先进行笔试,再进行口试,笔试、口试成绩均以百分计,笔试或口试成绩低于60分的,自然淘汰;两者均合格者,方能进入相关方测评。
(2)相关测评。相关测评占50%权重,包括民主评议(占30%)与日常培训(占20%)两部分。民主评议:班(值)长及相关专工评议占10%、部门主任评议占20%;日常培训:最近一年度应知应会和运行规程考试成绩(40%)、岗位操作技能掌握情况(40%);日常抽考、技术问答、仿真机培训、应参加培训项目情况(20%)。
应知应会和运行规程成绩按总分100分计,加权平均后折算;岗位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包含各专业系统(可参照岗位培训手册)的得分情况和仿真机操作成绩;日常抽考等基础分为4分,日常技术抽考:优加0.25分/次,不及格扣0.25分/次,一年内总加分不超过1分;技术问答:优加1分/次,未完成扣0.5分/次,参加公司或部门的专业技术竞赛第一(运行规程除外)的加0.25/次,部门或公司要求参加的相关培训未参加的或未达标的扣0.5分/次,年度仿真机培训学时未完成扣0.5分/学时,本项分值扣完为止。
运行值长岗位报名资格经“运行值长岗位报名资格审查小组”考评审查合格的,按照择优推荐的原则,以1∶3比例推荐,上报公司组织面试综合考评。
3.公司成立“运行值长答辩考评小组”,组织面试综合考核
成立由公司分管生产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公司人资管理人员及有关专家组成的“运行值长答辩考评小组”,答辩命题由考核小组各专家完成,提供标准答卷,并形成题库,为体现公平、公正,由公司培训中心准备值长答辩题库及具体评分标准。
面试综合考核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仿真机考事故处理”,第二阶段考评专家面试答辩。具体做法如下:
(1)仿真机事故处理(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1)由公司仿真机培训人员设置故障及具体评分标准;2)参加竞聘人员抽取考考核顺序,按考核顺序抽取考题;3)参加竞聘人员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事故处理操作;4)专家组评分、测评。
(2)面试答辩。1)参加面试答辩竞聘人员,抽签确定答辩顺序;答辩时间为40分钟,其中答题时间为30分钟,答辩考核小组成员提问,答辩时间10分钟;2)竞聘人员按答辩顺序一次性分别从锅炉、汽机、电气、热工、燃料、化学、环保、安全、综合等专业答辩题库中抽取答辩题目进行作答;3)竞聘人员根据题目及主考人提出的问题回答;4)答辩后各位专家对竞聘人员的答辩情况逐题进行点评并讨论,后进行打分。
评分原则:由各专业专家讲解答题要点,考核小组成员当场打分,满分按100分计,总分由公司人资管理人员汇总,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统计总分,最后得分为总分的平均值。
公司人资管理人员根据专家考评结果,填写《运行值长岗位任职资格考核表》,形成了考核小组鉴定意见,按逐级淘汰、择优录取的方法提交选拔报告,报送公司领导批准。最终选拔出的具备“运行值长岗位资格”的人选,颁发《运行值长岗位资格证书》,进入下阶段的“实习值长”培训。
三、制定“实习值长”培训计划,进行强化培训
由公司培训中心会同发电运行部制定“实习值长”培训计划,经分管生产的公司副总经理批准实施,培训时间为3个月,培训方式以跟班自学,现场讲解为主,培训内容分为:集控、除灰、脱硫脱硝、循泵、化学、燃料、热工等专业知识及本厂有关运行规程、调度规程、事故调查规程、规章制度及上级法规、规程等;值长必备的全厂公用系统的运行方式调度、全厂事故处理正确指挥方法、全厂消防系统正确使用等应知应会知识、班组建设有关工作及值长日常工作职责、电厂与电网调度的有关规定。
为保证培训计划如期完成和达到较好的培训效果,要求各专业工程师给予技术指导、进行技术考问,每个阶段实习结束后均组织一次考试。
四、严把考核关,确保培训质量
(1)阶段考核:在“实习值长”跟班实习的各阶段结束后,均进行一次全面的考试。
(2)实习期满的综合考核:值长实习期满的综合考核,综合考核题目除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包括了省电网调度、企业的管理及组织、协调及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最后由总经理工作部培训中心组织完成转岗人员培训期满考核鉴定表,经逐级考核确认,公司领导审批,由总经理工作部行文公布具备值长资格人员名单,并向省调度通讯中心报备。
五、聘任使用
经严格培训考试、综合考核合格的实习值长,最终按岗位设置需要,安排顶岗;那些考核合格一时未能顶岗的实习值长继续安排跟班实习,作用为运行值长备员,择机上岗。
六、结束语
论文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项目模块;模块化教学
近年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的加快,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多,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部2006年11月16日颁布的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已由规模发展阶段进入内涵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为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工作任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不断加强专业课建设与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如何“以就业为导向”以及“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从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出发,以工学理念为指导,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启动了课程改革,对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方向进行了全面定位,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整合重构,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革探索,并在2008级学生中进行了改革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基于本位的教育观
遵循高职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教育思想,深入电力企业进行调查,充分了解电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能力需求等信息;对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方向进行重新定位;将传统的大专业分解为火力发电厂、水力发电厂、变电站三个专业方向。
二、树立基于职业的专业观——依据行业工作岗位需求确定专业目标
根据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属于行业性、岗位性极强而人才需求又比较稳定的专业,可偏重于专、深、精的行业工种模式”,对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采用依据工作岗位定专业目标的原则。通过专业调研和电力企业专家座谈,了解电力企业对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状况,针对电力企业工作岗位分析将三个专业方向的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电气运行工、兼顾岗位为检修调试工、拓展岗位为电气安装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与工作岗位对接。
三、树立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重组课程结构和更新教学内容
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构建了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工种项目模块化”对岗施教的教学体系。
1.课程结构的重组构建——三段纵向延伸版块式课程结构体系
根据本专业属于具备共同专业基础知识的群集工种专业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构建三段纵向延伸版块式课程结构体系。
第一段:根据高职学历教育的需要学习必需的公共知识和公共技能,使学生具备应有的与高等教育相符的文化素质。
第二段:根据高职学生应接受继续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设置工种群所需的技术基础知识和专门技能课程;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夯实“三电”(电工、电子技术、电机学)、“二图”(电气制图、CAD)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奠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质。这些也是高职不同于职业培训的区别所在。
第三段:职业技术课。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的原则,根据高职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将传统“大而全”的课程模式转变成“专而精”的工种目标教学模式。下面介绍具体做法。
(1)依据专业目标确定工种“大模块”。根据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涵盖的工种群设计工种“大模块”。每一个工种“大模块”对应本专业一个工种的一个技术等级。工种“大模块”的内容以职业资格为导向,如适用于变电站的“变电运行中级工”、适用于火力发电厂的“电气值班员中级工”、适用于水电站的“水轮发电机组值班员中级工”等等。
(2)根据工种“大模块”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设置“项目模块”。“项目模块”由一组针对工种“大模块”所含职责的“项目模块”组成。“项目模块”内容相对独立,可以灵活组合。如“电气运行”课程先将内容解构成对应火力发电厂、水力发电厂、变电站三个专业方向的“电气运行”、“水轮发电机组运行”和“变电运行”,并分别对应电气值班员、水轮发电机组值班员、变电值班员三个工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设计教学内容。如变电运行项目模块内容的调整是根据专业方向删除了发电机运行部分,只选择了与变电值班员岗位工作相关的内容。
(3)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法设计课程。以“电气运行”课程为例,常规的教学方式是以电气设备分类为线索,注重设备知识的完整性,但忽略了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的顺序和关联,往往使学生学完该课后踏上工作岗位时难以适应。本次基于工作过程要素来设计课程,将变电运行工作按运行、监视、维护、倒闸操作、缺陷及异常处理、事故处理划分层次。根据变电值班员岗位的工作内容,按工作过程分成四个项目模块,四个模块对应运行中的监视维护、倒闸操作、缺陷及异常处理、事故处理工作任务,按“知识够用、技能必备”的原则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这种模式能根据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工种专门化分流定向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高毕业生对口就业率。
2.依据职业能力培养选择课程内容——试行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对接
项目模块构建的思路为“两线一体”,即以行业工种考证中的知识要求作为理论教学的主线,技能要求作为实训教学主线;以项目为载体,构建知识—能力—素质比例协调的工种目标项目模块。按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体系,根据所涵盖的工种,针对每个工种构建一套工种项目模块,将所有课程项目模块化。
3.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应遵循“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对于第二段技术基础课和第三段职业技术课的课程内容,打破原有按照知识本身逻辑体系先基础后专业的顺序学习,可以淡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学生可根据项目中的工作任务提早进入综合专业环境,提前接触专业实践。如电子技术基础的可控整流电路知识可结合发电机自动电压调节器来组织教学、电气识绘图可结合二次回路图来组织教学,等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实施基于工作过程
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行业工种考证中的知识要求作为理论教学的主线,以项目为载体,对每个工种构建一套知识模块,将技能要求作为实训教学主线;设计对应的训练项目,全部以项目带动技能训练、知识学习和职业素质的养成。通过对项目分析、设计与实现的过程讲解,在任务驱动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教、学、做一体,将抽象的知识实物化,带动相关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 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把握课程的教学特点和企业的职业要求,在教学中融入电力企业的规范管理,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3.激发创新潜能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组织的电力创新协会社团活动,以进一步提高项目的开发能力。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设计和完成相应的项目。
4.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教师主导启发引导法:以教师为主,用演示教学法启发学生对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理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体会通过项目完成一个个工作任务的乐趣。
(2)学生主体教师辅导法: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教师加以辅导,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
(3)典型项目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电气运行、电气设备安装、电气检修、调试等工作任务,提供完整的工作过程。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自主学习小组,教师安排学习项目,小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讨论、操作、收集资料等完成工作任务,也可小组研讨、交流与分享学习经验。
五、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1.多媒体教学
主要采用投影设备,利用教师机系统实时演播形象化的教学内容,借助教学录像将运行操作整个过程、相关故障现象制作成录像,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2.利用仿真实训室真题真做
电力系统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要求比较高。通常学生到正在运行的电站、变电站现场实训往往是只能看不能动手操作训练,为此,利用仿真实训室中的多媒体、数字仿真等手段将电站、变电站的设备运行操作、巡视、故障处理等工作过程进行真题真做,既弥补现场实训操作的不足,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了“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六、考核和发证
1.开展了弹性学分制教学改革
本专业在2008级率先实施弹性学分制试点,教学组织实行了大专业、小专门化的方式,将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限选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每门课程依据实际应用情况确定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课程组合进行学习,只要获得相应的学分就可以毕业。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短时期内完成学业或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可以采取“工学交替”方式进行学习。
关键词:工程力学;工程建设;实践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091
在我国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基础理论性研究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其中作为工程建设技术研究最为基础与核心的技术理论,力学知识特别是工程力学基础知识的应用,为我国的工程技术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支持作用。因此我们结合当前工程建设的实践技术,以及工程力学的应用理论,开展了工程力学在工程建设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1 工程力学在当前工程建设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工程力学是力学知识在工程建设中最为常用与基础的学科知识,因此在当前我国的各类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我国的工程建设技术研究人员,结合工程建设中的力学应用特征,将工程力学知识在工程建设中的实践利用进行了系统化研究。目前就实践应用而言,工程力学知识在以下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高层与超高层工程建设。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开展,各类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建设数量,正在不断地增加中。而在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施工与使用过程中,工程力学的应用对于工程安全与质量保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2)能源工程。能源工程建设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点工程,也是决定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在能源工程应用中我们发现,无论是电力、石油、风力,甚至是核能工程建设中,工程力学知识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核电厂工程施工中,工程力学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电厂反应堆外壳的稳定性与坚固性,进而很好地提高了核电厂工程安全性。(3)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在我国电力与农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我国大中小型水利工程技术研究中,工程力学也得到了有效应用。其中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就广泛的应用了水工力W、通航水力学、河流动力学问题、岩基力学等各类力学与工程力学基础知识,确保这一伟大工程的顺利完成。(4)国防工程。在我国的国防工程建设中,无论是武器基地、机场等国防基础建设,还是各类导弹、飞机、舰船等武器研究建设中,工程力学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力学与工程力学知识基础探究,将会为我国各类工程建设质量提升,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这也是我们此次研究开展的基础。
2 工程建设中常用的工程力学内容
工程力学是一门历史悠久、构成复杂的力学学科,其所包含的副学科理论对在工程建设中可以起到不同的技术支持作用。
(1)土力学与岩体力学。土力学与岩体力学是工程力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基础学科。在工程建设实践过程中,两门学科主要应用于工程地基、钻探、地下开挖以及地下交通等各类工程的应用中。如在当前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施工中,深基坑施工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深基坑挖掘与支护过程中,土力学公式发挥着重要作用。技术人员需要根据不同土质力学特点,进行计算,进而确定挖掘与支护方案,确保深基坑稳定性。而在地下挖掘施工中,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地下岩体结构特征,进行其力学特征分析,提高地下工程岩体稳定性,避免塌方、渗漏等事故的出现。特别是在地下轨道交通工程施工中,技术人员需要很好的结合土力学与岩体力学工程,在地下交通隧道、车站以及地下配套设施工程施工中,发挥其技术支持作用。
(2)连续体力学到理性力学的发展。连续体力学是研究工程中各结构物理力学特点的力学理论,如建筑中梁结构刚度与强度;柱结构力学稳定性;建筑各结构变形问题产生和力学的关系等,都是这一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连续体力学研究的推进,这一学科中各类结构模型与公式都出现了不自然的问题,影响了其技术理论作用。因此物理力学研究者以现代数学为基础,在上世纪中页提出了理性力学观点,并将其与连续体力学进行结合,提出了理性连续体力学的新体系。这一体系对于建筑结构整体以及各结构间力学特性与稳定性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作用。
(3)固体力学研究的发展。
固体力学是工程力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程建设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力学知识体系。其主要组成包括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复合材料力学以及断裂力学等基础学科。其中以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为基础的建筑力学,是当前土木工程建设中应用最广,研究最多的工程力学内容。如在工程建设技术研究中,材料力学的研究可以确保施工材料韧性、抗压强度、稳定性等数据符合建筑设计方案与实际使用要求,进而保证建筑施工与使用的质量。而结构力学则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利用力学原理确保建筑结构稳定安全。弹性力学则是在材料弹性基础上,为建筑的抗震、抗压性能提供保障。
(4)计算力学理论的提出与应用。计算力学是建立在计算机计算技术与工程力学基础上的一门力学学科。其主要包括了基础计算力学与工程计算力学两个分支。其中后者是对于工程建设起到了主要的技术理论支持作用。其构架包括了建筑力学、离散化技术、数值分析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其主要作用就是通过计算机软件,使用离散化技术和数值分析方法,对建筑结构进行分析、检测以及优化的技术手段。
(5)其他工程力学学科简述。随着力学研究以及工程技术研究的不断进步,工程力学中还产生了一些其他的学科理论,如静力学与动力学、可靠性力学、概率有限元法等分支理论,都在工程技术研究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如在静力学与动力学研究中,我们形成了静结构力学与动结构力学概念,进而为建筑结构稳定研究提供了新的力学理论基础。
(6)工程力学实验室研究。工程力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理论学科,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与实验室研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材料力学实验室研究,可以验证建筑材料是否达到建筑技术要求,进而确保建筑材料的使用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过程控制;多媒体课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26-02
过程控制是以生产工艺过程为对象,控制理论为基础,常规仪表为工具,生产过程自动化为核心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是高校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过程控制技术的发展,掌握过程控制系统分析、设计和投运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应用方法,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教学内容优化及教材建设
1.教学内容优化。在教学及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组紧密结合电力生产应用,理论联系实际。既突出电力特色,又强调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面向其他工业领域的需求,选择和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整体分成两大部分:过程控制的基础理论和控制理论在火电厂中的应用。过程控制的基础理论部分包括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控制器的动态特性、单回路控制系统和复杂控制系统。
2.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结合我校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历届毕业生的信息反馈,根据火电厂控制的发展状况,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课程组教师在课程体系及教材内容等方面不断进行改进。2009年由课程组教师编写的《电厂热工过程自动控制》(第一版)公开出版,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教材内容精炼、重点突出、系统连贯、信息量大。
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
过程控制课程具有知识点多、图表系统多的特点。近年来,我们在本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大力开发多媒体课件,改变了“一支笔,一块黑板,效果低下”的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内容。本课件在使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获得了省教育技术成果一等奖。
1.教学设计。①学习目标。在课件中,各教学和学习单元都依照教学大纲给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包括课程的总体学习目标,各章的学习目标、重点章中各节的学习目标,且区分基本要求和较高层次要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之用。②知识结构。对于相关知识结构的设计,采用了多种方式,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激活学习者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或启发学习者主动思考,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对课件或课程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例如:对于过热汽温控制的设计,进入章节后,先给出动画过热汽温汽水流程,引出过热汽温的控制任务,讲解对象动态特性,针对对象的特点选择典型控制方案,对于串级汽温控制方案,先提出问题,利用前面学习过单回路控制的相关知识,由过热汽温的单回路控制逐步引出串级控制,将相关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既复习强化了前续知识,又思考应用学习新的教学内容。③媒体选用。课件充分运用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图表等媒体形式来表现课程内容,既有常规的文字描述与归纳,又可以通过动画演示直观讲解。还可以控制实例的演示进程,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④学习者控制。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灵活选择学习内容,方式多样,灵活方便。提供了适应性的学习指导和帮助。“内容控制”使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以菜单目录形式;“路线控制”使学习者可以通过按钮实现页的转换,能自由控制学习时间;“显示控制”使学习者可以在页面中选择某些内容深入学习,学习完成后选择“返回”重新回到原来页面。⑤交流与协作。课件对重点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交互交流机会,引发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投入、操纵和思考。课件链接了本精品课程网站,提供了具有交流功能的教学平台,包括留言板和电子邮箱等。⑥练习。课件提供了一些例题,以及不同层次的思考题和测试题,使得学习者能够及时复习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了解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每章课后的思考题,包括只涉及本章内容的思考题和综合前面章节的综合题。
2.内容设计。①内容风格。课件在开发设计中,考虑了格式、风格、语言上内在的一致性,例如,文字上尽量简洁,以图形、图片、动画直观演示讲解;在屏幕及画面设计上,空间使用合理、充分,背景素雅简洁美观,文本、图形、图像等视觉元素构图信息表述明确。②导航链接。在每幅显示界面中均有明显的导航或互动标志,导航链接明显易辨,有明确的指示标签,学习者无需特殊帮助就可轻松地操作导航路径。对于知识界面中,进一步展开讲解,有进一步连接之处整个课件均已红色字标示,易于使用。
三、理论教学方法改革
1.注重启发式讲授。采用主讲教师讲授的启发式、课堂上师生互动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此,课程组积极开展教研、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准备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维,只有学生积极思维,才能达到互动目的,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注重知识系统性。本课程知识点多、内容杂,因此讲授中着力讲清课程体系结构,以一根线索有机串联全书主干内容,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更有助于知识的综合运用。
3.引导学生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金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对于某个过程参数的控制,我们强调教材中给出的只是一种可行的、较为成熟的控制方案,而非唯一的方案,讲授中再给出几种变化方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前续知识分析其对错,提出和探究不同控制方案的可行性。
四、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
过程控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为此,学院与课程组大力推进实验室建设,设计、制作先进的过程控制实验装置,开放实验室;增加课程设计环节;还在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上,采取“理论考试+实验成绩+实践操作+平时成绩”的办法,加大了实践环节的力度和考核,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1.课程实验。①结合教材内容,对原有实验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力求实验内容在上课前以课题的形式给出实验目的、实验所要达到的各项指标以及实验要求和所能提供的硬件资源,不预先设定实验方法,不规定实验步骤,不限定实验时间,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行设计合理的方法,在课程结束之前给出最终结果,变“教”学生为“指导”学生实验,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实验教学管理上实行目标化的管理手段。在学生实验时,不限定学生实验的方法和步骤,重点考察方案和结果,考察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实验指导采取辅导与检查相结合,任课教师与实验室教师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③实验设备和教学实行开放式、网络化管理操作。将实验室设备资源状况、师资情况、人员及设备管理、实验教学计划等资料编制开发成动态实验设备和教学管理系统,使得学生和教师在网上可以了解到这些信息,以便了解设备在用情况,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和计划。
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本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结合电力参数控制,分析和设计相应控制方案。课程设计的实施步骤为:教师准备教学文件,编写设计任务书和选择参考系统图;组织学生在老师讲解涉及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和相关资料提交相应的控制方案和设计草图;教师进行阶段性点评和验收,并发放参考系统图;组织学生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参考系统和教师的指导完成系统的最终设计;学生提交设计图纸和设计报告,报告应为一完整的科技文档,应以所设计系统的思想和过程分析为主。
3.生产实习环节。实习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过程,实习内容与本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包括专题报告、参观、仿真培训等环节。专题报告环节是由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介绍有关的专业新技术及生产运行等方面的内容。参观环节是组织学生去电厂、化工厂等具有生产过程自动控制装置的企业参观,并请有关人员讲授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热工系统设备的基本状况及生产组织情况及生产过程、系统的组成和各种设备的作用。仿真培训环节是组织学生在仿真机上熟悉并掌握单元机组检测、控制系统及机组启停运行的基本过程。
4.课外创新实践。将学有余力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直接参与实验室相关建设项目。此举的意义,不仅仅使大学生们获得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提高了软硬件开发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实干作风,增强了创造性,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和可以具体操作实施的人才培养之路。例如,青年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罗克韦尔过程控制夏令营,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火电机组集控运行操作技能竞赛,参加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过程控制仿真挑战赛等。
五、结语
根据过程控制课程特点,结合我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我们在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开发、教学改革、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教材建设过程中,既要突出电力特色,又要强调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面向其他工业领域的需求,选择和优化教学内容。为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多媒体课件开发应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结构和媒体选用,为方便学习者使用多媒体课件,应设计有良好的交互性和检验学习效果的习题及自测题。探索有益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视实践环节,尝试开设更多丰富多彩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建电厂,集控运行人员,培训方式
中图分类号: TM6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集控运行人员是火力发电企业最基层也是最关键的岗位之一,运行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机组安全经济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一批优秀的综合素质较高的集控操作人员是企业培训的一项重要工作。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因专业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目前企业培训的目标不仅仅是要培训员工谋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具备广博的知识领域,能独立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社会责任感强,价值观念和道德操守完整、健康的人。面对新的时代,企业培训管理者更应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加大培训创新力度,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1、某发电厂集控运行人员培训要求
1.1 新学员登记
每一期开班前,学员都需要填写一份调查表,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结合自己职业成长规划,确定本次训练要达到的目标。
在培训过程中,有时上级的要求和学员自己的目标有出入,培训中心会与用人部门协商,和学员沟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标准,让每一位来学习的学员都能够体会到掌握操作技能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对个别基础理论欠缺的学员,向其推荐一些专业书籍,要求其自学,同时为其指定答疑教师,一段时间后进行考试;对极个别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意识的学员,与其进行深度沟通,帮助其端正态度,使其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对由于性格或其他原因,实在不能胜任集控运行岗位的学员,培训中心会给用人部门建议,合适的时候进行转岗或再学习。这个环节的工作基本保证了实际操作指导的有序和有效性。学员感觉到自己被重视、被认可,也使得整个上机操作过程有序、高效。根据学员知识背景和个体资质的不同,一个优秀集控主值班员的培养和训练过程一般要3~6年时间,所以要求每一位学员都应养成严谨、细致、踏实认真的操作风格,一步一个脚印,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牢固的专业基础。
1.2 根据培训目标,制定出实训课程,实施具体培训
教练员根据本期学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每天都有详细的训练任务。上机人数按实际机组配置,每个上机学员每天都有必须掌握的技能,下班前利用几十分钟总结一天的学习情况,大家相互交流和探讨,主要由学员讲述自己当天的收获和操作心得,教练员引导,对学员的疑问进行澄清,让每天的学习得到一个总结和强化,学习探讨气氛异常热烈。在讨论过程中学员的个性特质得到充分的展现,对个别性格或认知有严重缺陷的学员,由专门的教师负责一对一指导。在实施操作过程中,要求学员严格按照仿真机操作卡进行,禁止随意性操作,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员应及时提问,教练员负责解释。
1.3 考核和反馈
培训结束后,由用人部门组织专业考评员进行考核。为考核合格者安排适合的岗位,使其尽量能够把所学的技能及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一个月后由班组把学员的工作情况反馈到培训部门,以利于培训部门调整培训方案,制定下一阶段的培训目标和任务。这种以学员为主体的培训方式,学员参与性强,年轻学员能畅所欲言,踊跃提问,个性鲜明,质疑能力颇高,所以对教练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练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还要有超强的沟通能力和同理心,能了解学员所思所想,做到信任学员,相信每一位学员都是优秀的,以一颗平等心与学员沟通交流。教练员自身的素质相当重要,敬业、乐观、积极进取、心胸开阔等优秀的品质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学员。
2、培训效果
在培训效果上不但要使得学员专业知识有所收获,操作技能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学员的工作态度和内在动机要有所改善,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进行工作和学习。特别是集控运行人员长年倒班,生活作息规律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在培训过程中,需要引导员工接纳并积极适应这样的生活方式,在现有的工作环境下科学合理安排业余生活,确保身心健康去工作。特别是当前的社会环境,物质财富丰富,精神领域太滞后,社会上充满各种是非混淆的价值观,大多情况下激发人努力学习和工作是以更高的职务和更多的报酬作为激励手段,这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技术创新,但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在企业团队中制造出一些功利主义者,他们不仅缺乏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还不讲求合作,甚至把他人作为满足自我的工具,成为自我意愿的利用对象与竞争对象,人们之间只有物化的关系,人性陷入不断沦落之中。这种仅仅关注员工知识和技能的企业培训模式已经成为企业培养真正人才的瓶颈。如何激发员工内在的主观能动性,端正对生命的态度,树立正确良好的价值理念,构建积极健康的心智模式,让每一位员工都克服浮躁的心态,用平常心踏踏实实去面对工作和生活,是当今企业培训需要扩展的一个课题。
3、以仿真培训为载体,进行全人培训
在社会化的一切活动中,“人”始终占主导地位,“人”也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最根本因素。一个企业经营状况如何,人是决定性因素之一。一个由一群积极健康的成员组成的企业和团队,一定会让这个组织的发展更加顺利健康。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火电厂大多数事故的发生都是人为造成的,大多数绩效不高的组织和团队,都不是因为知识和技能的欠缺,往往是团队不良文化起主要作用,消极怠工的员工不是因为不懂技能,而是因为各种情绪问题。在企业内部要真正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让员工爱岗敬业、乐观向上,需要进行全人培训,以技能知识培训为载体,对员工进行其他内在品质的训练,让员工学会真正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建立良好的认知体系,努力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4、成果
培训队学员,经过两个阶段的培训,其中一半学员达到了全能副值的岗位要求和工作能力,一半学员达到了全能巡检的岗位要求和工作能力。而在运行中的电厂,从学员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全能副值一般需要三年时间。培训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是参训人员的基本素质必须达到要求,这是达到培训成绩的基本保证。其次,在仿真机阶段培训时间太短,表现在学员分析能力不够和上盘操作能力的欠缺,以及应对事故时的慌乱和无措,造成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如果仿真机培训有半年时间,培训的综合效果应该会好很。多。
结束语
在机组集控运行人员培训过程中,由于该培训过程的时间较长,和培训内容的难度也较大, 从而给培训人员的学习过程造成了严重的困扰。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在人们现代的生活生产中, 人们对电能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严重, 为了确保发电厂能够正常稳定的发电, 首先必须要保证集控运行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因此,电厂在进行岗位人员更替时, 必须对机组集控岗位新来的员工进行岗前培训, 确保其在今后工作中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通过本文对电厂机组集控运行人员培训方式的探索与阐述, 相信读者对其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总而言之, 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只要做到纪律, 作风、技术全面培训, 就不难培训出集控运行工作的核心团队。
参考文献
[1] 谢晓龙. 电力企业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探讨[J]. 供电企业管理,2010,(1).
[2] 殷志红. 职业生涯规划[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石建勋.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 王庆彪. 电力企业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探讨[J].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
【关键词】核电厂;电气;调试
0 概述
核电厂的调试是整个核电工程建设四大阶段(核电站设计、设备制造、建造安装和调试)之一,是电厂投入商业运行前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对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建造安装质量的综合检验。核电厂电气系统调试由核电厂专业调试队下面的电气专业负责完成,一般只负责电气装置分系统及整组启动方面的调试工作,主要内容包括500kV\220kV开关站及主辅变调试及送电、厂内中低压母线调试试验、发电机整组启动、柴油发电机调试、棒电源机组调试等内容。其调试时间顺序依次为:220kV辅助电源系统调试、中压系统调试、低压交直流及不间断电源系统调试、500kV主电源系统调试、应急柴油发电机调试、棒电源机组调试、停堆断路器调试、稳压器电加热器调试、发电机励磁系统调试、发电机整组启动调试。
1 电气调试准备
1.1 人员准备
核电站电气调试人员按专业特点分高压、低压、继保三个小组,高压小组主要负责6.6kV及以上电气一次设备调试;低压小组主要负责380V电压等级及以下的交直流和不间断电源系统及其附属设备的调试;继保小组主要负责6.6kV及以上电气设备保护装置、发电机变压器保护装置及通信系统的调试工作。由于电气属于高风险作业,必需取得电工作业证后才能开展作业。同时,由于核电的特殊性及管理程序要求,所有电气调试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考核和授权后才能上岗作业。这些培训主要包括基础授权培训和技能培训。
基础授权培训。这类培训是每个调试人员进入核电现场时都需参加的,培训内容包括核安全文化、工业安全、辐射防护、消防、应急急救、质量保证和控制及应急响应等课程。通过培训使调试人员掌握核电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安全文化。
调试技能培训。培训目的是提高调试人员现场调试实施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熟练掌握试验规程的正确实施。这类培训又可以分为:电工取证培训、电气调试理论知识培训、电气操作培训、设备厂家培训、后期学结等内容。
人员培训并考试合格后根据其资质及培训项目进行调试授权后才能开展相应的调试工作,调试授权分TS1和TS2两级,TS2为试验负责人或者系统负责人级,取得此类授权可以独立承担某项调试试验或者组织某个系统的调试试验;TS1为试验员级,只能在TS2授权人员的带领下在现场开展相关试验工作。
1.2 文件准备
电气调试文件准备主要是设计图纸收集、调试规程清单确认和编制、调试文件包准备、系统移交文件准备等工作。调试规程清单必须在调试开始前一年就定稿,然后组织调试人员开始编制调试规程,调试规程初稿完成后要根据设计图纸、厂家资料及现场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并最终定稿生效,一般在试验开始前两个月就要全部生效。调试规程生效后,在试验开始前三周要完成调试文件包的编制和生效工作。调试文件包包含:调试规程、定值、图纸、需要的工具清单,工前会单、调试遗留项清单、现场实施的变更清单,每份调试规程对应一个文件包。现场具备试验条件后,调试人员拿着这些准备好的文件办理工作票后开展调试试验。
文件准备工作中编写调试规程和准备图纸是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首先,工作开始很早,很多资料设计院、厂家未能及时提供。其次,由于设计院和设备厂家不断对先前的设计进行修改,改单不断,所以图纸和调试规程都必须及时跟踪修改。
1.3 物资准备
精良准确的仪器、仪表,完备多样的工器具和相关物资是调试工作开展的物质保证。电气调试准备阶段,需借鉴其他核电机组及常规火电厂调试经验,并针对本机组电气设备特点提前准备好所需的调试仪器、仪表和专用工器具。同时,对于常用的消耗性材料也要提前准备并建立紧急采购渠道,方便后面现场急需时紧急采购。
现场的仪器、仪表及工器具等都由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所有调试现场使用的仪器、仪表和工器具严格按照管理程序进行采购、存放、送检,保证现场所使用的仪器、仪表是合格有效的。
2 电气调试计划
电气调试计划主要依照核电厂三级调试计划来编制,分为电气总体调试计划和专项调试计划,电气计划以满足工艺系统调试电源需求为主,主要逻辑关系如下:
220kV辅助电源倒送电。220kV辅助电源倒送电为核电厂电气调试工作的第一个重要节点,220kV倒送电完成为现场除主泵、循泵及主给水泵外的其他工艺系统调试提供了正式电源,为后续工艺系统调试提供电源保障。一般220kV倒送电需在除盐水及压空系统调试开始前完成。
500kV倒送电。500kV通过主变和厂变送电至6.6kV母线段,为机组启动6.6kV大泵(如主泵、循泵、主给水泵)的调试工作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打通机组的电力送出的通道。500kV倒送电需在机组一回路水压试验前完成。
应急柴油发电机调试。中压应急柴油发电机需在一回路水压试验前调试可用,为机组冷试提供厂内电源保障。
稳压器电加热器及水压试验泵柴油发电机组调试。稳压器电加热器及水压试验泵柴油发电机组的为一回路水压试验提供条件,需在水压试验前完成。
棒电源及停堆断路器调试。棒电源及停堆断路器调试主要为了满足了机组临界的要求,需在在机组热态试验期间调试完成,机组装料前可用。
发电机保护、励磁系统、同期并网装置的调试。这些系统设备调试完成后才能满足发电机组首次并网的要求,一般在机组装料前就应该调试完成。
3 调试实施控制
现场调试项目能否正常开展,能否在计划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对整个核电机组的调试质量及工期影响很大,调试项目实施过程必须加以控制,才能如期完成。电气调试过程控制主要有三点经验:调试提前介入、与安装公司密切配合、调试专项组。
3.1 调试提前介入
在设备还在安装和单体调试阶段时,调试人员就要到现场对设备安装情况进行跟踪,了解系统状态机缺陷处理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另外,根据现场安装和单体调试进展,可以安排试验负责人到安装单位办理提前介入单提前开展部分系统调试工作,这样可以减少调试工期及停电窗口需求。
3.2 安装人员密切配合
单体调试属于安装公司合同范围内的工作,为与系统调试有很好的衔接,全程参与安装公司部分重要电气设备的单体调试工作,记录单体调试的试验数据及缺陷,跟踪缺陷处理过程。
在系统设备移交调试后,要求或委托安装公司的端接和单体调试人员配合系统调试人员进行系y调试,能及时地解决调试中发现的接线错误和设备单体故障,缩短故障处理时间。
3.3 调试专项小组
对于一些综合性的电气调试,如220kV/500kV倒送电、发电机整组启动、柴油发电机调试等可以成立调试专项组。成立专项组的目的是使现场安装调试工作安全、有序、高效的进行,及时协调解决安装调试期间遇到的各类问题,顺利完成节点目标。
专项组的人员组成可以包括:安装和单体调试人员、施工管理人员、采购和设计人员、系统调试人员、进度控制人员等。
通过经验反馈,综合性调试工作成立调试专项组往往效率较高,对调试进度比较容易控制,但需要管理人员花一定的精力组织协调。
【关键词】工学结合 课程项目化改造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0117-0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高职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高职教育也存在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毕业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不能完全满足工作要求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主动服务社会转变,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现代企业优秀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工学深度结合、校企深度融合,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探索适合电力技术类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新模式,实施“校企一体,分阶段,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电力技术类专业实践性强、岗位技能要求高的职业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突出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以校企共建的“校中厂”――电力技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等实训基地和“厂中校”为载体,实施“校企一体,分阶段,多循环”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工学结合教育为主线,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为核心,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突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按照“校中厂”中发电厂、变电站的设计、安装、调试、检修等工作任务开展岗位技能课程项目化教学,实现校内工学结合;根据课程教学设计,安排学生到“厂中校”进行实习,实现工学交替的多循环,实施教学管互动、校内外结合的管理模式和质量监控机制,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也从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初级能力者到有高级能力者,实现人才培养和岗位要求一致的目标,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第一、第二学期)是初学者阶段。学生以入门的岗位通用能力和职业认知教育为主。该阶段重在岗位职业能力的认识体验及岗位通用技能的掌握,学生能使用常用的电工工具拆装简单电气设备,使用常用测量仪表正确测试电路的参数。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厂中校”的电力生产认识性实习,初步认识企业生产现场和电气设备,初步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感受企业的职业氛围,加深职业认知。
第二阶段(第三学期)是高级初学者阶段。学生在“校中厂”经过基本技能理实一体化训练,能按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简单操作,能完成常规的电力系统计算,能对电气设备进行常规维护。通过在“厂中校”进行电力生产过程性实习,学生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在企业专家安排下跟班运行或跟师傅安装、接线等实习,从而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培养相应的岗位基本能力。
第三阶段(第四、第五学期)是有初级能力者阶段。这一阶段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的核心岗位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学生经过“校中厂”核心技能理实一体的实习实训,能按作业标准对设备和装置进行常规的检测和试验;能按规程要求对设备进行巡检,能按规范正确处理简单事故,养成遵守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第四阶段(第六学期)是有高级能力者阶段。以岗位高端技能为目标,以“校中厂”的电气设备和仿真软件为载体,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同时通过顶岗实习,拓展学生高端技能,开展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的运行与维护、检修与试验等作业,按照企业的作业标准开展或处理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成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建立并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工学结合教育主线
通过广泛邀请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在专业教师主持下对专业涵盖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按照电力企业的生产、检修、试验的主要工作,分析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工作任务学习进一步进行项目设计,构建并实施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见图2),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对专业主干课程电工技术及应用、电机运行与维护、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电力系统调度与运行技术进行项目化改造,教育教学改革从局部逐步走向全局。
定向性和概况性课程以入门的岗位通用能力培养和职业认知教育为主线。在职业教育的前期阶段,以专业实践知识为起点,让学生通过电气认识实习等课程尽早接触企业工程实际,通过学习电力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树立职业意识和职业使命感。
关联性课程主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电力专业方面的基本计算能力,掌握简单的电气测量、电气识绘图、电气安装、电工操作、简单故障分析等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对本专业及就业岗位产生直观、感性的认识,并激发继续深入学习和进行专业探索的潜能。
具体与功能性课程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本专业所需的较复杂电气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修和技术组织管理等核心工作技能,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并通过综合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等来拓展学生的高端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综合运用能力,拓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实践性、相关性、思考性原则设计成能覆盖整个工作领域,承载该工作领域所需要的所有知识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按照“校中厂”中发电厂、变电站的设计、安装、调试、检修等工作任务开展岗位技能课程项目化教学,实现校内工学结合。在“校中厂”里,设立“学生自主学习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团队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达到通过工作来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根据课程教学设计,安排学生到“厂中校”进行实习,实现工学交替的多循环。教学实施见表1。
四、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第一,校企合作机制体制的建设。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亟须从组织机构、组织管理、运行保障三方面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的工作机制,这将会面临很多具体的问题,有观念转变的问题,也有政策支持问题,更有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建立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解决。
第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如何建立健全兼职教师聘请、管理等方面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兼职教师队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如何激发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激励教师提高自我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能力,具备熟练的教学技能和实践技能,并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第三,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改革。比如专业课程项目教学往往很难在2到4节课的时间内完成,要求时间相对集中,而一些基础课则要求课次间隔尽量均衡,如何保证基础课的均衡及项目教学的集中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又如电力类专业班级数较多,一个年级最多达到19个班,而一体化教学场所有限,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如何统筹安排教学进程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四,学生的参与和考核激励。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应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重新制定相关专业、课程的考核标准和方法、规范。
【参考文献】
[1]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