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重要性

音乐教育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音乐教育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音乐教育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理念;专业素养;教育方法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虽迅猛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已经突显出了对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只有抓住问题,改正问题才能切实提升我国高校音乐的教育水平。

一、对高校音乐教育理念认识错误

纵观目前高校音乐教育理念,其最主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通过音乐教学来掌握一门专业知识。这种教学理念给予了学生较大的精神压力。鉴于这种情况高校应该及时改变教学理念,把音乐教育作为学生音乐修养的重要手段,从学生音乐兴趣开发的角度出发,弘扬学生的音乐个性,音乐教育者也须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身优势与长处,采取符合预期要求的音乐教育新方法,明确音乐教育的准确目的,努力地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创新精神。只有高校音乐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才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教育的魅力所在,不断丰富他们的音乐生活,发展他们的音乐思想,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悟理解还可提升他们的专业学习效果。

二、教师专业素养较低

部分高校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较低,―些教师没能深入理解音乐课程,相关专业水平比较低,平时交流与学习机会不多,因此教学方式也不够新颖。高校管理者对音乐教学不够重视,相关音乐教学设备比较落后陈旧。部分学生音乐基础相对较好性格开朗活泼,课堂上比较积极主动。但一部分学生自小接受的教学水平相对落后,对于音乐也是一知半解,且音乐学习能力不够,音乐课堂上比较胆怯与害羞.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以上因素致使国内高校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存在差别,学生音乐水平高低不一,老师只是简单的进行口头阐述,没有给学生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也就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音乐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标杆,教师的专业素质素养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深厚的学习兴趣都有重要的影响。在高校音乐教育的课堂上,教师们讲授的是艺术课程,但教师自身的艺术气息,对于艺术的理解对于学生的到解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教师,一定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跟上潮流,为学生提供新鲜的艺术气息。教师要根据学生适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科书或教学设计。教帅自身要有深厚的艺术修养。音乐课程更多的是以音乐欣赏为主,教师在要求学生讲述自己的音乐体会之前,要给学生以示范,讲授自己通过视听都有哪些感受。这样的示范,要求音乐教育者要有一定的音乐素养,能够将自己感受到的音乐美传递给身边的听众。

三、教育方法陈旧落后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仍处于发展阶段,没能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这就导致了音乐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在很多校的课程教学体系中.音乐教育往往在被设为选修课,课堂教学以歌曲欣赏为主,而且大部分学生音乐基础相对较弱,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度不足,最终导致高校音乐教育效果大大下降。究其原因,因为部分学生具备的音乐知识不够系统化,教师对于传统音乐的重视性不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传统音乐教学内容、方式没有规划,基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教学,没有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导致高校传统音乐教学缺乏吸引力,从而达不到教学要求。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要体现出其作为一门艺术学科的特点,这就要求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能够实现艺术化和现代化,实现理论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课堂上,可以采取讨论法、演讲法、欣赏法等多种方法,争取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学习能力。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音乐。在进行不同时段、不同音乐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设置音乐教学目标。课堂是音乐教育的主地,但高校音乐教师的职责绝非仅局限在课堂的几十分钟内,而因积极主动地将之延伸到课外。课外音乐教育的形式很多,如可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可运用本校资源开设各类艺术讲座;可邀请专艺术团体到校演出等。还可在校内M织各类艺术社团、举办相关艺术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及其他兄弟院校组织的各类文艺汇演、文艺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展示音乐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及能力。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加紧改正,学会与时进,敢于打破陈规,摸索创新适合新时代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就能切实提高高校音乐教育水平,为国家提供社会需要的优秀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莉萍,廖夏林.《音乐教育存在问题及创新途径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7(1)

[2]冯兰芳.《对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欣p课程的探讨》[J].《中国音乐教育》.2005(10)

[3]陶芳渊.《有关高校音乐教育的思考》[J].《科学之友》2008(12)

音乐教育重要性范文第2篇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性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内涵

    起初通过教育学习音乐,最终达到通过音乐教育人的目的。通过教育学习音乐,是让学生去感受、表现、创造音乐,体验到音乐的美,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有责任让音乐文化在他们身上传承下去;通过音乐教育人,是开设音乐课程的最终目的,通过学习音乐,培养出更能适应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人。

    通过了解音乐课程的内涵,我们看出音乐课程的价值也就在于它本身和育人方面。

    (二)解析《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1.传承文化

    音乐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成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音乐诞生之日开始,人类社会就自动形成或者是主动创造出音乐文化的传承机制。先前是没有正规的学校音乐教育的,这种传承主要是靠音乐职业人师徒之间的传宗接代。随着正规的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之后,虽然还依然存在社会音乐环境、家庭音乐教育等多种传承途径,但不得不承认,学校的正规音乐教育和所开设的音乐课程已经成为了传承音乐文化的主要途径。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可以了解到祖国的音乐文化,借助着华夏民族音乐产生的强大的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感受世界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拓宽审美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由此看来,学校音乐课程所具有的音乐文化传承价值是巨大的,其他方面都是无可比拟的,这种传承方式远远超过了音乐文化本身。

    2.发展个体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发展个体,音乐教育也是如此。通过让学生学习音乐课程,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张扬个性、创新的能力,最终能够全面和谐地发展。音乐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个体,音乐文化价值的体现也离不开个体,所以个体价值的体现是其他一切价值体现的根本前提。

    (三)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个体体现出来大体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1.丰富生活方式,提高审美修养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有这样看似很不起眼的一条: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通过这句话我们感受到了这次课程改革“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基本理念。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程在这方面毋庸置疑地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可以这样说,音乐课程最直接的价值莫过于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在享受音乐的同时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

    从人类诞生之时起,音乐无时无刻不在身边,是音乐装点了人类的生活,是个体真正体现了自身的本质。

    我们需要音乐,因为它唤醒了人心灵最深处最隐秘的东西,本来沉睡着的情绪、欲望和愿望都瞬间活跃起来,让我们体验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

    具体到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从学校教育的现实来看,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单调,导致这样后果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任务过重,因此要“减负”。音乐教育必须在这场“减负”战争中能够有所作为。

    2.开发潜能,培养创造性

    ①在开发个体潜能方面,我们尤其要着重提到音乐对于特殊群体(如智障、残疾人)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音乐给予他们全新的生命。

    武汉的舟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特殊“指挥家”了,在他身上充分证明了音乐节奏智能的开发。正是音乐,开启了舟舟的音乐潜能,使他不仅没有成为社会的包袱,还有着独特的社会贡献。

    假如没有音乐开发他们这类人的潜能,他的命运又会怎样呢?我们不难想象。

    ②音乐课程的价值也体现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方面。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源泉。音乐的创造性体现在它本身以及创作、表演、欣赏活动中。

    音乐因其有着强烈且清晰的个性而充满魅力。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冲动,让他们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里快乐地学习,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尽显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3.完善教育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音乐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它本身,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对学习其他课程的激励和被借鉴作用。

    在中小学教育中,过分偏重科学教育,忽视或轻视音乐教育是不对的。音乐教育应该加强,但牺牲科学教育也是不可取的。只偏重科学教育不行,只注重艺术教育也不行。英国着名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说过,“最好的中小学教育应该是那种能使学生受到最好的科学教育和最好的艺术教育的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地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山区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山区普遍音乐教育情况

    1.受重视程度不高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对音乐课摆出一副轻视的态度,音乐课程在学校的教育体制里显得可有可无。

    很多学校表面上倡导实施素质教育,事实上仍实施着应试教育的管理体制,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唯一目标,把考试排名当作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标准。音乐、美术等不列为是考试科目,因此有的学校安排的一两节所谓的音乐课就会被其他课程占有。

    山区县中小学校的老师、家长对音乐教学、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使得音乐教师也随之成为不受重视的对象。

    2.音乐师资缺失严重

    山区县中小学音乐专职教师的配备一直是很难解决的老问题。现在,除个别重点学校有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外,有90﹪以上的学校还缺失专职的音乐教师。有的专职教师因为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转行,有的即使没转行,因为受到年龄、经验、环境、文化背景等的影响,在教育观念上和城市的老师有所差距。

    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乡村教学,认为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很多农村人由于对音乐的认识不够,也根本不让自己的子女向音乐的方向发展。种种因素,使得农村的师资严重紧缺,更不用说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了。

    3.音乐教学设施不足

    教学设施是一所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良好教学设施的配置可以帮助学校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令人遗憾的是,虽然随着“普九”工作的展开和深入,全社会正打理捐资助学,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是发生了变化,但对于音乐的教育工作经费还是非常的有限。有的学校即使购置了部分乐器,但常年的闲置,破损的乐器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导致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4.教材的不合理配置

    音乐的学习很系统化,必须采取递进式。结合现有的农村音乐教育状况,很难落实每册教材的学习任务,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费劲。这样的情况下,有的学校即使订了教材也是闲置一边,自己制定学习任务,还有的学校干脆不订教材。现有的教材有简谱和五线谱两种,山区县中小学采用的是简谱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基本的乐理知识,学生也无法欣赏各个不同的音乐作品。

    上述几种情况直接导致学生学习音乐时,没有感受到这门课程的系统性和丰富多样性,影响了整个音乐教学。

    三、关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设想

    面对在山区县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够重视、教育师资紧缺、设备配置落后、课本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我们必须针对地采取一些可取的积极办法,尽量改变当地中小学现在的相对落后状态。

    (一)强化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审美、创造能力,从而健康地发展,把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首先,当地的教育部门要给予大力的支持,为各个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各级领导以及各校长应该尽量带头加强自身对音乐的学习和认识,俗话说“真正的课程改革必定是观念和体制的同步改革,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缺乏一个先进的理念”,利用领导强有力的号召力,在学校掀起一股真正的素质教育狂潮。

音乐教育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学;儿童音乐教育;重要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6-0056-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不断升温的热门课题,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加入到了这个研究领域中,在这种新形势下也涌现出了许多新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解决。例如:当儿童参与各种音乐教学活动时,他们如何思维?什么类型的教学对他们最为合适?如何使音乐教学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当音乐教师充分掌握了解音乐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一定知识,并加以充分学习利用这些科学的问题,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才能把这些科学的教育心理理论运用到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提高音乐教学技巧,使音乐教育符合儿童的发展特征。

一、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一些值得考虑的问题:如何唤起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怎样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掌握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和心理的个别差异?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音乐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因此,要当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仅仅掌握音乐知识、音乐理论和音乐技巧是不够的,正如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的:“当你教一个学生时,你真正教的,并必须与之接触的东西,是学生的心理。”

(一)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兴趣,就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

对于儿童来说,兴趣的培养则更显重要。儿童的心理发育尚不完全。他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虽然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但如果不能及时将好奇心转化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必然对音乐学习产生厌恶情绪。那么儿童对怎样的音乐会产生兴趣呢?一般来说,儿童最容易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和富有情趣的事物,老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启发、诱导、激励的方法培养和加深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比如,儿童喜欢形象思维,教师在示范前最好用形象的语言或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将乐曲的内容、情境讲给孩子;在教授学生视唱时,学生对新出现的附点节奏和休止弱起节奏不容易掌握,教师就可以黑板上写出节奏型,让学生拍着手做节奏游戏,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待学生掌握后再回到视唱练习中,节奏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另外,根据他们爱表现、喜欢得到赞扬的特点,音乐老师尽可能的多让他们看一些音乐会视频、观看实际演出,经常举办一些小型音乐会,让孩子们互相观摩、互相找差距,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表演能力,又能让他们产生竞争意识。通过上述列举的方法,孩子们会逐渐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并能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同时还会产生较强的自信心,从而对音乐更感兴趣。

(二)在音乐教学中集中儿童的注意力

注意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学生只有注意听教师的讲课,才能学到知识。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人的注意力是不会持久的。特别是对儿童来说,他们的注意力更是每时每刻都会被转移、理解教师的指令有困难。即使当他们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仍然无法平静下来做事。

要使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都保持集中是件很难的事情,但经过教师的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一般来说,前半节课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师应抓紧这段时间,把新课内容和较难理解的内容安排在这段时间,后半节课用来复习、巩固或进行唱歌练习。目前,儿童的音乐教学多采用综合课教学,这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很有好处的,避免了单一课的枯燥乏味。有时,由于教师的授课枯燥乏味,也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既使强打精神,也不行。这种情况下,音乐教师就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三)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教师的责任是向孩子讲授音乐知识,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鉴赏力。而儿童学习音乐的目的也不仅仅在于学习音乐本身,要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音乐,使孩子的记忆、协调和集中注意的能力得到发展,使孩子全面发展,成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人,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在音乐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力,还能通过丰富想象力充分理解音乐内涵,提高音乐感、节律感等音乐素质。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本身也应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用一些直观、生动、形象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例如可以制作一些形象的教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自己去认识各种节奏谱;通过一些画面介绍音乐内容,使学生通过视觉配合听觉来感受音乐形象;反之,让学生通过听音乐产生联想,让学生将其感受到的音乐形象画出来,也是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总之,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再充分表现音乐,激发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学习音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心理个别差异

人的心理个别差异,是人们在各自不同的素质基础上,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环境中,接受不尽相同的影响,从事不尽相同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我们在教儿童学习音乐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很快,有的学生却很难教会,其实这是很正常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儿童的认知、心理、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只有分析儿童的心理个别差异,提出改变和发展这些特点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心理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能力方面的差异。一个具有音乐才能的人,他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基本能力,即:曲调感、听觉表象能力和节奏感。对于儿童来说,很少有人同时具备这三种能力,一般都是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多数学生的曲调感和节奏感较好,而听觉表象能力较差。有时,我们还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似乎没有任何音乐方面的才能,连他们自己也认为没有“音乐细胞”。对于这类学生,我们首先要解除他们的思想包袱,去掉自卑感,并且注意观察,发现他们在音乐方面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自信心。

策二,素质方面的差异。素质是指人们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方面的特点,它是能力形成、发展的自然前提。例如:有些乐器对于学生手指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而声带的条件则是一个学声乐的学生的必要前提。生理是心理的基础,生理的变化,会引起心理的变化。老师应从生理学与心理学的角度,根据学生的物质基础和心理特征,预测他们的音乐前途,为学生 指出发展方向。

第三,性格方面的差异。性格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人的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如:有的学生热情活泼,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而有的学生胆小、拘谨,回答问题时十分紧张。了解学生的性格,是做好因材施教的必要前提。如:有的学生好胜心强,喜欢出风头,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但不求甚解。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先肯定他学习的积极性,然后,适当指出他的问题所在,并要求他多用脑子思考,不能没考虑好就急着回答;有的男孩子脑子很聪明,但特别好动,上课时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有的女孩子性格内向,不爱吐露自己的观点,这时教师应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在公众场合下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儿童音乐教学的心理学应用

在现代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家们更重视心理学原则的应用。一些音乐教育家们通过运用教学心理原则,创造了科学的音乐教学法,如奥尔夫、科达伊、铃木等。这些音乐教学法都是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法的基础上,以音乐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得以形成、确立并发展,几乎所有的著名音乐教学法都与心理学不无关系。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的元素性教学法在国际上影响较大。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表现出奥尔夫较全面而深刻地了解音乐教学方面的心理因素。他之所以提倡音乐与语言、舞蹈、乐器等紧密相结合,这是因为如此做法可以启发并引导学生用尽所有的人体感官,而不只是听觉器官或言语器官,还包括其它感官(视觉器官或触觉器官)一同参与音乐的学习,使之对音乐音响有更全面而深刻的声音表象。正如奥尔夫指出的“元素性音乐绝不仅仅是指音乐本身,它是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种必须由人们自己参与创造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参与到音乐中去。”“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体现出奥尔夫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充分培养人的创造性的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法:比如,相同的一个节奏型或一段旋律,根据个人的不同感受演化成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强调并鼓励哪怕是细微的与众不同之处,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创造学习,其效果更加突出。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在他的音乐教学中突出应用移动性节奏,通过步行和跑步使儿童认识理解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区别,让儿童逐步理解不同音符的时值长度。在音准训练方面,他应用了七种不同的手势来表示七个不同的音高,这种手势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相应的音高知觉。柯达伊音高手势的心理学特点在于,学生根据视觉可获悉手的空间方位,并通过通感联想到相应的音高,这是运用视觉与听觉的通感联系进行音乐教学的具体体现。

日本铃木教学法也是以心理学原则为基础,除了“祖国语言教法”以外,他的提琴教程独具特色,传统的提琴教科书是从没有升降号的枯燥练习曲开始,而他的教程首先从三个升号的乐曲开始,之所以这样做,是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原则:儿童的中指与无名指自然地较为靠近,三个升号的曲调恰好最适应这一自然的手型,这是以儿童心理条件为基础,而避免在生理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下而分散学生的音乐注意力。铃木还经常强调要让学生聆听高水平演奏家的一些录音,以优秀的音响效果来影响孩子,这样孩子们可获得良好的声音直觉和表象。

音乐教育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音乐;启蒙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改革

开放几十年,中国在艺术、医学、文化等领域均受到国外的冲击。中国社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定的崇洋思想,导致民族音乐发展迟缓,人才凋零。这种思想对我国学龄前儿童音乐启蒙、专业音乐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的音乐专业的办学思路、课程设置、教师的教学导向等均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在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中,虽然教师也会教唱如《茉莉花》等中国传统歌曲,各专业音乐院校也开设了《民族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等理论课程,并相应开设了各种民族乐器的专业课程,但是,西洋音乐已经被“神话”,很多师生以学习西洋乐器、演奏西洋曲目为“时尚”,学习中国民族乐器、演奏中国曲目则显得“土气”。导致了学龄前儿童启蒙、专业院校音乐技法学习都是围绕着国外的各种教材展开。几十年来,国内民族色彩曲目创作寥寥。纵览20世纪以来世界上通用的音乐教学体系,绝大多数都在强调民族音乐的学习对于儿童甚至是成年人在音乐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如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其主要思想就是学校音乐教育应建立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日本的铃木镇一音乐教育体系也是围绕着母语教学展开的。由此可见,民族化、本土化的音乐元素对于音乐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

学龄前的儿童,自主学习能力很弱,所以必须要依靠教师、家长进行引导才能习得新知识。但是该年龄段的儿童模仿能力极强,对于一切外界因素都十分敏锐,是学习的极佳时机,这个时期所学的知识会影响其一生。在美国出生长大的中国孩子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就是语音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影响,如果在此时的音乐启蒙教育中将民族音乐的元素大量融入进去,那么孩子的思维和潜意识里就会存在民族音乐的记忆,对于以后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相反,如果这个时期只是单纯进行西方音乐教育,那么就算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儿童,也很难对中国的民族音乐、民族乐器建立起兴趣。以柯达伊教学体系为例,在他的教学思想里,民族音乐的教育是首当其冲的,他在年轻时与好友巴托克游历了整个匈牙利,搜集了许多当地的民族音乐,并对它们进行改编,使这些乐曲更加适合儿童的演唱及学习。再将这些音乐融入合唱教学,一方面提高儿童的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他们对于民族音乐的学习。在我国学龄前儿童的教学中,可以参考此教学法。由于我国学龄前音乐启蒙教育多以歌唱为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先搜集各地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在原有音乐的基础上对乐曲进行改编。如保留原曲,对歌曲进行重新填词等。类似于“花儿”这种表达成年人情感的民歌,可以将其中与儿童年龄不相符的歌词进行改写,从而使音乐更符合儿童的思维。山歌类民歌音域宽广,可以将曲调进行改编,降低部分音高,使歌曲更适合儿童演唱和学习。再如,将一些抒情的南方音乐改编为无伴奏合唱曲,对于培养儿童合作精神以及训练儿童音准有着很好的效果,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能将中国不同地域的音乐元素合理融入到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中,势必会增加他们的民族心。

二、专业音乐教育

对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而言,该年龄段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很强,如果此时加强对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不仅对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意义重大,对民族音乐的发展更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这类学生将来从事音乐教育以及音乐创作、演奏的机率是相当大的。以铃木镇一教学法为例,其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即是母语教学,他提倡以个别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用母语进行教学,并进行大量重复练习。虽然他的教学法针对的是儿童,但是对于专业音乐教育也有着极大的参考作用。我们不能单纯将母语教学中的“母语”理解为本国的通用语言,还应该理解为本国所特有的音乐术语与音乐体系等。比如在专业音乐教育中,学生会接触许多国外作品,这些作品的音乐表情术语都是以作曲家的本国语言写成的,学生若想搞清楚这些表情术语的意思,就只能靠查字典解决。但是字典中的解释又太正式,许多学生在一首作品练习完之后还是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一知半解,甚至对作品的速度都无法准确把握,比如“Adagio”与“Largo”,字典中的解释分别是“柔板”与“广板”。学生无法搞清楚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该如何演奏。此时教师可以根据中国人的语言思维对其进行解释说明反观许多中国本土音乐,开头都标注有“深情地”“活泼地”等让人容易理解的表情术语,相比较而言,中国学生还是更容易理解中国式的表情术语。几乎每一所专业音乐院校都开设了曲式分析、歌曲写作等课程,比如曲式分析课,教师让学生欣赏学习的大多是贝多芬、肖邦等国外大家的作品,对于国内的作品涉及寥寥;在歌曲写作课上,老师教授的也基本是国外大小调的写作方法,对于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七声调式的写作基本没有涉及。这就不利于学生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风格,更别提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发扬它了。国外的音乐学习都是以本国音乐为主体,以铃木镇一所在的国家日本为例,日本的音乐教育无论是专业型还是普及型,都强调从小学习本国音乐、将音乐教育植根于本国土壤。这样做,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容易了解民族音乐;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能够继承和发扬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是音乐的学习还是其他方面,一味封闭自己和一味借鉴别人都是不可取的,而应该将优秀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大力发扬民族音乐。所以,应该加大民族音乐在音乐鉴赏课与音乐理论课中的学习比例。例如,在最有可能提高学生创作能力的歌曲写作课上,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欣赏这些民族音乐,从中学习我国传统的民族调式,并学习这些调式的情感色彩,更好了解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也为学习写作打下良好基础。而对于曲式分析课,教师不要将欣赏的乐曲局限在古典主义时期,可以选择我国古代的古曲、近现代创作的乐曲进行欣赏、分析。这些乐曲既符合本国的国情,学生也更容易理解,最重要的是,可以在欣赏的过程中,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植入民族音乐的思想,更加利于民族音乐的发展。铃木教学体系的另一个教学方法,即定期组织音乐会,也适合专业音乐院校借鉴使用。此方法用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中可能比较困难,但是对于行动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而言,要容易很多。音乐会这种形式在我国专业音乐院校很常见,但是,大部分院校的大部分音乐会都是演奏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甚至印象派大家的作品,就连声乐音乐会演唱的也大多是西方的歌剧、咏叹调,涉及中国的作品少之又少。对于这种情况,器乐教师可以搜集一些耳熟能详的民族器乐改编曲,一来减少学生对于此类乐曲的审美疲劳;二来可以将民族音乐以一种更新、更吸引人的形式呈现在众人面前。而声乐教师可以选取我国近现代,甚至是当代的一些优秀歌剧、音乐剧供学生学习、表演。许多业余人士,甚至是一些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对于传统民族声乐的认识还停留在京剧、越剧等传统戏曲上。殊不知,我国从开始到如今,几十年里产生了大量表现我国人民勤劳勇敢、团结向上的歌剧和音乐剧。如由国家大剧院推出的首部歌剧《运河谣》,就将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副悠长的民族画卷,表现了中华儿女善良正义、勤劳勇敢的特质。这些音乐便可以作为声乐音乐会的首选曲目,既可以加强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认识,也可以使音乐会“西洋化”的情况得到改善。无论是柯达伊,还是铃木镇一,甚至是其他本文没有提及的教学体系,他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围绕的核心一方面是学生;另一方面就是音乐教育本土化。我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弘扬民族音乐”的课程基本理念。2001年音乐教育改革后,我国一直在大力强调推进音乐民族化,但是这些思想也一直停留在理论上,并没有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实施。无论是学校音乐教育,还是专业音乐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基本都是国外著名的教材,欣赏、演唱和弹奏的乐曲也基本都是国外的著名乐曲。人的生理机制是刺激—反应模式,也就是说,个人的音乐素养不仅和遗传因素有关,更与外界的环境刺激有关,只有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才有可能对学生产生刺激,引起相应的行为。不可否认的是,国外一些作曲家非常伟大,但是他们身处的国家和时代与我们完全不同,所以对于他们创作的乐曲一些学生甚至是老师无法理解都是在情理之中。民族化的音乐不同,它是植根于中国本土,将中国人日常生活元素都融合其中,这样对于乐曲的情感理解就更加容易。综上所述,基于民族音乐的音乐教育,对于各个年龄段的学生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对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将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在日常教学中大力弘扬民族音乐。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音乐教育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 情感教育;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34-001

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人所特有的,是人的重要心理活动。在当前的音乐教育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大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或者说情感教育没有提到应有的位置。事实上,情感是构成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如果忽视了情感的作用,能力的培养会受到严重的影响。那么,在音乐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丰富、深厚、高尚的情感呢?我认为有以下四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

这一环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述:

1.情感与活动。情感与活动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学生们大都热情、活泼、喜欢音乐,最喜欢老师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例如组织男声小合唱、女声小合唱、男女声大合唱等比较普及的演唱形式。还可以对喜欢乐器的同学进行课外辅导,组织民乐队、管乐队、电声乐队等。

2.情感与语言。情感教育离不开语言,美的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决定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同时决定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所以,“课堂教学语言要鲜明生动、忌拖沓;幽默风趣、忌乏味;逻辑严谨、忌无序,而且要快慢有致,轻重得当,感情充沛。”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音乐,享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3.情知交融。“在情知交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是学习的催化剂,教师的情感是催化剂的催化剂”。②教学是师生的协同活动,在这活动中包含着情感的交流。教师以情育人,不仅用充沛的感情去感染教育学生,去陶冶他们的情操,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理解艺术作品的感情,从而做到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能充分表达与表现自己的感情,推动学生积极地学习音乐技能、发展技能等。

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时,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这种变“苦学”为“乐学”的状况,最适宜在音乐教学中体现,这就是所谓的“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道理。这样会使学生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带来极大快乐。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二、体验情感

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后,就要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体验情感,这样才有教学艺术魅力的深度。体验是情感活动的基本特征,体验能力的培养是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情感体验在形式上虽然是主观的,就其内容,却又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反映”。③因此,不能将他人的情感当作自己的情感来体验的人,并不真正具备情感体验能力,也不真正具备艺术气质和艺术心理的。因此,无论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都必须把人的情感当作自己的情感来体验。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实现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满足、情感的共鸣。”④音乐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感受和表现音乐的情感,使学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结合起来,使他们能逐渐从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不断丰富和积累不同情感与相应的音乐语言表现方式。

三、情感内化

情感内化就是受教者在体验情感之后,内心情感发生的调节变化。

情感虽然为人之必需,但它却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起到激发人们的思想感情,鼓舞人们的斗志,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激励人们战胜困难奋发向上的积极作用,也可起到消极甚至破坏作用。如感情用事、义气用事所造成的恶果。因此,情感是必须调节的,也是可以调节的。而音乐艺术则恰恰具有情感的调节功能。

为什么说音乐艺术具有情感的调节功能呢?是因为:一方面,音乐艺术虽然诉诸于人的情感,却又不止于情感,其中包含大量的认知和伦理因素,它们对于情感的升华与调节起着极大的作用,即所谓“以理节情”、“以理导情”;⑤另一方面,音乐艺术虽然表现人的情感,却又不仅仅是情感,而是情感的形式化、物态化及对象化,它不是情感的宣泄,而是情感的传达。

四、表达情感

当人的情感体验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与自己的心灵撞击,产生共鸣,感到既有兴奋性又有压迫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时,就会产生一种表达情感的欲望,想将情感传达给他人的冲动,这是情感教学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

我们知道,情感作为人的一种内心体验,不但是可以传达,而且是必须传达的。也就是说,当人体验到自己的情感时,他的内心深处就必然会产生一种冲动,要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但是他要想使他人体验到的情感与自己的相同,则必须通过一个中介物的媒介作用才能实现,而音乐艺术作品便是这样一种媒介。因为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让人欣赏的,欣赏意味着情感的共鸣,而共鸣则使欣赏者体验到了和艺术家相同的情感,甚至当两个不同的欣赏者对同一作品产生共鸣时,他们的情感也得到了交流与传达。

综上所述,情感是人的心理知、情、意三维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有机构成部分。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知、情、意三者也是一个整体,它们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因此,情感对于人的认识和行为,对于人的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全集》 第20卷 第225页)⑦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每个心理健康的人都必然体验也必须体验到的心理过程。可见,情感是人之必需的;进而说,加强情感教育也是头等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田秀菊.《音乐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教学艺术修养》,《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第5期第43页

[2]董远骞等著.《教学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29页

[3]魏传义主编.《艺术教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63页

音乐教育重要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素质教育;重要性;结合;分析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推行的有力途径,在学生的身心发展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助益作用,是一个学生基本素质中蔚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优势,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多方面的综合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是培养一个学生成才的必备基础。是学校教育的重点素质教育之一,那么我们将音乐教育有机的融合进素质教育的范畴,将二者结合,其发货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是不可替代的。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对于当前的人们来说可谓是耳熟能详,多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可以说素质教育深入民心,那么我们怎样来解读素质教育呢?总的来说,素质是指人们与生俱来和后天经过社会培养的基本特点和品质的结合体。包括身体素质、品德素质、劳动素质、智能素质已经心里素质等等。素质教育是人类以自身为对象进行的二次本质加工,是一种再生产和再创造的行为。是一种人们利用自身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对年轻一代的身心教育和社会实践方式的传承和引导。目的是打开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注重加强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新一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二、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的作用与影响

(一)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美育是通过艺术的手法比如音乐、舞蹈、美术等不同的艺术形式,从各种角度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最后影响学生在道德方面的情操。音乐艺术引起具有强烈感染力,成为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美好的音乐缓缓的传进学生的内心,唤起美好的感觉,达到心灵上的共鸣,教育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审美情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情操是十分关键的。

(二)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是指以个学生在多方面学科的整体能力以及将这些知识运用程度能力的表现,文化素质教育应该在专业课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艺术、人文和自然科学教育,使同学们在专业可以外的感知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这其中,音乐艺术富有情趣,包含的知识面广,综合性极强,比如民俗、历史、文学、地理等等,都涵盖在音乐的歌词与旋律中,通过音乐的表达传递了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在校园生活中,学生们更加看重数、理、化等学科的分数,实际上这些科目的更需要阴雨而教育来辅助学习,以达到文化素质提高的目的。

(三)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修身养性,在聆听音乐和分析音乐的时候,让人心旷神怡,心胸开阔,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好的音乐与有意义的歌词,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开阔视野,让学生在繁重的专业课学习中得到喘息和放松;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的气质得到显著提高,事实表明,人的气质是可塑的,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接触人群以及学习对象对人的气质和性格都有不通程度的影响,音乐教育尤其个体差异,所以理解的程度也有很大不同,根据不同的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魅力之所在,音乐教育不仅有利于与身心健康。而且有意与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逐步形成。

三、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效,但也遭遇着一些现实困境。在素质教育理念的促动下,音乐教学工作逐渐冲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开拓出一片全新的教育视域。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愈发趋于和谐,学生逐渐走出了被动接受者的局面,继而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然而,在面对这样一群个性化的学生群体时,教师应当如何设定教学方针,以便让学生获得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音乐学习潜能?这是广大音乐教学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如若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那么音乐教学工作必然会陷入一种迷茫的境地。

为了破除音乐教学工作中的混沌处境,我们必须要正视困境、追根溯源,找寻到真正的“症结”,继而进行对症下药。在确定教学方针的过程中,教师既要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个性化发展”和“因材施教”这两个理念,看似有一定的矛盾性,但实际上两者在本质上是相互共融的。无论是“个性化发展”还是“因材施教”,都是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发扬。正是由于学生已经站在教学活动中最为显著的位置,教师才会有的放矢地规划教学设计,致力于让学生的潜能和兴趣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在此,本文以音乐教学的教学方针为视点,试图探究“个性化发展”和“因材施教”这两种理念之间的关联性。

音乐教育重要性范文第7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聆听;鉴赏;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152-01

音乐艺术从它诞生开始直至今天,总是以音响标志它的存在。离开音响,音乐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毫无疑问,音乐是听觉艺术。正是由于音乐艺术的这种特征,使得聆听成为音乐欣赏的中心环节。只有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积累听觉经验,才能发展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分析、描述、评价音乐及音乐表演的鉴赏水平。“聆听”作为接受中的音乐解释,其根本意义在于强调音乐首先是一个听觉事件,而“聆听”使音乐复原其作为听觉事件的意义。换句话说,只有投入听觉实践,音乐才成其为音乐。

一、聆听――培养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存在着严重忽略音乐作为一个“听觉事件”的倾向,忽略音乐音响本体的倾向。因此,如果我们的讨论绕过“听觉事件”而直接进入“情感事件”和“生活事件”,音乐教育作为“音乐”的教育本质,也就被彻底抹杀了。艺术感受的基本规律是:从整体到局部,从模糊到清晰,从简单到丰富。音乐作品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是作为知性对象而客观存在的,只有通过聆听才使其变为感性对象和悟性对象,聆听音乐实际上伴随着音乐审美接受的全过程的。于是,我们确定了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他们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

(一)“多听”、“反复地听”是发展和提高音乐感受能力的关键。这里的“多听”,不仅是指对某些音乐作品要反复听,还包括广泛涉猎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正如科普兰所说:“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趣味像灵敏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但这两者都可以通过明智的练习得到发展。这就是说对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新的和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都要听。这意味着尽可能不带偏见地聆听。”对于青少年的音乐偏好问题,我们应采取积极主动引导、疏导的方法和措施,在不断扩大音乐欣赏面的同时,逐步在学生中建立起对音乐作品以及音乐表演的质量和音乐表演的效果的评价标准,并能在欣赏与表演中应用这些评价标准,使青少年健康的、积极的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得到发展提高。

(二)有分析地听。无论是欣赏的初级阶段,还是欣赏的高级阶段,都要让学生反复倾听音乐。吸引听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如分析作品所使用的音响,人声与乐器的类别、音色;分析音乐中的节拍、节奏、旋律、音程、和弦、和声进行;分析音乐中基本要素的运用、音乐的体裁、表现手段等。此外,在音乐听赏中利用语言、动作等描述音乐中的事件,以此表现出对所欣赏音乐的感知、记忆能力等,也不失为吸引学生反复聆听音乐的好方法。

(三)有选择地听。一定要在审美对象――音乐作品的选择上下功夫。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情况下,教师应尽量选用音乐家的和民间的优秀音乐作品。学生在高质量的水平上感受、体验和欣赏音乐,有利于激发他们听音乐的兴趣,比较快地形成正确的音乐感知,获得审美经验。

二、鉴赏――发展音乐评鉴和赏析能力

音乐鉴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感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从音乐实践活动的整体来看,它是音乐创作与表演的接受环节,是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音乐欣赏,音乐潜在的社会功能转化为现实。

欣赏音乐,必须具备对音高、强弱、音长、音色的辨别力,对音乐中节奏、旋律、调式、和声、织体的感受力、记忆力等。培养与音乐作品、音乐作曲者、音乐表演者情感的交流、共鸣。培养和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音乐艺术领域不断地实践、体验。音乐欣赏教学为此独辟蹊径,不仅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感知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使转瞬即逝的音乐给他们留下鲜明的印象;不仅感受音乐的音响,而且通过感受音乐语言、体验音乐情感而产生了联想与想象。

音乐教育重要性范文第8篇

一、专业院校音乐教育要多元化实施

1.多元化音乐教育给专业院校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多元化音乐教育是整个国民音乐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方面教师要敢于创新,突破传统性的教学方式,大胆尝试并寻找适合当代学生的,新颖的教学模式。音乐教学必须要多元化,多元化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趣、还可以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和世界各个民族的音乐来了解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背景,找寻不同的音乐创作灵感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力、创造力,强化学生真情实感的、从内心出发对音乐的喜爱和理解。普及多元化音乐教育教学,需要专业院校专业老师一步步完善……也需要年轻的音乐教育人才一代代不断地创新提升,从而推动我国专业院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做出贡献!

2.在世界经济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地形形多元化的文化涌入中国,给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音乐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有些极具地域特色的戏曲戏剧、乐器、音乐等在慢慢的流失。所以说当代的音乐教学必须多元化,教师要引导学生接受多元化,要让学生树立多元化的理念,多听、多学、多看来拓宽自己的视野,融会贯通。了解尊重各民族音乐,找寻各民族音乐创作方式之间的差异。站在世界的角度欣赏音乐的同时,中国的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很大的难题,这也给当代的音乐教育出了一个难题,音乐教师更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辨别好的,不好的。积极弘扬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实地采风,走访民间音乐人等,让学生真正喜欢中国的传统音乐的同时也拉近当代学生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距离,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并发扬光大!

二、专业院校音乐教育设计有效对策改革与创新

1.音乐教育课程的前期备案,设计编排、创新工作是教师在课堂(课外)开展音乐教学的重点所在,音乐教育设计有效对策的改革创新,是针对教师能否顺利有效的将前期设计编排好的创新课程成功的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完成教学,起到了根本性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同、环境的不同、当代学生的心里和思维也在发生着转变。在专业音乐教育设计有效对策改革创新的背景下,音乐教育设计首先应从教材内容分析入手,制定教学计划和目标、划分出教学难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通过制定专业音乐教育设计的格式,教师将教育设计与教案进行有效的区分,使音乐教育教学设计的内容更规范化、实用化!

2.在音乐教育教学的课程中,教师要结合本地的教育体制,因地制宜、敢于突破、创新课程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合理增加音乐技能知识点,以新颖独特多元化的授课方式方法吸引学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真正的喜欢上音乐。同时在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喜爱将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区分;重点是从学科知识结构出发的重点,难点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条件有较大的差异。教师要认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每个学生教学的难点是不同的。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了解调查,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后,在根据音乐的风格、调式等来划分不同的音乐单元,通过分层次的来达到每个学生的教学目标。校方还可成立音乐课程数据库,课余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要求、从数据库中下载音乐欣赏,不仅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音乐审美情趣方面的教学开展,深化音乐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多元化音乐教育。

三、音乐引领生活与实践性

1.如今,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社会、家庭、学校所关心的话题;现代生活的节奏是越来越快,各行各业竞争压力也是越来越大,我们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那么可想而知,在校学生的学业压力也很大,有时候很容易陷入情绪低落的迷局。俗话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而音乐本身就具有舒缓压力,使听众精神放松,带领听众进入新的世界,并有着提高思想境界的功能,可以说音乐作品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也是作曲家对生活感慨的总结。学生也会在不同的心情阶段会喜欢不同的音乐作品。因此建议教师要抓住这一生活细节,通过学生喜欢的音乐作品,分析出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心情程度,教师就能顺势展开教学活动,音乐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发挥音乐的舒心解压作用,适时地放缓教学速度,放松学生的精神压力,达到寓教于乐。音乐教育本身就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审美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它可以把深刻的思想内容直接传递给学生,真正达到多元化音乐教育的目的。

2.学校也要多搭建实践的教育平台,多组织一些乐理知识小比赛、文艺活动或音乐会等等,也可尝试在假期间老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去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公益活动来展现自己,学生只有亲自体验参与不同音乐、不同角色的转换,才能对音乐知识有更深的体会。教师通过学生们一次次舞台实践的展现,来完成后期的教学计划,完成教学目标,从而达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让学生们发现生活之美、奋斗之美、了解音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领生活。当学生对音乐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就会积极地、多角度的欣赏不同风格的优秀音乐作品,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正确赏析佳作,从而多角度的来欣赏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化传承。

3.舞台艺术实践,是音乐教育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舞台的艺术实践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成果、培养全面发展的音乐表演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部门逐渐加大了推行教学体制改革的力度。教育事业的进步非常显著,尤其是各个高等院校,教育质量及师资力量都得到了较快的提升。这对高等专业音乐教育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当代音乐教育是非常注重实践教育的,舞台实践才是最好的“老师”,不仅让学生拥有展现自己音乐才华的空间,也是音乐技能的促进锻炼,更是对他们自信心的培养!课堂教学,是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之一,是教师将所有掌握的音乐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有效方式。而舞台实践则是音乐课堂教学的补充环节,良好的舞台实践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音乐专业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还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质量,使得学生在音乐教学当中,可以通过理论知识和舞台实践的相互融合,来对自身所学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进行提高!

四、总结

在中国的音乐教育和舞台实践的不断探索、研究中,提高音乐教育和舞台实践方面的素养,有助于丰富中国音乐的持续发展和音乐新的内涵,增强我们对音乐的了解,随着社会网络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音乐教育更要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探究出更加合理的音乐教学设计方案,适应当代音乐教育发展的前景。将中华的音乐艺术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何培.浅谈多元化的音乐教学[J].音乐天地(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出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