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厂检修基础知识

电厂检修基础知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电厂检修基础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厂检修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和素养要求,将《工厂供配电》与工厂供配电检修实训深度重组并实施项目化教学,把课程划分为六个独立的教学项目,并把每一个教学项目中工厂供配电专业知识的学习、项目任务的实施及对学习的评价与考核。举“高压开关柜及其运行与检修”这一案例说明了项目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过程。

【关键词】

项目化教学;工厂供配电;教学设计

1.《工厂供配电》的课程定位

按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宗旨,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创新性地提出了“岗位导向,工学结合,岗课相融”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提炼出五个核心岗位,实行“岗位导向”的“2+0.5+0.5”职业导向和“一主线、两阶段、五方向”的培养模式,并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工厂供配电》作为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具有实践性强、应用性广的特点,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理论,认识发电厂、变电站工厂供配电的结构、原理和性能,配电装置与接地装置等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工厂供配电运行、安装、检修乃至电气部分设计的专业技能,为学习后续专业课、强化职业技能与素养、增强工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项目化教学的理念与思路

项目化教学是将课程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项目,并实施每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直接全程参与,在项目的实施中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体验、感悟、论证、探究,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教室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训场为中心。所以,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度。

3.《工厂供配电》课程项目化教学总体设计

如前所述,《工厂供配电》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论与技能的协调统一,即在学习过程中始终重视并贯穿技能的训练。其总体教学设计是:将原专业实施方案中的《发电厂及变电站工厂供配电》课程与工厂供配电检修实训进行全面重组,在讲述基本理论与概念的前提下,选择若干个既是重要理论知识点、又能强化技能水平的典型学习(工作)项目,确定学习与任务情景,并围绕其学习目标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与技能训练程序,由校内、外的专、兼职教师组织开展“教+学+做”的教学模式,同时参照电力行业技术规范对学生项目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与完成情况进行技能考核,由此使学生能领会专业知识并掌握专业技能,实现课程学习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与技能基础。

4.《工厂供配电》课程项目化教学具体实施思考

4.1教学项目的选定

按照上述课程项目化教学的理念与设计思路,为达到《工厂供配电》课程的培养目标,应选取工厂供配电的用途、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其检修等知识,形成系统的课程知识体系。因此,选取既能满足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又有利于实施“做中教、做中学”的“低压断路器及其检修”、“互感器及其检修”、“高压断路器及其运行与检修”、“高压隔离开关及其运行与检修”、“高压开关柜及其检修”、“变电所电气部分及其设计”等六个典型工作任务,做为教学项目,也即是做为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载体。由此,每个典型的教学项目均由项目描述、教学目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任务下达、前期准备、项目实施、工作结束、评价考核等9个环节内容构成。每个教学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课程提供给学生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学生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便于发挥学习的自主性。项目顺序按难度与综合度递增组织,有利于学生合理组织知识结构,有利于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符合认知规律。

4.2项目化教学的组织

重组并项目化后的《工厂供配电》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建议应利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由“双师”型教学团队负责组织、实施,采取电力行业典型的“六阶段”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工厂供配电的专业知识和检修的专业技能,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双师”型教学团队由主讲教师、实训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相互协作实施教学。主讲教师负责课堂教学设计、分工和组织,负责理论教学和成绩综合评定,参与指导学生操作。实训教师准备场地和设备,配合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和指导学生操作;企业兼职教师负责操作示范,指导按标准化流程作业、检查和监督。前5个典型工作项目的实施过程主要采取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六阶段”教学模式(即:专业知识学习、任务下达、前期准备、项目实施、工作结束、评价考核等6阶段),教师可以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法(如多媒体、演示、分组讨论等)实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第6个典型工作项目“变电所电气部分及其设计”也宜以近期开展的实际工程项目为原型组织实施。项目化教学理应同步建设课程网站平台,提供各项目的实施计划、课程讲义、参考课件、学习指南、设备图片尤其是检修的指导视频,以方便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模拟操作步骤与方法、规范技术流程。

4.3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课程考核

本课程的每个学习项目可作为独立的教学模块进行单独考核和评定成绩。各学习项目的考核包括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和综合评价,而课程成绩由各学习项目的成绩综合形成。课程的考核应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减少理论部分考核的比重,建议各学习项目的成绩构成及成绩权重如下:低压断路器及其检修12%;互感器及其检修15%;高压断路器及其运行与检修18%;高压隔离开关及其运行与检修15%;高压开关柜及其运行与检修20%;变电所电气部分设计20%。

5.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之五:高压开关柜及其运行与检修》

5.1教学项目描述

本学习项目拟通过实施高压开关柜检修的工作任务,学习高压开关柜的基本知识,建立配电装置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故障诊断技能等。项目涉及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部分:(1)配电装置概述。(2)低压成套配电装置。(3)高压成套配电装置。(4)高压开关柜运行的基本知识。(5)高压开关柜检测的基本知识。项目任务下达如下:根据检修周期和运行工况进行调度,现拟对**变电站10kVⅡ段母线上的923开关柜**线进行停电操作,并对该高压开关柜(KYN28-10型)进行检修、调试。

5.2教学项目实施

办理开工手续。列队宣读工作票,交代工作内容、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检查工器具应齐全、合格,摆放位置符合规定。该任务为923开关柜间隔进行检修,确定停电范围为10kVⅡ段母线及923开关柜间隔与相邻的924开关柜间隔。倒闸操作。对目标回路进行“运行转检修”的倒闸操作。布置安全技术措施。对照运行规程布置安全技术措施,并填写表格。4例行检查。对高压开关柜进行检修前的检查,并逐步填写表格。检修流程。对高压开关柜进行检修,具体检修流程应按表格内容开展,并满足质量要求。故障处理。对高压开关柜存在的故障进行判断及处理,并填写表格。进行检修自验收。检修自验收包括三项:(1)对检修工作全面自验收:逐项检查,无漏项,做到修必修好;(2)现场安全措施检查:保证现场安全措施已恢复到工作许可时状态;(3)恢复设备状态: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状态、操作电源、防误电源等均要求恢复到工作许可时状态。

6.结语

在《工厂供配电》课程中探索实施项目教学法,是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提高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要达到这种预期效果,还应做到以下几点:(1)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打破“三段式”、“学科式”的课程体系,根据对工作任务的分解,构建起“模块化”的课程体系。(2)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逐步建设与项目化教学改革相配套的校本教材体系,不断完善适合项目化教学的校本教材内容。(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加强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企业兼职教师间的合作,形成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团队。(4)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训设施、设备的投入。校内实训设施、设备应有足够的工位,满足所有实训项目的正常开展。

作者:包晓晖 单位: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参考文献】

[1]老盛林.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当代职业教育,2015,01:55-56+60.

[2]王育波,马恒.浅谈《工厂供配电》项目化教材编写思路[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159.

电厂检修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 职业能力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强化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建设是龙头、校企合作是平台,课程建设是核心、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制度建设是保障。可见,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和实施的重点。课程体系构建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知识框架结构,这个框架设计的要科学合理,在这个框架中要反映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科技文化等在职业教育中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只有深入体现学生知识面、能力结构的课程内容和组织结构的创新,才能将课程体系的改革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吻合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真正建立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体系。而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笔者在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的课程构建与开发过程得到一些启示。

一、专业现状分析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分析,结合高职教育理论的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高职教育在办学层次上不是中职教育的简单上移;在教学模式上不是普通专科的翻版;在教学内容上不是本科的简单压缩;在教学设计上不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任意拼合。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从人才培养方案看,课程相互独立,有些内容深度不够,实践课程独立设置,相关知识和技能未能有机的渗透和融合。

2.从知识方面看,学生学完一门课程之后,因不能及时与应用“接口”或与相关知识接轨,在专业教育阶段很难形成综合应用能力。

3.从能力方面看,在实践教学环节,延续着传统的模拟训练方式,实训的项目、方式方法、要求与生产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与生产实际有较大的差距。

4.没有注重对学生个性、专业情感培养。高技能人才除了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专业情感,形成稳定的专业情感,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具备持久的从业情感,热爱所从事的专业,形成为之奉献终身的高尚的职业情怀,从而有利于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选择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技能”有经验层面的技能和策略层面的技能,高职教育应该注重的是策略层面的技能培养,具体到高职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从事热能动力设备的运行、检修、检测和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目前,各高职院校在确立本专业培养目标上基本一致,但是在能力的理解上存在差异,有的院校着重满足第一岗位能力需求,强化专业能力训练,有的院校主张培养复合型人才,注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不同的指导思想,对课程设置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本专业就业主要面向热力发电厂、企业自备电厂、城市热源厂等企业生产一线,从事热能动力设备与系统运行、检修、安装、检测等方面的岗位技能工作和管理工作,课程体系的设置目标以此为基础和依据。

三、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能力培养为核心原则

能力的培养应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要以能力应用贯穿始终,突出实用性实践技能,要把职业标准中应知、应会的内容纳入课程体系,要覆盖本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并把素质教育融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适应、调解能力。

(二)主干课程整体优化原则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通过对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按照岗位工作流程优化各个模块的课程。教学内容确定后需对其进行优化整合,处理好各模块之间和每门课程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与配合,做到既防止疏漏,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还要合理排序,才能实现主干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三)开放性原则

将高新科技和社会发展最新成果特征的多学科知识,反映到课程设置中去,使人才培养适应技术快速变革社会的需要。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适合高职教育的新课程,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标准,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使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与职业岗位技能密切联系。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调整过程。课程体系保持一种开放性,有利于及时追踪相关领域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职业岗位的变化及职业的岗位要求,将这些变化与要求体现于课程设置中。

四、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

(一)校企合作,明确岗位群

以市场为基准,以行业标准和岗位设置为依据,改变过去闭门造车的工作方式,我们先后去了本地及周边的相关企业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归纳和提炼。通过调研,了解了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与标准要求、行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等,形成了调研报告,明确了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的岗位(群)设置及要求。

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的主要工作岗位有热力设备运行岗、热力设备检修岗;相关工作岗位有热力设备安装与调试、自动控制、热工仪表使用及维护、检修等;发展工作岗位有专业技术管理。

(二)明确职业岗位技能

通过我们对企业的调研分析、对专业标准的学习,和企业人士共同对本专业岗位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明确了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

通过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及能力的要求,从而确定了学生具备这些能力的知识和技能,提炼出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学习领域课程(见表1)。

(三)围绕核心职业技能设置主干课程体系

在调研的基础上,按照“虚实结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地方企业,融合社会资源,体现学做一体;强化教学实践性,构建从基础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的递进式课程体系框架。

基础教学阶段(1、2学期)系统地设计培养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职业领域认知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及职业道德意识,提高文化素养,掌握工程制图、热力学定律等内容为主,懂得欣赏自然美、科学美,培养与热力设备运行与检修职业素质相关的基础能力。

单项专业能力训练阶段(3、4学期),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热能动力设备以及辅助设备工作原理,通过专业训练,使同学们掌握专用工具的使用、各种泵和风机的检修、换热设备检修、转动机械转子动静平衡、转动机械转轴弯曲测量和校正等技能。

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阶段(5学期)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主要培养学生接近“准职业人”的能力。运行和检修两门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更具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真实项目,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接近就业岗位的基本标准。

毕业实践阶段(第6学期)是实现从“准员工”到“职业人”转换的预就业阶段。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岗位,独立承担相关工作任务,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完全达到“职业人”的培养标准,从而完成从学校到企业就业的过渡,并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专业是名片,课程是核心,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关键。只有构建符合学生特点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真正建立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德新,李军,李爱萍.高职院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1):5-7.

[2]邓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的分析[D].西北大学,2010,7.

[3]孔德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改革探讨[J].科教新时代,2012,(12).

[4]金蓓蓓.高职学生专业情感培养的意义与途径探析[J].商业经济,2007,(9):114-115.

[5]张桂香,王传永.成人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J].中国成人教育,2000,(8):46-47.

[6]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7]蔡宏标.高职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J].财会通讯,2009,(4):43-44.

[8]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1.

电厂检修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厂;安全管理;精细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TM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5-15-2

0 引言

安全问题是时下敏感话题,电厂安全管理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严格精细化的管理制度,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安全管理精细化策略是管理观念和技术的创新,实现了电厂规范化、安全化及标准化的管理目标,保障了电厂生产效率和输出量,实现安全最佳化发展前景[1]。因此,运用精细化管理策略,实现电厂安全管理,使电厂可以正常运行,保障员工和群众的安全。

1 我国电厂安全管理现状

通过调查和研究我国当前的电厂安全管理模式,发现诸多安全管理问题,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管理者的重视。

第一,电厂基层管理工作缺乏相应制度、管理观念落后。在工作中电厂有些部门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生产管理对于电厂长期发展的重要性。此种陈旧的管理方式,员工对于生产操作工作积极性不高,投入的专注力不够,导致安全管理止于表面形式,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体现出高度的安全理念和负责人的态度。第二,管理中缺乏奖惩机制。电厂的良好运转和长远发展,离不开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和热情。只有实行奖惩制度,才能增加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约束不能操作行为发生。目前,部分电厂均未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也没有严格的惩罚力度,难以形成制度约束人的有效束缚力。第三,安全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健全的考核制度能确保电厂安全生产的目标和方针顺利实现,激励领导和员工全力以赴工作态度,因此,针对目前考核制度流于形式化,考核结果重视度不高等问题,制定健全的考核制度势在必行。有效解决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考核范围局限及可信度不高等现状。

2 如何应用精细化管理策略

2.1 提升电厂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现代电厂普遍存在着生产器械种类繁多,设备操作流程复杂的状况,在生产运转过程中一旦发生机械故障,能够及时有效解决的关键因素在于操作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经验积累。那么提高电厂员工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员工素质水平。

第一,邀请外部专业技术专家入厂,详细讲解专业操作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十分有利于员工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培训目的在于使员工具备岗位需求的专业操作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应急事故的有效解决的措施,做到面对设备故障及安全生产事故冷静应对有效处理。这种专业化培训既能让员工精通操作电气设备流程,又能降低了故障发生率。第二,从理论知识和时间操作能力两方面,来加强电厂员工对基本电气设备运行操作流程的认知,从而进行专业化深入研究,这是培养适合电厂长远的专业化员工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第三,专业化培训方式于新型考核手段统一结合,才能促进员工综合素质水平有效提高。新型考核手段将采用岗位责任机制,划分员工具体岗位职责,责任到个人才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不仅仅局限于工作人员,领导干部的安全管理能力也是考核的必要环节之一[2]。在安全问题的预防方面,领导干部缺乏安全管理意识,对于突发事故无从应对,导致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需要提高领导干部的管理水平,提升事故应对能力。领导干部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综合素质共同提升,才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电厂安全工作整体发展。

2.2 电厂安全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策略

电厂工作流程要想顺利开展,关键在于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制度约束人的管理模式,能让全体员工自觉约束、强有力执行[3]。制定精细化安全管理策略对电厂安全管理行之有效,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制定电厂管理制度和发展目标,要从电厂的实际运转工作情况和员工的工作状态出发,使精细化安全管理制度行之有效。第二,精细化安全管理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可行性。电厂制定制度规范时,要考虑考实施过程是否简捷便利好操作,这样才能带动员工参加的积极性,实现精细化管理与人人参与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第三,精细化安全管理制度要具体划分岗位分工和管理细则。确保员工明确自身岗位职责,出现安全事故责任到个人,这样就能使员工在工作中对自身严格要求,同时还能激励深入钻研专业技能确保生产安全。第四,精细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必须具备合理性和权威性。制度实行的根本在于合理性,要岗位职责要符合企业行业规定的准则。权威性是制度实行的保障,促进员工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我。第五,精细化安全管理制度有具备从众性和先进性。时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电厂不断地创新改进技术设备及企业管理理念。第六,精细化管理制度应充分考虑高风险作业和高风险人群相互结合、综合处理。本着与社会同进步,共发展的目标,不断改善传统落后的管理方法,根据时展的特征来制定适应电厂长远发展的管理模式。因此,精细化安全管理策略对于安全生产管理十分重要。

2.3 加强危险事故的分析预测措施

在实际电厂管理模式上应该做好未雨绸缪,针对易发危险事故源重点分析制定预案,才能保障电厂工作流程安全顺利开展[4]。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汇总企业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常出现的安全事故,总结分析产生的原因,指定事故处理预案防患于未然。平时将常出现的事故问题做成警示牌,放在场内醒目位置,以此来告诫员工。例如“责任重于泰山,隐患险于明火”。加强危险事故的分析预测措施,从源头上制止了安全隐患的发生。

2.4 坚强电气设备定期维修与检查

生产设备老化、设备工作故障等问题都容易造成电厂安全事故的发生。社会对使用电量的较高需求,导致电厂在生产运转中,只关注生产放松了器械设备的质量安全问题。电厂内部要想实现精细化安全管理制度,就需要定期对电厂设备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检查对象分成以下三部分。

第一,生产设备运行状况。检查电气设备过程中,要细化到局部细小环节,设备长期的运转操作能免有故障的发生。只有早发现早解决,才能确保安全生产。另外,定期检查内容也包括员工的工作情况,管理领导者可以采取不定时抽查部门进行检查,了解员工工作状况询问日常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员工反映出的情况详细记载,开领导班子会议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找出存在机械故障的设备,要安排专业检修人员检修,对电气设备使用期限进行记录和评估。第二,针对线上工作操作人员。对于员工线上工作可以进行不定时突袭抽查,领导干部对于安全生产知识进行随机询问,根据员工掌握知识水平进行评分,从而评价员工是否满足岗位操作需求的能力。第三,针对领导干部的检查。管理层领导者是电厂发展的核心,考核领导干部管理方法是否做到精细化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通过工厂实际运转状况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询问群众和领导的看法,两方面来评价是否做到管理精细化。

电厂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精细化的管理策略,需要全体岗位员工的共同努力,实行控制管理的多元化,这是一项繁重的系统化管理工程。只有始终坚持以“安全无小事,生命无返程”为工作理念。将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生产一线员工认真负责完成本职工作,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才能实现电厂效益最大化。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要将每个工作流程每个岗位职责落到实处,管理者改变以往粗放式的管理模式,采用精细化安全管理策略,以安全为首位,以质量为核心,以工作效率为基准,促进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陈志帆.浅析电厂的安全管理精细化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5(04):24.

[2] 薛海波.精细化管理理念在电厂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探索[J].通讯世界,2015(10).

电厂检修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以前面所提到的“电路”课程的实训为例,其实训内容重复率达到60%以上,很多同学因为以前在中职做过相同的实验,所以在高职阶段没有兴趣再做。除此之外,还有专业技能某些基础知识内容的缺失。以设备拆装为例,缺乏设备拆装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以致学生在检修方面知识不足,经常把好的设备拆坏。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内容的高重复率导致了整个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导致中职学生对高职阶段学习的期待变成了失望。

二、职教集团框架下中高职课程对接的优点

从上面我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课程对接存的问题分析可以得知,整个课程体系在对接过程中呈一种割裂状态,难以形成有机整体,本质原因是中高职缺乏沟通;同时从毕业生反映的问题来看,学生的实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相去甚远。姜大源教授曾指出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它跨越了职业与教育的疆域。职教集团的建立为职业与教育的跨接、中高职教育的对接提供了畅通的交流平台。职教集团成员包括了相关行业企业、事业单位、高职院校、中职院校等。在职教集团内资源可以共享,有效地实现集团内各单位的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职教集团对中高职教育的对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专业的对接

在职教集团的背景下,可以统一编制中高职的专业目录,它是课程对接的基础。以我院电力系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为例,长江水利委员会陆水试验枢纽管理局为集团背景,该专业可以与中职中的电气设备专业相对接,其专业课可以统一编制。集团为中高职教育提供了相同的专业背景,即电力生产的实际和最新岗位。

2.培养目标的对接

培养目标的对接是课程对接的起点。在职教集团中,根据集团内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由集团内的企事业单位和中高职院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把产业优势转化为专业优势。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为例,中职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面向电力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中等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面向电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注重学生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教育要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课程标准的对接

建立起统一的课程标准是中高职课程对接的核心。中职教育的课程标准依据电力行业、企业要求进行设定,高职教育要在中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拓宽、加深课程的内容,来实现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4.课程内容的对接

课程内容的对接是中高职教育课程对接的主体。在职教集团这个交流平台内规划中高职课程内容,高职和中职都能清楚地知道对方的课程内容,可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缺失。文化基础课要适应中高职学习的渐进性和终身教育的需求,注意相关知识点的有机对接。注重拓宽文化基础理论,为今后继续教育和专业的扩展提供有力条件。专业课要根据中高职面向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来分析所需的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的需求来确定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在制订教学内容时,职教集团下的中高职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同根据职业标准、企业标准来进行内容的选择,即中高职专业课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在实习训练、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由于隶属职教集团下,可以得到集团内企业本质上的支持,而不是简单地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参观。以我院电力系电气设备实训为例,学生可以在集团内陆水自动化设备厂进行设备组装、调试,并且可以得到企业师傅的全面指导。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教材建设,中高职教材内容应统筹规划,合理对接。

三、小结

电厂检修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师;外包施工;质量管理

在发电厂的建设及技术改造工作中,经常会有一些电气工程外包到施工单位,在这些施工中,大型工程有监理公司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同时,厂方会指派电气工程师作为用户方代表,对工程施工进行质量管理;而一些小规模工程,厂方仅指派一名电气工程师对工程施工进行质量管理。但发电厂电气工程师日常工作一般是设备的检修维护,对怎样做好工程施工中质量管理并不十分清楚,经常是走马观花的看一眼了事。本文将对发电厂(用户方)电气工程师在电气安装工程中,怎样做好质量管理的问题做一些研讨。

电气安装工程主要包括电气设备及电缆安装,其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到发电厂整体设备的安全运行、节能效果及供电供热效益。电气工程师怎样做好质量管理,成为电气安装工程中保证整体施工质量的重要一环。

从电气工程师自身出发,首先应该尽量多的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包括设计、施工、验收规范,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电气设备的基本性能及参数,还应该了解一些土建、给排水等专业的基础知识。在施工中根据电气施工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按照国家现行的电气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地方有关工程建设的法规、文件进行。施工中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并进行处理,不允许未经同意擅自变更设计。

电气工程师必须把“安全、质量第一”放在首位,并从设计、施工材料和设备制造三方面入手,对所负责的电气工程的设计、招标、材料采购、安全、施工、进度、验收等工作进行全面管理。

1.电气工程师首先应熟悉电气安装工程设计图纸及说明书,参加图纸会审并做好记录,全面了解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

2.每台设备、每种材料要有完整的资料(出厂合格证、检测报告、复测报告等),生产厂家要有相关资质,并经过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签字才可进场。

3.工程质量控制的方法:

(1)质量控制应与事前控制(预控)为主。

(2)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及时纠正违规操作,跟踪质量问题,验证纠正效果。

(3)采取检查、测量等手段,以验证施工质量。

(4)对关键部位和重要工序的施工过程进行旁站监督。

(5)严格控制施工人员素质,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对不合格的分包单位和不称职的承包人员可建议予以撤换。

(6)发现工程质量事故或隐患时,应要求承包单位立即进行纠正。

(7)要对施工单位报送的各项隐蔽报验单进行认真审查验收。

(8)检查督促施工单位落实质保措施,落实“三检”(自检、互检、交接检)制度、“三按”(按图纸、按工艺、按标准)制度等。

4.管理方面:严格推行规范化操作程序,编制好《施工作业指导书》及符合规范、工艺标准、可操作的质量控制程序。特别是隐蔽工程,要做好验收,否则不得进行下道工序。

5.在基础工程施工时,应及时配合土建做好强、弱电专业的进户电缆穿墙管及止水挡板的预埋、预留工作。并重点做好“三防”:即防水(屋面防水,墙壁防水,电缆沟、地下室的防水防渗漏)、防雷(接地带、网、等电位装置的安装预埋)、防小动物侵害、做好孔洞封堵的工作。

主体施工阶段:电气工程要与土建工程紧密配合。电气设备安装要从设备运输环节抓起,包括运输中防止震动、雨淋、日晒、倾斜度等方面要符合具体设备的要求。电气设备安装前,要首先做好基础钢构,其位置、尺寸、平整度、角度等符合设计要求。设备安装时,连接部位要做好连接,螺丝坚固度符合要求,设备之间平齐规整统一,绝缘零件、母线排安装时要防止损伤绝缘,设备及可拆卸部件要轻拿轻放,防止摔伤损坏。

6.装修阶段的质量控制:将所有电气工程中的预留孔洞按设计和规范要求核实好,保证预埋管路通畅,穿好带线,堵好管盒。抹灰时配电箱的收口应光滑平整。

7.在接地系统施工过程中要做到:接地网、避雷针的材料选择、规格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引上线与主接地网的连接可靠,焊接符合要求;接地极、接地线安装的位置、埋深、尺寸、打入深度符合设计要求,接地电阻经测试合格。

8.试验方面:按有关规范要求必须做安装后试验的设备(如瓦斯继电器)及变压器本体各项试验、绝缘油试验、高压设备耐压试验等,必须由具备相关资质的单位进行严格的试验,同时在北方地区冬季施工中,要注意设备本体及室内、户外温度要求必须符合有关规范及国家标准。

电厂检修基础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建电厂,集控运行人员,培训方式

中图分类号: TM6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集控运行人员是火力发电企业最基层也是最关键的岗位之一,运行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机组安全经济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一批优秀的综合素质较高的集控操作人员是企业培训的一项重要工作。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因专业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目前企业培训的目标不仅仅是要培训员工谋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具备广博的知识领域,能独立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社会责任感强,价值观念和道德操守完整、健康的人。面对新的时代,企业培训管理者更应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加大培训创新力度,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1、某发电厂集控运行人员培训要求

1.1 新学员登记

每一期开班前,学员都需要填写一份调查表,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结合自己职业成长规划,确定本次训练要达到的目标。

在培训过程中,有时上级的要求和学员自己的目标有出入,培训中心会与用人部门协商,和学员沟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标准,让每一位来学习的学员都能够体会到掌握操作技能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对个别基础理论欠缺的学员,向其推荐一些专业书籍,要求其自学,同时为其指定答疑教师,一段时间后进行考试;对极个别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意识的学员,与其进行深度沟通,帮助其端正态度,使其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对由于性格或其他原因,实在不能胜任集控运行岗位的学员,培训中心会给用人部门建议,合适的时候进行转岗或再学习。这个环节的工作基本保证了实际操作指导的有序和有效性。学员感觉到自己被重视、被认可,也使得整个上机操作过程有序、高效。根据学员知识背景和个体资质的不同,一个优秀集控主值班员的培养和训练过程一般要3~6年时间,所以要求每一位学员都应养成严谨、细致、踏实认真的操作风格,一步一个脚印,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牢固的专业基础。

1.2 根据培训目标,制定出实训课程,实施具体培训

教练员根据本期学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每天都有详细的训练任务。上机人数按实际机组配置,每个上机学员每天都有必须掌握的技能,下班前利用几十分钟总结一天的学习情况,大家相互交流和探讨,主要由学员讲述自己当天的收获和操作心得,教练员引导,对学员的疑问进行澄清,让每天的学习得到一个总结和强化,学习探讨气氛异常热烈。在讨论过程中学员的个性特质得到充分的展现,对个别性格或认知有严重缺陷的学员,由专门的教师负责一对一指导。在实施操作过程中,要求学员严格按照仿真机操作卡进行,禁止随意性操作,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员应及时提问,教练员负责解释。

1.3 考核和反馈

培训结束后,由用人部门组织专业考评员进行考核。为考核合格者安排适合的岗位,使其尽量能够把所学的技能及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一个月后由班组把学员的工作情况反馈到培训部门,以利于培训部门调整培训方案,制定下一阶段的培训目标和任务。这种以学员为主体的培训方式,学员参与性强,年轻学员能畅所欲言,踊跃提问,个性鲜明,质疑能力颇高,所以对教练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练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还要有超强的沟通能力和同理心,能了解学员所思所想,做到信任学员,相信每一位学员都是优秀的,以一颗平等心与学员沟通交流。教练员自身的素质相当重要,敬业、乐观、积极进取、心胸开阔等优秀的品质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学员。

2、培训效果

在培训效果上不但要使得学员专业知识有所收获,操作技能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学员的工作态度和内在动机要有所改善,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进行工作和学习。特别是集控运行人员长年倒班,生活作息规律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在培训过程中,需要引导员工接纳并积极适应这样的生活方式,在现有的工作环境下科学合理安排业余生活,确保身心健康去工作。特别是当前的社会环境,物质财富丰富,精神领域太滞后,社会上充满各种是非混淆的价值观,大多情况下激发人努力学习和工作是以更高的职务和更多的报酬作为激励手段,这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技术创新,但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在企业团队中制造出一些功利主义者,他们不仅缺乏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还不讲求合作,甚至把他人作为满足自我的工具,成为自我意愿的利用对象与竞争对象,人们之间只有物化的关系,人性陷入不断沦落之中。这种仅仅关注员工知识和技能的企业培训模式已经成为企业培养真正人才的瓶颈。如何激发员工内在的主观能动性,端正对生命的态度,树立正确良好的价值理念,构建积极健康的心智模式,让每一位员工都克服浮躁的心态,用平常心踏踏实实去面对工作和生活,是当今企业培训需要扩展的一个课题。

3、以仿真培训为载体,进行全人培训

在社会化的一切活动中,“人”始终占主导地位,“人”也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最根本因素。一个企业经营状况如何,人是决定性因素之一。一个由一群积极健康的成员组成的企业和团队,一定会让这个组织的发展更加顺利健康。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火电厂大多数事故的发生都是人为造成的,大多数绩效不高的组织和团队,都不是因为知识和技能的欠缺,往往是团队不良文化起主要作用,消极怠工的员工不是因为不懂技能,而是因为各种情绪问题。在企业内部要真正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让员工爱岗敬业、乐观向上,需要进行全人培训,以技能知识培训为载体,对员工进行其他内在品质的训练,让员工学会真正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建立良好的认知体系,努力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4、成果

培训队学员,经过两个阶段的培训,其中一半学员达到了全能副值的岗位要求和工作能力,一半学员达到了全能巡检的岗位要求和工作能力。而在运行中的电厂,从学员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全能副值一般需要三年时间。培训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是参训人员的基本素质必须达到要求,这是达到培训成绩的基本保证。其次,在仿真机阶段培训时间太短,表现在学员分析能力不够和上盘操作能力的欠缺,以及应对事故时的慌乱和无措,造成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如果仿真机培训有半年时间,培训的综合效果应该会好很。多。

结束语

在机组集控运行人员培训过程中,由于该培训过程的时间较长,和培训内容的难度也较大, 从而给培训人员的学习过程造成了严重的困扰。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在人们现代的生活生产中, 人们对电能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严重, 为了确保发电厂能够正常稳定的发电, 首先必须要保证集控运行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因此,电厂在进行岗位人员更替时, 必须对机组集控岗位新来的员工进行岗前培训, 确保其在今后工作中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通过本文对电厂机组集控运行人员培训方式的探索与阐述, 相信读者对其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总而言之, 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只要做到纪律, 作风、技术全面培训, 就不难培训出集控运行工作的核心团队。

参考文献

[1] 谢晓龙. 电力企业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探讨[J]. 供电企业管理,2010,(1).

[2] 殷志红. 职业生涯规划[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石建勋.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 王庆彪. 电力企业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探讨[J].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

电厂检修基础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过程控制装置;课程改革;六步教学;考核评价

作者简介:邵联合(1974-),男,黑龙江虎林人,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动力工程系,副教授;黄桂梅(1967-),女,江西南康人,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动力工程系,教授。(河北 保定 071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11年度职业教育课题(课题编号:ZJJX11ZY006)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84-02

一、“过程控制装置”课程的定位

“过程控制装置”课程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讲授过程控制技术、控制仪表及装置等相关知识,与“仪表调修实习”课程相配合。2010年,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对本课程进行了颠覆性改革,将“过程控制装置”课程和“仪表调修实习”课程进行整合,课程改名为“控制装置安装与检修”,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各种热工控制装置的安装、校验、调试、运行维护与异常处理等操作技术,使学生达到热工仪表安装检修中级操作工技术水平。教学组织形式由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进行调整为理实一体的情境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操作实践,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经验并学习深入的专业理论知识,在自我设计和管理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工作责任心、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及教学实施情况

1.企业参与,基于控制装置安装与检修工作过程重构课程

本课程开发的第一步是与企业共同分析确立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课程组教师通过以下形式与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走访河北电力研究院、保定热电厂、保定石油化工厂、定州发电厂等多个企业,深入企业进行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调查;与控制仪表及装置安装与检修人员交流,共商课程标准,共同建立更能贴近和满足实际应用能力需求的情境教学体系;与企业一线从事仪表安装检修的毕业生进行交流,听取他们对本课程建设的意见,帮助分析以往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学情境的构建提出建议。

上述几种形式的深入交流,确立了面向热工控制仪表及装置安装与检修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从系统化的学习情境设计入手,遵循“以职业行为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全面进行课程体系解构和重构,见图1。

通过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本课程设计了6个学习情境。情境1:控制系统的认知,情境2:变送器的安装与检修,情境3:调节器的安装与检修,情境4:执行器的安装与检修,情境5:调节机构的安装于检修,情境6:控制系统综合调试。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以控制装置安装与检修工在岗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确定学习领域。教学过程采用任务驱动,“情境、任务、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2.遵循认知规律,教学内容序化采用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

从认识控制系统与检定一简单仪表是否合格开始,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之后着手不同控制仪表及装置的安装、调试、投运、检修,每个情境中由单一的任务逐步递进到复杂的任务,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最终在自我开发的过程检测与控制情境教学实训装置上完成大部分仪表设备的综合调试与检修任务。

3.在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中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过程控制装置”主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实践教学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由于本课程的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六步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六步教学法”要求每个工作任务的教学均包括“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4.以评促学,建立了“过程考核与综合考试相结合”的课程评学模式

(1)考核依据。目标考核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考核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考核方式。为了实现课程的目标,也为了客观、全面、公平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水平和程度,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改变过去教师一人评价的一言堂制度,而是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教学评价,包括自我评价、成果呈现、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结合过程性考核成绩多元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本课程采用工作过程考核、综合考核两种考核评价方式,分别占本课程总成绩的60%和40%,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过程考核包括课前资料的收集、任务工单的填写,实施过程的规范及团队协作,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等。采用多种方法形式,如提问、观察、抽查、教师对学习小组评价、教师对学生个人评价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评价。综合考试是在完成全部学习情境后,依据所覆盖岗位对本课程的知识、能力要求,设计考核任务,编制试卷,采用技能操作、笔试、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做到考核内容岗位化,与职业技能鉴定对接;操作过程规范化,与现场安装检修规程对接。

5.积极开展技能竞赛,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学习

以控制装置安装与检修工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通过竞赛,检验了各参赛学生的团队协作、计划组织、工程实施等能力,促进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6.引入企业文化元素以及6S管理,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最终目标

通过各种展板、宣传栏等方式引入企业文化元素,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6S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规范、认同意识。

三、课程资源建设

1.实训条件建设

由专业教师开发的“过程检测与控制情境教学实训装置”投入使用后,为学生提供了更接近生产现场的可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和实践条件。学生可以通过本实训装置,独立完成各种检测仪表、自动控制装置、过程控制系统的现场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和检修等学习性工作任务,能够能较快掌握操作技艺,积累实践经验,提升竞争力,较快适应工作岗位。

本实训装置在满足教学需要的的同时,也可进行热工仪表检修工、热工仪表安装工、自动控制装置安装工、自动控制装置试验工和自动控制装置检修工等多个工种的专业技能鉴定和职工培训,对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课程资源建设

目前已建成的课程资源见表1。

表1 课程资源

序号 资源名称 资源内容

1 学习资源 课程标准、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多媒体课件、教师手册、学生任务工单、自测题库、理论试题库、技能鉴定题库、仪器仪表使用手册、职业技能大赛题库

2 拓展学习 参考书目、技术期刊、课外阅读资料、岗位职责、相关网站

(1)构建了适用的校本特色教材。结合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以及控制装置安装与检修工考证的需要,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合作开发了适合高职学生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校本教材。该教材打破了传统教材以介绍原理性知识为主的学科式体系,完全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引进了企业标准和操作规范,学习内容与真实的校内实训环境相结合,便于开展情境化教学。教材中每个情境分别由9大版块构成,见表2。

表2 教材中学习情境的版块组成

教材组成 主要功能

职业能力特征 通过本情境的学习和实践训练,学生所要达到的专业能力目标

情境描述 描述本情境通过学习之后必须掌握的技能和知识

子情境描述 描述本子情境学习的主要内容

相关知识 叙述了完成任务必须知道的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

学习性任务 给出基本操作步骤和技术要求,作为学生行动领域工作的指导性操作规程

请你做一做 下达操作任务,学生采用“六步教学法”完成任务,提交报告和成果

知识、技能归纳 对本情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便于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点

工程素养培养 知识技能的拓展

课后思考题 帮助学生自我检查本情境内容的学习情况

(2)基于工作过程,适合六步教学法的教师手册和学生任务单。教师手册:任务实施的指导性文件,解决了教师怎么教和教什么以及如何评价的问题,是教师标准化教学应遵循的重要参考资料。教师以教师手册为指导,可以按着“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安排教学。根据教师手册上的评价标准考核学生的操作正确与否。

学生任务工单:解决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工作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引导文法,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在学生任务单的指导下。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骤完成工作任务。

四、课程进一步改革设想

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完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建设该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跟踪新技术发展,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

五、结束语

“过程控制装置”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该课程颠覆传统教学模式,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根本,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参考,实现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新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增强,促进了学生专业、方法和社会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7,(30):17-19.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

2006,(1).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二)[J].职业技术教育,

2006,(4).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电厂检修基础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四步识图学习法 电气二次装置 职业岗位技能 断路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58-04

电力系统的设备分为一次设备和二次装置。一次设备指生产、变换、输送、分配、使用电能的设备,如发电机、变压器、线路、断路器、电动机,等等。一次设备构成部分相对比较简单、直观,通过变压器吊芯、电动机拆装等对一次设备的安装实训项目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一次设备的构成部分,从而较容易掌握其构成及工作原理。电力系统的二次装置是对电力系统内一次设备进行监察、测量、控制、保护、调节等作用的装置,主要包括测量装置、自动重合闸装置、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继电保护装置、断路器控制回路装置、中央信号回路装置等。二次装置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生产、经济运行、可靠供电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次装置具有构成元件较多、装置接线复杂、装置构成不够清晰直观等特点,因而必须结合二次装置的原理接线图等二次图纸才能更有效地掌握二次装置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识读二次装置的原理图是电气二次岗位的基本职业岗位技能。由于目前电力系统的二次装置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功能比较完善,因而电力系统二次装置的原理接线图大多较为复杂。对于电力高职生来说,由于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识读二次装置原理接线图往往倍感吃力,而基于设计理念的四步识图学习法的推广与应用,将大大提高电力高职生二次图纸的识读能力,为将来的电力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基于设计理念的四步识图学习法的内涵

基于设计理念的四步识图学习法,是从二次装置各项主要功能分别采用哪些元件如何进行接线来实现的设计的角度逐步地去熟悉二次装置的构成原理,其思路清晰,印象深刻,能让学生透彻地掌握二次装置的原理构成,熟悉装置中每一个元件的作用及接线,在二次装置的安装、运行、维护、检修的工作中做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掌握设计理念的四步识图学习法,学生能做到化繁为简,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快速适应新的二次装置和不同厂家的二次装置,迅速成长为企业生产一线的岗位技能骨干,并且具备对二次装置进行研发设计和技术改造等能力。

基于设计理念的四步识图学习法,具体方法及步骤如下:

第一步:熟悉装置的作用。电力系统的二次装置是对电力系统内一次设备进行监察、测量、控制、保护、调节等作用的装置,因而在识读二次装置原理图之前,首先要初步熟悉二次装置针对相应的一次设备所起的主要作用。

第二步:基本功能的拆分。仅仅根据二次装置的主要作用,还无法着手进行构成整套二次装置的具体设计,还必须在熟悉装置主要作用的基础上,将二次装置的功能进行拆分,具体分析为实现装置的主要作用而需要满足的各项基本要求。

第三步:分项逐步设计。针对实现二次装置的每一项基本要求,按照由主到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逐项地进行装置构成的过程设计。在实现每一项基本要求的设计过程中,分别分析应采取哪些二次元件,并设计具体的接线方式。

第四步:归总分析装置动作原理。将实现各个基本要求的所有元件、支路汇总构成整套二次装置原理图,依据原理图纸分析二次装置的动作过程及现象,进一步掌握二次装置的作用及构成原理。

经过基于设计理念的四步识图法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做到深刻透彻地理解二次装置的整体构成原理,熟悉装置的动作过程及现象,而且对原理图纸中的每一个元件、每一个支路均通晓它们的接设计及在装置中的具体作用,将来在电气运行岗位中能对装置进行正确的操作,在检修岗位中能根据装置出现的故障现象快速判断故障所在的支路或故障元件,从而实现及时有效地处理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