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规化管理

常规化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常规化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常规化管理范文第1篇

目的:分析人性化管理对于急诊护理质量提升的应用效果,为今后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从急诊患者中选取94例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原则分为常规护理干预的常规护理组(47例)与在常规护理中加入人性化管理的人性化护理组(47例),观察两组患者包括接诊时间、护理差错、医疗纠纷、抢救成功率等情况,评价人性化管理的应用效果。结果:在常规护理中加入人性化管理的人性化护理组包括接诊时间、护理差错、护理纠纷等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人性化护理组47例护理满意度为97.87%,常规护理组护理满意度为89.36%,两组护理满意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管理应用于急诊护理中,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使患者得到及时诊治,优化医患关系,值得推广。

[关键词]

人性化管理;急诊;护理质量

急诊护理工作量繁重,患者病情紧急,极易发生不良事件,并易出现医疗纠纷,因此找到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的有效方式,对于患者本身以及医疗系统都有显著意义[1]。为分析人性化管理对于急诊护理质量提升的应用效果。为今后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本次研究选取近年来于我院治疗的急诊患者中选取94例病例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原则分为常规护理干预的常规护理组(47例)与在常规护理中加入人性化管理的人性化护理组(47例),观察两组护理效果,评价人性化管理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4年1月~2014年8月于我院治疗的急诊患者中选取94例病例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原则分为常规护理干预的常规护理组(47例)与在常规护理中加入人性化管理的人性化护理组(47例)。其中人性化护理组男性26例,女性21例,平均(44.8±11.8)岁,常规护理组男性28例,女性19例,平均(45.3±10.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护理组采取常规护理,人性化护理组则在常规护理中加入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护理组护理方式如下:对护理人员定期组织专业性知识培训,强化技能培养,在再培训中渗透人性化护理理念,并定期开展技能考核。在急救护理的实际操作中,要根据护理原则,先对病情较重的病患进行处理,对病情稍微稳定的病患,可根据医嘱分发口服药物与静滴药物。优化护理流程,预先对各类可能发生的急诊情况做好预案,务必使急诊护理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得以为患者抢救争取黄金时间[2]。成立护理缺陷管理小组,在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护理缺陷情况,一旦发现,需立即上报,并采取补救措施。为提升急诊速度,应当成立专门的急诊护理小组,应对紧急外出急救工作。强化与急诊患者和其家属的心理干预,优化医患关系,安抚情绪,注意说话措辞与态度,并为患者和家属进行必要的疾病风险宣教。

1.3观察指标:

将所有94例急诊患者以随机原则分为常规护理组(47例)与在常规护理中加入人性化管理的人性化护理组(47例),观察并比较各组接诊时间、护理差错、医疗纠纷、抢救成功率等情况,并通过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者及其家属护理满意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本次研究中人性化护理组包括接诊时间、护理差错、护理纠纷等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

2.2此外根据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统计,观察组47例患者中,护理满意率为97.87%;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89.36%。

3讨论

在急诊护理中加入人性化管理,可以使护理工作在体现医院人文关怀的基础上,实现精细化、系统化管理[3]。这对于提升护理质量,提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急诊护理工作繁重,且存在较大风险,而急诊护理的质量情况,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而一个医院的抢救成功率,恰恰是大众心中衡量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强化护理水平,对于患者本身,乃至于医院的医疗水平都有着积极影响[4-5]。本次研究中采用人性化管理的观察组包括接诊时间、护理差错、护理纠纷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47例患者中,42例很满意,占89.36%,4例满意,占8.51%,1例不满意,占2.13%,总满意46例,占97.87%;对照组31例很满意,占65.96%,11例满意,占23.40%,5例不满意,占10.64%,总满意42例,占89.36%。两组护理满意情况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人性化管理应用于急诊护理中,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使患者得到及时诊治,优化医患关系,值得推广。

作者:杨海妮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

4参考文献

[1]徐玉红,潘斐彩.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5):718.

[2]林晶,黄晓玲.护理质量程序化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11(15):108.

[3]姚晓丽,张吴.现代手术室护理纠纷的常见原因及防范[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5):123.

常规化管理范文第2篇

1.1试验设计试验于2013—2014年在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院福泉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田土壤质地为黄壤土,pH为6.56,土壤肥力中等。烟苗4月中旬移栽,种植行距120cm,株距50cm,垄高25~30cm、宽80~90cm,垄体要求饱满,垄面平整细碎,无大土粒。选择3.0hm2试验烟田,设置6个小区,随机选择3个小区,依据当地优质烟叶生产系列规范(常规模式)种植;另3个小区按照地标(DB52/T833—2013)烤烟有机生产标准,即按照产地环境条件、栽培技术规程、烟叶质量、过程监管的要求,进行有机生产规范管理[18](有机模式)。大田各生产管理模式小区烟株长势基本一致,选择有典型“中棵烟”特征的烟株,以中部叶(第10~12位叶)和上部叶(第16~18位叶)为试验材料。供试烤房为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院设计的大小相同的3座长为3.5m、宽为1.35m的装烟2层的电热式温湿自控试验专用密集电烤房。将不同处理烟叶样品均匀装进同一密集烤房,烟叶变化以烤房第2层为准,按照贵州省地方标准DB52/T666—2010烤烟散叶堆积烘烤工艺规程烘烤,重复3次。烘烤结束后,按照GB2635—92烤烟分级标准进行外观质量评价,取CF3和BF2等级烟叶用于中性和酸性香气物质含量的测定。

1.2香气物质含量的测定中性致香成分含量采用周淑平等[19]的方法测定;酸性致香成分含量参考陈顺辉等[20]的方法测定。

2结果与分析

对K326不同生产管理模式下烤后烟叶致香物质的GC–MS测定,共检测出44种中性挥发性致香物质和23种酸性香气物质。

2.1不同生产管理模式对烤后烟叶中性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中性香气物质按烟叶香气前体物可分为类胡萝卜素类、棕色化产物类、类西柏烷类、苯丙氨酸类和新植二烯等5类。共检测出类胡萝卜素类20种,棕色化产物18种,类西柏烷类2种,苯丙氨酸类3种,新植二烯1种。

2.1.1对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含量的影响由表1可知,不同生产管理模式下的烤后烟叶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含量有明显差异,有机模式烤后中上部烟叶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含量明显偏高,其中上部烟叶显著高于常规模式处理。中部烤后烟叶有机模式处理,β–紫罗兰酮和二氢猕猴桃内酯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模式处理,但氧化异佛尔酮含量极显著低于常规模式处理,其他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含量差异不显著。上部烤后烟叶β–大马酮、二氢猕猴桃内酯、巨豆三烯酮A和巨豆三烯酮C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模式处理,巨豆三烯酮B和巨豆三烯酮D含量极显著高于常规模式处理。

2.1.2对棕色化反应产物含量的影响由表2可知,有机模式处理烤后中上部烟叶棕色化反应产物含量明显高于常规模式处理,但差异不显著。不同模式处理中部叶棕色化反应产物各成分含量差异均不显著。上部叶有机模式处理烤后烟叶面包酮和3–甲基–4–乙基–1H–吡咯二酮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模式处理,香豆酮和6–甲基–2–庚酮含量极显著高于常规模式处理,其他成分含量差异不显著。

2.1.3对西柏烷类产物含量的影响由图1可知,有机模式处理烤后烟叶西柏烷类产物含量明显偏高。不同处理中部叶西柏烷类产物含量差异不显著;有机模式上部叶西柏烷类产物含量极显著高于常规模式,茄酮和降茄二酮含量极显著高于常规模式。

2.1.4对苯丙氨酸裂解产物含量的影响由图2可知,有机模式处理烤后烟叶苯丙氨酸裂解产物含量明显偏高。不同处理中部叶苯丙氨酸裂解产物各组分含量差异均不显著,有机模式处理上部叶苯乙醛和苯乙醇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模式处理。

2.1.5对新植二烯含量的影响由图3可知,不同生产管理模式烤后烟叶新植二烯含量差异较大,有机模式处理明显偏高,上部叶新植二烯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模式处理,但中部叶差异不显著。

2.2不同生产管理模式对烤后烟叶酸性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由表3可知,有机模式处理不同部位烤后烟叶酸性香气物质含量高于常规模式处理,但差异均不显著。有机模式处理中部叶丙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常规模式处理,癸酸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模式处理,其他酸性香气成分含量差异不显著。有机模式处理上部叶烤后烟叶3–甲基戊酸、4–甲基戊酸和苯乙酸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模式处理,其他酸性香气成分含量差异不显著。有机模式处理更加有利于提高烤后烟叶的酸性香气成分含量,改善烟叶的香吃味。

2.3烤烟部位和生产管理模式双因素主效应分析由表4可知,烤烟部位和生产管理模式及其互作效应对中性香气成分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烤烟部位是主因子,生产管理模式是次因子。部位和和生产管理模式及其互作效应对酸性香气成分含量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中烤烟部位是主因子,生产管理模式是次因子。

3讨论

试验统计结果表明,有机生产管理模式烤后中部烟叶中性香气成分含量为381.169μg/g,比常规生产管理模式高81.112μg/g;有机生产管理模式烤后上部烟叶中性香气成分为362.771μg/g,是常规生产管理模式的1.649倍,但这与敖金成等研究的结果不大一致。有机模式处理烤后中上部烟叶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含量明显偏高,其中上部显著高于常规模式处理。有机模式处理中部烤后烟叶β–紫罗兰酮和二氢猕猴桃内酯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模式处理,但氧化异佛尔酮含量极显著低于常规模式处理,其他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含量差异不显著。上部烤后烟叶β–大马酮、二氢猕猴桃内酯、巨豆三烯酮A和巨豆三烯酮C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模式处理,巨豆三烯酮B和巨豆三烯酮D含量极显著高于常规模式处理。有机模式处理烤后中上部烟叶棕色化反应产物含量明显高于常规模式处理,但差异不显著,其中上部叶有机模式处理烤后烟叶面包酮和3–甲基–4–乙基–1H–吡咯二酮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模式处理,香豆酮和6–甲基–2–庚酮含量极显著高于常规模式处理。有机模式处理上部叶西柏烷类产物含量极显著高于常规模式,其组分茄酮和降茄二酮含量极显著高于常规模式处理。有机模式处理烤后烟叶苯丙氨酸裂解产物含量明显偏高,但差异不显著;有机模式处理上部叶苯乙醛和苯乙醇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模式处理。上部叶有机模式处理新植二烯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模式处理,但中部叶差异不显著。这与王芳等、刘洪华等饼肥处理的效果较为相似。生产管理模式对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有机种植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进而调控烟叶生长,提高烟叶的中性香气物质含量。

常规化管理范文第3篇

一、抓制度建设,是落实教学常规的前提

要落实教学常规,首先要建章立制,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为此,我校重新修订了《五华中学备课组活动实施细则》、《五华中学教学常规管理要求》、《五华中学考试守则》等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使学校的教学管理机制系列化、规范化,形成较好的制度保证。为保证制度的有效落实,学校要求各级组、各科组制定出各自具体的操作细则,并明确各部门主任、科组长、备课组长工作职责,使制度建设既体现学校的总体思路,又与各级组、各科组的实际相结合,如在高一语文备课组开展“三个一百”系列活动,语文科组开展“扩宽阅读视野,提高语文水平”课外阅读活动,要求各科组活动制度化,凡没有按学校要求开展活动的备课组,备课组长和蹲科行政必须用书面向行政会议说明原因,确保制度的落实。

二、抓队伍建设,是落实教学常规的关键

教学常规工作的落实最终要落到教师的执行上,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支撑,教学常规工作难以有效落实。特别近几年来,我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学科结构不够合理,教师能力水平也有差距。针对这一问题,我校秉承人文关怀和学习培训相结合的队伍建设理念,加大校本教研力度,为教师业务培训提供平台,为教学常规的落实奠定基础,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过硬、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一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激发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把落实教学常规看作是自己日常的主要工作,牢固树立百年老校的荣辱观和使命感,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专门邀请我校离休特级教师甘学优给青年教师作了《精诚育桃李,敬业铸师魂》的专题讲座。

二是按照《五华中学听评课制度实施细节》,以教研组、备课组为依托,实施形式多样的听评课活动。比如全员公开课,全员听评课活动。要求各教研组每学期所有教师要上一节公开课,规定各科组每周两节课的活动时间,准时听课,及时评课,鼓励、引导教师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收到较好的效果。对未参加听评课的老师,由蹲科行政负责登记,考勤情况与年终福利挂钩;每月检查一次教师的教案、作业批改、听课等情况,并做好统计,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在一定范围通报,并与优秀备课组评比挂钩。

三是鼓励教师专业发展,走学术研究之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文学沙龙”、“教学论坛”、“备考高峰论坛”等,为他们发表学术论文提供平台。数学教研组长黄伟军发表市级以上论文30多篇,语文教研组长赖火星老师结集出版《燎原文集》,被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陈晓红、陈丽华、曾彬、廖梅珍等教师教学论文获省、市一等奖,学校还结集出版了教师教育教学论文集《紫金山下书香浓》。

常规化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110kV自动化变电站;问题;建议

一、110kV自动化变电站的特点

1.1、安全的自动化调整:变电站负荷调整、电压调节及电量报表等工作都由调度直接完成,改变了过去那种调度下令后变电运行人员接令执行操作的繁琐环节,降低了变电运行误操作事故的发生。

1.2、经济可靠:分布式结构,每一间隔的一次设备与其对应二次设备的连接电缆是一一对应的。这样,每一间隔间除了通讯媒介的联系,没有其他的连接,间隔间互不影响,局部故障不会影响系统的运行,系统可靠性提高。由于采集系统分布合理,缩短了传输距离和传输密度,同时节省、简化了二次电缆。

1.3、人机界面友好:计算机化、网络化,是自动化的特点,所有微机装置及自动化装置都装有良好的计算机接口,便于调试和维护。

1.4、便捷的信号采集功能:自动化系统与常规变电站相比,取消了常规的控制、信号、测量及远动模式,由自动化系统完成全所的监控、管理和远动功能,包括控制、同期、防误闭锁、设备状态信号监视、信号报警、SOE测量、计量等功能。

1.5、相对独立的继电保护功能:自动化变电站系统继电保护按被保护的电力设备单元独立设置,独立运行,直接由相关的PT,CT输入电气量,动作后通过输出接点作用于跳闸线圈。保护装置设有通讯接口,接入站内通讯网,保证了保护信息与监控系统的有效畅通,而保护功能与监控系统、通讯网无关。

二110kV自动化变电站运行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分析

2.1、运行管理模式落后:自动化变电站投运后,有些变电站仍保持常规变电站值班方式,没有体现减人增效。有的采用“无人值班”的模式替代常规变电管理,在安全运行中出现一些失控情况。

2.2、遥控信号误动:自动化变电站通信控制器通过串口与MODEM相连,MODEM与通道相连,送至主站。由于保护规约比较多,复杂,在主站对保护规约进行了扩展,做好了接口的运行过程中会经常发现遥控信号误动,这可能是规约没处理好,也有可能是测控单元装置运行不稳,具体很难查找。

2.3、实时数据突然变为零:监控后台机在平时的运行中有时会发现实时数据突然变为零,观察电压曲线、电流曲线,发现隔一段时间突然变为零,没有规律性,这可能是测控单元装置有问题。另外,查历史事项时,事项查询的分类给事项查询时的对比带来不方便。

2.4、双机系统切换存在问题:自动化变电站的双机以串口通信为主以太网为副的相互监视主备状态,理论上可以绝对保证主备状态的正确。但有时在切换过程中会出现两台通信控制器全部为备用值班机,导致通信控制器死机,数据不刷新,遥控失效。

2.5、继电保护与监控系统通讯时有中断:保护装置本身功能满足要求,但由于时有误发信号,造成保护管理机死机,发信不正确,以致信号中断。

三 对提高110kV自动化变电站安全运行的几个建议

3.1、110kV自动化变电站的设计:110kV自动化变电站的设计应按原电力部农电司提出的“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建设原则,坚持“户外式、小型化、造价低、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的发展方向。二次设计必须使变电站现场对主变温度、母线电压、电流等主要运行参数的显示简单、直观,便于值班人员监控。保留常规变电站预告信号和事故信号功能,有利于变电值班人员发现设备异常,及时处理事故。

3.2、常规变电站的自动化改造:常规变电站的改造应立足一次设备,可靠的一次设备是变电站实行自动化的基础。对一次设备进行无油化改造,二次部分按自动化要求设计,电磁式继电器改为“四遥”集成模块保护,变电站各种信号通过RTU柜传送调度中心,变电站现场电压、电流、温升等主要参数显示要求简单、直观,为值班监控提供方便。如果变电站是近年新建的,设备质量较好,进行“四遥”改造时,二次部分也可利用原来电磁继电器的保护触点进行控制。同时,增加远方操作转换功能、远方复归信号继电器、小电流系统接地选线装置。

3.3、变电站建设:从目前综合自动化变电站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看来,许多问题都同产品质量和工程安装质量直接有关,因此,在建自动化变电站中,要重视产品质量、安装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

3.4、自动化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模式:目前自动化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基本是少人值班和无人值班两种。少人值班比常规变电站人员减少一半。无人值班即“无人值班,有人看守”模式,另要成立运维站、监控班来替代常规变电站管理。现在看来,大家对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模式认识不统一,普遍把自动化变电所叫“无人值班变电站”,这并不恰当,实际上采用“少人值班”的运行管理模式更为可行。下面从变电站安全、可靠、经济运行方面谈一点看法:

3.4.1、变电站是保证城乡供电,创造企业效益的基层班组,变电值班岗位担负着时刻保证供电设备安全运行的重任,因此,变电值班岗位任何时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3.4.2、变电站的位置一般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地方,人员稀少,交通不便。如果采用“无人值班,有人值守”的模式,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首先长期一个人留守,值守人员就存在人身安全问题。再说操作班远离变电站,设备有了故障也难做到及时处理,同时车辆的频繁来往也是一个不安全因素。但是,如果采用“少人值班”的模式,这些问题都将得到妥善解决。

3.4.3、常规变电站值班一般5-7 人,自动化变电站采用“少人值班”模式,人员可减一半。但“无人值班,有人值守”的模式用运维站、监控班替代常规变电管理,实际人员也难减少,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县城自动化变电站数量少,“无人值班”模式用人将会更多。

3.4.4、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设备是现代化高新技术,对值班人员的素质要求比常规变电站高,应配备责任心强、业务熟悉的人员来管理。总之,自动化变电站管理应选用“少人值班”运行管理模式为宜,变电站定员一般2-3人,轮流值岗。值班员的职能同常规变电站不一样,工作性质由被动性转为主动性。因此,对值班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了,应选派责任心强、对业务管理熟悉的人员担任。值班职责:主要负责变电站的日常保卫及环境卫生、绿化工作;监控变电设备运行及变电设备检修操作和临时性操作等工作。

四 结语

随着自动化系统在110kV变电站的推广使用,针对断路器、刀闸均可在监控系统中进行遥控操作的功能,传统的变电站防误系统和运作模式已失去优势。自动化变电站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的变电站运行模式,其功能完善、手段灵活多样,能够解决传统变电站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满足安全运行的各种需要,是我国电网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在110kV自动化变电站建设和运行中要坚持简单、实用、可靠的原则,以达到保证电网安全、经济、可靠运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玉明.220kV 新塘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与设计原则[J].电力自动化设备,1999(5).

常规化管理范文第5篇

1.前言

为评估精神科护理管理工作中落实人性化管理相关措施的必要性,研究筛选2014年1月―2016年5月入住该院精神科接受救护的113例患者,予以随机分组的同时,在两组中分别实施不同管理措施,期待提升精神科护理管理整体质量,现报道如下。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研究随机筛选2014年1月―2016年5月入住该院精神科接受救护的113例患者,分析所选患者临床资料,再参考随机数字标准进行分组。分析组,共58例,性别男30人,女28人;年龄16~70岁,中位值(47.2±6.0)岁。常规组,共55例,性别男28人,女27人;年龄17~68岁,中位值(45.5±5.2)岁。将两组精神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其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2.2 护理管理方法

2.2.1 常规组:常规组55例管理工作中实施基础性管理措施:给予患者输液护理、心理护理、专科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

2.2.2 分析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分析组加以人性化专业管理措施:(1)人性化健康指АD托慕精神类病症专业病理知识、预防方法、治疗常用药物、注意事项、应激处理等等告知患者家属。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详细查阅患者病例资料,告知患者家属发病前后应注意的事项等,进而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治疗依从性。(2)人性化心理支持。精神类病症往往给患者生理、心理造成较大的负担,致使患者产生焦虑、忧郁等负面情绪,严重情况下甚至失去持续治疗的信心。因此,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患者,详细为患者及看护家属讲解成功案例,进而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3)人性化放松训练。护理人员应认真评估精神科患者心理状态,根据不同评估结果给予患者放松训练,如对于存在自杀倾向者,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参加集体活动,包括打扑克、唱歌、看电视等;对于有严重恐惧及焦虑者,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参加文体活动,如合唱表演,以扩大患者活动的范围。(4)人性化家庭支持。精神科内患者较为特殊,患者家属大多会出现紧张、焦虑,甚至是绝望的不良心理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康复,而且还会增加患者家庭的负担。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患者家属心理干预和疏导,告知患者家属的陪伴、鼓励和安慰,对患者病情恢复的重要性。

2.3 效果指标 向患者及其看护家属发放该院自拟的满意程度调查卷,以评估两组病例对该护理管理工作的满意情况,评分的内容包括服务态度、病房环境、管理规范性、服务及时性以及综合素质5项,每项分值为20分,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管理工作质量的满意度越高。

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版统计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P

3.结果

管理工作中落实不同管理措施后,分析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管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是(95.06±1.28)分,常规组为(80.46±1.98)分,表明分析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管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

4.讨论

作为医疗机构中具有特殊性的一个科室,精神科所接收的患者病情危重、风险较大且流动性较强;加之,精神疾病患病原因复杂,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较差,使得单纯靠药物治疗的疗效欠佳。不仅如此,患者大多存在着发病诱因复杂、疾病种类繁多以及临床表现各异等问题,同时护理管理工作的难度也普遍偏大,不仅影响患者救治效果,而且还可能会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性因素,所以需要优化管理手段。

“人性化管理”强调充分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权利并关心其情感变化曲线,立足于护理人员角度思考各个环节的管理运作问题。在展开护理服务工作时,始终以患者为中心,除了要为患者排忧解难以外,还要为其提供心理安慰,并充分尊重患者隐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原则,将患者放于服务工作的第一位,同时尽可能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合理需求,在尊重患者生理条件以及心理特征的基础上,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解决患者的担忧与隐患,使得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自尊、人格等多个方面均得到尊重,通过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同时为精神科患者提供细致性、及时性、充分性、科学性、系统性以及有针对性为一体的护理服务。除此以外,“人性化管理”工作还强调减少外界对精神科患者的刺激,通过提升患者心理应激应对的能力,进而促进患者的康复,大幅度提高患者及其陪护家属对护理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此次管理工作中落实不同管理措施后,分析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管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是(95.06±1.28)分,常规组为(80.46±1.98)分,表明分析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管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临床精神科展开护理管理工作时,实施人性化的专业管理措施效果突出,有助于提升精神科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因此值得推荐。在今后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人性化护理关键环节与重点要素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张敏.精神科护理员参与岗位知识培训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10):60-62.

常规化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妇产科感染;运用

院内感染即指患者在院内所获得的感染,主要包括住院期间及院内获得出院发生的感染状。对院内感染实行全面控制预防对于医院生存及发展而言,极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对象为122例妇产科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1月收治。将其中2013年12月~5月收治患者为设常规组,例数61例;2014年6月~11月收治患者设为研究组,例数61例。61例常规组患者年龄范围为19~60岁,平均(39.26±0.73)岁。61例研究组患者年龄范围为21~62岁,平均(39.63±0.7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两组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协议书。

1.2方法

1.2.1 常规组护理方式 对常规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环境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健康宣教;病历记录等。

1.2.2 研究组护理方式 对研究组患者采用无缝隙护理方式,具体操作为这么几点。

1.2.2.1建立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 依照无缝隙护理服务的内涵、要求、工作特点积极建立好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对各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操作流程严格规范,进一步明确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妇产科领导还应鼓励全科室的护理人员开展理论学习,提升其理论涵养,掌握专业护理技能,充分尊重患者隐私。

1.2.2.2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沟通 在确保对患者疾病治疗效果不会造成较大影响的前提之下,护理人员需注意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日常生活需求,尊重其生活用品放置、饮食偏好习惯等。

1.2.2.3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还需注意充分尊重患者隐 私[1]。对于一些涉及隐私的治疗,需提前告知患者,并积极与其沟通,增强其对于治疗的配合度。

1.2.2.4为患者所住病房提供人性化服务,增强患者的休养舒适度。如可在病房内放置一些鲜花,将窗帘换为暗色调,为患者播放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2]。

1.2.2.5加强与患者之间的及时沟通,充分全面的了解其护理需求。对于一些正当护理需求,在条件允许状况下,护理人员需给予充分满足。

1.2.2.6医护人员需严密观察患者的休养需求,从其眼神、语言方面入手,尽可能多地了解患者的潜在需求,积极自主地为其提供针对化护理服务,对于一些肢体不便患者而言,较为适宜。

1.2.2.7改变传统的排班制度 可将护理人员的工作制度改为弹性坐班制,依照病室的实际工作需求做灵活排班处理,实现护理人员交接班的无缝连接。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感染状况、护理安全感舒适度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研究其护理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

2 结果

2.1院内感染对比 两组患者的院内感染状况对比,见表1。

通过对表格的对比分析后发现,研究组患者的院内感染率3.28%要低于常规组的8.20%,且两组存在差异极为明显化,P

2.2安全感舒适度对比 两组患者的护理安全感舒适度对比,见表2。

通过对表格的对比分析后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护理安全感及舒适度90.16%、98.36%则要高于常规组的81.97%、81.97%,且两组存在差异极为明显化,P

3 讨论

随着现今人们对于生命质量要求的提升,传统医疗护理模式的应用无法更好的满足患者的护理服务需求。无缝隙护理方式是在受到新兴管理理论引导下,将科学管理作为依据,采用职能优化、机制、整合流程等方式,建立出的一种优良护理管理体系。

无缝隙护理主要是指:对患者入院至出院的整个住院时期实行全面化无缝隙的护理,促使患者获取到更为完整、优质化的护理服务。此护理方式的导向在于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各类需求,而目标则在于提升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 度[3-4]。此护理方式的应用是从多个方面入手,将人性化服务作为基础追求,为患者提供自主、高效及高质的护理服务,在其应用中可帮助有效缓解患者对于所患疾病的身体不适感,满足其护理需求,进一步提升护理满意度。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研究组病患的护理安全感及舒适度90.16%、98.36%则要高于常规组的81.97%、81.97%,且两组存在差异极为明显化,P

参考文献:

[1]白玉琴,薛花,覃悦,等.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妇产科院内感染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6):839-841.

[2]杨娟.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减产科院内感染中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2):160-164.

常规化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非常规油气资源;中国;开发政策;矿权管理;财税政策

非常规油气资源主要包括页岩气、煤层气、油砂、致密气、天然气水合物、特稠油、油页岩等。当前,非常规油气资源作为最现实的接替能源,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在我国,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能源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能源供应安全及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日益突出。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保障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能源供应安全,我国要大力开展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

1.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现状

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条件也日渐成熟,对其勘探开发工作正在逐步展开。

煤层气开发快速推进。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继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居世界第3位。2009年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显示,我国45个聚煤盆地埋深2000m以内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36.8×1012m3,其中1500m以内煤层气可采资源量为10.9×1012m3[1]。我国煤层气产量也在逐年上升。据统计,2010年,我国井下抽采量达到了75×108m3,利用量23×108m3,分别比2005年增长226%与283%。煤层气地面开发产量也达到了15×108m3,实现商品量12×108m3。

页岩气尚处于资源评价和试采阶段。据统计,全国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1012m3(不含青藏区),可采资源量约为25.08×1012m3[2]。我国页岩气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页岩气产业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尚无页岩气产量。截至2011年底,我国国内石油企业对15口页岩气直井进行压裂试气,其中有9口开采出页岩气,初步掌握页岩气直井压裂技术,证实了中国具有广阔的页岩气开发前景。

致密气初步实现规模开发。截止2011年年底,我国致密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33×1012m3,已占全国天然气总探明地质储量的40%;可采储量18×1012m3,约占全国天然气可采储量的1/3。关键技术的突破极大地促进致密砂岩气的快速发展。目前,致密砂岩油气的开采广泛采用了水平井压裂等技术,这极大提高致密气开采效率。2011年致密气产量达256×108m3,约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1/4,成为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中重要的领域。

油砂开发处于普查和开采试验阶段。我国具有比较丰富的油砂资源,油砂资源量为59.7×108t,可采资源量超过30×108t,重点分布在准噶尔、柴达木、松辽、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等大盆地中,但仍呈现出分布广、层位较多、厚度较小、含油率不高的特点[3]。目前,我国油砂正处于规模化开发的前期试验阶段。

油页岩开发处于复苏和快速发展阶段。我国油页岩资源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准葛尔盆地等[4],按已探明的油页岩资源统计,全国油页岩资源储量为7199.37×108t,技术可采资源储量约为2400×108t。近几年,油页岩的开发发展迅速,2008年,我国页岩油年产量约40×104t,2011年,我国页岩油年产量就已增加到55×104t。

2.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正如其他矿产资源一样,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政策也分为四级规范,但是现今还没有专门性的系统政策针对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具有普遍意义矿产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在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政策中处于基础地位,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地方性规章和文件构成了非常规资源开发政策的主体。下面将分别从技术理论促进、市场准入和矿权管理、油气定价机制、财税优惠等方面阐述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政策。

2.1 技术理论促进政策

在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技术理论研究投入方面,目前国家并没有专门性的鼓励政策和投资,主要还是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鼓励企业、研究机构和相关院校合作研究,以及金融财税方面对企业研究开发的鼓励政策。

2.2 资源管理政策

在资源管理方面,根据《矿产资源法》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授权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全国矿产资源开发实施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对包括非常规油气在内的资源勘探开发实行许可证制度,并实施监督监管和保护。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采需要由国土资源部及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批登记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其中,包括煤层气在内的非常规天然气开采须由国土资源部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5],油页岩超过500万元投资的勘查项目须由国土资源部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其他授权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颁发许可证。

2.3 安全和环保政策

根据环境保护总局相关政策,对年产100万吨及以上新油田项目、年产20亿立方米及以上新气田开发项目、跨省干线输油或输气管网等建设项目都需要经过环境影响评价;此外,在海洋倾废管理方面,严格要求海上油气勘探开采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这些政策对刚起步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形成明显的环境约束,但另一方面,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授予地方城市政府在辖区限期禁用高污染燃料和限期改用清洁能源的权限,这也有利于天然气产业发展,能间接促进煤层气和页岩气产业化发展。

2.4 财税优惠政策

为促进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国家还实行了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所得税、进口物资、资源税等优惠政策。在所得税方面,由于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而且其作业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也符合西部大开发政策规定,因此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企业通常能享受到所得税减免优惠。资源税优惠方面,根据西部地区原油和天然气资源税政策规定,高凝油、稠油以及高含硫天然气,予以减征40%资源税。此外,为了方便资源税征管,对开采高凝油、稠油、高含硫天然气、三次采油和低丰度油气田的资源税纳税人可以按照政策规定的方法以确定的综合减征率或实际征收率对资源税加以计征。

2.5 油气定价机制

油气定价方面,国家对成品油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在定价实施过程中,政府对油页岩、油砂等非常规石油价格一视同仁,而非常规石油勘探开发成本高、技术难度大,这导致一些石油企业对非常规石油的勘探开发积极性不高,不利于油页岩、油砂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对天然气出厂价也统一实行政府指导价,一档天然气、二档天然气、西气东输管道气价格都相对独立,而且随着我国进口管输天然和LNG不断增长,各种气源的天然气价格差异很大。而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采成本相较而言更高,其出厂价格形成机制很大程度上受到常规天然气的影响,如果价格偏低,势必降低煤层气、页岩气等开发。

2.6 对外合作政策

对外合作方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将油页岩、油砂、重油等非常规石油资源以及可燃冰勘探和开发纳入鼓励外商投资的产业目录中,但只限于合作。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这两部条例在2011年11月经过修改,废除了矿区使用费,确立了资源税,解决了税费重叠问题,这对加强资源勘探开发国际合作具有很大的积极效应。

2.7 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政策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下,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是作为新兴的能源产业,非常规天然气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开发政策方面也存在着以下诸多的问题: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技术理论研究方面,国家并没有专门性的鼓励政策和投资,这不利于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技术创新;资源管理方面,对探矿权和采矿权转让采取条件限制和审批管理,限制了矿权交易的市场化,提高了尚处于起步阶段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市场的准入门槛,难以适应现今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市场化快速发展的要求;相关的补贴政策,力度依然不够,效果有限、针对性不强,并且明显滞后;法律层面上,尚未形成有效的法律支撑体系,相关的环境保护立法并不完善等。

3.政策建议

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作为新兴的产业,发展尚未成熟,为了进一步推动该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亟需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制定合理的政策,从而为中国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3.1 完善理论技术创新体系

国家应出台政策不断完善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通过政府研究机构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理论和技术突破提供国家专项和科技攻关的资金和人才的投入。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制定财政、税收和金融支持等政策,支持包括企业、研究机构、大学在内的多元化研究主体积极参与和加大科技投入。最终形成以鼓励政策为手段、以国内各大石油公司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企业积极投入、以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技术要求为导向,形成产学研协同合作的理论技术创新体系。

3.2 规范矿权管理和市场准入

国家应出台矿权分置细则,并安排相关部门负责审查资源勘查开发方案,加强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颁布配套的地方性管理政策文件,加强国家有关矿区收回制度的执行力度,尤其是未按规定投入开发或者未完成最低工作量的作业区块,政府部门应依法收回该区块探矿权或采矿权,并重新招标。

国家有必要加快研究制定对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资质、市场准入门槛以及退出机制,推进矿权招标的制度化、常态化,从而保障开发主体多元化,发挥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作用,调动社会资本投资页岩气、油页岩等资源开发的积极性。

3.3 建立和完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

目前,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还未进入大规模的开采阶段,尚未出现环境问题和事故,但是鉴于美国页岩气开发对环境造成的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引起中国政府高度的重视。首先,中国应该建立完备的环境监管法律体系,法律范围应该涉及到空气排放、废水排放、土壤污染、地质破坏以及噪声污染等多个方面。另外,还需要对非常规天然气开发生产的各个环节的环境保护和操作安全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监管,防止发生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从而更好的推动中国非常规天然气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3.4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我们应该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现有的财税优惠政策,包括煤层气开发利用补贴等政策的改善;其次,需要尽快制定关于页岩气、致密砂岩气、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的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减免资源开发相关的税费,并对科技设备进口和科研投入产生的相关税收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减免。最后,还制定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如提供低息贷款等金融支持手段,引导民营资本、外国资本加大油页岩、油砂勘探开发投入。

3.5 深化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改革

当前中国天然气定价机制与天然气消费市场脱离,不能够完全反映天然气消费市场的供需关系,很难体现天然气资源的价值,价格偏低,严重阻碍中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快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首先应该解决由于气源不同而导致的天然气之间的差价矛盾,通过提高价格和税收减免双向调节手段,使国内不同区域的天然气销售价格逐步趋于统一,理顺天然气价格混乱的局面。其次,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变过去的由政府主导的成本加成的方法,建立能够与石油等替代能源价格联动的市场净回值定价方法,依据市场供求关系来确定天然气的销售价格,从而改变当前由于气价偏低,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的局面。

3.6 加强国际合作

在非常规油气资源上游行业市场化进程中,建议国家出台非常规油气资源对外合作专门政策法规及其配套细则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对外合作的外部环境;借鉴过去常规油气对外合作的经验和教训,在鼓励我国石油企业对外合作的同时加强资源开发的监督管理力度,防止出现部分外国石油公司圈而不探,占而不采,环境破坏等问题。当前,在油页岩、油砂上游行业的对外合作方面,我国尚未颁布政策法规和操作规范,在高油价的时代,我国亟须探索和研究非常规石油对外合作政策,切实规范对外合作的方式、回应对外合作重点在于吸引技术还是资金、制定对外合作利益分配原则。

参考文献:

[1]张蓉蓉.我国煤层气开发的现状及其对策[J].石油与化工设备,2011(14):5-7.

[2]赵勇,杨海波.页岩气开发现状及成功开发页岩气的关键因素[J].中外能源,2011(7):47-50.

[3]陈媛媛,刘洪伟.油砂开采现状及开发技术进展[J].石油化工应用,2011(3):4-7.

[4]陈晓菲,高武军,赵杰.中国油页岩开采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转化利用,2010(9).

常规化管理范文第8篇

一、对当前存在问题的一些思考:

1.教的方面:

备课:教师中存在着对课标学习不到位,对教材和教参钻研不够,对教材知识系统缺乏整体理解,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不准,教学目标制定不合理等现象。语文课对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问题及课后问题如何有机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教师重视不够。数学与学生原有知识和以有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够,个别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不透彻,不准确。

讲课:学科特点把握不好。语文教学缺少渗透写作,读写结合;数学教学缺少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

2.学的方面: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习惯、能力欠缺,如倾听、思考、表达等能力,听讲习惯、良好的写字习惯等都急需提高。

二、具体措施:

教学常规与教学质量是高度相关的。北京教育学院管理系主任卢无锴说过一段话:“统计数据证明了一个教学管理中的规律性结论,一个学校是否有正常的、稳定的教学秩序;教师是否有备课、上课、考试、教研、科研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学生是否有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考试、课外活动等严格制度和训练,是直接影响和制约教学质量的。”这里的统计是指教学常规与教学质量关系的统计。我校近年来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才高度重视且狠抓教学流程管理的,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实、细、恒、新。

1.流程管理之“实”

实,就是符合实情,根据我校生源一般和师资力量不均衡的情况,提出“让学生享有高质量的教育”的办学目标和“师生双自主发展”的办学特色。围绕这个总体目标,立足培养“双基”,提高学生能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实,就是做实实在在的工作。做到守朴,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扎实、踏实、朴实。教与学绝不是花架子,要靠一点一滴去做,去落实。在区教委提出聚焦课堂,全面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大背景下,学校结合评价工作制定并实施了《加强教学流程管理的意见》,教学流程管理强调: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师是教学效果的检测者。学生学习流程管理强调:学生是学习目标的达成者,学生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学生是学生实践的体验者,学生是学习效果的体现者。

2.流程管理之“细”

细,不等于繁琐,教学常规的“细”是精要易行且方便实际操作。例如上半年评价之初从干部教师对落实《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实施方案》,走过了“了解—观望—混沌—认识,再了解—再实践—再感悟—再认识”的过程,我校主要同志连续召开了干部教师座谈会,解惑答疑,引领方向,这个由了解到接受,由接受到实践,由实践到感悟,由感悟到提高的过程,正是大家成长的过程。也只有走过这样的逐渐认识的过程,才能在干部教师中形成正确地认识,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流程管理之“恒”

抓教学流程管理,贵在坚持一个“恒”字。抓教学常规最忌时冷时热,有始无终。规范教学通过校行政领导下校听课、检查备课笔记、作业等,对教学环节进行经常性的抽查、检查,各完小对本校教师的教学常规在期中、期末前进行全面检查,内容上从整体检查深入到个案研究,反馈方式上从个别交谈深入到集体反馈,通过召教师座谈、学生座谈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掌握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手资料,并将抽查、检查等情况形成小结,及时反馈给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以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4.流程管理之“新”

常规要更新,常规管理也要创新。例如在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活动过程中,提出了先听课、再说课、后评课的流程,抓好课堂教学创新。说课要做到说课标,说教材:“说目标、说知识点和重难点”,说教法,说学生,说效果五说。促使广大教师深入备课,将说课评课活动作为一项常规活动贯穿整个学期。在深入课堂听课时,赵校长不仅给授课教师评课,而且抓住这一契机给全校教师做培训,通过一节课的评讲来表述一个学科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教师的教学理念新了,课堂教学气氛活了,课堂教学模式变了,业务水平提高了。

总之,尽力追求教学流程管理的不断优化,在常规管理中追求实、细、恒、新,在不变中求变,在创新中求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遵循规律,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