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传承儒家文化

如何传承儒家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如何传承儒家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何传承儒家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质疑 批判 探究 思维训练

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材料,打开思维,最终你会发现课堂上的这三则材料都关乎一个主题,什么主题呢?请先看材料一。

材料一:韩剧《大长今》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主考官为深入测试医女的学识,给长今出了这样的题目:“请诵读出孟子初见梁惠王时二人的对答之语。”长今对此倒背如流。

师:孟子初见梁惠王时二人的对答之语,你们能诵读出来吗?

生集体诵读: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何必曰利!”

师:不错,挺流畅。读完这则材料,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中国的儒家经典在韩剧《大长今》中有较丰富的体现。

师:你们觉得为何韩剧会承载我们的儒家文化呢?

生1:因为我们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

生2:因为我们的儒家文化对韩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生3:因为我们的儒家文化在韩国得到了传承。

师:都说得不错,那有谁能从历史渊源说一说中国传统文化为何能在韩国得到传承?

生4:那要追溯到周文武时期了,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了周朝的承认,史称“箕子朝鲜”。(学生的掌声自觉响起)

师:精彩的追根溯源!我在看韩剧时,一旦看到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事物,内心都会有文化认同感,并且充满了自豪感,不知大家有没有同感?(学生在下面兴高采烈地议论开来)

师:可看完下面这则材料,内心却又有百般滋味。

材料二:儒家的一些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但在韩国还保留得相当完整,韩国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和“典型的儒教国度”。

师:对此,你们有何疑问吗?

生5:为什么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在韩国却能保留得相当完整呢?

生6:为什么“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这些称号不给中国?

师:有谁能解答上述两位同学的疑问呢?

生7:因为中国不够重视也不够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导致儒家传统文化未在中国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扬。

师:说得好!那中国为何不重视也不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呢?

(沉默一会儿)

生8:因为儒家思想与文化过于迂腐与专制。

师:可韩国为何将它传承并发扬下来了呢?可见它有一定的意义。可否追溯下历史?

生9:那得说一下了,它提倡民主与科学,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礼教。但这次运动过于剧烈了,挣断的不仅是劣脉,还有正根,把孔孟的精华连同糟粕一起丢掉了。

师:评析得真好!儒家文化之所以逐步失去正统地位,是重要一击。后来还有一次革命,那就是“”。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个人崇拜及各种愚昧落后的思想行为泛滥开来,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被重重摔在地上。直至今日,中国人仍然还没把这根给找回来,我们成了无信仰的民族。

(师生沉默片刻)

师:对于材料二,大家还有什么疑问没有?

生:韩国为什么能被称为“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和“典型的儒教国度”?

师:同学们好奇吗?

(生集体点头)

师:来,看看材料三。

材料三:韩国目前最著名的大学之一成均馆大学,该校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韩国为了传承儒家思想,把儒家思想纳入到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中;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祭祀孔子;韩国还有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等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

师:我给大家10分钟时间,请你们结合材料三及本国国情,谈一谈中国该怎么更有效地传承并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学生独立学习时间,要求动笔写下思考结果)

师:我看大家写得差不多了,都很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来小组交流一下吧。各小组请做好记录,4~5分钟后进行组组交流碰撞。

(小组交流中,气氛好)

师:小组交流得差不多了吧?如果还有未尽兴的小组,请课后继续交流讨论。那么,现在哪个小组代表先发言?

生10:我们小组认为要重塑儒家文化的传统地位必须至上而下地推进。第一,举行并规范文化仪式,拿“祭孔大典”来说,中国该向韩国“补习”了。任何文化活动都不能走过场,要扩大参与面,有热情,有教益。第二,省市县根据具体条件设置传统文化展馆、藏书馆、阅览室,免费向大众开放。第三,开启平民阅读热模式,让传统文化进入家家户户,可定时举行以国学为主题的文化竞猜、国学诵读、亲子活动等。第四,借助大众媒体,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润物细无声地宣扬传统文化,可借助电影、电视、音乐、小品、相声等载体。

师:有想法,措施也很具体。其他组怎么看?

生11:他们组说得不错,不过还有个缺口,这个缺口在教育上。韩国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值得深思,我们组认为教育者要精读传统文化,提升自身人文修养,并不断思索与实践能够启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教学方式。此外,在课程设置上,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根据学习的阶梯性,将国学启蒙书籍与儒家经典分配到具体学习阶段中,考查方式不要过于单一且应试,可以采用情境化的考查方式,如国学诵读、国学配乐、国学情景剧、小品等。

师:很精彩,组组交流,互补不足。不知其他组有何想法?

生12: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却不懂得重视,我们有百家文化经典,却不懂得传承。在物质爆炸性发展的时代,我们只懂GDP,却不懂得固国之本应先固根。我们组认为首要工作是缓一缓当前过热的经济发展,整一整被物质财富冲昏的国人的脑袋。

师:立足现实,谈得不错。张瑞敏将“以义制利”引入海尔,成就了享誉国际的商业传奇。马云将“诚以立人”融会到阿里巴巴中,缔造了电子商务王国。其实,义者,利也。行仁义之道从来都是无往不利的,只是人们短视、急功近利,往往看不到这层联系罢了。

生12:老师,我们组对现在的教材编排有些想法。如《先秦诸子选读》虽说有一定的体例,可是与现实的关系不那么明显。如果要激发学生对儒家文化的兴趣,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孔孟进行进一步解读,发现它们的现实意义与时代精神。

师:说得很对,在当今时代,我们不仅要传承儒家文化,还要发展和完善它。比如,儒家的“和”,除了人和,就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外,在这个时代,我们还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刚才有位同学私底下告诉我,如果让他起来发言,会令我很尴尬,我很好奇,有请坤圣同学。

坤圣:老师,我不理解,为何传承传统文化,就只能传承儒家文化,其他诸子就视而不见吗?比如倡导法治的法家,主张兼爱、平等的墨家,追求自由的道家,连集大成者荀子还提出与孟子相反的观点――性恶呢!

(学生掌声雷动)

师:坤圣说得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旧道不可重蹈,诸子百家的精华都当吸纳。可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思想自由多元却没有核心导向或主流思想会不会乱套?

坤圣:老师,其实我还想说,西方的人权与民主也当吸纳,且应当作为我国的思想根基。韩非子说:“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在今日自由与民主已广泛传播之时,仍要以守旧的儒教治理飞快发展的社会无论如何都是不合时宜的。

曾:老师,我不同意坤圣的看法。出于对欧美日俄这些壮硕之树的艳羡,不少人主张“全盘西化”,仿生新根,然而,根生土而生,外来之根,终无法独挑重担。所以我坚持中国当正本清源、重扶主脉。不少人质疑孔孟的主脉地位,甚至认为干脆不要主脉,任老庄墨荀之脉与孔孟之道争锋,让人们自由取用。我想说的是,“散脉生长”的观点自然是有几分道理的,但现实是土地不够肥沃,不分主次,自然会乱套。有人斥孔孟“唆人为奴”、“愚民欺众”,这些人当真是误读了孔孟。孔孟之道乃追求长远大利之道,它以仁义为本,养浩然之气,开智慧之端,行诚信之道,以求正身兴国,若扶此根脉,兴国可待。

如何传承儒家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文化;儒家文化;君臣关系;宗法制;企事业单位

一、中国企事业单位领导与部下间关系现状

(1)相关概念的界定。中国现今企事业单位主要是企业和事业的合成。企业是指各种工厂、公司,上市并以自负盈亏为盈利模式的单位,事业单位则是学校、医院、科研单位等。中国企事业单位领导与部下间关系,是一种隐晦的“君臣关系”,领导是一般意义上做决策之人,部下即为执行者。(2)领导与部下间关系现状。理想状态下,领导与部下间关系应是主辅关系,主要体现在工作的管理。领导起决策作用,部下辅助领导,起参谋辅助作用,是执行者。但中国现今企事业单位领导与部下间关系并非出于理想状态,是一种非正常状态下的主仆关系,主要表现在人格不平等。(3)与西方相比较。中国企事业单位中领导与部下间关系相当于一种“上下上模式”,由领导决策,是为“上”,然后交付部下去决策,是为“下”,最后反馈领导,即为“上”。而西方主要是“下上下模式”,由部下提意见,然后领导参考意见做最后决策,再由部下执行。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缺少由部下反馈意见这一条渠道,领导与部下间互动关系不够。

二、从中国文化角度来看领导与部下间关系的缘起

(1)受严密的传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影响。中国自国家产生之日起,先后出现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等不同的统治,但专制却是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作用下,领导与部下关系极为紧张,稍为不慎言谈就可能有性命之忧。而严密的君主专制政治制度延伸生活中,受封建专制的影响,没有独立平衡的人格尊严。一个人到一定高度,会觉得自己是至上的,说的话必须得被执行,而且在众多人面前,需维护领导形象;作为一名部下,领导的反作用不大,这也就是为何中国缺少“下”这环节。工作层面上,领导与部下渐渐延续着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影响,也就是隐晦的“君臣关系”之说。(2)受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影响。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制度。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包括嫡长子之制、庙数之制、分封之制,对中国后代影响颇为深远,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宗法制对伦理道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观念,而这种道德观念主要由三纲五常构成。三纲中,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都是关于家庭内部关系,而宗法又是以宗族、血缘为基础。宗法制强调中国古代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的原则,尤其是“家国同构”,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中,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这样一来,等级观念就出现了。在单位里,领导就如家中父亲,这一层台阶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逾越的。领导命令事情,部下就得服从,正如在家听从父亲一类。(3)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文化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儒家文化流派,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推崇,以及孔子后学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烙印。思想文化上,企事业单位领导与部下关系,便是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儒家文化中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的是规范社会的外在礼制。君仁,臣即会忠,两者是双向内定,臣忠了君也会仁。由于统治者需要,双向关系倾向于单一的约束。作为臣子,必须得忠,包括真忠与愚忠,偏面强调臣子的约束。“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民族精神培养起到重要作用,是一个政治和伦理范畴。主张以礼治国,表现在尊卑、下级听从上级方面,用来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同时,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根系,更是将伦理与政治合为一体,儒家讲究以礼作为政治化、生活化标准。作为一个君子,必须要以礼为标准,在生活中也要尊敬服从君主。从这关系说,领导与部下间的人格不是平等的,如此一来,领导与部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工作关系上,更是延伸到了生活层次,这便是中国文化实质的延伸。

如何传承儒家文化范文第3篇

《走向世界》:您在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对联的?

徐超:始于刚记事的童年,印象最深的是春联。对联按用途分,有春联、婚联、寿联、挽联等;按使用处所分,有门联、楹联、堂联等。它由对仗修辞格演变而成,赖于春联的流行而流行。贴对联的习俗始于唐五代,宋代日渐流行。明代以后,写对联、贴对联成了每年春节最有意义的文化大餐。所以我和千千万万中国孩子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对联。

《走向世界》:您认为对联文化的精髓在哪儿?

徐超:从内容上说,对联往往体现了人们的理想、信念、情趣,包含着“浓缩”了的民族精神。从形式上说,它音律和谐,有音乐美;辞藻考究,有绘画美;整齐对仗,有建筑美。同时,它又和汉字书写、书法相结合,体现了独特的汉语文化、汉字文化和书法文化。它是极品的诗,又是极品的文;是精致的袖珍品,却浓缩了博大的精神。对联文化的精髓,在于它是用上述特殊形式包装了民族精神,体现了民族智慧和语言之美,从而使它成为中华文化中堪称极品的特色文化。凭着这些,使它足有资格以特殊的身份代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吸引世界。

对联同书法的联姻,更使它独领:自用可以明志,酬赠可以联谊,吟咏可以抒怀,观赏可以广闻;可以美化庙堂大宇、庭院楼阁、山水园林,可以用于婚丧嫁娶、迁居贺寿、开张结业,庆功祝捷、欢度佳节;它能屈能伸,能雅能俗,文人墨客醉心,平民百姓喜欢;它是家家户户的艺术,各行各业的艺术。这种艺术外国有吗?没有。它的“专利”属于中国,因为它是独具特质的汉语言文字的产物,是睿智文化的产物。

《走向世界》:您平时创作了很多对联,请问您创作对联作品,是想对社会起到一种什么样的作用?

徐超:一是想写出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各种心得,并希望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弘扬传统文化;二是想表现汉语的独特之美。如1994年我为佛教文化书画大展创作的对联是:“佛祖拈花,迦叶会意;达摩面壁,神光传经。”佛祖释迦牟尼和他的大弟子迦叶,以及达摩、慧可(又名神光),是佛教文化中四位重要传人。我创作此联,是想阐述禅宗中诚心传学的方式和精神。2008年我为汶川抗震救灾英雄题联:“九悬生死山河恸,百入火汤日月知。”是赞扬救灾英雄置生死于度外、赴汤蹈火的精神。2008年我应邀为布置北京奥运场馆提供书法作品,写的自撰联是:“饮河逐日,御气行天。”上联借用《山海经》夸父逐日的故事,赞美竞技精神;下联用《庄子・逍遥游》列子乘风飞行达到妙境的典故,赞美竞技水平和境界。此外我还应时写了一些挽联,如2006年启功先生去世,我写挽联以寄哀悼。其一:“哲星遽落,老师已去矣,耳提难忘胡人语;薪火犹传,小子其勉之,手教永存坚净居。”启先生为人谦虚幽默,常说:我是胡人,说话当然也就是“胡说”。“坚净居”是先生斋号。其二:“主业典型,副业典型,须知主业昭副业;先生师范,后生师范,幸有先生导后生。先生说他“主业是教师”,故有上联;下联因先生为师大题写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而发:“先生师范”是说先生的学和行都堪称“师”称“范”。“学生师范”,一是说我其时在北京师大上学,二是说要“师”先生之“范”。此外,我写文章也常常用对联做题目,如我写蒋维崧教授的三篇文章《学垂典范,艺壮国光》、《人琴已渺,风范长存》、《挥毫留大雅,论艺有真经》,题目都是对联。我的目的是想提醒读者:看,汉语多美!

《走向世界》: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您能不能谈谈对联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联系?

徐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是最为恒远的一部分,在对联文化中也是这样。一方面,张贴对联就有礼教的意义,而对联的内容中,儒家文化更是最为普遍。典型的,要数集儒家经典的对联,如集《论语》句“言必信,行必果;视思明,听思聪”对联,四句都是孔子的话,说一个人说话要实在,行动要坚决;看什么都要看明白,听什么都要听清楚。又如“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也都是孔子的话,是说礼教的作用,贵在协和;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总有人团结在他身边。还有如“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修身如执玉,种德胜遗金”等等。其他如对景抒怀、咏史凭吊等对联中,也有许多内容与儒家文化息息相关。当然,对联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等都有。

《走向世界》:对联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无疑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影响。请问中国对联文化将以什么方式生存与发展?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这一文化?

徐超:我觉得,我们的对联文化资源还远远没有挖掘和利用,在这方面大有可为。比如,各地固然有像泰山这样包括对联文化在内的文化积淀极其厚重的名胜古迹,但许多地方仍是在用浅薄的文化做支撑。要知道,浅薄文化和厚重文化,两者有天壤之别。浅薄,故乏味、单调和不耐咀嚼;而厚重,则会给人以高雅文化的熏陶,博大精神的享受。对外的文化传播,更应当展示厚重。现在需要做的,一方面,是要为新景点设计高质量的对联,创造全新的对联文化环境――这里我特别想建议,新联创作要注意克服典故过多、艰涩难懂的倾向,使之更容易为一般人喜闻乐见;另一方面,是要学会用浅显、科学的方式传播高深文化。所以我建议要尽快把各地名联加以解释、赏析,揭示其中的内涵、知识和艺术技巧,借以唤起受众的观赏和学习积极性。还有,应该把这件事当成当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做,要同旅游业结合起来做。另外,因为对联涉及许多不易掌握的知识,所以建议要有相关知识修养的专家参与指导。

《走向世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整个山东的对联文化和对联队伍将如何发展?

徐超:对山东的建议与前面大致相同。这里特别想说的是:虽然对联随处可见,但目前民间实用对联有两大突出问题:一是自作联多数不成联,二是张贴位置大多上下联颠倒。所以说,即使在中国,还有些对联知识的普及工作要做。我们希望要“建设文化强省”的山东,能进一步重视本土珍稀文化在传承中的保护,向世界传播一个原汁原味的国粹文化。可喜的是,近二三十年来,民间的对联创作可以说达到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对联知识书籍大量出版,对联的创作和书写更堪称史无前例,对联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和提高。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在宣传传统文化、锻炼队伍方面,理应走在全国前面。我期盼着这方面的更大进步。

(本文图片由徐超提供)

Enable the World to Understand of the Chinese Culture

如何传承儒家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儒家思想;商人文化;课程改革

商人希望日进斗金,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古时候是道义道德,如今它有了新的意义。弘扬儒家精神,恪守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十分有意义!

1 开设《儒商文化》课程的必要性

财经类学院是培养商人的摇篮。商人,通货之民也,追求财富与成功。儒者,忠信仁义,追求忠义。我们要培养的"儒商"既是儒者的典范又是商界的精英。他们要继承儒家的思想,又要练就儒家的修为,以财养道。当今时代,儒商应有如下特征:注重个人修养;诚信经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注重合作;具有较强责任感。有超功利的最终目标,有对社会发展的崇高责任感,有救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和忧患意识,追求达则兼善天下。

拿破仑曾把中国比喻成沉睡的猛狮,如今这只猛狮已经醒来!这是新时代面临的战略机遇,同时是新的挑战。寻觅中国商业文化的历史根脉,反思中国商业文化的核心精神,再铸中国商业文化的价值理念,培养具有儒家风范的现代商人。这既需要尊重历史、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更是从现实出发、也需要把握未来,用前瞻的眼光发展自己!

2 商人与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是贯穿于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核心因素,是儒家思想最高的道德标准和思想境界。现代儒商文化的转型是将儒商文化作为现代商人理想人格塑造的必要思想资源,从商人精神的觉醒与儒商身份意识的自觉中探寻儒商之路。

(1)仁者无忧。仁者爱人,经世济民的商业理想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从儒家文化出发,把求财与求利相结合。以"仁"为核心,以利国利民为目的,以回报社会为情怀。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用助人之心进行商业活动,创设融洽和谐的氛围,借财富与金钱来实现自己人生的功名。这种经世济民的商业理想,表现了儒商一种崇高的价值取向和超越于一般商人的精神境界,为中国历代儒商所遵从,成为儒商的一种文化传统。

(2)以义取利。孔子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把"义"作为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标准之一。以义生利,以利丰民。儒商的经营信念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儒商在经济市场中,要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要以义统利、取利和兴利。孟子言:"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从而确立起企业高尚的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建立起企业的社会良心。

(3)礼者敬人。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最为道德规范的准则。礼者,曲也。礼就是敬人。在商业经营中,用正常规范的礼仪、礼制与人交往,表现出君子之风。同时也有利于改变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现的服务质量差的面貌。把儒商"诚敬"的处事态度作为企业职业道德的内容,建立一支有事业心、有专业技术和技能的高素质队伍,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提出的客观要求。

(4)知者不惑。"智"是人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眼光和能力,是商人不可或缺的一种素质。时代的发展要求儒商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步骤实现"智"的能力。

(5)信者人言。信者,人言。在商场上则表现为"童叟无欺"。信是实现"仁"的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道德修为的内容之一。讲信用,无欺伪。在商场中,要求儒商以礼的要求守信用,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对待顾客、对待合作伙伴也以讲信用为根本原则,把"信"和"实"作为经商取胜之道。继承儒商"信"、"实"的企业道德。只有保证信实的质量,合理合法地赚取"阳光下的利润",赢得良好的社会形象,这样的企业才能具有生存、发展的前途。

3 《儒商文化》课程改革实践

(1)以"茶道"论儒道

理想的《儒商文化》教学环境是如《论语・侍坐》一般,小班制授课,师生环坐,一杯清茶,畅所欲言,以"茶道"论儒道。茶多出产于深山幽谷中,外形清秀,香味清幽, 最具有大自然的清明灵秀之气,最能清人心神。

(2)校园活动连根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为"仁",《论语》有言:仁者爱人,亲亲为大,即百善"孝"为先。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是人道第一步,孝顺子弟必明贤。在校园活动的开展中,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孝亲活动帮助同学们连根儒家文化。

(3)校外实践锻造儒商品质

孔子有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司马迁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义"和"利"不可兼得时,要舍"利"而取"义",不因求富二损害他人利益,不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综上所述,当前研究、弘扬儒商文化,通过内修仁、义、礼、智、信,外展社会活动的方式,我们力求把财经类学院的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的儒商。他具有浓厚的儒学底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分明的职业道德操守、丰富的现代财经知识。在继承古代儒商丰富精神文化的基础上,立志于不断地传承和发扬儒商精神,构建出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业文化,建设中华商业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刘凌.科学评价"儒商"及其"诚信"[J].泰山学院学报,2005,27.

如何传承儒家文化范文第5篇

一 蒙学经典有利于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报告也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做什么样的人,对社会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对他人应当遵循哪些原则,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都十分重要,因为他们的未来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他们身上寄托着民族的希望。“者非常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中的传统文化的角色扮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不能离开传统文化资源的支撑,这是精神家园的回归[1]。”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为儒家思想,而传统蒙学读物基本上都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为“仁、义、礼、智、信”,而古代蒙学经典正是对这些思想的阐述,虽然它有许多内容是为封建伦理三纲五常服务,但确实有其值得借鉴之处,并且和我国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敬业、诚信、友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现今许多大学生人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不到位,觉得枯燥、难懂。在大学生教育阶段适当提供蒙学经典的教育和学习,能够使理论化较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好的理解和运用。

有位学者曾说:对儒家文化进行现代诠释是儒家文化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合理的中国文化的内核的系统保证[2]。蒙学经典中所蕴含的传统思想如何在现代社会重新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去阐述和解释。这样也能使我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继续发挥热量。

二 蒙学经典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辅教材 近些年来,大学生教育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强是当今大学生在为人处世、找工作以及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的主要障碍之一。当前,我国教育体系普遍忽视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大学教育,许多学生都表示没有看过传统蒙学读物。甚至一些人认为《弟子规》《三字经》中有许多糟粕性内容。他们的理由是这些读物都属于封建社会思想,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这种思想未免有些教条主义倾向,因为推行传统蒙学经典的教育本身便不是把它们教条化,让学生完全按照它的内容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大学生自身,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本身就有对社会现实和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基础。这些蒙学经典本来就是文言文,需要讲解者们的解释,因此,很大程度上这些传统读物的教育效果取决于老师如何去解释,而不应当把问题归咎于这些读物本身。

传统蒙学经典能够帮助大学生的“母语养成”,能够普及大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更能够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伦理情操。历代蒙学教材作为传统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华民族道德教育的贡献全社会都有目共睹。而今,它并没有失去其现实意义,事实证明,这些书籍正在逐渐得到重视。因此,在大学生的教育阶段,把中国传统蒙学经典作为一个辅教材,是有现实意义的。

三 传统蒙学经典“重教育、重修身”思想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学习自律和自我完善

蒙学经典的核心思想之一便是“重教育”。蒙学教育在古代大学生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不仅供大学生识字、学文,而且反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使之深入人心。“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贫不卖书留子读”。“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些朗朗上口的古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能够产生影响。而今,大学生中厌学情绪普遍存在。例如退学、逃课、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游戏、早恋、过早踏人社会等等。而传统蒙学经典能够使大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较早阶段预防厌学情绪的产生。

蒙学经典核心思想之二便是“重修身”。《礼记·大学》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事实上,《大学》对于具体该如何修身养性没有非常具体的阐述。而古代蒙学经典关于如何修身养性,从实际生活中给人们的行为给予具体的指导。例如:“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劝君莫做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这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为人处世的道德观念。再如:“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等等,这些古训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家庭道德观念以及帮助他们实现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 蒙学经典有利于使大学生懂得关爱他人,形成内在“美”的高尚人格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孑L子用“仁”来概括完美的品德。孟子也用“仁者爱人”来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蒙学经典中,如何关心、关爱他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例如《弟子规》中“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能亲仁,无限好”。“仁”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人,它的实践还包含了为人着想[3]。目前我国许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比较严重,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的思想比较严重。大学生要学会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则必须要具备“仁爱”的精神,形成高尚的人格特征,学会关心关爱他人。

《诗经·郑风·叔于田》日:“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日:“其人美且仁”,两处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大学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在现代商品经济的时代下,更多的是关注外在美,缺乏内在的美,对外在美和内在美之间的关系不甚理解。《诗经》当中有许多描写谦谦君子优美人格和形态的诗句,而这些都和“仁”的思想有极大关系。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区别在于外在美是先天形成、后天完善的,而内在美则完全在于后天的养成。如何做到内外兼修,首先要让大学生们认识到“仁”的精神,“仁”的作用,认识到高尚人格才是评价人的重要标准。

五 蒙学经典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人际交往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体现在亲友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四个方面。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怯弱自卑、自我中心、缺乏诚信、缺乏合作精神、缺乏礼仪修养、不善交往、怀疑他人等等。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在大学生当中,人际交往更是一个重要的生活。大学生本质上有着很强的人际交往愿望,但是该如何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是许多大学生面对的问题。孔子日:“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仁学”思想是儒家人际交往理念的集中体现。儒家思想主张由内而发,心诚则明,儒学家及其学者们都主张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次注重礼节礼仪,最后讲究细节,这三方面构成了儒家交往的三大原则。蒙学经典在第三大原则也就是讲究细节上有很重要的贡献,儒家思想构建了自身的人际交往理论体系,如果说儒家思想犹如人的骨骼,而蒙学经典则使骨骼有了血和肉。例如《弟子规》中“泛爱众”篇中便涉及到人际交往中如何明哲保身、如何取信于人等诸多问题。再如《诗经》“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人际交往中的互相帮助、互相酬谢、相互满足的原则。

六 调查结果

笔者在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问卷结果:

1.您以前看过蒙学经典方面的书籍吗?

有70.1%的大学生表示看过传统蒙学经典方面的书,有29.9%的学生表示完全没看过。

2.您喜欢传统蒙学经典读物吗?

有8.33%非常喜欢,37.5%的人喜欢,45.83%说不清,12.5%不喜欢。

3.您认为大学有必要加强蒙学经典的教育吗?

83.3%认为有必要,16.7认为没必要。

4.传统蒙学经典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有37.5%表示有很大作用,58.3%表示有些作用,只有4.17%的同学认为没有作用。

综上所述,重读经典,体会博大精深之儒家思想、传统文化,让传统与现代相融合,重新挖掘古典蒙学经典的价值,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力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角色扮演[J].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3(2):42-46.

如何传承儒家文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儒家文化 东南亚 华人家族企业制度 改革趋

一、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制度及其管理模式

1.家族企业制度及其特征

家族企业是指同一家族至少有两代参与这家公司的经营管理,并且这种两代衔接的结果,使公司的政策和家族的利益与目标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家族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是以血缘亲情关系为最基本的框架,其人员构成主要来自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出资者所有权和经营权紧密结合,决策权与管理权高度集中,其核心特征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合一。

2.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管理模式

长久以来,由于受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家本位”的影响,成立之初的东南亚华人企业,普遍采用泛血缘关系的家庭式经营模式,形成了企业组织内“家长制”的等级观念和职位秩序,并最终形成了企业员工对企业家族式的忠诚与信任、整体利益的一致与紧密的强大凝聚力,这使得企业在初始经营阶段便拥有成本较低、经营效率高,产权关系较简单,产权主体相对明确等优点。在有着众多华人的东南亚国家中,家族制企业是一种普遍而重要的企业组织形态。

在发展过程中,东南亚华人企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其一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重合。只有所有者家族的成员才能拥有真正的经营管理权。其二是人事安排上的血缘化。其内部的管理运作是凭靠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与企业其他内部成员之间存在的“关系”为依据。其三是家长集权式的领导风格。公司大权一般集中在总裁或两三个高层管理者手中。其四是追求和谐的企业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笃信“和为贵”处世哲学。其五是良好的经营作风。强调公司的内部凝聚力,注重商业道德,非常注重信用。

二、华人企业制度的文化渊源

企业经营管理离不开传统文化,而独具特色的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制度的形成,自然离不开文化的影响。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渊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种企业制度。

1.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近代国学大师钱穆曾认为“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家族主义的形成与我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态密切相关。这种以家为本的思想虽历经社会政治变迁,但绵延至今,其本质未有大的变化,其影响则早已越出乡村,弥散于整个社会。

2.泛家族主义。樊江春、台湾学者杨国枢、刘兆明等详细研究了这种被称之为“泛家族主义文化”的特征及其表现形式,他们认为华人在家族中所集聚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以至于他们在参与家族以外的组织活动时,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将家族中的结构形态、关系模式及处事方式推广、泛化或带入这些非家族性的团体或组织。先生曾以“差序格局”的概念形象地描述过这种泛家族主义:“它实际上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种“差序格局”在以血缘为准则进行权力和遗产分配中得到很好的验证,层级化的血缘关系使得越往中心的人分配到的权力和财产越多。

3.信义为先。中国的“家文化”讲究“忠”、“孝”、“信”、“义”,这一良好的文化底蕴反映到家族企业的经营哲学中去,就是要诚实守信,即所谓“诚招天下客,誉从心中来”。这一良好的经营作风对华人的创业、守成、发展、获得事业伙伴和顾客等有相当的帮助。

三、基于儒家文化视角下的家族企业制度利弊分析

1.家族企业制度的积极性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和指导下,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以其独特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迅速地崛起、发展,并逐步累积成企业特有的精神文化财富,主要体现在:

(1)企业价值观。儒家注重与人交往的“义”,即道义、信义,而轻视功利、私利。这对于企业正确认识创造利润、财富和社会责任、道义的关系具有调节和引导作用,强调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良知,才能使基业长青。

(2)企业管理方式。现代的许多华人企业管理做到以人为本,采取了民主的管理方式,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员工的智慧和责任感,顺利贯彻企业决策,实现企业目标。

(3)员工的行为模式。儒家提倡“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蕴涵着高度的自身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华人企业以此指导和教育员工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要关心企业,对企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关注社会,心系国家。儒家思想还注重细节,提倡节约和朴素,以此教育和引导职工,使职工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企业精神。儒家文化高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只有具备顽强的奋斗精神,就能够使企业从逆境中摆脱出来,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儒家还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一帆风顺时,一定要考虑隐藏着的危机,未雨绸缪,增强企业每一个人的危机感。

(5)企业伦理规范。儒家讲求伦理,要求每个人要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相应的任务与责任,比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良好的道德规范有利于维护组织的经济秩序和安定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另外,儒家认为“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事与天道的和谐。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环境的依赖关系,使企业与社会、自然共生共荣,实现可持续发展。

2.家族企业制度的局限性

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对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人类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管理信息化、知识化的挑战,它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

(1)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华人家族企业的组织文化普遍采用家长制文化,虽然家族企业在创业之初与企业主独到的判断、决策、经验、胆识是分不开的。但同时家长集权式的领导风格使得企业的经营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地位,强调下属对自己命令的绝对服从,这使得企业的员工创新意识薄弱,同时也阻碍了管理权的让位,这种父辈创业人与子辈继承人之间的持久之战往往要等到命运之神介入带走父辈才能结束。

(2)企业倾向于“关系治理”。许多家族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不是根源于明确的制度以及完善的机制,而是以血缘、亲缘、地缘来确立关系,用关系代替制度的。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缺乏明确的制度及完善的机制,在管理上“情大于法”。在家族企业的管理中,关系与身份的二元结构成为了企业有效治理的瓶颈,关系的影响以及股权的封闭使得许多优秀人才无法获得家族企业主的信任,限制了他们的加盟,同时又因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外人”缺乏成就感,导致了家族企业人才的频繁流失,最终不利于家族企业的扩展。

(3)产权界限模糊。虽然有的家族大企业也设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从表面上看是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但“家”本身概念的模糊性,使公司管理结构与家庭关系交织在一起,从而导致复杂的家族企业管理机制和产权的模糊性。大多数华人家族企业成员之间的产权封闭而模糊,在创业之初,这种产权的模糊并非坏事,反而更有利于促使创业群体同心协力。但当企业规模做大后,这种不明晰的产权与“经济人”自利的天性就产生了必然的矛盾,不仅容易导致分配上出现问题,并将最终影响企业的稳定和长期发展。

(4)所有权结构单一。单纯的家族所有权限制了企业对资本市场资金的吸纳和利用,无法满足规模经济的需要。如印尼的华裔,仍保持着以中小商业为主的格局,中小零售商达20多万家,占华裔总数的90%左右,而泰国95%的华资是中小资本,另一方面,尽管近年来华人家族企业也涌现出一批大规模甚至是超大规模的华人企业集团,在亚洲华人经济和本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企业集团相比,其力量相当弱小,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5)家族企业传承面临冲突。 “子承父业”模式不仅在选择接班人范围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容易引发家庭、家族内讧争夺经营权。同时在子成功继承父业之后,同样面临着少主与老臣冲突。

(6)封闭守旧,缺乏创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小富即安”成为中国平民文化的一个特点。至于创新,基于传统中华家族文化的家族企业,人们往往缺乏开拓精神和合作意识。其合作的开展主要是在家长或长辈的控制下进行,容易造成“抱残守缺”,产生封闭型倾向,缺乏创新意识和联盟意识。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华人家族企业制度,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要客观地分析儒家的思想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制度转轨以及改组、改制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企业管理模式。儒家思想本身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它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也是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权衡其利弊的基础上,把有用的精髓提炼转化成对企业管理有用的文化财富。

4.家族企业制度的改革趋向

纵观东南亚华人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历程,不难得出,家族企业要想永葆活力,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突破“家”的狭隘观念,实现产权社会化和多元化。1)树立企业社会化的观念。明确家族内部的产权关系,吸收其他股东人股,增加管理股与技术股,实现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社会化;2)改变子承父业的观念。通过产权社会化和多元化,稀释家族股权,实现自然人产权制度向法人产权制度的转变,实现资本家族化向资本社会化的转变。

(2)淡化家族色彩,实现治理机制创新。1)建立并完善企业的董事会制度。董事会应注意吸纳外部董事参加。企业的外部董事一般应有技术专家、管理专家、法律专家、市场营销专家等,以实现知识上相互弥补,信息上相互补充,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2)实行职业经理制度,逐步实现两权分离;3)完善家族制企业的监督机制。减少董事长、经理一人兼任现象,真正实行两权分离。

(3)突破“特殊主义”人际关系模式,实现用人制度创新。1)努力提高企业内部家族成员的素质,把握好家族成员在企业中的位置和作用;2)重视外部人才的引进;3)实行人本主义管理,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企业环境。

(4)将儒家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塑造特色企业文化。家族企业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就应对传统的家族文化去其糟粕,吸其精华,将儒家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塑造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构筑企业竞争力的内核。此外,在企业内部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企业氛围,鼓励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2]吴狄亚.海外华人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分析[J].改革与理论,2001(1)

[3]张惠忠.海外华人企业“家族制”及启示[J].南方经济,2002(7):46

[4][5]王玲玲.试论东北亚儒家文化圈中企业伦理的特点[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8(2):279-285.

[6]徐全忠.儒家文化企业文化[J].前沿,2003(9):176-178.

[7]许忠伟 李宝山.基于企业家生命周期的家族企业传承问题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7(9):107-110.

[8]杨光飞.华人家族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再析——基于关系治理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09(8):48-51.

[9]陈雄.我国民营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模式及路径选择[J].学术探索,2005(2):29-34.

如何传承儒家文化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民族精神;天人合一;中庸

一、追根溯源对比中西方文化

古代的中国哲人们采用“默而识之”的态度区体验宇宙万物生灵,处处渗透于我们的生活中,创造社会秩序,陶冶道德情操,进而把这种态度转化为一种美学思想,用在生活器皿的创造中。新石器时代制作陶器象征我们的政治结构和人格上的美丽;青铜时代制作铜器象征奴隶制国家的威严与层级。我们将这些最普通的生活用具富裕更高的美学意义和文化内涵,不仅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将其与我们的境界同等。古代中国的能工巧匠众多,但与今天的现代化技术不可同日而语,但为何一件哪怕古朴的生活器具都能引起现代人的震撼呢?今天的我们在设计中还能否达到情思往还的艺术境界么?

二、中国现代设计存在的弊端

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主要是在吸收西方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些年来我们没有少谈民族性的问题,为什么在西方的设计作品中虽不见古希腊的掌状叶和莨苕叶,不用贝壳和海螺,却一望而知是欧洲的作品,不用和服和浮世绘同样可以认出日本的设计呢?根本的是要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千万莫将传统的设计当做设计的传统来理解,这是有着本质不同的两回事。

中国的设计没有继承其文化积淀之下的精髓和显性基因,无法在国际潮流中独树一帜,一些有特色的文化,例如书法字体的应用也不如日本在其设计中运用的独到。虽然我们已开始意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把握,如何萃取其中的奥妙运用到我们的设计中,我们的经验尚处于孩童时期,懵懂而又渴望成长。中国的文化传统有比西方更值得探索和借鉴的地方,我们需要重新研究中国思想,它是设计师们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

三、儒家美学为现代设计指明方向

在今天,不管是美W方面,还是现代设计方面,在我们身上体现出明显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动摇了支撑我们文化的传统理念,失去了我们引以为豪的民族精神。而自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研究形成,随着思想的解放,西方各种各样的思潮又一次涌入中国,在已经是改革开放的中国,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和重新研究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并且尝试从中西融合的方面来建设。 中国美学思想在其漫长的历史时期,出现过众多的思想倾向,但就其基本规定而言,儒、道、禅的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美学的主干,它们分别从社会性、自然性与心灵性三个特定维度,规定并展开其关于艺术和美的论述。而儒家思想集大成与一体,首当其冲,成为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

儒家美学为现代设计注入了以人为本,设计为人的理念,认为群体间的用物和谐是整个社会设计活动发展的基础。对物的创造与使用,已不仅仅是普通个人的事情,而是社会所有人群都成为设计环节所关注的中西,即设计活动应围绕人的物质分配关系及物的象征意义才是最有效的。

儒家的两个重要思想为天人合一思想和中庸思想。这两种思想在今天的设计行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常说的天人合一,设计上的天人合一是以自然为中心,而不是以设计师或者以经济收益或是客户为中心,做到这一点,才是艺术涵养所能达到的极致。

中庸思想就是恰到好处,不过又不及,这是中庸思想的品德。中庸思想不仅不会阻碍设计发展,反而对新设计的发展祈祷一个缓冲作用。不管时代怎样变,生产条件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怎样变化,我们民族中庸的民族性格是不会变的。针对中国人的文化特性,既不太超前,也不太守旧,既针对特定消费群体,又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中庸的设计无疑是受欢迎的。

四、当代中国杰出设计师代表理念及作品

曾多次在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图书设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获奖的吕敬人先生的设计理念就是“回归东方文化”。他的作品《中国记忆》获“世界最美的书”奖,《中国记忆》以构筑浏览中国千年文化印象的博览“画廊”作为设计构想,设计核心定位是体现东方文化审美价值。将中国传统审美中道、儒、禅三位一体,并试图渗透于全书的信息传达结构和阅读语境之中。

中国著名的平面设计师靳埭强的设计作品,创意多来自于生活,成功之处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艺术规律以及承载的意境特质用多元化的设计手段表现出来,形成独特的东方美,并将“天人合一”的设计审美推向一个极致。靳埭强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

五、结语

现代设计不应只是把儒家文化当作提高自身身价的装饰,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从传统中套用文化符号,敷衍地“借鉴”传统,而应该站在更高的地方,从文化现象中体会到当时的创造者对世界、对自己的理解。随着我们民族文化的不断积累和沉淀,深深蕴涵这些文化的设计思想与作品一定会被人们传承并且不断地发扬光大。无疑儒家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现代设计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天光云影》 宗白华 编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

如何传承儒家文化范文第8篇

跆拳道在训练、比赛的开始和结束时,都有严格的礼仪要求。练习者在开始进场的时候,首先要对老师鞠躬以示尊敬,还要对国旗行礼,以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接着,在跆拳道练习或者正式的比赛即将开始之前,双方对手要相互行礼,用来表示自己友好的态度和对对方的尊敬,如果在比赛时,有违反比赛规范的行为发生,裁判对犯规者实施处罚时,被罚的一方要对裁判行鞠躬礼,表示自己服从裁判的判定;比赛结束之后,双方对手要再次互相行礼,表示谦让,接着对裁判敬礼,说明自己对裁判的尊重和感谢。

练习者在练习跆拳道的过程中,要以礼贯穿练习的始终。不仅仅要遵循基本的跆拳道礼仪,还要遵守社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跆拳道除了教授练习者武技,更要求他们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坚毅的个性和绅士的比赛风度。跆拳道不仅要求习武者在练习跆拳道和比赛时遵守礼仪要求,在生活中也要一直将跆拳道的礼仪风度保持下去。

跆拳道练习者要首先做到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对自己的长辈要尊敬,对晚辈要谦让,在生活中养成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优秀修养。练习者在这种浓厚的礼仪氛围中会不自觉的受到礼仪的熏陶,将跆拳道的礼仪形式真正的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修养。跆拳道礼仪还着重讲究团结一致,即练习者是一个大的集体,这个集体是坚不可摧的,每个练习者对他人都要主动帮助,主动与对手配合,对手之间不是充满戾气,而是形成一种互助的竞争氛围,增强练习者的集体意识。

2 中国传统文化在跆拳道中的体现和应用

跆拳道虽然起源于朝鲜,但中国与朝鲜在地域上是相连的,因而,彼此的文化相互渗透影响,跆拳道中的礼仪有很多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比如,儒家重视礼仪,道家追求虚静,这些在跆拳道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由此证明,跆拳道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跆拳道传入中国后,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其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证明。

2.1 儒家思想与跆拳道中的重礼

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以礼待人,礼在儒家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提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管是国家间的外交,还是个人在生活中的日常行为,儒家都要求个人时时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和思想。而跆拳道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崇尚礼仪,跆拳道要求习武者除了要认真的学习武技,更要将礼作为时刻约束自己的核心思想,不管是比赛或者练习,不管是在习武还是在生活中,都要以礼对待任何人,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在跆拳道的礼仪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优秀的跆拳道运动员,具有的不仅仅是高超的武技和极强的身体素质,更要具备优秀的个人素养,即时刻以礼作为自己对事对人的标准。

2.2 道家思想与跆拳道中的忍耐精神

道家虽与儒家崇尚的思想内容不一样,但道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道家思想强调虚怀若谷、谦虚宽容,它提倡以柔克刚,反对人与人之间为利益争名夺利、互相残杀,这些就是道家追求的虚静的人生境界。跆拳道教学中就对道家这一思想进行了大量的应用,跆拳道在武技的训练过程中,要求练习者完成旋转、跳跃等技术性极强的武术动作,做这些动作,就要求练习者的心态保持平和,尤其是在真正比赛的时候,做一些高难度的动作,与对手竞技时,更需要保持平常的心态,而道家所提倡的虚静便可以帮助练习者调整比赛的心情和心态,让他们抛却一切的杂念,进入无我的境界,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礼仪是跆拳道中的基本思想,除了礼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与跆拳道还都要求义,义被作为中国道德的行为准则,而跆拳道练习同样要求练习者要明辨是非,不能因为一己之欲就损害对手的利益。中国传统文化与跆拳道礼仪精神都要求练习者对自己严格要求,去私欲,多为他人着想不贪求,对别人可以做到无私。综上所述,跆拳道不仅融合了朝鲜的特色,也渗透进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使得跆拳道不仅仅是一种传播高超武技的途径,也是一种对优秀文化进行传扬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