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绘画的认识

对绘画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绘画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绘画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绘画观念 色调 材料

色调一词,原出于音乐词汇的美术联想与嫁接,意指绘画过程中色彩的整体倾向特征,在一幅美术作品当中画家由于受到不同光源的影响,将局部色彩进行协调组织起来的整体归纳。不同的画家对“色调”亦有不同的认识与体现。如今,色调观念已成绘画语言思维惯性之一,其萌生明显受到绘画材料的影响与制约。

人类对绘画表现方法更新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管是在绘画观念还是在绘画的材料上,材料与媒介始终伴随着绘画观念的创新,对画家来说寻求一种适合方法显得尤其重要。古典油画黄色调的产生,与绘画材料所具有的性能关系密切。

当西方传统的古典油画受到挑战之时,对色调的重识与表现随之相生,以印象主义为分水岭的色调表现被画家提上日程。在欧洲传统油画形成的早期阶段,坦佩拉绘画技法深刻影响了绘画的色彩面貌,表现出了特殊的画面整体色彩倾向特征。坦佩拉绘画技法是以蛋黄为绘画媒介,对描绘对象进行层层罩染,在向描绘对象的暗部过度也是采取蛋黄加深色的办法进行的,黄色成为坦佩拉绘画的万金油,所以整个画面充斥着黄褐色调。油画技法的形成是在坦佩拉绘画技法基础之上的延伸与发展,西方古典油画仍然延续着这一色调特征。

上述绘画材料的物性特征是其色调规律形成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受到化学因素的影响,如自然氧化等非人为因素也会导致色彩发生变化,光线的照射会使画面的色彩出现不同程度的褪色,造成画面往日的色彩黯淡乃至褪色,减弱色彩的表现力。但是,由此影响下的整体变化又会统一在一个色调之中,使得画面古朴而真实,似乎是在一个新的奇妙的氛围之下组成了新的色调。年代久远的敦煌壁画同样也可以联想到几百年之后油画色调的一些面貌,即由于时间的流逝而产生的画面色调自然的变化是必然存在的,这个色调的产生,也同样并非画家本人所能预想到的。回到油画本身,伦勃朗的油画《夜巡》因为颜料性能之间的互相作用而整体变暗,使画面统一在相对整体的色调之中,反而呈现出来另一种特殊的美。一般来说,为了减少因为时间而发生的画面色调变化,更加持久地经受住这个考验,延长作品的生命,画家对材料媒介的研发及性能的认识水平很重要,这也是今天的博物馆所面临的研究课题之一。材料的认识伴随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显得意义重大,是延续人类文明的成果的物质载体形式。

对于色彩的认识,不管是坦佩拉还是古典油画,黄色调都呈现了共有的特征。在没有其他色调存在也不可能进行色调对比的情况之下,当时的画家难以认识到色调所呈现出的特征及其价值所在。这种黄色调的形成并不是画家有意而为之,今天所理解的古典绘画的黄色调也并非当时画家本人的色调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画家承袭了前人的绘画思路,一种思维惯性而已。

中国绘画讲究“墨分五色”,是借助毛笔在运墨过程中水的多少,即我们常常所说的浓淡干湿的不同感受,其间的灰色千变万化,可以取代世间万物的一切形象,同样此形象还承载着画家所有的意识与观念。如果非要用西方的造型术语来对应中国绘画的色彩特点,中国文人水墨画的色调就可以用“灰调子”来概括。结合中国绘画色彩的历史呈现,以人物画为主要代表的唐代绘画色彩华丽,五代两宋时期的色彩作为写实取向的漂亮外衣刺激着时人的视觉神经、感受着新事物(新的绘画材料的更新)带来的刺激。以黄筌为代表的工整细致的绘画技法将写实表现推向了的历史制高点。在具体的色调表现上,这个时期的色调取向也是以黄色调为主的,当然这与上面所说的因素有很大的相似,同样不能避开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材料,即物性因素,如绢的色彩属性特征等;二是颜料的性能变化,即化学方面的时间因素。西方的绘画表现与中国绘画呈现明显的不对应。但是自宋以来,文人绘画初见端倪,对色彩的表现寄托了复杂的情感信息,基本是以“去彩”的脉络行进。“去彩”不是“去色”,中国绘画的观念当中色彩是包括“玄”与“白”的,“去彩”是绘画作品当中对艳俗的舍弃,带有明显的人文与观念的体现。中国绘画最终选择了以墨色为主要载体的色彩取向,因此,中国在一段时间特别盛行油画技法的灰调子,其实,这与中国绘画的背景有着一定的联系。现在的中国绘画则有另外一种趋势:抛弃中国绘画的墨分五色的灰调子而走向色彩的绚丽,这与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表现的本意有很大不同。

同样西方传统油画的“相对黄色调”并不仅仅是指某种具体黄颜料所具有的色彩,而是一个庞大的色彩体系。存在于或明或暗的黄色之间的这个中间地带蕴涵着极大的信息量,以简单的油画颜料的一般认识而言,在钛白、柠檬黄、淡黄、中黄、生赭、熟褐、象牙黑、煤黑之间就是黄色系的主要代表,期间的黄色涉及的邻近色如红色系、绿色系和相对成立的对比色蓝色系对此的运用并不是很明显。所以可以概括为西方古典油画相对是以黄色调为主的。

对绘画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绘画 个性 动机 想象力 创造力

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他看见什么都想说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多,念儿歌、唱歌、跳舞、绘画,都可以表达他们的心理活动。而对孩子来说,绘画是把自己对外界的认识表现出来的极好形式,它也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形式之一。幼儿绘画是指幼儿运用绘画工具在纸等材料上,通过造型、设色、构图等手段,表现出可视的平面形象的活动,幼儿的绘画反映了他们心理发展的水平,表现出一种天真无邪的稚拙美,充满了想象力。对于幼儿绘画,我们成年人一眼看去不能理解的东西很多,这是因为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看,成年人的不理解,往往压制和挫伤那些智慧的嫩芽,阻碍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在传统的绘画活动中,教师先出示范画,然后让幼儿照着范画临摹,最后拿范画作为标准,以“画得像不像”作为评价幼儿作品的好坏。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视绘画过程,并把幼儿绘画教学简单地当成临摹绘画教学。看看下面几个熟悉的画面:

画面一:一位老师正在进行绘画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出示范画语言讲解教师示范模仿画幼儿模仿练习画讲评作品以范画为标准,画得像就是画得好。

画面二:在绘画时,一幼儿说:“老师,你看我画得像吗?”老师回答:“嗯,对,就是这样画,和老师画的一模一样,真好!”

画面三:老师辅导幼儿绘画时,发现一位幼儿没按示范画,老师生气地说:“你画的对吗?我是这样画的吗?应该按我教得这样画。”

画面四:要参加市里举办的幼儿绘画大赛了,老师为了让孩子的作品获奖,自作主张用铅笔画好轮廓线,然后让孩子描画。

以上几件事例不难看出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活动中老师是指挥者,孩子只是在老师操纵下的“生产者”,画不是创作出来的,而是像加工厂生产出来的模型玩具一样,没有两样。因此一个班的孩子的作品画面是统一的,布局是统一的,色彩是统一的,那孩子怎样能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也没有尊重孩子的想象和创造。我们的培养的目标应是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我认为要达到此目标,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幼儿学会观察,培养对绘画的兴趣。

观察是孩子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迸发创造力的基础。教师应创造条件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生活,让他们以愉快的心情去认识生活,不能为了教而去学,而应该贴近生活,寻找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这样画出来的就具体生动。幼儿会发现别人没有注意的细节。教师对幼儿绘画观察力的培养可随时进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人和物及大自然四季景色的变化,让幼儿对事物本身发生兴趣。观察对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转到万物,有助于幼儿观察力的提高。这样便强化了观察的视野,同时也教会了幼儿观察的方法,丰富了知识。但是幼儿在观察中,往往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提高观察效果,观察前可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观察,边看边提问题,可以引导幼儿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也可以先局部再整体的观察,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让幼儿分辨事物的相同与不同。

如画“小鸡”,就可以教幼儿从整体形态上看:小鸡的全身长着什么?它的样子怎么样? (毛茸茸的,很可爱。)再看看局部的结构:小鸡的头长得怎样?像什么形状? (圆形)小鸡的身体长得象什么? (圆形)身体的下面长着什么?小鸡毛茸茸的毛是什么颜色?有几种颜色?教幼儿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部分到细节部分,从各部分结构到色彩,一一观察分析。幼儿有了感性认识,就会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产生绘画的愿望。

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积累想象和创作的素材。

任何绘画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幼儿的画更是表现他的所见、所闻、所想。幼儿的生活越丰富,创作的素材就越多。教师应多带幼儿参加社会活动,如经常带幼儿到动物园看动物,看它们的外形特征及动作神态;观看花卉展览,了解每种花的颜色、花瓣形状、叶子形状;参加六一游园活动等等,让幼儿见多识广,积累绘画的素材。还有教师应引导幼儿多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指导幼儿多听、多看故事、儿歌、影视片、儿童读物等,可以扩大幼儿的知识面,积累想象和创作的素材。如给幼儿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后,启发他把故事内容画出来,幼儿会通过自己的想象,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绘画。

三、不拘一格的评价方式,发挥幼儿想象力。

幼儿画的好不好,不能以“画得像不像”来评价,而是要以幼儿的绘画要展现自己什么样的想法,这些想法的创新意识和价值。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大胆丰富的想象,能产生创造的灵感,幼儿的想象力是很活跃的,如果教师注意加以引导,他们会创造出许多新奇的画面,对他们富于想象的画面应赞扬、鼓励,不应压制,允许他们“想入非非”,如果我们打击孩子想象的积极性,想象的翅膀受到束缚,创造的火花也就冥灭了。

我们珍视儿童绘画的特点,让孩子以纯真的感情去表现他们的生活,幼儿天生喜欢涂涂画画,其创造力宛如一座矿山,值得我们去开发。幼儿美育是扎根的工作,多给与智慧的启迪,心灵的美化,使孩子拥有更丰富、活泼、富有情趣的生活,使他们富有个性的发展。

对绘画的认识范文第3篇

摄影和写实绘画作为视觉艺术,都深受人们的喜爱,都是通过人们用眼睛来看再进行欣赏的艺术形式。看见是一个动词,表示眼睛的一个连续动作。但看和见还是有区别的,看偏重生理感受,见是偏重心理感受,有认识和明白的意思。英语里看和见是look和see,说明在英语里看和见也是有区别的。摄影作为人们有目的活动和场景的机械记录,更偏重于看的层面。绘画是人类用思想创造出的有情感的作品,而偏重于见。

摄影和写实绘画的起源和发展

照相机――摄影用的设备,它的前身可追溯到画家所用的暗箱,暗箱成像的原理是“小孔成像”。13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利用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映像暗箱,人走进暗箱观赏影像或描画景物。最早对暗箱原理进行清晰论述的是意大利数学家波尔塔于1589年出版的著作《自然奥秘》,书中这样谈到:“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写实绘画方法,通过暗室小孔把影像投射在对面放纸的画板上,用铅笔勾勒出影像轮廓,再按照影像原来的样子着色,就会得到一幅非常逼真的写实绘画。”其后欧洲社会各界人士不断对暗箱技术进行论述改进,直到1839年8月19日法国人公布了达盖尔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随后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照相机,并预言摄影对艺术和科学的进步将作出伟大的贡献。一直到1886年P・H埃默森题为《摄影,一门富于画意的艺术》讲话的发表,肯定了摄影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写实绘画是西方美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形式,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属于具象艺术。写实绘画是画家通过亲身的观察、经历、感受和理解来再现物象,它符合观赏者的视觉经验,审美要求,为观赏者提供美丽的画面,达到感官和心理的审美愉悦。写实绘画从文艺复兴开始到盛行的数百年间,十分崇尚写实和逼真,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自成体系,这套绘画方法持续了数百年。在二十世纪以前,整个西方美术史就是一部写实绘画的历史,这一点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当下写实绘画仍在绘画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不乏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

摄影比写实绘画能更加逼真的再现物象,做到客观的再现现实,这一特征改变了写实绘画“真实再现现实”的宗旨,画家在绘制过程中将自己对物象的情感融进作品中,使绘画不只是冷冰冰的物象再现,而是有自己理解的、带有情感的外化流露。随着摄影术的不断完善,一些画家开始借鉴照片在写实绘画中的运用,并取得了好的效果。

摄影和写实绘画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摄影与写实绘画是真实的再现与真实的表现。摄影利用科学机械设备真实的记录再现客观对象,具有机械复制性,它能真实再现某一拍摄对象,使对象达到完美的平面转化。但他是停留在“看”的层面,只是对对象简单的记录。安格尔宣称:“摄影并不是艺术,艺术产生于智慧,摄影只是照搬镜像,所以它绝不是艺术。”摄影术产生之前,绘画是以写实为目的的,其宗旨是“真实的再现现实”。在摄影术产生以后,“真实的再现现实”这一宗旨被摄影所取代,绘画逐渐转变发展为表现的再现。摄影在继承写实绘画“真实再现”的基础上,发挥了自真实记录的特性。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忠实的再现已经被打破,现在图像后期处理已经让照片更加主观和人性化。但摄影师在拍摄时的情感永远无法在照片上传达出来。照片只是人们根据需要来进行后期主观处理,让图片彻底的发生变化,如人们常用的美图秀秀和PS。

写实绘画总是给人一种很“像”的感觉,有一种似于不似、以假乱真的假象和神韵。这些现象容易使人们对于写实绘画产生错误的认识,人们会认为写实绘画只不过是对物象的模仿。但这种模仿是经过画家理性的分析后才表现出来的。在没有电脑图像处理的情况下,情感的表达是写实绘画不同与照片的价值。写实绘画他一开始就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对美的理解通过画面的构图传达了出来,在整个画面的绘制过程中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进作品中,将笔触感埋藏在每个物体真实的描绘之中。前期画面的处理是通过人为的取舍加工,确定好画面的构图,后期是忠实描绘。在人为取舍加工时就将自己理解与想法容进构图之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照片的后期效果处理技术不断提高,现在人们拍的照片前期是忠实记录,后期是人为处理。正是有了人为情感因素的介入,使得画面和照片才更加的感人。这前后人为因素的不同介入,也是画面和照片本质的区别。这种界定会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会变的更加模糊。从这一点上来看,不管是写实的画面还是记录的照片,他们都是融进了作者的情感。正是有了情感的表达才使的作品更加感人。

摄影与写实绘画的相互影响

1.摄影为写实绘画提供素材和参照

摄影术诞生初期,摄影对写实绘画的影响,是在写实绘画对摄影的质疑声中开始的,摄影真实再现的特性直接冲击着以写实为宗旨的绘画,写实绘画真实的再现客观事物的能力被摄影所代替,写实绘画所特有色彩表现也被摄影所掌握,这一冲击激发了写实画家对绘画的思考,写实绘画应该去往何方呢?许多画家对写实绘画的发展前景产生了怀疑,有的甚至改变了态度随潮流开始了对摄影的迷恋,想在摄影界开辟一片新天地。在写实画家开始从事摄影活动的严峻形势下,一些有智慧的画家从中看到了写实绘画生命延续的源泉,典型的代表是现实主义画家米勒,他认为摄影照片可以当作写实绘画创作的参考资料。“德拉克罗瓦认为,摄影是写实绘画的有力工具。”]画家能够借助照相机来收集创作素材,直接将优秀的摄影作品用写实绘画的方法进行图形转换来进行绘画创作。后继的画家们在对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探索。英国的一位画家、评论家说过:“十九世纪有两个因素导致写实绘画转变方向,一个因素就是摄影术的发明,另一个因素是印象派的产生。”印象派绘画的产生又是对摄影色彩的另一超越。

2.绘画给摄影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自有了摄影术之后,摄影师们没有去思考拍摄什么和怎样拍摄的问题,直接效仿写实绘画使用的题材,以写实绘画所描绘的内容和形式为依据,参照写实绘画的画面效果,模仿写实绘画的表现方法来进行摄影活动。这一阶段,摄影对写实绘画从各种题材上进行模仿。写实绘画对摄影的拍摄起到了指导作用,当摄影掌握写实绘画所描绘对象范畴之后,摄影开始追求写实绘画的艺术表现效果,模仿写实绘画的艺术要求和审美主张进行摄影活动。摄影师们为了达到写实绘画艺术效果开始学习写实绘画的构图形式、写实绘画的光影效果、色彩的搭配、画面色调的统一、空间的处理方法、主题形象的表现以及写实绘画艺术更高层次的画面效果表达,形成了自己的构图和用光法则。摄影术属于科技的范畴,随着电脑的不断发展,照片处理也模仿现代绘画和当代绘画的视觉效果,更加丰富了照片的表现形式。

结论

对绘画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线条画 兴趣 培养 创造

一、线条画的发展

用线条描画是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绘画方式,因为它的简单美和流线美,一直以来备受众多绘画大师的青睐,成为他们常用的绘画手段。在幼儿的世界里,绘画是他们的视觉语言,线条画是用简单的线条直接表现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与内心感受的一种视觉语言,是记录幼儿感受认识的一种方式,也是幼儿绘画练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当今的幼儿教学中,线条画已然成为热点。幼儿线条画教学,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爱涂画的天性,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绘画能力,养成观察和分析事物、感受和发现事物的良好习惯,使幼儿的感知觉得到良好发展,同时增强了他们的表现力、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挖掘创造潜能。

二、培养幼儿对线条画的兴趣

线条画教学是让幼儿从视觉的角度出发,以黑白相间的线条塑造物体的轮廓,进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绘画能力,因此,幼儿的线条画教学必须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引导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想象,鼓励他们的创新,让他们在轻松的积极的线条画表现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一)肯定幼儿的表现行为。

幼儿是独立的个体,有着属于自己的表现能力和内在发展潜能,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幼儿的心理学角度理解幼儿的行为,在教导线条画的时候不能机械式地要求幼儿画什么、怎么画,而是给个题目然后任由幼儿自己发挥,让他们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下完成他们的作品。幼儿也是敏感的,如果否定或者呵斥他们的行为,他们就会失去对线条画的兴趣甚至于排斥画画,所以教师要尊重他们的每一幅作品,对他们的描绘给予肯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幼儿进行绘画,并且根据他们的能力特点进行指导,让他们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培养他们对线条画的兴趣。

(二)鼓励幼儿的求知行为。

线条是绘画造型的基本元素,要培养幼儿对线条画的兴趣,首先要让幼儿对线条充满求知欲,再逐步认识线条画。幼儿总是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都是带着满腔热情去学习新事物,让幼儿接触大自然,观察树纹、寻找叶脉、认识山的轮廓水的流线……亲近身边的线,激发幼儿对线条美的求知欲,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创作,在不断地探索中培养对线条画的兴趣。

(三)加强幼儿的审美意识。

不同的线条组合在一起,于是就有了线条画,于是就产生了平面展现内在的线条画。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线条组合对比所产生的美,粗犷的树干线条配上柔美的枝干、树叶线条,展现的是生机勃勃的美;蜿蜒的河流线条衬托着高大的山川线条,表现的是气势磅礴的美……生活中展现的都是和谐的线条美。幼儿对简单的画面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以浅显易懂的画面让幼儿理解线的对比,从而使他们能运用线的对比来表现画面,画出美的线条画。

(四)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基础,是发展幼儿绘画制作的必要手段。敏锐的观察力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感知周围的世界,有趣的事物才能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就要求教师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幼儿的天性是爱玩,所以有动感的事物最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笨重的大象、顽皮的猴子、机灵的松鼠、可爱的兔子、漂亮的蝴蝶……不管是动物园的动物,还是大自然的生物,都是提高幼儿观察力的最佳选择,对生活多一些观察对线条就多一分了解,画出来的线条画也就更具体更生动。

(五)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与生具有的,幼儿的创造能力是最原始的,是没有被同化的,他们的行为和做事方式的与众不同的。幼儿有了学习的兴趣、线条对比的观念、塑造形体的方法,自然就有创作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自由添画,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不要禁锢幼儿的思想,不要扼杀他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多想、多问,适时进行引导,这样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就会在积极的状态下得到发展。

(六)挖掘幼儿的绘画潜能。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教师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使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任他们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展示丰富的内心世界。事物存在的形式是不变的,但是在幼儿的笔下表现的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同一个人画同一样事物,在不同的心情状态下画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挖掘幼儿绘画的潜能,让他们爱上线条画。

对绘画的认识范文第5篇

儿童美术是什么?它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笔者认为,对于儿童绘画来说,它只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犹如用手去触摸世界一样,其行为只是一个中性的行为,无好、无坏,只是它们在认识的过程中融入了人类特有的审美情结而已,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儿童美术教育显得扑朔迷离,使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因此,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教育者首先应该清楚地知道,儿童绘画只是儿童个人的情感体验而已,其喜欢绘画也只是喜欢绘画的形式,喜欢绘画的过程,与成人绘画的本质区别就在这里?笔者认为,其区别在于,他们没有成人那么强的目的意识和创作动机,只是随意的涂抹,把他们喜欢的和知道的东西自由地表现出来,这只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方法。只是偶尔被大人们发现了,觉得他们这方面还很不错,或者需要培养加强,而又对儿童绘画的本质没有较为透彻的研究。才使得我们以前的儿童美术教育逐渐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拔苗助长者比比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人们才又重新考虑儿童美术教育地本质问题,但过去人们种种过激的认识方式至今还时不时的左右着我们对教育的看法,使我们原本准备更好的发挥儿童绘画的壮志的初衷变得壮志难酬,适得其反!

其次,用心血去洞察儿童的内心世界,在无数次的教学经验的积累中逐渐把握儿童绘画的本质。教师的课如果轻松活泼,就能帮助孩子们有效认识世界的同时教会他们适当的艺术表现方法。并对孩子们的努力大加赞赏,使孩子们的有种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使他们更有兴趣投入儿童绘画这一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良性循环,使孩子们慢慢地自然而然地从儿童绘画过渡到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绘画上来。这正是教育的绝妙之处。

再次,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要怀有敬畏之心,而不是纯粹的站在经验的角度来引领儿童的思想,而是应该放下技法,怀有一颗新奇之心,与孩子们一起去发现意外之美,这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勇气也是儿童美术教育最难能可贵之处。

对绘画的认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幼儿绘画教育活动设计;儿童绘画心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幼儿美术绘画教育活动的设计是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后美术实践课程当中的重要内容。活动设计和实施不仅仅依赖于学生的绘画基本功,还需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的理论合理的设计活动。同时国家在1999年10月出台了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宏观管理与指导的法规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它规定了教育活动中的组织、实施和评价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性,规范了教育观念、方法、措施、经验等等。所以根据《刚要》的要求,在幼儿美术绘画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儿童绘画心理学就显得尤其重要。以下通过选择《儿童绘画心理学》的原因、具体的实施方法、效果反馈来加以说明:

一、选择《儿童绘画心理学》指导绘画教育活动课程设计的原因: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绘画作为一种图语,具有与口语相似的性质和功能。在儿童尚未熟练的掌握抽象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时候,他们通常更习惯运用绘画来指代事物和宣泄情绪。绘画同时又是一个有着自己内在逻辑和表现形式的独特领域。儿童在不同的年龄、认知和心理成熟阶段都有不同的绘画表现。绘画活动的完整性也影响着儿童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绘画活动当中的要求、活动方式、绘画的素材以及评价都很容易影响幼儿对绘画活动的认识和对自我的认识。以上的原因都说明,儿童的绘画心理影响着绘画活动的全过程。运用《儿童绘画心理学》设计幼儿美术绘画活动就成了一种必然。

二、运用《儿童绘画心理学》指导幼儿美术绘画活动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法。

1、介绍“儿童绘画发展的年龄特点”教会学生制定适度的绘画活动目标。

新《刚要》对教育活动的评价中要求教育活动要建立在对幼儿实际了解的基础之上。在绘画活动设计的课程当中,经常有学生提出对幼儿各个年龄段的绘画发展水平不了解,在教学目标、重难点和个别辅导上不能够准确的把握尺度。的确,现有的教材当中对儿童绘画的年龄和水平介绍甚少。因此“儿童绘画发展的年龄特点”知识的补充就显得有必要了。

“儿童绘画发展的年龄特点”设计到心理学的知识较多,教学辅导需要联系学前教育学生的实际,同时结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是要总的介绍色彩、形线画和泥塑相比,他们各自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位置。这样让学生对绘画所涉及的三种领域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有个整体的了解。分析每一堂活动课程在整个教学安排当中的目的和意义。从而准确的把握该节活动课程的设计目标。

二是补充歌德的色彩理论。引领学生理解色彩的视觉析离与对比,了解色彩的情感。从而根据儿童的心性情绪,帮助幼儿寻找适宜的色彩归属。允许色彩目标的表达多元化。

三是要介绍儿童形线发展的阶段。只有让学生对各个年龄段儿童绘画应当出现的特征有所了解,才可能适度的安排绘画活动的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和正确的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具体方案为儿童涂鸦阶段(18个月到3岁):介绍罗恩菲尔德关于涂鸦的四个阶段和罗达凯洛格对儿童这一时期的20个基本的涂鸦形式。基本形式阶段(3岁到4岁):介绍凯洛格的涂鸦在画面上的安排形式;人物形式和图式的萌芽阶段(4到7岁):介绍这一阶段儿童人物画的特点。让图示目标更加的合理。

四是要介绍儿童绘画各个阶段对应的认知发展特点。例如涂鸦期儿童自发的绘画;加德纳对儿童涂鸦“造名”或者命名现象的说明;绘画发展过程中的反复等特点。让学生们了解对应的发展特点可以兼顾群体需要和个性差异进行引导,促进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让绘画的表达目标更加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2、分析“影响儿童绘画的因素”教会学生创设适当的活动情景。

应该看到,对于儿童来说,绘画是他们综合许多不同经验,创造出新的、个性化的、独特的事物的过程。所以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分析能够影响绘画的各种因素。补充儿童绘画的动机、儿童绘画的经验、社会文化的影响、绘画材料的影响、环境的影响、教学方法的影响等等影响儿童绘画的因素。让学生能够根据活动课程的目标创设合理有效的活动情景。例如儿童具有梦幻的心性,所以在创设活动情景的时候可以设计童话的、艺术化的故事和情景让儿童置身其中。儿童同时也喜欢直接的经验,反对抽象的概念。所以创设活动情景的素材需要有实物的引入。调动儿童的视觉、触觉甚至听觉味觉来感知素材。

3、关注“儿童绘画的情感表达”让绘画活动的重点设计能够保护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我们建议学生把握教学活动的重点,要从儿童的心理健康出发,重视心性的表达,注重事物的积极性的渗透。不能够简单的要求儿童对范画进行描摹,必须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绘画的素材。注重观察实物、注重儿童自身的情感在绘画中的表达。比如颜色的使用。让学生了解在儿童绘画的最初阶段(涂鸦阶段和基本形式阶段)儿童选择颜色的无意识性。但他们更偏好暖色;而随后的人物形式和图式阶段就由儿童把图画中的是事物颜色与他们知觉到的环境的颜色联系起来,开始更喜欢使用冷色。当然除此之外还有画面中形象的大小、对绘画的任务做出的反应等等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绘画活动中,让儿童健康发展。

4、了解“儿童的绘画天分”扩展教育活动的教学方法思路和经验。

为了让教学方法更加的恰当和多元化。需要充分让学生了解天分对于不同儿童的表现程度有所不同。也需要符合新《刚要》当中对教育活动的要求,需要强调儿童早期表征活动中的创造性和独创性。所以,要让学生们能够通过一定量的素材积累了解天才儿童的共同性与个性。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因材施教。

三、效果反馈

1、学生在编写教案的过程当中,教学目的更加的明确,重难点把握更加的准确,设计的教学方案更加的人性化。

2、11级实习的学生反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更能够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重视儿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更善于通过对幼儿的观察、谈话、幼儿作品分析,以及与其他工作人员和家长的交流等方式了解幼儿的发展和需要;能够尊重和关注幼儿在经验、能力、兴趣、学习特点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不同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

3、走访学生实习的幼儿园反馈:这部分学生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等更能够贴近儿童内心,帮助儿童成长。同时也得到家长的认可。(作者单位:自贡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 (荷兰)狄克布鲁因,艾提莉赤哈特,心灵的色彩华德福学校的绘画课,河北教育出版社

[2] (美)Cathy A.Malchiodi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轻工业出版社

对绘画的认识范文第7篇

高三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很多学生告诉自己要坚强,不能放松,要拼命坚持,用理性压抑或隔离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笔者在高三学生的咨询中也发现,有的学生并不能用语言确切表达出内心的感受。高中生的问题涉及学业、人际、情感、未来规划诸多方面。而他们又有着共同的发展主题――自我同一性,他们想了解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因此,认识自己,从而有效缓解压力和表达情绪,对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重要的意义。

“雨中人”绘画为教育者了解学生,以及为学生认识自己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它以直观安全的形式表达个体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绪,降低学生的心理防御,让学生达到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目的。

一、“雨中人”绘画的提出及理论基础

(一)“雨中人”绘画的提出

“雨中人”绘画(Drawing-a-Person-in-the-Rain,简称DAPR),是由其发起者Arnold Abrams及Abraham Amchin设计的程序,即要求个体画一个在雨中的人,以探索个体在外界压力情境下的情绪状况以及应对方式。雨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个体主观感受到的困难或压力。而个体对压力的应对则可以通过他在绘画中对雨的防御(如雨伞、雨衣、大树等)来象征地表达。

(二)“雨中人”绘画的理论基础

“雨中人”绘画同其他绘画测验一样,最主要的依据是心理动力学理论。经典精神分析认为,绘画可以无意识地表达个体压抑或遗忘的意象、心理冲突或防御等。分析心理学则以“原型”的角度来理解绘画,在绘画中寻找潜意识内容的象征性表达,将绘画和梦境、积极想象等表达形式联合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代表弗洛姆用象征语言来分析我们的内在经验和感受,并把它分为惯例的、偶发的和普遍的象征(梦、神话、水火等意象)[1]。

对于绘画而言,偶发的象征与个人经历有关,普遍的象征则为人类所共有。例如,在通过对神话和圣经中有关雨的故事(伏羲传说、诺亚方舟等)的探究中,研究者发现雨作为压力的象征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作为一种心理投射活动,绘画既是一种意识的活动,又是无意识的承载物。以绘画为载体进行艺术治疗就是依靠绘画的表达作用来物化无意识,并在绘画的表达层面与无意识进行交流与整合[2]。

二、“雨中人”绘画的操作过程

在“雨中人”绘画课之前,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2B铅笔、A4纸以及橡皮,每人一份。“雨中人”绘画课的实施可以分为以下四个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为了吸引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并对此有一个直观认识,教师可以让大家欣赏几幅画作。例如旧石器时代的画在原始岩洞和石壁上的鹿或牛。在古朴的意象中,让学生体会远古人类心灵的气息。再比如挪威表现主义艺术家蒙克的《呐喊》,以及梵高的《星月夜》等,让学生去感受绘画,感受作者情绪的表达。另外,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绘画心理的发展历史及其投射原理。

(二)绘画的指导语与积极想象过程

在学生对绘画有了直观了解后,接下来可以让每个小组围圈而坐,准备绘画。可以直接给出指导语:画一个在雨中的人。为了降低意识自我的判断和理性的逻辑,为无意识的产生营造一种浅催眠的状态,可以采用自我放松与积极想象结合的方式。指导语如下:“现在大家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下,让自己放松。轻轻闭上眼睛,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深呼吸。每一次呼吸都让你更加放松……现在想象一幅雨中人的画面。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个画面上,直到它越来越清晰。那是怎样的画面,是什么样的氛围,人物在做什么,情绪是怎样的?注意这个形象……好,现在大家睁开眼睛,把你想象中的形象竖着在纸上画出来。”绘画时间为15分钟。

此外,还需要对学生进行额外的指导。比如,有些学生担心自己没学过绘画,或者不会画画。这时可以告诉他们,“你觉得是怎样就怎样画。不考察绘画技能,用心画就好。尽量不要画火柴人。”如果提示后,仍有学生画火柴人,则可以个别互动了解原因。对于提前画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注视自己的画作,对绘画的内容进行体验。

(三)绘画的分享

大部分学生完成绘画后,可以进入分享环节。分享可以分为小组分享和班级分享。小组分享,即小组成员可以先在组内分享各自绘画的内容与感受,其他组员倾听或对绘画细节进行询问。分享的前提是尊重与保护每一幅来自心灵的创作,不评价不攻击。在小组分享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愿在班级分享自己的画作。

(四)教师给予一定程度的解释

分享结束后,教师可以对“雨中人”绘画信息作适当解释,给学生作参考,来解释分析自己的画作,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这里的解释应该是建议性的,而不应该是武断的。解释可以包括三部分:

第一,雨中人绘画的目的。“雨中人”触发一种情境,表现将个体置身于问题之中的反应以及应对模式呈现出来。

第二,解释“雨中人”绘画元素。首先,雨代表着主观感受到的压力或困扰,雨的密度和量表达了压力或困扰的严重程度。伴随雨的出现,学生还可能画出乌云、大风、闪电、太阳或彩虹。这些都与自然现象相符合。其次,雨中之人是否有遮蔽物(雨伞、雨衣、帽子、斗笠等)以及遮蔽是否完好,与压力应对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是否有效有关;雨中的人物大小、是否完整、朝向、人物比例、情绪等与个体的自我意识有关。此外,还有画面的附属信息,比如整体画面的位置、大小、线条的轻重浓淡、涂黑或者阴影、精细程度、是否涂改、绘画用时等,则可以反映出个体的自我概念、个性、心理能量的大小、情绪状况和防御机制等。

第三,对整体画作内容的解释。一般认为,大雨中无遮蔽反映着绘画者遇到压力时,感到无力无助,有一定的依赖性,既不满足环境也没有离开环境的行动。有雨具来遮蔽风雨,但雨具不是很有效,或雨伞被吹翻,或身上依然被淋湿,这种人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焦虑,对压力有些适应不良。用雨具把人物保护得很好,表情也沉着乐观,则更可能良好地应对压力。

然而,每一幅画作都是绘画者心灵的创作,有其独特的含义。在实际绘画中会发现,有的绘画者画出把雨具扔在雨里或用手接雨滴,心情很愉快。或者虽然雨具遮蔽良好,却在大的雨伞下画了又黑又小的火柴人,这可能表示个体需要外界的保护和支持。另外,有学生画出亲人接送自己放学或与恋人走在一起,这也可以看出当事者的支持源和能量流动方向。

三、“雨中人”绘画在心理课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要营造一种安全、尊重与自由的表达氛围

操作细节要体现对学生的积极关注[3]。这样学生将更愿意放下自身的防御,和自己的潜意识联结,创作出契合心灵的作品,并愿意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另外,集体分享时,应尽量避免深层次的自我暴露,以免心灵受伤。对于绘画内容特殊而需要跟进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下进行一对一交流辅导。

(二)关于绘画的解释

如果课堂时间不够,可以省去解释环节,只进行体验与分享。如需解释,教师要先了解绘画者的背景信息,以及绘画的内容、作者的感受,并关注绘画的积极层面,看到治愈的契机,并把这些反馈给绘画者。比如,一位学生在积极想象的引导后,画了一幅色调低沉的画作,整个画面用铅笔浓淡涂黑代表雨,一个人形的背影伫立在纸面右下角的雨中,伞被风吹落在远方。当询问其绘画的感受时,这位学生说这是放松后映入脑海的一幅画面,就把它画了出来。当时感觉压抑、灰暗、沉重,而画后心情释然很多。另一位学生画了一个打伞的背影走在长长的路上,尽头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路的左边是火,右边是冰。绘画者说最近的确有情绪困扰但不知是什么,通过绘画澄清了自己的感受,感知到是对未来的迷茫与思索。

“雨中人”绘画在心理课的运用,为教育者解读学生的心灵,也为学生表达情绪和理解自我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极大的自我疗愈能力,相信学生们在绘画的过程中心理的自愈力可以得到焕发,能够从中觉察、感受并表达,寻找到其中的积极意义,获得更多的能量和勇气。

参考文献:

[1]弗洛姆.被遗忘的语言[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2]陈侃.绘画心理测验与心理分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对绘画的认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美术活动;幼儿;想象力的翅膀

中图分类号:G61

美术绘画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美术绘画教育是开展对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美术绘画能够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和儿童高尚道德情操。孩子们喜欢用画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以及内心的想法,孩子们在绘画的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建立自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绘画在幼儿的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在绘画教学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对幼儿进行耐心的教导是非常重要的。

一、运用适当的绘画活动导入方式

黑格尔主张,大自然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时时刻刻都在,在开展绘画教学工作时,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绘画导入方式。导入方式选择适当可以增强幼儿的好奇心,提高孩子们在绘画过程中的兴趣,从而起到锻炼幼儿想象力的良好效果。

1.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

童话故事具有通俗易懂、好玩有趣的特点,大部分幼儿都喜欢听一些童话故事。老师在进行绘画课程之前,利用幼儿爱听故事的特点,采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绘画课,能够有效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幼儿粘贴《小鸡》时,可以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鸡妈妈带一群小鸡到草地上去捉虫,可是有一只小鸡走着走着不见了,鸡妈妈到处找都找不到,我们帮鸡妈妈把小鸡找回来,好不好?”采取这种方式能够很好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粘贴小鸡时孩子们就会想着一定要帮鸡妈妈把小鸡找回来,他们就会特别的用心和认真。

2.利用唱儿歌的方式导入

儿歌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其歌词顺口好记。幼儿都比较喜欢听儿歌,在开始绘画课程以前用儿歌的形式导入可以有效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起幼儿画画的兴趣。例如:在教幼儿绘画《吹泡泡》时,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学习儿歌《吹泡泡》:吹泡泡,吹泡泡,吹出一大串,五颜六色真好看,小朋友们拍手笑。通过吹泡泡歌可以很快的提起孩子对泡泡的兴趣,他们会争先恐后的开始自己的绘画,并且能持续很长时间的绘画。

二、在绘画活动中引导幼儿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事物的外观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绘画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有这样一个关于观察力教学的实验,实验的内容是考查观察在幼儿绘画中的作用。把幼儿分成两组,请其中的一组直接画画,让他们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画什么,进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在绘画的过程中这组幼儿的精力大多不集中、目光比较涣散,在绘画上没有交点。他们的绘画成果大多比较不理想,绘画内容比较呆板、没有灵性。在另外一组的绘画中,把孩子们三五成群的分成小组,老师引导孩子们观察具体的事务,如桃树、苹果、小鸟等具体的物件,经过观察孩子们叽叽咋咋的讨论起来,场面非常热闹。在第一组已经结束绘画时,第二组才开始绘画,不过与第一组不同的是第二组孩子们大多是主动的迫不及待的开始绘画,在绘画的过程中,孩子们注意力很集中,显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绘画的成果表明第二组孩子的绘画比较生动、富有灵性,显示出孩子强烈的天性,他们的想象力的到自由的驰骋。

在现实的幼儿绘画教学中,老师应该向实验中第二组老师的做法一样,引导孩子对绘画的事务进行积极的观察,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力。强调观察在绘画中的作用,通过不断的锻炼幼儿的创造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在绘画活动中提升幼儿想象力的方法

(一)增强幼儿在绘画中的兴趣

孩子们大多喜欢信笔涂鸦、贴贴画画,但是在正式的全班绘画活动上,很多孩子会显得信心不足、缺乏足够的热情,在绘画过程中不敢主动的参与。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应该让不敢画画的孩子坐在积极参加画画的孩子旁边,并且鼓励积极参加到绘画中的孩子。保持轻松的口吻和孩子交流,让不想画画的孩子看到绘画的乐趣,激励他们主动的参与到绘画的活动中去。孩子有了兴趣,才会主动思考,并能采取自觉的行动,独立自主的让想象力插上翅膀,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不管画的质量怎么样,老师应该都把它们张贴出来,对画的比较好的学生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对画的不是太好的孩子要用商量的口吻和他们交流,帮助这些孩子进步。同时通过张贴孩子的作品,可以使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绘画情况有及时的了解,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孩子进行额外的教育。在融洽的氛围中能够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促使孩子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绘画活动中,为孩子想象力的发挥创造出良好的条件。

(二)老师对幼儿的绘画活动进行指导

幼儿的兴趣各有各的不同,理解能力也有不同,老师在绘画活动中进行讲解时有的孩子听懂了这一部分,却忘记了另一部分;另一些孩子则可能注意了这一点,而忽视了其它方面。因此,光凭讲解,很难达到使全体幼儿都认真听懂和理解的目的。这就需要老师在幼儿活动中去认真地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

1.及时的了解幼儿的思想意图

要及时了解幼儿的构思意图,随时予以帮助。如可用提问、提示、讨论等方法,积极引导幼儿开阔思路,帮助他们有目的地思考。

2.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多提问、多肯定幼儿

在绘画活动《太阳》的课堂上,教师可提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让幼儿知太阳光有七种颜色;用不同的墨镜看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太阳。当幼儿了解、尝试了的时候,教师及时的加以肯定,就会发现幼儿选用了不同的颜色画出了不同的太阳。通过提问,幼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物象。教师肯定孩子的想象部分,孩子就一定会更加夸张,想象会随之出现更加扩张。

3.要适当介绍幼儿的作品,达到相互启发的目的

通过适当介绍幼儿的作品,以达到相互启发的目的。及时地向幼儿介绍他们同伴的作品,老师的适当讲解在配合以同伴之间的示范作用,能够跟好的促进孩子对绘画的理解,提高在绘画中的参与度,培养孩子在绘画过程中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么娜.关于幼儿想象力的培养.文教资料,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