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黄鳝的养殖新技术

黄鳝的养殖新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黄鳝的养殖新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黄鳝的养殖新技术范文第1篇

在自然条件下,1龄黄鳝只能长到5~13克重。通过正常人工养殖,每天投放鳝鱼体重的3%~6%的饵料喂养,1龄黄鳝也只能长到18~40克重。使用沼渣配合人工正常养殖,每天投放饵料量只需鳝鱼体重的2%~4%,且达到的效果比正常养殖好。1龄黄鳝能长到30~70克重,比正常养殖增重约67%,降低成本30%左右。

一、筑建养鳝池和巢穴埂

根据养殖规模,确定池容的大小,池深要求1.7米,不浅于1.5米。池子挖好后,池底铺水泥沙浆,池墙用砖(片石)砌好,并用水泥沙浆勾缝,以免黄鳝打洞逃走。筑巢穴埂,沿池墙四周及中央,用卵石或碎石,修一道小埂,高0.7~1米,宽0.5米,石缝用稀泥和沼渣填满,作为黄鳝的巢穴和产卵埂。也可在中间开“十字”沟,自然长,宽0.8米,深0.25米,沟底部要用水泥沙浆抹面,填一些片石,石缝用沼渣和稀泥填满,同样可供黄鳝在石缝中作穴产卵。

二、饲养管理

1.放料。养鳝池及巢穴埂修筑好后,放黄鳝苗前半月,向池中投放沼渣肥。方法:将沼渣与稀泥混合投放,厚度为0.5~0.7米,作为黄鳝的饲料及活动场所。填好料后,放水入池,水深随季节而定,一般夏、秋季节水深0.5米左右,冬、春季节水深0.25米左右。

2.放养量。每平方米投放每条25克左右的小黄鳝2千克左右。

黄鳝的养殖新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泥鳅;养殖;基础建设

中图分类号:S96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055-03

收稿日期:2011-07-21

基金项目:2010年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编号:2010R411049)资助

作者简介:陈胜(1991―),男,浙江龙游人,浙江海洋学院海洋与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

1 泥鳅养殖的现状和生理特点分析

1.1 泥鳅养殖现状

泥鳅在野外分布广泛,数量多,但随着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泥鳅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由于人们 对泥鳅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导致泥鳅的过度捕捞,致使我国天然野生泥鳅数量逐年下降。在养殖方面,没有规模化的商业养殖,仅仅依靠野生捕获,不仅不能满足人们对泥鳅的需求,而且还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以发展规模化的泥鳅养殖势在必行。近年来伴随着渔业生产结构调整和特种水产养殖业不断兴起,泥鳅又开始在国内外市场走俏,这为人工养殖泥鳅创造了巨大的商机。泥鳅养殖开始从小水体养殖向规模化生产发展,但发展速度不是很快,而天然的泥鳅资源因生活水域受到严重污染、农药的滥用,以及电力捕鱼的危害等因素影响,资源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其商品已不能满足目前国内外日益增长市场的需求。鉴于此,开展泥鳅人工养殖有着广阔的前景[1]。

1.2 泥鳅生理特点分析泥鳅的抗病能力强,食性杂,可以适应多种水域单独养殖、混合养殖,特别是在一些比较狭小的水域中也能够摄食生长;泥鳅养殖占地少,投资小,收效大,饲养技术简单;泥鳅有很强的适应性,少疾病,高成活率;泥鳅繁殖力强,方便运输,种苗及饲料比较容易解决;泥鳅的生长速度快,而且产量高,泥鳅从幼鱼到成鱼上市一般只需6个月左右;泥鳅养殖方式多样,可以因地制宜选择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率,增加效益[2]。

2 养殖水域要求和苗种选择

2.1 对养殖水域的水质和土质要求

由于泥鳅本身的生理特性,泥鳅对水质要求不高,各种水质都能适应,包括自来水、地下水、河水、湖泊水等。然而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对泥鳅的生长非常不利(表1)[3];除了农药外,一些常用的消毒药物和化肥对泥鳅存活也存在着影响。

表1 几种化学农药对泥鳅的致死浓度

除了水质外,土质对泥鳅的质量也有较大的影响。不同土质养殖出的泥鳅的品质差别很大。底质为沙土的土质养殖出得泥鳅体色乌黑,脂肪含量少,骨骼也硬。而底质为粘土的水域养殖出的泥鳅一般体色偏黄,脂肪含量多,骨骼柔软,味道鲜美,所以在选择养殖的土质的时候,一般会选择黏土地质。

2.2 泥鳅种苗培育

泥鳅的种苗一般来源于野外捕获野生天然种苗、自然产卵繁殖或者是人工繁殖。野生天然种苗即为稻田、沟渠、小溪捕获泥鳅的幼苗。夏季暴雨后的稻田、沟渠进排水处,高温时节的阴凉水域处均比较集中,适于捕捞。通过该方法获得种苗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大规模的人工养殖。

自然产卵是把雌雄泥鳅按照一定比例放置在饲养池内产卵,以获得种苗。此法虽然操作简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产苗率低,达不到大规模养殖的要求。

人工繁殖法是大量获得养殖所需的种苗的一种重要方法。人工繁殖所选用的泥鳅一般为大鳞副泥鳅,苗种主要是自己育种。育种一般采用自己培育的雄泥鳅作为亲体,而雌泥鳅则采用从外面选购,之所以这样育种,主要考虑到如果都采用自己培育的作为亲体,这样不利于繁殖,有可能出现近亲杂交的现象;如果都是采用外种,成本上要增加,而且外来的雄苗种数量往往不足;如果采用自己培育的雄种和外来的雌种,这样可以节约成本和提高种苗的杂交性,这些品种抗逆性强、早熟高产、品质优良。

注射激素催产可以提高产卵率,使产卵集中一致,所以无论采用何种人工育苗技术,一般都应注射激素催产剂。剂量是每尾雌鳅注射0.5~1.0个鲤鱼脑垂体或是注射绒毛膜激素(HCG)100~150国际单位,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配成0.1mL的药液,雄鳅用量则减半[4]。人工泥鳅苗种培育一般有两种方法,动水法和静水法。

(1)动水法。需要建造一个动水池,池内通过各种装置使水不断的流动。选好的亲体放置在建造好的池子中,自然排卵受精,这个方法优点是技术性不强,缺点是受精率不高。

(2)静水法。可放入悬挂在鱼池水体中用40目筛绢制作的孵化池(箱)内,池(箱)中用棕片或柳树根做成鱼巢,让粘附在鱼巢上的卵子在池(箱)中自然孵化,产卵后要及时捞出亲鳅,以免亲鱼吞食卵子[5]。

2.3 饵料的准备

人工养殖泥鳅,饵料是十分关键的。泥鳅是杂食性动物,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为达到预期产量,应该准备充足的饵料。包括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植物性饵料一般为豆粕,动物性饵料一般为鸡蛋,河蚌肉,鱼粉等,同时还要加定量的磷酸二氢钙,但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饵料。

2010年,笔者在对龙游泥鳅养殖基地进行实际调查时,专门探究了如何配置不同发育时期的泥鳅的饵料种类。泥鳅幼苗孵化3d之后卵黄囊就消失了,从这开始投放鸡蛋黄,连续投放7d。7d后,幼苗可自由食用水中微生物,这时候可以开始投放豆浆,增加水的肥度,肥水产生大量微生物供育苗食用。投放豆浆需要把握好次数和时间,一般是1d投放2次,早上5:00开始投放一次,下午14:00以后开始投放一次,这次投放要迅速,1h内结束,这样有利于微生物吸收,不至于水质变坏,而且投放量要把握准确,每亩养殖池投放的豆浆数为纯豆5kg左右磨成的豆浆。当幼苗生长一个月以后,仅仅摄食微生物已不能满足泥鳅的生长需求,这时候开始投放人工饲料,饲料的组成种类主要是动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包括酵母粉(有利于泥鳅对食物的消化),豆粕,河蚌肉,鱼粉和磷酸二氢钙。初期投放的饲料中动物性蛋白含量比较高,一般占据60%以上,投放量也较大,占据鱼体总重量的10%左右。随着幼苗的长大,也就是两个月后植物性蛋白一般占到80%以上。而且投放饵料的量也逐渐减少,从占鱼体总体重的10%慢慢递减到3%。

3 池塘建设与日常管理

3.1 池塘建设

泥鳅虽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但是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泥鳅对环境还是有一定的要求,如果环境条件较差,容易造成鳅苗的成活率偏低,泥鳅生长慢等现象,所以泥鳅池的地点选择显得比较重要。

选择地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池塘的水源不仅要充足、可靠,而且水质清新良好,无枯水期,满足泥鳅养殖时用水的需要。水源地不仅不能有工业污水和其他污染,而且要做到进排水方便,最好能够是自流自排,这样既方便管理又节省开支。养殖池内光照要充足,这样才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土质对泥鳅的品质影响也很大,选择中性或者微酸性的粘质土壤进行泥鳅养殖为最佳,粘土中含有大量的腐蚀物质,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为泥鳅的生长提供饵料[6]。

泥鳅养殖塘的面积如果过大,则不利于管理,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如资金、人力、土地面积、水量、市场等方面进行对泥鳅养殖池规模的设计。调查得到,如果是原有池改建,为节约成本,一般只在原基础上进行少量改造;如果是新建池塘,长方形的为最佳,一般宽小于15m,长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决定,整个池塘占地面积通常要小于667m2。宽度的设定,主要以便于饵料投放,池塘管理和泥鳅捕捞为目标。池深最好为1m,池水深通常是40~70cm,而且至少在底部保留10cm的淤泥。进水口要高出水面20~30cm,排水孔则在池塘的最低处设置,同时与池塘正常水平面相平处还要设置一个溢水口,以防养殖池内的水位过高。不论是进水口、排水口或溢水口,都需要用密网布进行包裹,池底建造时候要向排水口倾斜,并且设置与排水口相连的鱼溜,其面积约为池底面积的5%,最低处低于池底30~35cm。

泥鳅有钻洞的天性,同时也善于跳跃,所以防逃设施的建造对于池塘养殖泥鳅尤为重要,网围就是池塘网围养殖泥鳅防逃措施的关键。为了防止泥鳅钻洞逃脱,修建养殖池时需向下深挖20cm,网片沿着整个池壁铺设。防止泥鳅逃脱的网片要向下深埋至硬土层,网片上面要高出水面15~20cm。同时泥鳅养殖池在池壁建设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斜度,这样主要有起到两个作用,即防止池壁坍塌和有效预防泥鳅钻壁逃跑。养殖池周围还要围起一定高度的网片栅栏,网片栅栏的高度通常为1.5m以上,这样不仅能防止蛇、青蛙或其他野生动物进入养殖池内,同时也使养殖池处于一个相对隔离的环境。每个养殖池的四周通常都建有喂食台。喂食台由绳索,浮子和网片制成。喂食台底部用比较密的网片制成,这样可以防止饵料落入水底,网片通过绳索与浮子连接,使得喂食台半漂浮于水面,然后再将浮子固定即可。每个喂食台的大小通常为5m2左右。饵料投放在喂食台上,通过观察饵料的被吃情况,可以判断应该增加还是减少饵料的数量。饵料如果很快被吃完,说明投放饵料的量少于泥鳅的所需量,应该增加投放饵料的数量,如果发现还有饵料剩余,应适当减少投放饵料的数量。每天投料要定时,早上一般在9:00前要投料完毕,下午最迟不超过15:00点[7~12]。

3.2 池塘的日常维护和养殖技术要点

池中可以投放一些浮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覆盖面积约占养殖池的池面面积10%,这些植物不仅能起到遮阳、吸收水中过剩养分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吸引水生昆虫,为泥鳅提供活饵料,同时泥鳅还可以自由地摄食水生植物的嫩根嫩芽,增加了泥鳅的食物来源和种类,提高泥鳅的品质。

通常每亩池中投放泥鳅苗20万尾,放养前要对塘内进行清塘消毒,然后投入有机肥料,进行肥塘。投入苗的同时,每亩最好投放一斤小虾苗,利用虾对水中氧气含量的敏感性,测试水中的含氧量,如果发现虾跳,则说明水中含氧量少,应该减少或者停止投放食物。同时每亩投放20~30尾鲢鱼以过滤水质。

平时要坚持巡塘检查,主要查看水质、水色,观察泥鳅的活动及摄食情况等。泥鳅在中度偏酸的水中生长较快,保持池塘适度酸性水质能够提高养殖效益。因此,在进行大规模养殖时,必须定期检测水中的pH值。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观察水色判断是否适于泥鳅生长,一般来说水色为浅褐色,能见度为10cm的时候是最适合泥鳅生长的。同时还要定期检查泥鳅的生长情况,随时调整喂食、施肥、冲新水等措施[13~17]。

参考文献:

[1] 田中成.中国饲料原料信息网泥鳅养殖的历史、现状和前景[EB/OL].[2011-06-21]./ypnew_view.asp.

[2] 李志成.泥鳅养殖的经济效益[J].知识经济,2011,4(25):118.

[3] 刘孝华.泥鳅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08,1(5):93~95.

[4] 施海涛.初冬泥鳅最肥美[J].科学养鱼,2010,2(1):70.

[5] 朱述淦.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1(1):39~41.

[6] 金 宏.黄鳝泥鳅高产养殖新技术[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0):68~69.

[7] 王 琦.泥鳅养殖与加工[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8] 徐在宽,徐 明.怎样办好家庭泥鳅黄鳝养殖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9] 潘建林,徐在宽,费志良,等.黄鳝与泥鳅养殖新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0] 陈寿松.泥鳅水泥池微流水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7(16):48~49.

[11] 路志鸣,吴红英.水泥池泥鳅养殖技术[J].水产养殖,2007(11):14~15.

[12] 江 霞,刘先俊.水泥池无公害养殖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5~27.

[13] 邹胜员.泥鳅的稻田养殖技术[J].江西农业经济,2000(4):33.

[14] 桑贤强,周盘良,杨建平,等.稻田养殖泥鳅技术[J].当代农业,2001(5):34~35.

[15] 石传翠,杜本俊,高 群,等.科学养殖黄鳝泥鳅大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黄鳝的养殖新技术范文第3篇

作为全国无公害产品基地和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双河水产养殖基地已小有名气。“高温季节鱼塘缺氧可以做到提前预警,全自动供氧预警系统可有效应对鱼类缺氧。只要打开视频监控,就算管理员不在现场,鱼塘的每个角落也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不仅省去了技术人员来回奔波的麻烦,也使得饲养管理更加科学、准确!”养殖基地管理人员欣喜地对记者说。

柳叶河是贯穿西平东西的主要河道,双河水产养殖基地背靠柳叶河水域,沿河农户对水产养殖有着娴熟的技艺和深厚的情感。双河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围绕草鱼无公害养殖这一主推技术,制定了详细的养殖技术规程,按照水深3米,鱼池浆砌、设施配套、排灌分离的基本要求,开展草鱼高密度分层混养、甲鱼混养和精养鱼池高效健康养殖,年产成鱼30万斤以上,年创效益50万元以上,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双河水产养殖基地是西平县现代渔业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介绍,西平县现有养殖水面3万多亩,年水产品产量6800吨,养殖品种10余个。已创建农业部水产养殖健康养殖示范场1个,河南省健康养殖示范场5个;认定无公害水产品产地6处,5个品种通过无公害水产品认证,拥有河南省农业厅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基地1个,市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区10个;水产专业养殖有限公司及水产专业养殖合作社达23家。

西平县水产业生产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发展过程。2013年以前,水产养殖多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滞后,缺乏品牌意识,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2013年以来,国家作出了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渔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规划和部署,西平县农业局水产部门因势利导,以发展培育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水产养殖协会为突破口,把众多分散的水产养殖经营者组织起来,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规范从业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使他们抱团发展,告别了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局面,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据西平县水产站站长徐伟民介绍,在技术推广上,他们充分利用基层水产推广补助项目开展的有利时机,重点推广了池塘高产养殖、鱼病综合防治等技术,着力推进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了自我服务能力,在养殖模式优化方面形成了几大亮点,其中最具特色和规模的有黄鳝、中华鳖、泥鳅生态养殖,高密度草鱼分层混养,河道微流水网箱养殖大闸蟹、美国加州淡水鲈鱼、家庭庭院立体养殖观赏龟等。在基层水产推广补助项目实施前,西平县水产养殖基本上处于半精养和靠天放养状态,不注重资源保护,不控制放养密度,不重视投饵管理和水质调控,养殖效益不高,一般亩产1000斤以下,亩平均产值不足5000元。2013年项目实施后,当年11月,全县仅四大家鱼产量就达38.6万斤,其中有670亩坑塘亩产超过2000斤。尤其是双河水产养殖示范基地草鱼高密度混养模式的推广,使西平的水产养殖环境大为改善,套养的鲢鳙鱼长势喜人,引来全县200多户养殖户来双河基地“取经”。去年,县水产站在全县重点推广了这一养殖模式,使主推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落实到户。

西平县农业局水产部门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规范合作社运行管理,督查指导协会积极做好内部制度建设工作,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同时,实行服务承诺制,坚持实施协会理事带动会员、会员带动辐射户的帮扶措施,努力做好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和水产品营销,依托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和水产科技示范基地,积极打造诚信协会服务平台。

西平县农业局水产部门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信息优势,组织指导协会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积极开展渔业科技培训及科普宣传活动。在养殖密集的乡镇开展水产科技下乡活动,现场提供水产科技服务,并在县电视台举办水产科技专题讲座。组织会员到水产养殖先进省市参观考察,重点围绕水质调控技术、渔业投入品监管、新型增氧技术进行学习并加以推广。充分利用水产科技示范基地鱼病快诊网络系统,大力推广实时鱼病快诊,解决了渔业养殖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黄鳝的养殖新技术范文第4篇

1-6月出栏生猪64.12万头,同比增加21.66%,三元杂交猪25.64万头,占生猪总产量40%,出栏牛0.6万头,同比增加1.69%,出栏羊0.87万头,同比增长1.17%,出笼家禽228.3万羽,同比增加0.97%,蛋品产量6204.57吨,同比增长0.5%;存栏生猪75.5万头,同比增加15.62%,其中母猪7.582万头,同比增加19.02%,存栏牛2.89万头,同比增加1.04%,存栏羊2.71万头,同比增加0.74%,存笼家禽425.2万羽,同比增加0.73%。全县放养水面150027亩,鱼种10525万尾,其中引进翘嘴红鲌40万尾,匙吻鲟4000尾,苗种繁育2亿尾,上半年水产品总产量17200吨。

二、养殖业形势分析

1、产业结构及市场价格变化。一是产业受市场价格变化、产业扶持政策、城市建设等系列原因调整,规模养殖户逐步增加,散养户明显减少;二是受产业扶持政策和市场高价影响,生猪自繁自养普及率逐步增加,母猪饲养户增多,种猪价格持续上扬;三是生猪产业受冰灾影响严重。1月15日—2月13日止,全县因冰冻原因死亡生猪2.2万头,倒塌栏舍1.4万平方米,导致今年存栏、出栏生猪减少了20-30%。目前,仔猪存栏量减少,养殖户补栏困难,导致仔猪价格居高不下,仔猪价格达36元/公斤,比往年同期上涨200%。近期因国家宏观调控和周边疫情影响,加之进进生猪销售淡季,仔猪价格和肥猪价格明显下降,肥猪价格最高降幅达150元,但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和目前生猪存栏情况,生猪价格不会出低谷,后期仍会出现一定回升;四是饲料市场价格仍然保持较高价位。乳猪料市场均价4300元/吨,肥猪料市场均价3950元/吨,养殖本钱大幅增加。

三、灾后重建工作

1、加强领导,成立机构。迅速成立了由刘云辉局长任组长,张建林、严佑红副局长任副组长,畜牧科、水产科为成员的养殖业抗冰防灾小组,紧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对策。

2、强化服务,排忧解难。一是全力开展养殖业抗冰防冻技术指导。编印了养殖业防冷防冻技术资料2000份,组织乡镇动物防疫员发放到各养殖专业户;抽调6名同道成立3个技术小组,克服重重困难,采取直接上户或电话联系等方式,指导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开展屋顶除冰、防冻、防疫工作。二是认真做好相关服务工作。组织基层动物防疫员,冒着恶劣天气,对全县所有规模养禽户进行了一次禽流感的全面免疫接种;鼓励生猪人工授精员发扬不怕苦的精神,尽量满足养猪户的要求,实在不能到位的,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我局积极联系县内饲料生产企业,解决部分规模养殖户因运输原因造成饲料告急的严重题目,想尽一切办法为养殖户排忧解难。

3、广泛收集信息,及时处理灾情。一是全面动员各乡镇动物防疫机构工作职员投进到养殖业抗冰防灾工作中,及时把握有关灾情迅速上报,局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及时收集和上报有关情况。二是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和重大灾情。1月28日,天心牧业公司报告忽然倒塌四栋规模猪舍,我局立即组织职员冒着路滑冰冻的危险连续3次到达现场,指导协助猪场开展自救工作,抢运种猪700余头,立即组织职员开展屋顶除冰工作,对死亡生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并严密消毒,有力地防范了灾情的进一步恶化。2月4日,光明派派乳业有限公司因停电拒收鲜奶,近20名奶农到县政府集体上访,我局积极协助部分做好奶农的思想工作,稳定奶农的情绪,在县人民政府与企业的协调下,事件得到圆满解决。

4、有所侧重,适当补偿。为搞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上级下拨了部分资金作为养殖业受灾损失补偿。由于受灾面积广,受灾户多,而补助资金未几,受灾户不能全部得到补偿。为搞好资金发放工作,我局综合考虑,统筹兼顾,采取有所侧重,造当补偿的办法,共补助受灾户76户,补助资金1*万元。

四、完成主要工作任务

1、全面落实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县财政局、县畜牧局联合对县内生猪规模养殖场进行现场审核,累计查看养殖场103处,终极审定规模场补贴对象88户,明确建设内容,发放项目启动资金265万元。

2、进一步完善生猪良种补贴项目治理。3月10日召开全县乡镇畜牧水产服务站和供精单位专题会议,累计完成良种补贴数6.39万胎次,发放补贴资金127.8万元。同时,对20*年项目实施做出了进一步规划要求,以看畜发10号《关于进一步加生猪良种补贴项目治理的通知》制定下发了《*县实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治理暂行规定》,并且该暂行规定以看畜水规备001号文件报县人民政府法制办备案。

3、认真申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按照上级要求,联合县发改委对相关规模场(小区)进行现场审查,确定建设项目单位15个,其中备选项目3个,累计资金900万元,其中中心扶持资金560万元,自筹资金340万元。

4、积极开展技能培训。一是参加全县组织的农民素质教育养殖专业户科技培训活动,现已开展培训3期。举办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班12次,培训人数达512人次,利用网络对养殖农户进行养殖技术指导,发送技术信息8条,6000农户受到指导。冰灾期间发送技术资料10000套,同时,对10000亩水面进行了水产病害监控,并重点农户的水产病害进行了指导防治。二是参加“科技阳光信息平台”建设,以信息群发方式进行科技知识和市场价格信息传达和普及,参与农业110共同建设,进一步强化为民服务意识。

5、有序开展湘江禁渔工作。春季禁渔工作是我县渔业的一件大事、特事,一是做好禁渔方案。2月份就制定了《*县春季禁渔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并报送县人民政府批准。二是大力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手段大力宣传春禁工作的意义,做到沿河乡镇村和村民都明白,共发送市人民政府的禁渔通告500份,分发到各沿河乡镇村和渔民手中,在渡口、社区、学校、渔民集中区域张贴通告100份,同时,县电视台专题宣传春季禁渔工作10天,竖立禁渔牌3块,禁旗10面,市人民政府的禁渔通告磁带一本,出动宣传车、宣传船30次,使禁渔人人清楚,个个明白。三是认真做好渔民禁渔期间的补助发放工作,为使禁渔期间渔民补助发放公平、公正,县畜牧水产局制定了《*县春季禁渔渔民补助发放办法》,对县境内的专业渔民、兼业渔民的家庭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发放渔民家庭情况统计表,由渔民所在社区、村同一填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查,县畜牧水产局审核,4月份共对全县272户,家庭人口1365人进行了逐户审核,根据县人民政府制定的标准,每月共发放春季禁渔渔民补助147010元,全县共发放441030元,由渔民所在乡镇财政从银行直接发放给渔民。四是扎实进行禁渔督查。按照县政府的同一布置,以县局牵头的禁渔工作组天天都在禁渔区进行督查,3个月共出动渔政执法船69航次,出动执法车28次,做到了白天、晚上检查相结合,基本做到了河中无渔船,岸边无网具,市场无河鱼。查处了张先东等违规作业职员4人,处罚款2100元,现场没收并销毁矮阵25米、迷魂阵20米、虾毫232个、纱套网320米、丝网100米、扳曾1个、电瓶1只。*县首次春季禁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6、加快特色水产养殖发展。今年主要抓了翘嘴红鲌、匙吻鲟、网箱养殖黄鳝、小龙虾、河蟹、生态团鱼等特色水产养殖。翘嘴红鲌春片放养40万尾,养殖面积100亩;匙吻鲟养殖示范10亩,放养10cm规格鱼种4000尾;河蟹集约化养殖600亩,放养扣蟹30万只;网箱养殖黄鳝下水网箱5000口;小龙虾养殖面积1000亩;生态团鱼养殖新扩面积200亩。全县特色水产养殖特色明显。

7、抓好百里水产走廊项目*核心区建设。一是项目区的鱼池改造项目。年初共对核心示范区的1000亩标准鱼池进行了改造,主要是水系、电力和鱼池护坡整理,共投进建设资金580万元。二是完成了伊思丽公司的珍珠城的项目土地平整和设计工作,进进项目建设阶段。三是核心示范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成效,上半年完成项目招商2个,引进资金300万元。四是核心示范区的道路建设已经启动,年内完工。

8、完成水产养殖业污染源普查。按照上级的布置安排,2月开始了水产养殖业污染源普查员的业务培训,3月召开了全县水产养殖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动员会,4月进行进户普查工作,共完成普查资料2000套,5月完成了数据的进库工作,水产养殖业污染源普查工作顺利完成。

五、强化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1、广泛宣传。根据上级要求和实际需要,多层次、多方位的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兽药治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治理条例》等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印发法律法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养殖业投进品安全知识、食品安全知识等宣传资料1万余份,全面普及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强化畜禽水产品生产经营户安全生产要求,进步养殖业投进品质量安全判别与防范能力。

2、严格监管。一是全面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严格按农业部《关于切实做好20*年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的通知》、和长畜水发16号《关于贯彻落实〈20*年全省动物卫生监视执法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强化动物及其产品检疫工作,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确保了产地检疫率、定点屠宰检疫率达100%。以村级防疫员为主体,在全县范围内强开展了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狂犬病等强制免疫,有效控制了全县畜禽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二是全面加强水产用药和水产品质量监管。开展了渔业生产环境执法专项行动,对*渔场、靖港哑河渔场、格塘千龙湖、黄田渔场等重要渔业生产基地和渔药经营点的渔药进行清查,严厉查处绿霉素、孔雀石绿等违禁用药,没有发现使用禁用药物的行为。同时要求渔业养殖户建立健全健康养殖档案,正确登记渔药(饲料)购买、使用及水产品购销往来情况,做到有据可查。累计检查渔药经营单位和养殖场20家,整改8家。

三是全面加强肉类产品安全监管。加强对城区肉类市场清查,严格清查各肉类经营点来源,对无证、无检疫的白板肉和病死猪肉进行收缴并无害化处理,有效保障城区居民肉食安全。

四是全面加强以“瘦肉精”等违禁药物为主的兽药、饲料专项行政执法工作。由县局畜牧水产执法队牵头,组织相关执法职员,加大了兽药和饲料生产、经营企业产品检查力度,对违禁药物和假冒伪劣药进行收缴处

理,并开展养殖场(户)、生猪贩运户的尿样抽检,高度关注全县违禁药物市场动态。累计检查饲料、兽药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66家,整改4家,没收禁用磺胺类药、呋喃唑酮片、氯霉素片等4800片,没收蟾毒素、虫菌克、通便开胃精、百鸩杀星等过期药20合(瓶、袋)。

五是建立健全畜禽水产品健康养殖档案。为规范兽药、饲料的使用,保障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了对大中型畜禽水产品养殖场的执法检查,检查了*养殖小区、*养殖小区、黄金猪场等15家养猪场,没有发现违规使用药物和违规使用添加剂等不法行为,但少数没有建立健康养殖档案;检查了丁字镇桃花渔场、靖港哑河渔场、*渔场、新康渔场、格塘千龙湖等20家养殖生产单位的生产记录和用药记录,没有发现使用禁用药物的现象,但养殖档案不健全。为此,我们都现场要求并督促畜禽水产品养殖场(户)建立健全健康养殖档案。

六、动物防疫工作

1、严格执法。一是加强检疫队伍建设,严格考核,做到持证上岗,亮证文明执法。上半年全县无因行政执法而引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案件。二是加强产地检疫,采取定点收购的驻点检疫与活动收购的主动申报检疫相结合的办法,严厉打击逃检、抗检等违法行为。三是集中时间,集中气力抓好村点屠宰检疫,安排专人抽检,定期收费,造册登记。屠宰场实行专人24小时值班制,实施宰前、宰中、宰后全程检疫。乡镇农贸市场逐步实行天天检疫,收费、盖章同步进行。四是各乡镇明确专人,加强对村点屠宰免疫标识的查验、回收工作。五是开展经常性监视稽查,严厉打击经运户违法违规行为。六是明确专人及时查疫、堵疫,加强对动物疫情的监控,严防外来疫畜禽流进我县。上半年全县共查处逃检抗检经营户、违法生产经营单位3起,检出病死畜15头,病死禽470羽,病死动物产品170公斤,已全部作无害化处理。

2、加大检测体系建设力度。年初对县站的实验检测体系进行规范添置必备的仪器设备,明确实验专人,加强职员培训,确保我县能够开展口蹄疫、禽流感、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检测,同时进一步完善血吸虫病的实验检测和放化疗等。

七、下半年工作

1、进一步加快生猪养殖方式的转变。认真落实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小区)建设项目,进步全县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促进生猪生产可持续发展。

2、进一步加大生猪疫病防控力度。一是稳定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职员队伍,加强科学养猪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训。二是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疫情即时监控、即时跟踪、即时防疫。三是做好生猪防病治病知识普及工作,尽量减少疫病的发生。

3、扎实有效地开展水产养殖技术的培训工作,主要是对生产方式的转变、水产品质量安全、新品种、新技术等的培训。

黄鳝的养殖新技术范文第5篇

1.1循环型农业的内涵

循环型农业是一种新兴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充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循环型农业的主要特征

循环型农业的主要特征有:①注重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将其看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②提倡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技术,适度使用环境友好的“绿色”农用化学品,实现环境污染最小化;③利用高新技术优化农业系统结构,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④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通过废物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与相关产业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网络。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主要指在生态农业实现生产系统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物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推进系统之间的横向联合,最后实现整个农业系统的物质循环,使各种农业废弃物得到资源化[1]。对于宝应来说,发展一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如有机肥的工厂化生产、生物质资源发电、秸杆的综合利用、农副产品的加工、农业龙头企业的建立等,再结合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就是在推进农业循环经济。

2宝应县有机农业循环经济的现状

2.1发展有机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

宝应县位于江苏省中部,京航大运河贯穿南北,总面积1467m2,耕地78万亩,绿化覆盖率16.8%。2000年3月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生态示范区,2002年宝应县整个县域被江苏省环保厅列位循环经济试点,2004年11月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首家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试点,2006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宝应县为“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成为全国唯一的示范县。宝应县围绕建设循环经济试点县这一主题,结合深化生态示范区建设内涵,在创建“全国生态县”这一大的框架下,走以有机产业为主要内容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对循环经济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积极探索。近几年来,宝应县通过建设一大批有机食品基地,形成有机产业链网,在农业、畜禽、水产和农副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努力实现废弃物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期达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目标,为有效控制宝应县的农业面源污染,转化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走出一条新路。

2.2积极探索,找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切入点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持续农业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形式,是既能实现增产又能保护环境的21世纪的农业[2]。宝应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也作为农业大县,一方面需要把资源优势、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宝应县的农产品、畜禽生产特别是水产品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努力做大做强这些品牌,提高农副产品的品质,寻求宝应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必须从这两个基本点出发。通过调查研究和考察认证,认识到:发展有机产业是宝应县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最佳切入点。有机农业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不施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农业。有机农业不是单一的作物种植,而是强调种养结合,农林牧副渔合理配置,从而实现营养物质循环利用的综合农业系统[3]。而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2]。有机农业和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都是在确保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达到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因此,从宝应县实际出发,以有机产业推动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是最佳选择。

3因地制宜,实施三大有机农业循环产业链模式

目前宝应县水稻种植面积63万亩,荷藕种植面积12万亩,水产养殖面积48万亩,养鸭80万只,并已组建了一批加工企业,形成了产业化体系。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宝应县就建立了绿色食品基地,开发了一批绿色食品。但是,由于绿色食品的自身限制和加入WTO后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需要,就必须在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上做文章。为此在绿色食品开发的基础上,精心选择优势产业,采用优良品种,强化有机农业管理,共建设有机食品基地36个,5.8万多亩,涵盖稻米、蟹、虾、甲鱼、梨、桃、草莓、鸭、藕、水芹、茨菰、猪等5大类12个品种,遍布全县14个镇,分布在运西湖泊、中部平原、东荡湿地三大循环经济(有机产业)园内。

3.1宝应运西有机农业循环产业链模式

在运西湖泊循环经济园,重点发展有机蟹、有机稻米,推行稻田养蟹、生态养殖和轮渔轮休模式()。该区总面积42万亩,其中以宝应湖为主体的水域达20.5万亩。宝应湖是全县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湖泊,具有工农业及生活给水、接纳排水、调蓄水量、防御洪涝旱渍灾害、沟通航运、水产养殖、发展旅游等多种功能,其巨大的自净能力和水容量,对于保护区域生态平衡、调节区域小气候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是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场所和水产养殖的重要基地。在宝应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后,其水质对调水的质量有重要影响。纵观宝应湖历史,其湖水经历了由“清水”变“混水”再变“黑水”然后再恢复变为“清水”这样一个曲折过程。近年来,宝应县实施了宝应湖综合整治和轮渔轮休工程,通过控制工业污染,推广周边农田稻田养蟹、池塘种草、放螺、养蟹生态养殖模式和有机商品肥。稻田养蟹每亩平均产蟹30kg,收稻300kg,亩产值3500元以上,纯收入400~500元,经济效益是常规粮田的4~5倍。通过恢复优质水草,发展水产养殖,转化营养物质,减少营养物质输入,增加水产品输出,维护湖泊生态平衡,既有效控制湖泊沼泽化,又防治了富营养化,使宝应湖由“黑”变“清”。以区内建成的中宝德园有机农场为例,每年可减少施用化肥50t、农药150kg,消化畜禽粪便、农业秸秆等废弃物1500t,实现了良性循环。目前已开发的有机稻米平均亩产稻350kg,产米260kg,市场销售价已达到每公斤11.20元,亩产值2912元,虽然其产量比常规稻低30%、成本高50%,但经济效益是常规稻的4~5倍,使农民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

3.2东荡有机农业循环产业链模式

东荡湿地循环经济园总面积45万亩,这里原是沼泽化滩涂,有很厚的草渣层,土壤十分肥沃。在创建生态示范区的进程中,该区实行了大面积退粮还水,重点发展具有传统优势的荷藕、茨菇等水生蔬菜,既扩大了滞涝面积,增强了调蓄能力,又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运用食物链原理在藕田套养泥鳅、黄鳝等,泥鳅食地下害虫,推行生物防治,既减少农药对水体污染,又增收泥鳅、黄鳝等水产品,并改善农产品品质。重点推广有机藕、有机鸭,推行藕田套养、鱼鸭结合等模式()。藕田套养亩产藕1000kg、泥鳅50kg、鱼50kg,综合效益每亩达2500元,比单一种藕增加收益700多元。另一方面,运用循环经济理念组建一批荷藕加工企业,多层次开发荷藕产业,形成系列产品。荷藕加工成盐渍藕、水煮藕、保鲜藕、藕粉、藕汁饮料、混合菜等,出口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市场;鲜荷叶生产荷叶茶,加工下脚料藕节生产中药材,藕皮生产饲料养猪,猪粪还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区内的扬州华贵食品有限公司从2001年开始建设有机藕基地,2003年有机藕基地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中心的有机认证,其生产加工体系也相继通过有机加工认证,开发出国内市场第一个有机莲藕汁饮料,其市场销售行情较好,经济效益提高近30%。

3.3中部有机农业循环产业链模式

在中部平原循环经济园重点发展有机稻、有机猪、有机鹅,推行种养结合模式()。该区总面积70万亩,水系配套、灌排方便,是全县稻麦油的主产、高产区。区内推广轮作制和多种形式的间套复种,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多途径、多层次利用农业废弃物。采用秸秆发展奶牛养殖,牛粪和秸秆生产食用菌;采用农副产品加工生产饲料养猪,猪粪和食用菌渣加工成商品有机肥。通过有机肥推广使用,把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养猪不种田、养殖和种植相分离”的情况重新结合起来,实现种养有机结合,构成良性循环。

4有机农业循环产业链模式实施的效益

通过发展有机产业和循环经济,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使宝应县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同时也改善了投资环境,增强了投资吸引力,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客商来宝应县投资兴业。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德仪、意大利比利瑞、意维丝公司先后落户宝应,尤其农业投资商更是看好宝应,泰国川兴泰、台湾王将公司先后在宝应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和1000万美元,先期开发优质稻米和畜牧,并逐步向有机食品方向发展。有机农业的发展和循环经济的推进,进一步促进了宝应县经济建设,提升了宝应县经济品位,显现了环境为经济发展贡献份额。2003年宝应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9亿元,比1999年增长了34.5%,农民人均收入达3902元,比1999年增长了21.1%。而2003年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为459万t,比1999年下降了45.4%。县内水环境质量好于国家地面水Ⅲ类标准,大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声环境质量符合区划功能标准,全县基本实现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黄鳝的养殖新技术范文第6篇

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镇农业优势,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现就加快全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出指导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国家农业改革与发展试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和北部现代农业示范长廊建设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园区建设、服务平台打造,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二、目标任务

1.高效农业发展。2014年,全镇高效农业面积达29000亩。其中,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000亩,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500亩,新增高效设施渔业面积600亩,生猪养殖6.265万头,家禽、特禽养殖达125.85万羽,生猪、蛋禽、肉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8%、99.5%和96%。全镇高效农业面积达75%以上。新增“三品”认证数10个。

2.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省级河横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核心地位。依托农溱线、溱湖大道、娄沈路、沈马路、229省道五条现代农业产业带,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打造优质稻麦种植区、高效特色(设施农业)产业区、休闲观光农业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四大功能区域,建成1个万亩粮食高效增产示范方和4个2000亩以上高效农业特色示范方,完善、提升、打造20个农业项目亮点及5000亩水产养殖区,引进投资额200万元以上的“三资”农业项目15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个,2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3个。

3.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去年4个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新增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整体推进村11个,新建连片100亩农场15个,连片300亩农场5个,全镇每个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85%。

4.产销订单农业生产。出台订单农业激励政策,提高订单农业覆盖面,大力发展合作共赢的产销订单农业。2014年力争实现粮食订单生产达70%以上,畜禽、水产订单生产达80%以上,蔬菜等经济作物订单生产达80%。培养农民经纪人20人以上。建成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2个以上。

5.农业服务体系构建。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30家。完成农技服务骨干培训工程,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人员200名以上。每个村培育3—5名粮食、蔬菜、瓜果及家禽、水产养殖等“土专家”、“土秀才”。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建成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农业龙头企业、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推广产品二维码标识。加快推进农机、植保专业服务组织建设,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农业规模经营专业化服务覆盖率达90%。

三、工作措施

1.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示范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大力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确保年底全面完成工作任务。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为基础,以培育新型规模经营主体为抓手,以土地集中流转、租赁托管、专业合作为模式,搭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合理把握土地流转价格,原则上控制每亩1000元,做到程序合理、合同规范、手续完备,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化解机制,有效衔接土地流转供求。加大土地流转政策扶持,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路径,促进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主体集中。

二是培育规模经营主体。大力推行连片集中种植,稳步发展养殖规模基地,积极探索发展专业化服务组织采用全程托管服务方式,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生产基地;鼓励支持园区内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合作经营和统一服务;鼓励农民投资入股,实现集约生产、规模经营。

三是加大整体推进力度。在巩固原有河横、冯庄、联盟、万众等4个整体推进村成效、提升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的同时,其它村要建立1个以上村干部或大学生村官创办、领办的合作经济组织,培植3个以上土地规模经营面积不少于100亩或1个300亩以上的小农场(含连片流转的高效规模设施农业项目),确保到2014年底80%的村达到整体推进目标并通过区验收。

2.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示范区农业转型升级步伐

一是加快推进省级河横园区建设。结合市北部现代农业示范长廊建设规划要求,进一步细化省级河横园区建设规划和工作方案,加快推进园区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年底建成开放。高起点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落实用地指标,启动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突出抓好园区5000亩核心区的项目建设,利用河横品牌优势,放大生态农业和农业观光旅游产业优势,建好国家和省级展示方,提升园区农业项目和农业产业档次,促进传统农业向高端农业发展。

二是规划实施四个产业园区发展。

(1)优质稻麦种植区建设。沿沈马路东延(姜溱河向东)至新229省道北延线交汇,区域范围包括河横省级稻麦油展示基地、夹河村、沈高村、华扬村、超幸村、官庄村、后堡村,规划面积1.5万亩。不在规划范围内的村必须要建好1个以家庭小农场为载体、面积不小于200亩的示范方。年内实现水稻单产700公斤/亩,小麦单产500公斤/亩。

(2)特色农业产业区建设。重点围绕沈马路、娄沈路、农溱线、229省道、溱湖大道等“三横两纵”交通沿线规划打造优质果蔬种植和特禽特水养殖两大特色产业。西侧突出沿娄沈路、星马路向北至沈马线东延与229省道交界处,向南至农溱线东延的交汇处。东侧突出沿娄沈线向南打造一条南北通道至229省道。区域范围包括沈马路河横千亩葡萄园、双星村、夏北村、沈高村、夏朱村、联盟村、冯庄村、单塘村、天民村及万众村、官庄村、后堡村229省道两侧,规划建设面积1.5万亩。

着力打造20个种养亮点。在设施种植上重点打造河横葡萄、双禾果蔬,沈高果蔬、单塘果蔬、苏腾绿野、夏朱蔬菜;在特水养殖上重点打造大洋观赏鱼、阿林水产、溱湖龙虾、玉龙河蟹、夹河罗氏虾、官庄长鱼、黄鳝;在畜禽规模养殖上,重点打造河横绿壳草鸡蛋、河横灰天鹅、夹河禽蛋养殖销售、双星野鸭、天民奶牛、联盟猪场;在粮食生产上,重点打造河横省级稻麦油展示基地、联盟农场。在花卉苗木生产上,重点打造沈高、万众、冯庄3个高档花卉苗木生产基地。通过加大装备设施投入,提高设施化、标准化水平,打造成省内有名次、全国有影响的高效设施种养基地。双星、沈高两村2014年新增大棚设施蔬菜种植400亩,其他相关村要根据规划,找准项目定位,新建不低于200亩的高效农业或100亩的设施农业项目。全面推广科技型生态栽培技术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亩平均纯收达8000元以上。

(3)休闲观光农业区建设。溱湖大道两侧,区域范围包括冯庄村、单塘村和联盟村。利用现有的养殖基地,规划发展0.5万亩以特水养殖、优质果蔬、花卉苗木等项目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区。利用毗连溱湖风景区的区位优势和现有水产养殖基地设施,加大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与华侨城、溱湖湿地公园相互衬托、互为辉映的旅游风景线。

(4)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北起沈马路(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服务中心南侧),南至娄沈路(沈高镇政府北边),东起229省道,西至星马路,规划面积0.3万亩。力争一年拉框架、两年上规模、三年出形象。年内重点做好农产品加工区详细规划,一期工程配套建设好电力、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确保项目早引进、早投产、早见效。年内引进2—3个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

3.大力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示范区农业现代化保障水平

一是健全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省级河横园区服务中心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农技骨干培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程专业化服务的“田保姆”培养工程,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逐步扩大统一生产布局、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专业化服务的覆盖范围,构建全程覆盖、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体制。

二是提升服务层次。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农民种,帮助农民销,搞好产销衔接。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中介组织与农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加强“一村一品”基地建设与管理,推进标准化生产、订单式收购、产业化开发,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保障农民土地收益,保障规避规模经营主体的各类风险,保障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三是突出服务重点。注重挖掘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机手、农资经营户、种田能手、农技人员的潜力,大力鼓励以病虫害防治、商品化育供秧、机插秧、机条播等为重点的专业化服务组织的创办和发展。年内,各村要尤其突出农机合作组织的建设,统筹安排农机生产,大力提高机具利用率,切实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

4.大力实施品牌质量监管,增强示范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放大河横品牌效应。充分利用河横村“全球500佳”生态环境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河横”品牌,在现有“河横”牌大米、牛奶、酱菜等系列农产品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农业企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培育注册自主品牌,错位发展,放大“河横”效应,形成品牌合力。

二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行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推行标准化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完善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加大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监管力度,加强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

三是加强农副产品认证。加快制定本镇农产品生产、加工流程标准,在切实保证农产品品质的前提下,注重引导农业企业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三品”认证申报工作,提高优质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能力。

四、组织推进

1.强化组织,增强行政推动力。充分运用各种宣传载体,广泛宣传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入推广双星、河横、沈高模式,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及时宣传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思想合力。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对照目标要求,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把现代农业的发展作为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并与工资报酬挂钩,促进各村、农口部门在现代农业发展上争先、领先、率先。

黄鳝的养殖新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合肥市;养殖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

中图分类号 S8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114-05

合肥市作为省会城市,养殖业经济发展面临着城乡资源、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生态环境等诸多刚性约束,尤其是区划调整之后,合肥成为全国唯一环抱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的省会城市,围绕合肥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发展战略,养殖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如何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重的养殖业转型发展之路,已成为当前合肥养殖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1 加速养殖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在合肥市“工业立市”、“县域突破”、“统筹城乡”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举措的强力带动下,全市养殖业经济发展实现了新跨越,初步实现了传统养殖业向基本现代养殖业转变,其保障城市养殖产品供给和消费安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生态循环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

1.1 养殖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2012年,全市畜牧水产一产产值186亿元,比2011年增加6%,占农业总产值近半壁江山。生猪存栏量138.07万头、出栏量283.07万头,分别比2011年增长2.8和5.2个百分点;出栏家禽1.54亿只,禽蛋产量19.28万t,分别比2011年增长6和6.6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47.21万t,牛奶产量11.17万t,水产品产量21.57万t,分别比2011年增长5.5、6.7和6.3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家禽出栏量和奶牛存栏量保持全省第一。

1.2 养殖业结构不断优化 大力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水产跨越发展”等工程建设,建设了一大批“百头奶牛、万头生猪、千亩龙虾、千万只家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户),着力推进环巢湖生态渔业发展,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养殖基地快速扩张。目前,全市规模养殖场(小区、户)突破1.1万个,规模养殖比重达76%以上。乳业、生猪、家禽、龙虾、饲料、渔网渔具6大加工体系加速形成,前五大产业加工能力分别达40万t、400万头、2.5亿只、2万t和200万t,加工产值超过300亿元,渔业出口创汇达2.5亿美元,多年位居全省农业首位。龙虾经济产值突破20亿元,合肥市荣获全国唯一“中国淡水龙虾之都”殊荣。全市养殖业综合加工能力、畜牧水产业集群集聚度、辐射带动力、综合发展能力均稳居全省首位。

1.3 养殖业区域化布局日趋完善 区域化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形成了肥东县以生猪、奶牛、商品鱼为主,肥西县以家禽、生猪、黄鳝泥鳅养殖为主,长丰县以奶牛、生猪、家禽、龙虾养殖为主,庐江县以生猪、蛋鸭、河蟹等水产养殖为主,巢湖市以生猪、湖羊、麻鸭养殖为主,城区以休闲观赏渔业为主的功能化定位、规模化养殖、生态化循环的养殖业集群集聚发展新格局。

1.4 养殖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 龙头企业集群不断壮大,中国最大的养殖企业温氏集团、最大的乳品加工企业伊利集团、国内知名的肉品加工企业雨润集团、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现代牧业以及业内最早上市的上海大江集团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合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至213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达35家;养殖业合作社发展到623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小区+农户”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健全,产业化经营活力不断释放。

1.5 养殖业科技支撑能力日益增强 全市拥有养殖业科技人员达5 000余人,中级以上职称突破200人。牵头组建了安徽省“115”水产业创新团队,不断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取得了良种培育、生态健康养殖、疫病防控、产品加工等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其中《淮猪新品系选育技术及产业开发》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牛羊胚胎工程产业技术研究》、《克氏螯虾(龙虾)苗种繁育与大面积推广》等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科技型养殖企业加速发展,其中长风公司、安泰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森科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淮猪遗传资源保护场,富煌三珍食品集团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1.6 养殖业功能延展取得新突破 肥西老母鸡家园、肥东2814垂钓休闲渔场、大圩渔家乐、环湖生态渔业等休闲观光养殖业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先后成功地举办了长临钓鱼节、中国合肥龙虾节等一系列会展和节庆,中国合肥龙虾节已连续举办12届,成为合肥对外的重要窗口和名片之一。合肥养殖业正在由过去提供单一性物质消费产品,向提供消费物质产品与满足市民追求文化、休闲、旅游、观光等精神产品并重的多元化消费需求转变,其促进城乡互动的文化内涵日渐增强,经济、生活、生态、服务等多元化功能已初现倪端。

1.7 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制定实施养殖业地方标准29个,全市部级标准化及健康示范场总数达30家,无公害畜水产品140个,在农业部产地畜水产品例行监测中,合肥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在全国开创了动物防疫和畜水产品质量安全一体化管理、全程质量控制的先河,在全国率先解决了“注水肉”上市问题,实行牛羊肉报验以来,没收并无害化处理的含水量超标牛肉超过40万kg。建成了市县两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了一系列养殖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有力地提升了养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8 养殖业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在全国、全省率先开展并完成了动物防疫体制改革,在全市建成了集“行政管理、监督执法、技术支撑”三位一体的动物防疫新体制和“市县有局、区域有所、乡镇(街道)有室、村级有员”的动物防疫新体系,建立了“市指导、县负责、乡(街道)为主、村落实、户联防”的动物防疫工作新机制,形成了“政府管面、部门抓线、场户抓点、群众监督、专家把关、群防群治、依法防控”的动物防疫工作新格局。在中部省会城市率先启动并顺利推进了无规定动物疫病防治省级示范区建设,在全省率先推动动物防疫监督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在全市建立起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农业生产安全保障体制。建立了“政府组织、畜牧主管、部门负责、分关把守、市县联动、联合执法”的监管工作新体制和“局、所、队、场”四级监管新体系,形成了“政府管理,部门执法,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源头治理,全程控制,产销联防,溯源管理”的监管工作格局。实现了连续10a全市安全无疫和连续8a无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防控目标,动物卫生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

2 推动养殖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外因素

随着近年来合肥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市养殖业经济发展的外在环境和内在机制均发生了深刻变化。

2.1 外在发展环境推动

2.1.1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合肥区划调整之后,生态环境建设对养殖业发展的刚性约束更加明显,尤其是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重要任务,对养殖业的加速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新要求。加大养殖业污染面源防控、促进养殖业废弃物生态化和能源化综合利用力度,走生态循环、综合利用、安全健康、保护环境的养殖业发展之路,已成为合肥养殖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2.1.2 消费市场需求 合肥作为全省重要的畜禽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基地和最大、最密集的畜禽产品消费市场之一,具有消费的群体规模大、结构层次多、需求多元化和安全化要求高等特点,既为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养殖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提供了发展空间,也对发展高效安全优质的养殖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2.1.3 城乡统筹带动 全市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有力推动了农村人口转移和扩大就业,加速了工业成果和城市文明向“三农”辐射,全市初步建立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发展机制,加速了城乡资源配置和流动,带动和装备了全市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优化配置,为加快养殖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蓄了能量。

2.1.4 政策扶持增力 市政府连续5a出台《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与市级新型工业化、自主创新、服务业构建了养殖业发展政策共享平台,奖补项目达180余项,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市县两级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形成了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同步发力”的新格局,支持养殖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效应日益凸显。

2.1.5 宏观经济压力 在宏观经环境影响下,养殖业经济发展受关联行业和饲料、燃油等相关产品市场价格影响的不确定压力加大,加之受粗放利用资源等传统生产方式叠加影响,迫切需要养殖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

2.2 内在矛盾的促使与驱动

2.2.1 “菜篮子”保障责任大与安全优质养殖产品生产能力小的矛盾 畜禽水产品作为“菜篮子”重要的基本供给产品,保障有效供给责任重大。随着自然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以及动物疫病越来越呈现出多种类、多频发特点,加之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较少,致使安全优质养殖产品生产能力相对薄弱,滞后于多元化和安全化消费需求增长。

2.2.2 养殖业产业经营组织增效期望高与比较效益低的矛盾 养殖业生产在逐步由小生产向规模化大生产转变渐进过程中,进入了高成本、高投入的“双高”阶段,同时受当前“老人农业”、“空心村”、生态环境等影响,也进入了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趋紧的“双紧”阶段,农资价格上涨,用工成本增加,设施投入加大,养殖业生产经营组织,尤其是养殖农户对增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实际获利空间却越来越窄。

2.2.3 全产业链经营要求与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的矛盾 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的全程产业链生产经营体系是养殖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就目前合肥养殖业整体经营情况而言,尽管拥有一批国内知名的大企业,但龙头企业、养殖业农民合作社总量仍然偏低,联接养殖大户、农户的紧密型利益机制尚不健全,带动能力不强,粗放和分散的小规模养殖仍然占相当比重,养殖产品精细加工和深度开发程度不高,品牌总量偏少和知名度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链较短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亟待通过加快养殖业生产、经营、主体、要素和功能等转型升级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2.2.4 优质安全要求与疫病防控和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的矛盾 全市养殖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带来了疫病防控和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较大压力。动物疫病种类多、病源复杂,流行范围广,尤其是口蹄疫、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病源变异机率加大,整体防控任务加重,加之在应对动物疫病防控中不可避免地使用防控药剂,质量安全监管的任务也随之加大。

2.2.5 科技兴业需求强与支撑能力弱的矛盾 全市养殖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以及农技推广队伍和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升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尤其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高附加值畜禽水产品研发水平不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养殖业转型提升的瓶颈之一。

3 实现养殖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路径

牢固树立“大产业”理念,不断破除“就养言养”的发展路径定势,始终将推进养殖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养殖业产业体系置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以谋划和推进。充分利用多年来持续推进而积淀的养殖业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围绕全面转型升级和生产、生活、生态、生物功能定位,以规模化、园区化、专业化、设施化为方向,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坚持用新型工业化理念引领养殖业发展,以新型工业化成果装备养殖业基础设施,以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建设方式建设养殖业产业,大力发展“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养殖业,推动养殖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开发和集约化发展,加快构建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基础、现代农民为主体、三产联动为特征的具有合肥特色的现代养殖业发展新格局。

3.1 围绕产业“发展什么”,深入推进养殖业结构调整,着力解决生产“散而不聚、多而不优”的问题,强化现代养殖业的主阵地,大力提升养殖生产的特色化、高效化和规模化水平 坚持“优质高效、科技进步、规模集约、绿色低碳”的发展原则,进一步优化全市养殖业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高起点、高标准修订和完善县域养殖业发展和建设规划,与美好乡村建设、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规划同步衔接,突出县域特点,通过深入实施畜牧业升级、水产跨越发展、良种繁育体系、生态休闲渔业提升、养殖产品加工增值等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养殖业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促进养殖业转型升级。

3.2 围绕产业“谁来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养殖业经营主体,着力解决主体“量多不优、大则不强”的问题,壮大现代养殖业发展的主力军,大力提升经营主体的集团化、合作化和职业化水平 突出龙头地位,“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养殖业兴办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养殖产品加工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途径,发展养殖业经济,大力提升龙头企业的经营竞争力、科技创新力和市场开拓力,着力打造一批养殖业领域的领军企业、知名企业和品牌企业,加速形成一批年产值超1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突出合作带动,“提升发展”农民合作社,按照加大扶持促发展、完善机制促规范、服务农民强功能、拓宽领域增实力的要求,在增量、扩面、规范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养殖业合作社再联合、再集聚和再提升,全面提高养殖业合作社发展水平。突出农民主体,“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坚持以养殖大户为重点,积极探索养殖业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使之成为当地园区化养殖、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优质化产品的示范者和带动者。突出新生力量,“培育发展”新型职业养殖者,把返乡大学生、在农业领域从业的大学生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养殖农民的重要力量,鼓励大学生从事农业创业;鼓励农技人员解放思想,投身现代养殖业发展,到农村一线领办、创办示范基地;加强养殖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教育,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养殖业从业人员队伍。

3.3 围绕产业“强体增效”,加大养殖业“全产业链”经营力度,着力解决产业经营“产业链较短、商品率较低”的问题,加强现代养殖业经营的主牵引,大力提升养殖业经营的专业化、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 着力推动“养工商”三业互动和养殖业“产加销”三环衔接、三产联动、上下游配套、多功能开发,加速建设生猪、家禽、乳业、渔业等一批总产值超100亿元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构建全产业链产业集群。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围绕养殖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综合各地资源优势和生产传统,确定产业主攻方向,以“县域有特色、乡村有特品”的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区域性特色版块,建立特色养殖业产业基地。突出示范村镇创建,建立健全“一村一品”联动发展机制,发展生猪、家禽、龙虾、水产、休闲渔业等特色“一村一品”,建设“村企对接、一村一品”专业养殖示范村,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乡一业、多乡一业的养殖业集群发展新格局,争创一批国家和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突出产品精深加工,围绕养殖业主导产业,大力兴办各类养殖产品加工企业,促进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配套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实现养殖产品多层次、多领域的转化增值,不断延伸高效特色产业链。突出利益机制完善,引导龙头企业积极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公司+养殖园区+农户+基地”等多种形式的养殖产业化联合体,不断完善定向服务投入、价格保护、风险保障和利润分配等联农经营机制,增强养殖业强农联农带动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突出提升养殖产品市场化水平,建立健全以城区大型综合性养殖产品交易市场为龙头,以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的产品销售市场体系,以连锁配送、冷链物流、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直供直销等现代流通业态为主导,建设具有较强聚合产品营销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养殖产品市场体系。加强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龙头,县(市)中心为骨干,区域性乡镇站为基础和基地检测点为补充的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大力实施“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保障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

3.4 围绕产业“要素集聚”,深入推进养殖园区建设,着力解决先进生产要素“集聚载体少、承载功能弱”的问题,建立引领现代养殖业发展的主战场,大力提升养殖业建设的园区化、集约化和集群化水平 突出规模化和综合型的养殖园区建设,加大资源、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推动产业、企业、科技、人才、资金、服务集聚,改变养殖业“低、小、散”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规模养殖,重点加大“部、省、市、县”四级标准化及健康养殖示范场联创工作力度,实现健康养殖在规模养殖场的全覆盖。围绕“产园村”一体化建设,突出温氏、现代牧业、合肥立华、富煌三珍、海纳百川等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以“一村一品”专业村为基础,积极规划和发展生猪、奶牛、家禽、水产、黄鳝泥鳅等主导产业园区建设,加速构建以大型现代养殖园区带动适度规模养殖业经营的园区化、规模化养殖新格局。依托部、省、市、县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加强示范区内现代养殖园区建设,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聚才引智,促进养殖生产示范基地、苗种繁育基地、质量检测中心等平台建设,实现现代养殖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设施、服务共享,带动周边养殖主导产业共同发展。深化养殖园区发展机制创新,引导农民通过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规模养殖,建立“大园区+小业主”和“园区+农户”的运作模式,鼓励农户参与现代养殖园区建设。

3.5 围绕产业“持续发展”,加速推进养殖业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解决资源环境“利用粗放、负荷加大”的问题,建设现代养殖业发挥多重效益的主平台,大力提升养殖业功能建设的低碳化、绿色化和生态化水平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养殖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养殖业发展,促进养殖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3大效益同步提高。突出“调”,以“环城、环湖、环饮用水源保护地”、“沿山、沿岭、沿路”“三环三沿”为重点,积极发展生态养殖、集约养殖和污染控制。实行大房郢水库和董铺水库等水源保护地畜禽禁养、限养;规划和推进环湖1.5km以内禁养畜禽,加大禁养区域的养殖规模控制和生态环保养殖措施落实的力度,控制养殖污染。加大山区、岭区、沿路等区域高效、生态养殖业、林果业和农业循环发展,加速构建规模与效益并重的现代生态养殖产业体系。突出“转”,创新循环养殖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采取“一个产业一种模式”,创新推广适应地域特点的林间养殖、猪沼结合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养殖技术,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多层与立体交织的生态循环养殖产业链。突出“控”,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减量化使用养殖业投入品,大力实施养殖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推广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和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构建减排与防控同步的养殖业面源污染防控体系。突出“融”,坚持把生态渔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与美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相对接,促进休闲渔业发展,重点加快环巢湖等重点区域渔湖风情带建设,构建“以产稳业、以游延业、以节旺业”的生态休闲观光渔业产业新体系。

3.6 围绕产业“活力释放”,深入推进养殖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着力解决发展动力“内力不足,外力难融”的问题,强化推进现代养殖业提速发展的主驱动,大力提升养殖业经营机制创新的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创新规模经营机制,会同农业部门,在建立健全规范化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促进土地向规模养殖集中,着力解决发展规模养殖的土地难集中问题。创新养殖业经营机制,积极推广以土地股份合作制、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大园区+小业主”等多种形式的养殖业规模经营模式。以品牌企业、企业品牌产品、区域性主导产业等为重点,完善和推广以产业链为主线的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村)+适度规模养殖+农户的经营方式,提升产业经营效益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创新养殖服务机制,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养殖业的必然要求。围绕养殖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互为补充、有机结合的养殖业社会化服务体制,形成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基础,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业与综合相协调的“一主多元”养殖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养殖业生产经营服务水平,推动养殖业发展方式进一步由传统的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提高养殖业生产经营水平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创新养殖业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持养殖业发展支出稳定增长机制,实行对养殖园区集中投入、重点投入,引导工商和民间等各类资本投入现代养殖业建设。积极引导养殖业经营者开展资金互助合作,开展联户担保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担保,从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组织贷款。创新商业性银行信贷方式,探索养殖业经营组织商业合作基金联盟,拓展信贷渠道。积极推行农村“三权”抵押,探索以养殖产品订单、保单作贷款担保,扩大养殖户有效担保物范围。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完善养殖业保险制度,加大农业保险力度,降低养殖业生产风险。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工商资本集聚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综合优势,深入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实行内外资齐引,内外商齐招,依托“龙虾节”、“合肥农交会”等载体,重点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养殖业设施建设和产品加工等关键环节,增强养殖业发展后劲。

3.7 围绕产业“支撑引领”,深入推进养殖业科技进步,着力解决科技“集成创新弱、推广应用低”的问题,强化养殖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大力提升养殖业科技推广应用的信息化、集成化和普及化水平 依托和发挥合肥科教资源优势,深入实施科技强牧和科技兴渔战略,重点加强现代苗种、养殖设施、精深加工、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创新和组装配套,形成与农业养殖业相适应的科技要素结构,提升养殖业核心竞争力。突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挥龙头企业研发中心、综合试验站、科技示范园区等养殖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加大与安农大、省农科院、在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院校和机构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力度,按照首席专家+创新团队+协作单位的科技创新与推广联盟模式,加强养殖业生产和加工领域的科技创新,建设一批现代养殖业科技创新的孵化和转化载体,提高科技转化推广的组织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水平。突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围绕生猪、家禽、龙虾等主导产业,加强地方优质良种资源保护、开发和新品种繁育,壮大畜禽水产良种企业集群,建立“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自主育种、供种能力。突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发挥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乡镇区域站、村级防疫员的养殖科技推广作用,探索推行“网格化”、“组团式”畜禽水产科技服务模式,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人员、规模养殖场技术人员参加的协同科技服务,促进养殖科技进村入户,提高服务的有效性。突出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养殖业,积极推进地理信息、智能控制等现代科技和物联网技术在养殖生产、产品加工营销和生产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创建一批养殖业信息化示范基地,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养殖业领域广泛运用,提高养殖业管理智能化水平。

3.8 围绕产业“强基增力”,增强养殖业保障能力,着力解决发展“基础设施弱、稳定投入低”的问题,强化现代养殖业发展基础的主抓手,大力提升养殖业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市场化和项目化水平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市县两级财政奖补政策,引导各社会资本投资养殖业。以县(市)区为主体,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联动农业、林业、农开发等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养殖业项目集聚,突出基础保障,统筹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基本农田水利、标准农田等重大项目的集聚建设,为促进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奠定设施基础。加强养殖业重大项目编报和争取,大力加强建设、调度和服务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养殖业投入,夯实养殖业发展基础。

3.9 围绕产业“生产安全”,大力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着力解决疫病防控“松懈麻痹、言防即苗”的问题,筑建现代养殖业安全发展的主防线,大力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法制化、常态化和科学化水平 强化各级政府和养殖业主管部门“无疫就是安全、无疫才有增收、无疫促进发展”的意识,充分认识重大动物疫病多病联发、多发频发等难控的新形势和新特征,不断提高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研究能力,着力推进防控工作由以人治疫向依法治疫、被动防控向源头管理、集中负责向落实责任制、集中强免向规范管理、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监督的转变,以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为主线,以突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为重点,坚持“突出重点,源头管理,全程控制,防养并举,防控结合”工作原则和“无疫严防、有疫严控,立足早发现,全力抓救治”工作要求,完善“市指导、县负责、乡为主、村落实、户联防”长效机制。加大“政府负总责,部门各司其职”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动物防疫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落实和监督力度。以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狂犬病、奶牛结核病等动物疫病为重点,以开展强制免疫为主线,强化城区活禽市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以强制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降低畜禽疫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人畜共患病发病风险。

黄鳝的养殖新技术范文第8篇

所谓生态渔业是以生物学、生态学、水化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科学和鱼类及特种水生动物养殖学为基础,应用渔业现代科学技术,吸取传统渔业精华,通过调整优化鱼类养殖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挖掘渔业资源利用潜力,实现水域生态系统能量物质的良性循环,从而使渔业生产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因此,生态渔业仍是属于单纯的物质生产体系。

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则是融合现代高新技术、信息、经济、休闲娱乐、环保、城建城管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的渔业活动。它通过对渔业生态资源、渔业生产资源和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把渔业

生产与休闲、旅游、观光、度假、娱乐与渔业生产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第一产业的延伸和发展。它既是旅游业中的重要内容,又是为旅游服务的物质产品,是一种充分展示渔业自身魅力的复合式渔业,是旅游家庭中的“新贵”,是当今世界旅游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能让旅游者在充满浪漫色彩的旅游观赏过程中,增长见识,陶冶心性,获得灵感,沉醉于大自然美妙的旋律中,从而焕发出崇尚科学、热爱自然、赞叹自然的情感。因此,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是推动现代社会文明和旅游经济的主动力,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纵观世界各国现代旅游业和国内旅游热门城市,主要是在“美、险、奇、特”四个字上下功夫。而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则是在“水”字上做文章,在“鱼”字上寻情趣,在“吃”字上图口福。因此,在发展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中,游钓渔业、观赏渔业、科技渔业和庭院渔业,便是这“三字曲”的乐谱。

2.1游钓、休闲渔业

住水边,玩水面,食水鲜。近年来,休闲、观赏渔业的兴起不仅增加了养殖户的收益,还拉动了餐饮、住宿、娱乐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其显著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专家和生产者看好。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和新加坡是游钓渔业相当发达的国家,大多数旅游城市兴建了人工湖或水上乐园,繁殖增殖优质经济鱼类,专供旅游者和城市市民垂钓。美国每年游钓渔业收入占其渔业总收入17%以上,游钓者每年消费300多亿美元。

在我国,钓鱼业有悠久历史,其中“姜太公钓鱼”这个典故尽人皆知。近几年来,伴随着“农家乐”(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旅游的发展,“渔家乐”(住渔家屋、吃渔家饭、干渔家活)旅游也开始发展起来,“休闲渔业”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据统计,我国垂钓爱好者共有9000万人。就北京而言,全市拥有大规模垂钓园143个,垂钓大棚212亩,经营垂钓单位439家,每年接待垂钓者300万人次,垂钓收入亿元以上。2004年4月28日,广西北海爱浪休闲渔业旅游有限公司在北海银滩隆重举行了首航庆典仪式,100多名游客参与了此次“休闲渔业”旅游项目的首航体验之旅。“休闲渔业”作为北海新兴的一种旅游方式,为北海旅游和沿海渔民托起了新的希望。它为游客提供了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增强了趣味性和参与性[4]。游客乘上渔船,与渔民一同出海捕鱼,体验渔家生活的乐趣。活动内容包括出海前的祈祷仪式、下海撒网拖鱼、停船垂钓、收网拣鱼、品尝鲜鱼等,让游客完完全全下海当“渔民”,享受海上渔家风情。对于这种旅游方式,感触最多的还是咸田镇的居民,由于北部湾渔业资源已日渐萎缩,沿海渔民在近海已较难捕到鱼,“休闲渔业”旅游,为渔民解决了转产转业问题,同时也为北海增加了有特色的旅游项目。正如一位渔家大姐所说,这个项目给渔民指引了一条出路,带来了致富的希望。而北海碧雅度假村也正努力向客人推荐这个新颖的旅游项目,以赢得更多更广的客户群体。洞庭湖畔,湘江之滨,也兴起游钓渔业。但在发展旅游业中,将游钓渔业纳入旅游范畴,供游人垂钓、野炊,以享口福;供市民垂钓,消除工作后的劳累,在绝大多数旅游城市,尚未进行有效开发。今后要更深层次地挖掘它的文化内涵,有更多的创新,可以增加一些更富渔家风情的节目来吸引游客的眼球。随着国内外旅游者与日俱增,垂钓、野炊爱好者兴起,游钓渔业将会日益兴旺发达,成为旅游业的热门项目。

2.2观赏渔业

据有关资料统计,日本每年仅是出口金鱼一项就获利上亿美元;英国有14%的家庭饲养观赏鱼,每年需要1.4亿尾以上。我国观赏鱼类品种繁多,资源丰富,既有适宜家庭养殖的品种,又有适宜池养的品种。在我国历代宫殿式、园林式建筑群中,都建有观赏鱼饲养池,饲养着各种观赏鱼类,以装饰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时,我国也是观赏鱼出口大国,传统的创汇渔业,是世界各国观赏金鱼的“娘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迈入小康之门,不少家庭利用水族箱养殖了观赏鱼,以美化家庭生活,陶冶情操。据了解,我国部分城市家庭养殖观赏鱼类,已形成一种时尚。因此,当前是发展观赏渔业的有利时机,必将获得丰厚利润。

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兴建的海底世界多姿多彩,游客趋之若鹜。我国大连、成都、长沙等地兴建的海底世界,也是门庭若市。游客置身其中,与鱼同乐,其乐无穷。每到黄金假日,总是赚得盆满钵满。我国拥有水族馆38个,年销售金鱼5亿尾。北京市去年共生产观赏鱼1.85亿尾,产值达1亿元,出口创汇483万美元。江苏南京、苏州、扬州、徐州较早地发展观赏鱼,品种有锦鲤、热带鱼、金鱼,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每年还有大量的出口、外销。江苏铜山县2005年观赏渔业创产值6500万元,户均盈利2500多元。

2.3科技渔业

发展科技渔业的目的,一是满足国内市场对名、特、优水产品的需求,抑制对野生资源的滥捕,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二是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渔业养殖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发展创汇渔业,赚洋人的钱,肥中国人的腰包[3]。发展科技渔业主要是养殖名、优、特、珍、稀有的鱼类品种和水生动物。据有关资料报道:泥鳅、鳝鱼、鳜鱼、河蟹、南方鲶、乌鳢、龟、鳖、虾等品种,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经济价值高。出口一吨泥鳅或黄鳝、河蟹等鲜活产品,可赚取外汇2—8万美元以上,或换取优质钢材20—100吨以上。江苏盱眙县依靠本地旅游资源,兴建大型龙虾城,每天消费龙虾1000多公斤,全县年消费龙虾5000吨以上;阳澄湖水产资源十分丰富,阳澄湖盛产七十种淡水产品,桂鱼、甲鱼、白鱼、鳗鱼、清水虾、大闸蟹为“湖中六宝”,其中素有“蟹中之王”美称的阳澄湖清水大闸蟹更是驰名中外。当地就有着“不是阳澄湖蟹好,今生何必住苏州”的感叹[7]。

“鱼米之乡”焕发新活力,洞庭蟹不逊阳澄湖。面积9000余亩的鹤龙湖(洞庭湖流域)是湘阴县最大的内陆天然湖泊,通过引进外资合作开发大湖养殖基地,项目总投资280万元。在湖中心圈定河蟹养殖面积1500亩,其余面积进行芡食种植,预计今年芡食产值可达400万元,河蟹产值100万元以上。鹤龙湖大湖养殖基地的河蟹产品品质可与阳澄湖大闸蟹媲美,目前远销上海、武汉、长沙等地,打响了“洞庭湖螃蟹”或“鹤龙湖螃蟹”的名号,夯实了湘菜产业链下游产业的基础。湖南浏阳是重要的渔业基地,全市拥有各类渔业水域近10,000平方公顷,其中适宜开发成休闲渔业基地的水而有3000平方公顷,休闲渔业利润率是传统养殖渔业的3倍以上[2]。

我们再以福建东山岛为例来欣赏科技渔业的无穷魅力。东海、南海交汇的独特海流,温和的亚热带气候,孕育着一座美丽富饶的东山岛:曲折的海岸线、漫长的金沙滩、星罗棋布的岛礁、多姿多彩的珊瑚、全国规模最大的海上网箱养殖基地和现代化鲍养殖基地……这些独特的“素材”使观光型渔业成为东山岛旅游的新亮点。碧波万倾,碧光普照,在鱼跃人欢的“海上田园”上,若你有幸乘水上“的士”,灵巧地穿梭于连绵数十里的“大街小巷”,或看海鸥飞翔,观碧波荡漾,听涛声阵阵;或登上小巧玲珑、色彩各异的浮筑木屋,体验“耕海牧渔”生活;或品尝“闽南功夫茶”,聆听优美渔歌,那份轻松与惬意,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只能留给如织的游人去遐想。绵延在银滩外、掩映在绿林中,万亩虾池实行“蟹、虾、鱼、藻”生态混养模式后,重现无限生机与活力。亲驾扁舟,划行于生态虾池上,采收龙须菜,网起鱼蟹虾,劳动的伟大尽在不言中。现代化的陆上鲍鱼养殖场环境优雅、设施先进、亦园亦场两相宜。游人在尽享养鲍、赏鲍、抓鲍的乐趣之后,再品尝一道道鲍鱼佳肴,那番情趣自然引人入胜,回味无穷。时间与空间的巧妙配合,造就了东山岛奇特的海底世界,锯齿刺星、盾形陀螺、澄黄滨等8种珊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东山岛人立足于此开设了潜水观光游,让你在欣赏多姿多彩的珊瑚的同时,与海草共舞,与鱼虾同乐,实现海底揭秘、龙宫探宝的梦想。此外,利用岛礁众多、鱼虾繁多、海岸曲折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海钓大赛,让你迎海风,伴涛声,尽享悠然垂钓之乐……十足的海韵,独特的风光,无穷的乐趣,每年都有10多万五湖四海嘉宾来到东山岛与“鱼”同游。

可见,发展科技渔业是大有作为的。但是,由于科技渔业知识含量高,是一项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须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科学管理,才能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应。

2.4庭院渔业

庭院渔业是一项立足千家万户、分散型的生态渔业工程。主要是利用农户庭院的空坪隙地、河溪边荒间地和低产稻田,建标准化小鱼池,发展养鱼生产。它既可养殖观赏鱼类,又可养殖经济鱼类,供家庭食用或家庭经济收入的一部分,若每户家庭兴建面积100M2的水池,以饲养泥鳅或鳝鱼为例,按每M2产鱼1公斤,则每户可产鱼100公斤。若每个村发展庭院养鱼50户,则年产鱼5吨。通过外贸部门建立长期出口日本及东南亚市场,每年可赚取外汇10万美元以上[3]。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庭院渔业是农村致富的好门路。

3.发展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是一项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发展旅游业的新课题。如何将生态渔业与旅游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美雅共赏,独领的文化艺术品牌,必须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3.1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的规划布局问题

要根据各地旅游城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不同特点,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调整优化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旅游经济和渔业经济效益为核心,做好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建设的规划布局,建立旅游渔业景观、休闲娱乐、鱼肴美味品尝服务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机制与格局,充分展示“渔文化”的精华[1]。

以休闲、观赏渔业为例,它们是作为渔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新鲜事物,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专家建议,发展休闲渔业在规划布局上应与旅游景点的建设相结合,与现代化渔业、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相结合,与三产等服务业的建设相结合[1]。游钓休闲渔业应在风景旅游区和大中城市近郊展开。在各大中城市周边旅游风景区利用现有水面资源建成集游览、垂钓、休闲于一体的休闲景区;在水库、湖泊地区,可开展网箱垂钓、驾船、滑艇、渔家乐等项目;在近郊水产养殖基地,可发展垂钓、捕捉体验等休闲渔业。在经营上应打破单一生产、单一垂钓的简单模式,以渔业吸引客源,以三产服务创造效益;实施长短结合,养钓结合的方式,发展初期以养为主;近郊以钓为主,以养为辅;远郊以钓为辅,以养为主,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增加效益。

观赏渔业应以观赏鱼传统养殖区为重点,以温室余热水养殖和市郊庭院养殖为基础,发展金鱼、热带鱼、锦鲤等观赏性鱼类。提高观赏鱼养殖的科技含量,不断引进、培育新品种。在城市中现有花鸟虫鱼市场基础上建设观赏鱼批发交易市场,同时带动与观赏鱼相关的产业,如水族器皿、饲料、药品、水草等。

3.2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水利工程设施建设问题

水是一切生命物质的源泉,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核心。鱼儿离不开水,发展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水是命根子。其解决水源途径:一是充分挖掘现有水利设施的潜力,完善现有设施的维修配套;二是从大型湖库引水,修建引水渠道;三是选择水源充足场地,兴建蓄水工程。做好渔业用水无污染,排灌自如。

3.3科技渔业基地开发建设问题

科技渔业知识含量高,技术难度大,须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才能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应。根本问题是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渔业基地。突出重点,一地一品。可采取“股份”制,“民办公助”制和引进外贸等多种形式建设开发科技渔业基地[5]。

3.4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苗种繁育体系建设问题

鱼苗鱼种是发展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的物质基础。要根据渔业生产规模,抓好苗种繁育体系建设。要以繁育中档优质鱼类鳜、鲶、青、鳅、鳝、蟹、虾等品种为主,同时加速繁育观赏鱼和特种水生动物龟、鳖、蛙、鲵等品种,满足科技渔业基地及庭院渔业养殖的需要。

3.5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景区景点建设问题

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的景区景点,一是观赏鱼类与游钓渔业公园,其建筑风格为古风古色、以园林式、宫殿式建筑艺术来表现“美、静、舒、雅”的情趣。配套建设工程水土乐园、水下龙宫,则应采取现代建筑艺术与古代建筑艺术相结合,使旅游渔业景区,成为人们怡神养性,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3.6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品牌建设问题

打好信息牌,强化品牌建设,加强品牌效益。提高生态休闲型渔业知名度应着手建立休闲渔业协会,让这个社团组织成为休闲渔业的中介力量和信息中心,通过建设相应的网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全面推介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独到、特有的产品与服务,传播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生态休闲型渔业文化信息,形成定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平瑛.休闲渔业的规划设计[J].渔业现代化,2004,2.

[2]刘宗庆.浏阳休闲渔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内陆水产,2004,10.

[3]平瑛.休闲渔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用发展对策[J].生态经济,2007,9.

[4]蔡学廉.我国休闲渔业的现状与前景[J].渔业现代化,2005,1.

[5]江明芳.当前休闲渔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05,1.

[6]顾树信.浅析科技创新在推进沿江特色渔业产业带建设中的作用[J].北京水产,2007,5.

[7]薛菁.休闲渔业: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中的新兴产业[J].福州党校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