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技术新知识

新技术新知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技术新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技术新知识范文第1篇

大量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里的广泛应用,使得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周期缩短,指挥平台、作战平台、保障平台乃至战争形态的演变都在以加速度推进。这就要求兵家们不得不为明天的全新战争样式,充分做好以信息、信息技术主导的军事斗争准备。作为各级指挥员来说,军事领域越来越难有可资借鉴的现成经验和做法。不论是战略层面指挥员,还是基层指挥员,都应当具备建立在高新知识基础之上的更强更新的复合素质。对未来战争能够进行科学而正确的预见,尤其要敏锐地洞察高新技术发展对新一轮军革的助推与引领作用,惟此,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军事斗争各项准备工作。

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基本作战样式是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网络信息系统、武器系统和保障系统的科技含量大幅增加,各级指挥员必须集技术与战术于一身,才能适应未来信息化作战的需要。假若不去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和新科技,不去追踪高新技术发展,势必会被时代大潮所淹没。事实上,获取新知识是一名优秀指挥员指挥能力的催化剂和不竭动力。在这方面,是我们的光辉典范,他一生除了为人民不懈工作,就是不断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他提倡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同时,要尽最大可能地学习各种知识、理论和技术。全国刚刚解放,他就要求各级指挥员,要学习科学技术,学习新的军事理论。并在五十年代,亲手创建了一批新型军事院校。由于他一生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使他总能跟上世界形势的发展。在他指导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时,面对具有巨大科技力量支撑的强敌时,他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指挥网络信息系统、信息化弹药、信息化武器装备、信息化保障装备以及数字化部队等的出现,催生出诸如:电子战、信息战、网络战以及精确战等一系列新的战法。没有掌握相关知识和科技的指挥员,要想胜任指挥任务,将只能是一句空话。在伊拉克战争中,空中、海上行动占到了整个作战行动的八成以上。仅就后勤保障来说,空中加油、海上加油的次数、数量、品种都大大增加。美军每天出动飞机上千架次,作为后勤指挥员来说,就要考虑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机型、不同军种的飞机制定详尽的计划,仅此一项,每天就要有各种指令数百页之多。据说,某参战国后勤保障人员因对某型作战飞机战技性能不了解,仓促之中“张冠李戴”,加错了不同型号油料,导致空中事故发生。这表明,不熟练掌握各种指挥信息系统及各种先进武器装备、保障装备的战技性能,就很容易出现失误,甚至酿成悲剧。

当前,新军革浪潮奔涌,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不掌握先进的高新技术,不善于更新知识,就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说过:我们的指挥员应当是智勇双全的指挥员。这里的“智”不仅仅是指智慧、谋略艺术,其内涵包括现如今的高新技术,更深层次上是必须具备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各种知识、理论和综合技术。说到底,指挥员应当具备良好的科技力。良好的科技力,一方面,要有很强的高科技意识,掌握大量的高科技知识。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并广泛渗透到军事领域,这使得现代信息化战争较之以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比如,战场空间伸向“陆、海、空、天、电、网”多维领域,作战的时效性空前增强,战场中充满了复杂电磁环境等等。这些都要求指挥员具备与时代同步的最新知识。

新技术新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 汽车维修 师资建设

一、中职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师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职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由现状就决定了其师资存在着以下问题:

1.师资缺乏,特别是实训实习指导教师缺乏,有的学校甚至没有。

中职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师资缺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教师的主要来源一方面是学校分配,另一方面是由其它相邻专业课教师转岗过来,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因此师资就很缺乏.

2.专业教师知识陈旧,掌握的专业知识跟不上汽车发展的速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安全、节能、环保”已成为当今世界汽车发展的三大主题,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出现和不断发展,使得汽车技术突飞猛进,汽车电控技术在汽车应用中得到广泛应用,中职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却发展缓慢。

3.实际经验差或无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弱,教师技能水平低于企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学生学不到企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实际经验差或无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弱是现在中职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也是制约和影响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专业技术知识杂而不精,专业性不强。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我们很多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师,既会上构造课,也会上电工课,好像什么都会,但好像又什么都不会,没有太突出的专业技术,专业性不强。

5.获取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弱。

汽车行业在“安全、节能、环保”三大主题的影响下,汽车技术突飞猛进,不断勇献出许多新的技术、新技能,这就要求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教师在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6.无汽车维修实习实训基地或实习实训基地条件极差也影响和制约汽车专业师资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习实训基地条件问题不仅是影响和制约汽车专业教师师资建设问题,同时也是影响中职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学质量问题。因许多中职学校实习实训条件极差,专业教师没有进行实习实训动手的机会,造成了许多教师只能“纸上谈兵”,且所教内容又不合实际,无从了解许多汽车维修操作技能的实际环节。

二、中职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师资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

1.充分利用国家的好政策,抓好省级、国家级中职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和汽车专业技能,高度重视汽车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

作为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统筹安排,争取指标、选好人选,作为专业骨干教师,要珍惜学习机会,省级、国家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虽然时间不长,但对转变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能、开阔眼见、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很重要。

2.加大专业教师进入企业、进入市场进行实践的力度,使专业教师掌握的技能更接近社会、更接近市场,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师资建设必须走“教师必须有企业工作实践经历”的道路。

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人才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中职汽车应用与维修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作为汽车专业教师,必须既是具有汽车应用与维修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教师同时又是汽车维修技师,由于我国中职专业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出来又回到学校,在维修经验、动手能力等方面较弱,以致所教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维修厂)所需脱节太大。

3.加大校内汽车专业教师不断提高技能的力度

平时在校内专业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教师之间要相互学习,不但要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更要注重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技能大赛不仅在学生中进行,在专业教师中也要进行,只有平时多练,经验才会不断丰富,技能才会提高,动手能力才会增强。对于青年教师可以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加速对青年教师的培训。

4.扩大中职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师的来源渠道

一是进行招考,这也是近年来中职进专业教师的主要渠道,它们多数来自于刚毕业的专业院校大学生,也有少部分来自企业的在职技术人员;二是可以从学校内部相近的专业吸收,如机电专业的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后吸收进来;三是可从企业聘请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或理论课教师。

5.汽车专业教师要不断提高获取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汽车维修技术是一门发展速度非常快的综合性技术,技术更新是如此之快,每一样新技术汽车专业教师不可能都有时间、条件亲自去学习、去实践,这就要求汽车专业教师必须具有获取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6.学校领导是否重视、在师资建设上是否专业也影响和制约汽车维修专业师资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方面有些领导忙于跑外交,不重视中职学生教学质量、专业教师师资建设,在师资建设上重视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有很多学校领导不是从专业学校出来(这是中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有个别学校不要说校长,就连二级领导班子里面也没有一个专业教师)而是师范专业的,它们对中职专业课程、专业教师该掌握些什么很不了解,很多情况下都是外行领导内行,不要说专业教师的师资建设,就连平时的专业教学管理都出现许多不专业的现象。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中职学校的领导们不仅要重视师资建设,更要学习新知识,懂得怎样去搞师资建设。

总之,汽车专业师资建设是影响和制约中职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师资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否。汽车专业师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管师资建设怎样变化,师资建设都必须紧紧围绕着“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所需为依据”,不断强化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紧跟汽车行业的发展不断更新自身的汽车应用与维修技能和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新技术新知识范文第3篇

    1原有农业推广教育方式与方法

    长期以来,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是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农业技术人员以培训讲解和示范的方式介绍给农民,由农民在生产中应用,提高产量,增加收入。推广的内容主要是良种、良法,技术性较强,内容比较枯燥,推广的手段也比较简单,多为发放和宣讲技术性文字资料、挂图,并进行技术应用示范。因此农业推广教育方法以集体指导和现场指导为主,主要是集体教学法和技术示范法,这种教育法注重技能的教学,忽略了人文和地理的实际情况,对培训的内容一般也是先入为主,单方面的灌输,造成与农户的交流通道阻塞。

    2传统农技推广教育方式的缺陷

    推广方式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前提条件是作为传授的对象要有学习的积极性,并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在凉山州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民以小学和半文盲为主体,加之近年来年轻、有文化、比较富有冒险进取精神的男女青年外出务工情况较多,留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以妇女及年龄较大的男性比例较大,这部分人员一方面文化素质较低,思想保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存在较多的不利影响因素和自身的缺陷,因此采用传统农业推广教育方式,难以取得较好的成效。

    3凉山州农业推广教育效果主要影响因素

    3.1受教育因素

    从推广理论来讲,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农民对新技术的判断、学习、理解、掌握、参与及贡献。只有当受教育者判断新技术对自己有较大好处才有学习的积极性,具有一定文化基础才能较好的学习和掌握新知识,从而能积极应用于生产,收到良好效果。凉山州总人口415万,其中彝族47万人,占总人口的47.5%,由于历史原因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凉山州的经济、文化、科技在整体上落后其它地区。目前,凉山州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79.98%,初中文化程度占13.6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6.37%,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1%。由于全州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对较快地学习和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3.2文化差异因素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自治州,而且全州彝族主要分布在山区,彝族群众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和文字,特别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彝族群众主要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而彝族文字的掌握和使用目前主要还限于专业人士中,多数彝族群众没有掌握彝族文字,这与目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主要以汉语言及文字进行记载、交流、传播的现状形成了较大的文化差异,直接增加了农业技术人员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与彝族群众沟通交流的难度。

    3.3环境因素

    由于凉山州地处国家较为偏远的西南山区,交通、通讯不便,特别是在农村和山区,还有不通公路,不通电的地方,在凉山广大的山区,长期受环境的限制,农民群众接受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的机会和对外交流的机会比较少,较少受到新的知识和观念的冲击,因此思想观念相对较为封闭和落后,自给自足的思想观念较为严重,思想行为方式总体上难免缺少长远性和开拓性,缺乏接受和追求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的主动性和紧迫性。全州在农技推广中相当部分农民是被动地由政府督促参加农技培训和以行政的半强制的手段推广农业新技术是很普遍的情况。由于被动参与,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3.4农技推广人员严重不足,培训人力资源匮乏

    全州现有县级推广机构86个,区乡推广机构589个,县级农技人员756人,区乡专职农技推广人员1019人。以凉山州现有的610个乡镇来计算,每个乡(镇)仅0.97个农技推广机构,每个乡农技推广人员平均不到2名。同时,凉山州由于幅员面积大,交通不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服务半径很大。以安宁河流域的德昌县为例,该县有县乡农技推广人员75名,幅员面积2284平方公里,每个农技人员的服务半径30.45平方公里;较偏远的山区盐源县,幅员面积达8398.6平方公里,农技人员仅106人,每个农技人员的服务半径达72.4平方公里。

    4农业技术推广教育的新思路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笔者提出了适合凉山民族地区实际的农业技术推广教育的新思路。

    4.1树立农业推广教育以人为本的主题思想

    农业推广是一种以提高农业生产者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农村经济的农村社会教育工作,推广目的是满足、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和水平。原有的农业推广教育中关注的重点是推广的技术本身,考虑的是推广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而新的主题思想力图在农业推广教育中把以人为本纳入其中,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的目的,运用人类行为科学的原理,通过关注与农民的沟通交流,认真了解农民在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和学习使用农业生产新技术方面的困难,充分顾及人文及环境对农民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影响,强调增强农民学习和使用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的信心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传授农业生产先进技术,从而有效地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技术能力,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4.2新型农业推广教育的培训重点和手段

    4.2.1精心选择一批科技示范户,作为新型农业推广教育培训的主体,通过组织科技人员“面对面、手把手”、“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开展主体教育培训,传授生产技能,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推广教育的长效机制。

    4.2.2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在凉山偏远山区、民族聚居乡镇由于存在地理、人文的独特性,以人为本的农业推广教育思想应充分体现对人文地理环境差异及独特性的关注、照顾和尊重。为此笔者在农业教育培训中引入了彝汉双语教学作为一个重要手段。

    4.3新型农业推广教育的主要目标

    4.3.1提高培训主体科技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使其能够主动学习新知识,较全面的掌握应用先进实用技术。

    4.3.2提高科技示范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帮助其不断学习使用新知识、新技术,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勤劳致富,以增强示范作用,从而增强新技术的吸引力。

    4.3.3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利用示范户的示范作用和他们天然的与周围父老乡亲的亲近感和互相间在时间空间上的近距离等因素形成的易于沟通交流的优势,有意识地将其掌握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传授给周围农户,实现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的农业新技术普及推广目标。

    5新型农技推广教育方式的具体做法

    5.1选择好科技示范户,按生产阶段实行对示范户的定时走访指导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较少,服务半径很大,不可能对所有农户经常访问指导,而采用重点联系培训示范户,通过示范户对周围农民的辐射带动的方式,可扩大有效服务范围。具体方法是通过推广工作者在不同的生产阶段定时、定点与农户的密切接触,实现充分的沟通交流,集中精力充分了解农民在学习、掌握、使用新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效和有利的经验,并发现推广者自身可能存在的不足,不断增强服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同时促进推广者自身的知识更新和学习,达到双向提高的目的。

    5.2定时对科技示范户和辐射带动户开展田间示范法指导

    在生产过程重要环节和重要阶段,定时开展对示范户及辐射带动户的田间示范指导。通过关键阶段及环节的集中现场示范指导,可有效帮助农户掌握使用新生产技术,发现并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有效弥补示范户因自身知识技术经验不足造成的技术传导中出现的偏差。

    5.3集中提高教育

    在农闲时间、以短期培训班的形式,组织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集中提高培训,巩固并不断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通过提高培训,使其更好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农民主动学习新知识使用新技术。

    5.4农业推广教育工作者的知识更新培训

    我国农业发展步入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农业工作者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农业技术推广者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的要求不断加快,必须加强对推广者的知识技术更新培训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阶段性的组织农业推广工作者的知识更新培训,是新型农业推广教育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此全面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政策水平和决策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农民群众不断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生产科技不断提高。

    6新型农业推广教育方式在普格、美姑的试点

新技术新知识范文第4篇

一、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理解

对于知识吸收能力的定义,引用Cohen对于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知识吸收能力指对于外部信息,企业认识其价值并吸收和应用于商业终端的能力。根据少数几个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后进国的经验,企业从外部吸收知识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获取、吸纳、转化和开发利用。从这个角度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包括四种: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吸纳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和知识利用能力。其中,知识获取能力是指对外部产生的,对本企业有关键作用的知识加以判断和获取的能力;知识吸纳能力则强调外部知识在企业内有效地被阐释和理解,不能被理解的知识是很难被再利用开发的;知识转化能力则是要将新的外部知识与内部已有知识有效地整合;知识开发利用能力是指通过将内外部知识共同运用而开发出新知识。以上的四种能力可以归为两大类:潜在知识吸收能力(包括知识获取和吸纳)和实际知识吸收能力(包括知识转化和开发利用)。潜在的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前提,实际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通过利用外部知识不断创新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潜在的知识吸收能力比较倾向依赖于企业自身资源以及外部知识源的特性;而要由潜在的知识吸收能力转化为实际知识吸收能力并对企业的创新活动真正发挥作用,则需要企业内部在交流、合作上的努力。

二、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

根据以上对企业吸收能力的理解,我们看到企业的吸收能力会受到企业知识基础、企业的学习努力程度以及学习方法、研发投入、组织学习机制的影响。

(一)企业知识基础。把企业知识基础从个人和组织两个层次上划分,包括企业的先验知识和内部员工的知识。Cohen和Levinthal强调了员工个人吸收能力是企业吸收能力的基础,提出个人以往的知识、经验都与他们自身的知识吸收能力密切相关。企业内部员工的知识水平决定了企业对知识做出反应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组织中的个人或技术团队成员的知识经验越丰富、知识类别越多,相应地,他们能解释的信息也越多样,也越能解决较困难的问题。

Cohen和Levinthal在讨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决定因素时,也提出了企业的先验知识。先验知识指企业本身拥有的知识水平与知识内涵,也就是企业本身具有的知识水平与知识内涵对于企业认知、吸收、应用外部新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先验知识水平的函数。企业先验知识的广度决定了企业评价外部知识范围的能力;企业先验知识的深度影响企业吸收能力提高的速度。

(二)企业的学习努力程度以及学习方法。要提高企业潜在的企业吸收能力,仅仅使企业成员接触相关知识是不够的,还取决于他们努力的强度。如果仅仅强调企业知识基础知识可能过于被动,事实上无论个人还是企业组织的知识吸收效率,在短期内更多地依赖自身的知识基础,但是从长期看关于获取知识的欲望、积极性则更为关键,这也是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企业在技术上快速进步,甚至超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原因之一。韩国企业往往采取制造危机的策略来加强企业的学习努力程度,技术转移的效果就特别显著。所谓制造危机的策略,是指营造一种企业必须要全力投入于学习新技术才得以解除危机的情境,以强化企业学习的积极性。

吸收新知识不只是记忆与背诵,要将新知纳入现有的知识系统,并加以充分利用,这是需要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与经过大量的练习。所谓做中学就是吸收与学习新知的重要手段和必要过程。我国一些产业如纺织产业,只重视引进技术,忽视了消化吸收,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做法导致陷入了“技术追赶”的陷阱,即从引进、落后到再引进、又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

(三)研发的双重作用。Cohen和Levinthal认为,企业投入研发的作用,不仅能解决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同时也提升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

研发投入规模对于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当吸收能力影响企业竞争优势时,企业就会采取比较积极的研发策略,相对在研发投入的规模也会较大。在日本,多采用通过多家金融财团成员合作注入资本到大型研究开发合作项目实现的。

不过提升产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往往需要投入很大的资源,这时单纯依靠企业为主的研发方式就显然不利于产业技术吸收能力的升级。这里就提及政府研发,政府研发有助于提升产业成熟度,产业成熟度的不同会影响到企业对技术的学习、吸收。不同的产业成熟度,导致该产业的技术积累、知识基础不同。政府研发活动涉及基础、耗时、冒险、成本过高的科研工作。日本通产省的采访支持这样的观点,政府研发主要目的是维持高水准的研究开发投入并增进技术能力发展。

(四)组织的学习机制是影响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要由潜在的知识吸收能力转化为实际知识吸收能力并对企业的创新活动真正发挥作用,除了企业在研发活动上的投入这一指标,建立组织的学习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组织的学习包括外部学习和内部学习。所谓外部学习则指的是技术模仿、转移与引进,的技术寻求、技能转移的外部学习组织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内部学习指的是组织内部的知识扩散与知识创新活动,企业内部各部门间、成员间知识交流和分享的内部学习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保持和提高企业的技术学习,增强技术能力,更有效、快速地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就必须建立培育企业组织学习能力的外部机制。这种机制能够为组织学习的开展提高良好的保障条件和驱动力,使企业员工拥有能安心学习、善于学习和乐于学习的氛围与环境,从而持续有效地培育和提高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

在内部学习中,企业内部的知识解释、分享、转化和利用则依靠内部学习组织机制。如果企业外部的知识不能符合组织的价值观或利益,将很难在内部转移、扩散或被利用;而组织结构过于封闭、僵化,则不利于内部成员与外部的知识源进行交流,同时部门间的交流也会受到抑制,必然对企业知识吸收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技术知识的活化与创新是外部技术环境和市场需求变化刺激的结果,因此有效的将技术机会、市场机会与已有的技术储备有机结合是技术能力能否提高的关键,也是从潜在吸收能力向实际吸收能力转化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使其技术转化为企业利润。而由潜在吸收能力转化为实际吸收能力则取决于企业内部学习机制。

由上述分析可知,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将受到企业知识基础、学习努力程度以及学习方法、研发投入的程度、组织的学习机制等四项因素的影响,其关系如图1所示。判断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可自其在这四项因素的努力程度与运作绩效来做出综合判断。(图1)

三、增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论述,针对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增强型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一)重视人才,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招募知识水平与经验能力都较为丰富的员工,特别是要强调知识背景的多样化,以促进企业的消化能力和增强对新知识的认知。大力投入教育训练,重视人才培养,定期进行员工培训、组织学习,通过换岗交流,跨部门跨地区流动任职,以培养全面从事技术及管理的能力。也可以在企业内组成跨部门学习团队,促进知识在组织内扩散与分享,以增加企业基础知识的存量与广度。

(二)提高学习努力程度与自主创新的策略相匹配。从企业技术战略出发,为技术发展设定比较高的标杆,以增加企业必须学习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强度。根据技术自身的演进特点,企业可以采用技术引进、企业合作、企业并购等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法,保证企业的技术领先优势,减少吸收的成本,适时推动企业成长。

(三)重视研发投入。通过大量的政府和企业R&D研发投入,改善企业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和能力,提升知识吸收能力。企业要结合自主研发与技术转移两种策略,并由研发资源投入来提升技术引进的水平。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合作,彼此之间建立战略联盟的关系,不断提高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将为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新技术新知识范文第5篇

一、发挥实物教学的优势

经验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从事五年制高职学生前三年的教学工作,现在五年制高职学生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太高,尤其要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工夫。而实物教学可以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正可以发挥笔者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特长。我在教授《实用电路分析与制作》专业课时,其中有部分内容涉及电阻器、电容器、二极管、三极管。在工厂我研究生产了多年的电阻器和电容器,接触使用过各种二极管、三极管,可以说对各种分立元器件实物非常了解,其间还参观过许多同行厂家,并到国外考察过。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在授课之前我就收集了各式各样电阻器、电容器,二极管、三极管的实物样品,其中包括一些不同工序的半成品。有了这些实物样品,在授课时就极大地克服了我授课经验不足这一缺陷,手里拿着样品,讲课时眼睛看着、嘴里讲着,内容充实、讲解形象。学生手里拿着实物、耳朵听着教师讲解,学习兴趣浓厚,一下子就拉近了书本知识与实际产品的距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曾作过观察比较,有实物样品教学的课堂,学生的听课热情、提问反映、注意力集中等方面都明显好于无实物教学的课堂。

二、利用丰富经验授好专业课

理论要密切联系实际,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要符合时代的要求,跟上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这样学生才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自觉地应用于实践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我们现在所教授的《实用电路分析与制作》专业课没有合适的教材,参考书《电路基础》和《电工基础器》的有些内容显得陈旧,不符合时代要求。针对这一点,本人协助他人自编《实用电路分析与制作》讲义,将一实际工作的案例编入讲义中。并在讲课时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对课本内容随时进行补充和丰富使其更加贴近当前的国内外水平,跟上时代潮流。此外,通过这些年的实际教学,我发现有些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知识,而课本中不涉及或很少涉及的,就把这些内容加进去,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即以我们所教授的知识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对其今后工作有利为标准,不受课本所局限。使学生感到《实用电路分析与制作》这门专业课和我们日常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实用性的认识,培养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工作能力。

三、把新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教育是一种适应未来需要的事业。今天的新科技、新成果也许还来不及得到推广和应用,但将来必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那么,谁先了解新技术、谁先获得新信息,谁将掌握主动权,在未来的竞争中胜人一筹。在这方面我也可发挥自身特长,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接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新技术、新知识。在讲课过程中我就尽量发挥这一特长,只要有机会,在讲课中我都加进一些当前的新知识、新内容。一方面可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尽量跟上时代的脚步,虽然身在校园也能感受到外面高新技术的发展。例如我在讲到元器件的发展方向时,结合当今计算机向小型化大容量发展,现在笔记本电脑越来越薄、越来越轻的情况,指出这对元器件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要求,现在最小的片状电阻器电容器只有芝麻大小。另外,我还有意让学生亲身感受新知识,培养自己去获得高新技术信息的能力。例如,有一次带学生毕业设计时,设计的题目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印制版》,在设计的最后阶段,利用我对中关村较熟的优势,安排学生去中关村结合毕业设计题目搞调研,让他们了解最新绘图软件的发展情况和联系外协加工。学生调研后收获颇大,反映我们当时用的Protel绘图软件已经落伍,现在已经有了Protel99、Protel2004等,他们亲身感受到了科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获取新技术的重要性,表示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时刻关注高科技的发展。

现在都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主体”教学实际上就是使教和学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和“做”转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科学地组织教学材料,充分地展示整个学习过程,以求达到最佳的“教”与“学”和“做”的效果。以上是我扬长避短,利用自身优势向这方面努力的点滴体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任重道远,我将不断地加以探索。

新技术新知识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提出区域创新是组织问学习过程,分析了创新主体的内部结构以及组织问知识转移过程。系统研究了区域刨新主体实现多样化、差异化知识聚集进而创造知识的过程。提出了区域创新能力“中心突出、梯次带动、螺旋式上升的”提升模式。

区域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如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成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区域创新。区域创新能力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中国西部地区处于要素驱动阶段,部分沿海地区处于投资驱动阶段。我国区域经济距离真正的创新驱动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无论处在哪一个阶段,创新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都需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在这样背景下,研究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区域创新是创新组织间学习

区域创新能力提高依赖于区域知识积累,而知识来自于学习与创造。创新组织借助区域创新网络.通过学习获得知识.通过整合多样化知识而创新。

1学习在区域创新过程居于中心位置。区域创新是企业的R&D、生产、市场商业等部门之间以及知识提供者、金融、培训企业之间合作的集体学习过程.当地知识创造、开发或获取过程是一个集体学习过程主要特征是互动性和积累性。很多创新来源于厂商的交互学习。创新成功的企业,往往能够利用来自多种渠道的信息和创意方面的资源包括内部研发、同顾客以及其他潜在创新用户的联系、同外部企业网的联系、同外部大学、政府实验室的联系等。当代公司几乎没有单独进行创新的客户、供应商和知识生产部门之问的密切交往以及知识交流很可能改善公司的仓新。

2创新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取决于新知识的多少而知识来自于学习。区域创新网络是创新组织问学习的平台。一个企业家不能单独创新创新网络是必需的。技术创新是多个组织结成网络、跨组织界面的合作创新过程。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化过程主要在区域内进行地理因素影响着知识生产、扩散和转化。创新网络推动创新组织互动,这种互动合作与协同打破了组织边界扩展为组织间学习。创新组织以合作为纽带加速了知识的聚集、流动、传播和创造.拓展了创新组织获取知识渠道。

3创新组织间学习特征。组织问学习是指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创新组织为获取需要的创新资源,采取双边或多边的互动学习行为。组织问学习是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创新组织间学习平台是区域创新网络,仓0新网络将企业、研究机构、政府、中介等多种组织联为一体创新资源获取、知识共享是组织间学习的目的。组织间学习是多个组织学习价值观共享的过程,根据组织特征、学习层次、内容等形成多种学习模式。组织间学习是一种双向性的动态的多维度的集体互动学习的过程。创新组织问学习具有社会性、强公共外部性、途径依赖性和动态整合性。

4创新组织问学习过程。网络中创新组织间学习是知识在不同创新组织间转移的过程。该过程大致分为知识搜索、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吸收和知识创造五个阶段。(1)知识搜索。创新组织只拥有与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相关的部分知识,不可能拥有其需要的全部知识,而且需要永远大于拥有.积极搜寻外部技术、对企业技术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企业比那些仅专注于内部研发的企业更具有活力、更能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下生存下去。企业可以通过采用许可证、购买契约以及组织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来搜索和获取知识。然而并不是所有创新组织都具有搜索知识的强烈愿望知识搜索的有效性和强度往往取决于创新组织的学习愿望和市场导向。(2)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创新组织问学习的前提如果没有知识共享,创新组织间学习不能实现。知识共享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创新组织知识通过共享系统扩散到网络中另一方面网络知识通过共享机制与创新组织共享,使得创新组织的知识库得到丰富.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创新网络中影响创新组织共享知识程度与是否互惠、信任和声誉等因素有关。如果创新组织确信通过共享知识,自己能够获得有价值知识往往也会向其创新组织提供自己的知识。合作伙伴间相互信任水平影响学习效果。如果创新组织相互信任那么就会共享自己知识。如果创新组织缺乏信任共享知识非常困难。如果提供其他创新组织需要知识能够使自己地位或声誉提高,而这种声誉对创新组织至关重要,那么创新组织就愿意将自己知识与其他组织共享。(3)知识转移。知识转移是指创新组织将外部知识转移到组织内部的过程。知识是创新组织的重要资源。企业转移知识的能力是企业能够生存的重要原因。技术获取方式包括技术许可证、并购、衍生企业、合资、聘请技术人员、购买技术和反求工程等。但是,知识转移涉及到知识的性质、知识授受双方的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竞争关系.互补关系,信任程度如何)。其中.关系品质和激励非常重要。(4)知识吸收。在创新组织间学习中,增进创新组织的吸收能力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吸收能力是指创新组织对外面新知识的认知、吸收并将知识应用于新产品或商业目的的能力。吸收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最基础条件。吸收能力是企业从外部技术引进中获得技术能力的重要要素。企业只有具备了吸收能力.才能吸收应用外部研发成果。吸收能力强弱是解释知识转移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由于缺乏吸收能力,往往企业导致缺乏竞争力和学习失败。吸收能力与创新组织的学习投入、知识基础和组织文化等要素有关。(5)知识创造。知识创造是创新组织在区域创新网络知识库中通过知识挖掘、消化、吸收之后.将知识引入经济系统创造出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实现知识创新,从而增加网络知识库的容量。在创新组织间学习过程中,知识搜索、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吸收和知识创新过程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创新组织在知识搜索、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吸收和知识创新每一环节都需要将知识、信息反馈到区域创新网络知识库,保证了区域创新网络的知识不断扩充和创新组织问学习层次的提升。创新组织间学习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得到持续的提升。

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

1基于CAS理论的创新组织。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Adap—tiveSystem.CAS)理论认为适应性造就复杂性。所谓适应性.就是指它能够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进行交互作用。主体是具有自身目的性与主动性、有活力和适应性的个体。主体在这种持续不断地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学习”或积累经验”,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结构和行为方式。这种主动性及主体与环境的和其他主体的相互作用,不断改变着主体自身.同时也改变着环境。整个系统的演化,包括新层次的产生、分化和多样性的出现.新的聚合而成的、更大的主体的出现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创新组织是适应性主体。在区域创新网络中,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创新组织是适应性主体它们有各自目的、内部结构和生存能力.并且为了实现目的而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创新组织互动,在变化环境中获取创新优势。这些创新组织面对变化环境,适应性能力不同。适应能力强的创新组织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迅速改变自己行为模式,不断发展壮大,适应能力弱的创新组织反应迟钝,固守原来的行为惯例,发展缓慢甚至被淘汰。创新组织的复杂性特征。创新组织具有聚集、非线性、流和多样性等特征。

2创新组织的创新。创新组织具有复杂性,在区域创新环境中非线性互动,创造新知识。(1)流存在于创新组织间。创新组织之间流体现为知识流、信息流、技术流等,通过互动学习、合作创新知识、技术在创新网络中频繁流动。如果创新组织互动频繁.知识、信息流速度高,否则,流动缓慢,如果创新组织信任度高关系密切知识、技术流量大,否则流量小。(2)创新组织获取多样性技术。创新组织从创新网络中获取资源、技术。网络联结多样化导致获取外部知识多样性。如果创新组织联结能力强.那它与多种创新组织保持联系,各种各样知识转移到创新组织内部.为多样化知识聚集提供条件。(3)聚集产生创新。创新组织内多样化知识相互作用,包括外部各种各样的知识、内部知识。该过程是非线性作用过程聚集是新知识、新技术产生过程,是多样化技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的过程。聚集标志着新技术、新知识诞生,意味着创新组织新知识增加创新能力的提升。

3.创新组织的创新能力提升过程。区域创新环境产生一个随机涨落可能是创新组织发展的一个机遇。如果创新组织处于解决问题和搜索解决方案状态,可能抓住这个机遇。创新组织为了解决问题,需要新知识、新知识。(1)创新组织在内部知识库搜索知识,如果发现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进入实施阶段,搜索结束。如果在知识库中没有寻找的知识.需要到区域创新网络中继续搜索。(2)经过知识接口到创新网络中搜索知识。创新组织在网络中搜索范围取决于网络联结能力。如果创新组织联结能力很强,那么就会通过网络联结进入到其他创新组织的知识库,进行广泛搜索。如果联结能力很弱,创新组织在网络上搜索范围很小。创新组织应该提高联结能力,这取决于创新组织的社会关系网络。(3)选择相关知识库进行查询。选择能力取决于对所要解决问题的正确理解对需要新知识的正确判断,这与知识库有关,即创新组织具有路径依赖型,内部知识影响对新知识分析。选择能力决定着查询效率、查询路径。原有知识可能形成思维定势、路径依赖.

限制解决问题的思路(4)知识共享。合作创新受到区域文化、社会资本影响如果区域文化有益于合作、社会资本鼓励诚信,创新组织彼此信任.双方达成互惠协议合作创新成功率较高。如果区域文化倡导单打独斗机会主义盛行假冒伪劣泛滥,社会不讲诚信社会资本不佳,合作创新成功率较低。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双方或多方互动学习,共享技术、知识和信息.优势互补,实现双赢。(5)知识转移。如果合作创新成功,创新组织从网络中获取需要的知识并成功转移到内部。(6)知识整合。创新组织将外部获取知识和知识库的内部知识进行整合。知识整合要求知识具有多样性、差异性。新知识的产生取决于创新组织的整合能力.整合能力是新知识产生的关键取决于创新组织的创新资源丰裕程度包括研发实力、知识存量和能力存量等。(7)创新。多样性知识聚集相互作用,产生新技术、新知识。新知识产生后纳入知识库创新组织的知识积累过程是创新组织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创新能力提升过程。

三、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过程

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内各种创新组织创新能力的集合。区域创新能力是创新组织创新能力的宏观体现创新组织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微观基础。只有众多创新组织的创新能力提升了,整个区域创新能力才能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过程分两个阶段:龙头创新组织的创新能力提升阶段以及协调互动机制带动其他创新组织创新能力提升阶段。

1龙头创新组织的创新能力提升。由于区域创新网络中内,创新能力分布不均衡,有些创新组织的创新能力较强有些创新组织的创新能力较弱。由于创新组织的知识存量、仓新能力、所处产业、经历不同.创新组织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创新组织的反应各种各样,有些行动迅速,有些反应迟缓。但是,总有一个会抓住机遇率先发展.充当创新能力提升的龙头。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创新组织。但是,能够抓住机遇的逼近是少数善于抓住发展机遇的创新组织应该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够正确分析环境变化.准确识别机遇。其次,创新组织处于搜索状态,能够及时捕捉机遇的信息。创新组织处于解决问题,寻求方案;l犬态。如果创新组织不在搜索状态即使知识储备很多也不会识别机会再次,仓l新组织与区域内其他创新组织有着广泛联系能够获取其他创新组织的新知识、信息。

2中心突破梯次带动周边。熊彼特指出:“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并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分布.而是相反,他们趋于集群.或者说成簇地发生,这仅仅是因为,在成功的创新之后,首先是一些企业接着是大多灵敏企业步其后尘其次.创新甚至不是随即分布于整个经济系统而是倾向于某些部门及其邻近部门”。在龙头创新组织带动下.通过产业链技术经济联系、模仿等方式,带动相关创新组织创新,这些创新组织再带动另外一些相关创新组织创新逐渐向扩散最后导致整个区域仓0新能力提升。

(1)产业链传导。区域内某个创新组织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了创新能力,提高了创新组织生产率.打破原来产业链的生产平衡状态,对该创新组织上游企业、下游企业提出提高生产率、技术创新的要求,对竞争性的同行企业造成技术创新压力。那些适应能力较强、创新能力强的创新组织脱颖而出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自己生产率.重新在更高技术水平上维持生产率平衡。那些反应迟钝不能适应环境变化,将会被淘汰出局.被其他适应者替代。

在企业提高创新能力过程中,那些研发实力较弱的企业通过与大学、研究机构或其他企业合作创新.提高创新能力。该过程对大学、研究机构提出新要求.解决新问题如果大学、研究机构现有知识库不能解决,需要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研究开发探讨如何解决新问题.新问题被解决的过程也是大学、研究所的创新能力提高的过程。可见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是在龙头创新组织带动下通过产业链、技术经济等联系带动其他创新组织提高创新能力提升,进而提升整个区域创新能力。产业链中,许多企业间生产效率需要平衡。如果某工序因技术创新而提高生产率就会打破这种平衡。生产率平衡客观要求相关环节提高生产率,维持生产率平衡.产生技术创新的需求。产业链条会发生连锁反应.直至整个产业链条所有环节生产率全部提高.其中,会产生许多相关创新。例如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就是如此。纺织业由纺布和织纱”两个工序构成。英国1733年应用新技术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由此产生了纺纱与织布之间生产效率的不平衡。织布工序的技术创新要求纺纱”工序提高效率,呼唤纺纱技术创新。1738年滚筒式纺纱机发明并在诺萨福坦工厂应用.1765年珍妮机发明与应用,大大提高了纺纱生产率。纺纱机与织布机的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纺织业生产效率。

十几年后,177g年纺纱由于“骡机的技术创新,再次提高了纺纱效率,又一次打破纺纱与织布的平衡.纺纱速度领先织布。直至1785年英国卧室自动织机的技术仓0新,重新维持了两者的平衡。可见,纺与织交替出现平衡一不平衡平衡,通过接二连三技术创新,英国纺织业实现了机械化,这个纺织产业创新能力得到提升。(2)示范效应。创新成功的企业在区域内树立了一个榜样,其他企业纷纷向他学习,争相模仿。同一个区域的企业,由于区域文化相同,区域内存在着丰富的社会资本,企业具有地理邻近性,劳动力在企业间转移等这些因素导致创新企业在区域内技术溢出较为容易。其他企业很容易获得技术创新的显性知识,纷纷模仿龙头企业进行创新。于是通过模仿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企业技术创新。

3区域创新能力螺旋式上升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过程是由无数个螺旋上升的子过程构成.每一个子过程遵循“中心突破,梯次带动周边的原则,无数个子过程构成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

新技术新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现代化管理;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种新技术,新思想,新信息如潮水般接踵而至。作为一名档案管理工作者,只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才能跟随时展的步伐。

1 更新思想观念

(一)一直以来档案管理大都是以纸质为主,纸质档案管理的弊端就是占用空间大,浪费资源,并且由于保存期间查阅资料等原因易破损、受污,从而影响档案使用价值。再是档案管理意识薄弱,对档案工作的重视不够,有时借出去的文件没有及时回收,造成了档案管理的不完整性。所以,我们要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学习和掌握现代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档案管理方式,使档案管理工作日新月异。

(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利用现代化管理的意识不足。很多档案管理工作者受到长期的传统档案管理思想的影响,一时之间无法接受新方法,新技术,不能接受现代化管理方式,总认为以前的管理方式安全踏实,能看得见,摸得着,所以以消极的心态对待,使现代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没有得到很好发挥,这样就满足不了当前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

2 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

(一)总的来说现代管理模式就是信息化管理,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必然趋势,是现代社会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微机以其庞大的储存量和快速方便的读取方式,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青睐。如何更好滴利用好现代信息,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还需档案管理者具有现代思维,接受新知识,掌握微机的使用,不断拓宽视野,了解工作所以涉及的现代化及发展动态,努力实现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二)档案工作在很多时候和保密工作是分不开的。现代社会很多人都遇到这样的麻烦,手机经常收到各种各样的短信,什么卖房信息,什么开业打折信息,还有不计其数的办假证信息。这些也是新形势下信息时代的弊端。档案管理工作者如果放松警惕,思想懈怠,就会造成个人信息的泄漏,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不安全隐患。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个人素质,时刻提高警惕,确保档案的安全性。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新信息时代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具备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档案信息的获取能力、档案信息的鉴定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领导部门要鼓励档案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掌握现代档案管理知识,更好的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与时代接轨。

3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档案管理要创新,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采用积极的态度,学习各种先进技术,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同时还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只要这样,档案管理工作才能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新形势。

作者简介

新技术新知识范文第8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413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护理人员获取新知识的需要,故继续教育是继规范化专业培训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教育[1],是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护理队伍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要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就必须加强继续教育,以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要求。

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护理人员知识更新的需要: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护理人员急需充电,用新的知识来解决不断遇到的新问题。多种学科不断向护理学科渗透,尤其是医学模式从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工作由过去单纯的疾病护理向整体护理转变,这就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建立新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交叉学科知识,所以,继续教育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继续教育可以帮助护理人员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发展和应用,逐步完善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从而使护理质量、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需要: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使各医院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要想求生存,求发展,不但要有先进的科学管理和先进的医疗设备,更重要的是人才素质的培养提高,因为先进的医疗设备和科学管理都需要人才来掌握和驾驭。因此,培养护理人才不仅关系到护理队伍的稳定、发展和兴旺,而且关系到医院的发展和繁荣。同时,培养合格的护理队伍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完成的,它需要有一个新老交替和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除了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锻炼外,还应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规模的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才能把合格的、能够适应现代护理工作的护理人才输送到护理岗位上上去。

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继续教育的内容: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是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是在校学习的提高、补充和深化,继续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全方位的。目前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偏重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整体素质的培养,这对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不利的。因此,在继续教育的内容上,首先要加强医德医风的学习,加强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哲学观点的学习,用马列主义思想和良好的医德医风武装头脑,使护理人员的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同时强化以前学过的知识,学习一些相关联的学科知识,以便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使护理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继续教育的方式:有在职教育和脱产教育等,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应以在职教育为主,且在职教育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的安排。①走出去进修学习,选送好学上进、品质优秀的护理骨干到大专院校或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学成回来后,将所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管理理念传授给大家,与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心得,以点带面,共同提高。②请进来,邀请专家学者来院讲课,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大范围面对面的传授新知识的方式,是极为有效的学习形式。③组织各种类型的短期专题学习班进行培训。④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自学考试、电大和函授学习,这也是提高护士学历水平最普遍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护理人员刻苦学习,自学成才的热情,使护理人员学历水平得到提高。⑤定期举办各种知识竞赛和技能操作比赛,通过各种竞赛和比赛,激发护理人员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刻苦钻研、积极进取的良好风气,通过各种模拟竞赛演练,不仅提高护理人员个人的应急处理能力,也提高了医院整体护理水平。⑥每年组织召开护理学术年会暨护理科研成果推广会,挑选出质量较高的论文在大会上进行交流,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交流推广护理工作经验和护理科研成果的平台,不仅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创新展示给大家,也能从别人的经验及创新中学到新的知识。⑦专题研究,这是目前护理人员比较忽略的方面,这源于认识上的偏差,认为专题研究只是科学研究人员与专家的事,不属于自己的范畴。殊不知,护理人员进行专题研究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个条件来源于她们长期的护理工作实践之中,工作中天天都能遇到新的问题,遇到问题就要寻求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这就是专题研究的厚实基础。专题研究需要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发现课题,然后进行理论学习,又将理论用之于实践,这样进行反复的学习和实践,最后研究出课题成果,并将课题成果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这既是一种相当见效的继续教育学习方式,又将学习、工作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学习了于课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又指导了临床护理实践,取得的课题成果又为今后晋升职称打下了基础,达到了一举三得的效果。

讨 论

由于世界经济社会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教育实践领域不断发展,研究范畴也在不断地深入,特别是终身教育思想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对继续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方法等都有一定的初步认识和实践,继续教育科学研究也有了重大发展。

领导重视,更新观念:各级领导应重视、支持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树立“人才兴旺,医院兴旺”的观念,改变重医轻护,重使用轻培训的思想,把护理继续教育变为终身教育,并且当作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提高护理质量的大事来抓。

培养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随着医学和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的护理技术和方法不断出现,护理人员仅靠在校学习的知识和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来提高护理质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结合实际情况,坚持开展整体护理、护理查房、病例讨论和学习,尽快提高护理人员观察病情、分析病情、了解患者心理变化,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性分析能力和水平。

加大投入:各医院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增加对护理继续教育的投入,并且在时间、经费、工作和生活上给予参加学习的护理人员一定的支持,使护理继续教育尽快取得成效,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护理工作,服务于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