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围虾养殖新技术

基围虾养殖新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基围虾养殖新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围虾养殖新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型现代渔业装备;池塘养殖;水质净化网;曝气式立体增氧机;水质调控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3-0313-01

从2011年开始平湖市广陈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在水产养殖中开展新型现代渔业装备的示范与应用,并积极推行健康与生态养殖新模式。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可减少养殖过程中药品的使用量,减少药物在水体和水产品中的残留量,减轻环境污染,是生产无公害绿色水产品的首选措施。而且该项技术是利用生物净化水质,可大幅度减少养殖过程池塘的用水量,起到很好的节能降耗的作用。还积极推行健康与生态的水产养殖新模式,养殖全过程不换水、不用药、零排放。不换水养殖,可切断外来病原生物,节能降耗,不污染环境。全程不用药,产品全部为绿色无公害产品。该技术的示范应用也符合当前绿色健康养殖技术的发展和水产养殖结构调整的方向,更推动了浙江省渔业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养殖发展。该装备可自行安装,使用方便,效果明显,具有较大推广价值,现介绍如下。

1 新型现代渔业装备的技术来源

该技术引进上海海洋大学的专利成果新型渔业装备(水质净化网和曝气式立体增氧机)和科学养殖配套技术。水质净化网是一种高性能水体生物净化过滤材料和生态基质,具有非常有效的水质净化能力,能从根本上解决养殖水环境水质恶化的问题。曝气式立体增氧机是一种新型底部曝气系统,专利设计将增氧管与特制增氧格巧妙地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增氧机。它具有底部曝气、提水、增氧、推水等多种功能[1-2]。

2 设备结构及安装

曝气式立体增氧机结构主要包括层叠式鼓风机、微孔增氧格、非金属结构框架、塑料围板、浮筒。功率配置:虾塘配置0.75 kW曝气式立体增氧机9台/hm2,水流通量800 m3/h。水质净化网采用特殊高分子复合纤维,是一种生物可降解材料,纤维表面10~500 μm的微孔为有益微生物提供了巨大的附着空间,形成超强生物净化能力。净化网每片5 m2,虾塘安装60片/hm2。

3 技术路线及示范情况

技术路线:池塘整改―曝气式立体增氧机的安装―水质净化网设置―河道水―贮水池―消毒、生物净化处理―养殖池塘―优质苗种投放―水质调节―投饵量调整―跟踪检测―捕捞―销售―总结调整―再创新―制定操作规程。

曝气式立体增氧机与传统增氧机使用方法基本一致,根据水体溶氧变化规律和养殖水产品的存塘量确定开机增氧的时间。一般应掌握晴天12:00―14:00开机,生长旺季每天开机,晚上22:00至翌日6:00开机,中午开机时间短,阴雨闷热天气开机时间长。

示范区池塘16个,养殖品种为南美白对虾,面积5.4 hm2,其中8个2.7 hm2使用新型装备,另外8个2.7 hm2使用传统设备作为对照。每个示范池塘安装曝气式立体增氧机3台,每台0.75 kW,共计18 kW;对照池塘每个安装传统叶轮式增氧机2台,每台2.2 kW,共计35.2 kW。按每天平均开机8 h,养殖周期开机100 d,电费0.728元/kW・h计算,示范塘2.7 hm2需要电费10 483元,对照组2.7 hm2需要电费20 500元,节约电费10 017元,节能近1/2。养殖配套技术主要体现在合理的放养密度、科学投饵和定期泼洒微生物制剂来调节水质等方面[3-5]。

4 示范结果

示范池塘与对照池塘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对比情况见表1。示范塘平均新增产量795 kg/hm2,按照市场价格40元/kg计算,可新增收益31 800元/hm2,同时节约电费3 765元/hm2,有利保障养殖户的养殖丰产和高稳定收入。在先进新技术推广后,发病率、死亡损失明显减少,产量稳定,增强了虾体抵抗能力,降低了养殖户的养殖成本,使南美白对虾的经济收益得到充分体现,可带动周边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5 新型现代渔业装备的主要创新点

水质净化网(3v生物基Bio-Nets)是一种高性能水体生物净化过滤材料和生态基质,其具有非常有效的水质净化能力,能从根本上解决养殖水环境水质恶化的问题。高效水质净化是有效的生物过滤,能使水体中有机物质快速分解,从而彻底改善水质。生物饵料富集能为藻类提供生长所必需的养分,形成和提供养殖生物需要的大量天然食物。疾病防治可有效抑制有害微生物,减少病菌侵袭,预防各类疾病。

曝气式立体增氧机是一种新型底部曝气系统,专利设计将增氧管与特制增氧格巧妙地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增氧机。曝气式立体增氧机充分克服了传统增氧机能量消耗高、噪声大、底部增氧不足的难题,也有效克服了传统底部增氧管容易堵塞、易断、安装复杂等缺点。它具有底部曝气、提水、增氧、推水等多种功能,可实现水体上下交换、水平流动并全方位立体增氧,从而提高水中的溶氧,改善池塘底部的水质。

水质净化网与曝气式立体增氧机在池塘中巧妙地配合使用,能有效降解亚硝酸盐,快速分解水中有机物,达到高效生态净化池塘水体环境的目的。还积极推行健康与生态的水产养殖新模式,养殖全过程不换水、不用药、零排放。不换水养殖,可切断外来病原生物,节能降耗,不污染环境。全程不用药,产品全部为绿色无公害产品。

6 结语

新型增氧设备材料牢固度不稳定,容易变形,而且价格偏高,需要对其框架进行改进使其更加经济耐用。示范中比较注重水质的调控,使用了EM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生物有益菌,结果表明这些有益菌对改善水质、防治病害确实很有效果,但使用中还是凭经验感觉,缺乏针对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7 参考文献

[1] 沈建.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危害及管理措施[J].科学养鱼,2014(7):91.

[2] 施振宁,叶素兰,唐明法.南美白对虾设施大棚循环水养殖模式与技术[J].科学养鱼,2014(4):33-34.

[3] 赵宇江.更具可控性的水产健康养殖管理模式介绍[J].科学养鱼,2013(3):92.

基围虾养殖新技术范文第2篇

(一)浅海、滩涂海水养殖和海珍品增养殖取得显著成效

为实施“海上辽宁”、“海上山东”的战略,辽宁、山东两省充分发挥地处辽东、山东半岛和北黄海、渤海湾的优势,利用浅海、滩涂积极发展水养殖业。1996年,辽宁、山东两省海水养殖产量分别达到111万吨和259.7万吨,占海产品总量的43%和54.5%。为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两省又积极开发海水增养殖业,实施了对虾人工增殖放流和海底底播工程。辽宁省自1985年开始生产性放流以来,共放流1~3厘米幼对虾125亿尾,回捕产量达1.9万吨,直接经济效益6.5亿元,社会效益达2.8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0,居全国领先水平。海底底播是近些年来新兴的生产领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大连市长海县是一个海岛县,全县底播增殖面积40万亩,重点发展鲍鱼、海参、海胆、虾夷扇贝等海珍品,以及文蛤、杂色蛤、魁蚶等品种,产量共达8万多吨,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底播增殖为主的海底庄园。山东省长岛县的海水养殖区现在已由近岸浅海扩展到深水大流海区,养殖品种由传统的海带、扇贝扩大到鲍鱼、海参、虾夷扇贝等海珍系列养殖,养殖形式也由单一的筏式养殖转变形成为海上筏养、海底播养、陆上工厂化养殖等多种养殖形式一起上的新局面。在列岛周围70万亩海域,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水层综合利用的“蓝色牧场”。1996年全县海产品产量3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20.87万吨,养殖收入6.58亿元。浙江省在合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之后,也确立了以养殖业为主的发展思路,海水养殖取得显著发展。1996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到85.82万亩,产量达39.51万吨,列全国第六位。1997年,浙江省桃花海洋渔业公司和象山港渔业公司,分别从福建省引进欧鳗和大黄花鱼种苗,采取大面积海水人工养殖,并获得成功,由于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将会有更大发展。

(二)建立了新型的海洋捕捞机制,积极发展远洋渔业

浙江省濒临东海,大陆架渔场面积达34050万亩,是浙江省陆域面积的两倍多。著名的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丰富的渔业资源加速了浙江省海洋捕捞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342.14万吨,其中海洋捕捞占259.72万吨,居全国首位。针对我国近海传统鱼种结构的变化,浙江省积极采取对策,使海洋捕捞结构从以沿岸近海为主,初步实现了向外海发展的转变,远洋捕捞作业已发展到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极大地促进了海洋渔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外海渔获量已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61%。远洋渔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并具有了一定规模,去年产量达13.4万吨。

(三)积极开发水产品加工业,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辽宁、山东、浙江三省渔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本省水产品保鲜加工业的迅速掘起。水产品加工是水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也是今后海洋经济增值的发展方向。为瞄准国内国际市场,浙江省首先发展冷冻小包装和方便食品,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海洋药物等产品,使水产品获得显著增值。1996年,全省水产品加工总量达60余万吨,加工产值63.8亿元,水产品加工综合能力列全国前茅。

二、对我国水产品需求潜力和海洋渔业资源潜力的分析

据农业部渔业局测算,1995年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0.5公斤,人均消费量为11.6公斤,但消费极不平均,沿海地区有的高达40公斤,而内陆一些地区人均消费不到1公斤,所以内陆地区水产品的消费潜力是很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食鲜味美的水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如果按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水产品消费来计算,5年就需要增加600万吨的产量。而根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后几年每年人口将净增加1400万左右,满足新增人口对水产品的消费就需增加水产品产量16万吨。因此,应充分挖掘渔业资源的潜力,以满足人民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提高养殖单产的增产潜力

我国海水养殖单产整体水平不高。“七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平均为442斤/亩;“八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已提高到677斤/亩。随着我国海洋渔业的迅速发展,相应的良种体系、渔用饲料体系、病害防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养殖优良品种的引进及池塘改造等,“九五”期间,我国海水养殖单产达到800斤/亩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扩大养殖面积的潜力

我国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和滩涂面积约为2亿亩,按现有科学技术水平,可进行人工养殖的面积为4000万亩。到1995年止,已利用的浅海和滩涂面积为1074万亩,仅占可养殖面积的26.8%。由于养殖技术、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于养殖的面积将不断扩大。如:山东省长岛县就已在30~40米水深的海域进行养殖,并获得成功。另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我国近海3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为4.8亿亩;4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6.2亿亩。由此足以说明,我国扩大海水养殖面积潜力是很大的。

(三)开发外海和远洋渔业资源的潜力

据资源调查,我国部分外海还有一定的渔业资源蕴藏量。仅南海外海海域就有近100万吨。稳定近海,调整远洋捕捞结构已势在必行。外海海域特别是公海海域渔业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随着我国远洋渔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同第三世界国家渔业合作的日益发展,远洋渔业产量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据农业部渔业局提供的资料,预计到本世纪末,远洋和外海渔业产量将增加50万吨。

三、目前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近海捕捞过度,造成渔业资源渐趋枯竭

近海捕捞是一项投入高回报率也高的产业,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我国渔业生产管理机构的执法力度又相对薄弱,因此海洋捕捞出现了无度、无序的现象,造成我国海洋渔业传统资源渐趋枯竭。以舟山渔场为例,大、小黄鱼和墨鱼等传统经济鱼类已形不成渔汛,带鱼也趋于小型化、低龄化。如1996年冬汛结束后,在捕获的带鱼中,每尾在100~150克的占一半左右,而且渔业总产量中带鱼比例与1995年同期相比下降一成多,比上年减少4~5万吨。

(二)渔业病害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近年来,受综合因素影响,海区生态环境恶化,海洋渔业病害日趋严重。对虾、扇贝、鲍鱼、海带等均不同程度受到病害影响,且危害品种有扩大蔓延之势。1993年爆发流行性虾病后,全国对虾产量由1991年的22万吨锐降至1994年的6.4万吨,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累计经济损失年均达100亿元,对虾养殖业遭到毁灭性打击,极大地挫伤了虾农养殖积极性。虽然一些地方坚持以防为主和以混养为主的方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大面积对虾养殖病害的防治,至今仍没有某个地方或单位研究出彻底有效的解决措施。渔业病害已经愈来愈成为制约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我国近岸海洋污染日趋严重

渤海、东海、黄海近岸海域都不同程度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污染。其中,陆源污染占整个海洋污染的80%,船舶污染占15%,海水养殖、海洋矿藏开发造成的污染占5%。污染造成的后果是海水富营养化,诱发赤潮。如辽宁省1996年出现赤潮32次,每次最长时间达7~8天,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严格执法,加大实施休渔制度的力度

为保护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应加强对海洋渔业捕捞的管理,严格划定我近海休渔区域,建立健全休渔制度。据了解,浙江省舟山渔场在对带鱼实行了两个月的休渔期后,今年捕获的带鱼普遍比往年大出一指宽。辽宁省今年比往年晚一个月捕获海蛰,增收5亿多元。这充分说明休渔制度有效可行。因此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充分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严格执行休渔制度,以确保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组织科研院校联合攻关,加强渔业病害的防治研究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面积的海水养殖一旦发生病害,很难找到立竿见影的方法和技术。因此,建议国家科委与沿海省、市、县各级政府,采取多渠道集资的办法,积极扶持科研院校加紧进行渔业病害防治的基础性研究和预防性研究,并将其列入国家计划,以确保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国家从大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把用于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和良种的1亿美元专项经费,划出一部分用来支持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

(三)在黄海北部海域建立渔业经济技术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基围虾养殖新技术范文第3篇

(一)浅海、滩涂海水养殖和海珍品增养殖取得显著成效

为实施“海上辽宁”、“海上山东”的战略,辽宁、山东两省充分发挥地处辽东、山东半岛和北黄海、渤海湾的优势,利用浅海、滩涂积极发展水养殖业。1996年,辽宁、山东两省海水养殖产量分别达到111万吨和259.7万吨,占海产品总量的43%和54.5%。为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两省又积极开发海水增养殖业,实施了对虾人工增殖放流和海底底播工程。辽宁省自1985年开始生产性放流以来,共放流1~3厘米幼对虾125亿尾,回捕产量达1.9万吨,直接经济效益6.5亿元,社会效益达2.8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0,居全国领先水平。海底底播是近些年来新兴的生产领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大连市长海县是一个海岛县,全县底播增殖面积40万亩,重点发展鲍鱼、海参、海胆、虾夷扇贝等海珍品,以及文蛤、杂色蛤、魁蚶等品种,产量共达8万多吨,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底播增殖为主的海底庄园。山东省长岛县的海水养殖区现在已由近岸浅海扩展到深水大流海区,养殖品种由传统的海带、扇贝扩大到鲍鱼、海参、虾夷扇贝等海珍系列养殖,养殖形式也由单一的筏式养殖转变形成为海上筏养、海底播养、陆上工厂化养殖等多种养殖形式一起上的新局面。在列岛周围70万亩海域,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水层综合利用的“蓝色牧场”。1996年全县海产品产量3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20.87万吨,养殖收入6.58亿元。浙江省在合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之后,也确立了以养殖业为主的发展思路,海水养殖取得显著发展。1996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到85.82万亩,产量达39.51万吨,列全国第六位。1997年,浙江省桃花海洋渔业公司和象山港渔业公司,分别从福建省引进欧鳗和大黄花鱼种苗,采取大面积海水人工养殖,并获得成功,由于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将会有更大发展。

(二)建立了新型的海洋捕捞机制,积极发展远洋渔业

浙江省濒临东海,大陆架渔场面积达34050万亩,是浙江省陆域面积的两倍多。著名的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丰富的渔业资源加速了浙江省海洋捕捞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342.14万吨,其中海洋捕捞占259.72万吨,居全国首位。针对我国近海传统鱼种结构的变化,浙江省积极采取对策,使海洋捕捞结构从以沿岸近海为主,初步实现了向外海发展的转变,远洋捕捞作业已发展到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极大地促进了海洋渔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外海渔获量已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61%。远洋渔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并具有了一定规模,去年产量达13.4万吨。

(三)积极开发水产品加工业,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辽宁、山东、浙江三省渔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本省水产品保鲜加工业的迅速掘起。水产品加工是水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也是今后海洋经济增值的发展方向。为瞄准国内国际市场,浙江省首先发展冷冻小包装和方便食品,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海洋药物等产品,使水产品获得显著增值。1996年,全省水产品加工总量达60余万吨,加工产值63.8亿元,水产品加工综合能力列全国前茅。

二、对我国水产品需求潜力和海洋渔业资源潜力的分析

据农业部渔业局测算,1995年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0.5公斤,人均消费量为11.6公斤,但消费极不平均,沿海地区有的高达40公斤,而内陆一些地区人均消费不到1公斤,所以内陆地区水产品的消费潜力是很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食鲜味美的水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如果按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水产品消费来计算,5年就需要增加600万吨的产量。而根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后几年每年人口将净增加1400万左右,满足新增人口对水产品的消费就需增加水产品产量16万吨。因此,应充分挖掘渔业资源的潜力,以满足人民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基围虾养殖新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蟹;鳜;混养;技术规程

中图分类号 S962.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258-01为加快阜阳市渔业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按照有关要求,参照各地成功的养殖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特制定了池塘蟹鳜混养技术操作规程,通过在临泉县利民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有关部门专家验收鉴定,2012年4月12日通过阜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告,该操作规程已成为阜阳市水产行业的一个地方农业标准。现介绍该操作规程,以供参考。

1 适用范围

该标准规定了蟹鳜同池养殖的池塘准备、苗种投放、饲养管理和捕捞收获的具体要求。该规程适用于阜阳市池塘蟹鳜混合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该标准的引用而成为该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该标准。但鼓励根据该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该标准。《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中华绒螯蟹(NY5064—2001)》《无公害食品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范(NY/T5065—200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无公害食品鳜养殖技术规范(NY/T5167—2002)》。

3 技术规程

3.1 池塘准备

选择面积16 675~20 010 m2、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符合NY5051标准规定的池塘。并清整池塘:①清淤。利用冬闲季节,将池塘中淤泥清出,干塘冻晒。清除杂草,加固塘埂,使池塘具有保持水深1.5 m以上的能力。池塘坡比为1∶2.5~3.0。②消毒。清淤后,用生石灰1 125~1 500 kg/hm2化浆全池泼洒[1-2]。③施基肥。施腐熟有机肥1 500~4 500 kg/hm2。在蟹种投放前20 d进水,水深达到50~60 cm。进水时用60目筛绢布过滤。

3.2 防逃设施

应采用聚乙烯薄膜作为防逃设备,薄膜厚度0.8~1.0 mm,宽度不低于80 cm。用直径为5.0~5.5 mm的聚乙烯绳作为上纲,缝在薄膜的上缘,缝制时纲绳应拉紧,针线从纲绳中穿过。选取长度为1.1~1.5 m的木桩或毛竹,毛竹应削掉竹节、毛刺,沿池埂将桩打入土中50~60 cm,桩间距1.5 m左右,并使桩与桩之间呈直线排列,池塘拐角处呈圆弧形[3]。将薄膜的上纲固定在木桩上,薄膜高度不低于60 cm,薄膜下缘埋入土中10~15 cm,形成平整的薄膜防逃墙。进出水口用网眼不大于1.0 cm×1.0 cm的铁丝网制成防逃栅,以防止鱼蟹逃跑。

3.3 培育生物饵料

3月10日前向池塘中投放规格为20尾/kg左右的当地鲫鱼45~75 kg/hm2,清明前后投放鲜活螺蛳4 500~6 000 kg/hm2。7月补投鲜活螺蛳3 000 kg/hm2。

3.4 围蟹养草

蟹种投放前应用无结网围拦池塘面积的15%,用于强化幼蟹培育和保护水草,待水草丰盛时(4月中下旬)撤去围网。

3.5 蟹种投放

应选用长江天然苗培育或人工繁育的中华绒鳌蟹种。规格为160~200只/kg。蟹种要求体色鲜亮,无病无伤,活动力强。投放长江天然蟹种,放养6 000~9 000只/hm2;放养人繁苗,可放9 000~12 000只/hm2。蟹种放养前应进行消毒,用10 g/m3高锰酸钾溶液浸泡蟹种10~20 min。应在3月底之前完成蟹种放养。

3.6 鳜鱼种投放

鳜鱼种投放时的规格应在6 cm以上。鳜鱼种放养时间应在6月10日前后,投放225~300尾/hm2。

3.7 水草培植

一般播种苦草,移栽伊乐藻、轮叶黑藻及聚草等。从4月10日开始分批播种苦草,每批间隔10 d,水面用种量1 500~2 250 g/hm2,播种期间水深控制在50~80 cm。水草难以种植的塘口,可在3月移植伊乐藻。整个养殖期间水草覆盖率应控制在池塘总水面积的60%~70%。

3.8 饲养管理

5月以前水深保持在50 cm左右,以后随着水温升高,水深应逐渐加深至1.5 m。进入7月后,每5~7 d注水1次,保持水深1.5 m;有条件的池塘,可保持长流水。进入高温季节,应进行防病,防病药物的使用应符合NY5071—2002的规定[4]。科学进行饵料投喂,注意饲料种类的搭配,植物性饲料有豆饼、花生饼、玉米、小麦、土豆、各种水草等;动物性饲料有小杂鱼、螺蛳、河蚌等。投饵方法具体如下:①“四看”投饵。看季节:6月中旬前动、植物性饵料比为60∶40;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45∶55;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65∶35。看天(下转第260页)

(上接第258页)

气:天晴多投,阴雨天少投。看水色:透明度大于50 cm时可多投,少于30 cm时应少投,并及时换水。看摄食活动:发现过夜剩余饵料应减少投饵量,蜕壳时应增加投饵量。“四定”投饵。定时:每天2次,6:00—7:00、16:00—17:00各投1次。定位:沿池边浅水区定点“一”字形摊放,每间隔20 cm设1个投饵点。定质:青、粗、精结合,确保新鲜适口,应投配合饵料或全价颗粒饵料,严禁投腐败变质饵料,其中动物性饵料占40%,粗料占25%,青料占35%[5-7]。定量:日投饵量的确定按3—4月为蟹体重的1%左右;5—7月为5%~8%;8—10月为10%以上。每日的投饵量为早上占30%,傍晚占70%。

每日巡塘,检查水质,观察河蟹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大风大雨过后,及时检查防逃设施,如有破损应及时修补。如有蛙蛇等敌害,应及时清除。

3.9 捕捞收获

进入10月将河蟹捕捞上市。11月后,可干塘将剩余的成蟹一次性捕捞上市,鳜鱼可上市或转塘。

4 参考文献

[1] 周宇芳,张龙韬,胡杭娇,等.青蟹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2(3):211-213.

[2] 刘玫.湖面养蟹有奇招[J].农家致富,2012(7):20-21.

[3] 管卫兵,蔡天成,杨牧川,等.河蟹的生态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2(2):116-119.

[4] 纪竹.鳜鱼高产养殖五措施 [J].农家致富,2012(7):36.

[5] 李广军,唐玉华,郭兆俊,等.池塘河蟹、龙虾、鳜鱼多品种高效生态养殖技术[J].河北渔业,2012(3):18-19,34.

基围虾养殖新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成因;保护对策;重庆梁平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242-01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时对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关注,农村环境问题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如何正确认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防治已经迫在眉睫,需要深入思考。

1 梁平县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 农业面源污染呈严重发展趋势

农业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农药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以及耕种措施等造成的面源污染。梁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每年使用的化肥、农药、农膜也比较多。化肥年使用量约7.7万t,由于使用方法不当,用量和时期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仅为35%[1]。肥料养份极大流失,部分下渗和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造成地下水污染,地表水富营养化,水质变差,影响人畜饮水安全;农药年使用量约472.5 t,利用率仅为30%,土壤中的残留率高于50%[1]。大部分被作物吸收,直接威胁到人体健康;农膜年使用量约1 058 t,土壤中的残留率高于50%。据浙江省环保局的调查,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 t/km2,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随着中西部农业现代化的进展,这类污染也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普遍出现[2]。

1.2 居民生活污染日益加剧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近年不断提高,小城镇建设广泛推进,同时乡村聚居点人口迅速增加,农村居民生活污染由分散走向了集中[3],农村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值得关注。由于农民生态文明意识不强,“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随处可见。主要表现为:固体生活垃圾增多,没有集中有效处理,随处乱堆乱倒,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对周围的河流、水库污染加重,垃圾腐败臭味难闻,苍蝇横飞,夏季更甚。

1.3 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严重

梁平县2012年畜禽养殖生猪当量60万头,占土地可承载能力的31.3%,现有土地完全可消纳所产生粪污。污染最为严重的是规模畜禽养殖场的集中污染[4]。养殖场在畜禽粪便处理上投入资金不足,标准处理设施不到位或处理能力有限,粪便露天堆放,经雨水冲刷,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粪便滋生大量蚊蝇,易引发疾病流行,恶臭熏天,对周围空气污染严重,老百姓怨声载道。据统计,我国猪、牛、羊三大类畜禽粪便COD年排放量为6 900万t,是全国工业和生活污水COD排放量的5倍以上,养殖业的污染已不容忽视[1]。

2 农村环境恶化深层原因分析

2.1 农民环保意识薄弱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因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环境保护的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环境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依法维权的意识。长期传统的生活习惯难以更改,缺乏环境的自我保护行为,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农业生产老龄化,劳动力缺乏,滥施滥用农药化肥,随意丢弃生产废弃物。据朱启臻[5]对北京房山区大峪沟村160位农民进行的环境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环境知识普遍缺乏,大部分农民不知道农药对环境有何危害,而知道化肥对环境有害的只有16人。

2.2 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国家长期以来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都很少,地方经济实力也有限,加之农民自筹资金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意愿也不强烈,垃圾分类收集池、垃圾处理站、排污管网和污水净化系统等环保基础设施缺乏;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提供环保公共服务的能力也十分有限,最终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2.3 政府监管不力,保障体系不健全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范围广,难度大,涉及的部门也比较多,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而按现行的监管体系,缺乏专门的农村环保人员和执法机构来承担此项工作,农村环保职能职责分散在农委、环保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职能职责的明确划分和相互间的协调沟通,农村环境保护就出现了“谁都管,谁也不管”的怪现象。畜禽养殖的选址、规划、环评、监管等工作落实力度不够,形式大于内容,没有达到切实应有的效果;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倒,缺乏环保基础设施,也缺乏对农村环保的监管力度和执法保障。

3 农村环境保护对策

3.1 政府大力鼓励农村土地流转

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加速农村土地流转,灵活采用多种生产经营模式,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既能有效解决因农村劳动力缺乏而带来的粗放生产经营问题、土地荒置问题、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农民收入问题等一系列农村问题,还能有效地促进梁平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切实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粮食单产,增加农民收入。

在规模经营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才能极大地提高农业产投比,才能有效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用药,才能有效遏制并改善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国家目前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质提升等一系列农业项目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更大的效益;才能有效地发展特色农业、精准农业、观光农业、外向型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才能不断提升农业生产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加速农民增收致富。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结合梁平县实际,打造出自己的产业链,进行深加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在梁平县生态涵养发展的背景下,切实有效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让农业大县变成农业强县,打造出特有的农业品牌。

3.2 对农村生活垃圾分区域、分类集中处理

3.2.1 偏远农村垃圾处理。有机垃圾是农村生活垃圾的主要部分,占农村生活垃圾的40%~50%。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继续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并加强沼气池后期维护管理的保障体系建设,既能有效解决农村厨房废弃物、家畜粪便、农业生产废弃物等有机垃圾,变废为宝,又能有效解决农村有机垃圾污染问题,改善农村房前屋后的环境,还能有效解决偏远农村地区部分用电、做饭、洗澡所需的能源问题。在偏远农村,目前人员居住比较稀疏,废品和有害垃圾很少,主要是碎玻璃、碎瓦片、废塑料等其他无机垃圾。建议加大环保宣传,号召偏远地区农民采用集中焚烧、填埋的方式处理无机垃圾等其他垃圾。防止垃圾随雨水冲刷,进入河流、农田等。

3.2.2 村镇垃圾分类收集与分类处理。在村镇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采用“村收集―镇处理”或者“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模式,原则上“一镇一站,一村一点,一点一人”,并鼓励村民将垃圾按照“塑料”、“纸张”、“金属”、“玻璃”等进行分类,在村建立分类收集点,由专人统一收购,负责分类,在镇建立垃圾回收站,负责各个村的垃圾回收,有条件的乡镇就近处理垃圾,没有条件的乡镇中转到县城统一处理。适当收取农民垃圾处理费,用作专项资金,保障垃圾回收处理系统的有效运行。

3.2.3 村镇污水集中处理。村级每家每户将冲厕用水(黑水)和其他生活用水(灰水)分开,黑水以及人畜粪便经厌氧沼气池处理,灰水由自然净化系统处理。镇级人口较集中,应建立多个大中型沼气池,处理居民粪便,采用沼气发电,将电并入国家电网;建立污水管网,将生活污水收集后,经化粪池、厌氧池、人工湿地进行处理,有条件的乡镇可以建立污水处理场。

3.3 防治畜禽养殖污染

3.3.1 畜禽养殖由规模化向标准化发展。政府将畜禽养殖补贴资金整合,在乡镇划定畜禽养殖园或养殖区,通过优惠政策吸引畜禽养殖户入园入区,引进有机肥厂,建立畜禽粪便标准化处理设施;探索应用养殖污染防治新技术,如饲料添加B-甘露聚糖酶,降低粪氮排量,试验“发酵床”零排放养殖,益生菌除臭技术,牛粪养猪、鸡、虾技术,牛粪制作蜂窝煤技术,沼气发电技术等[4]。

3.3.2 畜禽养殖区与种植园相结合。在养殖业和种植业的规划布局过程中,将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效衔接,对养殖业和种植业进行合理布局。既能高效、低成本地解决养殖业污染治理的难题,也能减少种植业化肥施用量。走种养结合,以养殖促种植,以种植促养殖的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之路。既能节约资源,又能降低种植业的成本,还能有效改善土壤,解决农民反映强烈的畜禽养殖污染问题,获得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和县域生态涵养发展的定位[5]。

4 参考文献

[1] 尹辛亥,赵少婷.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建议[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5):63-64.

[2] 荀彦平,张有贤.对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4):40-42,67.

[3] 章明奎,李建国,边卓平.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中的最佳管理实践[J].浙江农业学报,2005,17(5):244-250.

基围虾养殖新技术范文第6篇

当前,我区土地流转主要有出租、转包、互换等多种形式。其中,出租占流转面积的59.1%;转包占流转面积的32.3%;互换等其他方式流转占流转面积的8.6%。流转的土地主要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集中,共449106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86.7%。流转土地全部为农业用地,而且基本上用于种植业。据调查,99.6%的流转土地用于发展农业生产,用于种植业的为44341亩,占流转量的85.6%,以种植水稻、西瓜、蔬菜、水果、花木为主;用于养殖业的有7459亩,占流转量的14.4%,主要以鱼、虾等水产养殖为主。

二、主要做法

1、宣传引导,顺势推进。面对农民自发流转土地的发展态势,我们及时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利用科技下乡、农民培训、新闻媒体等,广泛宣传党在农村的现行政策,宣讲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讲解效益农业的发展路径,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土地流转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土地流转工作的活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通过流转建设规范性生产基地的,优先安排项目补助。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实施意见,区财政将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流转的补助与奖励。把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列入区级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责任考核,加大了推进力度。

2、建立机构,完善服务。首先在镇探索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中心实行“服务组织网络化、交易形式多样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模式运转。在试点的基础上,建立区、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为规范土地流转流程提供必要保障。服务中心建立《农村土地流出意向登记簿》、《农村土地流入意向登记簿》和《农村土地流转台账簿》,并通过农业信息网和农民信箱网站对外,搭建起土地流转的服务平台。

3、培育主体,强力带动。我区通过深化农技推广责任体系改革、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和农业政策扶持等措施,培育了一批规模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已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68家(其中工商注册的196家),种养大户大量涌现,有20亩以上种粮大户1567户,10亩以上柑桔种植户176户;年饲养生猪50头以上养殖户8660户,年出栏5000羽以上养禽户126户。这些农业企业和大户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

4、创新模式,加大流量。在鼓励流转主体选择中长流转的同时,探索季节性流转方式,解决季节性抛荒问题。土地流入主体在冬闲季节,根据生产需要向农户租用土地,到来年开春将土地归还给承包户耕种。如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横路乡下墅街村87户农户的425亩农田流转给本村大户种植萝卜,租金按土质和位置的不同每亩150元至200元支付,春夏季由农户自己种植水稻,平均每户年收入增加2210元。同时,该种植大户又雇用本村农民完成萝卜种植农事操作,年发放人工报酬11.8万元。每年可收获萝卜140万公斤,年纯收入18.6万多元。这种流转形式既化解了季节性抛荒问题,又给农闲期农业劳动力增加了就业途径,还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率。

5、规范管理,保障权益。区里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流转申请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样本,下发各地参照执行,到目前,签订书面合同的达43004亩,占总流转面积的83.02%。加强土地流转价格和流转款支付方式的引导与监管,普遍采用以稻谷计价方式确定租金,以每年支付一次承包款的方式加以规范,最大限度降低流转双方的责任风险。年建立了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通过仲裁机构及时化解土地承包纠纷和土地流转纠纷,运用法律手段,为农民提供可靠的权益保障。

三、初步成效

1、开辟了农民增收的良好途径。承包土地流转后,农户在获得租金的同时,还可以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务工获得更多的收入。如浙江宝岛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镇五坦、涧峰、董家三个村流入土地675.1亩,每年每亩按300公斤稻谷的价格(以粮食收购指导价)支付租金,常年雇用当地几十名农民务工,按月支付工资。莲花镇五坦村总人口1300多人,土地流转后有400余人放心在外打工,增加非农收入。镇大田畈村种粮大户高荣根,流入耕地近千亩,年雇工2600多人次,发放工资10万多元。

2、增加了农业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土地规模经营实现了农业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弥补了国家、农户农业投入的不足。一些有实力的经营者立足高起点开发农业,纷纷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交通不便、水电不通等问题,改善了生产条件。年镇由承租主体投资,新修机耕路6公里,修建和整治山塘等蓄水设施10余处,建设照明设施3公里。去年租种600多亩耕地种西瓜的温岭老板在官塘、岩头两村投资2万多元新修机耕路,水利设施,不但本身受益,周围农民也受益,弥补了村级公益事业经费的不足。岭洋、举村两乡动员农户将不宜种粮的300多亩山垄田、山坡地出租给专业合作社,建立茶叶、吊瓜生产基地,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

3、增强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土地集中连片经营,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土壤改良,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品牌建设。全区有75个名特优农产品注册商标,9个农产品通过有机、绿色食品认证;20个农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15个优质农业新品种试种示范顺利实施;水稻、玉米、草莓、柑桔等一大批农作物优新品种在全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水稻直播栽培、早稻旱育秧无纺布覆盖技术等新技术广泛应用。

4、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土地流转,依托粮食合作社,建成了万亩高标准优质稻米基地,为国家提供优质无公害商品粮;促进了粮食组织化生产,区金岳粮食合作社由种粮大户107人组成,水稻种植面积10384亩,油菜、绿肥、蔬菜、西瓜等作物种植面积6930亩,合计复种面积17314亩,复种指数为225.86%。同时实现了粮食生产机械化。两家农机合作社和一批农机专业户,拥有大型耕作机38台,小型耕作机300多台,农田作业机收机割率达90%,在全市率先初步实现农业机械化。

5、推动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有了更大的创业平台,他们在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有力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莲花镇加速推进土地流转,促进了规模农业、效益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形成了基地化、组织化、机械化、品牌化的农业生产新格局。相继建立了西瓜、葡萄、草莓、食用菌、优质稻、柑桔、生猪、麻鸭、蔺草、花卉等十二大基地;香港华懿天然花卉集团有限公司租用月山村土地,建成千亩玫瑰园;一加一农业发展公司在涧峰畈租赁农户土地200多亩,建立了优质葡萄园。土地流转促进了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带动了一批具有一定地方特色和规模优势的“一村一品”专业村。茭白专业村、吊瓜专业村、枇杷专业村、无公害蔬菜专业村、高山蔬菜专业村、生姜专业村等“一村一品”专业村,在全区各地纷纷涌现。

三、下步打算

1、强化服务职能,健全流转机制。建立和健全区、乡镇(街道)、村三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成立区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全区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建立衢江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设在区农业局),负责流转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政策、信息咨询,技术服务和考核督查等工作;各乡镇(街道)都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班子和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流转信息的收集、,指导合同签订,资料归档等工作;村级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负责流转信息收集、上报,帮助做好合同签订、建立信息台账,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2、制定激励政策,加大推进力度。研究制定《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实施意见》,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建立管理服务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和流转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将专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结合起来,专项考核结果与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挂钩。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当年新增连片规模流转土地在100亩以上、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的,按实际流转面积一次性给予流出户每亩100元的资金补助,一次性给予所属区、乡镇(街道)服务中心、村服务站分别每亩20元的工作经费奖励。

3、广泛宣传引导,完善纠纷调处机制。

积极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广泛宣讲《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和《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土地流转重要意义,明确土地流转的程序、方法,激发农户的流转积极性。完善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建设,仲裁委员会设立日常办事机构,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工作,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各乡镇(街道)、村建立相应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组织,负责调解纠纷,及时化解矛盾,切实保护土地流转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农村土地有序流转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基围虾养殖新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水族 观赏鱼 教学 艺术

《水族生态与技法》是我院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包括观赏鱼的养殖与鉴赏、水草的栽培与布景、水族生态基础、观赏鱼病害防止等内容。如何利用本课程的特点和水族造景艺术欣赏的优势,把以单一传授养鱼技能的选修课与艺术素养教育相融合,达到科学与文化结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通过对金鱼发展历史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人类审美本质的认识

金鱼是世界四大观赏鱼(即金鱼、锦鲤、淡水热带鱼、海水观赏鱼)之一,是人类饲养得最早、饲养历史最悠久的观赏鱼,素来以体态优美、色彩艳丽、性情温柔而深受人们喜爱。历史资料和现代科学实验均证明金鱼起源于我国的野生黄皮鲫鱼。

金鱼在人类饲养过程中先后经历了野生时期(因基因突变等原因出现具有观赏价值的变异)、半家养时期(将产生变异的野生鲫鱼有目的地在池塘等处放养、繁殖)、鱼池家养时期、盆养时期、有目的选择时期和杂交鱼种时期,从最初在野生鲫鱼中偶然发现了金黄色变种的金鲫,到如今约有500个金鱼品种,共经历了1700多年的饲养历史。

通过了解金鱼饲养和发展的历史,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美的本质的进一步认识,即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根植于社会实践,美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对对象改造过程中对自身力量的肯定。人类逐渐认识和掌握金鱼遗传变异过程中的一些规律,通过自身努力使其按照自己的目的发生特定的改变,变自然为人为,是符合人类天性的。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人类自身的力量得到充分的体现并被自己肯定,从而由衷地产生自豪、喜悦、愉快的感觉,也就是美感。

所以,金鱼是符合大众审美观念的审美对象,金鱼的产生和发展是我国人民对人类文明的一种传承和贡献。

二、观赏鱼品种优劣选择中的审美

观赏鱼存在的目的就是产生美感,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引种、繁殖,还是仔鱼的养成和成鱼的饲养,都要注意品种的挑选,去劣存优,而在品种的选择上,极大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

色彩、体态和姿态是观赏鱼欣赏的三大指标,也是通常情况下对观赏鱼品种优劣的主要评判标准。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凭借色彩去感知世界、改造世界、传递信息,并习惯性地为色彩定义了特定的含义,形成了固定的审美观念。比如红色与太阳联系在一起,代表着热烈奔放;黄色与大地联系在一起,代表着沉稳尊贵;蓝色和海洋联系在一起,代表着博大深沉……书中对观赏鱼颜色的描述为“白如雪,红似火,黑如墨,似玉胜玉,似霞非霞……”。观赏鱼的色彩是鱼种选择过程中的第一指标,色彩是否艳丽饱满、柔和统一是评判观赏鱼的首要要素。然而,色彩的选择还要考虑到思想范畴的审美,而不能仅仅从鱼自身的颜色考虑,比如在某些环境下醇厚的黑色有着不幸福的含义。

体形和姿态是观赏鱼品种选择的另外两个指标。通过对这方面内容的了解,学生可以了解到追求新奇也是人类审美观念中重要的一方面,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金鱼、锦鲤在人类长期的饲养、选择和培育中才会产生大量优秀的品种。人们通常会认为鱼缸里的观赏鱼跟其他鱼的区别越大(变异越大),则越优秀,比如金鱼中的“龙睛红帽子翻鳃绒球”集众多金鱼的特点于一身而成为金鱼中的极品;热带鱼中体态如魔鬼的光背电鳗、飘逸如穿纱的神仙鱼(天使鱼、燕鱼)、行为特殊的反游猫等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另外,在观赏鱼品种的选择上,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受到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比如国粹金鱼,其外形、姿态深受国人喜爱。上世纪70年代以后,金鱼作为四大观赏鱼品系之一开始大量出口,此间,金鱼在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受到当地观赏鱼爱好者的喜爱,引起了金鱼饲养的热潮,甚至一些国家和地区在金鱼饲养、品种改良的热情还在国人之上。而金鱼在欧美国家,虽然身价不菲,但爱好者却不多,究其原因,金鱼的美学特点不符合西方文化的要求。再比如,在中国大陆地区深受广大观赏鱼爱好者喜爱的水泡眼金鱼,在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则少有人问津,因为当地居民认为水泡眼虽然好看,但其眼泡易破,不符合对风水的要求。

可见,在观赏鱼品种选择过程中,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艺术素养都对选择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生态水族技术对艺术欣赏的影响

如果说观赏鱼的选择和育种过程中,人的审美观念对结果起着最主要的作用,那么,在观赏鱼饲养过程中,对美的追求则同时需要良好的审美观、艺术素养和优秀的饲养技术。

1.水族器材对观赏中艺术效果的影响

饲养观赏鱼的第一步不是养鱼,而是选择合适的饲养设备,包括容器、水处理器材、水环境控制器材等,这其中对观赏效果影响最大的就是容器。容器不仅是鱼和其他水族生物生活的场所,它还同时是最直接的观赏对象,对水族的观赏起到非常重要的衬托作用。在容器的选择过程中,需要贯彻“器景和谐,内外统一”的原则。现代水族领域均流行使用玻璃水族箱养鱼,箱内一泓碧水,若干游鱼,草绿水清,是观赏鱼的最佳选择。我国的陶瓷、紫砂等工艺自古就冠绝天下,既是常见的日用品,也是极具价值的工艺品,若选择合适的陶瓷或紫砂容器来饲养鱼只,将容器置于厅堂花园,远则观器,近可赏鱼,也有着非常好的观赏效果。

选择适宜的容器大小、颜色、形状,除可以对内部的水族布景和鱼的观赏起到红花绿叶的衬托作用外,还可以让容器与室内的装修或花园的布置形成一个整体,做到景中有鱼,以鱼衬景的作用。而一旦选择不当,则会大大降低鱼和水族箱本身的观赏价值,甚至会影响周围的景致和环境。

除了容器以外,其他的水族器材,诸如温度控制设备、过滤设备等,合理选择,适当布置,用心装饰,也可以给人整体上整洁、别致的美感,甚至能对水族箱整体上的美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水族造景技术对欣赏中艺术效果的影响

如果水在水族其他方面都是技术占有主导地位,那水族造景技术则是以艺术为中心了。

水族造景技术是由我国起源,上世纪70年代以后在西方兴起,最近十几年开始在国内流行的水族箱、鱼池等观赏鱼养殖中的装饰技术,其代表是海水SPA造景和淡水水草造景。

不管是海水造景还是水草造景,都需要造景者结合自己所使用的容器和所饲养的水族生物,确定是进行以景衬鱼还是以鱼衬景又或者是鱼景结合的方针,合理选择造景中所使用的材料(比如石材、沉木、水草等),按照一定的设计方案进行规划布置,最终形成美轮美奂的水族景致,带给观赏者愉悦的美的享受。

合理、适度的造景,既可以大大增强水族箱的观赏效果,又可以为生活在水族箱中的生物提供接近于其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环境,使其中的水族生物生活得更好,自然其观赏效果也更好。如果再把园林技术引进到水族造景中,以水族为中心进行景观造景,又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模拟景观,比如在寒冷的北方创造出热带雨林的景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经济价值。

3.水族生态技术对观赏中艺术效果的影响

不管饲养者选择的容器多么漂亮,造景多么美丽,要从水族饲养中得到乐趣,获得长期的美的享受,还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水族生态技术。

有的人没有适当的水族技术为支撑,不了解鱼的基本尝试和习性,因为一时的冲动或热情就开始养鱼,结果没有多久就开始面对无休止的死鱼、烂草、浑水的问题,不但没有享受到养鱼带来的乐趣,没有欣赏到水族景致,还为自己带来了不少的麻烦,甚至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处境。

因此,水族生态技术是水族艺术欣赏的基础和保障,没有一定的水族生态技术,水族的观赏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4.生物的搭配对观赏中艺术效果的影响

不管是何种造景方式所造就的水族箱,水族箱中的主人必然是鱼、虾这样的观赏性水族动物,在水族箱中放养的不同生物对水族箱观赏效果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可以想象,在如同亚马逊热带雨林一样生机盎然的水草丛中,几条飘逸的神仙鱼或者一群闪烁着亮丽色彩的小型灯科鱼在其间穿行,带给我们的必然是安静、宁谧的美妙感受;而其间如果游动的是让人毛骨悚然的食人鱼,其观赏效果必然大受影响。

水族箱中生物的搭配需要考虑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以植物为主要食物的品种不能放养在水草布景的水族箱中,凶猛的肉食鱼不适宜与提醒较小的温顺鱼种养在一起等;还需要考虑放在一起的若干种生物的观赏效果:比如孔雀鱼、红绿灯鱼都是很常见的、有极高观赏价值的小型热带鱼,但如果把两种鱼以近似的数量混养在一起,却往往会给人凌乱、没有主次的感觉。

通常如果把多种水族动物放养在一起,需要考虑数量上的主次、颜色上的映衬、体型上的相近、食性上不会相互攻击,只有这样,才能使水族箱保持和谐的环境,为饲养者和观赏者提供赏心悦目的感受。

四、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实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水族生态与技法》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利用课堂时间讲解水族技术,欣赏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点评造景作品,还可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走进水族馆、观赏鱼场、公园等场所,让学生现场感受水族技术和造景艺术的感染力,通过审美能力的提升带动艺术修养的提高;引导学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亲自进行观赏鱼和其他水族生物的饲养,加强对水族生态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促进技术的熟练;引导学生参加一些造景设计、制作等活动,提高其设计和实施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将水族欣赏的艺术修养和水族生态技术实现融合。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在掌握各种基本的水族技法的同时,学会在观赏鱼饲养和水族造景中的审美和欣赏,使他们在掌握一定的水族技术的同时,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实现技术素质拓展和艺术素养提升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郁倩辉.热带鱼养殖与观赏.金盾出版社,2004.

[2]王庆祥.水草造景与水草鉴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王权,谢献胜.观赏鱼养殖新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基围虾养殖新技术范文第8篇

土鸡养殖创业计划书一:一、背景

土鸡也叫草鸡、笨鸡,是指放养在山野林间、果园的肉鸡,由于其具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无公害污染,肉、蛋属绿色食品,近年来在市场上颇受人们青睐,价格不断攀升,饲养土鸡市场前景广阔。

优质土鸡生态养殖技术是将传统方法和现代技术相结合,根据各地的区域特点,在荒地、林地、草原、果园、农闲地、玉米地、高粱等地规模养鸡,喂五谷杂粮,让鸡自由寻食昆虫野草,饮山泉露水,严格限制化学药品、激素、饲料添加剂等使用,以提高鸡肉的风味和品质为目的,生产出符合绿色食品标准要求的一项生产技术。

采用优质土鸡生态养殖技术可对各地的土地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立体开发,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要的、风味独特、味道鲜美、品质优良的绿色食品,顺应人们喜欢土法养鸡的消费需求。这种方式投资少,效益高,技术易于掌握,市场需求旺盛,是一项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的实用养殖技术。

我们花垣县以土鸡为主的小家禽养殖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收入低。实施小家禽屠宰及深加工项目可充分利用土鸡资源优势,提高花垣县以土鸡为主小家禽的附加值和养殖户的收入,促进小家禽养殖业走向产业化、标准化,壮大小家禽养殖专合组织,保障小家禽资源永续利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牧民利用天然优质牧草进行放养,不用人工合成化学药物,做到了绿色、生态养殖。放养土鸡毛色光亮、肉质鲜美,绿色无公害,适应消费需求。鸡的售价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同时,还对保护草场、土壤生态系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我国现代肉鸡养殖业起步较晚,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以前,我国肉鸡生产水平与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主要表现在产量少、商品率低、效益差、耗料多等特点。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肉鸡饲养业才得到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禽肉生产国。

当前,我国肉鸡养殖的基础环节仍然很薄弱,肉鸡的生长速度、上市日龄、上市体重、耗料比还落后于外国。在国内,通常把由国外引进的肉鸡成为”快大型“肉鸡,因不适宜我国传统的烧、饨加工,生产这类肉鸡主要是出口。国内自己消费的主要是被称为优质鸡的某些地方品种,或地方品种与引进品种杂交选育的肉鸡。据研究,我国一些地方品种,在蛋白质与氨基酸总量或某些氨基酸含量都略高于引进品种,有优质的特性。近年来优质肉鸡生产得到不断发展,香港、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区,优质鸡的比重占肉鸡总体的90%以上,但其生长缓慢、体重较小,上市日龄较长,需要继续加强这类鸡的选育工作。

我国肉鸡产业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20%—30%的高速度增长以后,到21世纪增长速度明显放慢,肌肉产品出口逐渐走下坡路,主要原因是疫病和公害物质残留,提高养鸡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肉鸡产品质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了。在农区笼养蛋鸡饲养密度大,场舍密集,设施不健全,排泄物对环境污染严重,夏秋成为蚊蝇的孳生地,影响居民身心健康。发展生态养鸡,远离居民区,饲养密度低,加之环境的自然净化,可使排泄物培植土壤,变废为宝。生态放养土鸡,大量扑食多种虫体,可大幅度降低虫害的发生率,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作物和林果产量,同时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类的健康。生态放养鸡,以天然饲料为主,生态环境优良,饲草、空气、土壤等没有污染。草地是天然的绿色屏障,传染病少,家禽体质健壮,药物用量减少,无论是禽蛋还是禽肉纯属绿色食品,有益人体健康是理想的生态养殖业。推广规模化生态养土鸡,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三、市场分析

现有的市场以土鸡为主的小家禽养殖历史悠久,大多数市场土鸡具有肉质细致、肉味鲜美等特点,其中花垣湘西土鸡在全省享有盛誉,是湘西土鸡县优势特色资源,产品远销重庆、秀山、吉首、长沙、广州等大中城市,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我们花垣县是无公害肉鸡生产基地县,20xx年小家禽出栏将达到50万只,实现产值1000万元,占全县畜牧业总产值的10%,家禽养殖是我县中高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到20xx年湘西土鸡养殖规模将达到100万只。依照农业部《关于加强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和省《关于实施我省农业和农村战略调整的意见》以及花垣县委、县府提出的“一果、二畜、三山珍”的产业发展战略思路,充分利用湘西土鸡资源优势,促进湘西小家禽养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壮大土鸡养殖协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花垣县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财政增收以及人民群众对湘西土鸡的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组建花垣县家禽屠宰及深加工项目是发展壮大花垣小家禽这一地方特色资源的必要措施,是资源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农民收入,切实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

1.市场调查

花垣县以土鸡为主的小家禽在国内市场属于紧销产品,比同类产品市场价格高20%,市场对土鸡产品需求旺盛。随着我县加大对土鸡养殖业的投入,20xx年本地土鸡的出栏将达到100万只以上,对湘西土鸡等小家禽进行精深加工,可向省内外大中成市提供更多的优质土鸡等家禽产品。

2.市场预测

20xx年花垣县土鸡及其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供不应求,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对“土、特、优”等无公害家禽及其产品需求的增加,土鸡等小家禽市价不断上升,对本地土鸡等小家禽进行屠宰及深加工向市场成批量提供具有风味的优质安全食品,既可增加企业盈利又可满足市场需求是双赢的格局

3.市场竞争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人们的肉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对禽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倡导绿色禽产品的市场消费新理念越来越起来越强烈。鸡肉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在我国有"无鸡不成宴"的传统。目前我国禽肉在肉类结构中仅占20%,比世界平均水平差8%,人均禽肉占有量10—12千克,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例如,日本人年均消费量达40千克以上,鸡肉占肉类的47%,;美国人年均消费量50千克以上,鸡肉占肉类的40%。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鸡肉的消费将不断增加,鸡肉生产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从国外进口的禽产品都是冷冻产品,不完全符合中国人喜欢食新鲜禽肉的消费习惯。但受国际消费标准的影响,国内对鸡肉卫生标准的要求将逐步提高,肉鸡产品的质量,尤其安全卫生问题将受到更多关注。如果国内肉鸡产品在质量上,尤其是产品安全性下功夫,国产鸡肉还是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我县本地土鸡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与天然野鸡相媲美,体型较小等特点,符合人们的消费习惯,多年来,其市场价格与笼养鸡品种售价高出5—10元/公斤,市场供不应求。因此,开发与利用本地土鸡这一宝贵的资源,进行规模化养殖,饲养中不添加任何促生长激素、有害的矿物添加剂和化学添加剂,市场前景将将十分广阔。

四、执行计划

1.预期目标

根据花垣县小家禽产业规划的总体目标,在龙潭镇组建年出栏量为10万只的龙头企业。改建1000㎡的养殖场;建设污水处理配套设施;投入购置原料、辅助材料及职工工资福利等流动资金10万元。林下放养土鸡实行标识管理,合格的上市成鸡脚上贴有标识,一鸡一标。

2.技术人才

花垣县畜牧局现有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2人,在花垣县龙潭镇金溶村一组淹没区,退耕还林带山林鸡养殖,掌握了丰富的饲养和管理经验,加上全县畜牧业服务体系健全,各个乡镇都设有兽医站,有120人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后盾,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开发能满足项目技术力量的要求,可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帮助,完成项目任务有技术保证。

(1)资金:本单位固定资产总价超过30万元,目前资产和经济状况良好,没有负债,加上该项目提出得到县委、县政府的支持,配套资金落实有保证。

(2)仪器设备:目前我国成套的孵化设备品种繁多,而且质量有保证,价格也不贵,只要有资金,很容易购买。

(3)资源:我县本地土鸡资源丰富,作为保种选育的核心群鸡种有保障;另外我村有1000亩的竹林远离城镇,没有污染,符合生态养鸡的环境条件。

(4)承担单位具备的条件及欠缺条件解决措施:本村具备实施本项目所需的资源、技术力量,欠缺条件为项目经费,拟通过申请上级科技经费补助加以解决。

3、精选良种

优良的品种是饲养优质肉鸡的基础。应选养皮薄骨细、肌肉丰满、肉质鲜美、抗逆性强、体型中小型的有色羽毛的著名地方品种,可以是三黄鸡,也可以是麻花青脚鸡,如宫廷黄鸡、河南固始鸡、广西岑溪三黄鸡及浙江仙居鸡等各地优良名鸡,也可以根据当地的饲养习惯及市场消费需求,选育适合当地饲养的优良肉鸡品种。

4、注重放牧

放牧是提高肉鸡肉质的重要措施之一。优质放养土鸡的育雏技术要求与快大型肉鸡无异,在育雏室内育雏30天左右转入大棚饲养。一般夏季30日龄、春秋45日龄、寒冬50~60日龄开始放牧。放鸡场地宜选择地势高燥、避风向阳、环境安静、饮水方便、无污染、无兽害的竹园、果园、茶园、桑园等地较理想。鸡只既可吃上述“四园”中的害虫及杂草,还可为“四园”积(施)肥。放牧场地可设砂坑,让鸡砂浴。还要搭建避雨、遮阳、防寒的草棚或塑料大棚。肉鸡早出晚归,放牧密度为50~70只/亩,每群规模约500只为宜。为防止鸡走失或危害附近农作物,放牧场可设置围栏,一直放养至出售。加强放牧可以提高鸡肉的结实度,促进体格健壮及羽毛紧密光亮;还可采食青草、草籽、枯叶、虫蝇等,节约饲料和提高肉质。有条件的可以放一批鸡换一个地方,既有利于防病,又有利于鸡只觅食。

5、巧喂饲料

饲料是影响肉质的重要因素。优质土鸡育雏期应饲喂易消化、营养全面的雏鸡全价饲料。因其生长速度较慢,饲料中粗蛋白含量低于快大型肉仔鸡全价料2个百分点,并做到少量多餐,以促使雏鸡生长发育良好。育成、放牧期要多喂青饲料、农副产品、土杂粮,以改善肉质、降低饲料成本,一般仅晚归后补喂配合饲料。出售前1~2周,如鸡体较瘦,可增加配合饲料喂量,限制放牧进行适度催肥。中后期配合饲料中不能加蚕蛹、鱼粉、肉粉等动物性饲料,限量使用菜籽粕、棉籽粕等对肉质和肉色有不利影响的饲料,不要添加人工合成色素、化学合成的非营养添加剂及药物等,应加入适量的桔皮粉、松针粉、大蒜、生姜、茴香、桂皮、茶末等自然物质以改变肉色、改善肉质和增加鲜味。

6、严格防疫

搞好防疫灭病是养好优质放养土鸡的重要保证。一般情况下,放养土鸡抗病力强,较圈养快大型肉鸡发病少。但因其饲养期长,加之放牧于野外,接触病原体机会多,必须认真按养鸡要求严格做好卫生、消毒和防疫工作,不得有丝毫松懈,根据本地实际重点做好以下的防疫工作。

此外要特别注意防治球虫病、卡氏白细胞虫病及消化道寄生虫病。经常检查,一旦发生,及时驱除,肉鸡中后期防治疾病尽可能不用人工合成药物,多用中药及采食生物防治,以减少和控制鸡肉中的药物残留。

7、适时销售

合适的饲养期是提高肉质的重要环节。饲养期太短鸡肉中水分含量多,营养成分积累不够,鲜味素及芳香物质含量少,肉质不佳,味道不鲜,达不到优质土鸡的标准;饲养期过长,肌纤维过老,饲养成本太大,不合算。根据土鸡的生长生理和营养成分的积累特点,以及公鸡生长快于母鸡、性成熟早等特点,确定小型肉鸡公鸡100天,母鸡120天上市;中型肉鸡公鸡110天,母鸡130天上市。此时上市鸡的体重、鸡肉中营养成分、鲜味素、芳香物质的积累基本达到成鸡的含量标准,肉质又较嫩,是体重、质量、成本三者的较佳结合点。

五、创新技术

1.主要技术要点

(1)选择适合放养的场地及搭建风雨棚

鸡的生态养殖应远离城区、避免污染、环境安宁清洁、有清洁水源,选择地势较平坦的荒山、灌木林,以果林为主,在林地内地势较高、背风向阳、易防兽害和易防疫病的地方搭建风雨棚。风雨棚可用竹、木搭成人字型棚架,顶盖石棉瓦加茅草,四周用竹片等做简易围栏,只要能避雨、避暑、补饲、休息就行。为了便于管理,可在风雨棚旁建值班室和仓库。

(2)选择适合放养的品种 选用优质地方良种鸡,如固始鸡、清远鸡、草科鸡等适应性强、适合放养且符合市场消费需求的品种。

(3)育雏期管理

雏鸡幼小抵抗力差,不能直接进入野外饲养。3~4周龄前与普通育雏一样,进行人工育雏,脱温后转移到山上放养。因此一定要抓好3周前的管理,为后期生长奠定基础。

(4)严把脱温期管理

3周后开始进入脱温饲养,脱温期特别要注意外界气温,内外温差大,仔鸡抗逆力低,调节功能差,一时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要选择天气暖和的晴天放养,开始几天,每天放养2~4h,以后逐日增加放养时间,使仔鸡逐渐适应环境变化。棚舍附近需放置若干饮水器和料槽,让鸡自由采食,每天早上不要喂饱,把鸡放出去自由活动,采食天然饲料,太阳下山时将鸡群收回鸡舍并喂饱。刮风下雨天气停止放养,防止淋湿羽毛而受寒发病,同时还要防止天敌和兽害。

(5)疫病控制

野外放养鸡的活动范围广,疾病防治难度相应大些,因此免疫工作要求质量高、免疫剂量足,严格按照免疫程序,逐只予以免疫注射。特别是马立克、新城疫、传染性法囊病等主要传染病,决不能放松。同时要做好定期消毒,发现病鸡应隔离饲养,避免交叉感染。

(6)饲养密度及方式

针对不同的放养地确定不同的放养方式,每群一般500~1000羽为宜,第3~4周龄开始放养,围栏分区轮牧,每隔一周期换一块地,放养周期一般控制在一个月左右,这样鸡粪养林,且小草、蚯蚓、昆虫等有一个生养休息期,等下一批仔鸡到来时又有较多的小草、蚯蚓等供鸡采食,如此往复形成食物链。

(7)饲料营养及饲喂

雏鸡3周龄前可用全价饲料饲喂,3周龄后逐渐改喂五谷杂粮。温室育雏可按常规喂饲,脱温后第1周早晚在棚内喂饲,中午补饲一次,以玉米、小麦、稻谷、豆类、红苕等天然谷物饲料逐渐增至代替全价饲料;第2周起中餐可以免喂,喂饲量早餐由放养初期的足量减少至七成,5周龄以上的大鸡还可以降至六成甚至更低些,晚餐一定要吃饱,5周龄后全部换为谷物杂粮,促进寻找食物,以增加鸡的活动量,采食更多的有机物和营养物。

2.创新点

为了堵绝外来疾病的侵袭,在选雏前要进行实地考察,尽量在本地无传染病史的鸡场,选择种鸡普系登记齐全、管理规范、防疫制度健全的育雏厂调运,鸡的品种可选用抗逆性强的优良地方品种,如三黄鸡、麻鸡、来航鸡等。

(1)、适时开食和饮水:雏鸡先在舍内饲养,在雏鸡入舍后1—2小时即可给以饮水,可在水中加入5%的葡萄糖和多维维生素或配制0.01%的高锰酸钾溶液饮水,以增强鸡的体质,缓解应急反应,便于胎粪的排出。水温一般要接近舍温(20—22℃),雏鸡一般在出壳24小时后开食,最初时可喂碎米,3日龄后改喂全颗料饲料。

(2)、控制好鸡舍内的温度:刚出壳的雏鸡温度要求摄氏35℃(指与鸡背部同高处的温度)以后每5天降低1℃,在35—42日龄时温度最后降至20—22℃。在保温的同时,还需要通风换气,常用的保温方法有纸箱、热炕、育雏笼等。热炕的育雏方法是:炕上用砖砌成墙,用竹片做成拱形,棚高0.8-1.0米,四周用塑料薄膜覆盖做成简易小温室,在炕上铺垫短麦草、干锯末等,炕上的垫料2-3天要更换一次。

(3)、光照要适当:1日龄小鸡光照相23小时(灯泡不要过大,一个炕一个15-25W的即可),2-15日龄每天减少1小时,16日龄后不再补充光照。

(4)、舍内饲养密度要适宜:0-10日龄的雏鸡每平方米40-50只,10-20日龄30-40只,20-30日龄20-30只,42日龄每平方米20只。

(5)、注意通风:鸡舍内要通风,它能给鸡保证足够的氧气,但要防贼风。

(6)、定期喂不溶性沙砾。沙砾能增强鸡的消化功能,有利于鸡的生长发育。

(7)、一片林地以放养20xx羽为宜,规模大不便管理,规模小效益低,每公顷林地放养3000羽土鸡为宜。晚春到中秋可放养,冬季气温低,虫草减少,应停止放养。

六、目标及年度计划

项目于20xx年8月开始,20xx年4月止,年度实施计划如下:

20xx年5—12月:项目立项,示范场选点、施工、管理及人员培训等。

20xx年1—12月:技术培训,示范场管理、推广。

20xx年1—12月:技术培训,示范场管理、推广。

20xx年1—4月:项目资料收集、整理,总结验收。

七、投资与资金分析

1.总投资预算

土鸡生长期内,大部分时间为自然放养,仅添一些精料,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目前,市场上良种肉鸡的价格为每公斤10元,而土鸡价格约在每公斤20元至30元之间,饲养一只2.1公斤重的土鸡,扣除饲养成本,可净赚16元。另外,土鸡的鸡蛋也是俏货,每只鼠年产蛋125枚,每枚价格为0.5元(包装并打出品牌后价格更高),至少收入50元。如果一个养殖户饲养10000只土鸡,一年可赚到20万元。投资估算合计投资40.5万元。

(一)改建厂房需投资(1000㎡×200元)=20万元;

(二)新建污水处理设施以及50㎡沼池一座需投资2.5万元;

(三)投入种苗、饲料、生产器械、防治器材、工资福利等生产流动资金18元/只×1万只=18万;

2.资金来源

申请上级科技经费补助15万元,部门提供10万元,单位自筹6.5万元。

八、效益分析

项目完成后,总结出一套实用性很强的竹林下生态养殖技术加以推广应用。在正常情况下,按“小群多批次”的饲养方式,以移民群众的生产条件,每批养鸡150羽,每年户均最少可养3-4批,共600羽,按育成率92%计,可售出商品肉鸡510羽,扣除鸡苗成本、饲料及药品等费后,按每羽盈利4元,总获利2040元。

整个笋区有1000户饲养土鸡,年总饲养量将达60万羽,年创利200万元以上。示范基地随着鸡苗销量的增长而获更佳的效益。另外,发展笋地林下生态养,按户均年饲养600羽,仅养鸡一项家庭副业就使农民户年纯收入20xx元以上。在笋地牧放散养土鸡,投入劳力和资金较少,有一举多得的效果,既抑制了野草、虫类的生长,又节省了饲料,同时鸡粪可肥林壮笋(成年鸡每年可排粪便40-50公斤),节约化肥的投入。总之,项目的实施可以解决部分就业机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拓宽移民增收的途径。

(1)效益分析

产品销售收入=36元 ×1.8万只=66.24万元;

(2)成本分析

基础设施折旧:(10年)2.25万元

饲养成本:2万羽×10元/只=20万元

疫苗:7元/只×2万=14万元

人员工资:1.8万元×2=3.6万元

成本合计:39.85万元。

(3)利润=产品销售收入—生产总成本=66.24万元—39.85万元=26.39万元

(4)收益分析

投资利税率=(利润)/总投资×100%

(5)投资效益分析

投资回收期=固定资产/净收益=500万元/174.06万元(1-20%)=2.87年

九、风险与措施

该项目投资大,技术含量高,管理工作要求严格,受市场需求制约,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投资该项目应积极争取到国家的优惠政策和信贷扶持,引入先进的加工技术和管理人员加强管理,提高产品品质保持小家禽“土、特、优”的特色,与饲养户组建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经济联合体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加工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排放废弃物,积极回收加工下脚料和加工副产品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土鸡要选择抗病力强的良种鸡,3~4周龄前与普通育雏一样,选择保温性能较好的房间进行人工育雏,脱温后再转移到山上放养。小鸡刚开始放养时没有上山觅食习惯,要人为地训练才行。一般需2人配合,一人在前边吹哨并撒抛颗料饲料,让鸡随抢食,另一人在鸡后用树枝驱赶,直到全部上山。每天中午还应在山上吹哨补食1次,强化训练,傍晚再用同样的方法训导鸡归舍,训练10天左右,鸡群就建立了条件反射。

在舍内饲养20天后,即可选择晴天放养。最初几天,每天放2-4小时,以后逐渐延长时间。夏天30日龄、春秋35日龄、冬天45日龄即可转入舍外饲养,初进林地时要用尼龙网限制在小范围内,以后逐步扩大,最好用丝网围栏分区轮放,放一周换一块地方,每亩地100---150只即可。

病死鸡的处理:如发现病鸡及时隔离,死鸡应立即深埋或烧掉,对场地用具和物品用0.2—0.4%的过氧已酸进行消毒。

鸡舍卫生及消毒:舍内用具及物品应经常清洗、保持干净。舍内鸡粪每隔半月清理一次,用10%-20%的生石灰水消毒,并用尼龙布密封鸡舍用40%福尔马林溶液熏蒸。同一块林地放养2—3年后要更换另一块林地,让林地自然净化2年以上,待全面消毒后再养鸡。

严防鼠害或其它动物侵害:林地或草地用铁丝网、尼龙网或竹栅栏圈围,防止鸡外逃或野兽入侵。

注意天气变化:要及时收听当地天气预报,在雨、雪来临前要做好鸡舍的防风、防雨、防漏、防害工作。

大学生农村种植创业计划书(二)发展背景:国家目前重视三农,农业政策好,自身来说,自己对农业熟悉

基地优势: 位于平原地带,河流边.土壤肥沃,灌溉方面,水源清洁。大田多,租金低。离贵溪不远,附近有冶炼厂。本地消费水平高,蔬菜价格高,市场大。

发展模式: 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以蔬菜为主,水产养殖为辅。以常规蔬菜为主,特种蔬菜为辅。以大棚蔬菜为主,露天栽培为辅。先期自身发展,慢慢地带动乡亲发展,建立合作社,打造下滩蔬菜基地。

发展理念: 以科学的思想去发展,以反季节蔬菜为优势,以绿色农业为导向。引进新品种,提高单位产量和品质。

机械化操作程度提高,耕作机械化,灌溉机械化,育苗科学化,施肥科学化,喷药科学化。

主要技术: 土壤的测量,肥力,PH值。灌溉用水要无污染,取水方便,大棚温湿度调节,防虫网,二氧化碳发生器。镀锌管棚架,无滴膜。不同作物,不同灌溉,西瓜等用滴灌。育苗和嫁接。品种的选择。采收,清洗(干净水,计划井水),包装

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3亩镀锌管大棚蔬菜以及几亩露地蔬菜,总面积10000平方左右。池塘一个,养鱼和为蔬菜基地提供灌溉用水。池塘靠近蔬菜基地,面积700多平方。

第二阶段:时机成熟时,也许是在第二年。建立小型养猪场,为蔬菜基地提供肥料。发展几亩水系蔬菜,如,水空心菜,慈姑,水池种藕等。水产养殖,泥鳅,虾等。看市场,引进一个品种,成立农村合作社,打造下滩及周边蔬菜基地。

第三阶段:发展农家乐

行动规划:

首先,1.选址及规划。2.挖池塘。3.耕地,晒土。(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