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费用收支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医院药品;收支核算;核算管理
Abstract: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hospital depends on the economy "in order to support drug treatment,"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cutting off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marketing companies direct economic benefits, hospitals have to rely on drugs completely abandon the illusion of balance in order to survive, attention to balance of payments Drugs The accounting and management, the correct calculation of the balance drugs, the paper further explore this connection.
Key words: hospital drugs; accounting of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management accounting
前言
医药费用过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它已经超出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支付能力。国务院体改办等八部门共同制订了《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卫生部和财政部也制订了《医院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暂行办法》。以上《意见》和《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对医院药品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药品收支结余上缴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缴存财政社会保障基金专户管理,经综合管理考核后,统筹安排,合理退还。
一、加强药品收支核算管理的意义
医院药品收入在医院经济活动中有两个比重反映了医院与社会依存关系的程度。一是药品收入在医院业务总收入中的比重。这个比重反映医院现阶段三个补偿渠道——医疗收费、药品销售、财政补助之一的药品销售所占的补偿份额。二是药品收入与医疗收入立和中,药品收入所占比重。这个比重反映了社会投入医院的医疗总费用中医与药的结构情况。
医院是承担一定福利职能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以社会效益为主,讲来经济效益。若以上两个比重过高;会使药品收入成为医院补偿的重要来源,医院经济过分依赖药品收入,促使某些医疗单位的药品管理人员盲目追求利润,把进销差价大的高档药品推向临床,导致药品费用过高,加重国家、社会、个人的经济负担,不利于医院的发展。具体地说,医院药房中,基本药物与中高档药品的比例严重失调,药品进入医院时价格昂贵,购置成本过高,药品使用价值和价格严重不协调。同时,过高的药品采购成本使得医院的大部分流动资金被存货占用。目前,我国药品存货约占医院流动资金的40%-60%,而我国其他行业存货占流动资金的比率平均只有30%。如此巨大的资金停留在存货的物流中,使其丧失了在其他场合所能获得的收益,致使医院资本利息损失过大,无形中增加了储备成本。
由于医院药品支出在医院全年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药品储备又占用了很大一部分流动资金,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药品收支核算管理,使药品收入在医院经济活动中的两个比重趋于合理,才能确保医院健康发展。
二、药品收立核算的规范要求
规范地进行药肥罩Ш怂悖钦芳扑阋┢肥罩Ы嵊嗟那疤帷?BR>
(一)药品收入核算
药品收入指医院在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时,向病人提供药品所取得的收入。按取得收入的地点不同,分为门诊药品收入、住院药品收入。同时,按药品属性分类,分为西药收入、中成药收入和中草药收入。
例:某月1日,门诊收费处报来“门诊药品收入汇总日报表”西药收入,现金支付48000元,医保结算500元。住院处汇总出院病人药品收入,西药35600元,其中现金支付2450元,预收医疗款24140元,医保结算9010无。
1、汇总门诊病人药品收入
借:现金
48000
应收医疗款—门诊医保结算
500
贷:药品收入—门诊收入—西药
48500
2、住院处汇总出院病人药品收入
借:现金
2450
预收医疗款
24140
应收医疗款—住院医保结算
9010
贷:药品收入—住院收入—西药
35600
转贴于
关于在院病人药品费用结转,应在月末时借记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贷记药品收入—住院收入—西药(中成药、中草药),月初时反方向冲账。在院病人药品成本费用必须做账务处理,否则将违背权责发生制原则。因此,用月末、月初冲账法,以便正确计算当期药品收支结余。
(二)药品消耗核算
月末,财会人员应根据有关账簿资料编制“药品消耗计算表”,并据以填制记账凭证,结转本月药品消耗额,借记药品支出—药品资—西药(中成药、中草药)和药品进销差价—西药(中成药、中草药),贷记药品—药房—西药(中成药、中草药)
药品消耗计算表的编制方法有两种:1、药品综合加成率计算法:本月药品综合加成率=本月药品进销差价期末余额/(本月药品期末余额-本月药品进销差价期末余额)×100%,本月药品实际消耗金额=本月药品收入/(1+本月药品综合加成率)。2、药品综合差价率计算法:本月药品综合差价率=本月药品进销差价期末余额/本月药品期末余额×100%,本月药品实际消耗金额=本月药品收入/(1-本月药品综合差价率)。以上两种计算方法结果一致。
(三)药品进销差价核算
1、药品采购核算
借:药品—药库—西药(中成药、中草药)
贷:银行存款
应付账款—××公司
药品进销差价—西药(中成药、中草药)
2、药房向药库领药核算
借:药品—药房—西药(中成药、中草药)
贷:药品—药库—西药(中成药、中草药)
3、药品调价核算
价格上调时
借:药品—药房—西药(中成药、中草药)
药品—药库—西药(中成药、中草药)
贷:药品进销差价—西药(中成药、中草药)
价格下调时,编制反方向会计分录。
4、药品损溢核算
正常盘报时:
借:药品支出—药品费—西药(中成药、中草药)
药品进销差价—西药(中成药、中草药)
贷:药品—药库—西药(中成药、中草药)
非正常盘损时: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药品成本)
药品进销差价—西药(中成药、中草药)
贷:药品—药库—西药(中成药、中草药)
盘溢时:
借:药品—药库—西药(中成药、中草药)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药品成本)
药品进销差价—西药(中成药、中草药)
(四)药品收支结余核算
例:月末将药品收入账户余额2300000元,药品支出账户余额2000000元,转入“收支结余”账户。
借:药品收入
2300000
贷:收支
结余—药品结余
2300000
借:收支结余—药品结余
2000000
贷:药品支出
2000000
结转应缴超收款时,借记收支结余—应缴超收款,贷记应缴超收款。
三、正确计算药品收支结余
(—)准确计算药品收入。在工作中,影响药品收入准确性的原因有:1、收费人员粗心和责任心不强,造成“药品收入”科目与其他科目串户,导致医院门诊及住院收费报表中的“药品收入”数与门诊药房及住院药房的药品发出金额不一致,影响医院“药品收入”数的真实性。2、财会人员没有将“药品收入”账户的贷方发生额与药房药品发出数及时核对并进行账务调整,造成医院财务报表“药品收入”数与药房核算期内实际发生额不符,影响药品收入的准确性。因此,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奖惩机制,加强对药品的核算和管理,设专职财会人员从事药品管理及核对工作,实行收费处计算机“药品收入”科目与药房药品发出金额核对制,确保药品收入和药品收支结余的正确性。
(二)药品收入与药品成本费用必须相互配比。与药品收入相关的药品成本应根据药房每日处方计算的药品销售额及综合差价率或综合加成率计算,不应将当期的药品采购成本在接列支。防止造成药品收支结余计算上的随意性。
(三)合理列支资本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应从修购基金或事业基金中列支,不得从医疗支出或药品支出中直接列支。否则,将影响医院当期效益,影响药品收支结余的准确性。
(四)正确提取修购基金。医院提取修购基金时,在相应的医疗支出、药品支出和管理费用中列支。不得完全在管理费用中列支,以免在分配管理费用时,影响药品收支结余的准确性。
由于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不同,“收支两条线”在这两个领域实施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异。广电部门实施“收支两条线”主要出于两个目的 :(l)对现金进行集中管理,减少现金持有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以实施收支两条线为切入点;构建财务管理体系内部控制系统,通过高效的价值化管理来提高效益。
与财政“收支两条线”相比,存在以下特点:
1、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在实现利润的前提下统筹协调各单位的收入与支出。而财政部门的收入和支出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2、具有较强的“发散性”。在收入环节除了对已到账的现金进行管理,还要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在支出环节则与支出体系相关,要“量力而行”,合理控制费用支出;收支又要与资产经营和资本运营相结合。对于行政单位而言,其收支相对比较固定和简单,两条线管理的“发散性”较弱。
3、现金流量管理在财务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可以以“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为平台和切入点构建财务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系统。
“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的构建
“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的构建可从规范资金的流向、流量和流程三个方面入手:
1、资金的流向方面:要求各部门或各单位在内部银行设立两个账户(收入户和支出户),并规定所有收入的现金都必须进入收入户,收入户资金由内部银行或财务结算中心统一管理,而所有的货币性支出都必须从支出户里支付,支出户里的资金只能根据一定的程序由收入户划拨而来,严禁现金坐支。
2、资金的流量方面:在收入环节上要确保所有收入的资金都进入收入户,不允许有私设的账外小金库。另外,还要加快资金的结算速度,尽量压缩资金在结算环节的沉淀量;在调度环节上通过动态的现金流量预算和资金收支计划实现对资金的精确调度;在支出环节上、根据“以收定支”和“最低限额资金占用”的原则从收入户按照支出预算安排将资金定期划拨到支出户,支出户平均资金占用额应压缩到最低限度。有效的资金流量管理将有助于确保收入资金及时、足额地回笼,各项费用支出受到合理的控制和内部资金的有效调剂。
3、资金的流程方面:资金流程是指与资金流动有关的程序和规定。它是收支两条线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关于账户管理、货币资金安全性等规定;(2)收入资金管理与控制;(3)支出资金管理与控制;(4)资金内部结算与信贷管理与控制;(5)收支两条线的组织保障等。
需要说明的是,收支两条线是一种内部资金管理模式,它与各个广电部门的发展战略、管理文化和组织架构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企业在构建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时,一定要注意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以管理有效性为导向。
落实“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银行账户的管理。在实行收支两条线过程中,应对现金收支部门或分支机构银行账户的开设、使用和清理实行严格的集中管理,下属单位可不在银行开户而在内部银行或财务结算中心开户。
2、强调结算纪律。严禁现金坐支。在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中,不仅收入的现金不得直接用于开支,银行收入户的资金也不能直接用于开支,所有支出的资金来源只能是支出户。为了杜绝现金坐支,还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强调结算纪律,如当日收入的现金应及时缴存收入户,超过规定限额的现金必须通过银行支付,以及不得白条抵库等。
3、以现金流转为核心来进行财务管理。这一观点正在被理论界和实务界越来越多的人士所认同。只有控制现金流量才能确保收入项目资金的及时回笼及各项费用支出的受控,才能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在预算管理中,各项预算项目应以现金流为控制源头。因此,应有意识地围绕现金流转这一核心,借助于收支两条线这一平台,结合实际情况来构建适合于自身的财务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系统。
4、在实施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应注意加强有关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流程,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其落实到位。
关键词:新医院会计制度 医疗药品 收支核算 成本归集
一、新医疗药品收支核算实施背景
(一)原有医疗药品收支核算及成本归集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实施之前,医院会计制度通过“医疗收入”、“医疗支出”、“药品收入”、“药品进销差价”、“药品支出”等会计科目分别进行医疗和药品收支核算,实行的是权责发生制。药品购入时按照售价入库出库,将售价和进价之差计入“药品进销差价”科目。月末要将本月发生的管理费用,按一定比例分摊到“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上面来,而不是直接结转到“收支结余”科目。
国家投入医院的财政补助资金以及医院获得的科研教学资金,用于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库存物资之后没有后续的账务处理来反映这些资金的使用状况,其成本的归集和核算按照一般资产来处理;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的一级明细核算科目没有明确的界定,成本的归集跟财务人员对现制度的理解有很大关系。
(二)原有医疗药品收支及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首先,医疗人员成本全部通过“医疗支出”科目进行核算,药品核算方法仅仅是按照进价加一定加成比例的简单模式计算收支,因此医疗人员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通过 [h: 0px" />
其次,是医疗药品的收支核算不配比,以药补医现象突出。学者王振宇、马飞等就指出,按照旧有医院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后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药品实行一定的加成率后收支产生盈余,但医疗收支亏损(个别医院亏损严重)。在政府相关补偿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医院以药品结余弥补医疗亏损的情况普遍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多开药、开贵药的逐利行为和医院运行机制的扭曲。
再次,是管理费用简单的按医疗和药品部门人员比例分摊进“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的方法缺乏合理性。根据医疗部门和药品部门人员的比例或其他相关指标比例情况,简单地分摊到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中,对医院行政及后勤管理部门的各项耗费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同时因为从各家医院的会计报表上无法取得真实的不含管理费用的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信息,所以这种分配方法也不利于对医疗机构之间的经营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任何一家单位都有管理费用,医院也不例外,而且管理费用在医院的整体费用中占据较大比重,公立大型医院的管理费用更是居高不下,而管理费用的分摊却不够合理。原有医院会计制度规定管理费用可按医疗、药品部门人员比例进行分摊,采用这种分配方法后,医院的公共费用完全摊入医疗、药品成本中,人为地加大了医疗、药品的成本费用,使医疗、药品成本不实,隐瞒了医疗、药品的真实结余。而且人为分摊管理费用的方式容易造成医院收支结余不准,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最后,就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的成本归集而言,没有明确的界定哪些项目属于医疗和药品成本的归集范围,导致不同医院成本归集口径不统一,甚至同一医院不同财务人员的成本归集口径、会计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会计制度对于成本的核算过于简单,成本意识不强,对于各个科室的物资消耗、床日成本、诊次成本等基本数据编报不详,不能准确反映成本项目以及核算科室效益,也容易造成分配不公。
二、新制度下的医疗药品及成本核算
针对旧有医院会计制度下药品管理及成本核算的种种弊端,新医改明确提出,要改革药品加成政策,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价率销售。针对这一医改政策,新制度取消“药品进销差价”会计科目,为药品零差价率后的会计核算铺平了道路。
药品进销差价的取消,使得药品核算和库存物资的核算方式趋同,另外本身药品就是医院库存物资的一部分,取消“药品”总账科目,将其纳入“库存物资”科目统一核算,简化了会计处理,但并不影响药品的有效管理。同时针对医疗人员在治疗过程中通过甄选药品、开具医嘱所体现的药品知识价值没有得到体现的情况,新医改提出增设药事服务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方案,新制度在修订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在医疗收入核算中增加明细核算科目“药事服务费收入”。
为满足医院管理的需要,新医院会计制度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明确了“大收大支”的概念,统一了医药收支核算和科教项目收支核算(之前的新制度征求意见稿,曾将科研项目收支和教学项目收支分列),更好地体现了会计的配比原则。合并医疗药品收支科目,将“药品收入”并入“医疗收入”中,将“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合并为“医疗业务成本”。在新设的“医疗业务成本”科目中,详细地列明了一级明细核算项目和会计处理方式,医疗和药品收支业务本身就是大医疗的一部分,医疗人员和药房人员需要在工作中密切配合,呈现出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新制度的这一改革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医疗、药品不配比的问题。同时,有利于统一会计核算口径,减少因会计人员对现行会计制度理解不一致而造成的核算差异。
管理费用不再分摊,而是作为期间费用在期末直接结转到“本期结余”,有助于督促医院增收节支,减员增效,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同时也避免了管理费用分摊标准不合理造成的医药收支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新制度首次设计了成本报表参考格式,要求医院定期编报“医院各科室直接成本表”、“医院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表”和“医院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构成分析表”等报表,同时对医院常用的成本核算术语进行了解释,统一了核算口径。此举显示了新制度对加强成本的归集和核算工作的重视,有利于医院控制成本,降低经营风险,积极面对竞争,同时由于有了比较准确的成本报表数据,也有利于医院开展薪酬制度改革,实行绩效工资。
三、结束语
虽然新医院会计制度已实施三年有余,但目前药品零差价还没有广泛实施,药品还是按零售价进行核算,大多数大型公立医院所使用药品的药品名多达几千种,库存药品金额高达数千余万元,由于药品进销差价的存在,同时并不是所有的药品的出库都是按照零售价收费的,也存在药品的破损、过期、损溢等情况,因此药品的核算工作非常繁重,管理上稍有纰漏,就会出现账实不符的现象,为此,许多医院药房一直配备专门的会计人员进行核算。新制度取消药品进销差价,可以大幅度降低药房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减轻工作负担,降低账实不符的风险。虽然新制度取消了“药品”总账科目,但由于药品管理要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因此医院药品的核算要在“库存物资——药品”中进行统一的核算。
医疗药品收支核算集中在“医疗收入”和“医疗业务成本”两个科目上面,相对规范了医院的会计核算。
新制度没有设置成本类会计科目,这种情况下医院自制药品的成本归集就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自制多种药品和卫生材料的情况下,间接费用的分配不好处理。建议增设成本类会计科目,在对医院自制物资进行成本归集后,再将完工产品转入到库存物资中。
综上所述,加强药品采购、保管、领用等环节的管理以及财务会计的核算,保证药品质量,减少积压和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和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核算方法,以切实保障医院成本归集和核算、资产的安全完整、加速资金周转、降低消耗,最终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振宇,马飞.新医改政策对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及其改革的影响[J].中国卫生经济,2009,(9):92-96.
[2]王振宇,马飞.新医改对医院会计制度及其改革影响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9,(9):40-42.
[3]王钟炎,沈静华.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误区与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10,(12):47-49.
[4]田立启,张永征.医院管理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毕元广,刘洪玲,李风芹,贺建青.构建理想的成本费用管理模式[J].中国卫生经济,2009,(1):52-53.
[6]王钟炎,沈静华.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误区与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10, [h: 0px" />
[7]郭成杰,吴新勇,王立.我国医院药品核算管理方法的回顾与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10,(5):20-21.
关键词:新医院会计制度;会计科目;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0-0140-02
财政部于2010年12月31日印发了新《医院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相对于旧的《医院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现行新制度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借鉴了企业财务会计改革的经验和国际惯例,它为医院适应市场经济,参与市场竞争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
(一)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资产信息更加真实
旧制度中购置固定资产,只是流动资产转化为非流动性资产,并不引起净资产的增加,固定基金的调整是净资产内部基金的一种变动,是对净资产的一种虚增,会导致净资产不实。这种核算方法,不利于考核单位及负责人的业绩和经济效益,也不利于固定资产实有价值的动态反映,容易导致单位家底不清,实力不明。
新制度引入“累计折旧”科目,取消了专用基金中修购基金和固定基金科目,规定对除图书外的所有固定资产每月计提折旧,计入相关成本费用,以反映资产因使用中的消耗而发生的价值减少,从而使固定资产价值得以真实反映。并在会计报表中分别列示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及固定资产净值,便于会计报表使用人正确理解有关信息和作出相关决策。
(二)注重医院成本核算,准确反映收支信息
旧制度中要求所有管理费用按照医疗和药剂人员的比例在医疗支出、药品支出中进行分摊。按此分配方式,医疗分摊管理费用比例过高,不能反映真实的医药收支,影响了医疗收支结余和药品收支结余,也使医院很难精确测算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
成本。
新制度规定管理费用单独反映行政、后勤管理部门和医院统一负担的成本及费用,不再进行分摊。管理费用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信息,单独反映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医院管理费用发生的水平及医疗服务费用的运行状况,也有利于管理者了解各项开支的合理性和提高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三)强调医院的公益性,改变“以药养医”模式
旧制度中,医院的药品采用售价进行核算,药品的售价与进价的差额在“药品进销差价”科目核算,采购费用及管理中支出的费用在“药品支出”科目核算。其中,药占比可达40%~50%多,形成长期的“以药养医”格局,无法满足新医改的
需要。
新制度将药品收入核算归入医疗收入的二级科目中,药品并入库存物资、药品支出并入医疗业务成本科目进行核算,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科目,将药品账面价值由零售价转换为购进价,药品实行零差价,按实际取得的成本入账;在领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或者加权平均法确定发出物质的实际成本。新方法使得药品成本的制定更加规范,减少了医院虚增收支的现象。
(四)计提坏账准备金,强化医院应收款管理
旧制度规定医院应按年末应收医疗款和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科目余额的3%~5%计提坏账准备,遵照的是稳健性原则。但是此项规定不能真实反映每月的费用支出;基数过大,造成不合理;计提坏账的比例也略高,显然在这点上与企业太过接近,使得医院经济负担过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因此,新制度规定医院按应收医疗款和其他应收款科目余额的2%~4%进行按月计提,多减少补,真实反映每月的费用支出,以保证医院经营效益的准确性。
(五)将基建纳入大账,医院收支核算更全面
旧制度中基建会计核算不纳入医院的“大账”,使得医院基建会计核算与医院会计核算脱节,资产信息不能完全整合,资产反映不全面。
新制度通过“在建工程”增设了“基建工程”等科目及其明细科目、以及在财务报表体系中增加“基建投资表”等,至少按月将基建会计与医院会计并轨整合,进一步增强了医院资产负债及其他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可以全面及时反映资产情况,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方便、有效的了解医院的经济运营状况提供了
条件。
(六)会计报表体系更加完善,会计信息更加完整
旧制度中医院报送的会计报表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医疗收支明细表”、“药品收支明细表”、“基金变动表”和“基本情况表”,从不同角度反映医院财务状况。但缺少反映现金流动情况的“现金流量表”,使得财务部门无法对现金进行规划和管理,也就无从提高医院资金的使用
效率。
新制度中财务报表体系增加了“现金流量表”、“预算收支表”及报表附注。这一方面使医院的财务报表体系与国际惯例和企业会计更为协调,增强了通用性;另一方面也兼顾了医院的实际情况,使医院的财务报表体系更为完整,以满足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的不足及完善建议
(一)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核算科目不配比
新制度规定医院发生的借款利息费用在“管理费用”科目中核算,存款利息收入在“其他收入”科目中核算,收入与支出不配比。建议在“其他支出”科目下增设“利息支出”科目,以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性原则。或者单独设立“财务费用”一级科目,把原在“管理费用”中列支的借款利息支出和在“其他收入”中核算的存款利息收入统一规划其中核算,期末直接转入“收支结余”的“其他结余”。
(二)未充分考虑风险计提各种减值准备
公立医院为了临床急救和日常业务需要,库存了大量物资。由于市场的价格波动,存货很可能贬值。另外,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不仅价值高而且科技含量高,随着技术的进步,其价值也会下降。同样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中也存在减值风险。而新制度中未规定计提减值准备,难以真实反映资产的现实市场价值,也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谨慎性要求。
(三)待冲基金摊销核算的问题
新增待冲基金科目是新制度的一个重要变化。根据新制度规定,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按照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形成的金额部分冲减待冲基金,其余部分计入费用。如果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数量较多,又没有软件进行管理,在核算上将造成很大难度。所以,笔者认为待冲基金科目的设置及其核算,还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不断完善。
三、结语
关键词:新医院会计制度;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总表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097-02
中国财政部2010年的新医院会计制度,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计量原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改变了收入费用观下收入费用总表在医院财务报告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因此,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的收入费用总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下收入费用总表的变化
(一)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表观
多年来,中国的医院会计制度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在收入费用观下,医疗收支结余是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即医疗收支结余=收入-费用。1998年11月17日开始施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中明确:“医疗收支结余是医院在一定期间的业务活动成果。包括医疗收支结余、药品收支结余和其他收支结余。”也就是说,收入费用总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考虑到收入确认和费用配比之后的结果。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是收入费用总表的副产品。
2010年的新医院会计制度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即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业务活动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业务活动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新《医院会计制度》规定“本期结余是指医院在一定会计期间的业务开展成果。本期结余包括业务收支结余、财政项目补助收支结转(余)、科教项目补助收支结转(余)等” 。“间接计入本期结余的利得和损失”就是指应当计入本期结余、会导致净资产发生增减变动的利得或者损失。简单的说,收入费用总表中本期结余的度量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收入费用总表可以被看做反映医院一定期间净资产的变动表。
(二)计量的变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1998年《医院会计制度》明确“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也就是说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属性。
2010年的新准则不再单纯强调历史成本为基本计量属性,而是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在长期投资、接受捐赠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了其他收入,间接进入收入费用总表。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成果,从而向投资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符合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三)报表列报的变化
新旧《医院会计制度》下的收入费用总表的列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收入费用总表不再区分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医疗支出、药品支出。而是统一在“医疗收入”、“医疗业务成本”中进行列报。这一方面是基于市场经济中医院规模不断扩大,业务活动内容呈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医院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其次,由于新《医院会计制度》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收入费用总表增加了“本期财政项目补助结转(余)”、“本期科教项目补助结转(余)项目;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收入费用总表还单独列报“管理费用”项目,不再进行“管理费用”分摊;并将“医疗支出”、“药品支出”改为“医疗业务成本”,使会计信息更加简洁透明。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充分了解医院的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成果。
(四)医疗结余、本期结余内涵的变化
由于新医院会计制度凸显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长期投资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成本法以及列报变化等因素,使得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收入费用表中的医疗结余、本期结余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收入费用表将“投资收益”项目间接列入本期结余的范围,改变了旧准则下的本期结余仅反映医院正常医疗服务活动所产生的经常性收益的状况,即医院利用资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报酬也属于本期结余,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二、对新《医院会计制度》下收入费用总表的分析
新《医院会计制度》与旧《医院会计制度》相比,理念更先进,体系更完整,内容更丰富。新准则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强调了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实现了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笔者在实务中分析新准则下的收入费用总表时,认为以下两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经常性结余与非经常性结余
旧《医院会计制度》下的收入费用总表中本期结余不包括“投资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医院的本期结余情况时。一般认为本期结余即为医院的经常性结余,很多在进行医院考核时也会用到经常性结余的指标,主要用来反映通过医院管理者努力所获取的经营性结余。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收入费用表中将“投资收益”项目包括在本期结余中,增加了“管理费用”项目,并且还将“医疗支出”、“药品支出”项目改为“医疗业务成本”,因此在分析医院的收入费用总表或对医院进行考核时,都要注意本期结余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经常性结余要重新分析计算,以真实反映医院的经常性结余。
(二)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
对于收益的确定,旧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因而收入费用总表上所反映的收益并不是医院的全部收益。即未包括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收入费用总表中的收益只是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新准则则遵循的是资产负债表观,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并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进入收入费用总表,收入费用总表中的收益不仅包括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还包括已确认未实现的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因此,在执行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医院制定结余分配方案时,要注意区分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这是因为一方面已确认未实现收益并没有给医院带来现金流量,过度的结余分配会影响医院的发展和经营;另一方面当持有资产的市场价值扭曲或波动剧烈时,过度的结余分配中可能隐含了资本的返还,从而不利医院发展能力的提升。
三、结论
一、加大医院预算管理的力度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重申医院所有收支全部纳人预算管理,国家对医院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向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取代了“全额管理,差额(定额,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财政部门和医院主管部门对医院收支实行统一管理的力度,医院实行了数十年的差额预算管理办法,也将随之结束。在新的预算管理办法下,医院应转变依靠政府拨款来维持预算平衡的传统观念,坚持自力更生,自我发展,自觉地当家理财。应加强收支管理,合理合法地组织收人,科学合理地安排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医院应逐步改革传统的“基数+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采取零基预算法编制年度预算。也就是,应当科学地预测计划年度内各项工作对医院收支影响程度,估计每项工作可能给医院提供的收人或需要安排的支出,以此为基础来编制年度预算,而不应把年度预算简单化为以上一年预算为基数加上粗略核定的新增部分。新制度规定,医院所有收支全部纳人预算管理。据此,医院在编制预算时,必须将一切财务收支全部列人预算,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应根据医院总体规划及各部门上报的预算计划进行预测研究和决策分析,在此基础上,层层分解落实预算指标,使编制的预算横向到位,纵向到底。编制的预算应当优先保证重点工程,大力支持科技项目,努力节约变动费用。
二、实行医疗收支和药品收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两条线核算管理办法
目前,医院的补偿模式为政府预算补偿与医院经营补偿相结合的双重复合补偿模式。在财政补偿不足的情况下,医院经营药品取得的批零差价就成为医院补偿的主要来源。这是导致“看病贵,看不起病”以及医生开大处方的一个重要原因。新制度规定的“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超支上缴”的管理办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为落实这个管理办法,在核算方面须相应建立医疗收支与药品收支分别核算的具体方法。在管理方面应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和配套的分配办法,充分利用经济杠杆,调整医院收人结构,规范医疗用药行为,降低药品收人在医院收人中的比重,合理控制医药费用的增长幅度,从而降低人民群众的就医费用。
三、全面进行成本核算,降低医疗成本和医疗费用
现在,医院性质已被界定为产业,而不再是单纯的福利事业。随之而来的,一方面是医疗市场的建立和医疗市场竞争的加剧所导致的医院业务收人的R益严峻的形势;另一方面是医院与国家财政拨款关系的日益淡化。内外交困的压力已经迫使医院不得不以经营者的眼光和身份开始考虑加强经营管理的问题和盈利的问题。这时,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日益显露出来。医院要盈利,要取胜于市场,吸引病人,医院的医疗成本必须低于社会平均医疗成本,这就要求医院内部全由进行成本核算,并制定出一整套可操作的成本核算细则和切实可行的成本管理措施,动员全体职工共同参与增收节支_工作,共问参一与成本核算和管理工作。
实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以后,医院的医疗收费中,医保支付的比例将越来越大。而医保付费办法规定: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可以选择采用总额预付结算、服务项目结算、服务单元结算等个同的结算方式,或是多种结算方式结合使用;各统筹地区根据其资金来源可以实行论病例计酬、论人计酬,限额付费的方式,即对医疗发生的实际医疗总费用超出定额付费标准部分,社保机构只支付一部分,或者就不支付。须知,论病历计酬,论人计酬,总额预付结算是一种预付制。在这种条件下,医院的收人仅与服务人数,服务病例成正比,而与是否提供服务和提供多少服务无关。这就促使医院转变经营管理策略,从注重项目费用收人增长转向注重病例医疗成本控制。怎样进行病例成本控制呢?首先,要搞清楚病例成本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中的变动成本项目和固定成本项目。变动成本项目是能够加以控制的;固定成本项目虽然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对控制的,但其中有些经过努力可以将其转化为可控制成本。医院财会人员对这些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搞清楚医院为医保病人所提供的服务的项目、数量以及水平类别,以便分项目制定成本管理标准。按病例控制医疗成本的目的是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实现最优的组合,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从而做到既使病人满意,又符合社保机构付费要求,又达到医院自身的支出最小化和产出最大化的经济效益目标。按病例控制医疗成本必须要实行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实行医疗费用的全过程控制,在各个服务环节,根据服务项目的成本目标,控制支出,遏制浪费。为此,应当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l)制定成本目标,对医疗成本进行事先控制。
例如,制定分病种的每床日定额费用;每床日卫生材料消耗定额;每门诊人次定额费用;每检查人次定额费用;病例定额费用,等等。(2)实行对实际成本与定额差异的核算与分析。不同层次的病人,对医疗服务有着不问的需求。应分别进行费用核算。一些高消费水平的非医保病人,常常会对服务项目和服务水平类别提出特殊的要求。无疑,应当单独对这类病例进行成本核算,并且不对其进行成本定额完成情况的考核。而对于医保病例的实际成本,则必须用成本定额进行考核。财务人员应分病例、分项目列示成本的定额数、实际数、差异数。对于实际与定额的差异,一方面应结合服务量分析其原因,找出成本与服务量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在什么样服务量水平上,才能使成本最低,质量最好,效益最大,从而为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应进行成本项目的解剖分析弄清是服务项目增加,还是卫生材料价格上涨,是否有浪费损失现象等等。关于成本项目的解剖分析。具体来说包括:物料费用(如:病例参与科室领用相关材料—如检验科领用试管、门诊领用一次性注射器、住院科室领用的脸盆等—的费用,输血用血成本,用药成本,检查及治疗过程中耗用核素药物,手术过程应负担吻合器消耗款等);人工费用(如:病例参与医护人员的工资、福利费、奖条、加班费及其他经常性支出,病例参与临时工工资及加班费,病例聘请外院专家教授所支付的劳务费等);业务费用(如:病例应分摊的各科室改造装修费用,房屋折旧费用,设备零星修购支出,设备折旧额,差旅费,购署办公用品费,招待费,科室自派人员外出进修学习费等)。(3)对成本执行部门(科室)进行定期的考核与评价,针对不同类型的成本项目采用不同的成本控制制度进行限制,指导和监督。科室是发生医疗行为的基本单位,也是发生医疗成本的基本单位。因此,医疗成本的高低以及超定额的发生都应该到科室去寻找原因。
四、实行医疗服务价格的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医疗价格,己极不适应目前医疗市场供求关系,以致价格严重背离价值,限制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医疗卫生单位处于国家投人不足、自身经营入不敷出、举步维艰的困境。因此,必须尽快理顺医疗价格体系,改革医疗价格管理体制。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l)建立医疗卫生管理部门自己的物价管理机构
医疗服务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复杂劳动,很难确切地用一两个指标反映出它的价值,加以医疗费用项目多达数千项,这就更增加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的难度。因此,医疗服务价格单靠物价部门是远远不够的,也是很难适应的。鉴于医疗卫生服务的特殊性,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应有自己的物价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医疗服务项目社会平均成本的核算以及一定阶段内各项医疗收费价格的确定、对医疗卫生单位收费情况的监督以及向社会的公布。
(2)在收费价格管理上给医院一定的自
医疗卫生主管部门物价管理机构对各医院的医疗收费只进行宏观调控并定期向社会公布,而不将其统得过死。根据我国目前情况,可把医疗收费分成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国家必须管死的基本医疗服务的收费,如挂号费,住院费等,实行国家定价,收费标准低于成本部分,国家财政给予政策性补偿;第二种是国家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浮动的,由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单位相结合的办法来制定医疗服务的价格,如特检费,手术费,检查费等:第三种是可以完全放开的,如一些特殊医疗服务和保健服务等等,医疗单位根据自身技术的水平和当地的消费水平,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确定适当的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发挥医疗市场调节供需矛盾的作用。
【关键词】预算管理 责任预算 院级预算 医院总预算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266-02
本文主要从新会计制度对医院预算管理规定着手,以各项原则、方法、程序为依据,明确预算编制的重要性以及在开展预算工作中,预算管理目标与内容确定的重要性。
1 确定医院预算管理目标,明确预算管理内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医院正面临着资源短缺的突出问题,如何运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寻求持续经营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预算管理正是提升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加强预算管理有利于落实战略管理目标,有利于医院内部各部门的协调、沟通,有利于明确的划分员工的工作责任,有利于激励、奖惩制度顺畅实施。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起点,预算编制必须以预算目标为依据,而预算目标正是通过预算编制得以具体化和量化。由于目标是行为的方向,因而决定了编制预算是预算控制的决定性的起点环节。
目前医院预算管理内容的不完善可能会导致企业经营结果难以评价分析,医院的业务活动是由众多的临床医技科室共同完成的。这众多个临床医技科室各有各的业务范围和特点,如果不编制责任预算,医院很难预计各临床医技科室预算年度的业务收支情况。医院的业务收支预算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医院的总预算难以落实。同时医院外部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预算管理内容的不完善可能会增加经营风险。医院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更新医疗设备,增加资金流出,缺少项目专项预算,许多医院入不敷出,资金缺口非常大,给资金管理带来很大风险。
2 建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体系
预算管理则是指企业围绕预算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调控、预算考评等多个方面。因此,预算内容体系应当是全面而系统的,必须涵盖医院经营业务和财务核算的全部。根据医院的特点,笔者认为,医院的预算体系构建应包括责任预算、院级预算及医院总预算三个层级。
3 责任预算
责任会计(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是指以医院内部的各个责任中心为会计主体,以责任中心的可控资金运动为对象,并对其责任中心所分工负责的经济业务进行规划与控制,以实现业绩考评的一种内部控制会计。
首先、为符合新财务制度中成本归集的要求及医院内部管理的需要,应合理设置责任中心。即将医院所属的各部门、各单位划分为若干个责任中心,例如科室、医疗服务项目、病种等中心,根据各责任中心经营活动的特点,明确规定其责权范围,使其能够在权利范围内,独立自主的履行职责。
其次、医院的责任预算包括职能部门及临床医技科室的预算。按照责任中心的权责范围,医院的临床医技科室构成医院的利润中心,预算的编制内容应包括业务量预算、业务收入预算、业务支出预算、收支结余预算;职能部门和后勤部门构成成本费用中心,其预算编制为本部门的费用支出预算。
3.1 业务量预算
业务量预算是进行财务收支预算的基础。反映医院业务量的指标有多个,通常预算指标为预计门诊人次和预计住院床日。根据上述两个指标可以进行业务收入和业务支出的预算。
进行业务量预测时应尽可能准确与现实,首先应考虑历史资料及其趋势。将近几年的业务量进行分析,以此作为预测业务量的依据;其次考虑责任中心的目标和发展战略。结合当年工作计划与责任中心的战略目标;再次考虑政府政策的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调控措施与政府对医疗行业采取的管理方式,再次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其他医疗机构的影响。最后年度业务量预测完成后,还需将年度业务量分配到各月份和季度,以反映各个月份和季度的变动趋势。
3.2 业务收入预算
在业务量预算的基础上进行业务收入预算,根据收费标准计算完成。业务收入预算包括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两部分。比较可行的是每门诊人次收费水平和每住院床日收费水平。此两项指标应当参照上年度实际收费水平,结合病种变化趋势及新的诊疗手段可能带来的影响确定预算年度的计划收费水平。
同时还需要相关科室的配合,医院相当一部分的收入是由检验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多个医技科室实现的,因此收费水平不应当仅仅是总收费水平,还应当按提供服务的科室分解
3.3 成本费用预算
新财务制度中,将成本管理划分为科室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因此成本费用预算也应与之对应。根据责任中心的职能,成本费用预算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科室成本、医疗服务项目、病种、床日和诊次成本预算和职能管理部门。各责任中心应按照新《医院会计制度》规定的科目,编制成本费用预算。
4 院级预算
院级预算是指医院负责财务、财产物资、人力资源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管理的职能部门,根据本部门所承担的管理职能,以及各责任中心提供的责任预算和医院的年度预算目标,编制的医院层级的预算。包括如下内容:
4.1 业务收入预算
由财务部门根据临床科室编制的业务收入预算及临床科室所占用的床位、设备等情况,及各科室往年的收入情况进行初步审查,并结合医院往年收入情况汇总、分析编制。在预算编制与审核过程中,要分析单位占有的资产的使用效率,同时要保证本年度总体目标的实现。
4.2 人员费用预算
由人事管理部门根据临床医技科室及职能部门的人员配备情况,确定预算年度各责任中心的人员调整计划,并考虑预算年度可能发生的工资调整或变动政策,在此基础上汇总、调整,编制预算年度的工资费用预算。由财务部门根据医院的奖金分配政策,审核预算年度各科室的业务收入、收支结余及工作量等与奖金分配政策相关的指标,分析计算编制奖金预算。
4.3 采购费用预算
采购费用预算包括材料采购与药品采购预算,由财务部门会同物资采购管理部门和业务科室编报的业务收入预算编制,同时考虑市场价格变动趋势因素。
4.4 日常公用费用预算
由财务部门对办公费用、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招待费等日常公用支出项目,根据责任预算及往年的实际支出情况、医院的事业发展计划、预算定额、及年度预算目标分析编报。
4.5 设备购置预算
由设备管理部门根据各责任中心编制的设备购置预算、责任中心目前的设备配置状况、科室及医院的战略规划,进行初步审查、汇总后,根据社会需求、市场容量、需求的迫切性、市场竞争等情况,逐项进行审核、论证,确定批准购买,或否决,或暂缓执行。对于不符合医院发展战略、重复购置、设备使用效率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差的项目,不应当列入当年的设备购置预算。通过设备购置预算,优化医院资源配置。
4.6 其他预算
其他预算包括后勤保障预算、房屋及基础设施维修预算、设备维修费用预算等其他预算。
5 医院总预算
医院总预算是在对责任预算和院级预算进行审核分析的基础上,由预算专职管理部门根据医院的年度事业计划和预算目标,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所作的医院总体财务预算。
5.1 业务收支结余表预算
业务收支结余表是按照主管部门规定的业务收支结余预算表的内容与格式编制的反映医院在预算期内收支结余目标的预算报表。一般根据各责任中心及职能管理部门初步审核汇总的业务收入预算、业务支出预算及职能部门的成本费用预算,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对医院的补助及项目经费汇总、分析编制。
5.2 成本费用表预算
以各责任中心及医院内部管理的需要,以科室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为主要核算对象进行成本费用的预算,便于反映医院各个层面的成本控制情况。
5.3 资产负债表预算
资产负债表预算是按照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与格式编制的综合反映预算期末财务状况的预算报表。一般根据预算期初实际的资产负债表及预计发生的各种资产增减变动的内容分析编制。
5.4 专项预算
包括财政补助收支预算、设备购置预算、大修理费用预算、专项工程项目经费预算。专项工程分本年度完成项目和跨年度项目,应单独编制专项工程项目预算,其经费在用时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应单独建账核算。在本年收支预算可能的情况下,再安排本年用于专项工程项目的经费。本年预算只能反映本年预算中安排的专项工程项目经费。
5.5 现金流量预算及筹资预算
现金流量预算反映医院预算期内一切现金收支及其结余的预算,它以预计业务收支预算和专项预算、资产负债预算为基础,是各项预算有关现金收支的汇总。筹资预算根据现金预算的资金缺口,根据大购大修计划和基本建设进度编制。
6 结语
完善的预算管理内容体系为预算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整体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有利于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规范医院财务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着深远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大喜.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思路探讨.医学与社会.2010,23.
[2]胡守惠.公立医院现行财务制度若干问题及改进.会计之友.2010(14).
[3]程明.《公立医院预算管理模式探讨》.中国卫生资源.2008年5月.
医院会计收支配比
配比原则也称为支出配比原则,是医院支出与取得收入的相互配比,以促进效益的提升。对于医院的某个经济活动,其产生的成本、费用都与经济活动效益存在较大关系。特别对于该部门的净收益,是部门绩效考核工作的基础条件。
一、医院会计收支配比问题意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配比原则的规定,财务会计准则体系在医院中具有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人们的更多重视。在医院发展过程中,配比原则还没有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随着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逐渐深化和发展,医院中的管理人员对经济工作没有提出更高要求,其中,全成本核算工作、全方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以及经久决策工作都成为各个管理人员重视的主要话题。在管理模式不断优化与使用过程中,人们开始重视到配比原则的重要性。比如:在对某个经济活动进行决策期间,最为基本的就是对成本效益进行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工作是促进计算收入的正确性。收支配比工作是经济活动管理工作中的基本条件,不仅能促进全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以及全预算管理工作的优化实施,还能促进收支配比工作的科学性。
二、医院会计收支配比问题
在目前发展趋势下,医院财务制度与医院会计制度的执行,收支核算工作是按照配比原则执行的,但这种方式是粗放型,在收入与支出上都无法满足其现有需求,也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按照权责发生制实现收支配比。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
其一,医院的收支因果不配比。按照《医院财务制度》中的相关规定,医院收入是为了开展相关业务和其他活动,取得非偿还性资金。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医院的日常工作业务的收入,是基层财务部门、门诊收费站、住院部按照每天的实际收入、汇报情况等执行的;支出是医院以及业务开展期间消耗的资金和损失。这些数据来源是按照实际业务支出的,按照实际采购、出库数等确定的。但实际上,这些支出并不能完全表现出相应的耗损费用,按照收支因果配比要求,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
其二,医院收支比期间存在的不配比现象。医院支出的数据是按照各个业务、各个采购以及各个报表的实际支出确定的。实际上,在操作中也存在收支配比不合理情况。比如:医院使用的耗材出库,在该业务中,科室领取的医用耗材在实际上没有按照实际量对其使用,利用了大半个月、甚至大半年的耗用量。该情况中,将一个月的收入对应了几个月的支出,导致医院中出现明显的收支不配比现象。医院的会计报表是按照会计分期作为基础条件进行编写的,但受收支不配比现象的影响,无法在真正意义上确定出医院的经营情况。
其三,医院收支部门的不配比问题。现有医院中存在的报表收支是按照项目集中分析和编制的,由内部进行管理的。在收支集中分析过程中,各个部门以及业务之间的交叉现象更为明显,收支存在分配与分摊现象。这不仅仅是收支归集问题,还存在成本核算问题。无法对其科学分配,也无法促进分摊部门收支工作的合理实施,从而造成收支不配比现象的产生。在这种部门收支不配比情况下,不仅影响了各个部门实现的绩效考评工作,降低实际的产生效果,也无法促进部门预算工作的有效执行。
三、医院会计收支配比问题的改进
其一、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主要的实施手段,能够为收支数据的归档和集合提供依据。随着医院业务量的不断增加,需要处理的数据信息也比较多,所以,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收支配比提供较大基础条件,促进其工作的严格实施。
其二、按照收支配比原则,促进收支计量工作的统一规划和核算。收支配比工作需要遵循因果配比、期间配比以及部门配比。在整个收支配比核算工作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其要求。核算路径设计工作需要按照三个方面有序执行。其中,要将收支核算单位作为基础条件,利用电脑核算为其设置。在思考收支配比时间的同时,能够将产生的费用表现出来,以促进核算工作的执行。在这种执行条件下,收入与支出需要因果关系为其集合。在系统中,收支数据的获得需要按照会计核算标准,解决当前存在的不配比问题。经过核算单位的统一划分,还要按照实际产生的收支取数,避免各个部门出现收支不配比情况。
其三、根据全成本核算工作,需要部门促进收支核算程序的合理设计。全核算工作与各个收支部门存在紧密关系,需要对收支核算程序合理设计,保证其符合全部门的全成本核算工作。各个科室与各个核算单位之间的业务交叉、技术交叉工作都比较频繁,所以,需要根据成本核算的相关原则和方法,对混合成本进行分摊,并根据每个科室的实际情况和设计收支程序,促进其核算的合理性。还需要技术部门根据程序,将其集中到系统中进行核算,保证对部门收支配比问题的合理计算。
四、总结
基于以上的分析,分析医院会计收支配比问题,为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不仅能促进医院会计工作的规范实施,还能为医院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合理依据。
参考文献:
[1]姜阳.医院会计收支配比问题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4):220.
[2]关丽娜.医院会计收支配比问题的探讨[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2(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