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安全饮水申请书

农村安全饮水申请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村安全饮水申请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安全饮水申请书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通过移民搬迁,从根本上解决库区和深山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脱贫步伐。

二、工作目标

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通过五年的时间将我县十七个乡镇场属于边远山区、库区约1.5万余人,做到有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地实施移民搬迁,通过在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安置后,逐步使他们走上致富道路。

三、工作原则

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县负总责,乡(镇)抓落实。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和协调发挥有关单位的作用,调动移民户搬迁的积极性。

四、搬迁范围及原则

搬迁范围,全县十七个乡镇场范围内的库区、深山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少数民族特困区、地质灾害频发区,其具体搬迁条件是:

1、生存条件恶劣,经常性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水旱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区;

2、至今未通路、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条件差的地区;

3、居住分散、人口密度较低、行政管理成本较高的地方;

4、信息闭塞,土地资源有限、贫瘠,缺乏脱贫致富基本条件的;

5、扶贫开发的投入成本高,致富潜力难以发挥的;

对符合上述移民搬迁条件的地方,以居住点或自然村为单位,按照先易后难,先远后近的要求,实行整体搬迁。

五、安置方式

要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群众自愿选择,实行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相结合,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鼓励移民投亲靠友、自谋出路安置,自谋出路安置的享受同等的资金补助。有土安置要保证移民人均0.5亩以上的耕地;对无土安置的农户,要加强培训,帮助其广开就业门路。

六、机构与部门职责

县里成立“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副县长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监察局、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局、审计局、公安局、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商局、国土资源局、扶贫办、林业局、水利局、地税局、国税局、建设局、农发办、农业局、交通局、教育局、卫生局、供电局、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扶贫办,负责全县移民扶贫的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应根据省、市出台的移民扶贫政策提出相应的措施,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凡有移民扶贫任务的乡镇场均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配备专人抓好移民扶贫工作的落实。同时,县、乡领导小组要成立若干个工作小组,对迁出、安置等各项工作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县区移民扶贫领导小组对移民扶贫的领导、组织、协调、服务工作负全责,县、乡各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实施。迁出组:主要负责迁移对象的调查、确定、验收等工作,确保移民能整体迁得出;安置组:主要对各乡(镇、场)、村申报接收移民的点进行调查、核实和验收(包括划分山地水田、宅基地、生存环境等条件是否符合要求),确保移民安得下,长期稳得住;综合组:主要负责资金管理、接待、规划方案制订、材料整理、上报、归档等,做好各项协调工作;配套组:主要负责政策配套(迁入地的土地资源调整、发证),基础设施配套(迁入地的交通、就学、就医、饮水、通电),主要解决移民富得快和长治久安的问题。迁出乡镇负责宣传动员,制定移民搬迁方案,提交移民搬迁名单,落实搬迁户,与移民户签订《移民搬迁协议》,组织移民搬迁,督促移民拆除原居住地旧房,办理户口和山权转移等手续。安置乡(镇、场)负责落实移民安置点,编制本乡(镇、场)的移民安置规划,征划山、林、水、田和宅基地,协助国土部门办理宅基地和山地权属的发证,检查验收移民建房情况,按建房情况发放移民建房款。组织实施安置点移民通路、通电、通水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修建。县移民扶贫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负责向省、市业务主管部门争取专项资金,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政策和其它服务,协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移民安置总体规划。各有关单位具体职责是:监察局:负责监督检查政策到位和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发展计划委员会:协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移民安置总体规划,协调移民安置总体规划与我市其它规划的关系,负责做好同扶贫办所实施的村级规划项目的置换工作,确保以工代赈资金对移民开发的支持。

审计局:负责对移民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审计;

财政局:负责移民资金的检查、监督,确保配套资金的落实到位;

公安局:负责移民搬迁人员的户籍转迁,做好移民过程中涉及的民事纠纷的调解处理;

民政局:负责移民人员中各种救济对象政策的落实,协调好五保户、孤寡老人的安置工作;

教育局:负责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学校布局、选址、新校建设、旧校扩建,确保移民户子女就近就学;

卫生局:负责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卫生医疗点的资源整合和合理布局、选址、新建工作,确保移民人员就近就医;

供电公司:负责移民安置点所涉的生产、生活用电线路的架设,所需用电的供应,确保新村建设过程中及移民点生产、生活用电的需要;

农业银行:负责对困难移民户必要的生产、生活贴息贷款支持;

农业信用社:负责对符合贷款条件且需要贷款的移民户给予信贷支持。

七、安置点和安置规划

1、移民安置点必须具备移民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条件,并要预留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

2、各安置乡(镇、场)应按以下要求落实移民安置点:

(1)每个新建移民安置点集中安置移民不少于5户;

(2)每户批准建房用地不得超过120平方米;

(3)耕地面积人均不低于当地标准,所征划的耕地与建房点就近连片,耕地的复种指数不低于200%;

(4)交通便利,如确属条件所限,移民建房点与公路(简易公路)间的距离不超过0.5公里;

(5)输电线路(低压线)的连接点与建房点较近,如条件所限,低压线连接点与建房点距离不超过0.5公里;

(6)人均划征山地1亩,水面0.1亩;

(7)不得将地界不清,权属不清,与其它村组有纠纷争执的耕地、山场、宅基地征划给移民;

(8)有条件的乡镇可实行本乡镇安置,即由边远山区库区迁往本乡(镇)圩镇或相邻的村、组。

3、各乡(镇、场)在落实安置后,分安置点填报《移民安置点申报表》,提交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经验收合格后,正式确定为移民安置点。

4、移民安置总体规划,由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共同编制。有关乡镇场的移民安置规划,由该乡(镇、场)区移民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编制,并由安置乡(镇、场)党委、政府提出安置移民申请,交县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

八、资金来源和使用管理

1、区移民搬迁是扶贫式移民搬迁,政府只给予自愿搬迁的移民政策性补助,移民在安置点兴建住房的缺口资金由移民自筹解决。省、市筹措资金按每人元,主要用于补助给移民个人搬迁和兴建住房,县财政按每人配套元,主要用于移民迁建点的基础设施修建费不足部分。县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努力向省市业务主管部门争取专项资金解决移民扶贫资金缺口资金。

2、区搬迁移民的补助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按以下对象、标准发放使用:

(1)凡已经县移民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搬迁的移民,按人均补助元的标准,发放移民个人迁建费;

(2)根据各安置乡(镇、场)安置移民的人数,按人均元的标准用于安置乡(镇、场)帮助移民安置点修建饮水、输电、便道、水利等基础设施,不足部分由有关单位筹集;

3、移民经费实行专项管理。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移民资金的运行情况进行全程监管,负责审批发放移民扶贫个人补助款及基础设施补助款。

4、县区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区移民搬迁经费专户,实行专项管理。

5、移民扶贫的资金运行实行报帐制,凭正式票据到县区移民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帐。

6、移民个人补助款,按其搬迁进度分三次发放,即:在移民签订《移民扶贫安置协议书》后发放30%;在安置点打好住房基脚(每栋面积不少于80平方米),经验收合格后发放60%;拆除原居住地房屋后,发放剩余款。基础设施补助款分两期拨付,根据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的项目和资金,按工程总造价的50%预付工程款,剩余款项在工程完工验收合格后付清。

7、严格履行移民扶贫经费的审批手续。移民领取个人补助款,凭《移民扶贫安置协议书》以及户主身份证,经安置乡(镇、场)移民领导小组,与县移民扶贫办共同审核后才能发放。

8、凡在计划安置乡(镇、场)落户的移民户、非有土安置的移民户以及投亲靠友等形式安置的移民户,一律在县移民扶贫办领取移民个人补助款。

九、工作步骤与时间安排

1、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拟定区移民搬迁宣传提纲,迁出乡(镇)应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走村入户,按宣传提纲的要求,耐心细致地做好搬迁对象的思想工作动员移民搬迁。

2、凡自愿搬迁的移民群众,向所在乡(镇)政府自愿提出搬迁申请,并填写《移民扶贫搬迁申请书》和《移民搬迁户承诺书》。

3、迁出乡(镇)根据移民户的申报,对要求搬迁的移民进行调查核实,详细了解搬迁理由是否成立,搬迁人口及其成份(即是否农村人口、无国家保障的非农业人口或国家有保障的离退休人口),一并造册登记。

4、迁出乡(镇)将移民自愿且符合搬迁条件的名单报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后,以户为单位,下发《移民搬迁通知书》,迁出乡(镇)政府与核准搬迁的移民户签订《移民扶贫安置协议书》

5、迁出乡(镇)组织移民搬迁,办理移民退耕和山权、户口转移等手续。移民在迁出地的耕地由原所在村组接收,报上级有关单位减免农业税。

6、安置乡(镇)根据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达的安置计划,按照本意见第七部分“安置点和安置规划”第2条要求,落实移民安置点,仔细确定宅基地的方位、面积,耕地的座落地、丘数、面积及复种指数,山场的座落地、界址,并造册登记。

7、安置乡(镇)提交以新建点为单位的《移民安置选择表》,以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实地验收合格后,正式确定为移民安置点。

8、以迁出乡(镇)为主,安置乡(镇)协助,组织移民到安置乡(镇)的移民安置点看点。

9、安置乡(镇)编制安置规划,向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本乡(镇)的移民安置规划报告。

10、安置乡(镇)组织修建移民点的基础设施,在移民搬迁前,保证搬迁公路畅通,生活用电线路到点。

11、移民在安置点兴建住房,安置乡(镇)应帮助解决建房时的困难和问题。

12、迁出乡(镇)督促移民户按时拆除原居住地的所有房屋。

13、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全县移民安置建房、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修建情况和旧房拆迁情况,退耕、山权、户口转移情况进行检查和核定。具体工作时间见工作安排时间表。

十、移民搬迁与安置计划

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向迁出和安置乡(镇)分别下达年度搬迁人数和安置任务计划,各迁出、安置乡(镇)按计划落实移民人数以及落实安置点。

十一、本《实施方案》各条款经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实施,由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附:1、年移民扶贫任务分配表

2、移民扶贫搬迁申请书

3、区移民扶贫分户审批表

4、移民搬迁通知书

5、移民扶贫安置协议书

农村安全饮水申请书范文第2篇

一、规划先行,城市框架不断拉大。

近年来,我县坚持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地位不动摇。2009年,我们聘请省城乡规划研究院完成了《县县城总体规划》(2010-2030)的编制,着眼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在总规的指导下,先后完成了《县城乡基础设施完善十二五规划》,《县域村庄布局规划》、《重点街区街景规划》以及全县所有镇和部分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县城乡一体化规划》、《县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配套规划目前正在编制之中。随着以上各类规划的相继实施,我县城乡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县城规划区面积由8平方公里扩大到15平方公里,工业区、商务区、行政区、生活区等城市功能划分更加明确,城镇规划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合理。2011年,我们结合我县关天经济区三级节点城市的新定位、县域工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干部群众对城镇建设的新期待,及时聘请专家对我县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完善,目前新的总体规划正在报批之中。

二、加大投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县累计投入8亿余元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我县投资1.23亿元建成了朝阳大街、创业一路、创业二路、创业三路等几条新区主干道,绿化、亮化、美化、通讯、排污等相关配套项目同步实施,同时,建成了“浅水塬大战”雕塑,“三纵四横”的新区路网搭设完成,“一城两区”的城市框架初步形成。目前,标准化高中、县医院、明珠宾馆、商业步行街、房地产开发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已相继在县城新区落户建设,使我县建成区面积由3.5平方公里扩大到8平方公里。在建设新城区的同时,我们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老城区基础设施,先后建成了占地60余亩集休闲、运动、竞技、应急避难为一体的文体广场、日处理污水能力6000立方米的县城污水处理厂、日处理垃圾100吨的垃圾填埋场和垃圾中转站,对老城区几条主街道先后进行了综合改造,实施了县城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及沿街门头牌匾更换以及城区夜景装饰项目。随着以上项目的相继实施,截至2012年底,我县城区主要街道实现了亮化全覆盖,城区生活垃圾达到了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的标准要求,人均拥有绿地面积达到4.38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21.08平方米,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31.76%。

三、完善制度,城市管理更加规范。

近年来,我们借鉴外地城市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县实际,不断探索新时期城市管理的新路子,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先后颁布实施了《县县城规划和建设管理办法》、《县城区市容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城市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县城市管理逐步迈入了规范化管理的道路。在规划管理方面,我们及时成立了县城建监察大队,加大对规划区内违规建筑行为的查处力度。同时,通过组装宣传车、上街宣传等手段加大对《规划法》的宣传力度,全力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市容卫生管理方面,我们及时与沿街各门店、住户及单位签订了门前“四自一包”责任书,明确了各自职责。调整充实了县环卫人员队伍,购置了洒水车、道路清扫车等现代化清扫工具,坚持一日三扫,全天保洁。同时,实行县级领导包抓路段制,每季度由县级领导带队、部门牵头、机关干部全员参与对各自包抓路段进行一次彻底整治。经过多年的努力,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市容市貌明显改善,综合环境卫生水平达到了《省级卫生县城标准》要求,2010年我县顺利通过了省级卫生县城验收。

四、加强引导,房地产业蓬勃发展。

由于我县前几年经济结构较为单一,干部群众收入较低,因此我县房地产开发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我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充分认识到房地产业在带动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使房地产开发由过去的零星开发向小区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由居住适用型向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居住舒适性转变。2010年,针对我县房地产开发建设及交易过程中出现的质量、房价以及后期物业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及时研究出台了《县房地产管理暂行办法》,及时纠正了行业乱象,保障了房地产行业的健康稳步发展。从2005年到2012年底,全县共建成规模化住宅小区16个,建成交付使用的各类住宅(商品房、单位集资建房、保障性安居工程)4691套41.4万平方米,累计投资5.18亿余元。目前,正在建设的各类住宅15543套107万平方米,累计投资40.6亿余元。这些项目的建成,使我县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满足了我县不同层次群众的居住需求。

五、着眼民生,保障性住房建设成绩斐然。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切实改善民生、造福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一次规划,分年实施”的办法,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制度,加大项目资金的投入力度,全面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2009年,我们在认真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干部群众现有住房情况及各类人员住房需求的基础上,组织相关部门科学制定了《县“十二五”期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彻底解决全县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截止2012年底,我县已累计投入资金6.02亿元,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3057套23.4万平方米。其中,廉租房628套31800平方米;公共租赁房915套51141平方米;经济适用房440套35847平方米;限价商品房582套63518平方米;棚户区改造492户52000平方米。今年,市上下达我县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970套,我县新开工建设1084套9.1万平方米,占市上下达任务的111.8%。在保障性住房配租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三审三公示”的方式确定保障对象。首先,由申请保障性住房的家庭户主持申请书、户口薄、身分证、婚姻证明、收入证明、住房情况证明等相关资料到所在乡镇(社区)报名,由乡镇(社区)进行一审,一审符合条件的进行公示。经一审合格并张榜公示无异议的家庭,由乡镇(社区)报县房管部门进行二审,二审合格的进行二次公示。经二次审核公示无异议的家庭,由县房管部门报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三审,审核后再次进行公示。公示期间如有举报投诉的,暂缓待查;公示无异议或举报不成立的家庭,最终确定为保障对象。通过“三审三公示”程序,确保了保障对象的准确无误。同时,我们积极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截至目前已改造农村危房4222户,累计发放补贴资金3728万元,解决了农村贫困群众的住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