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范文第1篇

准备即预先安排或谋划。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首先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准备。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成的结果和教学活动应遵循的方向,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教学目标应该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教育者还应注意在进行某种教学活动之前,还应让学生做好学习相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目标时,应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上根据高中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有的认知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规格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应是由容易到复杂的,切不可一开始就将目标设定的过高,这样会挫伤高中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其次,教学素材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本知识相衔接。由于思想政治课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教材的素材会出现相对滞后的现象,这就需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力求以最新的素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准备阶段,我们可以根据现实教学需要,适当的调整和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如在讲《政治生活》时,我们可以将有关民主的框题归类,还可以将有关团结的内容加以整合以专题的形式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内容。最后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教育。

二、价值认知阶段

价值认知是指高中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在高中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引导、帮助高中生在他们已有的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够更有效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引导高中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可以经常性地和学生一起回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反复地对高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的刺激,进而帮助高中生熟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只有具备扎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高中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引导高中生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的过程中,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者应多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分析相关内容,促进学生的生成性学习。让高中生自己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关内容并得出答案有助于提高高中生辨别是非、真伪、善恶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共鸣,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认同与理解,进而使高中生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完成外在知识的内化。

三、价值实践阶段

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思想是:“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社会实践活动。高中生只有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亲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种道德行为。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高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在价值准备、价值认知的基础上要及时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促使高中学生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感、信念外化为行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引导高中生进行反复的实践,不断巩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从而形成稳定的、自主的行为模式。同时,在引导高中生进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过程中还要改变高中生的某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行为,保证其思想和行为的正确性。要想充分理解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就必须让其走入高中生的实际生活。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充分认识教育目标和高中生实际的思想状况之间的差距,也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不断缩小这种差距。

四、价值反馈阶段

价值反馈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广泛地收集、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信息,并能够根据相关信息及时、有效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加以准确的调控。价值反馈主要包括教师的反馈和学生的反馈。价值反馈有助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具有实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对高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长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意识形态的制高点,是社会和谐共同发展的价值规范,也是个人发展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对高中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其理论和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笔者试通过分析现阶段在高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困境,找到研究性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所在,从而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长点。

一、在高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分析

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文化环境的多元性,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凝练性、抽象性等多方面因素对现阶段进行高中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挑战。很多时候,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是走“形”,而没有走“心”。

1.尚未成熟的认知对价值观教育造成困难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之所以如此认定,是因为16至18岁的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年龄段是人的身体、智力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期。一方面,高中生对世界的人与事心怀好奇,独立意识增强,思维日渐成熟,批判质疑意识增强,但仍然对直观、具体的事物比较敏感,而对抽象的理论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不足,情绪和思维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思维和行动表现不能始终如一。

2.丰富多元的文化对价值取向造成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化推进,文化领域泥沙俱下。不同国家的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良莠不齐的文化冲击着国内的主流价值观,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有研究表明,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中学生的个人取向明显,他们普遍将“自我的完善、个人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视为最重要。

3.抽象内隐的价值观难以评估量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尽管国家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具体的内容规定,但这些内容仍然难以评估和量化,这给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二、研究性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1.开放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丰富情境

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一方面,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综合开放的。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于自然现象、社会热点、学科知识、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丰富的课题内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载体。立足研究性学习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化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是开放的。其研究视角、研究目标、研究过程、研究方法、手段、研究成果等可以各不相同,形式的开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多元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认知体系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发现问题,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性学习区别于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它更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究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调用已知解决未知的过程。立足研究性学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把已知现实与核心价值观的理想蓝图相链接,从而把未知纳入已知的认知体系,把新知纳入已有知识体系中,进而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3.实践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寻求情感认同

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通过实践积累直接经验,在实践中利用所学的间接经验去解决现实问题。立足研究性学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学生的直接实践获取直接认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找到情感的共鸣和认同。同时,实践还是检验学生已有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

三、利用研究性学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1.整合Y源,丰富教育素材

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是研究性学习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课内课外凡可供学生学习研究的人力、信息、物质等资源都可视为研究性学习的教育资源。挖掘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抓手。

一方面,挖掘学科知识与价值观相契合的研究点。课堂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学科作为德育学科,其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本学科有很多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充分挖掘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中具有探究价值又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部分。例如,在上《生活与哲学》模块“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课时,结合学生自身参与学校的台风后的恢复家园活动,亲眼所见社会各界的抗台救灾行动,探讨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途径。另一方面,不断拓展校外资源。独具特色的校本资源和地方资源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化、形象化的抓手。

2.实践体验,活泼教育形式

“行是知之始。”充分发挥实践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用,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同步实现价值观的内化和外化。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分组辩论等形式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在校园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在网络上,利用校园网开展集教育性、学习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在社会中,借助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开展实践。例如:

在《红砖古厝》课题研究的中期,学生亲身走访了海沧新村的红砖古厝,并且采访了古厝中的原住民、租住者,采访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当地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通过实地考察和采访,他们对红砖古厝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们获得了更多一手资料:收集了大量红砖古厝的照片,收获了前一阶段没有了解到的更多古厝的辉煌历史和感人故事,也了解到目前红砖古厝面临的危险境地。

走访过程中,学生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都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他们深刻感受到保护红砖古厝的紧迫感。实地调查、访谈等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沟通能力,更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现实,使自己的价值认识与现实结合起来,有利于使价值观内化于心。

在研究性学习的结题阶段,学生通过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材料,为红砖古厝的保护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政府从财政拨款修缮破旧房屋;承包给企业进行保护和综合开发,对部分民居进行商业开发,改做闽南特色餐馆、旅店;对典型的古厝进行挂牌保护,并介绍其价值;对古厝的木雕、石雕进行修复;开发旅游线路等等。他们还将收集到的资料做成了宣传小册,自发组织了宣传活动。这些行动表明,学生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丰富了关于红砖古厝的知识,增加了家乡文化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认识到自身对保护和弘扬家乡文化的责任,真正将所见所闻升华为爱乡爱国的价值观。

3.开放评价,注重教育过程

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评价应该更注重形成性评价,这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不谋而合。研究性学习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老师、学生,甚至与活动有关的企业、社区等都是评价主体;学生参与活动的认识和态度,学生在研究中获得的收获体验,研究成果的呈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等都是评价的内容;他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个体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都是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内容、方式的多元灵活,使得评价角度多面,评价纬度全面,评价结果准确。因此,采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能够完善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切实促进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小利.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运用的价值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8):45-46.

[2]刘峥,刘新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探索[J].求索,2011(9):122-123,135.

[3]王睿.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与策略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194-195.

[4]王永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3(3):8-14.

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南疆地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三维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140 ― 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价值理论体系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一种价值理念,党的十报告明确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与主要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核心目标。当前我国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一些人思想困惑、信仰迷失、理想动摇、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再加上南疆地区高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以从容应对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以及经济落后问题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一、南疆地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

南疆地区主要聚居着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相对来说宗教氛围比较浓厚,长期以来深受宗教极端思想的侵染,对高职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近年来,国家对民族地区青年的高等职业教育给予了政策、资金的倾斜,南疆地区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在对当前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进行了解的基础上,要认识到很多方面还有所欠缺。从国家层面来看,对南疆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不够细化,学生不关注政治,认为国家大事离自己很遥远,再加上所处地域的特殊性,主人翁意识严重缺乏。从社会层面来看,部分学生意识薄弱,践行程度低,价值观的培育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现阶段,南疆地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公共理论课为主,学生并不重视,也不能充分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理解不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主流意识形态渐行渐远。同时,由于受到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影响,南疆地区高职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也受到冲击,他们思想上出现了迷茫和混淆,难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升为自我价值观。这种种现实说明,南疆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不可松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价值观的培育,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南疆地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特殊意义

首先,培育南疆地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同志曾经明确指出:要“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景的重要力量”。南疆地区高职院校将近一半的学生都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是少数民族中文化水平较高、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社会群体,是未来各行各业的建设者,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各行各业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和中坚力量。加强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助于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有效指导实践,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其次,是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的需要。新疆高职院校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的斗争形势十分复杂。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南疆地区的高职院校甚至出现了一些分裂组织、团伙,严重扰乱学生思想,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这就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南疆地区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帮助,统领南疆地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信念。同时,是创新南疆地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比本科院校学生的要薄弱,再加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在不断更新,需要与时俱进的更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创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思想和加强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还是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思想保证。

三、三维视角下南疆地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

(一)丰富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疆地区的特殊区情是高职院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依据,南疆地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既要根据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总体要求,又要兼顾南疆地区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疆精神是有机整体,正视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多种社会现实问题,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所以在教育内容注重主导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结合,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南疆地区高职院校汇聚多民族学生,各民族文化决定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但是南疆地区学生历来是国外敌对势力侵略、争夺的对象,因此将新疆从长远来看,加强南疆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根本上是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树立国家意识和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的和谐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南疆地区高职院校要注重丰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其中,让学生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校内外社会实践等,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创新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教育仍然以灌输式为主,这并不能取得明显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并非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加上南疆地区高职院校的学生少数民族比较多,要兼顾到宗教、民族、社会经济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其中,使学生产生从内化到外化的蜕变,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首先,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在各类课程课堂教学中都可适当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根据时展创新地继承传统文化,汲取营养,使中华传统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其次,高职院校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成立六十七年和新疆发展六十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鼓舞,进而增强自信和认同。另一方面,发挥榜样的作用,引入新疆地区的人物典型案例,从人物事迹中折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行为上起到引导的功用。特别是要加强预科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预科教育是我国为了照顾少数民族学生而在他们进入大学前开设的过渡性教育,在这一衔接阶段就对这些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在克服心理、语言、沟通等方面的障碍的同时,成长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人才。

(三)拓展教育渠道,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为丰富多样的方式,这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多元化渠道。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引导外,南疆地区高职院校还要以网络平台为载体,通过党团和社团活动丰富学生教育途径,以实践活动为辅助,让学生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中,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学习视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用中华文化和思想武装学生头脑,让学生受到主流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强化社会实践活动,将此作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开展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增强的服务、奉献意识;引导学生到企业一线实践工作的时机,将理论学习和积累在实际社会工作中践行;组织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距离感受红色洗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渠道。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主页、qq空间等,营造一种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

南疆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需要全体人员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高职院校作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拓展教育渠道,引导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践行。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高职院校生长、开花、结果,南疆地区高职院校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新疆和谐稳定长久发展提供思想素质较高的技能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2〕李中波.浅谈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责任感的特点〔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3〕刘艳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1).

〔4〕陈晓晖,武一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析――以理工科高校为视角〔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创新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展的主流趋势,互联网思维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开放性、合作性”的特点,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民主化思维,强调开放、透明、平等参与和去中心化等等。2在互联网+的新的时代背景,传统的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疑就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必须要研究新的方法与路径解决新情况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开始本文写作之前,在网上对上海部分高校学生做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792份。调查所涉及高校涵盖国家重点高校、市属重点本科高校和专科学校,所涉及专业有理工类、文史哲类、经管类、医疗类等,所涉及大学生男、女生所占比例分别为66.41%和33.59%,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所占比例分别为6.31%、78.03%、15.03%、0.63%,农村学生、城市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7.22%、52.78%,一、二、三、四年级和其他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6.89%、27.9%、31.44%、5.3%、8.46%,学生党员所占比例21.84%,学生干部所占比例40.28%。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深远

2016年1月,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0.1%,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6.2小时,平均每天上网将近4个小时。3

在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及“你每天上网的时长大概是多少?”数据显示,每天上网1到3小时的占37.63%,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的同学占52.9%,也就是说有一半多的同学业余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网。而对“您怎样看待互联网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力?”时,有64.77%的同学选择了“影响很大,大学生上网比较多”。由此可以看出,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和上网时长都已很高,在研究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时候,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形成都已深深烙上互联网的印记。

(二)家庭的弱化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多么的重要。从问卷调研中,也印证了这个结论。在“您认为以下因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影响程度”(1―5分是从“完全没有影响到非常有影响”)的17个选项中,在影响程度最高的前5项中,就有3项和家庭影响有关系,它们分别是:成长环境、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已有的教育形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效果不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长期系统的战略工程,面对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要形成强有力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全民族的共识,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真正下大力气落实与践行。从调研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学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的偏差。在“您所在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否清晰?”中,选择“非常清晰”的只有31.44% ,选择“一般”的占55.56%,选择“不清晰”的占13.01%,因此,部分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定位并不明确。“雨过地皮湿”式的举措短期内虽有所成效,但只会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片面、肤浅的理解,取得的成效不大且不能持久。

(四)原有的教育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现在许多高校并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体制,虽然很多工作人员在自己岗位上都在实施核心价值教育,可是并没有明确分工,没有办法形成合力,方法落后,形式单一,内容空洞,活动仅重视内容上的形式化,不能够产生共振作用。调查问卷显示:有69.95%的同学“不清楚”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是否有专门负责机构;有69.19%的同学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空洞或者与现实联系不紧密;有44.32%的同学认为“不清楚”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是否采用了互联网手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所采取的途径主要还是主题讲座、课堂讲授、社会实践。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创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育人理念的更新

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及其被接受的程度与其重要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较尴尬的局面。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原则,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贴近实际,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就是要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从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内容。贴近学生,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就是要尊重和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增强教育吸引力和说服力。贴近生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新教育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能够入耳、入脑、入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育人生态优化10

开放性是互联网的根本特征,是网络自由和网络共享的保证,也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特点。互联网在物理时空上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它既没有时间界限,也没有地域界限,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够接收在网络上的信息,人们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互联网的开放性加速了信息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共享。

互联网开放的信息环境,多样化的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即时的传播速度,在为大学生提供开拓视野、研究学习、获取信息、交流感情、休闲娱乐等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利用网络上的教育资源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的信息已远远超越了书本,丰富开放的信息也让大学生的思路更开阔、眼光更开放。新媒体环境及技术的发展趋势要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机制也要借鉴互联网思维的“开放性”特点,进一步拓宽思路。实践过程中,通过多种不同手段将互联网思维的“开放性”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各个环节,将更多的资源整合为全方位的、无边界的育人平台,打造一个没有边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生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育人模式转换11

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性力量,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日渐突显,社会也是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学校教育不是万能油,离开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时显得十分无能。教育改革从家长教育开始,家长到位,正确的理念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问题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越加突出,家长应意识到自己对学生的影响,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对孩子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营造良好的邻里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潜移默化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灵中去。家长要逐渐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陈旧家庭教育理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协作的互动体系。努力化解社会对学生德育教育效果的不良影响,探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思想、方法与路径上的契合点,建立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与学校价值观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机制。

高校应主动加强与大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定期、不定期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思想等表现,充分运用互联网方式与学生家长互动联系,应设立由校党委、辅导员和学生家长组成的大学生教育机制,建立由高校客罚高校与家庭共同参与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

高校应与社会互动,将社会上的高雅文化艺术、影视作品与优良风尚引入校园,推动社会道德力量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增长,营造和谐社会环境。与此同时,高校还应积极与社区、优秀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密切联系,为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践平台和机会。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制定“互联网+”计划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2015年3月5日,http:///gn/2015/03-05/71031 16 shtml.

[2]阮俊华.互联网思维与育人机制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5(3).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2016.

[4]陶淑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及改进措施[J].大众文艺,2013(15).

[5]付静静.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范文第5篇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公民、社会三个层面,国家层面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内容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内容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就成了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彻到教育教学当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促进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来考虑:宏观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要体现在教育教学中,就是要在教育教学中把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育教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教育教学追求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使学校成为弘扬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从微观上来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融入课堂当中,融入学生的脑海当中,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他们的价值奋斗目标和进行学习的有效推动力。

二、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公民和社会三个层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引领教育教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促进学校教学工作中发挥作用。要让学生明白他们之所以能在教室里安静地学习,源自于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要让学生彻底感受到国家为他们的学习创造了许多优越的条件,并使他们树立起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意识。因为一个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每个人都为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才能让国家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这样去做,而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更加有责任去主动承担起这样的责任,要树立主人翁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看上去简简单单的八个大字却凝练着极大的政治和思想智慧。国家是一个公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果没有了国家的庇护,一个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正是因为如此,作为国家公民的一员,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并且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贡献。贡献从哪里做起?当然就是敬业了,每个公民都有职业,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做到敬业就是为国家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正所谓平凡岗位显示不平凡成绩。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友善是人与人相处之道。作为一个公民,除了要爱国、敬业外,还要讲诚信,讲友善,对家人、对朋友以及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友善,从而让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充满真情。这些都需要教师给学生讲清楚,贯穿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

三、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

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范文第6篇

成为学校传唱歌谣

2014年11月3日,教育部和发文,要求学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长效机制。文件中说:“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探索有效形式、形成长效机制,对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件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包括编写传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童谣诗歌,修订德育、语文、历史教材,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

2014年9月,由全国少工委主编、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编辑出版的《核心价值观童谣100首》问世。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很多学校采用了这部童谣集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之一。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表示,童谣的作用,是让孩子诗意地理解核心价值观。开篇童谣《从小记牢价值观》由高洪波创作,24行的童谣巧妙融入了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第二首《献给祖国满园春》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撰写,将给少年儿童的“16字”要求(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融入4段童谣,语言朗朗上口,通俗亲切,好读好记。金波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概念,并不具象化。我们要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善于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写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把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其中,把概念变成形象的东西,变成感情体验,让孩子爱读,好记。另外,把童谣作为形式,用歌唱的形式传播内容,容易上口,有押韵、有节奏,记得住。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的少先队员王萌说:“一拿到这本书,我便一口气读了20多首,非常吸引我,我情不自禁地向其他同学推荐,书的开头的两个作者,是我们的语文教材里面经常出现的,像金波爷爷,我们以前学过他的文章,这本书又有他的作品,让我感到很亲切。”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15年10月10日,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经验交流暨德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会上强调:要深刻领会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袁贵仁指出,党的十以来,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各地各校积极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明显成效。要不断提高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健康成长成才。袁贵仁强调,要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习生活各方面。发挥好课程教学的阵地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程教学,把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机渗透到学科课程教学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之中。发挥好社会实践的体验作用,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活起来、动起来,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到课下,从校内走向校外,从思想认知到亲身体验,从实践体验逐步内化为终身受益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自觉。发挥好制度规范的养成作用,使教育治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督导评价等各方面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象化、生活化、日常化。

教育部对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亮眼的,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和民主这个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一样,仅仅在数年之前,公民意识还曾经是媒体回避的话题。这次教育部在会上明确提出,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大力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公民美德,发扬社会公德,增强国家认同,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要认真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促进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养成遵纪守法、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习惯。认真落实《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孝敬感恩、团结友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各地落实方式多样

2015年10月,山东省烟台市幸合里小学举行了“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核心价值观引领我前行”大队会。仪式后,各中队队员们演唱了歌曲《红星歌》《少年,少年,祖国春天》《学习歌》《核心价值观之歌》《长江我的家》等。嘹亮的歌声,激昂的朗诵,活泼的舞蹈,展示了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成果。山东省曲阜市街道书院街小学则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师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师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该校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学习宣传中,组织广大师生认真学习“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领会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容和基本要求,增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标语横幅等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广大师生人人皆晓、入耳入脑。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渗透和校本课程开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立德树人的正确观念,探求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找准结合点,把教育人、关心人和理解人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受到教育。

由湖北省委宣传部联合省教育厅、湖北广播电视台发起了中小学“朝读经典・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从2015年秋季开学起,全省中小学每周用3个早读时间,每次20分钟,组织学生诵读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作品,每两周用一节课专门讲析经典作品。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绘本阅读和游戏体验。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梁伟年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更需要代代守护。通过这项教育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广大少年儿童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广大少年的自觉行动。

未来:理念传播渐行渐远

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范文第7篇

 

一、以创新为引领,坚持差异化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在总结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实际提出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结果。因此,在中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必须坚持创新这一基本途径。对中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采取差异化的方法,不能一个模式地灌输,那样只能引起学生抵触情绪,只有让学生从内心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才能自觉地贯穿在行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分析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化的需求,将学生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首位,以学生为重心开展教育,多角度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紧紧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个别中学生性格比较叛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迂回曲折的策略,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积极地和学生进行思想沟通,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再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积极健康的内容化解他们的疑问,不但起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而且帮助学生解决了叛逆带来的思想困惑。

 

二、以效果为引领,坚持在教育中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因此,要在中学生中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注重教学的实际效果。一是要把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贯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有关原理和社会主义理想的内容,学生接受起来总是感觉比较抽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将原理和社会主义理想的内容具体化,将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学生的个人理想结合起来,通过发掘身边人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蕴含的力量。二是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贯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都体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只有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精神,中学生才会获得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的动力。因此,通过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可以让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时代精神发展出十分丰富的内容,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中学生充分感受改革开放中敢闯敢干、拼搏奋进的时代精神,化解学生对学习的畏惧情绪,使中学生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地认同。

 

三、以新技术为引领,坚持多种载体的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也获得飞速发展,教育的载体也在不断更新,新的教育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现代教学的效果。教育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发展,影响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因素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因素,已经不仅仅来自传统的家庭、社会、同学、电视等,在新的影响因素中,网络、微博、微信等数字媒体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中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已经不能简单停留在课堂教学上了。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成果,发挥网络与数字媒体的特殊效果,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笔者在教育实践中,一方面采取定期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频资料,比如说十报告、专家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座等等。这些视频内容深入浅出,结合很多实例,讲得细致入微,更有利于中学生快速接受,同时,也从侧面加强了学生对从课本上学习到的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笔者利用学校建设的网络学习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利用学校的网站、班级论坛、网上问答等形式,建立起丰富多彩的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网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从中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丰富教学的载体和内容,才能为中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范文第8篇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根本目标,以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足点,以学雷锋志愿服务、孝敬教育、诚信教育、勤劳节俭教育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作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实践要求,使之融入到广大师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为谱写“中国梦”前锋教育新篇章做出贡献。

二、工作任务

(一)进一步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

1.抓课程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进教材。各校要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在引领学生揭示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中有机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各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编写体现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校本教材,定期组织交流研讨,总结并推广优秀核心价值观课题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学校德育资源。

2.抓教学工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进课堂。各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对核心价值观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广泛开展德育精品课程展示活动,引导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将核心价值观自然融入教学全过程。

3.抓宣传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师生头脑。各校要利用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站、led显示屏、qq群、校讯通等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实际,邀请专家学者、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举办核心价值观专题报告会,解读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各校还要广泛开展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征文、学唱爱国歌曲、演讲、主题班(团、队)会、道德讲堂等活动,努力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展示。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学习生活的相结合

各校在修改完善校训师德、规章制度、学生守则时,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彰显核心价值观具体要求。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广大师生日常的学习、工作、休闲、娱乐等生活方式中,融入校园文化中,融入学校(班级)各项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中,融入学校(班级)日常管理中,融入广大师生的日常言行中。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之中

1.与“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各校要围绕“三爱”(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三节”(节粮、节水、节电)主题,积极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演讲等活动,帮助师生深刻理解“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意义所在,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中受到启迪、获得激励。

2.与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相结合。各校要把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切入点,让学生在文明礼仪的学习、体验和践行中,自觉讲文明、守秩序、重礼仪,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播主流价值理念,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积极开展诚信主题教育活动,将诚信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积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尚。

3.与德育队伍建设相结合。各校要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中,强化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发挥德育骨干力量示范引领作用,引领教师从自身做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各校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丰富宝藏,广泛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深入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大力营造体现主流意识、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传播主流价值。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经典文化、基本国情,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各校要运用好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网上祭英烈”、“学习和争做小平故里星级美德少年”、“向国旗敬礼”、“童心向党”、“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歌”推广传唱、节俭养德主题教育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感悟,培育广大学生节俭美德。组织学生观看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教育影片,谈认识,写观感,为广大师生搭建讲述核心价值观、书写核心价值观、感悟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交流和展示平台。各校应结合“公民道德宣传日”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中小学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6.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各校要大力宣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积极组织广大师生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关爱留守儿童,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弘扬者和践行者,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气,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人们心中,融入日常生活中。

7.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各校要逐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重视和规范家长委员会的组建和运作,定期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广泛开展学校开放日、“好家风好家训”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千家万户,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三、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