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白术的栽培技术与管理

白术的栽培技术与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白术的栽培技术与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白术的栽培技术与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黄芪;栽培规范;中药材

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101-2

黄芪是我市地道中药材的主要品种之一。也是我省膜荚黄芪的主产区。人工栽培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大量栽培也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1958年市药材公司在永吉县、旺起、三家子、市郊区二道,舒兰县的平安等乡大量栽种黄芪。面积达500多亩,单产干货320市斤。1979年在省药材公司的支持下,市药材公司在舒兰县的平安乡、永吉县的杨木乡等地建立了商品基地。并与永吉等县研究了黄芪高产栽培规范化新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广面积已达二千多亩。永吉县杨木乡和舒兰县平安、上荣、小城等乡都大面积栽培。亩产达八百斤左右。规范化新技术栽培比旧法栽培增产一倍左右,而且黄芪根体长大粗壮,药用品质好价值高。受到广大药农的拥护和中药购销加工部门的欢迎。市医药部门已经决定在全地区推广此项规范化新技术。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初,到目前为止,黄芪生产经久不衰,随着林业产业的调整,野生资源逐年的减少,现以成为林业生产和药农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项目。

1 黄芪的主要特点

我市栽培的黄芪主要品种为膜荚黄芪,还有棉芪。通称为北芪。山区野生的黄芪主要是膜荚黄芪,在各县均有少量分布。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市中药材用黄芪为地产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nanacevs(Fisch)Bge和内蒙黄芪Amongholcus Bungo的根,通称黄芪。本品为常用中药。

本品为常用中药,是我市地道药材之一,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味甘性温。入脾、肺经。其功能是补气补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症,脾为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脾肺气虚则能出现食少便浊。气短乏力等症。如兼中气下陷,则能导致久泻脱肛,子宫下垂。如气虚不能摄血,则能引起便血崩漏。黄芪能补脾肺之气。为补气要药。且有升举阳气的作用,故可用于上述诸症。但须随不同的气虚表现作相应的配伍。如与人参同用(参芪膏)能增强补气功效,可治病后气虚体弱,配白术(芪术膏),能补气健脾,可治脾虚气弱,食少便秘或泄泻;配当归(当归补血汤),能补气生血,可治气虚血亏;配附子(芪附汤),助阳,可治气虚阳衰,畏寒多汗;配党参、白术、灸甘草、升麻、柴胡等(补中益气汤),能补气,可治中气下陷,久滨脱肛,子宫脱垂;配党参、白术、当归、龙眼肉、红枣、远志等(归肺汤)有补气摄血安神之功,可治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等。

用于表虚自汗;卫气虚则表不固,可见表虚自汗,黄芪能益卫气,故有固表止汗之功。如配牡蛎、浮小麦、麻黄根(牡蛎散),可止自汗。治阴虚引起的盗汗,须与生地、熟地、黄柏、黄连等滋阴降火药同用,如“兰室秘藏”当归六黄汤,用于浮肿尿少,黄芪有补气利尿退肿功效。故适用于气虚失运。水湿停聚引起的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症,多配伍防已,拍打主等同用,如“金匮”防已黄芪汤。

用于气虚血滞的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或半身不遂;如“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可治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

黄花是生产定型方剂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柏子养心丸、再造丸、归脾丸、乌鸡白凤丸、十全大补丸、艾附爱宫丸等的重要原料。近年随着现代医疗科学的发展,又研制成北芪精,北芪蜂王浆粗剂型。

经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观察,认为黄芪多糖有抗肿瘤的作用。可降低线粒体耗氧量,增加肌体应激能力,有强心及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并对细菌和病毒有抑制作用,能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据文献报导黄芪合24.41一二胫基-5,0一二甲基异黄酮,熊竹膏、胆碱、甜菜碱、多糖、葡萄糖醛酸及微量叶酸,毛草异黄酮和芒花素,另外黄芪还含有铬、锰、镁、钴、铜、锌、钼等14种微量元素。

2 黄芪的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我市从八十年代开始研究黄芪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在杨木、平安等地进行试验研究,一是选用黄芪良种。从东北黄芪(膜荚黄芪)与内蒙黄芪的对比试验中,发现内蒙黄芪、质优高产,决定选用内蒙黄芪为主栽品种,二是催芽播种,促进早发。三是高床育黄,培育壮苗。四是卧式栽培,实现优质高产。经过近年的多次试验研究,已经探索出一套黄芪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措施。

2.1 主推内蒙黄芪良种,以永吉杨木乡为基点,1983年引种,1984年栽培811.7亩,当年收起黄芪6万多斤,产值达12万多元

1985年,内蒙黄芪已在基地安家落户,基本达到品种全部纯化。

2.2 浸种催芽

过去栽培黄芪都是种子直接下地,播种后第15-20天才出苗,有的甚至达二个月之久,而且出芽率低,苗出的不齐。根据黄芪种籽的特点,我们改进浸种催芽播种方法,这样播种后只需5-7天即可出苗,而且苗齐、苗全、浸种催芽方法简介如下:

将种籽放70℃热水中浸泡10-20分钟,并不停地搅动。达到种籽全部吸水肿胀,然后搓出装入麻袋进行催芽,待种籽萌动却可播种下地,这样可使黄芪种籽出芽率提高到80%以上。

2.3 高床育苗

过去多年来栽培黄芪均采用大垄直播二年后收获,即浪费了土地面积,而且不便起收,遇到自然灾害和不利因素容易造成缺苗,断条现象,到收获时只有60%左右的苗,保苗率低,影响产量。采用高床育苗移栽,做到育一亩苗移栽五至八亩,不但节省了土地,合理利用土地,还可以在栽苗时剔出病弱苗,按大、中、小苗分别移栽,便于管理,移栽后保苗率可提高到90%以上,达到苗齐、苗全、苗壮、高产的目的。

为促进苗期根系生长,做出高床,排水升温,早育壮苗,苗床具体规格如下:畦(床)高30-40cm,哇宽120cm,作业道(畦间距离)40-50cm,长短根据地形而定。并可扣小棚育苗,早育壮苗,进一步提高单产。

2.4 卧式移栽,使根长根大,优质高产。

过去起收一亩黄芪需50个人工,深挖后土壤结构受到一定的破坏,起收过程中大多数将根部挖断,降低了高品质量,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东北黄芪和内蒙黄芪根长调查表:

根据内蒙黄芪根长的特点,改为卧式移栽。黄芪根部生长茁壮,移栽后不但封结构良好,而且收起时作业方便不易折根。每亩只用十个工时,这样既解决了起收的困难,也保证了商品的质量,节省了人力资金。

移栽:春季四月上中旬,秋季十月中旬,沟深根据黄芪苗的大小而定,株距10cm,行距25cm,将苗斜放于沟内,斜放角度以不超过30°为宜,栽后上面覆土10cm,然后镇压,以便保墒。

过去大垄直播,立式移栽亩产商品芪300-400市斤。

高床育苗、卧式移栽亩产商品黄芪可达600-800市斤,比旧的栽培方式产量产值增加一倍,纯收益增加近二倍。

3 建议

(1)落实好计划,保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价格变化幅度不能过大,保证相对稳定。

(2)巩固老基地,建立新的生产基地,保证生产计划落实,实行定产量,定质量。

白术的栽培技术与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药用植物;病虫害;环境;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9-0060-03

1引言

药用植物的栽培生产是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药用植物生产质量是保证中药安全、有效和稳定的前提。随着中药种植产业的不断发展,科学的种植技术已成为提高药材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保证。而在药用植物引种栽培及中药材贮运过程中,常遭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危害,直接影响了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目前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是中药材生产中最薄弱的环节。研究如何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 害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各种害虫的发生都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环境影响害虫种群数量、发生时期、地理分布、危害区域等方面。了解害虫与环境条件相关的规律,找出害虫发生的主导因子,对防治害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害虫的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土壤因子

土壤是害虫的一个特殊生态环境,大部分害虫都和土壤有密切关系。有些害虫终生生活在土壤中,如缕蛤;有的一个或几个虫期生活在土中,如地老虎、金龟子等。土壤的物理结构、酸碱度、通气性和温、湿度等,对害虫生长发育、繁殖、分布都有影响,特别是对地下害虫影响最大。

2.2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包括食物和天敌2个方面。它主要表现在害虫和其它动、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上。害虫一方面需要取食其它动、植物作为自身的营养物资;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是其它动物的捕食对象。它们互相依赖、互相制约,表现出生物因子的复杂性。食料的种类和数量对于害虫的生长、繁殖和分布有密切的关系。

2.3人为因子

人类的生产活动对于害虫的繁殖和活动有最大的影响。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生产活动,采用各种栽培技术措施,及时组织防治工作,可以有效地抑制害虫的危害程度,直至把它消灭。实施植物检疫制度,可以防止病虫害的传播、蔓延。

3 药用植物病害发生的特点

3.1地道药材培养的条件

地道药材栽培有一重要特点就是由历史形成的。如东北人参、云南三七、宁夏枸杞、四大怀药、浙八味等地道药材都是由于气候、土壤、人们的栽培习惯等因素形成。由于长期的自然选择,适应该地区环境条件及相寄生的病原必然逐年积累,严重危害地道药材,如东北人参锈腐病。

3.2药用植物地下部病害突出

多种药用植物的根、块根、鳞茎等地下部分,也是药用植物营养成分积累的部位,又是药用部位,这些地下部分易受土壤病原菌及害虫危害,导致药材品质下降或死亡,如三七根腐病、附子白绢病。

3.3无性繁殖材料

无性繁殖材料是病害侵染的重要来源。许多重要药用植物采用无性繁殖,由于这些繁殖材料基本都是药用植物的根,而它们本身常常受到严重的病害侵染,所以它们是病害重要的侵染来源,是病害传播的重要途径。

3.4特殊栽培技术对病害的影响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性强,有些措施常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产生影响。如人参、党参、当归均有育苗阶段,如处理不当会加重病害流行。

4 药用植物病害的症状

药用植物感病后,在外部形态上所呈现的病态变化叫症状。病害症状包括病状和病症2个部分,病状指植物感病后所发生的病变,表现出反常现象;病症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所形成的特征性结构。一般病状易被发现,而病症往往要在病害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表现出来,有的病害,如非侵染性病害,不表现病症。各种病害都有一定的症状,其类型有如下几种:

4.1 病状

(1)变色:细胞内色素发生改变;

(2)斑点:造成局部细胞坏死;

(3)腐烂:多由细菌或真菌寄生所引起。可分干腐、湿腐、软腐、根腐、茎基腐、果腐等。

(4)萎蔫:根据受害部位不同,萎蔫有的是全株性的,有的是局部性的。萎蔫除生理原因(缺水、涝、营养失调等),多数由真菌、细菌等引起。

(5)畸形:植物由于受病毒、线虫、真菌、细菌等病原物寄生的刺激,细胞数目增多,生长过度,称为增生型或叫刺激性,或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视为矮缩型或叫抑制型,都可以引起畸形。

4.2病症

病症因不同病原而有不同的表现,根据症状可以对病害作出初步诊断。真菌性病害常在发病初期,在植物体内,可发现菌丝体,后期出现真菌繁殖体构成显著霉层粉化物,小黑点以及大型子实体等。细菌病害常在发病初期,植物体内开始有微小杆状菌体,后期如在潮湿气候下出现菌脓(含有细胞粘液叫菌脓)滋到体表,干燥后形成菌痴。病毒性病害,体表不会出现任何病症。

5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现状

5.1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重

由于中药材品种多,且一种药作植物常受到多种病虫的危害,因此病虫种类繁多。如人参栽培中,已知有40余种侵染性病害,常发生的病虫害也有20余种。贝母如发生重要病害,产区一般损失20%,严重者可达80%以上,有的药农因此放弃贝母的生产。山东平邑金银花受蛀性害虫危害,花墩被害率达60%以上,造成枯枝。

5.2滥用、误用农药问题突出

大多数中药材产于老、少、边、穷地区,生产零星分散,农民自行管理、自主经营,由于生产者缺乏有关的技术知识,滥用、误用农药问题严重。如宁夏、内蒙枸杞生产区常年发生病虫达17种,全部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平均每年喷药20~30余次,并发现有的药农在采用三期施用剧毒农药。

5.3种子、种苗调运频繁

目前,中药材的种植品种、种植面积完全由药农自行决定,地区间种子、种苗调运极其频繁,使许多药材种子、种苗携带病菌、害虫,加快了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

6 病虫害防治对策

6.1加强植物检疫

严格制定和执行药材种苗不同地区间调运的检疫制度,禁止从国外引进带病害的种苗,避免重大危害性病害的传播。

6.2 建立无公害综合防治体系

目前药用植物病害防治的研究工作明显滞后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在病害种类、发生和防治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各药用植物无公害栽培标准,研究无公害控制技术,改变单一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理念。药用植物病害防治应进行技术集成,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协调应用各种防治方法,主要采用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的无污染综合防治措施,发展和使用生物源农药,合理使用符合GAP要求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并改进施药技术,建立完善的无公害药用植物病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推动绿色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6.3充分发动群众

病虫害防治工作,各地区各户互相联系,交流经验信息,互通病虫害情报,做到群策群力,防治病害。有必要可以成立病虫害预测网,这样能更有效的达到全面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6.4改进加工与贮藏技术

目前多数药用植物的采收加工都是由药农个体进行,很难保证质量。应该建立规范药用植物初加工工厂,收购优质、新鲜的中药材,这样既可以保证中药材质量,又可以通过规模加工,规范分级包装提高药用植物产品经济价值。

7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方法

7.1 农业防治法

7.1.1合理轮作和间作

在药用植物栽培中,进行合理的轮作和间作,无论对病虫害的防治或土壤肥力的充分利用都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许多土传病害,对人参、西洋参危害较严重。种过参的地块在短期内不能再种,否则病害严重,会造成药材苗大量死亡或全田毁灭。轮作期限长短一般根据病原生物在土壤中存活的期限而定,如白术的根腐病和地黄枯萎病轮作期限均为3~5年。

7.1.2耕作

深耕是重要的栽培措施,它不仅能促进植物根系的发育,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还能破坏蛰伏在土内休眠的害虫巢穴和病菌越冬的场所,直接消灭病原生物和害虫。

7.1.3抗病虫育种

不同品种的药用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往往是不同的。因此,选育抗病虫害的优质、高产的药用植物品种,是防止病虫害发生的有效措施。如有刺型红花更较无刺红花抗炭疽病;阔叶矮杆型白术,其苞片较长,能盖住花蕾,有防止术籽虫产卵的作用。

7.1.4合理施肥和密植

移栽之后多施腐熟农家肥,配合使用磷、钾肥,少施或不施氮肥,增强药用植物本身的抗病虫能力。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冬天烧毁枯枝落叶,剪掉带病虫的植株或叶子。

7.1.5其他方法

许多农业措施都兼有防病灭虫的功效。如播前晒种可以杀死种子上寄生的病菌和虫卵;通风透光、注意田间排水可以避免或减轻根腐病的发生,地膜砚盖不但可以促进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增强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而且还能避免土壤中的病菌孢子和害虫出土危害植株。这些措施都有待于开发、运用,从而更有效地消灭或减轻病虫害给药用植物带来的危害。

7.2生物防治法

(1)微生物防治。利用真菌、细菌、病毒寄生于害虫体内,使害虫生病死亡或抑制其危害植物。

(2)动物防治。利用益鸟、蛙类、鸡、鸭等消灭害虫。

(3)不孕昆虫的应用。通过辐射或化学物质处理,使害虫丧失生育能力,不能繁殖后代,从而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

7.3化学防治法

(1)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农药安全使用施行标准及有关规定,安全使用农药,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或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农药,可限量使用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敌百虫、马拉硫磷、辛硫磷等。

(2)发展无公害农药和植物农药。农抗120是一种新型的农用抗菌素,对人参根疫病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青酶素控制川芎根瘤病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倡使用生物源农药,如烟碱制剂、鱼藤制剂、苦参碱制剂等,既能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又能保护生态、不伤天敌,对人、畜无毒,且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

(3)改进农药剂型及使用方法,如用微囊剂、颗粒剂代替粉剂,采用超低容量喷雾、静电喷雾等技术科减少用药量。

参考文献:

[1]齐迎春,胡诚, 侯集瑞.药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则及方法[J].湖北植保,1998(6).

白术的栽培技术与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背景;对策;安徽亳州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274-01

近年来,亳州市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全力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着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2016年,亳州市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实现产值279.5亿元,同比增长22.43%;实现税收7.88亿元,增长40.18%;完成固定投资87.3亿元,增长18.9%,达基地年度投资任务目标的101.5%。

1 亳州市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背景

1.1 产业集中度提高

2016年,亳州市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全年新增规上药业工业企业60家,累计达178家,同比增长50.6%,其中通过GMP认证的生产企业达149家。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72.5亿元,占比25.9%左右,行业贡献率28%,居各行业之首。

亳州市制定出台系列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扶持政策,加快基地骨干企业培育进程,组织安排珍宝岛九洲方圆制药、九方制药、为民药业、修正药业等12家中药配方颗粒生产项目的申报。积极构建亳州市药品品种转移第三方服务平台,推动药品品种生产技术转让。截至目前,全市累计产值超1亿元的药业企业83家,同比增加20.3%;10亿元以上的企业4家,5亿~10亿元的企业7家,2亿~5亿元的企业23家。形成了同仁堂饮片公司、济人药业、源和堂药业、广印堂药业等26家龙头骨干企业。

1.2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促进浙江中医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农业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在亳州市设立技术转移中心,联合浙江大学举办中药配方颗粒产业政策分析和产学研合作对接会。芍花堂药业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浙皖饮片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合作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中国中医科学院与安徽亿安股份有限公司在植物消毒液和抗(抑)菌研发领域共同设立院士工作站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全市共有中药类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5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9个,国家级中药材检测中心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普仁药业“安徽省中药饮片信息自动化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省科技厅备案[1]。2016年,全市药业企业申请专利1 534件,其中涉药专利569件,授权发明涉药专利78件。芍花堂药业与中科院、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引进高端人才技术团队开展“药膳素”系列产品开发;源和堂药业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了“中药饮片自动化”生产线;浙皖饮片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了“药品研发创新技术平台”;为民制药与安徽华康科技公司合作从事400个以上“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的研究工作;敬道药业引进江苏斯威森生物医药工程研究中心的博士团队建立了青蒿素提取生产线。目前,全市已有800多人通过考试取得执业药师资格,2016年又有3 000余名考生参加执业药师考试。

1.3 参与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

亳州市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15项,中药饮片商品规格等级分类标准研究项目通过专家委员会评审;完成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项目《安徽中药材标准体系研究》;开展了安徽省地方标准《知母栽培技术规程》《紫菀栽培技术规程》制定工作,已实施;新修定了《地理标志产品桔梗》和《白芷栽培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国家标准《白芍初加工工艺质量标准》已通过评审,即将实施。

2 亳州市推进中药材转型升级发展的对策

2.1 促进药材种植新提升

2.1.1 发展中药材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有经验的药农通过土地流转逐步扩大药材种植面积。扶持中药材种植大户、种植合作社、种植企业、种植示范村,推动亳州市中药材种植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2.1.2 建立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中药材种苗繁育中心、科研实验基地,建立中药材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实验室。搜集中药材种质资源,建立种质资源库,开展种质资源研究和保护工作。研究、制定和推广操作性强的大宗道地药材种植规范,成立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中心,集中培育一批具有中药材种植资质的技术力量,充分发挥民间种植专家能手的传、帮、带作用,构建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对外种植合作,输出中药材种植技术。

2.1.3 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鼓励和支持知名药企来亳州市建设大宗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单位为依托,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规范化种植政策资金扶持,增加市、县(区)级政府配套资金,推进亳芍、牡丹、桔梗、白术等大宗和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探索推行有效的地理标志产品经营模式,逐步建立亳州市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体系,积极申报“道地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品,着力提高道地药材生产附加值和生产经营主体的经济效益,培育“亳药”种植品牌[2-3]。

2.1.4 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大力支持、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在亳州市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加大对亳州种子种苗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支持有l件的企业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生产基地,着力培育、壮大3~5家基础条件好、初具规模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经营企业,扶持其选择10个大宗地产主导药材种类,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生产基地1 333.33 hm2以上,切实提高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水平。

2.2 发挥中药流通新优势

2.2.1 完善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积极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引导专业市场集群发展,健全完善中药材、香料、种子种苗、保健食品、中药花卉、药包材及中药机械等细分专业市场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制定亳州市中药材市场、中药材专业市场、地产药材市场、中药材初加工等分类市场的专项管理办法。创新监管体制,整合监管资源,加大对违法经营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支持涉药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发展,推动会员之间的交流协作,加强行业管理和自律。

2.2.2 加强现代中药物流体系建设。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实施一批流通a业重大项目,建设一批流通产业基地、园区。加快推进大型物流企业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年销售额过100亿元的中药流通龙头企业。

2.2.3 建设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坚持现货交易与网络交易并举,加快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将中药材市场逐步建成现货交易、价格形成、信息反馈、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现代网络化市场。积极申报中药材商品交易所,发展中药商贸新业态。

2.2.4 完善中药材价格指数平台。不断丰富和完善亳州市中药材市场价格指数体系,实时监控中药材价格变动情况、着力加强市场价格信息引导,使广大药农、药商和药企合理安排种植、生产和经营,增强其在国际国内中药材市场价格中的权威性。

2.2.5 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道地药材监控系统。运用物联网传感技术,记录种植、加工、检测乃至物流、配送等各个环节的详细信息,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可追溯查询的信息平台,帮助消费者“眼见为实”,以提升“亳药”知名度。

2.3 完善中药工业新体系

2.3.1 促进地产药材初加工规范化发展。在符合当地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业产业区域布局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在乡镇、种植专业村、规模化种植基地附近建设一批地产药材初加工企业。研究出台初加工产品管理办法,明确初加工产品范围,制定初加工产品工艺标准和质量标准,规范初加工产品生产经营行为。促进药材初加工的集聚发展和规范发展[4]。

2.3.2 提升中药饮片加工业竞争力。培育饮片龙头企业,推动土地、财税、金融等各种资源向优势企业倾斜,重点支持在市场、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优势明显的企业加快发展。创造条件吸引综合实力强、有产业关联、致力饮片发展的大企业集团入驻亳州市,引导鼓励亳州市现有饮片企业向精深化、差异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强饮片加工炮制、贮存运输、生产器械、包装材料等技术及设施设备的研究;积极参与全国饮片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增强亳州市在全国饮片标准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

2.3.3 促进中成药制造业壮大。加大对本土企业的培育力度,积极支持中成药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将中成药制造列入药业招商重点,开展精准招商,坚持项目带动,吸引全国知名制药企业进驻亳州市,依托大型企业的品牌、市场、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推动亳州市中成药制造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中成药项目建设;培育中成药大品种,以葛酮通络胶囊、疏风解毒胶囊等自主创新产品为依托,进一步提升产品科技内涵,加强品种规划、市场培育和品牌建设,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社会影响大的知名品牌;推动产学研深度结合,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新产品引进和开发,充实和储备优质品种资源,积蓄持续发展能力[5]。抓好重点项目,增强中药产业发展后劲。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以好项目支撑转型发展,围绕国家、省、市支持重点,策划包装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充分利用中药博览会等节会平台,积极引进一批投资额度大、产业带动力强、财政贡献率高的项目。推进存量项目扩张、对增量项目加以培育,储备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3.4 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加速推动以药食两用中药材为原料的保健茶、保健汤料、药膳、食品添加剂、调味剂、保健酒等的生产;着力加快开发和生产以参、茸、虫草等滋补保健药材为原料的系列中药保健品;积极推进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保健枕、保健香袋、保健服饰等保健用品的研发和生产。加快发展中药日化产品、中药消毒杀菌剂、中兽药、药用辅料、药包材、制药器械等中药关联及配套产业。

3 参考文献

[1] 刘峥.基于产业集群的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构建研究:以亳州中药材产业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2):115-119.

[2] 王超.提升安徽省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研究:以亳州中药材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1):60-61.

[3] 王园园,刘超祥,訾少峰.亳州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9):79-82.

白术的栽培技术与管理范文第4篇

州委、州政府决定,今天召开全州秋冬农业开发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秋冬农业开发会议精神,正确分析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安排部署20*年全州秋冬农业开发工作,为保持明年农业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打好基础。为做好今年的秋冬农业开发,旭明书记、天然州长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昨天下午州委常委会又作了专题研究。接下来,先振同志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今年秋冬农业开发的责任感

第一,要准确认识秋冬农业开发在推进农村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州是农业大州,20*年农业增加值在全州GDP中仍然占大头,占37.7%;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7%;在254家规模企业中,就有8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含林业加工企业);在财政收入中,含烟草和水电税收,农业直接和间接所作的财政贡献就达70%以上。过去我们常说,秋播定全年,秋季主动,全年主动。秋冬农业综合开发是党委政府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和举措,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手段。加大秋冬农业开发力度,推进农村经济的繁荣,直接关系到*州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效。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始终是我州的最大比较优势,农业农村工作始终是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稳则社会稳,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安则天下安。对于秋冬农业开发工作,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必须持之以恒地抓,放松不得,马虎不得。

第二,要准确认识我州农业开发的良好发展态势。近年来,州委、州政府逐年加大对农业开发的投入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全州农业呈现出积极的、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国家惠农政策好,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今年我州水稻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综合直补和农机补贴等农业补贴专项资金已到位2.8亿元,比上年1.6亿元增长73%。到6月底,全州累计投入“三农”的财政资金已达8.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7%;二是农村发展活力增强。近年来,国家通过推动农村税费改革,结束了2000多年农民种地上缴皇粮国税的历史,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通过发展劳务经济、落实各种支农惠农政策,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民自主投入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回乡创业人员经营农业,民营企业主转向农业,都极大地增强了农村的发展活力。三是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州各级坚持把农业实用技术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作为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成功研发了高山地膜玉米栽培技术、水稻旱育早发栽培技术、马铃薯脱毒快繁栽培技术、油菜秋发栽培技术等新技术及小麦鄂恩一号、玉米鄂玉17和鄂玉18、水稻“58”系列、鄂马铃薯3号、5号等新品种,在省内领先,达到国家先进水平,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以上。农业科技中广大科技人员和一粒种子、一张地膜、一种好的种植模式和一发“炮弹”影响天气的作用都得到很好的显现。四是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目前,全州已建成沼气池40多万口,生态家园文明新村700多个;公路通村率达到94%,通电率达到100%,通电话村达到98%,通自来水村达到38%;农村人均基本农田面积达到0.62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20万千瓦。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人畜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明显改善。五是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今年以来,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家庭经营性现金收入稳步提高,政策转移性收入大幅增加,同时全州主要农产品价格一直保持稳中有增的态势,如,水稻目前每百斤92元,同比上涨20.5%,小麦76元,上涨14.6%,玉米86元,上涨14.7%,油菜246元,上涨39.7%,等等这些都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保护了农民种植积极性。今年上半年,全州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132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89元,增幅达20%。

第三,要准确认识全州农业开发的客观现状。经过多年的加快发展,我州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起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改善,扶贫开发成果显著,基本实现粮食自给,人民群众温饱问题得到整体解决。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开发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板块农业基地建设有差距。从“四个100万亩”来分析,100万亩烟茶基地基本形成,100万亩林果基地有点名不符实,100万亩药材基地散落在丛林,100万亩蔬菜基地主要是白菜、萝卜等大路货,没有真正形成产业。二是重建轻管问题比较突出,亩均产出效益比较低。近些年,我们各地都在搞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建了不少茶园、梨园以及其他经果林基地,但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多、效益发挥得不够,究其原因还是管理不够,后期投入不够,市场开拓不够,龙头企业带动不够。同时综合开发利用不够,如茶叶名优茶比重低,夏秋茶基本没有开发利用,茶叶亩均效益仅仅只有500元,每斤平均仅仅只有10元钱。目前全省茶叶发展整体已由“整合”阶段、“品牌”建设阶段转入“现代”发展阶段,而我们还处于“整合”阶段。三是产业化理念树立不够牢。市场农业、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品牌整合、综合利用不够,仍然存在“大基地、小龙头、多品牌、低效益”的问题,小作坊经营,各自为阵,小农经济意识还根深蒂固。如我们有180万亩的马铃薯种植,到目前还没有一家规模企业。四是冬闲田开发利用不够。据初步统计,全州冬闲农田达60万亩以上,严重浪费了农业生产资源。五是农业科技支撑不足。我州农业科研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不够完善,致使很多适用技术都没有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一些特色资源拟打造成特色产业,但没有技术支撑,关键技术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六是对一些与农业相关的突出问题重视不够,解决不够,发展为民的理念树得还不牢。基地规模上来了,但产品售价下去了,今年全州的蔬菜、辣椒、白柚都存在同样的问题,产量大幅上升,但产品价格却大幅下降,陷入增产不增收的怪圈,农民根本利益得不到维护,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得不到保护,说到底还是市场销售渠道不畅通,储藏、运输、加工等产业链条不够健全。对这些问题,我们务必高度重视,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抓住一点不遗余力,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第四,要准确认识在农业开发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在认清全州农业良好发展态势、客观分析我们工作中困难和不足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农业开发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发展的要求更高。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我们今后在农业开发中,必须按照优质、高效、无公害的原则组织特色农产品开发,农产品基地建设必须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对农业科技的运用、产品附加值的提高等方面的要求也更高,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二是发展的起点更高。近年来,我们在主要农产品产量、农民收入等方面,都保持了较大的增幅,在高起点上再向上攀升,难度正逐年加大。客观地分析,我们农产品价值、农民收入等方面的增加,主要靠的还是种植规模的扩大和价格的上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大的提高,加快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三是发展的难度更大。近年,我国的极端气候明显增多,特别是我州,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动植物疫情发生的频度、程度和防治难度都明显增加。加之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势不可挡,全州60万强壮劳动力外出打工,致使“老人”农业普遍,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无劳力户,传统的“精耕细作”越来越不现实。这些都加大了农业防灾减灾和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的难度和压力。

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分析和把握形势,认识到做好我州农业开发工作的重要性,根据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落实工作责任,走科学开发之路,特色发展之路,不跟风,不摇摆,使我们在农业开发中做到有基础,有潜力,有市场,有效益,为明年农业发展开好头、起好步。

二、明确今年秋冬农业开发的目标任务

从目前看,今年的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各县市抓得早、行动快、措施硬、力度大。咸丰等地已召开了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会议,其他县市均已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今年的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经过反复深入的研究,提出了“12345”的总体目标任务,即以科学发展观和产业化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立足一年受灾一年恢复,实现“一个扩大,推进两大建设,着力三个提高,狠抓四个结合,建立五项机制,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转变,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一个扩大。就是扩大秋冬播生产面积。就今年秋冬播生产而言,粮食尽管不是我州的优势,但始终是我们的忧虑。无论结构怎么调,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的目标一定要努力实现。因此,秋播粮食面积要突破220万亩,其中冬小麦19万亩,杂粮11万亩,马铃薯190万亩。具体工作中,一是要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州马铃薯生产面积占全省的56.3%,是湖北省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州。省委、省政府已经决定把马铃薯作为一个大产业来抓,从明年起每年拿出2500万扶持资金,并把我州定为种薯基地来打造。这对我州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但是,目前我州马铃薯产业发展仍处在传统生产阶段,仍未摆脱粗放种植、靠天吃饭的格局,仍局限于直接作为粮、菜、饲的功能利用范围。因此,必须坚持科技兴薯和产业化发展道路,努力把我州建成为南方最大的马铃薯种源基地、鄂西南最大的商品薯生产基地、湖北省最大的马铃薯加工基地,真正把马铃薯产业培植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型优势产业。今年秋冬播计划全州种植马铃薯面积190万亩,较上年增加22万亩,其中推广鄂马铃薯5号20万亩,建原种基地2万亩,这个目标必须确保。二是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各地要抓住国家促进油料作物生产的政策机遇和油菜价格上涨的市场机遇,以“三冬田”开发为重点,引导农民扩大油菜种植面积,确保完成播种面积60万亩,其中“双低油菜”品种推广要突破45万亩。同时,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抓好油菜免耕稀植、硼肥施用、秋发栽培等实用技术,提高单产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大优质小杂粮品种选育、推广力度,努力提高小杂粮生产水平。各地要根据市场需求,选准适销对路的小杂粮品种,积极开发小杂粮精深加工系列产品,提高农民收益。

两大建设。今年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面积要突破180万亩,其中魔芋23万亩,茶叶4万亩,地道药材15万亩,蔬菜106万亩,水果3万亩,植树造林30万亩;改造老茶园3万亩。一是推进特色基地建设。重点是抓烟叶、茶叶、畜牧、蔬菜、干鲜果、中药材六大特色基地。烟叶基地建设的要求就是三个确保:即确保全州烟水配套覆盖率达到基本烟田保护面积的70%以上;确保密集化烘烤面积达到常年种烟面积的42%以上;确保20*年烟叶种植面积落实。茶叶基地建设就是四抓:即一抓基地连接壮大板块,重点是突破县、乡、村行政区域界限,加强区域板块连接,壮大板块规模;二抓良种确保质量,重点推广鄂茶10号、恩苔早、福鼎大白等无性系良种,加大低产茶园改造力度,提高造园质量水平;三抓管理提高效益,就是要加强田间管理,加强秋茶开发,提高产出收益;四抓改造提档升级,加强茶叶加工企业改造,调整整合优质加工资源,做大做强茶叶加工企业。畜牧业基地主要是确保三个目标:即确保新增母猪3.7万头,新建或改建生猪人工授精站300个;确保8个万头猪场通过省级验收,标准化养猪150模式完成400栋,养牛165模式、养羊1235模式完成200户;确保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率达到100%,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蔬菜基地建设就是“两发展一恢复”,即发展特色菜、精细菜,发展特色新品种,尽快恢复魔芋生产面积。与此同时,要切实抓好巴东库区优质脐橙、清江流域优质宽皮柑桔、“椒石线”和“318线”优质梨板块基地建设;采取高接换种、改植换种或改园措施,改造低产劣质果园;强化果园冬季清园消毒,落实防寒抗冻措施。抓好玄参、黄连、板党、白术、百合、厚朴、木瓜等重点药材品种,巩固发展药材生产。二是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解决18.43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库防汛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修复工作,确保安全度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渠道整修,水土流失治理,努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乡村公路建设,主要是完成395公里村级公路通达工程建设,确保完成全年688公里的总建设目标;完成700公里通村公路路基的扩建工程建设,为2009年路面硬化做好路基准备;完成因灾损毁农村公路的修复工作,确保路况完好。烟水配套建设,按照1.5亿元的投入计划,主要抓好水池、水窖、管网、烤(晾)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受益面积。生态林业建设,重点是完成全年30万亩林业产业基地建设任务,继续抓好春季雪灾毁损林地清理、重新造林及受灾经济林恢复管理工作。

三个提高。一是提高产业化水平,这是整个秋冬农业开发的核心。这里主要是两项内容,其一是抓龙头,每个县市都要分产业各选择1-2家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先支持其做大做强,再按照市场机制的运作机制,以它们为龙头,对相同产业内的分散小企业实行资源整合、强强联合,逐步打造一批能够领衔各产业的骨干型龙头企业。按照州委常委会要求,全州要选定十大龙头企业实行重点扶持,推动其做大做强。其二是抓机制,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促使更多的农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二是提高品牌创建能力,州、县市要联动,每个产业先打造1-2个品牌,再推动整个产业的品牌整合,创出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当前的重点是以茶叶作为突破口,制定品牌创建方案,落实具体措施。三是提高科技支撑能力。重点推广轻简栽培、配方施肥等技术,实施麦烟套种、猪沼茶、猪沼果等高效模式,力求增加单产,提高效益,通过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采取科技下乡、现场会、院落会等多种形式,将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中农民所需的技术送到农民手中,送到开发现场;加大科技示范户培训力度,培训更多的种养能手、科技致富带头人。

四个结合。一是与农业综合开发创新实验区建设相结合。着眼长远,长短结合,认真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加大项目的谋划、储备、申报和争取力度,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农业综合开发。二是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启动149个村实施整村推进;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完成7600人贫困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计划;按照梯次扶贫搬迁的办法,完成3038户的扶贫搬迁任务。三是与生态家园建设相结合。确保完成6万口沼气池的建设任务,积极探索沼气池后续服务模式,新建100个村级后续服务网点,抓好24个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示范村、乡村清洁工程示范点建设。四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围绕农民反映强烈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一些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认真抓好2006年启动的16个州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检查验收工作,总结一批点上见成效,面上能推广的建设模式。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一点就是,直观看秋冬农业开发工作,9月底之后,苞谷秆等已收获的秸秆都不能再长在地里了,这一粗放经营习俗一定要引导改变。

五项机制。就是健全秋冬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领导机制、多元投入机制、示范引导机制、配套服务机制、检查督办机制。

这个“12345”的工作目标,是明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目标,是确保在建国六十周年全州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开门红的关键目标,希望各地结合实际,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三、明确今年秋冬农业开发的着力点

秋冬农业开发成效的好坏,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取决于我们的工作的着力点是否找准,关键是否抓住,措施是否得当。秋冬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在于“开发”。如何做好“开发”这篇文章,首先,一定要确立用产业化经营理念指导秋冬农业开发,即:要变粗放经营为集约开发;变产品生产为商品生产,体现优质优价,不仅要卖出去,而且要卖出好价钱;变重建轻管为建管并重,注重效益;变基地发展与龙头企业发展两张皮运行为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经营机制。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我认为主要是要抓好以下七个方面:

(一)紧紧围绕特色农业构建抓开发。我州已形成的烟叶、茶叶、畜牧、蔬菜、干鲜果、中药材六大特色主导产业虽然初具规模,但整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突出表现在:产业基地区域集中度低,规模效益不明显;建设标准不高,基础设施不配套,抵御风险能力弱;管理水平不高,标准化生产进展缓慢,科技含量低;产业发展主体无论是在数量上或是在规模上都偏小,实力弱,企业自我积累、自主发展和创新能力不强。如何提高我州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需要我们在农业开发中加以深入研究解决。总结各地发展的成功经验,立足“后发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是一条有效途径。差异化发展,是指根据不同的生产条件、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消费群体,实施不同的产品开发策略、生产技术策略、标准策略、组织策略,以及营销服务策略等,从而以“差异化竞争优势”替代“成本竞争优势”,摆脱同质竞争,突出产品特质,提高市场占有率。具体到我州来讲,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按照“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要求,紧紧围绕全力打造“六大特色产业”,建好“四个100万亩”,大力开发农业特色优势资源。立足品种资源优势,实施品种差异化,突出地方品种特色,避免品种雷同;立足生态优势,实施质量差异化,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重点开发绿色产品,避免同质竞争;立足立体气候特点,实施熟期差异化,避免熟期集中烂市;立足区域多样性特点,实施规模差异化,发展“一乡一品,一县一业”,避免有市无货、有市无价现象。甚至出现“谷贱伤农”、“果贱砍树”问题的发生。昨天州委常委会上肖书记明确提出了“十百千万”工程建设要求,这就是每个县市要选准一个好产业,全县产业基地突破10万亩,重点乡镇突破1万亩,专业村突破1000亩,一批重点户突破100亩,形成自己的产业发展看点、亮点和增长点。请各县市认真研究落实。在畜牧业发展上要重点突破,要以“大县大乡大村大户”发展为载体,大力发展生猪,要在草食牲畜、禽蛋业及特色养殖上实现新的突破。力争通过3—5年努力,畜牧业要在农业产业中实现率先过百亿,实现产值翻番目标。前不久的利川会议上已作专题部署。

(二)紧紧围绕政策项目抓开发。项目是秋冬农业开发的依托,没有项目支撑的秋冬农业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秋冬农业开发相关的项目很多,关键是要整合项目资源,达到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目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重点予以保证;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生态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秋冬季是黄金时期,也是项目实施的最佳时段,各地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在秋冬季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变“冬闲”为冬忙,变“冬烤”为“冬干”,努力改变农村面貌;以工代赈、一事一议等政策要充分运用,要发挥政策的激励效应,要坚持谁干谁优先、谁干支持谁、谁干谁受益的原则,把这些政策用好、用足。扶贫开发政策不同于民政救济政策,重点要用在产业开发和直接关系民生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上,“扶贫”不是“救贫”,重在培育生产力,“扶贫”的结果在于“致富”,因此,对每一个扶贫开发重点村来说选准一条致富门路比什么都重要。此外,凡是与农业发展相关的项目,包括农业特色板块基地建设、烟水配套工程建设、高产农田建设、基本农田保护等等项目都要服务于秋冬农业开发,把秋冬农业开发作为实施项目的主战场,都要不遗余力的予以倾斜,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三)紧紧围绕实验区构建抓开发。今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同志视察*后,把*州作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创新实验区,实行特殊的扶持政策,为我州走绿色繁荣、特色开发、可持续发展之路带来了新的机遇,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抓住机遇,整合资源、政策创新,把*州建成全国民族地区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创新实验区、新农村建设样板区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示范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州委州政府制定了《*州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创新实验区工作方案》、《*州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创新实验区十年总体规划实施纲要》,待州委、州政府讨论通过后尽快下发。方案和规划中确立了包括茶叶、林果、中药材、特色蔬菜等在内的特色产业发展目标,包括基本农田、农村道路交通、饮水安全、通讯网络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同时对新农村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生态环境保护等建设目标,都进行了统一规划,得到了国家财政部的认可。全州按照统一规划、示范先行、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要求进行推进,今年在*、宣恩两个县市,作为示范区正式启动。在宣恩、*两县市启动六个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达3800万元;实施7个产业化项目,总投资达3250万元。对项目的实施实行项目领导责任体制的“11111”管理模式,即1名州级领导负责一个县市,每个县市1名县级领导带1个专班负责1个重点项目的论证、评审、实施、督办,发挥综合效益的全程工作,并实行挂牌公示。两县市要科学制定规划,把所有项目实施好、推进好。为全州的实施提供模式和经验,其它县市按照全州的统一规划,也要做好分步推进政策实验创新的准备。

(四)紧紧围绕市场主体培育抓开发。明确开发主体是抓好秋冬农业综合开发的关键。为龙头企业服务、为特色基地建设服务,其实就是为人民服务。市好利好靠什么?关键靠企业作用的发挥;农民增收靠什么?关键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链式”作用过程,每一环都不可缺少,每一环都必须链接紧密。农业产业化经营就似一个“龙型”经济,企业就是“龙头”,龙头不摆,“龙身”不动,只有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和农户协调运作才能舞活这条龙。因此,我们必须围绕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建龙头,二者同等重要,必须同步推进。培植市场主体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抓龙头,主要是培植成长性好的、带动力强的龙头,培植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今年在龙头企业发展上要重点在企业整合、品牌整合上有实质性的突破。同时要在招商选资发展新的龙头企业上下功夫。二是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不断创新方式,突破性地发展能够有效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在企业、市场、基地、农户间发挥纽带作用的农民自己的专业合作组织;三是抓专业生产大户,利用大户、能人的生产示范、产品营销和带动作用,来引导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紧紧围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抓开发。自古以来,土地都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虽然农民拥有大量的土地资源,但农民确实是当今社会收入最低的群体,这除了长期以来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等政策因素外,其中与土地的利用效率也有直接联系。从生产习惯看,我州的旱地生产绝大部分在2-3季,即前茬洋芋,后茬玉米,套作蔬菜,而水田绝大部分就是一季中稻,全州常年油菜面积60万亩左右,而下水田的油菜面积只有15万亩左右,100万亩水田,有近70万亩是冬闲田。另据调查估算,我州每年因农民外出务工而撂荒的土地在10万亩左右。70万亩的冬闲田加上10万亩的抛荒地,每亩产值按1000元计算,就是8个亿,这个帐算出来是惊人的。开发冬闲田的问题提了多年,为什么老是解决不好?关键是认识问题。能不能有所突破,关键看领导的认识上去了没有,示范引导到位了没有。有的地方确实受一些条件局限,开发起来有困难,但这样的地方除了利川一些高海拔、冷浸烂泥田以外,不少地方还是有条件开发的。因此,我们每一个分管农业的同志都要认真地算一算土地资源的利用帐,算一算土地产出的效益帐。对冬闲田的开发利用要作为今年秋冬农业开发的重点来进行检查和考核。

(六)紧紧围绕增强抗灾避灾能力抓开发。今年1月13日以来,全州遭受近50年来的罕见的冰雪灾害,全州因灾造成的各项直接经济损失50亿多元,其中主要农作物直接经济损失20.*亿元,林业损失30多亿元,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损失1.1亿元,畜牧业损失4000多万元。入春以后,全州又先后遭受3次暴雨灾害袭击。灾害带来的损失是惨重的,教训是深刻的,影响是深远的,检验了我们各级政府的应急能力,检验了我们农业基础设施的抗灾减灾能力。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气候的变化异常,各种自然灾害的不可预见性增大,农业防灾减灾的形势日趋严重,防患意识必须增强。因此,秋冬农业开发必须与抗灾避灾相结合。基础设施建设要考虑到抗击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袭击的需要,要严格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绝不能搞成“豆腐渣”工程,绝不能把民心工程搞成伤心工程;种植业结构调整要多发展抗灾品种;农艺措施要研究制定防灾减灾技术。同时,要科学制定各种应急预案,加强抗灾救灾物资储备,确保有备无患。

(七)紧紧围绕提高劳动者素质抓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是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各地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活动,创新培训形式,让大量的农民获得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培训的机会。一是要培训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给农民传授新的栽培技术和模式,二是要广泛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三是要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结构,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总之,要抓住秋冬季农事活动相对较少和春节大量的外出务工农民回家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送科技、送技术、送服务进村入户,努力培养造就大批有知识、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落实领导责任机制,确保秋冬农业开发顺利推进

抓好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机制是关键。全州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分析新情况,立足实际,精心组织,认真落实领导责任机制,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确保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顺利推进。

第一,要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今年,全州秋冬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举措都已十分明确,整个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成效主要取决于全州上下尤其是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的组织落实情况。因此,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州委、州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集中精力,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动,切实将秋冬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要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部门合力抓、工作专班负责抓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服务和督促检查。各级领导要深入一线,亲自安排部署,亲自上阵指挥,亲自检查落实,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要落实部门协调服务责任制,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要实行一名领导负责一个项目区制度;各县市要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办好示范样板,实行一名领导负责一项重点工程制度,真正做到每个项目有人抓、各项工作有人管、总体进度有人负责。要进一步加强对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调剂供应,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农资质量,为秋冬农业综合开发创造良好环境。

第二,要认真解决关键问题。一是整合政策,集中集成。要借秋冬农业综合开发的契机,按照“政府主导、部门主体、整合资源、农民参与、共建平台、各计其功”的思路,科学整合各项惠农政策、西部开发政策、少数民族政策、扶贫开发政策等优惠政策,找准载体,把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综合开发结合起来,整合各项惠农政策,统筹安排涉农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放,使有限的资金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做到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同心协力,建设多功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要通过财政补助、金融信贷、担保融资等形式,拓宽农业综合开发融资渠道。二是创新机制,增强活力。产业的规模化必然要涉及到土地流转。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的机制和办法,加强对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的引导和管理,为农业产业化拓展领域。要实行围绕规划抓流转、围绕项目抓流转、围绕规范运作抓流转、组建专班抓流转的土地流转机制。在土地流转具体操作中,可以按照“三级流转”、“两不变”和“自愿”要求搞好土地流转:“三级流转”,即先由村组从农户手中将土地流转出来,再由乡镇从村组集中流转形成相应规模面积,最后由乡镇将土地经营权租赁给投资商或种植大户,完成土地“三级流转”。“两不变”,即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经营权不变,土地流转到期后,如果没有续签流转协议,其法定经营权归还原承包经营户;在土地流转期间,国家发放的退耕还林补助、良种补贴等归原经营农户领取和享有。“一自愿”,即坚持农户自愿不搞强迫命令。另一方面,在推进秋冬农业开发过程中,对认准的事要一抓到底,不遗余力;对存在的问题,要毫不回避,本着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妥善解决,规避风险,减少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