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1.生命价值观教育概念

1.1生命价值观

生命价值观是一种价值观念,是人作为主体时对待生命价值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对人的现实活动具有引导性,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觉性。人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形成的生命价值观也会不同,正确、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可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1.2生命价值观教育

生命价值观的形成需要时间的积累,形成过程中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和自身意识的引导,所以在形成过程中,加以正确教育和引导,对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来说意义重大。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强调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有益性,引导学生对生命本质有一个全新、正确的认识、了解生命的意义所在、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消除学生自身对生命价值观的误解,正确认识到生命价值观的重要性,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

2.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及意义

2.1生命价值观教育现状

现阶段高职高校的生命价值观遇到了很多问题和挑战。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使整个世界变得相对狭隘,学生大都沉溺在计算机网络世界中,缺乏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时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教育工作难度较大;传统的应试教育存在很多弊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缺乏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关注,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容易形成烦躁、迷茫的消极情绪,不利于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加大了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难度。

2.2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高校学生是建设社会的中坚力量,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生命价值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教育课程。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行为素养,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从而可以变得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了大学生的科学意识,有利用学生更好的择业或者创业,实现自身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

3.加强高职思想政治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措施

3.1课堂教育与课下实践相结合

提高生命价值观教育水平,课堂教育无疑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在日常教学中,应该专门开设生命价值观教育课程,建立一套完善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体系。在课堂上围绕生命价值话题进行授课,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使教学内容更加鲜活;课下举办一些有关生命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了解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3.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课堂上老师可以针对生命环境的有关案例提出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探讨交流过程中提高了对生命价值观的认识;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大学生经常使用的软件,如微信、微博等,一些有关生命价值观的相关知识或者图画资料等,让学生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可以对生命价值观进行了解。

3.3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老师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老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掌握更加丰富、专业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对教育工作和教育效果进行总结,发现不足之处时及时改进,不断完善自己,以便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

3.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健康与人的情绪、性格、行为习惯都有重要的联系,高职学生在学业、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下,存在很多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生命价值观的理解,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加以疏导,缓解心理压力,有助于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展开。结束语新时期,加强高职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是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通过加强高职思想政治生命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辉.和谐社会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J].中国市场,2015(22):200-202.

[2]刘虹.新时期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6).

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当代体育 健康价值观 分析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大家追求的主题。体育运动无处不在,是一种常见而又复杂的社会活动。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影响下,体育运功也被赋予了各具特色的时代内涵。作为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也在不断的变革和创新,与社会发展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健康这个经常和体育联系在一起的名词,具有浓厚古老的韵味,又散发着鲜活的时代气息。健康的涵盖面非常之广泛,不仅强调人体的机能健康,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理健康,于是身心健康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真正健康与否的价值取向,是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健康和体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体育对于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高度的认可和重视。

1 体育的健康价值观概述

目前,我国对体育的健康价值观的论述有很多,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体育的健康价值观的概述,虽然阐述方式不同,但本质上都对体育对于人类身心健康所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

体育的健康价值观对于民族振兴富强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体育的健康价值观不仅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体育的健康价值观是对健康、教育和社会作用的全面追求的体现,是体育活动在思想上的升华和传承,并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在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下,和其他价值观一样,体育的健康价值观也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它们和其他的价值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构成了价值观的符合整体。体育的健康价值观以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依托,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体育所产生的作用有非常大的区别,因而,在不同的人的意识里,形成了不同的健康价值观取向。

大众体育的健康价值观取向,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即防治疾病和强身健体。大众的体育的健康价值观只是从表面上理解了体育给人们的身体机能带来的影响,而忽视了体育对于人的心理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这是现代体育教育中所突出强调的重点内容。随着社会各方面建设的日益健全,也赋予了体育性的时代价值观理念鲜明的时代特色,逐渐将体育的社会观念和竞技体育观念融为一体,将体育的健康价值观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延伸。

2 当代体育的健康价值观内涵

当代的体育的健康价值观内涵是对体育健康的深层次总结,是所持的健康价值观的观点、立场以及态度的概括。当代体育的健康价值观的内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2.1从意义上来讲,一个民族的健康状况是决定一个国家存亡的关键性因素,关系到种族的长盛不衰和长足发展。对于个人而言,自身的身体状况对家庭的影响也非常大,关系到家庭的和谐、幸福和稳定。

2.2关于健康价值观的内容,涵盖范围非常广,包含了人生的所有方面,无论是在精神、身体和社会等层面。健康的价值观内容直接决定了其内涵、作用和意义,是健康价值观重要的特征之一。

2.3从功能形式上来讲,体育价值观的手段价值非常值得注意。体育活动对人的健康影响非常大,是提高身体机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是要明确手段价值和目标价值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且不能混为一谈。

2.4从实施策略上来讲,学校和社会开展的体育活动,必须以健康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为追求,以提升全民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普及健康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2.5从体育的实施措施上来讲,必须加强健康价值观的核心思想在民众中的普及,提高大家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和深层次的认知,普及体育健康的相关知识,让大家自发的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来,明确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然后根据需求确定如何进行体育健康运动以及教育的推广和实施。目的就是让更多的民众能够从体育活动中收益,将体育价值观的内涵深入民众的心里,让大家能够在运动中收获健康和快乐。

3 结束语

体育的健康价值观是指导当代体育实践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被广大民众所认可,受到了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我国当代体育教育中的价值观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和深入,但是由于我国健康价值观推进工作起步较晚,力度还略显薄弱,完整的全民健康教育思想体系还有待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廖年忠.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体育的价值取向[J].体育学刊,2012(02):129-131

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在行为选择上出现了分离。我国青少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在短时期之内就可以轻易解决的,这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不能轻言放弃,轻易松懈。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制定出详尽而又可行的规划,有计划的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去解决和应对不同的问题。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定义为:大学生评价身边善恶、是非的一种价值观念,是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对身边现象、事务以及自身的一种评价、认识、决定取舍所持有的基本观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抽象的,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种完美表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一切价值观的核心,对保证其他价值观的顺利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重要性

首先,积极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在日常生活中,一种社会价值观的实现一方面取决于自身对价值体系的认同,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其次,积极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等教育建设的内容所在。价值观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环节,对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次,积极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要求。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战略资源,他们代表着中国发展的未来方向,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青少年应该承担的历史重任。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政治观念弱化

政治观念指的是人们对于社会政治生活、政治制度、国家以及各个阶级的政治地位、政治关系的态度、理论和观点。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认识不够,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低,对政治理论方面的知识没有相对完善的储备,从而导致了他们政治观念的弱化。

(二)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分化

高等院校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敏感的一个部分,其作为重要的未来人才培训基地,意识形态面临新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竞争法则、物质利益原则以及社会消极腐败思想的发生与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冲击。1978年之后,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西方也加快了对中国的渗透和演变,他们在向中国输出技术产品的同时,也开始向国人兜售价值观念。

(三)大学生缺乏高尚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尤为重要的,它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环节。从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状况来看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当今高校大学生群体中间,部分学生存在崇洋的情况,对外国的东西盲目崇拜,总是拿国外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来评价中国的一些现实情况。他们在评价的过程中并没有看到近些年来我国取得的重要发展成就,无形中放大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导致了民族气节和民族自信心的下降和缺失。

三、新时期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一)加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

在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非常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主渠道。因此,高等院校应该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加快教学体制改革,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在社会实践中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

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生活实践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应当在鲜活的生活实践中还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命色彩,让生活实践赋予大学生真切、生动的精神体验,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只有以现实生活为中心,关心人的生活世界,注重人的生活体验,引导人的生活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够真正打动人,满足人的精神和思想需求,取得实效。

(三)强化网络背景下对大学生的引导

网络环境下,对于网络信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趋利避害,不断强化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网络上存在很多毒瘤信息侵害大学生的思想,这就需要不断强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

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 本质 价值观 关系

1.体育本质与体育价值观的定义

1.1.体育本质

体育本质是体育本身固有的,决定体育性质、面貌和发展根本属性,体育的本质反映了体育过程内部的特殊矛盾,对种种纷繁复杂的体育现象或体育表现形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宏观上看,对体育本质认识直接影响着对体育功能认识,包括体育目标的确立、体育内容 和方法的选择,体育发展战略和各项体育方针、政策的制定,以及体育经费投入等;从微观看,对体育本质的不同把握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体育价值判断和体育价值观的形成。

1.2.体育价值观

体育价值观是指主体根据体育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它是人们根据长期体育锻炼和反复性体育情感体验,对体育的价值属性、主客体之间的体育价值关系,以及一定形式之间的体育价值创造活动,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取向或心理和行为定势。它是人们认识和评价体育和体育现象对自身或社会的重要性时所特有的内部标准。个体总是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确定自己的体育目标,并按目标主动地从事体育活动。它是人们在一定环境中的动机、目的、需要和情感意志的综合体现。

2.体育本质与体育价值观的特征分析

2.1.体育本质的特征

体育本质的特征是体育理论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也是一个长期争论而仍未解决的问题。体育本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多质论”、“体质论”、“教育论”、“身体活动论”、“社会文化论”。

2.1.1.“多质论” 。多质论者认为,体育作为各种身体活动的总和,有着多种多样的本质。健身强体只是体育初级本质的表现,是体育的一个方面的本质;对于人的培养和教育是体育本质的进一步表现;体育最本质的特征在于促进人本质力量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因此,多本质论者主张体育的本质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本质属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本质特征。

2.1.2.“体质论”。体质论者从体育是增强体质教育的观点出发,认为体育的本质只有一个,那就是增强体质。

2.1.3“教育论”。在这方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描述,如,体育是通过可视为手段或媒体的身体活动进行的教育;体育是整个教育的一个方面,它采用运动活动和有关经验从心理上、体力上、道德上、精神上和社会上来使个人充分发展,使他成为国家和世界上的一个有用的公民;体育,整个来说,是教育的一个方面,是体能全面发展,形成和提高人的生活中主要运动技能和本领的有计划过程;真义体育者坚持认为体育的真义是身体教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体育的本质是教育,体育的教育本质,是人两重属性所决定的;体育和运动是一对矛盾,不能用一方代替另一方,体育是从身心发展出发,以身体活动为内容进行的教育行为等等这些观点都在说体育就是教育。

2.1.4.“身体活动论”。这种观点认为,“体育是以发展人的自然属性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身体活动”不是体育所独有。持这种观点的人尽管把身体活动的目的性限定于“发展人的自然属性”,但这种通过“健身”和“娱心”发展人的自然属性也不是体育所特有的。

2.1.5.“社会文化论”。这种观点认为,体育从本质上看属于社会文化活动。因此,体育的本质可以表述为:任何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谋求身心健全发展的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教育性的社会文化活动。

2.2.体育价值观的特征

2.2.1.主观性。体育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概念,它带有很强的主体性色彩。组成体育价值观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价值主体和客体,他们分别是:具有不同体育需求的人和具有多种功能属性的体育。体育价值观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以主体的体育需求为尺度的,体育需求是体育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和起点。因此,体育价值观体现着主体的需求和利益,体现着主体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自觉的不自觉的体育意识和体育需求,蕴涵着主体的体育情感、体育追求的方向。体育需求是体育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和起点,作为价值主体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体条件,有着不同的运动经验和体育情感。体育价值观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参与、欣赏、评价体育活动,有强烈的自主性。

2.2.2.选择性。体育价值观是经过选择获得的。这种选择必须是自由的而不是强迫的,是从可选择的范围内进行的,选择时必须同时具备可选择的内容。

2.2.3.稳定性。体育价值观是个体具有的一种相对持久的体育信念,这种较稳定的信念可使个体的体育行为一致地朝向某一体育目标,并为体育目标的实现做出努力。

2.2.4.社会历史性。个人的价值观是长期社会化和内化的结果。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使人们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客观的,体育价值观也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主体社会化的产物。从外在的形式上看,人们的体育需要表现为主体对体育的主观愿望和需求,然而,需求总是有其对象的,离开对象空谈需求是唯心的。实际上,人们的体育需求是体育本身具有的健身、娱乐等客观属性在人们的意识中的反映,是一种被意识到了的实际存在的客观需要。

2.2.5.阶段性。人们对体育价值的重要性的认识是发展变化的、相对的,不同生理、心理水平的人所持有的体育价值观是不同的。随着人们体育认识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发展,对体育功能属性的认识的增多,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体育需求层次不断上升,作为价值客体的体育的功能属性也由单一的健身功能向多元化功能演进。这必然会引起人们对体育需求的质和量的不断提高,反过来又进一步地推动和利用体育,建立和拓宽新的体育价值关系领域,从而引起人们的体育价值创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引起新的体育价值关系的变化,产生和形成新的体育价值观念。

2.2.6.导向性。价值观是学习动机中最具长远目标且有长期效应的成分,它可以使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具有更大的自觉性和方向性,是人们体育行为的最基本的内部指针,是指导各种活动的标准,对体育行为决策起着指导作用。

2.2.7.系统性。体育价值观不是孤立地、单个地存在着,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和意义联系在一起,按一定的结构层次或系统而存在的。人们体育价值观念形成的客观条件是多元的、多层次的。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体育认识能力、在校期间所受的体育教育,以及体育实践的程度等,随着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和体育宣传形式和效应的变化等,都会对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体育价值观的复杂结构。

3.体育本质与体育价值观的关系

3.1.当代体育价值观从对立走向统一的发展取向要求在理解体育本质时采用整合的思维方式。

3.2.当代整体体育价值观要求体育本质的确立必须抓住体育的共性特征,理解体育价值得以实现的关系范畴以抓住体育的社会文化性。

3.3.整合当代体育价值观要求体育本质的确立须处理好体育与人身心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使之与人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相一致。(作者单位: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鲁洁,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论人的转型与教育 1999(11)

[2] 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 1999

[3] 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 1999

[4] 刘一民,孙庆祝 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体育科技 2001(01)

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工作教育在我国有了快速发展。但共发展的背后却问题重重。其中社会工作价值砚教育的缺失是限制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德定持续发展的关健。因此,本文在分析社会工作价值砚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价值观教育缺失的原因,以期提出具有针冲性的对策建议,真正培育“注满价值”的社会工作者。

作为一名社会工作的专业教师,经常会面对学生这样的困惑—“社会工作是什么?”“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后,我能做些什么?”自1987年北京大学首次在国内开设社会工作专业以来,社会工作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可谓燕蒸日上。截至2006年底,教育部批准或备案设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院校达198所,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非本科院校。但面对学生们质疑的目光,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社工教育怎么了?

一方面是,大批不谙“社工为何物”的高中毕业生服从志愿调剂就读社工专业,另一方面是大量社工专业毕业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最终带着满腹疑惑,选择了与社工毫无关联的行业就业。这一馗尬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不足。一般认为,社会工作教育分为三个方面:理论教育;方法及实务能力教育;价值观教育。如果将社会工作教育视作一个前进中的人,那么,理论教育是头脑,方法实务能力教育是四肢,而价值观教育则是灵魂其中,灵魂无疑是核心,它指引着社会工作教育前进的方向。价值观教育是衡盆社会工作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尺,是保障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稳定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而当前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恰恰是限制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更是社会工作在我国获得健康发展的侄桔。

一、价值观教育的里要意义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理念。价值观的培养是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决定了社会工作教育的效果,影响着中国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具体来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愈义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

杜会工作产生于西方宗教的慈善活动,坚持利他主义的原则,强调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助人自助的活动。它不以营利为目的,强调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这一专业特点决定了社会工作是一种以价值为本的专业。“价值观界定社会工作本身—它的目的和意义,而且它同时界定社会工作的技巧方法,机构和项目、目标和社会工作者的行为态度,它贯穿于社会工作实践的始终。因此,培养学生的杜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教育的重中之重。要使社工专业的学生始终保持利他主义的价值选择,就必须将价值观教育贯穿到社会工作教育的整个过程。

(二)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

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体制改革,催生了社会各方对社会工作的巨大需求,使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空间日益延伸。但其中面临的困境使我们不得不有所警惕。社会工作植根于西方基督教文化之中,在中国的发展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就目前来看,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理论、社会认可程度以及专业权威都尚未建立。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观都强调利他主义的价值原则,但市场经济的兴起,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无不冲击着社会工作利他主义的价值基础。再者,由于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专业化、职业化的局面,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严重缺乏,社会工作从业者的工资水平以及社会声望较低。一方面是社会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却是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滞后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艰难境遇。面对如此困境,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通过价值观教育,才能够促使社会工作者以及未来的从业者真正把握社会工作的内涵,形成专业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才能够促使他们坚定信念,安心于社会工作事业,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缺失的原因

既然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如此重要,那么它的发展为何会受限,为何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未能够培养出一个又一个“注满价值”的社会工作者。笔者认为,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一)中国缺乏西方基替教丈化的熏的

社会工作的产生具有浓厚的宗教背景,植根于西方基督教文化。英美两国教会主导的慈善与救济事业直接推动了社会工作的建立与发展。基督教强调“施比受更有福”“爱人如爱己,爱你的邻居”,认为“人生来平等,各人亦各自拥有天赋的尊严”。这直接促成了社会工作中“助人自助”的价值基础以及人道主义、平等主义的信念。学者毕仁(Z.T. Buttery)曾列举了社会工作的三个哲学思想假设,即对人的尊重;相信人的独特个性;坚守人有自我改变、成长和不断进步的能力而这些无不来自于基督教教义。因此,是基督教伦理奠定了现代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但是,基督教在我国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基督教伦理在儒道传统文化深厚的中国难以获得充分认识。这就决定了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必须走本土化之路。而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本土化价值观。既然价值观本身尚未系统成型,尚未与我国传统文化充分融合,那么如何能够确保我国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呢?

(二)教育体制长久以来“重智育轻德育”在社会工作教育领城的延伸

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实际是要培养社会工作从业者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它实际是思想道德教育在社会工作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尽管,我国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将其放在与智育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上。但是在市场经济逐利本质的驱动下,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夹击下,对于德育的强调似乎早已成为了纸上谈兵,形式主义成分过多,实效性差。至于针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更是在高校盲目追求“效益”,实行企业化“经营”模式以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成为了‘镜中月,水中花”。目前,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简单停留在以“两课”为主的课堂教育中,空洞的说教和形式主义使学生对其感到厌倦,对于与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缺乏重视。而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其教育过程中难免受到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的影响。相当多的院校和任课教师对于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地位缺乏充分认识。据了解,目前很多高校都没有专门开设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相关课程,即使开设,其课时数量也十分有限。至于与社会工作价值观密切相关的伦理原则、职业守则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也大多处于空白。

(三)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方法、手段的缺失

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三个组成部残中,价值观教育由于涉及精神心理层面,塑造的是从业者的灵魂,乍看之下,较为虚幻空洞,缺少具体可操作的目标要求及评判标准,因此,一直以来是贯穿于社会工作理论以及方法实务能力的教育、培养之中的,氮乏专门的教材,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以空洞的说教、单方面均灌输为主,更加缺乏专门的评价量化标准。尽管通过课堂学习,学生们熟识社会工作价值观以及伦理原则,但其究竟内化吸收了多少,究竟能否将其贯彻于日常学习、工作之中,元得知,亦无从判断。 (四)社会工作犷业实夕流于形式

社会工作价值观最能得到充分体现的无疑是实务。而且价值观的养成需要学生的自我体验。这种体验必然要通过实务获得。尽管我国规定了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必须保证每名学生800课时的专业实习,但其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由于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正规的社会工作专业机构严重缺乏。虽然大部分学校尽其所能将学生安排到民政、福利以及一些群众或民间团体中进行实习,但是这些机构本身对于社会工作的了解严重欠缺,工作方式方法有异于社会工作专业,具备社会工作相关知识的工作人员数量极少。因此,在这些实习单位,学生从事的大多是与专业毫无关系的辅工作,至于实习单位的督导老师则更多地流于形式。而学校方面委派的实习督导老师由于对价值观教育的认识不足,更多注重的是对学生专业理论及方法技能的指导。专业实习的形式主义使得学生缺乏对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切身体验,难以将之内化升华。

三、加强杜会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思考

鉴于价值观教育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目前严重缺失的现状,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加强价值观教育是迫不及待的重要工作。要真正做好这一工作必然要从提高认识做起,切实加强相关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以及从业人员对价值观教育的充分重视,必要时可以组织人员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只有教育者、从业者认识到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其才能在专业教学中得以推广发展。其重要性的宜传推广工作可以由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以及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予以承担。除此以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切实推动我国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

(一)组织编写相关教材,推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进程

虽然,对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重要性,学术界早已达成共识,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出版任何专门论述社会工作价值观及伦理原则的教材、书籍。尽管一些导论性质的书籍对于专业价值观有一定介绍,但多停留在理论说教层面。这直接限制了价值观教育的发展,使其长期处于从属地位。鉴于此,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及从业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组织高素质人员,编写专门的教材、书籍。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是至会工作价值观的同时,我们必须在引人西方社国传统文化以及主流意识形态中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相通之处,依据我国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二)将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引入课堂,发挥学生在课堂讲授中的主动性

课堂是培养学生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圭渠道。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够完成学生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掌握及认同。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动相关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价值观课程。但这种认同不应该仅仅是理论层面的,而更应该是实践和行动层面的。因此,我国在将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引人课堂的同时,必须摆脱理论灌输的“一言堂”模式,将专业价值观与实际案例有机结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小组学习、社会调查、专题研讨等开放、半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强化其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三)利用专业实习以及讲座等活动使价值观教育走出课堂

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

本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修订版)为研究对象。在高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本文简称“概论”课)的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一、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概论”课教学的主线之一

当前,我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之一的“概论”课,从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集中体现了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本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职大学生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概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和“概论”课教学的主线之一。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改革、“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都应遵循此主线。高职“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和指引,必须引导高职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高职师生形成一定的价值共识,让高职师生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的根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培育高职大学生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层面为明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改革、“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提供了根本的价值导向。“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才能符合党纪国法,才能为高职师生提供科学的理想信念,才能为他们提供根本的、先进的价值导向。

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利于更充分地反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以利于高职自身进一步明确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高职大学生的重大问题;以利于高职大学生进一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利于帮助和引导高职大学生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基本原则和重要意义,正确认识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不断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如何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直接进“概论”课课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直接进高职“概论”课课堂的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概论”课的部分教学内容中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有:

在高职“概论”课第六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教学中,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等内容的教学中。例如,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等内容的教学中,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的实现、中国力量的凝聚依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提升。因此,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要正确引导高职大学生践行他们的职业梦、个人梦,必须正确引导他们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他们的力量。

在高职“概论”课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教学中,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第八章,具体来说:

应该在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帮助和引导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直接进高职“概论”课课堂,使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引领作用,使高职大学生进一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2014年12月提出的“四个全面”中再次明确了法治的重要性,中国要实现全面依法治国,高职大学生不仅要深刻理解和认知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战略布局的重要性,而且要以法治的标准,坚持实践法治思维,坚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他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他们在未来工作生活中才能做得更好。

应该在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帮助和引导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指导意义。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了朴实、深刻的精神资源与精神内涵,独具特色和优势,是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极其宝贵的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培育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直接进高职“概论”课课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可以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独特特色和优势,又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杰出成果,为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基石。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

在对高职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开展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向实践学习,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具体做法有:

第一,尽可能利用高职院校所在地的资源,例如高职院校所在地的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和街道、公司、红色文化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等资源,使他们广泛参与高职所在地的社会实践,从而增强和培育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念,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他们营造核心价值教育氛围。

第二,丰富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方式,可以采取社会调研、生产劳动、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方式进行;强调“概论”课实践性教学与专业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有效衔接,对高职大学生的“概论”课实践进行引导,在他们走出校门了解社会的同时,深入基层群众,深入开展专业实践,进一步加大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的力度,不断突破困扰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种局限,提升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水平,使高职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为社会服务。(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注:该论文是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编号:14G580)、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教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黄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的应用”(编号:2013C20411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12月

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价值观 价值教育 启示

一、引言

价值教育不是新鲜事物,但在当代社会被国际教育学界重新重视,是有其时代背景和原因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针对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特点,在汲取既往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经验,对其进行了界定,形成了一种新的直面现代价值危机的国际性教育思潮。价值教育优先发展并复兴于西方,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关于价值教育的界定

1.国外专家的观点

从价值教育的内涵来讲,因为对价值观(Values)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学术界很难界定价值教育。

从缘起上来说,德国哲学家尼采在1880年突破了前人,最早用“Value”的复数形式“Values”表示“价值观”,在此之前,人们只使用单数形式,即“个人的或主观的道德态度和信念”。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人们对于价值观具体指称什么,还没有达成共识,也没有人给出价值教育的定义。英国价值教育慈善机构“格登·库克基金会”总裁Dr.William Robb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给价值教育下了如下定义:“价值教育是一种活动,可能发生在任何机构中,常常是人们在年长者、权威或更有经验者的指导下,得以明晰他们自己的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原因,评判这些价值观以及相应行为对自己及他人的长久福祉的效果,反思并获得他们自己认识到的对自己和他人长久福祉更有意义的价值观和行为。”[1]

德国学者Wolfgang Brezenka曾说,“价值教育”,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人笼统的教育称谓,是反对片面强调“解放”、“反权威”、“社会批判”、“科学导向”、道德最低主义和道德主官的教育思想的统称。价值教育被用作一个中立的集合名词,主要用来指称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常常包括宗教教育、世界观教育、政治教育、社会经济教育和法律教育。[2]

英国价值教育的倡导者和专家Monica J.Taylor认为,价值教育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综合性术语,包含了广泛的课程经验:精神、道德、社会与文化教育;个人和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多元文化/反法西斯教育;跨课程主题,特别是公民、环境、健康等。[3]

2.我国学者的界定

在我国,说到价值教育,人们倾向于将其等同于道德教育。如果等同,那么价值教育的可探讨范畴就缩小了。李荣安在2001年的世界教育年鉴中,说道:“在中国,道德教育、价值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定义分别是很不清楚的,三者在用语上基本可以互换。例如,道德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品德教育,并且被认为是传递思想意识的工具。”[4]对于价值教育的定义,我国学者和西方一样,没有一个统一的清晰界定,这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因为人们对价值的定义不一致造成的。

我国较早提倡实施价值教育的学者王逢贤曾这样论述,教育就其本真意义上来说,是促进人的素质向有利于个体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高级社会活动。教育中不存在无价值目标和内容。价值教育是促进人的价值素质,包括价值观念、价值能力、价值体验等要素发展的高级社会活动。[5]

我国著名教育哲学学者石中英曾论述道:“价值教育是一种完整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区别于‘科学教育’、‘知识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形式,另一方面,又渗透其中。”价值教育所关注的不是学生有关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或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是学生价值观念和价值态度的形成、价值理性的提升、价值信念的建立和基于正确价值原则的生活方式的形成。价值教育就是在旨在引导和促进人们反思自身生存和发展方式、原则或方向不断加以重构的教育。

学者王坤庆认为:“进行价值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是当代中国教育哲学朝向实践方向发展的生长点,也是新世纪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重要选择,尤其是对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而言,是深化教育改革的理论先导。在理论上,我国虽然有重视价值教育的传统,但在理论研究上并没有很多的总结与深入探讨,尤其是在建构系统的价值教育理论上明显落后,专门的研究也不多见。”[6]

三、我国实施价值教育的对策启示

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在此背景下,国家相关部门和学校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选择那些最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和方法,加以利用,并教育学生,从而使教育活动真正成为一种价值追求和实现的活动。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进一步转化西方已有的价值教育应用。

1.价值教育的内容上,应遵守价值人性化的原创,包含中西方优秀文化。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学校的发展迫切需要核心价值观的指引,核心价值教育的方向必须是明确的,培养学生做出正确价值判断的能力。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精神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宗教教育是价值教育的基本内容。道德教育应该成为当前价值教育的基础和核心。价值教育的内容首先应该遵循双向原则,在多元社会中,追逐个体成就的动机越来越强烈,个人的志向成为现代人追求成功的动力,相比之下,关心他人的成长和维护社会的和谐对个体而言不受到重视。价值教育内容应该遵循价值人性化原则,就是说在价值教育中淡化价值的物性意义,更多地重视价值的精神内涵。其次,价值教育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除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外,在价值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还应该包括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西方文化中民主、自由、平等和法制等观念。

2.价值观的灌输:通过课程、课外活动、教师进行价值引导。

西方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进行价值教育的良好成果对我国价值教育有很大的启发。在开展课程新一轮改革中,明确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贯穿于学科教育之中。教师要挖掘有助于进行价值教育的素材,并在课堂教学与活动中阐明道理和经验,不断增强学生对于价值的敏感度。例如,制定班级道德纪律,教师可以通过班级讨论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参与班级纪律的制定,使学生了解纪律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讨论违反纪律的后果。教授不同课程的教师可以进行不同价值方面的引导,如社科教师可以探讨社会公正问题,理科教师可以强调科学研究中精确而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文科课程更富于道德意义。

3.隐性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

长久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通过课堂上的直接传授,而忽略了隐性课程的影响。那么什么是隐性课程?学校的校风、校园道德文化、班级的气氛、学习方式、学校里的人际关系等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选择方向。学校应该创造正面的校园道德文化,发展美德的整体环境。“教育者可以根据隐性德育课程的特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发,去唤醒隐藏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学生德育素质发展的隐性因素,使之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德育素质发展影响的教育资源。”[7]

4.学校、家庭与社区的通力合作。

家庭这一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单位,决定着人的价值观的原始取向。社会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不容忽视,广告、媒体、影视、网络等具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家校社三者之前必须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加强沟通与支持。具体方法:学校应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与学校订立明确的道德协定,给孩子灌输优良的品格教育和付诸品格期望;家长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定期聚会或开讨论会,成立家校联席会议。我国价值教育要切实注重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合力的作用,建立起家庭价值教育、学校价值教育、社会价值教育的立体网络。

四、结语

价值教育的思想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有着很好的启发作用,为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引导作用。借鉴和思考西方价值教育成功经验并立足于我国实际,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追求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生活,对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构建和谐的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Bill Robb.What is values education[J].The Journal of Values Education,1998.1.

[2]Wolfgang Brezika.信仰、道德和教育:规范哲学的考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Roger H M,Cheng.Value education for citizens in the new century.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6.

[4]Jo Cairns&Denis Lawton&Roy Cardner.Value,Culture and Education.Kogan Page Limited,2001.

[5]王逢贤.价值教育及其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特别是文化领域的交流更是十分频繁。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潮流、文化间的共存与冲突愈演愈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传统保守、禁锢思想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从而促进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和与时俱进,同时有助于人们创新精神的培养。但是,价值观多样化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潜在的问题,尤其是对大学生群体价值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我们并不排斥各种思潮的存在,同时也尊重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融合。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任何一个时代均有其主流社会意识形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我们必须始终如一的巩固的指导地位,以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新一代青年,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在全社会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重中之重。

正如在考察北京大学时提到,“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因此,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 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殊性分析

(一)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其影响已深入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众多层面。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上各种思潮的相互融合与相互冲突日趋显现,对社会群体的思想及价值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高校,社会思潮的多样化体现的尤为明显。而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正在逐步增强,十分容易受到其中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面临着一定的潜在威胁。

国际环境来看,一些国外敌对势力正虎视眈眈、伺机而动,且将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思想渗透”的优选之地,通过社会思潮的多样化、价值观念的西方化对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形态以及价值观进行影响和渗透。

国内环境来看,高校如同社会的晴雨表,国内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的调整导致利益格局的变化均在高校得到了直接反映。在中外联合办学体制下,许多学生走出国门在外求学,其所到之处更是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明与思维方式的聚集地,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

目前,在对黑河学院中俄联合培养的学生进行一项主题为《黑河学院中俄联合培养本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问卷》后发现,黑河学院本科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了解,且书刊、网络、培训等途径深入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十分必要。

(二)师资队伍国际化趋势明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z复杂的内部环境

在中外联合办学背景下,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外籍教师占师资队伍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外籍教师在思想观念、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或课外交流活动时,极有可能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逐步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黑河学院与俄罗斯院校开展中俄联合培养,有两种模式,一种是1+4学制模式,即在国内培养一年,国外培养四年;另一种是2+3学制模式,即在国内培养两年,国外培养三年。无论何种培养模式,均需在国外进行一定时间的学习。当学生完全处于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同的文化氛围和意识形态中,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他们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的改变。此外,合作办学机制下,课程体系中导入了更多的国外原版教材,学生几乎到处可以接触到西方的各种思潮和文化。由此看来,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内部环境。

(三)中外联合办学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冲突

近年来,联合办学在我们国家的层层推进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提供了在联合办学背景下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在与外教老师的交流过程中或者在国外留学期间,大学生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外部信息和新鲜事物。西方的价值观和目前我国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形式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一直以来,西方价值观都更加强调个人价值,注重个人利益,这和我国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有着天壤之别,但也存在一些积极的因素,例如,崇尚个人的奋斗,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这些无论是对社会的进步,还是对个人的发展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一些错误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如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自我权力等,很有可能使得个人偏离集体主义,走向极端主义,进而做出一些有损社会,集体利益的事来,不仅不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不利于国家、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