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研修的内涵

校本研修的内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校本研修的内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本研修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本研修;校本性;实效性

教育要发展,教师为根本。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一项关系到学校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而校本研修则是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助推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校本研修中,农村学校如何有效融合教育科研、教师成长、学校发展呢?笔者以为,必须洗尽铅华,摒弃跟风,在“贴近”二字上下工夫,让校本研修“接地气”。

一、潜心“反思化”,凸显“校本性”

1.贴近教师,张扬个性是核心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没有教师专业的成长,就没有优质的教育。学校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就必须以校本研修为支持。但是,校本研修绝不是“大一统”“一刀切”“千人一面”,而应立足教师的不同起点、不同个性、不同特长,分层递进、因人制宜开展。特别是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教师,校本研修更需“校本”特色,才能引领教师向专家型、学者型过渡。例如,对新任教师开展“适应性”研修,通过青蓝工程、外派学习等方式,帮其快速适应课堂,缩短过渡期;合格教师开展“发展性”研修,通过课例研究、教学反思等途径,促其形成教学风格、提升教学水平;骨干教师“主题性”研修,通过课题的开发、立项、研究、总结,提升其研修内涵,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贴近教师,建设团队是关键

顾明远教授说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构建研修团体,建设“特色”教研组,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是开展校本研修的必由之路。目前,在农村,不少学校由于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居住分散等问题,研修举步维艰,效果不佳,甚至出现“萝卜炒萝卜”的低效研修。为此,学校应认真选拔、精心指导,建立一支业务精湛、理念超前、适应新课改的教研组长队伍,在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等研修方面,积极发挥他们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合作者的作用,使他们成为开展、推动校本研修的中间力量。同时要推倒围墙,挪走屏障,外引内联,树立大教研意识,建设“校际”研修组,加强专业引领,确保“校校”有骨干、“级级”有指导、“科科”有引领。

3.贴近学校,打造品牌是灵魂

校本研修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它“根”在校,“本”在师,为与不为应源于学校实际需要。有的学校师资强,平行班多,可发挥资源优势,侧重开展集体备课、“请进走出”“同课异构”、课题研究等研修活动。有的学校师资弱,包班多,那就需要在研修的内容、深度、方式等方面另作考量。研修时,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绝不可舍本逐末,生搬硬套,一根标尺量到底,而要寻找适合“本校”风格、特色、品牌的研修形式。所以,学校如何开展校本研修?是通过课题研究,还是研修培训呢?是应该仔细琢磨的。

二、锐意“多元化”,体现“丰富性”

落实校本研修,必须坚持活动引领,评价助推,必须搭建展示、交流等研修平台,必须走多元化、全方位发展之路,才能不断提高研修质量。在研修时,开展业务技能竞赛活动,组织课堂观摩,引领不同层次教师认识自己、了解同伴。开展结对促教活动,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带动教师整体提高。组织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教学案例分析报告或教育叙事,让更多的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研修能力。

三、立足“体系化”,增强“实效性”

校本研修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自发的、无序的、个人的随意行为,而是体系完善、评价科学的长效机制。在研修中,必须狠抓保障,努力做好制度保障,形成良好的制约机制;做好活动保障,提供各种研修的平台;做好评价保障,促进研修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强化指导落实,通过自我反思,让教师养成学习习惯,提升反思能力和研究意识;通过同伴互助,树立合作意识,建立协作关系,形成团队学习氛围;通过专业引领,带动教师发展,形成学科梯队,培养省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重视考核评价,把过程性考核与教师评优树模结合,把成果性考核与教师绩效挂钩,科学衡量研修的度和量,有效评价研修的效果。

总之,学校是培育学生的地方,也是培养教师的地方。校本研修只有更新观念,以“师本”为出发点,走“草根化”之路,以“校本”为落脚点,贴近“地气”,不断“注射”专业的“兴奋剂”,才能点燃教师内在的学习之火,研究之火,创新之火,才能推动学校办学效益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校本研修的内涵范文第2篇

为进一步深化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与山阳县共建中小学校本研修实验区建设,充分发挥西安市西航三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强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实验区校本研修工作的深入开展,实现合作共赢的发展目标,2012年5月11日,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师资培训学院的指导与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具体组织与安排下,西航三校40余名教师在校长陈红的带领下奔赴山阳县开展同课异构“结对研修”活动。

5月11日下午,“结对研修”活动启动仪式在山阳城区二小报告厅举行。出席启动仪式的领导有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朱选朝、陕西省教育厅师资师范处副处长朱晓冬、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师资培训学院院长王奂新、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王越群、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师资培训学院副院长崔锐、山阳县教体局局长杨前贵、书记张德荣、副局长杨长军、山阳县教研室主任朱才宝等。陕西省教育厅师资师范处朱晓冬副处长发表重要讲话,并就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校本研修工作谈了三点意见,指出培训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校本研修是我省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举措;做好实验区建设,为全面深入推进校本研修创造经验,并结合本次研修活动阐述了校县结合,打造校本研修优质实验区的意义、作用,对结对双方的研修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5月12日上午,西航三校教师、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科院专兼职教科研专家,分赴山阳县10所学校与山阳县24位教师开展“同课异构,高效课堂”校本研修活动。整个过程精彩纷呈、迭起。下午,48位讲课教师、点评专家以及山阳县各中心校教学点的领导和教师代表200余人,分学科进行交流和研讨,展开同伴互助。整个活动过程通过大城市名校教师与农村教师直接对接,高校和教研机构专家全程指导并组织评课议课,对农村一线教师进行专业引领,充分体现了校本研修“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内涵,达到了互相借鉴、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合作共赢的效果。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表示,在省教育厅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今后还将继续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结对研修,为深入推进校县共建校本研修实验区积累经验、创造成果、提供示范,以带动全省校本研修水平的整体提升。

来源: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师资培训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

校本研修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本研修;内需性;主题性;整体性;课程性

师资专业素养是影响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提升师资专业素养整体水平的基本途径是校本研修。目前,面广量大的农村小学尽管在管理上大多提出了“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等要求,却依然普遍存在着形式上有保证、举措上欠落实、成效上不明显的现象。为了找到有效改变农村小学校本研修困境的对策,我们就“农村小学校本研修现状”对4所学校242名教师开展了无记名问卷调查,并通过统计分析,着力找出造成校本研修实效性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进行了相关的思考。

一、动力:校本研修的主体缺乏内需性驱动

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工作是劳心的,一方面,社会需求、自我要求、家长期求、学生偏求等因素的特殊性使教师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农村教师在学生家庭教育缺失、学习习惯欠佳等因素的制约下,工作是忙碌的,广大教师普遍感觉时间不够、心力交瘁(占90.5%),久而久之,逐渐滋生职业倦怠,从而把校本研修这样一种团队协作、同伴互助式的业务研讨看成了“要我学”“逼我改”的“形式主义”,一定的抵触情绪油然而生(占17.8%)。特别要看到的是,农村小学大部分教师属于埋头苦干型,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课外辅导上,认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占40.1%),因此,把“自己尽力”看成了教学的最佳状态,通过校本研修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严重缺失。

我认为,教师作为校本研修的主体,如果对校本研修没有内在的强烈要求,仅靠外在的制度约束是很难产生实质性改变的。所以,第一要务是从理念入手,让广大教师主动做到自我审视,寻找差距;转换观念,积极进取;践行研修,着力提升。

二、目标:校本研修的内容缺乏主题性引领

调查显示,不少农村小学的校本研修缺乏明确的方向,研修主题经常变换(占38%)。我认为,正是这种状态,使得教师往往因无所适从产生随波逐流或者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弱化了对校本研修原有的期待,也降低了同伴互助、共同提高的热情。

校本研修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发展学校的研修。因此,校本研修在内容选择上首先应该从学校实际出发,凸显本土性,这是校本研修的根基和土壤。同时,应该正确把握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时代性,这是校本研修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在两者的有机结合中寻找切入点,才能找到符合校本实际的研修主题和内容。主题一旦确定,就应该在校本研修中持之以恒,紧扣主题,抓住主线,深入展开,不断提档,让教师真正有收获,有发展,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

“以生为本,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必然方向,也是校本研修的核心主题之一。但是,这样的研修主题必须在校本研修本土性基础上找到最佳切入点。通过集体研讨,我校教师普遍认为,要实践“以生为本,学会学习”的课堂,首先要在备课中把握教学目标,其次要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不管是教学目标的把握,还是自主学习机会的创设,关键的载体就是要有“好的问题”。只有把目标分解到具体的问题中,才会有教学目标的真正落实;只有把机会留在问题的探究讨论中,才会有真正的自主合作学习。因此,我们选择了以“‘教学内容问题化’资源库建设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为载体,凸显主题,形成“聚焦”,确保校本研修的持续性和发展性,从而实现“点”的有效突破,累积研修成效。

三、机制:校本研修的过程缺乏整体性统筹

校本研修的常规阵地有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此外还有学科共同体、师徒结对等等,为什么这么多的组织形式却不仅未能取得预想的效果,而且从集约角度看,还产生了抵冲性的负面效应?调查显示,校本研修形式越多,研究点就越多,深入研究就越少,研究精力就越分散,研究成果就越难显现。这样的现状在农村小学尤为突出(占85.5%)。

笔者的管理实践经验证明,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加强这些组织形式之间的整体性统筹。(1)要明确学校的阶段性研修主题,并以“课题”为统领;(2)教研组、备课组要紧扣学校的主打课题开展活动。例如,我校围绕“教学内容问题化”这个一级课题,通过备课组活动,重在研讨如何创设、选择“好问题”,以落实教学目标;通过教研组活动,着力从策略层面探究如何落实、拓展“好问题”;(3)共同体、师徒结对等活动,应该是对教研组、备课组的研究内容作更深层次的研讨和细化。教师普遍反映,这样的校本研修形式再多,也能做到思路清晰,重心明确,有条不紊。

总之,只有明确主题,贯彻主线,并寻求多种形式的有机整合,才能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才能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相应的“聚焦点”上;只有通过“聚焦点”的深入研究和有效突破,才能使教师体会到团队研修的价值,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只有使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真正有所收获,才能使多种形式的研修走向深入,走向本质。因此,在农村小学校本研修的过程性管理上,特别需要通过整体性统筹,构建更加合理的新的“校本研修”网络平台链,从而克服弱势,产生1+1>2的效应。

四、载体:校本研修的成果缺乏课程性构建

从校本研修的对象来看,直接成果是教师素养的整体提升;但从校本研修的直接目标来讲,终端成果是课堂教学的持续改进。因此,校本研修的成果,应该更加注重课堂教学资源的积累和完善,而优化课堂教学资源的过程性研究,其本质就是课程的开发、实施、调整和再开发、再实施、再调整。因此,校本研修要取得丰硕成果,就必须在课程性构建上下功夫。

但就目前农村小学的校本研修来看,恰恰忽略了研修成果的课程性(占55.4%)。所以,笔者认为,农村小学在校本研修的规划中,必须落实研修成果的积累以及呈现方式。为此,我校基于最有价值的校本研修成果呈现方式之一是课程性资源库建设的理念。通过“教学内容问题化”的备课研究,实现对课程的第二次开发,有效构建起优质高效、动态发展的“教学内容问题化”备课资源库;通过“教学内容问题化”的课堂教学研究,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互动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比较科学的自主学习形态,建立“教学内容问题化”课堂教学资源库;通过“阳光银行”实践平台,创设、开展校本化的特色教育活动,并逐步积累、形成我校“阳光教育”校本特色课程。

校本研修的内涵范文第4篇

1 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科学规划

校本研修是稳步推进新课程的重要举措。为了让全体老师认识并接纳校本研修,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校本研修工作中来,学校多次召开校本研修会议,明确校本研修的内涵、内容、主要途径和方式。深刻理解校本研修对于全面落实新课改目标,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积极组织,认真实践,不断创新,扎实稳进地开展此项工作。

2 建立有效的校本研修制度

2.1 领导参与和包组制度。全校按照年级或学科分成18个研修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一人,学校领导每人包管2~3个研修小组,负责对承包小组研修工作进行指导、研修状态、研修进程、研修质量等把握,为学校改进研修工作提供决策和依据。同时,要求包组领导必须按时参加小组研修活动,关注小组研修计划、研修主题的确定,参与小组集体备课、互动研讨、说评课等活动,引领小组研修有序优质进行。

2.2 实施分层研修制度。针对我校教师的年龄结构、教师个性基础和能力差异,将教师分为:新入岗教师、经验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三类,实施分层研修。新入岗教师——以基础培训和教育活动为核心对新教师实施塑造式培训,随机听课,实践跟进,上好合格课;经验型教师——以师德培训、优化课堂教学、历练教学素质为重点,上好优质课;研究型教师——以课堂开放和校域引领为重点,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上好研究课。确定各层级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确保每一位教师获得最佳的发展。

2.3 实施教研组捆绑式评价。在校本研修过程中,不断研究改进、完善考核机制。由过去单一的个体化考核,变成“个体与小组考核评价,以小组考核评价为主”的捆绑式评价模式,激发教师团队精神,强化合作意识。变“要我合作”为“我要合作”。小组研修工作考核成绩,视为小组个人成绩;小组个人的研修成果,视为小组整体研修成果,个人与小组荣辱与共。评价结果纳入学校教师考核。捆绑式评价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和教研组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注重校本研修实效

3.1 激发教师自主研修,提高研修素质。校本研修,是教师的自主行为,他人是无法替代的。因此,激励教师自主参与研修是校本研修的基础。

3.1.1 以课题带动研修。学校确立了以课题带动研修策略,围绕立项课题、项目课题和小课题,组织教师深入学习,选择研究主题,开展研修行动,同时借助课题培训,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经验,学习有关课题研究的方式和方法,学习优秀案例、课例等,优化教师的研究策略和方法。

3.1.2 以问题带动实践。学校要求每次研修活动,必须确定研究主题,明确研究问题,带着问题参与集体备课、说评课、上课、进行课堂观察、开展互动研讨等,以问题驱动研修,确保研修的实效性。

3.1.3 以反思带动研修。我们提倡教师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把反思贯穿到研修的全过程。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研修的过程重要,但研修过程的反思更重要。我们常跟老师讲叶谰教授的一句话:写一辈子教案的老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写三年教学反思的教师有可能成为名师。我们每学期都要开展教师教育教学案例和经验交流。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做有心人,不断反思教学,总结经验。

3.2 以“三段式”研究方式引领研修。以“三段式”研修模式开展校本研修,是我校校本研修的有效策略。学校坚持平等参与、互动研讨型“三段式”校本研修,其中,前续准备阶段包括确定主题、群动学习、专题培训、自主备课、集体备课五个环节;互动研讨阶段包括教研组课例展示和全体教师的互动研讨两个环节;总结应用阶段分为:总结提炼、自我反思和推广运用三个环节,我们称为“三段十环节”。“三段式”研修激发了全体教师的学习意识、教研意识、改革意识、责任意识,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素质、敬业精神,老中青教师团结合作、平等互动,共享研究成果,老师们感慨的说:“校本研修是我成长的摇篮。”学习发展、教师成长得益于校本研修。

3.3 开展活动,促进研修。学校积极组织和开展系列研修评比活动。按照校本研修计划,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研修。如:开展教师基本功评比活动,促进教师提高教学基本功;开展小课题经验交流,提高教师研究意识;开展作业评比,加强教师对作业的指导能力;开展课堂教学设计大赛,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开展集体备课磨课活动,强化同伴互助意识,增强团队精神等。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研修热情,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校本研修的内涵范文第5篇

作为培训实施模式的校本研修,经过新课程改革的洗礼,已蔚然成风;迫切要求摒弃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指令式、作秀式的教师培训,实施以校本研修为主线,自下而上的,教师享有自主权的,自律性、创造性的教师研修。然而,既往的校本研修(含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除了存在着被应试教育绑架的危机之外,还戴着传统教师培训理论、观念和经验等的镣铐,缺乏制度、机制的创新,缺少队伍、资源的保障,缺失操作、管理的规范。有学者指出,多年来的校本培训实践,遗留着一统化师训范式所固有的若干负面倾向,训教脱节、训研分离、标准统一、缺乏互动等等。

一、规范校本教学研修的依据及思路

国际教师教育学倡导教师学习的三大定律越是扎根教师的内在需求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的鲜活经验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的实践反思越是有效值得倾听。教师不是为规定而研修为晋升而研修,而是为儿童而研修为成长而研修。为儿童研修需要将研修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研究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的水平只有在课堂的拼搏中才能成长。因此,教师研修的重心在于对课堂的研究,校本研修的重点是教学研修。

(一)校本教学研修的发展趋势

1.信息技术是校本研修的工具。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改变着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等,迫使教师必须具备信息技术素养与能力。教育部要求,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以区县或地方为基本单位,以网络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持,建立网络学习空间,组织教师开展常态的网络研修,促进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推行移动学习。这些要求,通过教育行政推动着中小学及全体教师依托三通两平台(三通两平台为教育部提出的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核心目标,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及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将信息技术作为实施校本教学研修的基本工具和常用手段。

2.校本研修的新目标与新内容。为儿童而研修的价值定位,要求教师研修内容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教师研修需要汲取包括脑科学、教育神经科学在内的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另外,20142017年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的目标定位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要求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校本教学研修将会增添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新内容。

3.校本研修的新模式与新方法。近年来,教育部出台的教师培训有关文件,突出强调模式改革,提出了学分制、教师自主选学、混合式培训、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培训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等制度与方法,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实践性培训,实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测评应用系统化等,都与校本研修联系密切。这必将引领校本研修模式变革与方法变化,使之符合教师学习特点,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实现自律性与创造性的教师研修。

(二)校本教学研修的规范指导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培训(包含校本研修)没有组织实施的标准,往往依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通知,结合累积的教师培训经验,规范性严重不足。也有教师培训机构,参照企业培训的国家标准(如GB/T 190252001 质量管理培训指南),指导教师培训的组织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规范性。

(三)规范校本教学研修的思路

规范校本教学研修的操作与管理,至少有两个依据:一是校本研修实践的发展及变革,包括目标内容、模式方法及教师参与研修所使用的工具手段等;二是教师培训的国家标准,包括培训服务的术语、要求和评价等,特别是对服务行为、培训教学、培训服务过程、组织内部管理等培训组织服务的要求。因此,规范校本教学研修的基本思路为:

1.以当前教师培训的政策为导向。落实国务院、教育部及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既定的教师培训机制与制度,并结合培训队伍与培训资源实际,立足提高培训绩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继而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进行校本教学研修的机制制度创新。

2.更新目标内容、变革模式方法。在坚持以校为本研训一体的前提下,实行校本教学研修的行为转变:从聚焦教师的教转向聚焦学生的学,如学习指导、学习模式和学习评价等;从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训练转到应用能力提升,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和在线学习的优势,依托三通两平台及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如网络研修联盟);以对课堂研究为重心,通过落实推的机制、引的机制与悟的机制,创新有效的校本教学研修方式与方法。

3.在三项标准指导下操作与管理。虽然说校本研修是教师培训的基本实施模式之一,但是三项标准不是只针对校本研修的。校本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以学校为本,立足于本校,以本校实际为出发点,以本校教师为主体,为了解决自己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它的本质并不是场所的转移,而是机制的转变。

二、校本教学研修实践的重构及改进

纵观对校本研修的研究,大多数关注的是研修机制和研修模式,着重探讨校本研修的内涵、特点、作用、途径、方法、机制及制度的存在问题与对策,以及总结校本研修的实践经验,而对操作流程及过程监控却鲜有研究。下面,对中小学校实施校本教学研修,如何确定研修需求、设计策划研修、实施支持研修、评价研修结果和全程性监控展开讨论,以期对校本教学研修实践进行重构及改进。

(一)确定研修需求

对校本研修的需求分析是确定研修的必要性和研修目标、内容的过程,并明确研修需求,形成报告。主要包括开展研修的必要性分析,弥补能力差距的解决办法说明,确定研修目标,选择研修内容等。

(二)设计策划研修

设计策划研修是对校本教学研修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条件、资源、评价等进行的整体性计划与安排,形成研修方案。校本教学研修方案一般分为研修目标、研修内容、研修过程和研修评价等4个方面的内容。(1)研修目标是校本教学研修的目的和预期成果,中小学应在定位上分清层次(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职初期主要是生存关注,成熟期主要是任务关注,专家型教师主要是关注自我更新。(2)校本教学研修的内容通常包括理论问题(支撑)和实践问题(行动)两个方面,发现问题澄清问题找准问题,转化为校本教学研修的主题,细化为某次研修活动的议题(话题)。(3)校本教学研修的过程重点要计划好流程安排、方式方法和条件与资源。其中,校本教学研修的条件包含研修制度、场地设备、研修平台和经费等,资源包含研修工具、指导团队和学习资料(文本、电子)等。(4)校本教学研修评价包括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及结果运用等的计划与要求。

(三)实施支持研修

校本教学研修的实施是将研修方案付诸实施,而支持是指对整个流程(前、中、后)所提供的支持活动。(1)活动前。告知教师有关研修活动的信息 :时间、地点和工具等;简要介绍活动性质:目标、内容及准备等。(2)活动中。方式:课堂式、现场式、远程式、行动式和自学式等;方法:讲授、讨论、演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支持:保障条件、针对性反馈、应用与展示等;技术:多媒体、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等。(3)活动后。从教师、指导者收集反馈信息,进行效果分析;向组织者、管理者反馈信息,为调整计划方案(如就某一主题增加或减少活动次数)提供支持;活动总结与后续跟进(如远程在线或面对面的互动交流)。

(四)评价研修结果

评价研修结果是对研修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和估量。校本教学研修的评价一般涵盖方式、方法、内容和主体 4 个方面。(1)评价方式。以前测(诊断性评价)为前提,进行中测(形成性评价,即对过程中的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后测(终结性评价,即对结束时或滞后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的判断)。(2)评价方法。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如问卷调查、测评测试、观察、座谈、访谈和查阅资料。综合评价,如行为变化法、绩效变化法和方案假设检验法等。(3)评价内容。包括反应(满意度和感受),学习(知识技能掌握),行为(知识技能转化),结果(对学生、学校发展的作用)四个层面。(4)评价主体。实施教师评价:自评、互评;组织评价:学校、师训管理部门;社会评价:学生家长、社区和专门机构。

(五)全程性监控

校本教学研修的监控是对确定研修需求、设计策划研修、实施支持研修、评价研修结果四个阶段所进行的持续监控与改进,以帮助教师提升师德、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监控,即监测并进行控制。监测的目的在于使研修需求能够被准确把握,研修方案能够针对本校问题、贴地务实,研修实施能够有序进行,具有实效,研修评价能够促进效果提升。控制校本教学研修,需要建立 4 种校本机制:导向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校本研修的内涵范文第6篇

关键词:校本研修;校本意识;校长责任;教师激情

校本研修,是以校为本的研究修炼,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的“草根式”的研修方式,这无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出真知”,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持续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的。校本研修的直接目的就是持续地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丢掉了这个直接目的,也就丢失了校本研修的实际效应,“以校为本”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强化校本意识、突出研修实效是当前学校广泛开展校本研修的工作方针。

一、树立人本理念,强化校本意识

校本研修能够成就好的教师、好的质量、好的教育,其关键在于研修的实效性。缺乏人本理念指导的校本意识,就不会有校本研修的实效性,缺乏实效的校本研修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现在,依然存在着一些奇怪的现象:教学能手带不出好的学习成绩,教研人员只满足于活动的轰轰烈烈,管理者只看重数量的增减而忽略内涵的提升,任课教师教与研分离……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研修缺乏实效性,没有实效的校本研修是没有生命力的。我县“三级两线一体”的校本研修管理体制(县局、片区、学校三层级和行政、业务两条线一体化地承担培训、研修、管理等职能)的建立,解决了校本研修的机制建设问题;“教师研修三年行动方案”(县师训教研中心倡导:全县小学教师沿着“反思研究—课例研究—课题研究”的顺序,通过三年研修,逐级提升研究能力),为教师个人成长提供了目标性、层递性、序列化的平台。这两项举措为实现校本研修的实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就目前学校的实际来看,树立人本理念,强化校本意识,仍然是增强校本研修实效的关键因素。

这里的“人本理念”是指校本研修应唤醒教师作为研修主体的研究与发展意识,从教师的发展需求出发,激发教师自觉投入校本研修,以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为旨归的管理理念;这里的“校本意识”是指在“人本理念”的指引下,强化“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校本”意识,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集中学校优势资源,实现教育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之校本研修的目标。人本理念、校本意识,归结到一点就是“教好学生”,这是校本研修实效性的集中体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是在“教好学生”中提升的;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会把学生教得更好。因此,强化校本意识,即强化“教好学生”的意识,就是增强校本研修实效性的思想保证。

二、落实好“校本研修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校长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这是陕西省教育厅对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保障措施之一(详见《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意见》陕教师〔2010〕69号)。肩负这项职责校长们都知道,可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就不容易了。学校大大小小的工作,校长都是第一责任人,就是没有明文规定,校长也是第一责任人。可教学工作历来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是学校的灵魂,有些校长却忽略了,或者说口头上重视了,而行动上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或者说忙于履行其他“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抽不出精力来。在这方面,魏书生校长是一个智者。正因为他是一个智者,所以他能身兼教育局长、校长、教师数职而教学质量不减,所以他能把办公的地点选在班级的教室里。其实要落实好“校本研修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并不难,只要扑下身子就行。

1.把握好校本研修的方向

教师专业的提高是校本研修的第一目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校本研修的终极目标。只要校长能够扑下身子走进教师、进入课堂,而不让其他事情把自己从课堂中;只要校长能够扑下身子把实际、实用、实效的理念带进教学、教研活动之中,而不刻意追求排场、虚华;只要校长能够扑下身子做学者,而不刻意于做政治家、外交官;只要校长能够扑下身子把教师的学习和成长放在首要地位,而不抠掐、设障。校长身体力行的是“教好学生”的校本意识,并将这种意识传递给教师,定能带领全体教师共同实践这种意识,如此,校本研修就有了灵魂,何愁它不能产生实效?

2.落实好校本研修的责任

校长应带领学校一班人,立足本校实际,制订科学可行的校本研修规划、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分级负责制的校本研修责任网络,校长、主管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教师人人肩上有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一级向一级负责;实行检查和考核统一的评估方式;激发所有教师积极参与的热情,使之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3.做好保障工作

没有有效的保障,就没有长久的工作激情。

(1)制度保障

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并保障实施,让教师亲身感受到坚持才有出路,才有希望,放弃只能是放弃一切。

(2)技术保障

请进走出工作,让先进的理念、技术走进来,把教师的视野放开,让学校永远成为前沿技术的训练场。

(3)经费保障

最大限度地保障培训、教学、教研经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三、激发并长期保持教师研修的激情

没有激情的学习是无味的,没有激情的工作是悲哀的,没有激情的生活是痛苦的。激情是一种心态,激情是一种状态。试想,教师没有激情地参与校本研修,只是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做笔记,被动地批作业,被动地备课、上课、辅导,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教师开展校本研修的激情从哪儿来?当然是从他们的迫切需要而来。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是校本研修的主体,激发主人的研修发展需求,才能有效地长期保持他们的研修激情。

1.自我发展的需求是研修的原动力

同样是人,有的一生不断演绎着各种精彩,而有的只能永远平庸地活着;同样是教师,有的十分潇洒,十分惬意地站在三尺讲台上,是那样的深受爱戴,是那样的自豪和骄傲,而有的只能庸庸碌碌、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是那样的无奈,是那样的无语。他们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一生都在目标的追寻之中,一直积极地活着,而后者随遇而安,没有实实在在的生活目标,缺失了发展进取的激情,只能消极地活着。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有实际的需求。作为学校校本研修的管理者,就是要引领教师确定奋斗的目标,摸清教师最迫切最实际的需要,让教师在不断的进取中,离目标越来越近。教师的发展需求就是他们成长的原动力。这里的“发展需求”专指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需求。不同类型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接受新事物快,他们的成长空间大,但缺乏先进理念的支持,需要不断地充电,需要更有力量的锻炼;新上岗的教师知识面宽,计算机应用能力比较强,但缺乏实践经验,缺乏知识与技能的磨合,需要制造机会让他们接受学习和锻炼,去观摩学习,去参加赛教,去交流演讲……年长的教师辛勤耕耘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长期的教学经历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很难改变,加上现代技术应用能力差,需要痛苦的舍弃和选择,需要学习和观摩,需要弥补和锻炼。

只有了解了教师的实际需要,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才能找准校本研修的切入点,才能保证校本研修的实效性。

2.研修重点落在课堂上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是减负增效的必然要求,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必然要求。课堂是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校本研修的侧重点和着力点应该在课堂上。

(1)要重视课堂效益,向常态课要质量

为此,我校提出并实践了课堂教学的“十字”常规,一是备课要“细”,认真学习“新课标”,积极钻研教材,细致备好每一节课;二是上课要“实”,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三维目标的落实;三是作业要“精”,作业设计避免机械重复,力求精当高效;四是教学要“活”,灵活处理教材,灵活处理课堂问题,灵活使用教学策略;五是手段要“新”,善用现代教育资源,善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常用常新;六是实践要“常”,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七是评价要“真”,实事求是,避免空洞、夸张的评价语言;八是辅导要“勤”,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勤于“学困生”的辅导,注重因材施教;九是负担要“轻”,关注激情、兴趣,反对题海战术,减轻课业负担;十是质量要“高”,课堂有效,学习质量不断提高。我们把“十字”要求作为强化教学中心意识的重要载体,作为校本培训的标准,落实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与层面上。

(2)全面开展公开教学活动

安排好公开课、汇报课、示范课等教学观摩活动,规范教师听课、评课过程。教学研讨活动有一贯的明确的主题,人人参与,按程序进行,以此作为锤炼教师、打造精品、塑造名师、提升质量的载体。

3.制度约束和成效激励并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行业规范化的管理都在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型,学校要实现科学管理也需要这种转型。学校的法制化管理主要是长效机制建设、制度建设。校本研修工作,需要长效机制,需要制度约束和成效激励。约束为了保底,激励为了提升,约束和激励的统一是教师持久进行校本研修实践的催化剂,是校本研修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

校本研修的内涵范文第7篇

一是校长推动是基础

学校是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基地和主阵地。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承担着谋划、研究、组织、管理学校各项事务的重任,职责和义务决定他必然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和实践引领者,其思想与行动直接决定校本研修的质量与水平。一个热衷于校本研修并带头实践的校长,必然会促进一批优秀教师快速成长,造就名师群体,成就一所名校。校长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组织领导。校本研修以活动为载体,活动离不开健全、高效的学校组织运行机构,需要校长协调多方面的力量和统筹利用各方面资源,构建顺畅的校本研修运行机制。(2)建章立制。制度建设和机制创设是推进校本研修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校长需要对校本研修的理念、内涵、途径、方式、作用理解到位,进行认真规划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研修资源的开发机制、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以校为本的学习研究制度、以校为本的评价激励机制等等。(3)营造氛围。校长需要努力营造浓厚的教、学、研一体的校本研修氛围,促使每一个处室、每一个教师自觉地参与其中,在教学中研修,在研修中教学,这是校本研修活动能否扎实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4)活动引领。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创新方式,研训一体,把校长的校本研修理念内化成教师的基本思想。通过教师专业层次升级、构建合作备课模式、创新课题研究方式、搭建校际研修平台等活动,把教师的校本研修思想转化成教师的具体行动。

二是教师主动是核心

教师是校本研修的主体。教师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问题意识要强。校本研修的着眼点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着力点是实实在在地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实现其专业成长,其途径是自下而上的、自内而外的,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没有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反思问题、研究问题,校本研修就成了无源之水,教师也就失去了校本研修的意愿和需求,各个层面的校本研修活动也缺少了针对性、目的性,只会白白地浪费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甚至加重教师的负担。

(2)主体意识要明。教师是校本研修活动的主体,研修活动不能只是学校的规划设计,仅仅依靠任务驱动。还应该充分赋予教师自主选择、自主设计活动的权利和责任,通过效益驱动,使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校本研修是为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提高生命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在研修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这样校本研修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研究意识要浓。时代的发展促使学校的教育目标、学习方式、课程内容、课程形态、课程设置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对课程的实施者教师提出了巨大挑战,不仅对教育价值观,而且对教师已有的经验和角色提出了挑战。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并以此确定自己的研修目标,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交流总结,使其成为规律性的认识,通过自我反思,主动与他人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与时俱进。

三是同伴互动是关键

校本研修强调民主性、合作性,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同伴之间在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切磋、合作与交流、相互评价,包括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教师与其他合作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与交流。校本研修倡导的是行动改进,教师自身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但这还不够,因为校本研修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激发和调动每一个教师的研修积极性,使其保持持续的研修动力。利用课堂、办公室及学校各个教师活动场所,发挥教师、学科教研组、年级组以及学校各方面人员的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研讨活动,使大家分享成就,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形成充满活力、扎实有效的团队,使大家在这个团队高效、和谐的运行中受益,得到进步和发展。同伴互动是教师同伴之间的对话,是校本研修的标志和关键。同伴互动的活动形式可以是有组织的,也可以是自发的。有组织的是指学校、学科组、课题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研修活动。自发的是指教师本人主动与教学同伴、学校管理者或专家进行聊天式研修,这种研修活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拘形式,可随时进行,也可随时结束。实际上,这种形式的互动研修更方便、更经常,也更具实效性。

四是内外联动是保障

校本研修提倡教师研修途径的多样化、研修方式的灵活性,要求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合力推进校本研修。首先是校内联动。打破学科、年级、班级之间的封闭组织关系,使学校各机构、各层面、各科室形成紧密联系,加强沟通与交流,搭建相互学习、相互协作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合力。其次是校际联动。充分发挥县(区)教研机构和联谊学校作用,促进学校与学校之间、学科教研组之间互通信息、共同研修,组织相关学科教师相互听、评课,观摩研讨,开展评比竞赛,举办专题讲座,通过交流互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第三是社会联动。通过社区资源共享,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学校开放日、开放周等活动,共同探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广泛听取社会及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发挥校外资源优势,为校本研修活动的扎实开展提供条件和服务,建立浓厚的校本研修文化氛围。

五是专家促动是动力

校本研修的内涵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校本培训 校本研修 学习型组织 教师发展学校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就开始关注校本研修,并通过这种培训方式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水平、专业素养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研修模式单一、研修组织松散、培训活动形式化、研修效率低下等问题。面对诸多困境,厘清校本研修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粤西地区中小学校本研修现状的实证考察

课题小组在2012年5月至10月期间,对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省一级学校)、遂溪县第十二中学(县重点中学)、湛江开发区东筒中学(农村中学)等14所中小学采取问卷调查法和非结构性访谈法进行了调研。本研究在自编的调查问卷中,对教师参加的继续教育培训类型、培训课程以及培训形式展开了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1895份,有效问卷1864份,问卷有效率为93.2%。了解了以湛江市为主的粤西地区中小学教师研修的基本情况,发现当前粤西地区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存在的不足,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及分析,归纳出当前校本研修存在的诸多问题,然后从四个维度重新设计问题进行非结构性访谈调研,综合分析后发现以下问题。

1.强调社会工具价值,忽视自我主体价值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曾参加过的继续教育课程中,占据比例最高的分别是新课程培训(81.8%)、计算机(80.3%)、教育理论(79.5%),而英语(5.3%)、艺术类技能(9.8%)、学历提升(25%)、普通话(50.7%)这几项占的比例则偏低。师德教育(65.2%)、教育技能(62.1%)、岗位培训(64.4%)、新教师培训(60.6%)所占比例则基本均衡。调查结果及调研访谈反映,当前粤西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还停留在校本培训阶段,离校本研修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校本培训计划的制定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性要求,校本培训的目标反映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需要、学校的需要或社会的需要,却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内在需求。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只重视理论灌输,以讲授式的单一培训模式为主,轻视教师在实践中的体验和理解,不能切实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素养。这样的校本培训能让教师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但在实践中却遭遇专业素养与课程改革贯彻无法匹配的尴尬,并在这种尴尬中逐渐失去教育激情和教育自信。当前粤西地区中小学的校本培训片面追求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忽视教师自身发展的诉求,强调了其社会工具价值,却忽视了其自我主体价值。

2.培训课程设置存在随意性、盲目性

在“最有用的培训课程”调查中,81.1%的教师选择了“教育技能类”,54.6%的教师选择了“教育心理学类”,50%的教师选择了“师德修养类”,46.5%的人选择了“班级管理类”。选择以上四类的比例远远超出了其余的课程类型,而选择“政治理论类”、“校本课程类”、“教育政策法规类”的教师分别只有1.5%、2.3%和3%。这体现了教师普遍比较关注自身的发展需要,包括专业发展、道德修养、人格发展等方面,也体现了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和迫切提升专业素质的愿望。校本培训在课程设置上要针对教师的现实情况和学习诉求,不能脱离实践的土壤去制订培训内容。在访谈调研中,教师普遍反映当前校本培训的课程设置不能体现现实的课程价值,课程内容也相对滞后,致使部分培训课程不但未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反而成为教师沉重的负担,使得教师疲于应付,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而造成这个结果的重要因素就是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组织形式松散无序,效能低下

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培训形式时,75%的教师会选择“现场观摩”,63.6%的教师会选择“实地研讨”,仅有14.4%的教师会选择“校本培训”。“现场观摩”和“实地研讨”的比例较高,是由于教师更加愿意接受有针对性的实例教学和近距离体验,而“校本培训”的比例偏低,结合调研访谈后分析发现,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不足,对校本培训的内涵和实施方式存在严重的误解;另一方面是学校在组织校本培训的时候缺乏有效的组织,大多数都是为了应对检评而流于形式。访谈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学校都会有备课组共同备课、科组同课异构、观课、议课、新课程标准理论学习等研修活动,但由于评价体系缺失、教研时间仓促、研修目标不明确、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因素,这种事务性的组织形式往往会显得松散随意,研修的实效性并不高。也有学校会鼓励教师进行师徒结对,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新教师,但这种结对形式是自觉、私下的约定,并没有制度性的聘任,往往形同虚设。由于缺乏具有高效能的组织,教师缺乏课程经验的共享精神,从而陷入单打独斗的尴尬局面。由于缺乏良性的组织文化,使教师在现实冲击和工学矛盾中失却教育热情,教师自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得不到生存的空间,校本研修无法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教师亦不会将校本研修看作是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工具[1]。

4.培训资源短缺,模式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教学方式时,59.1%的教师愿意接受“案例分析”,55.3%的教师愿意接受“参观考察”,仅有5.3%的教师愿意接受“系统教授”,反映了教师对校本培训模式的要求,教师普遍希望培训模式的设计能够针对实际教学问题,以案例分析、观摩示范课等实践型学习形式为主。而对于专家讲座式、报告式的“系统教授”则持兼容态度,并不完全否定经验理论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参与教研”和“讨论交流”所占比例分别是22.7%和35.3%,显示教师具有进行反思、内省、交流的愿望,但在研修的自主性上还有加强的空间。调研访谈发现,当下校本培训模式单一,讲授式、政策性的培训占了大多数,基于此,大多数教师希望能到珠三角甚至是教育强省的教育名校进行参观考察,希望通过近距离观摩名师的示范课,从直观而富有体验性的学习中获得“立竿见影”式的成长,但由于经费不足,往往一个教龄在20年左右的教师也只有一、两次外出学习的机会。

二、解决校本研修问题的对策

从辩证和历史的视角来看,校本研修的综合性价值使其成为国际社会一个共同的话题,而在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对教师专业化要求不断提高,校本研修也成为国内学者热议的话题。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当前粤西地区中小学校本研修存在问题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确保校本研修有效开展的对策和建议。

1.从校本培训到校本研修,强调自我主体价值

校本培训强调“以校为本”,使培训能够与学校面临的实际困境结合起来,培训内容更加丰富,培训形式更加灵活,但在处于粤西地区的湛江,中小学校对校本培训还停留在政策性的引导层面,教师的自觉意识还未被唤醒,自主的学习和研究还未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培训中的“被动”地位,从“以校为本”提升到“以师为本”,强化教师在培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实现这一点,将“校本培训”向“校本研修”发展就是最有效的途径。校本研修是以“以校为本”、“教师即研究者”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2]。也就是说,校本研修是以创建学校特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教师面临实际的教学问题为中心,以自主研修为基本方式的学习、研究、实践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自我的主体价值是校本研修的核心价值,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工具价值,这应成为当下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原则。

2.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的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要满足学校与教师的发展需要,在实现整个学校发展规划、体现课程系统的同时,注重教师的现实需求,让教师参与界定职业发展规划,使课程设置满足教师的内在需求。课程内容应涵盖教师道德修养、教育理论、专业知识与运用、学校与班级管理、教学新技术运用等方面,既要顾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要关注教师的人生需求。在培训形式和教学方式上要以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为原则,强调案例示范和课题研修,从教育的本源性出发实施课程规划。有学者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3],基于此,课程价值的追求理应是实践的,教师在培训中所获得的知识也应当是实践领域的。由于教育经历、资质品赋以及教育情景的差异,教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急待解决的困难都是个性化的,课程设置需要遵循实践性、针对性的原则,并强调教师的参与性,让教师个人成长的计划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来,培育教师的反思力和内省力,使教师具有良好的研究品质和研究能力。在校本研修中,注重教师从自身的现实困境中发现教育问题,形成一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自主探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学术导向,从而真正实现学校与教师可持续的、同步的发展。

3.建立学习型的自组织

当前,粤西地区中小学校的校本研修尚处于萌芽阶段,其研修组织形式散乱,缺乏教育的激情和生命力。许多学校开始意识到,通过改进校本研修的组织和管理,加强教师间的协作和交流,促进学校由事务性组织向学习型组织发展是当下促进校本研修发展的重要手段。德国物理学家H・哈肯认为最高效的组织形式是“自组织”,这种组织形式强调组织成员的自律与自治,即具有高程度的学习能动性。自组织的行为体系通过对组织与个体的自我建构能够突破复杂系统并实现机制重建与推进[4]。要使校本研修的组织具有平稳的内驱力,首先要清楚认识其组织复杂性,它主要体现在组织成员间价值诉求的不稳定性,以及价值观念相同却由于着力点分散而难以维系一个持续稳定的目标。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尊重每个组织成员的自我独立意识,保障组织成员的个性化伸展,也要强调组织成员在自我选择的过程中积极地、自觉地去个性化的重要性,以使组织形成凝聚力和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一个具有平稳内驱力的组织必须要在个性伸展与组织发展间取得合理的平衡,只有尊重个体意识,组织才能充满正能量,才能具有高程度的学习能动性,而组织具有统一的发展目标,才能顺应校本研修和学校发展的需求。

4.创新研修模式,增强政策保障

校本研修是学校人力资源的一种优化整合,是教育资源发挥最佳效能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校本研修却难以取得实效,学校的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也未被有效整合,由此校本研修模式单一、资源缺乏的种种弊端就显现出来了。特别是在地处偏远的粤西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教育资源相对缺乏、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师专业水平相对偏低,不从本源的哲学意识形态去更正校本研修的原则和方向,将面临教学研究失位、课程改革失力、教师专业发展失真等困境。为此,在实现校本培训向校本研修模式转变的同时,政府和学校应该均衡教育资源的配置,整合各种人力资源和社区资源,增加财政援助,为校本研修的持续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建设教师发展学校是有效解决校本培训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教师发展学校是在现行中小学建制内进行的一种功能性建设,它对现行中小学的功能有了更新的认识、发展、丰富和完善,引进高校的资源为中小学的校本研修提供有力保障,大学的学术前沿性质以及开放、探究等文化特质进入中小学,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相融合,对于建设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当前创新研修模式,提供政策和资源保障最快捷、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秀伟.中小学校本研修的改进路向与模型建构[J].教育研究,2012(7).

[2] 王祖琴.继承与超越:从“校本培训”到“校本研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0).

[3] 宁虹.教师教育:教师专业意识品质的养成[J].教育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