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价值观教育案例

价值观教育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价值观教育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价值观教育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改革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依据和目标

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内容上相互交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两方面的内容。其中个性又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组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理想信念、世界观、动机、需要等组成的个性意识倾向性两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个体的政治认识、政治立场、思想品德。因此,在研究对象上,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都包含理想、信念、品德、意志等共同因素。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通过人的思维而改变人的认识、个人观点、个性倾向性中的世界观、价值观、态度、信念等内容,进而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培养人们良好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以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活动。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武器和培养正确的人生目标,为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则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尽管二者的内容各有侧重,但目的是一致的,即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因此要让学生从心理上理解和接受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品质和内容的深刻、长远的意义,对于他们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促进他们自觉达到思想的升华。实现“双育”内容的结合,既可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的针对性,避免言语的说教,又能使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内容中穿插心理健康教育

只有充分发挥德育系统中各个要素的作用,才能发挥最佳德育功能。通过对各章节课堂教学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积淀于学生心理结构之中,从而促进学生树立道德意识、法律观念。“基础”课的内容着重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同时对大学生作为一个一般的人在学习、交往、恋爱、择业等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给予关注。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吸取心理健康教育中与此相关的有益成分,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因此,在授课各章节中还穿插了许多相关内容。例如,在第三章第三节讲到“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展开讲述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困扰较多的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应对专题;在第六章第二节和第三节中谈到“择业与恋爱”时,引入了就业和情感的心理调节专题;在第八章讲到“犯罪”时,讲述涉及犯罪的心理和人格专题。

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上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模式

“团体心理辅导”是借助于团体讨论与活动这种形式,模拟社会生活的情景,通过团体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和体验,进而实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处事态度与行为方式,更好地适应生活、培养健康人格的实践过程。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技巧和方法引入“基础”课的讨论实践教学中,首先课前知其所需,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教学活动之前,通过问卷调查、小组座谈、个别访谈的方式,弄清学生所思、所想、所需。分析其关注的话题、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惑、期望,从而了解共性问题,以及对德育实践活动的兴趣等。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制订周密的“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主题、内容、方式、组织、实施、目的,等等;再次,课中围绕主题,组织开展活动;最后,注重课后反馈,不断总结经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个人的成长和身心健康水平以及各种素质的提高。那么,其评估的重心应落在学生自身经验的变化,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上。因此每一次“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完成之后,要及时让学生谈感受及体验,写心得体会,以此了解他们对实践活动的看法,或是通过问卷调查、测试、观察等方式方法对活动效果加以评估。现就几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课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1.在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教学中,我们确定主题为“走近你、我、他”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新生相识、相知,建立友情和协作理念,提高独立性和自主性,积极面对现实,尽早适应大学生活。针对这一主题,采取8―10人的小组活动,如“相互握手问候”、“名字串串烧”、“优点大曝光”、“戴高帽”等,使学生在一个新环境中学会彼此欣赏、接纳,从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善,更快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在一个轻松的气氛中尽快适应新环境。

2.在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第二节“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教学中确立主题为“学会学习”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该主题实践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新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增强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建立自信,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各种学习问题。针对这一主题,采取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探讨“学习方法之我见”,运用“头脑风暴法”收集同学们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增强自信的建议、经验,通过集思广益,鼓励每一位学生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效果。

3.在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中确立主题为“重塑人际之网”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新生学会和改善人际交往的态度和方法,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针对这一主题,设计了实施人际关系团体训练活动。如“无家可归”,使学生体会孤独的心境;“心有千千结”,使学生体验通过团体协作打开“死结”后的舒心畅意;“信任之旅”(盲行)通过扮演盲人和拐杖两种角色,使学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同舟共济”使学生感悟团队的凝聚力,明白团结互助是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通过这些人际关系互动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人际关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4.在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二节价值观的教学中确立“价值观大拍卖”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正确价值观。针对这一主题,采取小组活动,通过每人发一份工作价值观拍卖表格,分小组拍卖讨论,让学生根据价值观大拍卖结果认识、分析、讨论自己和小组同学的价值观,了解别人的价值观、反思自己的价值观,然后确定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就不同的主题内容,还举办了心理拓展训练和心理游戏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

四、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引入个体心理咨询案例

在改革和创新该门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大胆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展示的案例和案例所揭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但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案例并不是讲故事,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拟真的情景,使他们能就现实中的问题与所学的学科知识相结合,进行判断和决策。因此选用有代表性、针对性、时代性并且能揭示矛盾、反映问题的较为典型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一些问题,或联想到自身存在的一些困惑,课后与教师预约,向教师倾诉内心的苦闷,希望教师给予指点和帮助;还有的学生在遇到困难后,会给教师写张纸条,表达自己遇到的问题,向心理咨询教师倾诉,寻求帮助。因此在学校个体咨询中有许多案例是学生中典型的事件,便于学生抓住本质和共性的东西,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由于学校个体咨询中案例具有客观真实、应用目的性强和典型意义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这些案例不是事物原型的简单重复,而是源于实践的一个提炼产物。经过艺术加工,其更能突出地反映客观存在,且能符合教学规律,便于教师对教学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索。教师把个体咨询所了解的信息,作有价值的记录和保留,对学生存在的带有特殊性的问题,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可起到疏通和缓解的作用,让学生带着烦恼和困惑来,揣着轻松和希望归,这样便于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刘贤札.高效适德教育的困境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5,(10).

[3]王斌,刘风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杨作新.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1999,(2).

[5]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价值观教育案例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大举措,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案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案例教学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除了要把握教育的一般规律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需要综合地把握其教学原则,使案例教学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效。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总体背景

从经济社会转型背景来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不同阶层群体的利益分化更加复杂,导致了社会价值取向、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也重新分化整合。在国际上,经济、政治格局呈现出微妙的张力关系,多极化的趋势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曲折发展。各个国家都在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各种不同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念同时登场,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尚未确立成熟的、坚定的理想信仰,没有足够丰富的生活阅历,对于各种新奇的思潮缺乏敏锐的政治辨别力,易于受到负面思想的渗透和干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统一。从社会凝聚力程度来看,对一个国家而言,社会成员对其国家体制的认同和支持程度成为综合国力最重要的因素。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对于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精神理念、公共道德的认可和理解,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进步,意义深远且重大。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等的教育。这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很高的要求。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本身来看,包括体系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改革等,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是所有改革的重要载体。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和大学生群体的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改革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动态过程,或者进行微观局部的调整,或者进行宏观整体的重组。无论是怎样的改革状态,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的实效性,用正确的、先进的理论来教育大学生,培养有着坚定社会主义立场的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有着一些颇有意义的创新之处。本文所要探讨的是案例教学法在理论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坚持的原则。

二、深刻认识案例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不仅仅是指在讲解原理的过程中,列举大量案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案例教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把案例看成是课堂上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简单地把案例罗列出来;把案例看成是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的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意地放置案例;把案例看成是一般的举例子,用词表述不注意准确性和可信度;把案例教学看成可有可无的环节,整个教学过程都在讲解理论,用理论来分析理论;等等。因此,要理清这些关于案例教学的理解误区,首先,在新形势下,案例教学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方法。在知识和信息日新月异、频繁交流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渠道越来越宽,这也就决定了大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发生了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政治专业课程不一样,是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因此,并非所有学生都掌握着专业的理论背景知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如果对基本原理、基础知识进行纯粹的理论分析,是过于抽象、枯燥的,势必无法吸引大学生长时间的关注,也不能引起大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兴趣。那么,教育就失去了其前提条件。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运用案例教学法成为必需。其次,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通道。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错综迷离,大学生面对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想、文化、评论等感到迷茫,甚至会强烈冲击其尚未成熟的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学校开设的关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课程,因此,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直面现实中的困惑。学生希望大学课堂上所讲授的理论、知识能够有效地应对现实问题,而不是躲躲闪闪,对现实束手无策;能够拨开层层迷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而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阐发。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必须能够和现实结合起来,用来分析、解释现实问题,为学生提供一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通道,启发学生的思维,坚定正确的方向,避免在各种复杂现象中迷失了方向。案例教学并非可有可无的环节,而是适应形势变化出现的新需要。再次,案例教学使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对任何人而言,无论是智力还是体力发展,都有赖于智力的运作和潜能的挖掘。学生除了要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中,通过实践分析和操作,才能对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外在针对性有直观的、生动的、深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直接按照教材的逻辑结构和知识架构将内容呈现给学生,就会使教学陷入单调、乏味、机械的境地,体现不出教的意义,也体现不了学的趣味,由于教学过程的了无生趣,教学缺乏互动,理论只是停留于抽象的表达和重复,那么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无法将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境界和素质。正如列宁所说的:“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任的。”最后,案例教学展示理论所具有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列举案例只是案例教学的表层形式,真正的案例教学是一种极具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有效的、恰当的案例教学,可以通过丰富生动、有针对性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具体抽象的个案中达到对抽象原理的理解和把握,认识原理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发现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所具有的、让人信服的理论逻辑以及所能发挥的理论力量。纠正部分学生的认识误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看成是纯粹的政治统治需要,认为该学科没有任何科学性。案例教学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信任感,以切实提高大学生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把握案例教学的原则

价值观教育案例范文第3篇

一、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种纯粹的政治任务吗?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政治任务,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推动的,带有外部驱动的特点。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单单是教育系统的事情,其他的社会系统,如企业、军队、文化战线、政府部门等,也都在大力宣传、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前整个中国社会都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比较广泛的社会实践,是当前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时代主题。

其次,教育者应当意识到,尽管当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有政治任务的性质,但是教育界不能仅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看成是一种“外在的”政治任务,而应该意识到它也是一种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我国著名教育学者孙喜亭先生曾经给“教育”下过一个定义:教育就是促进人有价值发展的活动。何谓“有价值发展”?其实质就是符合正确的价值方向的发展,或者说人的发展本身就包含了正确的或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英国有位教育哲学家也说,教育就是价值观教育,没有不进行任何价值观教育的教育。可是,问题在于学校教育究竟要进行什么样的价值观教育呢?究竟希望在青少年学生心灵中播种什么样的价值信念呢?对这些问题,我国教育界以前不是没有思考,而是思考得不够。在应试教育的主导下,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甚至显得多余。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丰富了人的发展的价值内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它既是政治任务,也是教育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的基础性工作。

二、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会不会是一阵风?

调查发现,不少的校长和教师都担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会成为一阵风,早上来,晚上走;今天来,明天走。这个担心也不无道理,因为校长和教师反映,在这之前,中小学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开展过不同主题的思想道德教育“运动”,如“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奥运精神”教育、“北京精神”教育等。等到外部的驱动力一消失,学校的教育行为就停止,以至于校长和教师都在怀疑学校当初的全力投入到底对不对、该不该。过一段时间,有关部门结合形势需要,又会提出新的思想道德教育主题,且不同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主题之间也很难说有多少关联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会不会成为一阵风?其实,不会的,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有直接的关系。尽管目前中小学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确实带有外部驱动的特点,具有政治性、政策性,但是它也与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相一致,是对新时期国民教育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回答。因此,过一段时间,尽管外部政治的驱动力可能不那么强了,中小学校依然需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根据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的解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分别从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文化或生态价值观等四个维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这四个价值观的提出,不仅仅是为了当前国家各方面的建设,更着眼于未来的国家发展,具有较大的前瞻性。这些理想的充分实现,也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充分意义上的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实现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市场自由还不充分,各种行政干预、市场垄断、身份限制等还比较多,需要进一步破除;社会关系中的平等还没有充分实现,特权、身份、排斥乃至形形的社会歧视依然存在;司法、分配、教育等领域的公平性或公正性抱怨也还存在,离理想的境地还有比较大的距离;人治的传统并未完全根除,法治的精神还有待进一步彰显。凡此种种现象说明,要真正建设充盈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精神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还需要同胞们做长久的努力。就此来说,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会是一种短期的行为,而是我国基础教育一项历史性的任务。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本来是自古就有的,因而也会永远地存在下去。它们的教育,也非一时的权宜之计,需要学校教育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基于这些分析,校长和教师的担心是多余的。在实际工作中,教育者们不能以一种临时性的应付态度来对待,必须拿出长期的、系统的计划来,形成以校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三、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传统德育是不是一回事情?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的校长和教师经常会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校传统的德育工作是什么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有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是一回事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学校德育,以往的学校德育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种观点认为,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传统的学校德育混为一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明确的主题和时代意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区别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已经大大地超出以往学校德育的范围,或者说,12个价值范畴中的一些在以往的德育活动中是没有被明确提出来的。从联系的角度看,有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尤其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在以往德育活动中也受到高度重视。

不同的观点形成不同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一些学校持第一种观点,结果就导致不认真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汇报有关工作时,随意地将以往德育工作的情况进行汇总,就算是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了,“旧瓶装新酒”。其实质就是用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替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下功夫。有的学校持第二种观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以往的德育工作割裂开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成全新的德育任务,徒然增加学校德育工作的负担。大多数学校持第三种观点,但对如何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传统德育的关系存在不少的困惑。一个比较恰当的建议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和丰富学校德育工作。所谓“引导”,是指今天的学校德育工作,从目标、内容到方式、方法都应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而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所谓“丰富”,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范畴中,有些范畴在以往的德育工作是比较重视的,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有些则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比较少见,如富强、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应当予以充实;有些范畴虽然以往的德育工作也重视,但是强调得可能不够,如文明、法治、和谐等,需要在时代背景下加以重新理解和阐释等。

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什么关系?

近些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受到热捧,许多中小学纷纷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教育部的有关文件也提出,要通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时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似乎是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说,两者的教育任务是相互交织但又有所不同的,不能相互替代,更不能混为一谈。

学校教育天然地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这是不言而喻的。近些年来,中小学在这方面陆陆续续地做了很多的探索,如学习古典诗文、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普及书法教育、开发一些地方艺术课程、传播民族文化遗产等,有的还引入中国历史上的蒙学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甚至《女儿经》《孝经》等。如果单就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言,当然不能良莠不分,必须坚持当年提出来的“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原则。而用来辨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什么呢?以前讲得不清楚,如今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可以充当这些标准。传统文化中,凡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不一致的,则不能传播,否则不是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吗?以许多中小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为例,感恩确实是一种传统的美德。但在现代社会中,“感恩”也不能违背“公正”“法治”等基本精神。也就是说,对有恩之人的感谢,不能够损害到他人的利益,不能违背法治的精神。这是在进行感恩教育时必须渗透的现代价值观,否则感恩教育可能重新沦为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那一套。至于传统经典和蒙学读物中的一些明显不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的东西,则一定要批判性地对待。

有的校长和教师会困惑:要求通过传统文化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是传统文化中并无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这些现代价值观,如何能够通过传统文化来实现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呢?确实,我国的传统文化尽管有其丰富的价值观内容,如大家熟知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但是从根本性质上说,它们不属于现代价值观的范畴。它们要维护的是一个充满差序、特权、不平等的封建等级社会。这些传统价值范畴中,有些合理的内容可以为今天所继承和弘扬,但是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玩一种“价值观穿越”的游戏。当然,有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在传统文化生活中有大量的案例和论述,可以拿来滋养面向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五、教会学生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范畴是否就算完成了任务?

2014年,教育部和一些省市自治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先后出台加强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件,就如何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等渠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出具体部署。我们见到的中小学甚至一些幼儿园的共同做法是:把12个价值范畴写出来贴在学校的围墙上;利用升国旗、开班会等时间,让学生背诵;有的还通过童谣、快板等形式,来加强宣传。在上级部门来督导检查时,师生大多能准确地背诵。应当说,在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知应会”上,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可是,这样一来也给一些师生造成一个假象:认为只要师生能够记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12个范畴并能够准确无误地加以复述,就算完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

这种假象需要加以克服,因为它的存在对中小学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非常有害。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同其他所有的价值观教育一样,不单单是要学生能够识记和背诵,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解决好“认同”和“践行”的问题。孩子们口中会背诵12个价值范畴,并不代表他们的内心已经理解了这12个价值范畴,更不代表他们现在和将来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愿意按照这12个价值范畴的要求去为人处世,在面临一些价值冲突和价值选择时能够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和做出价值抉择。所以,教育者应当明白,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起始阶段,记住这些价值范畴是必要的,但并是不充分的。记住这些价值范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来说,只是万里的第一步。比较起来,对这些价值观的理解、认同、践行、维护、信仰和笃行,才是更高级的目标。这些高级目标的达成,不能等到孩子步入成人社会以后才开始,必须在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就同步进行,相互协调,全面实现。

六、如何提高教师自身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关键的问题是广大教师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有的优秀教师,一直比较重视价值观教育,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始终都能给予学生以正面的、积极的价值观影响、引导和指导,引领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有的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教育行为的理解比较狭隘,侧重于从知识传承和学业成绩提升等方面看到自己的工作,说什么“学生的价值观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考出好成绩,上一个好大学”。在这种片面观点的指导下,一切的价值观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了。还有的教师,尽管通过一些培训活动,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确实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传递这些价值观,认为价值观的教育比起学科教学来说,影响因素太多,难以把握。

因此,提升教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小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工作。就其主要的途径和方法而言,首先是要加强培训,利用国培、省培、市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四级培训网络,设置专门的培训模块,帮助教师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教育工作之间的内在关系,帮助他们全面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教育要求,解决认识上的问题。其次,可以精心选择一些国内外成功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案例,激励教师开展以案例为中心的学习和研讨,激发他们开展价值观教育的内在动机。这些案例可以来自真实的教育生活,也可以来自一些教育的电影、小说、戏剧等;可以是成功的,也可以是失败的。再次,结合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主题活动、文艺活动、社团建设、社会大课堂等教育活动,寻找将合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合适的教育活动中的契机,开展行动研究。最后,特别重要的是,要结合新教师入职培训、教师节表彰大会、年终先进教师的评选、学校举行的教师论坛等活动,开展学校教师队伍自身的价值观建设,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价值观素养,坚定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鼓励他们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和楷模。

价值观教育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 财经法规 会计职业道德

党的十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技工院校作为培育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既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又是宣传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对此,技工院校的会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必须高度重视,同时,这门课程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必考科目之一。为了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国家举办的会计从业考试,使他们能够接受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的规范教育,技工院校要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变课程教学方式,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专业知识。

1、加强并提高《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的认识

当前,中央高度重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凝炼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更为新形势下《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赋予了崭新的内容并指明了方向。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并充分体现其要求,形成教学与核心价值观建设同频共振、同行同向的正效应,使核心价值观在会计行业深深扎根。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是一脉相承的,必须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细、小、实”上下功夫,如通过升国旗、入党入团、入社团、入学等仪式以及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等开展有教育意义的纪念活动,弘扬主流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正能量,教育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引领者、推动者,让《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成为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2、《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现状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技工院校的会计专业在对教学计划进行制定的过程中过分强调会计的理论知识,只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讲授,从而忽略了对学生技术以及实践技能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人社部对技工院校的一些指导性文件进行深化改革,学校按照改革的方针政策对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不断调整,重点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培养,在教学中增设了较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技术院校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虽然一些教学改革让学生的动手能力逐渐增强,但是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教育过程中更多的忽略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没有有效落实。较多的学校开展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但开设这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学生考证的要求,没有真正的实现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目的。

3、《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3.1、课程教学方式较单一

传统教学中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方式采取的是课堂教授的方式,教学方式较单一,一味的对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调节课堂的气氛。由于课本涉及到的内容大多数是一些专业性的法律条文和法律规定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学习的重点,内容的枯燥使得他们的热情大打折扣。《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考证的必考内容,很多教师只是单纯的为应付考试而教学,为学生灌输概念性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不彻底,导致学习效率下降,最终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经济方面的法律知识彻底的进行掌握,让他们在以后的会计工作中能够合理的应用所学的法律知识维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而教学中只注重理论教学,没有对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彻底的分析,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受到影响。

3.2、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会计从业考试的必考科目。此外,会计从业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大多数会计专业的学生看来,这门课程只是一门普通的专业课,在以后的工作中只是属于一门对工作人员进行综合考察的科目,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认识不足导致他们对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不高。大多数技工院校的学生认为这只是一门纯理论的课程,是讲解关于法律法规的课程,总之他们认为对课程较多的理解对以后的发展也没有很大的好处,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没有对课程的真正含义进行深层的了解。

3.3、师资配置缺乏合理性

由于这门课程的内容相对简单,非专业级别的教师也能进行专业课程的讲授,导致一些技工院校对教师的要求较低,调低了教师入门门槛,在实际教学中一些非金融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也难以涉及到经济的深层讲解,只是对理论进行阐述,使得《会计职业道德与财经法规》的讲解存在较多的缺陷。除此之外,学校的教师中有较多的教师没有会计行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大多数是毕业后直接在事业单位工作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很难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讲解,也没有进行深层的案例分析,从而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4、《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4.1、采取案例教学的模式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讲解为教学的方法,主要是在老师对某一法律规范或是理论进行讲解的同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对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和财政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进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案例讲解可以将课程中一些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将一些难以理解的理论直观形象的在案例中进行讲解,使课程中的一些法律原理、条文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清楚的体会课本知识的内容,从而使他们的知识得到补充和丰富。不仅如此,案例教学法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将学生从理论的灌输中解放出来,提高他们学习会计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他们对理论知识进行规范的分析从而有效解决实际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没有具体的法律知识基础,对一些经济相关的法律知识也难以正确的理解,所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加深他们的认识和理解。

4.2、实施多媒体教学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讲解中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能使他们对抽象的内容进行深层理解,所以教师应该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重新对教学进行设计,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新型的教学形式。多媒体具有图、文、声、色多种教学展示的功能,在教学中应用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经济方面的法律内容,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教学环境,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立体感,能够将教学内容直观感性的表达出来,让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视听,调动学生各个器官的协调能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视频播放软件对企业中的具体工作进行播放,让学生感受到企业中工作的氛围,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有具体的规划。

4.3、改变师资队伍的配置

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着对学生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师配置的合理性。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学目的是让他们学会计做账,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胜任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遵守一定的会计职业道德。为了让学生能够彻底的了解会计和认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学校应该安排经济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专业性较强的教师能够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深层的讲解,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专业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结束语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是会计专业的重要课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参与,善于对教学知识进行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着应该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结合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设计新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新型的教学手段进行模拟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道德素质和价值观自信,为他们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明雅.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9(32).

[2]张大芳.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J].商业会计,2013(23).

[3]林伟.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方法探讨[J].内江科技,2011(2).

价值观教育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高中政治 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106

高中政治课程开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思想发展,并且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解决分析问题能力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目的。现阶段,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

1 高中政治新课程中案例选择需要注重的方面

目前,在高中政治新课程的案例教学中,对于案例的选择要注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证案例具有良好的实践性。案例教学之所以有着实际的教学意义,就是因为案例本身来源于社会的实际生活,并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案例的选择要来源于真实的社会环境,并且学生在案例的学习中,进行体会与分析,利用所学的知识展开案例的探究。第二,保证案例需要具有深刻的启发性与教育意义。政治教学中的案例具有深刻的内涵,并且包括对实际情况的描述,具备良好的教学意义。案例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分析案例的过程,只有保证案例具有良好的启发性,学生才可以更好地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第三,保证案例具有针对性。在进行案例选择时,要考虑到实际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案例的教学过程不是寻找答案的过程,而是在不断探究中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案例选择时,要充分考虑案例的针对性,并且通过提高案例针对性来达到定向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第四,保证案例选择中为学生提供自主分析的空间。案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主动的分析案例,从而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获取知识,解决案例的问题。自主学习是新课程中的重要要求,施行案例教学模式,就必须将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案例选择的重要标准。

2 案例教学在高中政治新课程中的作用

2.1 落实新课程标准

目前,新课程标准对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态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提高对学生态度、情感等的重视。另外,在案例设置的过程中,教师以日常生活和教学内容作为设置教学的基础,设置多个教学模块,并且保证教学模块之间存在科学的联系,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良好地完成案例的探究,达到新课程教学的需求。案例教学的新模式,对于以往传统书本中知识的局限进行了突破,提高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工作,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有效地促进了教学实践的开展。案例教学模式的评价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且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促使教师更加合理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引导,纠正学生思想层面存在的误区,促进学生思想水平不断提高。

2.2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传统高中政治课程开展中,主要是以教材内容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并且教学方式较为陈旧,仅仅是进行知识的讲解,忽视对学生学习经验的培养,使得教学过程仅仅成为教材内容的传授。传统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现脱离,学生只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而难以真正地完成自身个性的培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真正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传统政治课堂上,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参与,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难以得到提高。案例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强调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层面的培养,注重实现学生个性化成长,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模式同样也改变了以往教学模式的评价方式,注重考察学生的能力、思想品德等多方面,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仅仅针对于学生的记忆能力进行考察。考核方式的多元化,使得教学目标得以更好的达成,并且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案例教学这种新模式在教学中注重以案例进行讲解,并且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需求。

2.3 落实素质教育

案例教学是高中政治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创新,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须条件。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自身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提出了要求,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形式。案例教学的模式可以通过呈现现实案例,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进行开放式的解答,启发思维,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能力,锻炼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水平,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创新意识,这是以往应试教育中难以达到的。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合作与沟通,并且注重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协调相处,相互尊重,逐渐形成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意识。高中政治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案例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进行体验,更好地了解现实问题,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 结束语

案例教学模式是现代素质教育中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有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方式。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工作当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屈亚红.高中政治案例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5).

[2]杨淑敏.高中政治课利用案例教学的点滴体会[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5).

价值观教育案例范文第6篇

就历史学科来讲“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一、教学内容处理上:挖掘情感载体、凸显情感目标

历史教学载体主要包括学生、教材、教师、教学设备等等。历史教育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必然对教学载体也有要求。那么,如何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和教学载体的有机结合呢?

第一是学生。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标还是立足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道德主体的完善。但是,学生既是一个有待教育的群体,也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单独个体。因此,我们在教育中要抓住学生群体的特点,也要对每个学生的需要和个人认知有明确的认识。

第二是教材。在一般的教学活动中,历史教材是我们进行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教学载体。但是,并非只要学生熟读教材,教师照本宣科就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回应,更难以实现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必须注重开发能实现学生情感教育,态度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的教材资源,注重引导学生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变迁中去感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寓德于学”。

第三是教师。历史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自身对历史的感悟和情感予以发挥,让学生浸蕴到历史的情感和人文氛围中促进学生个体情感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转变我们的教学方法,更好地让学生形成进步的历史感。

二、教学过程层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化该目标的实现

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具备了其他学科难以媲美,贯通古今,横亘中西,得天独厚的材料优势,在一堂堂历史课中,有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就看教师如何把握教材,进行运作、挖掘和取舍;如何诱导学生开启新思维、拓展新思路。

1.要选择恰当的切入点

教师在研究分析教材时,要从知识点中挖掘出情感教育的切入点,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和弘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教育等方面来组织知识点的传授,安排整个课程的教学活动。

2.要善于运用典型案例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避免老生常谈,以免学生提不起兴趣,甚至过多的灌输反而激起学生反感。典型案例教学方法就是要改变过去常规的角度,从侧面衬托典型的教学方法,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要恰当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如:参观教育基地、讨论会、辩论会、观看电影、视频等影像资料。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可以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在感知历史的过程中,激感,形成价值观。

4.创设生动的问题情节

将问题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情境之中,历史是最生动的伦理学教材,它不是用说教的方式强加于人,而是通过生动的、鲜活的人、物来加以说明。下面就“同课异构”的前提下研究一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实现。

2012年,本人在明光有幸聆听了凤阳周小平和明光陆开军两位老师的《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示范课,上课之前,两位老师都通过分组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周老师首先播放一段电视上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广告,引出新课,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陆老师首先播放了有关张謇的一段视频,一下子使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历史求知欲。随后周老师通过图文结合法、问答法、史料分析法、讲述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完美地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下面周老师是通过这样的具体教学过程来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的:

英雄人物篇:状元实业家――张謇

自主学习,结合书本讨论问题回答。

1.请为张謇制作一张名片。

2.有人说张謇是“失败的英雄”,你能说明理由吗?

3.张謇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价值观教育案例范文第7篇

生命教育本质上属于道德范畴,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存在很多和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因此也可以被认为是道德教育学科。当前新课改的实施,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突出生命教育。据此,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基于教材内容,有意识有计划地向学生渗透生命教育,使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例如,在七年级的教材中,“自立”“自强”以及“坚强意志”等内容的出现都是为了引领学生能够对生命形成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这三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并引入生活实例,以对学生形成正确引导。首先,笔者引入消极的事件:2015年4月发生了一起相约自杀事件,事件主人公为初中男教师和女学生。之后,向学生展示积极的案例:在安丘二中有一位初中生,名为王海巷,他很早就失去了双臂,但是仍然努力坚持学习,没有放弃自己,更没有放弃生命,并且在高考中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引导学生基于教材内容,将这两个真实案例进行比对,从而感悟怎样才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积极的引导和启发作用,使学生可以善待生命、珍惜生命。

二、创设生动情境,突显生命意识

在帮助学生树立生命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可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可以充分感悟生命的珍贵,感受到相互关爱能够为他人带来的温暖。相比较而言,这种形式的教学效果会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并且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情感的真挚和真实。

例如,在教学“我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爱的奉献”等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创设“公交车情境”,引领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绎不同的乘坐公交车的人物,通过真实的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尊老爱幼的品质。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旁白的形式,向其他学生介绍每一位“乘客”的健康状态,以此触及学生心灵中最柔软、最容易感化的部分,激发他们的悲悯和同情之心,促使他们主动将自己的座位让给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在表演完成之后,教师还可以给予一定的点评,并且对于那些表演得非常好的学生适当给予奖励。

以上案例中,通过创设生动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不易。

三、借助有效引领,感受生命价值

在个体的生命意识形态中,不但包括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同时也包括价值生命以及智慧生命,不管哪一种形态,都可以用于传播生命教育的正能量,并且呈现出层层推进的序列。由此,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将其与马斯洛的个体需求理论进行结合,并对以上四个生命层面展开循序渐进的引导。

例如,在教学“保护自我”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以网络传播事件作为切入点,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生存的基本技能,比如自我保护。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如果只有你自己在家,此时有人敲门说是维修检查煤气的,你会开门吗?在外游玩的时候,陌生人递给你的食物和水,你会接受吗?如果有网友以帮助为名约你去某地,你会去吗?”接下来,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和讨论,让他们基于以上问题说说个人想法以及原因,使学生能够在潜意识中形成个性化的生命认知。最后,出示一部分反面案例,比如初中生不明是非的案例,自杀或者伤害他人的案例等等,引导学生对此展开分析,由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价值观教育案例范文第8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67-02

现如今,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自由、公正的社会,培育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青年。在这种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环境下,广大青年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工作导向,不断用党的方针指导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家、集体以及个人三个方面的辩证关系:从国家角度来说,要建设自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从集体角度来说,要始终坚持公平、公正、自由的价值观;从个人角度来说,要培养热爱祖国、爱岗敬业、遵守法纪的公民。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涵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能够集中体现社会价值和主流思想,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腐朽文化的摒弃。大学生如果对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刻的认同感,对于国家建设以及社会和谐风气的营造具有积极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本内涵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特征是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上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能够对各项生产工作起到非常好的约束作用,是人们各种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必须要有其科学性作为支撑,只有科学、完善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才能使人们产生认同感。所以说,大学生要想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有科学的思想作为引导。首先,科学的理论和方针是检验大学生社会认同感的重要体现,能够反映大学生是否禁受住了社会考验;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原则的体现。可见,始终贯彻理论的社会价值观,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构建富强、民主、开放、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是人们追求的“中国梦”,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努力奋斗的目标。为此,只有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特征,才能真正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认同主体为大学生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目标是培养有思想的当代大学生,由此可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在思想政治课上学生就能够充分了解富强、民主、和谐主要体现在国家、集体以及个人三个层面上,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青年,也包含在这三个层面之中。而大学生既能够作为一个单独的社会群体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又能够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认同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集中表现在民主、和谐的国家层面,自由、公平的集体层面,爱岗敬业、团结友善的个人层面。从大学生角度来说,则是维护大学生身为社会成员的自由、平等地位。为此,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重要层面,并付诸实际,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在校园中接受着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认同,并且,大学生是维护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社会上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也持反对态度。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逐渐多元化和开放化,各种新思想和新理念不断涌现,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为此,很多大学生在面对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思想观念时,思想会发生扭转,很多时候,在认同了新思想以后,他们就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有模糊的认识,思想价值变得复杂多样。此外,大学生没有认真学习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思想,主要表现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时,面对枯燥的理论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弱化现象。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大学生又是引领时尚、走在时代前沿的群体,能够较快地接受外来的各种新思想和新风尚,在思想上和观念上寻求解放和突破。很多大学生开始尝试新鲜的事物,这些新思想和新事物中有很多都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而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又较弱,因此,在思想和行为上容易出现扭曲,逐渐淡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一方面,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大学生面对虚拟的网络,往往没有较强的抵抗力,会渐渐对其产生依赖,从而减少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认同度也由此降低。

其次,很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有误区,对各项内涵的理解不是非常深入。不同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也有所不同,不平衡的现象较为严重。很多时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利益联系较紧密的时候,就会产生认同感,相反,如果与自身利益无关就不会产生认同感。在大学生中如果长期存在这些不好的风气,就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质量。

最后,导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低的原因还体现在教育方法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较为枯燥,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包含在思想政治课程中,且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方法不正确,不能引导学生学习,自然降低学生的认同度。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主导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难以让学生接受。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方法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国家、维护社会和谐的重任,只有充分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以正确的思想认识在社会上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因为这些因素会阻碍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效果,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成长规律开展教育活动。具体措施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育者的引导作用

在大学中,教育工作者是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人员,也是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思想观念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在思想政治课上,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身边的具体案例或者是社会热点话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贯穿其中,再组织学生针对这些案例或热点问题展开探讨,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够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思想政治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入的了解。

另外,要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其以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教育、感化学生;要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而努力。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娱乐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大学中,可以建立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这个网站里学生可以自由浏览一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在整个校园中形成团结向上、共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内涵的新风气,使校园文化更加健康,更加富有力量和生机。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创新和创业教育充分结合起来,让大学生以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引导实践,这样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四、结语

本文主要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了论述,并深入探讨了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解决的措施,论述了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对于国家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麻春艳.对体育类“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研究[J].山西青年(下半月),2013(9).

[2] 金荣,姜永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2).

[3] 刘海英.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J].教育与职业,2014(32).

[4] 张琼.网络境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4).

[5] 张凡迪,范立国.“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6] 宁晓菊.青年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证研究――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理论探索,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