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管理的概念

课程管理的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课程管理的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程管理的概念范文第1篇

课程管理系

交通与物流系

教研室

物流管理教研室

适用专业

现代物流

使用范围

执笔:

审核:

审批:

一、课程简介

《物流管理学》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必修课。物流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

二、本课程与专业内其它课程的关系

《物流管理学》在物流管理专业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其他核心专业课的先修课程,它主要涵盖现代管理学所涉及的四大职能以及管理学科的相关理念。因此,《物流管理学》为其他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

三、课程的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1)管理者的概念及其应具备的管理技能;不同管理流派主要的管理思想;

(2)能够解释古今中外著名的管理案例中蕴含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

(3)决策的程序、影响因素和决策技术;

(4)

计划的内容、作用与制定方法;明晰实现目标管理的步骤;

(5)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方法、常见形式;

(6)领导威信、领导理论和领导艺术的运用;激励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沟通过程、类别及沟通障碍克服的方法;

(7)管理控制的流程和方法;

(8)管理的环境;组织岗位职能分析的方法;

(9)组织中生产过程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

(10)管理创新的理论、战略管理、信息管理的内容以及管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2、能力目标

(1)能学会组织团体中管理的一般流程;

(2)能熟悉影响管理职能发挥的因素;

(3)能学会计划的程序、方法;

(4)能熟悉理解决策过程和决策技术;

(5)能熟悉组织架构的常见形式,理解组织变革中的动力与阻力,具备初步进行组织机构设计的能力;

(6)能熟悉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原理的基本方法,掌握人员配备的技能;

(7)能学会如何运用激励理论进行员工激励,以提高工作效率,并初步具备进行挫折管理的技能;

(8)能学会如何解除管理活动中有效沟通的障碍,并初步具备冲突管理的方法;

(9)能学会衡量工作成效、纠正偏差的控制方法;能熟悉企业文化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影响,掌握创建、塑造企业文化的途径;

(10)能学会生产型企业管理、流通型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策略;

(11)能运用创新管理、战略管理、信息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为从事的管理工作服务,以便适应未来就业创业时管理理论应用的新发展。

3、素质目标

(1)探究问题的能力;

(2)与人沟通的能力

(3)归纳总结的能力;

(4)团队协作的能力;

(5)自学的能力;

(6)解决问题的能力;

(7)信息处理的能力;

(8)创新能力等。

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序号

章节

学时

教学形式

备注

1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知识

4

理论课

2

第二章

管理学的发展过程

4

理论课

3

第三章

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4

理论课

4

第四章

计划与决策

4

理论课

5

第五章

组织与人事

6

理论课

6

第六章

领导与激励

6

理论课

7

第七章

控制与协调

6

理论课

8

第八章

生产过程的管理

4

理论课

9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

6

理论课

10

第十章

营销管理

2

理论课

11

第十一章

理财工作管理

2

理论课

12

机动

4

总计

52

五、课程教学设计框架

章节名称

教学目标

学习内容

学时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

与资源利用建议

教学环境说明

考核评价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知识

1、了解管理活动、管理意识的含义、特征;

2、掌握管理的定义,理解管理的特征;

3、掌握管理的职能,理解管理的性质;

4、掌握管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5、理解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6、了解管理者的定义与分类;

7、掌握管理者应具有的技能;

8、把握管理工作的对象与范围。

1、管理活动、管理意识的含义、特征;

2、管理的定义,理解管理的特征;

3、管理的职能,管理的性质;

4、管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5、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6、管理者的定义与分类;

7、管理者应具有的技能;

8、管理工作的对象与范围。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二章

管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了解中国传统的管理;

2、了解西方传统的管理;

3、了解西方现代的管理;

4、了解管理的发展趋势;

5、熟悉中国现代的管理;

6、理清管理思想发展的思路。

1、中国传统的管理;

2、西方传统的管理;

3、西方现代的管理;

4、管理的发展趋势;

5、中国现代的管理;

6、管理思想发展的思路。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三章

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1、了解组织生存所面临的环境及条件;

2、了解和预测环境,适应环境,争取环境对组织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3、明确组织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4、理解组织文化对组织特别是企业兴衰所起的作用;

5、把握组织文化的发展水平;

6、学会怎样建立适合组织发展、能与国际想融的优秀组织文化;

7、掌握建立和培养组织的信用理念;

8、明确企业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1、组织生存所面临的环境及条件;

2、预测环境,适应环境,争取环境对组织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3、组织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4、理解组织文化对组织特别是企业兴衰所起的作用;

5、组织文化的发展水平;

6、怎样建立适合组织发展、能与国际想融的优秀组织文化;

7、建立和培养组织的信用理念;

8、企业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四章

计划与决策

1、了解计划的概念与特征;

2、熟悉计划的种类与编制计划的程序;

3、掌握编制计划的方法,具体掌握网络计划技术法;

4、了解决策含义与主要特点;

5、熟悉决策分类与影响决策的因素;

6、掌握定量决策法;

7、了解编制计划的前提—目标的含义与性质;

8、熟悉如何确立目标;

9、掌握目标管理的实施与评价。

1、计划的概念与特征;

2、计划的种类与编制计划的程序;

3、编制计划的方法,网络计划技术法;

4、决策含义与主要特点;

5、决策分类与影响决策的因素;

6、定量决策法;

7、编制计划的前提—目标的含义与性质;

8、如何确立目标;

9、目标管理的实施与评价。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五章

组织与人事

1、掌握组织的概念,了解组织的作用;

2、掌握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3、掌握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4、了解组织中的职权关系;

5、了解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含义与原则;

6、掌握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内容和程序。

1、组织的概念,组织的作用;

2、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3、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4、组织中的职权关系;

5、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含义与原则;

6、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内容和程序。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六章

领导与激励

1、了解管理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差异;

2、了解领导的含义、权力、影响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3、掌握领导的方式及其理论;

4、认识激励的性质,了解激励理论;

5、了解激励的技巧与方法;

6、理解沟通的含义、过程和作用,掌握沟通的类型和方式。

1、管理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差异;

2、领导的含义、权力、影响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3、领导的方式及其理论;

4、激励的性质,激励理论;

5、激励的技巧与方法;

6、沟通的含义、过程和作用,沟通的类型和方式。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七章

控制与协调

1、了解控制的含义、目标、作用和重要性;

2、理解控制与计划、组织、领导的关系;

3、了解管理控制的特点;

4、掌握控制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5、熟悉控制的基本类型;

6、掌握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控制技术和方法。

1、控制的含义、目标、作用和重要性;

2、控制与计划、组织、领导的关系;

3、管理控制的特点;

4、控制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5、控制的基本类型;

6、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控制技术和方法。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八章

生产过程的管理

1、了解企业生产过程的概念与组成;

2、熟悉生产计划的内容与制定方法;

3、了解工厂布置及车间布置的原理及方法;

4、掌握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的内容与方法;

5、了解企业生产调度与生产控制。

1、企业生产过程的概念与组成;

2、生产计划的内容与制定方法;

3、工厂布置及车间布置的原理及方法;

4、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的内容与方法;

5、企业生产调度与生产控制。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

1、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意义;

2、了解工作分析的含义、作用和方法;

3、了解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控制与评价;

4、了解职业培训的内容以及职业发展趋势;

5、熟悉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6、了解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意义、薪酬管理原则。

1、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意义;

2、工作分析的含义、作用和方法;

3、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控制与评价;

4、职业培训的内容以及职业发展趋势;

5、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6、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意义、薪酬管理原则。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十章

营销管理

1、了解计划、组织、控制三大管理职能在营销管理中应用;

2、了解市场营销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步骤;

3、了解市场营销组织的类型,熟悉市场营销组织的设计,理解市场营销组织的控制;

4、理解市场营销组合、目标市场等相关概念,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5、分析如何对营销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

1、计划、组织、控制三大管理职能在营销管理中应用;

2、市场营销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步骤;

3、市场营销组织的类型,市场营销组织的设计,市场营销组织的控制;

4、市场营销组合、目标市场等相关概念,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5、如何对营销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

2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十一章

理财工作管理

1、熟悉企业理财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2、熟悉企业理财的法规制度及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

3、了解企业理财机构的设置;

4、了解企业理财计划的基本内容;

5、了解企业理财控制体系的建立。

1、企业理财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2、企业理财的法规制度及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

3、企业理财机构的设置;

4、企业理财计划的基本内容;

5、企业理财控制体系的建立。

2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六、教学基本条件

1、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授《物流管理学》的教师应具备物流专业知识及核心技能,这将有利于知识的传授,拥有企业工作背景或企业实践学习经历,最好是具有物流相关企业的经历则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

2、对教学环境的要求

该课程的教学最好在多功能教室、物流实训场地、物流企业等环境中进行。

3、对教学资源的要求

教师通过教学,逐步形成课程讲义、课件等相关资源。

课程管理的概念范文第2篇

在认识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之前,有必要对管理和领导的概念做出区分。

一、管理与领导

就像课程管理和课程领导概念上的界定一样,关于管理和领导的含义也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或表述。

关于管理,人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管理是通过其发挥的某些职能,来更好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能力和物质资源,实现特定目标的活动。[1] 管理,是相关人员对各种资源进行适当领导、组织、安排,完成预定的目标和任务。[2]

通过这些解释,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点:管理是和目标及其相关决策相联系的。

布什和格拉沃指出,领导是指向预期目标的影响过程,包括激励和支持他人在清晰个人、专业价值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的愿景[3]。彼德·诺斯豪斯认为,领导是个体影响群体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4]关于领导的含义众说纷纭,但能总结出核心的要素[5]:(1)领导是一个过程;(2)领导包含影响;(3)领导出现在一个群体的环境中;(4)领导包含实现目标。

基于上述分析得出:领导是领导者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带领被领导者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

二、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

1. 课程管理。对课程管理含义的表述多种多样。比如,有学者认为,课程管理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对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进行组织、领导、监督、检查的过程。[6]对于课程管理的不同表述,都体现了管理的本质,但更加强调对课程的管理。

笔者认为,课程管理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层面:(1)课程管理囊括与课程有关的所有活动;(2)课程管理还包括与课程有关的人、财、物及相关组织中所进行的一切活动;(3)课程管理包含目标,一切活动都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最终实现预定目标。

2. 课程领导。目前,对课程领导含义的界定,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从过程的角度看,萨乔万尼指出,课程领导是“充实教师专业技能,为学校成员提供必要的支持,创生优质教育方案,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学校文化,实现教育目标。”[7]欧维和罗奇把课程领导界定为,“结合学校课程与教学,重视学生学习的改进,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8]

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课程领导是在课程领导者的带领下,规划学校整体发展愿景,为完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等一系列的活动过程。

三、课程管理和课程领导的关系

关于二者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三种看法:

1. 课程管理和课程领导相互独立。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要想管实现学校的发展,就必须实现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的转移,摆脱传统课程管理的束缚。

钟启泉认为,课程领导是与课程管理有区别的。他认为课程领导是一种摆脱历来官僚体制的“监控”、“管制”的管理思想,强调学校自身的创造力,学校要把日常的课程实践活动进行自主地、创造性地实施。[9]汪菊也认为,使用“课程领导”正是要与传统的、根深蒂固的课程管理范式决裂,以昭示一种新理念的诞生,以及改变陈旧的决心。[10]

研究者对该观点的支持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传统意义上的“课程管理”阻碍了学校的发展;二是“课程领导”作为一种新理念,注重领导者对各成员个体价值的尊重和对权力的共享。因此,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在特定环境和时期内是必要的。

2. 课程管理包含课程领导。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领导是管理的一部分,是管理的下位概念。课程领导的研究是从课程管理研究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新兴领域。[11]因此,课程管理包含课程领导。

郑先俐、靳玉乐就认为,课程领导是一种新的管理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的管理观——以后现代和人本管理为理念;(2)新的组织观——人力资源组织观;(3)新的系统观——开放的系统。”[11]

3. 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相辅相成。这种观点认为,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课程领导还不足以取代课程管理的位置,要适当地将二者相结合。课程管理关注的是按照国家或上级的要求照章办事,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课程领导更关注课程的变革、创新以及团体内民主平等的氛围。而具体到学校校长本人,他应该是兼管理者与领导者于一身。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指出,那种试图将课程领导取代课程管理的想法有些夸大了课程领导的职能。当然,这种区分不在于肯定哪一种更好,我们要做的是在两者之间保持动态平衡。[12]

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过多地关注了传统管理模式在课程实施中造成的负面影响。管理理论是不断发展完善的,课程管理吸取了最新的管理理念,并非课程领导才体现出一种全新的管理观。这种急于将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划清界限的做法存在一种盲目追捧新名词、新概念的现象。第二种观点也不足以概括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的关系,课程领导是相对于课程管理提出的一种较进步的理念,课程领导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程管理在实施中的不足,在常规的学校管理中,课程管理确有课程领导所不及的地方。

因此,笔者更同意第三种观点。从管理与领导的含义可以看出,领导一词的来源虽然产生于管理,但其理论却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管理,更具创新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课程领导完全脱离课程管理,课程管理理论的动态发展性也使课程领导理论不断地发展并超越。因此,课程领导具备课程管理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同时课程领导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完全颠覆课程管理的理念,而是更对课程管理理论研究的延伸与拓展。

总之,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是相辅相成,不可完全分离的。从理论运用的过程中,既要看到课程管理的积极作用,又要注重课程领导创新性一面的运用。而从实践层面看来,不同学校中教育的问题千差万别。因此,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的实施是无法进行明显区分的,一所优秀的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往往同时拥有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的特征,在常规性管理过程中更多地体现课程管理,而在个性化、创新性的工作中则主要体现课程领导的特点。

注释:

[1]丹尼尔·A·雷恩著,孙耀君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吴志宏,冯大鸣,魏志春著:《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Bush, T. and Glover, D.(2003)School Leadership: Concepts and Evidence [M]. Nottingham: NCSL,2003:10.

[6]李朝辉.从管理走向领导——小学校长课程领导的个案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5.

[4][5][美]彼得·诺斯豪斯著,吴荣先译.领导学: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6.

[7][8]黄显华,朱嘉颖.一个都不能少——个别差异的处理[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10.

[9]钟启泉.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M]全球教育展望,2002:12.

[10]汪菊.课程领导研究——一种综合的观点[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系,2004:12.

课程管理的概念范文第3篇

1.现代项目管理发展。包括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历史、发展过程、发展趋势、发展特点以及热点,项目管理学科的发展,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项目管理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等。

2.项目与项目管理。包括项目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与项目相关的一些概念,项目管理的定义、特点以及理念等。

3.项目管理知识框架。包括国内外几种典型的知识框架、项目生命周期过程及其管理内容、项目管理职能要素及其内容、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及其内容等。

4.项目组织与团队。包括项目组织特点,几种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及其特点,项目组织形式的选择,项目经理的责任、权力,合格项目经理的能力与素质要求,项目经理的选拔,项目团队定义、特点,项目团队的发展过程,团队组建与建设,团队成员的激励与考核等。

5.项目论证与评估。包括项目论证的定义、意义以及阶段划分,项目论证的原理与方法,项目论证的内容,项目评估的定义与论证的区别等。

6.项目计划与控制。包括项目计划的概念、层次、内容与方法,项目启动,项目目标,范围计划,进度计划,资源计划,费用计划,质量计划,项目控制的组织、流程、工具、方法,项目采购的方式以及合同的类型等。

7.项目验收与后评价。包括项目验收的概念、意义、内容、方法,项目后评价的定义、特点、目的、内容以及方法工具等。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大力推广从新产品试制到投产的全过程项目管理,在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呈现出了既规范又多样化的发展态势。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目前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课程认识不到位。当前我国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大都设在经管学院,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管理、轻技术、怕理工等课程的现象。而项目管理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其课程内容必然体现“工”、“管”结合的显著特点。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模式,是现代制造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2.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课程简单叠加。随着项目管理在制造企业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创新,教材建设问题凸显。近年来,工业工程项目管理教材几乎毫不例外地将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知识简单叠加。一般在介绍工业工程之后,就是项目管理的知识。这就使得学生难以将学到的工业工程专业知识和项目管理知识进行很好的综合应用,因此在制造企业提出其项目管理解决方案时无从下手。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由于工业工程专业开设项目管理课程历史较短,很少有实践性教学,并且设置在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也寥寥无几。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脱离,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难以更深入理解,培养技能的教学目的也受到影响。

4.案例教学重视不够。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辅助运用案例分析,过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就不能很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5.课程的教学和考核方法单一。项目管理课程课堂授课,教师较多的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通过板书或PPT授课,期终以试卷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考核。教学和考核方式的单一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一些直观感受,其结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无法融会贯通,综合分析问题能力、项目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得不到有效地培养和提高。

6.信息技术平台未能充分利用。目前很多专业软件公司开发出了多层次的项目管理应用软件投放社会,项目管理课程由于课时都安排紧张,客观上使得授课教师无暇有效地利用该信息技术平台。

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笔者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中,提出了以下对策,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1.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程。在应对全球化的市场变动中,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笔者认为,增强学生的管理意识,丰富工程技术的管理知识,开展好的项目管理教学十分必要。

2.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和项目实践。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运作,或学校直接与一些项目型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给予教师更多时间或更多的机会走出学校获取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技能和自身素质。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项目管理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到制造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并积极创办校外实习基地。引导学生利用暑假等较长节假日到制造企业参加生产活动,使其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项目管理程序、生产制造技术及项目计划与控制等环节工作及内容,以此加深对工业工程和项目管理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实际应用。

4.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市场应用的国外项目管理软件有P3、P3E、P3E/C、P6、OraclePri-mavera、OracleP6EPPM、OracleP6PPM等,国内项目管理软件以上海普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PowerPiP和PowerOn为代表。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尽可能地搭建起信息系统平台,把项目管理软件引入教学过程,以便将理论方法与软件实用操作技巧相结合,使学生具体掌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对项目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计划和控制技术及方法。

5.对课程教学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每次课程教学前后及时安排相对应的案例作情景演练,是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在课程考试方式上,将着重测试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平时到课、课堂发言情况占总成绩的20%,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出;案例讨论中的项目团队作业占总成绩的50%,根据团队分阶段提交的项目资料和成员汇报表现由项目评估师和任课教师给分;项目管理软件操作占总成绩的30%,通过考核软件操作情况得分。

课程管理的概念范文第4篇

课程管理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学校对教学工作实施管理,从而完成教学计划、大纲规定的教育任务。正确解读有关“三级课程”的基本概念,有助于对校本课程管理概念的理解。在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中,国家、地方、学校各司其职。国家制定总体规划;地方根据国家总体规划,制定地方需要的课程指导纲要,开发与选用;而学校则在国家、地方的指导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置与实施。因此,校本课程的管理必须首先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其次,每所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地开发和组织校本课程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主管理权,开发多样性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的教师为主体,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以尊重师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等。基于以上的认识,可以将校本课程管理定义为是指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和学生需要,而对课程进行的安排、实施、开发和评价等一系列的自主管理活动。体育是学校各类课程当中最能反映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之一。

由于体育课程教学环境、教学空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特殊性,这对地方和学校来说,各自的地域特征、体育传统等,都是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在积极施行国家制订的体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应因地制宜进行体育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所谓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和学校体育资源的基础上,所设计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方案。由此可见,体育校本课程不仅指学校体育教师自行开发设计的新课程,也包括学校和教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加工、再创造得到的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在我国,关于体育课程的理解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为,体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社会的教育目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规定的,或可由学生选择、规范了的体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内容、学习操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的学段所要达到的体育教育标准的总体设计。因此,本文结合以上论述,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定义为:体育校本课程管理就是对体育类以校为本的课程管理。

二、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理论基础

1.系统论

系统论是研究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贝塔朗菲曾说,系统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而各个要素的有机组合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系统,强调的是整体性。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依存,每个要素在系统中起着一定的特定作用,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否则,脱离整体,各要素将失去要素的作用。管理就是对于系统的管理,而体育管理就是对体育系统的管理,是以系统科学作为理论基础,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校体育管理系统进行详细的部署,进而建立一个高效有序的学校体育管理的组织。而方法体系则是以系统工程、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作为学校体育管理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实践方法。根据学校体育管理系统的特点,综合运用系统技术方法,形成一套科学合理且层次分明的方法体系,以实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

2.后现代主义哲学

所谓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形成,是同现代西方哲学中各个流派的升降沉浮密切相关,并随后结构主义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提倡多维视角和多元方法,以否定、超越西方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为基本特征,它表现出反本质主义倾向对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冲击。目前,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要求实施校本课程管理,培养创新意识。为此,在我国课程改革中,后现代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为学校课程改革实现了质的飞越。后现代主义课程观鼓励人们怀疑一切现有的知识权威,这对于教育理念的嬗变是一种触动。同时,后现代思想家倡导不同观察者之间的平等关系,鼓励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对话来建构他们自己的课程,教师是学习情境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除此之外,后现代课程观强调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倡导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和多元主义方法论,提倡以多种方式探究课程知识,强调个体自由和自主。

3.教育未来学理论

教育未来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以未来学及其相关科学为依托,探索学校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从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到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手段以及教育管理等都属于这门学科范围,从中探讨学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新趋势,以适应社会的变革步伐。因此,面向未来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之一。就学校体育校本的研究者来说,应该以适应未来需要为突破口,力争把未来体育教育引入到现在的教育,从而为实现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做好铺垫和准备。

三、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1.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价值体系

弄清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价值是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校本体育课程管理的价值追求应该包括健康性、创造性和专业性三个方面。首先,健康性。“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要求。因此,必须把健康作为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体育教育必须围绕五个领域目标展开,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并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发展。其次,创造性。所谓校本体育课程所追求的创造性是指参与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体育工作管理者的创造性主要包括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管理方式等;体育教师在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过程中,充分做好实现者、组织者、探索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断地修正校本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而作为学生,要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学习,使体育学习达到最优化效果。再次,专业性。主要强调的是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扎根于教学,要积累、观察、记录并通过对教学材料的研究,使体育课程更好地发挥课程的实质。

2.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

首先,以学生发展为原则。体育校本课程管理要求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学生的全面主动地可持续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决策中要让学生参与。同时,体育校本课程要给每个学生的个性张扬提供了现实条件,从学生的差异及经验出发,提供差异性教育。其次,自主性原则。依照课程管理中的权责分配,体育部门要积极地组织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权职的统一。并根据自身的实际,确保体育校本课程的优化实施。再次,全员参与的原则。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学生有权对所学的课程项目提出建议。可见,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校体育课程管理体系,需要学校各方面人员的广泛参与。

3.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机构与内容

就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体系的框架来看,需要构建有效的管理运用机制。而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组织与设计,就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机构主要包括建立“体育校本课程评议委员会”、设置专门的体育校本课程管、成立体育校本课程评价组等。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课程管理计划,对课程定期诊断、评价、修改和校正,使课程系统最大限度地接近课程目标。在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内容方面,要紧扣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第一,体育校本课程计划管理;第二,体育校本课程标准管理;第三,体育校本课程编制管理;第四,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管理;第五,体育校本课程条件管理,如教学设施配备、保管及各种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执行等。除此之外,对体育校本课程评价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指导纲要、教学大纲、课程开发等。

4.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体系的模式

学校的课程管理模式是在实践中发展,传统课程管理模式主要有学校课程管理的专业模式和学校课程管理的科层管理模式。其中,学校课程管理的专业模式对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模式的学校把学校看作是社会文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场所,充分重视教师的专业自。而学校课程管理的科层管理模式是把整个课程管理、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进行劳动分工,不同等级的课程管理者角色有很大差异。这种等级制结构和缺乏弹性的规章制度限制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忽视了学校中人际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性。随着改革的深入,新一轮教育课程教育需要全新的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模式。而全新的模式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最大化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课程管理手段上,尽可能地满足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关注教师理性和非理性在课程管理中的作用。同时,现代模式的学校课程管理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结构,能够让相关人士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管理,创造性地进行学校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的概念范文第5篇

工程管理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是从事与工程相关的管理工作,开设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的会计人才。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就业方向,在授课时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要求掌握的侧重点与会计专业的要求有所不同。只是要求了解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和熟悉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掌握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有些内容,例如会计报表,在工程管理中是比较重要的,但会计报表的编制需要一定的会计基础,就工程管理的学生所学的相关知识来说,做一张会计报表相对很难。但工程管理的学生不是专业会计人员,不需要具有独立做好会计报表的能力,只需要能看懂会计报表就可以。

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对学生来说相对比较难一些,因为在学这门课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相关的理论,不象其他课程在高中就有基础了[3],例如高中阶段学习数学、语文、政治等等,进入大学后继续学习高等数学、大学语文也就很顺利,因为有以前的基础。会计与财务管理对学生来说全是新名词,象什么是会计职能、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簿、会计分录等等过去从来没听说过,对这些新概念就会感觉陌生和茫然,不知所措[4]。

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一些相关概念和学生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有些不一样,例如,借贷记账法中的借贷二字,在课程中这二字只是记账符号而已,没有实际意义。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用自己已经形成借贷的思维来想问题,在短时间内对新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障碍,这就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惑。学生只是从书本上了解相应的知识,缺乏相应的实践,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如果学生对所讲授的知识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一遍,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更深,更容易学会,记忆更深。在教学中多用案例,案例的选取要紧扣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参与其中,便于展开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于学生理解,提高学习兴趣[5]。

课程管理的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95-03

一、概述

华北电力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之后兴办的第二个水利专业,2006年经教育部审批,于2007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7级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按照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课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是这些专业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这版培养计划安排是56学时(3.5学分),没有课程设计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2006版培养计划应用一年后,到2008年开始对2006版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制订200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这门课程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知识更新性都较强的特点,将2008版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课程调整为48学时(3学分),另外增设了1周(1学分)的课程设计。依据新修订的200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华北电力大学2009年开始实施433核心课程建设计划,433核心课程包括4门公共基础课、3门专业基础课和3门专业课。其中,《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成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433核心课程之一,经过2年的建设,该课程顺利地通过了学校433核心课程的验收,目前该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正逐步进入优化完善阶段。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完成了基础知识学习后接触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是水文学及水资源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建设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建设包括教学大纲、教材、课程设计任务书、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

1.教学大纲的制定。根据200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以电力学科为主的“大电力”特色,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要为“水电”做基础性工作的宗旨,在2006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教学大纲,对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和规定。要求掌握水资源评价的概念、方法等,其中主要包括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的分析和评价、区域的水资源及水质评价等,掌握国民经济生产、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需水预测,以及水资源供需分析方法,初步了解水资源分配及优化配置的模型和方法,掌握现代水资源管理的相关基本理论、经验和制度方法等。

2.教材的选择。目前,国内正式出版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方面的教材主要有:(1)朱岐武主编,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该教材主要是按照国家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特点编写完成的。(2)高桂霞主编,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该教材适合于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3)李彦彬等编写,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该教材涵盖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以及水资源利用方面的主要内容。

在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的教材中也包含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方面的内容,这方面的教材主要有:(1)左其亭等编著,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该教材包含了水资源评价、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水资源系统分析方法、水资源规划以及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2)董增川主编,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该教材包含了水资源的概念及分类、特点,水资源评价的概念及方法,水资源需水预测、供需平衡分析,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系统运行调度、综合规划、管理及水资源科持续利用等内容。(3)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编制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是一本很好的指导水资源评价与规划工作的工具书[1]。这些教材涉及的面较广,基本涵盖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方面的相关内容,但是作为本科生的教材,内容上既要有一定的广度,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深度,更关键的是内容一定能反映最新的相关理论或技术方法,鉴于此,笔者主编了华北电力大学《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校内教材,该教材突出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这门课程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强调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是一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课程,内容方面包含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综合评价等,着重介绍评价的数据资料准备、评价的程序,评价的新方法中包括物元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属性识别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和信息熵法等6种方法;水资源管理的内容增加了目前我国最新的水资源最严格管理以及“三条红线”制度等方面,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新的水资源评价方法及水资源管理的理念将不断出现。

3.课程设计任务书。根据华北电力大学强化“重实践,强能力”的办学特色,依据一周5天的设计周期编制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课程设计任务书,其内容包含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基本数据资料、课程设计要求以及时间安排等设计内容,具体包括水文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处理、不同保证率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可利用地表(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水量的计算及预测、供水需水平衡分析、水资源管理对策和措施的制定等内容。

4.教师队伍建设。经过6年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由3~4名副教授以上的中青年教师组成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教学的教师团队,由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背景的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老师投入到一线教学的工作中来,可以充分利用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对该课程的不同的理解方面,使课程教学能够集思广益,使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三、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

1.课程学时数较少。我国高等学校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要求下,基本都压缩了专业课的学时数[2]。一般3学分都是48学时,要想把水资源评价的基本理论、评价方法、评价程序以及水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等全面详细地教授给学生,难度比较大,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补充很多课外的基础知识,比如补充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水价理论方面的教学要求;补充优化原理与方法的知识,以满足水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学习等;补充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水资源数量评价方面的学习等。

2..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由于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不断涌现出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规范等,但高校的专业课教材一旦选定就要使用几年,难免出现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的情况发生,其教学内容还偏重于传统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方法的讲解,而对诸如水安全评价、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以及制度建设等新理论、新技术的介绍较少,造成学生在校所掌握的知识滞后于当前学科发展进程[1]。

3.学科交叉性较强。随着水资源的紧缺,水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使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越来越成为一门理论内容交叉性强、应用面广的课程,涉及到水与资源、水与环境、水与生态、水与经济、水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技术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3S”技术的发展,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任务越来越复杂和多样。

4.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较低。从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听课中只是去记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程,而不是针对具体的水资源问题去寻求和思考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或措施,主要是为了期末考试的试题而去听课,这样就使得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而是为了考出好的成绩而去学习,缺少对目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将水资源管好、用好提出自己的、具有原创性的想法和建议。

四、教学改革

针对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以上几方面问题,笔者逐渐从教材的改革、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考试方式的改革和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等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教材改革。如前所述,笔者编制了一本校内教材,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引入到教材中来,比如在需水预测中,对于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加入了改进的湿周法、Tennan法、以及流量历时曲线法等[3];对于水资源管理中的加入了水权理论以及我们国家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理论的“三条红线”制度等,以尽量减少教材与实际工作的滞后性。

2.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及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现代教学逐步摆脱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发和利用电子讲义、电子课件、水资源水工程方面的录像、图片、以及多媒体PPT课件等,尽量将比较抽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难以理解的技术方法等用形象的多媒体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更便于理解和明白,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并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由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学”。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课时的不足[2]。

3.考试方式的改革。为了防止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原理和公式,以应付期末考试的试题,我校改革了传统的闭卷考试的方式,采取老师统一命题或自命题的方式撰写课程论文,课程论文要有统一的格式和内容,内容要包括摘要、英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其中摘要必须在200~300字之内,而且要有研究意义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四部分,参考文献在20~30篇以上,而且英文文献要占一半左右,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撰写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为撰写毕业学位论文打下扎实的基础,也为本科生参加各种竞赛、发表学术论文提供必要的支撑。

4.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由于水资源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交叉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多发现跟水有关的问题,先后指导10多名学生根据水与环境、水与生态等方面的知识,申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其中2项获得国家级优秀的好成绩,而且以这些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发表的SCI或EI收录学术论文3篇,增强了学生学习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兴趣。

五、结语

根据华北电力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课程教学经验,本文对这门433核心课程包括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选择、教学手段、考试方式以及如何鼓励大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按照《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丰富、拓展和必要补充,逐渐培养学生对水资源专业领域的了解和把握,通过撰写课程论文逐步实现本科生独立完成学术文献的总结和综述、完成研究方法的实现、研究结果的阐述以及研究结论的得出的能力,真正培养本科生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窦明,左其亭,李桂秋.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91-94.

[2]黄健,潘法康.《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09,(11):162.

课程管理的概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课程标准;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212-02

应目前高等专科院校会计相关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本文对会计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财务管理的课程标准制定进行探索。文章从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和要求,课程内容和要求等六个方面展开探讨,以期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启示。

1 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财务管理学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讲述资金时间价值、风险的财务理念,企业的预算、筹资、投资、经营、分配、税务、财务分析等各种财务活动的管理方法。本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位置。

课程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务管理的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以及应具备的财务管理业务水平。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该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后续课程还有管理会计学、金融会计学、预算会计学、税法、经济法等。

1.2 课程基本理念

财务管理课程以培养学生们的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管理方法为重点,教学内容是基于实际工作中企业的具体财务活动而设计的,通过课堂讲述和练习来实施。课程的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内容排序遵循职业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服务为宗旨,彰显能力本位,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

1.3 课程设计思路

财务管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培养学生财务理念,掌握企业各种财务活动的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理念是学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进而从事更高层次的经济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企业的财务活动更是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这些都是学生就业后每天面对的工作内容。职业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工作任务的变化,依赖于工作过程这一载体。针对行业特点,序化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以“立德树人、培养职业能力”为己任,把财务管理专业学习从“应试”引向“应用”、从“学业”引向“就业”, 因此,财务管理课程着重了这两方面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末来职业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服务。

2 课程目标和要求

(1)每学期初制定授课计划,授课内容应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每月由教研室集中检查一次,并由系部和教务处不定期抽查。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具备掌握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的财务理念和确认方法,掌握预算、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税务、财务分析等各种财务活动的管理方法,具备在实际工作中处理类似业务的工作技能,完成知识性目标和技能性目标的双重目标。

3 课程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主要按照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将与企业有关的财务活动分解成筹资、投资、分配、运营等若干主题,课堂教学内容均围绕这些主题展开。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知识+技能”的培养理念。教学内容由以下教学单元构成:

(1)复习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

(2)财务管理概述;

(3)资金时间价值 风险与收益;

(4)预算管理概述与预算方法 全面预算;

(5)筹资管理概述 股权筹资 债务筹资 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 杠杆效应;

(6)投资管理概述 财务可行性要素 财务可行性指标测算 项目投资决策方法与运用;

(7)营运资金管理概述 现金管理 应收账款管理 存货管理;

(8)收益与分配管理;

(9)税务管理概述 筹资税务管理 投资与营运税务管理 收益分配与税务风险管理;

(10)财务分析与评价概述 上市公司基本财务分析 企业综合绩效分析。

总计:90学时左右,理论课和练习课各占50%。

4 教学条件

4.1 软硬件条件

理论教学场地及设施要求:采用多媒体授课的须具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4.2 师资条件

职业能力要求:任课教师需具备会计和财务方面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符合双师型的要求。

5 课程实施建议

5.1 教学方法建议

针对财务类教学的特点和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张教师精讲解,学生重理解、多思考、多练习,最后达到掌握的要求。构建交互式、参与式课堂教学体系,将教师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学生中心法贯穿在课堂教学中。

5.1.1 教师讲授法

教师紧紧依照教学内容,讲授重要知识点、概念、理念、公式、方法。做到重点突出,难点详尽,基本点全面。

5.1.2 案例教学法

每一章都设置小型例题和综合案例,结合案例讲述知识点的运用,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理解概念,掌握方法,熟练技巧。

5.1.3 学生中心法

知识讲授给了学生,还必须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大量课堂练习,课后辅导发现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保证“教到了,学会了”,避免眼高手低。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会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5.2 教材编写与选用建议

(1)财务管理学是一门经济类学科,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决定了财务管理的知识更新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财务管理教材选用的原则是,实用性和前瞻性。

建议给每届学生选择当年最新出版的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该教材有两大优点:一、教材每年更新,知识最新,符合学生毕业就业的现实工作环境;二、最权威,该教材由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写,学生就业以后,参加初级、中级技术资格评审,考试用书就是这套教材,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学习的可持续性。

(2)推荐教材。《财务管理》,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5.3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基本教学资源:财务管理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试题库、课件、授课计划、图书资料等。

(2)网络教学资源:

中华会计网校 省略/;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省略.cn/;

中国会计网 省略/。

6 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6.1 评价内容

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关注结果,另一方面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6.2 评价主体

针对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和作业反馈的形式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评价主体,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相结合多方位测评。

6.3 评价形式

教师注意采取多元化、适当的评价方式。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可以依照课堂表现、作业情况、阶段测验、出勤情况等进行评估,在终结性评价中,主要依照期末测试成绩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参考文献

课程管理的概念范文第8篇

1.学习内容较多。

我国2006年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修改后,在准则体系中包含了38个准则,除了极少部分特殊业务和难度较大的内容在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中没有涉及,绝大部分常规经济业务内容都纳入了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因此财务会计课程对于学生来说需要学习的内容多,信息量大。

2.学生学习难度较大。

由于财务会计课程学习内容多,特别是对于初学者,又没有什么实践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对财务会计课程当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和知识点在理解上都会存在困难,大部分学生都会感到很抽象,学起来很难。例如: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或有负债等概念理解对于学生而言就比较难理解。因为对这些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需要学生对金融方面的知识要有所了解,这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

财务会计这门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学习的成功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甚至对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都会产生及其重要的影响。那么对于会计专业教师来说,怎样确定一个合理的、科学的、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和任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8大会计工作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满足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并结合财务会计课程的自身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总结出3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在财务会计学习的过程当中,应当理解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的相关概念,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方法,对企业各类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编制的基本原理都必须掌握,并且能编制财务报表。

2.能力目标:

教师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对专业知识和相关概念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如:自主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知识、技术的更新都非常之快,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就变得很重要,因为课堂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都是有限的,需要学生课后的自学和独立思考,快速有效地获得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

3.素质目标。

素质是一种内化习惯、的思考方式及行为方式。对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而言,应当在此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素质、会计职业素质。终身学习素质是学生能偶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过程中培养喜欢学习会计、善于学习会计的一种习惯和品质。会计职业素质就是培养学生概念对财务的一种专业敏感性和和职业思维。

三、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的模式运用

(一)支架式教学法

支架式教学法是为学生提供一种理论框架或者概念框架,使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有个基本的了解,该框架类似于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去向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前行,形成新知识。该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如下步骤:第一,围绕学习主题,按照最近发展区要求搭建支架。第二,通过引入情景,让学生逐步了解支架中的相关层次与节点,为其理解概念框架和后续自主学习奠定基础。第三,让学生在已建构起来的概念框架下开展自主学习,获得更多的新知识。第四,分小组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对不同意见进行分析,从而对学习者个体前面建构的知识、概念框架进行修正、补充与完善,并形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第五,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结果进行反馈评价。支架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对于结构化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让学习者逐步一种学习能力,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对于非结构化的知识的积累有一定难度,而且给定既定的概念框架不利于学习个性发展和特长的发挥。

(二)以EIP-CDIO教学模式建构财务会计课程

EIP(Ethics,Integrity,Professionalism)是指讲道德、讲诚信和职业化,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是构思—设计—实现—运行。

1.课程定位

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教学和实践活动,针对就业,面向岗位培养具有能熟练完成出纳岗位工作、能正确确认、计量企业经济活动和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产品、能规范管理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专业能力以及对应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职业人才。同时,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财务管理原理、应用财务管理方法、了解社会审计的业务流程与方法的专业能力,并基本具备企业财务管理和社会审计所对应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随着我国会计概念框架建设的完成和会计核算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财务会计课程也更加重要。会计职业能力中关键的核算能力、后续发展能力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对本课程掌握的程度。财务会计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会计职业岗位关键能力的核心课程,学生只有从根本上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才能胜任会计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因此该课程的开设需要符合会计工作职业岗位的要求,比如出纳岗位要求的专业能力:(1)能熟练办理现金收支结算业务、银行转账结算业务;(2)能明辨现金和各种银行结算票据的真伪;(3)能按照规定保管现金和各种结算票据;(4)能按照规定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会计核算岗位要求的(1)能正确理解会计信息产品生产活动;(2)能正确对应产品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生产规程、加工方法;(3)能正确总结会计信息产品的特点。

2.课程建设思路

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系统掌握企业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实务管理的综合职业能力,即操作能力、协调与沟通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和会计职业道德观念。财务会计课程建设的思路是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行动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课程整体设计,使专业能力培养与会计岗位能力需求相匹配。以会计工作任务为载体,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和会计工作岗位的职业情境中,认知职业环境,接受会计工作任务,与他人分工协作,逐步完成经济业务的核算和分析等工作任务,达到课程建设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EIP-CDIO教学模式建构财务会计课程的设计

在课程开发上,采用基于账务处理工作过程开展项目教学。以会计岗位工作内容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以会计工作流程作为教学过程,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或工作子任务为驱动,以业务工作标准为主线,每个任务授予基本的知识后,即辅以业务单项实训,并针对各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将诚信教育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

4.EIP-CDIO教学模式建构财务会计课程的实施教学进程。

财务会计课程包括3大项目,基础项目6课时,专题项目90课时,综合实训2周。(1)基础项目:财务会计内容认知6课时。(2)专题项目:货币资金核算(出纳岗位)8课时;应收及预付款项核算(往来款项结算岗位)8课时;存货核算(存货核算岗位)12课时;固定资产核算(资产核算岗位)14课时;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核算(资产核算岗位)4课时;负债核算(职工薪酬岗位、往来款项结算岗位)16课时;所有者权益核算(资金核算岗位)4课时;收入、费用和利润核算(财务成果岗位)14课时;财务报表编制(会计主管岗位)10课时。(3)综合实训:综合模拟实训2周。实践教学。按照教学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逐步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实现学生向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岗位工作人员的迁移,具体表现为以下环节:(1)课前观摩与企业调研。在课程开设前,组织学生到校内外实训基地认知学习,一是播放企业视频、利用模拟企业经营教学软件向学生介绍企业产、供、销等经营活动基本业务流程和凭单传递,存货资产流转路径,使学生感性认知企业经营。二是组织学生到企业观摩学习,并对制造业的经营环境、产品生产工艺和企业管理特点进行调研,以便于顺利完成“企业环境,工作岗位认知”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为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奠定基础。(2)课堂单项和综合实训。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按课程设计要求分组进行岗位实训,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在期末利用2周时间进行课程综合实训,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融“教、学、做、评”为一体,教师以会计岗位工作过程与任务引导推动项目教学内容,指导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学生是在虚拟角色设定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按会计岗位工作要求仿真实训,确保了教学的有序进行,使学生既感知了会计业务工作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初步具备了从事会计核算与管理的能力。

5.考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