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县域商业未来发展规划

县域商业未来发展规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县域商业未来发展规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县域商业未来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一、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机构设立地点城中化。村镇银行设立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填补农村区域金融网点空白,支持“三农”建设,完善支农金融服务。但从实际设立的情况来看,多数村镇银行的总部设在县域主城区,下辖的支行设立地点也多位于开发园区或各县的经济发展中心地带。未来发展规划中,部分村镇银行甚至没有在乡镇地区设立分支网点的打算,其管理中心和经营重点明显向县城中心地带倾斜。

(2)注册资本规模扩大化。银监会为引导各家银行到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切实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放宽了准入门槛,规定在乡(镇)、县(市)设立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最低限额为100万元和300万元。而地方政府却把在当地设立村镇银行作为一种引资项目,希望尽量做大注册资本,以增加信贷投放。同时,主发起人也愿意做大注册资本,以增加单笔贷款额度,但对村镇银行所需承担的资金成本以及业务逐步发展的规律等因素均缺乏通盘考虑。据调查,目前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普遍在5000万元左右,已远远超过最低限额。

(3)发起人选取规模化。主发起人在组建初期征集其他发起人时,只着眼于未来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展,被企业的规模和影响力所左右,导致村镇银行的股东结构单一,规模化民营企业股东和有政府背景的官股成为其主旋律,投资的融资性目的明显,严重忽视了吸收设立地小企业、种粮大户甚者普通农民在当地的宣传力。因此,村镇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相比,既缺乏令农民信服的资金实力又缺少社会认知度,吸储难度很高,由此对村镇银行资金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等造成不利影响。

(4)高管人员设置附属化。绝大部分的村镇银行高管人员与主发起行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一是村镇银行的董事长大多由主发起人派员担任,经营思路和发展模式容易回到主发起人的经营模式,并最终成为主发起人在农村的一个经营网点,难以处理好法人与分支机构的关系。二是村镇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也大多来自主发起行,在管理行为、制度设立和办事程序上与主发起行雷同,缺乏配合实际情况的开拓创新精神,影响了业务的开拓。

(5)机制建设薄弱化。一是支付结算体系不畅。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机构,应当新设各项结算信息系统,但大量资金投入会增加村镇银行的运营成本,为减小经营压力,目前绝大多数的村镇银行仍然是依附主发起人的结算渠道来开展业务,效率差且成本高。特别在主发起行是异地机构的情况下,由于支付结算业务的收费高于本地机构,往往会造成客户的误解和不满。二是人力资源配备不足。村镇银行通常整体人员较少,并且缺乏业务熟练的中层管理人员,在开展贷款额度小、覆盖面广的“三农”业务时明显力不从心。

二、原因分析

(1)商业性和政策性存在冲突。村镇银行是基于商业化模式运行的独立法人机构,首先考虑的是投资回报和自身发展,在资本逐利性和规模经济等内在规律的作用下,村镇银行更加倾向于将机构设立在县城中心或开发园区等易于发展的区域,而不是面向农村,不折不扣地履行政策定位。

(2)市场竞争的压力。一是由于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过度依赖贷款增长和存贷利差的发展和盈利模式,使得村镇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愈来愈求大求全。主要表现为注册资本不断增加,贷款集中度逐渐提高。在受单户比例控制的情况下,增加注册资本是村镇银行提高贷款额度,争取企业客户的重要途径。二是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网点少,覆盖范围小,市场认可程度低,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储蓄存款的增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寻求财政性存款以及单位存款来实现规模扩张显然更加有效和便捷。

(3)经营管理依赖发起行。村镇银行的发起人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日常运行大都照搬发起行的经营、管理体系,虽然是独立的法人机构,却没有自主创新建设的意识。在机制和业务系统建设等方面也完全依赖发起行,没有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的,能够为当地“三农”服务的经营体系和产品体系,导致村镇银行的经营发展渐渐偏离了服务“三农”的政策初衷,不仅没有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补充者,反而变成了传统商业银行同质化经营的参与者、效仿者和竞争者。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目前,国家对村镇银行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政策不明确,各地区的政策也各不相同。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在营业税率、企业所得税、存款准备金等政策上没有额外获得更多的扶持。再加上农户和农业贷款信贷风险相对较高,信贷风险带来的损失难以弥补,村镇银行的支农积极性面临拷问。

三、对策建议

(1)明确市场定位,服务县域,服务“三农”。在目前村镇银行经济规模较小、辐射范围有限的情况下,定位于“服务县域经济”是比较客观和理性的选择。村镇银行应坚定不移地加强政策定位约束,紧密地扎根县域,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吸收县域优质客户。再由县域辐射到乡镇,逐步设立分支机构,并能根据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基于“三农”特色,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提供金融服务。同时村镇银行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当地企业、居民、农户的认知度和信任度,牢牢抓住县域和农村市场。

(2)转变经营理念,实现差异化经营。一是产品差异化。村镇银行要针对不同客户、不同行业的经营特点和需求特征,积极开发制定适宜的涉农信贷产品。二是价格差异化。村镇银行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利率市场化下的优势,灵活调整存贷款利率,给予不同客户不同的利率和收费标准。三是服务差异化。村镇银行要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提供客户更便捷、更贴心的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尊重市场规律,选择适度资本规模。确定村镇银行注册资本规模时,既要充分考虑设立地经济条件、人文环境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坚持因地制宜,又要考虑其自身的分红压力、经营需求、股东质量、政策许可及主发起人的现有资本水平等因素。为此,对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在科学测算农村地区资金需求及机构饱和度的基础上,采取市场化方式促进民间资本投资参股,促进规模型村镇银行发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设立小型化村镇银行,逐步发展。

(4)加强系统建设,加大金融创新。村镇银行要在借鉴传统股份制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管理体系,及时掌握当地农村金融服务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积极创新,重点开发与自身及所在地区相适应、与“三农”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发挥政策定位效应下的社会职责。人民银行要鼓励村镇银行加大先进支付结算服务设施的投入,加快农村支付结算网络建设,利用跨行资金清算平台,努力实现农村结算网点的资源共享,方便农村客户在就近的结算网点办理业务。

县域商业未来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兖州市作为鲁南经济带县域发展的排头兵,经济社会发展处在新的起点上。江成同志指出兖州市要努力实现高层次高水平上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在提到兖州未来发展思路时,他提出“一个总体要求”、 “三个率先”和“五个显著提升”,总体上立足“好”、突出“快”,坚定不移地推进跨越式发展。“三个率先”,就是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鲁南经济带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实现“五个显著提升”,就是产业结构层次、改革开放水平、城市功能形象、自主创新体系和社会保障能力显著提升。这寥寥一段文字,包含了兖州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也包含着江成书记众志成城的信心。

对于兖州未来的产业体系模式,江成同志做出了一个“转化”的阐述,他强调要突出发展现代工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就要形成科学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经济战略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由资源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由传统产业为主向传统产业高新化转变,由大企业支撑大产业向大产业引领大集群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壮大骨干企业群体,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培植销售收入过100亿元、50亿元、10亿元的梯次强企方阵,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造纸包装、新型化工和农产品加工基地。适应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居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坚持生产业和消费业一起抓,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传统商贸业、房地产业、文化旅游业、农村服务业及金融、信息产业。坚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健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转变。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发展,力争五年内新兖镇跻身全国乡镇20强,谷村、大安、兴隆庄镇跨入济宁市前10强,其他镇前移10个位次以上。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江成同志做出宏观部署的同时,更注重民生建设。紧抓民生,加强社会建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基本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番恳切的承诺,也印照出了“天下为公”的蓝图。

县域商业未来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一、遂溪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 遂溪县围绕争当湛江市县域经济发展龙头和打造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示范区的目标,深入实施“工业经济立县、生态文明建县、协调发展兴县”战略,工业经济发展成效明显。

1.工业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近几年,遂溪县依托工业园区为载体,全面落实“工业经济立县”战略,工业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如图1)。 截止 2011 年,全县工业总产值更是达到了221.3 亿元,同比增 20.4%,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163.6 亿元,同比增 26.5%,居全市十县(市、区)第三,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 44.1亿元,同比增 22.9%。

2.工业企业规模、效益不断扩大。 2005 年遂溪县仅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 家,近几年工业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平均每年增加 6 家左右。 截止目前,共有工业企业3546 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82 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 14 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 387家,个体工业企业 3077 家。工业企业效益大幅提升,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6亿元, 增长 24.2%; 实现利润总额 2.3 亿元, 增长110.7%。 1 至 11 月,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8.35%,提高 40 个百分点,居湛江市前列。

3.工业园区、基地建设成效明显。 为深入实施“工业经济立县”发展战略,主动承接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及湛江钢铁、石化等大项目上下游配套产业,遂溪县致力建设白坭坡、岭北、杨柑、城月、洋青、 北坡等六大工业基地。 总体规划用地面积42864 亩,已完成征用土地面积约 7500 亩,北坡、城月、 洋青三大工业基地环评前期工作完成 80%,六大工业基地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 亿元, 落户企业46 家,完成总投资 41.9 亿元。

4.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增强。 2011 年遂溪县共引进50 个项目,计划总投资金额达 92.32 亿元;其中在建、筹建项目 14 个,总投资金额达 8.12 亿元;新签约项目11 个,计划投资 35.75 亿元;正在洽谈项目 25个,计划投资48.45 亿元。 今年 1 月,遂溪县招商融资项目签约仪式在湛江市政府一号会议室举行,现场签约项目14 个,总投资额超过 68 亿元,涉及工业、农业、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包括总投资30 亿元的深圳市联讯100MW 太阳能光电发电站项目、总投资1.5 亿元的湛江统一企业有限公司饮料二期项目、总投资16 亿元的中电投遂溪风力电场项目等。

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长久以来,遂溪县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县。新一届领导班子认识到“工业强,则县域强”发展硬道理之后,紧紧围绕“工业经济立县”的发展战略,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工业优势地位逐步显现(如图 2)。 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制糖、建材、饲料、机械、电力、造纸、纺织、农海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医药化工、矿产加工等门类的工业体系,产业集群效应和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呈现七大产业齐头并进的局面。

二、遂溪县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遂溪县在推动工业经济发展中卓有成效,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瓶颈, 制约着当地工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1.工业总量较小、企业规模不大。 虽然,近年来遂溪县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但相比湛江市的霞山区、坡头区、开发区、廉江市等地方,还存在一定差距,工业在整个 GDP 中比重还偏小。 要把遂溪县打造成为湛江工业发展的第二高地, 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优势,实现跨越。 就目前而言,县域内中小规模的工业企业居多,支撑行业发展的优强龙头企业较少。据初步统计, 遂溪县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占到总数的2.31%,示范带动能力不强,必然影响到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进度(如图 3)。

2.产业层次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从产业层次来看,遂溪县现有的工业企业中,绝大多数还是依靠地方资源实现的一种初级产品的粗加工型,缺乏技术含量,深加工程度不够,就决定了其产业链不会太长,产业层次还处于较低层次 ,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也较弱。如制糖产业、建材企业,大多只局限于初加工,且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利润少。但相对来说这些企业,多耗能、耗水,且废弃物排放比例较高,因而,节能减排任务较重。 二是从产业结构来看,遂溪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较大,工业主导地位不是很突出(如图 4)。 且县域内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占据的比重较大,如制糖、造纸、农海产品加工等。 而高新技术企业少,形成自己品牌的产品少,多数属于上游产品,附加值低。

3.企业管理水平低,技术水平落后。 以遂溪现有工业企业来看,不仅规模普遍偏小,且管理水平和层次也普遍偏低。 特别是民营企业,大多是从个体基础上发展而来,有相当一部分还停留在家族式管理层面上,管理机制落后,管理方式陈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状大,也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 再加之管理人员观念落后,做大做强的意识不强,缺乏合作、协作意识,致使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普遍较弱。 还有企业自身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能力也比较缺乏,研发机构不健全,研发投入极低,包括科研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都比较匾乏,导致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不高。

4.投资总量不足 ,园区建设滞后 。 目前遂溪县委、县政府正致力于发展园区和基地建设,但由于地方财力有限,2010 年遂溪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3.4 亿元,就决定了投资总量不会很大。 截止目前,遂溪县也未能申请到省级产业转移园,未能争取上级的建设配套资金,各工业基地的建设资金只要依赖于本级财政的投入。作为欠发达地区,地方财力相对吃紧, 必然影响到工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因此,大多基地只完成了基本的“三通一平”工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不可避免地影响落户企业按时进驻和顺利投产, 给招商引资成效造成影响。

5.工业基地产业特色不够鲜明。 遂溪县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基地有:白坭坡工业基地、岭北工业基地、杨柑工业基地,虽然各基地在规划定位上比较明确,但在现实引进项目过程中,却存在盲目性、随意性,最终导致工业基地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引进的企业五花八门。正由于基地主导产业不突出,因而内部企业也没有形成以龙头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产业集聚度较低,大大降低了园区的吸引力,影响到基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6.企业融资难,资金瓶颈制约严重。 对于欠发达地区, 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大瓶颈无容置疑就是资金问题,遂溪县工业发展中也遭遇到这一困境。目前遂溪的存贷比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方面说明遂溪的贷款市场不够活跃,金融机构可贷资金充裕。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遂溪目前存在企业缺钱贷不了款,银行有钱贷不出去的两难局面,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也不利于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

7.用地指标少,企业引进难度大。 由于国家对于土地政策的严控, 致使许多欠发达地区在引进项目的同时,又受到用地指标少的困境。特别是现在土地征用和使用的手续不断规范和严格, 加上遂溪县土地储备不足, 所以对于引进项目的征地问题难度不断加大,落户企业由于用地问题不能解决,而迟迟不能动工建设,最终不得不放弃投资,也不在少数,这些无疑都大大制约了县域工业的发展。

8.政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遂溪的政务环境虽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面对承接省内的“双转移”和钢铁、石化上下游产业链的历史机遇,仍然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诸如审批程序繁杂,办事效率地下,“吃、拿、卡、要”等等现象还存在,导致项目落地进展缓慢, 严重影响项目工程进度和招商引资的效果,都对遂溪工业经济跨越发展造成极大的制约。

三、遂溪县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路径依赖

1.科学规划布局,明确发展目标。 作为遂溪县委县政府,要根据本地的区位及资源禀赋,立足于整个湛江市发展规划中的定位(湛江美丽的后花园)和区域发展的重点,科学规划全县产业资源的整合和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主导产业,形成各个园区差异发展的格局。 同时,要从整个县域财力和实际出发,着重发展一两个重点园区和基地,实现重点突破,兼顾全局,分布推进。 目前,在遂溪六大工业园区中,白泥坡和岭北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较好,进园企业的规模和档次也相对较高,应作为发展重点。 再就是主导产业的定位,既要考虑既有的传统优势产业,如制糖、造纸、农林海产品加工等;也要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新能源、新医药等,统筹兼顾。 对于工业园区的建设,要立足长远,起点要高,要上档次,功能完善,以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 还应突破各镇域、各园区的行政区划局限,根据产业链发展的需要和特点,以及节能减排、循环发展的需要,科学安排进入各个园区的项目,突出主导,体现产业集聚,促进产业在空间上的有序布局。 包括要根据具体产业的国际国内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准确定位支柱产业发展的方向。 以及根据产业规划,制定实施一系统扶持政策,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等等,都需要科学谋划,统筹发展。 在做好科学规划基础上,还要注意形象策划,以便于宣传、推介,争取更多投资和项目引进。

2.加强园区建设,发挥集聚效应。 第一、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完备与否是决定招商引资成效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搞活工业基地和园区的重要支撑。 因此,在目前遂溪地方财力有限的前提下,应该有选择、有重点地建设好一、两个园区,诸如白坭坡工业基地和岭北工业基地。 使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能基本达到企业发展所需的基本功能,能满足落户项目建设、生产需要。同时,还要完善工业园区的生活设施,做到生产、生活一体化,方便企业员工生活,才能真正将项目“招得来、留得住”,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第二、优化产业布局,发挥集聚效应。 在入园企业、项目的选取上,要根据工业基地的产业定位,重点选取产业链长、带动效应强的龙头企业,以便于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布局。 比如积极实施“亩产吨糖县”工程,致力培育大型糖业集团,继续加大糖业综合利用项目开发,延伸糖业产业链条,构建全国最大的蔗糖产业集群基地,打响“中国第一甜县”的品牌;全力以赴支持国电集团火力、风力发电项目和粤电集团生物质发电项目尽快建设,用电力带动所有工业发展,用电力引领遂溪经济大发展。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的明晰,对于采取产业链招商的措施,打造“化工基地”、“钢铁、 石化配套基地”、“新能源基地”等专业园区,使基地内企业成产业链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形成集聚效应。同时,在入园企业的选择上,还要吸取经验和教训,避免走弯路 ,欢迎 “两高两低 ”(高投入、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企业入园。第三、 以壮大优势产业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方向,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撑力。 一方面,要扶优壮强优势主导产业。在积极响应广东“双转移”发展战略的同时,充分发掘本地的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巩固和壮大遂溪县制糖、 农林副产品加工、饲料、造纸等主导产业的优势地位,努力解决制约这些主导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新型能源、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鼓励企业与专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进行对接,推进产学研合作,并加强成果转化率,带动地方新兴产业的发展。第四、引导园区企业本土化发展。一是要使企业融入本地产业链,利用本地资源发展,避免“飞地经济”。如岭北工业园区的台湾统一饮料集团,政府要有计划地促使企业研发采用本地水果作为饮料原材料的技术 (可由政府出面联系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这一方面可以提高本地果农的收入,同时也可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二是企业用人的本地化,提高本地就业率。政府可采取措施对吸纳本地人员就业的企业给予奖励、 或相关优惠政策。 特别是鼓励企业吸收本地的优秀人才参与企业管理,为本地培育高水平管理人才。第五, 进一步创新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 确保园区管理机构权责分明,服务到位。 对建设成熟、功能完善、管理规划的工业园区,在全市范围内进行PK,并对胜出方给予资金扶持或者用地指标上的优待。 积极推行工业园区建设的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管理的开发机制, 鼓励有实力的投资者参与开发园区建设。

3.紧抓招商引资,增强发展后劲。 遂溪县域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还在于资金少,投入不足。 因此,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是实现工业经济腾飞的先决条件。但就目前的形势而言,由于国家土地政策的严控,遂溪土地资源储备不足,用地指标少,又是制约遂溪招商引资的重要瓶颈。 因此,作为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扩大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又要节约集约用地。所以,在招商引资时可以考虑把好两个关:一是要设置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标准(分行业制定),相同行业优先考虑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大的企业入园落户。二是在筛选入园企业时,把单位土地面积税收贡献纳入考核范围,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单位土地面积税收贡献大的优先考虑。三是积极争取引进国家、省鼓励项目,实现特批用地指标。 这样既有利于充分整合和利用土地资源,同时,也解决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资金“老大难”问题。 在招商引资中,还需注意方式方法的创新,以及体制机制的保障。(1)创新招商工作方式。 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应打破常规,大胆探索和创新。 一是接对招商。在发挥领导招商、驻外招商优势的基础上,与省内外发达地区建立友好关系,或者与驻点招商城市的行业协会、产业协会加强合作,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成功率。 二是网络招商。 通过建立遂溪招商网,组织企业上网,建立网上动态项目库;推介招商项目,着力扩大网上招商的成效。 同时,根据各个园区产业链发展需要,通过网络广泛搜集了解相关产业的信息,提高招商的针对性。 三是以商引商。 以商会名义招商引商应该成为一种新模式,其招商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四是敲门招商。由专业人员组成专业招商队,专门开展招商引资工作。(2)创新招商机制。首先,要创新考核体系。将考核指标由单纯的“数字化”向结合产业优化、技术创新、行政服务水平提高等综合考评转变。 其次,要创新激励机制。对于招商引资贡献巨大的团体和个人,给予重奖,焕发其积极性。 组织优势项目、成熟园区的申报,争取上级资金,支持项目、园区做大做强。从技术创新、品牌效应、财税贡献等入手,制定相应政策,以税收反哺或者直接奖励等措施,扶持企业发展壮大。 同时,可设立项目专项基金,扶持重点项目发展。最后,要创新协调机制。针对重大项目,通过建立省县联动、市县联动、企业联动的有机联动机制,促进系统协调。(3)拓展融资渠道。在立足 BOT、BT 等融资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他融资模式:一要加强银企合作。 完善政府、银行、企业联席会议制度,经常性组织银企合作及项目推介活动。 金融机构要创新工作思路,改善金融信贷审批、信用评级、信贷考核、抵押担保、利率定价等管理机制,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二要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拓宽外资、民间资本进入遂溪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渠道,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担保体系。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有销路,市场行情好,经济效益高,信用度好的企业,县里可协调金融部门为企业在流动资金、技术改造、科技开发、增资扩建等方面的贷款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支持工业园区建立担保机构,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商业性、 互担保基金和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三要进一步激活民间资本。创新民间资本投资方式,加大开放民营经济领域的力度,进一步放宽经营范围,简化开办手续,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办厂、入股参股和进入技术改造等范畴。

4.加快科技创新,构建竞争优势。 (1)落实政策,加强政府引导作用。 在对已出台的科技政策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遂溪县科技政策法规的优势和不足,并结合遂溪县的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保护和激励自主创新、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和法规体系,使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备、系统和科学。(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筹资和引进外资为主要来源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新型科技投融资体系。 建立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资金保证体系和技术创新投资的风险与担保机制, 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力度。 积极鼓励和引导遂溪县工商企业投资科技、兴办民营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3)围绕产业,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对于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并进一步推动成果转化机制。 在重点产业和优势技术领域,可借助于湛江市的高校、科研所、各类科技创新中心的力量,积极创建科技创新的平台,建设具有现代化技术准备、 能进行关键和共性技术的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同时,还需要健全和完善产品标准与检测、科技信息数据共享资源平台,以各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载体, 实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成果转化率。

5.完善投资环境,构建服务体系。 (1)政务环境。首先,要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 在招商引资、税收、土地审批等环节制定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吸引更多企业和资金进入。还可成立工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扶持。其次,要全面落实首长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提高机关行政效能。 进一步健全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尽量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甚至可推动全程服务,构建“绿色通道”,提供优质服务。实行重点项目“直通车”制度,凡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业项目,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的所有审批、审核环节,均实行“即时受理、联合会办、全程服务”。 再次,要完善管理机制,增强政府执行力。 借助于“机关作风整治”契机,依法梳理行政“权力清单”,对行政管理职权、法定职责和服务要求分解到岗、落实到人。一旦触犯,立即追究责任。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和办事程序,提高工作节奏,降低行政成本,增强行政效能。 对于政府目标考核体系要进一步完善,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和动力。(2)法制环境。 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市民素质和法律意识,尽力改善法制环境,实现依法治县。对于多头执法、重复收费、执法扰民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做到依法行政。 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执法犯法的,包括各种为求私利,不顾全局利益的行为,要严肃查处,保障县域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3)市场环境。 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让所有投资遂溪、建设遂溪的个体和企业,都能拥有一个平等进入、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要严抓“三打”,尽力清除各种假冒伪劣商品,重拳打击各类欺行霸市和经济欺诈行为。 同时,对于进入遂溪的企业,要建立信用档案,对各种皮包公司坚决予以清除。 在不断规划和完善市场环境的基础上,提高遂溪市场的档次,从而谋划建立国内一流的市场。(4)人文环境。 要加强县域文明建设,提高文化品味和内涵,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氛围。 尤其要加强公民素质教育,从基层单位到普通人民群众,都要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树立文明形象,为遂溪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目光关注,并积极投身到建设当中去。(5)生活环境。 一个地方生活环境的好坏,也是需要投资者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必须要对县域内的卫生生活环境进行彻底整治,改变以前的“脏、乱、差”等现象。 尤其是要利用当前湛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契机,大力推动各个县域也做好相关的卫生整治工作,要确保消除死角,大街小巷都要落实责任,尽量完善其功能,增强其承载力,使城镇形象在亮、洁、绿、美、畅等方面都有明显改观。惟有如此,创业者才会对县域发展充满信心,为工业发展吸引更多项目和资金。

6.建立循环经济,确保可持续发展。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而遂溪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发展定位是湛江美丽的后花园,其发展战略也强调“生态文明建县、协调发展兴县”,因此,遂溪应把经济发展重点放在循环经济上,体现区域发展特色。这不仅能够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同时,对于提高引进企业档次、技术含量和产业集中度,确保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应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微观层面。即选择典型企业或大中企业,采用新的工艺设计和技术攻关,减少输入端的物耗能耗,实施污染排放的最小化、治理化。 目前,白坭坡工业基地的广东粤电湛江生物质发电项目,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以此为突破口。未来应该进一步延续这样的环保产业。二是中观层面。是指在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以生态产业链为依托,企业间能进行废物交换、循环利用。遂溪作为一个水资源比较欠缺的县域,可以借用这样的发展模式,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将生活污水处理之后再用于相关工业企业。 三是宏观层面。 循环经济,不是某个企业或者个别团体的义务,而需要发挥这个地域,乃至整个社会的力量,共同去推动,才能铸就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局面。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发挥舆论的作用,号召全社会都动员起来,共同维护。企业要推广节能降耗、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普通群众要节能减排和制造污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水平, 降低生产成本, 从而保障县域的长久持续发展。

县域商业未来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今天这次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全国和省、市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推动我县金融业快速做强做大,为全县跨越发展进位赶超提供坚强支撑。

刚才,同志宣读了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金融业发展的《意见》,这个意见是经过县委常委会认真研究之后出台的,是指导我县金融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并抓好贯彻落实。部分金融部门和机构就进一步加大服务力度、扶持地方发展,做了表态发言,目标都定得切实合理,措施也具体明确,希望能真正落到实处。

下面,我就加快全县金融业发展,讲以下几点意见。

一、切实把金融业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近年来,全县金融系统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主动服务发展,深化改革创新,金融规模不断壮大,服务功能逐步健全,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年,全县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16亿元,是年的3.38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7.08亿元和44.06亿元,分别比年增加48.78亿元、29.73亿元。可以说,这几年我县经济的较快增长,得益于金融的有力支撑;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得益于金融的有效保障;民生事业的显著进步,也是得益于金融的积极参与。金融战线的同志们为跨越发展、进位赶超付出了辛勤努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全县金融系统的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的金融业尽管有了较快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特别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存贷比低,我县的存贷比一直在60%以下,今年月份为56.2%,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各银行之间的存贷比差距很大,月份,最好的工商银行存贷比达到108.6%,而有的还不到40%,差距达70%。二是服务网络建设还不健全,全县8家金融机构的网点仅有52个,有的金融机构在全县只有一个金融网点。三是从企业上市情况看,我县仍处于基础培育阶段,特别是股权融资仍属空白,企业上市工作离我们制定的2到3家公司上市的目标还很远,正在培养的几家企业基础还很差,最起码的股权设置尚未完善,股改工作还没有进行,任务十分艰巨。四是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企业能力不够强,县域还没有村镇银行、金融租赁、证券咨询、保险中介等金融服务组织,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区域集优债发行工作尚未破题。五是我县的金融环境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和效率还有待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我县新一轮的发展布局已全面展开,各项重点工作正在快速推进。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县委、县政府确定把金融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并专门研究出台了加快金融业发展的《意见》,这充分体现了对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标志着我县金融业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加快金融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深刻领会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增强做好金融工作、加快金融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首先,提升县域经济实力要靠金融来支撑。金融的发展规模和活跃程度,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可以说,融资量决定社会资源占有量,谁拥有了金融资源,谁就掌握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我县目前的经济形态仍然是投资拉动型,固定资产投资的50%是靠银行贷款,要完成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实现“跨越发展、进位赶超”的目标,很大程度上要靠投入来拉动、靠金融来支撑。这里有个数据,年,金融对我县发展的支持度是41.9%,全市的水平是56.8%,全省是82.6%,全国是123.8%。这个数据说明了,我们的县域经济落后虽然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其中金融支持不够也是重要的原因。因此,各级一定要充分认识提升县域经济实力与金融保障的密切关系,把握发展规律,加大工作力度,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其次,实现经济社会跨域发展要靠金融来助推。从优化经济结构的角度来讲,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可以有效解决我县服务业总量不大、层次不高的问题,促使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从一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结构来看,金融业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差距还是很大的,发达国家金融业增加值大约占经济总量的15%,我国的北京和上海接近13%,中等城市比如潍坊、徐州是3.2%,市2.5%,我县才刚刚接近2%。从提升产业层次的角度来讲,金融业是为其他产业服务的产业,金融机构是为其他企业服务的企业,无论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还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都需要金融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所以说,金融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居于重要地位,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殊作用。

第三,促进全民创业富民增收要靠金融来保障。当前,我县的全民创业热潮正逐渐兴起,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呈快速发展之势,日益成为极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但目前小微型企业的发展资金基本靠自筹,利用外部资金的比例较小,影响和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了、解决不好,民营经济就难以壮大起来,全民创业富民增收目标就会落空。特别是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偏紧的情况下,发展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更需要各级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坚强的保障。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完全可以说,没有金融的大发展和强支撑就不可能实现的跨越发展。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县委、县政府决定,把金融业进一步摆上优先发展的位置,把金融业作为重要战略性产业来培植、来抓,采取更加强有力的举措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金融业增加值达到5亿元以上,增幅超过GDP增幅,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达到8%以上。

二、充分发挥金融对地方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金融机构与地方建设是休戚相关的唇齿关系,一定要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切实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要按照“三个高于”,即“全县贷款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全县表外融资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各银行贷款增速高于各系统内平均增速”的目标要求,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支持力度,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

一方面,要扩大信贷规模。金融机构要着眼于促进地方经济和金融业加快发展,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扩大信贷投放额度,保障重点领域、支柱产业和关键环节的资金需求,努力使信贷规模发挥倍增效应。要加强战略合作,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政银企项目资金对接活动,促进重大项目与金融机构的有效对接。各银行要主动与项目对接,把承诺的信用支持变成实实在在的贷款增长。

另一方面,要优化信贷结构。紧紧围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任务,充分发挥金融引领资源配置的功能,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要加大对各类项目的支持力度,千方百计为大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要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培植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我县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落实好支持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切实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问题。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重点围绕旅游、文化、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建立完善信贷营销和管理体系,努力提供专业化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要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社区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进一步挖掘直接融资潜力。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融资形式,是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的必然选择。

一要积极推进企业上市。企业上市是融资的捷径,是最好的招商引资。经过前期积极努力,目前我县已储备有潜力的上市后备企业5家,为突破企业上市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下一步,县里将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改制上市、拟上市企业前期费用资助、企业融资奖励,以及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宣传、培训等经费补助和上市考核奖励等,力争“十二五”期间有3-5家企业上市。

对有潜力的上市后备企业,要坚持分层次、分梯次推进,对进入辅导程序的企业,加大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力争尽快上市;对基础条件较好、基本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要尽快引进私募、完成股改,进入上市程序;对上市后备资源企业,要采取举办培训讲座、组建专家顾问团等形式,引导企业加深对资本市场的认识,提升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理念;对适合在场外交易市场挂牌的企业,要引导企业明确挂牌的程序和作用,尽快进入挂牌程序。

二要继续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县里将对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区域集优债券的前期费用给予一定补贴,积极鼓励并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非公开定向发行票据,同时探索发行“区域集优”债务融资模式,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新增股票首发和再融资达到20亿元以上,债券、基金等其他资本市场融资额不低于20亿元,投资基金规模达到5亿元以上。

三要大力发展各类投资基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吸引投资管理机构,聚集境内外资本,打造实力较强的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引导民间资本通过合法途径进入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参与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民间资金向产业资本转化。

(三)着力提升保险业功能。要加快推进保险业改革发展,增强保险业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扩大保险业融资规模,更好地发挥其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一要引导保险业转变服务发展方式,重点为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自主创新和社会事业等提供保险服务。要扎实推进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公共安全、医疗卫生领域的责任保险试点工作,鼓励保险机构承担社会管理职能,参与防灾防损、事故处置和灾后重建,以减轻政府压力。要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企业年金等业务,鼓励保险机构参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保险服务需求。要针对当前居民消费层次提升的特点,加快发展与住房、汽车等消费相关的保险业务,进一步促进消费型内需。

二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探索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探索完善保险与农业订单、信贷相结合的金融模式。要拓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区域覆盖范围和品种,鼓励开展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保险试点,加强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

三要发挥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运用好保险资金,进一步加强银保合作,推动开展保险担保贷款;加强与各保险企业总公司的项目对接,引导保险资金投资我县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民生等领域,为发展提供更多更大的资金支持。

三、全力推动金融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

各金融机构要着眼于满足县域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大力加强金融组织、金融管理、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模式改革创新,着力构建以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为主体,多种金融形式互补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把金融业培植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战略性产业。

(一)加快构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坚持在引进和培育两个方面做文章,努力构建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类型多样、优势互补的银行业服务体系。

一要大力度引进金融机构。引进金融机构,就是引进资金、引入竞争。目前,机制灵活、实力雄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向二三线城市进军,我们要抢抓机遇,寻求合作,把引进金融资源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吸引有实力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融资租赁等各类金融机构,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

二要全力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加大高风险社处置力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继续积极稳妥地发展村镇银行等各类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更好地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积极发展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机融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要鼓励金融机构向乡镇延伸。鼓励县内金融机构在有条件的重点乡镇设立具有信贷功能的营业机构,鼓励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将服务机构向乡镇和行政村延伸,切实提升镇域特别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要推进机构设置创新。银行机构要强化服务小微企业、“三农”专营机构建设,深化金融与产业的重点对接,加快科技支行(服务中心)、文化支行(服务中心)等设立步伐,为高科技企业、文化企业融资搭建专业平台。

(二)大力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当前,我县金融机构一个大的问题是金融产品不足,金融工具运作不充分。现在每家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都已经上百种,有的达到了几百种,我们使用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拓展新兴业务、创新金融产品、扩大信贷规模方面,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的,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要积极加强合作,发展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型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围绕增信开展创新,积极扩大抵质押物范围,鼓励推广农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林权、商标权和专利权等权利类抵质押物,不动产、股权、仓单等资产类抵质押物,以及订单、租赁合同等未来收益类抵质押物,积极推进农村房屋抵押试点,凡法律法规不禁止、产权归属清晰、价值评估合理的各类资产,都可允许作为贷款抵质押物。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并购贷款、银团贷款等融资模式,探索开展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保险业务,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发挥综合服务优势,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科学化、精细化和多样化水平。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在审慎、稳妥的前提下,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鼓励支持创新,努力为金融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切实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控制。近年来,我县在处置非法集资、维护金融安全方面做了大量扎实工作,地方金融形势总体稳定。但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金融风险突发性强、涉及面广、危害性大,必须把防范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生命线。一方面,要高度重视部分实体企业资金链安全问题。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目前房地产企业、出口企业、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较为困难,部分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问题,对此要及早排查,制定工作预案,消除风险隐患;风险已经暴露的,要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化解,防止蔓延和扩散。另一方面,要严格规范民间融资活动。强化属地管理,摸清底数,吃透情况,坚持有疏有堵,在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化、阳光化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非法集资等金融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金融秩序稳定。各金融机构要把风险管控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完善内控机制,有效堵塞潜在漏洞,坚持依法合规经营。

四、努力为金融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金融工作事关发展大局,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重视金融、支持金融,加强领导、营造环境,形成加快金融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

一要加强领导。县里已经成立了金融工作办公室,下一步还将成立金融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金融业的发展规划、政策制定、跟踪调度、协调服务等工作。今后,县委、政府在研究经济工作、出台重大政策时,将主动邀请金融部门全程参与,广泛听取金融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使金融工作更好地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金融培训,系统学习金融基础知识、金融政策法规、金融管理知识,切实提升金融政策理论水平和金融工作管理能力,为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互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要强化协调。县里将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金融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发改、经信、住建等部门要定期把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手续完成情况、企业经营情况向金融部门通报。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要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积极主动促进地方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衔接沟通,加强对全县金融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各金融部门要主动与经济管理部门沟通情况,在当前发展的重点领域、制约发展的关键领域、未来发展的潜力领域、事关百姓的民生领域中发现商机,并积极向上级行推荐。要经常召开座谈会、银企恳谈会、项目对接会,交流意见,沟通情况,衔接业务。

三要营造氛围。把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金融工作的基础工程,着力培育完善良好的法制环境、行政环境、政策环境、信用环境和舆论环境。要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公共基础信息的交换和整合,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要培育和规范多元化信用主体,继续推进“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社区、信用户”创建工作,逐步探索建立个人联合征信系统,积极建立较为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着力强化以诚信、服务、责任、创新等为要义的金融文化建设。要综合运用司法、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有效发挥各部门在改善和维护金融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维护正常金融秩序。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形式,拓宽宣传渠道,提高群众、企业、社会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认知水平,使社会了解金融知识,掌握金融工具,消费金融产品,培养正确的投融资理念,为金融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县域商业未来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一、基本概况

__县工业园区20__年经国家发改委和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综合经济开发区。20__年8月份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县第九次党代会明确的战略目标,举全县之力,切实加快了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园区的生产要素和产业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已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目前,入园企业66家,在建项目38个,协议利用县外资金19.8亿元。1-11月份,园区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56亿元,同比增长94.8%;实现工业增加值1.45亿元,同比增长95%;实现财政收入1100万元;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86亿元,同比增长126%。

二、发展思路与措施

(一)基本思路

__是一个人口大县、国家级贫困县和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20__年底全县三次产业比为42.9:20.4:36.7,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作为一个典型的以农耕文化为主导、以农业产业为主体、以农耕文明为主要特征的、欠发达的传统农业县,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始终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一年来,县委、县政府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分析形势,准确把握时代脉膊,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积极探索解决__如何发展、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促进发展这个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问题。认真分析和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县委、县政府认为,目前,全国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与此同时我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济社会总体上正由农耕时代逐步向工业时代迈进,工业是工业化的主要支撑,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耕文明必然被工业文明所取代。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扩大对外开放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选择和必由之路。__要加快发展,必须把工业强县作为第一战略,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全面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同时认为,经济上的跨越、工作上的创新,首先是思想上的跨越、观念上的创新。没有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创新,就不可能走出千百年来未曾走出的“刀耕火种”的时代,就不可能抓住历史机遇,顺应时代潮流,跨入现代文明的门槛,从而也更不可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县上下必须坚持思想认识的与时俱进,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着力推进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着力破解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难题,着力革除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和做法。旗帜鲜明的提出,对前进中的探索给予积极鼓励,对工作上的创新给予大力支持,对改革中的失误给予理解宽容,对干事创业的干部坚决保护。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真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并在园区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指导方针和目标任务。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制定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亲自研究解决园区建设发展中的问题,亲自抓招商引资抓大项目,在扶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决定》、《关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开展招商引资暨“工业推进年”活动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大力实施工业突破四年行动计划,从而为园区建设的全面提速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措施

1、明确定位,科学制定规划,合理空间布局。立足“工业强县”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以招商引资为主体、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环保节能为目标的园区建设指导思想,按照“夯实基础、提升品位、培植支柱、扩张总量”的方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__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平台、工业发展的前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自去年8月份以来,按照园区未来发展的总体要求,县委、县政府认真研究制定了园区建设和发展目标,聘请专家精心编制了园区发展一期、二期和三期发展规划,并把园区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突出园区特色,明确功能定位。园区总控规面积20平方公里,共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详规区的5.23平方里已经全面建成。今年下半年,我们又从浙江大学聘请专家对园区进行了二期规划,园区5.5平方公里的详规本月即可完成。同时,按照“一园多区”的工作思路,规划建设了鹿城

民营工业区、黄岗柳编集中区和曹集农副产品加工区,着力形成城乡工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2、理顺关系,完善体制机制,优化人员配置。创新管理体制,落实管理责权,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了园区工作机制,加强班子,充实了工作力量。为扭转园区一无编制、二无人员、三无场所、四无经费和关系不顺、权责不明、协调不力、运转无序的局面,县委、县政府经过认真研究,不仅核定了编制,选调了人员,调整充实了工业园区管委会领导班子,配备了一批懂经济、会招商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把原城郊乡的六里、大张、涂庄、相树四个居委会划归园区管辖。同时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方针,成立了园区经贸发展局、规划建设分局、财政分局、社会事务局和党政办、计生办四局两室,从而理顺了关系,健全了体制,完善了机制,拓展了发展空间,增强了园区承载力,保证了园区工作高效、有序运转。

3、加大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整合资源,抓好城市投资公司融资项目的运作,吸纳和聚集社会闲散资金,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坚持多渠道筹资,努力形成投融资主体多元化、项目建设业主化、建设资金社会化、运作机制市场化的机制,全力筹集园区建设所需资金,实现园区建设的全面提速。一年来,先后投资2.8亿元,实施了园区18条、总长25.4公里的道路建设、园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和220kv工业变电所建设,园区道路网络已经形成,供电、给排水和通信、电视、网络逐步配套,一期详规5.23平方公里内实现了“五通一平”。园区二期5.5平方公里的道路、供电、通讯、给排水、污水处理、绿化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将在20__年3月份全面开工,基本实现了集中开发一块,整体配套一块,滚动发展一块的目标。

4、创新方式,坚持内外并举,狠抓招商引资。一是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和推进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抓手”,采取以商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感情招商、产业招商、企业招商等方式,开展招商活动,力求总量上有较大跨越、质量上有明显提升。1-11月份,全县共引进和实施外来投资项目145个,到位资金9.7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工业园区共引进外来投资项目55个,协议利用外资达16.68亿元。二是坚持内外并举、双轮驱动,激活民资,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吸引一批外出经商人员返乡创业。特别是抓好了与我县在浙江、上海、广东、福建等地成功人士的联系,鼓励他们返乡创业。仅仅在今年3月份一个月,我们就成功的签约11个项目,都是我县在温州的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投资建设的。其中洁具产业园内22家企业主要由我县外出返乡人员投资兴办。

5、多措并举,提升服务效能,优化发展环境。环境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同时也是一个地方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始终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优化宽松的政策环境。在把握总的原则和大方向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促进园区发展。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成立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扶持园区中小企业发展。二是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成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强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对重点企业项目,坚持实行一个县级领导联系、一个协调班子跟踪服务,做到项目审批时“一条龙”服务,建设中全方位服务,投产后全过程服务。为解决企业用工问题,工业园区专门成立了人力资源部,会同县劳动部门免费为企业招聘和培训员工。三是着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土地征用、规费征收、经营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企业测评工作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检查工作报告制等工作制度,从最棘手、最让投资者关注的问题入手,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严肃整治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努力实现“无关系”办事、“无停留”办公、“无利益”服务和招商项目“无障碍”入驻;对欺行霸市、强装强卸、强揽工程、强送原料、敲诈勒索等违法行为,坚决从严从快从重查处。

6、突出重点,强化项目支撑,推进项目落实。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硬支撑和牵引器。一是抓工业招商项目的落实。坚持“签约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建设、建设项目抓投产”的工作方针,确保各项工程每次调度都有新的进度。为了便于掌握工程动态情况,我们还对重点项目进行跟踪督促,最大限度地压缩建设期。目前,园区共有开工建设项目38个,其中今年以来新增开工企业32家,其中洁具工业园22个企业全部开工建设,今年1-11月份以来,新增德龙塑业、鹿泉油脂、合成化工、富林化工、四季旺食品、东阳服装、福特印刷等7家投产企业。二是抓项目库的建设。抓政策机遇,有针对性的做好国家支持的重点项目的编制与衔接工作,努力形成“开发一批、储备一批、报批一批、开工一批”的格局。三是在抓好工业招商项目落实的同时,精心组织实施省“861”、市“6611”工程,积极争取国债项目资金,加快国债项目建设。四是完善和落实了项目建设责任制。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全力抓好重点项目的落实。41个年度重点建设项目扎实推进,雪雨洁具、伟晔机械和污水处理厂等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7、发挥优势,培育支柱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坚持走工业门类集中、空间布局集聚、发展模式集群之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规模工业。抓住园区精细化工这一主导产业,结合园区化工企业生产甲醛、甲缩醛这一产品特点,抓好项目配套,引进产业链条配套企业。一年来,通过以商招商先后引进了合成化工二期工程以甲醛为原料生产乌洛托品项目,引进了由浙江争光化工公司以甲醛为原料生产聚甲醛、多聚甲醛、电玉粉项目,仅此一个项目年产值就达5亿多元。通过雪雨洁具,引进了总投资5亿元的由22家企业组成的洁具产业园建设项目,明年3月底前洁具产业园22家企业可全部建成投产,年产值可达5亿元。通过浙江招商恳谈会,我们成功与浙江华隆化纤公司签约,引进恒畅纺织、华隆化纤两个亿元投资项目、通过恒畅纺织公司,我们近期又将与浙江的两个投资在5000万以上的纺织项目签约。通过

宣传我县的资源优势,我们成功引进了由浙江沪千公司投资4.3亿元的板材生产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投产,促进了支柱产业的结构升级和优化,目前,以化工总厂、化工产业园为依托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以伟晔机械、海华机械为依托的机电制造产业集群,以大亚木业、沪千板材、鹏程文教用品、黄岗柳编为依托的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华隆化纤、恒畅纺织、创安体育为依托的纺织服装加工产业集群,以双鹿面粉、鹿泉油脂、郜台板鸭为依托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雪雨洁具、大鹏洁具为依托的卫生洁具产业集群初具雏形。8、用活政策,搞好土地收储,拓展发展空间。随着招商引资和开发区建设迅速发展,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需求量明显增大,用地需求与用地矛盾越来越大,已成为制约园区发展的一大瓶颈。为切实解决好园区工业发展用地问题,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集约利用土地,提高投资强度,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效益。明确规定入园企业每亩土地固定资产投资不得低于100万元。二是做好土地收储工作。今年以来,园区共完成南阳大道以东、世纪大道以西2300多亩土地的收储。20__年重点做好世纪大道以东、新老s328之间1200亩土地的收储工作。三是抓土地复垦整理,做好土地置换项目、挂钩项目的报批工作。今年以来,全县共完成土地复垦整理5000亩,置换工业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2306亩,已完成报批土地指标1450亩。20__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一个国家级和两个省级土地整理项目的落实,确保通过土地复垦整理新增耕地2500亩以上,保持占补平衡。四是加强城区土地管理,清理土地隐形市场,规范土地交易,严禁非法用地和违章占地,切实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土地使用的集约化程度。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有效缓解建设用地的矛盾,确保工业发展的需要。

9、严守红线,落实产业政策,实现良性循环。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提高企业入园门槛。建立企业入园准入制度,对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耗能、高危、高污染的项目拒之园外,积极引进低耗能、低污染企业。对入园企业在环评、投资强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二是加强园区新引进项目的建设指导,对入园项目严格执行环评、安评“三同时”制度,确保项目建成达标排放、安全生产。三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将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的理念渗透到园区新投资项目的建设之中,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着力打造生产节约、环境优良的生态园区。

10、以人为本,维护群众利益,创建和谐园区。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和拆迁群众的生产生活。在今年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入园企业建设中,涉及500多户居民的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和补偿安置。为了解决拆迁用户的生产、生活问题,一是在征地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有关政策,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土地补偿标准和安置补助费标准。严格程序,逐家逐户做好征求意见书、房屋拆迁协议书的签订工作,并登记造册,按规定足额兑现各项补偿费和补助费。二是划定区域,建设过渡用房,用于拆迁户集中临时安置。三是实施居民迁安工程。坚持把动迁安置与推进城市化和富民工作有机结合,投资1.1亿元统一规划建设了居民安置小区。建设“底层店面上部住宅”的商业用房,村民可用底层商铺经营,楼上居住,建筑总面积19.97万平方米。其中住房16.72万平方米,容纳1548户、约5000人,店面1.8万平方米,商铺366间。居民小区内设有学校、医院和娱乐中心。目前,相树居委会新农村建设花园小区一期工程已经全面开工,年底前,1000余户居民即可迁入新居。三是建立健全失地群众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失地群众办理居民身份置换,将他们从农民直接过渡为城市居民,为每户失地群众解决一人到园区企业就业。对特困群众办理低保,对符合条件的居民办理医保和社保。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保证了群众的生活来源,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园区发展和社会稳定,推动了农民群众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三、几点体会

通过近年来园区建设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

1、工业化是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把工业强县作为第一战略。

2、工业园区是__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平台、工业发展的前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工业经济发展的初始化阶段,必须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全面加快建设和发展步伐。

3、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是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

4、创新思维、突破瓶颈制约是园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园区建设和工业经济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观念、体制机制、土地、资金问题。要解决好这两些问题,必须打破思维定势、用足用活政策,走集约利用、综合开发、市场运作之路。

5、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是园区建设的动力和源泉。作为封闭式的传统农业县,必须扩大开放程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6、项目是园区和工业经济发展的硬支撑,必须始终盯住不放、抓住不松。

7、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是园区经济发展的生命所在,必须形成共识、营造氛围、着力打造。

县域商业未来发展规划范文第6篇

成立于1998年的银川市商业银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改革创新作为前进的动力,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了一条符合商行实际、顺应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趋势的道路。截至2007年4月末,该行资产总额达215.61亿元,存款规模跃居宁夏全区金融同业第二位。连续两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奖”,为宁夏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7年,由政府推动银川市商业银行进行资本重组,立足宁夏设立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宁夏银行的议案进入实施阶段。这一举措对于银川市商业银行来说,无疑是一次涅式的跨越。重组在即,就银川市商业银行的前期筹备与后期规划情况,本刊采访了该行董事长卢苏萍女士。

《中国质量万里行》:银川市商业银行近几年的发展非常迅速,全区到处可见商行的支行与网点,董事长能否简要介绍一下商行目前的情况?

卢苏萍:作为一家地方性金融机构,银川市商业银行成立9年来,走过的每一步都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2001年8月1日,我行对原吴忠市6家城市信用合作社进行了成功收购,随后银南银北多家县域支行相继开业,成为全国首家实现省内跨区域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目前全行下辖32家支行和1家营业部,已成为一家省级银行。

在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指导思想下,我行的资本实力也逐步增强。1998年成立之初,我行注册资本为1.26亿元。2006年完成第二次增资扩股之后,我行实施资产和股权重组方案,资本金总额增加到16.7亿元,资本充足率达到11%以上。截至2007年6月末,全行资产总额、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是成立之初的30倍、42倍和42倍。存款市场份额跃居全区金融同业第二位。1998年至2006年累计实现利润3.5亿元。

不谦虚地说,银川市商业银行创造了非凡业绩,但它的发展壮大是与社会各界的关心、广大股东的支持和全体干部员工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目前,公司在治理、管理体制、经营规模、创利能力、服务功能和社会形象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为宁夏金融秩序的稳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质量万里行》:银川市商业银行非常注重服务形象的提升,这是否是基于品牌建设的考虑?

卢苏萍:我曾经在杂志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初到美国的年轻人因为囊中羞涩在纽约街头拉琴,他面前的钱罐上写着“这是您的花旗银行”。后来一个人走到他面前,蹲下身去给了他一张大面值的钞票,并对他说:“谢谢您对花旗银行的信任!”这个人正是花旗银行的执行总监。

一个银行,友爱与可信是它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品质。只有坚持不懈地将这种品质渗透到银行的每个工作细节中,才能赢得客户、赢得信赖。所谓品牌建设也正是这样一个贯彻和不断积累的过程。而服务质量,是品牌建设的内在需求,只有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才能让品牌建设有效实现。银川市商业银行自建行以来就注重特色的培育和品牌战略的推动。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服务渠道、创建服务品牌,目前我行的一些服务品牌,如“24小时银行”、“免填单服务”、“96558”电话银行、“金如意理财包”、“账户信息通”、“凤凰女士卡”等一批金融产品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同。

在特色支行的建立中,我行中卫支行2007年5月被授予“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示范单位”;利民支行个人业务科荣获“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内功的修炼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要多完美我们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断提升才能跟的上发展的步伐。

《中国质量万里行》:作为一个地方性的金融机构,银川市商业银行在针对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

卢苏萍:银川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就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三服务宗旨。作为地方性银行,我们始终以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认真履行地方金融机构应该担负起的职责,针对地方经济特色做了大量工作。

在推动“大银川”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方面,重点支持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区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不断拓展优质客户市场,有效支持了电力、石化、冶金、制药、交通、零售等地方优势骨干企业和行业;通过扶持,培育了一批效益好、成长性强、具有发展潜力、与商行合作良好的煤炭、羊绒、粮食贩运、枸杞加工、钢材客户等地方特色优势行业;在大力推进个人类业务发展上,不断创新和丰富个人信贷业务品种。

目前我行信贷业务已辐射全区并涵盖城、乡两个市场和生产、流通、消费、社会文化、城市发展等经济领域,已经成为一支为地方经济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金融生力军和一家颇具影响力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和优质的金融服务,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的奋斗方向。

《中国质量万里行》:银川市商业银行在金融领域已经打下良好基础,但重组宁夏银行又会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面对重组,商行有什么应对措施?

卢苏萍:银川市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是一个跨越,这个跨越不仅需要前期的力量储备,更需要后续的着陆安排。挑战和问题会来自各个方面,比如资本达标的挑战、公司治理的挑战、战略重组、引进战投的挑战、风险管理的挑战等等,都需要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资本达标按照目前发展来说已经不存在问题。在公司治理的方面,我们倡导形似向神似的转变。例如建立起了“三会一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公司治理架构,形成了相对科学有效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了的公司章程;健全了董、监事会内设机构,并进行了相应的制度安排,制定了相应的激励约束与监督机制。

对于战略重组,必须要做好引进战略投资工作,加大对引资、引智(制)、引技的重视,积极开展资产转换和股权重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将自我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我们启动了信息披露机制。从2005年开始,我行己连续两年在《宁夏日报》上对年报摘要进行了公开披露。对包括公司治理、财会运行、风险管理、关联交易、重大事项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披露。2007年在我行网站对年报摘要进行了披露。今后我行将进一步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在《金融时报》等全国性媒体上进行披露。这是一家银行业绩和实力的展现,也是勇气和底气的考验。

《中国质量万里行》:对于未来发展,银川市商业银行设定了什么目标?

卢苏萍: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慢进即是退。银川市商业银行必须科学谋划今后的发展方向、路径和举措。我们的发展目标是:2007年末达到城市商业银行三类行标准;2008年完成“用4年时间再造一个银川市商业银行”的目标,存贷款及效益等主要经营指标比2004年末翻一番,具备现代金融企业水准;2010年全面完成我行5年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达到城市商业银行二类行标准,把我行建设成为一家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强、业务结构合理、经营特色鲜明、质量效益优良、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金融企业。

县域商业未来发展规划范文第7篇

2 0 1 6年第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7%。8、9月的部分指标有转好迹象,中、西部地区前三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23.6%和32.7%,比去年同期提高0.7和7.8个百分点。但当前国内实体经济所面临的“三期叠加”的下行压力仍在加大,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否恢复,经济是否触底反弹难以预期。从基础设施投资占投资的比重、投资的效率,以及地方政府负债和投资能力来看,基础设施大规模扩张的空间与条件有限。房地产在库存依然较大,同时制造业投资顺周期的特点也愈发明显,自发性和自主性投资的可持续性不被看好。本文选择对经济较快发展的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市(州)的经济和金融生态状况进行考察,发现政府投资驱动发展的特征更明显,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乏力而较强的路径依赖,战略新兴产业尚未发展起来。此背景下的地方房地产的去库存压力骤增。与此同时,平台公司长期债务比例大,实体化转型缓慢,地方政府因此面临较大财政压力和债务管理压力,地方金融生态也出现恶化。因此,本文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大环境情况下,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与其一味深化政府投资驱动、竞相提速经济增长,莫如深入挖掘当地经济资源禀赋,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把握产业未来发展;深入把握实体经济(房地产及其他产业)与金融生态的深刻内在联系,优化金融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化解金融风险;妥善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提高债务与资本管理能力,撬动社会资本,恢复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经济与金融生态面临严峻形势

房地产去库存压力大,开发与个人抵押贷款增速下降明显

在房地产进入高库存阶段,市场分化加剧,西部不少城市的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幅放慢,甚至进入负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5年贵州、云南、宁夏等西部省份的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幅度持续下降,房地产供大于求的矛盾不断加剧。西部地区房地产价格偏低的同时,住宅新开工面积也在下降,其中云南、贵州、重庆、四川分别为-38.4%、-19.8%、-18.9%和-16.9%。

作为西南某省的二线城市,该市的房地产产业发展反映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该城市目前城镇化率仅为38.2%,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16.6和8.3个百分点,但近几年房地产业由于投资开发放缓,有效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也面临较大的去库存压力。2014年某市商品房空置面积30.56万平方米,其中空置1~3年的为19.42万平方米,占比63.57%。2015年某市土地供应总量为8811.62亩,是“ 十二五” 期间最低水平, 较上年(16983.84亩)下降了48.12%。 2015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达1 1 5 3 万平方米,较上年(1334万平方米)下降13.57%。截至2015年11月,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37.30亿元)与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额(仅5.8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速均明显下降。由于市场不景气和融资约束,一些开发商守地不开发,造成土地闲置和资源浪费。同时,从需求角度看,2015年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101.02亿元,新增额为11.7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速均明显下降。总体上,供给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造成了房地产高库存,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消化。这种情况也给地方经济、财政与银行金融体系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压力。

金融抑制下的银行抽贷、压贷,企业融资难普遍存在

该市也存在本地法人金融机构数量少、融资渠道窄的约束,直接融资比例明显偏低。目前该市有6类1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相对较少,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少,实力弱,支持力度非常有限,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租赁、典当、保理等业态也较为缺乏。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的实力偏弱,运营能力难以为继。融资担保公司运营困难。全市11家融资担保公司中,仅剩两家政策性担保公司还在维持业务运营,其他9家民营担保机构由于代偿风险加剧,流动性约束,或者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止业务合作等原因而处于停业状态,两家政策性担保公司也因为代偿压力加大而难以继续扩大业务规模。总体上看,存在信贷融资规模偏低,特别是大量中小微企业获得信贷融资非常困难,而且融资成本较高,目前全市大中小企业银行综合利率7.83%,加上担保、评估、保险等其他支出后,综合融资成本平均为12%左右。

银行信贷不良骤升,涉农保险发展缓慢

银行贷款不良率明显升高。从银行业贷款数据来看,截止2015年10月,全市信贷资产不良率为5.33%,不良贷款与不良率仍然存在双升的势头,大中小微型企业的贷款不良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涉农企业经营困难,农业企业坏账风险集中爆发。如农发行某某分行各项贷款余额在2015年11月末为107.91亿元,较年初增加25.9亿元,不良贷款15.93亿元,较年初增加12.14亿元,不良率14.76%,较年初增加10.14个百分点,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均居全省第一,导致大型银行该市的分支机构信贷权限被上收,农合机构与部分担保公司停止合作,影响了涉农信贷投放。同时,农村金融服务深度和广度不足。农村信用社仍存在产权结构、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方面缺陷,并且资本严重不足、不良资产包袱过重,服务功能有限。

另一方面,保险意识薄弱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运转。某市保险业既涵盖了农作物保险、生猪等养殖保险、柠檬保险、柠檬价格指数保险等服务“三农”险种,稳定农业经济发展;还开发出农村家庭财产保险,森林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学生意外医疗保险,为农村社会安居乐业提供了保障。然而农村群众风险防范、风险转嫁意识不强,保险知识欠缺,投保意识不够,还需加大宣传引导,启发投保意识。

平台公司实体化转型困难,财政拨付压力大

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加剧,将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功能剥离,进行市场化、实体化转型是新的政策要求与发展趋势。目前,该市各融资平台公司转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和障碍:一是为了使该市融资平台公司正常运转和发挥融资功能,地方政府向融资平台公司注入特殊办理的土地、公益资产、特许经营权等资产,如城市道路、公园、桥梁等,以满足其项目建设评估需要,但经营性、可抵押资产少。就该市情况而言,截止2014年底,市属国有企业(大部分为融资平台公司)资产总额虽高达412.93亿元,但总资产周转率仅为0.02,净资产收益率仅为0.15%,营业利润率为-6.76%,成本费用利润率4.79%。以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为例,公司现有的76.64亿元资产中,唯一有收益可作抵押物的有效资产只有在某某燃气公司的10%股权(账面价值为188.9万元),占总资产0.03%,占净资产的0.06%。其余都是不能变现、不能实现经营收益也不能作为融资抵押物的无效资产。其他几家融资平台公司也面临资产流动性低的问题。二是融资平台公司治理不规范。市级六大投融资平台企业,多沿用管委会代替董事会行使大部分职权,又不履行企业决策层的职责。部分市级国有企业出于融资需求,虽然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企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叠,未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公司的管理层选拔机制和薪酬机制也亟待市场化改革。三是政府融资平台信贷政策收紧,融资项目资本金不足。近年来由于政策调整,融资平台公司从银行金融机构新增信贷融资面临困难。根据银行融资要求,融资项目资本金至少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20%,融资平台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经营收益非常少,项目资本金基本只能靠财政拨付,而市财政资金较困难,造成项目资本金也难以落实,企业的再投资能力不强。

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地方债务风险较大

一是财政投入机制创新不足。目前某市财政支持企业以补贴和奖励等形式为主,未能更加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于社会资本的杠杆和引导作用,即产业基金、创投基金、PPP基金等专业化规模化利用社会资本的机制和机构没有成立,也缺乏财政支持的金融风险防范基金制度化机制。二是财政资金有机整合不够。如该市涉农资金在各部门和各层级间存在重复设置、分散使用和多头管理等问题,导致资金使用缺乏效率和效益,不能集中高效解决制约“三农”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归类、协调部门、制定规则而有机整合资金后,通过集中支持某类农业任务和建设,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也会减少部门扯皮和寻租情况。 三是财政与金融互动机制效率不高。目前,财政资金还没有在金融机构关注的风险共担机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财政对于金融机构的奖励,对于调动金融机构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积极性是否有效尚待观察。此外,在银行等金融机构非常关注的PPP基金等方面,财政资金还没有发挥引导和放大作用。如何调动金融机构增大对实体经济金融供给是两者合作机制的核心问题。四是财政资金监管尚未强化绩效管理理念,对规模较大、关注度较高的资金没有进行重点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与项目资格和资金安排没有直接挂钩。业务主管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责任亦需强化。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加。从2011~2014年,某市政府债务余额从134.99亿元连续增至345.56亿元,债务率也从56%增加至97%。政府债务中,一般债务157.50亿元,专项债务188.06亿元。除银行机构贷款外,债券82.27亿元,BT模式负债139.26亿元,信托融资负债16.7亿元,融资租赁负债8.53亿元。后三者属于表外的“影子银行”系统,融资共计164.49亿元,占比达47.60%,其中BT融资额的过高也表明企业垫资程度之大。随着房地产业去库存压力增大,某市土地的收储与供给对于政府收入的增加的贡献将明显减少,未来该市面临的政府债务压力较大。

原因分析与探讨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区域分化特征更加明显,西部地区产业的粗放化和单一化特征明显。与东部地区不同,西部地区优势产业以资源密集型工业为主,呈现出低端化、高投入、高消耗等特征;西部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中低技术的矿产资源深加工行业。 同时,除重庆成都等区域核心城市外,战略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产生产业集聚规模和辐射效应。环境成本的上升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也对东部和中部相关产业的梯度转移构成障碍和挑战。二是产业低端、单一导致区域经济金融风险骤增,人口的区域集聚效应差,西部房地产面临更大的去库存压力,鄂尔多斯“空城化”就是一例。三是经济好转不能依赖投资力度的加大和房地产投资的反弹,央行宽松货币政策效率正在递减。一段时间以来,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各地房地产库存的膨胀以及价格的暴涨,西部地区也在此过程中通过国有银行体系将信用短时间扩张至房地产以及其具有资产优势的传统产业,从而加剧了产能过剩、房地产库存高的矛盾,自发性、主动性投资持续低迷。

西部地区金融生态更加脆弱。一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抑制特征明显,往往面临本地法人金融机构数量少和渠道窄的约束,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金融结构不合理。由于地方企业一般资质不够高,地方又缺少提供专业服务的证券类机构,进入资本市场比较困难,导致直接融资比例明显偏低,融资成本高企。三是对银行依赖性加剧地方金融风险。欠发达地区企业习惯性依赖传统的银行业机构进行信贷融资,但在当前宏观经济风险持续释放的压力下,银行业金融机构收紧信贷,尤其是辖区外银行抽贷、压贷较多。政府力量难以独撑投资驱动快速发展。一是政府“家底”(财政收入)有限,与金融互动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资金杠杆作用未充分发挥。二是政府内嵌“融资”功能,难以减负。政府传统的资产注入包装方式造成融资平台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净资产量非常大,但能抵押变现、产生现金流的有效资产普遍不足,成为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和实体化转型的最大障碍。三是平台公司政企不分。融资平台公司长期在政府体制框架内运作,是政府融资的重要平台和抓手,政企不分现象非常普遍,现代企业制度远未建立。四是存量债务较大,“庞氏”风险显现。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承担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任,多年的债务积累使得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负担重,同时不断新增债务,造成其“借短还长”、借新还旧现象普遍,偿债风险较高。除此以外,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信用风险积聚的环境下,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可能引发债务代偿风险。

政策建议

在结构转型升级和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背景下,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生态在支持实体经济中面对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在如下方面加以规划和改进。

首先,优化地方金融结构。一是采取多种措施激励,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改善金融服务。加快推进重大投资项目规划建设,增强对全国性银行机构资金运用吸引力。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中小微企业与“三农”融资服务,提供必要风险补偿;强化银企沟通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实行金融例会制度,建立银行、企业、政府三方合作长效机制,改善银企之间信息交流靠性与准确性,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交易成本。二是贯彻国发[2015]43号和国发[2015]74号文件精神,地方政府通过适当新增预算,为政策性担保机构增加资本金,切实提高担保机构信用能力,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市场化运作体制机制,提高专业经营与风险管理能力,重点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同时,探索市级财政与区县财政共同出资在各区县设立政策性担保机构,通过股权与再担保业务纽带,形成覆盖全部县域和重点乡镇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三是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关注新三板市场发展,发展地方性产权柜台交易市场。根据发展规划和产业调整政策,吸引有实力的证券机构到本地设立分支机构和开拓业务,组织本地重点企业了解资本市场,筛选优势骨干企业建立上市(及挂牌)后备库。积极推进符合条件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申请绿色企业债券和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等。四是积极探索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提高地方存量资产流动性,扩大融资供给能力。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和自身资产特征,开发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房地产、汽车消费等相关存量贷款类资产证券化产品。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一是积极推进住房保障货币化,加快房地产去库存。根据本地房地产市场库存情况,合理规划土地供给与房地产市场增量供给,合理控制公租房、定向安置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新建规模,积极推进住房保障货币化工作。进一步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有效利用国家开发银行等专项资金,积极推进拆迁居民货币化安置补偿,消化本地房地产库存。二是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在“十三五”规划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同时,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大传统产业的创新投入也是应有之义。三是新常态需抓新机遇。“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机遇,以及创新驱动、消费升级、互联网等发展趋势为西部地区探寻经济增长新动力带来契机和途径。西部地区可以通过设立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产业基金、绿色产业发展基金等整合社会资本,挖掘和建立比较优势,谋划产业未来发展。

第三,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加快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一是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与风险管理,举债要遵循市场化原则,公开透明,强化约束。加快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全面掌握政府各种负债、还本付息、资产与财政运行相关情况,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为政府信用评级、资产处置、资产证券化等创新融资渠道奠定基础。通过多渠道融资,合理控制融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率,合理规划和控制债务规模,及时分析评估政府债务风险状况,实时风险预警。二是加快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资产归类融资角度,对供水供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公益性项目,政府按约定承担特许经营权给予、财政补贴、合理定价等责任,不承担偿债责任;对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根据政策要求申请国家专项建设基金与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融资;对需要举债公益性项目,由政府按规定发债融资。平台公司治理角度,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董事会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按照公司法和企业章程规定落实董事会在重大决策、薪酬考核、选人用人等方面职权。三是建立地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采取“管资本”方式,统筹国有企业产权、存量土地资源、标准厂房、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收益权,以及水务、燃气、加油(气)站、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资产,车站、城市广告位经营权及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城市经营性资产,将这些国有性质资产进行科学估值后注入国资公司。四是各融资平台建立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将相关资产作为政府股本注入融资平台公司,结合平台公司中原有国资委所控存量资产,成为控股股东,引入社会资本,优化平台公司资产结构。五是财政金融联动,撬动社会资本。通过财政资金引导启动,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汇集财政资金、融资平台公司与社会资本,吸引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资金,引入既有相关产业基金(如国开城市交通投资发展基金)等,共同发起成立PPP投资基金,支持土地一二级开发、棚户区改造和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

县域商业未来发展规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研究;启示

作者简介:刘颖(1975-),女,山东平度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纵观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农村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则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加速农村体制创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根据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为主参照,以2005-2014为时间周期,以“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发现130篇相关文献资料与论文。从发文数量上来看,平均每年大约有10篇左右,2014年相关文章数量有明显增加,达到20篇。也客观反应出目前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本文通过对上述文献的疏理、归纳与总结,从不同维度对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的经验进行系统分析与评述,希望借他山之石,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作用。

一、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的特点与成功经验

(一)健全立法制度,为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在其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瞩目成绩,得益于这些国家立法和政策的有利保障。本人根据中国知网(CNKI)检索结果,综合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相关文献,将美、法、英、澳、日等国出台的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汇总为表1所示。

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其农村职业教育的起步较早,从1862年颁布的第一部职业教育法案《莫雷尔法》起,美国政府先后修订并颁布了多项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与法案。法案依照美国农村职业教育不同发展时期,针对农民职业能力教育与培训、农业补贴、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办学主体、财政投入等方面以法律的行式,给予了农村职业教育全方位的指导与诠释。同时也为美国农业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使得美国成为全世界农业发展中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其成功之处是用占全美人口比重仅2.4%(2010年统计数据)的农业劳动力,生产并供养了全美3亿人口所消费的优质、廉价食物。法国自1848年由国会批准建立第一所农业技术学校起,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了多次调整与改革。如1919年,颁布的《阿斯蒂埃法案》,1960年颁布的《农业教育法》,1989年颁布新的《教育方针法》。其中《教育方针法》规定:接受10年义务教育的所有适龄青年,需经过两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与培训后,至少要取得“职业能力证书”或“职业学习证书”后方可成为农民。两年的培训要求2/3的时间在农场进行实践培训,1/3时间在农业培训中心进行理论学习。这一规定与法国的近邻英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英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农村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先后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并依托互联网络,将农民、高校、农业科研咨询部门、农业培训机构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合理、高效有序的教育培训体系。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早在1975年就制定了《技术与继续教育法》,后于1990年又颁布实施了《澳大利亚培训保障法》,法令规定:年收入在22.6万澳元以上的雇主(包括农牧场所主或农业企业主)应将工资预算的1.5%用于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上,以法律的方式对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与技术培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于亚洲两个近邻日本和韩国,其完备的立法也为两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政府对于农村教育的重视和政策层面的支持也很值得借鉴。日本早在1949年颁布了《社会教育法》,该法律规定:充分利用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对农村青少年、妇女以及成人开展并实施相应的教育与培训。随后又出台了《青年振兴法》、《农业通则》等,主要针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政策、资金来源与投入、办学主体、培训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给予法律的规范与要求。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成为全世界国家积极学习和效仿的典范。但其政府在政策立法上也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基本要求: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培训条件总纲》,农牧场主必须经过正规的职业教育培训,取得“农业师傅”的资格证书后,方可获得农牧场(企业)经营权。

(二)充足财政投入和资金来源,为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速度之快,除了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之外,则与其充足的财政投入和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密不可分。无论是欧美还是亚洲近邻,充足和稳定的资金投入是直接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综合来看,发达国家农村教育经费来源与投入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国家或政府的直接性财政投入,如美国,政府在颁布的各项法律或法案的相应条款中,都直接规定或明确了国家财政投资的比例与数额,涉及配套的各项事业经费和专项使用经费;二是政府部门要求企业或私人投入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职业教育领域,如法国,政府规定:各个企业在承担完成各项缴税义务后,必须要承担至少两项经费支出:即按上一年职工工资总额1.5%提取继续教育经费,用于本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按上一年职工工资0.5%缴纳“学习税”,用于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下面具体来看看美、韩两个典型国家教育投入的基本状况。

美国政府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将农业作为研究与开发长期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根据资料显示:自1958年以来,美国政府对于农村科技与教育的投入以8%的增长率逐年增加。作为美国财政投入的主渠道,政府每年用于农民教育的经费高达600亿美元。大约83%的经费来自于州和联邦财政预算拨款,11%来自区和县,3%来自于企业和个人,其余则来自于社区。除此之外,美国农业法案批准农牧场主发展计划(BFRDP)规定:2009-2012年,政府每年提供7500万美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型农民生产技能和农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韩国自上世纪70年代兴起著名的“新村运动”,真正将韩国的农村教育推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上来。无论从政策立法与宏观管理层面,还是财政预算与投资层面上,均引起了政府对于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从1971-1978年财政预算中用于农村开发项目的经费增加了7.8倍,中央和地方财政投资合计增长了82倍。进入21世纪,韩国政府又加大对于新型农民培训的投入,投入资金119亿韩元,人均农民培训经费为300万(约合人民币2.6万元)。同时,韩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部共同实施农村建设与振兴计划,每年投入3000多亿韩元,采用与高校进行产教结合的模式,共同培育农民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绩。除此之外,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对于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力度之大,也是支撑本国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最有效的资金保障。

(三)多元化办学主体和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为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达国家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有个共性特点则是:社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高,办学模式灵活多样。各国除了注重发挥政府核心作用和职能外,往往会调动并联合非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协同合作,共同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与管理。例如,德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联邦政府与地方教育局共同对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进行管理和协调。同时,政府还批准国内2万多个私人农业技能培训企业和机构可以直接参与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日本也是以国家办学为主,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参与,逐步建立并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既有正规农村职业学校主办,也有企业和社团举办的公共职业培训机构,还有以农村青年为对象的县域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方便农民就近入学。因此这些机构从布局上来看,均设立在农村周边与附近,学校整体规模小、分布广、效率高。美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主体不仅仅拘泥于政府为主,而是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共同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美国农村职业教育由联邦和州政府、社区学院和大量的企业或私人投资承办。除此之外,还有教会参与开办农村职业学校,与政府联合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例如,美国目前现有农民俱乐部5万多个,均面向本地区或社区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帮助农村青年学习并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提高农业经营管理能力等。澳大利亚和法国也是实施多元化的办学主体:以政府办学为主,实行社会、学校和家庭协作的办学方式,鼓励大农场主和企业集团等开办农村职业培训机构,社会力量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热情高,效果显著。

(四)多层次、完备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是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秘笈

发达国家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非常完备,无论从正规的学校教育还面向成人的农业职业培训,均建立多层次、比较完备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笔者基于中国知网(CNKI)文献资料的梳理与归纳,结合法、澳、日、韩几个典型发达国家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分别用简图来阐述和说明其各自国家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概况。

法国农村教育分为中、高等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三个部分(如图1所示)。中等农村职业教育由农业职业高中和农业技术高中组成。农业职业高中接收初中毕业生,学制2年,毕业后可获得农业职业能力证书或农业职业学习证书。农业技术高中接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作2年,毕业获得农业技术员证书。两类学校均开设针对继续升入高等农业技术学校所需要的高中会考文凭课程,主要是为有意愿的优秀学生开通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的通道。高等农业教育则为高中后教育,包括两年制高等技术教育,以及4-5年的农业院校的本科教育和6-8年的研究生教育。还有一些实用性较强、灵活多样的长、短期农业技术培训课程。

澳大利亚也是一个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完备的国家(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中等与高等农村职业教育。同时澳大利亚也通过农业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农业推广教育等形式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澳大利亚的中等农村职业教育以3年制职业和技术高中为主,学生毕业后可转入技术专科学院、高等教育学院或TAFE学院继续学习。同时,也有机会进入农业大学或大学中的农科学院继续深造。除此之外,澳大利亚也十分注重涉农专业硕士和博士的培养,毕业后可从事高层次农业顾问和教学科研工作。因此,澳大利亚农村远程教育的灵活性、农村成人教育的广泛性、农业推广教育的针对性使本国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合理。

图1 法国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简图

图2 澳大利亚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简图

日本农村职业教育包括文部科学省与农林水产省两大部分(如图3所示)。文部科学省即教育系统,其农村教育体系由初、中、高三层次农村职业教育构成。中等农村职业教育包括普通高中的农科与农业高中,其培养目标在于培养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合格劳动力,以及有意愿继续升入高等学校学习农业及相关专业的人才。高等农村职业教育主要包括综合大学农学院和农业大学,同时还有短期大学农业系、高等农业专门学校以及专修学校,这些院校均为渴望继续深造的农业人才提供接受高等农村职业教育的机会。而农林水产省(农业)系统则通过农业改良中心、农协等组织形式积极带动并推进日本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图3所示是文部科学省职业教育体系简图。

韩国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两部分(如图4所示):一是正规教育系统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包括中、高等农村职业教育;二是韩国农林部门系统、农民协会承办的农村职业教育。教育系统中的中等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是职业高中,高等农村职业教育包括农业专科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农学院,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韩国农林部门系统的农村职业教育主要分为三个层次:4H教育、农渔民后继者教育、专业农民教育。农协会也通过农协大学、研究院等方式完善韩国农村职业教育。

图3 日本文部科学省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简图

图4 韩国农林部门、农协职业教育体系简图

二、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农村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权威性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例如:“燎原计划”、“绿色证书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等,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定,为农村的稳定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地政策保障。但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宏观政策的推动,更需要完备的法律、法规支持。相应的政策和立法要不断实践、不断改进、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不同时期农村发展的特点。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立法比较薄弱、保障力度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加之长期以来,农村职业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处于劣势,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师也成为了教师群体中的绝对弱势群体。国家虽然曾多次想通过颁布相应的政策加以解决,例如颁布《关于加强农村、林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农民中专农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1993年)和《关于加快发展和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2011年)等。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依然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发展速度之慢、社会认可度低等现象仍是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要依赖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化政策条款与细则,制定符合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适合农民群体特点的人性化的,有较强针对性与权威性的政策与法律为基础。对于农村职业教育师资评聘和农业专门人才培养应有政策的绝对倾斜,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办学体制等方面应用法律条文的行式加以明确。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作法,尽快建立完善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实施办法,以法律的形式给予农村职业教育的应有地位和保障。到目前为止,我国虽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有了宏观的指导,但尚无建立一部针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应法律与法令。面临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单独制定并颁布专门的《农村职业教育法》则非常有必要。在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走依法办学、依法管理、依法发展之路,让立法真正成为保障农村职业教育顺利有序发展的最有效措施,从根本上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有效实施与健康发展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增加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是农村职业教育得到以快速、有效发展的主要因素。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农业人才职业教育培训上,采用正规的学校教育与成人培训相结合,将长短期课程设置和远程教学覆盖每一个村落和农业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面对不同受教育者,采用弹性学分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环节,经常田头地间动手操作,教室学校动脑学习。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较单一,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分割。加之,每年面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培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新型农民工的职业培训,都给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群体的文化基础较差,有些是无教育背景的文盲或半文盲。因此,如何能够建立有效的办学模式,让它们随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达到“学以致用,急学急用”,真正达到能够解决他们就业问题则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农村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较低,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不高,传统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农村职业教育模式无法适应这样的变化与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的办学模式,适合不同受教育者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方式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和结合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利用城乡教育资源互补,优化县、乡、村三级农村教育网络。同时,鼓励各地民办、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捐资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调动社会各界举办农村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打破现有农村职业学校定向培养方式,打破入学年龄和学制限制,构建一套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和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模式,是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一直被边缘化发展,无论从政策支持还是财政投入均无法与其他教育相比,这也是多年来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可回避的实际问题与瓶颈。从政策层面上来看,财政投入不足说明国家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视不够。与发达国家相比,美国财政每年用于农业教育的经费高达600亿美元,同时还不包括各州和企业与个人投入到该领域的补贴费用。稳定而充足的财政投入是推动美国农村职业教育长足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其农村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相比之下,目前我国政府对于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投入比例失衡。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05-2013年,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经费达1.23亿元,年均增长25%。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经费也大幅增长。这充分说明国家在近十年里对于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和信心。

但在加大对于职业教育财政投入过程中,投资的去向基本偏重于城市职业教育,真正投入到农村职业教育的费用则微乎其微。导致农村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差,办学条件不好,教育设备陈旧落后,校舍状况破烂,教师的工资待遇较低,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均无法与城市职业学校相比。试想这样的教学条件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将继续成为了被边缘化的新的群体。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建立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公共财政体制,把政府的财力优先并真正投入到急需的农村职业教育上来。除此之外,学校自身要积极扩大教育投资来源和渠道,鼓励社会和个人资金投入到农村教育上。以政策或法律形式规范和完善经费投入体制与实施,严格按照中央或地方政府的规定,化简财政投入的审批手续。建立一套由中央、省级财政、县级财政职责分明,合理高效的财政投入机制,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职业教育新体系

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农村职业学校体系、职业与技能培训体系和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系。整个系统庞杂不一,效能较低,存在着诸多问题。从普职衔接与融合,农村职业教育的学制与课程设置,农民工职业培训形式和面向农村地区的各类学历教育、国家与地方及县域以下管理职能重叠、分工不明确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加之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极度短缺,因此,整合和合理利用城市与县域间有效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建立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新体系,则当下面临的、不容忽视实际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宏观政策背景下,必须打破原有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与羁绊,重新定位适合我国农村未来发展规划的新目标。必须及时调整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思路,统筹规划、统一领导。要进一步扩大县域以下农村办学的自,要逐步建立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三化”――“多元化、市场化、产业化。”要特别加强县、乡、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建设,大力开展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构建农业普通教育、农业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相辅相成,科研、推广、开发互为补充、紧密相联,层次丰富、灵活多样、协调发展的农村职业教育新体系。

参考文献:

[1]范安平,张挚.“都市圈”发展与农村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0(8):34-37.

[2]范安平,张释元.发达国家的农村职业教育:经验与借鉴[J].教育学术月刊,2009(11):93-95.

[3]陈俊珂.发达国家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J].职教论坛,2003(23):60-63.

[4]朱建文.发达国家农村成人教育及其引发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5(1):41-44.

[5]卢君.发达国家农村教育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5(8):1558-1559.

[6]刘源,金彦平.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培训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8(5):64-67.

[7]王亚秋,刘占良.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特点及发展趋势[J].北京成人教育,2000(3):36-37.

[8]王亚秋,刘占良.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现状及特点[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1999(3):74-78.

[9]范安平,王勤.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及启示[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4):71-74.

[10]李.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启示[J].才知,2009(7):148-149.

[11]陈锦梅,吕剑红,梁艳萍.国外农村职业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23-24.

[12]丁彦.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分析与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1(6):173-174.

[13]黎敏.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7):128-130.

[14]赫栋峰,梁珊.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政策保障及启示[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99-101.

[15]安东平,张军.新时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15):9440-9443.

[16]李璨.关于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十年研究述评[J].学理论,2013(14):280-281.

[17]杨洁,杨颖.国内外农村职业教育政策比较分析[J].现代商业,2010(23):271-272.

[18]谢龙建.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分析及借鉴[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0-23.

[19]侍建F.韩国职业教育经验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9(S1):276-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