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如何避免校园欺凌

学校如何避免校园欺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校如何避免校园欺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校如何避免校园欺凌范文第1篇

一、校园欺凌现象面面观

记者:您作为长期从事儿童福利和儿童保护问题研究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士,怎么看校园欺凌?

童小军:校园欺凌的确是一个与教育密切相关的问题,但它更是发生在中小学基础教育环境中的儿童保护问题。

从社工专业的角度来讲,国家采取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行动是一种对儿童的保护,也是儿童应该享受的福利。按照儿童社会工作的理念,所有孩子都应该获得引导和教育,他们应该有这个福利。如果没有,那么他们出现校园欺凌这样的问题就不是他们的错,是相关教育者的错。我们国家目前校园欺凌现象之所以比以前严重了,原因就是我们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干预都不足,没有采取适当的、正确的干预方法。校园欺凌是可以得到有效防治和改善的,但需要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干预方法。

校园欺凌强调的是以强凌弱,即较强的一方对较弱的一方实施的肢体和语言或者精神上的一种伤害和攻击行为。这个“强”一般体现在体格以及人数的优势,还有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强”,比如家境较好、在学校朋友较多的学生欺负家庭比较贫困、在学校里没有什么朋友的学生。欺凌形式主要是肢体和情感两类,其中情感的欺凌包括语言伤害和孤立两种形式;也有将它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两类。

记者:为什么说所有卷入欺凌事件的人都是受害者?

童小军:在欺凌事件中,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在这个过程中所接受的信息都是有害的,谁都没有得到好处。其中,被欺凌者受伤害最重。可能是在身体上受伤,严重的可能致残(最严重的是丧失生命),但更多的是心理的、人格方面的伤害。这种伤害一旦产生就很难康复,就算惩罚了欺凌者也不能挽回。

而欺凌者,即施害人受到的损失,在于被强化了错误的解决问题方式以及对暴力行为的错误认识,会导致暴力行为的养成,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将来可能发展成违法犯罪。尤其是当欺凌行为带来了严重后果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清晰的是非观念,他们会为自己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感到羞愧,会有沉重的负罪感。这些都是当初欺凌别人的时候为自己成年生活埋下的心理隐患。

旁观者也是一样,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对是非的概念以及对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吸收,有些旁观者的言语和行为还会让欺凌者得到鼓励,加重欺凌行为。可见,被卷入欺凌事件中的三方在这个过程中吸取的都不是积极的信息,养成的也是错误的行为,培养的不是正面的价值观,因此都是受害者。这种伤害还可能延续到下一代,不是通过基因的传递,而是通过外在行为和情绪的影响。因为他们自己受到了伤害,在经营家庭氛围和育儿的时候,会制造缺陷型的环境,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记者: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欺凌的“隐秘性”?

童小军:欺凌的“隐秘性”,主要是由于成人对这个问题的忽视和不正确的认识,以及缺乏应对机制所导致的。其实,我们的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有问题,找老师或者找家长”,但是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孩子们学会的是沉默。有调查显示,孩子被欺负后会告诉家长或老师的人数比例超过了70%,但是多数家长或老师的回应都不对。第一,缺少对受欺负者的疏导,没有教会他们如何面对这种情况。第二,批评教育欺凌者的方法无效。通常学校教育者会直接找欺负人的学生教育一下,告诉他不要那样做。而很少会去了解事件的过程、为什么会这样做,很少会告诉学生这种事情应该怎样处理。这样教育一下的后果是不但没有制止,还可能激化了矛盾,往往让欺凌者对被欺凌者的伤害行为更加剧烈。很多家长的处理方式也不恰当。例如,有的家长会对孩子说“他打你,你也打他!”还有一种是直接找到这个欺负人的学生家长去理论,指责他们为何不把自己孩子管好。对方可能有两种反应,一种就是护孩子――我们家孩子就是混蛋、不讲理了,你能怎样?另一种,懂道理的家长可能会批评孩子,说不定也打一顿,以示惩罚。然而这些都只会激化欺凌行为,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一般就不会跟老师或者家长讲自己被欺凌的事了。欺凌的“隐秘性”还可能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被欺负的孩子会有屈辱感,觉得没面子,所以也不会对别人说。

其实,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老师和家长的意识不够。孩子被欺负了,在家里、在学校里一定会有所表现,在行为、情绪、外表、衣着等各方面,都会有迹象。例如,孩子会说不愿意上学,或者一到该上学的时候,他就“生病”了,或者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不去学校,等等。家长有时候把事情想得太简单,没有这个意识,缺乏敏感度。很多老师也比较粗线条,只把欺凌当做一种偶尔出现的偏差行为,批评教育一下了事,不会深究,不会意识到这个事情对学生有多大的伤害,从欺凌事件的特点、类型,到对学生的伤害,都意识不足。

记者:同学之间因故起了冲突或不再跟对方一起玩了。这种情况属于“欺凌”吗?

童小军:这种情况不是“欺凌”,这只是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或不和谐。因为我不跟你玩了,还有其他人跟你玩,不是我组织了一个班里十几个人让大家都不要理你,并持续很长时间。如果发展到这种程度,才属于欺凌。同学之间偶尔的小矛盾,都是正常的。“偶尔有矛盾”就意味着时间持续很短,双方都有伙伴,能够互相对峙,不是被孤立的。可能过一段时间两个人又和好了。这种情况需要家长、教师对孩子进行友好教育,进行关于怎样看待和对待你不喜欢的人、怎样与他们交流方面的教育。要让孩子知道,就算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也有和平相处的方式。如果不教会孩子正确的相处方式,小矛盾也可能发展成欺凌。

二、校园欺凌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现象,

但是可以预防和解决

记者:中小学里的校园欺凌是否已经“很严重”?是否能够避免?

童小军:应该是“比较普遍”,“严重”是指有某些现象或者在某些地方可能比较严重。校园欺凌在中小学是一个普遍现象,是不能避免的现象,如果没有很好的措施,是一个很难说“没有了”的现象。我们能做的,一是减少发生的数量,二是降低伤害的程度。

校园欺凌一般不会出现在小学低年级,通常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到初中最严重,高中会逐渐减少了。它的高发期正是学生进入青春期的这个阶段,这就是它“不可避免”的原因。

一是因为青春期大脑发育还不成熟,青春期的孩子各项生理机能都在迅猛发展,但脑神经的髓鞘化还没有完成,大脑皮层的抑制机能还不足以控制行为的盲目性和冲动性;二是因为青春期时,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或者不稳定,但是在心理上要追求一种自我认同,这个阶段,如果没有很好的引导、教育和规范行为,孩子们就像进入了“动物世界”,他们更倾向于以原始的状态或原始的行为来获得自我认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在这个阶段,他们就有这个需求。我们必须认识到:第一,这是成长的必经阶段,孩子在这个阶段一定是要犯错误的,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让他少犯这样的错误;第二,如果犯了这样的错误,我们要知道怎样去引导他,教育他,扶持他,帮助他,让他不会再犯。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没有足够的干预或者干预方法不对,后果就会比较严重。

记者: 我们应当如何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正确的、有效的干预?

童小军:对欺凌事件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就要对学生进行多方干预,也就是对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要进行干预,而且干预的视角一定是从保护儿童出发,一定是保护性的教育,保护性的引导,甚至是保护性的惩罚。总之就是要保护儿童的利益。欺凌事件里面的所有孩子都应该获得引导,都应该获得教育,否则他们再出现这个问题就不是他们的错,是我们的错。

我们国家现在对儿童保护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综合,但是大家还都是各自独立工作,没有形成联动的概念,也没有形成预防的概念。学校可能认为校园欺凌这样的事,是极少发生的个别事件,所以没有把它当做一个社会问题来对待,也就不会用对待社会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只是个别处理,个别教育。所以,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要转变意识,对校园欺凌现象有系统的、深入的认识;要把校园欺凌放在一个更大的儿童伤害的概念下来看。儿童伤害有虐待、忽视、剥削和暴力,校园欺凌只是暴力的一种特殊形式,暴力还包括环境暴力和文化暴力,从预防校园欺凌的角度来讲,环境、文化暴力都是需要治理的。

三、对全体学生加强生活技能教育和安全教育

记者:家长和学校担心反校园欺凌教育会对本来只是少数的欺凌行为起到宣传助长作用。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童小军:家长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这就要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适当。反校园欺凌教育不是只跟孩子们讲什么是校园欺凌,而是需要策略地进行正面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新的课程概念和丰富现有课程概念的做法,开展反校园欺凌的工作。

一是在校园里引进“生活技能教育”的概念。所谓生活技能教育是指培养一个人能有效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成长需要的挑战的能力;培养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积极的适应能力。这种教育从幼儿园甚至从孩子出生就可以开始了,但一定要有科学的方式,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认知水平以及行为习惯,培养他们面对风险或者伤害时的自我防护意识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求家长和教师首先要有这个能力(可以通过专业人员的培训获得这个能力)。只要我们的基础教育系统有了这个意识,再组织力量来做,就能做得到。课本、辅导教材都没有问题,首先是概念、意识要到位。

二是补充和丰富“校园安全教育”概念的内涵。校园安全是大家已经认可的概念,要把安全这个概念做得更科学、更综合。除了大家公认的校园安全,比如硬件的、软件的防火、防电、防灾、防外出时意外伤害等,一定要把“防人为伤害”这一部分加进去,也就是要把校园暴力可能涉及的各种各样的伤害,以及如何防止、如何应对等都加进去,这是一个更大的、综合的校园安全概念,除了孩子们的人身安全之外,还需要孩子们在校园里拥有心理的安全和情感的安全。

以上两个概念,任取其一都可以做起来,它们都包含了但不单一指向校园欺凌,可以避免负面强化。在这样综合的大概念里面,很多保护儿童免受伤害的内容,包括反校园欺凌的相关教育就可以进校园了,这就是应对措施。

记者:目前中小学校可能还是不够重视非学科教育。这种情况要怎么转变呢?

童小军:可以采用尽量不影响学科教育的方式来解决。这个方式就是有组织地在基础教育系统引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力量,参与到学校的非学科教育工作中,包括现有的校园安全教育、德育、法制教育,等等。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训练让他们在校园里关心的都是学科教育之外的事情,是学生的社会能力、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对一些特殊情形的应对,比如校园欺凌。这些事件其实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发生的数量和比例不会很高,可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就会影响学生整个人生。将社会工作者引入校园,他们就能够通过特有的专业理念、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处理自己生活中面临的矛盾和难题的能力,避免他们采用“欺凌”这样的行为来对待同伴。

当然,引入社会工作者就涉及岗位设置,需要国家的投入。美国做过一个研究,对这些方面的投入与回报率最低的是1∶7,最高的是1∶17,投入的回报非常高。所以重要的是先改变观念。要认识到这是为了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让他们将来不管做公民,还是做朋友,还是做父亲、母亲,都能做得更好。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恐怕这些角色才是更重要的。我们不否认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社会教育非常重要,不是要舍弃哪一个,而是兼顾,二者是相互促进的。

四、要从学校的制度建设入手

完善儿童保护的各项措施

记者:在学校里应该怎样建立和完善儿童保护的制度和岗位?

童小军:我的建议是,要建立保护学生安全健康成长的制度,不只是针对校园欺凌的,还要包括所有教师对学生的暴力,学生对教师的暴力,以及学生之间的暴力,不只为校园欺凌一件事设置岗位、建立制度,一定要把校园里面可能造成暴力环境的因素进行整体反映,如果不在这个背景下讲制度建设,人们会以为这是小题大作,以为只是为极少数的人和事建立制度。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建立了制度以后,必须要有专门、专业的人来负责,这个人要做的不仅是在全校范围内有差别地进行儿童(学生)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同时要建立一个应对儿童(学生)保护事件的机制。那么一旦出现恶性案件,就可以有人负责了,出了问题也有人可以问责,能倒查,否则这种事永远制止不了。这个体系最托底的作用就是出了问题有人负责任,最重要的作用是能保护师生,有效预防暴力事件。

在校长和教师的学习或培训中,要有儿童保护和儿童福利的概念和内容。对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一定要加入这些内容。在大学相关的本科教育或者研究生教育的课程里,以及毕业后的继续教育中,都要加进去。所有的校长和教师都要学习这些内容,但并非所有教师都来直接处理这样的事情,他们只能预防,以及面对问题时能够有正确的意识和反应。一旦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就要依靠制度和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处理。

那么对相关责任岗位的人有什么要求呢?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学校引进社工(社会工作者)。很多国家如美国、日本都是这样做的。美国的法律虽然各州不一样,但“一校一社工”是基本统一的。另外,由于社工人才短缺,所以规定学校首选社工,其次是心理学或医务工作者来从事社工的工作。但只要在这个岗位上,就一定要接受社会工作培训,掌握社工的特定技能。

记者:学校应该如何具体实施校园欺凌的治理呢?

童小军:从社会工作来看,预防校园欺凌的最好方法就是给孩子们正面的引导。 国外的研究显示,大多数的校园欺凌事件都发生在同班同学或者同校同学之间,因此有效的做法就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贯穿初中和高中,基础教育系统应该有目的、有规划地开展班级同伴友爱主题活动,聚焦同辈关系、同伴友情和友好解决同伴冲突技能培养;同时加入法治教育。其次,需要建立报告制度,要有一个专门负责的人对上报的问题进行判断。要对卷入欺凌事件的人进行调查,找出原因,并评估这些原因与学生、家庭或者学校的相关程度,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是一般的程序。其中一定要做的是生命危险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手段。例如,首先要向提供消息的教师进行调查,询问教师何时开始关注,是什么引起了教师的关注(如情绪、行为、伤痕等);是经常的,还是突发的,突变越严重,进行干预的紧迫性就越高。在处理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隐私,避免二次伤害等。

记者:在中小学校,怎样去区分心理老师、社工的定位和职责呢?

童小军:社工,既是指社会工作(social work),也是指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社会工作是依托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专业和职业,主要为社会问题涉及的弱势群体开展服务,聚焦的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社工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会采用社会生态系统视角,常规性地把学生当成一个独立系统的同时,将其朋友圈、师生互动状态和家庭亲子关系等都纳入问题分析和干预范围,还会运用相关政策,整合各种资源来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心理老师往往只是聚焦学生个体,常常是通过改善学生的认知来改善学生的情绪和行为,一般不会考虑政策的问题。学校如果有条件,同时配备社工和心理老师是最好的。当一个学生出现了非学业性的问题,就一定是需要综合治理或综合服务的问题。如果是与儿童保护或校园暴力相关的,社工专业的培训更适合,因为这些问题既涉及学生们的认知,还涉及家庭教育和工作机制的建设。如果没有专业社工,可以由心理老师接受社工培训之后来做。无论是谁在这个岗位上,都需要为他们提供社工培训。

这里强调的是要用社工的思路来开展工作,用体验式或参与式或其他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正确的行为,例如体验“如果你是那个人,在那种时候会怎样做?”社工还要针对教师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宣传和倡导,强化教师的意识,内容包括:明确不能有什么样的行为;怎样对学生的异常情况保持警惕或敏感性;出现问题时要做哪些初步处理;觉察问题和报告问题的能力等。家长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请社工来提供帮助。学校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服务,可以避免因工作方法不当给学生造成伤害。

学校如何避免校园欺凌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 校园欺凌 青少年 对策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不断增多,过程触目惊心,性质十分恶劣,一些女生间的校园欺凌,施暴者采取的手段残忍恶劣,侮辱性极强,多次引起了人们对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的广泛关注。其实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小学欺凌现象在我国就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频发,一次又一次刺痛了公众的神经。原本应该充满欢声笑语的菁菁校园,为何会欺凌事件频发,是什么让青少年变得如此暴戾?

一、校园欺凌的相关概念

欺凌是指一种反复发生的、以大欺小或以多欺少的恶意侵害行为,通过孤立、侮辱、威胁、打骂、勒索等方式侵害他人身心。欺凌可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是对被欺者采取拳打脚踢等肢体暴力或勒索钱财等行为;间接欺凌指对被欺者进行排挤孤立或语言谩骂攻击等。[1]校园欺凌概括来说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由一个或多个学生集中持续地故意伤害或破坏某个或某些学生的财物、身体和心理等,造成受欺凌学生肉体上和精神上痛苦的行为。该问题最早被挪威学者奥维斯所关注,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就对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的校园欺凌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近年来,校园欺凌在我国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青少年欺凌是校园欺凌的一种,欺凌者个人或伙同他人一起对受害人实施排斥孤立、言语侮辱、肢体暴力、威胁勒索等行为,青少年欺凌的危害不容小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的欺凌者还将欺凌过程、欺凌照片到网上,对被欺凌者造成身心上难以平复的伤害,甚至促使自杀行为的发生。[2]有些被欺凌者会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来反抗欺压行为或成为新的欺凌者,最终导致一种恶性循环。而对于欺凌者来说,他们处事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正义感和责任感,把欺负人当成家常便饭。如果欺凌者始终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其行为也没有得到惩罚和矫正,其以后犯罪的可能性会增大,对家庭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青少年校园欺凌的特点

1.手段多种多样

常见的手段不仅包括对被欺凌者直接的身体暴力攻击,如推搡、掌掴、拳打脚踢等,还包括对被欺凌者精神上造成的伤害,如嘲笑、侮辱、恐吓、勒索等,除此之外,社交上的排斥、孤立、敌视以及心理上的折磨也是欺凌行为的表现。

2.持续反复发生

由于欺凌者抓住了被欺凌者不敢将受欺凌情况告诉家长或老师的心理,欺凌行为通常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他们会肆无忌惮地多次反复欺凌受害者,并以此为乐。

3.当前普遍存在

校园欺凌目前普遍存在于中小学校园。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智与心理都还不成熟稳定,对自己行为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再加上人们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常常把欺凌理解为同伴之间的小打小闹,造成中学校园成为欺凌的高发地带。

4.力量的不平衡

欺凌者相比被欺凌者,一般年龄更大、身体更强壮,或者实施欺凌的学生由多人组成,形成实力或者势力上的优势,使被欺凌的学生在心理上惧怕而不敢反抗,形成一种恃强凌弱、仗势欺人的不对等局面。

5.行为隐蔽较难察觉

欺凌行为通常会发生在一些隐蔽的、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家长和学校往往很难发现。而且间接欺凌往往不明显,家长和老师短时间内无法察觉到孩子的异常。当前网络欺凌逐渐兴起,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传播速度更广更快,隐蔽性强,危害性大。一些青少年利用QQ、微博、贴吧等发送恶意诋毁、侮辱、威胁他人的文字与图片,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与精神伤害。[3]

三、青少年校园欺凌的原因

1.青春期独特的心理特征

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处于快速发育阶段,精力和体力都比较旺盛,有时需要对外发泄自己多余的能量,但心理上还不成熟,有时为了“面子”将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和不满发泄到他人身上。此外,有些学生本来就较为懦弱胆小,受欺负了也不敢吭声;还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这些人很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跟男生顽皮好动、处理问题的方式简单直接相比,女生往往会不自觉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习惯用自己的方式发泄情绪或达到某种目的。青春期的女生敏感多疑,嫉妒心理强,情绪变化大,可能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一个眼神而心烦意乱乃至情绪失控,通过欺凌等方式将不满发泄到他人身上。

2.家庭的教育方式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最早场所,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有些家长本身素质有限又忙于生计,无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正确指导,更有甚者,通过打骂孩子的方式宣泄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致使青少年在早期家庭教育中没有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对青少年而言,父母过分严厉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攻击性强、野蛮粗暴。而对于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得不到该有的关爱和教育,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当自身无法调节时,可能会通过欺凌的方式将这种情绪转移到他人身上。[4]

3.同伴团体的影响

人都有合群性,对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而言,在团体里的归属感非常重要,在团体里他们能建立自信、加强身份认同,也能对抗来自其他群体的排斥和欺凌。但这种归属感并不稳定,当意识到自己在小团体中的地位受到威胁或明显感到自己地位较低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安感。为了改善自己的境地,青少年可能会通过欺凌他人的方式来向团体宣示自己的存在。

4.大众传媒的不良示范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影视、图书、网络等大众传媒对暴力行为的大肆渲染,会增强他们的攻击性。再加上他们本身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危害性,还会对欺凌行为进行炫耀,再次引起他人的效仿。

5.学校道德教育缺失

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樊篱,把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老师很少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异常行为。

四、国外解决校园欺凌的做法

为了解决青少年校园欺凌问题,从2007年3月开始,韩国教育部就向中小学提供免费“警卫服务”,只要学生提出求助申请,政府就会安排警卫在校园周边或特定地点暗中保护他们。[5]今年年初,韩国政府还颁布了《人性教育振兴法》,规定把人性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将相关课程设为必修学科,全国中小学校必须提交人性教育计划,并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日本为了应对频繁发生的校园欺凌行为,特别加强了学校教育和咨询服务,不仅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增加了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还扩充校园社会工作者队伍和学校咨询机构的规模,设置24小时不间断服务咨询电话,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澳大利亚的一些学校采用“同伴调解”的方法,挑选若干性格开朗、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调解员,一旦发现有同学被孤立,就会特意多和该同学接近,尽量消除他们的寂寞与孤独;还会找不团结的同学谈话,努力使他们消除偏见和分歧,重归于好。

前不久在美国发生的中国留学生欺负同伴事件,涉事学生面临着美国司法部门的绑架、虐待等指控,可能会被处以终身监禁或驱逐出境,相比之下,我国对未成年校园欺凌行为的惩戒力度还有待商榷。有关专家分析指出青少年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不强,极易受外界影响,身心发展还不健全,如果惩罚过重可能会让其自暴自弃毁其一生,太轻的话又可能达不到教育效果,如何合理有效量刑需要进一步研究。

五、遏制校园欺凌的对策建议

1.政府

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制定实施了《校园安全法》,时至今日,共有48个州实施了反欺凌法,大部分州更是明文禁止网络欺凌或电子骚扰。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也有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而我国的《校园安全法》至今尚未正式出台。我国应该尽快加强校园安全立法工作,从法律的高度保护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还要健全惩戒机制,让欺凌者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代价,对欺凌者实施应有的惩罚和处置,才能鼓励那些受到欺凌的孩子起来反抗。

2.学校

目前学校教育一味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导致学生伦理道德的缺失。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健康人格的培养、良好道德教育的熏陶与分数的提高、升学一样不可或缺。学校教育应两手齐抓,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开始,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团结友爱、社会公德、爱护弱小等教育。学校应积极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改善校园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和谐、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中快乐成长。

为保证学生安全,学校应当在校园内一些偏僻、不易察觉的地带建全监控网络,当发现校园欺凌行为时,应当立即采取制止措施,避免伤害的发生。[6]聘请专门的心理老师,及时给予青少年科学有效的帮助。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通过法律常识宣传栏、法制教育栏目、案例探讨等形式让学生懂法、知法、守法,教给他们基本的防范知识,学会找老师帮忙,而不是以武力解决问题。

教师在处理学生的欺凌行为时,不要武断批评或者当众训斥,应采取合理的方法,了解学生这么做的原因,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矛盾,让他们认识到欺凌的后果和严重性。教师还应该培养积极的师生关系,增进学生对班级和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教师可以针对校园欺凌问题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对欺凌问题的认识,也可以学到应对欺凌的技巧。

3.家庭

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尊重孩子,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既不过分溺爱孩子,也不过分专制。平时处理事情时,家长要以身作则,用文明的方式解决问题,向孩子展示良好的修养。作为家长,要及时发现子女的异常,捕捉子女可能欺凌他人或被欺凌的迹象。当得知孩子欺凌别人时,不要一味过分指责孩子,要耐心开导孩子,让孩子明白欺凌别人的行为要承担责任。若孩子被欺凌时,多给孩子爱、包容与理解,让孩子不要恐惧,切忌不要“以暴制暴”。家长与学校要保持联络,加强合作,一起出谋划策,制止和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

4.青少年学生

面对校园欺凌,青少年学生要加强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打破沉默,及时与父母或老师沟通,取得帮助和支持。青少年学生要学会与人为善,接受他人的缺点,不孤立他人,学会宽容、体谅、理解他人。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多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学会控制情绪。同时,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面对考试的不如意、老师的批评、遭同学欺凌等,不应自卑退缩、自暴自弃,应当多给自己积极的暗示,自信地去面对解决问题。

总之,校园欺凌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必须协调行动,形成合力,一起关注欺凌现象,共同探讨避免和解决的方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天娥,龚伦军.当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7).

[2] 贺岚.看不见的角落―关于我国中学校园里的女孩欺凌现象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3] 张杰.浅谈日本的校园欺凌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

[4] 郭一建.社会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行为的实践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5(1).

[5] 李茂.遏制“校园欺凌”外国如何出招[J].黑龙江教育:中学,2014(5).

学校如何避免校园欺凌范文第3篇

提供法律保护,用健全的法制保障校园安全

美国 约瑟夫森青少年伦理品格研究所的报告显示,50% 的学生承认在过去一年里欺负过别人,47% 的学生说他们在过去一年里被以非常令人难过的方式欺负、取笑或者嘲弄过。这说明美国的校园欺凌现象非常普遍。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联邦政府颁布了一些校园安全法案。 如:1990年,联邦政府通过了《克雷利法案》,要求公立学校必须校园犯罪统计和安全政策的年度报告,以方便准备入学的学生提前获知相关情况。2001年通过的《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好教育的法案》,有一项内容是识别潜在危险、危机准备和干涉程序、识别青少年暴力的早期预警标志并做出反应。到2011年,全美共有46个州制定了与反欺凌有关的法律,36个州通过教育令的方式要求禁止网络欺凌,41个州制定了相关政策。美国教育部门2015年5月公布的报告显示,发生在12~18岁孩子身上的校园欺凌事件在减少。

日本 校园里也经常发生欺凌事件。京都大学和一个高中家校联合会的调查表明,超过40% 的高中学生曾遭受欺凌或欺凌过他人。日本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因欺凌受到身心伤害,导致不去上学、性格变异甚至选择自杀。为全面遏制校园欺凌现象,日本参议院于2013年6月通过了由执政党和在野党共同提出的《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案》。按照法律要求,日本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和各级学校,都要设置欺凌事件的相关调查机构。如若出现危害学生生命的欺凌事件,学校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有效处置。如果认定欺凌事件为犯罪行为,学校应及时报警并与警方合作。

澳大利亚 校园欺凌问题也比较严重。2003年,澳大利亚政府部门制定了《国家安全学校框架》。这是澳大利亚乃至全世界第一份国家级别的安全学校建设指导政策,矛头直指常见的校园欺凌、骚扰、暴力、问题。该法案不仅重视传统的校园安全,更加注重学生心理安全。该法案的实施,让学校的安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英国 1998年颁布的《学校标准与框架法》,将制定反欺凌措施当作对中小学校的法定要求。1999年,英国首次在法律上规定中小学校必须制定反欺凌的政策。2003年11月,英国出版了《反欺凌行动》,鼓励学校和学生签署相关约定,同年发表《欺凌:中学的有效行动》,提出了应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指导性意见。在英国,反欺凌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法定职责。

给欺凌者必要的惩治,以期杜绝校园欺凌现象发生

校园欺凌现象不容忽视,欺凌者对受害者往往造成程度不一的伤害,这种伤害可能是身体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轻则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受害者的行为方式,严重时可能会影响受害者一生。尽管中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但很多国家还是主张对欺凌者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期望通过惩罚减少或避免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美国 提倡坚决制止在校园内外打架、谩骂和使用侮辱性语言、现象发生。 一旦出现,欺凌者将会受到警告、停课、处理,学校也可根据欺凌程度的不同,将欺凌者交由警察处理或让其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当青少年有明显的伤人和敲诈行为时,执法机关会立即介入。

德国 对校园欺凌现象也非常重视,打击力度也很大,其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对于校园里那些恃强凌弱的“小霸王”,学校反对的态度非常明确,对两次记过后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学校可果断地予以开除,接着再交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管教。 德国的“不良少年管教部门”实现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无缝对接”。

英国 欺负弱小者的现象也比较严重。英国教育白皮书认为,对于本应为学生恃强凌弱行为负责却没有负好责任的人,学校不能坐视不管、法庭会强制家长接受养育课程教育,学习如何正确引导儿童。那些不服从这项法规的家长,将被处以最高1 000英镑的罚款。英国的学校还可以开展模拟欺凌法庭,用来解决严重的校园欺凌问题。此举虽受到质疑,但对欺凌者的教育和震慑作用却十分明显。

教育引导是重要措施,可以让孩子从小远离暴力

学校毕竟是育人场所,在这个人员密集、成员心智还不成熟的群体环境中,针对反欺凌问题,教育手段应发挥出最大、最好的功能。学校要通过正面的教育引导和反面的典型展示,让孩子正视校园欺凌,远离校园暴力。

德国 希特勒曾将德国拖入战争泥潭,德国人民深受其害。经历了巨大的战争创伤后,德国各阶层对战争的反思特别深刻。德国人民非常渴望和平,希望后代远离战争,他们的“善良教育”从孩子刚刚学会走路就开始了。从爱护小动物到同情弱者、宽容待人,直至唾弃暴力,德国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毫不松懈。更难能可贵的是,德国人不赞成玩具商开发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特别是男孩)与玩具枪炮、玩具坦克为伴。德国人还有一个共识: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更具有暴力倾向。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监督下,德国校园里的欺凌现象日益减少。

法国 法国人对自身的反省也很深刻。 他们认为,自己的民族是一个有暴力倾向的民族,应该从根本上加以改进。同德国一样,“暴力玩具”在法国也不受欢迎。 法国人认为,小时候如果经常用玩具“模拟杀人”,用血腥来解决问题,长大后很难成为爱好和平的人,至少会远离善良与仁慈。所以,法国也十分重视教育孩子成为善良友好的人。

美国 在健全法制,保障校园环境安全的同时,美国也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和预防欺凌教育,并且这种教育从学前班就开始了。

英国 英国政府从2005年开始,每年11月举办1次全国性的反欺凌宣传周活动,集中开展以反欺凌为主题的全国中小学生诗歌竞赛活动,广泛宣传校园欺凌的危害性,让学生知道校园欺凌的危害及应对办法。

澳大利亚 学校教育很有针对性,校内开设“公民教育”“法制教育”“人类社会与环境”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创造和平环境”“与同伴平等相处”“我的权利与别人的权利”“解决冲突”。其宗旨是反对歧视与欺凌,要求同学之间平等相待,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

提供必要的保护和援助,让学生生活在安全环境中

以色列 有关部门调查发现,欺凌现象发生的地点大都在走廊和厕所,时间段大多是在放学后或教师监控不力时。因此,以色列要求学校建立全校范围的反欺凌政策,并对教职员工进行专门的教育培训。很多学校采取切实措施保障校园安全,如增加警力、保证照明、休息时间在走廊上安排更多教师、让父母接送孩子,办法虽然简单,但效果比较好。把控好了时间和地点,加以有针对性的管理和干预,校园欺凌现象自然就能大幅度减少。

韩国 通过向一些中小学生提供免费“警卫服务”,让其免受校园欺凌的侵害和威胁。担任“警卫”工作的人员,除警察外,还有民间保安公司的保安、体育馆协会的人员,只要学生向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提出保护申请,政府就会安排“警卫”到学校或特定地点暗中保护学生。韩国的办法虽然被动,但照样有确实的效果。

学校如何避免校园欺凌范文第4篇

为了让法制走进校园,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法制意识,接受法制教育,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利用法律进行自我维护,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学生。2020年11月30日下午三张派出所全体民辅警走进辖区中学三张一中,所长王进锋亲自为全体师生讲课,举行了一场法制教育报告大会。

讲座中,王进锋所长首先讲授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强调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接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列举一个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了青少年为什么要学习法律知识,加强学生的守法观念;并针对青少年学生法律意识薄弱,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用正确的方式保护自己这一情况,讲解了校园经常出现的几类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对办法,要求学生在遇到不法侵害时,第一时间求助,告诉学校或派出所,让学校或派出所来处理。

以案说法,通过一个个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案例,生动讲解了抢劫、盗窃、故意伤害等触犯《刑法》以及侮辱、殴打他人等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违法犯罪行为及其对应承担的法律后果。随后,结合热点议题,就如何看待校园欺凌事件、如何预防欺凌事件发生、发生欺凌事件如何以法维权、构建和谐校园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极具针对性和教育性。

学校如何避免校园欺凌范文第5篇

6月22日晚,一个标题为“江西永新县女初中生打架”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一个女生跪在地上,被旁边几个女生连番扇耳光,用脚踹。被打女孩一语不发,双手护着脸。5分5秒,打累了的几个女生开始要求下跪女生自扇耳光……

7月14日,江苏省泗洪县一中学学生被发现浑身是血倒在学校附近,经抢救无效死亡。

7月17日,贵州省曙光中学一个八年级学生,被多名同学强行拉出学校,围殴致死。

前不久,3个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因虐待同学而被控“绑架”“折磨”等重罪,如果罪名成立,他们或面临终身监禁的惩罚。

…………

最近一段时间,一个个校园暴力事件涌进了人们的视线。施暴者的凶狠、残忍与嬉笑,受害者的惊恐、无奈以及闪着泪光的眼睛,让每个人不寒而栗。这些孩子的年龄与他们的所作所为形成的反差触目惊心。是什么造成校园暴力频发?这个毒瘤能不能清除?如何还校园一方净土?

校园暴力的成因

校园暴力,主要指学龄期青少年与同学之间发生的斗殴、、敲诈财物等暴力行为。法制网舆情中心曾专门对2015年1月至5月发生的见诸媒体报道的40个校园暴力事件,进行调查并出具了报告。据报告,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0%的比例居首,“钱财纠纷”、“情感纠葛”分别以17.5%和15.0%的占比位列第二、第三位,另有7.5%的暴力事件是由“偏激心理”引发。报告指出,这种心理带有很强的青春期烙印,甚至出现因看不惯对方相貌、行为而产生欺侮、殴打等行为。另外,从对校园暴力处置结果来看,因恶性犯罪最终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占比为27.5%。仅仅因为日常摩擦和看不惯等原因,就采取这样残酷的暴力手段,校园变“江湖”,令人匪夷所思。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形成的阶段。当他们的情感无法满足,得不到期望的关怀,没有感情的依托,没有精神的指导时,很容易成为脱缰的野马,或者沉默隐忍,或者变成施暴者。校园暴力的产生是家庭、社会和学校各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校园暴力源自社会学习,而人最初的学习都是来自家庭,不良的家庭教育会导致暴力倾向的增加。学校老师长期负面的指责和批评也会增加学生的暴力倾向。学生自身所承受的压力和心理问题也是一方面的原因,竞争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部分青少年心理的扭曲。由于得不到适度的疏导和释放,这些问题就通过暴力和犯罪的方式表现出来。

总之,心理上的狭隘、自私、唯我独尊、好占上风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内因,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则是不容忽视的外因。

如何预防和应对校园暴力

台湾国立中山大学学者对台湾中学生遭受校园暴力的对象和成因进行分析,发现三类学生容易被欺负,包括言行失当者、弱势族群和“异类学生”。施暴原因及条件包括受害者的人际关系不佳,潜在施暴者会基于情绪(看他不顺眼和厌恶)及工具目的(金钱及地位)而展开攻击。受害者因为力量失衡而无力反抗,或者因为害怕被报复而不敢告诉他人,这会让潜在的施暴者得寸进尺,不断重复这种暴力行为,形成长期欺凌。

校园暴力打破了校园原本的宁静与和谐,为了不让校园成为充满是非的“江湖”,青少年应该坚决向校园暴力说“不”,坚决避免和制止校园暴力!

不崇拜暴力文化。遇到问题时理智解决,切不可用拳头伤人。不参与校园暴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不充当校园暴力行为中的帮凶。避免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在学校与同学和睦相处,不要挑起矛盾,成为学校的“异类学生”。平时不要随身携带太多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学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都是校园暴力的多发地带,在这些地方活动时最好结伴而行。受到攻击时,一是找机会逃跑,二是大声呼救。如果退路被攻击者截断,或无人前来救助,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遭受语言暴力时最好的办法,一是保持沉默,避免事态升级;二是自我反省,分析自己的行为或做事的方法本身是否存在问题;三是调整心态,不要让他人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健康。如果在学校遇到了排斥、歧视、孤立等心理暴力行为,应从自我心理调整入手,积极、主动地去与别人沟通,弄清楚原因。如果自己无法解决,可以向老师求助。学生应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一定要想办法求助。一旦有情况发生,及时告诉家长、老师和警察,他们是值得我们信任的人。遭遇校园暴力时,不要顺从沉默,导致长期被欺凌的情况发生。发现校园暴力时,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应及时报告师长。纵容校园暴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周遭同学的漠视。

看国外如何应对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这一问题在国外也相当普遍,各国都采取了相应措施。

美国:外来者要进入学校,必须先按门铃并登记,在学校活动时必须佩戴标明身份的标志,如“家长”“志愿者”,等等。

日本:校园门口配备有校方的警卫员,还有一些地方组建“妈妈特工队”,协助学校警卫队来保护孩子的安全。

德国:让学生学拳击、太极等,以此提高自我防卫能力。开展“善良教育”。打击校园“小霸王”,对两次记过后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有权把他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强制性管教。

阿根廷:在学校附近经营的商贩会被邀请加入校园安全体系,担当起流动岗哨的职责,协助警方关注校门口的可疑人。

法国:对暴力玩具说“不”。现在国际上流行的暴力玩具、有暴力行为的电玩等,在法国都不受欢迎。

学校如何避免校园欺凌范文第6篇

网络频现未成年人施暴视频

2015年6月21日,一段初中生围殴小学生的视频被大量转发。视频显示,一名小男孩脖子和身上被绳索捆绑,数名年龄稍大的男生对他拳打脚踢,甚至将点燃的香烟头丢入他的衣服内。小男孩无处可躲,被逼到墙角后惊恐哭叫、求饶,男生再次用烟头烫小男孩手臂,并嬉笑不止。

该视频立即引起媒体和公众关注,中央政法委宣教室副主任陈里也在微博上转发并希望当地公安机关及网络运营商负起责任,给网友一个交代。很快,事发地浙江庆元公安部门介入调查,事情的经过随即浮出水面:2015年5月初,视频中被打男孩小毛(化名)与两伙伴一起到一间冷饮店偷窃,被店老板发现后,小毛与一伙伴逃离,另一伙伴被抓。被抓的伙伴并未如实供出同伙,而是谎称与陈某(即这段视频的拍摄者)等一起实施了偷窃。陈某得知后,叫上同伴找到小毛,要求其带路去寻找造谣者。寻人未果,他们找小毛要钱,而小毛身无分文,答应过几天从其父亲那里“拿”钱。几天后,陈某去找小毛拿钱,不仅没拿到钱,反而被小毛的父亲一顿责骂。一气之下,陈某等几个孩子将小毛强行带到一间废弃的简易房内实施殴打,陈某拍摄了殴打过程。

同样是6月,另一段未成年人施暴的视频“网曝江西省永新县女初中生打架”在微博广泛传播。这段视频最早发于22日,时长5分33秒,视频中多名初中生模样的女生出现。1名穿着牛仔裤的女生跪在地上面向5名女生。5名女生连番对下跪女孩扇耳光,边打边嬉笑并骂着脏话,而被打女孩一语不发,双手护着脸。接着,几个女孩用脚踹下跪女孩的背、前胸、肋部及手臂。下跪女孩试图起身时,马上被一女孩扯住头发,其余女孩则继续对其扇耳光、踹身体,一名黑色上衣女孩还拿起矿泉水瓶和拖鞋砸其脑袋……

据永新县多名网友介绍,该视频最先是被拍摄者在自己的QQ空间内,随后被传播开来。当地公安介入调查,通过官方微博“永新”通报事件发生经过:视频上的受害人黄某刚刚初中毕业,毕业前是学校的学生会干部,在学生管理中曾与刘某发生矛盾。刘某心生怨恨,和几名同伴于6月21日通过QQ把黄某约到县城,在金鼎大厦顶楼天台对黄某进行殴打并拍摄了视频。

同日深夜,一条四川资阳未成年少女遭多名同龄人扒衣的网帖在贴吧传开。曝光的多张图片显示,4名少女一起合影,其中一少女上半身,单手抱在胸前,还有一白衣少女一只手搭在裸身少女肩上,另一只手比画出剪刀造型……

一名自称知情者的网友透露,“扒衣”合影照片最早出现在一名“扒衣”女生的QQ空间里。该网友说,照片中4名女孩原本认识,被扒衣的那个女孩之前说了另3个女孩的坏话,遭到报复。

去年以来,发生在懵懂少年间的暴戾行为屡现网络。辱骂殴打、强迫脱衣、拍、持刀威胁……这些原本在影视剧中才能见到的暴力情节,如今发生在中小学校园,发生在本应天真烂漫的孩子中间!施暴者手段之残忍,性质之恶劣,均超乎成年人想象。尤其有的施暴者,在让受害人承受皮肉之苦的同时,还热衷于炫耀“战果”,仿佛对方越痛苦他就越有。这种病态的行为,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

少年暴力折射成人社会失序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都是怀着一颗善良、友爱的心来到这个世界的,但上述案例中的孩子,小小年纪为何一身戾气?这就应验了另一句古话:性相近,习相远。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那些未成年施暴者不可能一开始就贪恋暴力,他们变得如此暴戾,不仅与自身法律意识淡薄有关,还与学校的教育偏颇有关,更与监护人的责任缺失及整个社会风气有关。总而言之,孩子犯了错,他生活的环境脱不了干系。媒体评论员王钟说,孩子的行为是社会秩序的折射;孩子怎么理解法律与道德,取决于成人社会创造了什么样的环境。

未成年人施暴案频发,家庭责任首当其冲。调查显示,施暴少年大都家庭情况特殊,有的是父母离异,平时缺乏家长管教;有的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缺乏亲情抚慰;还有的父母关系紧张,家长本身就有家暴行为。

有样学样,这是民间的一种说法,意思是孩子很容易照着大人的样子学着做。小文(化名)是人们眼里的“问题少年”,他从上小学开始就爱打架,被周围人称为“打架大王”,上初中时更是不断升级武力,除了动拳脚,还用棍棒甚至匕首等凶器,同学们甚至一听到他的名字就不寒而栗,他也因此成为一群问题少年中的“老大”。大家有什么“摆不平”的事就找他。小文后来因打群架被派出所抓了起来。他的父亲去派出所保人时,呵斥了他几句,没想到遭到他当面顶撞:“我打架是跟你学的!你连自己都管不好,有什么资格管我?!”

原来,小文从小在充满暴力的家庭中成长。打他懂事起,他的父母就经常打架。说是打架,其实只是父亲单方面的行为,母亲只是做微弱的反抗。父亲爱喝酒,喝完酒回家就找碴儿,母亲成了他的拳击对象。小文常常在惊恐中躲在角落里看着暴力的一幕。后来,小文渐渐长大,对母亲受欺凌不再冷眼旁观,偶尔会替母亲说话,试图制止父亲的暴力行为,但结果却是遭到父亲的报复性殴打。小文从10岁开始被父亲家暴,直到14岁那年,已长得跟父亲一般高的他愤怒地向父亲举起了拳头。父亲在惊愕中将挥起的拳头停在了半空。从那以后,父亲有所收敛,但小文的拳头却再也无法放下。在与父亲的博弈中他已经学会了武力征服。在“拳脚外交”中,他的性格愈发暴戾。

施暴未成年人中,像小文这样受家庭影响的不在少数。有专家指出,不少父母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孩子长期得不到家庭关爱,就会采取极端方式来引起家长注意,而这时家长又会以孩子犯了错为由,以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心理灰暗、性格孤僻。特别是离异、家暴、留守环境中长大的儿童,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尤其在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本来就不稳定,就更容易出现极端性格,有的攻击性强,容易将愤怒指向外界;有的缺乏安全感,容易有自虐倾向。

未成年人施暴案频发,学校教育也难逃其责。15岁的小丽(化名)因召集校外人员殴打同学而被开除,班主任受到牵连被学校通报批评后,愤愤不平地抱怨:“我早知道这个女伢不一般,早晚会出事!当初大家(指其他班主任)都不愿接收她,是学校硬塞到我班上的!”她所说的“硬塞”,是指两年前小丽从外校来插班的事。小丽上初一下学期时,她的父亲看她成绩不好,托人将她转到现在这所重点中学。她一转到新学校就被安排坐在最后一排。同学们大都两周调一次座位,而她的座位永远都固定在最后一排。她的个子并不高,在班上顶多算中等,比她高的同学有很多,她坐在教室最后排常常看不到黑板。开始,她以为自己是新来的,调座位时被老师疏漏了,便去办公室找班主任。班主任沉着脸说:“我们的座位是按成绩排的!”小丽哑口无言,转身离开时,她隐约听到班主任跟另一个老师的对话:“成绩这么差,我能接下就不错了,还来争座位!”另一个老师说:“还是你姿态高,接纳差生为学校分忧解难!”小丽的心顿时像大冬天被人浇了冷水,原来她是老师眼里的差生!再放眼看去,跟她坐同一排的全都是跟她一样的“差生”!老师是怕他们影响别人学习才有意这样安排的!

敏感的小丽后来发现,老师从不点他们坐最后一排的同学回答问题,从不批改他们的作业,他们可以上课看小说、玩手机,就是不来上课老师也不追究,只要不影响他人就行!小丽的心彻底凉了,她开始自暴自弃,上课经常睡觉,甚至逃课跟“差生”们一起出去玩,不时惹出是非来。后来她召集人“教训”那个女生,是因为那个女生是班主任的“得意门生”,曾趾高气扬地要跟他们“差生”划清界限。

在应试教育依然强势的教育背景下,许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地重视书本知识传授,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孩子的心理教育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无视孩子心理感受,将成绩不好的学生硬性贴上“差生”标签,无异于将这类学生推向歧途。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表示,为什么暴力屡禁不止,往往是施暴者想弥补学校中学习、人际交流的失败,通过实施暴力来释放压力。

未成人施暴案频发,反映出社会管理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在接连不断的此类案例中,其涉事未成年人很多都经常出入网吧,有的事发地就在网吧。各地都相继出台了网吧等娱乐场所不得接纳未成年人的规定,但在利益驱动下,网吧、游戏厅、歌厅、酒吧等这些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的场所,大都在门口装模作样地竖块牌子后堂而皇之地接纳未成年人,而相关部门在监管上也失之宽失之软,使得这些孩子小小年纪就进入娱乐场所染上江湖气。加上网络暴力游戏、网上暴力小说屡禁不止,无形中给一些原本个性偏执、性格暴戾的少年提供了施暴的蓝本。

保护与威慑须并重

我国刑法第17条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法律的威严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人一旦触犯法律,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然而,很多未成年人施暴案曝光后,除极少数施暴手段特别恶毒、伤害特别严重、性质特别恶劣的案例外,其他施暴者并未受到应有的惩处,因为他们未成年。

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李云龙说,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而且形式呈现多样化,很大程度上与“处罚从轻”不无关系。这种尴尬局面导致的后果不容忽视。一是对未成年受害者的伤害难以估量。十几岁的少女被连续殴打,扒去上衣,拍摄视频公之于众,造成的精神创伤可能终身难愈。二是助长了校园施暴行为。恶行发生后,一般都是采用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方式,教育手段为主,惩罚手段为辅,而且惩罚力度很轻。暴行的代价太小很难让这些施暴者放弃恶行并警戒模仿者,甚至为校园凌虐提供了样本。

对此,李云龙表示,未成年人保护法应该进行适当修改,未成年人犯罪应公开审理加大曝光。应该打破传统的“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式,媒体应该多曝光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行为,曝光和惩罚应该及时进行,让他们有羞耻心,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著名时评作者王学进也认为,未成年人施暴不能成“法外之地”。在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同时,须补上法制建设这一课,让其感受到法律的尊严和威慑力。其一,法律须对校园暴力列出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惩戒规定。其二,修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那些实施严重不良行为造成被施暴者严重人身伤害、但因未满法定年龄不能追究刑责的孩子,法律应当设计新的条款和教育惩戒措施,使惩戒有法可依。其三,设立少年法院。这样便于形成侦查、、审判、执行以及教育、改造、帮教、安置等互相配合、互相协作的工作体系,把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及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应尽的教育、挽救责任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如此才能达到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同时还应加强法制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不少学生把违法行为当玩笑,根本意识不到校园暴力的严重性,视规则和法律为儿戏。因此,强化法制教育,让法治成为青少年的信仰,也是铲除校园“暴力杂草”的必要手段。

除了法律的进一步完善和强力介入,家庭、学校和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共同对未成年人施暴行为说“不”,让孩子不再成为欺凌者,也不再成为欺凌对象,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孩子们不受到伤害。

作为家庭,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远离暴力。父母之间需要避免暴力行为,尽可能减少冲突,营造温馨、幸福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远离暴力影视和游戏,避免孩子模仿电影、电视和游戏中的攻击。更重要的是,跟孩子及时沟通,给予他们更多的家庭关爱和正确引导。

有专家建议,当孩子有攻击倾向时,家长要出手矫正以防微杜渐。一要及时制止,做到“零容忍”。1岁前温柔地推开,1岁到3岁坚定地制止,3岁后耐心地引导。二是适当惩罚,让孩子体验后果。如果孩子的攻击行为带来的影响或者后果比较严重,就需要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比如要求孩子当场道歉,或暂时剥夺孩子的某项权利等,既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又让他体验犯错的后果。

作为学校,在开展法治教育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孩子“非暴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对孩子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进行有效引导和帮助,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通过积极的课外活动来发展他们的人格和社会性。教孩子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并通过聆听、妥协来和平处理人际冲突。

学校如何避免校园欺凌范文第7篇

海牙美国学校(American School in The Hague)是位于荷兰海牙的一座国际学校,1000多名学生来源于70多个国家,包含小学、初中和高中三部分。作为一所注重技术应用的学校,该校中学所有年级和幼儿园、小学部分年级配备了个人电脑或Pad设备。在参观考察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其不同学段信息化设备的使用规则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校信息化设备使用规则

1. 小学高年级阶段计算机使用规则[1]

学校提供计算机软件、硬件和网络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使用这些技术。为了保证师生在校园中充分使用技术,每个人都必须接受并遵守使用规则。

(1)我理解使用本校的电脑教室、它的组成部分和网络是一项权利。我理解如果我以任何方式不当或滥用这些设备,学校有权利关闭我的账号。

(2)我只将学校的这些设备和网络用于学校学习。

(3)我只在成人监护下使用电脑教室、教室计算机、手提电脑和其他设备。

(4)我会仔细对待这些设备。我不会在电脑附近吃喝|西。我不会改变或破坏电脑、鼠标、耳机、键盘、电线或打印机。

(5)我只用我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我只会将我的的密码告诉老师。我不会企图找到或使用其他人的密码。

(6)在学校里,我不会写、画、发送任何不合适或者可能冒犯、伤害或激怒别人的内容。

(7)在互联网上,我只查询经过核准的网站或适合孩子的目录。

(8)我会一直感激在我的作业中使用过相关文字、图片或声音资料的作者。

(9)我会节俭地使用纸张和油墨。

(10)只有在教师同意时我才能打印文件。

(11)我不会在邮箱或网络上,把我的姓名、地址、电话号码和学校地址给任何人。

2. 初中学段技术设备使用规则[2]

我理解使用本校的电脑教室、它的组成部分和网络是一项权利。我通过遵守学校的核心价值和以下规则来保持这项权利:

我会:

(1)在校使用电子设备、网络和软件为学习目的和学习活动。

(2)我的和别人的个人信息都是隐私。个人信息包括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密码等等。

(3)当使用技术时(包括社会媒体),需要尊重自己和别人。

(4)当我使用别人的观点和作品时,需要尊重。

(5)当发现技术有不当使用时立即报告。

(6)负责地且只有必要才打印。

(7)小心对待所有设备。

3. 高中学段技术设备使用规则[3]

海牙美国学校通过笔记本电脑、网络以及他们自己的账号登陆系统和设备,提供给本校所有高中生使用技术的机会,比如“谷歌教育APP”“魔灯(Moodle)平台”“Power School平台”学校内的通讯系统、课程计划平台(Naviance) 以及其他设备来支持学习。学生利用这些资源来进行课堂学习、研究、预习、交流以及提升技术能力。

作为学校的一个技术用户,我会遵守:

(1)尊重和保护自己和其他人的隐私。

我会:

我所有账号的密码和用户名都是私人的,我会确保我的档案资料是受保护的。

只使用我自己的账号,不用其他人的账号登陆,保持我的文件是私人的。

如果我我的信息或图像在网络上,不能包含我的全名、地址、电话号码、学校名称或者任何其他个人信息。

仔细考虑允许谁成为我的网上朋友。

意识到我在网上参与的所有内容都会留下公开的和永久的数字印迹。

(2)就像是自己的物品一样尊重和保护所有的电子资源。

我会:

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用户,理解到所有的使用都是一种特权,而不是一个权利。

小心使用笔记本电脑和平板设备。

A.不会在设备附近吃喝。

B.不会拿着打开的笔记本电脑走路。

C.小心安放我的笔记本电脑。

D.不会在休息和午饭时间,在自助餐厅使用笔记本电脑。

E.我会给我使用的任何设备套上保护套。

(3)我会尊重和保护别人的知识产权。

我会:

注明引用材料,这些材料包括:信息、音乐、视频、图片等。

不抄袭。

只使用本校提供和安装的软件程序。

(4)尊重和保护社区的规则。

我会:

无论校内校外,无论进行什么形式的交流时使用礼貌的语言。

永远不使用任何形式的电子交流区伤害、威胁、恐吓和欺凌。

在课堂中,电脑和网络只用于学习活动。

在学校时间,不为个人使用下载数据流音乐、电影或者游戏。

只使用老师建议或批准的程序或网站。

许可时才打印,不浪费资源。

在校期间,可以为了学习目的使用社会网络或者游戏,但是需要在教师监控下。

负责任地使用学校的电子邮件账号,且需要每天检查邮件。

学生同意

我已经阅读了上述的这些指导意见。当我在校期间使用电脑、设备和网络时,我承诺任何时候遵守这些要求。我理解如果我不遵守这些条例时,我可能不会再被允许使用电脑。

规范核心内容解读

以上技术使用规范,虽然来源于不同年段,但是又都共同强调以下几点核心内容:

1. 对责任和义务的重视

每个学段的技术使用条例,都体现出学生在校使用技术设备的责任和义务。如初中学段开头简明扼要地指出这两者的关系:“我理解使用本校的电脑教室、它的组成部分和网络是我的一项权利。我通过遵守学校的核心价值和以下规则来保持这项权利”。我有权使用,前提和条件是我需要遵守相关条例,否则就像小学段那样明确指出的“我理解如果我以任何方式不当或滥用这些设备,学校有权利关闭我的账号”。

2. 对于“技术只用于与学习相关活动”的校园使用原则的重视

无论哪个阶段的规则,“我只将学校的这些设备和网络用于学习活动”一直是其首要和核心内容。在高中学段,“在课堂中,电脑和网络只用于学习活动。在学校时间,不为个人使用下载数据流音乐、电影或者游戏。” 明确说明了技术设备在学校使用目的和范围,否则有相应的制裁措施――“学校有关闭账号的权利”“有可能不会再被允许使用”。让学生从小就形成意识――学校提供的这些技术设备在校期间只能作为学习工具来使用。

3. 对个人隐私和安全的重视

如何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在信息社会的安全与利益,提高其安全意识,是学生在网络工具使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所学校的使用规则中,都强调对自己隐私以及网络安全的重视。这既包含对自己个人账号、用户名和密码的保护,如:“我只用我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我只会将我的密码告诉老师。我不会企图找到或使用其他人的密码”,也包含对网络使用安全的重视:“在互联网上,我只查询经过核准的网站或适合孩子的目录”“仔细考虑允许谁成为我的网上朋友,意识到我在网上参与的所有内容都会留下公开的和永久的数字印迹。”等内容。

4. 对知识产权的重视

对版权、知识产权的保护和重视,不是一句空,更不是靠政策和制度的制约就能彻底解决的问题,这需要长时间培育形成自觉意识和行为。而这种意识的培育,需体现在从小就应逐步养成的点滴使用习惯中,这点也同样体现在学校的技术使用规则中。本校各学段的使用规则都包含这点内容。

规范透视

1. 规范内容背后体现的技术素养要求

规范不仅是制约,更应是指导和方向,体现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培育。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养要求。其中,在2007年颁布的《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数字公民职权”维度中包括“主张和实践安全的合法的及负责任地使用信息和技术”, 这所学校的规范要求包括对版权的重视,包括自我的安全意识、对他人的尊重以及安全合理使用技术范围,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要求。在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2. 规范的层阶性体现不同发展阶段信息素养的具体要求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同样内容的规则和规范,无论在用语和表达上,还是在技术要求细节上,都需要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差异。这所学校的规则充分体现了这种差异。如在小学阶段,统一用简洁明了的句子来说明各点要求,符合小学生理解能力,且所有的规范都在同一层级中;初中阶段相对简洁,而在高中阶段,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提炼归纳为四个部分――隐私的尊重,爱护设备和资源,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以及社区社交规范,每个部分分别具体描述了相关要求。在资源和设备使用范围的细节规定上,小学阶段的要求是“我只在成人监护下使用电脑教室、教室计算机、手提电脑和其他设备” ;而在高中阶段增加了“在校期间,可以为了学习目的使用社会网络或者游戏,但是需要在教师监控下”,针对现实需要,具有一定灵活性。在小学阶段的知识产权部分,用的是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描述用语:“我会一直感激在我的作业中使用过相关文字、图片或声音资料的作者”,而在高中阶段,则具体很多。

在具体描述的细节上,同样的内容,在不同阶段也体现了不同层次、等级的信息素养内涵要求。如在尊重和保护自己和他人隐私部分,高中生的准则中除了对个人相关隐私信息的保护之外,还特别提到对网络交友和自己在网上行为的重视。同样针对高中阶段学生越来越多参与网络社区的活动,特别强调互相尊重的重要性,提及如何避免网络暴力和欺凌,如强调老师建议和要求,教师监控等内容。

这些或简洁或具体的表达差异,表面看是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的差别,而在这些层次和要求差异背后,是基于不同阶段学生对技术理解的深浅程度、技术使用现状特征的准确了解和把握,是对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目标的贯彻和落实。

规范对比

由这所学校的管理规范,笔者联想到国内学校机房或教室类似设备管理条例,于是搜索了部分计算机房管理规则[4],如图1所示,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

由此案例与海牙国际学校的技术设备使用规范做一对比,可以看出以下方面的差别。

1.“指导―管控”“素养培育―纪律维持”的差异

由图1可以看出来,中国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使用规则更多是管理管控型的。从规则的数量和内容上可以看出,维持机房秩序和爱护设备是首要和关键,基本没有涉及使用技术于学习过程中的意识、规范、责任、界限等具体内容,是以纪律维持为主要目的规范导向。

海牙美国学校的设备使用规范是指导型的,把握的是技术使用规范的核心内涵,是学生在校使用技术的共性和核心素养:具体责任、权利和义务是什么,从中得到明确的信息,应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上网的界限和注意点在哪里,如何保护自己,尊重别人,规范执行的本身就是具体信息素养的培育过程。

2.“细节―粗略”的差异

在图1中国学校机房管理规范的最后一条涉及上网使用规则,但是较为笼统粗略的(这一点在很多学校都很普遍)。如“善于网上学习,要增强自护意识,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学生看了以后并不明白,什么是善于学习,怎样做才是增强自护意识,如何维护网络安全,怎样才是不破坏网络秩序,缺乏具体而明确的指导意见和要求。海牙美国学校的规则规范非常明确清晰,列出具体方面的使用细节,可对比可落实,可操作性强。

3.“尊重―命令”的差异

仔细阅读,上述机房管理规则的语气是强制式的命令,多处使用“严禁”字样,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让人心生反感。海牙美国学校的机房管理规则也是严肃而认真的,但是强调责任与义务的统一,强调享受利益、自我保护和尊重他人等内容的统一,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道理,而不是纯粹管理命令式的。同时,第一人称的口吻显示对学生的尊重。虽然是描述字词的差异,但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教育理念的差异,学生是用来管制的对象,还是用来培育指导的对象。

学校如何避免校园欺凌范文第8篇

对于高素质人才聚集的高校,校园管理工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教学、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不断更新,但是中毒、电器火灾、自杀等所造成的各类突发事件屡禁不止,使得高校的管理工作陷于窘境,也给高校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本文对这些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剖析,进而提出解决的办法,以期达到预防的目的。

一、高校针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

即使所处的阶段不同,在学校内也有意外状况的发生,不可否认的是人们的态度也会不同。最近,越来越多的学校内的意外状况的发生引起了学校安全管理人员的高度关注,怎样减少这些事件的发生以及所采取的办法是大多数专家重点分析的对象,相应地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仅是学校,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相应的解决方案。然而,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健全也不完善;学校内部的管理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信息失衡;只重视解决的办法却没有重视防患〔1〕。

只要存在学校就会有校园突发事件的存在,只是时代不同,人们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会不同。近年来,随着高校突发事件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管理,如何建立高等学校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机制成为许多学者热衷研究的课题,而且卓有成效,我国政府也开始重视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但总体来说,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可操作性差;学校及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较弱;信息沟通机制不畅,以及预防理念滞后等问题。

二、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

在校园内发生突发状况具有的特征是无明显的征兆、无确定的规律、影响性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校园内发生的突发状况也可以称作没有任何征兆的危机事件。

(一)复杂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学生思想行为失衡

学校的主要群体是学生,社会环境对在其成长的道路上所产生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自身及家庭因素的影响造成学生群体心理失衡。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差异在学生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相应的家庭的贫穷和富有状况在学生的衣食住行上可以得到证明,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学生相互间更易相互攀比。其次,学生群体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弱。行为容易冲动而且不计后果,很容易受到外来不良因素的蛊惑,如赌博、以及其他暴力事件往往也会发生在学生身上。再次,网络媒体也成为了学生极易受到引诱的一种媒介。很多大学生沉溺于一些惊险、刺激的暴力游戏中,为了宣泄压力或者寻求刺激往往会学习网络上的持枪杀人、赛车比赛、对他人进行亵渎等。以自我为中心同时道德层面越来越低,认不清什么是真实的生活,什么是虚幻的生活。

(二)学校管理上的不足

当前,高校中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事件主要集中在就业、心理等方面。首先,学校在学生就业方面的引导不够。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进步与发展,加之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学校缺乏正确的职业引导,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依然对未来的就业感到很茫然。其次,尽管很多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很多学生对于该中心存在很多误区,仅仅认为只有心理出现问题了才会需要该中心,其实不然。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意义及特点

不同与东方,西方国家把突发状况叫作危机。某一学者指出所谓的危机指的是不能认为控制的灾害,比如滑坡、泥石流;极其恶劣的天气、持枪杀人、各种杀人事件的发生、战争〔2〕。在我国,有一位知名的教授指出,所谓的学校危机指的是没有任何征兆的、难以想象的状况,会对学校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造成人员的离世。这样的危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也不足为怪,学校要采取解决的办法。不论是我国还是其他国家,对这样的事件进行剖析,所得出的一致结论是突发状况,指的是由于自身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对人的身体以及各种安全产生了损害,对社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而学校的突发状况指的是不论是学生或者老师单独的个体,还是一些人组成的群体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同时并不符合社会的有序发展,采用一些方式,违背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既危害了老师或者学生的利益与安全,同时对学校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我国高等学校的突发事件整体可以总结为以下特点:

(一)高校突发事件原因繁多

我国高等院校的校园安全环境复杂,首先,学校外部租房市场杂乱,无论是校园内还是校园外部,漫天都是租房广告,广告的文字不正规,办理入住不用登记,且手续不规范,处处是安全隐患。其次,学校附近的饭店、餐厅林立,服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人群复杂。并且,学校周围遍布KTV、网咖、电玩厅等娱乐场所,环境杂乱,再者,学校附近的设施多为违法越章建造,车辆停放无秩序,极易引发事故;最后,不少校外人事嫁接销售、收?U品为理由,在校园内部从事不文明活动,加大了工作人员的治理难度。以上描述的现象,都极易引发突发事件,危害校园安全〔3〕。

(二)活动隐蔽性较高

如今科技迅速发展,数据信息传输日益快捷,交流通讯方式多元发展,校内人员同社会人群可以通过方便的移动互联网设备隐蔽的传播信息,这样学校的安全工作者更加难以判断、抓获造事人员,很有可能失去对最新数据信息的掌控。

(三)影响力持久

校内学生接触新鲜事物较快,新兴技术很快在校内传开,这也导致学校突发事件越发严重,影响的持久性也逐渐增强。有些事件对校园甚至社会造成了消极作用,并且影响时间很长。尤其是对于学生和校内老师的影响更加深远。一部分曾经遭遇过校园暴力的学生们,久久不能缓解当时被欺凌感受到的痛苦,这对他们的影响可能会伴随一生。

(四)突发事件危害巨大

我国高等院校安全危险事故的发生,一方面打扰了学校的授课秩序,打扰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安排,以及师生的生活。另一方面,也给国家造成了不好的作用。

尤其是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影响极其恶劣的事件。2016年3月28日,四川师范大学学生芦海清在宿舍楼自习室遭室友杀害,引发社会广泛发关注〔4〕。老师和家长不得不重新审视当前校园教学氛围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此件事对该学校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学生纷纷表示近期都不愿意继续再学校住宿,甚至对该校以后的生源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五)治理具有复杂性

大部分发生在高等学校的安全事件,并非全在于市校园的外部问题,可是有

部分校内学生和老师倡导合理解决,这样的行为与看似合理的违法性行为杂乱叠加在一起,令问题解决起来更加不易。

另外,必须注意到,法律和政策仍有漏洞,这些漏洞更加令处理此类事件不易。其他还包括过去留下的矛盾和新的矛盾融合一体,让事件看起来更为混乱。尤其当校内的学生意外去世之后,学生父母在校内闹事,要求甚至威胁式的恐吓学校做出天价赔偿。加大了学校工作人员的解决难度。实际上,解决此类问题往往有许多人参与其中,一小部分学生认为所谓的“法不责众”的心态是正确的,并大胆的做他们想做的,以为社会会包容,同时,一部分校内师生并没有正确认识法律,对自己行为是否合法并不能准确判断,这大大的增加了处理此类事件的不易。

四、建立高校社??治安事件的预警机制

(一)大数据下信息监测系统的构建

从实际情况来看,一切偶然的突发事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并通过不唯一的途径显现出来。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就要求高等院校的管理人员时刻保持警惕,对于数据、信息的整理和存储分类加以重视。可以按照学校内部和外部划分信息数据的监测制度。这就要求管理层设立一系列咨询指导部门来保障最快捷、通畅的收集信息,比如在教学、就业、保安、心理等多个部门建立咨询处〔5〕。通过电子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标准,并录入电子数据库形成档案,以此来提升对心理的干预能力。从而,根据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各方面表现出来的情况,判断心理危机形成的可能性进而确定预警级别,最后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心理辅助方法。展开以上工作的同时,应该固定时间进行学生调查,在课堂、寝室等各个方面调查,尤其是容易出现突发事件、危险的地方进行深入调查。整个过程中,应当精准的抓住被调查学生的思想、情绪,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尽早察觉事件发生的预兆,进而推倒出事件发展的态势和规律。

所谓学校之外的监测,是校内的工作人员对非本校师生、工作人员进行监控,尤其是无业的非本校人员,他们整体素质较低,缺乏法律意识,人群较为复杂,易于出现触碰法律底线的行为。从研究数据可以看出,学校的非校内人员造成的突发案件占高等院校安全治理和刑事犯罪行为的四成。

综合以上分析,学校教学部、后勤处、保卫科、学工办、医务室、心理咨询处等有关单位部门应该构建、完善信息和资源共享的情报网络,定位关键部门和关键人员,获取第一时间的情报信息,为了增强可靠性,分析情报信息不应以点盖面,要多方位的全面探析。

(二)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制定

当意外状况发生的时候,要有解决的办法,也就是所谓的应变预案。该方案的提出是为了当事件发生的时候不至于慌乱,能够冷静、高效的进行处理,当时应对状况的办法以及后期的处理。国外知名的教授指出当意外状况发生的时候,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做好防备措施,不要出现动荡、控制不了的状况发生,提前设定的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人、事、物进行合理的安排。学校要在预先设定方案的前提条件下,结合本校园的真实状况,写出应对的策略,能够更加高效的处理事件的发生。相应的,也要进行实战演习,在演习的过程中发现不足,要对其进行校正,使得预先设定的方案和实际相符,更好地进行解决,如果该事件发生了,对其进行处理的时候不会出现混乱的场面,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加强

学生们要增强对法律法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为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的潜意识里就有这方面的知识,这样做是减少甚至杜绝这种突发状况发生的最为重要的一点。高等院校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首先,将安全教育纳入大学生的学分制中,并在每学期都开设相应课时来保障。特别是刚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让他们知道违反这些法律法规所承受的后果,对自己、亲属朋友、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潜意识里对其有一些了解。其次,安全教育内容具有实质性和可操作性。在安全教育中,要和在校生结合一起,要直白、细致地陈述学生的行为规范、违法乱纪的边缘以及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可采用的维权措施。再者,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使得法制教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主要做法包括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定期的进行教育等。最后,安全教育人员的选择,聘请专业人士或学校保卫部门人员授课,提高理论性和权威性,使得学生能够自觉地遵守条款,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减少突发状况发生的概率,创建平安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