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区域经济;产业布局;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3-0100-05

一、文献回顾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在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不合理不仅影响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区域经济的竞争力,而且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布局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低碳发展背景下,其与区域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呈现出复杂多变而相互交融的关系。因此,区域产业布局的研究也成为近年来一个热点问题。相关研究的主线有两条:一是区域产业布局优化的理论依据及模式。曹颖(2005)研究了区域产业布局优化的经济学、环境学及生态学理论依据,指出产业布局的经济效益要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协调一致。刘涛(2010)构建了表征产业布局模式的综合指标体系,并以南充市为例进行了实证检验。吴殿廷等(2010)通过建立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耦合模型,实证表明产业布局优化必须与区域发展相结合。二是针对特定区域的产业布局的经验归纳。目前,对长三角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环渤海区域、辽宁沿海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兰西格经济区等产业布局优化问题研究已有部分成果。但是从宏观区域经济层次视角进行产业布局优化问题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本文着重拓展两个视角:一是研究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产业布局呈现的新特征和新问题。二是研究区域产业布局如何与国家及各省市“十二五”规划的主攻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动态协调优化。

二、关天经济区产业布局现状及问题

(一)关天经济区产业发展及布局现状

2009年国家颁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标志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已进入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关天经济区成为西部地区继成渝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之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经济区之一。《规划》实施三年来,关天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经济总量有明显提升,各个地区都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整个经济区内的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418.81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8443.83亿元,并且自2005年以来,保持着平均19.9%的年增长率,远超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人均GDP从2008年的15486元增加到2011年的25829元。经济区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从2000年第一产业占经济区内的生产总值的13.78%逐渐下降到2011年的10.36%;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则不断上升,从2000年占本经济区内的生产总值的86.22%上升到2011年的89.64%。各市(区)依据其优势资源,逐步形成优势产业,且形成了初具规模的8个国家级产业园区。

经济区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不断改善。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为经济区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投资机会。乘此东风,关天经济区依据大开发提供的发展方向吸引资金和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和布局优化。“十二五”时期是关天经济区率先发展的攻坚期。关天经济区规划实施以来,经济获得较快发展,产业发展环境日臻完善,但是经济区产业布局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布局的共性问题,以国家“十二五”规划对各区域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方向为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建议。

(二)关天经济区产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产业空间分布的点状线性特征明显,集约化程度偏低。关天经济区总面积7.98万平方公里,与其他经济区相比总面积狭小。7市1区在整个经济区内分布呈线状,从经济区最西部的天水市到渭南市,距离400公里,天水市距离西安市350多公里。城镇是产业集聚的中心区域,关天经济区内除西安市及其辖区外,其余6市1区所辖区的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总体偏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限制了产业集聚的深度和广度,规模工业主要集中在西安市及周边。经济区内大部分地区属于农业集中区域,有部分生态保护区,这使其产业分布的空间资源更趋紧张。关天经济区涵盖的甘肃省天水市区域面积狭小,且西安到天水的交通基础设施并不完善,这给跨省区经济区域合作增加了难度。经济区整体城市空间分布呈狭长的线性结构,产业的点状及线性布局特征明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2 开发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空间布局不均衡,产业承载能力不强。关天经济区内目前拥有的8个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发展的重点基本明确,但主导产业仍缺乏竞争力,影响经济区整体产业承载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现有开发区的宏观布局不合理,大多数开发区都分布于西安及周边以及宝鸡市、天水市,开发区分布呈现一市独大的格局,与经济区各主要城市的线性布局共同弱化了产业集群辐射和扩散的效应。在管理方式上,政企合一模式的弊端日益严重。开发区行政机构既是管理者,又是开发商,其在开发初期管理者的能动作用较大,但随着开发区的不断壮大,这种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暴露:本位意识和局部利益主导开发区规划,产业雷同,开发区之间恶性竞争等。政府职能的过多介入,一定程度上使得开发区功能与区域产业的整体布局出现矛盾和冲突,影响了区域产业的发展。大部分开发区远离主城,发展综合成本增加。由于原有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的变更,新成立的开发区与老城区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态势,导致其与主城各区关系微妙,协作成本加大。大部分开发区突出单一经济功能,但是随着产业聚集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原有单一的经济功能不能适应开发区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需要,不利于产业聚集和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 产业发展与资源禀赋的空间布局的双重不平衡性,增大了区域产业发展的整体成本。关天经济区产业发展的资源瓶颈约束日益增强。关天经济区所涉及的陕、甘两省,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资源分布极不平衡。陕南、陕北是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富集区域,而具有产业发展基础的关中区域能矿资源却比较缺乏。能矿资源富集区与区域产业发展中心形成空间错位性,同时能源富集区又与生态脆弱区形成空间重叠性。这种双重失衡极大地增加了关天经济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增大了整体发展成本。

4 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降低了产业布局的可选择性。黄淑芳对全国26个省区生态脆弱度的研究表明,陕西、甘肃两省都是生态极脆弱型省区。虽然关中地区自古灌溉发达,水资源丰富,发展农业等资源环境条件优越,但是如今生态环境复杂多样,经济区内各级城市及乡镇都不同程度地面临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约束。一方面,经济区水资源短缺。经济区水资源总量约为82亿m3,人均占有量约为370m3,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经济区人口约占全省三分之二,GDP约占陕西全省四分之三,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不到全国水平的1/8。另一方面,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极其有限,环境污染状况比较严重。关天经济区的污染排放总量明显高于环境容量。2009年关天经济区所在的陕、甘两省工业三废排放总体状况不乐观。2009年陕、甘两省万元CDP工业废气排放量分别位列全国各省区第19位和第4位(13475.6标立方米/万元和7728.46标立方米/万元);两省的万元GDP工业固体排放物分别位列全国各省区第19位和第8位(0.68吨/万元和0.39吨/万元);两省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分别位于全国各省区第16位和第2位(6吨/万元和2吨/万元)。两省的工业三废排放情况,表明关天经济区环境污染状况不容乐观。

5 城市群发展与产业布局优化不匹配,阻碍了产业集群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城市群决定了产业宏观布局的地理空间,同时其发展程度也影响着产业集群集聚和扩散效应的发挥。关天经济区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一起构成了我国中西部最大的五个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城市的关天城市群,正逐步向《规划》所设定的“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发展。与长株潭、中原城市群等相比,关天城市群有其自身规划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和差距,并阻碍了产业布局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区内城市规模小、数量少,城市体系结构不完善,100万~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缺位。作为经济区内唯一一个超大城市,西安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能力非常强,但由于城市群体系结构出现断层,特大城市的缺失限制了核心城市在整体经济区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目前经济区内大城市仅有宝鸡和咸阳两市,中心城市的影响力难以通过现有大城市的影响力向更远区域逐级扩散和传递。同时,经济区中小城市的发展状况落后,主要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少,因此难以承接来自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

6 产业布局的区域合作制度安排缺失,导致产业同构、无序竞争等现象严重。关天经济区内部各行政主体尽管都有合作的动力和愿望,但由于区域合作制度安排的缺失,以及现行行政体制、财税体制和考核机制等影响,区域经济合作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由于地方利益及领导考核机制的作用,各地方政府在吸引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使区域经济整体产业发展规划无法落实,导致区域产业空间同构、布局分散,产业空间组织混乱、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无序竞争及地区保护等产业发展不良现象大量发生。特别是跨省际的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土地规划管理体制、财税管理体制、人才管理体制等方面都缺少实质性的制度保障。经济区内区域合作的法制化程度很低,有些方面甚至空白,这严重制约着产业布局优化发展。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区发展实践不协调,影响着区域产业布局的整体优化和统筹推进。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产业布局优化路径

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必须与宏观产业布局优化相协调,使各行政区域在有限的投入下获得较大利益,得到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力求使得产业在这些区域之间呈现出合理优化的布局。结合关天经济区及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可以采取以下路径:

(一)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的硬件环境

近几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大大改善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优化的硬件环境。针对当前区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问题,在“十二五”期间,仍需大力推进和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关天经济区为例,应当加快拓宽经济区南北经济大通道。按照关天经济区交通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到2020年要实现区内交通初步现代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最终形成一个足以支撑经济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合理分工、紧密联系、互相补充、竞争有序、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需要研究“十二五”及2020年关天经济区的综合交通网络的发展趋势,研究如何加强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紧密联系,根据各个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优势,合力安排不同运输方式的空间布局和结构,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各种交通资源。同时,各经济区之间,尤其是中西部地缘条件接近的经济区,如成渝经济区、关天经济区、兰西格经济区等要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宏观整体规划和建设。各经济区之间应加强联系,成立统一的协调整合机构,在国家中西部开发战略的引导下,联合出台交通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为区域经济合作和产业良性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二)创新开发区、产业园区发展机制,提高开发区产业承载能力

目前,我国先后批准成立的经济区已有十几个,各经济区内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总体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但分布不均衡,差异明显,开发区产业承载能力有限。因此,今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的开发区建设急需改善质量,提升发展的综合效益。第一,规划先行,制定开发区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对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状况的各级开发区进行分类宏观调控,使各类开发区布局、规模和结构更趋科学合理。科学规划各级产业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开发区群。完善各自的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规范和优化自身的发展。第二,结合经济区产业布局,提升大中城市产业园区的数量和质量。以关天经济区为例,现有国家级开发区多分布在西安及周边,其他大城市或中等城市国家级开发区明显偏少。因此,要加快提升中等城市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的数量和质量,以顺利承接来自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的扩散和辐射效应。第三,理顺管理体制,创新开发区发展机制。转变开发区创立初期的管理观念,理顺政府、开发区、运营商等多方利益主体的权责关系。对于条件成熟的开发区,尽快启动开发区管理体制及运营机制的改革创新。引入规范化的公司治理制度,重新定位开发区角色,分离开发区多层面的双重职能(行政职能与经营职能、宏观职能与微观职能、企业职能与非企业职能)。

(三)加速发展低碳产业和低碳城市,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布局的合理性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目标的必然选择。区域产业发展与资源禀赋的空间布局的双重不平衡性及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非常有限,使得低碳发展必须成为贯穿区域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个主轴。低碳发展与产业布局关联的实现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经济区内高技术产业比重较低;高耗能产业尽管能耗水平有下降趋势,但从能源消费结构和清洁能源比重等方面来看,产业低碳发展仍存在较大压力。应着力创新产业发展路径,在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战略,加快新能源等重点低碳产业发展。二是加速推进低碳城市建设,为新兴低碳产业发展和布局提供空间和市场。一方面,推进低碳城市建设,需要大量使用低碳型新能源、新材料,这可以为经济区主导产业和新兴低碳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使新兴低碳产业与低碳城市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的低碳城市,会加速产业集聚,吸引区域外资金和技术进入低碳经济的良性循环体系中。

(四)完善城市群等级结构,提升核心城市产业集聚的扩散和辐射能力

城市群是区域产业集聚和扩散的空间载体。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依托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关天经济区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一起构成了我国中西部最大的五个城市群。五大城市群各具优势和特点,但在结构体系上也都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应当加快完善城市群等级结构体系,提升核心城市产业集聚的扩散和辐射能力。以关天经济区城市群为例,其城市结构体系存在断层,缺少特大城市。因此,需要培育完备的城市群结构体系,填补特大城市的空白。相关行政部门应加快出台至2020年经济区内城市结构体系的发展规划,为经济区产业宏观布局的优化奠定发展空间等客观基础。继续强化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建设。城市群等级结构体系的完备,区域经济系统内核的不断强化,将强有力地助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升级。

(五)构建省际层面协调机制,深入推进产业布局优化的区域合作制度安排

跨省级行政区是我国当前大多数经济区的现状,协调行政区与经济区发展一直是省际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难题,也是当前经济区发展运行不顺畅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安排可从三个层面推进:首先,加快跨省区经济区的合作与利益协调机制的制度化建设。从产业激励和约束机制、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利益争端解决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等方面,加速构建一整套省际间经济合作发展的协调机制,使区域经济与产业宏观布局协调发展,所有行政区共享合作成果。同时推进省级政府及各市地方政府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化建设,科学界定各层次政府联席会议的职能、程序、效力。其次,改革和创新与经济区发展不相匹配的行政管理体制。克服区域产业布局优化过程中出现的无秩序、无效率、产业同构严重、恶性竞争等现象,必须解决行政一体化与经济一体化之间的不匹配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一是构建完整的行政实体机构;二是设立从事开放开发的专业实体机构;三是培育功能完备的专门派出机构。最后,提升区域合作制度安排的法制化程度,以良好的法制环境推动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当前我国调整区域经济、地区利益和产业布局主要是行政手段,相关法律法规仍然缺乏。因此,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规章及实施细则,为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布局的规划、产业政策的实施提供法律层面的依据和保障。

参考文献:

[1][2]曹颖,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及理论依据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5):72-74

[3]刘涛,区域产业布局模式识别:指标体系与实证检验[J],地理科学,2010(2):190-196

[4][13]吴殿廷,陈启英,楼武林,等,区域发展与产业布局的耦合方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4):2-5

[5]张效莉,宗传宏,李娜,等,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优化布局及实现路径设计[J],学术论坛,2012(8):171-174

[6]韦娌,北部湾产业布局优化的区域合作制度安排[J],学术论坛,2012(6):138-144

[7]盖美,赵丽玲,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海洋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2012(9):22-23

[8]孙继琼,徐鹏,成渝经济区城市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纵横,2010(1):58-61

[9]昝国江,安树伟,兰西格经济区产业布局优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2):132-137

[10]胡金荣,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11(4):73-77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一、加快推进开发区建设是促进西部省份发展的重要举措

区域经济具有“增长极”理论,而开发区就是区域的增长极,通过推进开发区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其技术扩散、产业集聚、外向带动、人才塑造等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同样,在一个小尺度区域中,首先推进开发区建设,进而带动整个区域发展,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充分得到验证。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都充分说明,加快推进开发区建设,是促进西部省份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西部省份开发区建设面临难得的机遇

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区域经济具有“梯度转移理论”,据此理论,高梯度的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以及产业可以通过梯度推移而转移到处于低梯度的经济技术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尤其是金融危机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东部地区,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目前,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已经确立。可以说,西部省份开发区建设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三、推进西部省份开发区建设的几点思路

(一)发挥优势,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由于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种种因素,一些开发区建设初期没有把好项目准入门槛,“捡到蓝子就是菜”,无论什么项目来者不拒,开发区被一些技术含量低、占地面积大、污染排放高的企业所填满,从而导致产业层次不高,产业转型升级困难而且成本高。西部省份开发区建设要吸取这些教训,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和集约利用水平。在招商引资时,要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骨干项目,带动相关企业的聚集和配套,实现上下游企业的聚集和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和增长极作用。

(二)互动发展,促进二、三产业协调

一般来讲,开发区设立的初期产业发展方向往往以制造业为主,例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产业发展方面提出了“三为主,一致力”的产业发展导向,即以发展工业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导向则是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早期的一些开发区重视制造业的发展而忽视服务业,仅有的服务业也只是限于房地产、酒店,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从而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因此,西部省份的开发区建设要坚持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并进的原则,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把发展生产业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发展金融、物流、科技研发、商务服务、信息咨询等生产业,从而实现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三)加强合作,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

合作共赢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主旋律。当前,随着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速,西部省份开发区建设面临着难得的机遇。西部省份开发区建设应当充分利用国家出台“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这一良好契机,加强与东中部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合作,创新合作模式,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可以考虑采取共建“异地产业园区”的方式,给予东部地区土地、税收等优惠,吸引东部地区来西部开发建设,从而实现良性竞争、互利共赢。

(四)融合发展,促进开发区与母城一体化

早期的开发区建设不注意与母城的融合,在空间上往往与母城距离较远,在产业上往往以外来投资为主,产学研难以充分利用母城的优势资源,导致开发区形成“孤岛”效应。西部省份开发区建设要坚持把开发区建设与母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依托母城,服务母城,在开发区与母城之间建立起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促进开发区产业链的本土化延伸,带动周边中小企业发展,使开发区由嵌入性向根植性转变。要根据母城不同时期的发展战略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准确把握开发区的发展定位,调整修编发展规划,调整自身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实现开发区与母城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功能,努力向综合性新城发展

早期的开发区往往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功能区,缺乏配套的居住和商业服务功能。单一功能带来的后果就是开发区晚上成为空城,同时也带来通勤困难。因此,产城一体成为开发区建设的新趋势。当前,随着国家级开发区综合服务功能的不断提升,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国家级开发区正在由原来的单一功能区向综合功能区转变。西部省份开发区建设应当充分吸取东部开发区的经验教训,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规划,增强开发区教育、科技、信息、金融、物流等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增强与所在城市的融合,提高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开发区向产业和城市协调的综合性新城发展。

(六)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

当今社会,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和潮流。绿色发展已纳入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对于西部地区来说,要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就必须要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开发区建设上,要坚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进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

(七)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政策效应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广西北海高新区经过整合,开始二次创业的历程。北海高新区如何利用好品牌效应、如何整合资源、提升 经济 总量成为摆在面前的迫切问题。文章通过对北海高新区发展 历史 、现状条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北海高新区发展的目标、对策,为北海高新区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发挥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构绘了发展蓝图。

广西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经国家发改委公告审核同意,对原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原北海华侨 投资 开发区实施两园合并整合成立的省级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是北海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北海高新区必须抢抓广西北部湾发展规划实施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高新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速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把北海高新区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特色鲜明、配套完善、产业集聚的新型园区。本文主要对园区的发展 环境 进行研究,提出高新区的发展战略,以促进园区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园区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原北海华侨投资开发区和原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自1991年10月和2001年11月组建以来,经过多年的引资开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项目建设初具规模,产业发展各具特色,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为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园区规划。原北海华侨投资开发区和原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用地均符合北海市经济 社会 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的统一规划和 管理 。其中:

1.原北海华侨投资开发区:东至四川路、贵州路、云南路,南至金海岸大道,西至西藏路,北至新世纪大道,规划面积共2663亩。该区包括四个功能小区,分别为: 工业 区(629亩)、配套区(695亩)、研发区(480亩)和管理区(857亩)。

2.原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行一区多园的虚拟园区发展模式,规划面积1132亩。其中,(1)海洋科技园:位于北海大道和香港路交汇处,规划面积189亩,以核心企业国发公司为主体;(2)生物制 药 园:位于北海大道以南、湖北路以东的交汇处,规划面积340亩,以核心企业北生公司为主体;(3)软件与 电子 科技园:位于北海大道与西藏路、昆明路交汇处,规划面积638亩,以核心企业银河公司为主体。

(二)产业基础。原北海华侨投资开发区和原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合计已投入工业项目资金22.6亿元,而且各园区均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突出产业发展特色,培育产业发展优势,初步形成了各区域和园区的主导产业,呈现出科学分工、竞相发展的态势。2006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18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2.99亿元,出口创汇1133万美元,利税4.18亿元。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26.1%,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6.8%。其中:

1.原北海华侨投资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以正五海产、安邦、加喜、大渔佬为主体的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聚发印刷公司的感光 材料 产业;辉煌朗洁公司“汽车三元催化转换器、摩托车尾气净化器及工业废气处理”项目的环保工程产业。随着源龙珍珠公司利用珍珠贝提取天然牛磺酸项目、正五绿色科技公司牡蛎精华素 保健 食品项目的开工建设,有助于形成海洋生物产业链;新未来公司的电子产业基地也将开始开发建设。

2.原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1)软件与电子科技园:以核心企业银河公司为主体,以发展电子元器件和 电力 系统设备,开发和生产电力系统软件、住宅智能软件为重点,目前已构筑了以电力系统自动化及电气设备、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电子为支柱的产业格局。

(2)海洋科技园:以核心企业国发公司为主体,以发展海洋生物产业为重点,形成了海洋生物、生物制药产业链,并成为自治区海洋生物的龙头企业。

(3)生物制药园:以核心企业北生公司为主体,以生物制药产业为重点,建有6条gmp生产线,目前已正式投产,主要有人血蛋白、胸腺肽、a干扰素、龙胆泻肝颗粒、格列美脲胶囊、清火片等产品。

(三)管理机构。北海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正式批准成立了高新园区工委、管委会,充实加强了领导班子力量,顺应园区管理服务需要,核定了人员编制,使北海高新区真正拥有了园区发展的机构和人员。管委会已具有相对健全的管理机构和投资服务体系,能比较有效地运筹好园区的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要素不全。北海市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缺少密集的高校依托,科技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北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刚性瓶颈,也是北海高新区发展过程中必须努力突破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产业基础薄弱。原华侨开发区房地产业项目偏多,园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业、主线不突出,缺乏大企业、大产业支撑,经济总量不高。原北海高新区属于虚拟园区,各核心企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规模不够、后劲不足,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等问题,尚未达到规模效应。

(三)土地存量不足。两园区合计规划面积仅为1.96km2,规模非常小,发展空间过小。而且原华侨开发区土地开发遗留问题较多,目前工业用地存量较少,因此,要实现下一步的发展目标,调整规划布局、整合土地资源已成为园区当前一项紧迫任务。

(四) 管理体制 不顺。国内其他高新区所在地为了扶持高新区的发展,都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如深圳、北京均以人大名义出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区内南宁等地也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实行市一级的相应管理权限。相比而言,北海高新区目前未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和优惠办法支持,管委会在规划、土地、 财政 等方面没有相应的管理权限,严重制约了园区产业的引导发展。同时,管委会和原高新区企业的管理和协调尚未形成有效的机制,使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未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五)基础设施仍显滞后。目前园区内基础设施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市政道路金海岸大道排污排水系统尚未建成对园区工业发展影响很大,区内主干道路很多存在坑坑洼洼,绿化程度不高,极大影响了园区形象和投资环境。

三、高新区总体发展目标和模式选择

综合以上的各方面基础条件,笔者提出,北海高新区的发展应抛开以往开发区以引进工业项目为主的发展思路,确定北海高新区的发展目标为:“以打造北部湾区域性总部聚集地和建设服务科技创新平台为突破口,以一区多园模式积极拓展服

务区域,以飞地 经济 实施对外扩张发展,努力把北海高新区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特色鲜明、配套完善、产业集聚的高新园区。”为了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北海高新区需采取“一实一虚一扩,虚实结合,着眼扩张”的发展模式。所谓“实”,即做实园区的 物理 空间区域,发挥其作为北海高新区核心区辐射作用;“虚”,即园区拓展服务区域,服务好区外各产业园的发展,与核心区形成互动发展的局面;“扩”,即园区积极实施飞地经济区域,使北海高新区拥有新的发展空间,扩大经济总量,逐步增强高新区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整体上以原华侨开发区(核心区)为依托,以原北海高新园区(拓展服务区域)为必要补充,以拓展园区地域范围(飞地经济区域)为发展保障,相互依存,共同促进,联动发展,膨胀和伸长高新园区发展体量。在具体的产业空间布局安排上:

(一)物理空间区域。1.研发区:位于贵阳路以东、四川路以西、金海岸大道以北、浙江路南北两边,面积约480亩。

该区域需引进专业的、具有国际先进理念的规划手段,在北部湾区域性总部基地和创新服务平台的框架下,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此设立北部湾地区区域性总部,建设包括“创业孵化服务中心”、“虚拟大学园”、“北部湾海洋技术研究中心”、“新 工业 孵化器”、“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基地”等项目以及为其配套的服务设施,形成集办公、科研、中试、产业于一体的高新科技产业基地。将这一基地的建设作为高新区发展的突破口和近3年发展的重点,树立高新区的形象,突出高新区的特色,使之成为北部湾区域性总部的聚集地、北海的新兴产业聚集区、北海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基地,北海高新技术产品展示中心和提供各种类科技服务的平台。根据目前高新区的土地现状、资金状况和基础设施条件,该区域建设区域性总部聚集地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2.工业区:位于西藏路以东、新世纪大道以南、云南路以西、金海岸大道以北,小区面积629亩。

该小区将以正五海产、源龙、中科前方、生巴达、安邦、加喜、大渔佬等一批与海洋产业有关的企业为主体,通过依托海洋科研院所力量,加大科研投入开发力度,形成园区现代海洋生物贮存、保鲜、综合利用、海产品精深加工和海洋生物 保健 食品产业链;以广西新未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人园为契机,形成新的软件与 电子 产业集群。由于该区域土地已很少,重点在于利用好现有存量土地招商,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提升现有企业的科技含量。

3.配套区:位于云南路以东、江苏路以南、贵阳路以西、金海岸大道以北,小区面积695亩。 该小区将注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公共 设施、景观绿化设计,突出居住、疗养、休闲、度假的主题,为高新园区特别是总部经济区提供比较完善的居住配套、 社会 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等公共设施,它既是高新区的配套服务区,也是一个生态功能区。

(二)拓展服务区域。借鉴深圳高新区以原有高新区为母体建设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北京中关村产业园以中关村为依托建设一村多园的发展模式,利用好现有的软件与电子科技园、海洋科技园、生物制 药 园,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产业扶持,使之与北海高新区母体形成一种有效的联系和发展纽带,拓展北海高新区的服务区域,形成以高新区母体为龙头、各产业园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扩区和飞地经济区域。高新园区未来外围发展空间,应规划面积5km2以上。根据北海市的土地利用现状,优先考虑在北海新兴的工业区铁山港区内规划一个北海高新区铁山港产业分园。该区域将重点引导和推进新 材料 新能源技术、 机械 制造、精细化工、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造纸及临港工业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入驻开发,形成北海高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需要进一步解决和理顺的问题

(一)进一步理顺 管理 体制 。组织制订并争取政府颁布《广西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对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营的经验,理顺园区管委会与所在区、市级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做到园区需要到市各部门单位办理的事项,在园区内基本能够办完;确需到市里办的事,有关部门单位要特事特办、优先办理;园区负责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规划调整、土地利用等经济方面的工作,园区的社会性事务由所在县区负责,确保园区管委会高质、高速、高效运转。

(二)争取政府赋予相应土地规划权力。高新区管委会负责编制建设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在遵守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前提下,为了把握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和促进项目推进,应明确管委会相应的土地、规划方面的权限,使园区项目实施的各项手续能实现快速办结。

(三) 市场 化运作建设创业中心。科技创业中心是高新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为企业的孵化和培育提供科技项目申报、管理咨询、物业管理、信息交流、培训会展、投 融资 中介等服务。科技创业中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机构,除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支持外,应争取市政府从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高新区管委会应运用现有的存量土地进行市场化运作。

(四)加大处置土地工作力度。要实现高新区新的 发展战略 ,理顺土地关系,盘整出成片的适合开发的土地至关重要。由于 历史 原因,原华侨开发区土地被客户以各种方式占有,致使旧的项目不开发,新的项目不能进来,严重影响了园区土地的开发利用。据 统计 ,核心区尚有34宗土地需处置。土地处置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园区工作的重点之一,需要得到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五)对园区控规进行修编。原华侨开发区项目用地零碎,产业用地布局不合理,容积率偏低,不利于集约用地,推进产业集聚。同时,2002年修订的控规在各项指标上以明显不符合土地集约利用和下一步总部经济发展的需要。管委会必须对园区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估,结合土地盘活整合工作,委托设计单位对园区控规做出调整方案,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特别是支持总部基地和创新公共平台的发展。

(六)加大园区拓园力度。北海高新园区物理区域过小,拓宽发展空间已成为事关高新园区生存和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当前,管委会要根据北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全市构建“一带两湾”新格局的要求,着手做好规划选址工作。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开发区;规划;产业聚集地;产业升级;空间优化;配套完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7-0001-02

1 现状综述

沭阳经济开发区2001年8月开始启动建设。2006年4月,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沭阳经济开发区以“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生态型”为建设目标,以开放型经济为主导,已形成纺织、服装、机电、新型材料等重点行业。截至2009年9月,落户园区项目583个,其中超亿元项目近100个,

投产项目400个,外资项目37个,用工达8万人。

沭阳经济开发区作为江苏北部重要的产业聚集地,同时承担了城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主动力的角色,产业升级、空间优化、配套完善将是园区发展的重要任务。

1.1 主要产业

开发区现已投产企业229家,尚有在建企业近50家。主导产业有轻纺服装、木制品加工、五金机械、电子新能源、软件及服务外包等。

1.2 土地使用

从土地使用现状看,开发区建成区范围约2124.87公顷,其中工业用地约1290.84公顷。从企业布局现状看,处在滚动式推进的阶段,尚未形成产业分区,规模集聚效应尚需凸显。

1.3 现状评价

开发区与城区的关系、发展模式尚需明确:开发区与城区联系不畅,总体规划道路网络尚需完善;开发区居住等配套设施不足;产业发展缺乏有效引导,产业布局缺乏总体统筹;开发区以及城区绿地生态系统不够完善。

2 规划目标

2.1 沭阳经济开发区的规划目标

对内,要能提升城市能级,建立以生产业为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产业上,重点导入、发展特色服务产业集群:特色商贸产业集群、内容创意

产业集群、产业创新孵化集群、流程外包产业集群。

对外,东部新城的发展需要整合区域资源为己

所用,发展目标:“南北交融、简洁大气、精致慧雅。”

2.2 核心积聚、多轴向延伸和点状补充的发展格局

核心积聚、多轴向延伸和点状补充的发展格局,形成服务门类齐全而又兼具规模、业态丰富而又兼具特色、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城市空间特征。

2.3 产业构成

新北区大力发展了化工业、设备制造业、通信业等,制造业在发达城市的产业结构中仍然占重要比重。据经济学家论证,二三产同步发展,以二产为主是经济稳定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将持续较长时间。

3 发展阶段及产业发展模式

3.1 发展阶段

沭阳经济开发区目前正处于外资拉动型的开放经济发展阶段,主要优势为丰富人力资源和丰富土地资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开发。大部分产业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或者双资本密集型产业进驻较少,仍处于价值产业链的基础端。

从建设规模、规格来看,开发区建设较为现代,“开发区、新城区”的理念得到一定的落实。

基本判断:当前开发区正处于以二产为主并全力加速发展、三产逐步提升的发展阶段。该阶段主要以大力引进外资、民资,壮大地区财政,促进地区建设为主导方向。未来随着二产产业层次的提升,在某一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将转变为二三产业并举的局面,从而更快更好地引领地区产业发展。但不管怎样,就目前现状而言,沭阳经济开发区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将保持二产为主、三产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

3.2 发展引导

随着沭阳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壮大,围绕申报国家级开发区的努力,未来的规划发展的空间形式:组团式分期发展,组团间留有生态绿地或备用地;一区多园,以专业化产业园、中小型企业园带动整体发展,发挥集聚效应;重要区位地段,体现园区建设发展风貌;居住、产业用地采用多种组合模式发展;

对未来核心发展地区进行预判,并预留发展空间。

3.3 产业引导

继续二产的主导发展地位,适应当前主流产业门类,并做好承接上游城市产业梯度转移的准备;设立产业目录,对投资密度达不到相应要求、污染严重的产业不予进驻,提高土地地均产出,并保障地区发展的生态可持续性;对较大带动作用的产业、有上下产业链关系的产业尽量向专业化园区集中,发挥最大产业效益;无上下产业链关系,但规模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可集中布置,集约紧凑发展。

4 城市与开发区功能和道路衔接

开发区与城区的关系:开发区建设将带动城区发展。城区为开发区提供设施、服务、环境等各方面支撑。在协作、融合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

在发展模式上,开发区是城区的延伸,是未来的新城区,应有自己的功能体系,不是简单的工业园区。道路体系是用地和功能布局的基础,理顺开发区与城区的路网关系:打通东西、连接南北,加强开发区与城区交通联系;干道网络化;货运线路组织;增加开发区高速出口。

5 开发区综合居住模式

工作与居住的关系:产业的类型正确选择;居住与产业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进行有机复合。

开发区居住模式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企业职工宿舍;第二层次:蓝领公寓、纺织俱乐部;第三层次:开发区居住小区。目前我们开发区正在向第三层次进行实施。

6 市政综合配套

6.1 现状评价

地下水大量开采对城市地质承载力将造成一定影响;220kV架空线穿越工业地块,对地块开发和建设造成一定影响;雨水采用自流方式,地区内少数河道排水不畅;本地区内无污水收集设施,污水排放对河道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多家通信运营商敷设通信管道,占据了大部分地下空间

资源。

6.2 规划设想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业园区;投融资规划;参数估计

一、引言

自2011年贵州提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战略以来,产业园区一直是贵州省经济发展的战略关键,近几年,贵州省产业园区一直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并作为社会经济的推动引擎,也越来越体现出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随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内产业园区的开发投融资以土地开发、土地经营和土地融资为重点的传统模式受到诸多限制,如何有效推进产业投融资成为产业园区发展的新的亮点。然而,国内产业投融资的研究主要以定性化描述和相关评价为主,定量化体系不完整。严金海(2012)探讨了高新技术开发区投融资体系的建设,其中重点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着手,研究提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投融资体系应做好金融支持体系、投融资环境等方面的工作。郭兴平、王一鸣(2011)借鉴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国际经验,美国市政债券持续为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加拿大长期有效的政府管理降低了基础设施的融资成本,由此作者提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需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健全风险管理措施和透明政府债务管理。本文将依从融资结构理论,结合参数估计的方法,搭建园区产业的融资结构测算体系框架,并以贵阳高新区为实例分析,从而增强园区产业投融资的量化程度,为园区产业投融资规划提供参考。

从产业园区产业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看,可以划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和债权进一步细分为融资渠道,首先从股权融资的风险投资持股比例,风险投资阶段分布可以划分为股票融资,种子基金,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和企业自筹。其次从债券融资的贷款债券比可以划分为银行与债券融资。梳理渠道关系、构建产业投融资结构,可得到如下投融资结构图(见图1所示)。

二、产业园区产业发展投融资基本参数估计

通过投融资测算体系结构对产业发展投融资进行测算的前提是对相关进行测算,因此本节重点依据各种数据来源对其中的参数进行相应的测算。

(一)资产产值率的测算

产业园区通过产业投资形成固定资产,由此形成产值,资产是产业园区的基础。产业园区的资产和产值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关系,因此本文用园区内工业总产值比上园区企业总资产来衡量产业园区的生产效率。同时,由于产业园区做相应的规划,一般都会预定其产值目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算的资产产值率来测定产业园区资产的总需求。

根据2007~2011年度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数据测算(见表1所示),全国高新区的每年资产产值率基本稳定、波动幅度较小,资产产值率在0.71~0.78之间,五年平均值为0.75。纵观资产产值率,2009年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资产产值率较2008年下降了7%,比平均值也低4个百分点,这明显是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对国内高新区的资产产值率的冲击在2010、2011年逐渐有所恢复。

(二)资产负债率的核算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因行业、企业性质等因素而发生变化,但是从产业园区整体来看,总体的资产负债率相对稳定,根据企业融资结构均衡理论显示,企业负债的节税效应和负债的风险之间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均衡点。产业园区的资产负债率测算基础数据用的是全国高新区2007~2011年企业负债和企业资产总额作为基础进行核算,在本文投融资测算体系用于估测产业园区融资需求中债券和股权的比例。根据测算结果(见表1所示),2007~2011年全国高新区企业资产负债率基本稳定,在0.52~0.55之间,波动范围有限,这是银行信贷审核资产负债率的结果,也是金融监管一致性的体现,这样比例符合行业发展的需求。

(三)风险投资占净资产比的估算

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企业资本的重要来源,本文用以估算风险机构在产业园区企业股权融资中的投资占比。估算风险投资的基础数据主要来自于历年高新区企业的统计资料和国内风险投资规模数据。

根据全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比例测算表(表2所示)发现,国内产业园区净资产中风险投资的比例不高,在1~3%之间。假如是用全部募集的风险投资资金进行估测,即假设募集的风险资本全部用于产业园区的投资,这样现有风险投资规模与产业园区企业净资产的比例较小,约在2%上下浮动,即便是以全部的风险投资募集额进行测算,这样形成的风险投资募集比也不超过4%。鉴于“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政策影响,创新创业对经济的贡献、风险投资的作用将会更加明显,风险投资的比重会增加。据此,取实际风险投资占比和风险投资募集占比之间的中间值2.5%作为测算产业园区的风险投资的指标。

(四)股票融资、风险投资之间关系核算

根据风险投资的一般规律,目标企业上市是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渠道,风险投资与股票融资之间存在一定的联动关系,因此我们比较风险投资和企业上市融资,用两者之比来估算风险投资和股票融资合适比例。核算这一比例的基础数据来自清科数据研究中心。

从表3所示的风险投资与股票融资比例关系看出,2008~2012年我国风险投资与股票融资之间关系极其不稳定,这可能是由于上市融资经常随着股市行情变化而变化,其中2008年与2011年的比值基本一致,2009、2010两年值超过4,是平均值的两倍左右,最差的是2012年仅为0.97,不足平均值的一半。综上,我们选用这五年的平均值作为估计值。

(五)债权融资结构估算

债权融资有效途径有银行贷款和企业债券两种形式,我国还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的金融体系,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体系呈现出过于偏重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发育不全。因此,我们把银行贷款与企业债权之比当作债权融资结构的指标,并引用2008~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

从表4所示对照分析贷款余额和企业债权发行额之间关系看出,我国确实存在偏重间接融资,债券融资的比重基本微不足道,企业债券仅为银行贷款的3.3%,这种情况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比重关系。

三、产业园区投融资规划案例分析

通过本文第二节的参数估算,为了进一步验证所设计的产业园区投融资测算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选用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贵阳高新区的产业园区的具体情况和基本数据,进行实例分析,为其他类似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提供参考,有助于相应的产业园区进行规划和设计其投融资方案。

(一)案例背景

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是全国52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也是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近年来,高新区始终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区域市场的主力、产业提升的基本动力和区域竞争力增强的基础力量,不断强化措施,加强引导服务,优化发展环境,使民营经济走上“快车道”。先后获批“国家大数据引领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示范工程”、“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等十五个国家级试点示范。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增比进位中由62位跃升到43位。立足于金阳科技园,贵阳高新区近年来全力建设和打造沙文生态科技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如何有效的引导产业的发展,成为贵阳高新区投融资规划的关键之一。

(二)案例估算

结合第二节的参数估计结果,依据贵阳国家高新区十二五规划的工业总产值的目标对投融资测算体系进行估算。十二五期以600亿为工业产值的发展目标,在2010年66.5亿元的基数上,按照固定增长率进行等比测算,产值年均需要增长55.3%,由此可以估测规划期各年的产值目标,运用投融资测算体系的参数估计结果,计算出各年度的产业融资需求,结果见表5所示。

(三)案例结果分析

从产业园区投融资体系估算应用案例结果来看,我们将讨论其中融资规模和融资结构。

一是,融资规模分析。从演算过程来看,贵阳高新区的融资规模主要取决于其产值目标,所测算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以及风险投资、股票、企业自筹、银行贷款、债券等多种融资渠道资金,这些结果能够帮助产业园区管委会更加便捷地开展财政预算,同时在掌握地区融资渠道的金融机构服务规模情况下,还能进一步估计金融服务机构的数量,这利于产业园区规划金融服务体系。例如,在2007~2012年之间,我国债权发行的平均规模为17.3亿元左右,结合贵阳高新区2015年72.4亿元的债权融资需求,我们可以估算所需企业债权发行次数,大约为72.4/17.3≈4次。

二是,融资结构分析。从不同融资渠道对照来看,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比重较大,股票、债券、风险投资等其他融资渠道相对较小,但是这些融资渠道仍然需要关注,它们是融资结构的主要构成之一。根据融资体系测算方法,我们大致估计出贵阳高新区的产业投融资需求极其结构,虽然仅仅考虑其作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特征,未考虑其地域特征和发展阶段特征,但是这种方法测算的融资结构体系至少能够吻合国内经济的基本趋势,至于地域特征和发展阶段特征可以在进一步研究中对相应的参数和结果进行修正。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经过搭建投融资估算体系、参数估计和案例分析,本文形成如下结论。

第一,产业园区的投融资规划核心是资金统筹。本文以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资金形成资产作为切入点,重点对融资结构和融资渠道进行探析,主要目的是为政府的宏观规划服务,利于确定合理的区域金融发展规划。

第二,产业投融资测算有利于与基础设施投融资有机结合,产业园区开展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投融资规划,两者互为依托,基础设施投融资是基础,产业投融资是目的。对此,本文基于国内相关数据,通过构建参数估计的测算体系对产业发展中资金需求渠道结构进行定量化研究,为地方政府产业发展和夯实金融服务体系提供区域宏观性指导。

第三,产业投融资测算体系具有一定的适应性。通过贵阳高新区的案例演示,本文清晰直观地估算出各融资渠道的资金规模,并对相应的因素进行因子分析,这种方法具有直观性,充分吻合国内各融资渠道的金融服务体系的潜力,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第四,产业投融资测算可以根据应用适当调整相应的参数和事项。在具体应用本文所演示的产业投融资测算体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正,比如结合地域金融发展特征,修正各种融资渠道的结构和比例,结合测算对象的发展阶段特征因素结构变化因子,为了应用本文所用的测算体系还可以进一步考虑结构性变化。

参考文献:

[1]郭朝先,刘艳红,杨晓琰,王宏霞.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问题与机制创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8).

[2]綦鲁明,张亮.美、英、日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模式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管理,2009(07).

[3]赵丽娅.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比较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0).

[4]李正雄,杜涛.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问题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07).

[5]严金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融资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03).

[6]黎春燕,李伟铭,刘骋.后发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政策建设研究――以海南省投融资、财税、人才和产学研政策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5).

[7]邹晓峰.基于产业特征的民族地区投融资平台建设方向――结合国内的制度演变和成功经验[J].贵州民族研究,2012(06).

[8]邹晓峰,许悟.基于政府视角的高新区园区开发投融资规划线性规划[J].中国集体经济,2012(25).

[9]赵玉林,危平,魏龙,李晓霞,吕晓蔚. 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的构建[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05).

[10]顾婧,田晓丽.基于熵理论的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绩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3(18).

[11]王丽莎,马登雨.建立新的投融资机制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J].理论学刊,2001(01).

[12]高正平,李炜光.完善我国投融资体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1997(06).

[13]郭兴平,王一鸣.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县域城镇化的启示[J]. 上海金融,2011(05).

[14]许悟.开发区建设与产业投融资规划的应用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3.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西安 高新区 产业集群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在西安投资设厂。西安高新区经过飞速地发展,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而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高新区的产业“集而不群”,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新区“十一五”发展目标的实现。为什么西安高新区拥有科研、区位、人才培养能力等优势,其产业集群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初步探讨了西安高新区产业集群发育缓慢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西安高新区产业集群发育缓慢的原因

1.客观原因

(1)对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思想向集群化发展的变化反应缓慢。高新区的发展历程,也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粗放化生产方式向集约化生产方式、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目的转向追求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变化的历程,但这种思想的转变又是十分漫长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雁阵”理论、增长极理论都对高新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持, “地域生产综合体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能比企业单独布点带来更大的集聚经济效果,以及企业在生产上的相互补充可以获得垂直一体化利润,但是这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买方市场、更多考虑生产成本优势的模式,在当前生产普遍过剩的市场经济下,必须从价格竞争转变到非价格竞争上来”;雁阵理论强调利用区域差异建立多级的梯度结构,但通过梯度转移试图弥补我国地区的差距的同时又会造成新的差距;增长级理论强调的地区经济增长的不均衡性,但是很难把握门槛规模、内部产业结构、区位和时间的结合。对这些不足的认识,从很大程度上是以资金损失、资源浪费、丧失发展机会为代价的。集群理论是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较有效的理论,目前从整体来看西部高新区对产业集群优势的认识远不如沿海地区深刻。

(2)西安产业集群发育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在高新区建立的初期,资金、人才和经验全面匮乏的客观条件使得开发区政府无暇顾及产业集群化发展带来的竞争优势,“以土地和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从而形成的企业空间集聚缺乏根植性,造成开发区只有企业,没有产业”的现象。事实上,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是在“制度安排中进行的而且还将在制度变革中发展”,随后西高新的发展渗透着国家的意志。到目前为止,仅仅是形成了医药、微电子等产业的集聚,集群发展缓慢。

(3)市场化程度不够深入,集群式发展的意识淡薄。辨认产业群的重要标准,是区内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间具有高度的内在联系。这个具有高度内在联系的结网结构的形成的基础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开发区产业规划归根到底还是要提高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市场化程度“南高北低”,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相应的规划时,仍存在把规划简单的等同于计划,不按市场规律办事的现象。环境的缺乏严重制约了相关企业的集聚和产业群的形成。

市场化程度对西安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关联性很大,张元智、姚惠琴、李峰等对此都有深入的研究。产业集群的根植性――无论是社会根植性还是地理根植性,都要建立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这里借用前辈们的共识,只是想说:市场化的深入,是西安乃至全国开发区内产业集群形成的最根本保障,同样市场化的深入与否和地区产业集群的发育完善与否互为因果。

(4)传统的文化观念,特别是农耕文化观念制约了强调产业分工和协作的思想传播。从西安文化积淀对人观念影响角度讲,历史文化深深影响着西安人的观念,带有“封闭性、保守性”因素的农耕文化观念意识在开发区仍然普遍存在于包括许多(中层)管理者在内的员工当中,这一方面造成开发区内企业缺乏交流与合作的意愿淡薄;另一方面使得开发区缺乏培育企业家精神的土壤。集群是市场化专业分工思想的产物,与西安本土的传统农耕文化存在冲突,后者反过来影响了前者的发挥。可惜的是,这一点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西安高新区自身的原因

(1)政府制订发展规划中局部存在“跟风”现象。政府服务性的意识还没有形成,在某些规划中仍保持着计划体制下传承下来的“行政式”冲动,而错误的“政绩意识”则推动了这种不理智的冲动。政府往往在引进项目中“自然的”抓大放小。我们认为,仅靠吸引几个大型的的外资企业是很难建立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的。

从实际的情况看,许多大企业没有与开发区内其他企业发生更多的联系,仅仅是跨国公司的海外廉价生产的“飞地”。 跨国公司感兴趣是当地质优、价廉的科技人才,和充足的能源供给、优惠的土地供应政策。造成地区技术外溢性效果并不明显,若希望借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形成区内的产业集群链,就必须转变发展观念,用对待外资的热情对待内资,用对待国企的耐性对待民营企业,用服务外资的态度服务民营中小型科技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园区产业布局竞争,通过集群优势参与国际化分工。

此外,盲目的跟风也会导致引资结构的不合理。2005年1月~7月引进的高科技项目只有一家,而房地产类项目占77.6%。高新区投入过多精力于房地产对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速度势必有影响;房地产业的过快发展,使得开发区的土地过度消费。

(2)错误的政绩观导致各开发区为追求局部利益而人为的撕裂了产业集群,使集群发展异化、碎片化企业选择地点时,除了考虑必要的运输成本和区位外,对于基础设施、是否享有优惠的政策也有很强的偏好。也恰恰是因为西安的区位优势,形成众多开发区,为了追求各开发区各自利益的最大化,难免造成各开发区间彼此的恶性竞争,争相利用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提供相应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服务、金融贷款等优惠条件招商,难免造成同一产业人为的分散在各个开发区,把本来可以形成集群优势的产业链条,撕成了一条一块的碎片。这种各自为战的做法不仅不符合集群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重复建设,降低优势资源有效配置。笔者认为西高新和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设立两个汽车工业园区,反映了市政府对推动发展某一产业的注意力不集中,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乏力。

(3)开发区软环境建设不足造成开发区内产业集群发育延缓。从某种程度讲,软环境建设对产业集群发育更重要,提高软环境的竞争力越来越成为赢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①有待规范和完善相关行业组织。从市场化运作和效率上看,行业协会并没能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开发区官办的行业协会占大多数:政府主导的行业协会往往成为在任或退休的政府官员兼职或“再就业”的场所,政府逐步向公共型服务职能转变要求在市场机制下形成相应行业组织,成为企业-政府间沟通的桥梁,是行业规范的有力保障。在转型时期,必须打破原行业协会和所有制的界限,不能将行业协会变成政府的“私家田”由于大量的政府背景的人成为行业协会的主体,造成对行业协会对企业利益的忽视,进而影响集群发展。

②融资渠道(尤其是针对中小企业)有待完善。就西安高新区来说,我们鼓励企业上市,加强企业股份制改造,以此来缓解资金压力,但面临中小型企业指定的针对性措施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大的资金缺口。研究发现实现集群发育,恰恰需要加强对专业化分工特质的中小企业群支持,仅仅依靠几个“国字号”的种子基金能力确实有限。

③人才供给结构“两头小,中间粗”。人才结构不合理是一直是开发区发展中的普遍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智力资源的可获得性是高新开发区发展的最根本要素。同武汉、成都相比,西安最显著的优势就是人才的优势,这本当推进西安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条件,却因为人才供给的结构化缺陷反而成为制约开发区产业形成的“短边”。

④技术开发筹集经费和技术开发支出经费逐年下降。高新区年均增长超过30%,但科研经费投入逐年下滑。高新区统计资料表明科研支出从2000年的234185万元下降到2003年的94909万元,科研机构比例逐年下降,这也反映出开发区的引资结构不尽合理。科研投入的减少令开发区企业的创新动力减弱,而新技术的外溢扩散是集群产生正外部性效应一大诱因,所以科研支出的逐年减少也势必影响到开发区内产业集群发育的速度。

二、建议

如何克服长期以来形成的“条条块块分割”的制度顽症,是实现西安各开发区内产业集群战略的主要困难之一,这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当市场机制不健全、法规不完善时,社会资本缺乏,交易成本高昂,产业集群战略难以制定和实施。 很难想像在部门分割和地区分割严重的地方会很好地实行产业集群政策,因为产业集群是跨部门,同时也可能是跨地区的,如果各个开发区只追求各自利益,缺乏产业间的战略协同,相应的产业集群是很难有竞争力的。也就是说,在市场化的竞争过程中,政府有责任防止本地区产业集群,因为某种非市场化的因素易导致出现“集而不群”的现象。

一般来讲,政府扶持型的产业集聚模式中产业集聚向更高的阶段发展,必须通过要素流动、建立竞合机制、技术创新等非政府要素投入,使得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集群内部形成有效的自组织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如何从投资型的经济发展型政府走向公共服务型的经济促进型政府;集群内各企业除了参与市场竞争,发挥本企业优势外,怎样利用地区的竞争优势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彼此衔接的“钻石体系”;集群怎样利用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通过“嵌入式”的增长方式,适时的越过“卡夫丁大峡谷”,依旧是急待我们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我们认为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剪除“杀鸡取卵”式的管理办法。依靠市场的力量形成“自组织”机制,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至此我们提出几点建议:第一,认真研究西安高新区参与世界产业体系的程度与在其中的位置,合理规划开发区内产业发展,建立多元化产出结构,发展适合自身产业集群,不盲目追求高端产业链条。第二,加快“产学研”一体化。重点加快科研体制的转变,通过政府建立企业与科研机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连接,防止把高新建成新的“飞地”。第三,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和服务组织,规范企业登记制度,着力培育专业化的配套企业群,并为中小企业提供税收、贷款等优惠,摆脱中小企业发展混乱的现状,为发展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环境。第四,政府加快转变职能,推进市场化进程,鼓励民营企业发展,保障民营企业职工的权利,并防止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的所有制歧视。

参考文献:

[1]倪鹏飞等:《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集群中国的经济龙脉》[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7~4

[2]张克俊杨萍唐 琼:产业集群与西部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A].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1月

[3]梁栋: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的研究[A].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2月

[4]杨永平:我国开发区的历史拐点及未来走向[A].经济问题,2006

[5]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A].经济经纬,2002年第二期

[6]西安高新区发展研究报告编委会.《西安高新区发展研究报告》 2006 (内部)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7篇

一、工作目标

?

全面了解阳逻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客观分析阳逻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准确把握发展现代物流业所面临的机遇,借鉴发达地区物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科学编制阳逻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阳逻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方案,加快阳逻现代物流业发展。?

二、指导原则?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阳逻港口物流业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开发、统筹推进的原则,加大招商力度,培育市场主体,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三)以《阳逻新城总体规划》为指导,以现有物流企业发展规划为基础,依托市区已有研究成果,制定扶持政策,整合港口资源,完善配套设施,规范市场秩序,努力为阳逻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条件。?

三、组织机构?

(一)聘请吴玉梅、王炳炎为顾问。?

(二)成立由区人民政府区长王世益任组长,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易晓、阳逻开发办副主任桂新民、阳逻开发办副主任兼阳逻街党工委书记魏久明、区发改委主任王建生任副组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区发改委、经贸委,区农业局、水务局、交通局、国土局(规划局)、科技局、统计局、广电局、粮食局,阳逻开发区财政分局、国土分局,阳逻开发办秘书处、发展研究处、招商处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阳逻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王建生兼任办公室主任,高志宝、易斌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在武湖二泵站办公。?

(三)聘请武汉理工大学物流管理系教授徐章一,市发改委物流处处长王强,市商委商业发展改革处处长易晓飞,市经济研究所杜涛、施雯组成工作指导组。?

四、工作内容

?

(一)开展专题调研。?

1. 阳逻交通基础设施及货物运输的情况、问题;?

2. 阳逻港、阳逻物流企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3. 阳逻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政策环境和配套设施建设的情况;?

4. 阳逻产业发展现状和周边地区产业布局及发展趋势。?

(二)编写发展规划。?

聘请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陶德馨教授等物流专家、学者编写阳逻物流业发展规划。

(三)举行专题座谈。?

召开物流相关企业、市区相关职能部门、物流专家学者参加的专题座谈会。?

(四)外出考察学习。?

组织发展战略方案起草人员到大连、成都、重庆等现代物流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学习考察。?

(五)组织起草方案。?

起草发展战略方案,征求意见并组织论证,制作规划图。?

五、工作要求?

(一)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指定分管责任人,深度参与,积极做好此项工作。

?

(二)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责任分解表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主动,协调配合,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各自的任务。?

(三)阳逻开发区财政分局负责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确保所需经费到位。??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8篇

一、提高对建设“双百亿”工程重大意义的认识

从我市工业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看,过去我市工业曾一度辉煌,主要得益于大企业的支撑和带动,也得益于大企业较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目前,我市工业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主要症结是缺乏大企业。缺乏大企业,就缺少工业龙头,缺少工业形象,缺少工业竞争力。从先进地区成功的实践看,凡是发展速度快、发展水平高的,都有一批知名大企业作支撑,都有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群作依托。从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看,大力建设“双百亿”工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道路的具体实践,是加快建设富裕新扬州的基础和关键,是做强重点产业、做大规模总量、增强综合实力、重塑工业形象的重要举措,是突破发展瓶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集群化、企业规模化、产品高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大力推进“双百亿”工程,是我市“十一五”时期,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工业发展的主导战略。全市上下必须充分认识大力推进“双百亿”工程的重大意义,把它摆上十分重要的位置抓紧抓实,集中精力,形成合力,推动“双百亿”工程顺利实施。

二、明确“双百亿”工程建设目标

(一)实施“710”计划,培育龙头型重点骨干企业

到2010年,全市工业力争有7家企业年产值规模过100亿元,10家企业年产值规模过50亿元。到“十一五”期末,17家企业总产值达到136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34%;全市有5家大企业(集团)进入全省100强。

年产销过100亿元的企业是:上汽仪征分公司、扬州化工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宝胜集团、江苏顺大半导体发展有限公司、扬州大洋大洲造船有限公司、中石化仪征化纤有限公司、江苏石油勘探局。7家企业“十一五”期末年产值达到84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87倍,年均增长23.5%;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1%。

年产销过50亿元的企业是:扬州第二发电有限公司、江苏诚德钢管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通运集团、江苏三笑集团、川奇光电集团、江苏亚星客车集团公司(含扬柴)、江苏琼花集团、大连化工(江苏)有限公司、永丰余造纸(扬州)有限公司、江苏扬力集团有限公司。“十一五”期间,10家企业累计投入180亿元;期末产值528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3倍,年均增长27%;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3.2%。

(二)实施“1118”计划,打造重点(特色)产业群

到“十一五”期末,在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电线电缆、船舶、服装服饰、旅游日化、光伏、金属板材加工设备、毛绒玩具、道路灯具等11个特色产业中,初步建成18个年产值规模达50亿至100亿元的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11个特色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5%以上;18个产业集群产值达到215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3.8%。

年产销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是:扬州化学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扬州(仪征)汽车工业园产业集群、市经济开发区汽车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市经济开发区LED产业集群、市经济开发区光伏产业集群、宝胜电缆电器工业园产业集群、邗江新坝船舶工业区产业集群、仪征船舶工业园产业集群、高邮经济开发区服装服饰产业集群。10个产业集群“十一五”期末年产值达到162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0.5%。

年产销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是:市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产业集群、高邮湖西电线电缆产业集群、*船舶工业园产业集群、邗江经济开发区服装服饰产业集群、邗江区杭集镇旅游日化产业集群、邗江经济开发区金属板材加工设备制造产业集群、维扬区毛绒玩具产业集群、高邮郭集道路灯具产业集群。8个产业集群“十一五”期末年产值达到53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3.3%。

三、强化“双百亿”工程推进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导

各地要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围绕接长和扩充产业链,围绕做大做强企业,加强规划的研究和编制。重点要制订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规划,大企业(集团)“十一五”发展规划,根据规划编制产业目录,包装产业招商项目。编制规划要把握政策导向,符合市情实际,广泛征求意见,主动咨询专家,进行科学论证。用规划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向专业特色园区集聚,向大企业(集团)集聚,推动我市工业布局集中、协作配套、资源共享、规模发展,加快实现产业集群化、企业规模化、产品高端化的发展目标。

(二)打造载体平台

在现有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中,认真规划建设特色产业集群专业园区,把特色产业发展的区域控制在一定地域范围。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原则,整合、优化、提升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做好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按照功能区分,根据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园区定位,优化企业协作流程,优化产业和项目布局,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产业集聚有效载体。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的思路,推动园区建设。鼓励和引导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所在园区集中,与龙头企业重组,与龙头企业协作。同时,大力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办专业特色园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做大做强、产业集聚方面的带动、辐射、示范、扩张效应。

(三)狠抓关键环节

着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的原则,突出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引导企业走原始创新与二次创新相结合、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之路。加快企业“一站两中心”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建立健全区域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加快新产品开发,加大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加速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着力推进企业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较高、市场潜力大的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国家级乃至国际级品牌。做强特色品牌、培育高新品牌、做大传统品牌、激活颓势品牌,创建多层次区域品牌体系,通过放大品牌效应,提升我市工业产业层次和区域形象。

着力推进企业加大有效投入。坚持工业投入与企业做大做强相结合,以大投入促进大企业(集团)建设,提升自主开发能力和规模竞争实力。坚持工业投入与产业集聚、产业链延伸相结合,切实提高项目的专业化、精细化、配套化水平,按照投资向工业集中、向开发区(工业集中区)集中、向优势产业和企业集聚的要求,整合区域资源,推进项目实施。坚持工业发展与技术创新、资源节约相结合,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实施节地、节电、节水、节材项目。

着力推进产业招商。积极探索招商引资工作新机制,以做大做强企业、实现产业集群、接长产业链条为取向,狠抓产业推介,注重产业链配套招商;重视技术、资金密集型重大项目的引进,力争国内外知名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扬州工业重点特色产业;加快从招商引资为主向招商选资的转变,向引资、引技、引才、引管理结合的转变,向产业集聚、企业集合、资源集约的转变。

(四)强化扶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