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欺凌付出的代价

校园欺凌付出的代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校园欺凌付出的代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园欺凌付出的代价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园欺凌;思想品德;核心素养;治标治本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7-0064-02

【作者简介】李朝宝,江苏省宿迁市南蔡实验学校(江苏宿迁,223800)校长,高级教师,宿迁市政治学科带头人。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而且这一现象不仅仅发生在校园内,也常常发生在校外,规模越来越大,后果越来越严重,有的学生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要彻底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学校教育必须有所作为,而思品学科的教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更应发挥重要作用。

1.文化引领,在思品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学校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初中开设优秀传统国学课,并结合思品课制订具体的教学要求,编写简明生动的教材,开设国学大讲堂,把思品基本道理融合于《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之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引导学生放大“家”的概念,积极求真、向善、审美,分清是非、善恶、美丑,做一个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且懂得感恩与知恩图报的好少年。如果把国学与思品的深度融合,就能将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内心感悟,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2.价值引领,在立德树人中培养学生公民素养。

初中思品学科对学生公民素养的培育包括对诸如国家认同、民主精神、价值倾向、理性人格、宽容与合作能力等内容。如何培养学生公民素养?根本在于立德树人。《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不朽“三立”,“立德”为先,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以“立德”来“树人”,欲立何德,培养何人,教育是关键。思品学科培养学生公民素养应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聚焦在“立德”与“树人”上。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价值引领,可以把“感动中国”人物随着视频拉进课堂,通过一个个感人的细节引起学生心灵共鸣,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知恩报恩等品质慢慢养成。

3.特色引领,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身心素养。

品行、道德、习惯都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体验和形成的,因而思品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立足于学生生活实践,强化于生活体验,提升于感性认识,因为核心素养形成与社会生活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实践体验是学生获得科学的核心素养的源泉。学校要广泛开展各种特色文体活动,每位有特长的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星光大道”的小明星。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位学生都应该快乐地“闹腾”出汗,嬉戏奔跑,场面激情飞扬。由此联想,健康身体、平和心态、积极情感和健全人格对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4.情感引领,在温馨校园中培养学生道德素养。

德洛尔说:“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榜样。”的确,教师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因为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日本教育理论家小原国芳说:“只有不断努力、具有进步的热烈的探究精神的人才能使人灵化,迸发出感人的火花。这就是唤起他人的自觉与引发他人的灵感。”培养学生具有思品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有学科核心素养,而且这种素养还要贯穿于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培养学科素养的积极性。

5.责任引领,在网络环境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有人说,当前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四位老师分别是:父母、教师、社团组织、网络。然而,一段时间来,消解神圣,亵渎经典,网络上“恶搞”英雄的信息愈演愈烈,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极为不利。鉴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阅读有震撼力、有感染力、富有正能量的优秀文艺作品,让青少年在文化娱乐和艺术享受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核心素养”。

中学生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校园彻底根除欺凌现象,不仅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教学中注重思品核心素养的养成,让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秀人格,才是根除欺凌现象的治本之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校园欺凌付出的代价范文第2篇

【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一】 一、校园暴力的几种表现

(一)打架斗殴。

打架斗殴是校园里最常见的暴力行为,通常是一些品德较差的大同学,自以为有力气,就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来殴打校内外的学生。除此之外,还有这伙中学生与另一伙中学生相互殴斗的现象,也称为学生打群架。中学生打架斗殴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了不好的声誉,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不难发现,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发生具有时间上的规律性:

(1)放学 时。中午或傍晚放学,特别是周末中午,一些与校内学生有联系的校外少年,还有被学校开除的不良少年,站在门口寻找机会打架。同时,大批学生出校时易因发生碰撞而引发打架。

(2)考试结束时。每个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后,老师忙于批改试卷,学生普遍松口气,一些不良学生就惹是生非,易发生打架斗殴。

(3)秋季开学时。新生刚入学,学校老同学串联的,其中有因过去的仇恨而算账的,往往采用暴力攻击的手段来解决。

(4)课外游乐活动时间。不少学生喜欢到校外去打桌球、玩电子游戏和相聚郊游等。由于社会活动场所管理不严,人员复杂,学生之间常因争输赢、争地盘而发生冲突,导致打架斗殴。

(5)节假日。由于休息时间,有的学生家长又不在家中,在无事可做的情况下,有的学生就跑到外面去,易发生打架,甚至相约互斗。

(二)强索钱财。

这是近几年来发生的比较普遍且严重的校园暴力现象,往往发生在中小学校门口或附近地区,大年龄的中学生向低幼学生强索钱财,以暴力相威胁,逼迫低年龄学生交出零用钱或学习用品等,并不准他们告诉学校和家长。此类事件不仅摧残了被袭击学生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而且造成许多家长人心惶惶,对孩子的身心和教育担惊受怕。

(三)毁坏物品。

有的中学生由于心中的不满、怨恨等情绪作用,通过毁坏物品来表现和发泄。在一些中学生里可以看到被学生破坏的课桌椅、墙壁、门窗等,其中一部分就是有的学生发泄情绪实施攻击的结果。这类攻击行为的目标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

(四)争风吃醋。

青少年生理、心理的早熟使早恋现象越来越呈现低龄化趋势,而早恋给青少年的成长和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中学生心理不够成熟,往往会因为女生而产生嫉妒、排挤甚至仇恨的心理。小小的矛盾因为缺乏沟通和引导而酿成打架甚至凶杀等暴力事件。

(五)心理障碍。

青少年攻击行为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这就是由于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所引起的攻击性行为。国内外研究表明,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具有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主要原因是在于他们的意识障碍、幻觉和妄想作用、智力障碍、情绪情感激烈等。在这种异常心理的支配下,青少年患者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引起攻击性行为,给他人造成轻重不等的伤害,极端严重的可以致人死亡。比如常见的少年多动综合症,表现为多动、多话、任性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比较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学习和生活,并会干扰社会秩序。有多动综合症的少年行为,常有攻击性,一次性精神症状有突然发怒、行为冲动的表现,二次性精神症状有明显的暴力攻击行为,在生活中显得喜与人吵架和打架。又如,少年精神分裂症表现为意志和行为的障碍,造成行为混乱,在兴奋之下会伤人或物。再如,少年躁狂症者有的经常惹是生非,发生打闹等冲动行为,造成对他人的攻击。鉴于这些攻击行为不是一般的品德障碍,而是在精神障碍的情形下发生的,所以应提醒人们给予特殊的注意。

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从根本上说是社会暴力病态在向校园延伸的结果。如果任由这种势头发展下去,无疑会给在校青少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如果青少年一旦形成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无论对其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将是非常危险的隐患。这种由家庭、社会和学校多方造成的校园恶瘤,如果不在校园内得到应有的遏制,那么以后社会将会为此付出更昂贵的代价。

(一)家庭暴力是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

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大多生活在不幸的家庭。他们大多受到极度贫困、父母离异甚至家庭暴力等负面的刺激。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很容易使孩子感到缺少关爱和安全感,从而形成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采用暴力去欺凌弱小,一方面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另一方面还可借此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可见,缺乏关爱、缺少管教是这些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

(二)老师对学生施行暴力或冷暴力也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土壤。

老师不论出于什么目的体罚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严重的。老师施暴在前,学生想要对抗在后,这也是榜样的力量吧!

现在老师对学生体罚的事件,虽还是时有发生,但已大大减少,这正是教师观念进步的体现。而校园冷暴力却常常被忽略。校园冷暴力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对问题学生采取不理睬、疏远、隔离及在语言上进行讽刺等行为。这些看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举动,但其杀伤力更大。老师如果对向个性较强的孩子采取冷暴力的话,将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轻则导致他们厌学,重则造成自闭的后果,还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极易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

【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二】 活动目标:

1.认知与技能:让学生认识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行为与表现: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暴力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防暴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

活动重点:了解校园暴力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暴力的方法和策略。

活动过程:

活动一:走近校园暴力

这一环节让学生就其平时听到或遇到的校园暴力进行讨论,然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之后引出校园暴力的概念。

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暴力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要拒绝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列举一些校园暴力事件:

2010年9月30日下午3时50分,西安市81中初一学生于某与同班同学李某在教室因琐事发生打架,于某用随身携带的一把不锈钢单刃匕首捅入李某左肋部,李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2010年10月24日下午4时20分,高陵县原后小学三年级学生巨某与五年级学生唐某放学回家途中,戏耍发生口角,打闹中唐某用随身携带的小水果刀划破巨某的颈部,巨某因流血过多,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2010年11月2日晚10时40分,西安桃李旅游烹饪专修学院中专学生甄某与同学史某等打斗,被史某用雕刻小刀刺伤,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活动二:分析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第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活动三: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

这一环节让学生就常见的校园暴力进行深入的分析,经过学生分析总结后让学生自己先说出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之后,教师进行总结。 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来看校园暴力危害。

校园暴力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对于施暴者而言:

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要受到学校老师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犯罪道路。

对于受害者而言:

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

活动四:如何预防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常见情形:1.是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2.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3.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4.是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5.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这一环节,教师首先归纳有关校园暴力常见的情形,然后,让学生讨论后为事件里的主人翁出主意,教主人公几招预防暴力的办法。对于学生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可参考:

第一,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园暴力的第一要诀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发对方暴力升级,导致眼前吃亏。

第二、要及时报告。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经常是同暴力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第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这也是防范校园暴力的一条途径。一个有广泛、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就不容易成为勒索、敲诈和殴打的对象。

第四、要慎重择友。要对学生的交友进行教育,鼓励多交品德好的朋友,多交益友,不交损友,对已经受到暴力侵害的朋友要多安慰,但不宜鼓动或煽动其找人来报复,以免引起更大的争端。

校园欺凌付出的代价范文第3篇

“教不严,师之惰”。现实教学中,老师经常遇到扰乱教学秩序、制造校园欺凌的学生,但是惩戒学生时,往往涉及对学生人身权利的一些限制,一定程度导致现在的老师对顽劣学生不敢管、不愿管。那么,面对“熊学生”,到底该不该惩戒呢?

正方

惩戒是教育的一种手段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当学生的言行举止影响和危害到同学、班集体乃至社会利益时,教师对学生给予一定的惩戒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负责任的表现。这样的惩戒是为了让学生明辨是非,改正错误,并对自己的过失承担相应的责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适当的惩戒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从教育角度出发,惩戒本身不是目的,对学生合法的惩戒也是有必要的。惩戒对集体管理来说有必要,在班集体中适当运用惩戒方式教育,对多数孩子也是一种保护,它可以起到威慑作用。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让学生受到了更好的教育保护。如果一个学生犯了错误,而没有受到惩戒,对别人就是一种伤害;如果学生犯了过错而没有受到相应的教育或者惩戒,那就是一种放纵。有了“惩戒”这条鞭子,就让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底线意识,可以让孩子自觉自律。

“教育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是教给孩子们知识,二是教给孩子们规则。做错了事,就要付出代价,说服、劝导无效,就要加以惩戒,这是社会基本规则,必须让孩子明白。”江西师范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中心主任、教授颜三忠认为,没有惩戒的教育是“瘸腿教育”,只会培养出畸形的孩子。如今未成年人暴力事件频发,和过于纵容的教育环境不无关系。赋予教育机构适当的惩戒权,确有必要。

南昌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教育管理研究所所长叶存洪也认为,教育惩戒很迫切。如果连惩戒都不能施行,一些学生则完全没有了敬畏感,甚至对老师无礼。不能因为实施惩戒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就干脆取消惩戒,那样只能是因噎废食。事实上,教育没有了惩戒权,一些学生的恶习得不到改正,善恶不辨,美丑不分,是非不清,等到他们长大了,还以为这一切都理所当然,最后触犯法律进了监狱,叫人惋惜。

反方

“适当惩戒”的分寸很难把握

近年来,有关教师惩罚学生失度的报道层出不穷,有幼儿园教师将孩子打成重伤的,还有中学教师惩罚学生,导致学生跳楼自杀的。之所以导致这些严重后果,正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法律规定,而且教师难以掌握其中的尺度。

初中生家长刘女士认为,学生惩戒必须要明确惩戒的“程度”和“方式”,如果以损害孩子自尊心的方式斫行惩戒,那肯定不行;以惩戒的名义打孩子,也同样不行。小学生家长王女士说,“小学生心理是脆弱、敏感,惩戒绝不能有语言暴力,更不能施以体力暴力,比如让孩子在雨中站半小时,这就是绝对不行的。”

惩戒学生的方式方法很多,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不一定非打即骂,关键是找准学生犯错误的根源,对症下药,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心理为前提,有的放矢地实施惩戒教育。鞭挞儿童,是最不适用的一种教育方法,因为这样的惩戒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

山西省太原市外国语学校教研室副主任武文虎表示,要促进学生改正那些虽然知道但不能主动改正的错误,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认识到那个错误的行为不是自己的本性使然。一般来说,学生认识到这些就能改正自己的错误。令人惋惜的是,普通老师的心理学知识相对欠缺,对于学生的习惯性错误无法通过心理干预解决问题,借助一些适当的惩戒就成了势在必行的事情了。但是,在落实时,首先不能伤害受惩戒学生的身体健康。其次不能伤害受惩戒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过这一点相对较难把握。不同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同,一般外向型的学生相对较强,而内向的学生一般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由于每名学生的经历不同,心理经验不同,在接受惩戒时的心理状态也不尽相同。此外,学生与实施惩戒老师的亲密程度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学生与老师关系亲近,受惩戒后留下的阴影较小,关系不好则相对更容易形成心理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