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校园欺凌的看法

对校园欺凌的看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校园欺凌的看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校园欺凌的看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园欺凌现象;欺凌行为;归因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起,欺凌现象便进入学术研究的关注范畴。虽然至今对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可欺凌指的是“一种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不止一次发生,其实质是欺凌者和受害者之间力量的不平衡”。其中,校园欺凌作为一种发生在校园内外同学之间的特殊欺凌现象,值得引起全社会的格外重视。

一、关于校园欺凌现象(行为)的不同看法

1.学者眼中的欺凌现象(行为)

学者们认为欺凌行为指的是力量的不平衡,包括身体欺凌、语言欺凌以及会不断引起恐惧的长期性的社交排斥。在他们看来,欺凌者和受害者对于力量的占有是不一样的。这种力量既有可能来自体力优势(相对健壮的身材,或者人数的众多),也有可能来自脑力优势,包括利用“正在发生的事情或将要发生的事情”来威胁和吓唬别人从而让别人感到压力以做出和本意相反的

决定。

2.教师眼中的欺凌现象(行为)

Boulton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的老师认为欺凌行为包含身体和语言上的双重欺凌,比如,强迫别人做他们本不想做的事情;25%的老师并不认可下列行为算是欺凌行为:比如,叫外号、散播谣言、目光恐吓还有拿走别人的东西等。除此之外,超过50%的老师不认为社交孤立算是欺凌的一种形式。这个发现和Ramasut 和Papatheodorou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3.学生眼中的欺凌现象(行为)

学者和孩子之间关于欺凌行为的定义的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语言欺凌和身体欺凌、间接欺凌、欺凌行为的重复性和故意性方面。Guerin和Hennessey的研究证实,60%左右的受访者认为“体力优势在欺凌现象中非常重要”,并且他们的研究还表明,大

部分受访者(63%)相信“在欺凌行为是否出自故意并不重要”,只有13%的人认为“欺凌行为绝对是出自故意的”。

4.父母眼中的欺凌现象(行为)

研究表明面,对校园中的欺凌现象,父母要么毫无觉察,要么感到非常无措,不知道该怎样正确地处理相关问题。他们害怕被学校认为是自己太敏感或者过度操心了。除此之外,父母还担心自己的不当处理会使孩子的处境“雪上加霜”。

小题大做或者大题小做,父母要么不能及时注意到孩子的遭遇并感同身受导致事情表面上不了了之,要么反应过度弄得局面无法收拾,很少有父母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类似情况。

二、关于校园欺凌的归因研究

1.欺凌者归因论

这种说法认为,之所以会发生欺凌现象责任在于欺凌者自身的原因。如果欺凌者感觉糟糕或者没有安全感、自信心和自尊心低下,有心理问题或者爱慕虚荣等都有可能会导致他(她)去欺凌别人。

根据社会学解释,当欺凌者想要展现、维持或者提高他们的权力、地位和受欢迎程度的时候,或者当他们试图保护自己免于被孤立、被骚扰和被欺负的时候,都有可能对别人实施欺凌行为。这样做能让他们觉得感觉更好,自信心和自尊心似乎也能得到提高。如果欺凌者本身由于问题家庭,没有得到父母的良好监管,家庭争吵不断、冲突不断,家长总是在吵架、闹离婚、感情不好,经常目睹家庭暴力,那么他(她)很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导致欺凌者本身可能并没有道德概念和同情心,他(她)这么做或许仅仅是出于“好玩”或者“无聊”。

2.受害者归因论

这种说法认为,受害者之所以受到欺凌是因为他们本身有问题。大概四分之一的受访者都持有这样的看法。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受害者和别人不一样,是与众不同的或者奇怪的。除此之外,还包括受害者的言行让人感到厌恶、做人卑鄙、自身看起来好欺负,以前被人欺负过因此容易继续被人习惯性地欺负等情况。

3.同伴归因论

这种说法认为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同伴群体。21%的受访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联系。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同伴压力,即如果“大家都这样做或者希望你这样做,那你就不得不做”。如果所在的小团体强化欺凌行为,认为是“勇气”的象征,提倡并赞赏实施欺凌的人,为了不被排挤出去,那么欺凌行为的发生几率就会非常高。

4.学校归因论

这种说法认为欺凌现象之所以会发生是学校环境导致的。原因之一在于学校太无聊了,学生无事可做;原因之二则是学校的反欺凌措施极为薄弱,老师不关心这类事情或者即便看到了也仅仅是袖手旁观,这些都在无意中助长了校园欺凌的不良风气。

5.人性归因论和社会归因论

人性归因论认为欺凌现象之所发生在于人性自身的问题(冲突、暴力等是不可避免的)和社会风气。根据生物学解释,人有排斥异己的本能,因此,针对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并不为奇。社会归因论则说社会只重视那些身体好、长得好看的人,如果身体羸弱或长得不好看,那么自然容易被人欺负。

参考文献:

对校园欺凌的看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学生需求 师德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作为教师授课、师生交流的主要平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学生知识的获取,还是良好品格的养成都离不开这个载体。因此,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师“教书”与“育人”的两大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喜欢怎样的授课老师

尽管我从教已快五个年头了,但毕竟是从学生转变而来的。大学期间,有十数位教师给我们授过课,有的课我们喜欢上,有的课则未必如此。下面主要从我作为学生的亲身体会和目前各院校采用的学生网上评教系统展开论述,希望能勾画出学生喜欢的教师的轮廓。

1.热爱学生,以诚相待。浙江大学郑强教授曾连续三年被评为“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教师”,他说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之心,这是基础和前提。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陆谷孙先生说:“子女是我自然生命的延续,学生是我学术生命的延续。”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对学生那种无私与真诚的爱。只有用心热爱学生,才能取得他们的好感与信任。

2.技能过硬,学有所获。学校尽管是事业单位,但是我们认为其和服务业有相通之处,这绝不是贬低教育的神圣。学生来学校是为了获取自身所需的知识,而知识的提供者――教师所提供的知识如果含金量过低或者过时,就很难获得学生的青睐,更不用说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了。教师必须有相当的实力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要能给学生提供一杯水,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专业素质过硬尤为重要。

3.有幽默感,宽严相济。从学生评教系统结果来看,得分相对较高的教师往往都有一定的幽默感,善于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相对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新的知识,进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个班级中不同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可能“不用扬鞭自奋蹄”,而有的则必须“大棒在手,威言在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观察,善于交流。我们说教学相长,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课堂授课绝不是单向的输出知识的过程,而是包含互动和交流的环节,满堂灌式的不能体谅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无异于欺凌与压迫。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举动,我们就能够获得正在讲授的知识他们能否理解还是颇有难度的反馈,并即时调整课堂教学进度。想学生之所想,注重跟他们的语言、神情交流,才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本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反观目前的课堂教学,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一些任课老师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反而容易导致学生对现行教育失望。

二、教师“知识供给”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专业技能不足,继续学习能力衰退,存在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需求的情况。在21世纪的今天,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前所未有。大学毕业踏上讲台很短时间后教师所学的部分知识可能就开始老化,与现实脱节。我所授课程为《日语精读》,学生有时会拿出一些新潮的会话或者短句让我翻译,就明显感觉到吃力。成为教师绝不意味着知识已经学够了、学足了,但是继续学习动能衰减在教师群中普遍存在。

2.部分教师授课呆板、教条,照本宣科,不仅谈不上教学艺术,更容易对学生的求知欲望造成扼杀。也许是系统的岗前培训做得不够好或者是其他一些原因,部分教师授课过于呆板,缺乏活力,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与压抑,容易造成“教师台上大讲,学生台下小讲”的局面,教学效果根本无法保证。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无法形成鼓舞和推动作用。

3.师生互动方面,有时缺乏必要的交流,形同陌路。部分教师也许认为除了讲授知识没有义务或者必须跟学生交流外,课间就去办公室歇息,下课就走人,难得与学生们聊上几句,也就很难从学生口中获得关于自己课堂教学的信息反馈。由于陌生导致的距离感,学生们往往不敢或者不愿直言不讳地表达他们真实的想法。有的教师一个学期下来,甚至连所授课班级里大部分学生的名字都叫不上来,还怎么谈沟通交流。

4.思想重视不够,缺少对学生的爱心与责任感。学生是独立的个体,需要尊重与爱护。但是也存在部分教师自身定位存在偏差,思想上认为只需把自己的课教好,至于授课效果则是另一回事。如果学生掌握得不够好,就责备他们不下工夫,缺少对学生的热爱与责任感。去超市买家电都有售后服务,教师更应该从思想上重视“授后服务”,但是一些教师在此方面做得并不够理想。

在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还有许多,我们罗列以上几点不是存心挑刺或者贬低教师,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分子,我们更希望教师们的授课水平越来越高,涌现出越来越多技艺精湛、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三、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优化、改进教师“供给”

1.建立优良的机制,鼓励教师多途径多渠道提高自身技能,增强自身魅力,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艺不压身,又说艺高人胆大,可见“艺”的重要性。只有自身技艺精湛、专业素质高,才能给学生输出他们喜爱的“产品”,满足他们的需求,教师也才能从根本上获得自信并胜任教师岗位。学校作为用人单位,应建立激励或者约束机制,鼓励教师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在职接受继续教育;对部分学习动力不够强劲并出现教学困难或者通过评教系统反映出问题的教师给予转岗压力,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只有通过对学生的研究,了解他们的所需,才能更好地供给。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研究教学规律,增强幽默感。生活的本质是幸福快乐,寓教于乐,才能避免呆板、教条、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多浏览一些幽默、笑话网站来增强自己的幽默感,授课也才会更有感染力。

2.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亦师亦友,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人们常说师生情、战友情、同学情,我们认为师生之间更容易建立友情,因为基本没有利益方面的纠葛,感情也更真挚。敢于直言教师授课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学生都格外值得我们重视,好比厨师,食客反馈菜有点咸了并跟厨师讲,厨师听了应该高兴才对。教师也是一样,尽管受到批评或者建议有时可能会心里不舒服,但是绝不能因为自己的狭隘和不够包容而故步自封。

课下大有可为。在目前课堂还是以“教书”为主,课下时间非常充沛,也就更承载着“育人”的功能。学生们对校园里一些事情或者其他都有自己的看法,会存在与教师探讨交流的需要,越交流越了解越信赖,对我们自身和对学生的了解越深刻,课才会上得越来越来越好,课堂效率才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