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儿科常见疾病预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社区健康教育;婴幼儿;常见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7(b)-130-02

婴幼儿常见疾病多以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腹泻常见,常占就诊率的60%以上[1],且多在气候多变时发病,特别是抵抗力差的婴幼儿,有的一年7~8次甚至上10次发病,在临床治疗护理此类患儿时,通过与其家长或看护人沟通及社区访视中了解到多因大人缺乏婴幼儿方面的保健知识和这类疾病的预防知识,没有给婴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导致他们体质弱而常发此类疾病。为保证婴幼儿健康成长,减少日常疾病的发病率,降低危重患儿比例,减少家庭医疗费用支出, 2007年6月~2008年6月,对我院附近的宝真社区110例0~3岁婴幼儿采取各种方式进行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改变家长错误的养育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2008年6月宝真社区110例婴幼儿为观察组,其中,0~1岁35例,1.1~2.0岁38例,2.1~3.0岁37例;以2006年6月~2007年6月该社区102例为对照组,其中,0~1岁38例,1.1~2.0岁37例,2.1~3.0岁27例,以每年发病4次(含4次)以上为阳性,观察两组在常见病的发病率、危重病例例数、平均一年医疗费用支出三方面的差异。

1.2 方法

首先得到宝真居委领导支持,从2006年6月1日开始对宝真社区102例0~3岁婴幼儿建立儿童档案,请家长配合,从建立档案开始,宝宝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腹泻常见疾病算发病(以到医院门诊或住院为准),以出现危急生命症状算危重病,并请家长保管好就诊时的各种费用收据或发票,每个月进行一次资料收集登记,截至2007年6月30日,统计出该年内每名患儿发病次数、出现危重疾病次数以及在一年内医疗费用支出。然后算出该社区102例在这一年内的发病率(以每年发病4次或4次以上或出现危重病为阳性)、危重病例的比例及一年内医疗费用支出。再从2007年6月新建好0~1岁儿童档案,保留上一年0~2岁儿童档案,并开始对该社区的110例0~3岁的婴幼儿实施社区健康教育,并及时收集登记好婴幼儿发病次数、重病次数及费用支出(标准同上),到2008年8~10月统计出这一年每名患儿发病次数、出现危重疾病次数及一年内医疗费用支出,并核算出该年110例婴幼儿的发病率、危重病例的比例及平均一年医疗费用支出。对两组的这三方面作比较。

2 结果

通过社区健康教育,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常见病的发病率、危重患儿病例例数、平均一年医疗费用支出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三方面的比较

3 社区健康教育措施

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根据婴幼儿发育特点,把整个社区的婴幼儿分为两组,0~1岁为一组,1.1~3.0岁为一组。分组做好时间、内容的具体安排,定期做健康知识讲座,向婴幼儿家长或看护人教授婴幼儿安全保健知识及日常疾病预防知识[2]。

协助和指导家长制订婴幼儿膳食计划,监督家长和鼓励婴幼儿在多吃奶类及其制品的同时,把握好食品的种类和数量。

指导家长培养婴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根据年龄特点及季节特点安排一日的生活内容,如睡眠时间、饮食时间、活动时间(每日至少1~2 h的户外活动)[3]。另外,指导家长做好家庭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如经常洗头、洗澡、换洗衣服等。

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预防接种及定期到医疗保健机构进行体格检查,1岁以内每年体检4次(生后3、6、9、12月),1.1~2.0岁2次(生后18、24个月),2.1~3.0岁1次(生后30个月)[4],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改变措施。

定期访视,每个月进行1次家访,对婴幼儿睡眠、饮食、衣着(特别适中)、卫生等习惯及家庭环境进行具体指导。并与其家庭保持电话联系,定时询问宝宝近期情况,家属也可随时来电话咨询。

通过指导,问卷式调查,评价,使每个患儿家庭都得到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并根据婴幼儿家庭对其宝宝在这方面的保健知识及日常疾病预防知识掌握情况决定是否结束健康教育。

4 讨论

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家长的合理喂养、正确护理密不可分,很多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都与家长健康知识的缺乏有关,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是婴幼儿疾病的诱因。譬如:衣物的不及时添减可能导致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甚至肺炎等;饮食的不合理可能导致腹泻、肠炎、营养不良、贫血等;睡眠,家庭卫生环境等都与婴幼儿健康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因此,对婴幼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意义。

笔者对该社区的婴幼儿家长实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产生了良好效果,通过对患儿饮食、睡眠、卫生、衣着等方面的指导,提高了患儿的机体抵抗力,明显减少发病次数,降低危重患儿比例,节省了患儿家庭开支,有利于宝宝健康成长。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护理观念的推广,社区护理已成为护理学不可少的一部分,护士职责要从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转向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减少痛苦,集医疗、预防、护理于一身。但现在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还缺乏政府的有效政策、财政及其他方面的支持,做好这项服务需要很大的人力、精力、财力,我院仅对一个社区婴幼儿进行了上门健康指导,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时间,事实证明,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对疾病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建议政府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社区服务点履行好职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轮流到自己管辖的社区进行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促使人们自愿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4],且能有效地节约卫生资源。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2.

[2]桂月娥.社区护理干预在儿童晚发性佝偻病治疗中的作用[M].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0):65-66.

[3]石洪.社区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1-83.

[4]高同娟.社区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和能力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3):153.

[5]司凤梅,常杰.临床路径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3):73.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儿科护理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小儿保健、疾病预防及临床护理等。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小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小儿疾病的防治与保健,能为小儿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服务,以增强小儿体质,降低小儿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和促进小儿健康。儿科护理学不仅与基础学科联系紧密,而且与内、外科护理和护理学基础都有密切的关系,在开课时,学生对部分知识已有所了解,但学习儿科护理学仍然存在较大困难。再加上绝大多数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缺乏兴趣,这就更加使我们的教学难以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中职儿科护理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1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1深入了解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浓厚的兴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差,且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上没有成就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厌学心理较为严重,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去了解学生、多和学生交流与沟通,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在和学生的接触过程中,教师还要多加留心,发现学生的兴趣,并因势利导,把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取得好的成绩。

1.2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作为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首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要熟练掌握教学大纲以及课本内容,同时对课本知识重新整理归纳,找准重点、突出难点、化繁为简。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教学时,像疾病的发病机理等内容可以简单讲授,但要重点讲解护理评估要点和护理措施。中职学生大多数缺乏自学及归纳整理知识点的能力,理解能力也不是太强,所以在课堂讲解过程中,要力争做到通俗易懂。对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不是讲得越多、讲得越深就越好,而要掌握好量以及授课内容的深度和难度。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2.1传统讲授法

对于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可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来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到抓住要领,突出重点,使讲课内容少而精,做到深入浅出、系统连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2.2多媒体教学法

对于一些抽象的内容,如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等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制作课件时,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音、动画共存,这样就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直观性、立体感、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把枯燥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比如,讲解先天性心脏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使枯燥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生动直观、色彩丰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强,比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效果要好得多。

2.3案例教学法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小儿腹泻、婴幼儿肺炎、佝偻病、缺铁性贫血等常见疾病的讲解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通读教材,查阅资料,自己开动脑筋获得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发言讨论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地学习。案例教学法具有鲜明的启发性,案例中包含有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寻的许多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突破原有的知识范围,拓宽知识领域,增加新的知识,弥补教材知识的不足,提高学习效率。

2.4角色扮演教学法

要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对患儿的一些常见疾病做出评估及护理,就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记忆,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有直观的印象,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从而促进对知识点的掌握。比如在讲解上呼吸道感染时,因为对这个疾病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可以事先布置学生预习相关知识,再给学生安排好需扮演的角色,至少安排患儿家长和护士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去预习和准备。上课时先由学生进行表演,其余学生对表演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对有遗漏的地方进行补充,最后由教师总结。角色扮演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因为有情景,比较直观具体,学生又能亲自参与,有激情和热情,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从而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3改进教学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范文第3篇

方法:以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感染科及其他门诊科室就诊的1219例患者为对象进行临床分析,重点研究其人群分布、季节分布以及疾病症候群分布。

结果:经分析,收治的1219例患者在季节、人群和疾病症候群上具有一定指向性,需要在临床诊治中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综合诊断。

结论:要高度重视健康意识教育工作,促使各类人群特别在校学生和在职人员加强体育锻炼,减少疾病侵蚀。

关键词:感染科 发热伴呼吸道症状 临床分析 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23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42-02

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患者是感染科接诊的主要疾病类别之一,同时也是居民多发高发的常见疾病,在人群分布、季节分布和疾病分布等方面具有一定特征,加强对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可以为环境卫生整治、疾病预防、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本文即以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感染科及其他门诊科室就诊的1219例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患者为对象进行临床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自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前来我院感染科及其他门诊科室就诊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患者1219例。其中男性患者639例,女性患者580例;年龄最大最小者为3个月,最大者为79岁。这些患者均符合国家临床诊断标准关于发热伴随呼吸道症状的定义标准,即体温≥37.3℃,同时伴有呼吸道充血、咽痛、气短、哮喘、咳嗽、扁桃腺炎、支气管炎、肺炎、胸闷等鼻、咽、肺部感染症状。

1.2 方法。对以上1219例患者从季节分布、人群分布以及疾病症候群分布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其中门诊诊断需转入呼吸科住院患者在入院后进行血液、尿液等方面的化验,并根据需要进行痰、胸腔积液、咽拭子涂片及培养,进行进一步诊断和病原学分析。

2 临床分析

2.1 人群分布。在1219例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患者中,男性患者639例,女性患者580例;年龄最大最小者为3个月,最大者为79岁。其中72%为城镇居民,28%为农村局面,这主要是由于基层卫生室(所)的分流;其中学龄前(0-7岁)儿童443例,占36.13%,其中大部分病例在儿科门诊首诊;中小学生患者109例,占8.94%;18岁至60岁患者425例,占34.86%;60岁以上患者242例,占19.85%。

2.2 季节分布。在1219例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患者中,冬春季发病患者964例,占患者总数的79.09%;夏秋季发病人数255例,占患者总数的20.91%。而在具体的疾病类型方面,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冬春季,其发生率明显高于夏秋季。而在冬春季发病人群中,上呼吸道感染主要发生于学龄前(0-7岁)儿童,而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疾病则以18-60岁患者为主。

2.3 疾病分布。在疾病分布方面,共发现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94例,占患者总数的56.93%;支气管炎(肺炎)患者281例,占患者总数的23.05%;肺结核患者47例,占患者总数的3.86%;其他传染性疾病197例,占患者总数的16.16%,其中风疹66例、流腮57例;水痘38例,猩红热24例,麻疹12例。

2.4 住院患者情况。经感染科诊治后转入呼吸科住院治疗患者合计111例,经进一步的病理诊断和病原学检查,其中103例为社区获得性肺炎,8例为结核杆菌感染,其中结核性胸膜炎5例,肺结核3例。而在103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经病毒PCR、痰涂培养等检测手段进行检测,发现肺炎支原体3例、细菌感染11例、病毒阳性9例,总阳性率为22.33%。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合并方面,其本身合并有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阳性率要总体上要高于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非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3 讨论

从1219例发热合并呼吸道症状疾病患者的临床分析中可以发现,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情况由于天气、气候以及个人体质等原因,一直处于高发态势,需要通过环境卫生整治、疾病预防、健康教育等多种手段加以控制。就发病人群来看,虽然从接诊的情况来看城镇居民占了多数,但这主要是基层卫生院(室、所)等卫生机构网点对农村居民实现了有效分流;学龄前(0-7岁)儿童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较高,主要是因为这一类人群的免疫力、抵抗力还处在较低水平,家长需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季节变化和儿童的活动情况加强必要的疾病预防;18岁至60岁患者发热伴呼吸道疾病症状疾病也较为高发多发,反映出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这一人群生活的不规律性增加,缺少锻炼,由此带来免疫力和身体素质的下降;60岁以上患者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发生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主要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各方面机能都在逐渐退化,对疾病的抵抗力也随之下降,特别是经感染科诊治后转入呼吸科住院治疗的患者中,其中多为60岁以上年龄段的患者,其本身合并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支气管哮喘等一些慢性疾病,这些疾病在人体中的长久发展则进一步降低了他们对致病菌和病毒的抵抗力。从疾病类型以及发病季节来看,冬春季发生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几率明显高于夏秋季,这主要是冬春季的气候变化较为激烈和无常,同时也有利于流感病毒以及致病菌繁殖传播;而支气管炎(肺炎)的发生以18-60岁患者为主要群体,肺结核则以农村居民为主要对象,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卫生条件还是相对落后,传染源不能及时有效进行控制,人们的卫生意识和易感人群隔离防护意识也相对较弱。而风疹、流腮、水痘、猩红热、麻疹等其他传染病主要在学龄前(0-7岁)儿童中发生,主要原因是没有及时进行免疫接种工作,因此还是应当从缩小免疫空白的角度,加强儿童免疫接种的科学性、规律性。总之,从1219例发热合并呼吸道症状疾病患者的相关临床分析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加强社区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引导各类人群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全面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范文第4篇

儿童疫苗常识

现象

家长对儿童疫苗一知半解

记者近日在成都妇幼保健院六楼的预防接种室随机采访了10位家长,家长们通常都是兵分两路,抱孩子等候的家长被问及是否了解儿童疫苗的种类以及注意事项时,都表现得一片茫然。而另一路排队交钱负责实际操作的家长也仅是照着手中的单子按部就班地为孩子注射疫苗,对于疫苗的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同样一知半解。

扫盲

目前儿童接种的疫苗种类

目前儿童接种的疫苗分为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一类疫苗是由国家支付费用,全体儿童必须要注射的,又称“计划免疫类疫苗”,它是保障儿童不受传染病威胁的第一道防线。目前纳入我国儿童免疫计划的疫苗有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新生儿乙肝疫苗、甲感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和麻腮风疫苗等。二类疫苗是第二道防御工事,也称“计划免疫外疫苗”,由父母承担接种费用,包含十几种疫苗。“其中,风疹、水痘、肺炎球菌、B型嗜血流感等疫苗的接种率非常高。”专家说。

一二类疫苗注射关系

并非选择了一类疫苗就可以不用注射二类疫苗。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都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及扩大免疫规划疫苗,只是二类疫苗接种采取知情同意、自愿原则接种,实行自费。

打了疫苗并不是百分百保险

目前没有一种疫苗是百分之百有效的,绝大多数疫苗的有效率在95%以上,但支气管肺炎疫苗的有效率较低,大约为70-80%。

提问

也许有不少家长对以上儿童疫苗的基本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具体到许多接种细节上,仍然有疑问。

Q:不同疫苗去哪里注射?

A:疫苗的注射受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管辖。成都以青羊区为例,受疾控中心认可的社区防疫站都能够注射疫苗,通常在一个社区点都能够提供全部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

Q:宝宝在生病的情况下还能打疫苗吗?

A:等宝宝病好了后是可以继续进行接种的。因为接种疫苗时间间隔28-56天属于正常接种范围,可正常继续接种,产生抗体的效果是一样的。

Q:如何为宝宝在不同年龄段选择疫苗?

A:根据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现在国家对儿童注射疫苗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宝宝出生后,父母都会从出生医院获得一份《免疫预防接种证》,《预防接种证》是孩子预防接种记录的有效证明,上面明确标出何时适宜接种哪类疫苗,能够有效及时地指导接种并跟踪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疫苗接种情况。

Q:哪些儿童不能接种疫苗?

A:虽然各种疫苗的禁忌症有不同的说明,但也具有一般原则:第一,正患发热、咳嗽、腹泻等急性疾病的儿童,或在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间,要待恢复或好转后接种;第二,支气管哮喘、有食物或药物过敏史的儿童,了解其致敏原后可以考虑接种;第三,免疫缺陷者、正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儿童,不能接种活疫苗。注射丙种球蛋白4周后,才能接种活疫苗;第四,既往接种某种疫苗后发生过过敏反应的儿童,不能再接种该种疫苗;第五,有癫痫、脑病和脑炎后遗症等,不能接种百白咳、流脑和乙脑等疫苗;第六,有重症慢性病者要暂缓接种或慎种。

Q:接种时有哪些基本注意事项?

A:人体接种疫苗后会发生某些反应,家长对此感到恐惧,其实不必紧张,症状通常是一过性,可自行消失。如果发烧在38.6度以下,可吃一些退烧药,待症状缓解后便可放心,如果超过这个温度,就要到有关医疗机构咨询医生了。

如何选择二类疫苗

计划外的二类疫苗,注射前还要在免责书上签字,这常常让妈妈们在心里暗暗犹豫。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困惑:该不该打以及该如何选择计划外的疫苗呢?

原则

1.根据季节流行病菌定

流行甲型流感的时候,你非要带着宝宝去注射防乙型流感的疫苗,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这针打下去,在当前就没有太大作用,既浪费了国家资源,又无法防治正流行的疾病。

2.根据家族病史遗传定

如果家族中有某种遗传疾病,那么针对性的预防便是比较必须的了,如果你家有腹泻的遗传病史,家中常备着黄连素等药品,那么防腹泻的疫苗是一定要给孩子打的。

3.根据孩子身体状况定

如果孩子身体发育正常,饮食良好,抵抗力强,各方面都不错,也没什么家族病史,有的自费疫苗就没必要打,孩子白疼一下不说,最重要的是打了以后,可能一点实际帮助都没有。

4.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定。

自费疫苗大部分价格上百,有800多元一针的,还需注射三四针,钱不多但也不少,若所有自费项目都打的话,加起来就不是一笔小数目了。这样的疫苗家长就要掂量一下,有些疫苗打了是不是多此一举?

重点

针对几大威胁宝宝健康的儿童常见疾病,专家列出了二类疫苗里三个比较重要的疫苗,供妈妈们参考。

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又名:小儿肺炎球菌结合疫苗)

针对疾病:肺炎球菌

肺炎球菌是儿童鼻咽部常见携带菌,也是儿科感染的最常见致病菌之一,可以引起婴幼儿脑膜炎、败血症、肺炎、中耳炎、鼻窦炎等疾病。2岁以下儿童因肺炎球菌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尤其高。全球疫苗可预防疾病导致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病因中,肺炎球菌性疾病居第一位、占28%。

接种对象:3月龄-5周岁儿童

免疫程序:3-6月龄,3剂次,每剂至少间隔1月,12-15月龄加强一剂;7-11月龄,2剂次,每剂至少间隔1月,12月龄后加强一级,与前一剂至少间隔2月;12-23月龄,2剂次,每剂间隔至少2个月;24月龄-5岁,1剂次。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局部反应,注射部位红肿、硬结/肿胀、疼痛,个别儿童会出现全身反应:发热(低热为主)、食欲减退、易激怒等,属正常接种反应,一般48小时内可自行缓解。有过敏史者需咨询当地接种医生。

单剂价格:进口,RMB860.00元

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又名:HIB)

针对疾病: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引起的肺炎、脑膜炎、败血症

5岁以下宝宝容易感染B型流感嗜血杆菌。它不仅会引起小儿肺炎,还会引起小儿脑膜炎、败血症、脊髓炎、中耳炎、心包炎等严重疾病,是引起宝宝严重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自从1990年开始HIB使用HIB结合型疫苗后,HIB病症的患病率减少至每10万名儿童有1.3名感染。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将HIB疫苗列入常规计划免疫。

接种对象:5岁以下儿童

免疫程序:2、4、6月龄各注射一次,每次间隔1-2个月,18月龄加强1剂次;6-12月龄连续接种2剂次,两次之间间隔1-2个月,18月龄加强1剂次;1-5岁未接种的儿童应接种一剂。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接种后48小时内局部发红、肿胀和疼痛,发热、食欲不振、烦躁不安、呕吐及异常哭闹。

单剂价格:RMB158.00元

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

针对疾病:婴幼儿A群轮状病毒所致的腹泻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原因。轻者发烧、拉肚子,重者严重脱水,甚至导致死亡。全球每年约有1.2亿例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病例,每年导致65万婴儿死亡。因此,轮状病毒感染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造成婴幼儿死亡的第二大凶手。

接种对象:2个月至5岁的婴幼儿

免疫程序:2月龄93周岁婴幼儿每年一次。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范文第5篇

摘?要: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的城乡社区基层医务人才,笔者学校对专科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了新一轮教学改革。科学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了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系统,取得了明显成效,结果表明新的教学改革方案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关键词 :面向城乡社区?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

课?题:课题系河北省高等教育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GJJG037。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生了重大变革,国家要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适应基层医疗的实用型医学人才。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的城乡社区基层医务人才,笔者学校自2013年以来对专科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了新一轮教学改革。现将学校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报告如下。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按照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需要,新的培养目标应以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为重点,培养能在城乡社区提供医疗、保健、预防、康复综合卫生服务的实用型医务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实用特色,着重加强“三种意识”“三种能力”“三项技能”的培养。“三种意识”即专业思想意识、服务农村意识和综合卫生服务意识;“三种能力”即健康教育能力、预防保健能力和卫生管理能力;“三项技能”即基本诊疗技术、基本护理技术和常用仪器操作技术。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中,把城乡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社区康复、健康教育等作为教学的重点,同时兼顾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对课程进行了必要的增设和删减,重组后分为四个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职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等,对基础课程进行了整体优化。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主要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急救医学、全科医学概论、皮肤性病学、五官科学、农村社区常见疾病防治与管理、中医学概论、预防医学、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常用护理技术、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增设了适合工作实际的急救医学、全科医学概论、皮肤性病学、五官科学、城乡社区常见疾病防治与管理等课程;增加中医学概论和预防医学学时,从而增强学生对老年病、慢性病的防治和预防保健等方面知识的深入学习。增设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常用护理技术等实践课程,以加强临床技能训练,开设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学等课程,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教学模块即顶岗实习。

二、优化教学内容

医学专科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以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为原则,筛选和优化教学内容。基础课理论教学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根据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要求和专业课的需要,删除基础课程中与基层社区卫生工作无太大关系的内容,整合、重组课程;实验课减少不必要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强的实验,在实验内容上注重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课教学则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突出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实践能力,强调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防治,避免各课程为了强调自身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导致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增加临床实用操作实训课,如三大常规检查、心电图检查、快速末梢血糖测定、常见病的X线片拍摄等。

三、改革教学模式

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1+2模式。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设计问题或病案,运用案例式、讨论式、演示法、模拟法等方法开展教学,实施早期接触临床,让学生在第一学年到医院见习。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区卫生实践,熟悉城乡社区卫生环境和城乡社区医生的工作程序。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医疗卫生调研、健康咨询宣教,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第二、三学年专业课教学以工作描述为基础,基于工作过程重组教学内容,以患者来院诊疗的临床场景或病案分析方式导入授课的内容,使学生在仿真医院场景中,模拟临床医疗工作岗位,以“准医生”的角色与患者沟通,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案分析,并作出初步诊断,制订治疗方案。临床课以附属医院为基地进行临床现场教学,实行工学交替,采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做”相结合的模式。利用学校丰富的实验、实训资源,加强各学科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训练;引进了标准化病人技术,强化诊断学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操作练习。顶岗实在医院学习外,必须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习两周,了解城乡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学习城乡社区常见医疗问题的处理技巧,训练城乡社区卫生工作的各种能力,以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在城乡社区胜任工作。

四、改革教学评价系统

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为此制定出符合城乡社区临床医学专业的考核方案及考核评分标准。以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大纲、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大纲为导向,设计考核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理论考核内容加大了临床思维题和辨析题的比例,以突出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践考核内容则加大了基本技能操作和实际应用方面的内容,删除以往验证性实验、实训的考核,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方式分知识考核和实践考核。知识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各占50%比例)来进行,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的学习态度、到课率、平时作业、实践技能操作等;终结性考核采用笔试进行。实践考核单列,并将实践技能的考核成绩纳入毕业考试总成绩。成绩不合格者补考或重修。

五、改革成效

新的教学改革方案在学校2013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对2013级740名学生实施了问卷调查。初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过的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满意率为98%;在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学生满意率为100%;学生对实验、实训教学满意率为97%。经教学管理部门统计,学生各课程知识考核成绩及格率均达95%以上(以往各课程理论考核成绩及格率均在80%左右),实践技能考核合格率均达98%以上。通过对专业课教师、医院专家和基层医务工作者调查,认为新的教学改革方案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从经济和社会效益上看,由于医学教育的目标同卫生服务需求紧密结合,不仅促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对基层卫生资源的利用。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探索,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教学改革方案,为城乡社区培养更多实用型医务人才。

参考文献:

[1]卢东民,张 红,沈志坤.“校地共育”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

[2]赵锡荣,程卫兵.农村社区医学教学模式实践与探讨[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范文第6篇

 泉州市泉港区妇幼保健院

2013年10月  日

 泉港区位于福建省中南部沿海的湄洲湾南岸,地域面积321平方公里,辖6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99个行政村,总人口36.72万。泉港区现有公立医疗单位8所,其中县级公立医疗卫生单位3所。泉港区妇幼保健院为其中一所区级公立医院,今年来,医院加强服务环境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切实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扎实开展创建二级妇幼保健院工作,现将创建二甲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院位于泉港区山腰街道新民街,总占地3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062平方米,全院共有职工126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者13人,中级22人;编制床位60张,实际开放床位50张。2002年6月通过省级爱婴医院评估,2003年1月顺利通过创建“一级甲等”妇幼保健院验收,承担着泉港地区妇产科、儿科、计划生育危重症抢救及出诊、接诊、会诊重任,加强对全区各医疗机构妇幼卫生工作的指导和基层妇幼保健从业人员技术培训,为推广和应用妇幼保健实用新技术,控制人口出生缺陷,提高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院现拥有美国飞利浦HDI4000二维彩超、迈瑞全自动生化仪、多功能麻醉机、电解质分析仪、血球分析仪、听力筛查仪、胎儿监护仪、蓝光治疗仪、电子阴道镜、脉动真空灭菌仪等大中型医疗设备;2012年出院病人1985人次;NICU为全区医疗机构中独有的科室。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先后获得了泉州市“三八文明号”,“无红包单位”,“纠风工作”先进单位,市级“新时期践行福建精神、惠女精神”模范集体,“省十佳巾帼文明示范岗”等荣誉称号,各项业务工作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1、扩大基本建设规模,规范设置保健与临床科室。

2013年6月,在区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开展产科病区标准化改造,优化医疗服务环境,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为孕产妇创造优质、高效、安全的分娩环境。我们紧紧抓住创建二甲这个机遇,准确定位,根据《福建省县级妇幼保健院规范化建设标准》和《福建省二级妇幼保健机院评审标准》,规范设置妇保科、儿保科二级科室,充实完善了产科、儿科等两大临床科室,扩建不孕不育症专科门诊,规划建成了科室齐全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县级妇幼保健院。

2、加大设备投资力度,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近年来,针对医疗器械设备陈旧落后的局面,我们紧缩各种开支,陆续全面更新了陈旧的医疗器械设备,配备美国飞利浦HDI4000二维彩超、迈瑞全自动生化仪、多功能麻醉机、电解质分析仪、血球分析仪、听力筛查仪、胎儿监护仪、蓝光治疗仪、电子阴道镜、脉动真空灭菌仪等等大中型医疗设备。

三、人才培养工作

近年来,我们陆续选派业务骨干到省市级医院相关专业进修学习,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二次在全区卫生系统公开招考调入具有较强业务素质的医护人员10余人,从省内各医学院校招聘毕业生10余人,并作为后备人才,加大培养力度。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为我院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在提高业务素质方面重点抓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抓职工思想教育。利用早会时间每周组织一次集中学习,认真组织医务人员深入学习《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和卫生行业纪律“八不准”等法规、条例,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激励医务人员牢固树立“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精益求精、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坚持“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病人第一”的服务理念,把“以病人为中心”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医疗服务环节。二是抓岗位业务知识技能提高。继续聘请省市级专家和本院学科骨干人才为全院医护人员授课。今年,结合我院创等级工作,先后邀请市妇幼保健院妇幼保健专家、市第一医院医疗、护理、院感、医技、行政后勤等一批医学专家分别到我院现场辅导,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业务理论水平和实践工作能力;三抓继续医学教育。积极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参加省、市、区卫生系统举办的医疗业务知识学习,严格加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学分管理,要求全体专业技术人员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每年要完成继续教育规定的学分。

四、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工作

2012年来,我们抓住创建二甲这个机遇,经赴石狮市、晋江市等县级妇幼保健院参观学习,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单位的工作经验,努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参照《福建省二级妇幼保健机构评审标准》以及医疗机构工作制度规范、临床诊疗护理常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编写了《泉港区妇幼保健院管理制度岗位职责汇编》、《泉港区妇幼保健院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汇编》、《泉港区妇幼保健院常用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等实用资料手册,同时,紧紧围绕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的管理理念,以狠抓医疗安全、注重落实为突破口,逐步规范各项医疗保健行为。按照“三基、三严”训练计划的安排,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三基、三严”理论知识培训及心肺脑复苏、产后大出血等演练,提高对危重病人的救治能力。

五、妇幼保健工作与民生工程

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及妇幼公共卫生项目的启动,针对农村妇女病患病率高、婚前医学检查率下降和出生缺陷发生率居高不下的状况,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努力争取政策支持。积极开展重大公共卫生,加强健康宣教工作,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

1、组织开展有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我院采取广播、墙报、宣传册子,举办各种学习班、义诊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妇女、儿童保健常识,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在“福建省妇女健康关爱月”期间,组织妇产科、检验科医护人员到普安工业区开展以“送健康理念、送健康知识、送健康服务”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材料、猜谜语、免费发药等形式,向广大妇女开展以防治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为重点的妇女常见疾病筛查和防治知识宣传,共义诊100多人,发放宣传材料200多份,免费发药近千元。通过活动开展,对农村妇女的身心健康提前做好预防预警,有效提高了农村妇女对疾病预防的自我保护意识。

2、做好婚前孕产妇叶酸的发药工作。我院按照《泉港区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的实施意见》的要求,通过加强与区民政局、各乡镇计生办、基层卫生院沟通协调,采用计生办办证时发药,妇幼保健院婚检时发药,村医按需发药等多种渠道发药,使这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我院利用婚检对欲婚农村妇女进行免费发放叶酸,并及时把发放信息反馈给村医,让村医进行随访,以切实提高目标人群叶酸服用率和依从率。

3、积极开展妇女病普查工作,提高农村妇女健康水平。2012年我区被列入福建省宫颈癌项目筛查县区,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妇女宫颈癌的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根据省市开展项目部署要求,在区卫生局领导下和区妇联、区计生局的大力支持下,我院为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时机,抽调技术骨干参加培训,认真准备,精心安排,在全区各乡镇卫生院全面展开项目筛查工作,确保筛查质量。绝不搞形式、走过场。对筛查出的异常进行了专门登记、治疗和随访。2012年9-12月份,全区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项目筛查任务数1500人,实际已筛查1635人,完成计划筛查任务的108.7%,带动了我院妇科的发展。

4、落实免费产前筛查工作,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儿发生率。为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不断提高孕28周前出生缺陷发现率,减少严重缺陷儿的出生,按照省、市政府部署安排,在我区实施农村孕妇和城市低保孕妇免费产前筛查诊断项目。截止至2012年12月中旬,对15-20周孕妇进行血清生化三联筛查535人,任务数500,完成率107%;对18-24周孕妇进行产前彩色超声筛查532人,任务数500人,完成率106.4%。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筛查任务。

5、托幼机构的管理。儿保科人员经常到各幼儿园进行检查指导,在开学期间开展“关心下一代”主题活动,并开展每年一次的幼儿园体检工作,每年对实验幼儿园等区直单位的1500多名新入园的适龄儿童和在园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对查出的疾病都能给予治疗。从而带动了医院儿科、检验科等科室的工作。

6、孕妇学校建设。围产保健科对来院检查的孕妇进行建卡登记,特别是实施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以来,通过各种途径使孕产妇了解系统管理的重要意义,熟悉孕期保健的具体方法,包括如何科学孕育宝宝,孕期的注意事项,营养指导等内容。保健工作的扎实开展极大地促进了临床,保健和临床的有机结合,既使人们的保健意识得到了加强,也得到了患者的认可。

六、党风廉政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1、完善党务、院务公开工作制度。按照院务公开要求,凡涉及重大项目投资、财务开支、人员调配、发展党员、干部任免、评先表模等事项都在公示栏中进行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在门诊大厅设置电子滚动屏,公开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药品价格等内容;认真贯彻执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规范补发《出生医学证明》须知、签发流程;开设咨询、投诉电话和群众意见箱等,方便群众,增进沟通,加强监督。

2、完善医德医风考评机制。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实施办法(修订)》,定期开展医德医风考评活动,考评结果与医务人员的晋升晋级、聘任、评先评优、绩效工资挂钩,并在医院公开栏上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每月开展一次“医德医风”服务之星评比活动,科学评价医务人员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根据综合评价情况,每月评选8名“医德医风”服务之星,在科室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激发医务人员的争先创优意识。

3、加强医德医风监督检查。成立泉港区妇幼保健院效能行风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效能行风督查工作制度,坚持每周不定期到各科室开展效能行风专项督查2-3次,并在医院醒目位置设立群众举报箱,公示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的监督。对群众举报电话、举报件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对发现确实有职业道德问题的医务人员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整改到位,在医院公开栏上公示,情节严重的在全院职工大会上通报批评并给予相应的惩处,记录到医务人员医德档案中。2007年获得“省十佳巾帼文明岗”,2008年被定为市级“第六届创文明行业竞赛示范点”,2012年被市妇联评为新时期践行福建精神、惠女精神模范集体。

通过以上努力,我院的整体管理水评、保健内涵建设、业务质量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还有许多不足,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改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乘创建二甲之东风,继续努力,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决心将我院建设成为诚信、和谐、服务技术一流的规范化标准化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为实现我区妇幼保健事业大跨越而奋斗。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范文第7篇

每个家庭都希望有个健康聪明的宝宝,过去,这种健康更多地集中在对宝宝的身体健康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宝宝的全面发展,儿童早期的生理、情感、思想、能力,蕴含着人类未来发展的萌芽和基础,关注宝宝的早期发展不仅仅是让宝宝吃饱穿暖不生病,更包括良好的动作发展、恰当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完善的认知功能、以及在各月龄段表现出的良好心理特征,恰当的情绪和行为。

当我们对宝宝的发展,有了更新的要求,那么爸爸妈妈的问题也来了:早期发展是指宝宝哪个阶段的发展?包括哪些方面?早期发展有科学依据吗?宝宝的早期发展就是早教吗?促进宝宝的早期发展一定要有专业人员来指导开展吗?想要促进宝宝良好的早期发展,最重要的原则又是什么?本期专题,我们一同来来关注下宝宝的早期发展。

早期是指宝宝哪个阶段,发展又包含哪些方面?

早期发展一般是指胎儿期到8岁儿童在身体、语言、认知、情绪、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综合发展。目前最为强调的阶段,是出生后0~3岁的阶段。这个阶段不仅是人一生中体格发育速度最快、神经系统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还是决定个体未来的黄金时期。因为除了基因之外,孩子在这一阶段尤其是1岁以前得到的养育或关爱,避免有害压力、暴力、忽视,都将为个体日后的学习、行为和能力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产生终身影响。

早期发展的内容,将完整地包括衡量和促进宝宝身心健康的5大方面:营养、健康、保护、早期潜能开发和家庭环境的改善。

促进早期发展,就是确保父母增强养育技能、增加对婴幼儿的关爱,给予婴幼儿良好的生命早期的营养,以及充分的保护,使其获得健康的体魄;并通过积极地改善环境(给予丰富的刺激、耐心观察、积极回应等),来促使宝宝先天潜力充分发挥,变成现实的后天能力,这是早期发展的过程。

早期发展有科学依据吗?

早期发展关注的是宝宝出生后(往前还包括孕期阶段)头3年内的发展,因为这个阶段特别是0~1岁的小宝宝,能力的发展日新月异,这种快速的变化源自脑的功能。大脑的功能并不取决于脑细胞的绝对数量,而是取决于脑细胞之间建立的复杂网络。维持大脑神经细胞营养、传导和支持的神经胶质细胞增殖,是在妊娠后期延续到出生后2岁,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出生后大脑神经元所在的系统,还像一棵小树,随着丰富的外界环境的影响(良好的营养、丰富的感知觉刺激、积极的回应、良好安全感的建立等),各种类型的神经元之间形成神经回路,以及丰富、发达的信息传递网络系统,小树变得枝繁叶茂起来,大脑功能越来越强。所以我们知道了:大脑发育的生理基础出生就已具备,出生后发展以及潜能转化为现实的程度,需要丰富的环境刺激。0~3岁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内,最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早期良好的育儿环境和刺激,将指导大脑塑造最优的皮层细胞结构,为个体未来最优发展奠定基础。

早期发展=早教吗?

在宝宝的早期发展上,存在很多误区。例如,把早期发展片面地理解为认知能力的发展。0~3岁的宝宝大脑在快速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并不判断宝宝的智商,而是通过宝宝运动、言语、社交和情绪等与正常发育水平相比(发育商),来综合判断。虽然认知能力(例如宝宝通过观察和模仿用积木自己搭起小火车、识数、模仿画一定规则的图形等)与今后的智力有一定的关系,但对于发展中的宝宝来说,任何一个方面的落后,都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早期发展不等于认知的发展,因当涵盖营养、生理和运动技能、语言、人自己能、社交和情绪发展等多个方面。

促进宝宝的早期发展一定要由专业人员来指导开展吗?

早期发展并不等于早教,宝宝的早期发展,也并非要由专业人员来指导开展。0~3岁的婴幼儿在家庭和主要带养者的身边成长,很难受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因此最好的早期发展环境,来自家庭;最重要的早期发展促进者,一定是父母。因为父母与宝宝在一起的时间最多,能最直接和敏感地体会到宝宝发展的特点,发展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促进发展的做法,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润物细无声的。

另外不得不说说,隔代教养这个比较重要的方式。祖辈(有时候是保姆)在父母工作期间,担负起了照顾宝宝的重任,尽心尽力,但宝宝认知能力的发展、语言的积累和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等方面,爸爸妈妈还是要亲力亲为。时代变迁,育儿理念和方法也在与时俱进。而祖辈的传统观念相对较强(保姆的文化程度又参差不齐),在育儿方面的观念,都与年轻的父母有所差异,通常爸爸妈妈对宝宝的发育问题,较祖辈更敏感,更容易发现问题、寻求专业帮助,进行改善。

促进宝宝良好的早期发展,请注意这些原则

父母的自我学习。很多工作在上岗前都需要培训,在岗后也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更何况父母这一世界上最重要的职业呢?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积极主动的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育儿知识,但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这些知识虽触手可及却也纷繁芜杂难辨真伪:在妈妈朋友圈疯传的育儿信息,一段时间后就被辟谣,这种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育儿不焦虑的秘密,是爸爸妈妈要随着宝宝的成长,不断地主动学习,主动地去寻找那些能促进宝宝身体和大脑发展的奥秘及所需的“营养”,尽量选择权威来源的知识,学会根据自己宝宝这个独一无二的个体灵活处理,不偏听偏信。宝宝不断发展,爸爸妈妈不断学习,共同成长。

尊重婴幼儿发育规律,不因噎废食、不拔苗助长。前面提到,不能把宝宝的早期发展等同于早期教育,更不等同于认知的发展。促进早期发展的基础,要理解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这样才能知道宝宝各阶段中,哪些问题或表现是需要鼓励而非禁止的,哪些是需要警惕的,哪些是需要积极干预的。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善,给予积极回应、创造安全感和有利于为宝宝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在我们的工作中,不乏看到家长对宝宝正常的行为给予不恰当的制止、对心理和情绪的需求视而不见,或是追求与孩子年龄发育阶段并不相称的能力训练,早期发展首先要更新理念,是从婴幼儿的角度出发,创造有利于发展的机会。

早期发展的5个方面,你必须知道的关键点

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干预措施,包括一些大的方面,例如:提供良好的营养,以确保在大脑发育的关键期,能获得充分的营养供给,为发展打下良好物质基础;通过丰富多彩的早期干预活动,刺激大脑区域神经元网络的形成,促进大脑功能的发展;提供保护,创造安全的环境,帮助儿童缓解压力,促进有效的营养吸收和大脑细胞的生长。

促进宝宝早期发展的理念和做法,值得每个家庭学习,这是一个与宝宝共成长的长期过程,因此涉及到的信息也较多、较广,在每个方面,都有一些关键点,必须知晓。

1.营养。

大脑的良好发育是儿童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营养因素是影响小儿脑发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适时提供良好的营养,确保大脑在关键发育时期获得充分营养供给,这是所有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分子医学的发展,对许多营养素又有了新的认识,营养缺乏或过多都会导致脑结构及脑功能的异常,影响胎儿及婴幼儿的智能发展,在营养学的这部分,重点就是从生命早期就开始注重婴幼儿科学喂养,为今后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打好基础。

你需要知道的关键点:

母乳喂养对妈妈和宝宝都是最好的选择,对宝宝对婴幼儿营养和大脑发育,意义重大,0~6月龄坚持纯母乳喂养,并在添加辅食后持续母乳喂养到2岁;1岁以下不宜食用鲜奶。

出生后不久开始补充维生素D,1岁以下每日摄入400IU,1岁以上每日600IU,不随意补充其他营养素。

掌握辅食添加的技巧,以及原则(一种一种加,有少到多,有稀到稠等);不仅重视吃多少(辅食的量),还应重视吃什么(辅食的质――营养均衡、种类多样)以及怎么吃(10个月~12个月可以培养婴儿自己用勺进食,从小培养良好吃饭习惯)。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让宝宝习惯喝白水是能令他受益终身的健康习惯;6月龄以下不饮用果汁;1~6岁每日限制在120~180毫升;

了解和预防这些喂养相关性疾病症状:食物过敏、缺铁性贫血、肥胖、营养不良等。

学会利用生长曲线,监测宝宝的体格发育。

2.保护。

保护儿童的生命和安全,是儿童发育的先决条件。儿童早期所遭遇的伤害包括故意伤害和意外伤害。前者包括有害的压力、暴力、忽视、虐待等;后者常见的有溺水、道路交通伤、跌落、中毒、窒息等。故意伤害会对婴幼儿产生有害压力。有害压力会导致应激激素――皮质醇的高水平分泌,这种激素能限制脑细胞的增殖、破坏儿童的健康、干扰儿童的学习能力及行为表现,从而破坏大脑的发育过程。

现代生活中家庭关注更多、也更易通过增加知识和改善技能来积极避免的是意外伤害。意外伤害多是由于看护人安全意识不到位,伤害防范意识匮乏,照顾不周所致。如果采取有效措施,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大部分意外伤害是可以避免的。

你需要知道的关键点:

识别0~3岁儿童最常见的意外伤害:气管异物、烫伤、溺水、跌落、家用化学品/药品中毒、乘车安全、道路交通伤害。

熟悉各类意外伤害预防要点,以及紧急处理的原则。

创造安全的家庭环境,你可以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列举的《儿童安全家庭清单》,帮助梳理和排除家中可能的安全隐患。

掌握儿童窒息急救法,以及婴幼儿和儿童心肺复苏方法(CPR),可以在全球儿童安全组织的官方网站观看视频,并学习操作。不要认为CPR应该是专业人员的事,身为孩子的家长,如果能够掌握基本的技术,那么你将有可能在紧急情况下挽救孩子只有一次的生命。

避免家庭暴力、对孩子的虐待和对忽视。

3.刺激,促进婴幼儿早期潜能的开发。

父母与婴幼儿建立良好的互动并提供丰富多彩的早期刺激,促进大脑各个脑区神经元网络的形成,这是快速启动大脑发育以及终身学习的钥匙。成人在婴幼儿生命早期对其一贯的支持与关爱,与充足的营养同等重要,这是消除多重逆境影响的最佳途径,有利于大脑的健康发育。人类的大脑在不断搜索着各种经验,期待着时间窗中出现某种刺激,哪怕非常短暂。如果预期的刺激和照料没有得到满足,大脑就不知道该怎么做或如何反应,因为它要依赖照料者的提示来建立神经连结。

儿童早期潜能开发的本质是大脑潜能的开发。儿童智力的发展存在许多关键期,例如,8~12 个月是母子依恋形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对于儿童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0~2 岁是听力与语言的关键期……由于婴幼儿神经心理的发展存在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因此,要先充分了解孩子的发育水平,再根据孩子的智力水平和特点,对其主要感觉器官给予早期附加的刺激和环境变更。

你需要知道的关键点:

学习和利用合适的发育评估工具(ASQ父母自填问卷),学习婴幼儿各月龄段的发育水平,学会判断孩子的发育水平、优劣势能区。

尊重婴幼儿发育规律,尊重孩子个体化的差异,基于评估制定适合宝宝的早期促进家庭方案(这在相关的儿童早期发展书籍中,均有提供具体详细的做法)。

围绕婴幼儿发育的各个能区,开展丰富的听觉、视觉、触觉、立体觉和前庭运动觉的刺激,相应的针对性的干预训练包括粗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4.健康。

宝宝的身体健康以及与之相关的疾病预防和护理,家长自然是最重点关注的。健康的许多方面都与大脑发育紧密相关,围绕儿童的健康保护、健康促进,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说是数也数不完。

你需要知道的这几个关键方面:

健康不仅仅是生理性的,还包括心理、情绪、行为等的健康。

学习和储备婴幼儿常见疾病(发热、腹泻、出血、湿疹)和家庭护理的知识和育儿技能(喂奶、婴幼儿抚触、主被动操、眼耳口鼻护理方法)。

知道孩子常见的发育性问题(语言发育迟缓、社交情绪障碍、孤独症)的早期表现。

5.改善家庭环境。

孩子在一岁前得到的养育或关爱会对大脑功能产生终生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子孙后代。家庭环境是儿童经验的主要来源,是儿童成长和保证儿童健康的基本环境,家庭对儿童成长产生的影响最大。早期照料、社会化和行为管教方式会对儿童早期的行为产生影响,从中还可预测到他们成人以后的行为、情绪等。良好的家庭关系尤其是儿童对母亲的依恋,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情感,是几乎一切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儿童通过与看护人之间的安全的基础,在感情上和身体上得到安全的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去了解更大的环境,逐步习得能力,树立信心。家庭需要得到帮助、支持和建议,来学习如何更加敏锐的发现并且有效的应对儿童的需求。

你需要知道的关键点:

知道各个心理段宝宝的心理发展典型表现,知道宝宝需要什么样的心理“营养”理解和满足宝宝的心理需求;

理解和重视早期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帮助建立安全型的亲子依恋;安全感来自于爸爸妈妈夫妻关系稳定,最重要的是,妈妈情绪稳定。

善于鼓励和表扬儿童;多给孩子肯定、赞美、认同的态度。

允许孩子犯错、给孩子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机会,锻炼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儿童的早期发展涉及儿童健康相关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家庭,医疗保健系统,政府机构在这个领域都有不同层次、需要担负的重任。对家庭而言,促进宝宝的早期发展似乎是个“庞大的无从下手的工程”,但实际落到每个具体的方面,都是有据可循,有方法可参考的。选一本较为全面、权威的育儿类书籍,上面提到的关键方面,几乎都会涉及到。我们希望家长重视孩子的早期发展,并知晓应该从哪些方面去重点加强,由点渐面,为促进宝宝的早期发展努力,帮助宝宝开启一个尽可能好的人生开端。

促进宝宝的早期发展,重视家庭学习环境的建立

0-3岁儿童早期发展的意义我们已经很明显了,我们对发展的方向和做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促进早期发展的关键和难点,是什么呢?在前文我们提到了家庭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3岁以前,家庭对孩子而言是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家庭影响对儿童早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的身体、认知、社会和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父母的支持和响应性的互动,这也是确保儿童以后有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家庭环境的改善,也是促进早期发展的难点,因为家庭和构成家庭主体的家长,更新知识的观念和态度,各有不同,在观念态度转变为恰当的做法时,差异更为巨大。

通常而言,家庭环境包括家庭中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社会环境。物质环境包括地理环境、空间、采光、空气、饮水、温度、湿度、营养提供等。从儿童心理、情绪、行为发展的角度,家庭心理社会环境具有更直接和重要的作用。通常说的家庭养育环境主要是指家庭心理社会环境,包括:

社会人文因素,如家庭结构,家庭传统,家长兴趣、性格、文化素养、职业、社会地位等

我们强调家长改善家庭环境的心理因素,因为这承载着亲子互动的核心内容,并且容易通过家长的主观努力,可以迅速得到改变。作为个体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环境,家庭中心理因素的改善,对个体早期甚至未来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讲故事、做游戏和音乐启蒙等亲子活动,以及平时耐心、鼓励性的互动关系,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改善家庭环境中心理因素的做法包括:

开展家庭学习活动,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