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幼儿园疾病预防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幼儿园安全教育; 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105-002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发育十分迅速、旺盛的关键期,让幼儿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安全的人生是所有家长和教师们的美好愿望。幼儿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尚处于不断发育的过程中,其机体组织比较柔嫩,发育不够完善,机体易受损伤,易感染各种疾病。同时,幼儿的认知水平较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且他们又活泼好动,因此,极易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常常有孩子摔伤、碰破等。现在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的太多,限制了孩子的活动,过多的采取了保护性的措施,忽视幼儿的安全教育,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危害。我园为了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防范意识,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幼儿园安全工作。
一、完善制度,构筑安全双重防线
幼儿园抓好制度建设,落实制度的执行情况,建立了一系列的安全工作突发制度和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出台了更加详细的门卫值班制度、节假日教师值班制度、保育员工作手册、幼儿接送制度、卫生保健制度、家长联系制度、健康检查制度、疾病预防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完善食堂和食品安全制度、食品质量验收和检查制度、食品留样制度。建立了幼儿园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食物中毒应急预案、消防地震等重大事故疏散应急预案等,并每学期进行演习。制定园长、后勤、教师、保育、保健、财务、门卫、炊事等人员岗位职责,每月考核。成立安全工作小组,针对幼儿园一日活动各个环节进行安全自我检查,进一步细化各环节安全要求,并通过网络和发放通知书的不同形式,向家长宣传最新安全防护措施和入园离园时间,幼儿离园时家长必须凭接送卡刷卡进入幼儿园。实行封闭式管理,每天入园、离园的时候进、出两道门,形成了大门、教室门双重防护网,确保了幼儿生命安全。
二、加大投入,确保防护措施到位
在安全自查中,为了进一步营造安全校园,虽然我园资金紧张,还是先后投入资金近十万元,在校园门口、操场、后走廊添设了四台摄像监控器,在围墙上布设了安全警报器,配备了警棍、安全盾牌、防割手套、辣椒水,自制了两根不锈钢套圈。聘请了两名专职保安负责校园门口以及园内安全巡查的工作。为了加强教职员工的安全意识,后勤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初步掌握了突况下的简单急救知识,增强了后勤人员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还专门邀请辖区陈警官来我园讲解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陈警官分析了最近幼儿园安全方面的形成原因,用生动的案例,告诉老师不恐慌,要抵抗,提高安全意识。由于我园安全工作扎实到位,在安全工作检查中,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赞扬与肯定。
三、强化管理,关注健康安全意识
1.加强门卫管理,完备安全设施,完善安全制度,落实安全措施
继续实行保安人员、家长护园队共同护园的安保措施,做好安防工作。杜绝上课期间外来人员入园,影响教学秩序。外来人员来访需落实来访手续。教职工进出校门须下车推行。门卫配合有关部门清理整顿校园周边环境治安,维护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2.规范食堂管理,把好采购-加工-分发-食用的每一个环节,把食堂的工作做到实处
坚持执行《食品卫生法》等文件规定,严把食品采购关、加工关,不购买腐烂、变质的食品。做到成品“四隔离”,用具“一冲”“二洗”“三消毒”,进一步完善食堂、炊具、幼儿餐具的清洗,每周一、四餐具煮沸消毒等卫生工作制度。生熟器具分开使用,厨房工作人员个人卫生做到“四勤”,坚持换好工作服再进入加工间工作。存放食品有专人专门管理,其他人不得进入食品加工间和操作间,严禁外来人员出入厨房。严格按照A级食堂的标准进行操作,定期消毒,无中毒事故的发生。确保质量,严防食物中毒事故发生。
3.加强户外大型玩具的检查维修工作
教师组织户外活动时,先对大型玩具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维修,确保孩子游戏安全。班级各种玩具定期消毒,确保玩具的卫生安全。
4.在做好安全工作的同时,保健老师与后勤人员严格执行幼儿园消毒卫生制度
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餐桌、活动室、卧室的消毒工作,走进课堂向孩子们宣传讲解生活中的安全防护与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尤其加强了晨检工作,由于细致的晨检,及时发现手口足病幼儿,杜绝了手口足病在园内的蔓延与传染。
四、多彩活动,安全工作防患未然
幼儿园以安全周和百日安全活动为契机,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
1.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玩具是孩子的最爱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调查对象为温州市所有的托幼机构、小学2009年新入托、入学和学期中转学的儿童。
1.2调查内容
查验预防接种证持证率、查验单位覆盖率、对象查验率;1剂卡介苗(BCG)、3剂百白破疫苗(DTP)、1剂白破疫苗(DT)、3剂脊髓灰质炎疫苗(OPV)、3剂乙肝疫苗(HepB)、2剂麻疹类疫苗(MV)、1剂流脑疫苗(MPV)、1剂乙脑疫苗(JEV)补种前接种率;预防接种证补证率,疫苗补种率。
1.3查验方法及判定标准
预防接种证查验按照《浙江省幼儿、学生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实施方案》进行,疫苗补种程序和方法按国家免疫程序。免疫史判定标准:查验对象完成3剂DTP、3剂OPV、3剂HepB、2剂MV、1剂BCG、1剂MPV、1剂JEV分别判定为已接种,小学生接种1剂DT判定为已接种。
1.4数据处理
采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整理,用SPSS 13.O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预防接种证查验、补证及疫苗补种情况
全市应查验单位2 485家,查验单位覆盖率96.34%。全市应查验对象249 156人,查验率93.98%,持证率、补证率、补种率分别为91.60%、89.99%、67.62%,托幼机构持证率、补种率明显高于小学(表1)。
2.2 NIP疫苗接种率及补种情况
共查验234 158人,其中托幼机构12 461人,小学109 541人。NIP疫苗单苗接种率JEV、MPV剂次接种率分别为87.29%、84.91%,低于90%接种率的要求;OPV、MV接种率分别为92.61%、92.27低于95%接种率的要求;小学生DT接种率仅为76.06%。疫苗补种率普遍较低,BCG、OPV、DTP、DT、MV、HepB、JEV、MPV补种率分别为51.16%、83.08%、77.53%、55.97%、88.76%、79.80%、74.95%、75.40%。小学生BCG、DT针次补种率仅为38.31%、55.97%,远低于其他疫苗(表2)。
2.3各县预防接种证查验及疫苗接种情况
全市总体查验及补证情况较好,但仍未达到规范要求,且各县工作开展不平衡,其中永嘉补证率最低,为68.26%。补种情况不容乐观,补种率及针次补种率均较低,且前者低于后者。表明多针(剂)次疫苗对补种进度影响较大,可能与补种启动较晚或针次衔接不及时有关。其中永嘉、鹿城、苍南、瑞安、乐清补种完成情况较差,永嘉县补证率、补种率、针次补种率分别为68.26,43.47%、56.70%,均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表3)。
3 讨论
国务院《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学、入托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学校、托幼机构是传染病防制的重点场所和薄弱环节,如果人托、入学时不把好预防接种证查验关,就会造成免疫空白儿童的累积,存在传染病爆发流行的隐患。预防接种证查验补种制度是建立传染病免疫屏障和控制传染病在校、园内传播的有效手段。多年来,全国各地普遍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有些地区儿童建证率较低,许多儿童不能得到疫苗保护,而发生免疫相关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温州市从2005年起每年对全市托幼机构和小学开展接种证查验工作,并逐步纳入常规管理,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2009年全市接种证查验单位覆盖率为96.34%,对象查验率为93.98%,未能达到查验工作规范中的目标要求。说明温州市部分地区未全面开展此项工作。部分县(市、区)教育部门管理力度不大,未给学校和托幼机构明确职责,导致托幼机构、学校对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认识不足。一些学校尚未建立或健全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工作未落到实处,通知及督促不到位,导致应补种儿童补种率低下。参加查验的工作人员虽然接受了有关查验接种证工作的培训,但部分工作人员对免疫规划第一类疫苗及其免疫接种程序不熟悉,不能准确地反映接种信息,影响了查验质量。
分析表明,小学生持证率、补证率、补种率均低于幼儿。说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大,家长对预防接种重视程度下降,接种证保管的意识逐渐淡薄。尤其是外来流动儿童的家长,对查验接种证工作认识和配合不够,不能及时主动地接受补证、补种。预防接种证遗失现象严重,索要接种证或接种记录困难,免疫史不详者众多,给补证和补种工作也带来很大的难度。被查验儿童NIP疫苗接种率在84.91%-98.61%之间,其中MPV和JEV接种率分别为84.91%和87.29%,其余各疫苗接种率在90%以上。说明不同疫苗间预防接种实施存在差异,有关部门对疫苗预防疾病知识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尤其是对季节性疫苗的接种应加强宣传。各疫苗补种率普遍较低,DT(DTP的加强)补种前接种率仅为76.06%,补种率仅为55.97%,提示大年龄儿童加强免疫需要加强,DT因取消校、园内群体性接种后接种组织工作受到很大影响,加上接种反应较大,加强免疫难以普及,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小学BCG补种率仅为38.31%,可能与基层接种单位对BCG接种反应存在顾虑,及对大年龄组BCG的保护效果存在争议有关。同时学校和辖区接种单位缺乏有效地沟通与配合,部分学校对需补种学生通知不到位,督促不力,部分预防接种单位在查验证后补证、补种不及时,补种资料反馈滞后,影响了工作进度和质量。此外,各县工作开展不平衡,查验证工作基础较好的城区补种率较低,应引起重视,可能与几个地区辖区学校、托幼机构数量较多有关,加上3个区地域归属和学校托幼机构主管的教育部门不一致,造成职责不清,影响了查验和补种工作的落实。个别地区工作开展滞后,主要与当地卫生与教育部门配合不好有关,应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协作。
为进一步做好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提高儿童的NIP疫苗接种率,建议:①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增进儿童及家长自觉接受预防接种和长期妥善保管接种证的意识,使其积极配合查验接种证工作,形成全社会重视儿童预防接种查验工作的良好环境。②建立长效管理工作机制,明确卫生和教育两个部门职责,各部门在履行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的职责时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加强监管,以保证预防接种查验制度的真正落实,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工作考核内容。③各级疾控机构应对学校、托幼机构和接种单位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使查验人员熟知NIP疫苗的种类、免疫程序,提高查验能力。辖区接种单位应积极掌握辖区内招生人数,尤其是民工子弟学校,及时收集查验接种证的情况,及时开展补证、补种工作,及时反馈补种信息。④学校、托幼机构应规范开展预防接种证查验,建立健全儿童预防接种档案,做好通知、督促工作及补种后资料的核实。以保证学校、托幼机构儿童高水平的疫苗接种率,从而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防止相关传染病在托幼机构、小学的爆发流行。
4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434号,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s],2005
[2]钱颖,余琴,小学、幼儿园预防接种卡、证收取率和相关疫苗加强接种情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3,17(1):54
[3]速丽媛,王艳梅,余彤,等,成都市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及疫苗补种情况结果[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2):420―423
1 应急管理现状
海曙区自2003年SARS后,不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先后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应急预案,健全信息网络,提高队伍素质,完善物资储备,初步形成指挥有力、信息畅通、反应迅速、处置有效的应急处理体系。
1.1 建立健全应急组织机构
1.1.1 成立领导小组 区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区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及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挥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并在卫生局设立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管理。区卫生局作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部门,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各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
1.1.2 建立应急指挥中心 于2005年底建成宁波市首家区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指挥中心设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面积共300m2,设有指挥大厅、疫情分析室、综合处置室、应急物资库和电脑控制室。指挥中心由区卫生局主要领导任主任,区疾控中心主任任常务副主任,抽调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相关机构业务骨干(兼职)组成指挥班子,并下设应急办公室、技术专家组、疫情信息中心、应急处置机动队等组织机构。主要发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评估与触发启动、辅助决策、指挥、视频会议、通讯、信息收集分析等功能。
1.2 制定应急预案区政府制订了《海曙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实施细则》,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应急报告、组织指挥和应急处理及奖惩作了详细的规定。区卫生局制订了《海曙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实施方案》,就全区卫生系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做了统一的指导和规范。同时,区疾控中心组织疾病控制、消毒杀菌、检验、健康教育等专业技术人员编著完成了《海曙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手册》,收编了对人群和社会影响较大的重要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自然灾害等在内的28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原则、步骤和方法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成为全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技术指南。
1.3 健全信息网络全区建立了以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为指导,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体系。建立了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疫情报告系统,各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全区16个市、区级医疗机构、街道医院装备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专用计算机,保证可24 h上网报告,暂时没有条件实现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的民营医疗机构则在规定时间内将法定传染病报告卡传送给疾控中心,由疾控中心完成审核和直报。区疾控中心还充分利用现有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加强信息整合,提出“五报二警”制度,即系统内部的《疫情周报》、《传染病月报》、《重大疫情动态简报》、《国内外最新传染病疫情旬报》、《传染病分析预测年报》和系统外部通过“天一健康在线”推出的“每月健康警示”和“季节性传染病重点警示”等。
1.4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现场流行病学、中毒控制、实验室快速检测3支队伍;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工作的专职的职能科室――防保科;在社区居委会建立公共卫生联络员,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分级负责,层层防控。
1.5完善应急救治体系制定了《宁波市海曙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预案》。在全区成立了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指挥分部,建立了医疗救治专家组和应急医疗救护队。同时加强医疗机构的急诊科(室)、观察室(监护室)建设、人员配置和培训,急救车辆的配置按不少于每5万人口1.3辆的标准,纳入市急救中心(120)的总量范围控制,加强与公安(110)、消防(119)等应急联动,共同处置重大交通事故和重大灾害的紧急救援。
1.6 完备应急物资设置了区疾控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级物资储备库。2003年下半年,为防范SARS的再次发生,区政府投入32万元,购置了一辆传染病防治专用应急机动车,购置了相应的储备应急物资。区疾控中心作为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用物资贮备库,科学测算储备量,同时指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相应的应急仓库,落实管理制度。
1.7 科学应对,有效处置2003―2005年,全区共成功处置9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功狙击SARS、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在海曙区的发生。200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区卫生部门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和政治敏感性,在2月初即着手部署疫情的监测与防治措施,积极制定突发疫情的应对策略,建立科学防范体系,有效地防范SARS的发生和蔓延。同年,成功处置了乐购三明治食物中毒事件;2004年年初,通过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察觉到辖区居民伤寒、副伤寒疫情出现上升趋势,经与市疾控中心联系,并综合分析了全市发病情况,确定海曙区出现了一次伤寒、副伤寒流行。卫生部门立即采取控制传染源、开展传播因素调查等综合性防控措施,使伤寒、副伤寒疫情在3月份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迅速接近于往年平均水平。同时,电子职业中专、解放南路小学及广济实验小学等流感疫情、集体发热等突发事件也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处置;2005年,成功处置了市第二幼儿园水痘爆发疫情、解放南路小学流感爆发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于监测到位,处理及时,措施得当,9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均得到有效处置,未造成大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2 应急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从海曙区2003―2005年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学校等人群聚集场所,传染病的爆发时有发生,存在公共卫生管理薄弱环节。同时,疾病谱改变较快,新发传染病层出不穷,相继出现的非典、禽流感疫情和艾滋病传播进入快速增加期给防控体系带来了新的难题。
2.2 卫生工作仍然存在“重治轻防”思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着不确定性,它的发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在平常时期,管理部门和群众感觉不到它的威胁,极易出现思想松懈,相关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此外,由于预防保健科作为医院非盈利科室,常常不被医院重视,尤其是辖区民营医疗机构,传染病登记、报告没有完全按照规范进行,存在卫生隐患。
2.3公共卫生经费全额投入尚显不足公共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由于不能创收或者是创收较少,一些单位往往不重视,出现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不足的局面,一些相关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尤其是网络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收集信息不够齐全,网络覆盖面也没有完全地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
2.4 人才资源短缺目前,全区的人事制度改革还没有深入开展,面临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工作要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普遍存在着缺乏优秀人才的现象,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人员结构失调。据统计,目前区疾控中心编制为20人,实际工作人员27人,其中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仅8人,从事传染病防制专业人员4人;卫生监督所编制30人,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只有9人,从事传染病卫生监督专业人员3人;而辖区各医院防保科工作人员多由外聘人员组成,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人心不稳,流动性较大,工作责任性难以保证。
3 对策探讨
3.1 转变观念,明确职责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重视是根本保证[3]。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把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列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安排年度实施计划,进一步加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力度,健全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公共卫生薄弱环节管理,强调部门协作。
3.2 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政府将公共卫生事业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经费、经常性的公务费、业务费以及重大疾病防治专项经费等,并设立应急专用机动财政预算,保证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将公共卫生事业当成一件大事来抓,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确保公共卫生事业顺利开展。
3.3 加强队伍建设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既要精通疾病预防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又要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和综合管理能力,以及对边缘学科有效的驾驭[4]。面对公共卫生人员不足的局面,首先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培训的频度,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针对信息上报、突发事件识别等方面的培训及演练,提高现有人员的能力;其次制订人才引进计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进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建立人才梯队;第三、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针对突出问题和新发现的传染病、慢性病开展研究,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