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化发展规划

信息化发展规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信息化发展规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息化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全市地方税收工作总体思路是着眼于“加快”和“率先”发展的总体要求,未来五年。围绕“一条主线”深化“两基建设”发挥“三项职能”争创“四个一流”推进“五大工程”实现“六个目标”使各项工作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地税系统走在前列,为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一条主线即全面贯彻落实精神、总书记对新阶段发展提出的314总体部署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

着力改进两基建设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两基建设即继续加强基层建设和管理基础建设。使管理基础更扎实,基层建设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积极探索出一条地方税收工作支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三项职能即充分发挥好税收筹集收入和调控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和“一圈两翼”建设。

内强素质,四个一流即围绕税收中心工作.外塑形象,努力争创队伍素质一流、管理水平一流、工作业绩一流、社会形象一流。

五大工程即着力推进法治规范工程、管理精细工程、服务优化工程、信息提速工程及素质提升工程。

六个目标即:

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12年期间,确保税费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总额达到2,税费收入目标。税收收入与经济保持协调发展。700亿元,力争突破3,000亿元。确保2012年税费收入总额达到725亿元,力争突破800亿元。

建立起以税制要素为核心的税源管理、制度管理、政策管理和绩效评价管理为主体内容的规范的地方税收管理体系,税收征管目标。2012年。实现执法规范、征收到位、成本降低、社会满意,力争到年税费征收成本降至2%以下。

逐步建成功能齐全、安全可靠、快速灵活、内容丰富的征管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目标。全面实现信息化覆盖、服务、支撑和主导地税各项工作。年实现数据大集中和地税3.0征管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十一五”末全市80%企业纳税人通过网络进行纳税申报,力争成为全国地税系统税收信息技术和科技含量最高的单位之一。

信息化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 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和谐发展 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 加强基础教育网络建设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北京市西城区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的战略思考 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绩效的思考 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性失衡问题的思考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回顾与展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题词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6大趋势及挑战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思路 生态学视角下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 哈萨克族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推进教学信息化发展 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 建立教育信息化“三大机制”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实践\探索与思考 深化教育信息化应用 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DB/OL]. .

[3]“关于印发《南宁市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通知” [Z].南府教[2011]57号.

[4]关于印发《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指导纲要》的通知[Z].甘教技[2010]20.

[5]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

[6]郭绍青,杨晓健,余学军.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的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26-32.

信息化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工商行政管理; 信息化; 发展规划; 实施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1. 069

[中图分类号] D630;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1- 0124- 02

信息化主要是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知识资源的共享、交流,从而提高地方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水平,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我国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掌握各市场交易活动中的经济信息、市场主体登记信息等,它是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及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当前,吉林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管理方式与服务方式等方面已经严重落后。对此,必须建立一个统一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各类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统计、分析及处理,以提高信息反馈的时效性和利用率,使管理手段和工作程序都能得到规范和改善。

1 吉林省工商系统信息化发展规划思路

1.1 工商系统信息化发展规划总体目标

工商系统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三级网络系统;建设全系统统一的企业信用监管系统;构建涵盖全省市场主体的经济户口数据库;建立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系统,以实现对市场主体的全程动态监管,如准入行为、经营行为及退出行为等,有效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1.2 工商系统信息化发展规划思路

吉林省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以企业信用信息建设为核心进行规划。首先,遵循“谁登记、谁检查,谁处罚、谁录入”的原则,将企业的登记信息以及各类监管信息准确、及时、完整地录入系统,从而建立企业经济户口数据库;其次,在与金融、税务等部门交换信息的基础上,根据企业信用等级标准及信用监管指标,将企业分为守信企业、警示企业、失信企业以及严重失信企业等不同的管理类别,针对这些不同类别的企业特点,实施不同的监管措施,为加强企业信用监管以及提高执法效能,建立守信企业激励机制、警示企业预警机制、失信企业惩罚机制以及严重失信企业淘汰机制,从而为今后与相关部门实现互联互通以及信息资源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此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 吉林省工商系统信息化发展实施策略

完成工商系统信息化发展规划后,还要采取适合的实施策略。基于吉林省工商系统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分析系统风险、经费投入、人力资源、组织机构、制约条件与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此为依据确定实施策略。

2.1 实施原则

(1) 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工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应实行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对于关键设备应适度超前,并且确保硬件配置要达到中等偏上水平,并以实现一流的网络管理作为建设的基本原则,避免重复建设,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2) 分步实施,分级负担。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以促进职能到位及改善监管执法手段来提高服务水平,从业务、政务到商务,从“经济户口“到”综合执法“的管理,实现全省的市局、县(区)分局与工商所的三级联网分清轻重缓急,分步实施。

(3) 资源共享,安全保密。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从全局出发,统一按照系统建设的相关要求,打破部门利益界线及本位思想,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此外,还应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为确保信息资源和信息网络的安全,应从技术、制度及人员管理方面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实现资源安全保密。

(4) 注重实效,突出服务。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充分掌握个体工商户、广大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经济户口”监管信息,年检告知信息,注册登记信息,并拓宽应用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如推广便民网上办公等应用服务,使信息的实用性得到提高,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

2.2 实施组织

(1) 加强领导力和执行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治领导是组织有力的保障及最大的推动力,领导层必须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对实施计划及战略部署给予支持。负责协调和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在督促检查工作中处理好上下级各方面的关系,保障全面落实发展规划,完成各项行政命令及工作任务。

(2) 专业的组织机构和人才。建立一支以技术骨干和业务骨干为主的信息化建设队伍,为使操作人员能尽快接手信息化工作,在系统建立初期应对操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专业人才充分发挥作用。而对于其他工作人员需要做到以下3点:一是强化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二是加强工作人员对计算机的使用和管理能力;三是取得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以便于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协调。

(3) 管理的流程化、制度化。实施的要点主要包括:其一,工作事项流程化,即将所有工作分成若干环节,每个环节由专人负责,通过规范流程来明确责任,并逐步向前推进;其二,工作流程制度化,即积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保障信息化建设有章可循,管理有序。

2.3 实施步骤

工商系统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加大技术和人力的投入,建设具有特色的“红盾信息网”,打造一个经济实用、安全可靠的网络平台;统一标准,根据业务需要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出具有价值的应用软件,实现办公自动化。此外,还应加强计算机操作能力培训,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作长抓不懈,以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阶段:建立健全的信息数据库,使工商监管职能逐步得到完善。把市场、商标、广告、合同、案件等重要数据信息都纳入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为方便企业和群众,还应建立完善的企业数据库,更好地履行监管、服务职能。

第三阶段:全面建立横向联系的信息接口,完成纵向三级联网建设。横向与省政府政务信息网及相关单位相联,实现信息共享;纵向市局、县(区)分局及工商所联接形成一个上下统一完整的计算机网络体系,为吉林省电子政务的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支持平台。

3 结 语

近年来,随着吉林省工商局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监管及信息化工作得到了切实改进和发展。但相对于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吉林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比较落后。因此,为适应新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需求和吉林省各项经济发展目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制定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实施策略,建立一个覆盖面广的管理信息系统,才能实现吉林省工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现代化。

主要参考文献

[1] 深圳市国家税务局课题组. 电子政务建设方法与案例解析[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信息化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可以说,这些问题是当时大学开始信息化实施时没有想到,如今也不想要却难以回避的后果。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究其原因,还得从信息化建设的层次谈起。信息化建设通常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信息化规划,二是信息化实施。信息化规划是指在企事业单位“事业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下,提出的信息化发展纲要或者称作信息化总体思路。信息化规划的内容通常是根据本单位发展目标、信息化状况、主体业务需求而提出的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相对地,信息化实施则是在信息化规划指导下,完成从硬件到软件的应用。

但是,信息化建设的这两个层次并不是直接过渡的,信息化的建设从信息化规划阶段到信息化实施阶段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这中间还需要一个步骤,那就是顶层设计(见图1)。而出现本文开头那些问题的原因,就是在于顶层设计的缺乏或者不细致、不严密。如果在信息化实施之前进行严谨细致的顶层设计的话,“信息孤岛”、用户权限不一致、应用系统重复建设、硬件重复投资等等问题就可以避免,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就会少走弯路。

顶层设计的意义

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两个阶段,信息化规划偏重理论,信息化实施则关乎实践,但是,从理论到实践需要途径,讲求方法。顶层设计正是途径、方法。如果说高校信息化理念需要一套方法来支撑的话,顶层设计就是这样一种方法论。

顶层设计其实就是以信息化发展规划为指导而创建的信息化实施的总体框架。它是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延续和细化,也是信息化实施的前提与依据,因此,顶层设计是信息化规划与信息化实施之间的桥梁,将信息化理论与信息化实践相结合,顶层设计的成果就成了信息化建设的蓝图。由于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是长远的,信息化规划也是长期的,而信息化实施也不能脱离迅猛发展的技术,因此,在3~5年之内,哪些系统先建,哪些系统后建,哪些系统先投资,哪些投资可以置后;投资额度多少等等都应该在顶层设计时安排出来,这样,该蓝图还应该能够是未来3~5年信息化建设的路线图。

顶层设计的主要内容

顶层设计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即信息资源规划、信息技术规划以及基础环境保障规划(见图2)。

信息资源规划主要是根据主流业务分析而提出的,其过程表现为:根据业务划分职能域,对职能域逐个进行业务分析,产生各职能域的业务模型、功能模型、数据模型,然后根据各职能域而产生全域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同时分析管理模式与用户行为,产生全域用户与权限模型。

信息技术规划则是根据信息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信息化实施的技术架构规划。技术规划首先也需要对对象(企业/事业)的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来制定软件架构方案和应用系统架构方案。软件架构方案的内容包括软件架构、数据库选型、操作系统选型以及其他关键技术选型;应用系统架构方案则涵盖统一数据层、基础服务层、业务支撑平台层、业务平台层、信息门户层等内容。

在制定了信息资源规划和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要制定一个基础环境保障规划。基础保障环境规划是对网络、服务器架构、存储与备份、机房设计以及信息安全保障进行规划和安排,以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正常开展,以及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转。

信息资源规划(IRP)实例

本文将以清华大学的信息资源规划为例,来探讨顶层设计是如何具体执行的。清华大学在进行信息资源规划时,主要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的:

(1)划分职能域

在划分职能域时,首先不仅需要研究企事业的事业发展规划,研究他们在事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同时还要研究并整理企事业各部门的职责和主要业务(职责、人员、岗位),从而产生全域业务模型,划分职能域。例如:清华大学的信息资源规划首先就参照了《清华大学事业发展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在这个纲要中,清华大学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发展战略,即第一个九年(1994-2002年),调整结构,奠定基础;第二个九年(2003-2011年),重点突破,跨越发展,力争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第三个九年(2012-2020年),全面提高,总体上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据此目标,清华大学确立了自己的信息化发展规划:“以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整体实施“大学资源计划”,统一管理学校各种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建立可靠的容灾备份体系,升级和更新校园局域网,确保学校信息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整合现有教学媒体资源,建立基于网络的、开放的、内容丰富的教学媒体资源中心。”

通常,一所大学的最主要的业务包括科研、师资、教学、学生四大主体,同时配套实验室、设备、房产、财务以及审计监督在内的财务与资产活动,还建有学术支撑、后勤保障、校园环境、安全保卫以及档案管理在内的支撑保障体系,并提供教学与培训、科研与咨询、校友联络等社会服务。根据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以及上述业务活动,将清华大学的业务划分了12个职能域(见图3)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说的职能域是完全按照信息来划分的,它与部门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但各个部门在职能域里面都能够找到位置。不管机构发生声么变化,只要这是一个大学,培养人才的机构,都有这些职能。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并不只是人事处的工作内容,除了人事处外,保卫部的户口办、离退休处的处办公室、国际合作处的派出工作办公室等等都与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有关联,因此人力资源域都将涵盖、包括这些内容。(见图4)

(2)职能域业务分析

也就是对职能域逐个进行业务分析,产生本职能域的业务模型、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如何对职能域逐个进行业务分析呢?第一步:按“业务活动”+“角色”+“时序”三个元素整理业务流程,进行业务梳理,建立业务模型。

比如,人力资源域中一个常见的业务流程是职称聘任:人事处布置工作――院系人事部门传达评职信息―教师个人申请并提交院系人事,院系人事收个人材料、审查必要条件,然后院系主管审查签字、院系评审投票―人事处汇总、统计和分析投票结果……将过程用流程图的方式展现出来,就是整理业务流程。

第二步,进行信息流分析。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就是对学校员工的信息管理,而员工在学校的活动,不外乎与年度人力规划、人员招聘、在校人员管理、退休处相关。其中,在校人员管理最重要,其教学信息来源于教学域、财务信息来源于财务域、科研信息来源于科研域、住房健康等信息来源于后勤保障域。这样,信息的来源非常清楚。(见图5)

信息流还需要按用户、功能、数据三个要素进行描述,并“计算机化”的可行性分析。并不是所有的业务都能够计算机化,所以需要分析哪些业务可以计算机化,哪些业务不可以计算机化,将不可以计算机化的业务剔除出去。最后通过对可计算机化的业务进行抽象与演绎,建立起相应的各职能域的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系统。数据模型是要分析某个职能域与他外部域的信息的关联,它要用到哪些域的信息,以该职能域为核心,将它与外部域的信息交换关系表现出来。这样,业务活动产生了什么样的数据,业务活动与数据有什么关系,就能够产业各职能域的主题数据库。(见图6)

(3)综合分析各职能域分析结果,产生全域功能模型、数据模型。

即在完成各职能域的业务模型、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后,汇总各职能域的功能模型,通过分解、归类、合并,生成全域功能模型;汇总各职能域数据模型,分析各职能域主题数据库之间的关系,以形成全域数据模型。全域功能模型通常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别平台、系统、子系统和功能模块,并揭示他们之间的关系了。这种区别越明显,越细致,意味着全域功能模型越成功。

(4)分析管理模式与用户行为,产生全域用户与权限模型

信息化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发展;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2.120

教育信息化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2010年我国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我国在基础教育建设中要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大对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把统筹兼顾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1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006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在这份文件中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主要的目标和任务是“不断加大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整合教育信息资源和培养后备人才,提高教育系统的信息应用水平”。

1.1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以我区近年来的信息化投入来说,我区以政府投入为主,并多渠道筹措经费,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段指导、保证质量、讲究实效、发挥效益"的指导方针,积极、稳妥地推动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稳健、有序的发展。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经过一段时期的不断投入,整体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特别是在一些的硬件设施设备上基本能够满足基础教育教学的需要。

1.2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我国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发展情况来看,基础教育基本上是在稳步向前推进,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明显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例如发达地区在基础教育投入资源比欠发达地区比例明显有很大差距,有时,就在同一地区城市与农村、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或者中心校与一般校的基础教育资源投入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其次,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资源存在重叠浪费现象。在有些财政支持的信息化建设上。其三,教育信息化的硬件投入多,软件投入少,大大影响了信息化设备应用效果。现在许多地方硬件投入基本能得到重视保障,但教师培训,管理服务常常跟不上。

2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能,当前促进区域信息化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1统筹兼顾各项基础教育发展规划,保证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有序推进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必须统筹兼顾各项基础教育发展规划,保证能够协调东西部发展差异、城乡发展差异、校际发展差异等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此,我区专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区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统筹全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化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浪费。

2.2加强信息化与课程教学的连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运用,而运用就需要软硬件平台的双重支持。许多地方舍得在硬件上投入建设,没意识到课程资源的平台建设一样重要。当前制约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的已经不是硬件和技术,而是课程理念不到位和课程资源的匮乏。近来流行的微课,对提高一线教学的效率,实现教育学科内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有很重大的帮助。在这过程中,各校应整合学科教学教研资源,各地区也应为一线教师创造课程资源交流平台,这样才能将课程教学、学科教研的资源在更大的平台进行衔接整合,发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生命力。

2.3紧密联系基层,做好服务管理,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率

信息化的成败在于终端体验,而教育信息化的最终使用者是一线教职员工,受益者是广大师生,因此在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同时又要着重设计良好的终端用户体验,易学、易用、方便快捷才是设计上要追求的目标。这就要求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计划,多倾听采纳基层一线教师的看法建议,增强实用性、方便性,尽量避免由于设计上的疏忽导致整个设备的可操作性不强而影响设备的使用效率。其次,建立起信息化的运行制度,做好管理服务。

2.4加大对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力度,建立信息化教学教研激励机制

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主体是一线教职员工,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培训的推广,广大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但信息化技术恐怕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一项技术,技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一线教职员工以往只要掌握基本的Windows操作和Word、PPT等简单应用,后来又要学Flash、Auth-roware等多媒体动画课件,再到如今的微课制作。技术发展又引导着课程教学理念的变革,有鉴于此,加强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培训,是一项长期且不断与时俱进的任务。

3结束语

回顾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路程,通过不断的努力建设,积极探索出适合国情的基础教育发展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了国家整体基础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保障教育现代化的先导,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总结我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经验,提出了一些保障基础教育的相关策略,希望能够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点添砖加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孟静卫.持续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2):4-6.

信息化发展规划范文第6篇

为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我院深入贯彻“互联网+”理念,综合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提升学院科学化决策与办学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业务的深度融合,建设以人为本的智慧校园基础框架,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为全面实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保障。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推广,学院在建设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初步形成了统一的思想观念和认识。

一、融入整体发展战略

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学院信息化发展的观念和理念。在十三五规划中,学院将信息化发展作为学院整体发展战略来考虑,制定出学院信息化建设的远景规划和阶段建设目标。其次是明确学院信息化发展的定位问题,确定学院各阶段信息化建设中所需要实现的具体目的。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建设任务,只有经过统筹规划,分阶段实施,才能够持续稳定的推动学院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应用水平。

二、引入先进管理机制

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行,如果没有院领导层面的有力协调,各阶段的建设任务和具体项目的实施推进往往很难得到保障,信息化应用也很难得到实质性的应用推广。同时,管理机制是信息化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保障了信息化项目顺利建设和应用推广,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能够切实有效地指导项目的设计思路和建设方向,而随着应用系统的不断发展,反作用于项目支撑管理机制的运行和推进,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我院在信息化建设规划中,针对实际情况,为保障整个信息化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实施,在管理体制上引入了CIO体系。

结合我院院情,其CIO体系由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构成。

决策层:学院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对信息化发展规划和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亲自担任。为了支持信息化领导小组科学决策,学院还在全院范围内挑选了信息技术专家组成信息化专家组,负责对学院信息化发展和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意见。

协调层:为提升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统筹管理和充分整合信息化基础设施,学院在原有的网络信息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信息化办公室,赋予其学院信息化的管理与协调职能。信息化办公室是学院信息化工作的协调层,在CIO领导下开展信息化各项工作,负责学院信息化和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协调。

执行层:包括学院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学院各职能部门明确信息化负责人(部门CIO)和信息化管理员,参与学院信息化规划与本部门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负责业务信息化需求的提出与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教学单位也设置了信息化负责人(学院CIO)和信息化管理员,负责推动信息技术在日常教育教学和师生管理中的应用,负责组织师生信息化素养培训,并从教学单位角度提出信息化的需求。

另外,信息化办公室也帮助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开展信息化工作,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运维支撑服务。

通过全院信息化CIO体系的建立,为信息化高效率、可持续化发展的推动提供了制度保障。在该体系下,学院各个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有效地共同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分工协作,协同配合,确保了管理机制与业务系统的完美结合,实现了可预见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理想效果。

三、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用户的体验度是评判信息化应用效果的重要指标。在数字校园时代,围绕数字校园三大平台所建设的各个系统相对独立,系统与系统形成网状关系,用户体验度不高。为推动学院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基于以为人本的思想对学院各项业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综合应用归纳、分析、演绎、聚类等方法,力求全面、多角度的把握学院各部门业务的内在规律,构建符合学院业务特点的信息架构模型,设计出适合我院的管理模型和业务流程。采用“开放式大数据中心平台”模式和模块化封装方式,并提供标准API,通过充分整合原有数字校园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中心。以流程重构的形式,细化各种业务服务,实现系统与学院业务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用户体验。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专业性强的技术队伍为支撑,学院根据CIO决策的建议,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全面推动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增加信息化办公室的人员配备,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技术水平过硬,多种编制有机搭配的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队伍,确保信息化建设执行。

信息化发展规划范文第7篇

2010年美国国家教育技术部在规划中构建了21世纪基于技术的学习模式,规划内容针对该模型的5个关键领域提出了目标和建议:①学习。指所有的学习者在校内外都能获得具有吸引力的、充分授权的学习经历,这有助于他们成为未来全球化社会中的积极的、具有创造力的、知识渊博的和合乎伦理道德的参与者;②评估。各个层面的教育系统通过测评关键要素,应用评估数据来发挥技术的杠杆效益来促进教育的持续改善;③教学。教师能获得个别地和团队地支持,通过技术教师能获得数据、学科内容、资源、专家意见等方面的学习服务,这些学习经历将会激发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教学;④基础架构完善(Infrastructure)。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在他们需要的时间和地点应用综合基础架构设施(如网络带宽、应用终端、网络资源、应用标准规则等)来支持自己的学习;⑤改进效益(Productivity)。各个层面的教育系统重新设计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学习的架构与方法,以确保资金、时间和人力资源的投入更为有效。该规划将教育技术完全溶入了教育生态系统,如余胜泉教授所指的教育信息生态观,使信息技术不再游离于教育系统之外,而是成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也是教育信息化能对教育教学产生充分效益的前提条件。

美国4个国家教育技术规划和《教育信息化政策20年回顾》的研究报告,反映了美国教育信息化在过去10多年的发展状况,由此可知:①美国教育信息化正从初期技术与教育分离逐步走向技术与教育融合,并最终使信息技术成为教育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产生教育信息化应有效益。如1996年的规划中的4个方面几乎全是关于信息技术而非教育,到2010年规划将所有信息技术问题缩减为基础架构设施,关注教育本身,关注技术应用如何符合教育需求,关注技术与学习科学理论的研究成果的整合;②美国非常重视促成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条件建立。首先,表现在对教育信息化中评估工作日益重视,如1996年第一个规划中未涉及,2000年规划指出,通过研究和评估提高下一代人在教与学中应用技术的水平,2010年规划中将评估与信息技术即基础架构并列,可见评估在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将起到非常关键作用,评估将有助于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其次,对教育信息化投入资金的应用效益日益关注,如2005年规划指出创造性地应用预算内经费,到2010年规划将效益(其中重要一块关于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益)单独罗列,与学习教学和基础架构并行。

1中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特点分析

我国没有专门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有关教育信息化发展内容一般整合到国家或地区的五年教育发展规划之中。通过梳理文献和网络查询,在国家层面,笔者选取了19982010年相关政策文件,具体如表3所示,其中2008年和2009年未找到相关的重要政策文件。上述政策文件提炼出了某个期间的阶段性重点政策文件特别是行动计划或规划之类政策文件,以此为核心,将该阶段其他相关政策纳入为分析范围,总结出不同阶段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特点。19982000年间的政策核心,该计划指出:国家投入3.6亿人民币进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资源开发。有关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文件如《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以及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课程资源开发的文件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可以说这一阶段政策实施主要是为了确保学生全面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做准备。

①加速建立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到2005年,绝大多数高中阶段学校和部分初中、小学均能联接国际互联网;远程教育工程基本覆盖全部初中阶段教育和部分小学;②全国初中以上学校基本上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每所独立建制的中小学都应设立计算机教室;④全国农村地区绝大多数中小学能够收看教育电视节目;⑤公共教育信息资源初步实现全面共享;⑥要通过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动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内容、教育技术和教育管理等的现代化;⑦要加快培养信息化人才,造就大批高水平的信息化技术和管理人才,为新经济发展服务。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希望在十五期间实现从教育信息化准备阶段(E-readiness)向信息技术全面在教育教学广泛应用的阶段(E-in-tensity)的转变,其目的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各方面如管理、学科教学等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为下一阶段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全面应用做准备。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全面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提供技术支持。该规划是对十五规划的重要补充,旨在更好地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间的转变,也希望能更好衔接十五和十一五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与措施。该行动计划相对于十五规划纲要,其所描述的行动更多倾向于教育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阶段(E-intensity)的特点。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①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②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努力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③继续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和高校校园网建设,创建国家级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④加快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形成国家信息教育资源服务体系;⑤加快教学科研网络、教育政务信息化等应用工程建设;⑥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组织对关键技术问题的攻关,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保障。规划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①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②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③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④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2两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比较分析

信息化发展规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区域信息化;运转机制;融资渠道;信息化人才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并特别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加快区域信息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一、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完善信息化运转机制

根据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成立区域信息化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同时,要成立相应的区域信息中心,并在政策、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保证。组织制定统一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制订信息化法规,建立信息市场准入制度和交易准则;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技术标准,防止各自为政,盲目建设等行为,反对信息垄断等。

坚持信息化工作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原则。政府信息中心与各相关部门协调一致,充分行使对信息化建设的指导、组织、管理和协调职能,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成立区域信息化专家咨询小组,充分发挥专家在制定发展规划以及在重大项目措施中的咨询作用。每年召开区域信息化工作会议,总结部署工作。把信息化工作作为考核各部门主要领导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目标考核。

二、优化信息化政策环境,拓展信息化融资渠道

研究、制定和完善与信息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产业政策、投资融资政策、消费政策、吸引和激励人才政策、分配政策以及其他有关政策。优化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信息文化传播环境和信息人才培养环境,促进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应用和信息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支持相关企业的发展,将从事信息技术、信息设备制造、信息资源开发、集成、运营和信息服务的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工业园区的优惠政策。

根据省、市、县有关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要求,将信息化基础建设措施和网络建设列入区域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同时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公共服务部门投资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形成以政府为先导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利用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实现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转变。

三、构建信息化筹资体系,提高信息化投资效益

根据经济学有关公共物品的基本原理,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势在必行。一般信息化系统有三类产品或服务:一是纯公共产品,如电子政务系统(如市、县区、乡镇三级信息网站,公共场所设立的生活用品市场行情电子显示屏,基础数据库,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等),这些都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而设立,具有公益性特征,应当由政府投资兴建或提供;二是私人产品(如居民购置的电脑、网络终端,部分电子商务功能的使用等),这些属于私人专用物品,具有排它性特征,应该由私人投资或由市场提供;三是准公共产品(例如大中专教育信息化系统、医疗卫生信息化系统等),这部分产品与服务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可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投资兴建或提供。因此,必须根据信息化产品的性质或属性,建立政府或财政投资、民间集资、引进外资及其相结合的投资体系,以确保信息化持续、快速发展。

四、加强信息化服务体系,保障信息化安全建设

信息化服务体系纵向上与多个行政层次紧密相连,在横向上涉及科技、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环保等多个行业,其服务对象涵盖所有管辖的居民。通信运营商、广电部门、应用终端设备提供商、以及应用系统开发商要结合农村分布范围比较广的特点,合理建设运营维护服务网点,明确运营维护方式和运营维护反应时间,提供方便、快捷的保障服务,确保固话、网络、数字宽带网络、无线通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的畅通和稳定,确保网络通信、应用终端设备和应用系统出现问题时能及时反应服务,确保群众提出业务服务变化时能及时受理;同时,采取有效安全防护措施,提高对垃圾邮件、网络欺诈、手机和短信陷阱等不良信息的防范能力。

认真贯彻国家有关信息安全保密的规定,遵守“谁、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密体系。抓好信息安全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意识。加强网上资源的安全保护,积极应用信息与网络的加密、识别、过滤、控制和抗干扰等安全技术和产品,加强对信息网络工程及网络安全的检查,增强信息网络的安全性。进一步加强安全制度体系建设,形成有力的安全保障机制,保障网络运行安全可靠。

五、加强信息化宣传培训,建设信息化人才队伍

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和人才集中的优势,分期分批选派信息人员到有关单位进行委托培训,尤其要注重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信息化人才。加强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重点搞好信息化基础知识和网络与数据库认证培训,提高信息化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发掘多渠道培训的潜力,为信息化建设培育各种层面的人才队伍。创造条件,吸引信息化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参与信息化建设,为提高区域信息化水平提供人才保证。

广泛开展信息化知识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报刊、政务网点媒体,宣传信息化知识,报道区域信息化工作动态,营造加强信息化发展的舆论氛围,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林.系统视角下的区域规划范式研究[J].人文地理,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