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45-03
一、问题提出
英语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学环节,它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尽管近年来高校英语教学界对实践教学越来越予以重视,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即“在办学理念上重学术性、理论性、轻实践性的倾向严重;在课程结构上,各类课程比例失调,实践教学严重滞后”[1]。加强实践教学,构建科学的集中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技能,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过程
廖美珍教授的“目的性原则”和语言学家詹姆斯・卡明斯提出“弱语境”与“强语境“理论都强调了实践教学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廖美珍教授的“目的性原则”强调语言学习的目标最终要在实践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得以检验。语言学家詹姆斯・卡明斯提出的“弱语境”即课堂教学,而“强语境“即强调语言应用的实践教学。这些理论为我们探索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目标参考。以此为理论依据,结合地方性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内核,我们开展了英语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第一阶段:我们首先认真研究和学习有关实践教学的相关理论,积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各层次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范例。然后对英语人才的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就业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院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具有以下特点:
1.就业地点主要分布在京、津、唐地区。
2.就业比较集中于私营企业或者合资企业。
3.就业岗位主要是:翻译、外贸业务员、销售员和文员。
4.就业岗位需要具备的技能:英语专业综合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英语相关知识及市场营销相关专业知识等。
从就业市场对英语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可以看出,我院英语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在基层第一线的企业和公司,因此对于他们,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化和外贸业务知识,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外贸业务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外贸业务能力的培养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前序工作的基础上,依托已有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开始了新的集中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第二阶段:此阶段是新集中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优化和运行时期。首先整合优化专业见习、实习、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训、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技能三种技能模块,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英语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活动中,构建一套完整的、多层次的、立体的集中实践教学体系”[2]。
新集中实践教学体系各实践教学环节列表:
在完成新的集中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和设计后,我们开始了集中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改革与实践,侧重对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学习目标,积极参与实践教学中的各项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各教学环节中主动获取知识和提高技能,对学生遇到的困难提供必要的帮助,最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行过程性评价,全面公正考查学生的学习目标完成情况。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我们认真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每一教学环节完成之后要完成教学总结,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改进。
三、效果分析
项目组成员对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效果从两个方面做出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一)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整合
新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以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内容零散,缺乏计划性、系统性的问题,对各实践环节进行了整合和优化,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我们去除了第三学期30课时的文字处理上机实训环节,增加了30课时的英语听说技能训练;第六学期的两周的学年论文改为商务英语实训和翻译技能训练;第七学期的专业实习改为了商务和翻译技能训练。调整后的集中实践教学体系结构更为合理,内容更为完整,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了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更符合我院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这一阶段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
教师方面:以新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实施技能训练的基本保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练,及时解答实训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排除操作故障。新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必须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事业单位、外贸公司等相关单位学习、见习、体验、实践,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承担实践课程的教师已渐入佳境,学生对实践课程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学生方面:比之以往的实践教学中教学方法、教学地点单一,教学内容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新的集中实践教学强调教学方法多样化,坚持针对性、实用性、一体化和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效。建立校内、校外两大实践课堂,融教、学、做为一体,学生在教学中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其学习兴趣获得了极大的激发,学生态度积极,主动结组,讨论时间一延再延,极大的刺激了其自主学习的热情,学生普遍感到学有所得,自己的专业应用能力有所提高,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校内、校外实践课堂的有机结合;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的深度合作,校外教师走进校内实践课堂
此项改革主要体现在专业见习、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技能的实训环节上。新体系下的专业见习一改单纯校内完成或单一外出参观的传统模式,真正实现了校内、校外实践课堂的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现以2012年11月英语专业本科10级学生的专业见习为例做出说明:根据英语专业本科专业见习教学大纲要求,10级英语专业本科学生113人于11月5日至11月16日参加了为期两周的专业见习活动,见习单位包括清东陵文管处、唐山地震纪念馆等文化单位以及唐山华天成陶瓷制品有限公司、唐山华信成陶瓷制品有限公司和唐山鸿鹏焊业有限公司、唐山佳德陶瓷公司、河北长城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等对外贸易公司,首先,通过校外实践课堂指导教师的讲座与指导,学生们了解了文化、对外贸易等部门的运作情况和管理模式,学习了外事、翻译、和国际商务的基本知识;然后,在校内实践课堂中,学生根据在校外实践课堂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资料,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进行相应的实训,内容包括清东陵英文导游模拟演练;唐山抗震纪念馆解说词口笔译;进出口贸易磋商和合同履行过程中所使用的英文函电的草拟、发送;商务洽谈模拟训练等。实训中,学生仿佛置身于气氛浓郁的职业现场,尤其是在商务洽谈模拟训练环节,学生很好的完成了从建立业务关系到价格条款、签订合同整个磋商环节的演练,使各个洽谈环节所涉及的英语表达用语和基本商务谈判技巧得到强化训练。本次的专业见习实践教学坚持校内、校外实践课堂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应用技能的提高与发展,受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见结中,学生这样写到:“两周的专业见习安排的非常充实,对我们将来的工作非常有益,校外指导教师的讲解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了社会对英语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相关要求,为第六学期专业方向的选择提供参考;校内的实训有提高了我们的职业能力,感谢系里安排的这门实训课程,也感谢老师的悉心指导。”
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的深度合作,校外教师走进校内实践课堂这项改革首先在本学期18周到20周为期三周的09英本学生商务英语实训中得到了实现,我们邀请了校外指导教师,唐山华信成陶瓷制品有限公司海外销售部经理李艳华进入校内实践课堂,她的第一个实训项目是成立“模拟公司”,学生自行组成3-5人小组,各公司按照“建立贸易关系询价报盘还盘磋商签订合同订货确认”的流程来互相展开贸易往来;第二个实训项目是以广交会为背景,再现交易环节,从交易前准备、交易磋商到订立合同履行合同, 从而完成包括备货与报检、催证、审证、改证、保险、租船定舱、装运通知、核销退税、制单结汇、等一系列进出口业务环节教学。李经理用自己珍贵的从业经验,引导学生在模拟实战训练中进行小组交互协商、讨论,从而熟悉整个商务贸易过程,也加强了商务互动英语口语,最终完成对所学商务知识的意义建构,受到了学生的肯定与好评。她的课使学生获得了更多亲身参与探索实践的体验,培养了与他人分享与合作的能力,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外贸业务能力和专业综合应用能力。
四、问题的思考
实践证明,新的集中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能够克服英语专业普遍存在的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训项目不具体、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不突出、实训方法和实训手段单一的局限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以及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实践性教学体系;优化策略
随着电气工程自动化相关技术在社会各行业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社会对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显著增加。在这一背景下,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并不断完善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关系到学生相关实践能力的掌握水平。本文针对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课程的特点,提出“三层次、六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对实践教学方式与内容进行改革,以期促进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背景分析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向社会输送的学生应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语言沟通能力等,能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须具备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如电子技术、电路理论、控制理论、电机拖动理论、计算机硬件、软件设计等;掌握本专业相关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标准,如能够独立完成对运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以及工业过程控制等相关实践内容的操作与应用。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科类专业,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作为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因此,结合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构建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体系基本结构分析
为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综合发展,在高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实践教学中推行“三层次、六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以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为基础,以独立设计能力为中心,以创新研究能力为目标,展开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其中,实践教学共包括三层,分别为基本型实验、提高型实验以及研究创新型实验三部分。在基本型实验中,主要涉及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相关实验课程或单独设立的实验课程,有基本实验与选修实验两类;在提高型实验中,主要涉及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相关课程设计、实习以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研究创新型实验中,主要是根据学生兴趣选择实验中心的不同开放型、创新型实验室,由学生自主拟定研究课题,并建立基金项目或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一)基本型实验
基本型实验通常与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相关学科课堂理论教学同步进行,以培养学生实验基础技能为目标,实验内容包括基础原理以及理论验证两种类型。以“电力电子技术”基本型实验为例,为体现高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特色,坚持自制与外购相结合,对相关实验设备进行自主研制与生产,积极改进实验条件。实验基础平台由校企合作单位提供,实验挂箱则由高校自主研发。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能够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为本专业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大量课题支持。此外,在开发各类自制仪器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本专业的优秀学生参与其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资料收集、方案论证、电路设计以及调试安装等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提高型实验
提高型实验以基本型实验为基础,能够为学生提供层次较高的综合型实验内容。开展此类实验活动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根据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课程群类别设置综合设计型实验,实验内容包括专业实习型实验(如电力电子、电机学习实习实验,电机开放性实验,电机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实验等),综合设计实验(飞行控制实验、过程控制实验、导航测控实验等)。以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为例,本专业实验平台采取积木式结构,具有较好的响应性和可扩展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基本单元模块完成基础性实验内容,也可以在开放式实验平台中完成电路设计。提高型实验的开展注重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开关电源、电机学、自动控制、现代调速等多项课程专业知识的交叉,以促进相关专业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变为实验教学内容。
(三)研究创新型实验
此类实验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在新能源发电、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为核心。通过构建创新型实验研究平台,可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环境支持。学生可以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申请创新型项目,或在教师科研课题中分解小项目,也可直接参与创新基金项目,以提升实验能力。以“航空航天应用”为例,多数高校建设了面向本专业学生的重点实验室和实验工程中心,实验室内主要由二次电能变换装置、配电系统、航空电源发电系统等平台构成,本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工程中心,开展有关电力电子功率变化、发电机等相关创新型知识的研究。
三、实践教学体系优势分析
“三层次、六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充分突显了行业特色。该教学体系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相关岗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本行业标准规范。此外,通过真实性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实训平台,全面实施实践教学,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三层次、六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具有大型工程的特点,该体系教学目标与“大工程”的概念相吻合,即强调根据学生培养阶段的不同,逐步渗透“工程概念”,以模拟的方式还原“工程师”的角色,以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该体系通过分散工程设计环节,借助专业性的训练环节将其贯穿起来,从而有效打破了课程界限,一方面能够使本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体系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构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树立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当前,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专业课程的进一步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也需进行相应调整。本文通过分析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提出构建“三层次、六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策略,并对该体系中的主要结构层次进行分析,探讨了应用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势,以期进一步完善该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姜锋.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实践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4,(12):192.
[2]陈志华.如何培养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中的水电复合型人才[J].电子世界,2012,(17):108-109.
[3]杨午.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进程中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实践及思考[J].电子测试,2015,(21):140-141.
[4]宋金莲,吴捷文.高职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之“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改革与探索[J].福建电脑,2014,(8):62-63.
[5]张俊权.关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7):223.
[6]汤菁.电力系统运行中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实践运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2):926.
[7]封孝辉,王长利.电气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考核体系的研究及应用[J].考试周刊,2012,(46):2-3.
论文摘要: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合作教育的新型师生观。本文探讨了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并对此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作了阐述。
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落实“教高[2007]1号”的精神,各个高校纷纷探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经历几年教学探讨和大胆的尝试,一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研究型教学模式。它的产生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产生是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基于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来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和能力进行创造性地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融合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性。研究型教学模式意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思维和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处于教学主体地位,而是转为教学主导作用,不再使得学生感到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而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地思考,积极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至此学生在教学中地位也由原来的被传授者转变为教学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使得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处于平等地位。
2.参与性与实践性平等。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实践因素基础上,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索、积极解决问题,使得他们能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到科研创新的乐趣,享受到科学研究成果,从而使得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获得和运用过程中,达到了真正的参与和实践的平等。
3.创造性与潜在性平等。研究型教学模式宗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简单的复制,而是注重知识再发现和再整合;学生也不再是死记硬背知识,而是在思考和探究的基础上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发挥主体效应,积极探索,寻求带有“主观能动性”的解答,从而使得学生的潜在性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研究型教学模式体现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特点,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对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呼唤。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因此,近年来案例教学、基于问题学习等研究型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发展。案例教学法初创于哈佛商学院,它是将生活中一些实际事例以书面形式引入到教学中,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引导对这些案例进行讨论和研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方法不仅指向教师,而且还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过程位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方法创始于1970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是将学生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中,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使得学生建立宽厚灵活的知识结构和基础,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因此,该教学方法近年来在医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众所周知,田径是一种运动型教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跟随教师按照动作要求进行运动,从而训练学生,但这种田径实践教学往往是一种教学过程训练化,而不是学生主动去锻炼,掌握运动要领和技术。按照一般心理规律,人们只有对事物或活动有兴趣时,才能主动去探索和尝试。如:俯卧式跳高,学生使用海绵包进行练习比在沙坑上练习更具有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动作要领,这就使得学生对运动产生浓厚兴趣,学生兴趣越高,学习主动性越高。研究型教学模式下正式着眼于从学生兴趣开始,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自主学习。因此,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于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作者多年在田径教学中探索和研究,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有如下特点:
1.注重过程。学习目的不仅是要有结果,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研究型教学模式将教学实施过程看为首要。对于田径教学来说其技术单一,动作形式与日常行为动作类似,可以说每个学生与生俱来就具备走、跑、跳、投的技能,不用学习。因此田径教学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要注重过程,虽然每个学生都具有一系列田径技能,但仍然只是开始。如跑动时腿如何蹬力和发力,腿长的人如何蹬力和发力,腿短的人如何蹬力和发力等。因此田径教学要更注重教学过程。
2.注重以学生为本。研究型教学模式本身要求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是教学主导。因此田径教学设计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都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扮演参谋和顾问的角色,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下得以充分发挥。
3.注重应用与体验。运动本身就是一个“苦”项目,在田径教学中若只是单纯严格要求学生去吃苦来完成大运动量和大强度的运动,就失去运动本身的意义。因此,要将“欲求”视为认识的起点,将“施教”视为认识的基础,要学会运用现有的体育学科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注重感性认识,强调学科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来引导学生从已知出发,形象说明动作技术,提高学生兴趣。
四、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重组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符合教学目标的田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经过作者多年对田径课程反复研究、思考与实践,发现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应包含基础运动能力实践、实用技能实践和综合技能实践等三个方面模块,形成将知识、素质、能力融为一体,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2.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宗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自主学习,因此田径类课程教学方法也应围绕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展开,但对于案例教学法和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田径类课程的教学特点,为此针对田径类课程的特点,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即利用校内外各种社会、文化、体育团体提供平台将田径类课程由课内向课外科学合理地延伸,如组织各种田径类兴趣小组和运动竞赛等,一方面不仅满足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也为培养学生能力提供多样化手段;另一方面,学生将课内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反之能够实践中发现不足之处在课内将有的放矢进行学习和练习,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实践和提高。
3.建立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是教师与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主要渠道,更是高等教育开展产学研究的场所。因此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是推进田径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工程和基本保障。
4.建立产学结合教学方式。田径类课程是一种体育运动,而体育运动的动作是创造性的。田径所有运动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若在田径教学中仍然墨守成规,自然会令人生厌,所以田径类教学也应是创造性的。针对这一特点,田径教学中要积极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通过参与运动竞赛组织与裁判性工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也使得学生了解运动竞赛的要求,拓宽学生的体育知识。
5.建立完善科学的田径课程考核评价。教学评价作为衡量教学的质和量的实践活动,是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田径类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方式较单一,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建立科学创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考试变为考核,将校内外相结合起来,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
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弥补了众多空缺,更有利于体育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邰崇禧.田径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2]潘春燕.初探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实践课的教学改革[J].四川体育科学,2005,(1).
[3]龚德贵.21世纪“高师”体育专业创新教育探索[J].体育学刊,2002,(3).
[4]高彩云,吴忠义.21世纪初中期我国高师体育专业发展战略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5]刘青.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4(1).
[6]蒋心萍.体育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体育与科学,2005,(1).
关键词:课程体系;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改革;实践
课程体系是学校根据本校学生现状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的课程。课程体系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学校实施教学理念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不经。同时,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校教育注重向学生讲解教材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学校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极为必要。研究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不仅有利于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而且对学校教育的深入发展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1.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原则
首先,科学性原则。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要遵循教育和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为我国提供高素质综合人才;其次,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课程体系的优化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减少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出现重复与交叉现象,并站在课程体系的整体角度规划学科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注重科学性学科的整体性,加强对新知识的拓展和运用,提高课程知识的整体性;再次,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要求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将学科知识结构分为专业知识部分、文化知识部分、技术知识部分这三个层次,同时,在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原则;最后,拓宽性原则。拓宽性原则要求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学科基础知识,淡化专业倾向,在学习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并积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其他学科,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2.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途径
2.1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质量。因此,在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应积极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将教师的培训放在重要位置。为此,学校应积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积极引进先进的高技术人才对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进行指导,提高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科学性。同时,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技能培训,完善教师饿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教室的教学质量。另外,学校应积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组织教师参加教师素质讲座,增强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进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2.2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因此,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应积极重视现代信技术的应用。为此,教师和学校的教研组应加强重视网络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积极完善的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来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现实性和时代性,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另外,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并且,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能有拓宽学生学习的途径,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3建立教学改革制度
首先,要制定完善的课程建设规划。为此,学科负责人应根据本学科的学科内容和培养目标拟定本学科的课程体系,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同时,学科负责人应积极制定学科的主干课程、特色课程及课程教师,搞好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规划的科学性;其次,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应积极设立教师主讲制度、学生导师制度、首席教师主讲制度。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鼓励教师竞争,引导教师创设课程品牌,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2.4完善激励制度
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要求学校积极完善激励制度,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为此,学校应对在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中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表扬,并予以资金奖励,提高教师参与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积极性,进而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2.5重视科研工作
教学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与学术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虽然能够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是,在科研工作融入课堂教学之后,却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应以科研工作带动教学工作,将科研成果运用与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之中,积极创新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方法,达到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目的。
小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受到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我国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发展时间较短,并且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校教育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应积极遵守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拓宽性原则。为实现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必须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内容、建立教学改革制度、完善激励制度、重视科研工作。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不仅有利于完善教学内容,而且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为适应环境艺术设计人才需求,我校对该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两年实践,在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调整以“理论”为重点的教学体系,重构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体系,这种重构不是在现有学科体系基础上,依靠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量来完成,而是以实践教学为主导,对教学观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评价等一系列内容进行调整。在构建的过程过程中,以理论结合实践为基础,以社会人才技能需求为参照,从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保障体系等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院根据学科建设特点,确定了由动力层面(教学动力体系和教学目标体系)、受动层面(教学内容体系)、调控层面(教学管理体系)和保障层面(教学保障体系)组成的“驱动―受动―调控―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内容
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了以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实践:工程材料、工程预算、工程制图与识图等;第二阶段是专业实践:专业课程的实训、专业课程的设计、毕业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现代师徒制工作室等;第三阶段是综合创新实践:毕业设计、专业综合实习、创新实践活动、工程实践活动、学科技能竞赛等。
(1)基础实践
本阶段主要注重专业理论的学习,包括工程材料、工程预算和工程制图与识图等,为第二阶段的专业实践和第三阶段的综合创新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2)师徒制工作室培养模式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把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评能力”的社会氛围。我院紧盯教会学生“一技”的任务,与专业相关企业建立师徒制培养模式,一是邀请校外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前来我校进行实训教学,二是让学生带着任务到合作企业进行一线工程实践。另外,学院正积极筹备“2+1”或“1.5+1.5”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实施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一年半(或两年)主要在校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及相关拓展知识,后一年半(或一年)则在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以致用,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程实行“知识导师”与“技能导师”双导师制、师徒制。
(3)综合创新实践
综合创新实践主要从几个角度着手:一是在时间相对集中的实践环节,如寒暑假实习,毕业综合设计,专业课程综合实习等,多给学生创造与实际项目接轨的机会,培养其创新创业思想。如毕业设计选题,可参考实际工程项目模式,或者选择实习阶段参与项目深化作为毕业设计,使其毕业设计拥有具体的对象、具有制图能力、设计分析能力、熟悉工程预算与决算等。通过实际工程项目模拟,既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其专业能力得到锻炼,又通过各种专业知识性竞赛、专业性技能操作竞赛(投标书设计、CAD工程制图大赛、工程计量大赛、工程设计大赛等)提升了专业的教学质量。
2.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持续优化
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初步构建完成后,在实施过程中,遵从系统性要求,结合行业结构的转型与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对其进行优化。硬件优化即实践教学设施的优化,建立完善学院环艺专业机房、环艺专业制图工作室、环艺陈设设计工作室等;软件优化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师资队伍的优化、实践教学方法的优化和实践管理的优化等四个方面。从实践教学体系组成要素方面来思考,应以师资力量、教学课程的设计、学生动手能力为根本要素,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以专业能力培养和专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以素质、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四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以师资、设备、环境为主的保障体系和软硬件管理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另外,学校还应陆续建设和完善基础技能教学平台、专业技术教学平台、实训教学平台、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平台,以加强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建设。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其与社会接轨的重要手段。经过两年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的摸索与实践,我校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就2014和2015两届毕业生就业来看,用人单位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两届就业率均在92%以上,这段我们深化这一体系建设建立了充足的信心。当然,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 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的讨论,如:实践体系的持续优化、实践体系的后勤保障、实践体系考核方法及评价标准等,这都是我们在体系初步建设后需要持续重视的问题。
二十一世纪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创建以及完善人才市场的培养体系、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一定的人才保证是高校的基本义务。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实践教学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其实践教学体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根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施实践教学体系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同时给出相应的体化意见。
【关键词】
高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一、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意义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通过展开一些有效的改革措施来让具体的教学达到预期的状态。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具备与时俱进与创新的特点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学的一类有效方法,实践教学的宗旨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变革来实现现代化教学。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实践教学也在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以此来适应教学与社会的要求。体化教学的具体意义主要分为两类,首先它是一个过程,一种活动,也就是对教学的相关优化,让具体的教学变得更加的完整。优化教学还是一种境界以及一类状态,也就是成功、完善的教学。就教学自身来讲,它也是持续发展变化的过程,也是推动教学发展的原动力。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了现代化的基本水平必须与它相呼应,反之,教育将无法与时代接轨。
二、分析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施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的必要性
在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其基本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着一些实际性的问题,为此,高校必须展开相应的优化措施。首先,实践教学的基本目标不够明确。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来说,它必须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基本主线、以职业发展能力以及岗位就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模块加以构建的。帮助学生提高其基本的知识认知水平、培养高校学生在具体的应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践教学目标的基本内容。体育教育专业由于不具体、不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导致不能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得学生们的社会工作适应性较差以及实践能力不到位等状况。其次,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脱离了市场与社会。体育在传统意义上被当作传授运动技能与知识的基本课程,而体育教材则被当作身体运动的标准。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完全掌握体育技能是其基本要求,但是只注重体育技能的培养则无法让学生成为体育专业人才。这也是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在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了一大主要问题。落后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导致教学质量降低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学专业的高校学生大多数会成为一名体育老师,他们身上也肩负着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所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内容上不应该只注重体育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兼并健康知识、综合知识、生理知识、基本素养、教育知识以及心理知识的培养。
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措施
(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与市场需求相呼应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与市场的基本需求相结合,国家的发展与建设是不能离开人才的,而高校则是人才提供与培养的重要场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市场对于体育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素养、专业技能以及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所以,高校老师需要在对社会市场的调查研究中找准一条人才培养的基本道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创新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校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
(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中必须调整相应的培养方案
高校教育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国家的发展无法离开人才的支撑,同时,世界全球化的展开使得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教育的基本发展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视的,这是因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一般以高校为主,为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国家的科技实力以及文化实力。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人才培养方案是其基本指导文件,也是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改革以及展开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它还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老师在制定相关培养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国家的培养方案进行,并切实、全面地做好一切工作。高校在对发展战略加以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审时度势,在研究分析各类信息时还要从高校的战略角度来探讨是否真正找到了相应信息的必要性,此外,还要从相应信息的价值性、可靠性以及难易性来分析信息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可能性。
四、结语
在创建以及完善社会经济的同时,高校怎样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关系到高校发展与生态的重要问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必须与国家的教育方针相结合,并紧密联系社会市场的需求,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出来,还要通过相应的路径对具体的教学体系加以优化,从而激发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动力,以此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威 张菊 单位:淮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淮南二十六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共管理 课程设置 优化
中图分类号:D0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244-01
一、 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分析
公共管理学是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组织、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课程几乎涵盖了多数公共部门及其相关联领域,其涉及门类广、交叉领域多,既有专业理论课程,也有实践课程。这就使得公共管理专业课程的整体优化成为建设合理、科学的公共管理课程体系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通过对公共管理专业的就业现状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公共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亟需完善、课程体系亟需优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繁多,结构不合理
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院校的公共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大量基础课及专业课,虽然设置与实际相符,与社会现实需求和学科性质也密切联系,但四年的学制就显得任务过重了。追究其根源,主要是该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无特色,课程开设广而不精。
公共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课程设置存在重复现象。各高校开设以经济与管理学科为基础的相关课程,但又设置与其相似的公共管理学、政府经济学等课程,甚至有些课程的内容也存在较多的重复。[2]2.专业选修课设置随意,与专业课程开设的前后关联程度没有科学逻辑性,难以体现公共管理专业的特色。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流于形式
公共管理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3]但是目前各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侧重理论学习,学生缺乏充足的实践教学。主要表现为:1.实践教学内容空泛、狭隘,不能满足社会工作需要。2.实践教学环节之间不连贯,不能自成体系。3.实践教学缺乏明确的要求与评价。
(三)课程设置忽视专业实践技能培养
公共管理专业课程除设置基本理论外,还必须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作为重要内容。但各院校大多将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技能分为办公自动化、统计分析、公文写作等部分,仅限于课堂教学讲授与图片演示。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严重缺乏,导致公共管理人才的特色难以充分体现。
二、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思考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更是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内涵要求。合理设置公共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不同模块课程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有利于实现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推动公共管理专业发展,凸显公共管理专业特色。
(一)以提高师资力量为重点,加强校企合作,优化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师资力量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要支撑条件。在教学保障体系中,公共管理专业需要具有在公共部门特别是事业单位工作经验的教师充实到该岗位,以实际经验指导学生理论学习。同时既要重视校内教学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建设,又要重视与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或大中型企业管理部门合作,建立校外合作教学实习基地。
(二)把实践环节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应把实践环节作为必修课纳入其中,设计课内实验――社会实习(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环节,以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优化公共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课时,增加操作性实践课程;
2.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开设专业实验课,拟建立公共管理(社区管理)模拟实验室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实习教学,建立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社会实习三项内容相结合的综合性开放实习教学体系,使学生了解国情、省情、乡情和民情;
4.强化社区岗位实习,大学期间安排不同主题的专业实习,进行与专业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岗位实习,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5.注重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在学生毕业综合岗位实习的基础上,严把选题、做题、答辩三关。综合运用几年来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求真实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设置考虑文理兼招的生源特点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生源分布上基本上文科生和理科生各占一半,而学生今后的工作还要面对很多公文的处理和写作,应加强其社会科学的课程学习,在不增加其课程负担的前提下,应增设一些人文类的课程,同时,各高校可开设辅修专业,进一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
三、总结
科学设置和优化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科优势和社会发展需要,建设专业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是当前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关键路径。
参考文献
[1] 钟蔚等: 关于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其优化的思考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整体优化;模块化整合
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中,如何将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更好地融合,如何设计和实施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实践教学体系概述
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了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从人才培养整体目标出发,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更新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要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学科及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当代科学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当中来。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实践教学体系,从狭义概念来理解。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和实习教学等;而从广义范畴来认识,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等。
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酒店管理专业在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时,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 整体优化原则。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课程的系统工程。应作好整体规划、统筹协调、优势互补,实现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和效能最大化;实践教学体系应按培养目标的要求,加强各课程之间内容与结构的整合,进行课程重组,实现本学科、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2 课程模块化整合原则。课程设置必须遵循“够用实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必须始终把握课程岗位化建设课程模块。根据教育部要求,我们对专业学制模式进行了调整,从2.5+0.5模式转变为2+1模式,突出了实践性教学比例。在课程中进行了整合,例如将《客房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两门课程整合成《酒店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将《酒店管理概论》进行了分解,把该课程分为《酒店管理概论》和《酒店管理案例分析与实务》两门课程,概论部分由系部骨干教师授课,案例部分从企业请来管理骨干进行授课。通过整合,课程体系内容更加清晰、边界明确,技能锻炼得到加强,实训室使用率大幅提高,企业岗位标准化在课程体系中得到明确体现。
3 实用性原则。坚持实用性原则,坚持企业岗位要求与课程设置目标一致性原则。在实践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以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载体,加大实践教学的分量,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例如餐饮服务,要求指导教师先组织学生了解各类餐厅的服务程序和操作标准,使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从引领宾客人座、斟茶、点菜服务、上菜分菜、席间服务、收银结账到送客,进行模拟训练。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的正常运转,需要目标体系的引导、内容体系的构建以及保障体系的支撑。酒店管理专业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两大平台、三种能力和三大管理、四个实践环节、五种运行文件和多种教学方法。
1 一条主线。目标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驱动力。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现代酒店经营管理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的,能够从事酒店经营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达到以下目标:1、能力目标:服务技能、管理技能、英语听说写技能等;2、素质目标: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及职业观,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等。
2 两大平台。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依据硬件和软件两大平台得以实施。一是完备的实训设施。如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在专业建设中,不仅校内有3个仿真实训室和1个实习基地(工学结合典范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实习宾馆),在校外还有江苏启东宾馆、安徽古井假日酒店、元一希尔顿等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硬件基础。另外,系里也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遵循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建设原则,不仅让专业教师在空余时间到酒店挂职锻炼,还从校外请进专家进行专业授课与讲座等,有效地互通有无。
5 三种能力和三大管理。(1)三种能力。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突出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和专业综合技能”三种能力。围绕以上能力培养目标,在实践教学大纲的设计中,不仅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依托,也有实训方式的支撑,更有相关活动的配备,力图通过这些方式和手段达到以上目的。(2)三大管理。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主要由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三大方面组成。在组织管理体系上,学院应该成立由分管院长分管、教务处直接管理、系部负责落实的二级管理体系,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正常运转。在运行管理上,应该做好实践教学的初期安排落实、其中检查督导和期末考核评价三大环节的工作,使得实践教学质量得到充分的保证。在制度管理上,酒店管理专业应结合自身专业特性以及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相关内容,制定制度,规范实践教学体系的正常运转。
4 四个实践环节。在实践教学上,目前酒店管理专业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安排:一是认识性的实践教学,如在学习旅游学概论课程时,我们有到酒店的认识性学习;在学习餐饮服务与管理内容时,有到大型餐饮企业的认识性学习等。二是教学性的实践教学,如在学习客房内容时,主要让学生到客房实训室进行模拟实训;学习餐厅技能时,让学生到模拟中餐、西餐实训室进行学习等。三是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如在学到饭店管理课程时,主要带学生到酒店,对酒店的宏观环境和管理方法和技巧进行了解。四是顶岗实习,即在毕业前安排学生顶岗实习。顶岗实习通常与就业相结合,既能解决顶岗实习问题,又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就业,执行效果令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