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色的校本课程

特色的校本课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39―01

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很显然,新课标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上。乡土文化就像一股清冽的清泉,涤荡着传统教学理念和运作方式,为传统教学吹进了缕缕春风。而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与自主性于一体,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使学生在乡土文化的熏陶下,澄澈和滋润着心灵。那么,如何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突显校园文化特色呢?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阐述传承乡土文化,创建特色校园的点滴。

一、品读家乡历史,了解家乡沧桑巨变

笔者的家乡敦煌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以家乡曾经辉煌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为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家乡风貌,笔者所在学校提出了“家乡历史知多少”的命题,号召全校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家乡历史变迁的史料,完成调查问卷,开展家乡历史知识竞赛。广大师生通过实地考察、采访等形式,搜集整理了大量Y料,将搜集到的史料整理成册,开辟专门的课时予以讲授,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到家乡的沧桑巨变。目前,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已成为学生接受历史文化熏陶的重要途径。

二、置身家乡美景,乡土文化接力传承

小学课堂教学应注重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体验。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也是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校本课程教学应该使学生形成对社会生活的新体验、新发现、新认识。笔者结合校本课程教学实际,收集了大量的乡土资源素材,以家乡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为背景,让师生在寻找和品味家乡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发掘题材,让学生经过寻访和实地考察,激发兴趣,丰富知识,启迪心智。

三、挖掘民俗资源,感受风俗文化内涵

利用民俗风情文化,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以引入敦煌“浴佛节”民俗风情为例。首先要求学生深入实际,走访知情人,了解敦煌“浴佛节”的民间传说、习俗及历史沿革。然后收集相关资料,挖掘“浴佛节”的文化内涵。最后扩大“浴佛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学校组织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装订成册,作为向外宣传的材料或学校传授乡土文化的教材。这样,既可使学生受到浓厚的家乡文化的熏陶,也可发动学生为挖掘乡土特色文化献计献策,为以后发扬光大地方特色文化培养人才。

四、利用丰富物产,激发浓郁爱乡深情

在校本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和学生围绕具有地方特色的家乡特产,感受家乡丰富多彩的特产经济,提升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感情。如,教学校本教材《家乡特产》这一课时,学生了解了李广杏的传说,并对家乡的特产产生好奇。教师顺着思路插入了家乡特产的介绍,学生听得到、看得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然后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活动,把特产资源作为校本课程的最佳资源和活教材,以“特产知识小调查”开展教学活动,查资料、上网搜寻、师生研讨,通过调查农户特产种植的情况、家庭收入情况,了解特产的种植方法,写观察日记,从而培养学生从小了解家乡、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感情。

五、激情展示文化,校本课程已见成效

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第2篇

一、竹本固,课程理念固本树德

学校因地处翠竹路而得名,而竹子又是中华文化中一个深具内涵的人格化符号,是高尚情操与理想人格的物象载体,这种独特的地域资源与历史传统文化的自然融合,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文化――“翠竹文化”,并打造出以“竹品教育”为理念的“立本”课程。“翠竹文化”体现出的是一种培育如竹般气质与品质的人的特色办学思想,旨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均衡发展,成为具备健康身心、高雅气质、宽阔胸怀、学识才艺不断进步的栋梁之材。

二、竹性直,课程体系直以立身

学校基于“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理念建立了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包括学科性课程、活动性课程、环境性课程三大部分。根据学校“竹心竹韵 向上人生”的育人目标,构建了竹心、竹韵、竹风、竹品四大课程模块。

(一)竹心养德课程模块

竹心养德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有一颗谦虚、宽容、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的“竹心”,通过以下课程内容实现。

1. 学科课程渗透。将“竹品教育”内涵渗透到学科课程中,学校的学科课程因内容而制宜,由科任老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竹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竹品”;通过加深“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辅导”课题的研究,落实心理辅导的时间,上好健康教育课等,培养学生健康的“竹心”。

2. 活动课程拓展。成立志愿小组,是学校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举措。学生自愿参加各类志愿小组,自主自发地开展各类志愿活动,在志愿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成就自我,成就“竹心”。学校通过开展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入队仪式、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主题活动,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提炼各种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

(二)竹韵才智课程模块

竹韵才智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丰富知识、有一种技艺特长的“竹韵”,通过以下课程内容实现。

1. 创新益智学科课程,拓宽达美艺术课程。学校开设了诗词中的竹子、趣味数学、英语情景剧,以及《竹子的一生》《竹与环保》等学科课程。语文任课老师将关于竹子的诗词搜集整理出来,带领学生诵读;在英语科中,师生们共同编导了与竹有关的情景小剧本,用英语来展现竹文化的民族特色。而在数学科中,教师们以趣味数学的方式,充分利用了“竹”这一物象,灵活地将之融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中。学校还通过将竹画、竹笛融入艺术课程当中,使学生们感受到竹的气韵、精神。

2. 开展兴趣社团活动,搭建节庆活动平台。其色社团包括志愿小组、竹竿舞蹈队、竹笛队等,兴趣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为学校获得丰硕成果。而以“竹乐系列节日”“竹文化艺术节”等特色节日为契机的主题活动,也开发了学生潜能,提升了学生们的特长与素养。

(三)竹风健体课程模块

竹风健体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充满活力、身体健康、饱含积极向上状态的“竹风”,通过以下内容实现。

1. 打造竹竿舞特色,学校把竹竿舞纳入学校特色体育项目,融入体育课程当中。为了切实有效地开展竹竿舞课程的教学,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特色校本教材《翠竹舞影》,有计划、有步骤、科学规范地开展这一特色舞蹈的教学。学校通过竹竿舞蹈队,打造出特色品牌。

2. 举办年度体育节,学校一年一度的体育节,不仅有田径、跳绳等各项传统体育项目,学校还把竹筒传球、竹高跷、竹竿舞、竹竿拔河等特色项目列入比赛项目。拓展学生视野,在运动中强健身心,涵养“竹风”。

三、竹有节,课程实施思节践行

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第3篇

2006年以来,学校积极实践“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理念,深入挖掘学校所处社区玉石文化资源,挖掘玉的文化内涵,在传承传统“玉文化”的同时,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学校确立了“以玉立德,以德育人”的德育理念,提炼出耀华小学“玉石精神”:以玉立德,锐意磨砺,精雕细琢,玉耀光华。多年来,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和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使“玉石精神”深深地凝聚起师生的精神。“以玉立德”的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深远的区域影响,开发德育特色校本课程有了坚实的基础。

一、依据办学目标确立课程目标

学校办学目标是德育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归宿。耀华小学把培养光耀中华的“现代君子”作为育人目标,希望学生具有“仁爱、睿智、儒雅、磨砺、精进、和美”的素质,懂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深刻道理,不断雕琢自我、磨砺成才。为此,学校确立了以下课程目标:

一是情感态度目标:热爱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玉文化;热爱荔湾,热爱学校,具有光荣感和自豪感;具有“仁爱、睿智、儒雅、磨砺、精进、和美”的品格。

二是行为习惯目标:养成文明有礼的行为习惯,做到善于交往,注重礼仪,以诚相待;关爱他人,乐于参加各项小义工活动;树立远大志向,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

三是知识技能目标: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玉文化的发展史;懂得玉的分类和玉石原料的加工过程,体会“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明了校园玉石精神的内在意蕴;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二、结合学校特色筛选课程资源

德育资源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载体,涉及方方面面,有文本资源(如教材、图书、报刊、图表等)、音像资源(如电影和电视节目、录像、VCD、各类教育软件等)、实物资源(如图书馆、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电子信息资源、乡土资源(如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人力资源(如学生、家长、教师以及其它社会人士等)。

尽管德育资源十分丰富,但在德育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对其进行精心地筛选,挑选出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以有利于实现特色校本课程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学校特色的发展。为此,学校紧紧围绕本校的玉石文化特色,对校内外的德育特色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形成了一份德育特色资源综合分析表(见下表)。

三、精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开发的核心工作是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为此,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周边丰富的玉石资源,以及全体师生对玉非常熟悉的优势,以“玉石”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每个年级均确立了“古玉寻根”“品玉赏玉”“话说神玉”“琢玉成器”“细说玉德”“玉石精神伴我成长”六大主题,每个主题由“资料坊”“实践空间”两部分组成。“资料坊”主要是介绍玉器知识、玉器街、和玉石有关的成语等,“实践空间”主要是让学生动手、动脑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体验情感、培养能力。

如一年级的“古玉寻根”——寻缘源胜老街,“品玉赏玉”——玉从哪里来,“话说神玉”——女娲补天,“琢玉成器”——原石的故事,“细说玉德”——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精神伴我成长”——原石;二年级的“古玉寻根”—— 今日“老街”,“品玉赏玉”—— 玉的产地,“话说神玉”—— 西王母献玉,“琢玉成器”—— 脱下粗糙的外衣,“细说玉德”—— 以玉立德, “玉石精神伴我成长”—— 璞玉等活动。六个年级的德育特色内容,形成了序列完整的特色课程体系。

四、综合设计学习活动方式

只有通过学习活动方式的参与,课程开发才能由静态的设计真正走向动态的实施。学习方式的经历过程,是学生发展最真实的过程,也是体现课程价值的过程。为此,学校在设计“以玉立德”德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时,遵循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活动与体验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

如校内活动,主要包括课堂学习和主题活动两种。课堂学习内容主要是了解玉的种类、玉的历史、玉石的品质、玉石的故事、玉石成器的过程,如何分辨玉的等次等。主题活动的内容则是:一为耀华之星评选:“仁爱之星、睿智之星、儒雅之星、磨砺之星、和美之星”品牌学生评选表彰;二为各种仪式活动:“璞玉雕琢”入学仪式、“大爱润玉”感恩活动、“璞玉初成”毕业典礼仪式。

校外活动,则包括综合实践活动,如参观玉器街、参观玉雕厂、参观南越王墓活动、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制作手抄报等;小义工活动,如义工制作活动、义工关爱活动、义工读书活动等。

五、开展立体式课程评价

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第4篇

一、结合实际,挖掘资源,完善学校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课程管理模式,引发了各个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校本课程开发容易提高教师的工作兴趣和专业能力,更容易形成校内交流沟通的氛围。学校可以在调查研究办学传统、师资状况、学生情况等因素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在开齐、开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进行课程改革,把学校德育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主攻方向,创建学校特色,促使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跃上一个新台阶。

1. 依据教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教师来自五湖四海,各人性格不同,能力水平不一,兴趣爱好多种多样。学校可以从中发现人才,发挥其独特的引领功能,带动其他老师共同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之中。实践经验证明,没有一支基本功扎实、训练有素、专一投入、辛勤劳作的教师骨干队伍,要想开发好校本课程是不可能的。如有的音乐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课上非常投入,乐此不疲,且具备肚皮舞教练资格。有这样的专业课上得好又具有特长的教师资源,学校开展有关课程研究,并进一步发展完善为独特的学校特色,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2. 依据家长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不同的学校,家长的素质、结构等是不尽相同的,对于一些老城区的学校来说,传统文化在家长群体中比较根深蒂固。对于一些传统的剪纸、舞狮、粤剧、武术、书法等,不少家长引以为傲,他们组成各种民间团体,进行着传承祖国文化的活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家长资源”,把他们的团体活动引进校园,通过兴趣小组等形式,引导同学们去学习感受,从而形成富有传统色彩的学校特色。

3. 依据生源和实际情况,开创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城区中心学校的学生家庭教育条件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大,学校可以利用这有利条件,组织大型的器乐培训,提出每人掌握一种乐器的要求,形成多个器乐团体,营造出艺术熏陶的良好氛围。而在城区边缘学校和农村学校,家庭教育相对多有缺失,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形成,于是,养成教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这类学校不妨探讨如何进行养成教育,以促成学生点滴好习惯的形成,进而营造良好校风,并以此为契机,以点带面,逐步形成“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创设学校德育特色。

二、实践引路,注重实效,全面实施校本课程

1. 领导重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评价一所学校先评论它的校长。”可以说,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态度与行为直接制约着校本课程能否顺利进行。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校长发挥管理主导作用,利用自身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优化骨干人员组合,容易带动全体教师一起投入课程实施这项工程,往往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并且学校在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推进特色项目开展的同时,可以制订相关的规定和方案,把课程开发与特色项目工作纳入学校常规工作,并进行定期检查评比,使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相关活动,做到全面实施,不断推广。

2. 加强培训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教材的编写、活动的组织、计划的制订都离不开教师。如果说校长是领航、掌航人的话,那教师就是奋力挥桨者,只有齐心协力,才能使校本课程这一航船载着学生驶向成功的彼岸。因此,无论是在课程的开发还是实施过程中,学校都要特别尊重教师的个性,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力争人尽其才,使每位教师都拥有展现自己才能和个性的空间。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对传统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提出了全面的挑战,转变教师只以现有教材进行教学的传统观念,明确校本教材、特色学校的概念和内涵,了解研究活动后的预见性效果等,都是校本课程的前提。

3. 明确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校本课程开发既要体现学校独特的项目特色,又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满足其兴趣,为学生发展发挥重大作用。学校要把特色课程的构建作为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让全体教师明白,特色活动可以兴趣组开展为先,再以走进普通课堂为常态,最后以全校性活动及表演规模为成果,成为学校特色。

4. 拓宽思路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延续。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学校要以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将校本课程的实施与校园特色教育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活动中挖掘教育资源,不断拓宽思路,深化发展,完善校本课程的内容。

三、抓住机遇,展示成果,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随着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发展到学校特色逐步形成的时候,学校要注重推广宣传,营造良好活动氛围,让全体师生受到影响,受到感染,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极大热情,这样更加有利于促进学校特色的进一步发展。如当肚皮舞的表演在学校、社会引起较强的反响,校园里形成浓厚的艺术氛围,要求学习肚皮舞的学生越来越多的时候,学校就可以及时抓住这个机遇,逐步打造学校的特色项目,使这一校本课程成为学校的一个品牌。这样就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促进了学校特色项目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创建特色学校。

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创建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是其本质。任何一个学校要想实现其价值并稳定发展,必须创造与学校发展相符合的文化。而最细微处的渗透与体现,便是学校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文化建构的过程,校本课程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各学校开展的各种校本课程,关注了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

多年的实践和探索证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提高了教师课程意识,满足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的需求。学校只有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作为打造学校特色的重点工作,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彰显学生个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才能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学校发展;学生需求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5-0016-04

一、调研背景

2010年4月,为全面了解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一年来的发展现状,客观分析影响和制约高中教育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找到我省高中教育进一步提升与发展的策略与思路,河北省教科所高中课改工作小组结合国家哲社一般课题“省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全省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的问卷调查并撰写、发表了系列研究报告。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是本次课改的亮点,也是调要内容之一。两年过去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实施的情况如何?学校、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程度如何?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是否适合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学习需求?为连续跟踪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的真实情况,2012年春季,又在全省范围内作了第二次问卷调查。

为了使调查能全面反映全省普通高中学校客观现实,获得比较真实可靠的材料,在调查过程中,调查组仍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调查范围包括全省11市,每市选取10所省、市示范性高中、城市普通高中及农村普通高中,回收问卷1314份,有效问卷1314份。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整体情况

1.学校基本情况

在第二次问卷中,增加了对学校规模的调研。现有各年级轨制,5轨以下5.56% ,5~10轨17.81%,10~20轨44.67%,20轨以上31.51%;

(注:比例累计大于或小于100%,是因为有重复选择或漏选,以下同)

2.教师基本情况

3.教师对新课程的认知情况

4.教师与外界交流情况

(二)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情况调研的主要结果

在第一次问卷中,我们侧重设置了关于校本课程表层的一些问题,诸如开设校本课程的情况、主要内容、开况、评价方式等。第二次问卷我们着力设置了一些校本课程内涵的问题,目的是了解高中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知程度,调研发现:

1.对校本课程内涵的认识

在所有问卷中,有75.42%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是新课程计划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15.53%的认为是使用学校或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所上的课程,5.25%认为是上级主管部门布置下来的一项工作,4.72%认为校本课程等同于选修课程。

2.对开发校本课程价值的认识

有62.33%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程,19.33%的认为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课程观念,19.03%的认为开发校本课程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1.37%的认为通过开发校本课程能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在第一次问卷中,教师对校本课程仅限于有着良好的开设愿望等表层的认识上。以上问题的调研结果表明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努力,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课程观念发生了变化,认识到校本课程是新课程计划的必要组成部分,国家力图通过这种形式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逐渐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是新的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改变了以前学校、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完全被动、接受的角色,在原则上肯定了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权力和地位。

3.对校本课程特色的认识

有86.99%的教师认为适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具有特色性,有4.19%的认为与别的学校完全不同的校本课程才有特色,有8.83%的教师表示不清楚。

4.形成校本课程特色的条件方面

有81.43%的教师认为需要学校办学理念明确,全校上下达成共识,有13.62%的认为学校有良好的校风传统是重要条件,有4.41%的认为学校有悠久的历史很重要,有2.28%的认为学校应该有良好的声誉。

5.成熟的校本课程应具备的特征

有47.41%的教师认为必须有确定的名称、完整的文本材料或其他材料,有31.89%的认为需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19.94%的认为需要有专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13.85%的认为需要有固定的任课教师和教学时间。

6.好的校本课程的认可度

有59.82%的认为应该得到学校领导满意,受学生的欢迎,有31.43%的认为教师愿意而且能够承担该课程的教学,11.19%的认为应该得到家长和社区人士的支持,4.57%的认为应该得到专家的认可。

以上问题表明,目前大多数教师已经把适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看作是校本课程的重要指标,而彰显校本课程特色的关键在于学校办学理念的明确;了解到校本课程所具备的外部条件及内部机制,思考并酝酿着衡量校本课程质量的标准。这些都说明在新课程实施中,学校、教师已逐步领悟到校本课程的价值所在,体现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开发校本课程中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7.所在学校是否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校本课程

8.所在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对课程资源的利用

44.06%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利用了学校的教学设施,30.97%的认为利用了本地区的风景名胜、民俗风情,有18.72%认为利用了当地的文化设施,14.76%认为注重了学校的历史传统。

9.所在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的工作

有63.55%的认为学校为开发或完善校本课程组织过相关的教研活动及课程展示,22.37%的认为学校有专门的校本课程的教材和其他学习资料,7.84%的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部门,有7.76%的认为学校有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在第一次的调查中,有80.08%的学校仅提供了相关的校本课程理论培训及教师专业知识培训。

10.所在学校对校本课程实践情况的考查方式

有46.96%采取了检查教师的教案及相关资料的方式,有29.98%的采取了任课者说课、专家或同行评课的方式,22.22%征求了学生的意见,2.74%的聘请专家学者予以评估。

11.所在学校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采取的评价措施

有57.76%的学校管理者及相关人员对课程进行评价,17.66%的组织教科研机构、高校等专家进行评价,14.31 % 还没有进行相关工作,有11.19%表示不清楚。

12.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要困难及原因

有47.11%的表示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有31.2%的认为缺乏经费及相关的资料,21.23 %的认为缺乏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术,5.56%的认为缺乏规范的评价。在第一次的调查中,因为课时不够的占43.71%。因为教师没有精力完成的占37.46%,因为学校领导不重视的占18.83%。

13.目前是否有能力开发校本课程

有52.36%的教师表示有能力,有25.8%的表示没有能力,不清楚的占21.39%。

调查发现,经过努力,有60%的学校能够有计划地实施校本课程,有近20%的学校尝试开设校本课程,相比上一年提高了30%;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几乎都体现出地方化、多样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基本上以本学校的教师为开发主体,部分学校能够按照规范的程序开发校本课程,表现为有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部门,有相应的教材或学习资料,组织过相关的教研活动及课程展示等工作,注意了课程资源的利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并通过检查教案及相关资料、说课评课、征求学生意见、专家学者评估等形式,对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监控。但是在校本课程实施中,不少学校也遇到了教学精力有限、课时安排紧张、教学硬件不足,缺乏校本课程的专业提升等困难。其中还有近五成的教师对自己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估计不足,也导致了校本课程的研发质量、实施程度在浅层次、学科化、趋同性徘徊,这说明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虽然提升了,但真正实施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和差距。

三、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校本课程意识,促进课程走向民主

从这两次问卷的整体情况看,涉及到的学校规模、类型基本一致,参与问卷的教师基本情况也大体相似,教师对新课程的认知情况及对外交流信息、学习的机会大大增加了,这是新课改带来的喜人变化。

当前,广大学校及教师已经对校本课程内涵有较高的认识,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提高学校知名度,改变教师的课程观,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最终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搭建平台。但仍有一些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开设校本课程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甚至某种程度上还会“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影响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因此,对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些学校虽然开发实施了校本课程,但课程开发的功利性过强,为了落实教育行政部门的目标要求,简单照搬他校的课程,套用他校的经验,而不是考虑如何发挥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有些学校虽然意识到了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但在开发过程中却没有充分研究本校学生的实际,只是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角度考虑校本课程的设置和内容,致使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科类拓展为主,开发课程单一;一些教师表现出课程参与意识模糊、知识储备不足、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发展,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作用十分有限。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话题,加强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应该是今后较长时期内的攻坚工作。课程开发能力既包括教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二次开发的能力,也包括教师编制校本课程的能力。目前,教师的课程工具意识很强,他们认为新课程就是新教材,教学才是课程的核心。为此,有必要更新教师的课程观念,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校本课程开发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需要开发多样化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更能针对社区、学生的差异性,有助于社区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课程质量和社会的满意程度。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又不是局限于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它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专家、学生、家长以及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过程。教师通过开设校本课程的实践来了解校本课程,并在设计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提升课程意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增加学校发展内涵,最终实现让学生参与,促进课程走向民主。

(二)确立合理的校本课程开发机制,彰显学校特色

在高中阶段,创办特色学校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从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均衡教育、优质教育的需要。学校的发展不可能仅由考试分数、升学率、硬件设施等指标来体现,学校的内涵和文化品性应该是其灵魂和核心。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既是挖掘和展现已有学校文化的过程,亦是进一步改造并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鼓励高中学校“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开发特色课程”,因此,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和综合竞争力,探索个性化、特色化办学模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开发校本课程并致力于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思考、探索并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过程。

在很多高中对特色、多样化还无从下手甚至充满质疑时,河北省宣化一中的特色课程的发展已进入深水区。学校积极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如通用技术课程与当地企业联合开设,通过常态化的实践学习,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重要性,通过简单的实际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还实施校本课程常态化、开展校本课程开放日活动、实行校本课走班制等尝试。薛桂凤老师开发的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创新实验》中《利用粉笔改进五则高中化学演示实验》一课,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化学实验创新比赛荣获一等奖;心理主题活动、书法、地域文化概览、走进名著、诗歌中的地理知识、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探究式学习、数码摄影技巧等校本课程都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目前已经印刷成册并已投入校本课程开放日活动的试验校本教材27种,有5种校本教材已经公开出版。一个个鲜活的主题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更激发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热情,使学校摆脱了“千校一面”的窘境。

一位校长说过“教师教的改变和学生学的改变是特色高中转型的关键点。学校多样化、特色化的目的是为学生发展服务。在此基础之上,学生的学习素养得到不断提升,反过来再看高考,不过是一件简单的事。”校本课程作为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的课程形态,课程的开发主体、开发模式等不同于国家或地方课程,需要一种新的制度予以支持,即民主的、自主的、合作的、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这对于学校文化的重建无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各级教研机构要切实研究校本课程,加强引领,采取先推进后规范或分步推进的方式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工作性质决定了各级教研人员既对基层学校和教师有着较为清晰的了解,又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可以为基层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但长久以来,教研人员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帮助教师如何教学,并没有真正关注课程。调研发现,我省一些高中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于开发校本课程有着很强的积极性,并有一定的基础和实力,开发出一系列校本课程,如石家庄一中的《校园文化教育》《热土风流》《体悟生命》,邯郸春光中学的《峰峰乡土文化》,保定三中的《历史上的女数学家》《宝石鉴定》《文字溯源》,衡水中学已开发的校本课程有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科技探究类、学科知识拓展类、生活技能类、传统文化类、生命教育类等8大类95门课程,如《大学专业与职业介绍》《走近衡水湖》等等。各级教研机构的教研人员应以此为契机,深入研究和把握校本课程的内涵,逐步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工作,按照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明确省、市、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中的不同职责;同时加强对当地校本课程的研究,积极支持和引导学校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可选择部分学校作为试点,分层推进,同时组织校际间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和补充。在此基础上再寻找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律,确定共性问题,提出管理意见,并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各学校的办学特色,最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实现教育公平。

(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加强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的督导检查,促进校本课程的落实

通过建立健全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可以推动校本课程建设从自发走向自觉,从零散走向整体,从个别经验走向系统规范。建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地推进。如校本课程的培训制度、校本课程的申报与审议制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的评比制度、校本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制度等。

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第6篇

一、目前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多年来,许多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已初步树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校本开发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因为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校本课程开发问题颇多。

1.校本课程形式化。一些学校既有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计划,又有成形的校本教材,但对采取何种方式实施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达到什么样的育人目标,教学怎样安排,课程如何评价等问题却考虑得甚少。这种只注重教材“形”而忽视课程“质”的做法,是形式化的校本课程。

2.校本课程质量不高。一些学校校本课程既包括学科知识的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又包括多种“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和劳动技术等综合实践活动,有的学校甚至把学校制定的安全手册、行为习惯养成读本等作为校本课程,门类多,花样多,形滥神散。一些学校把处于一种随意和无序状态、培养目标停留在浅层次上的技艺训练直接作为校本课程,没有对其改造、规范和提炼。许多学校没有抓住学校的传统文化、地域特色、资源优势,课程特色不够突出,地方色彩不够浓厚,造成学校之间校本课程形式、内容雷同。

3.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参与率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渐行、渐思、渐修正、渐完善的动态过程,需要课程管理者(领导)、实践者(教师)和接受者(学生)不断讨论、论证、实践、提炼。校本课程开发不是结果,不是一人或几人的有形杰作,而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项长期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但就学校目前已开发的校本课程而言,大部分是分管教学的校长或教务主任主笔,音、体、美教师参与。如此的“开发”模式,不但不能体现集体智慧,保证课程质量,反而“课程”不被大部分教师理解,实施起来既没有积极性,又没有责任意识。

4.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意识不强。校本课程开发不仅需要学校内部开发,更需要合作开发,尤其是区域跨距小、资源互补的学校,合作开发不但节省时间和物力,而且可以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力,充分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许多学校为了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区别自己与其他学校的办学特点,想尽办法开发各种校本课程,忽视与其他学校的互动合作。

5.校本课程实施学科化。校本课程实施应灵活多样,可根据课程培养目标,采用课堂教学、学生动手实验、实地考察体验等方式进行,始终要“原生态”,真实鲜活。而一些学校套用学科课程的逻辑,以知识为中心,就教材教教材,造成新的“抓纲务本”,达不到为学生开智的目的。

二、问题原因分析

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很多,有历史的、现实的,政策的、观念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认识不到位。学校发展的灵魂和核心是学校精神及其文化品位。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挖掘、展现、改造并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实现特色办学。校本课程开发也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参与开发的过程中,专业素养会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更强,心态更阳光自信,校园生活更幸福。目前,不论是校长,还是教师对校本课程的价值和目的性认识不到位,把校本课程仅认为学校课程多了一门,把其开发过程仅看成学校、教师自编教材的过程,这样的认识使课程开发从开始就偏离了它的本意。

2.功利思想严重。教育是一个慢功,需要“熏”、“化”、“悟”,需要“慢火细炖”,如果太看重有形的、量化的东西,就势必违背教育本真。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功利思想,表现在校本课程开发上,一方面认为校本课程劳财费时,担忧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影响学生学科成绩,另一方面急于呈现教材,急于标新立异,为特色而特色,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不解决实际问题。

3.校长缺乏课程领导能力。一是缺乏专家型的眼光,缺乏大教育质量观。校长对教育的本真、教育规律的把握不是很准确,忽视了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健康幸福成长的教育实践活动,关注的是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成绩;二是缺乏独特的办学思想。从我市校长队伍实际情况看,充其量只能说大部分校长办学思想正确,而有独特办学思想的校长并不多,这是学校没有活力、没有特色的根本原因,也是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三是对校本课程本身不认识,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作用和意义缺乏深层次的理解。

4.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欠缺。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国家本位课程政策,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课程计划,不可能也不需要有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课程意识淡薄,课程开发能力无从谈起。同时,相当一部分教师新课程理念不强,穿新鞋走老路,怎么谈得上开发校本课程呢?另外,教师职业意识总体上看并不乐观,奉献精神、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同样是制约教师参与开发的现实困难。

5.校本课程管理不到位。教育行政部门承担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和指导责任,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一是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改革不到位,摆脱不了应试教育评价单一的量化、指标化思想,对评价过程的控制和评价结果的利用不尽科学;二是监督与支持不到位。没有建立课程开发监督与支持的保证机制,学校课程开发缺乏政策、方向的把关和引导,缺乏经费、专业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三是没有建立校本课程评价体系,这是造成学校课程开发困难和偏差的主要因素。

三、对策与建议

为了使已经启动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开发和实践活动更规范,更有实效性,更好地引领、带动其他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建议重视和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实施校长素质提高工程,增强校长课程领导能力。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长素质培训,引导校长掌握管理学常识,学习名家教育思想,树立大教育质量观和新课程理念,为校长课程领导储备知识和能力。特别要邀请课程专家就课程研究、计划、设计、整合、实施等进行专门培训与指导,促使校长挖掘学校潜力,弘扬学校优势。要建立“名校长”、“优秀校长”等评选激励机制,让校长体验自身价值被认可的成就感。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职业能力与水平。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向教师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及终身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知识,另一方面,学校应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建立教师校本培训机制,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推动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性研究。通过开展“兴趣小组”等课外实践或个案研究,固化积累经验,推出典型,加以借鉴。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推进方式强化教师课程意识,提高教师开发技能,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得更系统、更专业、更有特色。

3.加强校本课程管理,建立课程开发保障机制。一要通过高校、教研部门、校际之间的合作及专家指导,借助外力,帮助学校开发校本课程;二要创造条件,调动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学校要赋予教师一定的课程自,提供时间和相关硬件支持,补充开发经费,为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条件;三要针对学校差异分类进行经常性的指导与监督,引导学校开发出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第7篇

一、夯实基础: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校本课程实施队伍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力军。我校采用学科专任教师为主、学校教师全员参与的“双轨制”指导策略,抓住教师在校本课程中重新学习、自我锻炼的难得机遇,开展了四大系列培训活动:一是通过邀请专家来校讲学、举办骨干教师讲座、开展教师课程故事演讲等方式,促进教师对校本课程内涵的了解,树立崭新的角色意识。二是定期进行常规性和主题式校本课程教研活动,让教师在集“做、说、评、思”于一体的活动中形成富有个性的操作技术和研究方法。三是实施“请进来、送出去”的教师研训工程,加强与各兄弟学校的横向联系、纵向沟通,取长补短,开阔视野。四是通过小课题研究报告评比、活动方案设计大赛、展板设计评比等活动,为教师搭建校本课程展示、交流的大平台。

二、立足实际:寻求一条行之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之路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并实施的课程。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围绕学生与自然、与他人和社会、与文化、与自我的关系,以一轴(校本课程开发为轴心)三线(以学生需求为主线、以资源条件为主线、以学校办学目标为主线)进行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究,先后开发出三大系列10余门特色校本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梁祝文化、甬上风情、气象探秘、创意版画、魅力太极、巧手纸艺等。

内容形成序列。我们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从中年级到高年级初步形成了校本课程内容的序列,避免内容的无序和重复。

体现个性差异。校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如我校气象探究室、科技活动室、红领巾气象站联合开展气象科普系列实践活动,并以“气象七小活动”(小观察、小制作、小调查、小实验、小发现、小课题、小报告)为载体,分阶段分年级自主实施,实现由“小研究”到“大学问”的飞跃。

体现地域特色。我校根据本地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具体情况,挖掘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如“千年传说梁祝故事的变迁情况调查”“宁波市十大名桥的历史调查”“黄泥墙传说与康王下江南真实性研究”等。

三、狠抓落实:构筑一道校本课程风景线

加强组织领导。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学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教师都十分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由教科室分管,并成立校本课程教研组,全面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日常工作。学校将校本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开发校本课程需要的经费、人力和物力给予了充分的保障。学校选定骨干教师担任各校本课程的任课教师,科学管理,以典型带动群体,带动其他任课教师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倡导团体指导和协同教学,进而促进了校本课程工作从点到面,再从面到点,全面深入地铺开。

合理开设课程。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孩子最重要的产品。我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构建形成“开发潜能,弘扬个性”为导向的多元化课程运行体系,逐步建立起由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大类课程组成的“蝶变”校本课程,旨在培养有个性、有特长、有学力的学生。目前,我开发的校本课程以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优良的品德底色、强大的学习能力、出色的个性特长、自主的实践创新、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身心素质)为培养目标,开设四大类课程(基础知识拓展类、体艺个性特长类、科技兴趣实践类、地方传统文化类)共计51门。校本课程的开设既连续又有梯度,旨在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便于学生针对各自的特点灵活多样地选择课程。

确保课程实施。一是活动开展有序。每学期初,学校教导处对全新校本课程系列活动进行总体安排,并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各班按计划开展活动。二是研讨坚持常态化。学校坚持每月开展一次校本课程观摩研讨活动或班级公开汇报课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三是强化检查督察。通过随机推门巡课、抽查教师的备课笔记等方式,了解课时的落实情况和教师的工作态度;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活动的情况、内心的所思所想;通过对学生、家长发放问卷,调查了解活动开展的真实情况,以及学生和家长的参与情况、对活动效果的评价等,确保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的真正落实。

建设精品课程。我校校本课程的探索已有七八年历史。多年来,我们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打造一批精品课程。《梁祝文化探究》《气象探秘》《创意版画》等一批精品课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如《梁祝文化探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挖掘梁祝文化独特的自然美、艺术美、人性美优势和情、意、境的可感受性,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让梁祝文化走进校园,用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成功打造了梁祝文化的特色品牌。

四、大胆创新: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学生评价改革是校本课程改革的难点,针对以往只有活动、没有评价的情况,我校对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做了创新尝试。

课程评价实现制度化。本着整体性、多元性、过程性、激励性的原则,学校制定了《学生校本课程学分制评价实施细则》,规定学生每学年校本课程学分由考勤态度分(10学分)、过程评价分(60学分)与终结评价分(30分)三部分组成;平时加强对学生学业状况的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做好适时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同时对学生学业的结果进行评价,形成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内容侧重于实践展示性内容。

活动评价实现多元化。确立多元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实行多元评价, 做到公正、公平、真实。多元化活动评价主要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可以是个人自评、同伴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社区评价等。评价内容多元,学校组建了包括电子文本、展板、手抄报、黑板报、调查报告、故事演讲、汇报演出、小论文以及原创作品等多个项目的评价库。评价方式多元,学校开发了形式新颖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既有活动参与、活动记载、微信表彰等过程性评价,又有各级活动成果展示、课程评优等终结性评价。

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 挖掘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83-001

我校在新课程改革中,积极投入实践研究,就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而言,经历了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现就我们开发实践中的认识、体会作一个解读。

一、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

1.校本课程的真正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是开发的前提

校本课程开发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这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我们对其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而是兴趣性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的课程。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开发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2.将学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是开发的基点

近年来,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以课题研究成果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基础。既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又使教师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更快适应学校课程开发工作,从而实现课题研究的辐射功能。

3.把地方区域性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资源是开发的首选

地方资源包括:地方科普基地、社区单位、地方景观、地方文化等资源。近年来,我校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形成了一批德育基地、科普基地。震泽几个大型丝绵被厂成为了我们长期实践的重要科普基地。

4.把校内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是开发的重要途径

结合学校特色,充分开发校内优越的教学条件作为课程资源,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如利用校园宣传橱窗,展示学生活动成果,并在实践中编写出了校本教材――《太湖桑》《慈云被》。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为我们学校的学科建设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5.把学校的传统优势特色转化为校本课程是开发的长远规划

学校的传统与优势是特色校的象征,是长期办学取得的成果。课程改革启动后,我们挖掘学校多年科技教育成果,这些学校发展的成长资源成为了我们校本课程开发中对学生教育的活资源。

6.把活动课提升为校本课程是开发的进一步延伸

我校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依据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开设不同类别的学科类活动课,从中获得了不少经验。在系列活动中我们开发编订了《故事与启示》《调查与研究》《技法与展示》系列教材,这些活动的相互渗透、相互交织,达到了既发展个性又综合发展的目的。活动教材也成为我们今后课程设置的主要方向。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方法及途径

1.建立良性的领导管理与运行机制

为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组织机构,加强对校本开发的领导与研究指导。并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经费、设施及图书资料,使校本课程的开发顺利进行。

2.立足校本,调查研究开发环境,量力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只有在广泛考察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学校、家长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自我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展开,才能得到家长、教师、学生普遍的欢迎与支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社区的公共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网络等方面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估,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3.加强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我们要想使任何一个课程资源都能发挥它的最大功能,教师先进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的确定是发挥课程资源最大功能的关键所在。为此,学校通过两个方面加强校本培训。一是请知名专家到我校亲自讲学进行辅导,让教师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理论,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由学校骨干教师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的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

4.以点带面,逐步辐射,滚动式发展

在研究基础上,我校首先以《桑》《蚕》《被》课程的开发作为开发的起点,并纳入课程表,加强课程管理,做到有安排、有时间保证、有教师指导,并有检查落实。

三、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获得的体验

1.感受了师生的显著变化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我校教师、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也不断在走向内涵发展的道路,提升着学校的办学特色。

教师方面:提高了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完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了教师的精神世界。

学生方面:促进了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提升。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还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学校方面: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

2.学校课程显示了成效与活力

几年来,校本课程在我校已经成为学生们喜欢的一门课程,他们已经把校本课作为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习兴趣的一个渠道。当学生们跑来问老师:这周我们的调查主题是什么?是不是需要准备一些上课材料等等,一切都会让大家意识到,校本课程已经在我校生根发芽,真正地显示了它的成效与活力。

3.教师间合作密切,学科整合更具科学化

我校的课程改革特色是“借助地域特色培养学生科技素养”,为了使每项内容都有活力,我们提出了手拉手活动,从一定意义上使我们的学校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让每一个学科都不再孤单,整合的结果是让学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四、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清醒地看到,任何课程开发策略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无论是校本课程开发还是国家课程开发,都不可能解决所有的课程问题,它们都各有优势,又都各有局限。

1.学校制度建设虽然可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外部诱因与动力,但也容易造成忽略学校的资源条件以及教师的意愿与能力的弊端,使校本课程开发仅仅沦为一种变革的口号,难以在学校扎根。

2.校本课程开发就是编写教材,理念上仍是一个极大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