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建设汇报

校本课程建设汇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校本课程建设汇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本课程建设汇报范文第1篇

一、着力文化,提升课程的理解力

我们不能就课程建设课程、以学科代替课程,更不能仅仅用教材来落实课程,而是要让课程走向文化。这种文化首先体现为课程内容对文化的选择和重组,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既有民族性,也有国际性,既有传统性,也有现代性,还有校本性。建设好初中课程还要创设浓郁的课程建设、管理的氛围,从理念、意识、实施过程、评价考核诸方面形成浓郁的课程氛围。我们着力于“三个变”来建设课程文化。

1.变学科意识为课程意识。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化,但是无论是学校校长,还是一线老师,包括教育行政以及教科研部门,不少人还是停留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学科意识,甚至仅关注课文(章节)层面,尤其是初中面对中考升学的压力,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教师,很多人缺乏课程意识,缺乏课程的规划力,缺乏课程的开发建设力。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提出了从学科意识走向课程意识,不能被繁茂的枝叶遮住视线而忽视了森林的存在,要“既见树木更见森林”。我们要求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要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研究者,将自己融合到课程体系中,研究探索,引领学校的课程建设;着力抓好教研员的课程领导力,要求教研员提高课程的理解力、规划力、指导力,成为区域课程的领导者;引导教师转变课程观,认识到初中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作为老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变关注学校为关注学生。初中教育要以人为本,把人的成长放在第一位,维护人的权利,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珍视个性和创造力。因此,在课程转型中,我区初中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等方面,力求以生为本,由关注学校转变为关注学生。特别是在校本课程建设、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中,做到目中有人,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三关注、两融合”为原则构建特色课程,即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关注教师的发展、国家意志和学生意志的融合,学校意志和学生意志的融合,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项目、富有特长的教师、地域经济文化资源,对各级各类课程进行整合,组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彰显办学特色。

3.变单一为多元。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其发展的需求也是多样的。课程的开设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我区各初中努力丰富学校的课程内容、形态等,使学校的课程逐步从单一走向多样,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与丰富性,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个性发展提供适性的资源。首先,开发的对象多元,有不少的课程来源于学生、家长的提议,有的课程则是由家长自主开发的。其次,课程的功能多向,以校本课程来说,就有研究型、拓展性、实践性等等。第三,课程的形态多样,譬如我们整合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等方面的课程,就有文本(教材)和非文本,嵌入型和延伸型等等。

二、着力整合,提升课程的实施力

初中的课程转型,我们突出了整合的策略。整合也称为综合,是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形成更好的效益。我们理解的整合,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核心理念,也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重要策略、模式,还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一种教学过程。

1.课程内容的整合。首先,我们积极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引导学校把学生的经验、兴趣爱好等作为课程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国家课程的实施中,采用“两基于”来开发课程资源。一是基于学生的问题和兴趣。“问题即课题”,我们努力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探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沿着“产生疑问—形成问题—提炼课题”的程式,将学生的所思、所困作为活动的主题。二是基于校园资源。各初中从校内资源的开发做起,尽量做到就地取材,特别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校史作为课程资源的作用,同时与学科课程整合,挖掘学科课程的资源,创造新的教材资源,打通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的教学,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其次,校本课程建设整合开发资源。“校本课程是学生呼唤出来的”“教师的一个特长就是一门课程”“身边的一个资源就是一门课程”“一个社团就是一门课程”成为我区初中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和策略。我们承担了江苏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整合理念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着力研究校本课程,自2006年起组织两年一届的初中校本课程评比,推出了一批典型,其中《漏窗艺想》《龙南陶》等6本研究型校本教材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2.人力资源的整合。人力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人力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譬如,综合实践课程指导教师的配备是这门课程实施的难点,我们通过整合来保障、丰富人力资源。一是人人为师。充分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潜力与能力,尊重和发挥教师的兴趣、特长,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之中,校长也不例外,一些学校还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心组,配备各学科教师,为学生的活动提供知识、技能的指导和帮助。二是骨干引领。要求学校至少配备一名骨干引领教师,对本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目的、方式、时间、内容步骤、总结与成果展示等有具体的预设,规范并落实好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一些学校还为骨干教师建立了个人工作室,把研究、引领结合起来。三是学生互教。让学生带学生,做指导老师,探索了多种学生互教的方式。有展示示范式,老生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给新生以启发;有指点迷津式,新生请老生参与研究性活动,在关键、难点处给予帮助;有评价推动式,新生进行成果阶段汇报或者结题时,请一部分老生为评点“专家”等等。此外,我们还通过各种途径聘请校外人员为指导老师,解决某些专业指导教师缺乏的困难。

3.价值功能的整合。课程是学校的重要因素,其价值功能也是多元的,在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我们通过整合,把课程与学校特色建设整合起来。特色学校建设是我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亮点,走向课程是特色建设的牛鼻子,因此,我们加强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项目、富有特长的教师、地域经济文化资源,对各级各类课程进行整合,组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彰显办学特色,使特色建设与校本课程建设比翼齐飞。如开发区实验初中以教师专长开设了藏书票、串珠、中国印、中国结等近30个工作坊,命名为“百工课程”,既成为学生选择的“超市课程”,又彰显了学校“活力教育”的特色。

三、着力机制,提高课程的领导力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领导应成为“课程领导”,即由行政管理者成为专业权威,成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先行者与引领者,在这样的平台上,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才能真正高质量地、有效地得以实施与运转。当然,作为教育行政、教研科研部门的人员,首先要增强课程意识,成为课程的领导者。我区把对初中课程的领导定位于为初中课程建设保驾护航,进一步促进了初中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1.改革升学制度。考试升学制度一直是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的“紧箍咒”。为了引导初中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引导教师、家长、社会转变教育观、升学观和质量观,改善初中学校均衡发展的生态环境,我区对中考招生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初中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给初中教育松绑。2002年至今,我区将90%的指标分到各初中校。在此基础上,2005年又对中招制度进行了改革,试行优秀初中毕业生免试进入热门高中就读的办法,占比已达10%,为各初中松绑,有效地促进了初中素质教育的深入,尤其为课程推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改革课程评价。我们加强了对学校课程建设的考核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上,我们提出了“六个一”的要求,即一名课程负责教师、一次成果展示、一本成果集、一个课程实施方案、一个课时保证、一个专题网页。我们在控制、取消初中所有学科竞赛的同时,特批初中研究性学习展评和学校研究性学习成果集评比,每年一次,助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我们还变“以教论教”为“以学论教”,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传统的对课堂教学的优劣评价集中点更多的是在教师身上,教师课堂表演的成功单方面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优劣。为改变这一局面,我们把“以学论教”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指标,把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做到“四个转变”:一是换一个角度,关注学生,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评价;二是挪一下位置,观察学生,从能观察学生的视角听课;三是变一下指标,情感为要,从学生的情绪情感去确定指标和权重;四是寻一个境界,和谐关系,从实现师生教与学的交融上确定价值取向。

校本课程建设汇报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美术教育

近年来,随着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珍视本土优秀民间美术,并将其拓展为可资利用的美术教育资源,已越来越受到学者和美术教师的关注。从调查的情况看,许多小学教育只注重语数等主科的学习,习惯于只盯住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漠视或忽略了艺术教育。在推进艺术教育方面存在的认知上偏差,是美术教育发展滞后于其它学科的瓶颈。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本土民间美术进行美术教学,探索开发小学美术的校本课程,已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以漳州民间美术为例,就如何融入小学美术教育与实践,作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1 民间美术融入小学校本课程的意义

漳州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自唐代陈元光建漳以来,中原文化与民间美术在这里积淀、变异,并辐射至东南亚地区及中国台湾。多项闽南民间美术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先后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已成为美术界专家学者研究与收藏的艺术珍品。也是宝贵的学校民间美术教育的资源。目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政府加大了对民间艺术的重视、民间艺术又得以恢复和光大。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为民间美术进校园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如,木偶头雕刻、布袋戏、木板年画、漳浦剪纸、竹马戏等民间艺术文化,一直深受闽南民众的喜爱。又如,闽南土楼文化及其民俗艺术活动,作为地方特色的一张文化名片,已越来越多的吸引中外学者与民众的兴趣。将本土民间美术融入美术教学,构建文化遗产的教育保护、传承机制,开展民间美术教学实验,已势在必行。一方面,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情趣与爱国主义情怀,更大的提升学生的乡土情结和学习美术的兴趣。另一方面,从美术教育的视野去探索校本课程,从少年儿童开始,培养保护优秀文化的教育,让民间美术最大程度的回归民间,也更具有其深远的理论意义。

2 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目前,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除市直重点校外,许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大多还存在以下美术教学的瓶颈问题,以至影响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

2.1 缺乏对美术校本课程建设的高度认识

由于美术教育不是主科,因此在日常的办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许多学校无法配备美术设备、多媒体教室等专用教室,由此影响校本课程的建设。

2.2 缺乏系统的本土民间美术校本课程

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学校要重视,教师要投入民间美术的了解和备课,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否则,很难推动艺术教育真正进入课堂。

2.3 缺乏本土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相联系的美术活动。

学习传统民间美术,弘扬本土优秀的民间美术,没有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没有民间艺人参与的文化活动,将失去其传承优秀文化的意义。

3 构建富有特色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与应对策略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美术教育特色课堂教学,构建富有特色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因势利导,开启校园文化全新格局的认识。

(1)引导全面认识美术教育。学校应开展学习美术教育教改讨论,营造良好氛围,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优秀民间美术文化及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体现了闽南文化和历史价值,凸显其具有现代美学和艺术魅力,民间美术校本课程,是融入小学美术课程极好的学习内容和家乡艺术欣赏课程。

(2)不断提升教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学校应该组织教师学习民间美术,编写民间美术校本教材,教学大纲,整合课程资源。通过开展美术教育教改教研活动,教学相长,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能力、专业能力。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开讲座、办展览,丰富校园文化,激发教师开展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开启校园美术特色文化全新格局。

3.2 联系实际,开发闽南民间美术校本课程

(1)建构小学美术课程校本课程的教育目标。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文化,也是对生活最朴实的追求,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最深刻的思想理念和文化内涵。民间美术校本课程应与闽南木偶、布袋戏、土楼文化遗产等民间美术有机的相融合。加强对小学学生的文化遗产、民间美术保护传承的教育,重新激发我们对本土民间艺术的热爱,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共识,提高少年儿童民间艺术素养、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开发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校本课程要注重结合小学教学实际情况和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扬学生熟悉、兴趣,有本土民间美术特色、取材方便的长处,避小学缺乏专业教师、缺乏多媒体设备和美术道具的短处。把本土民间美术形式、内容加以选择、整理,丰富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既有课堂泥工、剪纸、泡沫雕刻的手工形式,有木偶脸谱、木板年画、土楼风景等的绘画学习内容,有走出教室写生大自然、画山、画水、画家乡的内容。也有描绘家乡民间民俗活动的创作画。根据教学的需要,还可组织民间艺人传承人进课堂授艺、表演“绝活”,举办民间美术展。校本课程应与民间美术有机的相融合,教师要结合闽南文化,探讨民间美术传承的教育形式,开发与小学实际的美术相辅的校本课程,

3.3 创建平台,探索美术校本课程相联系的美术活动

(1)成立学校美术教育研究会。特色校园文化平台的构建,关键是教师,美术教育研究会抓手在队伍建设,学校要将美术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总体规划中,通过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立美术教育研究课题,有序推进美术教研的深入开展。为师生创设了施展艺术的空间, 弘扬民间美术文化,营造校园浓郁的文化氛围。

(2)造就一支美术兴趣的学生骨干队伍。让兴趣美术的学生带动更多的同学参加学校的宣传工作,教师学校还应该多组织师生参加学校、市、省、全国各类艺术选拔竞赛,多给予师生展示的机会,并通过美术教学成果汇报展,加强与报纸、电视台等多种渠道的投稿进行宣传,通过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把美术教育打造成校园文化富有特色的品牌。

(3)开展学校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丰富美术的第二课堂活动,延伸弘扬民间美术特色教育的校园文化,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土优秀文化,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精神,营造师生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普及、提高青少年儿童保护文化遗产及民间美术的意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对民间美术的乡土情结与爱国主义情怀,将起到其他领域不能企及的特殊作用。

4 结语

校本课程建设汇报范文第3篇

自课改以来,金川总校本着“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办学理念引导各校通过大文科环境建设、书香校园创建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效课堂建设活动助推课堂教学的多元化转型;德育课程化建设活动增强活动育人实效;数字化校园建设拓宽知识视野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各校积极开发地方、学校校本课程完善学校课程结构等工作。通过一系列管理促效能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今天,我重点结合课改以来龙门学校在完善课程建设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构想及开展的工作向各位领导,同仁进行汇报交流,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点鼠标)

一、对新课程培养目标转变的理性认识。

新课改理念的落实重点在于学校、老师对《新教材课程标准》的学习、理解并落实到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目标的制订从过去单一的知识技能转变为新课标所要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多数学科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数学和信息技术是四维目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目标的多元化体现在课程结构,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六个方面。(点鼠标)

在课程结构方面: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在课程功能方面: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在课程内容方面: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课程实施方面: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课程评价方面: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在课程管理方面: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功能。

通过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促课程转型,将具体的三维目标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的融合到一起,更好的发挥教育的服务功能。(点鼠标)

二、对学校课程建设的具体实践。(限于时间,学校具体的课程建设简单汇报,只选取部分课程的案例情况说明)

(一)以高效课堂创建力促学科课堂教学转型的国家课程建设。

自课改以来,我校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以“一案五步”高效课堂建设活动为抓手,( “一案”是指:导学案;“五步”是指“展,学,议,导,测”五个环节。)实现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力提升的多维教学目标,并逐步渗透落实。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中蕴藏的教育资源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点鼠标)

(二)以强化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学校文化课程建设。

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学校定期更换校门口文化宣传栏,加强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愿景、培养目标等内容的了解。楼内走廊和大厅制作了文化牌匾,各班制作了班级阵地建设宣传栏,定期更换校园宣传栏内容,并通过学科周,读书节,学习园地评比等活动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点鼠标)

(上面是一些校园,班级文化建设,学科周活动,读书展示活动的图片,学校分学段编写了经典美文诵读校本教材,利用晨颂,午颂时间组织学生阅读。)

学校通过大文科环境建设活动积淀了浓厚的文化育人环境,通过学生对古今中外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成果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取向,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点鼠标)

(三)以行为规范养成、夯实过程管理的“4211”管理课程建设。

(“4”指“龙门学校四项规范”,“2”指“两个教育月”,两个“1”分别指学生自主管理和“一助一”合作小组)其中“一助一”活动由学生之间的“一助一”和师生“一助一”两种方式。其中师生“一助一”活动已实行三年,先在初中毕业年级确定帮扶对象,为每一位校领导和中层管理人员分配帮扶对象,每周至少两次交流谈心,了解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引导和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困难,树立学习信心和良好习惯的培养。(点鼠标)

(略停)上面学校为各班制作的四项礼仪规范宣传板,下面是两个教育月活动期间组织的一些活动。(点鼠标)

(四)以系列化活动提升仪式教育质量的主题教育课程建设。

1.升旗仪式及国旗下讲话。

学校升旗仪式国旗护卫队从小学高年级学生中选拔。学生由品学兼优或综合表现进步明显的学生组成。升旗仪式由小学高年级各班轮流主持,以展示、锻炼学生为主。每周都安排有不同主题的国旗下讲话,班级管理点评,国旗下荣誉时刻表彰及颁发班级流动红旗等环节。 (点鼠标)

2.传统节日和纪念日教育活动,内容主要有: “学雷锋,树新风”系列活动; “清明节”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父亲节、母亲节及教师节开展的以“感悟、感动、感恩”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中秋节、国庆节庆祝活动;建队节及红领巾艺术节活动等。同时,结合国内外重大事件开展的纪念教育活动。如:近期组织学生收看天宫二号飞船发射现场直播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知识创新和我国航天科技事业取得的进步,进而激发学生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学习的激情和民族自豪感。(点鼠标)

3.主题班队会、夕会课程。

夕会先由学校统一组织,对管理检查中各班表现突出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及时点评,再由班主任组织对当天学生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学校主题班队会是在通过研究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成长背景、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完善了德育序列化内容。并按学期分年级确定由浅入深的十八层次二百九十步的主题教育,确定每周班队会活动主题,逐步渗透德育教育内容。

学校主题班会校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转变:它要求班会主题集中,源于班级实际,目标多元、具体。在组织形式上不是以直接的方式来告诉学生要怎么做,而是让他们参与整个过程,更多的从具体现象,情景回放或实际体验等环节,通过学生对具体现象的看法引起学生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最终达成与目标一致的教育效果。通过过程的转变提高了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龙门学校序列化主题班会校本教材》经过近三年的反复使用、修订,已定稿打印。  (点鼠标)

(五)以培养个性发展,改善校内外育人环境的活动类课程。

法制、安全教育类课程:    家校联系课程:(略停)(点鼠标)

3.以“2+2”活动为主题的活动类课程。(略停)(点鼠标)

4.校内外实践体验课程:

在实践类活动中,要充分挖掘活动中潜在的教育素材增强教育效果。除了常规的活动过程要求及安全教育外,还要有意识的注重学生“五种能力”的培养,即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点鼠标)

例:14年龙门学校组织了六、七年级学生矿山公园远足实践活动,当时金昌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考虑到参加活动的学生没有亲历矿山公园的建设。本次活动设计重点是教育学生通过对矿山公园的建设变化历程的了解和学生对景区不文明现象的认识。增加对金昌发展史的了解和爱护家乡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通过具体活动要求,学生在参观活动中就会养成认真观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具体的如:在活动要求第六条:观察和分析景区管护中的疑难问题,为减轻景区管理难度提一些合理性建议和解决难题的方法。学生在班级的分享中就提到:学校可以成立志愿者小分队,利用周末时间分批到景区宣传文明参观的相关知识,提醒游客自觉遵守景区相关要求,做文明游客;成立景区不文明现象曝光台以加强警示教育;主要景点安装监控,并对破坏公共设施、乱涂乱画等不良现象在经济上进行处罚、通报单位等措施严肃处理;让本地违反规定的游客承担景区志愿者劳动,让他们认识到维护公共环境秩序是每个市民应尽的义务;在游客比较集中的区域增加垃圾桶和提示牌等等可行的建议。还有许多同学在分享中提到要认识到不文明现象对城市形象,环境等的不良影响;是对环卫工人劳动的极大不尊重;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时刻提醒自己做文明市民,不让这些不文明现象在我们自己身上出现等等。应该说这样的教育方式比老师的直接说教要深刻很多,也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点鼠标)

三、对学校课程建设的未来展望。

1.学校课程建设要体现各校管理、学生发展需要的特色。

特色学校建设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特色课程建设是特色学校建设的主要途径,通过特色课程建设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和学校独特的育人特色。就目前龙门学校的情况来看:进一步增强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思想的家校共育课程,校园足球课程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科技类课程的开发建设就很有必要。

2.学校课程建设要有科学的评价机制。

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过程需要科学的论证。要建立不同学段课程的科学评价标准,确保各学段课程的有序推进。学校不能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的方案、内容、效果等进行科学的评价。往往是罗列一大堆评价指标通过学生反馈、教师自评与互评这样的量化评价,忽视了最应体现的学生实践活动中真正的体验感受和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的培养。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无法保证,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点鼠标)

3.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强有力的校内、外力量的大力支持。

校本课程建设汇报范文第4篇

一、“鲜活”文化提升学校发展品位

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纬五路一小积淀和升华办学传统,对学校教育和发展产生了新的哲学思考,以生命教育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将学校特色定位于“鲜活”二字。

“鲜活”教育,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倡导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是鲜活的“生命活动”的过程。学校以“让教育成就鲜活生命、让学生拥有七彩童年”为育人目标,逐步形成“诚实、团结、文明、勤奋”的校风。近年来,以“鲜活”特色之匙开启学校发展之门,坚持内涵发展,致力于构建丰富多彩的“鲜活”课程,打造自主灵慧的“鲜活”课堂,培养阳光自信的“鲜活”学生,成就睿智激情的“鲜活”教师。

二、“鲜活”课程革新创生七彩世界

2011年,金水区教体局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通过课程建设,初步形成具有金水特色的规范、高效、情智共生的课堂文化和多元、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推进校本课程精品化、品牌化实施;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课程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纬五路一小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学生需求等因素,设计了《课程建设规划》,确定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实施原则、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评估机制、保障措施等内容。重视“以校为本”,针对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资源做了详细的归纳和分析;立足学校文化体系,将“鲜活”教育理念贯彻到学校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构建丰富多彩的“鲜活”课程。

一方面加强教师课程方面的专业培训,另一方面组织成立了“五一教室课程中心”。“五一”首先c学校的简称“纬五一”相一致,同时也赋予其具有实践操作层面的内涵,即要求每个教师寻找一个伙伴、开发一门课程、写好一个案例、立好一个课题、实现一个目标。

学校强化三级课程管理,提升课程品质。以《金水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为课程蓝本,开足开齐国家课程,推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开足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校本课程分为五大门类,即阅读与实践、数字与创新、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科技与生活。开发了必修校本课程6门,选修课程48门,特色及活动课程29门,分领域实现课程的整合与延伸。

三、“鲜活”课堂转型涌动生命活力

学校秉承“传承精细化服务管理、创新特色化教育教学”的工作理念,以倾听师生心声,做好服务为核心,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深入落实“鲜活”课堂、完善“鲜活”课程建设,以期达到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育人质量的稳步提高。

学校着重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开展35岁以下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三年内做好青年教师入岗三步走:第一年上好随堂课,第二年上好观摩课,第三年上好优质课。在此基础上,发挥各级名师、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辐射开展名师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深化落实学校“鲜活”课堂的文化形态,进一步完善提炼学校课堂文化形态的教学流程。

学校的“五一工作室”,组织师徒结对。以“你我同行,共育鲜活生命”为活动主题,共有28名青年教师与经验丰富的各级名师、骨干教师结为师徒。每期以师傅上好示范课、徒弟上好汇报课的形式开展。提倡每位教师反思个人教学特点,提炼形成个人教学风格的同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明确个人教学特色,形成教师文化。上学期,每位教师反思个人教学特点,提炼形成了个人教学风格。

四、“一校一品”提升学校“鲜活”品质

学校结合本校的育人目标,致力于通过“一校一品”建设,发展学生特长,彰显学校特色。根植于本地区传统文化底蕴,立足学校人文素养,综合学校环境条件,构建自我品牌或鲜明特色发展。结合金水区开展校园体育艺术教育活动,促进体育艺术教育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使学生在学业周期内实现“体育、艺术2+1项目”的目标,从合唱素养、扇面画、武术三个方面,通过社团活动、校本课程、活动课程等途径给予学生成长的空间。

1.金莺合唱,唱响世界舞台

合唱是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教学形式,在小学开展合唱教学,对学生审美感知的培养、审美情感的丰富、审美想象的发展、审美理解的深化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的合唱课程以金字塔的形式发展,已经成为了学校的一个品牌。

学校将合唱素养课程进行归纳整理作为必修课程,具备完备的梯级校本教材,形成一至六年级校本课程。低年级以合唱素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歌唱能力的教学为主,中年级以提高合唱表演能力和乐理知识及相关文化、心理等人文课程的教学为主,高年级以加强合唱综合能力的拓展型教学为主,以微课程形式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在音乐课前进行五分钟合唱素养的教学;在六年级专设40分钟合唱课程,对学生进行拔高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相互理解、互相合作、服从指挥的思想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而且通过介绍祖国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品,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演与唱,亲自体验这些精品的光彩和艺术价值,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学校成立苗苗合唱素养班和金莺合唱表演团,在全校范围内吸收素质和能力高的学生加入社团进行梯级特长培养。通过社团的知识与技能、心理素质、艺术修养、社会实践四个方面的课程,系统地训练培养学生了解并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技巧,使其形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心理素质、读谱识谱的能力及艺术表演能力,最终形成歌唱表演的良好自信心和合作协调能力,情操得到净化,情感得以升华。

2.扇面作画,绘出中华文化

中国历代书画家都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或为他人收藏,或赠友人以诗留念。引领学生了解扇面文化的独特之处,可以使其在感受扇面画独有的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时,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因此,学校开设了“扇面画”校本课程,引发了学生们学习热情空前的高涨。

经过多年的尝试探索,该课程的形式和表现手法更加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它将儿童画、线描、剪纸等课堂学习的内容融入到“扇面画”的教学中,使扇文化得以传承;坚持与课程实施、美术活动、课外活动、学生综合评价相结合;活动内容、实施方法力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申报选项要将学生的喜好和乐趣放在首位,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根据“因地、因校制宜”的原则,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扇面画”校本课程不仅唤醒了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的喜爱,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吸引着众多学生的加入。

3.武韵红扇,武出强健体魄

“一校一品”根植于本地区传统文化底蕴,立足学校人文素养,构建自我品牌,所以这个“品”,既是品牌,又是品位。

学校以“纬武经文・知行合一”的体育理念为指导,大力推进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以“武术进校园”为主要内容,发展武术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才学与体力兼备(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强健体魄)的阳光自信的“鲜活”学生。学校开展了主题为“武动校园”的大课间活动,自主开发了活力热身、少林武术、扇“武”齐鸣、技体合一、扇韵悠长五个各具武术特色的活动环节,科学设计,环环相扣。以太极功夫扇为主的扇“武”齐鸣环节,使扇子的挥舞和武术的运动技巧有机结合,内容载歌载“武”、丰富新颖;技体合一环节是技能和体能的双结合,既有“仰卧推起成桥”“雁翅平衡”等技能训练,又有俯卧撑、立卧撑、单手撑等体能训练,一个环节下来,学生满头大汗、心率达标,真正达到了锻炼效果;“扇韵悠长”是放松操环节,结合了瑜伽的拉伸、太极的绵延,修身、养性,在优美舒缓的轻音乐中学生的身心得以最大限度的放松,肢体得到舒展。

学校目前不仅仅是将“一校一品”建设纳入课程范畴,还致力于突破创新,制定科学的学生体质发展机制,通过品牌项目的训练,形成金字塔式的发展层次。底层是解决最基本的普及与健康的达成,顶层是品牌项目的精品实施和特殊人才的培养推荐。如何推动学生从底层向顶层发展,就需要一系列的评价机制。W校以“武韵红扇”为主题的品牌项目,正在建立学校自主标准的“武术段位制”(段位制分为六段),设置了学生技能掌握程度的量化等级。这个等级的确立,既是以校为本,又是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为本。学校鼓励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级打段,这一过程既能够实现体育的育人目标,又能够体现体育课程评价的有效性。

五、总结

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在金水区教体局的直接领导下,纬五路一小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在“一校一品”建设中“品”出了特色,“品”出了校风。

校本课程建设汇报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教育;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制度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5-0004-03

自2009年秋季,河北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以来,河北省教科所成立了课改工作指导小组,在认真研究有关政策和各地经验的同时,深入到各市教研机构、普通高中学校,广泛开展调研视导工作。两年多以来,调研视导了200多所城乡普通高中学校,覆盖全省11个设区市、110 多个县(市、区)。每到一地,调研组通过听取学校汇报、开师生座谈会、听课、查阅资料、参观展室等形式,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整体推进情况,包括学校组织机构、制度建设、总体课程设置情况、选修课开设情况、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情况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对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情况,如专任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对学科教育资源的整合情况、课堂教学形态的变化、师生角色转化等做了深入调研。

调研发现,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对实施新课程的意义和目标任务都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高中课程改革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统筹和部署。各高中学校为顺利推动课程改革,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师资培训等方面都做了调整和完善;在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设置上有了初步的设想和安排,大部分学校装备了通用技术教室,抽调了专职教师,从硬件上、师资上基本能保证通用技术课的开设。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结构、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科教材把握较为准确,在一定程度上稳步推进了新课程的实施。更为可喜的是,有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在整体谋划高中发展、积极探索办学模式多样化、突出特色办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种办学思想符合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要求,符合国家大力倡导的发展特色高中的办学思路。有些区县一中、农村中学、城市普通高中的管理者和教师能够深入学习,认真钻研,敢于创新,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他们认识到这次课程改革是谋划高中发展的良机,认识到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中具有实质意义的环节,办学目标明确,工作思路清晰,从校园文化、制度管理、学科课程建设、校本课程研发、课堂教学模式、学业评价改革、校本教研等方面都有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开始显现其蓬勃生机,教育教学成果显著。毋庸置疑,这次课程改革创造了一批勇于创新、特色鲜明、发展全面的高中办学典型。

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有些高中学校的管理者把课程改革等同于课堂教学改革,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不清晰,导致了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在一些方面并未落到实处。如新课程方案的制定并没有结合学校实际,导致运行起来困难重重或流于形式;在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的落实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机制;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考虑到升学率,仍过分增加高考科目的课时,压减选修课的内容安排,没有体现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个性化;课堂教学力图通过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但也遇到一些困惑,如导学案问题设置、训练内容是否科学?是否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学业评价上,基本上仍是以考定分,过程性评价缺失;校本教研仍在低层次、低水平徘徊,缺乏专业引领,等等。

一位自始至终参与课程改革的专家说过:“没有困惑、苦恼、甚至彷徨,说明改革还未真正起航;没有问题和挑战,说明改革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争论、甚至反对声,说明改革还没有触及问题的要害。”引起强烈关注,激发激烈的辩论,恰恰说明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1]高中课程改革在河北省一路走来,出现问题、遇到困惑都是正常的。作为参与课程改革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努力探索实施课程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一、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是高中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理念对教育教学起着指导和引领作用。大力推进高中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高中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中教育课程体系,是一场攻坚战。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中课程改革绝不只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只是课程内容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高中教育的全面改革。我们需要在本次课程改革中,组织学习与培训,开展反思与讨论,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只有实现理念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从而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只有理念转变了,才能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融入到学科教学中,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才能真正达成。在对广大教师的培训中,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的培训,更加要注重教育理念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要进行审慎选择,强化教师的课程研究能力。

二、借助高中课程改革,重新构建学校的各项制度

高中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为保证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高中学校要在不断完善学校常规制度的基础上,着力研究新课改形势下的制度建设,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前副司长朱幕菊所说的,“课程改革到深处是制度”。高中学校要重视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形成学校特色的课程管理新体系,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应重点建立健全高中课改研究例会制度、校本教研制度、高中课改总结交流制度、高中课改档案管理制度,开展学生发展性评价和教学质量监测研究机制、完善和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关注教师队伍的建设,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切实完善和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机制。

三、强化校本教研机制,深化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一项需要通过持续研究与实践来不懈推进的教育内涵发展的工作。为更好地帮助广大教师实现课改理念到教学行为的转变,需要校本教研机制的有效跟进。校本教研有利于校本活动的整合,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创建,有利于教研形式的改善,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对学校的发展意义重大。校本教研活动的范围既可以是在学科内、学校内,还可以打破学科界限、学校界限甚至区域界线,根据需要组建各种活动团体。实践表明,校本教研已经成为促进全体教师通过开展研修和实践,增强自身专业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机制。在校本教研中,教育实践研究和教育理论研究缺一不可,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必然选择。

教育实践研究是校本教研的核心和重点。它是教师、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主要依据现有人力、物力、信息资源的优势,为解决教师、学校在教学及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而开展的研究。

教育理论研究是校本教研的提高和升华。它是以学校资源为主要依靠,针对学校各项问题,以课题研究方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提倡人人参与,教师即研究者。理论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四、提高办学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力军,各普通高中要把学校建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资源,建立健全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通过依托专家引领、骨干教师带动、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以及教师的自我反思,努力营造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和健康有序的教研文化,更好地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成长。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应适应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培养要求,采取“导师制”、培养学科带头人、打造名师等方式,创建多元培养和发展的模式。

以校本教研为主导,融教学、教研、培训于一体,引导教师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途径,努力实现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要制定清晰而明确的激励机制,力争在短时期内,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五、研究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指出:“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同时,大力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充分利用职业技术教育的资源,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2]校本课程的开发做为高中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是建设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新课题,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研发可以使地方和学校真正拥有选择权,使学校能够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应定位于:立足学校实际、构建办学特色,挖掘教师潜力,利用一切资源,满足学生需求。高中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作为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精心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因地制宜开发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力争做到校本课程常态化,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彰显办学特色,增强办学活力,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六、找准学校发展定位,明确办学思路

制约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最大障碍因素仍然是分数,对高考分数和高考升学率的过分追求,严重阻碍了高中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高中教育”部分明确提出几点:第一,今后高中的发展是多样化发展;第二,要特色发展;第三,全面发展和有个性的发展[3]。因此高中教育要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必须坚持多元评价的方法,不能单纯以高考升学率作为判断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升学率只是一个结果,而不能作为唯一的目标,传统的“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无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全面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就必须避免“同质化”倾向,走多重内涵发展的道路。例如,可以尝试与职业高中联合试行“2+1”模式的新型综合高中教育,探索形成高中教育“立交桥”模式;可以在总结我国以外语、艺术、体育等为特色的高中学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阔特色高中办学思路,创新特色高中;还可以凭借独树一帜的校本课程,确立特色课程建设在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中的主体地位,等等。高中学校要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师资水平、学生基础、需求各异的现状,努力创新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寻求多元优质发展的办学思路。

以2012年高考作为标志,河北省首轮高中课程改革即将完成。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凭着义无反顾的探索精神,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来体验课程改革带来的疼痛和喜悦。在教育实践中会面临很多困难,遇到不少问题,但是所有的困难和问题必须经历之后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必须靠我们不断的实践探索,找到适合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才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课程改革是个历程,是个逐步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创新的乐趣,我们要将课程改革做为一项事业、一种追求,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叶 渔.立此存照:媒体中的课程改革十年[J].基础教育课程,2010,(1~2):4.

校本课程建设汇报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职 学生社团 课程化 推广价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13-02

中职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建设具有独特创造性,符合学生成长成才基本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到社团活动课程制定与落实;从社团活动课程资源整合,到打造品牌社团,都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众多推力。中职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可以让更多中职学生获得自由、个性、健康成长。加强中职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建设,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诉求,与学校发展方向相一致,具有极强社会效益性。规范中职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建设,规范学生成长成才教育行为,能够创造更为丰富的社会教育价值。学生社团活动纳入课程化管理,是一种创新实践。成功的社团活动课程实践,自然造就更多成长成才机会,可以让更多中职学生矫正成长方向,增加更多发展选择,为将来顺利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社团活动课程建设推广的基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最优质推广资源赢得相关市场。规范社团活动课程管理,制定课程执行相关制度,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制度条件。

(一)社团活动课程规范化管理

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之后,课程安排设置与管理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为确保社团活动课程顺利展开,学校对社团活动课程进行统一设置和安排。首先是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场地、定内容、定计划。每一个学期,从开学后第三周开始,周三下午的第六、第七节课和晚自习时间,为社团固定活动时间。其次是场地使用,因为学校场地条件有限,本着一室多用原则,适当调配。其三是活动内容设计,由具体社团活动课程辅导教师和学生共同选择。其四是课程执行计划设计,也是由学生社团和相关辅导教师共同协商制订。

社团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管理,学校给出了具体要求。第一,专业辅导教师要认真备课上课,并开展相关教研监督检查。第二,对社团活动课程执行情况进行相应考勤,并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到学校。第三,选择相应形式展开,定期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第四,定期进行专题研讨,探索社团活动课程建设规律,提升课程执行效果。

(二)社团保障制度化管理

学生社团活动课程执行过程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驾护航,社团活动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专业课程一样,都需要有相应的关联制度给予监督辅佐。准入制度、考勤制度、教研制度、组织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都是必要的教学管理措施。特别是考核机制,对不同社团产生的激励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促使各个社团展开“比学赶帮超”活动,通过检查、评比、展示、汇报等形式,促使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课程建设,提升社团活动课程规范化。

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是发展大势,为确保社团活动课程建设的高效快速推进,学校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要有针对性,学生社团活动主体是学生,发动更多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在学校范围内掀起社团建设,对培养专业化人才有特殊意义。学校可以通过校报、校刊和学校网站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促进学生社团活动的不断创新。

二、落实课程改革精神,激发学生主动成长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构建,在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建设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精神依然成为社团活动课程建设的关键。创设多元灵动社团活动课程,完善社团活动课程评价机制,引入星级考核评价制度,对全面提升社团活动课程实施质量有一定促进作用。

(一)创设多元灵活社团活动课程

中职学生学力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其兴趣爱好呈现个性化特征。为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学习成长需要,学校要根据现实条件,尽量多设置社团数量,以体现社团活动课程多元化、丰富化特征。文学社、书画社、摄影协会、舞蹈队、信息技术协会等,都是我们学校学生比较青睐的社团组织。在社团活动课程设计时,要注意体现合理性和针对性,以更多亮点吸引学生参与进来,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热情。

创设多元灵动社团活动课程,需要多方给出支持和帮助,特别是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指导更为关键。如动漫设计社团活动课程设计,指导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征询学生意见,结合相关专业课程内容,最后给出适合度更高的社团活动课程设置。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动漫社团发展迅速,学习成效显著。在学校领导大力支持下,我们动漫社团在 2011 年参与南宁市青少年个人原创 Flash 作品竞赛获得了多项大奖,辅导教师也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社团活动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每一个参与者都要倾注心血。

(二)完善社团活动课程评价机制

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建设需要多方给力,完善社团活动课程评价机制至关重要。为提升学生社团活动(下转第24页)(上接第13页)课程建设品质,学校专门设置了“星级社团”评价体系,对参与社团的师生展开全面考核评价,并以星级命名形式,对师生参与情况进行评定激励。因为有星级评价体系的存在,参与社团活动课程建设的师生都自觉投入到社团建设之中,积极准备、刻苦训练、及时矫正,努力提升社团活动品质,争取以最优秀表现赢得最高星级称号。

学校有学生社团几十个,在准入制度方面,打破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限制,吸引了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因为人员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其管理难度加大。为凝聚向心力,在学校展开竞赛式评价时,我们组织社团成员团结协作,形成集团合力,不仅加强了内部团结,还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习到专业技能。在社团活动课程建设经验推广中,引入星级考核评价机制应该成为亮点被重点推荐,为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建设发挥重要激发动力。

三、拓展社团建设资源,推进人才培养进度

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建设需要丰富课程资源的支持,在搜集整合社团活动课程资源时,我们要关注校本资源利用,发挥我们的优势展开社团活动课程建设,势必形成我们的特点和优势,为推进人才培养进度提供重要助力。

(一)整合社团校本课程资源

学生社团活动课程资源相对较少,为提升学生社团活动课程适合度,我们从深度挖掘校本课程资源为突破口,对社团活动课程资源展开多重搜集整合优化活动,以提升社团活动课程的合理性、科学性。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条件和优势资源,在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建设中,我们要将校本课程资源作为重要课程信息来源,适时展开课程资源整合优化,以满足学生社团活动课程设计的需要。首先是贴近学校专业课资源,学生社团众多,如果其专业性与学校固有专业贴近,其课程资源自然会更丰富一些,特别是专业教师配备会更便利。其次是学校办学优势条件,我们学校计算机软件开发有优势,相关社团活动课程资源不妨有所倾斜。再就是合理利用教师和学生个体专长资源,教师和学生队伍中一定有个别专业的特长人才,如果将这些人力资源介入到课程建设中来,一定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二)吸收特长生成为学校明星

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建设离不开特长生的积极参与,为打造明星社F和精品社团,学校不仅要精心挑选专业水平高、教学责任心强的教师参与社团活动课程建设,还要在更大范围内吸收特长生加入社团组织。通过对特长生进行全面塑造,使其成为社团课程化实践的校级明星,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之中。

如舞蹈社团活动课程实践操作时,学校根据现有条件,在本校范围内挑选舞蹈特长生,同时,还专门聘请校外舞蹈专业人士来给予专业辅导。因为辅导针对性较强,很快打造一批舞蹈明星。在指导教师帮助下,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巡回演出,学生受到极大震动,纷纷要求参加舞蹈队。

校本课程建设汇报范文第7篇

现有x个教学班,x名学生,x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x人,学历达标率100%。学校占地面积x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楼一栋,平房 间,学校设有图书室、物理、生物、化学实验室、文体器材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接收与播放室、教学光盘播放室,教师能够积极利用现有器材进行教学活动,并对现代化教科研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学校食堂达到了C级指标。

学校先后被评为“x规范化学校”和“x电化教学示范校”等一批荣誉称号,x年度,学校又被x教育局推荐表彰为“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学校在 教育局组织的“全 中小学生文艺比赛”中获优秀组织奖,顺利通过了 “校舍设施维护管理优秀学校”和“ 绿色学校”的评估验收。

一、以务实创新的意识,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和方案。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成立了课程实施水平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成员为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校团委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部分骨干教师。明确工作目标、领导职能分工和工作步骤,指定学校教务处负责课程实施日常管理工作。学校还设立校本研训、课程设置与编排、地方课课程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建设、学生成长记录等几个专项研究工作模块,以项目研究为抓手,引领、带动和促进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明确职责,分条分块制订好具体的工作计划并认真实施。工作中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密切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充分发挥领导班子一班人的模范带头作用,以饱满的热情、踏实的作风、务实的精神投身课程实施。

2、重建制度,依章实施。为了依法实施新课程,我们认真组织开展制度重建工作,以新课程思想为指导,审视原有的管理规章,修订《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和《教师考核评估方案》,制订切合我校实际的《校本教研实施方案》、《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等,这些制度、方案的制订实施,使我校新课程实施工作基本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

3、加强校本课程开发。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要求,开齐国家课程科目,尤其是音乐体育美术,综合课程,地方课程等科目,更是有教材有教师有备课有评价。并根据学校的实际环境,学生的家庭环境,安排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提倡学生动手写社会调查小报告,动眼观察当地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隐患,动脑思考解决办法,动手完成小制作等等措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有部分地方课和综合课没有统一的发放教科书,学校在教导处统一指导下,由各个教研组长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学校自主开发了《大棚蔬菜的种植》、《苹果的栽培》、《日照旅游》、《环境教育》等校本课程,并在实际教学中得以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以《 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为总抓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1、严格执行上级减负和作息时间的规定。住宿生早上7点起床上早操,走读生7:30到校,上下午各安排一次大课间体育活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下午再安排一次体育活动。严厉禁止利用晚自习补课上课,严厉禁止乱征订课外资料。学生每天作业量不超过1.5小时,各学科均安排教师对当天的作业量进行把关控制。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另外,我们还将积极接纳社会人士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并接受监督。

2、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学校的图书馆(室)、体育场(馆)、实验室、活动室、微机室等场所向学生开放,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学生安排丰富多彩的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了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育人作用。强化德育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在体验中成长。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沟通,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关,遵循少年成长规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科学合理地安排他们的课余生活。

3、采取多项措施控制学生的辍学率。一是学校与学生家长签订了义务教育合同书,让每个学生家长明白,保障孩子完成规定年限的教育是一项法定义务。二是学校通过广播室、墙报、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对《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增强了广大教干教师及学生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三是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开展救助,并免除他们部分上学费用。四是对已辍学的学生,学校推行“三级家访制度”,即:班主任教师家访、年级教干家访、学校教干家访,直至动员学生返校为止。五是奖罚分明,严格落实责任制。学校要求每位教职工要关心爱护学生,特别要对学困生、待转化生倍加呵护。每学年对控辍超标的教师在评先树优时实行一票否决,对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六是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温馨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

校本课程建设汇报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高中;艺体特色;思路

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农村普通高中办学的压力越来越大,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农村普通高中由于受到学生生源、教学设施、教育环境、教学资源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发展起来缓慢,有的甚至有了萎缩的趋势。这种局面给农村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方面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和干扰,教育教学的现状很不容乐观。面对这种教育现状,要使农村普通高中长远发展,并富有生命力,就需要有新的办学思路。大力发展艺体特色教育是走出困境的一种思路。艺体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充分挖掘每个人的爱乐天性和习乐潜能,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人的艺术兴趣与爱好,并使其逐渐提升为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心理品质,成为一种生活的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讲,培养学生艺体兴趣已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艺术学习的动力,其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是一种反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层面上的具体目标。艺体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意味着艺体教育并不排斥其作为专业教育的特性,但主要功能是在素养教育方面。艺体教育具有陶冶情操、开启心智、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领域,引导受教育者亲自参与体验,在熏陶、感悟的过程中对精神世界产生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情操、胸襟。因此,农村普通高中适时转变办学观念,大力推进以音体美教学工作规范化为主的提升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改革,是凸显学校艺体特色教育,提升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农村普通高中可以结合自身艺体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以音乐、美术、体育为艺术教育的切入点,使艺术教育向教育教学的纵深发展,努力创造一个“大艺术”教育氛围,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好开足音乐课、美术课和体育课,开办艺术类特长班,使学校的艺体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农村普通高中要创办艺体特色学校,其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深化认识,制定艺体教育发展规划

1.投入经费,完善硬件设施

建设艺体教育特色学校,需要学校具备一定的基础,不仅要有硬件设施等,也需要相应的师资配套。最基本的就是应配备齐相应的教学设备,促使学校具备发展艺术教育特色的基本条件,有效提升学校开展艺体教育的实力。为了实施艺体教育的需要,学校要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来加强艺体教育的硬件设施建设,配置专门的美术、音乐教室、体育训练活动场地;配置专门的书画室、琴房、试唱室、舞蹈室。同时,配足配齐艺体教师,购置艺体教育器材。

2.确立思路,强化文化氛围

农村中学可以提出“以艺体教育为特色,创办特色学校”的思路,要求学校以艺体项目为特色,实现全员普及,同时开设多种小型艺教项目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开办艺体兴趣小组,建立音乐、美术、体育特长班。学校的室内外文化氛围要与主要艺术特色相统一,力求形成学校鲜明、稳定、优质的艺体办学特色。学校要确立长远的办学规划,对特色学校发展进行精细化构思。从办学规模,学校管理,艺体特色运行,兴趣小组组建,特色项目开展等方面确立思路,创新课堂教学。创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3.建立制度,规范办学行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学校艺体特色发展,学校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如《特色工作实施方案》《特色工作管理办法》《特色工作考核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用制度保障艺体特色的有效开展,并建立“六定”制度:活动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定辅导教师、定期检查、定期汇报等具体措施。建立领导机构,提供组织保障。学校可成立校长任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和体艺教研组组长、艺体教师为组员的工作指导小组。校长、副校长负责制定《创建特色学校远期工作规划》《近期工作目标》,负责学校艺体特色活动有效、正常、长期开展。组员具体筹划、实施艺体教育,如兴趣小组的活动、艺体特长训练、具体活动的开展等。

二、整体推进,逐步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整体推进艺术教育,狠抓了音体美课堂教学改革、艺体类校本课程建设、艺术团队提高三个环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淀丰厚的特色底蕴。

1.加强艺体课堂教学

音体美课是面向全体进行艺术教育的主阵地,要全面落实课标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加强基础、培养能力。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多变的教学手段吸引他们。激发学习兴趣,使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这样,学生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教学中提高素质、培养艺术能力。

2.开发艺体校本课程

在关注学生需求、尊重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开发校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切都以学生自身的发展的需要来制定研究目标,开发内容和课程的实施措施,以求达成最终的培养目标。学校以艺体课程标准为依托,围绕艺体课程目标的四个方面: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搭建校本课程的结构框架,起草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方案。艺体课程的专任老师根据方案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课程实施计划。涉及到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自编或选编校本课程的教材;怎样组织这些内容,准备哪些教学用具或教学资源;在课程上如何设置等问题,然后是课程实施预设:涉及课程实施方法、如何组织教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逐步将过去开设的兴趣活动课发展完善为全员普及、学段分层、评价完善的校本课程,列入课表,实行常态管理。校本课程的教学要讲求趣味性、实践性和专业性的统一,逐步探索出了“自主合作、实践鉴赏、创新提高”的课程模式。

3.组建艺体团队,成立音体美专业班

学校从生源的实际状况和学校长远发展的要求出发,满足广大学生不同层次的成才需求,满足社会对各方面和各类型人才的需要,满足广大家长对子女成才的渴望,充分挖掘学生的才艺潜能。让那些具有艺术潜质的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在抓普及的同时,通过加强团队建设来促进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学校可设立田径、球类、体操、武术、书法、绘画、摄影、声乐、器乐、舞蹈等各种兴趣小组。

4.定期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

学校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艺的舞台。每学年定期开展各种类型的艺术活动,比如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书法美术作品展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气息。学生在展示中得到锻炼,也增强了学校的艺体氛围。

三、全面实行大课间活动制度

艺体课外活动是艺术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大课间”文体活动,就要制定好活动计划,按计划开展好活动,l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其特长,突出班级特色,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艺体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