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俗文化心得体会

民俗文化心得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民俗文化心得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俗文化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专题活动类型;课型设计;能力发展目标

近年来,基于乡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三无课程”走向校本化,走向特色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踏出的第一步。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有实效,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题内容,科学合理地区分专题活动类型,规划制订专题活动的能力发展目标,并将目标落实到综合实践课程的课型设计当中。确立课型能力发展目标将使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明确,更大地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一、基于沙湾民俗文化的专题活动类型与能力发展目标

沙湾中心小学将“沙湾民俗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进行了整理筛选,按活动开展的不同方式分成“三大系列”――专题探究型课程、制作创新型课程、考察体验型课程,围绕此三类课程,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能力培养目标及活动流程。

专题探究型活动是指学生对某一特定专题开展探究,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展资料搜集,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沙湾民居变迁探究活动》就是通过对民居发展的历程,了解民居在建筑材料、建筑布局、建筑工艺等方面的变迁历程。资料收集的渠道广泛,采用的方法各有不同,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点环节。

制作创新型活动是指学生认识了解某特定物品的来历、制作办法等,然后通过学习模仿和学会制作、创新的过程。如《走进沙湾特色美食》就是通过了解沙湾特色美食的来历、发展状况、制作办法,引导学生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制作与创新环节是此类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考察体验型活动是指学生通过现场考察,亲身参与,角色扮演等形式,能够从中体会社会生活,体会角色感受的过程。如《沙湾古镇旅游推介活动》就是通过让学生现场考察古镇旅游的现状,亲身体验古镇旅游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学会向旅客推介古镇旅游的过程。现场考察与角色扮演是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生活角色的最好举措。

二、基于不同活动类型能力发展目标下的课型设计

课型,作为课的类型和模型,是成功实施教学的提炼与总结,可以为教师提供学习参照的模板和操作标准,建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系列课型将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走向科学化。不同的活动类型有着不同的能力发展目标,也有着不同的课型设计。

现以常规课型为原点,以沙湾民俗文化专题活动为例,围绕三个活动类型的能力发展目标及活动流程,列举了以下的课型设计:

“我看沙湾民俗文化”专题活动课型设计

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发现,虽然是三个不同的活动类型,但在活动准备阶段及总结阶段的课型设计基本上是相同的,这样的课型设计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完整性特点。三个不同的活动类型不同之处在于活动实施阶段的课型设计,正因为不同的课型实施,促进了学生不同能力的发展。

三、基于不同活动类型能力发展目标下的课型能力目标设计

(一)准备阶段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准备阶段是活动的开始,主要任务是落实活动主题及规划活动内容及活动安排。不同活动类型在准备阶段的课型目标发展大致相同,我们尝试将准备阶段课型能力发展目标作以下的设计:

从以上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可以看出,准备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活动组织与规划能力,要求学生对活动预见性的规划。

(二)实践阶段不同活动类型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实践阶段的课型设计是学生能力发展目标最为关键的,是学生综合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同的活动类型侧重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现分别以三个类型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如下:

1.专题探究型活动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下面以《沙湾民居变迁探究活动》案例为例,列举在活动过程中的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从上述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可以看出,专题探究型活动主要以学生围绕专题内容,提升学生多渠道多形式收集资料,进行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

2.制作创新型活动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下面以《走进沙湾特色美食》案例为例,列举在活动过程中的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从上述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可以看出,制作创新型活动主要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并通过让学生在学习制作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并能在学会制作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创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形式对原有的制作开拓创新,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考察体验型活动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下面以《沙湾古镇旅游推介活动》案例为例,列举在活动过程中的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从上述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可以看出,考察体验型活动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有目的观察,按顺序观察,善于发现事物的特有本质,善于总结事物的规律。通过角色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总结评价阶段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总结评价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整理和展示活动成果,总结活动收获。在此阶段的不同活动类型课型目标发展大致一样,因此,我们将总结评价阶段课型能力发展目标作以下的设计:

从以上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可以看出,总结评价阶段着重是对成果的整理及汇报工作,是学生对活动的总结与反思的成果体现,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利用课件、绘画、手抄报、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学生学会反思、评价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

基于乡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社区文化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同活动类型的能力发展目标不同,基于不同类型活动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将引领教师更科学化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也将引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有宝华.综合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民俗文化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一、创设情境,有趣开展课堂教学。

在剪纸入门课上,如果用大道理灌输剪纸艺术,那么学生只解其字不解其意,看到那么多制作精美出神入化的大师剪纸作品,虽然有惊讶惊喜之情,但更多的会觉得离自己太遥远,羡慕之时更有畏难情绪,没有信心,没有积极性,失去学习热情。艺术源于生活,将学生的生活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就能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加强其情感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美的形式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一段录像可将学生带入民俗活动中,一幅大型的背景能让学生讲述一段生动的民俗文化故事,一个小小的游戏可以唤起学生无限的想象,即兴的人物写生表演会使学生对人物剪纸感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创设与作品本身有关的情境,渗透祖国优秀民俗文化的教育,让学生领略到民间剪纸独特的美学价值。

二、注意民间剪纸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运用新的教育技术教学。

在具体“教”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注意多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中国民间剪纸不是孤立存在的一门课程,它在艺术领域与绘画、设计、音乐和舞蹈有着密切联系,扩大范围,民间剪纸与历史、文学、地理等学科都有很多关联。在新的教育形式下,综合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多地被人们重视,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美术也是如此。现代的美术教育就是要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这样不仅进行了本学科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成果。教学中,借助图文信息展示,融入民俗民生体验,运用直观物品演示等形式,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对民间剪纸有更深入的认识。学生能通过网络等途径查找到相关资料,观看剪纸动画片,借助多媒体设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剪纸教学。

三、了解各种剪纸方法,扩大知识视野。

通过欣赏“单色剪纸”、“彩色剪纸”,比较“阴刻”、“阳刻”等形式的篆刻作品与剪纸作品。除此之外,把对折剪、多折剪、镂刻剪、随意剪等剪纸技法融入生动具体形象的剪纸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掌握。如在教学生剪二方连续纹样时,通过让学生欣赏陕西安塞的剪纸“拉手娃娃”,甘肃环县的剪纸“疗疳娃娃”等典型的民间连续剪纸,我适当引导学生回忆,“二方连续”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的思维跳出“拉手娃娃”,面向更广阔的世界。这些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剪纸的实践操作,充实了剪纸的教学内容。

四、教师注意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在中国民间剪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诱导学生领悟,留有疑点、空白,让学生自己琢磨和思考。如欣赏剪纸作品时,教师可以和学生在剪纸的图形上一起探讨,让学生说说对于剪纸图形的看法和感受。这样不仅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而且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教师在发挥学生主体性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必须选择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教育方法,如游戏法、故事法、歌谣、剪纸添画等不同形式,进行民间剪纸艺术教育活动。

五、教师恰当评价,提高学生对剪纸的兴趣。

不同形式的评价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上,我会让学生评价作品,互相提建议,再改进,也会让学生选出心中认为剪得比较好的作品,请他介绍经验,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共同进步。部分作品我会让学生布置班级的宣传栏,还会选择一些作品拍成照片,然后放进电脑中进行装裱处理。等学生欣赏时都分辨不了是自己的作品,都以为是老师制作或者大师的作品,这时我对他们说其实你们距离大师只有一步之遥,只要努力,就会成为明日之星。只要学生认真学习剪纸,积极参与创意,教师就应该多表扬多鼓励。不要以“像不像”为标准,也不能只注意到剪得好的学生,忽略了大多数。

六、把作品进行不同形式的展示,学生会在展示中收获自信。

民俗文化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图形创意 课程分析

图形是区别于口语、文字语言的另一种特殊语言,用图形语言与人快速沟通正是此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一、课程开设原因。

1、图形创意设计的教学是设计专业的必然要求。

图形创意设计课程是艺术与广告设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现代设计教学培养创意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职业艺术设计师工作岗位应有的艺术素质必修课程。该课程将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设计原创作品起到明显的支撑作用。

2、图形创意设计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衔接专业设计课程之间的桥梁。

基础课程:设计素描、构成、字体设计……――学生学习知识与基础技能。

思维与方法课程:图形创意设计――思维与方法。

核心技能设计课程:广告设计、包装设计、CI设计……――视觉语言

图形创意设计是一门思维方法课程,在艺术与广告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把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通过思维与方法转化成视觉语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确立。

1、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有平面广告设计师、包装设计师、书籍装帧设计师、广告创意设计师、CI设计师等。

2、职业岗位需求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能力目标。a、项目分析策划能力;b、联想与想象的能力;c、图形语言表达的能力;d、草图创意与表现能力;e、图形资源的收集与整理能力;f、图形准确表达能力;g、图形创意概念的表达能力h、图形创意沟通与表达能力。

课程能力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能力目标的关系: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目标决定课程能力目标的设定;课程能力目标的设定实现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目标。

3、课程能力目标决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图形的概念与种类;图形创意的思维养成;图形创意的方法与表现;图形创意设计的概念表达;图形创意设计的创作程序。

课程能力目标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关系:课程能力目标决定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课程能力目标

4、课程教学内容对应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

综合项目1:公益广告图形创意设计

活动子项目及能力目标:组建团队与项目的分析(项目分析策划能力)――思维导图(联想与想象能力、图形语言表达的能力)――草图设计与表现(草图创意与表现能力)――备图(资源的收集与整理能力)――图形的创意与组构(图形的准确表达能力)――正稿的修整与提交(图形创意概念表达能力)――创意的表述(创意沟通与表达能力)――总结(课题总结能力)。

思维训练项目:图形游戏;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重组联想;逆向联想:黑与白、前与后等;中国传统图形收集整理。学生可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进行收集与整理,比如官员服饰、十二生肖等;元素的替换;混维图形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创意表达;团队总结。

综合项目2:企业引入案例相关图形创意设计

活动子项目及能力目标:组建团队与项目的分析(项目分析策划能力)――思维导图(联想与想象能力、图形语言表达的能力)――草图设计与表现(草图创意与表现能力)――备图(资源的收集与整理能力)――图形的创意与组构(图形的准确表达能力)――正稿的修整与提交(图形创意概念表达能力)――创意的表述(创意沟通与表达能力)――总结(课题总结能力)。

思维训练项目:图形游戏;方块与游戏;常见事物的联想一扑克牌、条形码等;恩施民俗文化与图形收集与整理;同构图形;汉字笔画结构与重构;创意表达;团队总结。

综合项目3:设计大赛

活动子项目及能力目标:组建团队与项目的分析(项目分析策划能力)――思维导图(联想与想象能力、图形语言表达的能力)――草图设计与表现(草图创意与表现能力)――备图(资源的收集与整理能力)――图形的创意与组构(图形的准确表达能力)――正稿的修整与提交(图形创意概念表达能力)――创意的表述(创意沟通与表达能力)――总结(课题总结能力)。

思维训练项目:图形游戏;特定事物联想一比萨斜塔的创意联想;词语与图形的转化一生与死;学生家乡民俗文化与图形收集与整理;传统图形的借用――共形图形训练;拼置图形一张冠李戴;创意表达;团队总结。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思维导图法――一个概念的放射性思维训练,是将托尼・巴赞[英]的思维导图引入图形创意思维训练的一个发展和尝试,它比一个形象多种意义的训练更为进步的理由在于其突破性意义,因为有突破才有创新,创意如果永远在一个套路上徘徊,将缺乏个性,丧失生命活力。采用放射性思维可以开动大脑、活跃思想、让创意丰富多彩。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打破习惯性的横向、纵向思考定式,培养既放得开、又收得住的能力,努力在不同元素之间找到关联,继而发展成若干能回应主题概念的思考路线和创意构思。

头脑风暴法――演绎是学生对创意设计的全程体验。在头脑风暴演绎中,小组成员各尽其责,相互提携,同艰苦,共进步,在作业中消化理解授课内容,尝试合作的愉快与成功

进程评比法――有效帮助同学们紧跟教学节奏。课程中有要求同学们面对全班的四次亮相:第一次是思维导图评比,挑选总监并分小组;其余三次是各小组在草图、备图、完稿三个阶段的作业进程汇报,有效帮助同学们紧跟教学节奏。由于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和小组经历,少了哪个环节或慢了节拍都会在全班亮相中遭遇困难,因此,为了对得起全组付出,同学们不会去抄袭,也不敢怠慢,因为哪个环节出问题,台下都有一群看过大量优秀作品的雪亮眼睛。

(二)教学手段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常用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教学、利用博客平台、网络环境教学等。

教学效果的扩展――举办教学成果汇报展。

以赛促学――本课程组每学期组织图形设计作品竞赛,收集行业竞赛信息组织参赛,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设计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校外项目的引进――校外合作伙伴的建立。

四、优化教学团队。

图形创意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是一门思维方法训练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在课程教学的团队选择上也要“承前启后”,专任教师要做好课程的衔接与沟通。把专业基础课程的老师和专业设计课程老师团队建设中来。

五、考核方式。

(1)创作思维过程的整理:要求学生把平时作业的创作思路进行整理并装订成册(每次课题创作的草稿与正稿),并写出学习的心得体会。

民俗文化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讲满四十五分钟,未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模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对政治课的兴趣。新课程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求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彻底打破封闭的、单向的、机械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本人从事高中政治教学十五载,参与高中新课程改革也有六年的时间,总结六年的教改实践经验,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努力做到:

第一、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师生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或者说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可见,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的职责就是给明方向、思路、方法,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人。为此,教师要放下自已的"架子",克服教师中心主义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也是真正落实课改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

第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实施开放式教学

政治课,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假、大、空,空洞说教。的确,政治学科的意识形态色彩较浓,有些内容和生活现实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学生不喜欢政治课的重要原因。为此,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中思想政治的内容丰富,不同知识特点不同,所承担的教育功能也不一样,这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那些理论性较强、较抽象的知识仍然需要以教师讲解为主,比如《经济生活》中的价值规律、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生活与哲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除此之外的大多数教学内容,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比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唯物辩证法部分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观点,从而达到政治教学的目标;在学习《经济生活》"投资与理财"这一课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股票、债券、储蓄等知识,结合家庭经济收入或个人零用钱制定一个理财方案,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本地资源,恰当利用多媒体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比如,在学习《文化生活》中"文化多样性"相关内容时,本人就充分利用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文化资源,或利用多媒体展示或请学生自已来说,通过学生熟知的多样化的宗教建筑、古民居传统建筑、闽南话、闽南民俗文化等来切身感受文化的多样性,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加强学习,争当研究型教师,提高自已的能力

信息社会,信息传递量大且迅速,教师如果仅凭借原有的知识而不去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知,是无法胜任教学工作的。特别是高中政治教师,更需要随时"充电",这是由政治学科特点和高中阶段的学生特点决定的,高中政治学科涉及的内容广泛、更新快,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前卫,如果教师自已的知识、观念一潭死水,又怎能充当学生的导师。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做研究型教师,不仅要阅读书籍,还要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不仅要研究专业知识,还要研究国内外形势、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方法。

第四、加强反思,教师不仅要做好自已的教学反思,更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

苏格拉底说:"不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反思能让我们总结成功的经验、发现存在的不足,反思能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能让我们不断进步和完善。教学活动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一种认知活动,更需要反思,只有不断的反思,教师和学生才能不断的成长、成熟,教学活动才会日臻完善,教育效果才会不断提高。

首先是教师要做好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察,着眼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诊断及自我调控,从而改善和优化不良的教学理念、方法和策略,不断加深对学生学习规律的认识与理解,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教学反思是高中新课程下对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它能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教学反思,反思自已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否正确、反思自已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是否恰当、反思自已的教学心态是否健康。

民俗文化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新形式,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这一问题的提出,为当今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活力,将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在平时教学中,我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活动空间拓展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略谈认识。

一、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巨大优势在于开发并利用无限的教学资源,突破教材的有限性,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学习语文、学习生活中的语文,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要注意从以下方面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1.教科书资源。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综合性学习要依托教科书进行开发。大多数的综合性学习都是综合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按照课本主题或通过改进设计的。如“模拟科技新闻会”(苏教版七上第五单元)、“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苏教版七下第四单元)、“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教版八上第二单元)、“如果我主办校刊”(苏教版八下第三单元)、“市场新商品调查”(苏教版八下第四单元)等。

2.图书资源。课堂小天地,图书大课堂,图书内容包罗万象,汇纳百川,钻进图书馆,就是投身生活。进入初一的新生,让他们“走进图书馆”(苏教版七上第一单元),指导他们学会摘录做文摘卡,学会检索方法。另外,根据新课标要求,规定学生购买中学生课外必读篇目,每学期规定读什么、读多少和指导怎么读,要求有读书笔记(文摘、心得体会、读后评点等),至少每五页有旁批、圈点、点评。组织学生自出题目,进行考查,形式多样,有答题比赛,有辩论赛,也有演讲会等形式。另外,让班上学生自费订阅《中学生阅读》、《作文报》等多种报纸杂志,举行读书周活动,办好一次“我爱文学”交流活动,编辑“小小文学手抄报”(苏教版七上第一单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开阔了学生视野,又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收到了极好效果。

3.影视资源。电影电视是大众媒体,特别是电视,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只要收视得当,学生受益就很丰富。我对学生收看什么电视节目、收看时间等都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合理化的安排,如《中国诗词大会》《最强大脑》《一站到底》《探索发现》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博见多闻和勇于创新的栏目,我还指导学生在收看影视节目时,注意搜集优秀广告,以及积极向上、富含哲理的歌词,节目串词,并有意识地将其运用到写作中,收看节目后开展“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苏教版八上第五单元)、“赛诗会”(苏教版七上第六单元),这样,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均能得到提高。

4.网络资源。与影视相比,网络是目前内容最丰富、速度最快捷的传播媒体,虽然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特别是游戏、网聊带来极大负面影响,但我们不能全盘否认它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关键是如何正确引导。我在组织教学时,正确指导学生如何上网查找资料,整理资料,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组织开展“网上读写与交流”(苏教版七下第五单元),春天到了,用手中的相机、手机将大自然的美景抓拍下来,利用网络,将图片利用QQ传至老师,老师将这些图片归类整理,作文指导课上让学生上台介绍,一堂生动的“寻找春天”的作文指导课诞生了,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并从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5.地方资源。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充分利用地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我们倡导学生体验民间生活,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苏教版八下第五单元),了解本土文化,举行普通话、方言、英语“三语”比赛……这样的主题活动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而且在活动中,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得到进一步培养。

二、注重拓展实践活动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语文教材为依托,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让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创造……

1.转换角色,让课堂成为实践战场。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应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应该转换角色,融入到学生之中,通过设计、组织、建议、指导、鼓励等,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软化学科边缘,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风民俗时,我在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搜集与本课有关的一些民俗文化,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课上展示,改变了老师一手包办现象,学生主动性得到了发挥。再如学习该单元《端午日》时,赛龙舟场面,让学生上台分角色表演,余下学生分角色朗读,分工协作,让课堂成为实践战场,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提供机会,让教材成为实践桥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教材蕴藏许多可以进行实践活动的因素,教师要善于从课本中挖掘有利因素,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力求让学生密切关注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实现课堂与生活的沟通,让学生从生活走入课堂,再从课堂走入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在学习了《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后,学生读了许多类似这样的童话故事,让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制作道具,进行表演。在汇报展示活动中,孩子们有的解说,有的表演,这些课本剧的表演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培养了他们勇于表现自我的意识,使教材成为学生实践的桥梁。

民俗文化心得体会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学有心人 思考 积累 挖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102-02

某教师用“跟团游―自由行―个人探秘”来命名教学环节中的“新课讲授―自主探究―自由创作”,使严肃的教学过程变成了轻松的学习之旅;某教师以“孙悟空大战二神”神话故事作为情境讲述Flash补间动画的制作,使课堂学习像制作动画片一样引人入胜;某教师用思科模拟器(Cisco Packet Tracer)模拟小型局域网的简要组建过程,使技术操作变得深入浅出。教师常常惊叹于优质课里某一环节之巧妙,某一素材之精彩,某一内容之精辟,某一方法之新颖,某一技术之高效,更是在对这些奇思妙想钦佩不已的同时,对自己总不能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感到懊恼。教师只有做到做信息技术教学的有心人,敏于思考,让备课如影随行;勤于积累,善于挖掘,才能使课堂充满精彩。

1 敏于思考,让备课如影随行

1.1 做信息技术教学的有心人,职业敏感无处不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到“用一生去备课”,笔者认为这是教师职业敏感的一种体现。职业敏感反映的是,从事某一项工作的专业人员不论是在工作场合,还是在平时生活中都具备觉察这项工作方面或周边的获得性意识和思维,可以说是对该工作的直接灵感来自任何不同的环境,这种敏感是工作人员在长期所在的环境下具备的一种专业素养的显现。信息技术教师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后,应对所属学段的信息技术教材有系统性的把握,更要将重要知识点牢记在脑海里,了悟于心,这样无论何时何地,对一切事物,都会细心地回味和深思,从中敏锐地发现与信息技术相关联的内涵,就像条件反射一样,“心灵为之一颤”,脑海里就能闪现出与教学有关的灵感。例如,笔者在查看自己的淘宝电子对账单时,想到可以以淘宝的电子对账单,作为讲述电子表格的图表功能的例子,结果确实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突发奇想”,笔者认为就是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敏感的表现。

1.2 做信息技术教学的有心人,教学反思事无巨细

在课堂里,任何与教学预案不一致的情况,教师都应该反思。大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小到一个任务的时间安排,一个提问,一句评价。如果简单地评价“你的回答正确”或“你的回答不正确”效果平淡无奇,但如果具体地说“你对这个知识掌握得很扎实,理解得也很透彻”或“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很独特”,更能起到评价和激励的作用。“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在不断的领悟中获得创新的愉悦。只有这样,才能臻于“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来皆成章”的境界。

2 勤于积累,让教学蓄势待发

2.1 做信息技术教学的有心人,重视教学经验的积累

作为教师而言,首先,应该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理论水平和教研素养的积累。第一,要注意多读书,多看专家的理论文章;第二,多搜索、浏览同行的论文、帖子及其评论,从中吸取理论营养,寻找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和灵感,不要只是追寻技术类书籍或文章;第三,还要找找多学科理论专著、理论文章。对于理论专著或文章,教师不单要读与本学科相关的新理论,有时间还要注意看看其他学科,说不定其他学科或其他领域的方法和模式,可以嫁接到本学科的教育教学中来。笔者比较喜欢通过《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等杂志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沿和成果,如近期从中学习了“翻转课堂”和“泛在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笔者还比较喜欢浏览名师,如“苍山子”(王爱胜教师)的博客来汲取教学营养,“半成品教学法”就是从王老师的博客中学习来的。

其次,应该务实,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的素材和资料,形成良好的教研习惯。这里所指的“小”就是指教育教学中的每一节课、每一次辅导、每一个活动,甚至每个具体的环节或细节,教师都要养成及时总结的习惯,要把心得体会、经验教训、改进的措施和办法以及产生的灵感火花等及时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教研素材和资料自然会越来越丰富。

2.2 做信息技术教学的有心人,重视教学素材的积累

信息技术与时俱进,很多教师备课时都能基于教材而又创新教材,也都十分重视技术类教学素材的积累,会制作或搜集一些技术教程,如“PowerPoint动画演示教程”等,但对于除了技术以外的素材甚少有积累的意识,以至于备课时再去搜集,就发现很难找到合适的素材。笔者认为,教师“闲时要烧香”,这样就不用“急时抱佛脚”了,因此除了技术教程外,教师还可以在平时对以下四个方面的素材进行积累。

2.2.1 与技术发展或文化有关的素材

笔者经常关注大型综合网站的科技频道的一些专题报道,如近期网易的科技频道的《盘点互联网史上的“第一次”》,这些专题教师可以及时下载下来,在讲授《探究因特网的奥秘》一节时,就可以向学生拓展这方面的知识,教师的教学就不会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2.2.2 与学生作品制作有关的素材

在学生制作作品时,教师总鼓励学生上网搜索资料和素材,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由于网速及学生上网容易开小差等干扰因素的影响,学生搜集素材效率不高。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的理念,搜集并积累一些主题素材。例如,笔者希望学生能在学科学习的同时,关注社会和拓展视野,就围绕“民俗文化”、“美好东莞”、“关注社会”、“IT多面睇”、“百科全说”等主题搜集和下载了相关的图文信息,并利用图文系统形成素材专题网站供学生使用,还搜集了制作作品时要用到的一些装饰图片和模板等装饰素材供学生使用。

2.2.3 与教学范例有关的素材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范例及情境创设上都应尽可能搜集一些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的素材。例如,为了提高学生对《图像的获取与处理》这一章内容的兴趣,笔者以“设计个性化QQ登录Banner”为主题开展教学,同时在近一年来坚持每天保存QQ登录窗口的Banner图片供学生欣赏和参考。

3 善于挖掘,让技术彰显文化

(1)善于挖掘技术本身的文化。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外在表现上,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认识和学习信息技术文化;内在意义上,要使信息技术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自然意识和自然需求,如健康良好的使用习惯、网络道德和法规的意识、“登录”的需求、“搜索”的需求、“下载”的需求等。应用者面对具体的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在信息环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总是能够选择最佳的途径去获得这些方法,并且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比如作品制作中的规划意识和程序设计中的逐步求精的思想,都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平时的行为意识。

(2)从社会生活与实践、学习生活中,从校园文化、当地文化、中华文化中,从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三个方面来挖掘信息技术文化主题。如笔者所在学校计算机绘画获奖作品《石排镇的桃花源―鲤鱼洲》和电子期刊获奖作品《沉积鲤鱼洲》就是取材于石排本土文化。

“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有心就能成功,无心就不能成功。”以上是朱永新教授在《我理想的教师》一书中的话,他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哪怕每天只做一点点事情,你也会有很大的收获,你就会是一个有心人,你就一定会成功!

(东莞石排中学,广东 东莞 506123)

参考文献:

[1]胡永跃.信息技术教师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