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南旅游市场的现状

海南旅游市场的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海南旅游市场的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海南旅游市场的现状范文第1篇

政府主导型的旅游管理模式在海南旅游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政府“缺位”、“越位”现象的存在,也体现出政府主导有时也会出现政府服务不到位、替代市场职能、过度介入企业行为、违背旅游发展规律盲目建设等一系列的弊端,面对着海南旅游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现有的政府角色亟需进行转变。从海南旅游管理的角度出发,应科学定位政府角色,从过去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现在的政府主导逐渐过渡到以政府引导为主。

一、科学定位政府的旅游管理职能

海南政府应重新定位自己的管理角色,变身为海南旅游发展的“规划者”、“引导者”、“规范者”和“协调者”。也就是说,海南旅游业的发展要立足于海南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为满足旅游者的切身需求和提升高品质的旅游服务质量,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的基础上,政府既要充当“规划者”,要从大方向上把握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整合各地区的旅游资源,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产业的发展;又要充当“引导者”,通过政策和观念上的引导,鼓励旅游企业参与旅游新产品的研发,扶持旅游企业的更好发展;其次充当“规范者”,要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通过健全管理制度,监督与规范旅游市场运行环境;最后是充当“协调者”,要改变旧模式下旅游资源归部门所有和按市县属地管理的体制,着力建立起与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能够统筹全省旅游资源管理的旅游管理体制,强化海南省旅游委的职能,协调地方部门和相关产业部门间的合作,在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和实现旅游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推动海南省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管理,实现自然资源向旅游经济效益的转化。

由于旅游业发展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除了政府外,还包括旅游社会组织(社会)、旅游企业和游客(市场),政府在今后海南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与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建立互动式的多向交流。政府在旅游政策制定时,应引入社会与市场共同参与,增强政策民意基础和有效性。

二、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建设服务型的旅游管理体制,既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又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政府只有在合理定位管理范围和收缩权限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形成“大旅游,小政府”的行业管理格局。

(一)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结合海南旅游业的l展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要想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政府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把该管的事情管好,不该管的事情放手给市场。做到市场机制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旅游社会组织和旅游利益相关者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都不要干预。只有在市场失灵、提供旅游公共产品、解决旅游外部性不经济等方面,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才出面管理和协调。作为政府,要做的工作就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上,为市场的正常运转提供法律和制度保证,纠正“市场失灵”现象;建立服务型政府,按照市场规律整合企业资源,支持旅游企业的自主发展,在该退出的领域应该坚决退出,该让出的领域也要坚决让出,不要与民争利,指导市县旅游部门用足用好下放的权力,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实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企分离。

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旅游的社会功能,下放自主经营权给旅游企业,培育行业协会等非营利部门的力量。海南省旅游委成立后,已取消三项职责,划出两项职责。这是海南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第一次下放经营权。这也说明,在“大旅游,小政府”的管理模式下,政府应充分发挥旅游企业和相关组织的作用,培育扶持现代旅游企业、推行企业化经营管理,让它们与政府一起成为旅游管理的主体,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非营利部门参与公共产品的提供和服务已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美国著名学者德鲁克曾说,非营利部门可以作为政府的补充,发挥巨大的作用。本文中所谈到的非营利部门实指行业协会。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理顺旅游管理部门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海南省旅游委以及各市县旅游管理职能部门应从过去对旅游行业微观主体的监督管理中退出,引导和支持建立相关的旅游行业协会,并将旅游行业协会发展成为旅游企业行为规范的监督者和规范市场秩序的营造者。

目前,海南省旅游协会作为省级综合性旅游行业社会团体,是海南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力量。隶属于海南省旅游协会的商务旅游分会、旅游教育分会、旅行社分会、饭店分会、景区分会、温泉旅游分会等六大分会已分别建成。从海南省旅游委的角度讲,应在转移政府职能到协会,强化旅游协会力量的基础上,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投入海南旅游业的监督与管理中,支持各种旅游企业联合体的建立,如组建“海南省旅游联合会”、“海南省旅游价格监督委员会”、“海南省导游协会”、“海南省餐饮服务管理协会(已成立)”等行业协会,协调组织旅游市场各个领域中的企业发展。同时,将有关市场规则和行业标准化制定的工作逐渐交给行业协会去承担。

海南旅游市场的现状范文第2篇

一、海南旅游客源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国内客源分析

1、大陆市场

(1)海南省内部客源市场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海南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的收入迅猛增多,居民的旅游能力和旅游率较以往都高出很多,特别是在三亚、海口等城市,旅游所占的比例更是在海南居于旅游前十名。对海南省当地的居民来说,周末的短途旅游是人们出行的最佳选择,因此,本省内部的短途旅游市场前景和客源都很广阔,具有良好的开发空间。

(2)珠三角客源市场

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高,消费水平也较其他地区高,并且该地区的人们的旅游意识强。根据旅游局的统计研究分析,我们得知,海南省的民族特色风情、自然风景观光、休闲度假类的旅游景点对珠三角地区的游客有致命的吸引力。海南省具有丰富多样的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悠久的人文自然景观资源,这些风景秀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在珠三角地区的游客眼中独具魅力。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交通状况的改善,私家车的剧增,导致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距离大大缩短,大大增加了海南旅游客源。上述原因促使珠三角地区成为人们外出旅游首先的旅行和观光地,珠三角地区成为海南旅游客源市场的主要源地之一。

(3)西北部地区客源市场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内蒙等地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居民有了一定的出行能力和潜力。并且,该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和海南的热带湿热气候形成鲜明对比。最近几年,西部地区各省份的游客逐渐增多,这一人群在海南省的旅游客源所占比例快速上升。

2、港澳台地区客源市场

我国港澳台地区经济发达,实力强大,旅游人数和潜力巨大。自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台地区一直是海南旅游的重要客源市场。随着经济的增长,旅游业的发展和完善,该地区的客源市场逐渐完善和成熟,游客对自然资源风光、民族风俗风情、人文旅游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南是该地区人们出行游玩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二)国外客源市场分析

1、东盟各国客源市场分析

即新、马、泰等地区,在这个地区生活的华人华侨占全球华人华侨总数的一半左右。并且该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比内地地区高,甚至有部分华侨掌控着一国的重要经济命脉。海南地处有利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风景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对东盟各国的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

2、日韩客源市场分析

日本是东亚地区经济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文化上,日本和中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并且日本的气候特点和海南的迥然不同,海南的热带风情深深的吸引着日本游客。韩国是仅次于日本的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之一。海南岛和韩国的济州岛同为旅游胜地,他们在经济上有诸多可借鉴学习的地方,加之两岛气候互补,造成海南成为韩国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

3、俄罗斯客源市场

俄罗斯地处欧洲西部内陆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气候上的迥然不同,以及海南滨临大洋,这一系列成为俄罗斯人选择海南作为过冬、度假、疗养的圣地。风格迥异的热带风光和绝佳的度假配套设施成为俄罗斯人来海南旅游的主要原因。

二、海南省滨海旅游发展对策

(一)丰富滨海旅游产品体系,满足旅游者多元化需求

现如今社会在飞猛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也随之变得更加多元化,并且开始向旅游产品发展。凭借海南自有的滨海旅游产品,并在这个基础上利用新科技、新能源、新材料,根据国际化标准进行升级和改造。与此同时,参照国际滨海海岛的开发运营经验,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发展,开发类型较多的通常情况下有历史文化游览型开发、自然安静休闲度假型开发、健康休闲度假型开发、运动休闲度假型开发独特景观游览型开发等多种形式共同发展,在多种形式的滨海旅游开发中,不仅有高端大气的旅游产品,而且还有适合大众的中低端旅游产品,逐渐的形成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

(二)加强滨海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做到开发与保护并行

滨海旅游环境和其他地区旅游环境相比较起来是一个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如果被破坏,就很难较短时间内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滨海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受到不利的影响。为了避免旅游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在滨海旅游开发中应该对滨海旅游环境的可承受压力进行有效的探索,并且将旅游的发展建设在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范围内,适合当地的发展情况。增强滨海旅游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制定相应的滨海旅游开发计划,特别是要把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作为是判断旅游开发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增强滨海旅游规划,尽量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旅游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相关的各政府部门及环境方面的非政府组织应该尽力合作,增强旅游规划的可行性研究,制定适合的发展结构,完善旅游规划,实现海南省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坚持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持续发展海南岛的地方特色,使滨海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方式

制定具有预订、旅游咨询及多种服务功能的配套系统和旅游网站,结合网络信息资源,促进线上线下公益性、旅游咨询有机结合和相互配套,推动探索旅游数字化和无线网络信息化,加快形成专业化的电子旅游服务行业;形成以旅游景区道路连接线、旅游交通引导标识为中心的旅游公共交通系统;建立以旅游集散中心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服务系统;形成以安全救助和危机管理为中心的旅游配套服务系统。

(四)注重品牌效益,增加对滨海旅游营销的投入

因为旅游产品是在无形中进行销售的,并不像传统的消费活动,消费者可以看到商品,进行挑选,并在付钱之后形成快速消费。所以,在购买旅游产品过程中,旅游产品的品牌影响着消费者购买的选择。在现如今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旅游产品的外在形象塑造在旅游市场中占主要位置。因为旅游产品具有不可移动的特点,因此它决定了旅游产品要依靠形象进行传播,使它被潜在的旅游者所熟知,进而产生良好的旅游商机,最终实现出游计划。国外旅游研究结果表明,外在的形象是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原因之一,形象使旅游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追求感,从而促使旅游者向这个方向前进。

海南旅游市场的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国际旅游岛 旅游外语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 G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16-03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未来10年,中国每年将增加旅游从业人员100万人,而中国的旅游院校每年仅能提供10万名毕业生,旅游专业人才紧缺;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海南省委《关于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见》指出,海南旅游业经过建设将与国际接轨,海南岛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型休闲旅游胜地;《海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未来10年,为满足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海南将引进和培养高级旅游人才20,000名,中级旅游人才80,000名;《海南省旅游人才发展状况调研报告》预测,到2020年,海南旅游人才队伍总量至少达到47.7万人,海南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缺口超过20万人。然而,目前海南高职旅游外语教育人才培养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尚未能满足这一需求,为此,改革高职旅游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更适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成了海南高职教育急需解决的课题之一。

1 海南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外语人才需求现状

1.1 海南旅游业迅猛发展,呈显著增长态势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保驾护航相关政策的出台,海南旅游业发展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持续攀升,呈显著增长态势。以2011年为例:26国免签政策、退免税政策等重要政策顺利落地并见成效;全省16个市县完成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并获批复;17个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的规划和建设;重点旅游项目如航天主题公园、海洋主题公园取得成效;海内外市场开发成效显著,先后在海外13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10个重点城市举办了30多场次的促销活动;旅游新兴业态不断发展壮大。以2011年(3-12月份)全省境内外旅游接待和收入情况为例。

1.2 海南旅游外语人才与旅游业发展供需不平衡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旅游业、酒店管理类等企业发展迅猛,对相关人才的需求节节攀升。然而,旅游外语人才普遍缺乏,致使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陷入“饥渴”状态。截至目前,全省旅游景点59家,A级旅游景点37家;旅游饭店共有558家,五星级酒店22家。与此同时,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期间,随着旅游业国际化进程的深入,国际知名酒店管理品牌纷纷进驻海南及国际游客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外语人才的缺口将进一步拉大。据调查,全省旅行社已出现紧缺局面:全省旅行社共1.69万人,含导游人员1万名(包括兼职导游),中文导游占91.8%,外语导游仅占8.2%,外语导游拥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其中,英语导游占外语导游的比例约60%,其次为日语17.7%和俄语14%,韩语导游8.4%,德语、法语及泰语均为1%左右。以海南省三亚市为例,三亚外语类旅游人才目前只有2500多人,总体上与三亚每年接待约60万的外国游客的规模极不适应。据三亚市人力资源市场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三亚市已连续举办50余场招聘会,入场招聘的用人单位952家,提供招聘岗位30325个(其中旅游酒店类的人才需求约占70%),求人倍率(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达到了2.18,旅游酒店等服务行业人才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

2 旅游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2.1 人才目标培养定位不准确,滞后于市场需求

旅游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海南正处于国际旅游岛建设特殊形式,旅游市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的旅游品种如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等不断涌现,新的经营方式如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资本运营也纷至沓来,游客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境外游客到海南旅游,海南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的数量需求发生了变化对旅游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旅游外语人才,因此,应根据新的形式,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2 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地方特色

2.2.1 课程设置忽视职业教育特点

高职旅游外语专业主要培养的是职业型外语实用型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熟练的专业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旅游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的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本科院校“学科性、系统性、理论性”,缺乏对本地经济发展和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的特定岗位以及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调查研究,进而设置符合本地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忽略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的特点,从而导致课程体系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旅游业人才的需求。

2.2.2 课程设置缺少行业专家参加

优质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建立在对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由行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制定。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传统的高职旅游外语专业课程体系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在设置课程时往往是主观认为旅游外语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哪些知识,就罗列、堆砌一些课程,或者照搬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使得课程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和实际市场需要脱节。

2.3 教学模式改革缓慢,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

2.3.1 教学模式改革缓慢

高职旅游外语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缓慢。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主导,师生之间缺乏有主动的信息双向交流。旅游行业是综合行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既要求专业技能娴熟、知识面要广,又要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应变能力强,同时旅游行业实践性又很强。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2.3.2 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

目前,高职旅游外语专业考核仍存在旧的应试教育的考核模式,笔试仍是主要的考核形式,这种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核方式不但不能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而且为学生提供了错误的行为观念,即死记硬背知识是学习最重要的东西,导致其自身特色的缺失,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的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2.4 教材更新缓慢,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载体。目前市场上的旅游系列教材繁多,但是教材内容由于更新周期长,普遍存在老化现象,不能及时反映学科新的进展,不能反映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大部分教材只着重知识介绍,针对性、应用性、岗位性不强,教材编写者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编写出来的教材容易脱离职业实践,不能较好地体现旅游外语的应用性和交际性,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此外,旅游外语教材种类少,配套产品不足。现行的旅游外语教材大部分只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而且基本上是纸质印刷的形式,无法再现旅游业的特定工作环境,无法演示工作岗位流程。同时,缺乏电子网络版本的开发、支撑和拓展,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扩展与自主学习。

2.5 与企业合作不够紧密,实训基地不足

目前,高职旅游外语专业实训、实习基地缺乏,使得教师在教授相关课程的时候,只能用传统模式来授课,效果如隔靴搔痒,无法真正让学生有实际感受与实践经验。学生没有实践的机会,尤其是旅游外语的实际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及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积极性,造成了教师和学生都难于实质性的提高。

3 旅游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3.1 以市场为导向,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旅游外语人才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高职旅游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核心,人才能力的培养应从单纯的岗位能力培养转向岗位群能力,从专项能力向综合职业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向创新创业能力发展。高职旅游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人才的培养要能够适应市场对人才数量、质量、规格的跳跃式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调整、完善培养方案,使得行业能力培养始终动态地跟上地方经济、行业发展需要,做到“按需培养”,“有的放矢”,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旅游业进一步国际化的需要。

3.2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体现高职特色,注重实用性。“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要求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旅游外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职业要求为引领、以旅游为背景、以外语为核心、以实践为主线的原则,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工作的实际要求及行业标准的“四融通”。

3.3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

3.3.1 教学方法多样化

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做法,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培养为主线,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讨论法、案例教学、项目导向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采取旅行社和酒店现场教学,模拟导游任务训练、现场景点讲解、酒店大堂服务、客房服务训练等教学方式,从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转向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生涯设计等的,有效培养学生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3.3.2 教学手段多样化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实训室、模拟景区、客房和餐饮室,虚拟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等,为学生提供仿真的教学和训练,加强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此外,在学生的教学任务设计上应改变传统做法,如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摒弃过去仿照本科毕业论文的方式,改为项目设计或个人职业规划、旅游团接待计划、旅游团队游览服务设计、景区管理方案、酒店客房管理和餐厅服务流程设计等,使之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更贴近今后工作岗位,有效实现学生毕业后与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3.3.3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重视能力考核的多元化的考评体系:重视形成性考核,在终结性考核中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加大实训在考核中所占的比例;将考核与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鉴定接轨,将学历要求和职业资格要求相融通;在技能考核上,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把标准引入课堂,确定专业技能考核内容;在知识和能力考核上,以岗位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为考核内容,实行过程性考核与目标性考核相结合;建立实习管理评价体系,引入社会评价,实现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的互动统一。

3.4 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教材,推进教材一体化进程

加强教材建设,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一体化进程。立体化教材集影像、图形、文字、动画、声效于一体,图文并茂,引人人胜,能给学生营造一种动态的学习情境,再现工作岗位与环境,直观呈现教学内容,示范工作流程和语言使用,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使学生能熟悉工作环境,尽快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建设立体化旅游外语教材,应完善其配套,不但有常规的印刷教材、音像制品,还应有教学辅导、电子教案、课件、网络课程、试题库等教学支撑环境,为教学提供综合性的教学资源,形成教与学相互支持的平台,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3.5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3.5.1 建立灵活的校内外实训、实习模式

高职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本着“双向参与,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与专业对口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引导、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方式,将学生的校内学习、实训和校外的实习、就业结合起来。与此同时,学生的顶岗实习使许多企业把对其的培训列入企业员工的培训计划中,使学生有机会与企业共同成长,从而实现了学生身份与企业员工身份的有机结合。

3.5.2 构建实训、实习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实训、实习管理体系。成立由企业、学院、系、教研室组成的管理机构,构建实习管理工作的平台。制定实训、实习管理规章制度,实行学生实训、实习过程管理,制定详细的实践课程标准,定计划、定目标、定时间、定岗位,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和达到应有的训练效果;确定校外实习企业的选择标准、校企实习管理规章制度、质量测评体系的制定,规范学生实训、实习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杨群,2004,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职教论坛》第15期.

[2] 田茂松,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黑龙江史志》2008年09期.

海南旅游市场的现状范文第4篇

今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出台了一实质性政策。从2011 年4 月20 日起将试点离岛免税政策。海南成为世界上继日本冲绳岛、韩国济州岛和马祖、金门之后,第四个实施离岛免税政策的区域。在离岛免税政策的带动下,海南免税游已成为了国内旅游市场的新宠,极大地拉动并保障了海南旅游市场的持续性增长,令处在传统淡季的海南省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旅游消费热潮。而在销售火爆的奢侈品背后,离岛免税店也因其政策局限性,面临着一系列的考验。

离岛免税对海南省经济的积极影响及意义

与今年元旦正式实施的海南离境退税政策,海南离岛免税受到格外关注,国人离岛免税政策的实施,将对提升海南旅游吸引力、增强海南旅游竞争力产生深远影响。首先,从离岛免税政策的范围看,从境外游客扩大到境内外游客,而在海南的游客中超过90%来自国内。离岛免税政策含金量高,影响面广,有利于改善海南旅游环境、扩大旅客购物的规模、提高旅客购物的档次,促进游客数量和人均消费增长,带动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助于观光旅游向购物休闲旅游的转变;并有利于保持和发挥海南的生态资源优势,支持海南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和丰富海南配套设施,实现旅游、度假、购物的丰富旅游链,提升海南国际旅游竞争力,提升海南旅游人气。同时,对海南房地产市场长远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购物免税预计能带动海南游客人数20%-25%的增长,促进人均消费增长约15%-20%,而购物只是旅游经济增长的一部分,购物免税对游客人数的拉动能够带动吃、住、行、玩等一系列旅游消费的增长。

其次,购物退免税政策对旅游购物游客有集聚效应,为商业转型提供发展契机,促进海南商业转型升级。尤其是离岛免税政策规定所售商品均为中高档进口商品,包括很多国际高端品牌,对海南商业的规划、购物环境、质量控制、商品档次、服务质量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海南加快商贸业发展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

最后,购物退免税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内需,促进海南零售业、物流业、景区景点、航空运输、酒店餐饮等行业的快速增长,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原本处于淡季的五六月份,今年酒店生意好转,开房率约占七成。海南唯一离岛免税试点的中国免税集团(以下简称中免集团)三亚免税店每日接待过万人次。在免税店内一些热门柜台尤其是化妆品和手表,甚至出现“买东西靠抢”盛况,古奇箱包专卖店更限定15 人,部分热销品牌每天要补两次货。即便如此,很多热销品牌还是被抢购一空。

离岛免税政策存在的不足

根据离岛免税政策规定,离岛旅客(包括岛内居民旅客)每人每次免税购物金额暂定为人民币5000 元以内(含5000 元),即单价5000 元以内(含5000 元)的免税商品,每人每次累计购买金额不得超过5000 元,购买免税商品数量范围为首饰、工艺品、手表、香水、眼镜(含太阳镜)、丝巾、领带、毛织品、棉织品、鞋帽、皮带、箱包、体育用品等商品均为2 件,化妆品、笔、服装服饰、糖果等商品均为5 件,小皮件为4 件。基于该政策的局限性,国内旅游者为了能享受免税店的免税政策,选购的“奢侈品”集中在5000 元以下。据统计,三亚免税店销售的免税商品中,从销售产品数量上看,5000 元以下“奢侈品”所占比例占绝对优势的99.37%。而之前被寄予厚望的高价珠宝、名表、品牌服饰等并未在盈利增长上形成支撑。实际上在免税店销售的各款奢侈品,不同系列、款式都有陈列,5000 元以上的占40%以上。造成5000 元以下的产品销售占绝大多数,进货数量与销售不匹配的主要原因是5000 元以上商品需要缴进境物品进口税(行邮税)。高额行邮税对高端商品销售的制约作用非常明显,甚至有些商品比有税商品还贵。

以购买到岸价格为5000 元的商品计算,假定该进口商品的进口关税税率为20%、增值税税率为17%、消费税税率为20%,如果不实行免税政策,该商品在进口时需缴纳关税、消费税、增值税计算如下:

应纳关税为:50000%=1000 元

应纳消费税为:(5000+1000)1-20%)0%=1500 元

应纳进口增值税为:

(5000+1000+1500)7%=1275 元

从上述计算可以看出,该到岸价格为5000 元的商品在进口时缴纳了1000 元的关税、1500 元的消费税、1275 元的增值税,累计税款达3775 元,税款加进价达到了8775 元。如果不实行离岛免税政策,商家销售该商品的价格是在8775 元的基础上加上利润确定。由于实行离岛免税政策,3775 元的税款就不会包括在销售价格中。换言之,消费者购买该商品能享受3775 元的税收优惠。所以,5000 元以下的“奢侈品”对国内旅游者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促使市场做出这样的选择。价格优势是免税店的王牌。三亚免税店汇集上百个国际顶级奢侈品牌,比国内有税百货商场低10%~35%,与香港基本持平,部分产品甚至比香港还便宜。然而,这些仅限于5000元以下的产品。

另一制约离岛免税吸引力的是货源商品种类。由于当前的离岛免税政策规定旅客每人每次免税购物5000 元为限,首饰手表等18 种定为免税试点商品。因此,很多游客还觉得不过瘾,认为当前的三亚免税店货源没有保障。比如具有相当人气的电子产品,就不在免税购买范围。当前免税店产品种类单一、品种不足,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经营面积。一些品牌旗舰店,面积要求达到1000 平方米,这意味可引进品牌的数量就少了。另外还受制于免税的零售渠道。此外,离岛免税购物手续太复杂也是一大缺陷。

离岛免税政策有待进一步优化

对于三亚免税店面临的“高端产品价格优势不明显”和货源跟不上问题,当前的5000 元免税限额将来肯定会有所突破,否则将直接影响到三亚免税店的生命力和对国内游客的吸引力。对于货源不足、款式少问题,一是要通过新建免税店来解决,接纳更多的经营主体进入,但更关键的是要将免税产品的范围放开,现在的18 类产品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

海南旅游市场的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字:海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06-02

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2]。体育旅游业是国家旅游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旅游设施为基础,以旅游产品为表现形式,为体育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各种服务的经济部门。

体育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人们开展体育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以及他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之总称[1]。体育旅游资源是体育旅游的客体,体育旅游者是体育旅游的主体,客体为主体服务。

海南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包括水上体育旅游资源如潜水,沙滩排球,热带河谷漂流资源,帆船,游艇资源等;探险类体育旅游资源如登山资源,峡谷,溶洞探险资源等[4];度假休闲旅游资源资源如高尔夫等;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如海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大型体育赛事旅游资源如环岛自行车赛等。

一、海南体育资源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单一,不适应现代旅游者的要求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体育旅游的目的不明确,在海南的体育旅游产品中,绝大多数是“旅游+体育”的单一模式,体育旅游只作为旅游的附带产品。运动是体育旅游的主要动力,其他旅游活动则是使得整个经历更精彩的补充。并且体育人文资源与体育赛事的开发力度不够,未对社会人文资源的体育潜力进行挖掘。尚且停留在体育自然资源的开发。

体育旅游产品结构单调,刺激性、尝试性新产品匮乏,忽略了体育旅游参与者的参与度和信息反馈。

(二)国内、国际竞争激烈

海南建省22年,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起步晚,体育旅游业刚刚兴起,在国内外面临着强烈的竞争。国际上像海南这样的亚热带海洋气候,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相游胜地很多,如夏威夷、马尔代夫、加勒比、关岛等。同样,在国内海南省体育旅游市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如青岛游泳潜水,湖北端午龙舟竞赛,香港高尔夫运动和水上运动等。使海南在吸引国内外游客来参加体育旅游存在很大的竞争压力。

(三)重视程度虽提高,但海南市场主导能力低下

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政府、社会对体育旅游的建设重视程度提高。但是市场运作尚未形成成套的体育旅游产业服务。无专门的体育旅游政府部门,无专门的体育旅游旅游社,无专门的体育旅游品牌线路,无专门的体育旅游人才,种种条件限制了海南体育旅游的市场经济的运作[1]。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海南旅游产业整体水平低下。

政府宏观调控给予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政策上的支持与市场的监督作用。而真正在海南经济转型期作好体育旅游市场的经济主导需要长期合理的规划与建设。

(四)与国际旅游趋势相差甚远

根据全球入境旅游2020年预测,国际、国内旅游出现两极化倾向:一,旅游理念的两极化倾向即全球化与个性化;二,旅游需求的两极化倾向即大众化与个性化;三,旅游经营的两极化倾向即批量生产与度身定制。海南的体育旅游业是适应发展趋势而生的新兴产业,刚起步缺乏经验,与国际倾向相差甚远。国际市场休闲度假大于观光旅游但是在海南省观光旅游远远大于休闲旅游。

“经历型的旅游者”不在满足海南省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他们要求旅行生活能有文化的吸引和体育运动的内容乃至冒险的趣味。但是在海南他们只是从旁观赏而不是参与其中。

二、海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一)开发传统民族体育旅游资源

据统计部门调查,至2005年底,海南省常住人口为828万人,海南少数民族140多万。主要有黎族、苗族和回族等。集中精力开发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资源,将会使海南体育旅游资源成为独具一格民族风情的吸引物,如现有的打狗归坡,竹竿舞等。民族化为体育旅游的开展提供迥然不同,清新活泼的运动项目,让游客观赏民族地区美丽的风光同时感受到独特的民族文化,使其身心放松,获得健康。“回归自然,融入文化,注重参与”是海南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二)开发复合型产品,进行产品捆绑

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分为两类,即“旅游+体育”与“体育+旅游”[2]。从海南省的情况来看,目前大多数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采用的是“旅游+体育”的附带型、组合型资源开发模式如五指山的攀岩等资源的开发。

“体育+旅游”模式开发已经起步,如环岛自行车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自行车爱好者前来参赛或者观看比赛,借助体育赛事资源开发组合型的体育旅游资源是今后海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动力。

“体育+旅游”开发模式以体育为主导与旅游捆绑组成一种综合旅游产品推向市场是促进海南省发展的潜力产品。

(三)强化水上运动开发

海南省是我国最南部的岛屿省份,使海南省可以向游客提供各类水上运动,如潜水,冲浪,水下行走,乘旅游潜水艇等。海南开发的只有三亚是热带海滨,而且三亚只有少数的潜水旅游,且主要市场在国内,面向国际的潜水旅游尚待专业化的开发。开发潜水旅游需要够水准的自然环境,够水准的专业设施,够水准的专业人员以及国际潜水市场对接的销售系统。海南缺少的正是国际水准,如潜水项目。海南要设置特色的水体体育旅游项目,满足旅游者个性体验。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专项专业的水上旅游是针对体育旅游主体需求的一种重要的开发项目。

(四)加快完善法制建设

完善海南省体育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政策扶持。首先,省政府要尽快把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作为发展旅游事业的战略重点。尽快制定出台具有海南特色体育旅游法律法规,确保体育旅游市场竞争秩序的规范,同时提高体育旅游服务质量,以及对体育旅游市场、从业人员、基础设施和交通安全等方面进行有利的监督。其次,加强政策扶持,吸引国内外资金参与海南省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人员的培训、资源的开发、赛事的举行等)。

(五)新体育旅游项目开发

每个人来到海南都会听到当地人或导游讲关于海南的十八怪,其一是老太太上树比猴快,可以开发有关椰树攀爬的体育活动。其二是男女老少骑牛赛,组织具有海南特色的骑牛赛。进一步开发具有本土化的新的体育旅游项目。

要大力推进社区体育、广场体育、赛场体育、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的全面发展,积极培育各种类型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探险娱乐协会[2],为海南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培养广大的个人和集体市场消费群体。

(六)引进专业人才与培养专业人才

未来旅游的竞争首先是观念的竞争,其次是专业人才的竞争,如潜水市场不仅要求专业的旅行商来操作,必须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潜水运动的开展。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其独特性,它需要的是既懂得体育、旅游的专业人才,又了解本土文化与本地经济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海南十分缺乏这种复合型人才。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海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引进专业人才与加快人才培养是促进海南体育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七)抓住奥运会和亚运会机遇

借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和 2010 年广州亚运会之机,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组织体育旅游宣传促销团到世界各国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旅游推介会,邀请国内外知名旅行社和新闻媒体到海南考查、采访,让人们更多地了解海南,提高海南体育旅游资源在国内外的知名度[2]。

参考文献

[1]曹刚.湖南体育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深度开发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09

[2]王佳,孟梅,殷志栋.河北省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与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

海南旅游市场的现状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旅游经济;金融支持;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4-0067-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4.16

建省办经济特区22年,海南省旅游业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不断茁壮发展,至今已成为全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海南旅游业总收入257.63亿元,占全省GDP的12.56%①,是该省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旅游业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要求,至2020年,海南省旅游服务措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旅游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1]。届时,海南省旅游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吸纳就业和扩大内需的作用日益明显。在此背景下,旅游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显突出,金融支持已成为海南省旅游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当前金融支持海南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力度有限

银行贷款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来源之一,但从海南省旅游业历年发展情况看,辖内银行机构对旅游业及服务业的贷款规模较小。尤其自2005年以来,全省旅游服务贷款波动明显,增长不多。全省银行机构对旅游业及服务业贷款主要是短期流动性贷款,在同期短期贷款总额中的占比很小,五年平均占比约1.04%(见表1),反映出本地银行对旅游服务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与旅游业发展不相匹配的状况。

(二)资本市场对旅游的资源配置功能有待加强

目前,深沪两市A股市场中上市的旅游企业29家②。海南作为旅游大省,完全意义上的旅游类上市公司仅ST东海1家,海南航空、海南高速、ST亚太和*ST罗顿等也涉及一些旅游附属业务,拟上市公司至今仍未培育和储备。已上市和拟上市的旅游类企业数量少,在资金上制约了旅游企业快速发展。此外,海南省旅游产业正处于升级换代时期,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风险投资有着巨大的增值潜力,但由于海南省旅游企业散乱弱差的发展现状,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缺失,风险投资资本很难介入旅游企业。

(三)旅游险种针对性不强,产品营销力度不够

目前在海南省旅游保险市场上主要有旅行社责任险、旅行人身意外险等险种,这些险种很多条款都和一般的人身意外险没有较大的区别,而对日益火爆的“休闲游”、“自助游”、漂流、邮轮等项目,保险公司没有相应的产品与之对应,存在供需不对称的局面。有些产品虽然涉及面和涵盖面广,但由于专业性强、产品名目繁多,消费者不熟悉,购买率比较低,市场上没有积极反应。如旅行社全国统保责任险,海南旅行社截至2010年参加投保106家,占应投保总数53%,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下旅游保险产品在营销方式和理念上还需进一步深化①。

二、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多措并举,发挥信贷支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杠杆作用

1.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旅游企业和项目融资授信支持力度。一是切实加强对旅游业的贷款支持。各银行机构应将支持海南省旅游业纳入总体业务发展战略,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盈利能力较强、经营管理规范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特别是对旅游行业中资质较好、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如酒店业、餐饮业、旅行社、旅游景点、旅客运输、会展、文物及文化保护、民俗旅游、休闲健身娱乐以及上下游相关行业②等加大支持力度。

二是大力推行旅游业综合性授信业务。对于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③,各银行机构应因时因事因地制宜,综合运用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融资贷款、票据贴现服务、出具保函、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经营性物业抵押融资以及银团贷款等多种授信形式给予支持。同时,根据旅游产业的市场特征和资金需求特点,适当简化审批手续,开辟旅游贷款绿色审批通道。

三是完善旅游业配套金融服务。银行机构应在为旅游产业提供传统的信贷支持的同时,积极为旅游企业提供咨询顾问服务。为符合上市条件的旅游企业提供协助资本市场融资、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服务,为符合各类市场条件的旅游企业提供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融资服务,帮助旅游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财务结构。

四是增加乡村旅游业的信贷投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可充分发挥小额贷款业务优势,增加对“农家乐”、“采摘园”、特色餐饮、观光农业等旅游服务农户和相关企业的贷款,提高对旅游业贷款的覆盖面。

2.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给予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支持。前段时间,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与财政部联合推出了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不良贷款本息减免、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等专项扶持政策,海南省政府也出台了支持金融业发展的相关法规,各银行机构可根据上述政策法规,积极支持旅游行业的中小企业发展。根据政策规定,建议海南省设立为中小旅游企业授信服务的团队,根据旅游企业所处行业和业务种类的现金流特点,扩大分支机构的授权范围,简化部分贷款程序,提高贷款调查审核工作效率,为符合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旅游企业提供授信支持,并在利率浮动方面给予优惠。对不能提供抵押担保的旅游行业中小企业,由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提供担保,解决担保难问题。

3.尝试开办旅游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质押贷款业务。旅游景区有效抵押品不足,但有一定现金流的特点。各银行机构应根据客户层级探索多元化的担保方式,不仅将收费权作为银行可接受的有效权益押品,而且也要针对旅游行业的特点,积极探索综合使用专业担保公司担保、房地产或土地使用权抵押、现金和有价证券质押、一般法人保证、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质押、版权质押等方式,开展质押、抵押、担保等方面的创新,为有效解决旅游企业融资难问题开辟新的途径。

4.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联保融资。各银行机构可采用“联保互保、风险共担”的方式,推动旅游行业的相关中小企业选择合适伙伴共同申贷,解决担保难问题。对具有品牌发展潜力的中小旅游管理商或品牌加盟商给予适度的经营性物业配套信贷支持。大力开展符合县域和乡村旅游业金融服务需求的金融创新,发挥小额信用贷款证的载体功能,对“经营公司+景点+农户”模式等旅游相关配套经营项目发放贷款,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联保、互保等方式提供小额贷款,提高金融服务的有效性。

5.积极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2010年末,海南省推出首款“游中国”系列银联卡――海南国际旅游岛卡,各银行机构应以此为契机,以多种方式增强对旅游企业的服务功能,在现金管理、本外币结算、外币汇兑、个人信贷、旅行社质量保证金、金融顾问咨询、旅游年卡、银行卡(尤其是信用卡)等领域与旅游企业开展各类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的金融产品。如在个人网上银行页面开通旅游景点的在线支付功能,发放用于家庭旅游事项的个人消费贷款,开办旅游保函业务等。

(二)拓宽资本运作渠道,发挥资本市场对旅游业的资源配置作用

1.各部门密切配合支持旅游企业上市融资。海南作为旅游大省,除ST东海外,还有博鳌、亚龙湾、南山、七仙岭等许多可挖掘的上市资源。证券管理机构应在上级主管部门和省政府的领导下,配合有关部门,积极优化成熟旅游景区资源配置,鼓励企业以市场方式兼并重组,进行股份制改造,借助创业板等资本市场,培植品牌。“十二五”时期培育并支持省内10家左右旅游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增发、配股、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到资本市场融资或再融资,扩大旅游上市公司规模,迅速提升中小旅游企业的市场生命力和竞争力。

2.丰富资本运作方式,促进旅游企业产业升级。目前海南省旅游上市公司及相关公司旅游业规模普遍偏小,盈利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证券管理机构应鼓励旅游上市公司借助资本运营手段,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束缚,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形式,组建大型旅游集团,盘活存量资产,实现低成本扩张,促进旅游企业产业升级。

3.推进旅游企业资产证券化,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证券管理机构与相关部门应积极选择优质旅游资产进行证券化试点,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并将其推广,扩大证券化的范围,通过建立旅游业资产证券化市场,为旅游企业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三)建立旅游业和保险业的合作机制,开发更有针对性的旅游保险产品

1.创新旅游保险的合作经营管理机制。由于旅游经营主体、消费者、保险公司、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中介人或人都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保险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保险机构应与海南省旅游企业建立旅保合作机制,通过双方相互沟通、信息互换等措施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互动合作关系。一方面,旅游行业可以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新态势、新问题提出新需求,对旅游保险产品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促进作用,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可以通过这个途径增加对旅游行业的了解,在量化风险、精算旅游保险费率等方面更切合实际,依据性更强。

2.完善和创新旅游保险新产品。保险机构应结合海南省旅游发展实际,一是着力完善旅行社责任保险;二是改进旅游意外伤害保险;三是要大力发展新兴旅游保险和特种旅游保险;四是积极推进旅游各环节保险。例如要大力发展新兴旅游保险和特种旅游保险,对“生态游”、“休闲游”、“自助游”、“探险游”等新兴旅游业态,要在其开发推广过程中加强旅游与保险的合作,提前做好新兴旅游市场的风险管控工作。要深入研究老年旅游、探险、潜水、漂流等特种旅游类型的风险特点,积极开发涉及旅游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的保险新产品,为旅游业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

3.进一步延伸拓展旅游保险销售体系。除保险公司、旅行社外,还应在宾馆饭店、旅游景点、交通部门等旅游服务网点广泛设立机构,借助银行、邮政网点推出简便、适时的旅游保险套餐服务。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官方网站或其他具有权威性、高认知度的网站上加挂旅游保险网上交易平台,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投保、手机投保等拓展销售渠道。创新营销手段,借鉴国外保险营销方式,把旅游保险做成卡放在超市里,与电话卡、土特产、工艺品一起卖,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真正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分销渠道,使旅游保险成为人们出门旅行可以随时、随地、随意购买的日常消费品[2]。

参考文献:

海南旅游市场的现状范文第7篇

摘 要:海南国际旅游到建设以来,俄罗斯游客逐年增加,海南省俄语人才近年来成为最紧缺的专业人才,在各领域的需求量都不断增加。为推进国际旅游到建设,我们必需加快海南省俄语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完善人才机制,开辟新兴服务领域,以提高海南旅游质量,增加发展特色,促进还喃喃国际旅游岛特色发展。

关键词:海南,俄罗斯游客,俄语人才,紧缺,特色,发展;

一、 赴海南游玩的俄游客增长原因及情况分析

(一) 海南优越的自然及政策优势吸引俄游客

1.海南与俄罗斯自然差异情况

海南省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2041333公顷,盖率达60.2%。热带天然林约占全省森林面积一半的比例。海南地处热带,位于东经108°37′~111°05′,北纬3°30'~20°18',年平均气温23~25℃,最冷的1月平均16~20℃,最热的7月为35~39℃,长夏无冬。当俄罗斯处于严寒冬季时,这里依然阳光明媚,可以海浴冲浪。海岸线长达1528公里,岛上终年气候宜人,四季鸟语花香,矿物、动植物资源丰富,是旅游的理想选择之地。

俄罗斯东部与中国东北接壤,市中国最大的邻国。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处于北纬40到80度,处于北温带,气候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春秋季节甚短。温差普遍较大,1月平均温度为1℃到-35℃,7月平均温度为11℃到27℃。

所以当俄罗斯冬季来临时,对于俄罗斯人来说身份珍贵的阳光却充满了海南的每一个角落,海南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着众多的俄旅客。

2.国家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给予的政策支持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在原有的给与海南21国免签证政策的基础上,增加芬兰、丹麦、挪威、乌克兰、哈萨克斯坦5国为入境免签证国家,对俄罗斯、韩国、德国3国旅游团组团人数放宽至2人以上,入境停留时间由15天延长至21。同时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表意见表示:支持我省旅游业创新发展,重点支持我省发展和旅游业相配套的特色房车游、汽车租赁、游艇制造、销售、租赁等特色服务业类型;支持我省投资发展生物制药、新能源汽车制造、旅游装备制造业、旅游产品加工业和信息网络业;鼓励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国家也给予了海南在招商,投资等各方面建设的财政及政策优惠。所有

(二)俄游客增长不断推动海南各行业的发展

免签证政策使海南的旅游进一步开放,游客数量增加。2001年通过21国免签证渠道来海南旅游的外国游客有1.2万余人,2008年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20万,增长了15.5倍。8年来,免签团人数达到67万人,占由海南省口岸入境的全部外国人的60%。其中俄罗斯游客占23.5%,居第一位。2011年,全省累计接待国内外过夜游客3001.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24.04亿元,同比增长25.8%。不断增长的游客带来的是消费量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旅游业相关的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都迅猛发展。如航权开放、离岛免税等政策,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海南,近年来飞抵海南的国际航班不断增加,直接间接的促进了交通业的发展。

二、 俄语人才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必要性及需求领域

(一) 俄语人才短缺造成的服务质量下降

随着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游客来到海南,交流的不畅通将带来许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对旅游业来说,将会减少俄游客对海南及中国文化的认识,甚至造成曲解;同时也会影响旅游质量,游客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回答,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有损于旅游公司的信誉和声望。对于餐饮业,交流不通可能引起漫天要价,在点餐及用餐当中的不愉快。对于交通业,很难做到服务周到,快速准确的定位俄游客的目的地。在其他一些产业当中影响也是巨大的。

(二)俄语人才的需求领域庞大

据海南省人力资源局表示,俄语人才成为还海南最紧缺的专业人才。需求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如机场、酒店、旅游景区、商场以及房地产等相关企业对俄语人才的需求迫切。与此同时,在医疗卫生行业,问询处,交通运输行业也有需求。海南省近年来各高校相继开设俄语专业,培养俄语人才,所以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人才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三)海南省俄语人才现状及培养情况分析

据海南省旅游局官方统计,来三亚旅游的俄罗斯客人自1999年2955人次后逐年递增;2008年海南省共接待俄罗斯游客总数达16万人次,居境外游客第一位;2009年海南省共接待俄罗斯游客总数达1 8万人次,居境外游客第一位。而据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统计,到目前为止,海南俄语导游尚不足400人,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鉴于这种情况海南省各高校相继依托海南旅游市场,跳出传统的教学思维,以实践为基础推出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新方法。各行业也以优惠的待遇积极的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俄语人才。

(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对策分析

俄语人才的紧缺使海南省不断完善用人机制,以求更多地吸引那些才华横溢、雄心勃勃的人才。但即使如此,仍有许多人才悄然而去。人才的流失会带给企业经济利益的损失,才此以往将造成效益的下降。所以一个地区留不住人才,就谈不让科学发展。要留住人才就要做到:第一,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赋予人才更多的职责权限,提供人才创新发展的空间;第二,大力发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做到以感情留人;第三,改革开放,大力提高还海南吸引力。

三、 扩展俄语人才就业领域,促进特色发展

目前海南省的人才俄语就业机制尚未完善,就业领域狭小,仅限于与旅游业息息相关的几个领域,最普遍的职业为导游、翻译、商场推销员。所以,国家政府及俄语人才本身都应积极开拓发挥俄语专业优势的新领域,如医疗方面,心理咨询师,中医专家;保健方面,养生指导专家;文化领域,中国文化讲解员,中俄文化对比讲解,海南文化分析等等。这就需要不仅在俄语语言方面交流无碍,对于一些专业的知识也要做到了解。(作者单位:海南大学)

参考文献

[1]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若干意见》2010年7月30日

[2] 《海南旅游:从规模扩张走向效益扩张》2012年3月12日 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3] 《留住人才的意义及措施》王川坚 2009年6月19日澄迈政务网

海南旅游市场的现状范文第8篇

关键词:海南乡村旅游;旅游竞争力;关键因素;策略

一、前言

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地位的提升、市场经济大环境和产业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旅游的需求与供给也在发生着相应地变化。海南旅游业在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和城市竞争后,开始步入乡村区域旅游竞争的时代。

二、影响海南乡村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海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多有利的因素,但也面临了很大的挑战。所以,要使乡村旅游地区提升旅游竞争力,就要对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做简要剖析,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影响该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1.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1)开发形式。海南乡村旅游兴起于本世纪初期,以海口、三亚两个重点城市为依托,附近的琼海、文昌、万宁、澄迈等市县都先后开展了乡村旅游。到目前为止,三亚田园小鱼温泉、兴隆热带植物园、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文昌文亭休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龙泉乡园)四家景区已列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根据区位、资源、客源等多方面的特点,海南乡村旅游可概括为四种模式:

①生态观光型

②休闲度假型

③民族村寨型

④古村古镇型

(2) 存在问题

①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Buhalis D强调市场营销对提高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作用,他认为采用营销的新技术如网络营销,可以增加可视度、促进区域合作,从而提高旅游的竞争力。据资料,海南乡村旅游的游客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报纸杂志,其次是亲友介绍,电视媒体和网络宣传只位居其后。

②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滞后。在乡村旅游遍地开花的现状下,不同区域的旅游产品虽具有特色,但是难免会存在替代性。如果这些可以替代的旅游产品分布在不同的乡村旅游地区,就难免会导致目的地旅游的竞争力。而众多的旅游开发商正因为看到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所以致力于用独特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这样,在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同时,市场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

③对生态环境和繁荣农业的意义小。特定的旅游开发管理模式对乡村的旅游竞争力有明显影响。一方面,一种合理的管理模式可以以很强的吸引力使乡村旅游极具特色,进而改变单纯从经济上获利,可以使乡村旅游开发成具有文化、政治、教育意义的高品位旅游模式;另一方面,过度的、不合理的开发模式,会带来如环境破坏、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进而造成旅游竞争力的衰弱。

④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企业中将提高员工的素质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在旅游业当中,从业人员的高素质更是增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2.海南乡村旅游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迈克尔・波特建立的竞争力“钻石模型”为这里所要讨论的海南乡村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笔者运用“钻石模型”并结合海南乡村旅游业自身发展的现状及特点,简单绘制出海南乡村旅游竞争力的影响要素。

(1)资源开发现状。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区域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旅游资源因素是公认的关键性因素。海南省所拥有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已有四家景区被列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示范点。这里有独特的自然风景、田园风光和古村古镇,又因为孤悬海外,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和人文环境,不仅风光优美,风情小镇和黎苗文化更是一朵奇葩。海南从这些独具文化理念的乡村旅游资源中开发整合了槟榔谷景区、田园小鱼温泉等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点。

(2)旅游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作为旅游产业的物质基础,对整个海南乡村旅游的整体竞争力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南虽孤悬海外,但现已有美兰机场和凤凰机场两大国际机场,东环铁路的开通更是使海口与三亚实现了“一日生活圈”,公路干道直通各港口、市、县,并延伸到全岛318个乡镇及旅游景点,因此,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高。乡村旅游点农家乐、渔家乐及度假别墅的建立,为游客提供良好的餐饮住宿条件。但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交通体系,所以各乡村旅游点的联动性差,景区内的通讯、环卫、餐饮、娱乐设施都亟需完善。

(3)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做好热带现代农业基础建设,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展示、田园风光、农业生产体验、瓜菜采摘、农家旅馆、特色餐饮、垂钓捕捞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的结合。

笔者认为,可以将某个具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一系列旅游产品进行适当的整合,完善食住行游购娱要素,使旅游产品的配套性更全面并形成规模体系,这样更有助于加强旅游者停留的时间;在发展乡村旅游观光业的同时,重视大中型城市周围乡村地区的度假型旅游,因为度假型乡村旅游群体很有可能成为旅游的回头客;乡村旅游产品要突出当地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还要保存自然原始的状态,让游客真正体会到乡村旅游的魅力。

(4)旅游需求。波特认为,国内需求是一个行业、一种产品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影响要素。国内需求规模、需求特征、需求国际化是影响产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对于地区旅游产业而言,需求规模、需求特征、需求国际化也是影响地区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海南乡村旅游资源丰富,随着旅游产业的升级转型,人们的出行方式也逐渐的由观光式旅游向休闲度假过渡,但目前来海南的旅游多集中在海口、三亚、琼海几个少数旅游城市,在旅行社安排的行程中很罕见有乡村旅游活动,所以这就导致了供需矛盾。

因此,从乡村旅游的需要出发,应该准确的定位乡村旅游目标市场,从近期看,以海口、三亚两个大中型城市为依托,加大周边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客源,长远的就要积极将海南打造成国际旅游岛,吸引国内外更多旅游者。除此之外,按游客的需求合理布局,也是针对旅游市场需求开发的重要环节,可以将便利的交通结合海南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配合完善的旅游产品,从而使海南有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

(5)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机遇。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海南省委、省政府组织编制了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其中对于促进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纲要》中提出要促进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建设生态文明村、旅游小镇等乡村旅游示范项目,依托旅游城市和重点度假区、景区,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息带,使海南的乡村旅游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活动。

(6)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该地的旅游竞争力。因为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投资、旅游收入的水平都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所以具有的良好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旅游者来说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正大力的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更是将此提上日程,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发展旅游,发展经济。兴修公路、改建农舍、增加配套的基础设施,使乡村旅游方式更为完善。针对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现阶段应以政府支持、企业运作、集体经济和农民参与的“四合一”开发模式为主,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可见,海南省对未来十年的游客接待人数及旅游总收入做了大幅增长的预计,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正好可以借建国际旅游岛的契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开发。

(7)文化氛围。文化方面的竞争是旅游业竞争的最高境界,旅游目的地如果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就大大的提升了该地的旅游竞争优势。适应新形势,在新的市场需求下,发展乡村旅游就必须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提出特色和文化。

(8)政府对旅游业态度。政府的指导、支持以及对旅游业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吸引力大小。乡村旅游在发展初期一定会遇到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政府如果可以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不仅能解决一个地区的收入问题,从长远角度看,更是能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

三、海南乡村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

随着世界范围内旅游目的地竞争的日益激烈,关于某一个区域内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就旅游目的地而言,弄清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何在,就可以不断采取措施培育竞争优势,并且将劣势进行转化,从而提升旅游竞争力。这是确保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较其他旅游目的地更加健康、快速发展的应对措施。

1.保持乡土特色

乡村旅游核心的竞争因素就是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近年来越来越受欢迎,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们厌倦了大城市的喧嚣和聒噪,渴望投身于美丽的田园风光,渴望“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状态。乡间看似普通的景致和生活状态,却是吸引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最大吸引力所在。

2.优化旅游产品

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了现阶段乡村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开发多类型的旅游产品,根据旅游区域自身的特点,结合旅游市场的需求,开发区别于周围景区的特色旅游产品;第二,增加文化内涵,通过景区文化的积淀,挖掘有深度的旅游文化产品,要赋予它新的生命力,这样才能使游客感受文化产品的魅力;第三,应该结合自然资源和当地文化,将一些景区现有的分散旅游产品适当的整合,形成一个有规模的产业链,使游客来此,有配套的设施、设备,能够体验农村生活,有休闲度假的活动,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各项需求,参与到更多的旅游活动,增加品牌竞争力。

3.提升旅游形象

鲜明的旅游形象可以使人们更有效的区别各个旅游目的地,并引导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者的消费。新世纪的旅游业非常重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设计,这就是旅游地的活招牌,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份额的强大武器。可以采用广告策略、活动与时间策略、直接营销和个人营销策略等,实施对海南乡村旅游的全方位推销,力争使更多的人群了解这里所拥有的独特资源,浓郁的“乡”文化,同时,争取让权威的媒体、公众人物、政府代表前来感受某些特色的乡村旅游区并发表评论,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使海南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得以推广。

4.加强区域联动

旅游业所涉及的相关领域很宽,所以各区域相互联系、相互协调,才能进一步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总之,虽然现阶段海南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城市的旅游业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但是在如何增强海南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方面,本文就核心影响要素提出了提升策略,希望对海南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四、结语

海南乡村旅游是海南旅游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南乡村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影响海南乡村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对丰富现有乡村旅游竞争力理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为海南乡村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竞争力的界定,展开对影响海南乡村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关键因素的分析,分析之中构建了影响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的模型,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把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借鉴到研究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学科来,剖析了海南乡村旅游发展中影响竞争力的问题,重点分析了各要素在海南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该地旅游竞争力的策略。但本文在对影响乡村旅游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的分析上还不够全面,在今后的研究中,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易丽蓉,傅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N].重庆大学学报,2006(8):154-158.

[2]唐承财,钟全林,李小霞.城市旅游发展的驱动力分析及案例实证[N].沈阳大学学报.2007(5):8-11.

[3]隋春花.乡村旅游:21世纪新旅游初探[N].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4]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N].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