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温泉旅游市场前景

温泉旅游市场前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温泉旅游市场前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温泉旅游市场前景范文第1篇

“把握大势、坚定信心,在强化招商引资共识上实现新突破。没有大投入,就没有大产出;没有大招商,就没有大发展。”这是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2010年昆明市招商引资动员大会上说的话。

在第18届昆交会上,昆明市的42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可谓异彩纷呈。这些项目分布在盘龙区、官渡区、高新区、经开区及昆明周边安宁、禄劝、嵩明、晋宁、寻甸等地,一亮相昆交会,就吸引了众多外来投资者的目光。

新兴产业高调现昆明

基因芯片产业、改性HDS磷酸锌项目、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基地建设工程、主动式OLED显示器产业化建设项目、光电生产基地扩建项目、年产10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年产10万吨PVC树脂项目、盘龙区乘龙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安宁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项目、禄劝县元明粉加工生产项目……这一系列的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类项目遍布于昆明市区及周边各个地区,与《昆明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相对应,本次昆交会上重点推出的十多个高科技产业发展类招商引资项目,勾勒出昆明“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的美丽蓝图。

众多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项目中,一些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亮点频呈,其中基因芯片产业就是一门新兴产业。其融合了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和相关微电子微加工等新兴技术,在医疗诊断、新药筛选、生物基因多态性研究、功能基因的研究等多个领域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主动式OLED显示器产业化建设项目则使用了世界先进的有机镀膜技术,投产后预计能够达到年产45万片的产量;而民用光学夜视仪一直是全国乃至世界的一个空白,目前为止全世界生产夜视仪的企业也仅有5家左右。这些项目的发展在巨大的市场潜力下将有望拉动昆明整个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也将有望成为昆明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为昆明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还有很多农林副食品产业的招商引资项目也在本届昆交会上亮相。昆明市盘龙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禄劝、嵩明、安宁、晋宁、寻甸、呈贡等几县的投资项目,涵盖了农林木材加工、现代农业科技园、粮食、肉制品、乳制品、生物制药和农副产品,以及斗南花卉产业园区等13个招商引资项目。

其中,嵩明、晋宁两地的大发展、大投资,也为昆明的产业发展类投资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笔画。据介绍,属昆明第二大坝子的嵩明,年粮食总产量10万吨,已定位昆明市卫星城,预计到“十二五”末,嵩明杨林工业园区将新增就业人员10万人,杨林职教园区将增加人员10万人,全县非农业人口预计将达到30万人,粮食消费量逐年增加。特别是随着昆明国际机场的建设,嵩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围绕机场发展加工、物流业市场前景广阔;而地处滇池南岸的晋宁,是新昆明规划建设的南城区、西城区所在地,本次共有包括干果加工、肉食品加工、农产品加工以及乳制品加工的四个投资项目亮相昆交会。而位于昆明市郊滇池之滨的斗南花卉产业园区建设项目也将带动云南省花卉产业的大发展。

旅游产业大有可观

云南省一直都是旅游资源大省,作为省会的“春城”昆明更是一直吸引着众多旅游者、投资商们的目光。而亮相本次昆交会的8个昆明市旅游发展项目,也成为众多投资项目中的一抹亮色。

湿地、峡谷风光、极地海洋世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型水上娱乐场:众多吸引人眼球的旅游项目就分布在昆明市境内以及周边几个县区,广阔的旅游市场空间将为云南省的旅游产业锦上添花。

位于昆明市官渡区的五甲塘湿地项目是知名云南省内外的湿地保护典范,建成后将成为昆明市新的旅游亮点;禄劝县普渡河的峡谷风光及地热温泉开发项目则集温泉开发、旅游观光、运动康疗和休闲度假为一体,将建成一个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温泉旅游度假区;而位于滇池的极地海洋世界建设项目则将填补昆明市乃至整个云南省旅游市场此类项目的空白,成为云南旅游产业中惟一一个集主题度假娱乐、海洋生物展示、科普教育为一体的高端旅游项目;安宁市的牧羊湖大型水上娱乐场项目也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将弥补拥有天然地热资源的安宁在水上娱乐项目方面的空隙;昆明市大观公园西区的游乐设施项目则将提升大观楼区域的游乐服务功能……

旅游项目大投资、大发展的春城,可谓大有可观。

基础工程、文化产业齐头并进

昆明市自从定位“桥头堡”城市以来,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得轰轰烈烈,而本次昆交会上亮相的几个重点工程建设投资项目也将助推昆明市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巩固“桥头堡”昆明的大发展。

官渡区关上东路、官渡区支105号路、官渡区东华东路几条道路的建设改造,将进一步完善昆明路网系统的建设;220KV车家壁变电站的建设、昆明呈贡新城白龙潭入滇河道环境工程的建设,以及大新册区城中村改造等建设项目则将进一步促进昆明的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昆明,加快现代新昆明的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一部动漫影视片《海鸥部落》也将对外招商,并以此为春城昆明打造一张特殊的“生态名片”,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为春城昆明和善良好客的昆明人展示风采。相信这张“生态名片”将进一步推动和促进春城昆明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也将助推昆明的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取得更大发展。

温泉旅游市场前景范文第2篇

作者:王居海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据调查统计,在体育型游客的年龄构成方面20—40岁的旅游者居多数,占64%左右,不难看出中青年旅游群体是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主体,该年龄区间段的游客群有着追新求异、寻求刺激的心理特征以及精力充沛、经济较为宽裕的硬件优势,因而体育旅游对他们有着较大的吸引力.此外,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在选择体育旅游项目时呈现出年龄越小,越倾向于刺激强度大、体能要求高的项目这一总的趋势.文化程度文化程度的高低是影响游客体育旅游动机强弱和旅游体验感受深浅的关键因素.通过调查分析,在文化程度上,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游客约占86%,表明了国内体育旅游者的文化素质大大提高,受教育水平明显较高.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决定其消费需求和支出结构,也是实现需求的必要前提.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总需求水平与其经济收入成正相关的关系,随着收入的提高,需求水平也不断提升.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体育旅游市场消费群体中,月收入薪金在2000元左右档层次收入者居多,占58.5%;低中收入者比重较低,而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高档层次收入者也以16.6%的比例占据着不容忽视的部分比重,表明了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客源主体是以中档或中上收入群体为主,这为制定体育旅游产品的价格提供了一定参照.职业状况从事不同职业的体育旅游者,在收入水平、消费结构、休闲时间等方面会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进而呈现出不同的消费行为和倾向,他们主要从事的职业为:个体劳动者、学生、外企员工、机关工作人员、农民等.

其中以机关工作人员、个体经营者、外企工薪层及学生在体育游客中占据的比重相对较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部分群体受教育程度较高、娱乐休闲、健身强体的意识相对强烈,而且有着可靠的经济保障.出游方式体育旅游者的出游方式大多数是散客结伴,游客自行选择和家庭成员、同学、朋友、同事或情侣共同出游,结伴出游方式也体现出我国内敛稳健的旅游文化特性;其次便是以旅行社组团的形式参与体育旅游,一般老年人由于体力等各方面原因而会选择参加旅行社,既安全也方便;最后单位以绩效奖励、员工福利的名义组织外出体育旅游也占据小部分市场,这缘于野外体育旅游的冒险刺激性,员工间的相互合作为休闲体育旅游增添了一份融洽感.在出游时间偏好方面,体育旅游存在季节周期性,游客大多选择春季和秋季参加体育旅游活动,选择夏季和冬季出游的人数相对要少.目前,体育旅游仍以散客结伴出游为主,将长期占领重要市场地位,应着力开拓散客体育旅游热潮.体育旅游项目的个性化与多元化游客选择的共性体育旅游项目主要包括:潜水、海上游艇漂流、沙滩运动、垂钓游泳、冰雪旅游等.男性游客偏向于选择运动强度大、刺激冒险性强的体育旅游项目,如登山、攀岩和帆船等,而女性游客倾向于选择那些减肥健美、放松休闲的体育旅游项目,如温泉游泳、高山瑜伽等.可见,游客在选择体育旅游项目上,因个人追求喜好的不同,反映出个性化及多元化的特征.

据此,体育旅游市场基于游客的旅游动机可划分为以下几种:休闲度假体育旅游由于人们所从事的行业不尽相同加之年龄段的影响,导致用于休闲度假体育旅游的时间比较分散,20—30岁间的年轻人已成为休闲度假体育旅游的主力军,总体消费偏低且时间不整,尚处于初级发展市场阶段.[4]为此,为迎合大众休闲度假的主流趋势,应以各种沙滩、草原、海滨等娱乐休闲项目为主,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开展一些大众化的垂钓、游泳骑马、冲浪、沙滩足球或排球等体育旅游项目.健身体育旅游对于健身娱乐体育旅游市场,营业利润率相对较高,主要投入基础体育健身设施和商业文化设施等固定资产,找准场所或旅游景区,建立完善健身网络,开展诸如保龄球、台球、健美操、冰雪运动、网球、溜冰、水上摩托、羽毛球等促进健康的体育旅游活动.观摩活动体育旅游观看一场竞争激烈、高技能水准的体育比赛,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愉悦.因而这类市场的发展空间广大,通过组织热心体育游客参与激动人心的奥运会旅游、世界杯足球赛旅游、美国NBA蓝球赛旅游以及观看其他大型运动会比赛等,观摩体育活动的旅游者既能去异地观看赛事,又能体验赛事举办地为其特意准备的特色旅游活动.野外刺激性体育旅游目前,刺激体育旅游市场以身强力壮、血气方刚的青少年为主体,这类游客群喜好新鲜事物、求知欲望强烈、思维活跃并且追求个性化,把刺激看成一种享受,进而满足其变化多端的消费心理.刺激体育旅游主要以险峻的自然资源为对象,开展诸如攀岩、高山滑翔、海上激流、徒步沙漠、秘境穿越、野外露营等充满冒险和刺激性的体育旅游项目,营造使人兴奋、惊心动魄的旅游探险经历.竞赛体育旅游竞赛体育旅游通过参加某种富有挑战性的体育竞赛项目,如马拉松赛跑、帆船、铁人三项、滑雪、自行车等,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竞赛体育旅游中“体育迷”占据多数,具有很强的参与性,旅游目的地相对确定且旅游时间较短,行程单一.[6]在我国竞技体育走向旅游市场起步较晚,一些射猎和射箭等竞技项目受到广泛欢迎,市场前景可观.

温泉旅游市场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温泉旅游;开发模式;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265-03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收入增加,闲暇时间增多,人们对保健、休闲的需求不断增加,温泉旅游近几年开始在国内逐渐兴起,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的温泉旅游项目得到大力开发,开发的效果褒贬不一。

国内学者的关注度随之上升,对温泉旅游开发的研究相继出现。如王华、吴立翰(2005)对广东省温泉旅游开发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黄向、徐文雄(2005)对国内外温泉旅游过去、现在的主要模式特点及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并对中国温泉旅游开发模式进行展望。

(二)研究意义

本文希望通过对温泉旅游的研究,能够梳理温泉旅游的发展脉络,对温泉旅游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为中国在温泉旅游方面的发展提出切实的有效的发展建议。

二、中国温泉旅游的现状

(一)中国温泉旅游市场分析

中国的温泉市场需求以休闲度假、商务公关和健康养身为主,从市场数据判断,温泉旅游者更希望能够获得独特和私密的温泉池,注重整体舒适性、独特性及文化性。

温泉旅游者中,男女比例为69∶31,且主要集中在公务员、公司和企业高级管理者,到温泉消费的主要目的依次为休闲度假、商务公关和健康养生。温泉旅游者比较喜欢室外温泉池,占到温泉消费者的53%,其次是室内小型温泉池、别墅温泉和中药泉,说明消费者比较注重温泉的独特性和私密性。多次沐浴温泉的旅游者所占比重比较大,大部分是采取自驾车的方式,停留天数多为一天,年均温泉旅游次数集中在3~5次。消费者对温泉环境、水的清洁程度和水中矿物质非常看重,认为这三项是影响温泉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其次对设施设备的高档和完备性、温泉文化也有较高要求。

(二)中国温泉旅游现状

中国温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需求逐年增长。中国温泉旅游从2008年的1 257万人迅速增长至2012年的2 099万人,旅游收入也从2008年的321.1亿元增长至770.7亿元,旅游人次将近翻了一番,旅游收益增长了1倍以上。

虽然中国温泉旅游的人数和收入快速增加,但是目前国内的温泉度假产品仍以度假村式点状开发为主,亟需提升。如南京的汤山温泉、广东的从化温泉等,其名声与客流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产品开发的模式单一将会成为温泉旅游发展的瓶颈,在功能、服务链条上都缺乏创新与延伸。

多数的温泉旅游地区房地产开发严重侵占用地,影响休闲度假旅游的氛围。温泉除了能够吸引酒店、度假村之外,也加速了当地的房地产开发,住宅小区质量良莠不齐,当地居民的居住与温泉旅游度假相关的功能形成冲突,破坏了当地的旅游度假氛围。

三、世界温泉旅游的发展趋势与案例

(一)温泉度假是未来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热点”

温泉度假的内涵是指,以感受温泉沐浴文化为目的,将原先单一疗养的物化享受,提升到符合现代消费的文化和精神层面,成为一种以健康为主题、达到养生和休闲效果的时尚体验度假旅游。温泉度假的开发将带来大量直接、间接的就业机会,拉动当地消费,其蕴含着极高的商业价值、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佳的投资潜力。

在世界流行的以水为主题的休闲度假三大主题(温泉、海水和冰雪)中,温泉旅游不仅是最大的内陆休闲度假主题,也是最古老的旅游方式。温泉的发展已不再限于温泉本身,已向一种文化、一种健康方式和一种生活时尚方向衍生。国际温泉疗养协会(ISPA)行业调查研究显示,温泉旅游业将以每四年翻一番的速度向前发展,温泉旅游将会成为休闲度假市场的“热点”。

(二)小体量、个性化、私密性开发

随着消费者的消费水平的提升,其对旅游产品的精致度,对旅游空间的私密性,对旅游产品的个性定制化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国际上有的温泉在空间布局上更加注重独立私密,在服务设施上更加注重将大众与高端相结合,并能够结合本土文化营造特色文化氛围。这一类的温泉旅游开发模式由日本箱根温泉为代表。

日本箱根温泉乡,箱根町距离东京约80公里,总面积92.82平方公里,位于神奈川县富士箱根伊豆国立公园的中央位置。历史文化悠久,是日本著名的温泉之乡、疗养胜地,共有温泉336处,有著名的“箱根七汤”。空间布局上,围绕“箱根七汤”形成组团式布局,每个组团相对独立,包含旅馆、温泉、博物馆等设施,通过空中缆车、登山巴士、观光船等多样化的游览方式相连。服务设施设置上,不仅有传统日式、传统西式及现代酒店,还有民宿及青年旅馆。箱根非常注重游客对特色本土化的文化体验,通过神社、木雕、风吕石、各类文化公建等设施和建筑营造出本土文化氛围。

(三)丰富的休闲运动,全面升级温泉体验

除了单一的泡温泉、观光休闲等静止的活动外,温泉旅游的游客也以温泉为核心,向更多元的方向升级延伸,依托温泉所在地的周边地形,提供休闲运动活动场所,结合温泉所在地的本土文化,打造节事活动,以此延伸温泉旅游的活动,拓展温泉度假区的范围,升级游客的温泉体验。这一类的温泉开发模式以美国的萨拉托加为代表。

萨拉托加位于美国东部,纽约州东南部,总面积9.3平方公里,起源于1642年,是美国最古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1962年成为州立温泉度假地。组织有多样化的运动形式,如高尔夫(冠军赛)、登山、马球、极限运动,季节性体育运动等。当地也经常举办丰富的节事活动,如体育文化节、美食及美酒节、帽子节、艺术节等。

(四)多种温泉疗养体验+奢华的度假氛围

温泉除了休闲放松的功能之外,其养生的功能得到了更深的挖掘,温泉疗养的旅游形式正迎合现代社会高消费人群对健康养生的需求,因此由养生文化与温泉文化相结合而衍生出的多样化的温泉疗养产品也成为了温泉旅游的一大亮点,针对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消费者,疗养的环境也通过精致的建筑、设施营造出奢华的度假氛围。这一类的温泉开发模式以法国的维希为代表。维希位于法国中南部,阿列省,总面积5.89平方公里,距离巴黎4.5hr车程。以水疗和度假而闻名世界,著名的温泉镇,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美,也是法国主要体育赛事及赛马场所。维希温泉提供150多种温泉疗养休闲方式,曾获得国际十大最佳温泉SPA奖。其拥有欧洲主要的美容养生健身及休闲中心,为游客提供完善的服务链条和多样化的度假体验。维希的文化内涵丰富,建筑装饰突显当地传统铁艺、欧式城镇肌理完好。

四、温泉旅游开发的发展策略

(一)注重主题式文化体验

温泉旅游应当以温泉为核心,确立鲜明的主题定位,整合温泉文化、养生文化以及本土历史文化等地缘文化资源,对温泉旅游的文化做出升华,形成具有创意的、全新的、迎合现代生活的温泉旅游度假文化,通过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休闲街区、文化公园、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设施等现代休闲度假文化载体,阐释全新温泉文化。

(二)营造纯粹型度假氛围

温泉旅游的空间载体应当拥有区别于城市的空间肌理,勇当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与景观资源塑造独特的度假区空间肌理。通过规划、用地置换、政策支撑实现旅游区域内的去房地产化。通过周边山水的景观雕琢打造以及生态旅游项目的设计,建设与生态相结合的温泉旅游度假区,营造纯粹的度假氛围。

(三)打造多元化功能集合

国内的温泉旅游形式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泡汤活动上,缺乏与现代人生活理念的结合,缺乏与国际温泉开发趋势的接轨,应当引入健康疗养的理念,深度复合式开发,打造多元化的旅游功能体系,将温泉与观光、运动、文化艺术、乡村体验、节事活动相结合。

(四)形成个性化服务链条

温泉旅游应当结合游客的需求,提供完善的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服务链条,通过消费街区、购物中心、俱乐部、酒店、餐厅的等多种产业实现游客的旅游需求全方位得到满足,延长游客驻留时间。并针对不同客群,提供个性化活动设计,增加高附加值的个,如高端酒店、休闲运动、定制疗养等产品。

参考文献:

[1] 王华,吴立瀚.广东省温泉旅游开发模式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09-112.

[2] 唐少霞,赵志忠,谢跟踪,等.海南温泉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6):84-88.

[3] 连彬,张杰.温泉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探析——以重庆温泉为例[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6):79-81.

[4] 王冠贤,保继刚.温泉旅游地特性及空间竞争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6).

[5] 向云波.温泉旅游开发模式构建初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6] 周玲强,祝勤玫.温泉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经济论坛,2010,(11):160-161.

温泉旅游市场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黄山市度假旅游休闲度假发展对策

度假旅游 vacation tour是利用假日外出以度假和休闲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进行令精神和身体放松的康体休闲方式(J.D.Strapp,1988)。早期欧美发达国家度假旅游是先开发海滨和温泉旅游度假活动(R.C.Mill and A.Morrison,1985),往往带有保健和治疗的目的,最后才发展成为社会交友、康体休闲和游憩的地方(刘家明,1999)。由此可知,度假旅游即是以度假(消磨闲暇、健身康体、…)为主要目的,具有明确的目的地(良好的度假环境)的旅游活动。

黄山市目前的旅游业主要还是以观光型旅游为主,这不利于黄山旅游业的长期发展,也不利于同其他地区旅游业竞争。休闲度假是城市国际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强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对带动黄山市向国际旅游城市迈进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为了增强黄山市旅游的竞争力,推动黄山旅游的综合发展,积极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黄山市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黄山山脉自东北向西南横贯全境,峰峦挺秀,飞流泻瀑,绿荫覆盖,丘陵、山地和山间盆地交错分布,呈现出“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全市犹如一个大花园,享有“天然公园”的美誉。

全市有林地面积69.97万公顷,植被覆盖率高达75.3%,中心城区和各区县城区绿化率达31.8%。全市空气和水质均达到国家一类标准,是全国13个一类大气城市之一。林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城市公园的10-20倍,成为天然的氧吧;林中弥漫着树木散发出的健康物质,具有抗菌、抗炎、抗癌等功能,成为天然的“疗养所”。皖南古村落大都依山建屋,傍水结村,远山近村,粉墙黛瓦,蓝天白云,白墙黑窗,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统一,“山深人不觉,同在画中居”。良好的生态和人居环境,为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上丰花果山、蜀源--灵山、浮溪白云人家等乡村休闲旅游点已经为城市人趋之若鹜。

黄山市休闲度假旅游资源种类繁多,环黄山森林溪谷带、牯牛降、齐云山、清凉峰等山地资源,新安江、太平湖、丰乐湖、奇墅湖、黄山温泉等水体资源,黄山脚下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等古村资源,各类果园、休闲渔业、山丘茶园、菜园和乡村农家乐构成的农业资源,黄山国际高尔夫球场等运动资源,都是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良好载体。

2.区位优势。通常,旅游城市的开放度与其区位优势有密切的关系,区位优势好的城市在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过程中,不仅是对外开放的重要交通枢纽,能够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而且可以不断提升旅游城市的知名度,使其成为重要的国际会议、文化、体育、商贸等大型活动的场所和举办地,有利于扩大国内外的旅游客流量,增加国际旅游城市吸引旅游者的能力,促进休闲度假旅游发展。黄山市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皖、浙、赣3省交界,且方圆数百里都没有大城市,建立一个较大城市有着先天的优势条件。黄山市又有自己的机场,航空业与旅游企业的紧密合作使得海外华人和国外游客的数量大量增加且分布范围广,有来自亚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近30个国家和地区,而安徽省东向战略和杭州旅游发展西进战略使黄山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成为现实,长三角“15+1”旅游格局已经形成,旅游市场前景日趋看好。

二、黄山市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个性化定位,宣传力度不够。在旅游市场已经开始细分的今天,在休闲旅游产品开发与项目建设中,一定要准确定位。黄山市在休闲旅游度假设施的建设上,有一哄而上的趋势,而且主题定位大致相同。假如不在休闲旅游发展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主题性、差异性开发,将会导致休闲度假区同质化竞争的危险。近年来,黄山市在“新黄山古徽州”旅游品牌上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大大提高了黄山风光、徽州文化的知名度,塑造了观光旅游目的地的良好形象。但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宣传方面,显得比较欠缺,例如正在兴起的乡村体验旅、生态养生游均没有纳入大黄山旅游中进行统一促销,让游客产生黄山市只是一个观光旅游城市的错觉,从而造成游客在黄山市的停留时间比较短。

2.市场规模小,发育程度低。度假型游客在黄山国内游客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在来黄山的国内游客当中,只有8.1%是来休闲度假的,度假市场的发育非常不充分。这种情况是由黄山市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和黄山市旅游发展与产品开发的倾向共同导致的。中山大学旅游规划研究中心曾做过调查:在来黄山为数不多的休闲度假游客当中,41.7%来自安徽本省,54.2%来自周边省市,3.7%来自中程客源市场,0.4%来自远程客源市场,基本是安徽省内游客,以及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的游客,他们多利用周末来黄山市,停留夜数一般为1~3夜。

3.休闲度假产品与设施不完善,游客满意度低。黄山市旅游资源一直都沿观光型方向进行开发,造成旅游资源类型性质较为单一、旅游资源系统不丰富的局面。休闲度假游客反映最多的问题是黄山市休闲度假设施不足,不能满足休闲度假的要求。由于黄山市旅游资源类型单一,休闲度假功能弱,体验不足,导致游客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并使得这些游客的行为从自身动机驱动转化为产品供给驱动,进而使其行为与观光游客相似。

三、黄山市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措施

黄山市在打造休闲度假基地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集约经营”的旅游发展促进机制,为休闲度假产业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体制保证。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要主导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宏观调节调控、规划管理,做好休闲度假规划的编制和把关,从宏观上把握旅游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在具体项目建设上做好审定和监管,始终贯彻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思想。抓住规划龙头,优化休闲度假布局,防止盲目投资与重复建设的出现。主导旅游资源的管理,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最好的效益。主导开发建设中具体政策的制定,既要制定资源保护的相关政策,又要制定方便、快捷的投资开发优惠政策。

2.进行市场化运作。用市场理论指导旅游业的发展,全力打造国际度假旅游基地。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提供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股和外资的引进,实现资本向旅游业的加速集聚。拓宽融资渠道,推进休闲度假建设引入市场机制,打破旅游业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的格局。要始终树立“保护为先”的理念,建立项目环保准入制度。推行风景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以景点资源有偿转让和政府资源入股等形式,积极将资源转化为资金。

3.兼顾度假产品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度假旅游的多元化主要指度假旅游产品多样化与系列化,这是度假旅游保持长久生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在个体化消费时代的今天,度假旅游必须在多元化的基础上,兼顾其个性化的发展。在系统化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开发出多样化的度假产品,但同时注重度假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避免盲目开发,争取突出产品特色以打造精品名牌。一定要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不求区域最大但求特色最精,以特色提升生命力。

4.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度假旅游的发展有赖于区域的合作与交流以打造品牌。这方面我国较为成功的典型是华南三省的滨海旅游度假通过区域协作、联合促销、共同打造品牌、实现规模经营的北部湾模式。华东一带,名山云集,竞争激烈,黄山的休闲度假只能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走联合发展的道路。联合千岛湖、西湖,实施名山秀水战略,重点开发新安江山水画廊、乡村之旅、千岛湖休闲、体验文化名湖组合产品。联合九华山,形成以太平湖为休闲度假和会议中心,以黄山、九华山为两大客源门户的休闲度假产品。以西递、宏村等著名古村落为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和修学旅游基础,开发以黄山为客源集散地的休闲度假,实现黄山自然观光与度假旅游体验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周建明: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趋势与规划特点[J].国外城市规划, 2003(1):26

[2]盛学峰:中国黄山旅游:分析与展望[B].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140―142

[3]致公党黄山市委调研组:从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黄山旅游期待转型升级[EB/OL].中国旅游日报,,2006-9-4

[4]王德利:论黄山大旅游圈的构建[J].旅游学刊,1998(6):10

[5]黄山市人民政府: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N].2003

温泉旅游市场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三化”统筹;吉林省;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吉林省“十二五”时期的战略总目标是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统筹规划。以农业带动经济,加强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建设,结合乡村旅游发展道路,创建具有吉林省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交互发展的新模式,以此推动吉林省整体经济发展。这是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布局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影响重大。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长久的历史积淀使其有着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作为新型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府的倡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成就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一、吉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一)为农民增加收入开辟渠道

农村地区具有先天良好的农业风光、生态环境和风情民俗,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农民可根据这些先天的自然资源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使农村地区的资源成为旅游吸引物,推动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为农民增加收入开拓更广阔的渠道。

(二)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国际旅游组织研究表明,旅游行业乘数效应巨大,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社会就能增加6-8个间接就业机会。吉林省位于东北地区,是著名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众多,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加。乡村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变农村地区面貌的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村旅游面向的群体是城市游客,由于农村和城市的差异性,城市游客来到乡村旅游,两地文化相互交融,对农村地区建设及生产与经营管理产生一定影响。城市游客把都市的先进思想观念带进乡村,对农业生产者和经营管理者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促进农民更新思想观念,认识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经营管理知识、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四)有利于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和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由之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生产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械作业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导致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镇转移,而发展乡村旅游改变了农村地区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乡村旅游事业之中,成为旅游产品的经营者和参与者,使剩余劳动力问题得到解决,促进了农村地区城镇化建设。

二、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吉林省是著名的农业大省,农业风光、风俗民情、农林艺术以及农产品生产都有着极其鲜明的北方特性。农作物的生产、农家的风俗习性、农田的作业、农民的生活无不积累和积淀着乡村旅游的丰富资源。吉林省的34个民族乡村地区完好地保留了传统民族文化,满族、蒙古族的人民在服装、饮食、节庆活动上都具有浓郁的民俗和民族文化气息。长春市、吉林市和长白山景区的温泉资源和众多滑雪场使得许多外地游客纷至沓来。

2.交通快速发展

近年来吉林省交通业发展迅速,长吉城际铁路是吉林省铁路发展的代表并成为东北地区的第一条高速铁路,哈达高铁成为贯穿吉林省南北的主要通道;吉林省“一主四辅”机场布局,通过更便利的交通方式推动吉林旅游业的发展,一主为长春市的龙嘉机场,四辅分别是指延吉、长白山、通化和松原等主要旅游经济区的机场。

(二)劣势(Weakness)

1.乡村旅游缺乏整体规划

同质化现象一直都是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总体布局和规划,各乡村旅游景点的旅游项目大体相同。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缺乏对乡村旅游线路设计、服务包装等整体规划,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多数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意识薄弱,对于旅游产品的规划、宣传等缺乏主动性。

2.乡村旅游整体接待水平较低

乡村地区由于软硬件条件限制导致接待水平较低。软件方面,吉林省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人员以当地居民为主,其固有的小农思想较为严重,目光短浅,缺乏全局意识和专业培训,因此出现对外来游客肆意要价、拉客宰客现象,加上服务程序不规范致使整体服务水平较低。硬件方面,除了长春、吉林、通化、松原等地区旅游设施较为完善外,吉林省近200个乡村旅游景点中进行开发和建设的所占比例不足10%,绝大部分乡村旅游景点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还有待建设开发。

(三)机会(Opportunity)

1.国家宏观旅游政策支持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政府对旅游业的关注也日益增加,乡村旅游也成为政府关注的主要对象。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乡村旅游年”,使乡村旅游开始进入大众视线,随后推出的“和谐城乡游”将乡村旅游进一步推向发展重点,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门签署的“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更将乡村旅游发展推向。为了加快发展旅游业,国务院常务会议表决通过将每年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国家宏观旅游政策的出台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市场需求增加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旅游意识增强以及假日的大量增加,使得旅游业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扩张时期。由于乡村地区气候条件适宜、自然风光优美以及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都市人,但乡村旅游的限制性使得乡村旅游的客源地主要集中在省内。近年来吉林省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人们思想意识改变,再加上私家车增多,道路建设完善,使得人们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乡村旅游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

(四)威胁(Threat)

1.行业竞争激烈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旅游市场成为各省市争抢的对象,同时各地区也加大了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宣传。吉林省的乡村旅游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一方面,省内地方政府借此契机争夺旅游资源以实现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其他省份的竞争异常激烈,如黑龙江省冰雪旅游、辽宁省的满族风情游、内蒙古的草原风光游以及其他省市的特色风光旅游等。

2.旅游需求复杂化和多样化

随着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简单的观光旅游难以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逐渐成为游客青睐的旅游方式。单一观光型、饮食型的乡村旅游不再是旅游的热点,多元化、复杂化的乡村旅游需求对发展乡村旅游提出挑战。

三、“三化”统筹下吉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

(一)打造特色品牌,开发创意旅游产品

1.打造特色品牌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是从游憩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化,强调乡村旅游中的体验,而品牌特色是实现乡村旅游体验的基础和灵魂。个性化和富有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可以强化旅游者体验心理,避免乡村旅游服务和产品的同质化和单一化。针对目前乡村旅游市场缺乏品牌的情况,吉林省应重点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链,提高乡村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一是创建乡村旅游品牌,增强认知度,通过提供各种体验性以及个性化服务,提升乡村旅游的休闲功能,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增加游客的重游率;二是拓展和深化现有的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注重提高参与性。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国家生态建设的示范省,因此,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省内乡村旅游地,发展有机种植业和采摘业,在“三化”统筹的大局下,促进农业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吉林省应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鼓励创新型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推动乡村旅游从观光型向休闲型转化。如结合文化内涵和人文资源,挖掘特有的文化素材,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营造不同的主题环境,突出民族民俗风情和乡村文化气息,开发有特色的文化产品。通过开发建设绿色垂钓园、冰雪节、民族村、温泉浴、生态园、冬捕节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与产品,满足游客的不同需要。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1. 科学规划,提升服务水平

“三化”发展要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统筹发展,吉林省乡村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大发展,必须对乡村旅游进行科学规划,对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开发,突出地域特色和风俗特色,保持乡土文化、自然风光以及传统文化,实现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旅游地要逐步健全乡村旅游的服务接待体系,完善乡村旅游的分类标准,实现乡村旅游规范化的经营与管理,以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使经营者形成“合法经营、诚信服务”的理念。

2.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培养专业人才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人才队伍,拥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可以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加强乡村旅游管理者及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提高服务质量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组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到示范点景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学习其管理模式和先进经营理念,以成功景区为模板结合当地实情,因地制宜发展本地乡村旅游;二是组织人员到旅游管理专门性机构进修培训学习,学习完善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三是旅游地聘请相关学者、专家到旅游目的地进行考察并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策划,对服务人员进行服务水平、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等的指导培训。

(三)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

1.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

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中出现的非正规化经营现象日益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实行等级评定制,对农户进行正确引导,鼓励其开展自主经营。通过创建网络信息平台,引导农户学习旅游及管理知识,使乡村旅游管理专业化和规范化。

2.政府部门的扶持作用

乡村旅游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政府应健全法律法规,出台相关政策、条例和办法,规范乡村旅游市场发展,一方面带动乡村旅游咨询服务、救援服务、投诉处理、保险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增强旅游者乡村旅游消费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保证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3.政府部门的协调作用

保证产业组织模式长期存在的关键是实现利益均衡,政府通过出台政策协调乡村旅游有关各方利益,保持乡村旅游的原真性与持久性,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影响力

国家旅游局确定我国的旅游推介主题为“中国和谐城乡游”,宣传口号是 “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吉林省要抓住这一契机,不断加大对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力度。可以利用大型节庆活动,举办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宣传推介活动;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在城乡之间建立联系,共同对乡村旅游进行推销;利用旅行社和酒店等对乡村旅游进行大力宣传;此外,还可以在省内主流媒体上创建乡村旅游的宣传栏目,不断向广大游客推荐景区、精品线路和各类主题活动,不断突出吉林省乡村旅游的本土化特色,增强乡村旅游的品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冯治.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与规律[M].人民出版社,2004.

[2]米素岩.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4(2).

[3]宝蒙权.查干湖旅游项目发展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0.

[4]王延伟,张丽娟.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策略选择[J].中国商贸,2012(31).

温泉旅游市场前景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旅游业;集成发展

[作者简介]荆艳峰,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2)01-0074-04

旅游消费活动的个性化发展,使文化越来越成为旅游的灵魂。深入挖掘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集成发展,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集成背景

(一)体验经济来临。文化体验是人们现代旅游需求的重要内容。把古老的历史价值和现代的文化价值自然地融合起来,让旅游目的地由内而外自然尽显独特气质,并凝聚成强大的吸引力和包容力,让游客浸润其中、尽情感受,这是文化旅游的核心。以发掘文化、表现文化、营销文化来升级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在体验经济时代的发展出路。

(二)“文化旅游”兴起。2011年是“中华文化旅游”主题年,文化与旅游进一步融合成为发展的重要特色。旅游必须为人们提供融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体验消费,把观光旅游上升到文化经历、文化体验和文化欣赏的高度。而创意产业的高智能性、高附加值生产特性为旅游业指出了有效的发展路径。

(三)文化创意改革涉入深水区。文化创意产业按照结构层次划分为核心部分、扩展部分和聚合部分。核心部分有视觉艺术、文学艺术、音乐艺术、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等;扩展部分主要有传媒业(广播电视与印刷出版)、唱片业、电影业、广告业、设计业等。聚合部分主要体现在文物博物(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艺术品市场、教育产业和旅游业。

2010年11月,北京市第四批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通过认定,7个新成员中有5个以旅游文化为主题。未来,文化休闲旅游业也将和文化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等其他门类一起,被列为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

(四)旅游业结构优化升级。好的创意是价值源泉。创意成为在低价社会中获得高价利润、在拥挤的旅游市场中使自己的产品与众不同的方式,是旅游知识经济的密集反映。旅游行业依靠文化创意提升产业内涵和实现产品升级,依靠文化内涵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跳出低成本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集成路径

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将会沿着“共生阶段融合阶段集成阶段”发展的路径不断演化(图1)。在共生阶段,旅游产业和其它创意产业类型将互相伸出触角,谋求创造适合双方发展的共同空间;在融合阶段,双方将找到并致力于开拓共同的发展模式。此时互相促进,但矛盾与合作同在,处于磨合期;在集成阶段,双方在某种层次和战略上将合二为一,环境、资本、体制和谐,形成利益综合体,达到高级协同。

现在政府支持的文化创意产业基本实现了空间上的聚集,正在努力创造协同生产的聚集机会。聚集区内市场化中介机构缺位,信息资源没有充分流动和互动,群体优势和协同优势尚未显现,集成发展的模式尚处于初期探索状态。

三、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集成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集成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这个过程需要平台,也需要催化剂。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集成应当是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法律环境)下的、具有市场创新平台、体制创新平台、金融创新平台“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

(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文化创意产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由于创意具有非排他性,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成为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一方面,通过建立技术与信息的壁垒保证旅游文化创意合理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通过知识产权的界定与有偿使用保证旅游文化创意的使用范围。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加强。旅游文化创意如果没有保护,模仿和重复建设就会继续,这对走在创意前列的旅游企业是个沉重的打击:一方面先期投入的巨额研发费用得不到有效回收;另一方面,简单的模仿和复制形成“创一个死一个”的被动局面。对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是旅游文化创意生存与发展的必然前提。

(二)市场创新平台。创意的商业化需要市场做有效配置。由于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和移情性风险较高,需要在敏捷创新的同时实现敏捷获益以回避市场风险。同时,建立健全文化创意的产权交易市场、要素交易平台,使要素按照文化旅游的发展规律在价值链上找到契合点,才能实现文化旅游的创新与提升。目前的旅游博览会和文化产业博览会承担了这样的功能。但常态化的文化旅游要素交易市场将提供更全面、更高效的专业化服务,也是让旅游资源寻找文化创意的有效途径。

目前市场创新的困难是:知识产权的界定、交易和产权变动、诉讼等问题;创意的估价与市场价值的形成机制问题;为文化创意产业与生产企业、技术开发企业以及资本运营企业之间搭建交易平台的中介缺位问题;文化创意及旅游要素交易市场的形成与运行模式问题(表1)。

(三)体制创新平台。(1)管理体制的创新。旅游业辐射范围广、内涵丰富,发展旅游业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支持。一些地方政府为适应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趋势,进行了管理体制创新,如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协调园林、绿化、文化、文物、水务、商务、规划、国土、建设、交通等多个部门的资源。这为共同推动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2)经营体制的创新。目前将文化创意与旅游业集成经营模式有四种:一是文化创意在旅游业中的股权化经营;二是创意企业可以与旅游企业、资本运营企业、科研院所达成战略投资计划:三是文化创意通过信托、寄售等方式,或通过文化创意交易市场进行产权授权经营或转让;四是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直接经营。(3)协同研发机制创新。在旅游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文化创意的介入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但旅游业也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介入形式提出更高要求。旅游文化创意必须实现通俗化、集中化、特色化和参与化。文化旅游协同创新平台可以承担触媒作用,需要研究机构、创意企业、旅游企业、生产企业、公共服务管理部门建立战略联盟,建立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形成新的旅游价值链上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形成新的组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整体产业的提升。

目前的主要困难是:自主文化创意、自主技术手段、自主营销体系、自主管理品牌的缺位和相互之间的割裂。条块分割使文化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界定不明,而科技与文化、旅游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如何开发创意与技术并行的旅游文化产品是对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和政府宏观规

划与调控提出的更加富有挑战性的要求。

(四)金融创新平台。创意文化和旅游业在融资方面一直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是创意的估价、市场前景和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担保融资和上市面临障碍。这些困难需要理论界和金融中介机构进行新的模式创新和机制摸索。

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集成的入手点

软实力构建是旅游企业未来发展的治理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在扩张的同时,通过融入旅游产业价值链环节,可以显著改变旅游产业的内容和发展走向,通过与旅游产业的整合、联动和升级,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与空间。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集成可以从以下环节人手推进。

(一)影视、演艺文化与旅游业集成。启动旅游演艺项目,建设影视旅游基地。在有条件的区域,可以建立旅游扶持资金。推介旅游演出剧目以及旅游文化演出场所,整合影视体验和生态休闲的旅游资源,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联合旅游公司、龙头企业、特色项目及餐饮单位。整体包装影视特色、演艺特色的旅游一体化运作和一站式服务。

(二)建筑文化、餐饮文化与旅游业的集成。推出美食旅游。打造主题文化旅游园。美食文化是最直接,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展示平台。可以在公众评选的基础上,认定旅游风味餐厅,推出代表当地特色餐饮的品牌小吃与菜系。同时,适当将一些具有时代色彩的工厂、仓库等变身为文化旅游创意园,建设主题博物馆,形成主题文化旅游园区。

(三)商业文化、创意文化与旅游业的集成。充分重视旅游购物,借助高科技发展“智慧旅游”。旅游商品是提高旅游品质、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元素。应建设旅游商品专属品牌,寻求旅游纪念品的销售渠道、加快建设商贸中心,助推旅游购物市场繁荣,推进旅游商品市场标准化。同时,使用高科技手段提升景区旅游体验价值,开发高科技主题公园和情景模拟体验项目,形成旅游科技创新体系;利用智能化采集、记录、整理、分析、反馈信息网络系统,对游客进行全球化全天候服务;加大信息技术的推广力度,建立数字化旅游城市和智慧景区;在旅游消费的全过程推广使用信息技术;支持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引入旅游业网络化数字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推动信息化管理。

(四)民俗文化、节庆文化与旅游业的集成。大力发展民俗旅游,打造文化旅游节庆品牌。根据四时节气变化,开办桃花节、滑雪节、登山大赛、风筝节、秧歌花会等时令活动,通过评定乡村民俗旅游村、乡村民俗旅游户等形式提高服务质量:注意民俗旅游规范化、特色化经营和民俗接待推陈出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百姓喜闻乐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的旅游节庆活动。

(五)养生文化、中医药文化与旅游文化的集成。积极促进“养生旅游”和“医疗旅游”。一批有生态养生功能的温泉度假村、森林公园和乡村旅游景区可以率先开发主题养生旅游项目,通过讲座研习、养生体验、短期疗养等形式提供休闲度假的旅游高端特色产品。同时,积极挖掘我国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试点建设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增加游客体验,满足高端需求。

五、结语

文化旅游将成为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最具发展前景的黄金产业之一。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抛开片面重视载体而不重视内涵的老路,减少盲目、重复和低俗发展,注重旅游文化体验的真实性,加强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防止本源文化被世俗文化所同化、文化差异渐次衰减、文化魅力和吸引力降低等问题出现。

温泉旅游市场前景范文第7篇

(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绿色果蔬的需求不断升温。葡萄作为一种味美可口的水果。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成熟的浆果中葡萄含糖量高达10%-30%。葡萄中的多种果酸有助于消化,适当多吃些葡萄,能健睥和胃。常食葡萄对神经衰弱、疲劳过度大有裨益。黄坪镇是云南省大理市鹤庆县的南大门,东邻永胜,南连宾川,西接洱源,北靠西邑镇、朵美乡,地理位置重要。黄坪镇三面环山,为东西走向的河谷地带,光热资源富足,冬温夏凉,年降雨量为725.7毫米,年平均气温18℃左右,霜期短,热量充足,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作物和亚热带作物的生长。这些条件均有利于黄坪镇发展葡萄产业。(二)研究意义。黄坪镇属于云南省大理市鹤庆县,其温度、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均适合种植葡萄,镇上居民组织的农村合作社也具有一定的规模,发展葡萄产业给予农民增收前景广阔。但黄坪镇葡萄市场营销水平不高,没有合理地利用好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本文结合实地调研,在对黄坪镇葡萄市场营销现状的分析基础上,运用营销理论及五力模型等理论,给予合理的营销组合策略。以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黄坪镇葡萄市场经济效益。

二、理论综述

(一)营销理论及其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正确确定并有效满足目标市场需求成为企业所秉承的营销观念。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STP理论是指企业通过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最后把产品确定在目标市场所处位置。20世纪60年代,杰瑞•麦卡锡提出了产品、价格、渠道、促销4P营销组合策略。此后,4P营销组合理论成为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二)竞争战略理论竞争战略理论由“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提出。它帮助企业通过确定顾客需求、竞争者产品及本企业产品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奠定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特定地位并维持这一地位。综合起来,企业在竞争中所受到的竞争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现有竞争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上游供货商的竞争以及在它们的影响下消费者对企业所具有的影响力。

三、黄坪镇葡萄市场概况

黄坪镇位于鹤庆县南部,面积552平方千米,人口3.5万人,地热丰富,是著名的“温泉之乡”。目前居民已自发建立鹤庆县康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旨在专门化生产销售葡萄产品。现有社员20余户,种植面积60亩,具有一定的规模。农民秉承“诚信优质”的生产原则,彼此互帮互助,已普遍掌握搭建棚架、间作施肥、花枝修建、果穗套袋等一系列种植技术,保障了葡萄产品的绿色健康和高产高效。黄坪镇葡萄种类多样,有红提、黑提、青提等多种葡萄产品,但葡萄品种还是以红提为主。由于天气温差较大,日常充足,葡萄产品多糖分,可口,尤其具有解渴健脾的功效。但是前期准备工作花费时间长,且初次结果需要2-3年,使得农民增收受到影响。葡萄出售主要是通过葡萄收购商的方式来完成,由于营销渠道单一,同年葡萄产量高则容易造成供过于求的市场状况,使得葡萄市场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正常情况下可以卖到4-5元/斤,市场低迷时只能卖到1-2元/斤甚至更低。同时,农民普遍缺乏营销观念,基本上没有促销方式,使得黄坪镇葡萄市场缺乏竞争力。

四、黄坪镇葡萄市场五力竞争环境分析

(一)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近年来消费者对果蔬的不断升温和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加上国内相关政策的引导,使得黄坪镇葡萄种子供应商与日俱增。村民多通过就近原则大批量地购买葡萄种子及葡萄园设施,竞争激烈。供应商通常采取压低价格的方式薄利多销,争取更多的消费者购买自身产品。(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我国居民对果蔬的不断升温造成了大量的葡萄产品需求。同时,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已深入人心,高质量的农产品在市场中更加具有竞争力。黄坪镇位于大理市鹤庆县南部,靠近云南热门旅游地,市场前景广阔。与此同时,网络时代的推进也使得消费者的购买渠道不断多样化,顾客不再局限于购买当地的水果而可以通过互联网购买性价比更高的水果。(三)新进入者的威胁分析。经济作物具有丰厚的利润,因此吸引了众多农民加入到葡萄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家通过政策鼓励扶持农民进行葡萄种植增收,更是使得葡萄市场如火如荼。当前大理市鹤庆县葡萄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生产技术易复制,使得市场进入难度不大。但是变化的葡萄供求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进入者。(四)替代品的威胁分析。云南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山高水长,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兼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气候。各种时鲜水果,品种繁多,四季不断,常年都有供应。葡萄因其酸甜可口的特性广受消费者喜爱,但是诸如芒果、樱桃、桔子等水果都有可能发展成替代品。因此,本地居民以及外来游客皆有多种选择性,如何博得消费者眼球,并且使得黄坪镇葡萄产品受其亲睐,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关键。(五)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分析。黄坪镇目前的竞争者主要是鹤庆县的其他村镇,如龙开口镇、松桂镇等。各地气候条件、人口条件等因素差别不大。

五、黄坪镇葡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一)产品策略。1.差异化策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偏好从而独占鳌头。差异化可以体现在产品的质量、外形、品牌、销售和服务等多个方面。黄坪镇葡萄市场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多引进黑提、紫提等稀有品种,改变市场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2.提高附加价值。在进行葡萄产品宣传推广时,黄坪镇要积极挖掘一些与葡萄产品相关的情感故事,以帮助葡萄产品将其虚拟的价值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使得宣传作用更为充实饱满。黄坪镇是“温泉之乡”,可将休闲度假、葡萄园、农家乐结合起来,形成产业一体化经营。(二)价格策略。黄坪镇葡萄生产者在进行价格策略制定时首先要保证葡萄产品口感质量,在保证企业盈利性的基础上再进行价格策略竞争。云南省气候条件优越,葡萄高糖。因此,在进行价格竞争的同时,不可将价格压得过低,尤其是在黑提等稀有品种销售时,可以采取撇脂策略,以免让消费者产生该种产品没有其他产品好的错觉。另外,合作社应积极开拓市场,在市场价格良好的时候将葡萄大量出售,以便在淡季减少损失。(三)渠道策略。1.巩固传统渠道。黄坪镇生产者可以利用自身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分工,缩短供应链,分配农民直接将葡萄产品销售给消费者,减少中间成本。同时,与大型中间商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使得葡萄需求更加广泛,形成规模效应。2.开拓新兴渠道。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已走进千家万户。谁能利用大数据提升自身产品价值,谁就能赚到第一桶金。《2016年中国互联网产业综述与2017年发展趋势》指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将让广大农民分享宽带红利;4G网络覆盖进一步扩大。黄坪镇葡萄生产者应在网上建立即时的葡萄在线销售平台,缩短与消费者的距离。(四)促销策略。黄坪镇葡萄产品应该大力开展促销活动,不能仅仅依靠现有客户坐等客户上门。生产者应该在多种媒介投放黄坪镇葡萄产品广告。在报纸和杂志上大力宣传,并且将海报张贴在附近各大乡镇。同时,户外广告也适宜葡萄产品宣传,如车身广告和沿线的路牌和墙体。另外,还应该将最新的营销信息更新在网络销售平台上,并在网页上加大宣传力度。六、结论本文针对黄坪镇葡萄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渠道单一、营销观念缺乏等问题,提出了在实施差异化策略的同时,提高附加价值。不仅要巩固传统渠道,还应该开拓新兴渠道。同时还应大力开展促销活动,最大限度提升市场竞争力。

作者:朱谦然 曲来强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著,王永贵译.营销管理(第14版.全球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美)迈克尔•波特著,高登第,李明轩译.竞争论[M].中信出版社.2012

温泉旅游市场前景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危机;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从1978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以来,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层次从高职高专到研究生,得到了飞速发展。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852所高校开办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达49.84万人。在新世纪我国经济和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旅游业形式一片大好的大环境下,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地位日渐突出。但发展中也潜伏着制约和影响我国旅游本科教育的不利因素,诸如高校办学理念、生源素质、师资结构和学生就业等。这些因素引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专业知识不精、毕业论文质量下降、就业形势严峻等危机,从而形成了三大突出性矛盾:一是旅游本科生知识面广与专业知识不精、动手和操作等实践能力低的矛盾;二是旅游业对旅游人才需求“饥渴”与旅游本科生对口就业率低的矛盾;三是旅游本科生职业要求过高与学生不愿吃苦、缺乏职业精神和理念的矛盾。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到那时,中国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一方面旅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旅游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旅游业人才缺口日渐扩大,当前社会转型期这种旅游企业、院校规模和旅游教育质量的矛盾还有扩大的趋势,作为旅游教育主体的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必需承担起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责任,也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旅游本科教育所面临的危机层面加以分析,并创新高校旅游本科教育教学方法与模式。

二、危机分析

(一)高校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在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及对旅游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形势下,随着高校扩招和旅游院校“专升本”政策调整,我国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已不再具备上世纪八十年代计划经济办学专业优势。有数据显示,目前旅游本科教育约占我国高等旅游教育35%的份额。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招生因旅游行业的服务性和特殊性,应区别于其他专业,在对旅游业的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和自身旅游从业角色适应上,对生源应有较高的要求。然而,由于中学与大学教育在课程教学上的割裂性,很多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不知道旅游管理专业学些什么,且认为旅游业是个风风光光、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的轻松行业。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具有依赖性强、怕吃苦、不愿进基层从事专业实践活动等特点,学生入校后不知道如何学习,缺乏课堂外的自学和节假日的社会实践,也不考虑自身兴趣爱好和毕业后的就业和发展问题。因此,从进校前的专业基础到入校后的专业学习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生源质量都有所下降。

(二)旅游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上存在较大缺陷。从近年旅游业统计公报来看,地方旅游高校年年增加,这说明旅游优势产业下旅游教育的市场前景是看好的。但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旅游高校“数”量的增加,而不是办学“质”量的提升,高校旅游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缺陷。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大多定位较为广泛,且大同小异,通常表述为:培养外语熟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掌握旅游行业基本管理技能及业务管理常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体魄和较强业务本领的旅游行业工作者及各旅游行业的初、中级管理人才。这种目标定位培养的几乎是“万金油”般的旅游专业人才,但是这种“复合型”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受欢迎:讲理论功底,常常似懂非懂;谈专业技能,往往一知半解;做一线业务员,又心存不甘,认为大材小用;做管理人员,又难以胜任。

在课程体系上,首先,“大而全、小而全”的课程设置加上专业方向的分化有余、综合不足,使得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内容重复,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其次,专业主干课由于课程建设时间较短,其性质基本属于旅游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交叉性、边缘性、应用性等特点。往往给人一种“什么都学了一点,什么又都没学透,不知道该学些什么”的感觉,理论性较强,专业实践性较弱;第三,技能课不能做到熟练掌握技术,管理技能很少得到训练。很多院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学生只能走马观花地在某个岗位上实践很短的时间,无法达到培养技能的目的;最后,选修课和知识拓展课所占比重低,学生论文质量不高。很多院校开设的选修课均为管理学基础、文化比较等基础理论课,课时少、系统性差,常常是点到为止,不能有效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学生毕业论文往往纸上谈兵,理论性不强,或不结合岗位实际,流于形式。

(三)学生就业观念落后致使对口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当前,高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大学四年被动学习多、主动学习少,学习特长和优势缺乏,也缺乏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加上旅游本科教育对学生职业规划的缺失,使得学生毕业择业时问题较多。要么缺乏自信,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等着毕业就失业;要么徘徊、观望,这山望着那山高,美其名曰为“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从而错过了好的就业机会;要么眼高手低,或觉得旅游企业待遇缺乏竞争力,或觉得自身能力远不止用人单位的薪酬,以致于有业不就或频频跳槽。

就业观念的传统和落后,使得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对口就业形式不容乐观。调查显示,重庆各大旅游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式普遍看好,但行业内就业人数不到学生总数的30%;浙江工商大学旅游本科签约学生中,从事旅游业的只占30~40%,主要集中在旅行社、饭店管理、会展、规划等领域,而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其他行业。考虑到学校担心就业率统计过低影响来年招生的实际因素,旅游管理本科生实际就业率(含行业对口)比例可能会更低。

(四)面临企业在职员工后续教育与培训的冲击。由于旅游本科教育其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不具体性,加上学生眼高手低导致的实践性不强、操作能力差,以及高校和企业在学生课程见习和毕业实习的合作不稳定等综合因素,导致中国旅游业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存在较严重的脱节现象。于是,一些企业在接纳旅游管理本科生实习的同时,加大了对本企业在职员工的后续教育和培训。这种教育与培训,一方面使企业员工觉得他们不是企业谋取利润的“机器”,而是学习福利的享受者,从而增强了员工企业大家庭成员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对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在学生课程见习和毕业实习形成了不利影响,高校在学生实践环节上与企业的合作更加被动。

三、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创新思路

(一)学生录取与职业规划创新

1、入校前把握好生源关。笔者因为曾兼职学生辅导员工作,对把握好生源关较有体会。旅游业由于其行业服务性强,且多是面对面提供现场服务、临时、一次,因而无论外在形象、个人气质,还是言谈举止、服务态度,旅游从业人员上都应符合职业身份和行业标准,以达到知识、技能和形象的和谐统一,满足服务对象审美和愉悦的需要。因此,在招生阶段,高校主管部门完成网上录取后,应增加旅游院系招生面试环节。一是可以从学生形象气质、语言表达、专业爱好和综合素质上把好关;二是可以让学生入校前更好地了解学校所在地旅游业发展、区位条件、周边环境等基本情况,了解学校院系概况、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和就业形式等切身相关信息。为不误学生填报其他院校或专业志愿,这种招生可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提前进行,从而做到针对性地录取与入学。

2、入校后加强学生职业规划。由于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专业方向不同、学生专业兴趣爱好不一、实践教学与就业指导滞后性等综合原因,学生往往不会或不愿进行职业规划,这就要求院系积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搞好职业规划。有学者对韶关学院旅游系2006级本科生的问卷调查表明,超过80.7%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与专业有关的职业规划类课程或讲座。在具体操作上,大一时应给学生做职业规划的“定位”讲座,帮助他们通过心理学量表、学校社团、班级活动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确定将来就业的大方向;大二时通过短期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见习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对脑海中想象的工作有个更实际、更清楚的认识,了解特定岗位所需要的任职要求,了解自己当前与任职资格之间的差距,并就此制定长期职业规划和短期学习计划;大三时提供学生真实接触自己理想职业的机会,培养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小范围修改及执行职业规划和学习计划的能力;大四期间,则给予学生应聘工作的各种辅导,比如简历的制作技巧、面试技巧等。

(二)院系办学理念创新

1、学生培养目标创新。在学生培养目标上,院系定位要具体、准确。那种“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定位较为模糊,看上去旅游业内的什么人才都培养了,但实际上是学生什么都学了的同时什么又都没学透,往往是什么都会做一点却又不能胜任实际工作。要想真正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专业人才,院系必须明确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定位。开设什么专业,专业下分什么方向,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尽可能利用学校及周边优势资源,开设特色、对口专业或专业所分方向。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为从事旅行社、酒店、景区、会展等应用型人才,然后按专业方向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从而让学生学习和就业各择其优、各尽其才和各显其能。

2、课程设计创新。为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保证本科生具备学习型知识结构、适应型能力结构、综合性素质结构和创新型发展能力,需要构建旅游管理课程体系的“7-3”模式和“3-5-2”模式。所谓“7-3”模式,是指把课程总体上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大块,其中理论课占70%,实践课占30%,扩大实践课的比例。而“3-5-2”模式则是指基础教育课程群、专业教育课程群和创新发展教育课程群三大模块组成,三大模块分别占总课时的30%、50%和20%。

在课程设计具体操作时,可考虑专业历史背景、学校所在地区位条件、资源优势等实际情况,在不违背教育部关于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一些特色化课程(如会展、温泉经营、高尔夫球场管理等)、本土化课程(如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民俗文化、景区景点导游、景区植物等),也可以专业细分为手段,突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如以地方经济见长的旅游院校突出旅游经济课程、以语言见长的旅游院校重视旅游英语和小语种课程、世界遗产所在地旅游院校利用资源优势突出旅游规划、遗产保护等课程。

3、师资力量创新。优化师资结构,建设好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旅游院校实践性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南澳,旅游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与所教授课程相对应的五年同行业工作经验,其次要有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文凭和相应的学位证书。在我国,旅游是新兴行业,部分教师是半路出家,毫无实践经验可谈,即使是科班出身,也是从学校走进学校,实践经验缺乏。只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实践经验的学生。

第一,引进。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引进一批旅游类专业的师资,或者吸收一批非旅游专业研究生但在旅游企事业单位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并担任过中高层管理职务的人员作为学校的专业教师。

第二,培养。为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可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每年从中青年专业教师中选派部分人员到旅行社或高星级酒店挂职锻炼,一方面积累自身实践工作经验、兼顾学生课程实习或毕业实习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鼓励有才能的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同时进企业兼职,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与经验。

第三,聘用。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及旅游酒店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中聘请专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本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教学考核评估及教学工作。

第四,国外进修。定期选派部分中青年教师到国外旅游院校进修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旅游教育经验,提升国内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品位,增强国际竞争力。

4、教学大纲和计划创新。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准则,教学内容应规范在教学大纲内,教学进度应与教学计划同步。当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原因之一就在于某些教学大纲和计划是摆设,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在教学大纲和计划的制定上,不能是谁上课谁制定,而应是教研室或教学团队与企业或实习基地联合制定。如东北财经大学抓住大连旅游业发展机遇,与渤海饭店集团联合办学起渤海酒店管理学院,学院的教学大纲与计划经过渤海集团的检验,不断得到修改和调整,尽显合理性和科学性。澳大利亚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教学大纲和计划,由学校教育专家和实业界专家(为主)共同商讨制定,教学大纲和计划一经通过并经社会检验,便可成为一种知识产权,有权提供给各有关院校使用。而且,其教学大纲和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实业界的要求会发生一些变化,此时则要求大纲作出一些调整和变化,以更好地适应实业界的需要。

(三)教师教学方法创新。旅游业的发展和新经济时代的挑战,给旅游专业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因此,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及对人才需求的特性,创新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学科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课程知识性、系统性的同时,更应突出实用性、技能性。创新教学方法应突出实践性教学,以达到在学中练、在练中学的效果,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教学、模拟操作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教学的灵活性。

澳大利亚国际旅馆学校是附属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在亚太地区颇具影响的旅游管理学校,该校教学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非常重视和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学习《市场营销》课程时,教师要求学生去火车上调查餐饮销售状况,分析销售好坏的原因,哪些值得肯定,哪些应加以改进;学习《饭店培训》课程时,教师要求学生自选课题,对该校下属旅馆员工上一次培训课。此外,瑞士洛桑学院的“前店后院”教育模式已为国际上大多数旅游院校所采纳。以上“做中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应是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加以吸收、消化和推广的,并在结合我国实际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四)教学与科研管理机制创新。教学是科研之本,科研夯实教学基础,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育发展的“两条腿”,应齐头并进,缺一不可。按照以人为本、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办学理念,高校在科研和教学上应同等重视,科研不应以牺牲学生教学质量为代价。当前包括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在内的高校办学较普遍存在功利主义倾向,高校抓科研重在提高学校在全国和同行院校中的排名,教师埋头科研则为晋升职称,学生做科研获奖以显示学校教学质量。

创新教学与科研管理机制:一要突出教学在高校工作中的主体性。占高校主流的一般本科院校应突出教学工作,主抓教学质量,把教学质量而非科研水平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核心评判要素;二要加大教师教学质量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不同于其他一般专业本科教育,随旅游业发展变化在理论信息、教学实践、用人单位要求等方面变化大而快,专业教师除需要及时跟踪科研所需前言理论信息外,也需要深入企业实践,及时了解旅游企业、旅游市场对学生培养要求的最新变化。这些理论和实践上的最新信息,是保证旅游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后继科研水平的重要源泉,是解决“课堂讲景点、教室讲操作”等照本宣科式教学问题的“金钥匙”。因此,提升旅游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实为学生求得知识和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需与之福;三要树立“教学第一、科研第二”理念。在教师工作体系中,教学始终是主体,科研从属并服务于教学。教师要深知教学的工作主体性和为学生服务的中心性,而不能为职称和科研而科研,也不能把科研当成文字仅作成果摆设而不应用于教学;四要将教学和科研奖励分开,合理制定评奖方案和奖酬分配。科研奖由学校和院系评定,教学奖励办法则重点加权学生评分,学生评分至少应占总评分比例的70%,以增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公平性和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教学和科研奖酬合理分布,从而避免高校教师只重科研而忽视教学的情况,真正做到高校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2009年中国旅游统计公报.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201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