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无偿献血;档案管理;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无偿献血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无偿献血者参与献血活动,由此而形成的无偿献血档案也越来越多,如何对无偿献血档案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1无偿献血档案分析

无偿献血档案指的是在血站采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原始记录。这些原始记录构成了无偿献血档案,其主要包含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献血者的个人资料、献血者的体检报告、采血记录、血液检查记录等。无偿献血档案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能够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的发展,具体而言,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无偿献血档案是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强,有关医疗诉讼的案件也在不断增加,其中由于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数量更是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无偿献血档案具有真实性和原始性,因此可以在此案件中作为原始凭证进行使用,在医疗纠纷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无偿献血档案是无偿献血者队伍建设的基础。无偿献血者的一系列资料都来源于无偿献血者的档案,如果能对其进行合理利用,进行献血者回访、组建稀有血型队伍、淘汰高危献血者等,在一定程度上便可以提高献血队伍的建设水平。除此之外,通过无偿献血档案对献血者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其献血量的多少进行表彰鼓励,让无偿献血者感受到温暖和关怀,这对建设无偿献血者队伍十分有利。第三,无偿献血档案是学术研究的重要依据。人们知道,采供血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采供血系统是否科学高效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学术研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真实数据作为研究支撑,通过数值模拟与对比,建立采供血优化模型。因此,无偿献血档案在学术研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合理利用关系到采供血事业的发展。

2无偿献血档案管理现状

无偿献血的人数越来越多,无偿献血的档案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为无偿献血档案的管理带来了挑战。近些年来,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不断发展,无偿献血档案的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无偿献血档案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着无偿献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总结来看,无偿献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标准不统一、重视程度不足、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投入不足等。

2.1标准不统一

目前,我国并没有出台资料记录的标准,《血站管理办法》中只是规定了血源、采供血及检验的原始资料及记录必须要进行保存,没有统一的记录标准,导致资料的填写比较混乱,为后续的管理工作带来不便。另外,国家统计局、省级行政部门以及输血协会之间的统计口径大不相同,为采供血机构带来了很多困难及问题。就献血者职业这一填写项而言,不同机构对其填写要求有所不同,在进行数据统计工作时,有些职业之间是相互交叉的,有些职业填写比较模糊,例如个体户和经商者之间等类似的情况。基于这些档案材料统计得到的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数据的价值有所降低。最后,档案的整理和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包括整理方法、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装订方法等。因此,统一档案的填写及管理标准对无偿献血档案管理来说十分重要。

2.2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血站工作人员对无偿献血档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将无偿献血档案中各种资料的记录当成是一般资料的记录,如果由于记录疏忽,导致档案内容错误或遗漏,那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对后续的档案管理工作十分不利。其次,许多地方无偿献血档案管理室内的相关设施不健全,无偿献血档案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最后,管理人员对无偿献血档案的管理分工上存在混乱,没有明确每一名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任务,同时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和规范、填写标准不够统一等问题的出现,使无偿献血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问题,且问题出现后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2.3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无偿献血原始档案信息录入的工作人员有很多是由志愿者担任完成的,而这些志愿者大多数是没有经过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的系统培训,在对无偿献血者资料的填写过程中,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业务水平欠缺、对保密授权不了解,常常出现填写不规范、不完整的现象发生,给后续档案管理带来了很多麻烦。另外,在血站无偿献血档案的管理中,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升,其不仅需要加强档案管理相关的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还需要加强计算机能力方面的培训,因为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档案管理需要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因此,档案管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有更高的要求。

2.4管理投入不足

在现阶段,无偿献血档案管理主要集中在纸质档案手工归档这一项工作上,而对电子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自动化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中。档案管理中如果采用此技术,将会使无偿献血档案管理更加高效、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等资源。另外,如果资料收集归档没有及时完成或资料不规范,将无法准确反映出献血的真实情况,有可能还会造成档案记录与真实信息不匹配等现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无偿献血档案往往需要再次进行核对、核对后再进行档案修改,这会大大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使档案的利用价值和指导意义有所下降。

3完善无偿献血档案管理的建议

无偿献血档案必须要准确、完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档案的利用效果。在档案管理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无偿献血档案管理水平。

3.1严格控制原始档案

要加强对无偿献血档案的管理,相关人员需要从源头上对原始档案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档案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原始档案的控制:①使用身份识别技术对现场的无偿献血者的身份进行信息采集并核实,如果信息在后续过程进行补录,可能会造成信息的遗漏或出现差错;②对相应的填写内容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填写指导,使献血者填写的信息都是规范统一的,信息一旦填写完毕并确认后,将不允许进行修改;③建立当日复核制度,安排专业人员对当日的原始记录进行复核,确认信息规范无误后,再与档案录入人员进行交接工作。

3.2分级保密制度

无偿献血档案涉及献血者的隐私,也与血站、医疗机构、患者的利益息息相关,无偿献血事业要想得到长足发展,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建立起一套分级保密制度。保密级可以分为三类,最高级是绝密级,如果无偿献血档案是绝密级,那么将意味着知晓人员十分少,保存的时间较长,一般在30年以上。第二级是机密级,机密级的无偿献血档案知晓范围较小,保存年限一般在20年以上。最后一级保密级别是秘密级,机密级的无偿献血档案允许在一定范围内知晓。档案的密级规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调整。相关单位需安排专门的人员对无偿献血档案进行密级确定、密级变更和解除工作。

3.3推进资源共享和利用

无偿献血档案要想发挥出其更大的价值,必须要进行资源的共享,将档案充分进行利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加强档案的编研工作,将档案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无偿献血者地区分布、采血血源、医疗机构血液供需情况等,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同时注意挖掘无偿献血中的感人故事和典型,加强宣传,创造积极献血的社会氛围。②开发档案管理软件,使血库与血库、血库与医疗机构之间能够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当发生突发事件时,相关人员能够从档案中找到合适的血源,挽救患者的生命。③加强档案信息化的处理进程,以实现将档案信息全部电子化为目标,使档案信息能够从网上进行快速检索和查阅,提高档案利用效率,为无偿献血者、群众、单位等提供查询服务。

3.4提高档案管理队伍的素质

档案管理的专业性较强,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既要对血液等专业知识有所了解,还需要了解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另外,信息化时代下的档案管理,还需要懂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管理相关知识的人才。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重视程度和业务能力,同时关注他们工作上的困难,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4结语

无偿献血档案管理是无偿献血事业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无偿献血档案信息化有助于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档案资源的共享性。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广德.无偿献血档案管理之管见[J].科技创新导报,2012(32).

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无偿献血;采血护士;护理心理学

随着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心理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应用到无偿献血的献血过程中。献血过程中易发生献血反应,献血不良反应多见于初次献血者,不良反应的产生不仅会影响献血者的情绪,而且会引起采血的中断,因此,在采血过程中护士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护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极因素的影响,帮助献血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

1在献血活动中,工作人员应衣帽整齐,仪态端庄,礼貌待人,热情周到,使用文明语言,微笑服务。

2环境: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采血环境,适宜的温湿度,维持良好秩序,播放一些轻音乐或电视,使献血者的心情舒畅,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无形中转移献血者的注意力,消除恐惧的心理。心理因素是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多见于初次献血者,献血时因情绪过度紧张、慌张、恐惧、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大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献血反应。

3心理护理

3.1献血前的心理护理:献血者会因为护士的语言而有情绪的变化,对献血者来说,采血护士良好的语言修养是一种艺术,护士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献血氛围,采血前护士要针对献血者普遍存在恐惧问题进行正确指导,倾听献血者的诉说,做好细致耐心的解释工作,对初次献血者和长期固定的无偿献血者,城镇和农村的无偿献血者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我们强调适量的献血对身体非但无害,还有利于健康,并讲解有关血液的知识,使献血者充分了解科学的适量献血对身体无不良影响,减少其心理负担,为其愉快献血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3.2 献血中的心理护理,作为基层血库的一名采血护士,我们不断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采血水平,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苦练静脉穿刺技术,一针率达99%以上。熟练准确的穿刺能增加献血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同时保持采血的顺利畅通,防止因采血时间延长增加献血反应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做对献血者的心理疏导,尽可能同献血者融洽交谈,并且交谈时语言要诚恳,语调要温和,解释要耐心,宣传要到位使献血者在采血过程中始终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轻松愉快地完成采血的全过程,对于精神紧张者除用积极地暗示性言语给予启迪、鼓励、安慰外,在献血过程中要让献血者感觉到犹如自己的亲人在身边一样,与其聊天分散注意力,以达到有效地心理护理,使其不知不觉的情况下顺利献血。一旦发生献血反应,工作人员保持冷静,以免加重献血者的恐惧,避免发生连锁反应,同时积极进行对症处理。

3.3献血后的心理护理:在完成献血后,首先要对献血者的爱心及奉献精神给予鼓励,交代献血后的注意事项,并告知献血后可能有疲劳或困倦感属于正常反应,正常饮食,不需要特别补充营养,48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多喝水,适当休息,并对献血者表示感谢,使无偿献血者始终感到在被关心,被尊重,被爱护中。

4采血护士在献血者心理的相互作用。作为采血护士有责任,有义务为献血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根据献血者的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及时采取因人而异的有效对策,合理的解释,善意的劝导,真诚的抚慰,有益的暗示,必要的保证,缓解献血者的心理压力。献血者也要积极配合,实现自己心理调控和心理支持,消除思想顾虑,获得安全感,信赖感。把献血者的心理和采血者护士的心理调整到最佳,才能减少献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血护士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他们精湛的技术,让每个献血者都把献血当成一种享受,让他们还会愿意再次献血。

总之,在整个献血过程中,作为医护人员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注意观察分析献血者的心理变化,运用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献血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消除其思想顾虑,使献血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安全、愉快的献血,以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3篇

随着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心理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已延伸到无偿献血的献血过程中。献血过程中最易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献血不良反应多见于初次献血者,不良反应的产生不但会影响献血者的情绪,而且会引起采血的中断。因此,在采血过程中护士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护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极因素的影响,帮助献血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促进无偿献血活动的健康发展。

1、 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

1.1精神因素:精神因素是影响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关键因素。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表现出积极和消极两种思想情绪,前者能对工作带来好的效果,后者则会影响和妨碍采血工作的顺利进行。献血者在采血过程中恐慌及消极情绪占多数,具体表现在畏惧穿刺、怕采血过多、血流不畅、疑有不适反应、对身体有危害以及担心针眼处的愈合、感染等。因此,消除恐惧心理做好预防工作,对确保献血者的健康及公民踊跃投入献血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多见于初次献血者,献血时因情绪过度紧张、慌乱、恐惧、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大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献血不良反应。

1.3体质因素:如空腹、饥饿状态下或劳累疲倦时,献血者机体处于应激阶段,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的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发生反应。穿刺时对局部刺激产生疼痛,皮肤神经末梢产生刺激引起剧烈疼痛,全身神经高度紧张反射性引起广泛的小血管扩张。

1.4其他:献血前过度劳累、献血环境不理想、献血者营养状况不佳、献血者由于对献血前后注意事项了解不够,防护意识不强、体质虚弱等也能诱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2、护理:

2.1环境 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采血环境。采血车停在环境比较优美、清洁、宽阔的地方。车身及车上每天保持清洁干净,适宜的温湿度,维持良好秩序,保持车上适当的人数,在醒目的位置摆上一束鲜花,播放一些抒情的轻音乐,使献血者的心情舒畅,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无形中转移献血者的注意力,消除恐惧心理。同时工作人员衣帽整齐,仪态端庄,礼貌待人,热情周到,使用文明语言,微笑服务,为献血者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

2.2心理护理

2.2.1献血前的心理护理 献血者会因为护士的语言而有情绪的变化,对献血者来说,采血护士良好的语言修养是一种艺术。护士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献血氛围。采血前护士要针对献血者普遍存在的恐惧问题进行正确的指导,倾听献血者的诉说,做好细致耐心的解释工作,对初次献血者和长期固定的无偿献血者要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我们可强调适量的献血对身体非但无害,还可利于健康,并讲解有关血液的知识,使献血者充分了解科学的适量献血对身体无不良影响,减少其心理负担,为其愉快献血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2.2.2鲜血中的心理护理 采血护士要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采血水平,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苦练静脉穿刺技术,力求‘一针见血’,熟练准确的穿刺能增加献血者对采血护士的信任度,同时保持采血的顺利畅通,防止因采血时间延长增加献血反应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做好献血者的心理疏导,尽可能同献血者融洽交谈,并且交谈时语言要诚恳,语调要温和,解释要耐心,宣传要到位,使献血者在采血过程中始终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轻松愉快地完成采血的全过程。对于精神特别紧张者除用积极地暗示性言语给予启迪、鼓励、安慰外,在献血过程中要让献血者感觉犹如自己的亲人在身边一样,与其聊天分散注意力,以达到有效地心理护理,使其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顺利献血。一旦发生献血反应,工作人员应保持冷静,以免加重献血者的恐惧,避免发生连锁反应,同时积极进行对症处理。

2.2.3献血后的心理护理 在完成献血后,首先要对献血者的爱心及奉献精神给予鼓励,交代献血后的注意事项,并告知献血后可能有疲劳或困倦感属于正常反应,正常饮食,不需要特别补充营养,48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多喝水,适当休息,并对献血者表示感谢。使无偿献血者始终感到他们在被关心,被尊重,被爱护。

2.3采血护士与献血者心理的相互作用 作为采血护士有责任、有义务为献血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根据献血者的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及时采取因人而异的有效对策,合理的解释,善意的劝导,真诚的抚慰,有益的暗示,必要的保证,缓解献血者的心理压力。献血者也要积极配合,实现自己的心理调控和心理支持,消除思想顾虑,获得安全感、信赖感。把献血者的心理和采血者护士的心理调整到最佳,才能减少献血过程的不良反应。采血护士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他们精湛的技术,让每个献血者都把献血当成一种享受,让每个献血者还会愿意再次献血。

总之,在整个献血过程中,医护人员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注意观察分析献血者的心理变化,运用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献血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消除其思想顾虑,使献血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安全、愉快的献血,以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旭,刘美红.无偿献血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职业与健康,2004,20(12):188.

2. 姜述华.1003例献血反应原因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2007;14(1):47.

3. 刘金嫔.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06.

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4篇

输血是临床上治疗和抢救病人常用的医疗措施,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安全输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输血目前已发展为临床医学的重要部分,输血治疗成为临床伤病员救治中的重要手段之 一,在许多情况下成为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救治病人的措施.但是和其他临床治疗方法一样,输血除能治疗病人外,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有些甚至很严重。因此输血的安全性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特别是80年代初确定HIV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后,输血的安全性不仅成为输血界和整个医学界关注的焦点,而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1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输血存在的风险

1.1主要表现 输血除能治疗患者外,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输血免疫反应)、并发症和输血相关的传染病(病毒、细菌感染、梅毒和疟疾等),尤其是有多种病毒(HIV-1/2、HTLV-I/Π、肝炎病毒、HBV和HCV、HDV和HEV、HAV、非甲、戊肝炎病毒(a)HGV(b)TTV(c)SEN-V、CMV和EBV、小病毒B19和新克、雅士病毒)可经输血传播,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其中尤以脂质包膜致病毒如易行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毒(HIV)危害最大,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心健康。

1.2影响因素 如病毒性疾病的“窗口期”、“免疫静默感染”、“新型病毒和亚型变异株的出现”以及“包括核酸检测在内的各类病毒标志物筛查方法学的局限性”等,使目前无法做到"输血零风险“。

2 输血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的控制对策

2.1先行对策 控制输血传染病源头的无偿献血;严格筛选血缘,对献血者既往史调查、体格检查和严格的血液检验,可以排除高危人群献血。血液检验主要涉及输血相关疾病的一些项目。根据国际及国内的先进经验,输用无偿献血者捐献的血液,受血者感染肝炎的危险性大大低于输注有偿献血者的血液,所以应大力提供无偿献血。建立稳定可靠地病毒检测手段;提倡科学、合理的用血。

2.2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纠正和杜绝“安慰血”“营养血”的现象,科学合理用血,大力推广成分输血,促进血液资源合理充分利用。我们体会到:①临床医生应根据病人病情,有针对性选择血液成分制剂,既提高输血效果,又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同时一血多用,节约血源。②倡导自体输血是防止输血传播疾病,避免输血反应最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一些稀有血型的患者,手术需要输血在血源缺乏时,开展自体输血尤为实用。

2.3 严格输血管理

临床输血要严格执行用血登记制度和用血报批手续。血站和输血科(血库)不得发出未标有供血者姓名、血型、血液品种、采血日期、有效期、采血机构名称及许可证号的血液。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制度。血库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掌握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溶解方法及正确的用法:

(1)新鲜冰冻血浆的正确溶解方法是:在37℃水温箱中融化并不断轻轻摆动血袋直至血浆完全溶化成液体状为止。该制品不能置于室温下自然融化,也不用自来水融化。因室温自然融化或自来水融化速度慢,易有大量纤维蛋白析出,更不能用热水或加热融化,以免血浆蛋白变性和凝血因子失活。

(2)新鲜冰冻血小板溶解和输注的正确方法是:在42℃水温箱中融化时不断轻轻摆动5~6次/分,直到血小板完全融化成液体状为止。保存和运送途中要在20℃~24℃振荡,以病人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入,首次输注必须足量,一般成人一次输注血小板10个单位。

3 加强血液检测工作是提高输血安全的有力措施

既往的经验证明对血液进行病毒检测能大幅度减少经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为此必须大力提高检测水平加强检测的质量管理,包括通过试剂评估使用质量高的试剂以进一步减少检测漏检,加强质量管理以避免或减少因操作不规范及其他因素引起的不可靠结果。引进和使用自动化仪器以减少或避免为错误。

为此,输血界正努力通过技术更新来缩短检测窗口期。目前正在大力研究和推动引用核酸扩增技术通过直接测病毒核酸来进一步缩短检测窗口期。常用的NAT方法包括:PCR法、转录介导放大法(TMA)、分枝DNA信号放大法和核酸信号放大法。目前已能缩短窗口期 HIV从22天11天,HCV 从82天60-20天,但对HBsAg无窗口期的显著缩短。目前尚有些问题要解决,包括进一步提高特异性,减少假阳性结果;实现检测自动化,减少人力投入,缩短检测时间;降低检测成本。可以预见,一旦我国开始引进该项技术用于常规血液检测,必将进一步提高我国输血安全水平。

4 成份输血能帮助提高输血安全性

成份输血主要原则是只给病人输其病情需要的血液成份,即病人缺什么就补什么。成份输血可以提高输血疗效,充分利用血液资源(一血多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以提高输血安全性。因此,大力推进成份输血重要理由之一是减少病人所冒的风险,提高输血安全性。

5 血液和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

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特殊护理干预; 静脉穿刺; 成功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7-0061-03

Effect Analysis of Speci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Intravenous Puncture/LUO Feng,XIE Ji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6,14(27):61-63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speci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vein puncture.Method:200 cases of blood donors from September 2015 to June 2016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100 cases of blood donor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special care intervention,and 100 cases of blood donors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After different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achieving rate for only-one vein puncture,satisfaction,blood donation adverse reactions and pain of the two groups of blood donors were compared.Result:Achieving rate for only-one vein puncture(99.00%),satisfaction rate(98.00%),painless rate(60.00%)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vein puncture success rate(93.00%),satisfaction rate(91.00%),painless rate(45.00%)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vein puncture blood donation adverse reaction rate(2.00%)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blood donation adverse reaction rate(6.00%)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Special nursing intervention; Vein puncture; Success

First-author’s address:Center Blood Station of Ziyang City ,Ziyang 6413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27.031

静脉穿刺是血站采血护士十分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常用来采集无偿献血者血液,供临床使用,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1]。静脉穿刺属于有创操作,受到献血者自身血管条件好与差、护理人员操作技术熟练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可能会导致静脉穿刺失败,增加献血者不良反应及疼痛感,引起献血者的不满,进而严重影响医务人员与献血者之间的关系,降低献血者的积极性以及减少无偿献血的采血量,从而影响临床用血需求[2-3]。因此,本研究为了进一步研究特殊护理干预用于静脉穿刺的作用,特选取献血者200例,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6月的献血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中男49例,女51例,年龄20~45岁,平均(31.40±8.71)岁;对照组中男50例,女50例,年龄19~46岁,平均(30.60±8.78)岁。两组献血者年龄、性别比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能够积极配合静脉穿刺采集血液;(2)献血者对本次研究目的知情。排除标准:(1)原发疼痛性疾病;(2)木僵、神经系统异常、有精神病史;(3)凝血功能发生障碍和有严重器质性疾病;(4)认知功能、语言表达能力、肢体感觉功能等不正常。

1.3 方法

两组献血者均选择技术熟练、水平过硬的护理人员完成静脉穿刺操作。对照组献血者行常规护理干预,即给予献血者常规健康教育、基础护理等护理干预措施,对献血者进行静脉穿刺操作。观察组献血者给予特殊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了解献血者基本情况:与献血者沟通交流,掌握献血者的年龄、既往献血经历、实际静脉血管情况、身体状况等,重点掌握献血者有无献血不良反应史及反应轻重程度等。(2)健康教育:讲解血液生理知识及国家对无偿献血的相关政策,采集血液目的、流程等,献血前鼓励献血者多饮水,未进食的献血者采血前进食糕点等食物,补充热量,取得献血者的配合。(3)献血过程护理:提供舒适采血环境,减少等候时间,有献血不良反应史的献血者,可派专人陪护,使献血者感到安全,护理人员应加强与献血者交谈,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安慰或诱导献血者想其他美好的事,减少焦虑与心理压力,献血中密切观察献血者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等情况变化,若出现献血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止采血,就地将献血者头低脚高侧卧,同时通知医生作进一步处理。(4)穿刺护理:①穿刺静脉选择,选择上肢肘部清晰可见粗大、充盈饱满、弹性好、固定、不易滑动、较直的避开静脉瓣的血管进行穿刺如肘部正中、贵要静脉等。同时检查血袋外观,根据采血量及采血用途不同选择不同血袋;②穿刺时,取下针帽,检查穿刺针头有无明显弯曲、倒钩,护理人员应绷紧献血者皮肤,根据献血者的静脉血管情况等选择合适的进针角度,然后准确、迅速进行静脉穿刺,减轻献血者疼痛感。(5)采血结束后:护理人员应顺着进针方向将针头拔出,尽可能避免损伤献血者的血管壁,同时应用创可贴保护针眼部位,避免穿刺点感染,加用棉球按压,时间一般在10~15 min,或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避免采血部位发生血肿,向献血者告知献血后注意事项。(6)安排一定时间的休息,献血者穿刺点完全止血后取下绷带,有献血不良反应者,需经资深医护人员查看后,确定献血者无明显不适或异常,方可离开并致谢献血者,鼓励其再次献血。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献血者经不同护理干预后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满意度、献血不良反应及疼痛发生情况。静脉穿刺一次成功情况的评价:在行静脉穿刺过程中,记录护理人员一次穿刺成功次数,计算其穿刺成功率。其中一次穿刺成功率具体判断标准如下,即护理人员在穿刺过程中,没有任何意外,一次顺利穿刺成功,不需要进行二次静脉穿刺。满意度情况:应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对献血者进行相关调查,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服务态度、采血环境、健康教育等,其具体分级标准如下,不满意:献血者对护理人员的相关工作不满意,常出现负面情绪;满意:献血者相关合理需求能够得到基本满足,出现负面情绪的频率低;非常满意:对于献血者相关合理需求,护理人员能够积极满足,献血者无负面情绪出现;满意度=满意率+非常满意率。献血不良反应情况,轻度:献血者紧张焦虑、呼吸心跳加快、面色苍白并伴轻度出汗,眩晕、连续打呵欠、恶心、呕吐,稍作休息可自行缓解;中度:除轻度症状外,稍作休息未见缓解,反而加重,失去知觉、长时间无知觉、脉搏减慢、浅表呼吸;重度:除中度症状外,惊厥伴有晕厥、偶有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穿刺疼痛程度的判断标准[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疼痛分级法对穿刺疼痛程度进行判断,具体分为四级:(1)无痛,献血者主观没有任何疼痛感觉,没有面部表情变化;(2)轻度疼痛,献血者主观有轻微、短暂疼痛,没有面部表情变化,疼痛时间维持在10 s以下;(3)中度疼痛,献血者主观感受疼痛较剧烈,面部出现口张开、皱眉等变化,疼痛时间维持在15 s以上;(4)重度疼痛,献血者疼痛剧烈。

1.5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穿刺一次成功率及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献血者满意度情况比较

观察组献血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52,P

2.3 两组献血者穿刺疼痛情况比较

观察组献血者穿刺疼痛率(40.00%)低于对照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输血在临床的治疗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挽救了越来越多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因此,静脉穿刺采集临床用血得到了更加广泛重视[5]。静脉穿刺是血站护理人员常见的护理操作技术,在其护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在静脉穿刺过程中,由于献血者自身血管条件、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静脉穿刺针头粗大等因素,常导致一次穿刺失败、针头脱落、穿刺时易产生疼痛、穿刺部位发生青紫、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等问题,进而使多数献血者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以及疼痛感,严重降低献血者的满意度,因此选择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是十分重要的[6]。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特殊护理干预后,献血者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同时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疼痛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特殊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献血者满意程度,减轻静脉穿刺疼痛感,保证充足血源,预防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晓琴,刘宴伟,刘剑英.小儿门诊静脉输液安全隐患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7):1199-1200.

[2]张艳梅,王建,姜燕娟,等.静脉穿刺前手触摸血管位置对消毒效果的影响[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1):91-92.

[3] Fakih M G,Jones K,Rey J E,et al.Sustained Improvements in 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 Care in Non-intensive Care Units:a Quasi-experimental Controlled Study of Education and Feedback[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12,33(5):449-455.

[4] Letvak S.We cannot ignore nurses’ health anymore:a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 on evidence-based strategies to improve nurse health[J].Nurs Adm Q,2013,37(4):295-308.

[5]江秀琴,洪清慧.护理风险管理在体检中心静脉采血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5,32(11):44-47.

[6]高继敬,楚立云,王颖,等.高龄危重患者股静脉采血方法的循证护理实践[J].护理杂志,2016,33(1):71-73.

[7]王世琳.特殊护理干预对静脉留置针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4):130-131.

[8]时林,谢妍霞,宋夕娟.一次性采血针与注射器采血在股静脉采血中的效果比较[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12(2):126-128.

[9] Nichols K R,Karmire L C,Cox E G,et al.Implementing extended-infusion?Cefepime as standard of care in a ehil dren’s hospital:A prospective descriptive study[J].Ann Pharmacother,2015,49(4):419-426.

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6篇

[关键词]血站;档案;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23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1

在我国献血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血站业务也呈现上升趋势,对血站档案管理的要求也与日俱增,血站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愈加突出。近年来,血站以无偿献血为方向,以血液质量为核心开展工作,血站管理逐渐精细化,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提上日程。但在血站档案管理工作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阻碍了血站的正常发展。笔者对血站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1 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对血站档案管理不重视

血站对档案管理不重视,表现在档案管理工作没能与血站发展同步规划,在血站规划发展中,只是提及血站发展规模、人员配置、技术水平、设备等,但还未将档案管理纳入血站规划,导致血站档案管理工作没能获得战略性支持。同时,血站管理层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使血液在采供及临床使用过程中,其档案缺乏必要的审批,移交接档案手续不严格,管理人员把关不严格。一些工作人员不重视档案工作,只重视自身专业工作,忽视了档案归纳、分类、保存,甚至有的血站因档案管理不善,在发生输血纠纷时因未能及时拿到档案证据,导致血站败诉。

1.2 血站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血站因历史原因和自身发展局限性,导致血站领导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认为血站档案管理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有的血站已经成立多年,档案管理工作才刚刚起步,甚至有的血站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血站在发生输血纠纷后,因无法追溯原始档案证据而败诉,遭受巨大损失。血站管理人员在遭受档案毁损巨大代价后,才开始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这使血站档案资源二次开发利用严重不足。同时,血站档案管理历来是重“藏”轻“用”,血站对收集、整理、归纳、保存档案缺少宣传,使血站档案使用效率很低,导致血站档案管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1.3 血站档案信息化程度低

在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血站档案呈现出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两种形式,因此,在血站档案管理中需要“双管齐下”。但是,目前多数血站档案信息化程度还较低,在档案信息系统及硬件方面的资金不足,未能创建血站档案信息化环境,使电子档案没能良好的现代化环境。同时,血站档案库房面积有限,难以满足血站日益增加的业务量发展需求,血站档案管理硬件设施不足,信息化程度较低,严重阻碍了血站档案现代化管理发展,导致很多血站档案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纸质档案管理水平。

2 血站档案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重视血站档案管理工作

血站全体工作人员,都应重视血站档案管理工作,血站的管理层应大力宣传血站档案管理的作用及意义,指出血站档案是血站医疗纠纷的科学依据,是血站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是衡量血站管理水平的指标,是血站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血站领导要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战略规划,明确档案管理设施设备和人员配置等,档案工作人员要及时归类整理工作档案材料,做好档案移交接工作,提交给档案保管部门,确保血站档案的完整性,帮助工作人员快速查询血站档案,提高血站档案管理效率,让血站工作人员认识到档案的价值,全员参与档案管理工作。

2.2 完善血站档案管理制度

在血站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信息管理系统已经被引入并应用于血站档案管理工作。因此,血站应考虑档案管理实际情况,完善血站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与时俱进的档案管理体系。在血站档案管理中,明确分工,细化职责,逐渐消除多部门交叉管理档案的现状,设定档案管理部门和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同时,血站档案管理的软实力也离不开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因此,应提高血站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在招聘新进工作人员时,设定档案部门的招录计划,招聘档案管理专业人才,为档案管理队伍输入新活力;加大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力度,制订档案专业人员的培养计划,更新工作人员的档案专业知识,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血站应建立高科技人才引入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引入竞争意识,调动血站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形成血站档案管理制度长效机制。

2.3 加强血站档案信息化建设

血站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从软硬件两方面考虑。第一,从软件建设看,血站档案管理可以引入应用专业化的档案管理软件,或者和软件开发商合作,开发设计适合血站的档案管理软件,方便工作人员记录、统计、检索档案信息。同时,做好血站纸质档案管理工作,实现血站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双档管理。第二,从硬件建设看,血站要实现办公室、阅览室、库房分开管理,配备齐全的档案硬件,如温度记录仪、摄像机、湿度记录仪、复印机、装订机等,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保存管理血站档案,提高血站档案信息化水平。

3 结 语

在血站业务量与日俱增的背景下,档案管理水平越来越高,但也出现了血站档案管理不受重视、血站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血站档案信息化程度低的问题。笔者针对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重视血站档案管理工作、完善血站档案管理制度、加强血站档案信息化建设等措施,以期提高血站档案管理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国家助学金 评定 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6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155-02

一、引 言

国家助学金是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学生总数的20%,资助档次可分为2000―4000元三档,[1]无偿发放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助学金有金额多、范围广、无偿性等特点,帮助了广大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减轻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国家助学金评定过程中,保证“公平、公正、公开”是高校学生资助的重要任务,但在评定实际工作中,却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评定的实际效果。对此,高校教育管理者需要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本文分析了国家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盼能更顺利有效地开展国家助学金工作,实现助学成才的目的。

二、国家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家庭经济困难信息分级难

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最基础性的工作。困难认定工作直接影响到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费住宿费减免、勤工俭学、高校特殊补助等工作。目前对于贫困学生的认定均以《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加盖村、乡、县民政部门公章,贫困状况相关证明为依据,而由于多数当地民政部门做顺水人情,“来者不拒”,凡是申请者几乎全部给盖章,因此水分很多,生源地民政部门未能发挥“过滤”作用。困难认定分为特困、困难、一般困难三个等级;而国家助学金具体标准有 2000――4000元 三个档次,仅根据学生个人申请表、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家庭贫困证明,难以量化困难程度和等级,实际评定有难度。

(二)监督不力

国家助学金的评定存在不少漏洞,如果有资助对象认定不当的情况发生,却没有明确的规定要求收回不当获得资助金额或进行相关处理。而对奢侈浪费助学金的现象,高校虽有追回所发助学金的规定,但很少有追回助学金的例子,目前对国家助学金的合理使用无有效的监督措施。

(三)产生的不良心态

国家助学金主要以家庭经济困难为标准,没有成绩要求,又属于无偿资助,使得部分学生认为助学金是国家给的钱,理所应当获得,回馈社会、感恩国家的意识缺失。获得助学金的某些学生,不愿意再通过勤工助学、兼职打工等途径来辅助完成学业,而是一味地等待助学金补助。甚至有些学生为获得资助,故意欠交学费,形成家庭经济困难申领助学金的假象。这种理应获得、依赖、造假的不良心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国家助学金评定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

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后果很严重,会助长很多假贫困生现象出现,阻碍助学金评定工作的顺利进行,损害教育资助的公平、公正性。所以,广泛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对于助学金评定工作十分重要。高校应大力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诚信教育,通过校园网、广播、校报、宣传栏、qq群、微博、微信、博客、飞信等媒介平台积极宣传“诚信为本”的理念,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园内外实践活动,将诚信意识主动转化为诚信行为,还要将诚信行为纳入各种评优体系中,引导学生诚信自律。[2]高校应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行为表现,如缴费、考勤、考试、还贷、困难认定真实性等各类详细情况,作为各类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二)严把困难认定关,完善助学金评定体系

困难认定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整个学生资助体系的成效,对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状况和消费状况要充分了解,并通过班级调查、电话确认、实地核查等各种渠道对家庭经济状况证明材料进行核实、辨认真伪。在评定过程中,辅导员有责任带领困难学生和班级民主评定小组充分理解国家助学金各种资助政策和评定规则,熟练掌握评定的程序、标准和方法,并需规范评定方案和程序,尽量使学生提供的各项资料客观化、可量化。有时虽然无法直接判定一个学生的家庭经济是否真的困难,但是可观察学生在校的实际经济状况,如伙食费支出、奢侈品消费、请客送礼等方面,这样可弱化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以学生在校表现为主要参照。其次,也可借鉴国外经验,修改申请助学金的部分要求,把申请要求量化一些。

以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为例,国家助学金评定的流程如下:宣传动员――解读政策和规定――学生自荐――班级推荐――开展问卷调查征求多方意见――整理家庭情况调查表和相关证明――辅导员审核――领导小组综合评定和讨论研究――公示――上报。国家助学金具体评审程序如下:(1)由班主任或辅导员组织学生学习评定条件和要求,并熟知各班级计划名额和档次,各班限定对应等级的人数,4000元―1人,3000元―2人,2000元―6人,一般每班(按总数35人计)获得助学金人数为9人;(2)学生对照评定条件和要求填写申请表,向学院提出书面申请。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初评,并进行为期三天的学院内公示。初评结束后,各学院将初评结果以书面形式上报学生处;(3)学生处对初评名单进行复审,并将复审合格的学生名单在校内公示7天后,报学校审核批准,并在规定的期限内上报省教育厅和财政厅。结合上述国家助学金评定流程和评审程序,三年的工作实践证明取得的效果较好。

另外,加强监督,对于通过不当途径获得资助和不当使用助学金的学生,学校应加强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有权收回资助金额。以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为例,学生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申请国家助学金:(1)违反校纪校规,受到警告以上处分者;(2)在校期间行为不端,有悖于《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者;(3)有生活铺张浪费现象者;(4)有不良信用记录者;(5)在上一学年曾被通报为校不文明宿舍的成员;(6)上一学年考试成绩排名班级后10%的家庭困难同学;(7)一学期缺勤15节课以上者;(8)一学期内凡被学院通报批评2次以上(含2次)的宿舍,以不文明宿舍对待,取消该宿舍所有成员评奖评优、评助学金、学费住宿费减免等资格。获得资助的同学应将资助款切实用于学习、生活费开支,凡将国家助学金用于请客、送礼、购买奢侈消费品的,学校将收回国家助学金;在获得国家助学金资助期间受到处分的同学,学校将停发助学金。通过以上措施,加强了对学生的有效监督,提升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律感、珍惜感、感恩心。

以上措施合力形成长效机制,做好落实和具体操作,完善助学金评定体系。

(三)加大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的比例,缩小助学金发放比例

国家奖学金与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的主要区别在于申请者不一定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但要求申请者学习成绩优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目前,国家奖学金的比例远远低于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应该适当加大国家奖学金的比例,鼓励所有学生努力学习。

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要求: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获得二等奖学金以上并家庭困难。国家助学金申请没有具体的成绩要求,只要求家庭困难、勤奋学习、追求上进,国家励志奖学金在激励作用方面优于国家助学金。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与地方相关部门有利益关系,因此审批中能更严格把关,学生和家长为共同借款人,一般能更加积极主动地还款。这种贷款方式能减少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支出,还能充分保护家庭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和个人隐私,并体现了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

高校和社会应大力提供适宜的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勤工助学,这种资助方式不仅减轻了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转变国家助学金资助方式

结合自身参与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的实践,针对部分贫困学生不劳而获思想严重,应转变国家助学金资助方式,改“无偿资助”为“有偿发放”,申请的经济困难学生可通过志愿服务、义工、社会实践、无偿献血等方式达到一定标准才能获取资助或毕业后参加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特岗教师计划、三支一扶等渠道为国家贫困地区服务一定年数,这种方式能激发贫困学生上进心,自身努力拼搏,以感恩的心回报国家和社会。

[ 参 考 文 献 ]

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8篇

两者都服务于社区教育工作,都是社区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社区教育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务是无偿的,而社区教育兼职工作者往往是有偿的,尽管许多社区教育兼职工作者所获得的补偿很低甚至极低,但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补偿,特别是经济或物资方面的补偿。如果社区教育兼职工作者不求回报地服务于社区教育就可以称之为社区教育志愿者。从这种意义上说,社区教育兼职工作者涵盖了社区教育志愿者,前者的外延大于后者的外延。第二,两者服务于社区教育的时间和方式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多数社区教育志愿者只在社区教育需要他们并且其自身能够安排出时间的时候提供服务,假定他们因公外出或其他原因安排不出时间,可以放弃志愿服务。也就是说社区教育志愿者可以经常参与社区教育活动,也可以有选择地参与社区教育活动。而社区教育兼职工作者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时间相对固定。因为有一定的酬劳,他们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时间通常是依照其与社区教育有关部门的协议或约定进行的,在约定的时间内,一般不得随意改变。因此,社区教育兼职工作者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自由度比社区教育志愿者的自由度小。第三,行为的社会价值不同。社区教育志愿者志愿、无偿地服务于社区教育活动的同时,彰显出一种乐于助人、公益奉献的社会服务精神,而社区教育兼职工作者由于个人获取了一定的酬金,则不具备为社会公益奉献的这一面。

二、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可以极大地充实社区教育的人力资源

社区教育是指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因而具有下述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从教育的对象看,社区内的全体成员都是社区教育的对象,包括学龄前的儿童、青少年、中年群体、老年人等,他们都有获得社区教育服务的权利;二是从社区教育的内容看,社区教育的内容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乃至大学后方方面面的内容。凡是有利于社区居民身心健康、有利于社区两个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进步、适应社区成员需要的内容都可以成为社区教育的内容。这就表明社区教育是一项及其宽泛的教育活动,几乎涵盖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社区教育的队伍必定包括各个方面的人才,其数量也将十分庞大。

传统教育依靠专门人才实施教育的方式根本不适用于社区教育。事实上也没有一个社区教育机构有能力组织一支数量庞大、人才济济的专职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主要依靠兼职人员和志愿者开展社区教育是国内外有效开展社区教育的通常做法。而组建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更是各级社区教育机构解决社区教育人力资源不足的首选。因为社区教育志愿者来自社区的各行各业,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社区教育多方面人才的需求,还具有无偿、免费的特点,可以大大节省社区教育的经费支出。

(二)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可以提高社区教育的影响力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热情不够高是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们经常看到,社区教育机构花了很大的人力和财力开展社区教育,而参与的社区居民却寥寥无几。有些社区教育机构为了组织一些较为大型的社区教育活动,往往需要用发放纪念品或生活用品的方式吸引社区居民参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我国社区教育尚处于试验阶段,影响力和吸引力不够有很大关系。许多社区居民对什么是社区教育、社区教育与自己的生活有何关系的认识还相当模糊。因此加大社区教育的宣传,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程度与接受程度仍然是当前社区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社区教育志愿者都生活在社区中,他们既是普通居民又是社区教育志愿者,他们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言行对自己的家庭和周边的居民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言传身教的宣传效果往往比其他宣传媒体的宣传效果好得多。因此,通过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可以大大提高社区教育的影响力,对于推动社区教育的健康开展十分有益。

(三)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有助于社区教育的深化

社区教育是全体社区居民的共同事业,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是评价社区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在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过程中,社区志愿者无偿地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知识和经验的传播,不仅可以帮助社区居民提高知识和技能,而且其个人所长也有发挥的平台,生活体验得以进一步丰富,知识更新获得动力,人生价值受到肯定和尊重,正所谓授人以花,手留余香;而被服务对象在得到新知识、新经验的同时,也增进了对志愿行为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志愿精神的感化,进而主动加入志愿者的行列,改变一味的作为服务对象的被动与依赖状态。这种互动和交流的志愿服务方式,使教育过程由单项转变为双向,由被动变为主动,进而营造整个社区积极向上的氛围,实现友爱、团结、互助、进取的社区风尚,而这正是社区教育深入开展的生动演绎。

三、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对策

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对于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社区教育人力资源,同时又是一支非行政的松散型队伍,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教育的作用,保证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要着重做好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和加强管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政府要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引导

社区教育志愿者就其性质而言,属非政府组织,她的组织、管理和活动方式与政府机构的活动方式有很大差别。但政府对非政府组织并非无能为力,更不能放任自流。特别是从我国的国情看,民众对于政府依赖程度较高,政府的恰当引导和适度介入,对于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要做好社区教育志愿者行为的宣传舆论工作,树立社区教育志愿者的正面形象,大力倡导社区教育志愿行为。科技、民政、经济、司法、财政、旅游、体育、群团等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志愿者队伍工作开展的指导和协助,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要做好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具体组织、管理和必要的服务工作。其次,政府要适时出台指导性的管理制度,指导制定志愿者章程、志愿者协会章程,规范志愿者的招募、培训、使用、考核、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志愿者队伍的注册登记、建档归类和考核表彰等相关制度,并努力将社区教育志愿者服务纳入法治的轨道,在制度和法规层面为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目前我国已经有32个省市出台了相应的志愿服务条例,它们结合不同的省情市情对志愿服务、志愿者、志愿者组织概念进行了规范界定,在引导和培育志愿服务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推广。

(二)政策支持是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此首先必须厘清两个问题:一是志愿服务的无偿性主要是指经济、物质方面是无偿的,在精神和心理层面却可以是有偿的;二是志愿者的志愿精神往往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志愿精神需要政府和社会培育、引导和激励。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社区志愿服务不是单纯地体现在提供社区教育的教学、管理和事务性工作中,也可以是出钱或提供资源和便利,这不仅能为社区教育提供帮助和支持,还可以减轻政府和社区的经济压力。这些国家给予了社区志愿者相对倾斜的政策,对社区志愿者进行了物质或精神不同层面的鼓励和肯定,赋予社区志愿者很高的社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促使志愿行为主动的融入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进而使社区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人才资源得到不断的优化和利用。根据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状况,我认为有必要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灵活多样的鼓励政策。政策支持的重点是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和民众参与社区教育工作,营造浓厚的社区教育氛围。

一是针对社会组织。首先,对社会群团组织或企事业单位在社区教育志愿者服务工作中提供经费支持的,可以相应地减少税收或贷款贴息,这不仅可以使社区教育志愿组织有额外的经费来源,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专项经费投入的压力;其次,与大中专学校深度合作,对加入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并定期提供师资、设备等资源的学校,在文明学校评定和招生方面给予加分列项;最后与社会慈善机构进行充分合作,实现志愿服务资源共享等。

二是针对社区居民。可以给予灵活多样的精神奖励,实施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如可以效仿无偿献血制度,实行对等服务的交换政策(即“一人献血,全家受益”),社区教育志愿者无偿服务社区工作后,他们自己及家属在需要的时候也可以享受同等的被服务;也可以对社区志愿者的服务次数或服务时间进行累计收储,等到服务者需要被服务时只需进行身份验证便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还可以与有关单位实行联谊,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免费或优先开放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以及公园、旅游景点等场所;交通部门可以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给予城市公共交通票价格减免优待;可以要求有关单位在招生、招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和录取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学校可以把在校生参加的志愿服务时间折算成思想品德课程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等等。

三是资金保障不可少。社区教育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务是无偿的、免费的,但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的管理和志愿活动的开展却需要资金投入和经费保障。如社区教育志愿者招募、培训、使用、考核等必定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有关部门对于社区教育志愿活动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如饮用水,交通工具等)也需要一定的经费支出。因此,必要的资金投入同样是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福建厦、漳、泉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组织有关资料显示:目前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站主要依托社区居委会的经费支持,经费严重不足,志愿服务活动难以开展。我们认为,解决经费严重不足问题主要要靠政府投入。政府对社区教育要有足够的、稳定的经费投入,教育部门也应该有相应的社区教育专款,并且专款的数量要随着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此外,各社区教育机构也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经费筹措办法。除了多方筹措,厉行节约,还可以通过实行联谊共建的方式解决活动经费紧张的问题。例如,结合主题活动申请加盟合作,可以是与文化部门联合举办文艺汇演,与环保部门联合举办环保志愿服务活动,与旅游部门联合开展导游志愿服务,与图书部门联合举办公益讲座或图书展览的活动,与工会等群团部门联合举办送爱心的活动等等,在这些活动中社区教育志愿者虽然更多地是处于配角的角色,但是同样能够达到了提高居民素质的效果,也节约了活动成本的支出,不失为解决经费不足的一个良策。

(三)要加强对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和培训

志愿者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集体,而志愿者队伍就一定是一个集体或一个团队。集体或团队的活动必定有分工和合作,需要统一的指挥和协调等,因此,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管理,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活动,就可能事倍功半;而培训作为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样不可缺少。没有培训,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素质就难以提高,就不能适应社区教育的深入开展。社区作为志愿者队伍的具体组织者,不仅要建立体系、健全志愿服务网络、调配志愿服务资源、协调志愿组织的关系,而且要做好志愿者的培训工作,要根据志愿服务的特点,进行岗位工作内容和基本业务流程的培训,还要就志愿工作的目标、知识和专门技能等进行通用培训或是专项的专业技术能力的特别培训。既要培训社区教育的通用志愿者,也要培训社区教育专业志愿者,这样才能满足社区教育多方面的人才需求,才能保证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期持久。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