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

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改;校本课程;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72-01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发展、个性发展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巧妙地渗透地方课程,大胆地进行课改实验,加大校本课程的应用。

一、深入实验学校,了解校本课程

2015年平襄学区教研室申报立项了省级课题,并确定了课题实验学校,研究并确立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同时也选定了七年级和九年级为实施班级。学区教研室人员在2016年10月走进了平襄镇徐川中学(课题承担学校)、平襄镇店子学校(新课改示范学校)、平襄镇安家川学校(课题延伸学校)进行考察学习,教师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校初中语文课改上。这些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有一定的特点:徐川中学的“小主人”教育,培养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形成了该校独有的语文教改体系;店子学校互动式电子教学全面展开,教师根据学生年级特点编写教材课件,七年级~九年级都开展了网上作文课,电脑动画是学生的选修热门,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安川学校则利用社区资源开设校本课程,在社区“通渭小曲”的发源地――安川学校所在地和其他学校互动开办了民乐班、通渭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班,培养学生热爱地方曲艺文化,激发了学生崇尚生活、欣赏艺术、表演艺术的积极性。通过对这些学校的学习,校本课程的实验已全面展开,新课改的研究由表及里,为学区教研组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成立壮大课题组,开发校本课程

学区教研室通过对辖区学校的走访调研,了解了各学校的不同做法,历练成钢。平襄学区决定成立辖区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组,壮大课题研究力量,组织各校精干的教师队伍从事这方面的攻关,把校本课程的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改革中,运用到课题的研究中,如发掘校本课程资源的渠道、办法,校本课程资源的内容、表现形式、使用价值及属性等。同时致力于研究校本课程资源如何课程化,怎样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原则、课程结构、实验步骤,以及校本课程资源的配套师资队伍。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教研室充分发挥各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所处社区资源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图书馆、农家书屋、工厂、农村等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利用互动式信息化资源。在挖掘资源的过程中,课题组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发挥黄土地的特点,把地方产业特色列为校本课程资源。课题组还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把网上求知作为校本课程的资源,编写与本校相适宜的初中校本课程丛书,为教师开拓性的课堂教学及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夯实了基础,提供了便利。

三、依目标开设实验课,实施校本课程

课题组将各校初中八年级作为实验班开设校本课程,每周两课时,在七年级和九年级定期或不定期地开设实验观摩和公开课。学校协同课题组成员对每一节公开课都进行研讨,不仅研究教法是否得当,而且研究该校本教材是否适应学生的发展和探究需要。在安川学校八年级开设的“通渭小曲的演变”课,以学生逐步掌握曲艺的演唱技巧、乐器的弹奏为前提,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曲艺文化对心灵的润泽,养成了一种心态明亮、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在七年级和九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中,课题组除按课程表上课外,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听课,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对校本教材的热情。同时,要求学校中青年教师多参与到校本课程的教学中,多搞调查研讨活动,每一节校本课程都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尊重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

四、有效地实践总结,提升校本课程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教学之后,学区教研室进行了阶段总结和反思。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课程,是教学和课题研究的崭新领域,已成为师生双方共同建构的综合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以往学科的教法模式相比更具有优势,是目前教育教学中研究的一项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运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从实施情况看,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开展极有兴趣,积极性很高,尤其是安川学校的“通渭小曲”演艺班,其内容紧贴地方文化,唱腔曲调是学生耳濡目染的家常调,学生能很轻松地融入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校本课程的运用促进了教师的成长,而且在课题的研究中还能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法,通过校本课程去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推进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努力で笥镂男1究纬炭发的生长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合理利用传统优势资源,开发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发形式多样的语文校本课程,以满足学习个体的不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第2篇

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两个层面

为了整体推进我校的课程建设,我们从两个层面来

展开。

第一个层面: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落实到位,并对其做相应的调整和拓展延伸。

国家课程,是实现国家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基本依托。学校在开展课程建设时,必须坚持以国家课程为主导的原则。我们必须保证国家课程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地完成国家课程教学计划和规定的教学任务。要想圆满地完成国家课程计划和任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在实施教学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国家、地方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延伸,以此保证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基于这种理解和认识,我们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时,除采取“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外,还要补充相应的拓展资料,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个版本的教材,学生学起来都存在较大的困难,兴趣不高,且不能实现便捷的人机对话。为了更好地完成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相关教

材,对学习内容进行了梳理重组和拓展延伸,使教学内容更系统更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且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我们研发编辑出的“二毛学校信息技术教与学电子读本”,采用了网页形式,不但实现了人机直接对话,而且便于学生自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这对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另外,我们依据儿童喜爱韵律的特点,创编了“蹦蹦跳跳身心好”儿童韵律操,丰富了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主动锻炼身体的自觉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地方课程,如北京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预防专题教育”、“安全应急与人民防空专题教育”、“健康教育”,昌平区地方课程《爱我昌平》、《走进昌平》等课程,我们将其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整合起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方法的同时,思想受到教育熏陶,品行得到培养提升。

坚持开齐开足国家、地方课程,并结合实际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拓展延伸,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是其他活动等无法替代的。

课程建设的第二个层面: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强有力的促进作用为使校本课程得到科学的开发,使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们将校本课程开发纳入到科研课题的研究之中。

在基层学校工作的同志常有这样一种感受:工作头绪多,教学教研校本培训等任务重,如果再加上校本课程的开发,更显得困难重重。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我们在深入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上,将各项工作有机整合,全面协调,在深入发掘校本教育资源的过程中,使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

本课程建设等工作融为一体,挖掘教师的智慧潜能,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和水平,研发出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进而促进师生快速地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的思考与认识,我们确立了“发掘校本教育资源,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课题。2006年9月被批准为昌平区“十一五”规划课题。2007年,又获准立项为北京市“十一五”校本专项科研课题。

校本资源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是校本课程建设的源泉,是促进学校特色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教育资源。我们将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题研究融为一体,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课程建设工作逐渐展开。

(一)建立组织机构,提升课程建设的理性认识

课题研究之初,我们成立了“专家指导组”、“领导管理组”和“课程研发组”。校长率领、主任带头,骨干教师参与,使开发校本课程有了组织保证和较为雄厚的人力资源。

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开展课程建设,并不是简单的事。不是课上增加一些自主教学内容,就是课程改革了,也绝不是自编几篇教学资料、开展一些自主活动就形成校本课程了。只有充分发动教师,深入发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智慧潜能,将校本教育资源按课程建设要素研发,才能开发出较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在开发之初,我们发现,虽然老师们天天与课程打交道,但谁也没有认真思考过什么是课程,我们的校本教育资源怎样才能转化成校本课程。为了明确认识,开发课程资源,建设校本课程,我们组织了多次专题培训,就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什么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为什么要进行校本课程建设,国内外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我们还为课程研发组的干部教师推荐了网页信息、书刊杂志等,以此引导大家深入研究学习,使大家方向明,方法

清,步子稳,路子正,为做好校本课程的研发工作打好思想

理论基础,铺平科学研发道路。

(二)科学引领,规范开展课程建设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王策三,《教学论稿》,202页),它是系统规范的教学过程。它的建构需要科学、系统和规范,因而必须科学引导,规范操作。我校的课程建设融于校本课题研究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课程研发的科学系统和规范(校本课题2005年纳入了昌平区校本研究管理,2006年申报为昌平区“十一五”校本研究规划课题,2007年又转为北京市校本专项科研课题,此课题已于2009年7月圆满地结题)。

四、课程建设取得的一些成效

1.通过开展课程建设,锻炼了干部队伍

参与并领导课程建设工作,多数干部没有经验,只能是在干中学,由不甚了解或理解不深到广泛学习深入理解,从而站在了课程建设的前沿,领导指导各自分管的课程建设工作。干部们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课程的领导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

2.在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中,锻炼出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中,教师受益匪浅。在充分发掘教师智慧潜能的同时,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综合素养的提升,进而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课程的研发力和执行力。近三年来,教师在各种刊物、报纸上发表文章200余篇,教师中有近500人次在各类比赛、评优活动中获奖。

3.开发实施校本课程,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特长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丰富了教育教学活动,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求。培养了学生的特长,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进步发展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肯定与好评,他们在各级各类比赛活动中频频获奖。近三年来,学生在参加各种比赛活动中,有l000多人次获得区级及以上奖励。

4.开展校本课程建设,使学校得到快速发展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干部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三年来,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区春运会、秋运会上,学生的竞技成绩始终保持在全区前四名的较高水平上;在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成绩优异,连续几年名列前茅;在艺术教育、信息技术、特殊教育、德育工作、教科研工作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绩,近三年来,学校荣获100多项集体荣誉奖。

5.研发出了适合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第3篇

一、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

现今,我国西部地区的学校艺术教育校本课程还未能承载美育主渠道的重任,表现在:一是课程实际地位不高。二是课程实施急功近利。不少教师将艺术教学的重点放在艺术知识与技能教学方面,而不是放在陶冶情操和能力培养方面。三是没有强有力的课程保障措施,艺术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四是课程评价单一。

二、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意义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是一种崭新的创造性课程。它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学校、学生的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

三、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开发与研究目标

1.学校层面目标:建立规范和完善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探索出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

2.教师层面目标:以开发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为载体,提高教师开发课程的教科研能力;开发适合学校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

3.学生层面目标: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修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开发与研究内容

1.开发合唱、中国画、器乐、舞蹈、竹笛、素描、剪纸、书法、布衣舍、装饰画、沙画等10余门艺术类校本课程。

2.研究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

3.探索实施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

四、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开发与研究思路:将按照以下思路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发和研究

1.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调查学生发展需要、音美学科教学资源及教师专业能力等方面的相关状况。

2.理念先行――让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理念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行动,融入师生内心,发挥对师生的引导、激励作用。

3.专业规划――在充分了解音美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教师个人依据总体规划分析自己的发展状况,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4.细化目标――整合校内校外资源,确定课程开发目标,细化音乐类课程与美术类课程目标,以突出其审美特性。

5.制度建设――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编写纲要汇编,从制度上保障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6.教材开发――引领艺术类专业教师开发10余门音乐类和美术类校本课程教材。

7.开展活动――落实教师课程申报和学生选课(教师已推荐的校本课程)工作,开展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活动。

8.评价导向――以评价促进实施,以评价引领实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做好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科?W评价。

9.形成理论――在收集活动资料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艺术类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最后形成理论。

(二)开发与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之始,便深入了解、调查学生发展需要、学校音美学科教学资源及教师专业能力等方面的相关状况,通过调查、分析校本课程实施现状,制定课题研究的合理规划。

2.行动研究(反思)法:以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为依据,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边行动边反思,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策略和方法,逐步形成“以生为本”“以校为本”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模式。

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第4篇

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选择以民间游戏为核心,以校(园)本课程为形式,开展课题研究,取得一些效果。

一、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校本课程的原则

我们不可能直接将某种资源引入到校本课程中,而是以幼儿园校本课程的标准不断优化,力求资源和校本课程相符合。同时,我们要不断调整校本课程,让校本课程和资源不断吸收与契合。对于民间游戏同样如此,我们不能直接将民间游戏拿来作为校本课程的资源,而是不断选择和融合。要保证民间游戏的有效性,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其一,适合幼儿发展。幼儿心智尚未成熟,虽然大多数民间游戏简单易懂,和生活紧密相关,具有很强的自由行和开放性,但是部分民间游戏内容烦琐复杂,难度较大,如果让幼儿参与这种民间游戏,他们很难达到游戏目标。因此,选择民间游戏要保证其难度、内容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相符合,对于部分难度较大的民间游戏,我们可以适当改编,降低难度。

其二,要注重两者融合的科学性。幼儿阶段的教育对幼儿未来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因而,我们要尽力提高幼儿教育的水平。将民间游戏引入到校本课程中,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民间游戏形式和内容的科学性。很多民间游戏出现时间已经很长,一些内容可能已经无法满足幼儿教育的需求,还有一部分民间游戏甚至包含迷信等不健康思想,我们要针对幼儿特点进行适当改编。例如有一个名为“捉鬼”的游戏,迷信色彩浓厚,不利于幼儿教育,因而,我们可以将名字改为“抓影子”,游戏的形式和内容基本没有改变,同时充分保证了其科学性。

其三,要注重课程的娱乐性。娱乐性是民间游戏最大的特性。现在大部分幼儿园都是将游戏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教师只是将游戏作为一种工具,目的性较强,因而无法很好地发挥游戏的娱乐性,民间游戏失去了本质。可以看到,优秀的民间游戏大多内容健康向上、活泼生动,还配合简单易懂的歌曲。对于一些不具很强娱乐性的民间游戏,教师要适当改编。例如常见的“踢毽子”,这个游戏更注重的是锻炼身体。因此,教师可以为这个游戏配上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孩子们跟随儿歌的节奏踢毽子,让这项民间游戏更具娱乐性。

简单来说,将民间游戏引入到幼儿园校本课程中,一方面要以民间游戏为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创新。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民间游戏的内容、形式也应有所改变;民间游戏形式要跟随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变化,教师要灵活选择和校本课程及幼儿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民间游戏。

二、校本课程和民间游戏融合的步骤

要实现幼儿园校本课程和民间游戏的有机融合,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注重民间游戏的收集。每个地区都有颇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孕育出很多民间游戏。所以,我们先要做的就是加强民间游戏收集的力度。一方面,教师可以查阅关于民间游戏的资料。资料有两个来源,一种是文献资料。在区域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将民间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记录下来并收集成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文献资料。另一个来源,是网络资源。近年来计算机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给幼儿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互联网上有多达上千个民间游戏网站,教师可以从这些网站中获取丰富的资料。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家长以及其他教师的力量。民间游戏数量较大但是比较分散,教师可以向家长宣传民间游戏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帮忙收集;也可以和民间传统文化研究组织联系,综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收集民间游戏。收集工作完成后,要分析幼儿园和每个班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民间游戏创设校本课程。以民间游戏为基础,幼儿教育为目标,将民间游戏和幼儿园的其他活动相结合。在运用民间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优化创新,同时要将民间游戏作为幼儿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其次,民间游戏的整理和加工。需要注意两个方面,首先是要保证民间游戏的整体性。民间游戏和幼儿课程之间有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民间游戏代表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或者说是民族文化,在运用民间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保证这部分文化的整体性,做到民间游戏和幼儿课程最佳配合。其次是保证民间游戏的发展性。如果民间游戏的内容、形式长期不变,幼儿势必产生厌烦感。从这个角度讲,教师应加强创新以保证民间游戏的发展性,主要是创新游戏形式和内容。例如,部分民间游戏都有歌谣,而有些歌谣已经和当今时代不相符,教师可以用更加合适的歌曲替换。在形式上,民间游戏要尽量满足幼儿需求。例如在“踩高跷”的游戏中,如果只是一味玩高跷,幼儿会感觉单调,教师可以组织比赛以增强孩子们的积极性,保证民间游戏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收获与反思

让地方民间游戏成为校(园)本课程的一部分,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幼儿成长的故土所能够提供给幼儿的,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影响。而地方游戏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由于幼儿喜闻乐见,因而其能产生的影响更大。因此,将地方游戏进行适当改造,并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的一部分,实际上就是给幼儿施加一种积极的文化影响,从而可以给幼儿的成长奠定一种文化基础。

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第5篇

一、立足本土,在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凸显地方文化特色

一流的学校做文化,学校文化的管理是最高层次的管理。学校文化管理的基础在于立足本土的特色文化。只有立足本土才能形成特色。我校所在的隐珠街道办事处是胶南市东部新城区,是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青岛市重点小城镇,辖50个行政村,总面积98平方公里,至2005年区域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6万人。近年来,隐珠街道办事处大力实施农村城市化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工业化与城市化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路子。从文化资源上分析,隐珠有着丰厚的特色文化资源,形成了以泰发集团为依托的工业文化,以剪纸为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以隐珠广场为中心的小城镇文化,以小珠山为辐射的旅游文化,以青岛临港产业加工区为中心的临港文化。这些丰厚的文化资源,为学校校本的开发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特别是剪纸艺术,在隐珠是最富地方特色的文化。隐珠地处黄海之滨,珠山脚下,人杰地灵,物产丰饶,是全国闻名的“剪纸之乡”。

二、选题立项,在研究成熟的基础上形成校本

针对隐珠地方文化特色,我校首先确立了以“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的剪纸艺术为综合实践研究的课题。学校以教科室为责任科室,成立了剪纸艺术课题研究小组,以美术教师为主力,广泛开展剪纸艺术研究。课题研究小组将课题分为“剪纸的历史沿革”“剪纸的门类派别”“剪纸的技法”“剪纸作品欣赏”“隐珠剪纸艺人”等五个子课题,分别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进行广泛的研究。研究小组吸收了对剪纸艺术有兴趣的学生参加研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探讨。通过反复地修订,结集出版了校本课程《剪纸》一书。

三、建立组织,为校本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有效的管理机制

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业务性强,做好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要在组织领导和管理体制上做好准备,加强全面指导与整合,动员督促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课程改革。

四、抓好师资建设,夯实校本课程的教育基础

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工作如何,教师素质是关键。为此,我校十分注重教师培训工作,为校本课程实施教师成长搭建“三个平台”,建设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校本课程实施教师队伍。

五、抓好校本课程教学,提高校本课程的开设质量

课堂教学是校本课程应用的主渠道。为提高校本课程专兼任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做到了“三个加强”:一是加强骨干带动。充分发挥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开展了“结对子”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二是加强集体备课。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推行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精心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准确把握备课这一教学环节,为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做好充分准备。三是加强观摩交流,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不断探索校本课程教学中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努力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六、抓好校本课程的实施,使教育资源的利用开花结果

几年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校本课程《剪纸》一书在具体教学应用的过程中结出了累累硕果:参加“胶南市‘汽运杯’农民年画、剪纸比赛”,有8位小选手的剪纸作品获奖,占全市设奖总数的33%,学校也被表彰为优秀组织单位;胶南电视台《胶南新闻》《艺海风景线》《文教卫生杂志》等栏目多次报道我校开展的剪纸活动,并展示学生作品;2004年1月,青岛电视台《生活在线》栏目组到我校进行专访;2004年1月12日,《青岛晚报》头版刊登了我校学生郭彩霞和她的剪纸作品《申猴闹春》大幅照片……

七、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几点思考、认识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效益和人才素质的重要举措,其意义是深远而广泛的,它打破了传统的必修课一统天下的格局,为学校办出个性、特色注入活力、拓宽渠道,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阵地”,同时也为教师“一专多能”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本质上讲应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不存在统一的模式,不应搞“统一”开发,学校和教师应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贡献者。基于以上思考,我校对课程开发实施提出以下意见:

(1)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自主开发,同时应发挥教育科研机构的作用。组织骨干教师编写各种适合本校学生全面发展的教材,充实和完善统编课本所缺少的内容。

(2)加大跨学科综合能力课程的开发,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肥沃的土壤。

(3)建立由教科研牵头的校本课程管理机制,确保校本课程按课程、课改精神健康有序地发展。

(4)从根本上协调好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从源头上把师生负担减下来,逐步实施综合课程。

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第6篇

一、确立了“让儿童享有完整而幸福的童年”的童话育人特色办学理念

20纪80年代,美国人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断言:我们正进入“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诚然,童年不会消逝,但童年期在缩短,我们不可否认童年期该享受的天真、幻想、好奇心,正日渐匮乏,甚至严重影响到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天真、幻想、好奇心,是童话世界中最为充分地元素。基于这样一个社会大发展的背景,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开展童话育人,确立了“让儿童享有完整而幸福的童年”的育人理念,制定了童话育人的目标“是培养活泼可爱的儿童,培养好奇求新的儿童,培养平等宽和的儿童,培养真情诗意的儿童”。

二、以特色建设为中心,规划特色发展愿景,统筹学校发展

童话是我们二十多年来始终坚持的特色。在漫漫研究路上,我们始终坚持着传承与发展、开拓与创新的思想,童话特色办学成了学校个性发展的方向与追求。为此,我们制定了《麦溪中心校“童话育人”办学特色建设规划》,在梳理、总结、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童话育人特色发展目标;制定了童话育人特色发展的措施;建立了童话育人特色发展评价体系。

三、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唱响童话育人进行曲

1.构建童话育人特色课题的系列子、小课题。例如“十二五”主课题《童话育人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我们设计了三大子课题。在这三个子课题下,我们又设计了11个小课题进一步对子课题进行分解与建构。把课题建设与学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整体推进。

2.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招标活动。为使童话课题的研究能够深入教师的日常工作,我们积极进行了童话课题的申报,从制度建设与主动选择两方面考虑,进行了课题招标活动,从而确立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3.制定各课题的研究管理制度。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对其中的各项子、小课题都能根据自身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形成各自的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以课题制度进行课题管理,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有效性。

四、以童话课堂为阵地,把童话育人作为促进广大师生发展的生命场

课堂永远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进行特色建设、促进广大师生发展的主阵地。在推进课改中,我们充分认识到童话对于儿童发展的合理性,为此我们积极打造富有校本特色的、童心灿烂和童趣盎然的童话课堂。实践证明,童话课堂是最能满足儿童、促进儿童发展的课堂。童话课堂建设是各学科的灵魂,教师在有效运用童话激励语言引导学生之时,更要从教材出发,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童话元素,或创设童话情境、运用童话过渡、开展童话想象等。我们在评价一节童话课的得与失时,主要对照这“三问”:怎样运用童话育人实施策略的?怎样体现童话育人理念的?怎样引导学生开展童话思维的?“三问”体现了课堂丰富的童话味、知识的学科味、活泼的儿童味。童话课堂中散发着童话的魅力,绽放着学生、教师生命的活力!

五、以活动为抓手,推进童话育人特色办学的进程

在多年来童话的研究中,我们的视野之所以能够越来越开阔,是因为我们的研究能很好地结合童话的特征,针对儿童生长的特点,不断超越过去,不断突破自我。为开展好童话育人的特色活动,我们根据儿童好动的心理特征,以各类精彩、创新的童话活动,来吸引儿童、丰富儿童、发展儿童。

1.创设童话节。为展示童话育人活动中学生的成长,检阅学校的童话育人成果,我们创设了童话节。

2.创造性开展听说读写童话的系列活动。从学生读童话,到教师和学生一起读童话;从学生写童话,到教师和学生一起写童话;从学生唱童话,到教师与学生一起唱童话。我们在不断地深入,在深入中受到激励。

3.开展生动活泼的童话游戏活动。学校对传统的儿童游戏活动进行了采集与创编,形成了童话游戏活动的校本教材,在童话游戏活动中学生有了默契,加强了合作,增进了情谊,获得了身心的和谐发展。

4.开展童话文化的建设活动。我们大力建设有鲜明校园办学特色的童话文化。我们构建了学校童话网,设立了午间童话广播,出刊了《丹麦童话报》等。在童话文化的建设中,我们以童话歌曲滋养儿童,以童话故事浸润儿童,以童话活动塑造儿童。

六、开设童话育人的校本课程,让童话育人长出硕大的根须

在童话育人的办学特色建设过程中,我们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精神,将童话育人确立了校本课程,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目前,已经开发出了一套阅读类的童话育人校本课程,开发出了一套游戏类的童话育人校本课程,供教师使用。校本课程在一至六年级的课程表中课时有安排,教师有配置,考核有标准。

七、童话育人特色建设成果显著,获得了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童话育人特色办学的过程中,校长室明确分工,合理安排,广大教师同心协力,努力把教育做成童话,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学校近年来荣获“镇江市特色学校”、“镇江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全国课题成果二等奖”等荣誉,丹阳电视台和镇江电视台先后报道了我校童话育人的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校本课程开发 策略研究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现有资源,自主研发的课程,是与国家课程互为补充的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开发初中化学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

一、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教师结合现有的资源,根据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或者重点的知识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实验,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也就是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因此,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2.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国家课程是面向大众学生的,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校本课程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1.趋于生活化。化学校本课程的研发接近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更接近当地的生活,我们在开发化学校本课程时,应该将化学课程生活化、实用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趋于开放性。我们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虽然没有国家课程系统和完整,但是它拥有自己的开放性和随意性,正是这两个特点才能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才能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3.趋于个性化。研发化学校本课程,其出发点和立足点应该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是建立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的研发,它是对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同时,化学校本课程还应该体现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1.校际之间的合作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就是学校和学校之间进行合作,利用资源互补,共同开发。这种开发模式有利于整合两所学校的优势资源,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既然是两所学校共同开发,那这两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就应该比较接近,区域跨度较小。

2.专家和学校合作开发模式。一方面,专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学校为这些理论提供了实践条件,是重要的实践基地。而课程开发也是理论和开发实践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这种开发模式有利于提升校本课程的整体水平。

3.领导和教师合作开发模式。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领导熟知学校的教学理念,熟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对学习从宏观上有个整体把握;教师则对学生非常熟悉和了解,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这两种力量有效结合,就会发挥出“1+1>2”的成效。

四、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对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进行整合。课程整合是课程开发的一个趋势,从纵向上,它要求各个年级之间合作,避免各个年级的课程有重合,并且要做好化学校本课程在各个年级的衔接。从横向上,它要求各个学校之间进行合作,避免与国家课程的重合,并且做好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的衔接。通过对校内与校外资源的整合,共同完成对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2.与教研活动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开发。在开发化学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可以与教研活动相结合,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讨论形成课程开发的路径和方法。

3.以课题为依托的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初中化学校本课程更着重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鉴于此,我们应该以研究课题为依托,通过建立课题,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最终形成化学校本课程。这与国家课程的章节不同,国家课程重视的是知识点,而这种方式形成的校本课程重视的系统性,在学生头脑中会建立化学学科的整体观念。这种以课题为依托形成的化学校本课程就需要与教研相结合,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共同探讨,确保每个课题的有效性。

3.不断完善,确保达到预期效果。化学校本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和充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校本课程的使用情况,根据反馈的情况总结出优缺点,在教研活动中进行研讨,并及时更正,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初中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犹如两翼,一个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一个关注的是学生的共性,只有两翼共同发展,才能飞得更高。由此可见,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积极开发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邓纯仁.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矛盾及其对策[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2]金红.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02).

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开启记忆的闸门,从2006年的一人太极演变到2009年的千人太极;从感悟太极到求索太极到特色太极,我校的特色文化如同一个步履蹒跚的娃娃逐渐成长为步伐稳健的少年。如今当你走进我们学校,看着一幅幅“心中的太极”,读着一句句“太极感悟”,赏着一件件太极作品,禅武诗意,天人合一,油然而生!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育一方人,随着校本课程的推出,无疑为一个学校打造了品牌,也为学校的少先队提供了最积极、最活跃的教育资源。作为一个少先队工作者,感受着这浓烈的校园文化特色,让我深思:怎样利用校本课程为少先队活动注入活水,打造具有少先队特色的品牌呢?

深思一:变革少先队教育活动模式。

我们可以依照“给学生以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的理念,设计“小课题研究”的活动操作模式,以更多地关注队员在活动参与中的真实感受,让队员亲历研究探索的整个过程。例如:队员们提出了“太极拳的神奇与魅力”、“练习太极拳的体会与心得”、“我心中的太极”等贴合校园特色的小课题研究活动,让他们带着课题,通过了解、走访、调查、查阅资料、搜索信息等形式,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能。记得杜威曾指出过:“所谓人的成长,就是在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更新自己。”少先队教育可以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营造少先队教育的文化,对队员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施以影响,为队员营造一个真实的、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

深思二:变革少先队教育活动评价机制。

    新课程要求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主体,具有独立个性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主体。但学生又是发展中的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需要督促、引导,更需要扶持和激励。因此,辅导员要为队员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探索合理的评价方式,让每个队员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1、构建自己的“成长记录袋”。

    辅导员要鼓励学生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及时补充自己参加少先队活动的档案资料,及时收集和保存活动中教师、同伴、家长、社区有关人员对自己的评价;随时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点滴收获和体验,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评价自己和同伴。

    2、举办成果汇报展。

    举办“学太极成果汇报展”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使他们把在活动中取得的经验、成果与人分享,将他们的活动成果或体会,以汇报展示、答辩、演示等形式进行公开交流,帮助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3、重视学生参与实际活动的自我体验。

    主要评价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较大发展,引导学生对自己参与活动前后的“成长足迹”进行纵向比较,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