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莲藕高产栽培技术方法

莲藕高产栽培技术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莲藕高产栽培技术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莲藕高产栽培技术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莲藕;科学管理;保健施肥;药用价值;高产栽培

原植物莲(Nelumbo nucijera)为睡莲科植物。别名:莲、芙蕖、泽芝、水芝、荷花。叶、种子、花托、雄蕊、根茎均可药用。叶:味苦、辛、微涩,性凉;归心、肝、脾经;叶蒂:味苦、涩,性平;归肝、脾、胃经;种子:味甘、涩,性平;归脾、肾、心经;花托:味苦、涩,性平;归肝经;雄蕊:味甘、涩,性凉;归心、肾经;嫩叶及胚根味苦,性寒;归心、肾、肝经。具有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散瘀止血,收敛涩肠,清心固肾,涩精止血,清暑利湿,健脾升阳,安胎等功能。隶属既是食品又是药品植物序列。

莲喜温暖,一般在土温达到10℃以上时,种藕顶芽才可萌发,气温达15℃以上时茎叶开始生长,以20℃~30℃最适宜茎叶生长和开花结果,20℃~25℃时适宜地下茎生长,气温低于15℃以下时,植株停止生长。莲不耐霜冻,在无霜期才能生长。,酸碱度6~8,生育期间要求光照充足。广布于南北各地。

1选地整地

莲地选择要求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丰富,淤泥层15cm~20cm,排灌方便,阳光充足的水田,整地时667㎡基施酵素菌处理腐熟猪牛粪2000kg~3000kg。硅钾基复合肥50kg及过磷酸钙60kg,耙平待种。

2 繁殖方法

生产上多以种藕繁殖。种藕要求符合所选品种特征。随挖随栽。挖时一定要小心。切忌损伤藕芽,每株具3节完整藕,带有1个~2个子藕,每株种藕重量不少于0.75kg,667㎡需种40kg~50kg。栽种时要求气温稳定在12℃以上,10cm深地温稳定在10℃以上。种植密度可依各地习惯,不同品种要求灵活确定。一般早熟品种在瘦地应偏密,晚熟品种在肥沃地应偏稀,行距大致在1.5m~2m,株距1m~1.5m,每穴栽种藕1条~2条,每667㎡下种藕500条~800条,四周边行藕顶芽一律朝向田内。栽时可按藕行开浅沟,将藕横放,顶芽稍向下倾斜,盖泥平沟,稍加压紧,防止浮起。

3 田间管理

3.1 摘叶、除草

莲栽植后20d,到莲叶满田以前,莲池有杂草发生要及时清除,保证田内无杂草发生。栽后1个月,浮叶枯黄,主叶已长出,应及时摘除浮叶,使阳光透入水中,提高水温。以产藕为主的品种,在主叶长满水面以后,不宜再下田操作,以防踩伤地下茎。以产莲子为主的品种。待植株盛花期后应分次摘除发黄老叶和过密叶片,保护结有莲蓬的绿叶,以加强光合作用 。

3.2 水层的科学管理

水层的管理对莲藕的生长十分关键,总体要求藕田一般不能断水。种藕萌芽生长期,水层宜浅,以3cm~7cm水深为宜。进入主叶生长和分枝期,藕田水位可逐渐加深,结藕前应达到16cm~20cm,最浅不能少于15cm,最深不能淹没主叶。进入结藕期,水位应逐期落浅。至休眠期冬时只需保持薄层浅水或土壤充分湿润即可。但在冬季寒冷地区,应适当加深水位,保持水下土壤始终不结冰,以防莲藕受冻害。每次施肥时,应排去田水,待肥料完全溶入土中,再灌回田水。

3.3 施肥

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追肥只能作为一项辅助措施。一般在栽后20d~30,主茎长出1片~2片主叶时,可追第1次肥,每667m2施入腐熟有机肥1000kg~1500kg或氮素肥料15kg~20kg,以促进主叶生长和分枝。此后到结藕前,即田间出现后栋叶时,再追肥1次,这次施肥要求N、P、K及微量元素齐全,可施硅钾基复合肥30kg或三元复合肥30kg~40kg。施肥应在睛天,露水干后进行。施前应放去田水,将肥料撒入泥中,防止沾在叶上引起灼伤。子莲在第一批果实接近成熟,花果正在陆续开放和结实时,施肥量应加大,以磷钾肥为主。三要素比可按1:2:3。

3.4 营养保健品及硼锌肥

施肥时可在所施肥料中每667㎡加中威复硝酚钠20g混施;整地深翻灌水后,用中威小蜜蜂彩色硼、锌微肥0.5kg~1.0kg。撒田内耙细耖平,做到肥土混匀,田平泥活。

3.5 拨转梢头

夏季植株主茎和分枝不断向前伸长及至接近田边,要及时将梢头用手拨转向田内生长。即当新生的卷叶出现距田边0.8m~1m时,用手轻轻扒开泥土,将梢头一段向田内弯转,盖好泥土,加以固定。转梢应在下午茎叶柔软时进行,以免折断。

4 采收加工

采藕根据终止叶的标志,可以找到结藕地点,根据终止叶和后栋叶的连线判断藕身走向,浅水藕田,直接用手扒藕,深水可先手持后栋叶柄,用脚蹬开藕边泥,用手取出。

采莲子:子莲开花结果一般比藕莲早,花熟后25d~30d果实成熟,待莲蓬呈青褐色,孔格部分带黑色,莲子呈灰黄时可采收 。伏莲每2d~3d可采1次,秋莲5d~7d采收1次。

采荷花:在荷花充分长大,含苞末放采摘,采后挂放或摊放于室内通风干燥外阴干。

采荷叶:留种田一般不宜采荷叶,鲜藕食用田,一般可在采藕前1d采叶,除了留终止叶,后栋叶不采收外,其余绿色叶均可采收,可用剪刀从叶柄连接处剪下。鲜叶也可入药,但不易保存,晒干后可长期使用。

藕通常可加工成藕粉,莲子采收后当天即剥去果皮、种皮、捅出莲心,将去皮心的莲子放烈日下晒干,如遇连阴雨,可在40℃文火上烘干。

参考文献

[1]张志龙.浅水莲藕种植技术[J].农业知识,2009(10)

[2]林辰壹,陈志.藕栽培技术初探[J].新疆农业科技,1995(06)

莲藕高产栽培技术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双季莲藕产业;影响因素;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3)18-0009-04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劳动力市场发育和限制流动因素的解除,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乡城转移;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促进农民增收、农民生活的改善、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农村实现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技术进步步伐、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发展的矛盾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们以广西柳江县双季莲藕产区百朋镇的农村劳动力现状为个例进行了调查,采用实地调查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调查了百朋镇双季莲藕主产区的五九、里团、怀洪3个村,经分析研究,并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形势下的双季莲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1 柳江县双季莲藕产区劳动力现状

广西柳江县是双季莲藕的主产地,常年种植面积4 000 hm2左右,年产商品藕约8.5万t。柳江双季莲藕具有白嫩、个大圆润、藕节均匀、脆甜爽口的特点,被称之为“白玉藕”,产品远销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广东、湖北、湖南等地区,由于其上市时间与湖北莲藕错开,因此,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莲藕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产业。百朋镇是柳江县的“双季莲藕之乡”, 常年种植面积2 200 hm2,约占全县的60%,而五九、里团、怀洪3个村委(通称“五里怀”)是百朋镇双季莲藕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 2 000 hm2,约占全镇的90%。

“十五”期末,百朋镇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 31 245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27 209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87.1%;外出就业人员为4 036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12.9%。2012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3 854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10 400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43.6%;外出就业的人数为13 454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56.4%。“十一五”期以来,全镇外出就业的人数达9 418人,是“十五”期末的2.3倍;且外出就业的人数当中初中以上文化占多数,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当中,初中及以下文化占多数,高中以上文化占极少数(表1)。

双季莲藕主产区“五里怀”“十五”期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9 621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8 804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1.5%;外出就业的人数为817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8.5%。2012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8 832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6 104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69.1%;外出就业的人数为2 728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30.9%。“十一五”期以来,“五里怀”外出就业的人数达1 911人,是“十五”期末的2.4倍(表2)。2012年末,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当中,从性别看,男劳动力3 188人,占52.2%,女劳动力2 916人,占47.8%;从年龄构成看,20~30岁的有601人,占9.9%,30~40岁的723人,占11.8%,40~50岁的1 104人,占18.1%,50岁以上的3 676人,占60.2%;从文化程度来看,初中及以下5 921人,占97%,高中和中专151人,占2.5%,大专以上文化32人,占0.5%(表3)。

“十一五”期以来,双季莲藕主产区劳动力转移幅度较大,大量有知识、有经验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就业后,农村从业人员中留守老人、妇女占多数,年轻力壮的男性占少数,从文化程度来看,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人为初中及以下文化,高中文化以上占极少数。

2 农村劳动力日益匮乏对双季莲藕产业发展的影响

2.1 生产成本上升,生产效益下降

莲藕生产属于劳动相对密集型,劳动密集主要集中在种植和采收阶段。“十五”期末,双季莲藕生产成本平均1 600元/667 m2,2012年,双季莲藕生产成本平均2 870元/667 m2,上升了1 270元/667 m2,生产成本提高达79.4%,而增加部分主要在请工支出,高达1 000元/667 m2。

“十五”期末,种植双季莲藕纯收入平均7 912元/667 m2,2012年,种植双季莲藕纯收入平均9 974元/667 m2,扣除产量增加和产品销售价格提高的增长值3 332元/667 m2,实际纯收入比“十五”期末下降1 270元/667 m2,生产效益降幅达16.1%(表4)。

2.2 先进技术推广难度大,产业结构难以优化,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

由于大量高技术人才及具备一定技能的有知识、有经验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和青壮年农民外出就业,莲藕生产从业人员中留守老人、妇女占多数,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双季莲藕品种更新提纯换代步伐缓慢,直接影响了莲藕种植产量、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由于缺乏劳动力,双季莲藕生产上,每季均为随意性种植,尤其是秋藕生产随意性比较大,表现在秋藕不采收或极少采收、随地留种,春藕随地发芽、自由生长、不经翻种,生产效益低且影响春藕的早生快长。新品种、新技术、高产高效的生态套种套养模式栽培难以推广,绿色莲藕生产发展滞后。

2.3 制约了品牌效应发展,不利于做强、做大、做优

“十一五”期以来,柳江县先后成立了几家莲藕合作社,虽然“百朋玉藕”名称在外,但由于大量有知识、有经验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就业,合作社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加上合作社基础差、运行机制不健全,只是一个空壳,形同虚设,多数是买卖关系,没有发挥合作社应有的功能,“百朋玉藕”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公共的品牌,品牌效应不明显。

“十五”期末,柳江县双季莲藕生产面积 3 933.3 hm2,2012年4 133.3 hm2,生产规模停滞不前。

一直以来,柳江县双季莲藕产业以季节性成品鲜藕销售为主,无藕带(鞭)等其他鲜食产品及莲藕、莲籽、荷叶加工品等综合利用开发的产品,产业链短[2]。

由于劳动力转移,不利于双季莲藕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2.4 不利于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综合开发

“十一五”期以来,双季莲藕主产区百朋镇怀洪村下伦屯先后获得首届“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十大魅力乡村”、首届“柳州市十大最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2]。但由于缺乏有知识、有经验、服务意识强的管理人才,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档次不高,活动单一,缺乏特色。如,除供游人观光、采摘荷花之外,缺乏必要的休息、娱乐、餐饮、特色产品消费等配套设施和服务,致使游客在示范园区逗留时间短,观光农业的旅游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3 劳动力转移与双季莲藕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科学合理转移劳动力

要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从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角度出发,加以引导劳动力转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管理,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应该做到有序合理地转移剩余劳动力,而不是为了完成农民增收的指标任务而把劳动力大量转移出去,否则会造成农村“空巢”和田地闲置等[1]。

3.2 推广轻型化栽培技术

莲藕轻型化栽培是提高种植莲藕比较效益的一项省工、节本、高产、高效的轻型简化栽培技术,省去了常规藕种植过程中的藕种搬运、种植、施肥、管水、挖藕等繁重的体力劳动,简化了操作程序,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同时又节约了种藕成本。

①选用微型藕作种 微型藕的栽培管理和产量与常规藕种相同,但微型藕体积小,质量轻、单枝质量0.3 kg左右,每667 m2用种150枝左右,是常规藕种用量的1/6;且便于运输和携带,不带病菌,繁殖速度快。因此,种植微型藕节本、省工、高效,同时可加快良种繁育、品种更新换代步伐。

②建立莲藕水肥一体化基地,实行水肥一体化管理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是借助压力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莲藕的需肥规律和特点测土配方施肥,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系统施入。

柳江县百朋镇的双季莲藕生产大部分以抽地下水来灌溉,传统的肥水管理方式,费工费时,非常麻烦,作物又不能均匀地“吃喝”,肥水利用率低,不利于双季莲藕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以村屯为单位或连片的藕田建立莲藕水肥一体化基地,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实行水肥一体化管理,根据莲藕的需水需肥规律随时供给,保证莲藕“吃得舒服,喝得痛快”,提高肥水利用率,省肥节水、省工省力,提高规模整体效率。

③实行病虫害无害化治理 推广绿色防治技术,采用灯光、色板诱杀害虫等物理防治;应用Bt类、阿维菌素、苦参碱类等生物农药和性诱技术等生物防治。在病虫害发生关键时期开展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出动机防队实行统一时间、统一用药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省工、节本、简便、安全、生态。

④机械化采收 传统的采藕方式主要靠人工,一个劳动力1 d只能挖藕100 kg左右,挖后还要经过人工洗泥,劳动强度大,且对莲藕有一定的损伤,不仅费工、费时、费力、增加生产成本、生产效率低,而且人工挖藕已经不适应规模化种植莲藕的发展要求。机械化采藕,采收效率是人工的30倍以上,且挖出的莲藕干净、完整,不必手工洗泥,减少了挖藕工序,降低了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采收效率,而且采用机械化采藕后,藕田土质松软平整,有利于下季莲藕的种植和生长。

3.3 培育莲藕种植大户,大力扶持家庭农场,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强监管的要求,不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加快提高农业获得合理利润水平。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双季莲藕主产区、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

3.4 抓品牌,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加大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力度,引导、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莲藕加工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研发莲藕深加工,统一打造“百朋玉藕”品牌。充分调动和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产、供、销服务和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作用。实行双季莲藕产、供、加、销一条龙服务,实现订单农业。通过系统的产业技能培训,让莲藕生产基地的劳动力就地转换成产业工人,就地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产业可持续发展。

3.5 加快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综合开发

建立集观赏、饮食(荷花+莲蓬)+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农家乐(饮食、垂钓)为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区,扩大观赏莲、睡莲、子莲的种植面积,举办季节性的莲文化活动(如莲藕擂台赛、荷花节、莲藕节等,以及相关的摄影、绘画、诗歌、散文、选美等比赛),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莲藕系列食品、系列旅游产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

参考文献

莲藕高产栽培技术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无公害莲藕;质量控制措施;生产技术

邹城市近年来引进推广了无公害莲藕生产技术,生产的莲藕个大、白嫩、圆润、藕节均匀、脆甜爽口,并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现将无公害莲藕质量控制措施及生产技术介绍如下。

1无公害莲藕质量控制措施

1.1组织措施

邹城市成立了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标准化指导小组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技术指导小组。基地技术指导小组在市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农业局标准化指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基地技术指导小组负责莲藕的生产管理,提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统一供种、供肥、供药,定时组织技术培训、讲课指导,从每个生产细节抓起,推广良种良法技术配套,把握肥水管理及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确保按照无公害莲藕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生产管理。

1.2技术措施

育苗期进行科学的肥水、温、光管理,防治病虫害,以利藕苗健壮生长;在区域预测预报的指导下,结合当地历年病虫发生资料,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做到对症下药,适期用药;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生态防治、生物防治、生化防治、物理防治技术;搞好清洁田园,土壤消毒;提高施药人员技术水平,喷药周到、均匀,交替使用农药;科学施肥,实行有机质栽培技术,有机肥配合使用;人畜粪肥应经过无害化处理,作基肥;推广标准化农业设施和材料;完善藕地水利设施,健全排灌系统;基地配备微机和蔬菜残毒快速检测仪。

1.3投入品管理

严格控制藕种来源;经营单位必需具备营业执照、种子经营许可证;从外省市进口的种苗必须有检疫证明;设有专门的种苗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应核对种苗数量、品种和相关证件,并记录档案(详细的出入库、质量描述等记录);坚决杜绝劣质种苗。

农药使用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执行;在生产中不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国家明文规定不得在蔬菜上使用的农药;设有专门的农药仓库和保管人员;保管人员核对农药的数量、品种和“三证”后,方可入库;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积极使用生物农药,配合检测部门控制好蔬菜农药残留超标;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或病虫情报用药,做到适期防治、对病下药,注意农药的交替使用,以提高药效;严格掌握农药安全间隔期,上市蔬菜必须在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之外;不擅自提高农药使用浓度、使用量及次数;及时做好农药使用档案记录。

严格执行肥料合理使用准则;根据植物生长需要平衡施肥,施用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及配合施用配比合理的无机复合肥。施肥以有机肥为主,辅以其他肥料;以多元复合肥为主,单元素肥料为辅;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尽量限制化肥施用;最后一次追肥在收获前30d进行;及时做好肥料使用田间档案记录;肥料按种类分开堆放于干燥、阴凉的仓库等场所,避免因环境因素造成肥力损失和环境污染。

设立专门的记录员负责蔬菜生产技术和农时操作记录;农药使用记录档案应完整、真实,并按作物分别记录使用的农药名称,包括通用名和商品名、登记证号、剂型、防治对象、时间、施用量、次数、安全间隔期;肥料使用记录档案应完整、真实,内容包括肥料名称、登记证号、类型、施用量、施用方法、次数等;及时做好各类农时操作记录、产量记录和产品销售记录;记录需妥善保存1年,以利可追溯性检查,无质量问题时才全部作废。

1.4产地保护措施

禁止使用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的化学制剂;有计划地制定蔬菜病虫害防治措施、土地轮作和茬口安排计划、科学施肥与节水灌溉措施;及时回收田间的废弃农膜、农药空瓶等,防止其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破坏;有计划地实行天敌保护措施,在基地周围设置绿化带,种植以花蜜为主的绿化作物,营造天敌诱集环境,病虫害防治坚持以生物防治、农业防治为主;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检测,为生产优质无公害莲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5产品检测制度

莲藕采收上市前进行农药残留速测,合格后安排上市;检测人员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熟悉掌握所使用的仪器性能和操作方法,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各种检验规章制度开展工作;检验人员必须对每一个检测数据负责,减少人为误差;仪器设备要定期检查、维修、校正。

2无公害莲藕生产技术

2.1藕田选择及整地

藕田要选择保水蓄肥的黏壤土,新开藕田应先耕翻,并筑固田埂,在栽植前15d施入大量基肥,耕翻耙平,栽藕前1d再耙1次,使田

土成为泥泞状态,平整土面。连作藕田要先清除老藕田内的花梗、花茎、莲鞭等残存物,再施入基肥[1,2]。一般施入粪尿37.5t/hm2、绿肥或厩肥75t/hm2。

2.2种藕选择与排藕

根据莲藕对水深度的要求,分为浅水藕和深水藕。浅水藕藕和叶均短小,适宜在水深15cm的浅水中栽培,深水藕茎叶高大,藕节细长,适宜在0.6~1.0m的深水栽培。种藕一般于临栽前挖起,挑选符合该品种特征并带有子藕的整藕作种,子藕必须向同一方向生长;如用子藕作种藕,则子藕必须粗壮,否则新株发芽力弱,影响分枝数和产量[3]。排藕时期在春霜停止后,不宜太迟。栽植密度为行距2.5m,株距0.8m,每穴排放带有3个藕头的种藕1支。如用子藕则排2支/穴。一般需藕6 000kg/hm2。先将藕种按规定行株距及藕鞭走向将藕排在塘面,然后将藕头埋入泥中10cm深,再把节梢翘在水面上,以利用阳光提高土温,促进萌芽。排藕方式很多,有朝一个方向的,也有几行相对排列的,各株间以三角形的对空排列较好。四周边行藕头一律向田内,以免莲鞭伸出埂外。一般栽种藕3 000支/hm2,或有效芽(早藕)9 000个/hm2,如为晚藕,则为6 000个/hm2。掌握株行距均在2m,深度以10cm为宜。一般在断霜后,清明至谷雨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即可栽种。方法可用两手抓住藕种,芽端在前,向后扦入泥中。要求芽端稍低,后部翘起,以不露出水面为准。最好随挖、随选、随栽。当天栽不完应洒水覆盖,保持潮湿,防止藕芽干萎。栽种时邻行藕种的芽端要以三角形对空排列为好,避免拥挤,藕池内四周应空出1m左右的空地不种,边行藕芽要朝向池中心,以免长出池外。

2.3藕田管理

藕生长初期要求水位略浅,一般不超过20cm,深水藕可略深些,开花坐藕时则应与初期略同。在全生育期中,不能断水底,以免漏水漏肥。深水藕夏季要及时排水,防止藕池水猛涨,淹没立叶,造成减产或绝产[4]。全年约需氮(n)525kg/hm2、磷(p2o5)300kg/hm2、钾(k2o)525kg/hm2。概算为土杂肥45t/hm2、过磷酸钙600kg/hm2作底肥。可分别在芒种(藕茎生长分枝盛期)和小暑开花初期2次进行。为防止肥料挥发,追肥前可先把池水排浅,撒入化肥,待其溶化后再灌至原水深。在5~7月莲藕生长旺盛阶段,将向地外长的走茎拨转,使之向池内生长。当出现浮叶,能确定藕种及走茎位置后开始除草,一般在小暑荷叶长满水面前分2次进行。杂草可直接压入泥中沤肥。定植后1个月左右,浮叶渐枯,应及时摘除,有6片立叶时封行,早藕开始坐藕,不宜再下田除草,以免碰伤藕身。此时除草应在卷叶的两侧进行。莲藕以采藕为目的,开花结籽消耗养分,如有花蕾发生应将花梗曲折,不可折断,以免雨水侵入引起腐烂。莲藕旺盛生长期,莲鞭迅速生长,当卷叶离田边1m时,为防止藕头穿越田埂,每次除草时,随时将接近田边的藕头向田内拨转,生长盛期每3d转1次,如天气不好,生长缓慢,则7d转1次,共转6次。转头应在中午茎叶柔软时进行,藕头很嫩,转时应将后把节一起托起,转好后再用泥土压好。

2.4病虫害防治

莲藕一般病虫害不严重。病害主要有腐败病,如病情较轻,叶片呈现黄色,藕仍可生长,伏天不能坐藕,则秋天还可坐藕;严重时病株枯萎死亡。发病季节,叶面喷雾多菌灵500倍液防治。虫害主要有蚜虫,可喷抗蚜威2 500倍液防治。

2.5采收

挖藕当天早晨摘去一部分叶,晒干作为包装材料。只将荷叶在叶与梗莲之间用手指捏扁,摘下后将正面向外对折,晒1d后,第2天再将叶面向内对折,然后脐对脐叠齐晾晒,晒干后收存。藕的供应期很长,浅水莲藕在立秋前采收的为嫩藕,立秋至处暑挖甜藕,寒露以后水温太低挖藕不便。深水藕田用藕钩,可适当放水,挖藕时先将藕身下面的泥掏空,再慢慢将整藕向后拖出。

3参考文献

[1] 李燕,邓成飞.莲藕无公害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08(11):46.

[2] 卜丽霞.无公害莲藕标准化栽培技术[j].山东蔬菜,2007(2):33-34.

[3] 陈陪胜,刘保民,马德军.无公害莲藕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06(5):34.

莲藕高产栽培技术方法范文第4篇

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是我国古老而重要的水生经济作物,依用途可分为花莲、子莲、藕莲三大类。子莲,即以生产和收获莲籽为目的的中国莲,古代常为皇家贡品,是我国水生蔬菜的一大特色食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欢。但在生产中子莲单产一般都不高,多在50~100 kg/667 m2,限制其高产的因子较多,笔者通过对子莲产区湖北省嘉鱼县和福建省建宁县进行实地调查,在总结高产障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子莲高产栽培的障碍因子

1.1 品种混杂退化

我国子莲品种较丰富,各子莲产区除具有自己的地方品种外,还不断育成一些新品种,加上各地之间相互引种,导致一个产区常种植多个品种,如嘉鱼县栽培的品种就有本地的嘉鱼湖莲,湖南湘潭的寸三莲、芙蓉莲,江西广昌的太空莲3号、太空莲36号等,栽培品种的多元化虽是子莲产区的发展趋势之一,但这也为品种混杂提供了客观原因。另外,种植不同品种的莲农之间相互挖种窜种、种植新品种的田块残存有老品种、莲田采收不干净而造成老熟铁莲落泥萌发形成杂株等原因,常造成品种混杂退化现象严重,最终影响产量。

1.2 连作障碍

按照子莲的生物学特性,一般种植后第2年产量最高,第3年有所下降,第4年产量下降明显,这是因为多年连作后,地下藕量稠密,发苗后无效立叶多,封行早,花期主要集中在初夏多雨季节,结实率不高,另外因田间生长空间有限,终花期大大提前,造成花期短、花量少,且病虫为害加重。这类莲田以湖田为甚,因其土层与水层深,不易将藕茎去除,更新换种的难度大,因此造成多年连作。

1.3 不良天气影响

子莲喜温喜光,每年初期采收时,因气温偏低,莲蓬往往比中后期的小,籽粒既少又小,而夏秋高温季节所结的莲蓬则蓬大粒多,籽粒也大,因此有“1个夏秋莲蓬可抵春季2~3个”的说法。子莲生产中常受不良天气影响,如生长初期常受“春寒”或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影响,造成苗期发苗率低、生长缓慢、花期蓬小、结实率低,严重时造成大量死花、死蕾、死蓬;虽然7月下旬至9月上旬高温少雨,但因为不时受台风天气和干热风影响,造成花蓬倒伏折断和结实率下降等问题;而9月中旬后则主要受“秋寒”天气影响。因此,子莲生长期内,不良天气发生的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将直接影响其产量。

1.4 病虫害

子莲主要病虫害有莲腐败病、褐斑病,斜纹夜蛾、蚜虫、食根金花虫等。莲藕腐败病主要为害地下茎藕,导致地上叶片皱缩或枯死,发病严重时整株死亡,一般从5月上中旬开始发病,到7月中旬后随着气温升高发病减轻,该病以连作莲田发病重,严重时可导致绝收;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以新植莲田发病重,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造成立叶枯死,全田呈“火烧状”,花蓬也随之枯死;斜纹夜蛾主要为害叶片、花蕾和幼嫩莲蓬,发生严重时可将整株莲叶啃光;蚜虫主要为害幼嫩的茎秆与叶片,发生严重时造成花叶枯死;食根金花虫主要为害地下根茎,导致地下根茎生长点受害,植株发育迟缓,甚至全株枯死。

1.5 田间草害

草害是子莲生产上的大敌,莲田各类杂草达30多种。春夏季气温适宜,莲田各类杂草孳生快,令人防不胜防,常出现“除了前头后头又孳生、除了上田下田又孳生”的现象,特别是新植莲田空间大,更有利于杂草的大量孳生,加上人工除草劳动强度大,种植面积大的莲农,更是望草兴叹。由于杂草与莲争肥、争空间,导致莲苗生长缓慢、产量下降,严重的甚至要翻耕改种。

1.6 施肥不当

子莲需肥量大,是水稻的2~3倍,如嘉鱼县渡普镇大路村徐坤全同志2011年种植的太空莲36号,每667 m2施用碳酸氢铵、过磷酸钙各150 kg,N、P、K含量为40%的复合肥50 kg,相当三季水稻的肥料用量,结果产量也仅110 kg/667 m2,说明子莲需肥量是相当大的。另外,子莲生育期较长,一般从4月初发苗,到11月才枯荷,应分批多次施肥才能满足其高产需要。有的莲农存在“广种薄收”的思想,施肥量严重不足,也有的莲农为节省劳动力,采用一次或少量几次施肥,还有的莲农偏施氮肥造成营养失衡,这些不当施肥均与子莲的生长发育规律不符,必然导致低产。

2 子莲高产栽培的对策

2.1 选用优质高产良种

良种是高产的前提,嘉鱼县以前栽培的老品种为本地的湖莲红花莲,1975年引进湖南湘潭的寸三莲,1995年引进湖南的芙蓉莲,2005年引进江西广昌的太空莲3号和太空莲36号,2012-2013年又引进了福建建宁的建选17号和建选35号。先后引进的这些子莲品种均具有发苗快、长势强、花量多、蓬大粒多、结实率高等优点,比原来的老品种增产30%~50%,深受莲农欢迎,其中芙蓉莲和太空莲目前仍是嘉鱼县的主栽品种。近年引进的建选17号、35号子莲品种表现出很大的优势,值得大力推广。

2.2 对连作莲田进行疏苗或轮作

连作莲田地下藕芽稠密,如不疏苗,春季所有的藕芽一发而起,造成植株过密、田间荫蔽、提前封行、无花立叶多、总体花量少、花期短,极不利于高产。疏苗的方法有3种:一是挖藕,在藕芽未萌发前的3月中下旬,将田水排干,挖除过密种藕,土层深的田块可全田挖藕,土层浅的应每隔4 m左右预留1 m2;二是采藕带,即让田间藕芽自然生长后采收藕带,一直可采收到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一般每667 m2可采收藕带50 kg左右,如此既达到疏苗的目的,又可带来300~500元/667 m2的增收[1],一举两得,但应加强水肥管理;三是耕犁或打苗,对于土层太深或土质较硬的田块,挖藕或采藕带困难,因此采用翻耕或打苗的方法来损伤部分藕芽,以减小植株密度,耕犁时间在发苗前后均可,耕梨后如莲苗仍较密可人工拔除弱苗,直至达到适当的田间密度为止,对于无法进行耕犁的湖田则采用打苗的方法,即在发苗后用机耕船打苗以达到疏苗的目的。总之,连作莲田要想取得高产,一定要疏苗,莲农有“莲田年年翻耕,莲田经常更新,产量越高”的经验。如连作年数过多、疏苗后仍无法取得高产的则应轮作,如与烟草、水稻等轮作[2]。

2.3 推迟盛花期

在春夏交替季节寒潮天气比较频繁,早发莲田6月已有较多荷花,如突然遭到2~3天的低温寒潮袭击,荷花就会大量提前脱瓣,授粉受精不良,使得子房萎蔫,幼蕾冻死,地下茎花芽分化停止,若寒潮天气持续5天以上,会出现无花叶,严重时2~3片立叶无花,造成断层的结果,因此要推迟盛花期以避开寒潮天气影响。新植莲田应掌握适宜的用藕量,一般每667 m2用藕120~150支,穴距3~4 m,每穴2~3支藕,以全田分布均匀为准,通过适当稀植来推迟盛花期;连作莲田则可通过疏苗降低田间密度,将盛花期推迟到7月中旬以后的高温少雨季节,有利于提高结实率等,增产效果好。

2.4 综合防治病虫害

莲腐败病的防治措施[3~6]:一是莲田灌深水预防,调查发现深水湖田很少有腐败病的发生,一般房前屋后的浅水田,特别是冬季易干的莲田发病重;二是从未发生过腐败病的种藕田中取种藕;三是种藕和土壤消毒,种藕消毒可用1%石灰水浸藕10 min,或用多菌灵1 000倍液喷后闷种12 h,土壤消毒可用50%敌克松1 kg/667 m2拌细土50 kg,全田撒施;四是及时拔除销毁早期病株,防止再传播;五是药剂防治,初发病时用注射器将咪鲜胺+甲基硫菌灵500倍液混合药液注入病株的莲秆中,有一定的防效,据湖南农科院植保所的梁志怀研究员介绍,用生石灰+霉灵防治3~5次有很好的效果。莲褐斑病可用70%多菌灵800倍液喷施。莲斜纹夜蛾可选用40%毒死蜱、1.8%阿维菌素或1.5%甲维盐800~1 000倍液喷施,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1 000倍液防治。防治食根金花虫(地蛆),667 m2用茶枯饼或生石灰150 kg+20%灭扫利(甲氰菊酯)200 mL于苗前撒施,防治效果好。

2.5 抓好莲田除草关

苗期除草是关键,措施上要把好三关:一是莲田增施有机肥和化肥,据调查,莲田肥力高,杂草就相应少,越是肥力缺乏杂草发生就越严重,对肥力低的莲田重施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各75 kg,可有效减轻杂草的发生为害,如667 m2施有机肥3 000 kg加碳酸氢铵、过磷酸钙各50 kg,田间保持5 cm水层,使杂草发生量减少50%~70%,特别是对莲田“压青”有利于减轻杂草的为害;二是莲田翻耕平整后2天,667 m2选用20%巧手(都・苄)可湿性粉剂100 g,25%莲田除草剂(苄・丁)可湿性粉剂100 g或18%野老(苄・甲・乙)200 g对土壤进行封闭性处理,对老莲田前期杂草防效甚好,新植莲田施药后5~7天移栽,不但除草效果好,对莲苗也比较安全;三是当莲田苗期杂草长到2.5~3.5片叶时,667 m2可选用25%巧手100 g或45%农家2号(苄嘧・禾草敌)200 g拌尿素2.5 kg撒施,除草效果达95%左右,当莲苗有2~3片立叶后667 m2可选择40%扑草净20 g+50%乙草胺100 g拌尿素2.5 kg撒施,除草效果极佳。使用除草剂的田块一定要保持适当的水层,才能发挥最佳的效果;40%扑草净除草要待莲苗有2~3片立叶时施用为宜,该药对浮叶有杀伤力,但除草效果好,后期高温禁用[7]。

2.6 科学施肥

子莲的生育期长,耗肥量大,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追肥应掌握“少吃多餐,配方施肥”和“轻施苗肥,适施初花肥,重施花蓬肥,巧施后劲肥,增施磷钾肥,补施锌硼肥”的原则。试验结果表明,花期追肥比不追肥增产7.37%~18.13%,追施复合肥效果好;初花期、盛花期、初花期+盛花期不同时期追肥,分别比苗期一次性施肥增产23.76%、27.84%、61.16%;氮磷钾配方施肥比只施氮肥增产28.4%,比只施磷肥增产39.16%;钙可明显提高子莲成花率和结实率,特别是冷浸田,施用生石灰莲田比不施的增产33.5%。另外,667 m2莲田补施锌、硼肥各1.5 kg,也有明显的促花保籽作用,缺硼莲田施硼后可增产33%。另外,在追肥时期上应注意,采收藕带的可提早施肥,不采收藕带的应推迟施肥。气温没有稳定通过20℃不利于花芽分化,过早施肥常造成无花立叶多,当气温稳定在20~25℃时,花芽大量分化,这时施肥有利于促花成花,因此,生产上一般把大量(60%)的肥料推迟到7月中旬以后施用,有利于高产。

参考文献

[1] 鲁运江.藕带的优质高产栽培管理与采收[J].中国果菜,2011(2):55-56.

[2] 饶学雄.莲―烟―稻高效栽培模式的效益评价及配套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0(3):49-50.

[3] 魏林,梁志怀,成燕清,等.不同覆水深度对莲藕腐败病菌越冬种群动态的影响[J].长江蔬菜,2011(16):64-67.

[4] 吴景栋.建莲无公害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园艺文摘,2010(9):139-140.

[5] 孔向军,郑寨生,郑湖生,等.不同化学药剂防治籽莲腐败病试验初报[J].长江蔬菜,2009(16):58-59.

莲藕高产栽培技术方法范文第5篇

1选地

选择远离污染源,水、土、气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要求、日照充足的地块,要求排灌良好、保水能力强、土层深厚肥沃、富含有机质的黏壤土。忌连作,前茬以茭白或旱地作物为宜。

2整地、施基肥

前作收获后深翻晒垡7~15 d,清理田间杂物,田间灌水后浅旋耕,耙平泥面,筑固田埂。结合整地,施足基肥,667 m2施腐熟农家肥2~3 t、复合肥40~50 kg,犁田时翻耕撒入土层。在定植前2 d,每667 m2撒生石灰50~60 kg进行土壤消毒,耙匀,做到泥烂、田平、肥足。

3种藕准备

莲藕用种量大,一般采用无性繁殖。选用人泥较浅、商品性好、早熟、高产的品种鄂莲6号,要求用老熟、粗壮、无损伤、无病虫害、带有顶芽和2~3节完整藕节、具有本品种特性并带有子藕的整支藕作种。如果用子藕作种,子藕必须粗壮,并带有2节以上充分成熟的藕身,否则发芽势弱,影响分支数及产量。种藕一般现挖现栽,注意不能损伤嫩芽,也不能折断根茎,将刀具蘸石灰水进行消毒处理后在第2节后3cm处切断,切忌用手掰,以防泥水灌人藕孔引起烂种。若当天用不完,应洒水后覆盖防止嫩芽干枯。远距离引种,运输过程中应注意保湿,防止碰伤。为了提高移栽定植成活率,减轻种藕传播病害,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20 min或浇淋对种藕消毒。

4适期定植

莲藕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当气温稳定在15℃以上、土温稳定在8℃时即可栽植。浅水藕栽植过早,地温低,种藕容易腐烂;栽植过晚,茎叶生长期短,产量低。当地一般2月中下旬栽植为宜。栽植株距0.5~0.8 m,行距1.0~1.2 m。栽植时种藕大小搭配,先将种藕按预定密度及藕鞭走向排在墒面,两行相反放置,按“品”字形对空排列,四周边行顶芽一律向内。然后将藕顶芽(藕头)斜栽入土10~15 cm,后节稍斜向上,与土表成30°,露出水面2~3 cm,以利于藕身受热,促进萌芽早生快发。

5加强田间管理

浅水藕的田间管理,总的要求是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后期防止早衰;管理的重点是中耕除草、科学管水、合理追肥和防治病虫害。

科学管水

莲藕是喜水作物,必须在一定水层环境和温度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定的水层环境既可保证莲藕本身的需水要求,又可保持土层松软状态,促进地下茎生长膨大,还可以抑制杂草孳生。各生育期水分调控按“浅一深一浅”的原则进行.栽植后10 d至萌芽阶段,气温低,水层宜浅,保持5~7cm,以利于提高土温,促进幼芽萌发;植株出现1~2片立叶后,田间水位逐渐加深到20cm左右,但最深不宜超过50 cm,促进立叶生长并抑制细小分支的发生,提高大分支的结藕率;从抽出后把叶到叶片大部分枯黄为结藕期,为防止再生立叶、延迟结藕,此时水位不宜过深,水深保持5~10 cm,以促进碳水化合物运转,促进地下茎生长膨大。夏季暴雨后,若水深超过荷叶,应立即排水,否则2~3 d内荷叶及莲藕会腐烂。

中耕除草

浅水藕栽植后到荷叶封行前,根据田间杂草生长情况,选择晴天,结合追肥进行除草,清除的杂草应移到田外或压入泥中作肥料。除草时间和次数可根据藕的生长和田间杂草量而定,一般除草2-3次,同时,结合除草摘去枯黄浮叶。当出现5~6片立叶时,进入生长旺盛期,除草必须在卷叶的两侧进行,以免碰伤藕身,影响产量。如果藕田中有浮萍和青苔,会降低水温和消耗养分,影响浅水藕发芽和正常生长,浮萍可采用打捞的方法去除,青苔667 m2用硫酸铜0.5 kg拌细土20 kg均匀撒施防治。

合理追肥

莲藕生育期较长,植株庞大,极耐肥,但根系不发达,根毛退化,吸收力弱,全生育期必须供给充足的肥料。因此,除施足基肥外,还要追肥2~3次。第1次追肥在出现1~2片立叶时,追施壮苗肥,每667 m2施尿素10~15 kg、沼液800~1000 kg;第2次追肥在4~5片立叶时,开封行、结藕,此时要重施结藕肥,每667 m2追施复合肥30 kg或农家肥800~1000 kg;进入旺盛生长期后,地下茎开始膨大,如果基肥不足,视田间生长情况,每667 m2施尿素15~20 kg、硫酸钾10~15 kg,或复合肥30 kg。结藕期也可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液促进藕身肥大。为提高肥料利用率,追肥前要放低水位,使肥料溶入土壤,利于根系吸收,次日再复水。在进行追肥操作时,如果有肥料残留在荷叶上,要用清水冲洗,以免灼伤叶片。

转藕鞭

浅水藕出现4~5片立叶时,结合追肥除草将靠近田埂边的藕鞭及时转向田内,同时将田中过密的藕鞭转向较稀的地方,使其在田中分布均匀。操作时选择晴天中午进行,用手把种藕的后把节轻轻托起,拨转藕鞭,然后再埋入土中,防止随水浮动。

摘叶折花

在荷叶封行后,将浮叶、枯黄老叶和病残体清除,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轻病虫害发生。为减少养分消耗,在莲藕现蕾后将花梗折弯,但不可折断,防止雨水从通气孔进入引起花梗腐烂。

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把多项农业、物理措施有机结合起来,与茭白等禾本科作物轮作2~3 a,增施腐熟有机肥,氮、磷、钾配合施用,避免偏施氮肥,否则易因长势茂盛郁闭导致病虫害发生重。采用化学防治时,在病虫害点片发生时进行挑治,交替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并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的管理规定,达到提升浅水藕产品质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浅水藕主要病害有褐纹病、炭疽病、褐斑病、斑枯病等,防治农药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7~10 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虫害主要有蚜虫,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噻虫嗪可湿性粉剂75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2000倍液。

莲藕高产栽培技术方法范文第6篇

长江流经宜昌段后,沿荆江进入一个相对低缓的地带。其间河网密织、湖泊星罗棋布,形成了我国长江流域特有的湖泊型湿地景观。明清以来,迫于人口压力,人们对该湿地地区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开垦,使之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农业的发达地区。针对这片开垦地域农业面临的各方面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将国际上的“湿地”概念引入到对本地区农业的研究上,相继提出了要发展湿地农业的思想[1~5]。我们在完成中日技术合作“湖北省江汉平原四湖涝渍地综合开发计划”和湖北省“九五”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江汉平原涝渍地综合开发研究”的过程中,对江汉平原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对建立我国南方湿地农业技术体系作一些有益的探索。版权所有

1“湿地农业”的提出

“湿地农业”的概念是在“湿地”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水(包括地下水、地表水)是湿地的基本特征。国际上提出湿地的概念,主要是鉴于该类自然资源对调节自然环境和保护生物物种的绝对重要性,即所谓“大地之肾”的特点提出来的,其核心是要加强对湿地的保护[6~7]。但对我国江汉平原乃至长江流域来讲,近600年来,已有大片的湿地被开垦成了以水稻田为主的人工湿地,该湿地的主要功能已转变成农业经营的基础条件、生产农产品的功能上来。在该地区农业经营中,除要保护好依然存在的部分自然湿地、发挥湿地的生物和生态功能外,农业的经营本身还或多或少受到本区湿地特征的影响,如何根据其特点进行农业经营、处理好湿地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湿地农业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针对南方多雨的特点,在有效排水和农业利用上就创造了一套成功的方法,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了著名的“桑基鱼塘”系统,在长江下游地区则有所谓“圩田”利用方式。而在长江中游的两湖平原,则是以湖垸形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占优势。而且这部分地区在我国农产品生产上的地位十分突出。相对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的干旱农业而言,我国南方湿地季风气候条件下湖泊湿地地区的湿地农业,还面临着一系列特有的问题与挑战。开展湿地农业研究意义十分重大[8~13]。

2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的特点

在低湿地上之所以短期内发展了出色的农业,固然与人口压力密切相关,但也与其具有独特的优点息息相关。江汉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宜于农作;交通发达,综合经济实力雄厚,湖北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大都位于江汉平原地区之内。但是在20世纪50~80年代期间,江汉湖泊数量和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骤增,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化。农业灾害,包括洪、涝、渍、干旱、病虫、冷热等日益严重,农业耕作和生活的设施水平与条件十分恶劣,农业的结构单一,劳动生产力与土地生产力徘徊不前,农业资源浪费严重,比较效益低下。形成了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的基本背景[10,12]。江汉平原的湿地农业还具有一些具体特点。

2.1垸田特征

江汉平原湿地垦殖所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大量垸田的产生。所谓垸田,就是人为地由湖边向湖心通过建立堤坝、排干湖水,建立相应的水利设施,即所谓“围湖造田”形成的农田。最后在地貌上就自然形成了一个个由人工开挖形成的水系相对独立的垸落。从大的方面来看,垸田由于开垦历史不同,所属各异,因而垸落与垸落之间形成各种人为的隔离和阻碍,道路和水系混乱,不利于农田作业以及灌溉、排水与行洪。每逢5~10年一遇的大雨,往往形成大面积内渍[1,14]。

垸田的另一特征是土壤长期接纳河流冲积物和湖渍物,因而表现为土体深厚、有机物丰富、土壤潜在肥力高但有效肥力低。由于其土地平整与水利设施大都不充分,因而排水不良。春季土壤升温慢,形成所谓“冷渍田”。此外,还有一部分低湖田表现为土壤粘粒成分含量高、土壤结构不良。从土壤营养上来看,该地区土壤严重缺磷和缺锌[4,15]。

2.2地貌和生态上的分异特征

江汉平原的农田多由湖泊开垦形成,在地貌和生态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王克林等在对洞庭湖湿地进行探讨时指出了洞庭湖区具有碟形盆地圈带状立体景观结构的特点。并将该湿地归纳成3个圈次,即1)内环敞水带;2)中环季节性淹没带;3)外环渍水性淹没带[2,8]。蔡述明等在江汉平原四湖地区监利新兴垸进行的研究阐明了四湖地区“湖垸同体”,从湖边到湖心可分为9种农业利用地貌类型的规律[4]。我们通过对典型碟形洼地——高场示范区的剖析,观察到一个没有彻底完成垦殖过程的低湖地在多个土壤特征上(地下水位、土壤剖面结构、土壤机械构成、土壤营养、土壤温度和综合土地质量)存在明显的梯级递变,因而其适宜的农业利用价值也是不同的。

2.3灾害加剧与生态脆弱化特征

由于本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频率和程度日益加剧。主要灾害有洪灾、涝渍、干旱和病虫灾害等[16~18]。叶柏年等在分析湖北省旱涝发生情况时,论述了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灾害日益加重,如1980、1982、1983、1991、1993、1995、1996、1998年均为特大洪涝年,每年因洪涝使农田成灾面积均超过66.7万hm的标准,平均两年就遇一次,其中1991年农作物受灾174.97万hm,农业损失55亿元。80年代与50年代相比,旱灾面积增加1.28倍,涝渍面积增加1.67倍。

王学雷等对江汉平原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过专题论述[19]。除上述以洪涝为主体形成的各种自然灾害外,江汉平原还面临严重的生态脆弱化问题。包括,1)耕地面积日减,人口骤增,土地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2)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物理结构劣化,生产性能下降;3)生物多样性下降,时有暴发性或毁灭性病虫害发生;4)水体面积减小,湖水水质下降,渔农矛盾日渐突出;5)农业内部结构单一,农业经营比较效益低,农业经济再生产难以完成;6)农业设施老化,基本建设严重落后,农民生活得不到应有保障,等等,应该说湿地地区的农业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3湿地农业技术体系探讨

局部性、季节性水环境恶化是南方低湿地的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位于该地区的以湖泊为主体的自然湿地既是当地农业的重要环境,又在该地区整体的水资源调度和控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须从整体上来认识南方低湿地区存在的各种问题,大力开展湿地农业技术研究(图1)。

附图

图1“湿地农业”构成图

3.1湿地农业关键技术的探讨

“九五”期间,我们对农业湿地中的主体——涝渍地合理开发利用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关键技术包括:

(1)涝渍地农业小区综合整治开发规划与实施研究建立了两个分别代表典型“湖积地”和“冲积地”的涝渍地改良综合开发示范区,在示范区的综合整治与开发规划中提出了以“单元水系”为基本单位整治涝渍地的观点,将农田基本建设作为整治涝渍地的先决手段。规划中还引入了日本区域排水规划的数理模型与土地分析的“数量化理论ⅰ”,实践证明上述两种方法对江汉平原湿地地区微地域特点的分析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研究还将高场示范区的开发模式总结为“农田整备+梯级开发”,岑河示范区的开发模式为“农田整备+优化模式”[22~24]。

(2)涝渍地排水改良技术

湿地农业中农田的排水是一项关键技术[25~27]。研究开发和引进了适合于湿地农业小区排水的数学模型以及农道、沟渠、土地平整的工程技术参数。深入探讨了农田涝渍相随的作用过程和主要作物棉花、大豆、油菜在关键生育期的排渍标准和涝渍排水综合控制指标[28]。

(3)涝渍地土壤肥力特征及改良技术

选择典型地域对近20年来大范围的江汉平原湿地农田土壤肥力动态演替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采用土壤系统分类法,对涝渍地的土壤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找出了不同类型涝渍土壤的特征与利用方法。探讨了涝渍地土壤的分布与肥力演变规律。

(4)适生生物种质资源的发现、引进与鉴定

对多种水生经济植物莲藕、芡实等的适宜特性进行了鉴定。发掘并开发了新鱼种——月鳢,继续扩大了对适宜于湿地的早熟西、甜瓜品种的筛选,选出适合于大面积推广的新品种“黄宝石”、甜瓜“丰甜1号”。引进筛选出“两优培九”和“丰两优1号”等品种作为湿地高产优质水稻换代“组合”。

(5)主要作物抗涝渍的机理及抗渍高产栽培

重点对水稻、油菜等作物不同抗(耐)性品种间差别产生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并总结出一套本地区水稻的抗渍栽培技术体系。研究认为栽培上应重点抓好品种筛选和育苗技术两个环节[29]。

(6)涝渍地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重点对涝渍地上易发生的稻飞虱、稻螟和纹枯病、白叶枯病的发生特点进行跟踪调查,以有效排水和节水灌溉为出发点,探讨了病虫草害综合防除策略。

(7)涝渍地生态环境异化评价及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环境异化程度在日益加重,环境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类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和不合理的利用。环境治理策略既要注重缓解环境压力,也要注意照顾当前经济发展,要做到二者的良性互动。

(8)涝渍地高效农业模式研究

湿地良好的土壤潜在肥力和充裕的光、温、水等自然资源为本地区农业的主体产品开发和农田多熟制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自然条件[5,30~32]。以“麦—瓜—稻”模式为基础,面对新的农村形势,新创了4种高效农业模式。这4种模式是系统针对本地区爽水型高产水田、旱田、农牧肥结合以及保护地栽培方式分别形成的,在生产中已得到迅速推广。

3.2湿地农业综合开发典型模式探讨

湿地农业模式总体上可分成农田高效农业模式,农林间(混)作模式,水体养殖模式,种养加一体化模式和碟形地域梯级开发模式等5类。每一类有若干种形式的模式。主要模式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种:

(1)适宜于中小水面的分层混养模式;

(2)适宜于连片池塘的鱼、猪—禽复合混养模式;

(3)适宜于大中型水面的网箱养鱼与流水围栏精养模式;

(4)野生水生植物人工种植园模式;

(5)适宜于河滩湖滩季节性淹水带的耐渍经济植物模式;

(6)低湖田鱼—稻—藕共生模式;

(7)湖区生态公园观光农业模式;

(8)适宜于大面积低湖田的一季中稻模式;

(9)适宜于典型碟形洼地的梯级开发模式;

(10)适宜于高产爽水区的多种农田高效种植模式,包括:麦—瓜—豆—稻模式;油—瓜—稻模式;菜—甜瓜—杂交棉模式;大麦=玉米+绿豆—晚稻—畜禽模式。

优化模式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经济效益尤为显著[3,5,33~36]。

3.3湿地农业的若干技术难题

纵观江汉平原过去几十年来的研究,湿地农业的技术研究多集中在点、区或者局部技术环节上,成绩很大但有所偏颇。今后应加强如下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

(1)关于湿地农作区国土综合整治,即生产、泄洪和湖区水面面积的合理比例及其规划建设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湖泊面积还在继续减少,减少的部分主要用来作渔业养殖用。与低湖农田的利用方式相比,渔业养殖兼顾了蓄水、生产和调节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功能,生态与经济效益显著,因而显示出较大的优越性。但江汉平原全域内土地面积如何在生产、泄洪和湖区水面之间分配出一个合理的比例,并通过具体地规划、布局(该布局还应该与相关的水利、农业设施相匹配),是今后湿地农业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应该学习日本“土地改良区”的做法,大范围统一规划,整体分区建设;通过立法,集中来自于国家、地方和农业经营者的有效投资;规划与建设必须遵循统一的技术规范,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开发、保护的有机结合。版权所有

(2)关于拳头产业的选择与培育。要在减轻涝渍为害的同时,充分发挥湿地地区多水与土地肥沃的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建立相应的优质、名牌商品基地。而这一方面恰好是江汉平原湿地农业过去的薄弱环节。具体来讲,需水较多的水稻、油菜,水生动物(鱼、鸭、鹅等)养殖,水生经济植物产品是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潜在优势,但一直以来未形成相应的产业和产品优势,今后应重点研究其从基地化生产到加工、包装和销售一体化的技术,形成湿地农业的特色。

(3)关于恢复优美环境与确保食物安全。江汉平原的地理特点决定了该地区各种用水可能在不同区域之间产生多次循环使用,而且人畜饮水、农业灌溉用水与生活排水之间极易相互混杂。以水作媒介,农药、化肥及有机污染物容易得到迅速传播与分布,从而导致对环境的大面积污染,进而导致对农产品的污染。在江汉平原这个传统的农业集约区和国家农产品生产基地,如何保证农村广大土地以及农产品免遭污染,改善农业从业者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将是今后湿地农业技术体系中的一个难点。

【参考文献】

[1]陈世俭,蔡述明,罗志强.生态工程在湖垸湿地农业持续发展中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6(3):253~258.

[2]王克林.洞庭湖区湿地生态功能退化与避洪、耐涝高效农业建设[j].热带地理,1999,19(2):130~136.

[3]孟宪民,崔保山,邓伟,等.松嫩流域特大洪灾的醒示:湿地功能的再认识[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1):14~20.

[4]蔡述明,王学雷,黄进良,等.江汉平原四湖地区区域开发与持续农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5]黄jǐng@①,雷海章,黄智敏.论我国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3):34~36.

[6]吕宪国,黄锡畴.我国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1998,18(4):293~299.

[7]朱建国,姜文来,李应中.我国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出路[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4):50~53.

[8]王克林,刘新平.洞庭湖湿地抗逆型农业开发模式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5,(3):18~22.

[9]李晓青,程伟民,谢炳庚.江南丘陵稻田湿地景观生态系统功能与效益研究——以攸县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1995,6(supp.):112~118.

[10]金伯欣,邓兆仁,李新民.江汉湖群综合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1]徐琪.湿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调节[j].生态学杂志.1989,8(3):8~13.

[12]黄进良.洞庭湖湿地的面积变化与演替[j].地理研究,1999,18(3):297~304.

[13]丁疆华,温琰茂,舒强,等.鄱阳湖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环境与开发,1999,14(3):42~44.

[14]李劲峰,李蓉蓉,李仁东.四湖地区湖泊水域萎缩及其洪涝灾害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2):265~268.

[15]向万胜,古汉虎.湖北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湿地农田土壤的养分状况及主要障碍因子[j].土壤通报,1997,28(3):119~120.

[16]叶柏年,陈正洪.湖北省旱涝若干问题及其防灾减灾对策[j].气象科技,1998,(3):12~16.

[17]傅云新,邓先瑞.江汉平原旱涝时空分布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6(4):379~383.

[18]金卫斌,雷慰慈.湖北四湖流域的洪涝灾害与生态减灾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11(3):38~41.

[19]王学雷.江汉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估与生态恢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35(2):237~240.

[20]王洋,齐晓宁.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低湿耕地整治及综合开发模式[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16:105~107.

[21]张明祥,严承高,王建春,等.中国湿地资源的退化及其原因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01,(3):23~26.

[22]高绣纺,李方敏,谢红.日本的农村整备事业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特刊),15:112~116.

[23]黄永平,田小海.数量化理论ⅰ在农地分级中的应用[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9,19(2):148~153.

[24]朱建强,潘传柏,章贤东,等.中日专项技术合作项目岑河示范区排水规划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特刊),15:69~77.

[25]刘祖贵,郭国双.渍害稻田合理排灌技术的研究[j].灌溉排水,1994,13(3):1~6.

[26]李振华,管光生.改造湖区低产田的研究[j].灌溉排水,1996,15(4):38~40.

[27]朱建强,欧光华,黄发新.四湖流域农田排水有关问题研究[j].灌溉排水,2002,21(3):39~43.

[28]朱建强,张文英,潘传柏,等.几种作物对涝渍胁迫的敏感性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2000,19(3):42~46.

[29]田小海,龚信文,工藤哲夫.水稻在涝渍条件下的产量形成试验初报[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20(4):289~291.

[30]黄智敏,田小海,鄢圣芝.四湖涝渍地区主要种植制度的气候评价[j].湖北气象,2000,(2):18~20.

[31]江苏省种植制度研究课题组.江苏沿江经济发达区高产高效持续多熟种植制度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1997,(1):1~4.

[32]李晓储,刘贵阳,黄利斌,等.扬州市珙江低湿江滩地林农复合构建模式早期经济效益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01,28(5):6~10.

[33]邓德源,李开伦,向德楷.湿地资源开发模式[j].自然资源,1991,(5):18~20.

[34]王缨,周明全,夏昌锐,等.稻田高效间作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5,28(1):61~68.

莲藕高产栽培技术方法范文第7篇

1“湿地农业”的提出

“湿地农业”的概念是在“湿地”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水(包括地下水、地表水)是湿地的基本特征。国际上提出湿地的概念,主要是鉴于该类自然资源对调节自然环境和保护生物物种的绝对重要性,即所谓“大地之肾”的特点提出来的,其核心是要加强对湿地的保护[6~7]。但对我国江汉平原乃至长江流域来讲,近600年来,已有大片的湿地被开垦成了以水稻田为主的人工湿地,该湿地的主要功能已转变成农业经营的基础条件、生产农产品的功能上来。在该地区农业经营中,除要保护好依然存在的部分自然湿地、发挥湿地的生物和生态功能外,农业的经营本身还或多或少受到本区湿地特征的影响,如何根据其特点进行农业经营、处理好湿地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湿地农业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针对南方多雨的特点,在有效排水和农业利用上就创造了一套成功的方法,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了著名的“桑基鱼塘”系统,在长江下游地区则有所谓“圩田”利用方式。而在长江中游的两湖平原,则是以湖垸形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占优势。而且这部分地区在我国农产品生产上的地位十分突出。相对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的干旱农业而言,我国南方湿地季风气候条件下湖泊湿地地区的湿地农业,还面临着一系列特有的问题与挑战。开展湿地农业研究意义十分重大[8~13]。

2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的特点

在低湿地上之所以短期内发展了出色的农业,固然与人口压力密切相关,但也与其具有独特的优点息息相关。江汉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宜于农作;交通发达,综合经济实力雄厚,湖北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大都位于江汉平原地区之内。但是在20世纪50~80年代期间,江汉湖泊数量和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骤增,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化。农业灾害,包括洪、涝、渍、干旱、病虫、冷热等日益严重,农业耕作和生活的设施水平与条件十分恶劣,农业的结构单一,劳动生产力与土地生产力徘徊不前,农业资源浪费严重,比较效益低下。形成了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的基本背景[10,12]。江汉平原的湿地农业还具有一些具体特点。

2.1垸田特征

江汉平原湿地垦殖所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大量垸田的产生。所谓垸田,就是人为地由湖边向湖心通过建立堤坝、排干湖水,建立相应的水利设施,即所谓“围湖造田”形成的农田。最后在地貌上就自然形成了一个个由人工开挖形成的水系相对独立的垸落。从大的方面来看,垸田由于开垦历史不同,所属各异,因而垸落与垸落之间形成各种人为的隔离和阻碍,道路和水系混乱,不利于农田作业以及灌溉、排水与行洪。每逢5~10年一遇的大雨,往往形成大面积内渍[1,14]。

垸田的另一特征是土壤长期接纳河流冲积物和湖渍物,因而表现为土体深厚、有机物丰富、土壤潜在肥力高但有效肥力低。由于其土地平整与水利设施大都不充分,因而排水不良。春季土壤升温慢,形成所谓“冷渍田”。此外,还有一部分低湖田表现为土壤粘粒成分含量高、土壤结构不良。从土壤营养上来看,该地区土壤严重缺磷和缺锌[4,15]。

2.2地貌和生态上的分异特征

江汉平原的农田多由湖泊开垦形成,在地貌和生态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王克林等在对洞庭湖湿地进行探讨时指出了洞庭湖区具有碟形盆地圈带状立体景观结构的特点。并将该湿地归纳成3个圈次,即1)内环敞水带;2)中环季节性淹没带;3)外环渍水性淹没带[2,8]。蔡述明等在江汉平原四湖地区监利新兴垸进行的研究阐明了四湖地区“湖垸同体”,从湖边到湖心可分为9种农业利用地貌类型的规律[4]。我们通过对典型碟形洼地——高场示范区的剖析,观察到一个没有彻底完成垦殖过程的低湖地在多个土壤特征上(地下水位、土壤剖面结构、土壤机械构成、土壤营养、土壤温度和综合土地质量)存在明显的梯级递变,因而其适宜的农业利用价值也是不同的。

2.3灾害加剧与生态脆弱化特征

由于本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频率和程度日益加剧。主要灾害有洪灾、涝渍、干旱和病虫灾害等[16~18]。叶柏年等在分析湖北省旱涝发生情况时,论述了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灾害日益加重,如1980、1982、1983、1991、1993、1995、1996、1998年均为特大洪涝年,每年因洪涝使农田成灾面积均超过66.7万hm的标准,平均两年就遇一次,其中1991年农作物受灾174.97万hm,农业损失55亿元。80年代与50年代相比,旱灾面积增加1.28倍,涝渍面积增加1.67倍。

王学雷等对江汉平原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过专题论述[19]。除上述以洪涝为主体形成的各种自然灾害外,江汉平原还面临严重的生态脆弱化问题。包括,1)耕地面积日减,人口骤增,土地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2)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物理结构劣化,生产性能下降;3)生物多样性下降,时有暴发性或毁灭性病虫害发生;4)水体面积减小,湖水水质下降,渔农矛盾日渐突出;5)农业内部结构单一,农业经营比较效益低,农业经济再生产难以完成;6)农业设施老化,基本建设严重落后,农民生活得不到应有保障,等等,应该说湿地地区的农业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3湿地农业技术体系探讨

局部性、季节性水环境恶化是南方低湿地的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位于该地区的以湖泊为主体的自然湿地既是当地农业的重要环境,又在该地区整体的水资源调度和控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须从整体上来认识南方低湿地区存在的各种问题,大力开展湿地农业技术研究(图1)。

附图

图1“湿地农业”构成图

3.1湿地农业关键技术的探讨

“九五”期间,我们对农业湿地中的主体——涝渍地合理开发利用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关键技术包括:

(1)涝渍地农业小区综合整治开发规划与实施研究建立了两个分别代表典型“湖积地”和“冲积地”的涝渍地改良综合开发示范区,在示范区的综合整治与开发规划中提出了以“单元水系”为基本单位整治涝渍地的观点,将农田基本建设作为整治涝渍地的先决手段。规划中还引入了日本区域排水规划的数理模型与土地分析的“数量化理论Ⅰ”,实践证明上述两种方法对江汉平原湿地地区微地域特点的分析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研究还将高场示范区的开发模式总结为“农田整备+梯级开发”,岑河示范区的开发模式为“农田整备+优化模式”[22~24]。

(2)涝渍地排水改良技术

湿地农业中农田的排水是一项关键技术[25~27]。研究开发和引进了适合于湿地农业小区排水的数学模型以及农道、沟渠、土地平整的工程技术参数。深入探讨了农田涝渍相随的作用过程和主要作物棉花、大豆、油菜在关键生育期的排渍标准和涝渍排水综合控制指标[28]。

(3)涝渍地土壤肥力特征及改良技术

选择典型地域对近20年来大范围的江汉平原湿地农田土壤肥力动态演替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采用土壤系统分类法,对涝渍地的土壤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找出了不同类型涝渍土壤的特征与利用方法。探讨了涝渍地土壤的分布与肥力演变规律。

(4)适生生物种质资源的发现、引进与鉴定

对多种水生经济植物莲藕、芡实等的适宜特性进行了鉴定。发掘并开发了新鱼种——月鳢,继续扩大了对适宜于湿地的早熟西、甜瓜品种的筛选,选出适合于大面积推广的新品种“黄宝石”、甜瓜“丰甜1号”。引进筛选出“两优培九”和“丰两优1号”等品种作为湿地高产优质水稻换代“组合”。

(5)主要作物抗涝渍的机理及抗渍高产栽培

重点对水稻、油菜等作物不同抗(耐)性品种间差别产生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并总结出一套本地区水稻的抗渍栽培技术体系。研究认为栽培上应重点抓好品种筛选和育苗技术两个环节[29]。

(6)涝渍地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重点对涝渍地上易发生的稻飞虱、稻螟和纹枯病、白叶枯病的发生特点进行跟踪调查,以有效排水和节水灌溉为出发点,探讨了病虫草害综合防除策略。

(7)涝渍地生态环境异化评价及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环境异化程度在日益加重,环境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类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和不合理的利用。环境治理策略既要注重缓解环境压力,也要注意照顾当前经济发展,要做到二者的良性互动。

(8)涝渍地高效农业模式研究

湿地良好的土壤潜在肥力和充裕的光、温、水等自然资源为本地区农业的主体产品开发和农田多熟制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自然条件[5,30~32]。以“麦—瓜—稻”模式为基础,面对新的农村形势,新创了4种高效农业模式。这4种模式是系统针对本地区爽水型高产水田、旱田、农牧肥结合以及保护地栽培方式分别形成的,在生产中已得到迅速推广。

3.2湿地农业综合开发典型模式探讨

湿地农业模式总体上可分成农田高效农业模式,农林间(混)作模式,水体养殖模式,种养加一体化模式和碟形地域梯级开发模式等5类。每一类有若干种形式的模式。主要模式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种:

(1)适宜于中小水面的分层混养模式;

(2)适宜于连片池塘的鱼、猪—禽复合混养模式;

(3)适宜于大中型水面的网箱养鱼与流水围栏精养模式;

(4)野生水生植物人工种植园模式;

(5)适宜于河滩湖滩季节性淹水带的耐渍经济植物模式;

(6)低湖田鱼—稻—藕共生模式;

(7)湖区生态公园观光农业模式;

(8)适宜于大面积低湖田的一季中稻模式;

(9)适宜于典型碟形洼地的梯级开发模式;

(10)适宜于高产爽水区的多种农田高效种植模式,包括:麦—瓜—豆—稻模式;油—瓜—稻模式;菜—甜瓜—杂交棉模式;大麦=玉米+绿豆—晚稻—畜禽模式。

优化模式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经济效益尤为显著[3,5,33~36]。

3.3湿地农业的若干技术难题

纵观江汉平原过去几十年来的研究,湿地农业的技术研究多集中在点、区或者局部技术环节上,成绩很大但有所偏颇。今后应加强如下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

(1)关于湿地农作区国土综合整治,即生产、泄洪和湖区水面面积的合理比例及其规划建设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湖泊面积还在继续减少,减少的部分主要用来作渔业养殖用。与低湖农田的利用方式相比,渔业养殖兼顾了蓄水、生产和调节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功能,生态与经济效益显著,因而显示出较大的优越性。但江汉平原全域内土地面积如何在生产、泄洪和湖区水面之间分配出一个合理的比例,并通过具体地规划、布局(该布局还应该与相关的水利、农业设施相匹配),是今后湿地农业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应该学习日本“土地改良区”的做法,大范围统一规划,整体分区建设;通过立法,集中来自于国家、地方和农业经营者的有效投资;规划与建设必须遵循统一的技术规范,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开发、保护的有机结合。

(2)关于拳头产业的选择与培育。要在减轻涝渍为害的同时,充分发挥湿地地区多水与土地肥沃的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建立相应的优质、名牌商品基地。而这一方面恰好是江汉平原湿地农业过去的薄弱环节。具体来讲,需水较多的水稻、油菜,水生动物(鱼、鸭、鹅等)养殖,水生经济植物产品是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潜在优势,但一直以来未形成相应的产业和产品优势,今后应重点研究其从基地化生产到加工、包装和销售一体化的技术,形成湿地农业的特色。

(3)关于恢复优美环境与确保食物安全。江汉平原的地理特点决定了该地区各种用水可能在不同区域之间产生多次循环使用,而且人畜饮水、农业灌溉用水与生活排水之间极易相互混杂。以水作媒介,农药、化肥及有机污染物容易得到迅速传播与分布,从而导致对环境的大面积污染,进而导致对农产品的污染。在江汉平原这个传统的农业集约区和国家农产品生产基地,如何保证农村广大土地以及农产品免遭污染,改善农业从业者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将是今后湿地农业技术体系中的一个难点。

【参考文献】

[1]陈世俭,蔡述明,罗志强.生态工程在湖垸湿地农业持续发展中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6(3):253~258.

[2]王克林.洞庭湖区湿地生态功能退化与避洪、耐涝高效农业建设[J].热带地理,1999,19(2):130~136.

[3]孟宪民,崔保山,邓伟,等.松嫩流域特大洪灾的醒示:湿地功能的再认识[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1):14~20.

[4]蔡述明,王学雷,黄进良,等.江汉平原四湖地区区域开发与持续农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5]黄jǐng@①,雷海章,黄智敏.论我国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3):34~36.

[6]吕宪国,黄锡畴.我国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1998,18(4):293~299.

[7]朱建国,姜文来,李应中.我国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出路[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4):50~53.

[8]王克林,刘新平.洞庭湖湿地抗逆型农业开发模式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5,(3):18~22.

[9]李晓青,程伟民,谢炳庚.江南丘陵稻田湿地景观生态系统功能与效益研究——以攸县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1995,6(supp.):112~118.

[10]金伯欣,邓兆仁,李新民.江汉湖群综合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1]徐琪.湿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调节[J].生态学杂志.1989,8(3):8~13.

[12]黄进良.洞庭湖湿地的面积变化与演替[J].地理研究,1999,18(3):297~304.

[13]丁疆华,温琰茂,舒强,等.鄱阳湖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环境与开发,1999,14(3):42~44.

[14]李劲峰,李蓉蓉,李仁东.四湖地区湖泊水域萎缩及其洪涝灾害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2):265~268.

[15]向万胜,古汉虎.湖北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湿地农田土壤的养分状况及主要障碍因子[J].土壤通报,1997,28(3):119~120.

[16]叶柏年,陈正洪.湖北省旱涝若干问题及其防灾减灾对策[J].气象科技,1998,(3):12~16.

[17]傅云新,邓先瑞.江汉平原旱涝时空分布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6(4):379~383.

[18]金卫斌,雷慰慈.湖北四湖流域的洪涝灾害与生态减灾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11(3):38~41.

[19]王学雷.江汉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估与生态恢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35(2):237~240.

[20]王洋,齐晓宁.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低湿耕地整治及综合开发模式[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16:105~107.

[21]张明祥,严承高,王建春,等.中国湿地资源的退化及其原因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01,(3):23~26.

[22]高绣纺,李方敏,谢红.日本的农村整备事业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特刊),15:112~116.

[23]黄永平,田小海.数量化理论Ⅰ在农地分级中的应用[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9,19(2):148~153.

[24]朱建强,潘传柏,章贤东,等.中日专项技术合作项目岑河示范区排水规划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特刊),15:69~77.

[25]刘祖贵,郭国双.渍害稻田合理排灌技术的研究[J].灌溉排水,1994,13(3):1~6.

[26]李振华,管光生.改造湖区低产田的研究[J].灌溉排水,1996,15(4):38~40.

[27]朱建强,欧光华,黄发新.四湖流域农田排水有关问题研究[J].灌溉排水,2002,21(3):39~43.

[28]朱建强,张文英,潘传柏,等.几种作物对涝渍胁迫的敏感性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2000,19(3):42~46.

[29]田小海,龚信文,工藤哲夫.水稻在涝渍条件下的产量形成试验初报[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20(4):289~291.

[30]黄智敏,田小海,鄢圣芝.四湖涝渍地区主要种植制度的气候评价[J].湖北气象,2000,(2):18~20.

[31]江苏省种植制度研究课题组.江苏沿江经济发达区高产高效持续多熟种植制度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1997,(1):1~4.

[32]李晓储,刘贵阳,黄利斌,等.扬州市珙江低湿江滩地林农复合构建模式早期经济效益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01,28(5):6~10.

[33]邓德源,李开伦,向德楷.湿地资源开发模式[J].自然资源,1991,(5):18~20.

[34]王缨,周明全,夏昌锐,等.稻田高效间作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5,28(1):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