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校课程管理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评价制度亟待完善
现行的评价制度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它只重视教师教学的最终效果,以学生“分数”论高低,把“分数”作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依据,“分数”也是学校考察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这种“分数第一”的指标管理模式应该说是应试教育的教育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被简化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教师的评优、晋职、升级,甚至奖金发放都是根据教学的成绩而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获得学校领导、同事、社会、家长的认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可以推想,教师又怎么能全身心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呢?
二、人文关怀严重失衡
现在许多学校都很重视建立健全校规校纪,目前一些学校热衷于形式化的规章制度建设,把规章制度细则化、标准化,而且制定了相应的经济制裁措施,管理变成了检查。这种管理制度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没有人情味,忘记了教师的劳动是特殊的、创造性的劳动,教学过程也被程序化、标准化。这样的学校管理制度有悖新课改的理念,如果不改变,教师是不可能静下心去进行教学改革的,即使做了也是做表面文章,应付了事。
三、民主管理监督欠缺
目前中小学的管理体制是校长负责制,在这一管理体制下,相当数量的校长滋长了权力的欲望,认为自己当校长就是大权在握,什么都要自己说了算,所谓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成了一句空话,从而排斥了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新的课程改革更需要教师个性的张扬,需要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思想,但是在一个没有教育思想,崇尚权力的校园里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也就很难踏实认真地进行下去。综上所述,学校管理制度重新构建是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当前学校管理制度的重新构建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一)中小学制度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
第一,要了解教师。在制定学校管理制度时一定要考虑到教师的感受,要深入教师中交流,多找教师谈话,了解教师的需求,掌握教师的个性、爱好、特长、能力、水平,特别是了解教师的内心需要。只有在了解教师的基础上,所制定的学校管理制度,才切实可行,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改革中去。
第二,要尊重教师。在制定学校管理制度时,既要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又要立足做到尊重教师,使制定的制度充满人文关怀。同时,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要有一定弹性,要理解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与创造性,要给教师创造性的劳动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课改背景下,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策略要做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如果学校制度定得过死,教师就不会有时间学习研究了。
第三,要发展教师。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把学校的管理构建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对优秀人才要舍得投入,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树立名师意识。同时,以新的理念制定学校教师进修培训等方面的制度,克服教师培训进修仅仅是教师个人行为的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经费,虽然短期内办学成本高了,但效益却是长远的。如果一个学校经常请一些专家学者指点,又让教师有走出去参观、学习、进修的机会,那么该学校的教师在专业水平的提高上就有了更多的机会。
(二)教学民主充满生机活力
课改的核心是“教学民主”,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民主化,教师要由教师中心、居高临下的传授者转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推行学校民主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提倡教学民主,这个转变无疑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因此,我们重新构建学校管理制度来保证教学民主,来确保新的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尤其是大力提倡教学民主,对学生进行民主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将起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学民主的实施者是教师。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没有民主意识,又怎能奢望他们对学生进行民主意识的培养呢?然而,教师的民主意识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民主的苗子需要我们的领导去培养、浇灌,需要我们的领导尊重每一位教职工,给教职工民利,使每个教职工都有主人翁意识。在管理体制上,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参与原则。
(三)精心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师评价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职称职务晋升、经济收入等切身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评价的公正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能否积极参与是影响其能否取得成效和取得多大成效的重要因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它将有助于提高教师士气,加强信任感,改善人际关系,深化课程改革,形成积极支持教师创新的舆论氛围。第一,在考评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第二,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第三,重视教师个体人格、职业素养、教学风格的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位教师工作需改进的建议和专业发展目标,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主动创新。
总之,学校管理制度的构建,不能求同划一,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都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制度的重新构建,以保障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一)学籍管理制度的制定缺少法律规范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成人高校学籍过程管理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相比之下,对成人高校的角色定位、学籍管理制度效力、责任等问题却很少有人论及。目前,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模糊,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的法律性质不明确。由于缺少有效的立法协调机制,学籍管理制度制定过程缺乏法律支撑与指导,导致制定制度不严格、不民主,执行制度缺乏效力。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发展不均衡
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制度一直借鉴《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校学生行为准则》的规定。虽然从管理模块上看,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点较多,但普通高校是培养全日制学生,而成人教育的教学不仅局限在校内进行,还在函授站进行,成人教育的学习形式多样,教学方式、学籍管理、学生管理都与普通高校有很大的差异。此外,成人学籍管理制度基本是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制定的,在入学报到期限、成绩考核、转专业与转学、学制、休学、退学等要求方面,各省之间有很大区别。例如,广东省教育厅会对成人学生部分科目进行统考、抽考,而在许多省,统考和抽考一般由高校统一安排。这些制度的差异,折射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规范。
(三)政府权限集中,执行制度手续繁琐
转专业、转学是学籍异动的两个主要方面。随着成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多数省(市)对于转专业和转学的要求都逐渐降低,办理手续简化,学籍异动的管理更加人性化,除体育、艺术类等专业外,理工学科范畴、文史学科范畴内部都可以互转。从政策执行的角度上看,因为成人高校学籍管理部门熟知本校学生情况,了解学生动态,许多省份成人高校都有转专业的审批权,再报送省教育厅备案即可。个别省份对于转专业的学生要求较为严格,各高校的管理权限小,学生入校后发现报考专业不适合自己长远发展,因转专业手续繁琐,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甚至退学。虽然学籍管理制度对转学进行了规定,但是如果细化转学手续,转学手续难度高。即使转学不转专业,各高校的专业目标、专业定位不同,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都有很大区别,甚至课程成绩、学分相互得不到认可,给转学者造成困难。
(四)刚性学制束缚学习积极性
经本文调研,成人学生中许多是在职工作人员,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学习的主要目的,有18%是为了取得文凭,有68%是为了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学生不仅看重学习时间的长短,还很看重教学水平的高低。目前,高中起点专科和专科起点本科的成人教育学制为3年或者2年半,高中起点本科教育学制为4年或5年。在刚性学制的时间限制下,一些学生只能按教学计划要求按部就班完成学业,降低了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许多成人高校学制仍旧以刚性学制为主,教学模式单一,照搬普通高校课程大纲,缺乏对学生个性化指导,公共课较多,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工作脱节。
(五)制度执行程序不够严格,缺少法律规范
学籍管理制度不健全,程序规定不规范,必然导致执行程序不严格,从而引发高校学籍自主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发生了一些不该发生的制度执行问题。例如,个别成人学生因未被授予学位而状告母校,主要是由于高校形成处分决议后,没有将处分决定告知学生,也未告知其应有的相关权利和申诉渠道,制度执行不规范。有些学生或者家长法律意识淡漠,常为解决某一问题拥堵学校大门,甚至采用更激进的措施。没有科学合理的学籍管理制度和正当程序,无论是学校的“执法均等”还是学生合理合法的请求、选择、知情权益就难以得到保障和维护。缺乏法律依据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成人高等教育各方权益,还严重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从长远分析,则可能对成人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改革策略
(一)学籍管理制度纳入法治化轨道
为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成人高校应以国家制度规定为依托,依法治校,从法律视角分析现阶段成人学籍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性,逐步规范、细化各种制度,构建适合成人学籍管理的管理制度,做到学校要有管理自,学生要有受教育权。尤其是对学生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退学、毕业、结业等要求坚持以生为本,既保证学生受教育权、申诉权,又要从学校自主管理角度出发管理和约束学生。因此,完善健全的学籍管理制度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
(二)健全学籍管理制度,简化执行程序
目前,各省制定的成人学籍管理制度差异性大,有的省份由教育厅制定并出台了成人高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制度,也有的省份没有出台具体的成人高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为保障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各省应逐步健全成人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制度,使各成人高等院校及其函授站“有法可依”。同时,省级主管部门在细化、落实教育部规定,制定本省学籍管理制度时,不仅要考虑到省内成人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还要从成人函授站分布、制度执行性的角度出发,考虑到省级学籍管理制度的贯通性。这不仅能促进各省成人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还能保证各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良好衔接。
(三)细化学籍管理制度,完善学籍管理体系
健全学籍管理制度体系,应重点加强以下制度建设。
1.成绩考核要求
成人学生基本上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统一上课,但各高校对于考试和考查课程的比例要求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制定学籍管理制度时,应该以条款的形式对课程分类、考试和考查课程比例做必要说明,对考核形式、成绩评定依据、标准要有明确的规范和阐述。同时,还要保证制度的规范性和可执行性。
2.转专业制度
在转专业要求方面,根据教育部“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的规定,省级主管部门在批准学生是否可以转专业方面,应该给予学校自主管理权限。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考虑,学校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可以结合学生培养效果、学习需求进行转专业,这也是保证正常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从学生管理角度考虑,公平、有效转专业是维护学生权益的重要体现。同时,高校在制定转专业细则方面,既要紧密依据教育部的规章制度行文,又要结合专业特点、专业定位制定条款,细化学生申请转专业的范围、申请条件和流程,明确转专业在学科门类、学历层次、学籍状态界限以及课程补休与免修要求。
(四)强化教学改革,落实、实行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是指学生有一定选择性的学习,由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和学校培养方案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其学习年限也有一定伸缩性。弹性学制的落实应用,需要有一系列完善的制度规章作保障。目前,许多成人高校在试行弹性学制,但教学安排、考试安排、学籍管理制度都没有紧密契合弹性学制的安排,造成了学制只延长不缩短。因此,真正落实应用弹性学制,把“弹”字作为学籍制度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现阶段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
(五)严格执行学籍制度,正确行使高校权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立在计划体制基础上的教学管理制度已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各个高校与世界名牌大学的交流日益增多,国外高校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借鉴也随着增多,教学管理制度的兼容并蓄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与时俱进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与制度的单一化、粗暴化
大学的教学和大学的教学管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活动的通过教学管理制度来开展,保证教学活动的秩序,而不是相反。正是由于这种性质,决定了教学管理活动与教学活动互为依存;教学管理的改革必须为教学改革服务。教学管理为教学活动制定规章,指引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反馈教学管理,通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1]。教学管理的改革必须为教学改革服务。谁在实践中坚持了这一条,谁就是遵循了教育规律,并大大提高了在实践中达到目标、获取成功的可能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往往侧重一个方面,常常将两者割裂开,探讨教学活动或教学改革时,忽视对配套管理措施的研究,或者相反,只关心管理的理念和技术,却忽视这些理念和技术如何为教学活动服务。教学管理活动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具有强大的推动力。这些作用的产生无疑是与过去或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高校教学管理无疑是要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学管理制度要保证制度的设计能够使得高校教师真正将精力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回归教学者角色,解决高校教师培训管理制度,依托学校教学资源,结合国外高校的经验,对教师进行职业化培训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错位
自主学习是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是大学教学自由在学习上的表现;过强的控制则是个性化发展和教学自由的大敌,目前国内各个高校实行的教学管理制度比较僵化,不能够保障教学秩序的顺利展开,耗费了教师的大量精力,降低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爱好,催生了部分学生的逃课现象,没有很好地关心教师的个人情况。很多高校存在学生转专业困难,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只能痛苦、无奈地学习,这样的学习就很难称得上是“智慧”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选修课在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下往往局限很大,选修课课程种类不多,课程授课水平低;在课堂管理制度方面,特别是一些理工科大学,往往僵化,对学生管理得过死,缺乏活性,只追求表面的到课率,强逼学生进入教室,而忽视上课质量。而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由于刚进入教学岗位,教学经验不是很丰富,上课沉迷于PPT,讲课缺乏互动性,生搬硬套,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教师带有很浓重的当地口音,使得一些外地学生听不懂,上课流于形式。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人的发展是第一要素,同样,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也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个以人为本要以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为本,解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存在不一致问题,通过制度的设计,培训的展开,以及以老带新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解决的问题。
3.教学师资力量
教师代表了高校的教学水平,教师水平的高低,教师的综合素质往往直接影响了学生受教育和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在教学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师的质量,高薪聘请人才,教师的学历一般都是博士,这些举措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水平,然而部分高校教学管理者缺乏专业的教学管理知识,对教学计划,教师的上课时间以及专业课的课程知识计划不周密,浪费大量的时间,耗费了人力,影响了整个教学管理团队的效率。还有一些教师由于个人原因,利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漏洞,私自在其他学校任教,私自接受校外的项目,一些课程甚至找自己的硕士生代课,分散了教学事业心,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声誉,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面对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以人为本,建设人性化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人为发展的动力,而制度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也要以人为本,以学生、教师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既要规范个体行为,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要强化群体的价值观念;既是全体师生员工行为方式的原则和规范,又是保障大学文化按照正确方向发展的有效手段。
首先要将管理转变为服务,对大学教师的管理要求体现服务理念。大学教师是一个知识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其特殊性表现在:他们的层次较高,对尊重、信任、自我实现等需求强烈。同时大学教师具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既是教学管理的客体,又是学生的管理者,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在教学管理制度中体现为教师服务的理念,尊重、信任他们,创造一个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工作环境[3]。其次,对大学生的管理要求体现服务理念。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只是把学生当作学习受教育的一方,对学生的定位过于僵化,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的教学和管理完全由学校说了算,学生在专业的选择,课程的爱好上面都被束缚,学习主动性不高,逃课旷课现象增多,因此,以人为本,建设人性化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要征询学生的意见,将学生的意见纳入到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中。真正做到教有所乐,学有所思,教学融洽,自主发挥的教学,教学管理更应人性化,因此,要树立学生是接受管理服务的主体、服务学生是大学教学管理的出发点的思想[1]63。
2.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服务理念
传统的教学管理,主要侧重于秩序的规范,行政往往凌驾于学术之上,干扰正常的学术行为。这种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增加了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概率,使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弱化自我极不利创造力的培养。因此高校的教学管理要及时转变观念,由行政命令型向服务型转变,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新管理理念。专科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等大学的教学和管理不能由学校单方面说了算,而是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本,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意愿。因此,要将学生作为服务的主体、服务学生是大学教学管理的出发点的思想[2]。
论文摘 要: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本文主要针对职业学校的机械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实践教学进行阐述,并提出一些教学方法及对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实训教材和实训基地的要求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得出这类专业课程在教学中改革的方向。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职业学校也在不断地扩大招生,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技术型人才的任务。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培养导向,以培养的人才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为己任。在职业教育的教学中,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无疑在职业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来说,与实践和实训的联系就更加紧密了。传统的机械专业的教学比较注重理论,往往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再加上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实训基地的建设较为落后。本文主要以机械专业为例对实践教学的改革进行阐述,主要介绍该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改革方向,以提高这门课程在教学中的有效性。
一、职业学校教学的特点
机械专业作为职业学校的专业之一,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但是实践教学也占据同等重要的位置。由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动手能力相对较弱。针对这些特点,职业学校在实践教学的完善和实习的建设上需要有一套与教学实际相适合的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学设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实习实训设备和基地,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技能训练不断加强。学生在校外的实习基地的选择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与相关公司、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同时要签订实训或用人合同,学校每年必须送一定数量的实习生到公司进行实习,并明确公司和学校各自的职责。每年按比例、按计划让学生在实际岗位上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吸收工作经验,同时也为企业或公司带去经济效益。
二、职业学校机械类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
1.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数
职业学校的实践课课时应该达到教学专业总课时的一半或一半以上课时数,学校要与校外企业处理好关系,建立长期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安排学生第一年在学校自己的实训基地进行操作的实践,第二年可以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岗位实习,提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机械专业是一门动手能力比较强的专业,对于操作要求规范,教师要在实习实训的教学中给予学生详细的讲解,明确地告诉学生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使用原理,规范学生的操作,最终由学生独立地完成操作,让学生在亲身感受的基础上掌握操作的方法、原理及规范。
3.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机械类专业实习实训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操作难度比较大的项目,学生一个人或两个人很难独立完成,因此,要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共同操作完成这一项目。在学生自由组合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为以后在社会中有所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4.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
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同样重要的教学过程,实践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共同进行的教学过程,因此,不但要完善课程的实践体系,建立起校内外的实训实习基地外,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套管理体系不是简单的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更重要的也是对每一位指导老师提出更严格的要求,这样实践教学的过程才能够更有效。
三、实习实训教材的完善
针对职业学校的教学特点,对实训实习的教材编写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材的编写首先要从职业学校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学校的实际编写出不同层次的实训实习教材。编写教材时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内容,以把学生培养成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教材的内容应该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主要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有目的的培养。与课堂教学同样,实践教学也需要一个教学大纲,这样就能使每一堂实践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要改变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依赖关系,变二者的关系为相互促进的关系,学生可以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指导实践操作、规范操作的方法,达到实践的目的,同时又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四、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1.完善实习实训基地的设备
实习实训的设备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学校在资金条件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要对学校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进行完善及更新,这样学生就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最先进的设备的使用和操作,也就符合实用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要求。
2.完善实习实训教学的队伍
对学生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应该就是教师,因此,实习实训教师的个人素质及整个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实践教学效果的良好与否,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中的责任心与奉献意识,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3.完善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套完善的实训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对于实践教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要考虑到很多因素,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实习实训课程管理制度、实习实训工作管理制度、实习实训设备仪器管理制度、实习实训卫生管理制度、实习实训安全管理制度等,责任要落实到人,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这样才能保证实习实训工作顺利地进行,否则这些制度也就成为了一纸空文。
五、结束语
职业学校的机械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首先是要在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基础上,其次是要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和建设,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也证明,实践教学的成功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职业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机械专业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陆齐芳.探索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J].中等职业教育,2010(26).
[2]董春兰.论职业院校机械类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J].机械管理开发,2010(6).
[3]田志.关于中职机械基础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21).
高等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思想、价值观、价值取向,这是理所当然的。根据高等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个人、在于知识还是在于社会,我们可以将指导人们高等教育实践的价值观大致分为个人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知识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和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三种不同的髙等教育价值观的主要涵义在于:个人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主要是将高等教育利于个人发展的价值置于首位,或者是认为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主要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以达到完善个性之目的;知识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主要是将高等教育利于知识、学问发展的价值置于首位,或者是认为髙等教育的基本价值、主要价值在于知识创新,学术探究,促进学问的发展;社会本位为主的髙等教育价值观主要是将髙等教育利于社会、国家发展的价值置于首位,或者是认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人才,以此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个人本位为主的髙等教育价值观不仅盛行于19世纪的英国大学,而且现代西方国家的许多大学仍然以此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不过,随着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作用及价值的日益彰显,社会本位为主的髙等教育价值观愈来愈在许多国家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中得到比较明确的体现,尤其是在采取集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国家。各种不同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不仅影响着髙校中人们的教育活动,同时也指导着高校中人们的管理活动。
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一直是我国政府制定高等教育政策、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髙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也是髙校开展教育活动与管理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社会本位为主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统一的管理,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的教学管理实际上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部署与指导的。最典型的事例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高等教育部领导下展开的全国学计划的制定。院系调整之后,为了保证各大学培养专门人才的质量,髙等教育部1953年开始着手制定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在其下发的《关于修订髙等工业学校四年制本科及二年制专修科各专业统一的教学计划的通知》中指出,必须明确认识制订统一的教学计划的重大意义。根据国家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要求,髙等学校,特别是高等工业学校,必须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能相适应地培养高级建设人才;而为了保证培养具有一定质量的合格人才,就必须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即使各校目前条件各有不同,也必须有统一的教学计划作为统一的基础和共同的奋斗目标。在高等教育部的直接指导下,1954年共制定了173个专业的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其中工科119个,理科11个,文科5个,农科9个,医科5个,财经12个,法律2个等。⑴虽然1957年后不再实施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但是教育部仍然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发挥着具体的指导作用,如196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就要求,学校必须按照教育部制订或批准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工作。
其次,严密的计划,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的教学管理以制定严密的教学计划作为起点,而且教学管理实施之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教学活动得以按照教学计划有序地进行。教学计划是学校全部教学工作的基本纲领,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完成教学计划是学校的基本任务。没有教学计划,学校的全部教学工作便无所依据,就不可能把教学工作引向有目的、有计划的轨道上去,也就失去了完成学校基本任务的保证。可以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教学计划是高校开展教学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而教学计划的具体内容——具有鲜明社会本位特色的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决定了髙校教学管理活动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第三,刚性的制度,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学生来说是刻板的、严格的。由于高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干部、为社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学生的学习是国家或受国家委托的学校制定好的专门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展开过程,因此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过程别无选择。这种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性质是控制,控制学校的教学过程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展开,控制学校的教学活动得以实现预定的符合国家需要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
上述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髙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社会本位为主的价值取向在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的社会改革潮流中,尤其是进人21世纪之后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在价值取向上的转变成为改革之必须。引起这种转变的高校内外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使得大学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某些带有根本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对高校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等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譬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髙校的办学经费基本上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办)高校的经费除继续获得政府的财政拨款之外,由于政府财政拨款的不足,高校还必须多渠道自筹办学经费。目前已经形成了财政支付、社会出资、高校自筹、受益者负担的多渠道经费来源结构。据统计,2001年财政性经费占高等教育总经费的比例已降至52.6%,包括学费在内的髙校筹措的经费在高等教育总经费中的比例则上升到47.4%。!^这种经费来源的变化使得高校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为政府办学、依赖政府办学逐渐转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自主办学。又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习惯了接受免费高等教育、大学毕业后由政府分配工作的模式;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髙校收费制度的实施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惯习,交费上学、自主择业成为新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方式。
第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高校教学活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促使教学管理制度必须进行某些带有根本性盾的改革。选择性成为当前我国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即髙校课程体系中选修课所占比重明显提髙。以复旦大学为例,其近年来的改革除构建了由综合教育课程、文理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组成的新课程体系之外,大幅提高选修课程(学分)的比例也是一重要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求学生四年学习的总学分为147,其中综合教育课程48学分(选修课23学分),文理基础教育课程28学分(均为选修课),专业教育课程65学分(选修课14学分),任意选修课6学分,选修课学分合计为71,占147总学分的48.3%;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四年总学分142,其中综合教育课程41学分(选修课16学分),文理基础教育课程28学分(均为选修课),专业教育课程65学分(其中选修课14学分),任意选修课8学分,选修课学分合计为66,占142总学分的46.5%0131高校课程体系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基本或完全必修转变为现在的选修课比例大幅提高、甚至接近50%,这就要求髙校的教学管理从理念、制度到方法、手段都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否则管理有可能成为改革发展的障碍。
第三,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之一,这种观念正在成为影响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教育部在今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推行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可以认为,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这体现了高等教育从学生出发、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这样一种价值观。而高等教育制度上的一些改革,如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则构成了上述理念、价值观转变的客观基础。学生在缴付了一定的学费之后,就拥有了一定的选择学习的权利,这种选择学习的权利不仅体现在进人大学之前,而且也要体现在进人大学之后;面向市场、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要求高校学生为适应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对自己在高校的学习内容与发展方面做出一定程度的自我设计,这种自我设计的基础是其拥有选择学习的自由。
在市场改革的背景下,伴随着髙校教育、教学活动与髙等教育价值观的变化,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价值取向由完全的社会本位为主转向兼顾社会发展与学生个人发展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这种转向在教学管理理念、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具体反映,我们似可做以下几点归纳:
1.服务将成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一个基本性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髙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性质是控制,这是由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即髙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为国家发展培养干部、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所决定的。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成为高校教学活动的目的与价值取向时,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性质就不仅仅是控制了,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成为新的内容。这种服务应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在美国大学留过学的人,大都对美国大学中管理人员的服务精神以及为学生学习所提供的便利条件留有深刻的印象。在美国大学的教学管理理念与制度中,学生不是“管理”的对象,而是“服务”的对象,学校管理活动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条件、氛围与环境使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得以顺利进行。应该说,这种由“控制”到“服务”的转变是深刻的、带有根本性的,它不仅是理念上的,而且还是制度上、内容上、方法上的。
2.以新的质量观指导高校的教学管理活动。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得到一定的彰显之后,学生个人的发展被逐渐纳人教育的视野,高等教育的质量目标在考虑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同时,还要关照学生个人的发展。就实现质量的过程与途径而言,依据国家对专门人才的规格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过程。这一过程完全是由国家或受国家委托的髙校制定并主导的,学生扮演着被动参与的角色。当从学生出发成为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原则,学生选择学习的自由不断增加之后,学生就成为完成自身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过程)的一个主要制定者。就质量评价而言,在社会本位为主的价值取向指导下,髙等教育质量的if价你准是统一的,或者说是单一的,即主要以是否符合专门人才的规格要求作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髙低的尺度。为了维持统一的质量标准,人们往往注重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大纲,统编教材t而在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状况下,髙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是多元的。这是由人的多样性、人的发展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即学生获得选择学习的自由,参与个人学习计划的制定之后,就再也无法用一个尺度来衡量髙等教育的质匮:
3.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在以社
关键词:小学教学;管理;有效
一、小学教学管理需要用爱进行管理
爱心,是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爱心是温暖人心的情感,也是小学教育管理者运用现代管理手段的前提。在小学管理过程中,应该用爱心和体贴来关心学生,让他们感知到学校的温暖。
1.对于教师管理要保持一份爱心
例如,针对平时的上课迟到现象,很多管理者直接采取严厉的职责和批评态度,这是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如果管理者用运用充满爱心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问题发生的时候不是直接责问,而是先问问学生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是一些可以原谅的问题,管理者可以不用严厉指责的方式。
2.对于学生管理要保持一份爱心
当然,对一些不守纪律的学生,管理者可以运用激励法和奖励法来促进所有学生不断改进坏习惯。在平时学习中管理者要积极关心学生,当学生有生活和学习困难的时候管理者要给予适当支持,当学生有心理困惑时管理者要进行适当辅导,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前进。
二、小学教学管理需要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小学教学管理需要管理者强化管理制度,更新管理思路,全面提高管理效率。
1.小学教学管理要具有公平到位的管理制度
小学学校要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且要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实际有效地完善规章制度,确保制度公平。例如,针对教师的行为,管理者应该用明确的文字规定出教师需要完成的任务,这种制度对每一个教师都要适用,如果哪一位教师违背了规章制度,都要受到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校氛围。
2.小学教学管理要有公正化和明朗化的考核制度
小学考核制度不但要让每一个教师出色的地方进行凸显,让教师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为此,管理者在制订考核机制的时候要认真思考考核的细节,不断修正考核方式方法,确保学校的工作特点得以凸显。
总之,在小学教学管理中,只有融入爱心管理,健全管理制度,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有效开展,推进学校长远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管理效率;管理办法;有效途径
学生是学校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农村小学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对学生的管理。要提高农村小学的管理效率,促进农村小学健康发展,不能单一地从学校入手,应该结合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管理效率。
一、重视师资力量建设
一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学校发展的关键,然而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较弱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由于教师资源短缺,部分农村小学一个老师要同时教授不同的课程,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管理水平。所以要提高农村小学管理效率,就要不断地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学校要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学校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规范教师行为,从而推进学校的管理工作。
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交流
要提高农村小学管理效率,不能只是单一地从学校入手。教师应该与家庭联合起来,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通过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状况,更可以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建议,从而根据家长的建议,对学校需要改进的方面进行总结,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学校的管理工作,提高农村小学管理效率。
所以,学校可以通过建立长期的家校沟通制度的方式,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家长会,家长会不仅可以使家长详细了解学生情况,还可以使家长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以便辅助学校开展管理工作。尤其是农村小学会存在一部分留守儿童,对于留守儿童的管理,教师更应该多与家长沟通,以便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教师和家长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家长和教师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容易开展,进而提高农村小学的管理效率。
三、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制度
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要依靠学校和老师的管理,更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明确自身对学校管理的重要性。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在学校管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墙,将文化墙按不同板块分配给不同年级的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年级特点,设计自己喜欢的校园标语。这些学生自己设计的标语,可以对学生起到有效约束作用,规范学生的行为,进而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
教师在进行学校管理工作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制度,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干部的培养,培养一支执行力较强的学生干部队伍。学生干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开展管理工作,还可以辅助教师开展管理工作,从而推进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健全学校管理制度
目前,大多数农村学校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学校的管理制度,是规范学校师生的重要参考,也是学校问题的解决办法。所以,要提高农村小学管理效率,就要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并且,学校的管理制度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丰富制度,避免管理制度单一的问题,使学校的管理制度更符合学校的发展,真正发挥制度本身的作用。
奖惩制度是学校管理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与学生关系较为密切的一项制度。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奖惩制度的管理作用,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受到奖励的学生会再接再厉,做得更好,其他学生也会努力向他们看齐。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也要进行相应的合理的处罚,警告本人的同时也会对其他学生起到警告作用。并且这种奖惩制度不仅仅针对学生,对于教师也要实施奖惩制度。对于对学校管理工作有贡献的教师要给予合理的奖励,激励教师继续努力,双管齐下,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管理效率。
农村小学的管理效率是影响农村小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发展农村小学的关键。当前农村小学在管理上面临着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立足于学校的现状,应用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的解决办法。通过完善学校制度、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等方式,提高农村小学管理效率,促进农村小学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 教学管理 有效性 措施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推进,小学教育模式、要求、目标、内容等都发生了深刻改变,教学管理活动日益复杂,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新走向和新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以适应新课改对小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要提高小学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必须健全教学管理中检查、评价、激励互相联系的三个环节。
1.认真进行教学检查。促进落实的重要办法之一就是教学检查。这是因为教学检查有督促、反馈及指导的功能,所以它是推动落实的重要手段。学校学期初有各种计划的检查和讲评,每月有月进度、月计划的检查,期中有半学期工作的全面检查,期末有计划完成情况和质量成果的总结检查。从教学过程讲,有集体备课、教案、课堂教学、作业、辅导各教学环节的检查,为了保证检查的真实和全面,教务处应编制各种活动报表,收查作业、教案,听取汇报和听课、参加教学活动等各种数据,这也是教师年终考核的参考资料。
2.客观地进行教学评价。评价是衡量效果、促进工作质量提高的有力手段,教学评价又是检查和奖励的中间环节。有了评价,检查才有方向、有标准,才能更好地发挥督促和导向作用;有了评价,奖励才有依据,才能更好地发挥激励作用。客观地进行教学评价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制定符合实际的评价标准。学校在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上要贯彻三个思想:一是一定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讲究科学但不拘泥于本本,借鉴别人但要立足自己;二是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教学从内容上看有多个方面,从过程上看有多个环节和阶段,都需要评价,但不能每个项目、每个环节都有形式完整的一套评价标准,所以,评价标准要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
3.发挥好教学奖励的激励作用。教学奖励是教学评价后的激励措施,是调动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但是奖励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在于它的正确性。正确性的体现是明确的目的性、鲜明的导向性、强烈的激励性。奖励应依据三项原则进行:首先是明确的目的性。奖励是为了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要把奖励的项目设在教育教学的重要部位和环节。其次是鲜明的导向性。奖励要向薄弱环节倾斜,引导解决教学上落后的部分,使全面工作平衡发展。第三是奖励的激励性。奖励的目的是激励,但不是所有的奖励都能达到这个目的。第四是以全体教师参与、科学研究为两翼,实行科研兴教和民主管理。
二、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措施
1.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推进新课程、深入教学改革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所学校管理成功的关键要素。新课改催生新管理,新管理呼唤新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我们必须对小学教育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审视,结合学校实际,依据新课改要求,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新课程改革纲要为要求,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法,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比如常规管理制度、研究性学习管理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等进行重建,充分展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各个教学要素的作用,完善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工作机制,丰富教学管理实践活动。
2.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管理实践变革的前提,是指导一切管理活动的原则,是管理者对管理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新形势下,要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有一个全面且理性的认知,站在全球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联系学校实际,定位学校管理理念,走与学校自身最符合的办学之路。创新型管理理念的重点在于人性化,根据新课改要求,因时、因人、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教学管理策略,注重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关注教师和学生需求,强调对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激励和思想教育,进而形成一种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内在力量。
3.强化教师管理。教师和学生是新课改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两个重点,有必要加强师生管理。首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全员性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乐于奉献、以身作则、以学校发展为己任的领导班子团队,领导全体教师摸索新课改,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其次,教师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中坚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所以,学校在重建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创新教师管理,强化管理立校、科研兴校的思路,定期开展教研组、备课组活动,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依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强化师生管理,完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真正实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目标,适应新课改对小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邹妍锋 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师生沟通”问题的研究[J].中国教师,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