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季节性疾病预防

季节性疾病预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季节性疾病预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季节性疾病预防范文第1篇

大连市沙河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大连 116021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大连市2013—2014年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结果的分析及对比,了解大连市食源性疾病主要病原体感染情况分布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对2013—2014年夏季在中心医院腹泻门诊就诊的腹泻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细菌检测。结果 2013年275例患者中,检出志贺氏菌1株、检出率0.4%(1/275),副溶血性弧菌63株、检出率22.9%(63/275)。2014年200例患者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40株、检出率20.0%(40/200)。2013年与2014年相对比,致病菌检出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大连地区食源性疾病病原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应在完善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系统的基础上,持续加强对各类海鲜产品及其制品的风险监测。

[

关键词 ] 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009-02

[作者简介] 隋学林(1980-),男,主管检验师,本科,主要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微生物检验)。

世界卫生组织对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和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1]。食源性疾病是分布广泛,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健康,也会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食源性疾病已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监测和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2-4]。为了解大连市食源性疾病主要病原体感染情况分布及其变化趋势,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2013年大连市沙河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始参与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工作。现将2013—2014年大连市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报道如下。

1 样本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2013—2014年大连市中心医院肠道门诊对符合食源性疾病病例定义的病人进行信息采集(包括症状与体征记录、饮食暴露史、临床检验结果、临床诊断等个案信息),同时采集病人的新鲜粪便或肛拭标本送临检实验室。2年总计采集475例粪便标本(2013年275例,2014年200例)。

1.2病例定义

以腹泻症状为主的就诊病例,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

1.3检测项目及方法

严格按照《大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中《粪便中沙门菌、志贺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鉴定标准检验程序(SOP)》,对收集到病例生物样本进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测。

1.4试剂和仪器

麦康凯琼脂、木糖-赖氨酸-脱氧胆酸琼脂(XLD)、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3%氯化钠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CBS琼脂、三糖铁、氧化酶试剂等,由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沙门菌显色培养基、弧菌显色培养基是由郑州博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科玛嘉显色培养基;API生化鉴定条是由法国梅里埃生物公司提供;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诊断血清由宁波天润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如表1所示,2013年275份病例粪便标本中,有64份标本检出致病菌,检出率为23.3%(64/275)。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检出63株、检出率为22.9%(63/275);福氏Ⅱ型志贺氏菌检出1株,检出率为0.4%(1/275);沙门氏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未检出。

2014年200份病例粪便标本中,有40份标本检出致病菌,检出率为20%(20/200)。这40株致病菌均为副溶血性弧菌,其他三种菌未检出。

对2013年和2014年食源性疾病患者粪便标本致病菌检出率的对比,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P>0.05)。

3 讨论

近几年,在沿海地区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呈上升趋势[5-7]。该次调查显示,2013—2014年大连市食源性疾病患者粪便标本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高达21.7%,为主要致病菌。

副溶血性弧菌是1950年从日本一次爆发性食物中毒中分离发现,为一种嗜盐弧菌,需在一定氯化钠浓度的环境中才能生长繁殖。此菌广泛分布于海水、海底泥沙、浮游生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及其腌制食品中。大连作为沿海城市,市民多有生食或半生食海产品的习惯,如果保存不当可导致副溶血性弧菌大量繁殖,造成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提示监管部门应加大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副溶血性弧菌在海产品中的分布有明显季节性,夏秋季也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采集的标本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大大高于其他季节[8-10]。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将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范围继续扩大,对全市范围肠道门诊的腹泻患者进行有效监测,以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应持续加强夏秋季对各类海鲜产品及其制品的风险监测,从源头开始防止被病原菌污染的食品流入市场,保证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

参考文献]

[1] 陈炳卿,刘志诚,王茂起.现代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47.

[2] 吕秋艳,王志越,宋景红,等.2010-2012年北京市门头沟区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4,30(5):633-635,638.

[3] 蔡周梅,郭永强,林静梅.2012年梧州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4,30(5): 636-638.

[4] 罗寿军.2011—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县食品微生物污染检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4,30(2):205-207.

[5] 何洁仪,李迎月,邓志爱,等.广州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特征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学杂志,2011,23(5):464-468.

[6] 游杰, 黄薇,梅树江,等.深圳市社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评价[J].职业与健康,2014,30(3):408-410,413.

[7] 梅玲玲,龚璞,占利,等.浙江省副溶血性弧菌O3:K6血清型菌株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4,30(3):278-281.

[8] 张俊彦,梅玲玲,朱敏,等.301份海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定量检测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3):509-510.

[9] 封会茹,曲梅,耿荣,等.2010-2012年北京市丰台区感染性腹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疾病监测,2013,28(2):96-100.

季节性疾病预防范文第2篇

一、加强领导,把卫生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我校历年来一直高度重视“创卫”工作,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卫生监督自查小组,实行校长亲自抓,各条线负责人分头抓,全体教师一齐抓的管理模式。实行环境卫生、健康教育、食品卫生工作的分块负责制度,进行自查考核,确保学校卫生工作达标。并努力加强全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校内的卫生工作,切实抓好健康教育,搞好校园环境卫生和学生个人卫生,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树立“健康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真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二、健全制度,增强卫生工作的约束性

为了确保本校卫生工作顺利实施和确保目标的实现,保证卫生工作的细致化、持久化、制度化、科学化、人性化。我校先后制订了《膳食管理制度》、《餐具消毒制度》、《环境卫生制度》、《卫生工作检查和奖惩制度》、《突发疾病预防和管理制度》、《突发疾病应急预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在工作中逐步加以完善,使学校环境卫生、饮食卫生、生理卫生、疾病防控等工作得到了制度上的保障和制约。

三、广泛宣传,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我校通过不定期举办各类教育讲座、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社会实践等形式促进卫生教育工作的开展。常规性地邀请卫生防疫站同志对食堂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学生进行了流行性疾病防治等方面专项教育。根据学生和季节特点,我校的卫生健康教育除认真开展日常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外,还把工作重点放在常见性传染病知识的宣传和预防教育,通过家访、给家长发宣传材料、家长信等形式,根据社会发病特点:比如“禽流感”、“猪链球菌”、“脑膜炎”、红眼病、急性肠炎、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知识宣传和预防教育,在学生和家长中大力开展了流行性疾病防控的宣传工作,并采取了必要的预防措施。通过宣传、教育,让家长、教师、学生都懂得传染病的危害及如何预防等知识,提高了对此类疾病的防范能力。同时,我们还设立了卫生健康教育黑板报、画廊,家长园地,定期传授季节性、流行性疾病的防治知识,使健康教育活动深得人心。

季节性疾病预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鸡 养殖 常见疾病 预防和控制

[中图分类号] S85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258-01

一、前言

鸡肉,在市场上,是一种非常畅销的食品。特别是家养鸡,因为营养丰富,肉质鲜美,颇受消费者青睐。在价格上远胜于市场上其他品种的鸡,即便价格略高,依然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在新疆的塔城地区裕民县江格斯乡,不仅风景优美,牧草也相对丰富,是一个天然的牧场也是一个天然的养殖场。当然,草场中不缺乏鸡的天然饲料,这就形成一个生态环保的天然养殖场。在天然的养殖场中,鸡不仅食喂营养饲料还得到适当的锻炼,这样不但能使其肉质更加的鲜美,而且食用时放心无污染。本文针对在裕民县这个天然的生态养殖场中,鸡养殖过程中的一些常见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控制措施。

二、放养鸡的常见疾病

1.鸡痘:在裕民县选择放养的地区,大多为草地,而且相对潮湿,因为这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库鲁斯草原湿地,是额敏河水源充沛的原因形成的。会有三到五个月的季节性湿地。在这样的地方放养鸡,十分容易受到蚊蝇的危害。

在这些地方,比较容易滋生蚊蝇,在这样的环境下,鸡容易患上鸡痘病,如果管理不利,对鸡的居住点没有足够的通风设施,或者过于阴暗潮湿的地方,极易加重病情,如果控制不力,很容易造成大面积感染,所以需要在秋季前给鸡种注射鸡痘疫苗,并且注意放养区的环境卫生。

2.呼吸道疾病:这种疾病,通常由于在饲养过程中,通风不良造成的,且温度忽高忽低,极易加快这种疾病的产生。而裕民县,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气候地区,冬季非常地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对于这样的气候条件,做好鸡的保暖工作尤为重要。个别养殖人员忽略给鸡棚通风换气,从而导致棚内粉尘增高,氨气以及硫化氢等气体的浓度超标,容易造成呼吸道疾病的大面积发生。因此这种疾病也是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3.病虫的危害:雏鸡在生长的时候,最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威胁,比如说细菌性的疾病,主要有沙门氏杆菌以及大肠肝菌这两种细菌性疾病。这些病菌引发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未及时给雏鸡投预防性药物,或者是温度差异大,鸡舍过于阴暗,通风条件差,导致鸡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引发这些病菌。

其次就是寄生虫,主要容易引起的有球虫病以及线虫,绦虫病几种,一般来说,生态放养地因为是季节性湿地,所以饮水条件,土地都极容易受到病鸡粪便的影响,导致雏鸡寄生虫病出现高发现象,死亡率上升。所以一定要定期驱虫,在药物防御基础上,做好饲养管理的清洁工作。

4.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是影响雏鸡存活率的主要威胁,一般来说,像新城疯以及传染性囊病都是主要的病毒性影响疾病。主要引发原因为:对鸡场免疫时间不确定,往往容易错过最佳免疫时间,以及采用的免疫程序不合理、不规范。其次因饲养地温度容易骤变、温差大,而且根据裕民县的生态环境,往往都是采用饮水法进行免疫接种,在这个过程中,因为饲养鸡的群体比较大,导致饮水不均,得不到有效的预防,或者效果不明显也是病发的原因。

三、放养鸡的疾病防治措施

1.建立适合的环境

环境的好坏是鸡能否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在选择鸡舍的建立时,应该选择一个地势较高,排水通畅,通风以及隔离条件都比较好的区域,还需要远离一些公共场,养殖区域周围,可建立隔离带。

首先,对于鸡舍的管理要合理,同一鸡舍,只能饲养同一批鸡,就是说必须要同一天放养,同一天出售,方便管理。鸡场的区域要进行严格的划分,生活区和住宿区要明确。而且雏鸡必须要跟放养鸡分开进行饲养,避免疾病感染到雏鸡。其次,鸡舍要达到一定的卫生标准,要做好鸡舍的夏天防暑,通风顺畅,冬天通光,保暖等。每个鸡舍养鸡数量应控制在三百到五百只左右。

2.品种选择:对于养鸡来说,雏鸡的选择,品种是很重要的。在进行选择时,应当选择一些适应性强,而且有着极强抗病能力的雏鸡来进行饲养,如石岐杂,三黄鸡等品种。在选择种鸡场时,一定要事先进行过白痢杆菌病,以及白血病的净化,并且孵化种鸡时,管理条件要好,并且要对其进行马立克氏病疫苗的注射。

3.科学免疫措施:对于养鸡,必须要进行相关疾病控制方面的培训,同时需要有专门的技术员,对鸡的各种病菌进行预防和控制。首先,技术员要对免疫前、后的鸡进行抗体的监测,将鸡的真实免疫数据记录下来;然后结合当地的养殖条件,环境以及容易流行的疫病情况,才能对各种疫苗的接种时间把握得更加地准确。

对于鸡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措施的处理,对于无菌的鸡舍,鸡群的病毒感染性,无疑是最低的。即使是这样,鸡场的管理人员还需要对鸡群的生长情况进行不间断的观察,特别是鸡易感期,更加不能忽略,要投喂适量的预防药物,以减少病症的发生。

鸡一旦发生疫病情况,必须要与技术人员或者是当地畜牧兽医部进行及时的联系,做到有病可以得到及时治疗,还要对已感染疾病的鸡群做好隔离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预防大规模病害的产生。

四、结论

上述论证中可知,放养鸡虽然可以给裕民县的农民带来极大经济收入,但是对于这个天然的放养环境,当然也需要配合科学的管理方式,科学地用药,科学地疫苗管理,才可以将病菌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从而为当地农民,真正地提高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王索柱.不同季节鸡群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措施[J]《养殖技术措施》2009年第06期

[2]卢冠男.生态放养鸡常见疾病及其预防[J]《甘肃农业科技》 2009年第06期

季节性疾病预防范文第4篇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项目部卫生防病管理工作,切实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按照公司项目精细化管理“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信息化”的工作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规定了项目部卫生防病管理的相关要求。其指导思想:加强事前防控,预防疾病发生。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项目部(作业队)员工的卫生防病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安全、季节性疾病预防、员工健康体检、预防接种和员工个人卫生等管理工作。

第四条  本办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集体合同》的有关规定,结合项目部实际制定。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五条  项目部综合管理部门是项目部卫生防病管理工作的主责部门,其主要职责:

(一)负责项目部卫生防病管理办法的制定;

(二)指导项目部卫生防病各项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

(三)监督检查项目部卫生防病各项管理办法的落实情况;

(四)为领导对卫生防病管理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六条  工程经济部负责工程中标后的交底工作。

第七条  安全质量环保部负责食品安全事故现场的保卫,组织安全用电、环境因素的监督检查并按照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发放劳动保护用品,高原病预防。参加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八条  工程技术部负责项目部增加医疗卫生机构定编定员。参加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九条  综合办公室负责组织“三工建设”的监督检查工作。参加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十条  物机部负责食品安全事故处理应急处置的信息。参加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十一条  资料室负责建立员工的食品安全事故受害员工的善后处理工作。

第三章  管理内容与要求

第一节  卫生流行病学调查第十二条  新建铁路施工前,项目部应组织人员对沿线进行卫生流行病学调查。其目的是:通过调查,形成严谨、周密的卫生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提交项目部负责人并在施工前进行交底,为卫生防病工作提供依据。

第十三条  调查的主要内容:沿线附近地区的概况、环境、生活饮用水、饮食卫生状况、疾病情况、医学动物、卫生资源等内容。

第二节 食品安全第十四条  项目部(作业队)负责人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员工食堂管理人员为食品安全直接负责人。项目部(作业队)应成立食品安全管理组织(办公室)。

第十五条  项目部(作业队)食品安全管理组织(办公室)具体负责制定食品安全责任制和有关食品安全的管理办法。定期检查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物中毒隐患。

第十六条  员工食堂选址、炊管人员配备、食品原材料的采购、加工、贮存、销售等环节应符合《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食品安全。

第十七条  员工食堂应依法取得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颁发的“餐饮服务许可证”,并挂于餐厅明显位置;炊管人员应持有“健康证”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合格证”;餐厅应张贴食品安全知识等宣传挂图。

第十八条  项目部应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并揭挂公示以下管理规定。

(一)食品和食品添加剂采购索证索票验收管理规定。应到证照齐全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或批发市场采购,向供货方索要盖章(或签字)的购物凭证,食品质量验收合格后,并做记录,并至少保存两年。

(二)食品加工管理规定。粗加工、烹调应分区域操作,严格按照合理的加工流程作业,执行“生熟分开”的原则,生熟食品及加工、贮存生熟食品的容器、工具、冷藏设备均应有明显标记,严禁混用混放,洗切后的半成品不得落地存放。

(三)餐饮具清洗消毒保洁管理规定。对公用餐饮具和熟食容器,应实行餐次消毒并妥善保管,没有热力消毒柜的食堂,应采取煮沸消毒的方法。各类炊事用具、机械要保持洁净、无油泥、无积垢、无异味,加盖布防尘,保持清洁,定位使用和存放。

(四)食品贮存管理规定。食品与非食品应分库存放,建立出入库鉴定登记制度,防止误用误食。主、副食品、添加剂分类存放,要离地、隔墙10公分;与药物、杂物隔离;存放场所要有完善的防鼠、防蝇、防潮设施。

(五)备餐及供餐管理规定。1、供应前应认真检查待供应食品,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供应;2、操作时应避免食品受到污染;3、分派菜肴、整理造型的用具使用前应进行消毒;4、用于菜肴装饰的原料使用前应洗净消毒,不得反复使用;5、在烹饪后至食用前需要较长时间(超过2小时)存放的食品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

(六)食堂环境卫生管理规定。食堂地面、灶台、案板、柜橱、售饭窗口要保持清洁,无油泥、无积垢、无积水,做到物见本色。

(七)炊事员“二要、四勤、六不准”工作要求。

(八)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第十九条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杜绝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应立即采取封存食品、进行自救等控制措施,适时启动《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见附件1)。

第三节  季节性疾病预防第二十条  项目部(作业队)应做好夏季防暑降温、预防中暑和冬季防寒保暖、预防一氧化碳(煤气)中毒工作,严格执行公司劳动防护的有关制度,按照季节性特点,按照不同地区及时发放防护用品。

第二十一条  在高温现场作业的员工,一要配备防暑降温常用必备药品及清凉含盐饮料,保证开水供应;二要根据情况调整高温作业时间。对于在室内高温条件下工作的员工,要采取通风、隔热、安装降温设备等措施防暑降温。

第二十二条  采用室内燃煤取暖的单位,室内必须正确安装烟筒、通风装置并保持烟道畅通、通风装置良好,并保持定期开窗通风的习惯,有条件的可安装煤气报警器,防止一氧化碳(煤气)中毒。

同时,制定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一氧化碳(煤气)中毒,尽量减低对身体健康的伤害程度。

第五节  员工健康体检、预防接种第二十三条  健康体检是指:通过医学手段和方法对受检者进行身体检查的诊疗行为。为保障员工身体健康,便于员工及时发现疾病线索和健康隐患,各单位根据不同地区,应制定相应的员工健康体检管理办法。

(一)可采用多种方式选择具有资质的体检机构为员工体检服务。员工健康体检每年不少于一次。

(二)按照员工性别、年龄,确定健康体检标准,建立员工健康体检档案,并及时更新员工健康体检资料。确保体检员工的个人隐私。

(三)员工健康体检项目应以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为主确定体检项目,在了解员工上一年体检项目的阳性率及目前社会上高发疾病等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或调整体检项目。

第二十四条  预防接种是指:把疫苗(用人工培育并经过处理的病菌、病毒等)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例如,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

(一)预防接种要根据所在地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制定免疫计划,按计划接种疫苗。

(二)项目部员工均要进行乙肝疫苗注射。对做过全程、足量注射的,但已到需要加强时限者,应及时进行加强接种。

第二十五条  员工的健康体检和预防接种的费用由所在单位负担。

第二十六条  各单位应在每年一月底前将上年度员工健康体检和预防接种人次及费用,按照不同的用工类别(详见附表2《年度员工健康体检、预防接种统计表》)报公司行政管理部门。

第二十七条  加强与当地卫生防疫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如员工中发生传染病,应及时转诊治疗和采取防疫措施,并按规定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第六节 员工个人卫生第二十八条  员工应遵守个人卫生行为规范:

(一)洁身自好、行为检点、注重道德。外出时不要在无证照旅店住宿和使用公共盆池洗澡,提倡淋浴,预防性病感染。

(二)注意个人饮食卫生:

  1、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

  2、喝开水,不喝生水。

  3、个人餐具应注意保洁,不混用,使用前要冲冼。

  4、生吃瓜果要洗净食用。

(三)不下河、湖、池塘游泳,以防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生。

(四)不逗引猫狗等动物,以免被误伤导致狂犬病等疾病的发生。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劳务队伍、作业层实体队伍的卫生防病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条  本卫生防病管理办法自2015年3月5日起试行。由项目部综合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附件1:《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附件1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为了及时、有效的控制食物中毒,保护公司全体职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项目部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 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组 长:刘志国       

副组长:金虎

组  员:陈智义、张涛、刘政、刘宁、呼少平、吴维立

1、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张涛兼任,负责抢救食物中毒人员的组织指挥、通讯联络、值班等综合工作。

2、医疗救护组:由陈智义、呼少平兼任,当发生食品卫生安全事故时,应立即向就近医疗机构发出医疗求援,拨打医院抢救电话。要及时果断将发病人员送到医院抢救,主动向医疗人员报告发病情况,做好秩序维护等工作。

3、外围警戒组:由刘宁兼任,设置事故现场警戒区域,禁止所有人员(除救护人员外)入内。

二、常用电话

火    警:119              报   警:110

急救中心:120     公司应急领导小组:010-88248199

三、机构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 统一指挥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理,协调各方力量进行应急救援,控制事态发展。统一组织事故善后处理工作,落实整改措施,尽快恢复公司正常生产秩序。

2、办公室职责:接到事故报告,立即向领导小组(组长)报告,随时掌握应急处理进展情况,协调各方关系,具体负责人员调度,组织后勤保障,保障应急处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事故应急处理

办公室接到食物中毒报告后,应该详细向报告人询问有关情况,如发生中毒的单位、地址、可疑食品、患者状况,是否有其他人员有类似情况。并告诉报告人要保护好现场,特别是可疑食品。一般疑似食物中毒事故(3人以下)轻度症状的,负责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立即组织、指挥相关人员奔赴事故发生现场救助疑似食物中毒人员,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事故应急处理情况。较严重的食物中毒事故(出现严重食物中毒症状者或出现3人以上相同症状的群体发病情况)应立即向领导小组(组长)报告,再由领导小组向上级部门及当地卫生部门,同时立即启动食物中毒应急预案。在事故处理中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定时报告制度。

到达现场后,要立即开展如下工作:

1、配合临床医生迅速抢救和安置病人,或拔打120进行紧急抢救。

2、立即划定警戒区,疏散现场人员,封闭所有就餐场所和食堂操作间,禁止所有人员(除工作人员和 120 救护人员外)入内。

3、派专人把守,保护好现场,封存所有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及其原料,对已带出现场的应及时追回。

4、流行病学调查:向发生中毒的单位有关人员及治疗医生或家属初步询问发病经过、发病时间、临床症状、病人分布、首例病人发病前48小时以内的进食食谱,及已采取的措施等情况。

5、采取病人标本,以备送检。

6、根据调查结果,最后确定中毒性质、引起中毒的食物、造成中毒的原因。

7、待事故处理完毕后,对食品、餐具及食品用工具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根据不同的中毒食品,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以免扩大中毒范围。

季节性疾病预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无公害;淡水养殖;防治

0引言

在生活富足后,食品安全卫生问题逐渐被人重视,只有食品是安全的,人们的生活才有保障。各种食品都应该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做到无公害。我国是人口大国,所以对于无公害食品会产生巨大的需求量,无公害淡水养殖也同样如此。淡水养殖不像海水养殖,它需要利用许多水域,从中对水生动物进行饲养,使其繁衍。目前我国淡水养殖面积位于世界第一。但是,因为内陆水域的流动性较差等原因,使在进行淡水养殖中产生许多病害。而为减少这些病害,人们研制出了许多防治方法。

1构建养殖水域

选择满足标准的水源地点,对其进行提前勘测,拒绝有毒物质与病原体的存在,同时,保证其水质符合水产的生存标准,保证该地点的水源不被自然或人为因素所影响。以我国国家渔业水质为标准,保证养殖场地足够大,水质足够好,然后再安装进水与排水系统,让独立的养殖池塘具有属于自己的进、出水口。在将水引入时,要事先对水进行消毒,将水在太阳下暴晒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暴晒,将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可起到杀菌作用,使水产养殖水域处在健康状态[1]。

2水域水质消毒

虽然我国淡水养殖面积位于世界第一,但是因为内陆地区的水域在水源流动性问题方面较差,因此,必须要将水源进行消毒后才可以使用。首先,用清理池塘的药物杀死病原体;其次,将生石灰、漂白粉等用于提高水质。引入鱼苗等水产时也要对其进行充分的检测,按照《水产苗种管理办法》进行检疫,使苗种符合生产标准条件。对于水源,不仅刚开始时要消毒,在日常使用时同样要消毒,多方面控制防治病害的传播。各个气候的水域消毒也不同,因为水产品疾病的季节性,按季节消毒防护也是重中之重,通过外用药物,饵料预防或者中草药预防解决这一问题。

3使用无公害渔药

渔药的无公害使用是指对施用主体和谁水域其他生物无毒副作用,在水域中降解快、滞留短、蓄积少,使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渔药的基本功能有3点:一是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二是消灭,控制敌害和改善环境;三是使机体健康,增强机体抗病力和促进生长。因此,无公害渔药的使用原则是提倡防治结合为避免水池内部生态环境被破坏,使用生态友好型制剂。同时,渔药也不可对人身体有危害[2]。

4按季节进行防护控制

在进行淡水养殖中,需要各种鱼苗,而鱼苗等水产品会因季节的变动而产生疾病,对疾病的防控需要严格的把控。此类疾病因较易受环境,季节气候所影响,因此,格外需要提前做出防护措施。而对待季节性疾病的主要措施有外用药物,饵料预防和中草药浴预防等预防方式。像在保护鱼类鱼鰭等表面免受疾病时,可使用外用药将药物洒在养殖池中,或者在竹篓中悬挂一些药物。而饵料预防是通过食物进行肠炎等疾病的预防。中草药预防根据多种草药对鱼苗的皮肤病或者温病进行防治。

5增强水产抗病力

5.1选择优良品种

在选择养殖品种的时候就要选择优良的品种,品种的影响力很大。此外,即便是同一品种,个体之间的差距也巨大。如在传染性的疾病危害下,有些个体会迅速产生抗体,然后幸存。而这些个体是重点选择的对象,通过对这些个体进行培育,使种群的抗病能力得到增强[3]。

5.2注意饲料投放量

要根据不同的天气情况和水产的种类、生长阶段进行分类投放饲料。如果量过多,很可能会影响水环境。合格的投放饲料,不仅使水环境保持良好状态,还有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水产品的抗病能力。

5.3选择优质水源

在建设养殖场地时,一定要建设独立的进水口和排水口,还要建设蓄水池,尽量保证养殖水池的面积,这样有利于水体含氧量的提高,利于水产品进行自身抗病。在动物长大繁衍、体积增大的同时,因生存空间的减少,更需要保证养殖池中充满新鲜的水源。

5.4彻底清理养殖池

在将养殖池中所养水产捕捞后,应将池水完全抽干,将下层淤泥挖净,然后再次进行暴晒,这样才可更好地达到清除病原体等生物的目的。同时,在养殖池斜坡上生长的杂草也应该将其铲除,这样可以减少昆虫的出现,从而进行防治[4]。

5.5做好检疫与疫病处理工作

有些从外地引入的鱼苗在投入使用时需要进行检疫工作,要做到不从疫区购买鱼苗,不购买有疫病的鱼苗。当有鱼苗患病时,一定拒绝立刻出售或转移鱼苗,也不要将该区域水随意排放。病死的鱼苗应该统一掩埋,防止疾病再次传染,保护好水产的抗病能力。

6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水产品养殖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标准的操作流程,像日常维护、疾病预防、苗种引进、渔药投放、饲料喂养等环节。这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全程进行严格的监控,定向控制其中较为关键的环节。在这个管理体系中人员问题同样是关键,管理淡水养殖的有关部门应该对员工进行大量的培训与教育。选拔懂技术、善钻研的人才加强研究,掌握疾病防治的相关技术,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防治意识,让每一环节都拥有标准化的参考资料,实现水产品生产标准化操作,充分的防治解决无公害淡水养殖所产生的病害。水产养殖业不断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是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出台的重要动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各项制度落实,才能保障水产养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5]。

季节性疾病预防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水痘 流行趋势 圆形分布 季节趋势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6-0039-03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引起的一种常见的高度传染性疾病。水痘传染性很强,易感儿接触后90.00%会发病。水痘病情轻重差异甚大,轻者影响生活学习,重者会留下疤痕以及各种严重的并发症,成人患病往往较儿童病情严重。但水痘在我国尚未被列入法定传报的传染病,难以获知详细的流行病学资料,我们对嘉定区水痘疫情进行了分析,了解其发病特征和季节趋势,为水痘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5-2010年上海市嘉定区水痘疫情资料。

1.2 分析方法

应用圆形分布统计方法分析[1-2]。圆形分布平均角表示发病时间的集中方向,将发病时间换算成角度,再通过三角函数代换原理,则可求出发病的集中方向、离散程度及疾病流行的高峰期。

2 结果

2.1 嘉定区2005-2010年水痘疫情特征

嘉定区2005-2010年水痘总发病数为6 091例,年发病率最高在2008年,为109.29/10万(表1)。其中5~14岁的3 095(50.81%)人,为年龄段最高发病率;男女性别比为1.29 : 1(3 441/2 660);外来人口占36.55%;学生3 056(50.17%)人,幼托儿童1 059(17.39%)人,散居儿童622(10.21%)人。

2.2 嘉定区水痘疫情季节趋势

对2005-2010年嘉定区水痘发病数以时间为序列作发病水平曲线图,以初步分析水痘的发病高峰周期。1年中,嘉定区水痘发病水平呈现2个高峰期,分别在3-5月间与10-12月间。故而,本次分析以7月份为界,分别对2005-2010年嘉定区水痘疫情进行圆形分布分析(表2)。

表2可见,2005年1月-2010年12月这6年间,嘉定区水痘年发病水平均有双峰存在,第1峰的出现时间在3月18日-4月14日之间,反映角度离散度指标的r值介于0.56?0.64;第2峰在10月23日-11月8日之间,r值介于0.59?0.70(P

3 讨论

水痘是具有高度传染性的传染病,虽然非法定传染病,但其极易在学校和幼儿园引起局灶性爆发,影响学校和托幼机构的正常教学秩序及儿童的身体健康[3],本区年发病率最高达到109.29/10万,危害性大。从其三间分布来看,14岁以下儿童占63.22%,男女比例为1.29,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是水痘的高发人群,占到总发病数的77.77%,但同时不能忽视其中医务人员感染者也占到一定比例,提示做好个人防护的必要性。圆形分布结果显示,我区水痘疫情呈现2个高峰,第1峰的平均时间为4月3日;第2峰的平均时间为10月26日。在发病高峰期针对14岁以下儿童等重点人群开展水痘防控工作将有助于防控水痘的爆发和流行。

为做好水痘预防工作,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主动免疫工作 疫苗接种是疾病控制的最优选择,并且有研究证明国产和国外水痘疫苗的免疫效果没有差别[4-5]。应该在高峰来临前采用学龄前儿童常规接种和在学生中补种相结合的策略开展水痘疫苗的群体水平免疫。但水痘疫苗属自费疫苗,应利用各种渠道加强水痘疫苗宣传力度,让更多家长了解水痘疾病知识,提高接种水痘疫苗的积极性和水痘疫苗的接种率;②加强疫情监测 保证学校因病缺勤缺课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医疗机构信息通畅,及时发现患病儿童,立刻停课回家进行隔离观察或到医疗机构就诊;③加强对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和学校等单位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强化疫情报告意识和职责,建立完善的疫情报告制度和考核机制;④做好疫情管理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例隔离治疗,疫源地专业消毒、密切接触者应急接种和宣传教育等工作,严把复课关,医疗机构做好患病儿童复课认证。

参考文献

[1] 金丕焕. 医用统计方法[M]. 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3: 208-214.

[2] 耿贯一. 流行病学(上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 28-31.

[3] 陶黎纳, 胡家瑜, 张继光. 上海市2001-2002年水痘爆发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 2004, 16(1): 13-14.

[4] 吴寰宇, 张爱香, 任宏, 等. 上海市部分地区儿童水痘疫苗免疫后流行病学效果观察[J]. 上海预防医学, 2006, 18(9): 437-439.

季节性疾病预防范文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麻疹发病资料来源于温州市龙湾区2008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数据、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下载数据及实验室检测结果。人口数据来源于龙湾区公安分局。

1.2 检测方法

实验室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麻疹早期血清IgM抗体。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Excel 2000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麻疹病例情况

龙湾区2008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麻疹病例585例,排除62例,确诊和临床诊断病例523例,发病率为75.03/10万,无死亡病例;失访65例,其中排除病例失访4例,失访率为11.11%(65/585)。采血229例,采血率为39.14%(229/585);检出麻诊早期血清IgM抗体阳性138例,阳性率为60.26%(138/229);经血清学检验且排除者58例,排除率为25.33%(58/229);实验室确诊病例138例,临床诊断病例385例。

2.2 流行特征

2.2.1 人群分布

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33∶1。

年龄

2.2.2 时间分布 每月均有病例报告,季节性明显,高峰为3―5月。2007年11月开始,麻疹报告病例逐月增加,2008年1月起病例增加明显,至5月达到报告高峰(132例),共426例,占2008年麻疹病例的81.45%(426/523),之后报告病例逐月减少,10月后每月平均报告病例仅为2例。

2.2.3 地区分布

各镇(街道)均有病例报告,从构成比来看,永中街道、状元镇、瑶溪镇、蒲州街道病例较多,分别占28.30%、20.46%、11.85%、11.28%;从发病率来看,状元镇、瑶溪镇、永中街道的发病率均高于全区发病率(75.03/10万),分别为146.29/10万、123.18/10万、85.51/10万。

2.3 免疫史

462例随访麻疹病例中,无免疫史者占69.05%,其中

3 讨论

我区自2006年以来,麻疹流行强度逐年增强,发病模式为散发和爆发并存,以散发为主,偶尔出现爆发,这与其他地区报道一致。从年龄分布来看,国家免疫规划儿童仍是麻疹防制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占确诊病例数的74.38%。发病年龄呈现“双向移位”,即未到免疫起始月龄儿童(8个月)和大年龄组人群病例比例相对增加。未到接种年龄发病增加提示婴儿携带的母传抗体保护时间达不到8个月,现行的麻疹免疫程序难以控制初免前儿童的发病。15~39岁组病例占大年龄组人群病例数的93.33%,该组病例出生在疫苗免疫时代,成为易感人群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 未曾患过麻疹;② 未曾接种疫苗;③ 由于当时疫苗质量、冷链、规范操作等客观条件限制而免疫失败;④ 我国自1965年开始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以来,发病率明显下降,获得隐性感染的机会大大减少而继发性免疫失败;⑤ 被动免疫后抗体滴度逐渐减弱,以致达不到保护作用。40岁~组病例仅占病例总数的1.15%,这种年龄分布特点与罗小铭等[1]报道的在推行麻疹疫苗之前,麻疹病毒感染了95%~98%的

从免疫史情况来看,免疫空白人群大量存在,其中8月龄~6岁占52.04%,提示免疫规划重点人群的麻疹疫苗接种工作不够及时,存在漏种;有免疫接种史仍发病的占13.42%,提示有免疫失败存在。据有关文献报道,目前国内外生产的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一般在95%[2]。流动人口发病率是常住人口的2.38倍,这与流动人口流动频繁、居无定所、预防接种意识淡薄、预防接种知识匮乏、惧怕收费及有关部门宣传不足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麻疹临床诊断病例较多,进行血清学检验有利于提高确诊率,我区从2007年开始进行麻疹血清学检验,血清合格标本采集率一直比较低。2008年临床疹断病例占总病例的73.61%(385/523),血清合格标本采集率为39.14%(229/585),阳性检出率为60.26%,经血清学检验排除率为25.33%,提示385例临床诊断病例中可能有其他出疹性疾病混淆其中,进一步揭示了提高血清学检验率的必要性。

针对以上原因分析,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 进一步提高麻疹常规免疫接种率和及时率,开展初三、大一学生麻疹疫苗常规接种,建立和巩固人群免疫屏障。② 提高麻疹病例急性期血清采集率,及时进行血清学诊断,提高麻疹确诊率,以排除其他出疹性疾病,及时发现麻疹爆发的苗头[3]。③ 联合教育部门督促托幼机构、学校落实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并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④ 在育龄妇女中推广麻疹疫苗接种,提高新生儿母传抗体滴度,以降低婴儿麻疹发病率。⑤ 每隔数年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使漏种者得到补种,使初免失败者获得补免,使初免成功者得到加强免疫,以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减少麻疹患病的概率。⑥ 对新入伍战士进行麻疹疫苗接种,提高该年龄段人群麻疹免疫水平,控制成人麻疹发病。

(本文中麻疹血清IgM抗体由温州市龙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特此致谢)

4 参考文献

[1]罗小铭,张晋昕.全球麻疹消除的意义与发展现状[J].中国计划免疫,2008,14(1):119-121.

[2]王琴,郑寿贵,黄礼兰,等.金华市金东区2005年麻疹流行特征[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9):21-25.

季节性疾病预防范文第8篇

伤害是由于能量(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电离辐射等)突然或短暂地作用于人体,超过机体的耐受能力而导致的机体损伤。它是全球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与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并称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人们常认为意外事故是随机发生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近几十年来,随着对伤害认识的不断深化,伤害不再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意外事件,对伤害的防治研究逐渐被重视。以下是对黄浦区6个社区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伤害的情况分析。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由黄浦区6个社区医院填写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上报的751例伤害病例,按月核对后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信息员根据伤害报告卡的内容输入计算机,并通过计算机查错软件对已输入的报告卡逐一清洗。

2.统计方法

由Access软件导出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中伤害的信息,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统计分析。

结 果

1.伤害情况

(1)性别分布

在上报的751例伤害病人中男性299人占39.81%,女性452人占60.19%。

(2)年龄分布

社区中伤害事件的发生主要在中老年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349人占46.47%,而40岁以下青年人群的伤害病例普遍较少,各年龄组均少于 11%。见表1。表1 各年龄段发生伤害的人数(略)

(3) 职业分布

伤害发生的职业构成以离退休人员为主,占总数的61.12%,其次是商业、服务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占总数的9.72%和7.32%,军人为0。见表2。表2 不同职业发生伤害情况(略)

(4)户籍分布

受伤人员的户籍以本区人员为主,其次是外省市和本市外区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76.43%、12.52%和10.52%。见表3。表3 受伤人员的户籍构成(略)

2.伤害事件的基本情况

(1)季节分布

秋、夏、冬季为伤害发生的高峰,有 80%以上伤害病例都发生在这三个季节,分别为211人、205和189人,分别占总数的28.10%、27.30%和25.16%。见表4。表4 各季节发生伤害的人数构成(略)

(2)地点分布

在家中发生的伤害事件远多于其他地点,占总数的57.39%,其次为街道和公路以及居住的公共设施,分别占15.47%和11.31%。见表5。表5 伤害发生的主要地点(略)

(3)发生原因

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由跌倒、坠落导致的伤害列总数的第一位326人,占43.41%,其他原因构成比均不等。见表6。表6 发生伤害的原因(略)

(4)发生部位

伤害发生部位多数集中在手指、脚趾(30.23%)、下肢(24.90)、肩和上肢(15.71%)、胸部(12.25%),四者合计占总数的83.09%。见表7。表7 伤害发生的主要部位(略)

(5) 受伤的性质

从受伤性质来看,最常见的是浅表伤和骨折,分别占32.49%和30.49%,其次为脱位/扭伤/劳损,占13.85%。见表8。表8 受伤的性质分类(略)

3.伤害的程度 被调查伤害病例中,轻伤95.07%,中等伤害4.26%,重伤0.67%,急救无效死亡为0。见表9。表9 被调查病例受伤程度(略)

讨 论

伤害由于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消耗着大量卫生资源,给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伤害死亡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群期望寿命等都带来巨大损失。近几十年来,随着伤害防治的研究渐渐被重视起来,在各领域的努力下,伤害发生率已在慢慢减少。

1.伤害易发人群

调查中不难看出,伤害事件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伤害发生以离退休人员为主,占总数的61.12%,其次是商业、服务业人员占9.72%。这说明伤害的发生与年龄有一定关系,随着年龄增长,反应日渐迟钝,再加上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是导致伤害高发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此次调查主要针对社区,而长期住家的以中老年人居多,也可能是造成调查中年龄段偏高的原因。提示我们应加强对这部分人群的关心和照顾,同时必须加强对老年人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认知危险的能力,尽量消除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为他们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社区应当在做好健康教育的同时在环境改善上多创造条件,尽量避免伤害的发生。

2.伤害的基本情况

从调查中还可看出,伤害事件的发生有季节性变化,夏秋季为高发季节,这可能是因为气温较高,人们的活动时间延长加之身着的衣物减少,从而增加了伤害发生的可能性。由于资料来源于社区,在家中发生的伤害事件远远多于其他地点。除在家发生的伤害外,在街道、公路上发生的伤害也不容小觑,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还有待加强。此外,由于居住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小区安装了公共活动设施,在方便大家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发生在居住的公共设施的伤害事件也屡有发生,这就需要社区的配合,加强公共设施的安全检查,同时最好由专人负责监督使用,以减少伤害事件的发生。另可见,跌倒、坠落伤害占到了43.41%,而受伤部位多为手指、脚趾和下肢,伤害的性质主要为浅表伤和骨折,这就提示我们应加强宣传力度,提醒人们要特别重视这些极容易发生伤害事件的原因,并注意保护易受伤害身体部位,从而做到对伤害事件的一级预防。

3.伤害导致的疾病负担

被调查伤害病例中,伤势轻微,不需入院治疗的占95.07%,表明社区中的伤害事件大多发生于不经意间,且在生理上和经济上都对本人影响不是很大,这就使人们对其重视不足,直接导致了伤害事件的多发。另外从伤害严重程度的统计中可见,伤势较重,需要入院治疗的仅有5人,而714人表现轻微占95.07%,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伤害事件的后果认识不清,再一次提示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人们的安全意识。

综上所述,伤害事件并不是不可避免的,通过积极开展伤害的预防宣教,做好伤害的控制工作并呼吁整个社会加强对伤害防治的关注,伤害事故的发生定会一年年地减少,不仅保障了居民的健康也可以减轻社会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