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课程纲要

校本课程课程纲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校本课程课程纲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本课程课程纲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县域高中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和社区资源为基础,在尊重学生发展需求的前提下,由教师自主研发与实施的课程。它是学校落实课程赋权的一种行为,是体现学校办学目标、表达学校教育价值追求、提升学校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县域高中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力量。探索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管理和评价方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切入点。如何研发高中学段的校本课程?如何加强过程性管理?备课组和年级分权下各自承担什么职责?只有明晰课程管理的这一主线,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真实的校本行为,从而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一、校本课程研发

在分析学校发展情况、调研课程需求的基础上,学校针对教师课程能力制订有效的《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是研发校本课程的前提。校本课程形成过程是:依据学校的校本课程目标制订各领域的课程规划;各学科从教学实际来定位科目框架下的校本课程目标,从而选择有效的校本课程内容;通过校本课程教案的编写来保证校本课程规范执行,从而形成不同科目下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块。

(一)校本课程研发方式

目前校本课程研发方式主要有课程选用、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选用和改编是校本课程研发的最低层次,改编、整合和补充是依据学校需求选择性使用已有校本课程的过程。

有效拓展国家课程是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要形式,它是在学科框架下对基础型课程的有效拓展。研发校本课程必须基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通过拓宽课程范围为学生提供较多信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开发校本课程还必须基于教师能力制订可行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否则,不顾教师专业能力盲目开设课程,由此带来的过重教学负担会引发教师抵触心理,这将打乱日常教学秩序和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它会将校本课程实施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研发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类。

1.国家课程的延伸

国家课程的延伸是指在全面领会国家课程纲要、课程目标和教材要求基础上,改编、新编和拓编国家规定课程,挖掘课程的文化内涵,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拓展学科。它的特点是采取学科分层教学,实施学科联动,统整学习内容,革新并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增加选择性空间。这类课程是基于时代性、发展性和生活性的特点,选择最新的事件或政治、经济、科学和技术发展成就作为校本课程的主体内容。它解决了学科内容单一的问题,使课程走近学生生活。

2.个别化拓宽

为体现学校文化,发挥不同学科的特点,在不耗费教师过多时间也不影响学生常规学习的前提下,为少数学有特长的学生开设超越《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如奥数、竞赛辅导活动和各种创新设计等。这类课程是校本课程目标之外的课程,如果随意增加这类课程的课时数量,将会把学校教育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的主要形式是基于国家课程的有效拓展和创生性整合,校本课程的实施就必须依据国家课程的质量要求,并沿国家课程呈现的顺序来开发。因此,开发校本课程必须顾及学生的认知、技能与情感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发展兴趣和需求,从而使校本课程从研发到实施都能遵循国家课程的规范运作和质量要求。这应是目前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线。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推动教师将经验性知识自觉上升到课程意识,县域高中从而推动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校本课程研发模式

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上而下”的演绎模式,其基本过程为:确立学校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一进行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一领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形成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模式,其基本过程为:围绕本学科《课程标准》,教研组研制校本课程科目规划备课组基于科目规划研发《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议形成年级校本课程内容和规划课表备课组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年级进行过程性管理并组织学业评价。

校本课程研发管理的思路是:校内外专业力量学校课程委员会《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具体来讲: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学科框架下的校本课程规划年级以领域和学科管理审议《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备课组制定《校本课程纲要》并撰写校本课程教案。

年级负责校本课程的研发、实施和评价工作,即:年级备课组教师个体或团队《校本课程纲要》和教案。

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可分为三类:教师个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机构合作。现阶段主要倡导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专家联合开发这两种主体类型。基于上述管理框架,教师依据自身专业特长和发展兴趣,组建校本课程研发和实践联合体,承担备课组的校本课程任务,研读校本课程学科目标,撰写《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备课组进行合作性研究。形成一致认识后,备课组将《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年级进行审批。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审定并给出指导意见,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向学校课程委员会提交校本课程纲要和校本课程教案,待审议批复后编入《校本课程选修》中。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包括该模块开设的课时量、内容、评价方式、执教教师、上课地点和课程形式,这是保障校本课程实现选课走班的前提。

二、校本课程管理

为保障校本课程有效研发和规范运作,学校必须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其顺利运行。相关的管理制度有:校本课程审议制度、校本课程教学管理条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培训制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和评价方案等。承担不同管理职能的处室和年级只有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实践校本课程目标。

教务处是校本课程管理的行政机构,对“学校校本课程专业委员会”负责。教务处主要职责是严格执行《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检查年级实施情况,协同年级对课程、教师和教学成效进行评价。组织协调各教研组与年级组之间的关系,从而落实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年级、备课组、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与学生的职责如下。

(一)年级的职责

年级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订学年及学期校本课程教学进度计划、校本课程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和学生的校本课程选修管理等各项工作。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指导备课组以国家课程计划为校本课程研发主线,形成学期或学年的校本课程表。

第二,指导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在开学第一周发给学生,便于做好选课登记。

第三,年级对各学科预定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统排,依据各学科的资源状况、任课教师情况、学生选修的数量,对不同校本课程模块教学的实施,选择不同数额的班级作为选课走班的管理单元。同一年级某一学科校本课程时间安排必须相对集中,具体时间由各年级自行安排。

第四,年级对教师开展的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给予指导,联系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保证课程合力的有效形成。一门规范的校本课程必须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实施教案、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校本课程阶段性教学评价表、校本课程学分评价表和校本课程绩效评定等七种管理材料。

第五,调研学生选修校本课程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以便教师不断调整教学需求,同时为学校课程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备课组的职责

备课组是组织教师开发和申报校本课程的管理组织,是落实《学科校本课程规划》的具体单位。它的职责包括:制订校本课程目标,选编校本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时数等。它的职责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每学期开始,组织教师学习《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研究《学科课程标准》,依据国家课程的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发展基础制订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第二,邀请学科教研组和资深教师审议校本课程规划,分析讨论,确立校本课程主题单元。

第三,依据校本课程主题单元的要求,尊重备课组内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对任务进行分解,确立校本课程教学单元的主备和从备教师,并组织教师向年级申报校本课程。

第四,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介绍》,进行选课指导后形成《学科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

第五,备课组依据年级校本课程课表,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包括选修管理、学习量统计和学分认定。

第六,组织教师反思性研究本学期校本课程研发和实施的成效,向学校提交研究报告。组织教师参加阶段性的校本课程成果评比。

第七,每学月组织教师核对并填写《校本课程评价量规表》,统计校本课程研发工作量和实施工作量,并对校本课程实施绩效进行评定。

(三)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的职责

教师与具有相同发展意愿的同伴组成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是教师互助型组织的有效方式。他们是研发并执行校本课程的承担者,主要担负以下任务。

第一,依据《学校校本课程方案》和备课组内校本课程主题单元计划,承担校本课程不同模块的研发和教学实施任务。

第二,完成《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和相关教案的编写工作。

第三,待年级审批通过后,进一步丰富并规范研制《校本课程单元教学实施纲要》,撰写校本课程教案,编印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组织学生选课走班,通过实施《校本课程选修登记》,对选修学习过程进行规范记录。

第四,指导任教班级的学生对本学科拓展性的校本课程进行选择,对任教班级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并以班级为单位,组建选课后的学习管理小组。为加强学生对选修学习过程的自主管理,教师要制作选课花名册,汇总后报年级组,形成年级总的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以便于选修管理。

第五,加强对校本课程选修过程的管理,包括记录学习量、评价学习态度和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它主要有书面和实践活动等形式。

第六,参与年级校本课程阶段性的教学评价,完成校本课程学业评价。

(四)学生的职责

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填写选课志愿,确定学年或者学期内校本课程的选修表。校本课程每一选修模块结束后该教学班解体,学生自动进入下一模块选修的管理过程。

校本课程课程纲要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普教育;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特色社团

面对国家基础教育领域中学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探求学校科普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课题。我们将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分为两大系列,即“学科教育系列”和“创新教育系列”,在“创新教育系列”中主要以“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育人功能的课程体系。本文依据课程构成的四大要素,结合本校实施科普教育的实践,就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开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以期能对学校创新教育发挥指导性作用。

一、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目标

(一)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的首要目标就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概念和科学精神四个方面。学校通过科普宣传、科技讲座、科普培训、科普实践等途径构建科普教育基础环境,在全校营造科普教育氛围,让科普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从而推动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阶段虽然不可能培养出科学家,但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对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多向性、求异性等的有效提升,学校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科技实践活动,科技项目研究等特色活动课程强化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高。

(三)建构“教、学、做”一体化的创新教育模式。课程目标必须在实现教育主体发展的同时完善学校创新教育模式,我们认为,只有“教、学、做”相统一才符合认知发展规律,才能具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功能。学校通过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实践基地、创客空间、网络信息平台等教育资源,形成做中教、教中学、做中学、学中教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创新教育模式。

二、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结构

我们依据学校和地方实际,根据课程论,综合考虑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特征的基础上确定我校“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结构”(如下图)。

以上课程结构图中,依据各层次教育目标设置6门特色课程,三类不同层次的课程采取递进式的逻辑化顺序,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

三、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纲要

我们将“课程纲要”分为“一般项目”和“具体方案”两个部分来论述。

(一)关于“一般项目”。“一般项目”就是简要说明开课的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授课对象等。在此不一一展开阐述,仅就“教学材料”作两点说明,其一,教学材料主要指教学所依据或选择的教材,即校本教材。现阶段校本教材的来源主要有自行开发的校本教材,或者从现成的科普读物、教育书籍中选择的教材,或者通过摘编、改编的教材。其二,随着课程设置的不同所使用的校本教材不同,如我校的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就是根据课程结构中的三类课程选择和采用由三个板块构建的系列化的校本教材。

(二)关于“具体方案”。“具体方案”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其中“课程目标”有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如前所述的课程目标即为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的整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即为课程实施的具体目标,一般采用国家课程目标设置标准,即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内容”是对教学内容的概括与提炼,并以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而成的教学实施计划文本。以我校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纲要为例,课程内容包括三大板块,以表格形式简述如下:

另外,“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将择专章予以论述,本文不再赘述。

校本课程课程纲要范文第3篇

课程方案评价,要整合外部审议和内部自我评价

课程方案是一种课程规划和设计文本。就校本课程而言,它包括学校研制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和教师撰写的《课程纲要》。前者由地方课程委员会审议,后者由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虽然校本课程审议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课程方案的质量,但由于校本课程是基于本校教育哲学、学生需要以及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单靠外部评价难免有所缺失,而内部评估者比外部评估者更熟悉评价对象的背景,也更容易收集到评价所需信息并对问题进行诊断与解决,因此由学校、教师自身对课程方案开展的内部自我评价更具有发展性评价的功能。《校本课程规划方案》重在考察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学校教育哲学的适切度;总目标与学生兴趣、发展需求的一致性程度;总目标与学校可获取的课程资源的协调程度;课程结构和门类设置的合理性,等等。《课程纲要》的评价主要涉及教师是否具备开设这门课的意愿、知识和能力;课程目标与总目标是否一致;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课程目标阐述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是否选择了合适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是否合理;课程的实施策略是否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方法是否合理可行,等等。如*省锡山高级中学设计了一份《课程纲要》的审议与自评参照表(见表1),可以供大家参考。

实施过程评价,教师与学生是当然的评价主体

如果说方案评价是一种静态的原型评价,那么实施过程评价就是一种跟踪式的动态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发现在实施方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校本课程的后续开发提供信息与建议。它评估的是课程的实际使用效果,而教师和学生是最直接的参与者、感受者,是当然的评价主体。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评价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问题:课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优点或缺点,是否需要修改和完善课程设计;课程的实际使用是否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课程是否可后续发展,等等。教师的评价可以通过反思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由学校课程委员会等部门设计相关问卷或其他评价工具组织教师参与评价,由教师提供必要的评价信息。学生的评价则可包含:是否喜欢该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课程实施的哪些环节需要改进,等等。评价方法可以是由学生针对上述问题开展自评,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访谈、座谈或问卷调查等。要注意的是,设计学生评价工具时用语的可接受性和可理解度,如调查课程实施中哪些环节需要改进时,转化到问卷上可表述为你认为这门课怎样上更好?实施过程的评价要体现其过程性、动态性,要注意收集过程中的评价信息。

学业成就评价,要突出过程评价与差异评价

校本课程课程纲要范文第4篇

一、现状思考

作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的课程类型,校本课程是由传统的具有校本选修性质的兴趣小组活动实践基础上发展而来,旨在弥补国家课程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方面的不足。但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概念模糊,自我束缚手脚

现在有相当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是模糊的,因此导致了诸多实践误区:有的学校把校本课程与必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混为一谈,混淆了两类课程的开发思维,有的学校在认识上窄化了校本课程建设内涵,把校本课程建设简单化地理解为编写校本教材。听说过这样一段反映校本课程建设的对话:一位教导主任对上级提出的“每校至少开设五门校本课程”的指标要求百思不得其解,非常苦恼地与同行交流:“我校想尽办法编排课程表,每个年级都设了五门校本课,但实际运行起来显得很是忙乱,大有国家课程被挤掉的趋向。我们认为上级安排那么多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根本不合乎实际,因为每周的总课时量已经限定,如果校本课程太多,课程表根本没有办法编排。”热心的同行则教给他一个可行的办法:“可以每个班开设一门,你们学校五个年级五年班,正好开齐五门。这样不就达到上级开设校本课程的规定要求了吗!”经此点拨,这位教导主任的思路“顿觉豁然开朗”。其实,这段对话反映的却是目前许多学校对校本课程的模糊理解,以及在实践操作方面“想当然”。试想如果上级要求学校至少开设10门以上校本课程,那么真不敢想象一些学校会做怎样的安排。究其原因,关键还是对校本课程的性质认识得不到位。

(二)操作失范,缺失生本意识

校本课程本有开发建设程序可循,但有的学校认为程序繁琐,随意进行简化,原本是严肃的教育课程,实施起来却是“率性而为”。最典型的误区有三个:一是省略了对学生学习需求和意愿的调查分析、科学评估这一重要环节。绝大多数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中还是仅仅着眼于区域资源、校本资源,更多的是基于教师视角,以及教师自身优势。一些学校由于缺乏学生主体立场,几乎所有的校本课程开发建设过程没有发现有学生参与。第二个误区是所有校本课程一律规定为学生“全员必修”,而忽略了校本课程“选修”特质。因此,某些校本课程的实施,对那些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加重了课业负担,更谈不上什么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第三个误区是将重点放在了文本开发上,可谓重文本、轻实施,似乎校本课程建设就是开发几门校本教材,每到一所学校,首先见到的是门类丰富、设计精美的校本教材,但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情况却与教材不配套、不一致,这足以说明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尚未没有高质量地跟进,教学环节“瘸腿”,表现出松散的特征,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内容探讨创建相关的教学模式。

二、初步实践

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走过一些弯路。面对实践困惑尤其是日益显露的问题和矛盾,我们对校本课程建设现状进行了深入反思,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实践“蜕变”之路。

(一)调研学情,选课走班

校本课程与国家规定必修类学科课程的最大区别:学生“全体必修”学科课程,但可以根据各自兴趣意愿自主选修校本课程。也就是说,每门校本课程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学习。其本质与传统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一致的,只不过校本课程已由原来的课外活动上升到课程地位,比传统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更加规范化,是以前课外活动的“课程化”。因此,做好学情调研,给学生自主选课权利,是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校本课程的内在规定。

在上述理念指导下,我校首先组建了由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各班学习委员组成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在集思广益、深入研究确定区域内优势教育资源、校本化教师资源之后,学校通过问卷为主、座谈为辅的方式,以学期为周期,对学生的课程需求进行调研,初步确定学期校本课程选题,并印发给各班级学生,让在家长参谋下结合各自兴趣爱好,按照第一、二志愿,自主预选两门校本课程。上述工作一般是在开学后第一周内通过填报选课表方式完成。学校对各班级学生的反馈信息汇总后,正式确定学年度校本课程开发门类和任科教师,学校尝试编制形成《学期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学期内校本课程开发门类一般是按选课学生数量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全校学生对某门校本课程的选课数(第一志愿)达到15人以上,我们就将这门校本课程正式规划进来。以201O/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为例,我校共开发习性养成类(《习惯养成启迪》、《建康教育》)、艺术类(《写字(铅笔字)》、《纸工》、《走近泥塑》、《钢笔字》、《毛笔字》、什字绣》、《合唱》)、体育类(《摇旗橄榄球》、《田径竞技》、《篮球运动》)、科技类(《走近科学》、《与昆虫交朋友》)、学科拓展类(《成语故事趣味谈》、《英语读写俱乐部》、《陕乐学数学》、《语文大阅读》、《简单程序设计》)等五类19门校本课程。学校将每周二下午最后一节课统一设置为校本课程,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可根据自己申报的校本课程到相应教室或场地去学习。

校本课程课程纲要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本教程开发 校本教材 校本资源

苏州幼儿师范学校第一次校本教程的开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是随着幼师院校的筹建应运而生的。当时学前教育专业百废待兴,应用教材无处可觅,教师们只能自己动手编写。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是幼教前辈们为了幼师专业能在江南生根开花所做的早期探索,更是我校校本教程开发的雏形。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深入,近几年来,《书法》、《手工艺制作》、《数学》、《大学语文》、《儿童文学》等适合当前学前教育的幼教专业校本教材在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辛勤努力下,如雨后春笋般孕育而生,已经分别由古吴轩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相继出版,我们惊喜地看到,这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更贴近幼师师生的实际需要,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预示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逐渐步入正规。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告诉我们,它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是一个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等多群体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的动态过程。要把握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个系统、科学、规范的过程,首先必须了解课程开发理论,掌握课程开发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当前,由于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我们在校本教程开发的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一些思想误区。为了使我校校本教程开发日趋完善,日臻成熟,笔者结合学校实际,对我校校本教程的开发做了几点辩证思考。

一、校本教程的开发能否等同于校本教材的编写

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展开的由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这涉及到前期的有关课程需求的调研、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结构、中期的编制课程纲要、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后期的实施与评价等方面。在这一系列的步骤中,要认清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教材编写的关系。一种普遍的误解是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编写校本课程教材等同起来。事实上,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一种呈现形式,但并不是课程的全部。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校本教材的编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是“一窝蜂”式的简单流程。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引导教师不仅要考虑自身的条件和特点,还要考虑学校的要求、学生的实际,做到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国家课程的有机统一。第二,要处理好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纲要的关系。在开发校本课程之前学校应当先行编制《学校校本课程纲要》或相应指导性规范性方案,要提纲挈领地阐明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目的、实施步骤、评价依据等方面,这是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操作指南,更是开展课程建设的依据和标准。事实中,我们往往会跳跃式的发展,直接进入教材的编写,甚至前期的调研也省略了,直接由领导决定编写什么,由谁编写。第三,要处理好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管理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组织机构包括领导组、指导组,其主要职责就是要规范课程设计、试验、评价。任何教材的编写总是相对滞后的,要走出谁编写谁教学的误区。事实上,任何一本校本教材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质疑、添删和反思,我们需要其他教师的意见,同时在思想上要打破那是几个骨干教师的工作,这是体现集体智慧和精神的工作。

二、校本教程的开发能否等同于学科类、专业类的课程开发

目前我校的校本教程开发,学科类和专业类的课程开发都纳入了校领导的视野中,如学科类方面的《数学》、《儿童文学》,专业类方面《健美操》、《婴幼儿营养与疾病》等,但活动类、人文类、生活类、德育类的课程开发尚未启动。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不一样,它不是主要向学生传授某方面的系统知识,进行纯知识的教育,而是注重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进行主题式、综合性、探究型的学习,促进学生个性的弘扬和全面的发展。决不能把校本课程作为某些领域、某些学科、某些专业的知识传授课。

校本课程开发要突出一个“本”字,即学校的特色:教学特色,管理特色,育人特色等。学校的特色源于长期的积累,晓庄师范有艰苦创业的传统,南开中学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传统,这些传统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代的学子们艰苦创业奋发有为。做为有三十年办学经验的苏州幼师,我们也要思考和提升自己的校园精神。作为师范学校的校本课程要突出“人文性”和“师范性”。师范教育的本质是让每学生都能全面发展,特别要改善学生的生活品质,充实她们生活与人生,我们的学生学了化学,却不知“人体”化学、“衣食”化学、“农业”化学等“生活化学”;学了生物学,却不知生活环境中的“花鸟虫鱼生物学”。笔者认为师范教育更应建构整合人文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生活课程”或“人文课程”的校本开发。如可以配合我校育婴师和营养师的相关科目的开设,开发设计幼儿食谱烹饪或点心制作等活动类课程,再如针对幼管专业的特点和定位,配套开发婴幼儿护理的音像和图片资料。人文性校本课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视人格完善为终极目的,培养人的全面适应能力,创造能力以及高度责任感与健全的人格。我们的教育对象是青春期萌动的女孩,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我们有必要研究和开设相关的课程。如可以开发《女性学概述》此类人文类课程,其中可以涵盖青春期教育知识的普及,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杰出女性的事迹,可以让女生学习优雅的仪态举止,学会自我保护的法律和日常知识。每个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实施都不是一个生活问题的终结,而是生活的一个新的开始,以一种完全开放的态势最大限度地与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外生活接轨。

三、校本教程的资源开发能否等同于学校资源的开发

校本课程课程纲要范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推进我区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程结构,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进一步调动学校自主开发课程和自主管理课程的积极性,逐步形成适应地方、学校和学生特殊需要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二、校本课程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1、目标:

(1)确保执行国家课程,在维护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严肃性的前提下,通过独立地或合作开发校本课程,体现办学特色;

(2)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

(3)从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协调学校各类课程的关系,优化学校课程的结构,提高学校课程的适应性;

(4)组织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利用学校课程资源;

(5)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参与课程的决策,享有必要的课程管理权利。

2、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必须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一切从他们的健康发展出发;

(2)保证学校各类课程的比例均衡,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作用;

(3)校本课程的教学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尽可能地采用合作、参与、探究和体验等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4)在鼓励教师及有关人员创造性地开发课程的同时,加强教学和教材的规范管理;

(5)学校及相关人员要形成课程权力分享、责任分担的观念,明确各自的角色地位和相应职责;

(6)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重视实验基地建设,注意发挥家长和社区资源的作用;

(7)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双向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学校自主形成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必须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同意。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一)校本课程的实施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要确立“针对校本,面向课程,凸显个性,重在开发”的策略。

“针对校本”,就要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针对缺陷,发挥优势,挖掘资源,组织人员,在学校中开发校本课程。

“面向课程”,就要认真做好涉及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验和课程评价五个部分工作,加强三个环节的研究,即确定开设的科目;形成校本课程的指向;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计划。

“凸显个性”,就要在课程开发时,把张扬学生个性,体现老师个性和强化课程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重在开发”,就要切实掌握好“六个把握”。

——把握一种模式。即采用菜单式开发模式,这样易于实施,有助于校本课程、师本课程走向生本课程。

——把握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巩固和强化现有的课程,通过将学校已开展的活动课与选修课,课题研究项目,经常性、有目的的举行各种活动,课堂教学改革尝试,开发的特色项目等内容规范化、系列化、目标化,随之开发出校本课程;另一条途径是有计划、有重点地创生新课程。

——把握四个环节。第一,是调查分析,学校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学校有哪些资源?教师能做什么?学生需要什么?等等;第二,是规划,通过规划确定行动目标,选好开发人员、制定操作方案、编好课程纲要;第三,是实施,关键是成立一支志愿军,通过团队协作、小组作战等方式得以落实;第四,是评价和改进,通过分析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性、可操作性和利弊,加以改进。

——把握四条思路。注重推“陈”出新,借鉴出新,改造出新,发展出新,努力推进选修活动课程化;校园活动目标化;隐性课程显性化;实践研究系列化。

——把握五个理理念。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教师主体的开发程式;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民主公平的教育观念;个性化的价值追求。

——把握五条原则。继承与创新并重原则;求稳与思变并举原则;师生主体性原则;动态生成性原则;过程发展性原则。

(二)校本课程的管理

1、建立良好的课程决策和课程研究的两个界面组织。第一个组织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家长社区代表组成,其职责是确立目标、建立制度、落实教师、安排课时、确定场地、强化社会、沟通协调和实施评价;第二个组织根据选定基础上的课题,由同学科或不同学科教师组成,其职责是制订方案、明确分工、相互研讨、合作教学、编写教材、评估学生等。其中,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必须明确学校教育哲学,支持校本课程开发的各方面的需要。

2、规范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通常情况下,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为:确定课程目标——确定课程框架——编写课程纲要——编制教学方案——开发评估工具。

3、加强教师的培训。各校应采取有力的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培训,增强教师开设校本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行动研究的习惯,树立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4、各学校既要各具特色,扬己所长,又要通力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四、校本课程的评价

1、评价原则

根据校本课程自身特点和中小学学生身心的特点,评价中应遵循“追求结果,更重过程”和“着眼发展,注意激励”的原则。树立评价时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观念。慎用横向比较的传统评价方法,提倡用发展的眼光,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处在不同水平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自强不息。

2、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按不同类型的课题而定。一般要抓住三个要点:

①学生态度评价:表现在其认真参加每次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能否与同学合作等等。这方面的评价是对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全过程进行体验评价的,建议采用档案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发展。

②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是对学生是否乐于帮助同学,主动和同学配合、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对班级和小组的学习做出积极的贡献等进行评价。

③学生能力评价: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其他能力应给予恰当的评价。特别是在活动过程的探索创新精神,如质疑,大胆的设想、独特的建议等等应予充分的肯定。

3、评价手段

校本课程的评价手段灵活多样,要对“档案袋评定”、“协商研讨式评定”等评价方法进行有益尝试,但应立足学生参与。评价采用等第制或学分制,实行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有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评比等等,在实践中要及时总结这方面做法和经验。

五、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

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应充分体现校本课程的特征和校本课程的目标,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提供基本教学材料。

1、校本课程教材必须与各学科知识点相结合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实践中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校本课程教材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各学科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可能的情况下,校本课程教材和某些学科教材综合使用。

2、注意联系实际的问题。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应大多是适合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某个问题或小专题,这些小问题或小专题可以是人文类的,也可以是科技类的,既可源自社会领域,也可源自自然领域和人自身领域,既可以是单科性的,也可以是跨学科式的,既可偏重于学术性、理解性、思辩性,也可以偏重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但这一切问题不同于学科教学中的学业问题。

3、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并不是预先规定好的,标准统一的

东西,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考虑已有资源、

条件而确定的,同时校本课程教材的问题大多是开放性的,

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带有不确定性,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与结

果往往是多元的,有的甚至是不可预见或模糊不清的。某些

校本课程课程纲要范文第7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以人为本;动态生成

所谓“校本课程”就是指学校根据教学目标所需而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后,并在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而《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从其学科特点看更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优势。本校所属区域为著名的湘湖风景区域范围,有着丰富的人物古迹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开展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的主要依托资源和寻求开发的主要依据。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明确理念,形成开发意识

理念的确立有助于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凝聚教育合力,形成学校特色。学校在达到国家对于学校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到本校独特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而确立的总的发展方向。没有明确的教育哲学观、办学宗旨与教育目标的学校是不可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此研究旨在通过课程开发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使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2.群体参与,凝聚开发合力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更多地表现为教师,教师应勇敢地承担起课程开发的重任。学校给予教师课程开发的自和自由度,即放手让教师去做、去选择,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同时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广泛参与,只有群体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才能步入一个更高境界。本研究对课程开发内容进行了探讨,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并征求了学校、社区和部分家长的意见,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3.需求分析,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原则。在校本课程开发前首先必须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有利于“因材开发”,也会使校本课程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所以,在开展研究前,我们对七年级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古迹历史知之甚少,但同时大部分学生对了解本地的地理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一方面为学生对家乡的关心了解甚少而感到痛心,另一方面又感到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不能不说也是我们课程开发的契机。

4.寻求资源,动态生成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所以学校在选择校本课程资源时,应因地制宜(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经济条件)、因校制宜(学校的传统与优势)、因人制宜(学生的爱好、家长的希望),要充分考虑学校的资源条件,以决定开发的程度。校本课程绝不是在事先拟好的图表中填充相应的案例,而是在开发的过程中不断涌现资源,灵性迸发,也就是说可能是随时发现、随时选择、随时使用的一个动态生成的学习历程。只有坚持“动态生成”的观点,才会使我们不断地发现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才会不断地调整我们的开发进度,不断地把握良好的教育契机,不断地提供鲜活的育人素材,更适合于《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

1.发动教师、学生和家长,探寻当地的自然资源,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概况,树立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责任感。本校地处石岩地块,学区有湖山、金西、赵家墩、老屋、路平、华汇、史家桥、沿山、湖东、前章等十个行政村,人口众多,山川广布,文物古迹颇多,境内存有明朝永乐年间任南京吏部尚书等职的魏骥墓遗址;明朝兵部尚书严嵩的干儿子黄祝等集资建造的“甲科齐美”石牌坊和明代嘉靖年间黄九皋所建的五孔平行石板桥,这些均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初建于宋代的先照寺、初建于明嘉靖十年的一览亭,有史家桥贺知章的出生地(此地现更名为知章村),还有古湘湖的遗迹等。风景名胜也不少:有览亭眺远、先照晨曦、古桥夕照等石岩八景,在湘湖风景旅游区的开发中,石岩秋望将成为一大景区。还有当地的土特产(有茶叶、蜜梨、杨梅等),我们都进行了实地考察。

2.探古访今,开发当地的人文资源,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弘扬传统文化,查找资料、调查访问,探寻石岩的历史沿革、本校的变迁、黄闻等姓氏的家族渊源、村文化建设、本地的民间故事、历史人物(贺知章、魏骥、黄九皋)等。现今的名人也不少,我们去采访了亚太集团董事长黄连兴、知名人士黄枢等,他们的成长经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调查研究,探讨当地的经济发展,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家乡的建设献计献策。近几年,石岩工业有了长足发展,现今企业众多,其中浙江省亚太机电集团公司最为突出,被评为浙江省“五个一”高科技重点骨干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其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探究。本地农业发展已形成“城郊型、规模型、效益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先后注册“湘湖”牌茶叶、“湖山”牌蜜梨和“览亭”牌花木等商标,我们可以对湖山苗木经济的发展进行探讨。

4.学会生活、实践生活、融入生活,结合学科特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热爱生活。运用所学地图知识,小组合作绘制所在自然村的社区图,最后汇制成石岩区块的区划图;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收集农家菜制作方法,最后汇制成农家菜谱,推出每周一菜,实践生活;调查所居住地的人口状况、居住状况、环境状况,最后汇编成本地的生存环境报告;环保从我入手,绿化环境,培植苗木,获取经验;依靠本地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开发旅游资源,自主策划旅游路线,推出石岩一日游、二日游等。

5.根据师生共同努力的成果,并根据学科特点和课程的编排,结合学校和区域的实际,根据自然、人文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确定了以“话说蜀山”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纲要,大致分为十二讲,安排每月一讲(根据实际需求和动态生成的原则可适时添加或删并)。

第一讲:蜀山概述(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地形气候、河流道路)

第二讲:校园变迁看蜀山变化

第三讲:知章故里和知章村

第四讲:“甲科济美”和29位举人

第五讲:魏骥墓址和湖山村

第六讲:先照寺和一览亭

第七讲:古桥风韵(思家桥、黄家大桥等)

第八讲:亚太集团和当地企业

第九讲:苗木经济和农土特产(茶叶、蜜梨、杨梅等)

第十讲:石岩八景与湘湖旧景(览亭眺远、先照晨曦、古桥夕照等)

第十一讲:寻访我们的校友

第十二讲:我是家乡小主人

根据每月确定的课程纲要主题,采用教师引领、学生探究,展示交流,动态生成课程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体会与反思

1.引领开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课程开发使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介入课程开发及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不断的思考与学习,发挥了自身的工作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迫使自己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不断更新,专业的自主意识得以强化,能力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

2.合作探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课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互助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各合作小组对每一个主题探究活动都进行了分工,并且每个主题组员的分工都不同,促进了学生能力平衡发展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当然动手能力也提高了。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访问、材料分析、展示交流,提高了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如不少学生对家乡建设、旅游开发等提出很多创新性建议。

3.辐射效应,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通过学生的调查访问,使村民们也开始关注历史古迹的保护、周边环境的治理等问题。一些行政村已开始着手对本地的文物古迹进行研究,采取修缮保护措施。如知章村专门请专家对知章故地和“甲科济美”牌坊进行了研究和保护,一些自然村也加强了对周边的环境的治理,加大对一些污染企业的监督力度。

4.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根据课程特点和当地资源情况,不宜求快求大求全,应根据实际情况,寻求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最佳切入点,不能盲目跟从。特别是农村学校,时间、精力、财力都是很有限的,要考虑学生实际,只要找到了切入点,哪怕只有一个点,也是好的。学生应循序渐进,逐步积累,动态生成,最终形成一定的体系。

5.需要学校和领导的大力扶持,家长和社区的大力配合。首先领导必须重视。然后给予教师一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提供可用的教育资源方面的信息,以及课程理论与技术方面的指导等。适时的鼓励与奖励会极大调动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教师和学校要尽最大可能与家长、社区进行沟通,以期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才能使校本课程在师生的实践活动中动态生成。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复杂持久的工程,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更多的校本课程资源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利用,这是一个不断实践、创新、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2.《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3.《初中历史与社会培训资料》 浙江教育厅教研室编(2003年)

4.《萧山区初中乡土教材》萧山教研室编(2001年)

5.《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萧山古迹钩沉》李维松主编(2004年4月)

校本课程课程纲要范文第8篇

一、 校本课程的体系框架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我们余姚中学创建于1935年,办学历史悠久。建校初学校就倡导求真务实的“实获”精神,将“平民化”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之一。后来,提出“自治治事、自育育人”的办学方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确立了“唤起良知,追求卓越”的教育思想,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个性。近些年来,在传承优秀办学文化的基础上,学校与时俱进地提出“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教育理念和“本色做人,卓越做事”的育人目标。围绕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高质量开设的同时,着力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从而拓展学生的教育空间,促进学生的卓越发展。

目前,我校校本课程主要分为科技知识、人文知识、学科竞赛、社团活动、主题德育五大类。

(一) 科技知识类

课程目标:不以加深学生的科技知识为目标,而是在拓宽学生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认识,对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开设课程:数学建模、数学与思维、数论初步、数学发展史、趣味化学、环境保护、旅游地理、高中小发明、当代物理发展概况、生物技术与人类、数字电路、环保化学、金融知识、计算机应用程序编制、网页制作、车船航模制作、无线电测向、航模制作、天文观测、植物栽培、生物标本制作等。

(二) 人文知识类

课程目标:以当代文化发展、社会文化热点、学生文化需要和教师文化关注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旨在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展人文视野、提高人文修养。

开设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经典原著选读、中外文学名著导读、新诗欣赏、新武侠小说赏析、聊斋精讲、历史文献选读、小小说欣赏和创作、影视文学欣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内外时事热点问题研究、美学初步、论辩与思维、趣味逻辑、英美文化、英语口语·走遍美国、英国文学原著选读、中学生礼仪等。

(三) 学科竞赛类

课程目标:满足部分以理科见长的智优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攻坚克难的科学精神,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开设课程:以学科竞赛小组为教学组织形式,对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拓宽与加深,增加与大学衔接的相关内容,即选修部分大学课程,这类课程主要面向理科创新教育实验班学生,也允许学有余力的普通班学生选修。

(四) 社团活动类

课程目标:这是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形成的、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的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卓越发展。

开设课程:以河姆渡文学社、佰草堂、大嘴俱乐部、街舞社、、书画社、模拟联合国、音乐社、星空话剧社、篮球社、排球社、羽毛球社、乒乓球社、网球社、数码联盟、影评社、动漫社、爱心环保社、历史社、猎人社、心育社、棋艺俱乐部等二十个学生社团为单位开设相应课程。

(五) 主题德育类

课程目标:在总结德育工作经验、整合传统德育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学校德育课程化,形成与学科德育相互支撑的主题式、系列化德育课程,逐步构筑学校、年级和班级三个层次的系列主题德育课程,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德育工作的育人效果。

开设课程:开设“节四大主题周”活动课程,“节”包括礼仪节、科技节、沉思节、艺术节、爱心节、读书节、体育节、实践节,“四大主题周”包括学法指导周、口才与交际周、团队合作周、社团活动周。

二、 校本课程的管理措施

校本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社区等诸方联动,需要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诸管理要素并举。我校的校本课程管理主要采取了成立管理机构、规范开发流程、建立保障机制等三个方面的措施。

(一) 成立管理机构

为进一步贯彻“精雕细刻抓教学”的管理思想,构建“学术引领、专家治校”的管理机制,促进我校教学工作的高位发展,学校成立教学研究所,下设六大研究中心:学科竞赛研究中心、自主招生研究中心、教学质量评价研究中心、高考研究中心、创新实验班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校本课程建设研究中心等。其中,校本课程建设研究中心的主要职责:一是结合学校发展新要求,制订和完善《余姚中学校本课程建设和开发方案》;二是认真做好校本课程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工作;三是做好校本课程实施经验或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该研究中心下设课程发展专家小组、课程实施管理小组、课程评价小组。

(二) 规范开发流程

我校的课程开发管理主要分为课程设计、课程选择、课程教学、课程评估、课程发展五个阶段。

1. 课程设计阶段

首先,教师根据学校课程总要求确定拟开发的课程科目,向学校递交300字的课程开发意向书。其次,校课程建设研究小组审核教师课程开放意向书,合格者列入开发科目,向教师下达课程开发任务书,要求教师编写课程纲要。课程纲要撰写分课程背景与目标、课程的内容与要求、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评价方法、课程资源主要来源等五个部分,一般要求1500字。最后,经过多次修改完善通过后,该课程进入“准入”状态,由教师进行课程设计。

2. 课程选择阶段

每学期开学初,教师对学生进行课程介绍与选课指导,由学生自主进行选课。学生选课通过网络进行,学校根据选课结果确定本学期开课科目。我校规定,凡选课满15人即可开课,学生可选两门课程,可以跨年级听课。目前我校每学期开课科目有60余门。

3. 课程教学阶段

根据校本课程教学时间安排,师生共同完成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提高质量。

4. 课程评估阶段

对每学期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质量评估,评估方式有两种:学生网上评估,学校课程评估小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授予课程质量等级。

5. 课程发展阶段

将课程评估情况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要求教师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改进、完善;同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开发新课程。对少数课程质量不好、学生评价不高的课程则予以淘汰。

(三) 建立保障机制

一是师资保障。原则上要求教师人人能够开设一门以上校本课程。

二是时间保障。调整课时结构,改每节45分钟为40分钟,每天下午第3~4节课为自主学习课;一般每周安排两课时校本课程,一学期按18周计;晚上设立答疑课,晚自修教师由“管课堂纪律”走向“管学习问题”;规定隔周周一下午第3~4节课为学生社团活动课。

三是场所保障。整合学校教育场所,设立25个自主学习室,开辟一批学生社团活动室。

四是财力保障。设立校本课程开发奖励基金;鼓励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向社会自筹教育经费。

三、 校本课程建设成效

(一) 优化环境:初步建成了基于学校育人目标下的多样化校本课程体系,增强了课程育人意识,整体优化了学校的育人环境

经过多年努力,我校校本课程结构日益合理,内容不断充实,形式日趋多样,质量明显提升。如今,我校的校本课程呈现自主性、多样性、开放性三大特征。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起,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使得学校的育人环境整体上得到优化。

(二) 发展学生:扩大了学生的学习选择,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教育时空,促进了学生卓越发展,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多样化校本课程的开设,扩大了学生的学习选择,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卓越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进了学生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增加了学生团队意识,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了学生探究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活力,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近些年来,我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质量稳步上升,高考成绩居宁波市前列;学科竞赛成绩优异,每年有上百人在省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奖,其中数学和信息学竞赛尤为突出,数学连续七年取得全国数学联赛浙江省团体优胜奖,信息学连续五年获得全国信息学联赛优秀参赛学校,数学和信息学全国联赛颁奖大会多次在我校举行。此外,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小作曲家、小作家、小发明家等;学生发展潜力巨大,一大批学生进入高校后担任学生干部等。

(三) 提升教师:开拓了教师教育视野,锤炼教师专业精神,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形成一支“大爱·大智·大气”的教师队伍

长期、系统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为我校教师提供了持久的专业发展动机和专业成长的宽广舞台,逐步强化了学校业已形成的“学术至上,教育自觉”价值追求,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品质,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增进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近些年来,教师出版了《心学大师王阳明》《健美操模块教学》《舌尖上的舞蹈》《小小说课堂》等十余部校本教育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