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媒体审核制度

新媒体审核制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媒体审核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媒体审核制度范文第1篇

一、语言暴力在新闻传播中的主要危害

进入21世纪后,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了解世界的主要工具和媒介。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崛起,为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于。但是,由于互联网的交互性以及隐匿性等特点,导致新闻传播中的语言暴力现象也更加严重,其主要危害集中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会对新闻报道的主人公的人格和人权造成严重伤害,会扰乱他们正常的生活秩序,也会对新闻是受众产生错误的舆论引导。2.语言暴露会对青少年以及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伤害,甚至容易导致其心理和性格存在严重缺陷或扭曲,不利于其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3.对普通大众来说,新闻传播中的语言暴力会让他们对社会产生错误的认识,严重者还会产生厌世或者暴力心理。

二、新闻传播中语言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其载体不同,所以语言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也具有多样化特点。而且,这个过程中的语言暴力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暴力,并不是直接表现出来,而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映射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使用的语言带有歧视性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1.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歧视。在很多新闻报道中,都缺乏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尊重,例如使用农民工、清洁工、残疾人等带有歧视色彩的词汇对他们进行表述。例如在某新闻报道中,记者的本意是为了引起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但是由于对其身体残疾和生理缺陷进行了直接表述,没有考虑到当事人的心理感受,给其带来了心理压力和心理阴影。2.性别歧视。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对女性的歧视上。我国的社会文化本就存在歧视女性的成分,但社会一直在进行男女平等的宣传 ,历史文化虽有所改善 ,但是在一些新闻报道中也不乏出现一些歧视性的词汇,例如打工妹、小三、二奶等词汇。

(二)内容比较低俗

1.对暴力性的文字、图片或者视频进行渲染。这一问题在暴力犯罪新闻的报道中表现比较突出。很多新闻工作者,为了提高新闻的关注度,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会避重就轻,直接使用案发现场的血腥照片或者暴力视频来叙述新闻,而不是使用语言文字来解说新闻,给受害人、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带来了严重的心理伤害,处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正常生活秩序被扰乱。2.故意煽情,哗众取宠。这一语言暴力类型主要出现在娱乐新闻当中 ,很多记者对于自己拍摄到的照片、视频等资料进行了过分的修饰 ,毫无余力、也是毫无根据的夸大事实、添油加醋。

三、语言暴力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主要预防策略

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存在语言暴力,主要原因是现有新闻体制以及新闻工作者自身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的影响。所以,要想预防语言暴力,我们也需要从上述因素入手,具体措施如下:

(一)增强对新闻媒体的审核和监管力度

新闻媒体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监督方式和工具。如果这种工具本身出现了问题,就需要建立新的制度,对它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监督。要实现这一目的,可以采取如下策略。第一,严格执行新闻报道审核机制的相关规定,并在相关的审核制度中,对语言暴力的类型进行明确规定,禁止在新闻报道中出现,如果新闻中存在语言暴力,经审核后一律不予通过,还要责令相关人士整改。假如情节特别严重,必须给予严厉的处罚措施,增强惩罚的力度。第二,贯彻落实新闻报道的问责制度,加强对新闻报道的法律监管。如果报道的新闻对当事人产生了严重影响,或者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需要对报道的相关责任人和新闻媒体单位给予法律惩罚,将预防语言暴力作为一项强制性的新闻制度,并彻底贯彻落实。

(二)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出现的语言暴力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对新闻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时,重点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和文化知识培训。开展上述教育和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文化修养,增强写作能力,能够熟练掌握不同语句意义的表达方式,在新闻报道中尽量避免使用这一类词汇。而进行思想道德培训则主要是为了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尊重新闻当事人。

(三)努力提高公众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除了上述预防措施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努力提高公众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来避免在新闻传播中出现语言暴力。因为,新闻报道中的语言暴力,也是社会公众推崇语言暴力的表现。因此,要避免语言暴力,就需要提升公众的媒体素养,在社会中大力倡导正义性和和谐性报道。

新媒体审核制度范文第2篇

关于虚假新闻的产生原因,首先是如今大量新闻线索可以通过各种电话、网络、短信等传入各家媒体,记者纷涌而上抢新闻导致出错。其次,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稿源不易辨别。最后一个原因是利益的驱动,使新闻呈现商业化倾向。这表现在个别记者为了完成任务或为出名不惜造假;个别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炮制假新闻。

虚假新闻带来的危害性不可小视,它不仅损害了媒体公信力、损害新闻队伍的形象、损害了新闻工作的声誉,而且扰乱了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严重的甚至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

因此,杜绝虚假报道,整肃新闻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要想从源头上防范并堵住虚假报道,各新闻媒体应在加强新闻观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建设,确保新闻道德底线,坚守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做好四个方面的制度建设。

一、完善新闻从业人员的管理机制

媒体从录用新闻从业人员起,就应该建立高标准的准入机制,除了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有较强的社会担当和责任意识。最终遴选出业务能力高,责任意识强,具备新闻从业者基本素质的人员。

另外,还应建立违纪违规新闻采编人员档案制度,对新闻业者的从业经历及表现有基本的跟踪记录,一方面,有利于敦促从业者注意良好信誉的培育和养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主管部门对新闻从业者的监督和管理。

如此,双管齐下,把虚假新闻的产生杜绝在萌芽状态。

二、建立教育培训的预防机制

预防机制要从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入手,结合教育培训,引导广大的新闻从业人员牢固树立新闻观,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崇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职业追求,打牢思想防线。

要制定科学的教育培训规划,大力开展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使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都能按新闻规律办事,而且对新闻规律的把握要全面、透彻,避免因知识结构缺陷和业务能力不足导致虚假报道。另外,要加强案例教育,将近期发生的或发生在本地本单位的典型案例,作为开展警示教育的重要内容。

要在教育培训中倡导“三贴近”的工作作风,让记者的身子沉下去,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进行采访,从老百姓的立场出发,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视角,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实事求是地回答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使记者们不再有浮在上面虚构事实,无中生有,刊发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和疑似新闻的机会和念头。培养其严、深、细、实的业务作风,强化其坚决杜绝虚假新闻的意识,自觉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三、健全采编审核制度

新闻采编工作是新闻报道的入口,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工作,健全采编审核工作制度十分关键。

首先,针对编采流程中的主要环节、薄弱环节、容易出差错的环节,不断进行制度完善。从进一步规范采编流程入手,强化报纸编辑的职责。如果编辑对记者稿件内容有怀疑,必须积极(下转26页) (上接24页)联系,认真求证。同时,新闻编辑主观上也不能伤害稿件的真实性,制作标题要文题相符,不能以夸大的标题误导读者。另外,要畅通编辑与记者联系和沟通的渠道,制定记者采写稿件必须标注信息源的制度。凡是记者采写的稿件,无论篇幅长短,必须在稿件中标注被采访者的姓名、职务、联系电话,便于编辑对新闻事实进行核实,以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其次,要建立健全关于向社会征集新闻线索及其使用互联网信息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对新闻线人提供的新闻线索和新闻信息,记者要认真采访核实,慎重选择报道,防止和杜绝虚假新闻的传播。使用互联网除了要在正规的网站筛选信息,还要追踪、验证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再者,报纸出版是个系统工程,要堵塞各种漏洞,就需完善稿件审核签发程序,建立编辑、部门负责人、总编三级审稿制度。特别要加强对重大稿件、敏感稿件、舆论监督稿件及言论稿件的审稿,实行各部门的层层把关。总而言之,健全的采编和审核工作制度,无疑为杜绝虚假新闻的报道提供了一道有力的保障线。

四、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责任追究是事后的一种惩戒措施。责任追究的措施出台和制度建立,有利于新闻从业者自觉树立杜绝虚假报道的意识。

对虚假新闻的多发领域,要加强治理。一旦出现采写编发虚假报道的人,必须严肃查处,决不迁就,对其实行“一票否决”制。切实做到有错必改、有责必究。

对蓄意炮制和炒作虚假新闻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损害国家形象和群众利益的,要按照相关法律和纪律规定给予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触犯法律的,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新媒体审核制度范文第3篇

公开资料显示,审核胜景山河的发审委成员由万勇、王永新、宋新潮、张晓彤、刘杰生、谢岭、杜坤伦组成,他们分别来自深交所中小板部、四川证监局上市公司监管二处、上海立信资产评估、北京市通商、中勤万信、立信羊城、中汇。

发审委自摆乌龙

胜景山河是在上市前半小时被紧急叫停的,根据深交所公告显示,胜景山河自己申请暂缓上市。

此前胜景山河第一次申请,证监会发审委七人小组全票通过其上市申请。为什么媒体能看出端倪,反而发审委由会计师和律师组成的专业人士却看不出来呢?

他们是专业程度不如媒体等非专业人士,还是时间仓促无暇查验?抑或是背后有利益链条作祟?其实,胜景山河二次被否不是首例,在胜景山河之前,曾有两家公司IPO已经募集完资金最终也被叫停,资金连本带利退还给投资者,两家公司分别是立立电子和苏州恒久。

当时发审委认定,前者的股权“存在瑕疵”,后者披露的专利与“事实不符”,听上去都不是大问题,与媒体报道的“掏空公司资产”和“造假上市”等判断有较大差距。

同样,发审委否定胜景山河的理由是,招股说明书未披露重大的关联交易,而非财务作假。尽管多家媒体去湖南等地,实际采访的结果非常明显,发审委仍然采取了避重就轻的方法否定了胜景山河。

发审委称,根据中介机构后来的核查报告,胜景山河销售收入确认符合会计准则规定,存货情况真实,不存在外购黄酒进行勾兑的情形。也就是说,监管层认定胜景山河并非包装上市,这与保荐机构平安证券的说法口径一致。

因此,尽管监管层宣称,将进一步调查保荐机构等中介机构的尽职调查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做出处理,但可以想象,即使有处罚也不会很重,因为调子已经定了:存在的问题并非致命伤。

审核制何用?

如果造成这样的后果是发审委工作不力导致的,那么应该加上这样一个我们需要注意的背景:在过去的2010年,中国股市在融资总量上摘得全球桂冠,几乎占据全球IPO的一半。与此同时,股市中的增发及配股融资也均创出历史新高,分别为3656.80亿元和1438.22亿元。

这三项相加,2010年中国资本市场的总募资金额达到10016.32亿元,已经突破万亿大关,并比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融资金额(7985.82亿元)高出了2000多亿元。由于中国股市上市是审核制而非注册制,因此在一年当中,中国证监会发审委中的25位委员,要审过万亿元的IPO和增发及配股融资。

从表面上来看,发审委的七人小组几乎每个工作日都得审核超过一家公司,而一个IPO公司仅招股书通常就达400~500页,假如一天有两家公司过会,仅招股书就上千页,别说审核,他们有从头到尾通读的时间吗?我们即使不考虑该部门是否存在腐败等其他问题,发审委本身想要公正、廉洁地去审核这数百家公司,也缺乏应有的时间和精力。

在一个正常的股市,当市场繁荣、交易活跃、大势整体上升时,会有更多的公司倾向于上市发行股票,因为这时可以卖到比较好的价钱;而当市场萧条、交易萎缩、大势整体下挫时,原来希望上市募资的公司很可能暂时放弃计划,以避免公司股票被贱卖。

因为在一个正常的市场里,不可能出现价格大幅下跌,供应却大幅增加的情况,要么是价格上涨,供应大幅增加;要么是价格下降,供应减少。

让企业自由上市吧!

产生这样的现象,与全票通过胜景山河的发审委一样,都是中国证券市场采取核准制所带来的附带现象。根据了解,中国公司要想在A股上市,在请了保荐机构和会计师事务以及律师事务等中介后,将公司符合上市条件的资料整理出来,然后上报证监会发行部。再由证监会发行部初步审核通过后,上交到发审委。发审委核准后,就可以公开发行了。

而发审委的职能就是拟订公司在境内发行证券并上市的规则、实施细则;审核企业在境内发行股票的申报材料并监管其发行上市活动;审核证券公司在境内发行债券的申报材料并监管其发行上市活动;审核上市公司在境内发行股票、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申报材料并监管其发行上市活动;审核企业债券的上市申报材料。

但是,一个职权如此大的部门,25人组成的工作小组就审核了超过1万亿元的融资市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不合理。

由此可见,要想让中国股市与中国经济相匹配,走上繁荣发展的正轨,我们需要的不是要求发审委更严格地限制新股上市,恰恰相反,当前最应该做的其实是撤销发审委、取消行政审批,让企业能够自由上市。

根据媒体人士观察,活跃的IPO从来都是一个资本市场兴旺繁盛的表现,失去融资功能的股市是死的市场。2010年里中国股市的有悖于经济原理现象已经表明,这种限制性的制度如果再不改革,有可能会毁掉中国资本市场原本充满希望的未来。

新媒体审核制度范文第4篇

一、行政审批工作的总体情况

按照省市县统一部署,我局把审批制度改革做为全年工作重点,年头县政府法制办清理精减了行政审批项目,创新了管理服务项目,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审批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减化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能,使行政审批更规范、透明、公开,地方的发展环境更好。通过改革达到审批最少、程序最优、收费最低的目标。认真推行网上公开这一成本最小、效果最好的公开方式。做到严格按网上公开时限结管理服务项目进行审核,无超时限、超范围审核事件发生,实现了“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科室审核、一个领导审批、一个公章办结”的“一站式”审批。相关部门已对内设机构进行了调整,人员做了安排,做到了职能和人员集中,相关部门内设的审批机构已按要求调整到位。现我局只有五个管理服务项目,无行政审批项目。

(一)项目进一步清理:2009年初县法制办第三次精减审批项目后,我局保留的审批项目是0项,管理服务项目有五项,这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我们采取单位自行申报,县法制办预审,最终我局确认保留的审核项目由8个减少到5个,这些项目审核流程、审批时限、承诺已经在县级电视台、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公示,被取消或调整的项目不再审批审核。

(二)实行统一管理:此次我县确认保留的行政审批部门33个,审批项目52项,全部纳入服务中心管理,进驻审批项目52项,为办理,审批业务上受县行政审批管理办领导,同时做到了“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科室审核、一个领导审批、一个公章办结”,待审批中心面积增大后,将全部纳入服务中心办理。

(三)规范审批流程:为做好此次行政审批审核改革工作,我局对时限过长,公开不够透明等情况进行了整改。经过检查,现已基本做到标准明确,要件设立依据充分,程序简化,时限合规,审批审核信息公开透明。

(四)强化审批服务职能,审批效率得到提高

审批制度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优化政府的审批服务职能,一年来审批工作着眼于为全县经济发展格局服务,为大项目服务、为社会事业发展服务,立足于审批审核工作实际在服务上下功夫。一是继续开通审批绿色通道;二是实行了大项目全程,大的项目是全县重点,为此我们把全程审批做为服务的措施,为其提供宽松环境,除招商引资单位全程服务外,我们在接手此项目入中心时,就指派专人一跟到底,保证大项目落地。三是开展联席审批审核服务,对一个项目由多家审批、程序复杂的,由管理办统一组织机关部门一同审批,协商受理,简化程序,限时办结,加快了审批速度。

(五)加大审批监察力度,审批行为得到规范

按照“监察提效”的工作要求,加大了行政审批监察工作,认真抓落实,设立了投诉举报箱、电话,同时邀请县监察局领导、检察院领导做廉政教育和预防职务犯罪课,聘请行政审批兼职监督员2名,通过警示教育,制度约束,社会监督,我局行政审批工作运行良好,工作人员依法审批自觉性得到提高。全年受理行政审批投诉为零,群众问卷满意率为100%。

(六)健全审批工作管理制度

行政审批工作能否更好的为全县经济发展服务,靠制度约束,遵循“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人性化管理”,按照县政府的指示把审批审核工作列入了我局个人岗位目标考核的内容,使行政职能部门真正重视审批审核工作,用审批审核即为经济发展做贡献,树立一个良好的服务形象。

二、工作成效

结合县政府打造“阳光,制度,学习,效率”政府的要求,提出了行政审批工作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部署,将创新行政审批的体制机制,建立审批全程,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确定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一年来我局行政审批审核工作取得的成效:我局于9月30日前按时完成了“××县民族宗教事务局阳关政务”的编制审核及政务信息公开上网查询工作,只要上网进入××政府信息网,就能查到有关民族宗教管理服务项目的具体办理程序、条件、时限、需提供的材料等情况。

三、下步的打算

2010年我局行政审批将以“十七”大的精神为指针,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服务经济、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理念,围绕全县经济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提升审批审核的软环境建设,为冲刺全国百强县保驾护航。

1、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理顺行政审批审核的工作关系,按照市里“理想化、彻底性”的总体要求,制定适合本局实际的审核方式及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实现行政审核的提速,提质,提效。重点在减少环节,提供便捷服务,实施规范审批审核上下功夫。

2、强化对行政审批工作全方位的监督检查,按照全市的行政审批效能监察重点,抓好对审批审核职权的监督,确保行政服务的理念,审批审核零投诉。

新媒体审核制度范文第5篇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当今信息网络技术深刻改变我们日常生活的新媒体时代,人们更加熟悉用智能手机、微信、微博、社交软件、APP等信息网络工具感知、体验和接受信息与新闻的传播,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势正逐渐丧失,信息的传播秩序和规则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报道的有效性和真性越来越受到纷繁变化的网络环境和媒介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坚持新闻报道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网络新闻传播内容的安全把关已成为每位从业人员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新媒体环境对网络新闻传播带来的改变

1. 传播方式改变

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定时、定量、定制”的传播方式不同,新媒体的影响无处不在,借助手机、APP、软件、网络等方式使得网络信息传播更为迅速、范围更广,“手指轻轻一点、屏幕轻轻一划”,海量信息内容即刻传达。同时,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不仅限定于文字和图片,线上线下、直播、访谈、微视频、动新闻,虚拟现实等报道方式的出现,使得网络新闻报道更加丰富多样,交互式的传播特征让信息分享与受众互动融为一体,成为传统媒体难以逾越的最大比较优势。

2.接受习惯改变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深刻改变着受众对信息新闻阅读和接受的习惯,传统媒体下“晨起看报纸,饭后看新闻”的固化模式将会迎来颠覆性的改变,定制的新闻APP弹出、每日新闻推送、信息分享RSS等碎片化的信息分发手段使得网络新闻报道无处不在,并且对受众的传播渠道更加直接,热点与焦点事件的反应更加便捷,传统媒体将面临新的转型。

3.舆论环境改变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主流媒体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界限愈发模糊,两个舆论场的融合将成为趋势。新舆论场的形成将使新闻的即时性特征更为明显,受众利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工具自发传播新闻的主动性增强,新闻事件的多元性和公开性进一步显现,在缺乏有效引导和监管的条件下,新闻热点的突发性和难控性将被放大。同时,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信息难度低、随意性大,虚假信息泛滥,内容不规范,观点视角不以媒体的意识为转移等现象将成为制约网络新闻发展的主要因素。

4.媒体格局改变

新媒体的到来,将使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面临新一轮的转型,直播、访谈、VR等报道技术和手段的日新月异,让新媒体逐步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此消彼长。从媒体格局来看,如微信、微博等互动平台已经成为舆情散播的主要源头,受众评论和互动的广泛性增强了信息传播穿透力,不同观点的对冲和受众情绪的释放增加了舆论对新媒体身份的认同,新旧媒体格局的变化不可逆转。

二、网络新闻传播“把关人”缺失乱象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传播学奠基人库尔特・卢因首次提出“把关人”概念,认为“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守门人’将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做出决定”[1]。随后,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概括来说其观点就是,大众传媒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不是可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2]。

在传统媒体中,广播、电视和报纸是受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拥有绝对的大众传播支配权,其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遵循严格标准和流程,并且谨慎、客观、公正的行为价值观能够真实反应新闻、信息的全貌,传媒和舆论的立场不会过多的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但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随意性得以放大,信息来源的渠道和方式更多更广,极易受到主观、利益、媒介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干扰,尤其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体的“把关”角色面临深化,[3]新媒体难以规范和固化信息标准和流程,各种缺失乱象频现,[4]主要表现在:一是低价值信息泛滥,各大门户网站和社交平台中偷换概念的“独家”新闻信息重复泛滥,极大的浪费了舆论资源;二是虚假报道频现,为抢夺“首发”资源和“头条”优势,不对基本事实进行查证,或者根本就是传谣捏造焦点热点,扰乱视听,无中生有;三是偏离主流导向,在转载或转发过程中,为博得公共眼球,更改标题,或是用明显与内容相悖或产生歧义的“字眼”正题歪做,违背基本新闻事实;四是格调低俗无底线,恶搞、调侃、戏谑的方式在网络报道中层出不穷,违背了基本社会道德准则;五是刻意夸大夸张,利用猎奇、煽动性的语言有意炒作某些事件和焦点,赢得受众持续关注和网页点击率的上升,成为推波助澜的反面典型。

三、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理论的应用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报道的“把关”与传统媒体相比,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来源不可控,传播源头并不是传统媒体的记者、采编、编辑等专业队伍;二是内容形态难以掌控,除去文字、图片外,大量的含有视频、音频、动图、外网链接等多种形式;三是内容真实性无法核实,不会有传统媒体的签发人负责制;四是日量巨大,各种网站、平台、APP、RSS订阅、微博、微信等信息量难以想象,并无法甄别;五是内容审核无法保证及时有效,信息的海量特征让媒体长期保持具有专业素养的审核队伍无异于天方夜谭。因此,在日渐开放和网络环境下,如何深化和演绎“把关人”理论,让每位从业人员扮演好“把关”角色,强化“把关”职责在新闻报告和信息传播过程中舆论监督责任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安全把关的专业团队

“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去做”,各级新闻机构应该建立针对网络信息传播的专业审核团队,其主要作用是加强对国家新闻制度的理解,坚持网络信息防控与新闻把关的有关制度,提高新闻敏感性和鉴别力,把好工作流程关、稿件审核关和工作报道关,真实有效反映新闻内容,合理引导舆论走向,主动净化网络环境,真正提高新闻传播力和公信力。

2.建立有害信息数据库和防火墙

各级新闻机构应该建立网络信息新闻传播的数据库,将散播政治谣言,映射体系制度,抹黑历史信息,散布煽动性思想,宣扬错误思潮,传播低俗、愚昧、迷信、有害信息和编造虚假新闻等方面纳入数据检索范围,设置关键字条警示和屏蔽,在新闻网页、客户端、APP与RSS推送中形成防火墙,防范有害信息在受众间传播。

3.规范新闻采编和审核工作流程

在网络报道环境中,加强并规范新闻采编和审核的工作流程,“把关人”要切实承担起责任,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不迎合偏激情绪,不跟风炒作低俗信息,不抢跑越位、打“球”。转发信息一律执行先审后发,严格把握导向、甄别事实,不使用无权威来源或无法查证的信息。按照“一个出口、一个标准、一个流程”把关,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和流程。

首先应该加强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和制度的学习,对重大方针的变化要有清楚的认知,能够真正领会中央及地方的意图,紧跟相关部门的工作大局;其次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扑下身子、潜下心来,让业务水平能够适应相关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发展对编辑来说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无论是直播、VR还是微视频,技术的更迭适应的是受众的习惯,只有不断提高对新技术应用的适应水平,才能跟上新媒体发展的步伐;最后要具有发现新闻、提炼新闻和凸显新闻的“慧眼”,编辑人员每天要面对社内和本埠数以百计的稿件,内容庞杂,哪些是反映时代要求和社会本质的主流,哪些是传播舆论正向的先导,哪些是体现社会民情的头条,编辑人员要心中有数,具备独特慧眼,从大量稿中将舆论关注,受众关心的热点甄别出来,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和最易传播的渠道,这样才更易被受接受。

参考文献:

[1]库尔特・勒温.团体动力的边界-群体生活的渠道[M]. 1947.

[2]屠筱茵.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下的“把关人”理论[J].西部广播电视.2015(14).

新媒体审核制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问题;对策

目前,互联网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途径。新闻媒体,尤其是以社交类媒体为代表的社交新闻媒体,已成为人们认知世界、获悉万事万物的窗口。据CNNIC《2016年中国互联网新闻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互联网新闻市场用户规模达到5.79亿,其中手机端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18亿,占移动网民的78.9%,互联网新闻已成为网民高频使用的基础类网络应用,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随着网络信息的多元丰富,也为网络新闻传播带来了诸多问题和弊端。本文试图分析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五类问题,浅析其形成的三种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四点对策建议。

一、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五类问题与现象

第一,转载信息随意性强。有的媒体在未核实新闻事件真伪的情况下,一味追求时效性,第一时间公之于众,存在审核把关不严的现象;有的媒体未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但会定期推送、新闻信息,造成大范围转载。CNNIC数据显示,只有25.7%的用户转发新闻前会有意识核实信息的真实准确性,转发信息近乎零成本,且缺乏甄别真伪的手段和方法,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虚假新闻的进一步传播。第二,新闻质量参差不齐。新闻采发过程包括信息收集、整理、编辑、加工、、传播等环节,而由于一些媒体从业人员未经过采编方面的系统训练,有的人员每天要负责处理很多版面稿件,短时间内无法对每条新闻都做到认真编排,有的只能按时间先后顺序简单罗列,影响了受众的阅读体验和传播效果。有的信息侧重于玩噱头,刺激网民情绪,混淆视听。第三,新闻信息重复率高。“两微一端”传播矩阵成为各家新闻网站和媒体的标配,往往同一条信息会被重复大量转发,有些新闻网站风格样式及报道内容大体相似,造成重复冗杂、网络资源浪费。第四,新闻媒体真假难辨。有的网站假冒境内正规新闻网站,未办理备案手续,服务器设立在境外,大量刊载境内社会新闻,集纳负面信息,规避国内监管部门管理。比如假冒“中国新闻网”“河北新闻网”“日照新闻网”等;有的境内不具备新闻资质的网站违法从事新闻采编活动,冲击中国新闻监管体系;少数新闻网站为吸引眼球编写、炮制虚假新闻,出现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内容,扰乱社会秩序。[1]第五,欺诈侵权问题严重。有的新闻网站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活动的温床,有的网站开设后,为吸引公众、赚取点击量,甚至从事敲诈删帖违法活动,从多方面查找报道党政官员、企业高管、社会名人、法人组织等负面信息,通过多家网络媒体大肆传播,达到敲诈勒索的目的。

二、原因分析

第一,作为传播过程主体的网络新闻媒体,没有切实把好新闻质量关。特别是一些社会商业媒体,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博取点击率及排名榜位次,忽视社会责任,不顾采集或转载的新闻信息的真伪,不加辨别和筛选就直接或转载新闻信息,蓄意制造“标题党”,降低了新闻水准和内容质量。第二,作为传播客体的广大网民,法律意识淡薄,文化品位和思想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极易被虚假低俗的内容吸引。一些网民热衷于观看甚至定制娱乐八卦、奇闻趣事信息,为违法违规信息的传播提供了空间。第三,作为新闻传播监管方的各级互联网管理部门,正在逐步健全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但目前法律效应仍然较小,对于违法和不良信息的管理,主要在于政策法制、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对于隐秘性强、覆盖面广的信息,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处罚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没有落到实处,给一些媒体及网民提供了可乘之机。[2]

三、应对策略

解决以上问题与现象,需要监管部门、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网络用户等多方发力、多措并举,共同打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需要做到以下四个强化:第一,强化网络新闻规范管理。近几年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规范网络内容管理方面,牵头制定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今年6月,我国网络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及新修订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正式实施,《规定》加强新闻信息采编流程管理、细化平台管理、落实处罚责任,使互联网新闻信息更加法制化、规范化。要进一步细化落实,制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运行、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实施细则,便于操作和管理。同时,要会同国务院电信、公安、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发挥各部门的执法合力,在各领域各负其责,促进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取得更好的成效。第二,强化网络新闻媒体集中整治及日常监管。互联网监管部门要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专项行动,集中对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主体的互联网站、应用程序、论坛、博客、微博客、公众账号、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直播等媒体的采编服务、转载服务、传播平台服务等进行全方位审查,对未依法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或超越许可范围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活动的媒体予以严厉查处。同时,对于服务器位于境外,冒用国内新闻媒体刊载新闻信息的网站依法予以处理。集中整治后,各级互联网信息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常态化管控,定期通报。第三,强化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的主体责任。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应主要从五个方面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一是建立总编辑及核心内容管理人员管理制度。总编辑对所有信息内容负总责。二是健全内容管理审核制度。要明确所信息事实明确、导向正确、来源规范、合法合规;严格落实“三级审核”“先审后发”等要求;制定新闻来源白、黑名单机制,严格按照国家网信办公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名单开展工作,转载应注明新闻信息来源;加强页面生态管控,不得登载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谣言、低俗负面等违规信息。三是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实名登记、平台用户管理等日常运营制度。加强图片、音视频等内容技术手段建设,加强对网络直播、弹幕等新产品、新应用、新功能上线的安全评估。建立健全用户账号人工和技术审核机制,加强用户身份及个人隐私信息管理。禁止不具备新闻资质的自媒体账号新闻信息。四是强化内容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内容管理人员准入、考评、奖惩、退出等机制,完善内容管理人员初任培训、经常性培训等制度,促进整体素质提升。五是切实做好违法信息受理处置工作。畅通举报渠道,完善举报受理机制,及时处置网民投诉举报,对违法信息采取立即停止传输、消除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第四,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形成震慑力量。作为新时代的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送者、传播者,要从采编、制作、审核、等关键环节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提倡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决不允许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谋取私人利益,一味抓眼球、搏出位,导致网络传播失序、生态恶化、乱象丛生,甚至危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罚,严厉打击网络乱象,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约谈、通报批评、罚款、关停网站等惩罚,形成网站不敢违规、违规严惩的社会监管大环境。督促属地互联网企业落实好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让每一个网民在充分享受权利的同时,不断强化自身的公民义务感,在执法的牵引下将网络言行纳入理性而富有建设性的良性轨道,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总之,网络新闻传播需要以“重基本规范、重基础管理,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强化网站主体责任”为遵循,切实规范传播秩序,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推动互联网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四新.强化网站主体责任正当其时[DB/OL].光明网-理论频道,2016-09-23.

新媒体审核制度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医学查新 质量控制

为避免医学研究工作的低水平重复,提高科研立项和成果鉴定与奖励的严肃性、公正性、准确性和权威性,早在1987年,我国卫生系统就启动科技查新工作,走在全国科技系统开展查新工作的最前列。武汉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的医学查新工作归属于总馆教育部查新工作站,在查新工作站的统一领导与管理下,近年来医学查新工作取得良好的成绩,积累丰富的经验,培养出一支合格的查新队伍。但工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及时总结经验,优化查新流程,提高查新质量,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武汉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开展医学查新工作,有较长的历史。早在1989年,原湖北医科大学图书馆就被湖北省卫生厅授权为医学查新站,是当时湖北省仅有的3家医学查新机构之一。2000年合并人武汉大学之后,医学查新工作一度因故停顿,直至2003年,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在武汉大学图书馆正式成立,纳入该站工作范畴的医学查新,重新走入正轨。

1武汉大学图书馆医学查新工作的发展

1.1检索工具不断更新

近20年来,医学查新工作最大的变化,是检索工具不断升级,经历手工检索、单机光盘检索到网络数据库检索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初,原湖北医科大学图书馆的医学查新倚赖MEDLINE单机光盘,以及厚厚的中外文纸质检索工具,如《中目医》、《IM》、《EM》、《BA》等。合校后,武汉大学图书馆丰富的电子资源,如CBM Web、EM.BASE、BIOSISPreviews、ElsevierSDOS等权威检索工具及全文数据库,使医学查新工作步人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本馆馆藏资源仍在稳定的发展之中,可以满足查新工作中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的要求。

1.2制定修改规章制度

自武汉大学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站建立以来,制定和修改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使之能够符合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科技查新管理部门以及本馆的有关规定,且便于工作人员具体操作,如制定“工作站管理办法”、“科技查新规范实施细则”、“科技查新服务办法(用户须知)”、“科技查新岗位考核办法”等,规定查新委托书、查新报告、用户反馈意见等文件表格的标准格式。在工作站的严格管理下,医学查新工作有章可循,开展得有条不紊。

1.3建立查新工作网页

2005年依托武汉大学图书馆网站,推出查新工作站的网页,设有查新站简介、查新须知、政策法规、联系查新、收费标准、意见反馈等栏目。一方面,可以对外宣传查新站,介绍查新基本知识,方便用户联系查新业务;另一方面,从查新员人口登录后,即进入本馆查新电子存档系统,查新员可以浏览、检索、上传所完成查新项目的完整电子文档电子文档的长期保存由此变得方便、规范、可靠。

近几年,本馆医学查新工作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接受的委托项目数量节节攀升、年年翻倍医学查新工作人员树立“奉献为先、服务为本、细节为重”的工作理念,加班加点完成查新项目,并且狠抓查新质量,工作作风和工作水平得到了用户和有关领导的一致认可。

2目前医学查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阶段性特点易使查新工作陷入困境

由于课题申报、报奖等的时问限制,查新申请在时问上呈现集中性、阶段性特点。此外,由于用户对查新过程不够了解,往往没有意识到应为完成查新预留足够时问,甚至今天提出申请,明天就要求出具查新报告,因此查新工作往往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全体查新人员突击完成。例如,近两年我馆医学查新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是十分巨大的。2006年8月至9月。申报“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湖北省重大科技项目”“863计划项目”的查新委托任务蜂拥而至,且完成查新项目的时间要求又很紧迫,在人手非常紧缺的情况下,为在委托人递交科研项目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内完成查新项目,所有查新人员均毫无怨言连续日夜加班半个月之久,按期完成全部查新任务.2007年上半年,国家教育部2007年度申请博士点基金课题、新教师基金课题的查新任务,在全体人员努力下也圆满完成任务。

查新申请的集中性、阶段性特点是无法改变的突击查新几乎要成为查新工作的一种常态,而时间限制与查新所要求的缜密、严谨必然产生冲突,在这种状况下,必须妥善安排。保证查新质量。

2.2课题专深。凸显查新人员专业知识局限

医学领域内容丰富,发展飞速,研究日渐专深,透彻地理解某些查新课题,尤其是基础医学前沿课题,具有较高的难度。而科技查新是一类鉴证性质的情报咨询服务,查新报告结论应追求专业领域的认同,认同感比形式上合乎规范更为重要,努力提高查新报告的专业针对性与分析深度,成为查新工作的一个目标。因此,要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医学查新工作又对查新人员的学科背景、专业知识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聘请查新咨询专家,必要时就某个专业问题征询解答,是弥补查新人员知识局限的途径之一。根据《科技查新规范》“查新机构应当建立查新咨询专家库,充分发挥查新咨询专家的作用,以提高查新质量。”这些查新咨询专家“……对查新项目所属专业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国内外该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在这一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熟悉查新判断、分析的原则与要点;但是,依赖咨询专家全过程地参与一项查新,是不具有可操作性的,优秀的查新机构必然要训练自己的查新人员,寻找突破专业知识局限的各种途径。

2.3重形式审查而轻实质性审核的倾向

查新报告是技术性很强的公正性文件,单凭查新员自己很难考虑得十分周全,所以查新审核从实践上和制度上都是非常必要的。审核员是查新报告的第一个读者,也是查新机构对外出具报告的最后一个经手人。查新员与审核员的密切配合,能较好地体现出查新机构的整体素质、实力、水平。

在查新工作中,虽然要求审核员对查新的各个环节,包括项目主题的理解、检索工具的选用、检索策略的校核、检索结果的判读、相关文献的比较分析、查新报告的专业问题判定及叙述形式,都应当作出评价审查,但由于对专业概念的不够了解及集中查新时问紧迫等因素,查新审核环节可能只注重审核查新报告的文字、术语、语言逻辑、计量单位等形式上的规范,对于报告的学术性、技术性环节,反而有所忽视。这种重“形式审查”而忽视“实质性审核”的倾向应引起重视并加以杜绝。

3优化查新流程、提高查新质量的举措

3.1主要查新员和后备查新员制度

针对查新阶段性特点,2007年武汉大学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站在充分考虑各位工作人员的学科背景、外语水平、查新工作经验、培训经历的基础上,对全馆参与查新工作人员进行登记造册,正式确立主要查新员与后备查新员制度,并制订相应的激励机制。医学分馆的日常查新工作由信息咨询部主要查新员完成,必要时可随时调用信息咨询部后备查新员,在任务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还可以从其他部门调用符合查新员资质的人员协助查新工作。三级梯队的人员安排,为保质保量按期完成查新工作提供保障。

3.2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提高查新员素质

一名合格的查新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计算机与外语水平,对所负责的专业领域有一定了解,熟练掌握各种中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并熟悉查新判断、分析的原则与要点,能对收集到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与综合。我馆对查新工作人员的上岗培训,一般是鼓励自学与大胆实践,老同志带新同志,使其逐步掌握查新有关技能,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实践后,再参加全国性的查新员或审核员培训班,接受系统培训,取得资格证书。对于查新人员拓展专业知识,首先,鼓励查新员广泛涉猎相关领域,通过自学,增进对相关领域的了解;其次,充分利用馆藏多媒体资源,在闭馆学习时间段,组织查新员观看专业多媒体资料;再次,武汉大学医学院以及附属医院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十分频繁,密切关注各种学术讲座,抽出时间,积极参与,及时了解各个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

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与培训,工作人员逐步成为医学查新的中坚力量,并在实战中更新知识、累积经验,茁壮成长起来。

3.3采取多种措施。严把审核关

为防止查新审核流于形式,采取多种措施,制定制度规范,严把审核关。首先,在思想意识上,强调查新审核员对查新报告把关的法律责任,使审核员对自己肩负的责任更加明确;其次,派查新审核员参加全国性的培训班,系统学习查新审核人员的职责、查新报告的审核要点、查新报告的质量评定标准等业务知识;再次,在工作实践中,提倡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审核员早期介入查新课题,与查新员密切配合,严把专业关,使查新结论客观准确,查新报告严谨、缜密。另外,还建立二级质量监控制度,完成审核后,再由资深查新人员对查新报告进行复核,从而确保查新报告的质量。

新媒体审核制度范文第8篇

关键词:火灾;建筑工程;消防审核;房地产行业;责任体系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89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11-033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11.168

在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但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频发生的火灾事件。火灾事件总是无情地剥夺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在建筑工程进行之时,消防审核工作应该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目前常见的情况是,建筑工程消防审核工作的参与人员往往十分有限,而消防审核的程序比较繁杂,使得建筑工程消防审核的工作进行得往往不是特别高效率。针对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排查,本文将提出一些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针。

1 当前火灾频发的原因分析

1.1 建筑工程在管理上存在一些不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建筑工程的消防管理工作存在着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在建筑工程进行的期间,建筑施工人员往往将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工程的进度之上,较少地关注消防安全管理,因此建筑工程的消防管理制度往往处于空缺的状态。同时,在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主要的建筑工作会分派给多个施工单位或队伍,在不同的施工方之间会存在消防管理工作脱节的现象。在部分有消防管理制度的建筑单位之中,也存在对于消防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制度设置形同虚设的问题。

1.2 消防审核重要性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目前,在大多数建筑工程之中,消防审核的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部分建筑工地甚至电气路线等存在不符合建设标准等问题,电气线路不按照要求的路线建设,保护套管设置不足等细节问题都是日后会导致火灾的隐患因素。但一些建设单位在主观意识上就有节省消防投资以降低成本的偏差认识,这样的行为会导致火灾因子积累越来越多。

1.3 当前建筑工程消防审核中存在一些问题

就目前建筑工程的消防审核工作来看,主要有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1.3.1 工作量与消防审核人员数量不匹配。目前因为人员编制的限制,消防审核工作的工作量较大,造成了人员数量与工作量不匹配的矛盾。对于每一项建筑工程的评审,会需要相关审核人员深入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这样无疑需要消耗消防审核人员大量的时间,而繁重的工作量必然会影响审核人员的工作质量,最终影响到消防审核效果。对于一些规模更小的审核队伍,编制人员就更少了。在审核工作本身就已经十分繁重的基础上,审核人员在审核的过程中还需要实地检查建筑项目的每一个细节之处,按照规定的消防设施的设计进行比对。对于图纸上表达不清晰或是与实际建筑相比出现了分歧的地方,检查人员还需要与建筑人员核实。检查之后,审核人员还需要根据具体的信息内容进行此项目的评审,从合理性等多角度得出最后的审核结论。这样繁重的工作与消防审核人员数量的设置严重偏离,使得每一位审核人员的工作任务相当较重,不仅让消防审核人员疲于应付工作,更让他们没有了主动思考进行工作创新和提升自我的意识。

1.3.2 消防审核环节多,程序复杂。大部分需要建设建筑工程的单位,需要建设一个工程的机会较少,因而真正开始计划一项工程时,单位大多数对于需要各部门报批的环节了解得较少,而审批环节又是相当多的,这无疑为消防工作的进行增加了难度。更有些有建筑需求的单位,在面对环节众多和繁琐的手续时,出现畏惧的情绪。因此在实际的消防申报和建设的工作中,想方设法地偷懒和偷工减料,这必然会给工程建设带来一定的负面的影响,既不利于消防工作的进行,也不利于满足经济建设的发展要求。单纯地就消防审核报批的程序来看,从总平面定位开始,到有建设需求的单位准备好所有的申报材料以及相关的设计图纸之后,距离最终的审核意见,最少也需要15个工作日,有时甚至还需要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若将每个工程花费在消防报批审核的时间总和起来,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当然,审核机构设置这些申报环节与条例,是要求各个施工建设单位对消防安全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其中的环节或许存在过于臃肿及效率不够高的问题,导致建设单位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办理各项申报和手续。

2 应对目前建筑工程消防审核工作问题的措施

基于对上文所提到的目前建筑工程消防审核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要从现有的模式中不足的问题入手,尽可能地做出改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施行对策:

2.1 完善责任体系,明确各方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