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衔接;对策;学习方式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否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是学好高中历史的关键。但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的前提是让高一学生能尽快适应高中的历史教学,完成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学习历史的能力与技巧。只有学生学起来轻松,才会对历史学习有持久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做好初高中的历史教学的衔接,是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下面就初高中历史学习的不同及做好衔接的策略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区别

1.从教材内容的编排看

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模块。初中教材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其中,必修课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个学习模块,选修课则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究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模块。高中教材的编排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但弊端是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

2.从学习历史的能力要求看

正因为初高中历史课本的内容板块设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这对于初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要求又有所不同:从《课程标准》来看,初中学生的能力要求基本上是识记、了解、理解,更多侧重于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多在于理解、应用及综合能力的考查,如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等。

二、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状况的分析

1.初中生历史学习状况

(1)初中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较为薄弱。(2)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学生在初中时普遍不重视历史学习,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由于思想上的松懈,导致历史知识的欠缺,这也给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困难。(3)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

2.高中生历史学习状况

(1)由于初中大多数学生知识储备不足,而高中历史课程学习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这种脱节现象,导致高中生普遍感觉历史课内容偏多、偏深、偏难。(2)高中历史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及社会活动的体验、感受,但现在的高中新生在这些方面显然欠缺,这也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3)在学习方法上,初中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并且,升入高中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及时转变学习方法,这就使学生产生“我全背过了,为什么题却做不对”这样的困惑。正是因为对所学知识不能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也就无法实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上述这些因素都会给抽象的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一定障碍。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策略探究

1.让《课程标准》来引领你的教学

可以说,《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灵魂和指南,是上好历史课的前提和保证。但目前,教师往往难以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也不能恰当地处理好教学内容。大多数教师被教科书所束缚,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这不仅使教授内容更加庞杂、琐碎,使学生无法把握重难点,增大学习负担,还会使教师在规定的学时内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整合,对教学内容灵活处理,该删的删,该增的增,做到合理调整。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清晰、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既有利于弥补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也做到了与初中知识的有效衔接,使学生在接触高中历史时不至于感到陌生和无头绪,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2.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初中学生对所学知识习惯于全盘接受、死记硬背,形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缺少独立思考的习惯。但在高中阶段,随着教材内容增多、加深,不少学生依然沿袭原来的学习方法,结果就出现了学生把课本背熟了,可考试时却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这在无形中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和思考,逐步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思维习惯。只有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做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当然,这种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循序渐进地引导,以此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初高中学习的衔接。

3.上好开学第一课,帮助学生构建宏观的知识框架

上好第一节衔接课很重要。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清初高中历史在各方面的不同及在学习中应注意的相应事项,还可以利用“统筹全局导学法”在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粗线条地引导学生梳理所学教材的知识框架及宏观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构建起心中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知道这一学期主要学什么,宏观知识结构应该怎么学,具体历史事件应怎么分析。这种教学法让学生对新学期的学习任务、知识结构有了宏观把握,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同时,这种教学法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让学生对今后的学习充满期待,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学第一课是引领学生迈入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一步。

4.开展集体备课,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集体备课可以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有效弥补教师个体在备课过程中的不足,帮助教师在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处理,取长补短,提高业务认识和教学水平。当然,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年轻教师,更应该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多听课、多学习,依据学情,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对于教学模式大胆地去探索、尝试。只有教师自身素质过硬,才能创设出有趣、高效、受欢迎的历史课堂,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样的课堂也会使高一新生转变对历史课堂的传统认识:历史课堂也可以妙趣横生,历史学习也可以轻松愉快。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积极性自然会被调动和激发。高中新生也会在心理上接受历史并爱上历史,快速融入历史的学习中。

总之,高一是初高中历史学习过渡的关键时期,如何帮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实现其在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方面的调整、转变,是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并需长期探究的课题。此外,我们也要认识到,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任重道远,需要每一位历史老师的努力和付出。只有我们持之以恒地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工作,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及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阚韶辉.对高一历史教学要解决好初高中衔接问题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6

4.曾纪洪.开学第一课:谈高中历史统筹全局到学法.中学历史教学,2012.6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阶段;历史学困生;成因对策

全国实行新课改以来,初中历史课程的授课主要就是以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为主旨而展开。每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在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中,体现“一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每堂课的评价中都要以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为基调。在深入贯彻国家、省市、县区教育部门关于初中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我们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承认和尊重初中生的个体性差异,深入了解学困生、走入他们的心理世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点燃学习的热情,一手抓智力因素的同时,非智力因素也必须好好考虑,力所能及给初中学困生以更多的帮助,让每一位初中生都能够在历史的学习道路上快乐学习、寓教于乐,体会到获取知识后的成功和喜悦。历史老师要从小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爱好,打好基础,从而逐步改变初中阶段历史质量相对不好的窘境,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浮山地区初中阶段历史学困生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考试成绩不太理想、课堂作业完成情况较差。总是付出多倍的时间精力,学习上却收获甚微。自己对历史系统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不够具体,无法用自己的思路读懂历史试题,经常混淆历史里面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教师讲的历史知识点只会生搬硬套、死记硬背,不懂得在试题中灵活运用;他们在上课时很少积极思考,遇到学习上困难消极处理,总喜欢躲避;课下不自学不完成作业;解历史题的过程中思路不清没有逻辑,我们通常有上述表现的初中生统称为初中历史学困生。

二、浮山地区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原因

本人从事教学工作三年,通过长期对初中历史成绩较差的学生观察、家访、走访、了解,总体上发现造成浮山地区初中阶段历史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家庭环境的因素浮山地区大部分初中生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学历相应普遍不高。日常生活中每日忙于种田,经商,自己本身对学习根本不重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而导致孩子对教育也不重视,不爱学习。家长们一般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与家长无关。家长的这种错误思想长期难以扭转,很多学生也就忽视了自己的学习,学习上没有了动力,自身的上进心也会慢慢消亡,逐渐就变成了学困生。(二)社会环境的影响浮山的初中学校一般都存在所在地的中心地区,周围存在的大量的娱乐场所、网吧等游戏场所,初中生自控能力差,这些场所对初中生的吸引力很强,他们往往禁受不住消极因素的诱惑,分散自己在学习上的精力、注意力,有一些学生经常逃课、逃学、装病去玩耍,慢慢的自己的成绩就下降了。(三)小学老师的因素我国全面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所有的学生在接受完小学教育后,无论成绩好坏都可以直接升入当地初中。然而在小学教学阶段,小学老师很多都是代课人员,他们自身知识储备较低,教学能力欠缺。一些小学临时教师没有正确处理好小学和初中的生理、心理转换过程,学期阶段散养式教学,致使他们的基础很差,历史思维没能得到很好发展。(四)初中历史教师的因素初中阶段,课时多,任务重,一些历史教师为了加快进度,上课时学安排,授课的进度、强度超过了学困生的接受范围,被动迫使一些中等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逐步变成学困生。现在,一部分历史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尖子生”身上,对班里的学困生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缺乏管理,致使学困生一蹶不振。

三、解决初中历史“学困生”的出路

(一)让学生充满自信由于受到家庭不好、社会环境差、学校老师重视不够等方面的原因,学困生往往自身缺乏信心,对自己就不认同,自我自卑感很强,常常否定自己总喜欢低头做事。基于此,我们首先要走入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找到自信的源泉。我认为:要重树学困生的自信。首先教师就要从心理上尊重他们、看得起他们。通过不断给他们加油鼓励,慢慢的让学生逐步找回学习的自信,让学生相信“勤定能补拙”。(二)给学生以自我展示的舞台初中学困生在历史课堂上通常表现为默不作声、对任何课堂事情都不感兴趣,从不关心课堂的教学变化。这主要是由于他们长期被老师忽视、冷落造成的。历史教师必须让他们动静结合,学习上动起来。如老师在安排预习的情况下,就可以针对性地找一些相对容易的题来让学困生去做。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可创造一些能够完成任务的教学环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从而得到认可、获得自我成就感。老师在课后的批改历史作业中,给学困生多附加些鼓励性正面的评语,帮他们找回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在课堂上的求知欲、表现欲。初中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与老师对他的感情有着密切的相关。初中生普遍认为教师对他好,他就好好学习这门课。生活中,我们要处理好师生关系,跟他们聊生活谈学习说人生,让他们觉得老师是我的好朋友、大姐姐,这样你的课他也就爱听,你的劝告他也会记住。我们只有对学生倾注慈母般的关爱,才能使他们那棵枯萎的受伤的心复苏。在工作中,老师应研究他们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寻找出相应对策,这样学困生的历史成绩一定能得以提高,素质教育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叶新红.浅谈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的特点[J].教师,2010(71).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有效策略

教育改革,新课标的其中一个准则就是有效教学,大致内容为教师利用较少的时间、精力以及各种资源,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改善初中生的学习效果。高中历史教学有助于初中生以正确的角度和态度分析历史,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那么他们今后步入社会,积极为国贡献,因此,历史教师要采取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收获颇多。

1.我国在初中历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1学校以及历史教师的不重视

历史课虽然有些枯燥乏味,但是它也有独特的魅力之处,先人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后人留下这么光辉的历史,我们作为龙的传人,应该很好地传承我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然而,由于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入人心,依旧有部分高校沿用传统的教学,再加上学生的第一节历史课,教师传递的信息是“应试教育”,这样我们只能看到一种结果,那就是初中生如同一个个没有灵魂的机器人一般,不会独立思考,机械地将历史知识传入大脑,学生根本不知道其深层含义。还有部分不负责任的教师在教学时,他们不会真正地授学,而是展示给学生华而不实的内容,甚至还会误导学生的思想,最终初中历史的教学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所以高校的历史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责任。

1.2初中生对于历史内容不感兴趣

社会永远在进步,科技也随着不断发展,初中生被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诱惑冲昏头脑,但是现在的科学技术为博得观众的关注,篡改我国的历史文化,甚至有的机构将历史的本质改变,严重与事实不属,对于当下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网上错误的消息,从而不会对枯燥的历史课感兴趣,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法即使再有效也是无济于事。因此,历史教师要改正这一现状,首先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认真研究中国历史,传承优秀历史文化。

2.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

2.1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学生

针对初中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教育界提出最重要的是彻底地改变学生。我国的素质教育完全是为学生量身定做,重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以及完善学生的素质,从而更好地教学。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启蒙教师;其次,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全神贯注,此时,教师采用幽默的方式教学,传授给学生一些学习的小技巧,活跃课堂气氛;最后,课堂这个舞台留给学生,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锻炼能力,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讲中国丝绸之路这段历史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一段时间为学生播放动画片“郑和下西洋”,每个学生的童年里都充满卡通人物,对于他们而言,动画片随时能够博得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组织小组讨论这段历史,给予足够的时间思考,最终教师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保证历史课的质量。

2.2正确地利用信息科学技术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随着我国教育局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历史教师只有依靠多媒体技术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历史课配上多媒体的放映技术,学生可以直观并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样,学生享受一场视觉盛宴的历史课,加深历史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正确地认识网络,利用好这把双刃剑。

2.3教师的个人素质必须确保

对于教师这一职业,必须牢记的是,教师必备自身的素质。而作为一名初中的历史教师,那么就得拥有一般素养以及历史专业方面的素养,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素养,积极地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以及优秀的园丁。一般素养包括师德素养、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所以,教师不管在哪里,都得以身作则,热爱自己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从而影响学生的个人修养;而专业素养包括博学的专业知识和备课能力,优秀的历史教师能做到熟练地运用掌握的知识,并且讲课所用的课件也是别出心裁,以便学生掌握。

比如,讲中国近代史的几个不平等条约时,教师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在黑板上,教师将大概知识结构摆出,然后学生通过自我学习的过程,他们罗列出条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当学生思路受阻时,教师及时解惑并补充。如此以来,学生在听课效率会在90%以上,那么教师就完成了高效教学。

结语

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任何事情都在不停变化,教育更是如此,因此为更好地培养国家的栋梁,历史教师要高效地教学,并且能够很好地保证质量。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十分注意优化学习环境,创造高效课堂,传递给学生最真实的历史,这样初中生才能理解到历史的意义,进而激励学生勇往直前,全面培养自己,献社会,继续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周桂花.基于有效教学的历史课程教学研究[J].群文天地,2012.01(02):179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语文 整合 必要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64-02

“自古文史不分家”,这句俗语道出了历史与语文联系的密切。随着近年来高考制度的改革和高考历史命题方向的转变,我们越来越深切感受到历史学习与语文整合的重要意义。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每年的高考历史题目中有一半以上与语文存在关联,有的甚至直接用到了语文知识,比如,2014年的广东卷选择题中有直接用到造字法的相关知识:“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备选答案: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还有通过分析文学名著得出结论、选择正确答案的的:《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备选答案: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从这些题目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语文知识、语文积累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而分值颇高的材料分析题,所提供的史料大部分为文言文,更需要学生首先通过语文阅读技巧了解材料的大意,然后结合历史时代分析其反应的历史现象。由此观之,高中历史学习与语文整合是不可或缺的学习手段。

1 历史学习与语文整合的必要性

1.1 语文学习是历史学习的基础

高中历史学习与初中历史学习有着质的区别:彻底摆脱了对历史时间、事件、意义的背诵,而是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因此,需要学生具备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能力,并具有联想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对文字语言的把握和理解,对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高中学生经过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学习和语言文字的积累,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为理解、探究历史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历史教师要认识到语文与历史的联系,有意识地将历史学习与语文学习进行整合,将与历史相关的语文知识、文章内容引进到历史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将语文与历史结合起来的学习习惯,让丰富的语文积累成为历史学习的坚实基础。

1.2 语文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

语文是一门学习外延极广的学科,对历史知识涉及的尤为广泛。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历史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都是某一历史事件的直接或间接叙写,在学习过程中会在“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等环节中渗透相关的历史材料,学生会间接提取到大量的历史信息,比如,《陈涉世家》、《阿房宫赋》学习中,会介绍秦朝相关的史实;《出师表》、《隆中对》学习中,会涉及到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会让学生对中华民国那段历史中的动荡有深刻的了解。另外,语文是一门需要大量课外阅读的科目。除了课标规定的篇目外,还需要学生广泛涉猎各类体裁、各类内容的文章,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信息,对学生的历史学习会有激活和补充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向语文借力,实现历史学习的灵活变通。

1.3 借助语文能增加历史学趣味性

历史是一门相对“刻板”的学科。历史规律、历史本质的探究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教师如果借助语文学习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会让本来枯燥的历史学习变得丰富多彩。比如,在向学生介绍“谥号”这一历史现象时,教师让学生回忆语文学习中历代文学名家的谥号,并探究其含义。然后,向学生提供历代皇帝不同类型的谥号,让学生结合字义来探究这些谥号所包含的褒贬。学生不但能快速理解谥号的意义,且能够帮助学生从谥号去推测某个皇帝的作为,极大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历史教师还可以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史料,来引导学生分析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历史事件背后多包含的发展规律等。历史与语文的整合能帮助学生消除历史的枯燥和时空的遥远感,对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 历史学习与语文的整合方法

2.1 借助语文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学习,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这种思维能力对思考、解决历史问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思考“‘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历史和语文两个角度来综合思考:会意字是由意思独立的几部分构成,因此,这个图案很可能表示宫室屋宇之中的一个物。“宗”与“祖”字在历史中最常用的是皇帝的庙号,如“高祖”、“高宗”、“中宗”、“玄宗”等,因此,这个图案很可能与宗庙里的祭司相关。再联系我们现在汉语中经常使用的“祖宗”、“列祖列宗”、“光宗耀祖”等词语的含义,“宗”字很明显与先人相关。因此,从四给备选答案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祖先的牌位”这个答案。

这种借助语文思维能力去理解历史知识和概念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不断扩展历史学习和思考的外延,将历史问题放到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思考,更加全面去思考历史问题,进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2.2 借助语文积累提高解决历史问题能力

到了高中阶段,语文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科幻甚至物理、化学等各个领域,能够成为各科学习的有益拓展。在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与历史有交集,成为学生思考理解问题的背景。如果历史教师能从分利用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积累的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势必会事半功倍。比如,在学习“”相关内容时,让学生思考以这一时期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并思考其主题是什么?学生自然能够想到鲁迅的《故乡》、《阿Q正传》、《药》等熟悉的作品,当然马上会想到它们都是从不同角度反应“”不彻底性。然后,让学生结合历史课本总结“”的意义和局限性。这种借助语文感性资料理解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当学生在考试中,遇到反应“”不彻底的材料时,学生马上能找到问题的方向和突破口。

当然,很多时候学生借助自己的阅读积累,还能够直接解决历史问题。比如,面对“《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这道选择题,学生结合全书中贾政数次数落贾宝玉不务正业,专在诗词上下功夫,以及贾宝玉应付父亲检查时所读的书目,很明白就能看出当时的教育是“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2.3 重视通过材料分析获取历史信息

通过阅读获取信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材料来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历史资料、文学作品、观看影视资料等渠道来获取相应的历史信息,还原历史原貌。在我国,前的史料和文学作品都是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语文课上学到的文言知识来解读材料,并根据材料的时代和内容来分析材料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普遍性和局限性,从而指导学生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历史,得出结论。比如,让学生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结合历史课本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其代表的民主人士最求的革命目标是什么?文史的结合,增加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从鲜活的史料中感受富有生命力的历史。当学生对自己熟悉的语文教材从历史角度进行解读时,学生会将在语文课堂上体验到的认识和情感融入其中,能够唤起学生更加深切的情感体验,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等因素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解答历史题目有直接的推进。

因此,教师要善于将语文教材中与历史相关的材料引进历史课堂,让学生尝试通过阅读材料,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从历史角度进行解读和思考思考,提高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之,历史学习与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很大的交集。很多知识既属于历史又属于语文,它们既有各自科目的属性和特征,又有语文和历史都需要的本质属性。因此,历史教学也需要树立大历史学习观,将高中历史学习融入到语文学习的广阔背景中,让学生借助语文积累、语文思维甚至语文学习的某些方法和技巧去思考历史问题,促使历史学习与语文学科有机整合,改变历史学习方法、开阔历史视野。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范文第5篇

1.1语文学习是历史学习的基础

高中历史学习与初中历史学习有着质的区别:彻底摆脱了对历史时间、事件、意义的背诵,而是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因此,需要学生具备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能力,并具有联想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对文字语言的把握和理解,对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高中学生经过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学习和语言文字的积累,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为理解、探究历史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历史教师要认识到语文与历史的联系,有意识地将历史学习与语文学习进行整合,将与历史相关的语文知识、文章内容引进到历史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将语文与历史结合起来的学习习惯,让丰富的语文积累成为历史学习的坚实基础。

1.2语文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

语文是一门学习外延极广的学科,对历史知识涉及的尤为广泛。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历史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都是某一历史事件的直接或间接叙写,在学习过程中会在“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等环节中渗透相关的历史材料,学生会间接提取到大量的历史信息,比如,《陈涉世家》、《阿房宫赋》学习中,会介绍秦朝相关的史实;《出师表》、《隆中对》学习中,会涉及到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会让学生对中华民国那段历史中的动荡有深刻的了解。另外,语文是一门需要大量课外阅读的科目。除了课标规定的篇目外,还需要学生广泛涉猎各类体裁、各类内容的文章,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信息,对学生的历史学习会有激活和补充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向语文借力,实现历史学习的灵活变通。

1.3借助语文能增加历史学趣味性

历史是一门相对“刻板”的学科。历史规律、历史本质的探究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教师如果借助语文学习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会让本来枯燥的历史学习变得丰富多彩。比如,在向学生介绍“谥号”这一历史现象时,教师让学生回忆语文学习中历代文学名家的谥号,并探究其含义。然后,向学生提供历代皇帝不同类型的谥号,让学生结合字义来探究这些谥号所包含的褒贬。学生不但能快速理解谥号的意义,且能够帮助学生从谥号去推测某个皇帝的作为,极大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历史教师还可以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史料,来引导学生分析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历史事件背后多包含的发展规律等。历史与语文的整合能帮助学生消除历史的枯燥和时空的遥远感,对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历史学习与语文的整合方法

2.1借助语文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学习,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这种思维能力对思考、解决历史问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思考“‘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历史和语文两个角度来综合思考:会意字是由意思独立的几部分构成,因此,这个图案很可能表示宫室屋宇之中的一个物。“宗”与“祖”字在历史中最常用的是皇帝的庙号,如“高祖”、“高宗”、“中宗”、“玄宗”等,因此,这个图案很可能与宗庙里的祭司相关。再联系我们现在汉语中经常使用的“祖宗”、“列祖列宗”、“光宗耀祖”等词语的含义,“宗”字很明显与先人相关。因此,从四给备选答案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祖先的牌位”这个答案。这种借助语文思维能力去理解历史知识和概念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不断扩展历史学习和思考的外延,将历史问题放到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思考,更加全面去思考历史问题,进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2.2借助语文积累提高解决历史问题能力

到了高中阶段,语文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科幻甚至物理、化学等各个领域,能够成为各科学习的有益拓展。在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与历史有交集,成为学生思考理解问题的背景。如果历史教师能从分利用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积累的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势必会事半功倍。比如,在学习“”相关内容时,让学生思考以这一时期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并思考其主题是什么?学生自然能够想到鲁迅的《故乡》、《阿Q正传》、《药》等熟悉的作品,当然马上会想到它们都是从不同角度反应“”不彻底性。然后,让学生结合历史课本总结“”的意义和局限性。这种借助语文感性资料理解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当学生在考试中,遇到反应“”不彻底的材料时,学生马上能找到问题的方向和突破口。当然,很多时候学生借助自己的阅读积累,还能够直接解决历史问题。比如,面对“《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这道选择题,学生结合全书中贾政数次数落贾宝玉不务正业,专在诗词上下功夫,以及贾宝玉应付父亲检查时所读的书目,很明白就能看出当时的教育是“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2.3重视通过材料分析获取历史信息

通过阅读获取信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材料来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历史资料、文学作品、观看影视资料等渠道来获取相应的历史信息,还原历史原貌。在我国,前的史料和文学作品都是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语文课上学到的文言知识来解读材料,并根据材料的时代和内容来分析材料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普遍性和局限性,从而指导学生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历史,得出结论。比如,让学生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结合历史课本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其代表的民主人士最求的革命目标是什么?文史的结合,增加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从鲜活的史料中感受富有生命力的历史。当学生对自己熟悉的语文教材从历史角度进行解读时,学生会将在语文课堂上体验到的认识和情感融入其中,能够唤起学生更加深切的情感体验,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等因素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解答历史题目有直接的推进。因此,教师要善于将语文教材中与历史相关的材料引进历史课堂,让学生尝试通过阅读材料,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从历史角度进行解读和思考思考,提高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