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第1篇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306

【原刊页号】7~10

【分 类 号】g7

【分 类 名】档案学

【复印期号】200402

【 标 题】企业档案工作的主要情况

【 作 者】李和平

【摘 要 题】专门专业档案

【 正 文】

一、近两年企业档案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全国的档案事业来讲,企业档案工作处在最活跃、最生动、最有亮点的一个前沿。这几年由于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给企业档案工作带来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1999年以来,组建了一大批中央企业,许多企业由过去的主管部门管理,直接转变为由国家来管理。从档案工作上来讲,过去由很多个部委管理的大企业,脱钩以后直接和国家档案局建立了联系。中央企业基本上有五大类型。

1.由部委直接转成的:石化、石油、国电、国防,十大集团(如: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工业等);

2.与部委脱钩的:电子信息、电信、远洋、钢铁、汽车制造(一汽、东风等);

3.与军队、武警、政法机构脱钩的:新兴集团、保利、远东贸易等;

4.与部委脱钩的大型科研单位:钢铁研究总院、冶金自动化研究所、机械科学研究院(具有相当实力的国家级科研单位,并且转为企业)等;

5.打破行业垄断以后分离出来的:民航、电力、电信等。

总的来讲,中央企业的档案工作基础比较好,实力都很雄厚,而且档案工作上升得也很快,没有随着企业的改革或中央企业的组建而受到影响,反而通过强强联合,使档案工作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通过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企业档案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企业要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这就需要比以往更多的信息。我们档案工作的价值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体现的就越来越明显。因为一个科学的决策取决于信息的量和正确性,档案是企业信息整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企业对档案的需求比过去更迫切了。

2.随着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档案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科学的管理制度,企业档案工作属于现代企业制度基础管理的一项内容,也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要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规范。很多企业特别是外向型的企业还要注意本企业的档案工作要与国际惯例接轨,这也是随着企业面向世界、面向国际竞争,把档案工作带到了这样一个环境。

3.企业活动的范围逐步扩展,企业产生的档案种类和数量激增,应该优化企业文件材料的收集范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活动的范围逐步扩大,这是指国内外的范围扩大。过去中央企业很少有在境外设机构和企业的,现在大多数企业都有涉外机构;从企业自身的改革来看,过去企业只管生产,销售由国家来调控,现在企业是以营销为主导来带动生产。随着企业活动范围扩大和内容的变化,档案形成的种类和数量也就越来越多。因此,如何优化企业文件材料的收集范围,使保存的档案内在质量和数量都能适应企业要求,这是企业档案工作者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4.企业的法律事务增多,档案的凭证依据作用越来越显著。随着企业法律事务逐渐增多,档案的凭证作用也越来越凸现,档案具有的这一特性是其它文件不可替代的,因此要注意发挥档案的依据和凭证作用。企业在法律诉讼过程中,很多是靠档案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可观的效益。

5.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注意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档案(包括商业秘密档案),并发挥作用。一方面我们要注意档案的利用和开发;另一方面属于企业商业秘密的档案必须要管好。过去国有企业对知识产权档案和商业秘密档案不是很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竞争的激烈,企业自己的商业秘密越来越重要。

6.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企业中“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的监管,这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规定。现在也有一种说法,企业现在都走向市场了,不要管得那么多。实际上这不是管得多少的问题,该管的没管好也不行,不该管的瞎管更不行。现在企业逐渐走入市场,以“四自”为原则,在这一前提下,怎样对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中“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加强管理,确实是档案部门必须注意的问题。

7.实行“走出去”的战略以后,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企业档案部门要采取措施,加强驻外企业的档案管理。对境外的企业档案如何管理,国内的母公司对国外的子公司或分设机构的档案怎样进行管理,这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一些企业由于没有管好档案,受到了严重的损失。我们司现在也在进行研究,起草了相关的文件,准备加强境外企业档案管理的一个通知。

8.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加速,企业电子文件的管理亟待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加速,对企业电子文件的管理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去年上半年,国家经贸委开了一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会议,吴邦国副总理有一个很重要的讲话,就讲到现在国家要求企业要搞跨越式发展,这一方面是从企业内部管理来讲,实行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消除腐败,有助于提高效率,有助于增强企业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从企业增强自身竞争能力来讲,必须要实行信息化。他讲了很多例子,包括国外公司与我们合作,首先要考察咱们的信息现代化建设,有没有各种网站及各种他适合的软件,另外国外的东西你能不能懂、能不能搞远程合作,这些软硬件条件都是竞争的因素。

总的来讲,国家对企业的改革,给企业档案工作带来比较大的变化。一是由于中央企业的组建,我们的很多关系都变了,由过去属于政府机构下属的企业,变成了直接面向市场的主体企业,对档案工作是一个很大的影响,要摆脱过去那种行政机关式的管理,真正走向企业档案管理;二是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档案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二、当前企业档案工作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关于企业档案工作中的法规规章、标准的制定问题

现在我们档案管理仍然还在沿用过去制定的一些法规、规章、标准,这些都是三中全会以后恢复时期制定的,显然不适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特别是最近几年企业改革的步伐很大,档案工作不能还按照过去的方法进行,我们司在制定企业档案标准、规章制度的体系方面,考虑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行政规章法规。这种类型具有强制性,企业必须执行,不仅是企业档案部门要执行,而且要求企业法人必须要执行。如去年发的《企业档案管理规定》(国家档案局、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联合下发)。

第二层:标准。这类文件属于推荐性。我们比过去扩大了标准制定的数量,对过去有些强制性的规章,我们要把它转到标准。企业终究是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主体,从档案工作来讲,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权制定适合自己业务的一些规定。我们从为企业服务的角度出发,把有些涉及企业档案业务方面的文件,用标准的形式来,包括: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电子文件的归档等。今后我们还要搞档案的分类、保管期限、企业档案工作评估分成几个档次等,都要作为标准。这些标准是属于推荐性的,企业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修改、补充,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执行。

第三层:文件。以文件、通知或加强意见的形式下发,这类文件约束力更小一点。我们考虑由于企业的改革步伐很快,企业档案工作面临很多新问题,但是有些问题不一定在三、五年就拿出一个法规、规章之类的文件。因为终究实践发展还很不成熟,如电子文件,现在各单位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可能都不太一样,到底信息发展将来是个什么情况,现在还很难预测,企业的电子文件将来有哪些状态现在也很难把握。为慎重起见,现在出台这方面的法规、规章为时过早,但又不能在这一时期对电子文件管理上出现空白,国家档案局要有一些相应的要求,这方面工作就要以文件的形式来表示。

上述法规体系的这三个层次,各层有各层的作用,最终能够上升为法规的归位到法规,没归到法规的成为标准。总而言之,就是尽量少用法规和规章,更多地运用标准,为企业档案工作提供服务。

(二)深化改革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档案工作面临的几个具体业务上的问题

1.要及时、妥善处理好产权变动以后企业档案的处置工作

企业在改革和竞争中经常发生变化,但无论是分离、兼并,还是破产,企业这部分档案不能没人管,档案人员不能撒,企业还有许多文件材料需要妥善管理好以后再撤。特别是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企业带来的变化是极其深刻的,导致一批企业迅速成长,也导致一批企业顷刻破产。现在产权变动的形式非常多,对于中央企业除了组建以外,可能今后更多地要实行股份制的改造,如产权重组、人员重组、债务重组、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等等,这对产权变化以后的企业档案如何进行合理的分流、科学的处置提出宁很高的要求,这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对产权变动的这部分档案不能随便移交出去,但是如果应该往你那里分流,你不接收也不行。特别是国有企业,也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在这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能要做很多工作,要与清算小组、有关法院等进行协商,因为大部分企业破产(规范破产)要有一定程序,要保障档案工作与破产或产权变动同时进行。

2.要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把档案收集齐全

企业档案的收集管理是一个老问题,但是老题要有新唱。目前有一些企业对文件材料的收集,基本还是按照过去制定的范围来归档,现在企业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形成的文件种类不断增加,已经远远超过了那个时期的范围。除了前面说的电子档案,还有厂务公开、电子商务、检验检疫、知识产权、合同、商业秘密、外向型企业倾销反倾销、补贴反补贴等等方面的文件材料,另外还有关于企业法律事务、信用方面的档案。这些档案都是非常重要的,越是企业出现的新内容的档案,就越是重要,因为这是企业目前的中心工作产生的。档案部门要跟上企业改革的步伐,把这些档案收集保管好。

3.加强知识产权档案的管理,为维护企业利益做好服务

知识产权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三大支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之一。知识产权竞争在企业竞争中地位越来越突出,很多是靠产品的科技含量来决定产品价格。所以,知识产权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水平的竞争,科技水平里有大量的属于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要求企业一方面要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这也是今后我国市场经济要建立的一个发展方向,世贸组织关于知识产权的规则应是我国制定政策的一个主要依据;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利用这一规则来维护企业的利益,不能只是自己中规中矩,不冒犯别人,规则有很多是灵活的,企业要熟悉规则,善于运用规则,才不会吃亏。知识产权档案是知识产权的载体,是企业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知识产权的范围在扩大,也决定了知识产权档案范围的扩大。

现在我们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就要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的范围去执行,这包括商业秘密。商业秘密不是专利,也不是著作权、商标权,它专门有自己的定义。现在有些知识产权文件和档案没有在档案部门保存,游离于档案部门之外,有些是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混在一起,职务发明的文件材料必须要归档。知识产权档案是档案部门今后管理的一个重点。要切实解决知识产权档案收集难、易流失的问题,要妥善保管好这些档案,还要专门研究知识产权档案的收集、管理、应用的具体办法。知识产权档案的收集与普通档案不同,保管也要有特殊的管理方法,利用还要有严格的审批手续和详细记录。

4.档案的现代化要与企业的信息化同步

企业档案必须适应信息化要求,把电子文件妥善保管起来。我们曾经去大连新船公司参观,他们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很高,当时他的老总介绍:我们企业给外商制造大型油轮或客轮,外商来与我们洽谈时,我的办公室与外商的房间就一墙之隔,但是商量工作不是面对面,完全通过网络进行,最后签订协议。我们也要适应这种工作方式,搞信息化建设。因为现在与国外企业合作,如果企业没有信息化建设,就很难与外界交往。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在与法田进行合作时,法方来考察,首先要看你能不能读懂他的软件程序,再看是否具备远程技术合作设计的能力,这是合作的基础。

信息化的迫切要求及飞速发展,对档案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有档案部门不了解、不懂的东西,特别是信息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erp系统、cad/cam系统等。在这种情况下,档案部门要知难而上,积极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使档案管理成为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人员要边干边学,在管理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信息化的有关知识,使档案现代化与企业信息化有机结合,同步发展。

档案部门要主动宣传电子文件归档的重要性,企业在制定信息建设规划当中将档案工作纳入进去,档案部门要参与到企业信息化当中去,要对整个电子文件的形成和管理提出要求,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逐步把电子文件管理规范起来。这对档案人员是一个难题。首先要解决纸质档案与电子文件信息的对称问题;其次要解决纸质和电子文件一致性的问题,电子文件看不见,就一张光盘,对于它的完整性、版本等从外观上看不出来,所以档案部门要用专门的设备、专门的部门负责检验电子文件,如果保存的电子档案有误,将来在工作中可能要造成失误。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一方面要适应档案自身的发展,另外也要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流程,两方面都要兼顾。档案毕竟是传统的记录和保存方式,企业信息化应用起来可以很潇洒,实现无纸化办公,财务、科研、外事等许多部门都进行网上办公,最后什么都没留下。档案部门搞信息化要解决的一个观念问题,就是我们档案的现代化建设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也不是把传统的管理方式搬到网络管理上去,而是要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对档案管理中不适应的一些做法进行改革。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认识,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吸纳新知识,档案部门不学习不提高,肯定要被淘汰。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

面向21世纪,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企业必须真正实现网络化,大力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全面实现资源共享,为企业及社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优质的服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掀起了全球信息化的浪潮,档案作为信息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推到了浪潮的前沿。随着企业OA(办公自动化)、MIS(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档案管理系统作为整个系统的子模块,其管理现代化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数字化向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和理论提出了挑战,档案的信息服务作用日益突出。

一、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含义

企业档案信息化是指企业在法制的轨道上,依靠科学的思想和组织管理方法,凭借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对企业的文件、档案等信息进行发掘、整合,使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和应用数字化、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企业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二、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1.企业档案是企业重要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档案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确保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完整、安全和有效开发利用,全面推动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

2.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工程的一部分,关系到企业的发展。面对庞大繁杂的企业档案信息,要想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减轻档案人员重复进行的体力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将企业档案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促进企业档案工作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充分发挥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3.企业档案是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维护企业利益、合法权益和历史真实面貌的有效证据,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关系企业经济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完整的档案是反映企业发展、技术、成果、经营、资源及历史概貌的重要资料。利用档案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有效手段。

三、当前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有些企业开展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有些则没有,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同时,企业的减员增效也波及到企业的档案部门,相当数量的企业档案部门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威胁。企业档案部门的生存受到威胁,信息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即使已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在发展中也很不平衡。

2.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基础条件薄弱,技术、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当前,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状况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基础条件薄弱,信息化程度低。许多企业面临转型,认为档案信息化作用不大,不愿增加额外投资。总体上看,缺乏应有的设备和技术支撑,对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度不够,数字化信息资源少,企业档案网站建设质量良莠不齐,信息化管理人才缺乏,对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可行性研究开展不够3.企业档案信息管理与其他信息管理没有实现有效衔接。文档一体化管理是企业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的发展方向,使生产活动、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工作有效衔接,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实现档案信息的无缝交接和有效管理。由于我国企业档案信息化程度低和管理机制上的障碍,档案工作很难在系统上实现与各生产环节、管理环节之间联络,未能实现档案信息管理与其他信息管理的有效衔接,进行文档一体化管理。

四、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标准规范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法律保障。目前,有些标准还不明确,有的还没有标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快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尽快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工作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

2.重视企业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管理软件的选择与开发。企业档案管理系统应与企业有关管理系统(如设计、生产、经营、财务、材料、管理、服务等)相衔接,确保档案部门对本企业各类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收集、整合、控制和传递。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应遵循模块设计、分层实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符合信息化要求的档案管理系统是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3.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关键因素。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引导;中央企业档案部门应加强对所属及控股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指导,保证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对档案部门来说,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发展机遇又是挑战。

4.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档案人员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提高档案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引导档案人员适应信息化要求。要认真研究信息化条件下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新要求,积极推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档案信息化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技人才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5.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企业档案部门可借鉴网络建设已有的成果和经验,与办公自动化、政府网、互联网等系统相连,建立基于企业网的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文件接收应用系统,构筑企业信息网络报送及应用平台,推进电子文件的归档、接收、保管与利用,做好电子文件的积累、归档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胡生龙:如何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J].北京档案,2003,(10):32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内容;管理意义及作用;管理策略

如今,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全球经济趋向集成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已日益普及,摒弃滞后的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管理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而信息化管理,将对企业管理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内容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通过各种信息系统开发整合信息资源,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其有效融合,来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为科学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合理配置有限资源,以使企业适应市场的竞争环境,得到持续发展,寻求最大的经济效益。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管理。1.生产经营信息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现生产经营过程全生命周期监管。通过数据采集,管理人员可随时监控进度、程序、质量效率、库存物资等生产经营环节,达到对其进行动态管理功能。协助管理者制定与实施生产经营策略、生产经营计划,运营质量分析、过程控制等工作。2.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是利用企业全部人、财、物、供、产、销等资源全面整合,含盖项目管理、资产管理、客户管理和采购供应管理、日常管理等工作,通过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企业内部实现信息共享,财务业务一体化得到有效管控,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管理的平台。3.办公信息化管理。办公信息化管理(OA)是企业通过网络化的管理方式,集成了企业内部各类管理人员日常事务处理、资源分配等工作提供支持,实现不同部门的协同工作,使办公活动流程化、自动化、制度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信息化管理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深,事关企业生存与发展,意义重大。通过信息化管理,能使企业提升管理水平、降本增效,提高决策科学性、降低企业风险,改善经营管理结构等方面得到了更大突破,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深度融合创新管理提供必要的手段。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1.改善企业内控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的内控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控管理的效果决定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率。不断完善内控管理体系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信息化管理,能确保企业生产数据来源的真实性,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绩效考核指标依据的合理性,同时促进企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控的能力,为企业资源统筹、数据分析提供保障。企业管理和信息化管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缺一不可。2.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今的信息资源日益成为了一种生产要素,企业如何利用好内、外部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分类分析,规避经营风险。一方面要依靠管理者的经验和才干,另一方面就是为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管理者依据信息系统数据,能够分析了解企业自身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风险,便于企业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并加以处理。通过向市场提供有需求的产品和针对性的服务,以便使企业在激烈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3.有利于优化经营结构,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创效能力。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将取代繁琐重复的人工操作,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有效降低各种经营成本,快速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全方位实时监控服务全过程,不仅能提高员工的执行力,而且能及时发现并纠正服务过程中不规范行为,以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客户的青睐与支持,从而提高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1.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当今市场经济结构不断深化,促使企业的管理和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快向创新管理的方式转变,成为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摒弃墨守陈规的传统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实行科学化管理,就要依靠信息化。信息化的管理不仅是企业解决管理问题的措施,而且是管理创新的手段。如果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失去了有利地位,忽视信息化管理的起到的重要作用,势必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信息资源已成为现代化企业的战略资源、无形资产,企业信息化管理已成为推进企业全面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2.解决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信息化管理可以覆盖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销售、安全等各个环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解决经营过程中难以监控、工作效率低下、组织机构冗余等问题。同时,信息化管理可促进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共享,快速打通沟通屏障,提高企业部门间的沟通协作能力,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管理,来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降低管理成本。通过集成化的数据分析,实现精细化管理、精准化营销,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支撑作用,达到在市场中快速应变的目的,为企业经营提供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和手段。3.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手段。企业信息化管理是把企业的人、财、物、供、产、销等优势资源全面整合,将企业运营管理多维度的有效集成,增强企业运作效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深度挖掘、分析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价值,以提高企业的决策力和核心竞争力,便于实现精细化管理、精准化营销,提升企业管理和运营能力的作用,达到对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上的创新,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必要手段。以管理创新为途径,向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思想创新多方面延伸,由单项向综合、个人向群体发展,从而推动企业提升效能的全面创新。可见信息化管理对企业创新发展起到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从外部,企业希望有更大更广阔的市场,有更快速的市场响应能力,而在内部则需提升管理水平,降本增效。因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覆盖了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所以要利用好这把“利刃”,加速企业转型升级进程。具体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保持重视程度,持续深化应用。进一步转变思想认识和观念,从战略高度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深化应用需要领导的主持与参与,更需要企业内部不断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采用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方法,以业务需求为主导,规范数据的标准化,持续优化信息化的深入应用,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助力加油。2.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组织落实。企业信息化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方面,与企业战略发展和重大决策紧密相联。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着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服务于企业战略发展。明确部门职责,认真贯彻落实责任制,夯实信息化管理基础,完善绩效监督,确保绩效过程控制,以便有效地控制、管理、开发各种信息资源,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使各项工作有序、可控制地开展。坚持统一部署、分层管理、优化配置、分工负责,强化组织落实,逐渐推行新举措,为经营管理提供保障。3.完善信息基础建设,确保信息安全。企业信息安全中涉及物理、网络、数据、信息内容、信息基础设施等多层次多方面因素,坚持“网络安全是基础,系统安全是关键,信息安全是核心,制度安全是保障”的原则。切实做好信息基础建设及维护、网络安全管理、企业内控管理、增加规范意识,强化数字加密、防入侵检测、身份识别、数据备份、定期检测、应急演练、防火墙、防病毒软件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以确保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 结语综上所述,简而言之。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空前广泛,前所未有,为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也对企业的发展影响巨大,意义深远,作用显著。我们要抓住现代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的机遇,顺势而为,借势发力,有效利用,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作用,推动企业信息化管理进程不断发展深入。

参考文献

[1]左美云.企业信息管理[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2]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领导小组.企业采购管理辅导手册[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第4篇

1.国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为了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的发展和资源整合,国资委于2006年12月颁发了《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其目标之一就是进一步推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依法推进国有企业强强联合,强强联合要遵循市场规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形成合理的产业集中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2.集团化趋势加强

在《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中,就强调加快国有大型企业内部的重组:通过简化企业组织机构,对层级过多的下属企业进行清理、整合,通过关闭、破产、撤销、合并、取消企业法人资格等措施,完善大企业的母子公司体制,强化母公司在战略管理、资本运作、结构调整、财务控制、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功能,通过对业务和资产的调整或重组,发挥企业整体优势,实现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

3.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

国资委2007年的《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10年,要基本实现中央企业信息化向整个企业集成、共享、协同转变,建成集团企业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多数中央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核心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达到或接近同行业的世界先进水平。通过大力建设集团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整合系统和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和集中控制能力。充分运用集团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所属企业的战略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党建和纪检监察工作的管理,规范管理流程,提高决策与执行效率,支撑集团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新形势下国有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1.财务造假问题

一些国有企业经营者为了在考核中过关或多拿奖金,一味粉饰经营业绩,做假账,虚报利润,导致资产不实,恶化了企业的资产质量,不断滋生潜在的财务风险。从管理上看,由于企业集团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信息衰变程度严重,导致集团公司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及时、准确、完整的财务信息。

2.资本运营问题

资本运营是企业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资金的筹集、运用、收回的分配。目前,有些企业集团采取非关联性的多样化经营,存在着相当的盲目性和投机性,而企业集团自身管理能力又较差,导致企业资金回报率低,甚至出现亏损。一些企业投融资管理混乱,乱投资、乱担保,或只投不管,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损失;有的企业不严格执行有关会计核算制度,该提留的不提留,该调整的不调整,该入账的不入账,或私设小金库,违规操作资金。

3.资金管理问题

有些企业集团公司的资金流动与监督控制严重失调,出现大量资金体外循环的现象,资金管理失控。一是部分内部人员利用权力擅自挪用转移资金,使企业集团原本有限的资金分散、沉淀、闲置;二是子公司都掌握一定数量资金,而这些资金大部分由母公司贷款获得,如果母公司对贷款难以及时调回会影响母公司的财源和资信;三是集团公司内部整体资金调剂无序,资本经营意识不强。

4.内部人控制问题

有的企业经营者相互勾结,通过多种渠道向外转移国有资产,或披着合法的外衣,肆意将国有资产量化到个人,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前国有企业的财务监控制度还不健全、国有资产出资者职能不到位或者虚置,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三、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监控的对策

1.创新理念,提高风险监控意识

在科学的管理理念指导下,应当将国有企业集团务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看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各项基本制度保障、风险监控工具、风险监控机制、风险管理流程和风险解决措施等。其核心思想是"风险监控"和"风险管理":风险监控--通过采用合适的风险监控制度安排和工具应用对各个领域的财务风险进行监督;风险管理--通过科学的流程设计和管理活动来实现风险的防范、控制和化解。由此可见,风险监控在集团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必须提高风险监控的意识。

2.注重财务风险监控制度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对一个大型企业集团而言,要实现对整个集团财务活动的有效监控,单靠一两项制度、措施是很难达到的,必须要设计一套完整的财务监控制度体系。国外大型公司都十分重视监控体系的整体性和层次性。譬如一些跨国公司,其内部的财务监控,审计委员会、财务总监、委派会计和内部审计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制度安排。通过多种不同层面和角度的监控制度的设计,形成了互相牵制、互相补充的体系,发挥出了较好的整体效率。

3.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风险监控机制的运作效率

通过大力建设集团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整合系统和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扩大信息共享范围。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客观性,有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同时快速采取措施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从而保证监控机制的有效性。

4.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设计

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的重要部分,需要对风险监控在风险管理体系中的职能和流程环节进行科学的设计。

一方面,结合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RM)对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具体来说应该包括"内外部环境分析--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五大步骤。内外部环境分析主要是分析集团面临的全球经济环境、所处行业状况和企业经营环境;企业根据内外环境的分析,制定与企业愿景相适应的战略目标,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制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各项财务或经营报告目标以及指导企业业务活动符合相关法规制度的合规目标;通过内外环境的分析和企业制定的各种目标可能或已经实现的程度,动态的对风险进行识别;风险评估主要是分析评价潜在风险可能对目标实现产生的影响程度;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需要进行控制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主要包括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共担风险和接受风险等。

另一方面,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它需要确立明晰且被企业全体成员认同的目标,并将目标分解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级;需要系统的组织体系和明确的职能来保障执行;需要相应的工作流程、制度、考核、信息管理等进行支撑;并需要通过文化的培育、人才的培养形成一套企业内部的长效机制。因此,国有企业应当参照国资委2006年6月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关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等主要内容,规划企业风险管理的具体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树军.母子公司财务监控系统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13).

[2]段富贵.论国有企业集团采用混合财务监控模式的必要性[J].科技信息,2

007(02).

[3]王日丹.国有集团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J].金融经济,2006(22).

[4]黄丽虹.全球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6(6).

[5]中国会计学会.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专题[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第5篇

一、当前我国电力会计核算出现的问题

(一)电力企业内部制度不够完善

电力企业资金优良、资本密集,一般来说,我国的电力企业规模都比较大,企业内部所设置的部门十分复杂,就目前来看,电力企业内部各部门牵制制度、财务审批制度和财务审查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但在财务稽查的过程中仍旧出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例如: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会计工作人员有责任监督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但当前仍有部分电力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并没有履行这项职能,企业的责任制度落实还有有待加强,这种现象不利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和长远发展[1]。

(二)电力企业财务风险意识不足

我国的电力企业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建立完善的运营电网,实现供电的可靠性,电力企业属于中央企业,直接受到国家的宏观调控,这就导致了自身对财务风险意识和财务风险应对能力的不足,近年来,我国电力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电力行业内的竞争日趋激烈,随之而来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多,而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意识和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却没有太大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制约了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电力企业主要风险及因素见下表: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经被应用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各个领域,当前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中信息化建设还有待加强:①在电力企业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财务软件落后、信息标准统一性差等问题,这导致了财务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传递、处理以及共享缺乏实时性、有效性,当前各种财务软件层出不穷,但大多数的财务软件都是针对所有类型企业而进行设计的,并不能满足电力企业的特殊性需要;②一般电力企业的财务人员较多,若企业内部的财务系统信息化建设薄弱,会对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造成影响,严重时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对整个电力企业的财务工作造成影响;③电力企业部门众多,而信息技术人员配置相对较少,一旦企业财务系统出现问题,很难获得及时有效的解决。

二、加强会计电力合算的主要措施

(一)落实集中化会计管理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在电力企业会计管理中也是如此,想要加强电力会计核算,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创新财务管理方法和制度是基础。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领导对电力核算的重视,提升电力企业财务人员对财务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端正整个企业对财务管理的态度[2]。尽管当前的会计核算软件层出不穷,但从根本上来说,电力会计核算仍是以人为本,只有在企业领导以及核算人员的思想认识上做文章,才是加强会计核算的关键。首先,要让电力企业领导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重视起来,明确电力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只有领导重视了,财务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其次,要端正电力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态度,使会计核算人员明确电力会计核算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客观准确的核算;此外,要把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这不仅能节约工作成本,还能有效提升电力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

(二)加强企业内控,完善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实现加强电力会计核算目标的关键,电力会计核算工作因涉及到的问题比较敏感,企业应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进行监管,这是对企业资金负责任的体现,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促使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保证电力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三)加强收支管理

(1)加强对各项收支的管理

从宏观角度来说,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总体财政支出与收入的管理,所以对电力企业各项收支的统计与管理十分重要:①建立支出审批制度:严格的资金审批制度能够确保企业资金的稳定性,避免出现滥用资金的情况;②建立开支标准:电力企业的开支标准应以国家现行规定为准,要对资金的支出做出合理的考量,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支出项目要严加控制;③遵循专款专用原则:对于资金流向要严格调查,遵循专款专用,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资金用度要一查到底;④记录来往款项:对于来往款项要及时记录,方便日后的查证,避免出现经济上的纠纷[3]。

(2)统一的会计核算

在电力企业内部各项资金的支配、财务的收支、票据的开发、账务记录、凭证审核等方面要进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对会计核算进行集中化管理,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提升核算效率,并且避免了一些琐碎项目的遗漏。

(3)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培训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培训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升会计人员的思想认识,让其明确会计核算的重要性,认真工作,客观、准确地核算;二是提升其专业的财务素质,避免因为业务能力的问题对财务管理造成影响。

结论:综上所述,当前电力企业会计核算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电力企业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电力会计核算,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这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第6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可行性;建立架构。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和虚拟经济的出现,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千变万化。所有这些都增加了企业在运作中的风险。这使得企业对如何就面临的或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越来越重视,并希望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的方式达到管理风险的目的。建立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将成为我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风险管理的定义及其发展。

风险管理 ( Risk Management )是指风险管理单位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治理的水平,使之更好的为企业战略服务。

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活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两大事件使得美国公司高层决策者开始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一是1948年美国钢铁工人工会与厂方关于养老退休金和团体人身保险谈判破裂后,钢铁工人长达半年的罢工对于美国经济极为严重的影响;二是1953年8月12日,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个自动变速装置厂因火灾造成直接损失3千万美元、间接损失1亿美元的重大事件。这两大事件的发生,推动了美国风险管理活动的兴起。1956年拉塞尔-格拉尔在《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新时期》中正式提出“风险管理”的概念。之后,美、英、德、法、日等国家也开始在企业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伴随经济、社会和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与之对应的同时,在美国的商学院里首先出现了一门涉及如何对企业的人员、财产、责任、财务资源等进行保护的新型管理学科,这就是风险管理。目前,风险管理已经发展成企业管理中一个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管理领域,风险管理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战略管理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国,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标志着中国走上了风险管理的中心舞台,掀开了风险管理历史上新的一页。

风险管理具有对象的特殊性、范围的广泛性、管理的全面性等特点。关于企业风险的分类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说法,国外比较流行的风险分类方法是把企业风险区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作业风险、法律风险、会计风险、资讯风险、策略风险类。在中国,国资委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在《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把风险分为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五大类。

二、内部控制的定义及结合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实现的可行性。

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其目标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具体内容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及监督等五个要素,涵盖了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五大原则。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服从和服务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战略目标。结合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有其可行性的。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对风险的识别、化解与评价起着重要作用,为风险管理提供方法和依据。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的内容,囊括了内部控制的全部五个要素。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共同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发挥作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在若干方面存在共性:(1)目标趋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旨在提升企业价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而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是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关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2)实施主体相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二者实施时都强调全员的参与性,并明确各个单位和每位成员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3)作用相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体现在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二者在企业中相互作用,优势互补,最终实现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企业价值的提升。

三、就风险导向建立内部控制的架构。

如何就风险导向建立内部控制的架构,笔者认为可从以下若干环节着手:

(一)需要在企业内部强化风险管理意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两大指导性文件, 需要企业全体员工都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基本规范,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意识。企业可以将对于风险管理理论的学习,制定在KPI中,要求员工在处理日常业务时充分地衡量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将风险管理转化为日常的自觉行动。企业要以内部控制环境为基础,努力创建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并鼓励员工不断地学习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以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在企业日常管理中,要明确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和流程风险管理人员的责任,实行风险管理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每个员工在风险管理中的积极性,以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康、有序运行。

(二)应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保证信息传递的畅通。企业应充分利用当前发达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并以当前信息化趋势为契机,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法上可以充分利用ERP、OA、企业邮箱等信息管理系统,使得整个企业各个环节上的控制点互相联系起来,实现信息实时共享。风险导向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要以风险的动态评估、处理为基础,只有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相应的信息进行科学的筛选鉴别、汇总分类,并及时、有效地传递给管理层,以便于管理层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避免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同时,这也可以降低相应的实施人工成本及工作强度。

(三)应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以及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是建立风险导向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没有合理的风险评估机制,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很难有效实施。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需要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企业应十分注重复合型的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过程中,当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对风险进行识别后,要找出关键的风险控制点,并进行后续风险分析和评价,以实现内部关键点的控制。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估风险清单中的每一个风险:(1)建立一个尺度,以反映风险发生的可能性;(2)描述风险的后果;(3)估算风险对项目及产品的影响;(4)标注风险预测的整体精确度,以免产生误解。对风险进行评估后要采取驾驭风险的措施,如回避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等等。关于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它也是风险导向内部控制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风险预警系统是利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数据信息,特别是会计数据信息,通过设置指标或者构建模型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监控,以便于及时找出生产经营中的异常情况,将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在实际操作中,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置专门的风险预警部门,建立多层次、多部门相协调的风险预警体系。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构建适合企业实际的指标体系。随之采取科学的风险评价分析方法,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以实现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

(四)应完善监督管理机制。风险导向内部控制体系作用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监督。依据内部控制两大指导性文件的要求,风险导向内部控制体系要将不相容业务进行分离,同时完善授权审批制度,建立起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以逐步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系统。风险导向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不仅要立足于企业内部,同时也需要延伸到企业外部,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在监督实施中,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作用。对于在日常审计活动中发现的异常事项、内部控制缺陷以及相关的改进建议等及时向企业管理层报告,实现对内部控制运行情况的内部监督。同时,也应注重财税等政府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他中介机构的外部社会监督,以获得第三方独立性的评价。内外监督进行完善相结合,可以实现对内部控制的双重规范。

总之,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对企业战略的实现有重大的意义与作用。企业的全体员工在掌握内部控制概念和特点的前提下,运用先进的理论和方法,积极主动的做好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则必将为企业顺利实现企业战略和规划做出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博。中国企业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2)。

[2]刘伟杰等。构建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