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区建设规划

校区建设规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校区建设规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区建设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低碳 节约型校园 节能减排 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Pre-planning Practices Study of Carbon-conserving Campus Construction

FENG Xiangrong

(Yiwu Industrial & Commercial College, Yiwu, Zhejiang 322000)

Abstract New buildings meet national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standards for new infrastructure in universities; in the pre-construction project planning requires reasonable good carbon-saving campus, avoiding late duplication and achieves energy saving purposes. In this paper, the introduction of low-carbon awareness, energy-saving technologies, carbon management model and other advanced energy-saving mode in campus planning process,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building a low-carbon-saving campus.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plan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ampus.

Key words low carbon; conserving campus; energy conservation;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1 低碳节约型校园建设规划的必要性

建设低碳节约型校园是为进一步引导全校师生员工参与低碳生活,增强节能减排意识,形成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做好低碳节约型校园建设规划,实现开源节流,杜绝各种浪费现象的发生,有利于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实现高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低碳节约型校园规划

2.1 合理规划校区布局

(1)校区选址要合理。近年来,高等学校校园建设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许多高校在进行新校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过于追求速度,缺乏对校园选地的详细深入调研,地质勘察不够详细,没有科学地进行调研,有地便盖楼。导致建筑过程中由于地基,周边环境,地理缺陷等原因造成大量人力、财力投入在弥补这些缺陷上,形成无谓的浪费。地址的选择主要围绕规划区功能需求、建筑物的硬性要求、生活区及教学区的规划来认真仔细勘察地段,以确认是否合适。

(2)用地规划不合理。高校中存在互相攀比,比如大校门、大草坪、大广场、大水面的设计,导致后期中需要大量的维护成本,由于场面宽大,造成水、电资源浪费。规划好管道建设,避免前期管道预留不足,导致后期破地重新铺设管道。合理利用有利地形进行雨污水管规划,将化粪池、水塔、水泵房、冷凝塔、气压罐、锅炉房、高配房、低压配电房等进行综合考虑,设计一条绿色环保节能的能源输送路径。规划好山体雨水流向,收集雨水用于树木等植物浇灌,避免使用自来水进行灌溉。

(3)建筑群体的合理分布。在建筑群体规划中要合理规划用电、用水、用气负荷,将高负荷用电规划在同一区域,同时尽量将高能耗的建筑物规划在高配房边。避免能耗在输送过程中的浪费,管道的重复建设,高效率地使用变压器、水泵等设备。将建筑物的用电负荷规划在50%,以便今后继续增加能耗设备,将进入本楼的管道预留50%用于今后扩建需求。考虑建筑物的空调安装,例如:中央空调、分体空调、一拖多空调的合理前期规划,避免后期空调安装中的浪费以及安装难度增加。

(4)数字化校园建设前期规划。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为低碳节约型校园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在校区的前期规划中尽量考虑使用数字化信息平台来管理学院资源,因此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弱电管道、强电管道、强弱电信息点分布与数据采集、数据交换系统的选择、校园网络的构建方案、饭卡芯片厂家的选择、水电表种类选择、校园网数据库构建、设备运行数据采集智能模块、中央空调控制系统数据接口模块等,确保校园各信息采集的兼容性,能够将整个校园的能耗使用汇总到一个数据库中,对该数据库进行智能化分析与管理,推进学校水电运行和资产管理由传统经验型向科学技术型转变,为学校“能源节约”、“减碳排放”和“低碳发展”提供技术基础和平台支持,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服务低碳、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能力。

2.2 做好“后勤服务外包”前期建设规划

为了进一步建设好节约型、低碳校园,可以将高校部分“能源商品”进行外包,通过委托专业企业进行管理,减少高校管理带来的资源浪费,达到节约目的。高校“能源商品”就是指高校中部分能源可以委托社会上专业企业进行管理和节能技术改造,通过专业化、成熟的管理模式和节能技术使用,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实现企业和高校的共同盈利。其主要模式是将部分老化、高能耗设备通过外包形式由校外专业企业进行运转。

2.3 建筑物设计规划

建筑设计追求自然舒适。教学楼底层基本架空,建筑中多有通透之处,强调自然通风,季风穿堂而过,给人带来凉爽;建筑的朝向、间距保证每幢建筑都有充足的阳光;风雨操场采用张拉膜屋顶,做到自然通风,白天还可以利用日照采光。在新建的建筑物内采用T5节能灯管,并对其屋顶、墙体等进行保温节能措施,使用建筑屋面绿化、中水回用系统,构建新建办公室智能节电开关、数字照明开关、遥控插线板、人体感应模块等。中央空调的建设可以采用单元独立与集中控制相结合。

3 应用实例与效果评估

例如:学生热水供应项目实行“商品能源”外包前后数据分析表具体如表1:

表1

将此项”能源商品“进行外包托管后,资金投入表如表2:

表2中,企业向学生收取热水0.1元/L,学院给学生补助热水0.025元/L,学生实际支付0.075元/L(与现在使用蒸汽所付出相同)。从表中数据得出学院每年少支付资金185845元。通过该节能产品技术改造,从使用的电量与柴油数据得出,使用“即热型”节能开水机同时降低了能源使用总量,企业通过该降低的能源总量进行赢利,从而起到节能降耗目的。因此在前期建设过程中做好规划,做到所有能耗设备的专路专线,同时进行计量系统的专路专线安装。通过计量数据对比,将部分后勤项目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达到建设低碳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效果。

表2

4 结束语

实践证明,建设一所低碳节约型的高校,对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生活都有重大意义,而做好校园规划设计则是重中之重。首先,做好低碳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规划设计,可实现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其次,做好低碳校园建设规划在今后的节能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效果,减少后期重复建设,降低学院运行资金;再次,按低碳节约型校园总体规划的要求建设具体的项目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依据。

本文系2011年浙江省教科规课题“建设低碳节约型高校的实践和研究”的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SB133)

参考文献

校区建设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

1.1生态型校园特点

校园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学生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他们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生态型校园应具备以下特点: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家标准。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

1.2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基础与条件

校区基地环境、土壤、气象、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是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基础。

2、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2.1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于师生身心健康。

2.2体现生态环境艺术式学校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

2.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生态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2.4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要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这要求:①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②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的设施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应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③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感情;④绿化植物配置应选择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能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比如,园路的设计走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出入方便,大乔木的位置要考虑到是否影响师生日常生活的采光、通风及安全问题。

2.5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3、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实践

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十二五”生态型校园规划为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校于上世纪50年代,校园建设存在功能分区不明、景观布局单一、基础设施老化,耗能严重等情况。学校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加大基本建设力度,同时提出结合学校现状及实际情况分步骤按计划逐步实现生态型校园。为此,我校在“十二五”校园基本建设规划中引入生态型校园理念,现就我校该项工作情况加以介绍,以资共飨。

3.1我校校园环境现状

我校于1975年从北京迁至武汉,校园建设布局较多依建设时序先后而定,插空建设现象较多,各校区的学科布局以及功能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部分校园用地由农业生产用地转为学校建设用地,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校园环境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上,景观大小、虚实、间距等均缺乏艺术的变化,较少考虑兼容校园文化特色,缺乏亮点和新意。校园内绿化树种单一,栽植方式不灵话,多层次立体配置的植物景观很少,不同空间栽植的植物形态和色彩变化也不丰富,很少讲究艺术构图和造型。

3.2学校“十二五”生态型校园建设规划原则及目标:

3.2.1节约性原则。按照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公共资源保障系统,逐步改善校内基础水电设施及校内建筑,降低能耗,提高办学效益。

3.2.2功能性原则。按照校园的规划用地功能分区进行绿地系统规划,建立完善的绿地系统.绿地形态上以点、线、面相结合,突出特色景观空间。

3.2.3多样性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和已经形成的植物景观,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以生态学原理作指导,尽可能丰富植物种类,做到乔、灌、草、花立体配置,力求创造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

3.2.4文化性原则。充分挖掘和选择与学校未来发展紧密相关的题材,突出我校的特点,创建多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景点.选择具有纪念意义的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成果,创建纪念性景区.

3.2.5整体性原则。绿化规划是环境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绿地中心的环境艺术小品,如雕塑、喷泉、景石、游路、广场、铺装等景观与绿地规划应统一考虑,力求协调一致。

3.2.6生态型校园规划建设目标:“十二五”时期,我校校园规划建设由“节约型校园、环境友好型校园”推进为“生态型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在符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综合分析学校现状及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坚持节约用地的前提下,统一规划,协调好各校区的功能组织布局,逐步改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坚持节能减排、建设和谐校园和绩效考核,不断提高我校师生员工的生态环保意识和水平,初步实现功能完善,生态和谐、环境优美的建设目标。

3.3“十二五” 生态型校园建设规划的主要任务

生态型校园的建设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对生态校园的建设重点如下:

3.3.1 节能减排方面

1)雨污分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计划“十二五”期间建设校园雨、污分流管网系统,雨水收集管网并入洪山区雨水管网,污水管网并入洪山区污水管网。在北区试点将雨水收集系统与北区东湖水塘合并规划,将地表雨水汇入东湖水塘储存起来,利用生态净化后的雨水资源进行校园浇灌、冲厕等。

2)太阳能能源的利用:根据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要求,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十二五”期间对我校新建学生宿舍热水系统均采用太阳能能源。若学校财力允许,计划在“十二五”期间,争取完成校区内全部学生宿舍利用太阳能能源的热水系统改造工作。

3)节水、节电系统:利用国家修购专项资金继续推进水电二级计量安装工作,确保“十二五”期末水电表二级计量改造全部完成,三级计量改造完成70%;实现校内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29620KV,电缆管线入地工作完成。

3.3.2 校园道路:利用国家修购专项资金继续推进道路及其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工作,提高校园道路交通条件,消除交通安全隐患,改造方案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道路主干次干分明;2)所有道路尽可能形成环线,减少断头路;3)视交通情况,在主要路口安装减速带和反光镜;4)利用道路两侧设置停车区域;5)道路两侧尽可能预留管沟、管群;6)资金使用以维修道路为主,若允许,考虑北门、东二门、西二门的修缮及改善道路周边环境。

3.3.3植被园林建设:1)完善校园的园林规划。计划每年投资100万元,用于美化校园。包括消除土壤区;局部硬化地面,调整为植草砖地面,以增加雨水下渗率、提高植被覆盖率与物种多样性,逐步改善校园绿化环境,增加绿色植被面积,绿化覆盖率从48.2%提高到55%。2)继续做好校园环境绿化和美化工作,突出我校办学特色,在东区家属区开辟樱花园和桂花园,打造3-5个具有地大人文情怀的精致园林景观和沿湖景观,与东湖风景开发区联合开发校内风景片区。

3.3.4固体废物处理:1)建设无扰民的校区内生活垃圾中转站。计划设立下沉式垃圾回收站,其中东区3个,西区3个,北区2个,预计总经费240万,可有效改善校园环境,消除异味,降低疾病传播率。2)逐步开展实验室废物单独收集,重点针对有毒有害废物,包括废弃试剂、污染样品的收集与处置,建立管理档案。3)投资20万元,成立可降解性废物的消化分解试点,待效果明显后逐步推广。4)枯枝落叶(打草)单独回收,就地利用:对我校每年秋冬季节均有很多的枯枝落叶,以往的做法是将其集中后清运至市政垃圾站,每年此类“绿化垃圾”清运费数万元。建议从“十二五”后,对此类“绿化垃圾”采取单独堆放,就地粉碎、腐熟堆肥等资源化利用的方式处理。

校区建设规划范文第3篇

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园区、大学城、新校区建设如雨后春笋蜂拥而上,每个建设新校区的高校要花几个亿或十几个亿投入到学校的征地、建设、原校区旧房的维修与改造等一系列基本建设。高校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教学、实验、办公、生活辅助用房及配套基础设施道路、地下管道和环境绿化等等,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有保存价值的基建档案资料,高校基建工程档案资料是学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高校基建工作真实记录,而且是以后高校发展过程中建设规划、管理及改扩建、维修的重要依据。它记录了学校建设发展的历史轨迹,其实际保存价值应该受到重视。

高校基建部门工程档案涉及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建设单位以及建设单位的主管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但建设单位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主体,自然要做好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任何基本建设缺少工程档案,就缺少了日常维护和以后改造的依据,基建档案不仅能反映该建筑物的变化和发展,为学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历史记录,也对学校发展和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地上地下交叉工程提供相互要求的依据;为历史查找、产权查证、经济纠纷以及科学研究等提供素材,它不仅服务于今天更有利于将来,是高校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

从现在高校基建管理档案来看,高校基建部门现有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还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档案移交工作被动、管理滞后、归档制度不够健全、权责不明、档案意识不强、档案资料残缺不齐等等。因此,必须加强建设工程档案的管理,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制约机制。

高校基建档案作为高校建设活动中形成的第一手材料,是高校基本建设图纸、文字记录、工程价款结算书、审计结论以及后期使用过程中的维修、翻修改造等有关技术资料。基建档案是指在基建管理和基建工程项目建设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及声像载体材料等。是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地上地下管线等基本建设,从立项准备到工程竣工验收全过程直接形成的文件材料。一套完整的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包括了工程项目每一个环节的文字或图纸记录,其主要特点是:

是指基建档案的形成领域和内容性质具有鲜明的、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专业特征。

是指每一套完整的档案资料是以一个独立的工程项目为对象进行收集和归档。

校区建设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城 城镇化 土地价值 利弊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上世纪末,我国吹响了城镇化的号角。大量的农村人口拥进城市,尤其是我国的特大城市和东部城市,到了21世纪,各省会城市的人口也急剧增加。到现在,城镇化进程已经过了10多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了50%,虽然离西方国家城镇化率80%,乃至90%还差得很远,但是我国的很多特大城市,如北、上、广、深,早已拥挤不堪,各省会城市的人口也大多接近四五百万,也出现了拥挤和堵车的现象。城镇化的10年,也是我国房地产高速发展的10年,我国大城市及各地省会级城市高楼林立,地价、房价连续飙升。

城镇化的10年,也同时是我国高校扩招和高速发展的10年,在90年代以前,我国万人大学,只有北大、清华、复旦等屈指可数的几所。然而,现在,万人大学早已是多如牛毛,任何一个省会城市的二本院校都达到了万人,乃至几万人。我国的大学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因此,我国各地的大学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大学的学生人数和大学的建设都得到大规模的扩张,学校的各种资源也变得很紧张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很多大学选择了兼并其他高校,或者低一层次的学校。为适应大学的发展和需要,有的学校干脆选择了在郊区建设分校。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参与了进来。纷纷开始规划和建设大学城。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各省会城市几乎都已经规划和建设了自己的大学城,连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贵州贵阳也规划建设了自己的大学城,尽管部分学校还未建完,但是已经开始运行。只有学校比较少的,新疆、青海等省份还没有建设大学城。

大学城的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对我国的城市发展和大学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大学城的建设具有很多优点,如有良好的规划,完善的设施,缓解了城市的交通拥挤,促进了郊区城镇化的发展等,但是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如增加了大学的债务负担,提高了大学的运营成本,带来了师生的诸多不便,使大学丧失了原有的人文意蕴等等。下面分别对大学城建设的利弊进行分析。

二、大学城建设的积极意义

我国各地建设大学城,是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在大学发展的需要下,应运而生的产物。虽然国外没有建设大学城的情况,但是,在我国目前城市运行压力加大的条件下,作为人口相对聚集的大学搬出中心城区,到郊区建立大学城是城市和大学不得已的选择,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大学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缓解了城市的压力

当前,我国的高校动辄上万人,甚至几万人,是城市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加上高校附近的商业高度繁荣,餐饮,购物,娱乐等商业往往密集于高校附近。加上社会上进入高校学习、培训、锻炼的人士,一个高校往往集中5到10万人,一个城市高校往往是交通人流都比较拥堵的地方。同时高校附近又是房地产高度发达的地方,“学区房”的鳌头,使得开发商,投资人,居住者,租房者等都高度青睐高校附近的物业。大学城的建设,把大学搬到郊区,或把主要校区搬到郊区,有效地疏导了城市密集的人口,缓解了城市的交通拥堵和人口密集的压力。可以使城市交通变得顺畅,人口进行合理的流动。

(二)、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由于高校具有很强的聚集效应。高校搬到郊区,高校商业圈也就相应地移位到郊区,大学城周边的房地产开发也就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使围绕着高校的城市中心,移动到郊区,形成新的城市中心。多中心的城市格局是理想的城市格局。城市中心的外移,吸引了周围更多农业人口成为城镇人口,有效地调节了人口的流动,更好地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三)、改善了大学的环境

大学城的建设,往往学校规模都比老校区要大。与以前的老校区慢慢发展,慢慢建设相比,一般来说,新校区都有较为长久的和合理的规划。无论是建筑的外观,道路的分流,景观的设置,设施的布置,都是老校区无法比拟的。新校区一般有宽敞的教室,良好的绿化,现代化的图书馆,标准化的运动场,舒适的学生公寓。教师办公环境,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都得到很大的改善。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下,更有利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四)、促进了大学的发展

大学城的建设,高校的搬迁模式,一般有一下几种。一是大学城的校区是大学的一部分。大学城校区是大学的主要校区,或者分校区,原有的城市校区,仍然保留。一般用于研究生和成人教育用。二是校区完全搬离。大学城校区是新的大学校区,大学不再有其他校区。原有的校区土地置换,成为城市的其他公共设施或者土地招拍挂,进行房地产开发。三是暂时保留老校区,以后慢慢退出。不管是那种模式,大学城新校区的规划和建设,都充分考虑了大学的规划和发展,多校区并存,或者独立新校区的建设,土地预留和建设规划都将大大滴促进大学的发展,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三、大学城建设存在的问题

大学城的建设,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城市发展和大学建设都

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大学城的建设也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大学城建设也日益显现出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存在着不少严重的问题。

(一)大学债务负担日益加重

大学城的建设,目前的普遍模式是政府支持,划拨土地,集中规划,国家投资部分,大学承担部分。如果大学单独搬迁,则是大学独立承担土地和建设费用。新大学的建设标准和规模已经不可与老大学同日而语,其土地征拨和拆迁费用,建设费用,设施费用,根据其规模和标准都是老大学的几倍。动辄几亿,甚至10亿,几十亿元。光靠国家拨款和学生的学费,简直是杯水车薪。由于大学城的建设,政府在其中具有主导作用,在政府的担保下,鼓励银行为高校贷款。因此,大学城新校区的建设为大学背上了承重的债务负担。目前,很多高校的还款压力非常大。就贵州某高校为例,其由原来的市中心,自发搬到以前的城乡结合部,搬了近10年,原有校区几乎不再有。新校区规模和设置都已建设好,由于时间长,没有什么债务负担。学校的的效益在贵州是首屈一指的。近两年,在当地政府的倡导下,重新搬到大学城校区,原有的校区规下面的二级学院(三本)使用。新校区的建设费用数十亿,因此,该高校目前的债务负担很重。

(二)师生出行成本大大增加

大学城一般都规划在现在城市的郊区,不堵车的情况下,一般离市中心大约1-2小时车程,如果堵车,则需要2-3小时。一些学校是本科生在新校区,研究生在老校区,有点事全部搬到新校区。新校区离中心城市远,降低了学生的生活成本,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这是好的一面,然而,要阻止学生进程是不可能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好奇心,好玩心比哪一个年龄段都强。他们必然要进城,往往选择周末进城。进城,出城一般要花4小时,车费也大大增加。在车上华的时间多,就必然没有时间游玩和访友。因此,一般周五,或周六进城,周日下午或晚上回学校。教师则一般省是坐交通车到学校上课,然后坐交通车回到城市里的家。如果赶不上校车,上课就必须打车,一般要花100多元。这大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出行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加上新校区的公交路线不成熟,车辆少,学生还要花一定的时间,等车。因此,在大学城新校区上校的学生,为此往往苦不堪言。

(三)老校区空心化日趋严重

大部分学校都把大量的学生搬到新校区,原有的老校区,一般用来作成教,培训用。如果老校区有研究生的还好。如果只有成教和培训生,其情形往往是昔日人头蹿动早已变得门可罗雀。老校区只有星星点点的成教生和培训生,成为教师转战新校区的巴士驿站。老校区严重地空心化倾向。上海某所大学就是如此,自从新校搬到松江后,原有的校区一部分租给了三本院校,一部分作为成教和培训生,部分留学生用,学校呈现了严重的空心化。大量的教学设施严重闲置,图书馆也没有几个在哪里学习。老校区的空心化,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设施的重复建设。

(四)学校人文意蕴逐渐丧失

原有的老校区一般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有的,几十年,个别甚至上100年,在老校区形成了一所大学浓厚的人文意蕴。人文意蕴是一种只能感受,不可言语的学校长期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近来,听说北京市政府,要把中国人民大学搬到大兴。引起了很多人的热议。人民大学搬到大兴,还是人民大学吗。人民大学开放的校区,周末熙熙攘攘的英语角,集聚了学校和社会上大量学校英语的英语角,在大兴还复存在吗?还好有人说,老校还在,不会“腾笼换鸟”,搞房地产开发。学校的人文意蕴是人们留恋一个学校的重要的精神依托。对于学校的文化氛围的影响非常重要。大学城的建设标明,很多高校的老校区都已丧失原有的人文意蕴。新校区的人文意蕴的培养,则需要很长一段的时间,才能得以形成。

(五)行政意味强于学校自愿

大学城的建设,有的是大学发展需要,更多的则是政府的引导行为。有的大学其实已经能够适应本身的发展,不需要搬迁。但是任然在政府的强制下,进行搬迁。学校老师不愿意,因为,学校家属区都在老校区内,有些换房的也大多住在市内。以前8:30上课,7:30或8:00起床就可以,学校搬迁后,坐校车和开车,都必须6:30或更早起床。学校学生不愿意,因为学校学生出行不方便,特别是毕业生面临找工作。在大学城,找工作又诸多不便。因此,很多地方大学城的建设具有极强的行政意味,而不是学校根据自身情况的自愿。

(六)郊区失地农民逐渐增多

大学城及新校区的建设必然要占领更多的郊区土地,考虑到建设的需要,大学城不可能建设在山上或者荒坡上,更多地是在平地。这必然要占据大量的郊区农民耕地。这对要保住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将形成严峻的挑战。大学城建设,郊区农民土地虽然得到了补偿,房屋占领的虽然得到了安置,但政府划拨用地的赔偿肯定不如开发商的赔偿令失地农民满意。失地农民的增多,就业问题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西部的某高校就出现了,学校侵占了农民的耕地,农民生活着落,到大学城参与建设新学校,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资,农民集体堵住大学校门。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造成了极其重要的社会问题。

(七)郊区地价房价提前推高

大学城的建设,带动了附近的房地产的开发,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但是大学城附近的地价和房价急剧飙升。很多城市大学城附近的房价接近了市区均价。如,贵州大学城,教师公寓的价格达到3500元/平方米。开发商的房价在4000元以上,直至5000元,而贵阳市区周边的房价均价也在5000元左右。这样,大学城的建设,导致了大学城周边房价的提前推高。城镇化是加快了,但是周围的老百姓只能望房兴叹。有拆迁和补偿的还罢,没有的,则将接受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的现实。这将加剧城市的贫富分化,造成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结束语

通过大学城对人才科技资源的集约和与城市经济发展的互动,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核,这才是发挥大学城功能的核心之意,而这一点往往被忽视,使得大学城仅仅变成多所高校在地理空间的聚集,至多带动周边服务业和消费经济的发展,而充分发挥大学城资源集约优势带动区域和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高校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则更具有现实意义。这一功能的形成需要地方政府、高校、企业的紧密合作与持续互动,进而形成长效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只有这样,也才能为大学城的功能完善不断注入资金和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陶建宏.大学城―高等教育新特区[J].当代教育科学,2008 , (23).

[2周伟.中国大学城空间发展模式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 2009.

[3]胡海建.创新、开放、共享:珠江三角洲大学城文化构建论 [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牌,2010, (1 l).

校区建设规划范文第5篇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委今年项目建设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完善规划体系,提高规划水平和履盖率。一要引入高水平的规划设计队伍。通过改变招标方式、设计竞赛等方式引进国家一流规划设计队伍进入我市规划设计市场,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二要加快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和专项规划。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近期建设规划,高标准完善涡河景观带规划、防洪排涝、绿地系统、道路交通、主城区水系沟通等专项规划。三要全方位编制详细规划。完成职教园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及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规工作。四要完善历史街区和城市重要地段城市设计。编制完成历史街区及城市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塑造城市特色,统筹衔接各项规划成果,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提高规划覆盖率。

二、全面谋划项目,做到行业产业全履盖。在城市建设项目谋划中,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提升城市形象与功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聚力提高城市服务与辐射能力,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十二五”规划和“建设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谋划项目。主要分为以下六类: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是老城区保护和棚户区改造项目,三是城区坑塘综合治理和水系沟通项目,四是公用事业发展和节能减排项目,五是城市功能提升项目,六是产业园区建设等。认真研究、分析、遴选一批精品项目充实项目库,进一步加强项目库建设,做到方向准、标准高、覆盖广、速度快,计划储备项目200个以上,总投资约500亿元,不断优化项目结构,做深、做细、做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三、立足重点工程,强力推进项目建设。2012年市住建委共承担重点城建项目92项,其中新建项目42项,续建项目50项。我委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举全委之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一是完善南部新区路网工程。重点完善南部新区核心区、亳芜工业园路网,启动道东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周边路网工程,实施307省道高速出入口改造和南扩一路建设工程。二是实施城市水系治理和景观建设工程。重点实施综合治理工程。三是继续实施安置还原小区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工程。加快建设南部新区还原C区和E1、E2小区,启动南部新区安置还原D区和G区工程,实施小刘庄西岸、药都大道军分区东侧、市经济开发区彭马社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四是开工建设市城市规划展览馆。五是开工建设幼师新校区。六是启动郑店子中华药都养生园建设工程。七是实施劳动密集型产业园标准厂房建设工程。八是实施西部城区道路改造工程。重点实施105国道城市化道路改造、汤王大道、人民西路延伸工程。九是实施老城区道路改造工程。重点实施和平路(魏武大道至西一环段)"白加黑"改造工程,完成魏武大道(药都大道至凤凰来仪段)强电下地一期工程,实施谯城区10条小街巷改造工程。十是会同旅游部门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实施花戏楼景区改造提升工程(搬迁六中、修复糖业会馆),建设和平路游客换乘中心。

校区建设规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编制与实施;问题

一、富阳开展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实践

《富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3―2020)》为富阳描绘了以富裕阳光为目标,以现代产业为支撑、以富春山水文化为特色的杭州网络化大都市副中心的宏伟蓝图,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城市空间框架初步拉开,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为进一步发挥城乡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实现富阳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强化城乡规划管理和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富阳市人民政府适时启动编制了《富阳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结合富阳市的实际情况规划在编制内容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和探索。

为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提高规划科学性、合理性、维护规划严肃性,更好地发挥规划龙头作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004年成立了富阳市规划局,同年市政府成立富阳市专家咨询委员会,2005年成立富阳市城乡建设规划委员会。全市初步形成了规划管理体系,为规划的实施提供了有效保障。

《富阳市域总体规划(2007―2020)》编制完成并实施后,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建共享“富裕阳光之城”的目标,城市发展在规划指导下有序进行。

1、坚持转型升级,推进结构调整,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大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坚持改造提升和引进培育并举,通信、铜业、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提升,造纸产业列为省级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运动器材、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坚持服务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突出抓好服务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玉长城商业广场、金鑫建材市场、二贸市场、汉邦钢材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一期建成开业,银泰百货、复城国际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富阳。以基地建设、品牌赛事、节庆活动为抓手,全面打造运动休闲之城,先后荣获国家运动休闲示范区、中国运动休闲之城、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基地等称号。

2、实施融入发展战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明显变化。编制完成富阳市发展战略规划、市域总体规划,确立“一主两副多组团”的城乡发展框架。

3、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社会建设明显进步。大力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和校舍安全工程,实验中学、江南中学、鹿山中学、富春七小、东洲中小等一批现代化新校区建成使用,教育条件明显改善。

4、坚持以人为本,解决民生问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福利中心和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基本建成,并荣获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和省老龄工作先进市称号。累计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1102套,完成农村住房改造1.34万户、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200户,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从25.7平方米、72.3平方米增加到32.5平方米、84.5平方米。

经过大规模、高强度、持续性的新一轮城市建设,富阳城市的规模不断拓展,功能不断完善,环境不断改善,形象不断提升。期间,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创新型城市、全国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成绩显著地方政府、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省规划建设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

二、城市规划编制、实施的成就与不足

随着经济的提速发展,财政实力的增加,以及城市建设投资渠道的进一步拓宽,富阳市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到城市建设中。在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类专题规划、详细规划的指引下,安排城市建设:新建、扩建道路,城市主干道网架基本形成;完善各个区块的基础服务设施和功能配套设施;完成旧城改造,从根本上改善旧城居民的劳动、生活服务和休息等条件。建设新区,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品位;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和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更为完善;整治城市水系,通过截污、清淤、砌坎、护坡绿化等工程,改善城市内河的生态环境;均衡绿地分布,使绿地和城市空间相互渗透,突出城市的景观特色和山水生态园林城市的总体面貌,基本奠定了园林城市的基础和框架。经过30多年的规划建设,富阳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无论从外部形象到内涵发展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城市建设正从狭义的修桥铺路向更广义的城市现代化拓展演变。

在城市规划成为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运行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保证了城市有序、协调地发展的同时,反观改革开放后的富阳城市规划和建设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和不足。比如,对部分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处理不当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城内重要的历史建筑城隍庙、圣庙建筑群、吉祥寺等残留部分的建筑均被拆除。城隍庙、圣庙和吉祥寺均始建于唐代,千余年来多次整修或重建,历经清未和民国时期的多次战火后,虽已日渐残缺,但仍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圣庙透露出的是崇读、敬学的文化信息,城隍庙、吉祥寺体现了多元宗教文化的载体。城内古建筑原本就十分稀少,在市政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这些古建筑最终被当作“旧物”加以拆除,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政策决策、规划编制和市民价值取向的偏差。

富阳古城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城中格局布置及建筑形式,反映了历代城民的聪明才智和千百年来形成的环境观和人文内涵,对现代城市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旧城改造、建房修路是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但处理不当,会在保护和开发间造成尖锐矛盾。应该如何权衡利弊,避免盲目拆除、毁个完全彻底,必须慎重取舍、对待,否则就很有可能割断历史,轻视或破坏历史遗存,造成不可逆之后果。

此外,人为的填河修路,也给城市的长远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如城北护城河(曾名庆春河、后河),西通苋浦,东经鹳山脚东门埠注入富春江,河内可养鱼、植藕,兼有洗涤、饮水、灌溉、排水、护城等功能。1951年富阳镇各界人士在河两岸发起植“万株柳”运动,使河岸杨柳依依,为城区构成了一条独特的风景线。1980年后,将护城河填平(即今后河路)修路、建房,横跨城河的庆春桥、仓桥、偃虹桥、瑞星桥等也均被填或改为地下排水道的环拱。此举虽在当时是出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公共用房和居民住宅建设用地问题,但古城风貌也因此荡然无存,且给水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城市规划中存在的另一个不足方面是:规划的实施一度随意性较大。如沿江旧城区块的开发建设,背离了总体规划的要求,将规划的江滨公园改为兴建住宅,后来虽然停止住宅建设,建成郁达夫公园,但已建成的商住楼建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品位和档次。一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也不能正确把握“适度”原则,超前过度会造成很大浪费,“滞后”或建设质量不尽人意,修修补补或推倒重建,同样造成浪费。

规划被称为城市建设的“龙头”和“灵魂”,只有牢固树立“规划立城”理念,突出规划“刚性”,规划在先、规划超前、规划完整、规划严肃,才能真正发挥“龙头”和“灵魂”的作用,才能推动一座城市的科学发展。

校区建设规划范文第7篇

摘 要:保定市属于极度缺水的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较突出,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保定市水资源和生活污水处理后的回用现状,对促进保定市生活污水资源化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活污水;中水回用;城市水资源

一、保定市水资源现状

(一) 保定市水资源短缺

《保定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报告》显示,保定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9.7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282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七分之一,属极度缺水地区。地下水超采情况也日益严重。从西大洋引水前,市区地下水开采总量为1.6亿m3,相对水资源量超采0.74亿m3,超采率近一倍[1]。

国家相关统计年鉴显示,保定市居民家庭用水量和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0年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与2005年相比上升了18%,居民家庭用水量上升了63%。西大洋引水实施后,改变了单纯依赖地下水的历史。2010年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短缺问题,但供需矛盾仍很严峻,已成为制约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水质仍然较差

保定市目前的地表水环境污染仍较严重。2010年监测数据显示,有水河道中Ⅲ类水河长178 km,Ⅴ类水河长5 km,劣Ⅴ类水质河长147 km。平原区河段水体污染严重,白沟河、琉璃河、府河污染严重,水质极差,无法利用。污染多因工业及生活污水排放[2]。随着保定市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加,“十二五”期间保定城市水环境质量和水资源供给都将继续面临相当大的压力。如果污染源排放不能有效控制,水质不能得到持续改善,则城市可用的水资源量将快速减少,水资源管理成本提高,水资源短缺情况将更加严重。

(三)水资源再生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保定市目前有中水回用设施的单位主要有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河北大学新校区、财苑小区和鲁岗污水处理厂等。存在的问题包括回用规模偏小、成本高、中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没有纳入城市基础建设规划,以及设备运行不稳定等[3]。城市建设规划部门对此也没有详细的要求,出于建设和维护成本的考虑,小区开发商一般很少考虑设计中水回用设施。从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情况来看,两个污水处理厂目前的日设计污水处理量为32万吨,2010年仅城市污水处理厂就处理了7640万m3污水,而当年保定市受水区城市污水回用量为3061万m3,其中市区只有1836万m3[4]。大量宝贵的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保定市污水资源化的潜力

(一)生活污水资源化含义

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又称中水回用)是将城市居民、宾馆、学校等由于居民日常活动产生的污水,通过处理和消毒,达到或好于国家规定的杂用水标准后,将其重新应用于居民冲厕、小区消防、绿化等领域。城市生活污水由于其排放量大,水质稳定,处理工艺较成熟等特点,经过净化的生活污水可以重新成为城市水资源的一部分,不仅减少了污水排放对水环境的污染,又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6]。

(二)保定市生活污水资源化潜力分析

保定市2009年居民生活用水量为3339万m3。据保定市统计局的数据,保定市日常生活用水中,厕所用水约占30%,清扫用水约占11.4%,因此至少总用水量的41.4% 可用中水替代,按2009年的数据,也即可以节省约1335万m3的新鲜水。保定市污水处理厂2009年污水处理量是7270万m3(包括排入的工业污水),如果污水处理厂排放的中水可以部分用于城区绿化、消防、工业企业等,则可以节省大量的新鲜用水。

城市雨水资源具有产流快、季节性强,分布面积集中,易于收集等特点,可作为城市水资源的一部分。有学者根据保定市建成区面积、多年平均降雨量以及季节等因素,估算出保定市到2030年雨水利用潜力可达1700万m3[7]。

三、污水资源化对策建议

目前影响中水回用的主要因素包括:中水设施建设滞后、中水设施运营与监管低效率、中水利用安全缺乏保障、中水利用的政策不明细、市场化运营机制的缺失、水价体系不合理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推进居民用水的中水回用

规划新建一定面积的住宅小区、宾馆、商店、机关、大专院校等设施,都要求建设中水回用设施。如居民小区可将居民洗涤用水经过处理后用作冲厕和小区绿化、景观用水。一方面减少了小区新鲜用水量,另一方面,对使用的中水收取的价格应低于新鲜水价,居民用水支出也将减少。

(二) 加强对企业排放污水的监管

排放污水的企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排放到天然水体的污染企业,一类是排放进污水处理厂的污染企业。对于直排天然水体的企业需要加强监管,确保其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对于排入污水处理厂的企业需要保证其达到预处理标准,防止其对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

(四)培育完善的中水市场

政府部门应当制定明确的中水发展利用规划和目标,合理规划中水厂建设和中水利用项目,提高中水处理效率,降低制水成本。适当进行补贴,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用户使用中水,扩大中水利用的市场需求。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保定市生活污水管理评估及资源化对策研究(201202030)

参考文献:

[1] 保定市水利局.保定市水资源评价[R].保定市水利局,2004.

[2] 张林.保定市地表水资源的质量构成与污染治理[J].地下水,2012,34(4):84.

[3] 董伦山.浅谈保定市中水回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290-304.

[4] 王艳庆,李书友.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保定市水资源联合调度的探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5(2):25-27.

[5] 刘树森.城市污水系统改造规划方法探讨―以保定市市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为例[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6):104-107.

校区建设规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十三五;发展;后勤;保障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53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01

随着高校“十三五”规划的正式实施,为学校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征程。后勤保障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科研等各类活动开展和师生生活正常进行的前提和保障。这就要求后勤系统要认真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特征,在“十三五”期间,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和重点工作,狠抓落实,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持续提升后勤保障能力,开创后勤保障工作新局面,为顺利推进学校“十三五”时期各项工作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1 紧扣五大发展理念,建设新型后勤运行机制

学校“十三五”时期的改革发展为后勤带来一系列新的机遇与挑战,要对标一流,就必须紧扣“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这五大理念,以特色发展、内涵建设为主线。围绕学校“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着眼于提升后勤管理水平、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水平,降低保障成本,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构建出“职责明确、机制灵活、工作高效、分配合理”的新型后勤运行机制,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流的后勤服务保障。

2 加强制度执行力,积极稳妥落实重点任务

学校后勤工作事P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深化资源配置机制改革,按照“存量激活、增量激励、减量约束”原则,建立健全以重点发展需求和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体制,是“十三五”期间后勤保障的一项重点任务。要落实这项任务,就要做好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确保资产安全完整;要加强水电气等能源与资源的规划、建设和维护,保障教学、科研正常运行,保证师生工作生活的需求;要开展对土地、房屋、设备、设施和水电等能源资源精细化管理,加强成本与效益的评估,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要结合“十三五”校园建设规划,根据学校办学规模、不同校区的功能需求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对各校区进行重新定位,合理整合各类资源。

3 牢记后勤服务宗旨,改革创新服务模式

落实好“十三五”规划,要深化改革,破解难题,这就要求高校后勤人员充分认识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职责,牢记“三服务、三育人”的宗旨,坚持改革,积极创新,努力推进和完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建设,为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通过深化后勤运行保障体制改革,加快后勤经费核算、薪酬分配、风险防控等体系的建设,推进后勤社会化进程。重点做好饮食、动力、住宿、班车、校园运行等保障工作,为师生提供安全、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满意服务;通过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社会化物业管理进程,逐步实现我校住宅区管理实现规范化、专业化;通过不断完善职工住宅区的文体活动条件,改善教职工生活服务设施;根据学校校区的特点与功能,做好现有绿化的提升改造工作,统一规划、精心设计,做好新建建筑周边绿化和景观工作;继续做好医疗卫生和社区工作,增强教职员工的幸福感和凝聚力。

4 多渠道拓宽后勤产业,提升后勤服务水平

高校“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提质增效”的工作方针,具体到后勤工作中,就要求以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为重点,以大幅提升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目标,积极创新工作举措,提高服务质量。在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以师生满意为目标,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软硬件水平,增加服务内涵,全面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强化队伍素质建设,通过外送培养、引进、组织培训等举措,全面提高各级人员的文化和业务水平,极力打造优秀员工团队;加强后勤党总支建设,充分发挥党总支在后勤思想政治中的核心作用,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开创后勤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继续深挖内部潜能,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坚持提升自己和引进服务相结合的原则,逐步规范和统一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建立竞争机制,引进社会化服务,降低学校后勤投入风险。

高校“十三五”规划开局,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新起点,也给后勤保障工作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后勤战线的全体员工必将坚持“强化内涵、优化结构、彰显特色、打造品牌、全面提升办学水平”的发展思路,力争引入优质的社会资源、企业,在饮食工作、公寓工作、物业管理、交通运输、校园商贸、节约型校园建设、信息化建设等后勤工作领域,开展对口合作,真正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后勤共享和创新机制,扎实做好学校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努力实现学校确定的“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黎玖高.关于编制《高校后勤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说明与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1(3).

[2]田备.构建“大后勤、大系统、大保障、大服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J].高校后勤研究,2012(3).

[3]耿微,张智超.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