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不良资产审计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理论上讲,金融企业所谓不良资产或“有毒资产”,俗称“呆坏账”,例如银行发放贷款不能按预先约定的期限、利率收回本金和利息,包括逾期贷款(贷款到期限未还贷款)、 呆滞贷款(逾期两年以上贷款)、呆账贷款(需要核销的收不回贷款)以及由担保方式衍生的房地产等不动产组合等抵押资产。而实业企业所谓不良资产是指不能参与企业正常资金周转的资产,如债务单位长期拖欠的应收款项、企业购进或生产的呆滞积压物资以及不良投资等。面对如此庞大的不良资产,如何利用市场机制点石成金,让不良资产重新创造出最大效益?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不良资产评估、处置、管理体系,以化解经营风险?一直是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关心、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不良资产也和其他市场化资源一样,不仅在形成机制方面有规律可循,而且在处置和管理过程中同样有规律可循,同样适用于事前、事中、事后管理。
构建公司治理结构,为不良资产管理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多年来,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是一些金融或是实业类企业决策失误造成重大资产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需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
1是改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应建立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约束机制是由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各自的组织结构设计、权责利益之间相互制衡关系而构成的。在建立治理结构过程中,公司应当严格根据企业章程规定,建立起完善的经理、经理办公会等决策和治理机构。其次要完善治理机制。也就是将关系人等直接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纳入统一治理框架体系中,在完善治理结构体系基础上,进一步确保和强化决策、执行与监督三者的协调运转和有效制衡。最后需减少管理层级。目的是缩短管理链条,将经营层次控制在母子公司两级, 至多不超过三级的架构内。
2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在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下,形成由董事会、监事会、财务总监、审计部门等组成的内部约束体系。通过一系列控制活动,防范经营风险,而且这一控制活动,应由各级董事会(下称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
3是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建立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风险管理系统。首先应明确可量化和可衡量控制目标;其次遇到风险,有可能对企业的现实目标或潜在目标造成影响的,需及时定位风险,找出根源,研究其是由内部因素,还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再次,根据自身条件、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选择承担、规避、转移、转换、对冲、补偿、控制等适合的风险管理总体策略;最后通过系统的管理程序或活动,确保风险应对策略的有效实施。
4是建立信息披露机制。信息应以完整、及时、准确的方式,向投资者及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公开、公平、公正地披露。让所有相关利益者通过透明、真实、公允的信息了解金融或企业类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发展情况,给各相关利益者提供一个相互了解或对话的渠道和桥梁,使其能够对公司的价值和经营业绩进行客观的评估,以便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尽量减少投资风险。
5是发挥内部监督机构作用。首先建立监事会约束机制。监事会要履行其权力、责任和义务,定期或不定期对董事会、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将董事和管理层的经济行为“暴露在阳光下”,形成对董事会、管理层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其次应由审计委员会进行独立审计。审计委员会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在董事会授权下,利用其职权的独立性,对公司和董事会、管理层的经济行为进行全面审计,并负责聘任、考核、监督社会专业注册会计师、审计师、资产评估师和律师等开展工作,而且需要对审计报告等签署意见,然后直接将审计报告等上报董事会;再次,由财务总监进行审计。财务总监接受董事会委托,对公司和管理层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审计,需要利用其财经专业知识、业务经验优势及对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的全面了解,更有效地对公司经营活动进行实时监督,并准确把握公司财务运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偏差,降低财务风险;最后由专职审计部门进行内部审计。审计部门是受管理层委托,对公司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日常工作进行的监督审计,即对财务收支及各项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需要将监督审计事后工作落实到事前、事中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以防微杜渐、及时纠错。
6是建立起激励机制。可以选择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将有利于激励经营者努力工作,减少成本,并吸引社会优秀人才投身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去,营造和培育经理人市场竞争机制,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抑或选择董事激励机制,由于外部独立董事的权威性、专业职能性、社会地位等,愈来愈被企业相关利益者、资本市场、监管机构认可或推崇。因而,建立董事激励机制将成为提高治理组织运行效率的有效手段。此外,还可建立监事激励机制。由于监事会功能的重要性,特别是其代表中小股东行使监督权,对大股东和内部人控制的行为均有一定约束作用,因而需要进一步强化其功能。但在实际中,监事会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为了更好地提高和加强监事会功能作用,一方面必须在组织结构、职能定位方面保证监事会功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对监事会成员也要制定相应激励措施,在制度上保证监事会成员行使监督权的积极性。
构建专门管理体系,建立起不良资产
约束的长效机制
不良资产的形成,既有外部体制原因,也有内部管理原因。多年实践表明,对容易多发和产生重大资产损失的管理薄弱环节,如资金管理、投资管理、高风险投资业务管理、境外不良资产管理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制度,改善管理,堵塞漏洞,具体措施是:
1是建立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机制
国务院国资委已出台了《中央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已经造成的资产损失应当严格按照制度规定执行。而建立不良资产管理约束机制,需要通过制定严格的资产损失责任认定工作程序、资产经营责任制度等加以实现,从而明确资产损失责任认定分工,明确职责权限。这一系列机制就是要在查清资产损失责任,分析企业不良资产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分清经营管理责任、违纪违规责任和违法经营责任。同时,还要建立资产质量监测预警机制。
2是建立健全不良资产管理机制
形成不良资产后,需要加强过程管理。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企业不良资产档案管理、不良资产日常监管和资产损失日常处理等制度。用制度将不良资产管理责任层层落实,从而构建不良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财务核销不良资产,并不等于不再管理这部分资产,仍需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不良资产催收追缴和清理回收的工作力度。同时,积极探索不良资产集中处理的模式和清理追索的有效方法,建立必要的清理追索激励机制。遏制或减少不良资产的产生,仍需从基础管理抓起,一方面要加大财务信息化建设力度,建立和健全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投融资重大决策制度等制度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强化重大资金管理和使用控制,明确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责任,严格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实施全程动态监控,发挥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在加强不良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是多管齐下开展效能监察
紧紧围绕建立不良资产管理制度、落实不良资产处理责任,开展不良资产管理效能监察工作。通过对责任人不良资产处理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和时效性的监督检查,督促对不良资产的规范管理,维护资产损失责任追究的客观公正,保证实现不良资产管理的预期目标,促进提高不良资产管理的效益。
通过重组整合,让不良资产创造
最大经济效益
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方式是债务追偿、资产租赁、债务重组、资产拍卖和破产等。实际工作中,处理不良资产的方法也很灵活。有竞价拍卖、捆绑出售、整体出售、全额承包、租赁经营和依法处置等,但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归根到底却主要有两种:
一是创造现实现金流模式
通过让渡手中的不良债权和抵押实物,获取现实现金流的模式。即首先,把需要处置的资产通过评估后,委托给拍卖机构,由拍卖机构刊登公告,在适当的场合进行公开拍卖。其次进行债务重组,即把对方企业的债务根据双方确定的债务重组方案,进行一定的减免或者折扣,让债务人归还一定比例的现金或一部分可变现的实物、股权等。对于专业处置不良资产的公司而言,也可以把一个地区,或者一些企业的资产进行打包出售,包里的资产也是经过评估,经过投资者调查,或者谈妥一个价格,按照商定的价格在充分竞价的基础上进行出售,以获取现金等。还可以可通过资产置换,把债权变成物权,也可以把债权变成股权。置换后,再对置换以后的资产进行处置。处置的具体方式有资产租赁、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破产、清偿、诉讼等等。
二是创造预期现金流模式
[关键词] 不良资产国有资产内部原因
根据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2005年11月召开的《不良资产责任认定和处理工作的经验交流会议》的讲话,他认为“企业资产损失的形成,有外部体制原因,也有内部管理原因。中央企业要深刻吸取造成资产损失的教训,深入研究企业产生不良资产的原因,努力防范和减少不良资产产生”。但是,目前对于不良资产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方面,而对一般国有工业企业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研究较少。为此,本文拟以国有企业为对象,重点针对企业内部对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
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目前,国有企业尚未完全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突出表现为不少国有企业还没有进行公司制改革,没有建立董事会。特别是目前国资委监管的150多家中央企业大部分是国有独资企业或国有独资公司实行的是总经理负责制。由于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缺乏制度监督,造成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比如对外长期投资行为不规范,投资失败项目较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由此也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这样就以各种方式沉淀下来。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造成了从制度上无法避免决策失误和管理水平的低下。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缺失
一些国有企业没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规范的内部控制框架,具体表现在:一些企业缺乏严格的销售管理制度和货款回收奖惩制度;与客户的对账不及时、不连续,甚至存在由于双方经办人员的岗位轮换、离职而成为“呆坏账”、“悬案”;一些工程项目的立项验收制度未建立、对工程物资无严格的购买收发约束手续,财务单据传递不及时等控制措施的缺失与不严等等内部控制的不完善造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是企业不良资产的产生另一主要原因。
三、母子公司管理不健全
由于我国集团企业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不健全,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的监督管理也出现缺位现象,造成各分子公司各自为政。导致母公司缺少对下属公司必要的监督原因是:集团内部管理链条过长。有的集团公司下面有众多的分子公司,在这些分子公司中间有大量的公司属于四级、五级公司。在集团公司中有许多分子公司往往各自为政,擅自对外投资、对外担保、随意调节利润等,母公司不能对这些行为及时了解和适时的监督,造成了下属公司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母子公司管理体系不完善。大多集团公司母子公司管理缺少明确的母子公司管理体系,这些管理体制包括:投融资管理、内部审计、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等。母子公司管理体系的缺乏使母公司不能对子公司的诸多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进而无法防范分子公司不良资产的产生。
四、财务监督不力
财务监督不力是形成不良资产的助推器。财务监督不力包括:内部财务监督形同虚设。目前,在许多国有企业中,财会人员虽然是企业财务制度的监督者,但是由于企业领导与财会人员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从属关系,再加上有些国有企业负责人法制观念的淡薄,未贯彻执行国家财务制度规定,任意调节企业利润,导致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形同虚设,其结果表现为企业资产质量低下。另外,有些企业未建立诸如存货管理等财务监督的相应制度,也使一部分实物资产落于财务监督之外;外部财务监督似有实无。国有企业上报的年度会计报表虽然也经过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但由于存在委托主体和收费等原因,注册会计师难以真正独立,出具的审计报告不能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状况。同时,政府审计部门由于人力有限,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国有企业每年进行财务审计,造成了国有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外部财务的监督。
五、管理者利益驱动,违规操作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和国外企业的动机大同小异,并体现出自己的特征。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摘要:
(一)粉饰业绩,逃避监管的动机
我国公司存在着严重的“微利现象”和“10%现象”。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是一个受政府高度管制的市场,政府对企业的上市、配股、交易及退出等市场行为都通过一系列会计指标进行管制。如我国政府有关部门规定上市公司连续3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达到10%,其中每年最低不得低于6%才有配股资格(受政策保护行业可适当放宽);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公司的股票就要被非凡处理;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就要被暂停交易等。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内部控制人”的利益如圈钱配股、免于非凡处理或摘牌等目的,往往会通过操纵利润等手段和市场管制部门进行博弈,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在博弈中出奇制胜的一大法宝。因此,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和变更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操纵利润,使之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满足政府对配股或上市管制的最低要求,净资产收益率低于且越接近10%,每股收益低于且越接近零,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增加当期利润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应对市场管制规则,实现“内部控制人”利益最大化是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最主要的动机。
(二)隐性的分红动机
隐性的分红动机。一般来说,经营者的工资和奖金总额受会计利润水平的影响,为了提高个人收入水平,经营者有选择能增加会计利润的会计政策的动机。但是,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经理市场,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很大程度上还是政府官员或准政府官员,他们要享受职务消费、要有政治前途,就必须完成委托者托付的经营管理目标如保配股、扭亏摘帽等,这些目标对经营者来说无异于政治目标,且这些考核指标、追求目标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行为的短期化,不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因此,在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状况不理想、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经营者努力工作的政绩远不如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来得“立竿见影”,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经营者可能就会选择增加或虚增利润的会计政策。
(三)外部融资和商业信用的需要
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一般不愿意贷款给亏损企业和缺乏资信的企业。然而,资金又是市场竞争取胜的四要素(产品质量、资金实力、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之一。在我国,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紧缺局面。因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或其他供给商的商业信用,经营业绩欠佳、财务状况不健全的企业,难免要对其会计报表修饰妆扮一番。
(四)为推卸责任而进行报表的粉饰
表现为摘要:(1)更换高级管理人员时进行的离任审计,一般暴露出许多新问题。新任总经理就任当年,为明确责任或推卸责任,往往大刀阔斧头地对陈年老账进行清理;(2)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时,如《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实施,可能诱发上市公司粉饰会计报表,提前消化潜亏,并将责任归咎于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3)发生自然灾难,或高级管理人员卷入经济案件时,企业也很可能粉饰会计报表。
(五)大股东抽血,掏空上市公司资产
因为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期,管理层、上市公司、投资者都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大股东完全可以通过控制上市公司董事会等管理层,以此做出有利于大股东而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决策。表现为摘要:(1)大股东通过资金拆借,关联方占款等形式,占用上市公司的血液——现金流,形成大量的应收项目,而后通过计提坏账预备来一笔勾销;(2)大股东通过资产重组等手段,以不良资产置换出上市公司优质资产,之后上市公司通过计提大量固定资产减值预备来掩盖该交易;(3)通过担保、资产抵押、资本市场操作,来转移资金,报表上则体现为短期投资跌价预备等资产减值预备。
二、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手法
(一)貌似合理,暗藏玄机的会计政策变更
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会计政策的滥用比会计估计的滥用更难识别,确定会计政策变更是否被“滥用”的标准也更困难。例如,处于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下,上市公司存货的计价可能由原来的先进先出变更为后进先出法来规避通货膨胀带来成本上升的风险;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但事实上一些企业却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肆意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二)非公允计提,调节利润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及其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年报除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个基本报表外,还必须附加有资产减值预备明细表,具体指明八项计提的数额。会计准则之所以一再修改,由原来四项计提扩展到八项计提,本意在于体现谨慎性原则,纠正以往普遍存在的或有损失估计不足导致利润水分过大的倾向性新问题,这对于夯实上市公司业绩,显然有一定的制约功能。但是,计提坏账预备等资产减值预备,主要依据是主观的判定,而这种主观判定不仅存在是否失误,还存在是否公允的新问题,而八项计提也因此成为了“上市公司内部调账的最好手段。”
(三)滥用估计,放弃债权
放弃债权的情况主要可能出现在上市公司管理层非正常性新旧交替(并非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引起的管理层交替)或管理层为大股东控制的时期。
(四)该提未提,计提不足,虚增利润
因为会计估计本身的主观性,上市公司是否足额计提各项预备本来就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而会计准则从要求四项计提到八项计提,本身就是希望挤干上市公司利润水分。然而该提未提,计提不足,虚增利润,递延风险的例子,仍然是屡见不鲜,笔者就不再一一赘述。
三、报表粉饰的识别
既然企业有充分的空间来操纵利润,因此,对于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来说,如何进行识别呢?我们认为,投资者探究上市公司探究价值不能仅限于单一的财务指标;对于利润,不仅要看利润表的数据,而且要看利润的计算过程;不仅要看利润的数量,而且要看利润的质量。
(一)分析收入和利润之间的关系
从损益表中的一些数据,检验企业获利能力和经营成果。如以主业利润除以主业收入,可得出企业的主业利润率,凡较高的,说明企业的主业有较高创利能力,能抵御经济波动和市场风险,企业的成本费用低,盈利水平高,经营有方。
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年报披露非经常性损益,非经常性损益包括了关联方交易,资产的处置或置换、债务重组损益、资产盘盈或盘亏、资产的减值预备和补贴收入等,对于非经常性损益严重影响利润的上市公司报表,报表使用者可以通过报表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组成部分明细表”结合“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的“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财务费用,递延税款等项目加计数”测算出上市公司报表利润的非经常性损益,从而看出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变更对利润的影响数。
(二)分析财务指标
如取流动资产数除流动负债数得出流动比率,从流动资产减去存货后除以流动负债得出速动比率,可以分析企业短期的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
(三)强化对企业会计信息时间序列的应用探究
利润操纵是利用了会计应计制的特征,但在较长时间内,有些利润操纵手段将失去效用,如推迟确认费用必然引起下期费用升高;提前确认收入和利润就会引起下期收入和利润降低。因此扩大信息观察的时间范围就能缩小利润操纵的应用空间。上市公司若是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进行报表粉饰,其表现在时间序列的痕迹更是明显。
(四)计算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
调整后每股净资产=年度末股东权益-不良资产年度末普通股总数其中不良资产为摘要: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及待处理财产损失。这种计算意味着截止报告期末,对可能存在的潜在损失全部视为损失,从股东权益中扣除以求得基本反映公司实际状况的净资产额,以判定公司经营业绩的虚实和差异。
(五)结合运用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
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动态情况,反映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全貌。通过现金流量表能够说明企业一定期间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原因;能够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股利的能力;能够分析企业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也能够分析企业投资和理财活动对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对于一个健康的正在成长的公司来说,比较合理的现金流量结构应该是摘要: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正数,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为负数,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为正负相间的。因为非付现成本(折旧、待摊费用、无形资产摊销等)的存在,每个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应大于净利润。通过对上市公司的报表探究,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希奇现象,某些公司利润逐年大幅度波动。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却年年为负,我们相信,其中大部分公司利润的变动是由于关联方交易、资产重组、资产减值预备的变动等引起的,而非真正的主营业务收入增加而带来公司业绩的成长。
(六)注重阅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
一、深入了解客户经营现状,发现舞弊征兆
任何企业在虚假财务报告之前总是有些迹象或征兆的,在审计职业界通常将这些征兆称为“红旗”或“警讯”,原国际六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国际公司列举了比较重要的几方面,提醒审计人员注意,主要包括:资金短缺已影响营运周转;融资能力(包括借款和增资)下降,资金来源只能靠盈余;发展中或竞争中企业对资金有大量的需求;现有借款和和流动比率,额外借款和偿还时间的规定缺乏弹性;为维持现有的债务需要,必须获得额外的担保品;主要客户经济困难,造成坏账的可能性加大;成本增长超过收入的增长,或者受到严重市场竞争威胁;订单减少,生产压缩,预示着未来收入的下降;盈余的质量下降,不合理的变更会计政策;夕阳工业濒临倒闭的企业;对单一或少数产品,对客户或交易过分依赖;管理阶层或主管有被严格要求达成预算目标的倾向;管理阶层或主管有前科纪录,或者没有正当的理由更换审计师。
以上这些迹象都是可以通过分析发现的,一旦发现这些情况,即应予以关注,另外,在我国,如果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和关联交易频繁,业绩和股价波动异常,或者是新上市的公司,其财务报告虚假的可能性就很大。
我国通过大量的统计研究,也总结出了极有可能采取造假的公司的特征。主要形式有:前两年连续亏损,今年经营业绩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公司;前两年平均净资产报酬率达到10%,今年行业不景气的公司;资本运作和关联交易频繁的上市公司;业绩和股价波动厉害的上市公司;全行业亏损或行业过度竞争的上市公司。
二、执行分析性程序
一个健康、真实的企业,经过一年的融资,投资和经营活动,从年初的状态转换为年末状态,各项财务指标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系列的平衡。年初的资金加上本期融资所增加的额外资金与本期的投资活动相匹配,本期的投资加上年初的资产总是与本期的经营活动相适应,按照财务学的观点,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之间存在钩稽关系,如果这种惯常的钩稽,均衡关系被打破。大量研究证实,分析性程序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而且极为有效的审计方法,尤其在发现和检查财务报告舞弊方面的作用相当明显。
任何严重的财务报告舞弊,都可能使企业的财务结构出现异常的状态。归纳起来,虚假财务报告通常具有以下八个主要特征:
1.报表的主要项目及前后各期发生异常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主要项目金额会由于经营业务的影响而在不同会计期间发生变动。真实的财务报告主要项目金额的变动一般表现为有规律的正常变动,而且上市公司能就变动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而虚假财务报告项目金额变动较大,且对这种异常变动上市公司很难做出合理的解释。2.报表反映的主要财务指标严重不合理
上市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投资报酬率、存货周转率、每股收益率等。在审计中应根据所审计的财务报告计算出主要财务指标并判断其合理性,判断其是否合理的标准包括经验数据、上年同期数据、历史最好水平、同行业平均水平等。如果计算出的财务指标与上述指标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财务报告存在问题。
3.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表反映的现金流量严重不平衡
某些上市公司为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往往采用资产装潢、股权置换、内部关联交易、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等手段,增加账面利润。由于上述措施一般不会增加公司的现金流入,反而可能会因利润的增加多交所得税而增加现金的流出,结果必然导致财务报告反映的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表反映的现金流量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表明该上市公司存在对财务报告进行造假的可能。
4.非经常性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大
一些上市公司在经营业绩滑坡的情况下,往往利用资产置换、股权置换、内部关联交易、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等手段、来增加非经常性利润。以此来粉饰财务报告,审计人员在审计财务报告时,若发现非经营性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大,就该注意该报表的真实性。
5.不良资产数额较大,资产质量低下
由于虚构收入等原因,上市公司账面会有许多不良资产。如子公司亏损或业绩平平,在建工程一直挂在帐上。一些租赁、承包、托管的背后往往是这个子公司或分公司根本就不存在,如投资是否存在,是否应该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6.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差距过大
若一家上市公司的应缴税金数额特别大,则欠税很可能是虚构的,其造假手法就是虚开发票。根据会计公式计算的应缴税金期末余额,与公司的实际期末欠缴税额相比较,若两者相差较大,则公司造假确定无疑,反之,其收入和利润都可能是虚构的。需要说明的是,只要税法允许,上市公司对财务会计实行不同的会计政策是合理的,但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要保持连续性,除非税务准则发生显著的变化。
7.期后事项异常,出现经常性的第四季度调整
一、对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进行分析的必要性
收益质量是指会计收益所表达的与企业实际经济价值有关信息的相关程度和强弱程度。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从信息角度,收益质量是指会计报表上揭示的收益信息、收益数据可使使用者放心使用和直接使用的程度;第二、从经济角度,收益质量是指企业的盈利能力强弱,反映收益的稳定性、收益水平和收益能力的高低。
目前,证券市场有很多账面收益“优秀”的企业资金周围非常困难,无力分配现金股利,甚至经营举步维艰。人们不禁要问:表面上数额很大的利润,其质量到底有多高?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如何评价?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利润、每股收益等指标都十分关注。
(一)权责发生制造成了收益质量的先天性不足
现行会计制度对利润等收益指标的计算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它以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无论是否当期收到现金)与已发生的成本(无论是否当期支付现金)进行配比,来计算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成果。如果当期收入大于当期成本即盈利。利润一般被当作度量财富增加量的一个指标,但该指标不一定有相应的现金流量。如果没有与利润相对应的现金净流量作保障,企业就没有足够的现金来保障企业运转和发展。这时企业只有利用外部市场进行再筹资为企业“输血”。若企业长期现金不足,就会引发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尽管其帐利润一直很风光。
(二)盈余管理制约了收益质量的改善
上市公司的目的是为了盈利。有的上市公司通过艰苦细致的经营管理来谋求利润,有的上市公司管理当局道德操守不良,却想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操纵利润,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来谋求私利,即所谓盈余管理。这种行为不能改变真实利润。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股东和投资者与经营管理者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客观存在也难以改变。盈余管理也不能通过法律规则来消除。对于往往被“盈余管理”了的有关信息,股东、投资者和信贷人等,应有清醒的认识。
二、影响上市公司收益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目标不完全一致
现代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者不直接管理企业,经营管理者爱雇于所有者,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提供财务报表,直接对报表收益质量负责,但一般没有所有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但二者的目标并非完全一致。经营者有可能为实现其自身利益(如薪酬、职位、休闲)最大化,“完成”公司的各项指标计划(如上市,借款,避税)而操纵利润,降低了收益质量。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依赖经营者的道德操守是不可靠的。经营者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来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损害所有者和投资者的利益。
(二)会计政策存在瑕疵
在会计实践中会发现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对会计政策进行不断完善。但在修订完善之前,要防止被一些不良企业利用,实现盈余管理。例如,有的上市公司以所谓期末按帐面净值计价为依据,将由于技术进步市价已大幅下跌、甚至已经淘汰的机器仍然作为固定资产按帐面净值计价,没有计提或转销减值损失,其资产价值已完全不符合资产的真正内涵。有的上市公司拥有的土地使用权等存量资产,实际上其资产预期价值是不断增值的。可我国会计计量采用历史成本原则和稳健性原则,一般不准企业自行调帐。通过资产出售置换,其成本与成交价(售价)之间存在着巨大差价,按现行制度规定,此项差价可记入“营业外收入”,这笔巨额“利润”对一些业绩差的公司是了不起的利润来源。特别是一些主营业务不佳的上市公司,对类似的通过资产置换,操纵会计利润,粉饰会计报表“颜面”的行为乐此不疲。
(三)会计政策的运用弹性
会计计量不同于精确的自然科学,即使没有主观恶意的操纵,对同一类经济业务的处理,不同的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结果也是不一致的。公司管理层和会计人员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职业判断来选择会计政策。如建造合同是按合同法确认收入,还是按完工百分比法。管理当局可采取稳健的态度,也可以采取乐观的态度。如;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即是稳健的做法。相反,管理层可以按照“自利”的原则作出选择,从而操纵会计利润而降低了收益质量。
(四)会计估计的主观性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以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做的职业判断。需要作出会计估计的事项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无形资产摊销年限;应收帐款坏帐计提比例;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提取的比例;长期待摊费用的分摊期间;建筑合同收入确认比例等。管理当局可以通过这些估计来操纵财务报告和利润。
三、对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一)分析关键性帐户及其数值变化
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一些不良资产帐户,如: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和高龄应收帐款等资产项目必须保持警戒,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出现问题,企业存在因夸大利润而形成的“资产泡沫”;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超过了利润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则企业的利润有“水分”。有些帐户,如:无形资产、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各种准备金帐户等惯于被用来操纵利润。往往用其他应付款隐藏利润,其他应收款隐藏潜亏。应分析这两个帐户的余额大小。如果余额过大,一定是发生了某些异常情况。而各种准备金账户的分析应注意准备金的计提是否足够,有无大额的回转。一些上市公司当年盈利状况不佳,就对准备金不充分计提,而发生大额的回转,则往往是公司将以前年度收益转到当年,本期收益质量不高。一些上市公司不把费用计入损益帐户,而将其资本化,计入有关资产账户,影响了的收益质量,也使资产虚浮。
(二)分析公司利润的稳定性
首先要着重实现分析上市公司利润的构成主要来自于主营业务还是非主营业务。健康发展的公司其收益主要来自于主营业务,而不是非主营业务。非主营业务收入偶然性大,对公司的盈利能力没有实质性的作用。若非主营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过大,则该公司的收益质量将受怀疑。通过分析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在利润总额中的比例,来分析评价公司利润来源的稳定性。
其次,要分析关联公司的收益占总收益的比重。国内有许多上市公司都是由其母公司或地方政府将一部分企业进行资产重组而形成的。这些公司之间的联系紧密:如材料供应、产品销售、费用负担、场地租赁等方面都存在着关联交易,可以用来操纵财务报表数据。若关联交易比重过大、企业以低于公允价值的方式与关联企业发生交易,则这些公司的收益质量令质疑。
(三)分析公司的报表附注及其他信息
分析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的重要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或有事项等内容。这些事项往往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发生重要的影响,影响公司的收益质量。只有下列两种情况可以变更会计政策:1、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律要求变更;2、变更会计政策后,能够所提供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结果、现金流量信息更为可靠,更为相关。收益质量高的上市公司,其会计政策应该是持续、稳健的,该政策对公司财务状况和净收益的计量是谨慎的。反之,上市公司为了调节利润,往往以各种理由变更会计政策。
投资者对于如管理层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的变化、特殊事项的发生等非会计事项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若审计报告出现如下一些异常情况,投资者就要对公司的报表收益质量保持审慎的关注:审计报告中含有异常的措辞,如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审计人员发生变化,这些都暗示上市公司的业绩或发展趋势微妙。在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报告评语之中有异常措辞的公司,往往不久就被“ST”处理。有一些上市公司年报迟迟不见发表,聘用独立性很差的注册会计师作审计报告,勉强满足报表外部使用者(投资者)对收益的期望,这些公司有刻意做表的嫌疑,其收益质量都必须谨慎对待。
(四)注意现金流量的分析,完善现金流量指标预警
常见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基本上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通过计算得来的。如:净利润、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可以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数量,不能反应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质量”。盈利的目的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实用;如发展生产、分配股利等。现金流量的计算,不涉及权责发生制,会计造假是不容易的。虚假的合同可以签出利润,但签不出现金流量;关联交易可以操纵利润,往往也容易暴露有利润没有现金流入的窘境。因而,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收益质量进行评价,注重分析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指标,比利润指标的分析更加客观、更加准确。
将权责发生制下传统财务指标和收付实现制下的现金流量指标进行对比,如将利润和净现金流量进行对比,净利润和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进行对比,相互检验、相互印证,鉴别分析上市公司收益质量。
1.考察收益质量评估的相关指数
(1)营运指数是指经营现金净流量与经营应得的现金的比率。
营运指数=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应得现金
经营应得现金=经营活动净收益+非付现费用
若营运指标小于1,说明一部分收益尚未取得现金,以实物或债权形式存在。而实物或债权资产的收益质量小于现金,因为它们是否能够变现及是否足额变现是不能肯定的。必须指出,仅靠一年的数据未必能说明问题,需要进行连续多年的比较。若某上市公司该指数多年一直小于1,甚至为负数,则该公司收益质量相当低下,甚至面临破产的危险。
(2)现金流量偏离标准比率=经营现金流量÷(净利润+折旧+摊销)
该指标衡量实际现金流量偏离标准水平的程度。一般情况下,该指标应在1左右。如果偏离较大、指标异常,则公司收益质量有疑问。
(3)经营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率=经营现金流量÷营业利润
该指标有较强的配比性,比率一般应大于1。若与标准差异很大,且连续多年经营现金流量远小于营业利润,则该公司收益质量低劣。
如果这些指标数据不良,与传统财务指标揭示的意义差距甚远,则足以揭开上市公司收益质量的“画皮”。
2.审阅现金流量表,进行现金流量结构分析
分析现金流量来源及其结构,具以评价公司经营状况、创现能力、收益质量。
(1)现金流量的分布情况
首先,分别计算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和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占现金总流量的比重,了解现金的主要来源。一般情况下,经营活动现金收入占现金总流入量的比值大,说明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财务风险低,现金流入结构合理;其次,分别计算经营活动现金支出、投资活动现金支出和筹资活动现金支出占现金总流出的比重,具体反映现金流出的方向。一般情况下,经营活动现金支出的比重较大的企业支出较为合理。在持续经营时,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应为正值,若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值,但当期现金净流量为正值,则该公司是通过非商品经营手段获得现金,可能是通过筹资等手段来弥补经营性亏损造成的现金不足。
(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总流入量
比值大,说明该企业主营业务突出,销售看好。
2)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流出的现金÷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一般情况下,购销正常时该比值应接近销售成本率。比值小,说明该企业销售毛利大,现金回笼良好;比值过大,在赊销、赊购相当的情况下,反映企业可能销售不畅,产品积压。
3)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上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
比值反映企业收入增长情况。比值大,企业成长性良好。
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支付职工的工资等÷经营活动发生的现金流出量
该比值很小且长期存在,则该公司主营业务处于劣势,发展潜力有限。
(3)现金流量指标的进一步完善
笔者认为,现金流量指标还很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开发,形成系统性系列指标,以帮助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收益质量的考察。下表这些指标对帮助识别权责发生制下比率计算的不实、鉴别上市公司的收益质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公式 一般指导意见
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例=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主营业务收入 指标越高,企业销售款的回收速度越快,坏帐损失越小,指标过小,应收账款风险大,利润不实。
固定付现费用支付能力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支付各项税金的现金)÷各项固定付现费用
比率小于1,说明经营现金日益减少。面临生存危机。可能存在的问题:经营萎缩,收入减少,负债沉重,利息过高,员工富余,日常支出控制不力,投资失控。
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 指标越高,利润的实现程度越高,可供企业自由支配的货币资金增加量越大,比率过小,利润可能有水分
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经营活动发生的现金流量净值÷资产总额 指标越高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指标过小,企业冗余资产大或资产虚浮
总之,现金流量指标和以利润为基础的传统财务指标可以反映不同维度的财务信息,投资者应当综合运用这些指标,同时结合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选择每股净现金流量和每股税后净利润双优的个股作为理性的投资品种。
应当指出,对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是一项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主观性很强,受分析者的风险偏好影响很大。目前也没有统一的可以量化的客观指标,不同的投资者分析结果可能不同。而且,对收益质量分析的作用也不能过于夸大,仅仅是对上市公司投资质量、投资前景诸多分析中的一种,必须和其它各项分析和企业整体环境结合起来,才能得出科学的决策。
参考文献:
[1]王乔,张卫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操纵行为探析.会计研究.2002.12.
[2]王峰娟.浅谈会计政策及其收益质量的影响.商业研究.2010.1.
[3]门容.上市公司编造会计信息的识别.财务会计导刊.2008.2.
一、银企关系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银企关系是国家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内部性联系,资金分配不存在市场交易特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有银行走向商业化,银企关系发生剧烈变化,面临两大问题:
一是企业经营效益不佳,资金周转不畅,不能归还贷款,从而制约银行业务运作。在企业负债中,银行为最大债权人,企业的巨额债务,加上企业偿债能力差,直接激化了银企矛盾。
二是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低下,削弱了支持企业生产发展的能力。因为企业债台高筑或大量拖欠银行贷款本息,倒逼银行不良资产猛增,直接削弱了银行支持企业生产发展的能力。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和银行都是责、权、利对等的追求收益最大的理性经济人,银企关系以市场为纽带,通过“市场――价格(利率)”机制,在尊重和维护交易规则的基础上,实现其协调和运作。
二、新型银企关系的基本特征
新型银企关系表现为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选择、规范经营、融合生长五大基本特征。
(一)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强调必须承认市场活动的参与者是有其自身利益的经济法人,必须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不论是企业还是银行,都是市场的参与者,必须确立其独立自主的经济法人地位。
(二)平等互利
作为市场的成员,企业和银行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作为资金借贷的双方,它们又是互利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银行资金的支持和各种服务;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也离不开企业的需求。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并得到银行的各种服务,而银行获得利息及服务费收入。企业和银行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任何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都是违背市场规律的。
(三)相互选择
市场活动必须遵循平等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这就要求银企之间进行公平、自愿、机会均等的竞争,实现相互选择。银行不再承担对一批固定客户提供贷款的责任,而是选择效益好、信誉高、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作为自己的基本客户。同时,企业也要选择实力强劲、诚实信用、服务周到的银行作为合作伙伴,以满足对资金和各种服务的需要。
(四)规范经营
市场经济同时又是法制经济,各种利益主体在参与市场活动时,必须严格遵守其严密而完善的游戏规则,恪守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商业道德,依法规范经营。这是保证市场活动正常进行、避免混乱和无序、维护各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和维持他们之间正常关系的前提条件。
(五)融合生长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混合生长。这是被历史所证明的市场经济成长的一般规律。尽管世界上有些国家限制银行业对工商业的直接投资和经营,强调分业经营,但金融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仍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当今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一般都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联姻,以产业为基础,以金融为核心,多功能、全方位发展的,金融产业集团有助于银企双重效益的实现。
三、银企双向选择机制下银行对企业的财务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十分注重贷款市场的调查和预测。随着我国贷款市场的变化,贷款管理日益重要,对银行信贷人员的素质要求已不是原先那种按贷款程序操作的操作型,而需要具有较高分析能力的信贷管理人员。
银行放贷时主要对贷款企业进行三方面的财务分析。
(一)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综合分析
银行对企业财务分析应在掌握分析依据、把握分析要点的基础上,对贷款企业的经营、财务状况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这也是对信贷员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1.审计报告、会计报表附注、年报中的“重要事项”是银行进行财务分析的依据
审计报告是审计专业人员对被审单位的财务报表出具的职业判断。银行可将审计报告作为分析公司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真实性的重要依据。了解审计报告的类型,掌握不同审计报告的区别,是正确应用审计报告进行财务分析的前提。审计报告有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拒绝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四种类型。信贷管理人员可通过审计报告中的关键词来判断企业被出具的是哪一类型的审计报告。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关键词是“企业在所有重大方面都公允地反映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关键词是“除……有待确定之外,企业在所有重大方面都公允地反映了……”;拒绝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关键词是“由于……原因,无法发表审计意见”,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关键词是“企业未能公允的反映……”。如2006年审计人员由于无法查证st天桥来源于青鸟华光投资收益的可收回性,因此被出具拒绝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会计报表附注是对会计报表的有关项目所作的解释,包括公司基本情况、会计政策、税收政策变动、关联交易、会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其他事项。银行通过会计报表附注可以客观地判断企业盈利增减变动的真实原因。如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存货管理取消“后进先出”法,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如果企业原材料价格一直下降,则“先进先出法”将大幅度拉升成本,导致当期利润的下降,但这并非企业主观行为所导致,而是政策变动所引起的。再如新税法“两税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下调为25%,这将大幅提高部分行业和上市公司的税后净利,同样,当期利润的上升也并不是企业主观努力所致,而是税收政策变化的结果。
年报中“重要事项”主要包括:(1)重大诉讼、仲裁事项。(2)报告期内公司、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受监管部门处罚的情况。(3)报告期内公司控股股东变更,公司董事会换届、改选或半数以上成员变动,公司总经理变更,公司解聘、新聘董事会秘书的情况。(4)报告期内公司收购及出售资产、吸收合并事项的情况。(5)重大关联交易事项。(6)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资产、财务上的“三分开”情况。(7)托管、承包、租赁情况。(8)市公司聘任、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情况。(9)其他重大合同(含担保等)及其履行情况等。因为“重要事项”对公司正常持续经营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银行要重点关注。如科龙控股股东变更重要事项,导致顾雏军通过高价买进低价卖出的关联交易,侵占上市公司资金;ST猴王为其母公司猴王集团提供了3亿元的货款担保重要事项,对ST猴王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2.会计报表分析是银行进行财务分析的核心
银行对企业会计报表分析,主要是通过计算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本金利润率、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十大财务指标,借助于对比分析、结构分析、趋势分析、比率分析等分析方法,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及企业成长性。一个具有盈利能力、具备偿债能力、具有发展潜力的成长性企业是银行的首选。
银行还特别关注企业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旨在判断企业有无为取得银行贷款而造假的可能。“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收入-成本费用)”,这一等式揭示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之间的关系。收入与成本费用之差利润并不是一个虚无的数字,它最终要表现为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3.银行对宏观经济状况、行业现状及前景的分析
银行从宏观经济状况、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也是银行信贷分析的重要方面。如果一个企业的运行情况严重脱离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行业发展状况,那么,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应受到特别关注。如在水产品行业竞争激烈,利润率不断降低的情况下,而蓝田股份2000年农副水产品收入约13亿元,高于同业平均值约3倍,引起信贷分析者的重视。
4.银行对企业进行现场分析
必要时,银行可通过现场调查,判断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现场调查结果是判断会计报表真实程度、确定贷款或投资对象的核心依据。如银广厦2000年度会计报表显示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向一家德国公司销售萃取产品,通过现场调查(因特网),发现其主业是机械产品而非萃取产品,从而得出银广厦虚列收入,有造假行为的结论。
(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信用分析
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很多因素是不可量化的,银行为了避免贷款风险,保障贷款安全收回,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信用分析。定性信用分析主要是对被分析企业的“性质”要素进行评估的方法,通常可采用5C、5P、5W方法。5C指贷款人的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Collateral和环境条件Condition。5P指贷款人People、借款的Purpose、还款能力Payment、还款保障Protection和贷款展望Prospective。5W指银行对贷款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借款人是谁Who?为何借款Why?借款人以什么作担任What?何时还款When?怎样还款How?
(三)贷款五级分类风险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将贷款按风险程度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类。其特点是以借款人最终偿还能力确定贷款风险,对五类贷款实行分层控制,银行针对贷款的不同形式,有的放矢地采取防范和化解措施,特别是明确了各项还款来源的主次地位,突出了主营收入为第一还款来源的地位。因此,银行特别是信贷管理人员会借助对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的综合分析,关注借款人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和实际偿还贷款的能力,以加强贷款管理。
四、银企双向选择机制下企业对银行的财务分析
企业衡量银行的优劣和对银行的选择可以通过银行资本充足性、银行表外业务及银行报表三方面进行财务分析。
(一)银行资本充足性财务分析
企业在选择银行时,应着重分析银行财务状况,用从量向质转化的观念去看待银行,即根据资产风险管理原则,对银行的资本充足性进行分析。按照国际《巴赛尔协议》规定的标准,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风险资产总额≥4%,或资本充足率=资本总额/风险资产总额≥8%。资本充足率过大,说明资本不能被充分利用,影响利润水平;比率过小说明资本量太小,负债或借入资金过大,影响银行信誉。
(二)银行表外业务财务分析
银行表外业务主要指账外资产。有时,银行为了逃避贷款规模控制和比例控制或出于某些原因,将发放的部分贷款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内。虽然《巴赛尔协议》列举的表外项目有些在我国银行并不存在,但其中一类重要的表外项目,即《巴赛尔协议》所称的“贷款的替代形式”在我国同样面临。如负债的普通担保、银行承兑担保和可为贷款及证券提供担保的备用信用证。担保、承兑和备用信用证对银行来说是或有负债,也可以说是或有资产,《巴赛尔协议》将这类业务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定为100%,可见其风险很大。要真实衡量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就必须将这些表外业务考虑进去。
(三)银行报表分析
针对商业银行的各种报表,企业在确定其所计算的比率和其他指标时,一定要有所指向,这是运用各种数据的前提。如对商业银行的未来趋势分析,企业财务人员应以某个商业银行的历史资料对比该商业银行以往年度的做法,来观察和分析比率指标的变化,从而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管理水平作出鉴定。再如,当某个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的结果达不到公平的评价和鉴定该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目的时,还需要把该商业银行的主要财务指标与该商业银行所属的全行业的平均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这种与全行业有关指标的对比分析,可以相对准确地判断该商业银行经营的好坏,从而得出公正的结论。
关键词: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郑百文;审计
我国的会计准则规定,由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受同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控制是对企业的经营以及财务方面具有表决权。企业之间的关联方交易包括:关联方之间进行商品或商品以外的其他资源的销售购买、提供或接受劳务、委托行为、提供担保行为等。利用关联方交易,企业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其运营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关联方交易也存在缺陷,由于该交易方式的特殊性,许多企业主体为了达成自身的利益,通过关联方交易进行虚增收入、转嫁费用等来进行盈余管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部分投资者的利益。
(一)关联方交易导致盈余管理的原理
1、关联方之间由于商品的购销存在盈余管理
现如今,关联方交易主要存在于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中,这种现象的出项是有其原因的。我国的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由原国有公司进行体制改革而来的,这种公司组织形式的改革推动了集团企业的出现。企业集团之间母子公司、子子公司之间也就出现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在彼此之间商品的购买与销售方面表现地尤为突出。为了达到利润粉饰的效果,许多集团的公司之间以不合理的交易价格进行商品销售或者进行不必要的商品交易,或者将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收入等记录在集团的合并报表中,导致了收入的虚增从而达到粉饰利润的结果。
2、关联方之间通过转嫁费用进行盈余管理
费用的转嫁多发生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母公司为了达到粉饰利润的结果,将自身的费用通过关联方交易转嫁给旗下的子公司,从而达到降低费用提高利润的效果。
3、关联方之间通过资产交易与债务置换进行盈余管理
顾名思义,资产交易便是进行资产的交换,资产的交换是一个确定资产价格的过程。关联方之间为了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通过确定一个不公允的与市场价格相差甚远的价格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置换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在所有的盈余管理手段中,最终都是利益在关联方之间的流动。结果都表现为进行盈余管理的以防最终得到利益,而与其进行交易的关联方贡献利益。这与市场上普遍的交易规律是不相符的,这种不公允的交易最终辅助了关联方之间通过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刘烨曾在《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分析》中提到,进行盈余管理分三个主要步骤进行:首先集团公司以较低的价格给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同时用较高的价格收购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通过“垃圾”换“黄金”的置换,为上市公司创造利润;第二步,在上市公司账面上明显占优的同时,集团公司便开始通过应收款项或让上市公司为其担保、质押上市公司股权,以及变现下属企业股权的方式,不露声色但却实实在在地占用和套取现金;第三步,当上市公司通过集团的扶植业绩提升、股价上扬之际,集团公司便通过高价配股获取“收获”。关联方交易在盈余管理中的地位之高可想而知。
(二)通过实例看关联交易对于企业盈余管理的作用
纵观中国企业的发展史,可以明显地发现利用管理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企业不在少数。通过对该部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分析,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部分企业对其管理方存在着较大的依赖性,并且该部分企业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利润操纵的手段极为明显。在此,我们就以郑百文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进行揭示。
郑百文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前身为一国有百货公司。郑州百文集团为拥有其14.62%股份的大股东。郑百文公司在2002年遭遇大的变动面临退市的危险,为了避免退市,其采用了与郑州百文集团之间的关联方交易的手段进行报表的粉饰。通过郑百文的年度报告显示,郑百文在2001年营业利润亏损2923万元,但是营业外收入高达3842万元,使得净利润由负变正,而该项3842万元的营业外收入来源于2001年11月30日郑百文与百文集团初步实施的资产负债承接交易。根据双方达成的《资产负债承接协议》,百文集团购买郑百文资产是按2000年6月30日的账面资产价值计价的,价值约为91358万元,而在这一年半的期间内,郑百文拟处理资产负债产生的损益和责任全部由百文集团承担,在这个期间内,郑百文亏损5797万元,资产产生跌价,而在这次跌价中百文集团确认损失,而郑百文确认收益,使得郑百文从此项关联交易中取得了巨额收益。
(三)审计过程中对于关联方交易的关注
既然关联方交易容易导致盈余管理的发生,是重大错报风险的存在领域,并且关联方和关联方交易通常具有隐蔽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就必须关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关联方交易问题。
在审计实务中,审计师可以向被审计单位所要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明细清单,此外还需要设计专门的审计程序来识别、评价并且确认对财务报表产生影响的关联方交易。如对于一些处理方式异常,价格、利率、担保方式和条件异常的交易进行关注,识别是否存在关联方交易,对于已识别出的关联方交易进行关联方之间的账户余额审查以及检查关联方之间的抵押品或对其关联方实施函证等来检查是否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如果审计师无法就关联方交易获取充分、恰当的审计证据,应视同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并根据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度,出具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审计单位未能在财务报告中对关联方交易进行披露,则审计师应根据其对财务报告的影响程度,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参考文献
[1]李晓慧著;审计学实务与案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不合理关联交易中的审计风险。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利用与改组前母公司及其下属公司之间存在的关联方关系和关联交易,利用关联方购销、转嫁费用负担等手段调节其报告业绩。如低价向关联方购买原材料,高价向关联方销售产品;无偿占用关联方的资产;集团公司将获利能力强的优质资产以低收益形式让上市公司托管,以填充上市公司利润等。但上市公司在对关联交易的披露上大多简单含糊,故意避开实质性内容。对此,注册会计师首先应让上市公司提供关联方及其交易清单,并对其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已经发生的关联交易进行必要的内控检查和实质性测试,尤其应关注该公司是否已按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披露,否则注册会计师将要承担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2非合理交易和非货币交易中的审计风险。在上市公司面临着连续三年亏损遭“摘牌”和要达到配股资格线的双重压力下,地方政府往往以“看得见的手”帮助上市公司通过不等价交换的资产转让及置换、税费返还、补贴收入等非合理交易方式改善报表形象。上市公司的非货币交易主要有:①转让土地、股权等收益,这些收益往往并无现金流入,与应收账款同时增加的只是账面转让利润;②对无法收回的投资和拆借资金仍然确认为投资收益、利息收入;③购买母公司优质资产的款项计入往来账中,且不计利息及资金占用费,上市公司既获得了优质资产的经营收益,又无须支付任何代价。如果上市公司非货币性收入占公司收入总额的比例过高,就难免令人对该公司的生产和获利能力产生怀疑。因此,大额的非常交易和非货币交易只要加以必要的关注并不难审查。注册会计师应重点关注这些交易的法律手续是否完备、协议约定的交易条款是否均已完成、产权是否已过户,在确认大额收益无现金流入时,应考虑谨慎性原则。大额非常交易和非货币交易应作为重大事项予以披露,注册会计师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审计报告类型。
3主管收入萎缩,一次性收益骤增情况下的审计风险。有些上市公司的主营持续萎缩,主营业绩严重滑坡,经营难以为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因产业结构调整,全行业不景气,如纺织业;有的是因产品在市场上日趋饱和,市场竞争激烈,如商业零售业;有的是因公司管理混乱,导致主营业绩萎缩,公司亏损,等等。但为了不使会计报表太难堪,有的公司便设法虚计主营收入,或提前确认销售收入,或者在其他利润构成上煞费苦心,以期公司业绩一次性得到改观,如变卖家产,出售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出让股权,以取得巨额收益;有的地方政府为维护本地上市公司形象,还会以各种手段进行补贴。目前,上市公司作为稀缺的“壳资源”,在危难时刻,母公司或上市公司往往会伸出“看不见的手”进行粉饰打扮,或由政府伸出“看得见的手”进行援助。注册会计师对此必须给予重点关注,尤其要关注以出售长期资产方式取得高额收益的行为,还要密切关注其协议中是否有回购条款,或虽无回购条款但存在回购可能性。
4资产重组和“报表重组”中的审计风险。资产重组在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改善资产结构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在实施了“突击重组”后就产生了立竿见影的丰厚收益,未免有“报表重组”之嫌,因此,资产出售和股权置换作为业绩提升最快的方式,颇受上市公司青睐。在资本市场上,资产出售是上市公司将盈利能力弱、流动性差的资产售出,以优化企业资产结构,促进公司新肌体的健康发展。但在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现实中,“魔术游戏”层出不穷,人为操纵痕迹明显,似乎企业在主业不景气、扭亏无望的情况下,舍此就无他途。对于资产重组事项,注册会计师应关注交易的法律手续是否完备,如是否进行资产评估及确认,有关部分是否获得批准,董事会、股东会是否表决通过并如实公告,涉及收益的,还应检查收入确认的条件是否已具备等。
5会计政策变更及会计估计导致的审计风险。会计政策变更是为了满足在会计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使会计报表重新达到可比、相关与真实公允反映的目的。合理的会计政策变更可以看作是企业在会计准则规范下的会计创新。然而,大量的事实和证据表明,企业管理者当局进行会计政策变更的主要动机和目的并非为了公允反映,而是为了操纵会计报表利润。其常用手法可简述如下:①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如延长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降低折旧率,这样可收到降低当期成本费用与高估资产价值的双重效应。②潜亏挂账。根据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惯例,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待摊费用、开办费及待处理财产损失属低效、不良资产,系利润的抵减项。上市公司为了提高当期的经营业绩,往往会对这些应摊销项目不作摊销而长期挂账,从而虚增资产和利润。③利息资本化。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属于日常生产经营用的利息支出应计入当期损益,属于在建工程用的资金利息应计入固定资产价值。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如果某项固定资产已交付使用,即使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也应该停止利息资本化。但一些上市公司往往故意混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通过对已竣工工程的利息资本化而虚增资产价值和当期利润。④巨额冲销。已连续两年亏损而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为免遭第三年亏损而被摘牌的厄运,往往通过把以后会计期间发生的损失提前确认,即所谓的“长痛不如短痛”,以便减轻以后期间的盈利压力。⑤坏账准备。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大多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提取坏账准备金,由于《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并未对提取比例作出规定,故一些上市公司便将此作为其调节利润的法宝。在应收账款占资产总额比重普遍较大的情况下,过低的提取率可以平滑收益,既虚增了当期利润,也夸大了应收账款的可实现价值。⑥存货计价。企业期初存货计价如果过高或过低,其当期利润有可能因此相应减少或增多,期末存货计价的高低则与当期利润呈正比例变动,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为上市公司操纵会计报表利润留下了较大的空间。⑦收入的实现与确认。尽管《具体会计准则———收入》中提出了收入实现的四因素,较之原有规定更为严谨,但上市公司会计实务中提前确认收入的案例仍层出不穷,特别是在会计报表的截至日前后。⑧长期投资的计价。上市公司经常还利用长期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串换”高估长期投资的价值以及虚增当期利润。⑨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伸缩。上市公司根据报告资产和收益水平高低多寡的需要,调节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范围,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故意对编制范围含糊其辞。
6非规范资金运作中的审计风险。按照现行有关规定,企业之间不允许相互拆借资金,但现实中的这种情况却司空见惯,似乎是法不治众。较为普遍的是上市公司对资金占用的数量、资金占用费的标准均不公告,投资者无法对其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特别是某些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并未选择好投资项目,只好把上市后筹集到的资金存放在关联方或者委托某些证券公司炒作股票等。对于大额的非规范资金运作,注册会计师应首先根据取得的资料判断其合法性,同时以函告等形式确认证实资金存在的真实性及安全性。对于非规范资金运作获得的收益一般宜在取得现金流入后方能确认,以防虚构大额收益,否则就应在选择审计报告类型时加以考虑。
7期后事项和或有损失的审计风险。重大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可能会影响审计报告的类型,注册会计师应将其列为审计的重点。如: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出现重大失误,投资效益很差,连续出现巨额亏损,使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值得怀疑;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因素,会计估计难以确认,牵涉到法律诉讼;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了诸如合并、清算等重大事项,等等。注册会计师应对上述上市公司的期后事项及或有事项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不可轻易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因为无论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还是为了维护自身的职业形象,都需要注册会计师勤勉尽职。
8客户屡次变更审计委托和时间的审计风险。少数上市公司为了护短遮丑,最简便的手段是频繁地变更会计师事物所;有些上市公司在时间上苛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将此视为实施必要审计程序的障碍。对以上两种情况注册会计师都应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戒备。
9客户的诚实及信用度带来的审计风险。缺乏正直品行和不履行其应尽义务的上市公司,自然存在着制造虚假财务信息的嫌疑,与这样的客户打交道时,注册会计师可能会冒较大的审计风险,若不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有时要付出高昂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