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字文化现状

汉字文化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汉字文化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汉字文化现状范文第1篇

这就是中国人特有的汉字崇拜心理,在中国绵长的汉字历史中,汉字崇拜现象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有造字传说、文字狱、谶咒拆字、避讳等文化现象,下面笔者就这几个方面简单论述如下。

仓颉造字传说

在有关汉字起源的众多说法中,仓颉造字是目前最为大家认可也最为可信的一种假说,值得关注的是在仓颉造字这个传说中,有一个环节值得关注,那就是仓颉在整个造字过程中,完全是一个神人的创举。《春秋元命苞》:“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能愈多而德愈薄矣。”作为四目人的仓颉,由于其非凡的洞察力,才可以作出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业。仓颉及其仓颉的作为被神化,本身就体现了中国人对汉字产生这个问题的敬畏心理。崇拜的产生基于对现象的不认知,不认知导致畏惧,畏惧就会产生崇拜。对于汉字的产生这个复杂的问题,即便是在科技发达的现代,人们的认知仍然是模糊的,对于汉字这个“可怕”的东西,人们恐怕只能给它披上神圣的外衣顶礼膜拜了。

文字狱

所谓“文字狱”。即因文字而获罪的案件。这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在传统的“立言”道德观指导下,中国人对流布社会,传之后世的文字非常敏感,在“立功”和“立德”之后一定要有好的“立言”,统一思想。压制所谓异己言论就成为掩盖他们恐惧心理的一种手段。对于统治者而言,甚至轻而易举地动用国家权力、血腥手段来达到一种文字上的认可。无论是秦始皇骇人听闻的焚书坑儒、曹操冤杀崔琰,还是苏轼“蛰龙”乌台案、朱元璋大兴“表笺祸”、清皇帝高强度的文字狱案件,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些血腥残忍的案件背后是一颗异常敏感的心。如明太祖朱元璋这位明朝的开国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贫民皇帝。卑微的出身和艰难的创业经历使得他深深懂得江山得来之不易。因此,虽高为皇帝,但在他内心深处却有一种很强烈的“自卑感”。所以他对臣下的言辞格外敏感,导致了无数的文字狱,中国的皇权专制统治也因此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清初的文字狱,开始是满族统治者要巩固自己的政权,因此,就对那些参加过抗清斗争,或者主张反清复明的汉族知识分子开了杀戒。到了乾隆时期,清政权虽然已经稳定,但在文化上,却仍感到其受到汉族仕林的威胁,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乾隆就更加醉心于文化专制。据统计,从顺治五年(1648年)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140年间,顺、康、雍、乾四朝共发生各类文字狱多达82起,平均不到两年就有一次。所以马克思曾评价这一严厉的文化政策:“最小的一根筋都暴栗起来,坚硬得像鞭条一样。”

谶咒拆字

谶言是谶纬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谶纬文化是与官方的经典文化并行不悖的一种民俗文化。它深深地扎根于百姓和社会普通舆论之中。究其实质,谶语是一种隐语、一种预言,它能预知未来,而且在某些偶然的契机下,谶语神奇地实现了,因此历来在民间的思维中,谶语具有某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预知将来之事。如柳宗元所云:“巫新麦以为谶,果不得其所餐。”说的就是晋景公请巫师占卜自己被厉鬼追杀的梦。结果由于巫师预言“不食新矣”而被杀,巫师虽然被杀,可是他的谶语却因晋景公上茅厕意外身亡而不幸实现。另外,《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巡北边,从上郡人。燕人卢生使人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这里的“亡秦者胡也”,即谶语。字面上说的似乎是匈奴(胡人),但最终导致秦王朝灭亡的却是另一“胡”,即秦皇之子胡亥。

咒语是为古时巫师祈神保佑、消除天灾人祸、驱邪镇魔的特殊用语。在现在流传的大篆材料中,有一个材料是诅楚文,诅楚文就是秦国诅咒楚国的文字,应该可以看作是比较早的咒语书面材料,强大的秦国希望通过言语的诅咒来达到消灭楚国的目的。文字的力量有这么大吗?显然是神话了文字的力量了。

拆合字是在谶谣、宗教符篆以及一些中华字谜、书法和剪纸瓦当等民间艺术中经常会运用的一种手法。在汉字中,合体字占大多数,特别是汉字中的会意和形声是两种特别能产的造字方法,两字合二为一的情况很多,构成汉字的每个部件都可以单独解释,如“休”表示人倚靠在树旁短暂地休憩、“相”表示眼睛目测木料的尺寸……汉字的这种特点和现状为汉字的拆合提供了方便。如在东汉洛阳有这样的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里的“千里草”合为“董”字、“十日卜”合为“卓”字,暗示董卓势力强大,百姓痛恨的社会现实。在道教中,文字的这种神秘力量和宗教本身的神秘魔力相结合,形成了很有特色的道教文字符篆,供人们顶礼膜拜。究其实质,这些与图画、书法相结合的符篆无非是道教徒用来驱鬼招神、消灾祛病的精神载体,如果文字能因此而实现这些目的,那么文字无疑可以取代世界上的任何发明而成为主宰世界的唯一工具了。

避讳

避就是避开,讳就是有所忌讳。避讳就是避开有所忌讳的东西,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受儒家根深蒂固的严格的人伦顺序的影响,对于尊、长、神、圣应该有所敬重,体现在文字上的习俗即是不能直呼。为达到这样的目的。中国人充分发挥了汉字的优势,通过曲折婉转的方式达到了称呼的目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对于文字的改造。如武则天改“”、“口”中之“或”(通“惑”)为“”,就是因为“”国中有疑惑,意义不好,改为“”表示在一定的疆域下,国家拥有四面八方的土地,含义深

远。在对于文字的改造中,主要有改字、缺字、缺笔、拆字等方法。这些方法都运用了文字学的一些理论,如改字,不是随便找一个字来代替,而是用音同、音近或义近的字来代替。如为避清康熙玄烨的讳,改“玄”为“元”,“玄、元”意义相同。宋仁宗名祯,宋人撰《新唐书》,将唐太宗年号“贞观”写作“真观”或“正观”,“贞、真、正”发音相近。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于志宁碑》为避讳,书“世”作“卅”,在甲骨文中,“世”和“卅”字形相同,表示的意思都是三十,实为一个字。唐人撰《隋书》,为避讳,书隋将韩擒虎作“韩擒”,空“虎”字。同书为避李世民讳,书王世充作“王充”,空“世”字。后人有不解避讳之意者,在传抄或翻刻时,误为“韩擒”、“王充”。后晋高祖名敬瑭,当时的敬氏便改姓“文”或姓“苟”。

结语

文字是人类继语言之后的第二项重大发明,汉字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古老的保存到现在仍然在使用的自源文字,作为世界独特的意音文字,由于其绵长的历史,沉积下来大量的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多音字、繁简字等,这些文字现象在为文字的使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麻烦。语言和文字本是表达客观世界的符号而已,可是人们却恰恰要赋予它一些神奇的力量,正像陈原在《社会语言学》中所言:“语言往往被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或者同某些自然力给人类带来的祸福联系起来。这样语言就被赋予了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力量;社会成员竟以为语言本身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或灾难,竟以为语言是福祸的根源。谁要是得罪了这个根源。谁就会得到加倍的惩罚;反之,谁要是讨好这个根源。谁就会得到庇护和保佑。”汉字的优势使得中国人把这种汉字崇拜发展到极致,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习惯性的思维使得人们仍然对一些文字极其敏感,一方面文字作为全民使用的最为廉价的“工具”随处可见,“泛滥成灾”;另一方面中国人又把汉字人为地敬了起来,擎到云遮雾障的高度,让人们捉摸不透、敬畏不已。

参考文献:

1、王继洪:《汉字文化学概论》,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2、卞仁海:《汉字与古代避讳》,《语文学刊》,2008(7)。

3、尉万传、周健:《论汉字文化崇拜》,《社会科学》,2004(2)。

汉字文化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时代;汉字设计

当信息时代全球趋于一体化,地区的隔阂被打破,东西方文化进一步融合,以致失去了中国设计应有的民族面貌。汉字是中国特有的信息交流的语言符号,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民族的精神。汉字的造型和构成是又一门独特的视觉艺术 ,其发展和延续凝聚了中华民族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思维模式和文化理念。然而,在多媒体时代,汉字设计却面临着许多亟待研究与解决的新问题。

一、汉字设计的现状

随着电脑的普及,各种汉字输入法代替了优雅的书写方式,汉字之美在人们心里逐渐式微了。在这个“无书写”时代,汉字设计水平的提高跟推动汉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关系。目前在文字的应用层面上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文字的“字母化”。比如我们时常用“看报ing”代替“正在看报”,用“PF”表示“佩服”。这类词构成的网络字典,已经有八九千条了,用这些符号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实际上,在设计的诸多领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比如在中文网页中,常常会用“SEARCH”的图标来表示搜索引擎、 用“MORE”表示点击了解详情的等等。像汉字这么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在今天的设计潮流中为何不占主流呢?如何通过汉字设计让年轻一代更加热爱汉字,已是我们设计师的职责。

如今许多青年设计师在汉字设计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过于依赖电脑软件,离开电脑似乎就无法进行汉字设计了。他们一般都用电脑软件生成某种字体,再稍加调整就成了所谓的新字体。但其基本形态并无大异,也就是说字的骨架没有变化。我认为对文字美的理解主要靠修养,要根据文字传达内容来决定字体的形态。在做汉字设计时须挖掘它自身的美,而大多数设计师只会将电脑字库里的字改来改去,如今对传统书法有研究的设计师寥寥无几,他们已经无法理解汉字之美。只有通过设计教学更多的锻炼学生的手写能力,更多的好字体才可能被创造出来。

二、如何改善汉字设计的文化生态

中国汉字设计要想走出尴尬,推广汉字文化迫在眉睫。如果年轻人不喜欢汉字,那汉字做得再漂亮又有何意义?如果能让汉字融入我们的生活,比如以汉字为主题设计T恤衫、手表、海报,汉字就可能会成为一种时髦文化。创意最能调动人们的兴趣,所以在做汉字设计时最需要注重的就是创意。归纳起来,提高汉字的影响力有两个方向,一条路线是做汉字设计研究,另一条路线是推动汉字文化。如果汉字能够让外国人接受并喜欢,就一定能受到中国的年轻人的推崇。在美国掀起的汉字热潮就是充分的体现。原先他做《天书》是将汉字打乱,后来他在媒体上说他的创作目的是为了建立文化之间的障碍,但近些年他改变创作思路,他试图以汉字作为寻求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在外国人眼里,汉字书法可能就像鬼画符一样难以理解,所以要想让他们喜欢汉字并不容易。又是怎样做到的呢?他先设计字体,然后建立一套系统,只要美国人报出自己的英文名字,系统就会蹦出相应的汉字。因此,如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对于推动汉字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发掘汉字中蕴含的深层文化积淀,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有着广泛的前途。从事设计工作的我们应当重视这方面的学习和修养,让抽象的汉字艺术在现代设计中产生更大的魅力。

三、发现汉字之美

汉字的结构体现了一种精致的抽象美,其点线面的完美组合、偏旁部首的和谐比例,都是严谨而极富美感的。汉字的节奏与韵律、主次与疏密、均衡与对称、阴阳与刚柔、虚实与动静等表现都达到了艺术的巅峰。这些表现形式都是我们设计过程中所追求的形式美准则。

中国传统艺术一向是以形写意、以意传情,汉字也不例外。由于几千年来文化积淀,汉字对中国人的意义不仅仅是文字符号,而且在文字来源之中还包含着一种对万物的认识过程。中国人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自身的情感体验及道德标准都放在了这个个的方块字里。这也使得汉字既可以从自身的形态来表达意象,又可以从含义上来传达意象。这种丰富的意象美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

形式的多变也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了无数可能性和切入点。从形式上看,随着历史的发展,汉字的物质形式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地演化和扩充,从甲骨文、青铜铭文、竹简、木简、帛书、石刻等物质形式,到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黑体、宋体等表现形式;每一种演变都代表一个时代的进步,每一种形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美感与力量,凝聚着无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汉字创意设计既是一种艺术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应当从中国当代设计大师的杰作中寻找创意灵感,开拓创新之路。像靳埭强、陈幼坚、吕敬人、陈绍华等这样的设计大师的汉字创意作品就让人感觉别开生面。他们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了闪光的契合点。他们的设计作品从视觉感受到艺术效果,都始终体现了汉字设计的“秩序之美”,其设计理念带给我们一种文字和形式之外的享受与满足。设计与绘画的理性与感性在这里交融,既体现了各自的相对性,又体现了互补的同一性;强调感性的萌生、悟性的理解、智性的整理和整体的把握,突破严谨的笔画束缚,挖掘文字的深刻内涵,强调形态要素的重构。所以成功的汉字创意设计来自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和设计观念的创新,其难度往往体现于艺术感觉与理性思维的高度统一。

汉字虽不像拉丁字母一样是世界普及的文字,但是汉字字符本身却代表一重或多重含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将汉字直接用于标志设计显然行不通,这样只能使我们的作品显得庸俗而老套。但是在了解汉字的意义和构成法后,我们把汉字精辟的总结物象特征的方法运用到平面图形设计中,却未尝不可。例如,1992年国际拍卖会标志,主体为一“拍”字,别出心裁的是, “拍”字的撇被替换为一精致小槌,小槌是拍卖会最典型的形象,由此体现出拍卖会的本质。且艺术化的“拍”字被置于略带开口的圆形之中,小槌在开口处超然其外,紧凑而不拘谨,潇洒自如,由此形成汉字与纹饰、图形的完美结合。又如中国邮政的标志,来自于“中”字的古形“中”。其意义指一面有长穗的旌旗随风飘动。邮政的标志将它赋予了新的涵义,一方面保持“中”字的古意,象征中国邮政旗帜性的作用,在公众中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将“中” 字变形,像双手托起一封信件交给收件人的形象,寓意中国邮政以服务为本,快捷、安全、礼貌。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加入逻辑思维,既挖掘成语、谚语、俗语等的艺术元素,扩展文化内涵,又要多角度地寻求它的形式美。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新技术的出现,都意味着对汉字形式、风格、审美、等诸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汉字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与时俱进。我们需要做出不断的努力,才能使汉字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它不仅是读的语言,还是看的艺术。站在信息化、视觉化、艺术化的视角审视,汉字无疑是一种有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同时我们也要从世界的角度加以考虑,把汉字的潜力发掘出来,走出代表我们中国民族化特色的设计之路,让世界感受到汉文化的魅力和汉字对世界平面设计领域独特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余强.《设计艺术学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

汉字文化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族 个性化 汉字标志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013-02

一 当今设计现状

如今不管设计些什么,大行其道的都是“洋文”,而且这种趋势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比如企业标志、广告,诸如此类的东西,名为与世界接轨,追逐世界文化主流,其实是在迎合国人的崇洋心理,以为“洋文”就是流行!

二 标志设计中汉字较拉丁字母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1.拉丁字母在标志设计应用中的弊端

欧洲的拉丁字母最初起源于图画,后来为腓尼基字体,最后演化为古罗马体,逐渐形成水平位置上的正方、长方、三角、圆、垂直、水平、统一斜度的规范性字体。它以最简洁的符号形式表现,具有高度识别性,这种强化视觉识别或阅读的成功演变,在现代世界通用语言中一直被沿用。拉丁文字由26个字母组成,为了更加简洁易记,以单个字母为设计元素的文字标志非常普及,然而企业太多,字母又有限,用得过多就会有雷同感,甚至相互混淆。26个字母不管怎么翻来覆去、怎么变化写法,总是缺乏个性,总令人觉得千人一面。

标志及其延伸而来的各种设计就是企业的形象识别系统。它不仅能充分体现企业的形象和本质,还能充分体现企业的文化精神。标志在不同时代都会有不同风格的设计出现,把握时代脉搏,赋予标志设计新的精神风貌,这样的标志设计才会具有生命力。

2.汉字在标志设计应用中的优势

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非常独特的象形文字,但它并不仅是象形而已,更具有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构形特点,所以说它是表义的,可以充分、准确、生动地揭示物的本质及特点,为创造具有民族风格的标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途径。

从黄帝时期的仓颉造字,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再到秦汉时的小篆、古隶和宋、明时期的印刷字体,直到现在常用的宋体、黑体、仿宋、综艺、琥珀、圆体等,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文化现象是随着人类的观念而产生的,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类并非宇宙创造的中心,而是自然中的一部分,能否符合大自然的韵律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如此强调自然的形态与模式,汉字的创造无疑也遵循这一法则,即模拟自然,将物的形简化地融会于方正的字体符号之中。这种特征在逐渐演变的汉字构成中也能看出几分,汉字的构成分六部分,古称“六书”,其中象形、会意和形声的构字特点,充分说明了汉字不但是一种符号,而且最重要的是具有表情的意义。象形是指模仿自然物形,以简单的笔画书写而成的字,它不仅表达了自然物形的含义,还具有文字符号的性质。会意是指将两个字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文字,如“二木成林”,“三木成森”等。形声是指形与声结合构成的文字,如“闷”字,为“门”之形与“心”之意构合而成;“河”字为“水”之形与“可”之声合而为之。

汉字的另一个特点是,汉字的一个字本身就代表一种或多种意义。这一点,拉丁文字的一个字母却不能完成。在文人士大夫创造了优秀的书体与书法作品的同时,民间艺人也以他们的聪明才智设计出无数巧妙而极富视觉意趣的字体图形。汉字不只是交流信息的语言符号,更被作为个性品位极强的艺术品而大放异彩。如用来招揽顾客的幌子、节庆与民俗活动中的吉语、吉祥纹样中的连笔字等,具体来说,如早期的蝌蚪文和鸟虫书(最早的物形字);秦汉时宫殿上的瓦当字(一般为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延年益寿等);钱币字(如圆钱纹中“唯吾知足”四个字都有一个口字,以口字为中心,互相借用);剪纸字(如“飞龙戏珠”,以双龙盘绕表现草体飞字)等。均是反映日常生活形态的杰作,具有浓郁的装饰性和强烈的民族特色。

汉字运用于标志设计,可以准确、鲜明、简练地表现主题,能达到充分体现企业形象和本质及体现企业的文化精神的要求。文字标志同时具有语言形式、语音形式和图形形式。虽说拉丁文字源于图形,但经过长期的演变,基本上已失去了原来的图形意义,但汉字却是一种兼表音、表意于一身的文字,仍然保留有许多图形的特征。

三 汉字标志设计经典案例分析

以汉字为主要元素的设计比比皆是,其中不乏堪称经典之作,以下是三个经典案例分析。

1.中国铁路局标志

中国铁路局的标志用“工人”二字变形而成,恰似行驶在“工”字铁轨上的火车头。它同时还令人联想到,工人阶级就是时代前进的火车头。设计得简练、形象、文化蕴涵丰富,至今仍堪称典范。

2.中国银行行徽

中国银行的行徽是另一个以汉字为主要元素的设计典范。它外圆内方,俨然是一枚古钱币,中央的方孔幻化成“中”字,似两扇上了锁的门,这样把中国和银行连在一起,象征安全与守信。同时,古钱币不仅代表银行业,还代表中国古老文化。中线象征联系,外圆象征天下,寓意中国银行是为中国金融业开展全球金融活动的企业。中国银行的基本要素、本质尽收于以一个汉字为中心的简洁的行徽之中。寓意清晰,耐人寻味。

3.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是从1985件中外候选会徽作品中经过慎重评选,经国际奥委会批准确定下来的,名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奥运会是国际上最隆重、影响最深远的体育盛会之一。它的会徽不仅要能为主办国民众所认可,还要为全球所接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做到了这一点。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高度赞扬说:“北京奥运会会徽将成为世界上最引人注目且最为人们熟悉的标志之一,将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史上最出色且最有意义的标志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以印章作为主体表现形式,用中国传统书法加以表现。它古朴、典雅,体现出了中国数千年悠久深厚的文化神韵,因为主题是运动会,它又不失灵动、热烈。艺术字“京”自然代表了该届奥运会的举办地北京,同时,又巧妙地幻化成一个人形,仿佛在向前奔跑,热烈地舞动,这不仅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也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憧憬及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它将中国特色和奥林匹克运动元素巧妙结合在一起,不失为中为洋用的典范。

四 汉字标志将成为未来标志设计的大趋势

当前设计界有这样一个论调,就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汉字标志将逐渐失去它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还未待弄清这种说法的对错,许多企业早已“防患于未然”了。无论从事什么,经营什么,其“代表符号”都堂而皇之地冠以英文字母,似乎这才是一个跨世纪的时髦企业。

中国的实力与日俱增是有目共睹的,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及经济的飞跃发展,国人中唯洋货可居的心态正逐渐减少,洋文不再令我们见而起敬,反而是越来越多的洋人钟爱“中国制造”。汉字成为世界设计的重要元素,中为洋用,世界与中国接轨肯定将成为一种趋势!其主要依据是:中国的国际地位迅猛提高,以及古老神州文化的无比深厚的底蕴。若不明了其中奥妙,中国企业也许会在市场竞争中绕一个大弯子。

众所周知,标志对于塑造品牌、塑造企业形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标志的设计方法有多种,如采用几何形、自然形、人物形、动物形、花木形等,文字标志以其文化性、时尚感及表形、表义的双重作用,在标志“家族”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如世界十大著名企业及著名商标中,有一半都是采用文字作为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信息化、视觉化、艺术化的视角来看,汉字无疑是一种具有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作为高度符号化、色彩丰富的视觉元素,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有效的信息传达手段,有着其他设计元素、设计方式所不可替代的设计效应,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广泛地运用于现代企业的标志设计中。汉字标志的个性化特征使它在标志设计中独具魅力,失去个性的设计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汉字标志设计是否会脱颖而出,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五 结论

汉字标志的个性化特征使它在标志设计中独具竞争优势,汉字标志将成为未来标志设计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王亚非.美术字设计基础[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9

[2]刘乙秀、毛德宝.装潢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

汉字文化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外来语 借用 翻译

【中图分类号】H1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70-02

一、外来语使用现状

当今社会由于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外来语大量涌入,人们的交际交流从其他语言中不断吸收养料和新的东西,如“WTO”、“GNP”、“APEC”、“MBA”、“VCD”、“IQ”等缩略语早已登上了正规官方用语的大雅之堂。随着科技和相关工业的飞速发展,西方社会处于现代和后现代阶段,包括娱乐在内的日常生活也相应发生极大的变化,许多新词新语如潮水般涌现,多元多样,内涵现代而区别于任何时代。“汉语中从英语中借来的大量新词是对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从中可见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并能反映一个民族的观念和文化心理的发展。”[1]可是人们对外来语方面的知识和认识仍相对缺乏。新时期吸收英语的借词涉及哪些方面?它们是如何在汉语中“安家落户”的?又出现了哪些新的借入形式,我们应如何吸纳和翻译外来语?这些一直都是业内外人士争论不休的话题。然而目前仍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针对这一现状,达成一个共识,已成为翻译界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归纳了前人的成就,总结了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一套关于外来语的吸收与翻译方面的看法,以供大家探讨、参考。

二、外来语吸收的种类

汉语所吸收的英语外来语多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词。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新事物、新产品不断涌现,这些在外来语吸收上可以得到明显反映。

1.科教卫生类

艾滋病: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获得性免疫能力缺乏症。

黑客:hacker,非法闯入他人计算机网络者。

克隆:clone,无性生殖。

软着陆:soft landing,采用缓和的处理方式。

托福:TOEFL(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外国学生英语水平考试。

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学硕士。

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英语研究生资格考试。

2.衣食住行类

比基尼:bikini,三点式泳衣。

迷你裙:mini-skirt,超短裙。

绿色革命:the green revolution,发展中国家为解决粮食问题而推广的大规模改良农业的活动。

绿色食品:green food,无污染的安全、优质食品。

绿肺:green lung,城市大面积绿化带。

摩丝:mousse,一种发型梳理定型剂。

比萨饼:pizza,意大利馅饼。

软饮料:soft drink,不含酒精的碳酸饮料,汽水。

香波:shampoo,洗发剂。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

3.歌舞文体类

背景音乐:back music,跟环境气氛协调的温柔、优雅的轻音乐或抒情曲。

迪斯科:disco,一种节奏鲜明,速度较快,扭动身体各部位的现代流行舞及其伴奏音乐。

呼拉圈:hula-hoop,一种健身用的体操圈。

霹雳舞:break dance,一种动作违反舞蹈常规的即兴编排的舞蹈,源于美国黑人社会。

脱口秀:talk show,访谈节目。

DJ(disk jockey):音乐节目主持人。

DVD(digital video disk):数码影碟。

MTV(music television):电视音乐片。

4.组织名称类

欧佩克:OPEC(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石油输出国组织。

尤里卡计划:EURECA,西欧国防合作计划。

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

5.社会生活类

白领:white collar,从事脑力劳动的职员。

丁克族(DINKS),Double Income,No Kids,无子女的夫妻。

猎头:headhunting,寻猎人才。

绿卡:green card,外国公民在美国的永久居留证。

E-mail(electronic mail):电子邮件。

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新时期来源于英语的借词,数量大,涉及面广。正如帕莫尔所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2]这一点现在十分清楚了。

三、翻译方式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往往在英语里有的表达在汉语里没有,在汉语里有的表达在英语里也没有。但是,“外来语(英语)要进入汉语的词汇就必须接受汉语的语言、语法和构成词规则等各方面的改造。”[3]以符合汉语的发音习惯、语法和词汇规则。概括起来,改造即翻译外来语有四种主要方法,现分述如下:

1.音 译

由于某些东西或概念中国从来没有过,因此找不到相对应的确切的汉语名称,只能按照这个外来语原音形式译过来。这种音意外来语中的汉字只表音不表意。如欧佩克(OPEC)、迪斯科(disco)、比基尼(bikini)、克隆(clone)、拜拜(bye-bye)等。这也是翻译英语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等的最主要方法。例如恩格斯(Engels)、刚果(Gango)、安娜(Anna)。

2.意 译

意译也是英语译词的常用方法。如蜜月译为“honeymoon”,马力译为“horse-power”等等,一般说来,报纸、杂志、机关团体、地名等有明显意义,宜用意译法。例:生活Life,时代Time,白宫White house,热线hot line。

3.半音半意

半音半意是一种“凑合”的方法,如呼拉圈(hula-hoop),冰激凌(ice-cream),新德里(New delhi),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等词。这种译法受发音限制较小,兼顾意思的译名寓语顺畅,能准确反映出某些事物的特征。

4.附加说明法

一般在一些英语名词音译成意译后再加上一个字,主要是用来说明类别。Tank坦克车,coffee咖啡茶,cigar雪茄烟,ballet芭蕾舞,bar酒吧,jeep吉普车,sauna桑拿浴,rally拉力赛,golf高尔夫球等。

此外,还有其他的翻译方法,如音译兼译:cola可乐;英文字母附加汉字:CT检查;英文缩写:CD、DNA等。

四、外来语的吸收原则

外来语是两种文化融合的结果,新时期外来语吸收出现了一个新高峰,这是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外来语激增是当前世界上各种语的普遍趋势。新外来语的不断输入,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如何正确,健康地吸收外来语的问题。[4]外来语的吸收确实有原则可循。

1.翻译要以意译为主

凡能意译的都应意译,只有无法意译时再音译;宁要意译新生词,避免音译外来词。因为意译往往能说明事物的性质、用途、形式或特色等,使人一目了然;而音译中的汉字虽已不表意,但许多人根据阅读习惯,仍不自觉地先入为主,望文生义,造成误解或全然不解。

2.规范音译原则

即严格按照外语原词读音,根据语音来对译,力戒方言译音。随时间的推移,一些外来语的音译逐渐被意译所代替,这是语言发展的一种趋势。但这并不能否定音译的优越性。音译词的外来味很浓,不懂外语的人在涉外场合偶尔一用效果颇佳。有的音译词,几乎无人不晓,如“托福”(TEFL)、“迪斯科”(disco)、“比基尼”(bikini)等,就更不必再创造一个译词了。

五、总 结

“我们要从外语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好成分,以丰富现代汉语,同时,我们又要反对硬搬滥用外来语,捍卫民族语言的纯洁性。”[5]“外来语的涌现是语言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和结果”,[6]那么是否凡外族语言都可兼收并蓄,凡外国的新鲜事物都须连同表达它们的词一起吸收进来呢?外来词的吸收与翻译是分不开的,因此如何恰当地吸收和扩充外来词,是一个需要加以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本文博众所长,从多角度分析外来语借用现象,总结出关于外来语吸收和翻译的规律性模式。希望能用于有关各方,并能向世界展示中文优势,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过程中吸收一些各具特色的外来语,创造一些令人叫绝的译词。

参考文献

1 陈中绳.汉英词语翻译漫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2 访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3 陆乃圣.英汉差异及翻译[M].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3

4 琼·平卡姆.中式英译之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汉字文化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对外实用汉语;教育游戏;自主学习;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5-0155-03

0、引言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之一。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深,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联系日益频繁,对外汉语作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重要工具和文化载体口],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对外汉语在学习和教学中有鲜明的目的性和不容置疑的重要性。如今,电脑游戏不仅已发展成一个巨大的产业,也成为一种显著的文化现象,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鉴于游戏趣味性、剧情性等特点,将游戏应用于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使其成为传统教育手段的有力补充,更好地为教育服务,给学习者一个游戏性教学环境。笔者通过对部分国外汉语学习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国外汉语学习者中更多地需要对实用汉语(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交际汉语)的学习,对于系统的、复杂的学习需求较少,对此本文提出了对外实用汉语游戏性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旨在提出一种新的汉语学习方式,为国外友人学习汉语提供实用的、有趣味性的汉语学习平台。

1、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已经有学者致力于对外汉语学习的研究,如:北京联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Go to China man-darin platform adcanee和黑龙江大学的step by step等软件和汉语学习网(华语在线:),这些软件和网站都用来系统学习汉语,学习的内容多、任务重、模式单一枯燥。笔者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部分留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外国友人来中国的原因包括留学、旅游、出差、居住等。因此,系统地学习汉语不仅增加了外国友人的学习负担,也使其觉得汉语学习枯燥乏味。教育游戏具有传承文化、整合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寓教于乐等特点。教育游戏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早期阶段,教育游戏已经开始从各式的理论模型转化为相应的游戏实体,并为学习者与研究者所了解与使用。

2、对外汉语游戏性学习模式

基于目前现状,笔者尝试将对外汉语学习和教育游戏结合起来。

在游戏性教学模式上,采用Garris、Ahlers及Dis-kell等人在整合有关教育游戏的文献基础上所提出的游戏化学习模式。该模式首先整合学习内容和游戏特性,并设计一个游戏化学习环境,然后引发学习循环。该循环是让学习者面对问题,进行判断、执行,接着系统反馈学习者的过程。该循环被设计成有趣的,能够让学习者愿意持续在这个循环中进行学习,最终达到学习目的。

在此基础上,笔者作出了两个变动如下:

2.1 问题自主化

除了按照系统默认设置的顺序进行学习外,在系统中,时刻将读者接触到的每个问题呈列出来,便于学习者自主选择问题,实现学习个性化,达到更有趣、更高效学习的目的。

2.2 问题记忆化

对于学习者学习过的问题,系统都将记录下来,并对学习者学过的问题在系统中给予相应的提示,对于上次未解决好的问题也会有记录和相应标记。

该游戏性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3、对外汉语游戏性自主学习系统设计与开发

在提出对外汉语游戏性学习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实际应用,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游戏性汉语学习平台。

3.1 统特点

设计的对外实用汉语游戏性自主学习系统是为了让学习者在生动形象的游戏环境中获得语言知识,掌握实用汉语的交际能力,并用于实际生活中。一个好的对外汉语教学软件,在设计时应重点考虑软件的实用性、美观性、教学科学性等特点。

实用性:设计常用的场景,如酒店预定房间、在医院就医、在餐厅点餐、在银行办理业务等,通过在最常用的场景中设计对话和练习内容,学习者可以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场景中。

美观性:设计得体的界面,学习者在友好的界面下进行学习,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保持很高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提高知识掌握程度。

教学科学性:在系统的制作和设计过程中,内容的安排、层次的组织,都以相关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为依据。如表1所示。

3.2 统组成

本系统以在酒店中预订房间等为核心,涉及了学习者日后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许多情境。它通过首页、软件介绍、学习资料、研究过程等4个主要模块,以及开始、听一听、学一学、写一写、玩一玩等子模块构成,结合了听说的语言技能训练和所含基本汉字的写法等知识。学习者在游戏学习中加以训练的听说能力,在实际交际中可以运用。此外,游戏模块则用于所学内容的练习和巩固,使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以游戏的方式更容易让学习者接受知识,达到教学目的。系统流程及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

每个版块都设有控件,读者可以选择系统默认顺序,也可以自由选择想进入的版块进行学习,这体现了问题自主化理念;同时设有进度记录条,学习者可以快速进入到自己所学的内容版块,不至于重复,这体现了问题记忆化思想。

3.3 系统教学设计与学习者分析

3.3.1 教学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学会在酒店预订房间等基本的交流用语,会读重点汉字,学习简单汉字的基本写法,并通过游戏进行强化练习,提升对汉语文化的感知,促进德能共长。

3.3.2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所学句子的意义,能用这些实用汉语流利地交流并成功预订酒店房间,学会重点汉字。

教学难点:流利使用所学句子进行交流,会写重点汉字。

3.3.3 学习者分析

对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外国人提供实用汉语学习机会,用最简单常用的软件,制作最有实用性、灵活性和互动性的,带有一定动画效果、紧密联系教材、符合学生认知特征、有助于提高自学效率的多媒体、网络学习系统。让汉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外国人学习实用汉语,采用共同的符号语言——图片,用图片表示共同的语言点。之所以用图片,是因为学习者可以借以uode视觉表象的手段,视觉表象是重要的视觉编码和存储形式。

3.3.4 教学思路

借助系统的使用说明,学习者自主学习关于酒店预订的实用汉语语句,在动画里感知学习内容,开展语句、汉字学习,自由控制学习进度,在游戏里通过融合教育性和游戏性,并对内容进行强化复习。通过课外资料的整理与呈现,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了中国文化,提升了对汉语的学习热情。

4、系统总结评价及效果分析

4.1 科学性

知识内容方面:系统内容以订酒店对话和介绍中国图腾——龙的句子为主,选用了日常生活中常用语句和外国人比较感兴趣的主题,情景交互和游戏结合使得整个系统充满了趣味性和知识性。制作系统所用的知识点来源准确,内容有情景交互对话、游戏、句子学习、汉字学习。学习内容丰富多彩。

知识建构方面:背景设计自然合理,动画导入充满吸引力,对于学习汉语的教学目标表示清楚,系统的学习进程从易到难,条理清晰。

4.2 教育性

整个学习系统是为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外国人学习汉语而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让对汉语学习感兴趣的外国学者能掌握一些听说读写方面的基本交际能力。选题新颖,实用性较强。

系统的内容丰富,却简单易懂、形象直观。系统中有“开火车”、“连连看”、“猜一猜”3个游戏,以及情景对话、汉字学习等学习进程,学习者可以随意选择版块,也便于教学者掌握教学进度,可控性强,具有较好的交互性。

4.3 技术性

对外汉语游戏性自主学习系统的制作主要用到了Dreamweaver、Flash、Photoshop这些软件,通过声音、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媒体的有机组合,使界面友好,可控可调,符合学习规范。系统最终以一个学习网站的形式呈现利于其广泛普及和应用,系统所选主题并非来自教材的新颖别致,而是系统用到的材料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同时,它不只是单纯展示一个flas,而是一个具有学习性的系统。

4.4 艺术性

整个学习系统图文精美、色彩排版适宜、动画视频生动、配音自然和谐、色彩对比强烈、搭配和谐、构图美观、制作有创意,整体效果自然妥帖。

4.5 使用性

整个系统都配有相应的操作步骤,且中英文对照、操作简单、易学易懂,十分适合汉语学习者使用。

4.6 效果分析

汉字文化现状范文第6篇

一 “人文素养”的内涵以及重要性

关于“人文素养”的定义在文献中有不少阐述,有侧重于人文知识的(如文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等);有侧重于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思想品味、价值取向等个人品质的,其核心是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侧重于人的行为方式的,表现为人的谈吐与做事的态度与方式。综合以上的观点笔者认为:“人文素养”是以人文知识为基础,内化为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思想品味、价值取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个人品质,外化为人的行为方式,其核心是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国家来说,人文素养是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的积淀,犹太人能够建国是因为秉承了他们永不放弃的爱国热情。对个人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条件,是在人生道路上健康顺利行走的基石,是现代人在残酷竞争中保持自我与发展自我的有力保证。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增强个人魅力与自信,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繁重的学习、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残酷的就业压力。

二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1.人文知识基础薄弱,忽视传统文化

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是人文知识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人文和历史不甚了解,许多汉字和成语一知半解,忽视中国传统文化,著名的古诗词及作者不清楚,缺乏人文底蕴,认识比较肤浅。与之相对的是,电脑上网人人都会,网络“火星文”盛行。由于用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大学生现在对一些汉字只认识不会写,或者是根本就不认识。而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遍地开花,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孔子学院的建立,孔子学院是向世界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孔子学院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播的一个手段已成为全球的一个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国人的吸引力超过了本国民众。

2.心理素质极差,自我调控能力较弱,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关于大学生惊世骇俗的事件近年来频频触动着人们的神经,从“马加爵杀人案”“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泼熊案”“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曾世杰杀人案”“药家鑫案”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与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因为没有坚实的人文素养作为基石,使人文素养内化为自身的修养从而作用于自身的行为方式,而导致一些大学生在遇事后,没有应对的方式和思维,不知道正确的处理方式和途径,从而采取极端手段。

3.对事件缺乏明确判断,喜欢看“热闹”,没有思想深度

当前处于信息爆炸的社会,各种信息如潮水般涌向大学生,这些信息多以电视和网络为载体。在这些海量的新闻事件中,真实与虚假共存;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精华与糟粕共存。而大学生由于没有坚实的人文素养作为支撑,往往被事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或者是抱着看热闹的态度,更有甚者是以“审丑”为乐趣,缺乏自己的判断,没有思想深度,人云亦云,在社会中随波逐流。

三 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1.现实的压力和传统文化有待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和兴趣班遍地开花,而往往是跟随潮流,浅尝辄止。而传统文化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魅力,这是因为,一方面迫于严峻的就业压力,学生把精力基本上都放在了专业上,阅读的大部分都是应试书籍,对人文方面的书籍很少涉猎;另一方面,社会上普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大胆有益的尝试。如何把现实的压力与传统文化的创新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2.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大学生漠视生命,道德缺失致使大学生犯罪现象逐渐增多,我们不禁要反思,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笔者认为这与我们的教育水平有直接关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偏颇使大学生忽视人文素养,忽视健全心理素质。人从一出生就会接受各种教育,但就近年来所观察到的来看,人们在传授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一个基本准则,就是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关爱他人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而我们当前的教育更多的是呈现出功利化趋向,造成很多大学生眼里只看得见自己,而这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心理脆弱和极端,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3.社会传媒的影响

整个社会情绪浮躁,快餐文化、眼球文化盛行。只要是大胆的言行,不管它美丑,不管它是否符合公俗良序,只要有利于炒作、有利于搏出位,往往引起人们的围观,红极一时。这种浮躁的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往往很消极。中国的传统美德譬如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已被很多人遗忘。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不切合实际的过度自负,自吹自擂,表现出来的行为哗众取宠。记得在某电视节目举办的唱歌选秀比赛中,有些大学生带着五音不全的嗓音与夸张的行为号称能成为实力大明星的行为,让人不禁感叹当今大学生的想法。社会传媒的影响,各种“穿越剧”盛行,不尊重历史事实,胡乱篡改历史,缺乏思想与文化积淀,往往就是看热闹,对大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一点帮助。

四 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汉字文化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汉语族 二次跨文化冲撞 电影文献

语言是文化的外壳、文明的载体,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由此产生的相关文献与信息都具有较高的跨文化研究价值。华语在《辞海》中也称汉语[1],同处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的汉语族(华语)地区的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三地(以下简称三地)都是使用汉语的主阵地,同时又是各类汉语文献与信息生产和交流的主阵地。不同语言的互译可以产生大量的文化冲撞现象,跨文化冲撞是指意识形态内容或形式存在歧异或不同点,兼有冲突或碰撞的涵义。三地同根同源,有着相近的文化内涵,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应该是相似的,似乎不会产生文化冲撞,但在汉语族中,文化的冲撞现象在许多领域不仅存在而且更为凸显。

1.汉语族二次跨文化冲撞现象

电影作品作为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文献经常通过译制片被广泛传播,这是典型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三地都既充分考虑正确传递作品的语言信息,又有效地传达作品文化信息的内涵,通过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的转换以译制片或加载翻译字幕的形式把这些电影作品内容呈现于我们。如“Harry Potter”这部著作或电影作品在汉语中可以被翻译为“哈里波特”,而更多却被翻译为“哈利波特”。从原版译名上看,三地并没有文化冲撞现象,但通过纵向对比发现了歧义和不同点,这种汉语内的简单歧异其实也是跨文化冲撞。奥斯卡电影节处于世界九大电影节之首,调查显示它所评选出的最佳影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可称有代表性的跨文化研究文献。若取1929年至今的83部奥斯卡最佳影片作统计分析,再取三地正式译名各一个(使用频率最高者),通过三地对比有4部作品的汉语译名:“窈窕淑女”、“午夜牛郎”、“教父”、“芝加哥”相同,我们不考虑简繁体字的差别也仅有21部相同,另外62部出现两者以上不同译名的现象。通过对比后我们发现,汉语族内跨文化冲撞现象比中西方文化冲撞现象更加凸显,这种凸显的同语言环境下文化冲撞不完全是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后的二次传递结果,但我们暂把它称作“二次跨文化冲撞现象”。

2.电影文献片名信息是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流信息元素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所遇到的电影文献有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语言特征强的特点,它是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流文献。由于信息数字化和网络的发展,人们通过信息检索获取信息资源和网络文献已经成为习惯行为。所谓技术发展推动服务内涵就是如此,如今电影文献信息服务越来越依赖结构化数据或元数据,这些结构化数据或元数据中的“公有信息”元素担任95%左右的信息搜索任务。所谓“公有信息”是指公共信息元素,在电影文献信息中通常包括片名、制片、编剧、导演、演员、简介等内容描述信息。这些信息往往被有远见的搜索引擎供应商首先看中并用于商业信息服务,它的优点是蕴涵丰富的“知识性”,而且对它们的使用无知识产权纠纷。在电影文献信息搜索中,恰巧电影片名信息是公认和使用最广泛的信息检索点。在通用搜索领域,信息检索点因为文化冲撞造成的不确定性或不准确将不利于搜索结果的准确反馈,这就是跨文化冲撞影响到搜索领域的一个例证。

3.汉语族电影片名复杂的二次跨文化冲撞因素分析

二次跨文化冲撞现象并不是三地间的特殊现象,它是存在于许多特定语系与语言中的普遍现象(3.3节),但本文仅探讨汉语族三地的情况。我们将通过意识形态内容或形式存在歧异或不同点来寻找二次跨文化冲撞的具体原因。取上述83部奥斯卡作品的译名作进一步分析后,总结出以电影文献为代表的产生二次跨文化冲撞原因如下:

3.1电影片名翻译多样化

电影文献片名的翻译活动属于不同语言间的文字交流过程,只要涉及语言翻译,语句语意组织方式的多样化就不可避免;再者电影是艺术作品,翻译它的过程往往是艺术的再创作过程,就更容易引起翻译多样化。其文化涵义为“不同翻译者的自我表现不同”。常见如下:

3.1.1直译式

直译式包括音译和意译两种,如下所示(以下中国大陆省略标著;中国台湾简称“台”;中国香港简称“港”)。

①音译,此类以姓名为主的名词,也可为地名、物件名。如:“Gigi”译为“琪琪(大陆、港)”;“Tom Jones”译为“汤姆.琼斯”、“姆斯(台)”;“Oliver!”译为“奥利弗!”;“Rocky”译为“洛奇”、“洛基(台)”;“Annie Hall”译为“安妮・霍尔”、“安妮霍(台)”、“安妮・荷(港)”;“Titanic”译为“泰坦尼克号”、“F_尼(港)”、“F_尼(台)”等。

②意译,此类常见于对简单的词、短语或句子的字面翻译。如:“Winings”译为“翼”;“Grand Hotel”翻译为“大饭店”;“Lawrence of Arabia”译为“阿拉伯的劳伦斯”;“West Side Story”译为“西城故事(台)”;“In the Heat of the Night”译为“炎热的夜晚”;“The Sound of Music”译为“音乐之声”等。

3.1.2以作品内容意译

此类按照作品所叙述的内容翻译,与原名字面意思有较大出入或无关,往往处于翻译中的“忠实”与“写意”之间。如:“Gone with the Wind”译为“乱世佳人”;“Casablanca”译为“北非影(台、港)”;“Gigi”译为“金粉世界(台)”;“Brave Heart”译为“梅吉勃d之英雄本色(台)”等。

3.1.3完全艺术翻译

这种翻译方式以追求艺术的再创造为目的,兼顾作品内容的表达,它与原名字面意思通常无关,是明显偏重“写意”的翻译,这属于翻译中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如:“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译为“浮生若梦”;“The Lost Weekend”译为“醉乡遗恨(港)”;“The Sound of Music”译为“真善美(台)”、“仙凤hh(港)”等,当然还有人为“Gone with the Wind”译为“乱世佳人”应归此类,这种界定当然值得探讨,本文不赘述。

3.2汉语族简体繁体文字的鼎立局面

从上节的列举中可以看出:汉语的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地域差异造成许多电影片名信息二次跨文化交流冲撞现象。虽然同是“Tom Jones”,中国大陆译为“汤姆・琼斯”,而中国台湾则译为“姆斯”,产生了明显的差异。一般共识是:不同语言间的跨文化现象本质是由翻译引发的,并且翻译的准确性和理解上的差异引发跨文化冲突和误解,而在汉语族地区存在的部分二次的跨文化现象,就是汉字的简体和繁体的不统一造成的。美国的《纽约时报》早在2005年就刊登了“简体字打败了繁体字”的评论,2007年美国《圣贝纳迪诺太阳报》更是说“用简体字已成潮流”。这观点可能过于乐观,不过,在汉语文字的官方使用中,中国大陆自1956年后正式使用简体字,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继续使用繁体字,但随着三地经济文化交流逐年加深,三地的用户在语言文化和文献信息交流中同时阅读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壁垒已经很低,人们有能力同时接受简体繁体的现状增加了三地电影文献二次跨文化的冲撞几率。

3.3相对独立的文化实体

这点符合影响文化多元化因素中的“在经济上的利益分化、政治上的个体化为基础”的定义。世界上许多同种语言区域内各自进行文化管制是不足为奇的,正如第三世界中经历过前殖民地统治时期而形成的Anglophone(英语语系),Francophone(法语语系),Hispanophone(西语语系),Lusophone(葡语语系)等区域[2],汉藏语系区域也存在同样问题,其中汉语族内的三地文化由于政治历史问题相对独立发展。那么,电影文献片名翻译也必然受命名权、译名权与版权等相关知识产权法的约束。即一部作品的放映权、出版发行权和网络服务权通过授权转让后,授权者才可获得作品的译名权。一部比较知名的电影作品可以全球传播,造成三地重复引进同部作品现象,其现象主要集中在世界9大A级电影节的参赛和获奖作品引进中。因此,与此相关的文化交流和文献信息的二次跨文化冲撞现象暂不可改变。

4.拆除汉语族电影文献片名二次跨文化交流障碍

综上所述,汉语族的电影文献跨文化交流并不停留在常规的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基础上,汉语族内二次交流同样重要。这些称为二次跨文化的冲撞现象应该得到妥善的解决,其指导思想是疏导利用而非阻断忽视。要解决好汉语族电影文献片名二次跨文化冲撞可以进行如下考虑。

4.1更新认知观念

跨文化冲撞源于文化交流的多元化,语言交流同非语言交流是跨文化交流的主要方面。笔者赞同保留现有文化、吸取外来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多元化是不变的方向观点。文化冲撞的合理解决要通过文化不断的总结与积淀,不是语言交流完毕立即宣告文化冲撞结束,期间不仅要考虑使用者的共鸣,而且要通过文献与信息的长期交流而达成共识,有时又需要在具体方面如: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力求避免冲撞。我们也许很难通过单一的电影片名信息完整表述二次跨文化冲撞现象,所谓窥一斑难以知全貌,但它足以凸显电影片名信息对于研究跨文化的价值。现实中,众多的二次跨文化交流文献信息出现在我们周围,它们相对孤立又不断相互冲撞,我们通过正视电影文献跨文化交流的现状,包容文化差异,就可以在分析中西方文化互补差异的基础上形成汉语族内部文化的二次互补。在此我们将可以从容的欣赏和比对汉语族地区跨文化电影文献信息的繁荣景象,不用评比谁的译名好或差,这是对真实的汉语族内电影文献片名的二次跨文化交流现象的诠释,它的核心价值就是包容、互补和丰富,而力求减少互损和冲撞。

4.2建立数据标准

重视汉语族中有代表性文献信息的数据采集,如电影文献片名信息元素的数据采集,在此领域,它可以缓解汉语族内电影片名翻译文化冲撞现象。三地的官方出版发行机构可以针对汉语的特点联合制定数据采集标准,如在已有的电影文献元数据中专门制定电影片名数据采集规范或单独为电影片名翻译和收集制定结构化的标准,其中可以重点关注电影作品的知名度、地区语言、电影库的使用者等重要的影响因子。

4.3协调共享平台

应该在三地建立共建共享数据信息交流平台,逐步实现汉语族内跨文化的融合。如在汉语族电影文献信息领域,可以通过协助、共建、共享,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解决相关问题。届时,用结构化或元数据为标准建立起的专业电影文献垂直搜索引擎平台可构成跨文化交流文献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

5.应用与前景

研究电影文献片名的二次跨文化冲撞可以准确地体会电影作品的内涵,减少电影作品文化冲撞,通过传播世界电影文化对丰富与融合中国三地甚至整个汉语族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数字化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二次跨文化信息元素已经开始应用到垂直搜索领域。众所周知,垂直搜索的难点不是技术,它的创新点集中在用户通过互动或反馈参与门户网站行为和利用垂直门户网站进行有效的产业上下游信息资源整合上。通过电影文献信息的二次跨文化交流研究有可能改变诸多跨文化信息搜索领域的服务内容与方式,因为它具有天生的垂直特征:在汉语网络信息服务中,可以通过使用者广泛地参与和整合反馈信息,丰富搜索引擎的索引数据库,这些有价值的二次跨文化信息库又可吸引更多使用汉语的访问者,因为它能为其提供更垂直的文化和文献信息。

参考文献:

[1]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委会.辞海(1979年版)[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2]大华语背景下电影现状――王德威教授访谈录[J].花城.2008,(5):199-208.

汉字文化现状范文第8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史;教学方法;案例运用

引言

艺术设计史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其内容极为宽泛,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外人类设计文明的历史,涉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面对一门浩瀚而庞大的课程,手持厚重教材的学生不但要依靠图片识记丰富的作品,而且必须应对大量的文字阅读。在视觉文化时代成长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对此明显表现出不适应的状况,有的甚至产生了排斥的情绪。原本饱含审美观念、设计思维和产品创造的历史成为学生眼中繁琐、枯燥的文化课,远不如实践性专业课那般有趣。最终学生以通过考核为目的,草草完成学习,艺术设计史的教学也未能完满地实现传递历史文化与设计观念的预期目的。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而复合型文化人才恰恰是文化产业领域急需的创新创业活力。拓展文化人才培养途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艺术人才的综合素质教育就成为新时期设计领域创意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在新的时期,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调整,艺术设计史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鉴于此,本文将对普通高校艺术设计史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探索运用案例辅助教学的方法,加强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融合,促进学生的深层次学习,提高学习成效,以适应新时期复合型文化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艺术设计史教学中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遭遇了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艺术设计史教学也遇到一些困难,学生的学习成效常常领人沮丧。通过与学生、授课教师的交流、亲身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学活动考察,发现艺术设计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较为突出。首先是对学生艺术设计史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艺术设计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在思维能力与想象力的开拓中获得创新设计的动力源泉,为实现创新意识和设计实践技能培养奠定基础。在教学实践中,艺术设计史主要以过往的物象为线索,以观念为前提,引导学生回溯造物的优秀传统,逐渐进入认识设计价值体系形成的历史与文化语境之中,感悟设计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然而,在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中,艺术设计史几乎是独立的理论课,讲授内容及方式的理论化程度较高,导致学生未能正确理解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在学习之始就进入认识的误区,将艺术设计史归入不适用的理论课程队列。其次是艺术设计史教学方法单一。艺术设计史教学主要采用讲述教学法,文字讲述结合图片的展示,其表现形式和特点在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在知识的传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程度弱,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单调乏味的学习气氛中很难引导学生对设计现象进行深层次的积极思考,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思维。形成单一教学方式的原因很多,教学课时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在短暂的课时内完成丰富的教学内容与任务,教学方法走向简单化。再次是艺术设计史与设计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松散。艺术设计史大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其目的是为了铺垫设计史的基础知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鉴赏、审美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其中宽泛的人文、艺术传统不仅助力于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审美观念,而且作用于个人的思想,是设计创意的重要基础。遗憾的是,学生在此阶段还尚未形成对设计的认识,很难快速追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去思索各历史阶段中设计现象背后的思想观念和物质环境。进入大学三年级设计实践或四年级毕业设计阶段时,学生才幡然醒悟,原来设计创意直接与观念、思想相关联,而对艺术设计史的记忆已经淡化,从对艺术设计理论的认知中去获得设计实践的动力,有效辅助个人的设计创意已有较大的难度。最后是艺术设计史课程考核评量方式狭隘。因为教学管理需要,艺术设计史课程大多以试卷为考核方式,即要求学生记忆与背诵课程内容,答写试卷。枯燥、死板的考试方式也受到学生的抗拒,有的学生以达到最低要求为目标,并没有在记忆与背诵中深入地理解与思考设计史中那些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设计现象和林林总总的造物中所蕴含的创造力,或者说人类在创造合理的生存形态过程中的强烈愿望。狭隘的评量考核方式无助于提高艺术设计史的学习成效。诸多教学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艺术设计史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走向尴尬的境地。为了积极应对新时期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艺术设计史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在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之间不断探索,并且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实践新的教学方式,本文提出在艺术设计史课程中更广泛地采用案例辅助教学的方法,转变教学现状,提升主动学习的层次,发挥艺术设计史在设计专业教学中应有的核心地位。人类设计发展的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一再认识过程中,依循着螺旋式的上升路线来逐渐完成的,艺术设计史的教学同样可以遵循如此规律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艺术设计史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在新时期,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其目的在于推动教学范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作为教学目标。艺术设计史的教学改革以此为契机,从教学方法入手,探索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施。在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下,自古以来就在中西方教育领域中被采用的案例教学方法依然具有独特的优势。根据艺术设计史实际教学的需要,借鉴案例教学的方法,根据教学的需要,增加案例辅助教学的课堂训练内容,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案例学习与参与中不再局限于知识点的认识与记忆,而是建立较为宽泛的设计观念。在运用案例辅助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曾经从两种途径将案例导入艺术设计史教学课堂,可分为实地案例教学和实践案例教学,获得了不同的教学成效。

(一)实地案例教学。实地案例教学是作为课堂知识讲授的延伸,突破老师在课堂展示的平面图像的局限性。将课堂地点设置在各种博物馆或艺术馆,在古今设计作品的展示现场让学生亲自去观察,以随意的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悟文化的意蕴,体味设计观念在其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例如在讲授手工业时代的设计阶段,古代夏商周至春秋战国的青铜艺术是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图片的展示,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青铜器物多样化的造型、丰富的图案设计,对设计观念方面的理解则有些难度,因为受到器物的尺寸、装饰图案的工艺表现、不同视角观看器物所获得的视觉感受、装饰意匠等因素的限制,当与器物面对面时则有可能摆脱这些限制,获取新的体会。在有青铜器物展示的博物馆,学生与老师一起面对器物进行讨论,关涉青铜器的设计观念、技术与艺术的注入、精神性以及审美要素表达等方面的问题。面对器物的讨论深化了学生的认识,也触动了学生积极阅读辅助材料的意愿。另一个实地教学案例是关于纺织品的设计。教材中对古代纺织技法的讲解让学生无所适从,既不能理解古代纺织技术的实现与演变过程,也无法从局部的纺织材料图片中体会设计的意义。在一次蜀绣博物馆的实地案例教学活动中初步改变了这一情况。场馆内异彩纷呈的蜀绣精品,琳琅满目的历代锦绣纹样,牢牢地吸引了学生探寻的目光。博物馆工作人员展示了清代蜀锦花楼木织机的操作,讲述古代手工制作蜀锦以及手工织造技艺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发展历程。学生在案例教学现场认识了蜀锦的完成要经过设计、定稿、点匠、挑花结木、装机、织造等数道复杂程序,在接下来的课程讨论中开始对古代蜀锦装饰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和实用功能的开发产生浓厚兴趣。在博物馆、艺术馆等地进行的实地案例教学延展了艺术设计史课程的内容,古代设计的历史被具体地呈现,学生的意识中初步植入了在特定社会生活与文化中系统形成的设计观念。

(二)实践案例教学。在艺术设计史与其他专业课程脱节的情况下,学生不仅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认识设计史与设计实践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进入设计实践或毕业设计创作阶段,难以自主地将设计实践与设计史相融合。因此主张通过实践案例教学将设计实践与艺术设计史课程结合,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一个全新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理论,又能结合专业方向,深化专业理论认识,真正体现设计史课程价值和意义”的教学理念早已提出,在教学实践的推行中遇到诸多困难却一直未能解决。转变既有的教学观念,将艺术设计史课程引入设计实践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艺术设计史和设计实践的教师在一小组学生中进行了实践案例教学的共同尝试,获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两位同学从艺术设计史讲授的汉字造字法和古代家具中获得设计灵感,在老师的鼓励与引导下将古代文化与设计创作实践结合在一起。一位同学将金文与陶瓷餐具的设计联系在一起,把汉字笔法形态和书写特点纳入设计之中。被命名为“瓷魅”的瓷器借用象形造字法,将日常餐具的造型和使用时的受力关联性与象形文字的结构结合在一起,平面的汉字由此而立体化,意在彰显汉字书写时提、拉、转、折的运笔之势,传递出汉字衍生品的造型美。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造型发生着由繁到简的形态演变。如今键盘输入甚至让人们逐渐忘记了书写,忽视了汉字中的文化现象。学生在日常用品的设计上负载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力图唤起人们对汉字独特传统审美性的关注。另一位细心的学生在明清家具史的讲授中发现了锁扣丰富多样的造型和高雅艺术性,设计实践的教师乘机讲授了自己研究所发现的金属锁扣的设计意匠。学生受到启发,将其中传统的装饰元素提取出来,将这种中国原创设计的符号运用到日常产品的设计上。作品有以黄铜和木质相结合,借用家具锁扣中的葵花图案造型和装饰的烛台,透露简洁的的现代审美意趣;食物架则提取明清锁扣中的拉环作为的提手,金属材质与木质纹理的交相辉映。设计作品在形式造型法则与现代审美需求上追求协调一致,最终以金属材质的折射效果、有吉祥寓意的传统图案以及高度提炼的简洁造型共同成就了作品的节奏韵律美,在传承形式的同时也保留了其功能性,营造出传统与时尚共存的氛围。运用案例辅助艺术设计史教学的方法在实践中获得了喜人的成果,教学成效与现代设计人才培养的新倾向相一致。“设计学本质与内涵的扩延决定了设计学的人才培养观,我们主张‘知行合一’,认识只是知识的反馈,实践是对能力的评价——将认识的道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设计教育是培养另一种能力和智慧——整合‘科学与艺术’的本质,掌握着两大领域在观念、思维方法、知识与评价体系之间‘结构’上的互动方法论。”此观点更坚定了推行艺术设计史教学方法探索的步伐。余论在普通综合性大学中,因为本科评估体系的要求,不同学科中的不同课程,均采用相同的考核模式,艺术设计史课程也必须遵循考核的要求,即以试卷考核方式为主。试卷考核的评量内容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仅能从试卷表面了解学生是否记忆或理解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而对认知是否转化为实践能力几乎无法知晓。考核评量方式的缺陷也是促使学生将艺术设计史课程与实践课程分别对待的缘由。除了试卷考试之外,以课程学习报告、读书报告、主题演讲等多样化且开放性的评量方式进行综合考核,对于提高艺术设计史的教学成效有着积极的意义。马克思在《自然辨证法》中如此写到“在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话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变的和不动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20至21世纪,风起云涌的设计现象也是如此,艺术设计史对现象的叙述与阐释在发生着耐人寻味的变化。在新时期,艺术设计史课程的教学必须突破关于设计知识、设计发展历史的一般性介绍的局限,通过设计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问题的能力与素养,深度理解设计史的方法与策略,获得必要的设计史理论知识,以及指导设计实践的手段。在引导学生回溯历史与传统的过程中,实现设计观念传递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杭间.善意的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9-111

[2]贾国涛.中国设计史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再探索[J].装饰.2014.(12):118-119

[3]丁楠.文化产业背景下高校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艺术教育.2015.(5):137-137

[4]刘琳璘.论大学素质教育与案例式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8.(12):131-133

[5]王青梅.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6):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