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汉字文化的认识

对汉字文化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汉字文化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汉字文化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学识字教学 文化局限 探究形义识字法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教师已经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比如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随文识字和生活识字;自读识字、字典识字与多媒体识字等,约三十余种,这些方法在识字教学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这些识字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如下:

1.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汉字的形与义之间的关系。

文字是人类语言的书写符号,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文字将语言的声音信号变为符形信号,记录在一定的载体上,成为记录语言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汉民族用于记录语言和思想的符号便是汉字,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的还被使用的表义文字。所谓表义文字,就是集文字的音、形、义于一体的特殊的语言符号,或依形生义,或依义生形,形义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教师在教学时本应该或依义探形,或依形探义,让学生通过探究形义的依存关系和形义的演变过程学习汉字,这才符合学习表义文字的特点。但现在的小学识字教学却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汉字形义之间的关系,使识字教学成为单纯记忆符号的教学。

2.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学习汉字与学习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文化的表义文字,是汉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和记录。汉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现存最古老的汉字是三千年前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现在的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的。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由象形变为象征,由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义到形声。遗憾的是,现在的小学识字教学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只强调汉字的字音和字的现代意义,没有或基本没有探究汉字的本源意义,从而忽视了汉字的形义演变的探究,忽视了汉字的形与义一体以及在不断的演变中发展起来的汉字的自身特点,忽视了汉字本身富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涵。

基于上述两点考虑,我们提出了探究形义识字法,旨在打破当前小学识字教学的文化局限,拓展小学识字教学的文化性。

探究形义识字法以“六书”作为汉字的分类依据,它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入手,通过分析汉字最原始的形与义的关系组织识字教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价值性三大特性。

一、科学性

1.尊重文化历史,立足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探究形义识字法从汉字的造字法入手,在探究汉字形义演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研究汉字、学习汉字,并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尽量把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如学习“女”字,“女”字的甲骨文写作“”[1],是一个双手被捆绑着跪在地上的女子,这形象地表明了中国最古老的抢婚习俗。在古代,男人把女人的双手捆绑起来,扛回家里,从此,这个女人便成为必须一切服从男人的家庭主妇,这表明了古代女人受男性歧视的历史事实。学生在认识这个汉字的同时,既理解了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又习得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2.形象直观,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探究形义识字法要求我们依据汉字的形与义的相互依存关系指导学生识字,要形象而直观,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直观形状的认识远比对抽象的符号的认识速度快得多,探究形义识字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依据形象直观的实物、图形指导学生识字,这种方法形象直观,能够使学生学而不厌,能够极大地提高识字的效率。如日(),一轮圆圆的太阳和一个圆点的指示符号构成;月(),由一勾弯弯的月亮和两个短横的指示符号构成;山(),是一座由三个山峰构成的山;而“水()”[2]则是流动的波浪。学生在识字中,先从汉字所代表的物的形状入手,认识了物则会写汉字,这不仅减轻了认识教学的负担,而且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祖先们的超群智慧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

3.形义相依,体现了汉字的演变规律。

探究形义识字法能够指导学生依据汉字的形与义的关系进行识字,符合表义文字的学习规律。表义文字的形与义相互依存,大多数汉字所表达的意义都能基本决定汉字的字形;依据汉字的字形来识别汉字,又能体现汉字形与义相一致的特点。如“本()”[3]字,由木()和其根部的指示符号构成,其本义就是树根;由此而派生出“根本”、“本来”、“以人为本”等常用意义。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甲骨文的写法能非常容易地记住简化字的写法,并且在记住字形的同时理解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同音字的混淆。

4.举一反三,突出了汉字的派生性规律。

学习经验告诉我们,每个人所识得的汉字,并不全部来自于老师的教授,很多都是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学会的。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至关重要。探究形义识字法尤其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它突出了汉字的派生性的规律,这对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至关重要。如知道了“足”是人的脚,那么和“足”有关的字的意义就表示“脚”发出的动作或与“脚”发出的动作有关的运动,如跑、跳、踩、踏等。

二、实用性

古代汉语的语音与现代汉语的语音有很大的差别,但语法结构和词汇变化不大。3500年前殷商时代的某些汉字的读音与今天的读音可能不同,但其语义与今天的语义却基本一样。例如,《新华字典》所收词汇的含意,约有一半与两千年前成书的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词汇的含意基本相同。这为探究形义识字法的使用奠定了基础,也提供了可能。探究形义识字法的实用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

1.形象直观,化难为易。

探究形义识字法将由笔划组成的汉字与汉字所代表的实物紧密结合起来,使实物成为识字的辅助手段,使抽象的汉字教学变得直观而具体,使学生对汉字符号的抽象记忆变成了对实物的形象记忆,再通过形象记忆的演变,进一步强化抽象的符号记忆,从而降低了汉字记忆的难度。如木()、禾()、竹()、日()、月()、山()、水()[4]等字,都是典型的象形字,因物赋形,可以通过实物或图画的观察记住这些字的写法。

2.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探究形义识字法依据汉字间的派生关系进行识字,通过独体字的学习促进合体字的学习,通过一个字的学习促进了对一类汉字的掌握。如:与“火”有关的字均是火字旁;与“水”有关的字都是三点水旁;与“眼”有关的字都是目字旁;与“手”有关的字都是提手旁等。探究形义识字法对形声字的教学,最能够体现其融会贯通的特点。如“方”做声旁的字:访、防、仿等,类似的字的韵母都是ang;“口”做形旁的字:吵、吃、喝等,类似的字的意义都与口有关。

小学1-4年级累计认识汉字2500个,其中913个是形声字,这为探究形义识字法的实施提供了最好的土壤。

3.运用媒体,形象鲜活。

发达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为探究形义识字法提供了条件,可以运用Flash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形象而直观地将汉字的构成与形义演变的过程演示出来,为汉字的学习提供最便利的条件。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汉字、探究汉字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汉字演变过程的了解和对汉字的记忆,另一方面,能使识字教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4.与其它识字法穿插使用,提高识字功效。

目前,小学识字教学法已有30余种,这30余种识字教学法各有千秋。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单纯地使用一种方法,而是根据所教汉字的需要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在现在的识字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把探究形义识字法引进教学中,尤其是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的教学,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价值性

1.文化价值。

汉字作为表义文字,和其他民族所使用的表音文字的最大区别是:自身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每一个汉字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汉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们从象形文字的演变来说明这一点。许多汉字的结构都显示了先民们的生活和意识。例如:“驭()”[5],甲骨文形如一个人手拿树枝,抽打在马的身上,向马发出指令,使其前进或后退,向左或向右,让其为人所用,反映了我国古代把马作为役畜来驱使这一现象。“执()”[6],甲骨文形如一个人的双手被带上了枷锁,表示把俘虏或罪犯的手铐起来。“刑()”[7]字,小篆左边是个井,右边是一手执刀,有人执刀守井,目的是防止来井边取水的人因争水而落井;持刀者守护在井旁,人们畏惧,便排队取水,从而建立起了秩序。汉字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载体之一汉字的字型与字义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探究形义识字法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历史文化世界有机统一起来,充分体现了汉字的文化价值,也发挥了识字教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作用。

2.应用价值。

探究形义识字法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运用该法教授学生识字,学生记得准记得牢,这能帮助学生识别许多容易忘记和容易混淆的汉字,从而减少错别字。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该法学习汉字,既能依形识字,又能依义识字。依形识字能够避免汉字字形的混淆;依义识字能够避免汉字的字义混淆,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出现错别字的三个问题:第一,混淆字形;第二,不理解字义;第三,同音字替代(亦可认为是不理解字义)。如“瓜”和“爪”是一组形近字,“瓜()”[8],是一株藤上结着一个瓜的象形;而“爪()”[9]则是禽类爪之象形。这样,从字的象形义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这两个汉字,学生就不会混淆这两个汉字。

总之,探究形义识字法是一种科学实用的识字教学法。实践证明,这种识字教学方法不仅能够突破现行的小学识字教学的文化局限,还能够在识字的同时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

参考文献:

[1]王仲杰.探究形义识字法.线装出版社,2008.4:12.

[2]月,水,同上第42页.

[3]本,木,同上第57页.

[4]禾,竹,草,刑,同上第26,65,23页.

[5]吴浩坤,潘悠.中国甲骨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98.

[6]同上.

[7]窦文宇,窦勇.汉字字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11:99.

对汉字文化的认识范文第2篇

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识字和写字”的重任。然而,就目前而言,识字教学常常止步于学生能够认识3000个左右常用字,能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约2500个。汉字成为实现阅读和写作的一种工具而已。对于汉字文化特征缺乏应有的关注和开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汉字文化意义认识的淡漠,教学中注重读写。从众多识字教学的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家对“识字”的理解就是会读、会写。因此,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指导书写,自然成为教学的重点,乃至全部。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识字更是成为一种附属环节,常常被轻视,甚至被移至“课前预习”,课堂上被视作可有可无。对识字教学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教学的技能与技巧,以此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这里的“效率”就是在一定时间内识记汉字的量,而对汉字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因子却很少关注。

二是对汉字文化内涵理解的缺失,教学中无法呈现。汉字的文化信息其实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没有一定汉字学的基础,对汉字的字理、演变等很难讲清楚。教师培训也缺少这方面的辅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比较准确又浅显地呈现文字的文化内涵。比如,对“未”与“末”两字的教学,只能跟学生反复强调“哪横长,哪横短”。而且,随着汉字的演变和简化,很多信息逐渐被遮蔽或丢失,必须回到原初汉字才能够较好地反映,这也给教师的讲述带来客观上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只见其字,而不见字背后的文化,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

二、让汉字说话:开发汉字文化内涵的艺术与智慧

汉字文化内涵的发现必然引发我们对识字教学的重新认识,而且,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同样应该充分发掘,使其形象、美感和文化催发学生的灵性,提升对阅读的理解。然而,汉字特有的灵性与价值,并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字面上的,特别是随着汉字的演变与简化,它需要经过适当的“说文解字”去展现,让汉字在阅读教学中说话。

1.呈现汉字演变历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文化语文倡导者祝禧老师在教学神话故事《开天辟地》一课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上课伊始,她写一个字“大”,要求学生用动作表现出来。原来“大”就是一个伸开手臂、岔开两腿,站立着的人。接着,老师在“大”的上面加一横,让学生说说“天”。又在“大”下面加一横,代表大地,原来这就是以前的“立”。最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古人要把表示人的‘大’字放在天之下、地之上呢?”由此导入新课《开天辟地》:“今天这堂课,我们将要走进一个关于天与地的故事。”

祝老师这样的导入设计,充分挖掘汉字本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了解了“大、天、立”这三个字的由来及演变过程,与学生一同发现汉字的表意特征及造字规律,再现了这些字的来龙去脉。学生在表演、想象和讨论中,兴致高涨。而且“天”与“立”这两个字的形象与“开天辟地”故事中的形象十分吻合,为课文中人物形象的认识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一定会激发学生对汉字、对汉语,以及民族文化的兴趣。

2.解说汉字字理文化,加深学生阅读理解。

阅读过程中,学生由于阅历、经验等的限制难免会出现一些理解的偏差或错误。教师的讲解虽然可以纠正,却显得生硬,学生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时通过关键字字理的解释,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薛法根老师在教学《卧薪尝胆》一课多次采用这样的方法,取得很好的效果。

教学中,学生对“奴仆”不了解,甚至将他们等同于当今的“保姆”,薛老师做了这样的处理——

他边画“女”字的象形文字边讲:“这是站着的一个人,这个人弯着腰,很恭敬,就是这样。这个人见到人都要低着头,而且两只手要像老师这样交叉在身前。你猜猜这样的人是什么人呢?”再画“又”的象形文字,并解释:“这是男人的一只大手,这只手一把抓住女人的头发,想打就打,想骂就骂。”奴仆的“奴”字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其实,这何止是一个字,这是一段历史,字中传递是一种文化。学生对什么是“奴”有了非常深刻的感性的认识。

接着,薛老师用类似的方法讲述了“仆”字,并询问学生:“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你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学生说:“生不如死,可能死了都比这样好。”“我觉得那些人不敢出家门,出了门会被人嘲笑、讽刺。”

面对学生对“奴仆”的不解,薛老师没有通过一般的举例、讲述,而是真实地再现了这两个字的字理,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奴仆的身份、地位,学生感触深刻。学生对“奴仆”有了正确的理解,自然就可以认识到勾践的忍辱负重了。

3.展示汉字初始形象,强化学生阅读感受。

形象性是汉字的一个鲜明的特点,由于汉字的演变,在如今不少简化字中这种形象性显得不够直观。教学中,适当地展示汉字的初始形象,可以更直接地帮助学生的理解,强化学生的感受。为此,在一堂阅读教学中,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讲的是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面对书稿被盗的厄运,不屈不挠,坚定信念,重新完成史书《国榷》写作的故事。为了引导学生感受谈迁的人物形象,我从体会“厄运”入手,首先出示“厄”的篆书“ ”,结合字的形象理解“厄”:“厂”表示山崖,“ ”表示腿部弯曲的人。人承受着像山一样的重压,抬不起头,直不起腰,动弹不得,处境十分艰难,这就是“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甚至在讲述着一个生动的故事。“厄”字的呈现,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较好地体会谈迁的处境做好了铺垫。这一设计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对汉字文化的认识范文第3篇

一、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追随知识行迹的动力,是挖掘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最好的老师,要实现汉字文化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以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为前提。这需要教师以一种活泼的传输方式将汉字作为具有张力及魅力的艺术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热情地投入学习。那么,教师如何实现汉字文化活泼的传播呢?这需要教师挖掘汉字形态演变过程、文化内涵底蕴及功能中所渗透着的美感,并借助多媒体影音同步的效果将这种美感展现在学生面前,感染学生、教化学生,让学生轻松地在汉字欣赏中形成对汉字的理解、认识,这较之那种耳提面命似的知识教授收到的效果更好。

随着古代汉字简化变成简体字,那种因字形探字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学生缺乏对汉字原始形态的理解,汉字文化的瑰丽色彩被淡化,教师越来越多的是割裂汉字的古今形态差异,只是让学生从对简化来的汉字的死记硬背上下功夫,这不利于他们对汉字的学习,学生即使掌握了意义,也无法形成对汉字文化的感性认识及深层次理解。所以,教师要适当进行汉字原始形态的讲解,让学生在汉字影音的呈现中获得汉字文化的审美体验,从而激发学习汉字文化的兴趣,以便进行有效的学习。以荀子的《劝学》为例,“劝”与“学”这两个动词,存在原始字形与现代字形的差异。“劝”的繁体字形作“瘛保呈现给我们的视觉是:“草丛中鸟儿在歌唱,仿佛在给农民传达播种的信息”。甲骨文中“学”也具有形体意义,上边是两只手在摆弄算筹,意在说明手把手的教;下边则是婴儿的构造,仿佛在说要从婴儿起进行手把手的教才能学会。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影音动态化特点,将文字原始形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将汉字中蕴藏的文化内涵用图画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汉字中细腻的艺术色彩,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易于理解汉字中潜藏的文化内涵。

二、结合文本深入汉字文化学习

文本内容赋予汉字意境和意义,所以,汉字教学的展开要结合文本这一承载体才能实现。高中语文教材中最能表现汉字的功能、形态、内涵的是文言文部分。由于使用文言文进行交流的时代离学生生活年代尚远,学生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时难免会因汉字的古今异义而存在障碍,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文本,让文字涵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呈现出来,使学生在同类语境的阅读中举一反三,直取其意。在这里,教师可以围绕一个文言词汇,进行展开,将与该词此意和彼意有关的文言句子列举出来,让学生从量的积累过渡到质的理解。另外,给一段古文加标点,这也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举足轻重的一块,学生由于对文言文的陌生,很难理解字义,这就为标点的划分增加了难度。所以,教师在对文字古今字义讲解的同时,还要对文言文字的性质进行讲解。

如李密的《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一句,教材注释中将“逋慢”解释为逃避,怠慢,显然,在这里是将逋慢两字分开解释了。其实,在《六臣注文选・陈情表》中,唐李周瀚注:“逋”有迟缓之意与“慢”所表达的怠慢延误词义相近相似,“逋慢”是由两个相近的语素组成的近义连文。但教材上漏掉这一点,这需要教师敏锐察觉并稍作补充说明。“逋慢”的这种用法并不鲜见,如《魏书・太宗纪》:“刺史守宰,率多逋慢,前后怠惰,数加督罚”等等。另外还有标点划分问题,教师也需结合文本进行文字性质教学。如《师说》中“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句,“其”属指示代词,“矣”为语气词,所以应在这两处断句,进行标点划分。

三、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汉字运用

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总会让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学习意犹未尽。教师应带领学生融入课后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中,让学生在课后通过对知识细致入微的研究,获得更深刻的体悟和认知。这一方面可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充分学习指引了方向。在这里,教师可以利用作业布置的形式,给学生安排研究任务,让学生自行查找工具书或典籍,如《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文字学概论》等,继而整理出汉字运用规律,明白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汉字词义和性质。学生通过自行收集、整理资料,自然会形成深刻的印象,有利于他们对古汉字的学习。例如“考”字,甲骨文中,“考”字形态是一个老人,其含义取“老”之意思,但《礼记・曲礼下》中说:“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嫔”,“考”在这里意味死去的父亲。除了这两个意思之外,“考”还表示“敲”,如“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

对汉字文化的认识范文第4篇

Key words information age; Chinese character writing; impact

汉字书写在信息化时代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如何在信息化时扬和传承汉字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关注的事情。

1 汉字书写的重要性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流传至今的表意文字,是流传范围最大的文字之一。汉字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汉字的书写更加重要。

(1)汉字书写可使人们充分感受汉字文化气息,培养其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和感情。汉字是集音、形、意于一体的表意文字,因此在汉字的点画、部件和组合结构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汉字文化内涵魅力的感悟和领会,只有在亲自提笔书写的过程中才能发生。对此王宁给出了非常生动的解释:“汉字有这么个特点,你光看着它,它没有亲和力。你只有自己动手写它才有亲和力。你一写字,它就到你身边来了。”①因此,汉字书写的过程就是人们充分感受汉字文化的过程,这过程对于培养人们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和感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汉字书写能充分运用汉字的书写知识和技能,使这些知识和技能能够一代代地相传下去。规范汉字的书写要求按照一定的笔画顺序,一笔一画地正确书写。这就要求人们对汉字的组成要素,如基本笔画和合成笔画的称谓、形态及其在字中的笔顺和组合关系等内容熟练掌握。一旦很少或不书写汉字,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就渐渐被人遗忘。(3)汉字书写有助于提升汉语甚至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汉语热”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作为汉语学习中最难的汉字,正因为它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外国学习者。中国汉语教师的汉字书写,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影响着外国学习者对于汉字和中国的印象。

2 信息化时代汉字书写受到的冲击

信息化时代的电脑、手机等各种数码设备,以及各种汉字输入方法的研制,使得汉字书写面临着极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汉字书写的机会和时间大大减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依靠电脑、手机的键盘等输入工具进行书写。这大大减少了人们手写汉字的机会和时间,导致书写汉字的能力逐渐下降。2011年,光明网曾以“在网络时代如何看待汉字的书写”为题做了一次有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96%的人很少用笔书写汉字,46.25%的人更喜欢电脑输入,85.29%的人认同全民汉字手写水平在下降,92.49%的人认为如果“提笔忘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②(2)“提笔忘字”的人群越来越多。由于人们对电脑等信息化设备的过度依赖和使用,汉字书写的机会和时间越来越少,对汉字笔迹书写感和印痕感越来越弱,越来越多的人出现“提笔忘字”、“失写症”等现象。(3)不规范书写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人们在享受了信息化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之后,再手写汉字,主观上就觉得麻烦、慢,因此在书写的过程中,一味求快,不太注重书写的规范性。除了不规范书写之外,汉字书写的美感意识也在渐渐淡化。

3 缓解信息化时代汉字书写受到冲击的对策

怎样让人们既能享受信息化的快捷方便,能更快速更准确地在键盘上打出、选出要使用的汉字,又能传承汉字书写这个问题就亟待解决。对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几条对策:(1)提高人们对汉字书写重要性的认识。汉字书写所受到的冲击,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对汉字书写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人们对汉字的珍视程度不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敬重不足。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说,文字与民族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一个民族应该把本国的语言文字看作民族与尊严的象征。从个人角度来说,人们应该认识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来保护,来珍视。(2)落实国家对汉字书写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汉字书写所受到的冲击已经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国家已《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等法规,对现行汉字确立了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教育部于2011年、2013年先后印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中小学要开设书法教育课程。党的十明确提出要“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将其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3)加强对社会不规范用字的管理。

电脑、电视、报刊、广告牌、手机短信等信息传播媒介为了求新、求异,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的现象,比如随意更改某些成语里面的字,频繁使用错别字等。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社会上不规范用字的管理,多一些正确的、积极的引导。(4)提高教师队伍汉字书写的能力。教师队伍是汉字书写过程中一支领军队伍,他们起到的是言传身教的表率作用。因此提高教师队伍汉字书写的能力至关重要。教师队伍要形成一种风气,带头进行汉字书写,教师之间或者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汉字书写的心得、体会,共同体会汉字蕴含的文化和魅力。(5)开展多种多样的全民汉字书写活动。汉字书写是全民都应关注的事情。开展多种多样的全民汉字书写活动,则非常有利于缓解信息化时代对汉字书写带来的冲击。我们认为,我们应该在全民广泛开展汉字书写活动,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参与到汉字书写中来。(6)普及汉字书写规范的相关内容。信息化时代对汉字书写的冲击之一就是人们对汉字书写的规范性意识越来越淡化,人们的耐性在信息化时代受到了挑战。因此,加强对规范汉字书写的再教育,从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书写工具、书写姿势等方面来进行再教育,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4 结语

对汉字文化的认识范文第5篇

一、联结阅读,让识字更综合

曾经有一阶段,为了让学生能认识更多的汉字,我们对教材中要掌握的汉字进行了单元重组,也就是把这一单元的生字集中到了一起,按照汉字之间的规律把这些汉字进行重组。这些规律包括汉字的构字方法(象形、会意、形声……)、汉字的结构(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独体字……)、读音规律(前鼻音、后鼻音、翘舌音、平舌音……)、同部首等,然后根据规律先集中识字,再来进行单元的文本学习。这种看似科学的编排,最大的缺陷是剥离了汉字间的表意关系,孤立了汉字,以人为的“整体”代替了活生生的语境。

识字的目的是阅读,假如我们把汉字生硬地从“阅读”(文本、语境)中剥离出来,也就违背了学习汉字的初衷。因此,我们要把识字紧紧地和阅读联结在一起,在阅读(语境)中识字,在识字中阅读。苏教版教材中有很多配合识字的韵文。例如,在学习一组以“青”为基本字的形声字时,教材安排了这样一首儿歌:“天气晴,池水清,小蜻蜓,大眼睛,飞来飞去捉蚊虫。”通过这样一首通俗易懂的儿歌把本课要求掌握的“晴、清、蜻、睛”四个生字都放到了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读得有趣、学得开心、记得牢固。又如,在学习“他、池、驰、地”四个汉字的时候,教材安排了一则谜语:“有马能行千里,有土能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水能养鱼虾。”在有趣而又形象的谜语中,学生认识到了汉字的偏旁有表意的作用,形象的谜语又帮助学生快速地识记了“他、池、驰、地”四个汉字。试想,学生在愉快的儿歌朗读、谜语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生字,会多么惊喜!

联结阅读,就是把识字和阅读有机结合,这种结合的形式很多,除了是教材上汉字与韵文、生字和课文的结合,还可以让学生在自己阅读的书报中找找刚学过的生字,自己根据一个或一组汉字来编写一则谜语或一首儿歌。例如,“满”―三点水,草字头,两个小人打滴溜。“高”―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往里藏。这不仅是在语言环境中及时巩固认字,而且也是让学生触摸汉字、感受语文的绝好机会。

二、联结文化,让识字更丰厚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美丽的文化故事,由汉字组成的汉语系统更是一个灿烂的文化宝库。因此,识字不应该仅仅是单纯的识字,识字过程很应该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以往我们对这一点关注得很不够,我们只看到了汉字的音、形、义,看到了汉字的外表,而忽略了汉字本身的文化:汉字的起源、汉字由古到今的演变过程等。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些方方正正的汉字,就会发现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一首诗、一则故事。例如,在教学汉字之前,教师可以把“仓颉造字”的故事给孩子讲讲。在教学“田”字的时候,可以把现代的“田”字和古代的“田”字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甲骨文的“田”字像一块大田,分成几块,多的有十二块,少的有四块。金文的“田”字就只分成四块,和现代的“田”字的字形比较接近。通过对比和讲解,学生知道了“田”字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早期农田的基本样子。又如在教学“泉”字时,让学生观察甲骨文的“泉”字,它像一幅画:一股山泉从山石间的泉眼里汩汩流出,所以“泉”的本义指“清凉的泉水”。

除了让汉字文化渗透在汉字的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在习得汉字的同时,让学生接触一些“国学宝典”,如《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等。“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花对草,蝶对蜂。蓝天对碧野,万紫对千红。桃对李,柳对杨。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面对这样的识字课,我们还会只是进行简单的识字训练吗?尽管我们并不期待学生领悟什么、明白什么,但是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感受,去体验。对仗这种古老的语言形式,蕴含了多少中国人的智慧,反映着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学生通过吟诵能获得春雨般的滋润。

三、联结情境,让识字更生动

语文生来就是为着放飞儿童的梦想而存在的,每一个汉字都可以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草原的早晨》一课时,针对江南的孩子对草原不太了解的情况,教师可先放一段结合课文内容的视频,配合悠扬的马头琴声,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接着问:“你觉得草原的早晨怎样?”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会兴致勃勃地诉说自己看到的情景。最后教师又问:“这么美好的草原早晨,你知道这个‘早’字怎么写吗?”从看图说话、学文自然过渡到识字教学,学生兴趣浓厚,印象深刻。

又如,在识字巩固环节,教师可以组织游戏,活跃气氛,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巩固汉字学习,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识记汉字,如“猜认生字”“组合生字”“叫字排队”“送字回家”“读词赏画”“玩玩字卡”“眼明手快”“邮差送信”,等等,就这样,仅仅一个小小的游戏,就能让学生愉悦地去识字。

四、联结生活,让识字更开放

生活是最活的识字课本,社会是最活的识字课堂。我们倡导的识字教学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开放的过程,教材的识字量和课堂的识字速度仅仅是一个基础,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主动识字,让识字的过程同时成为交流生活经验、打开想象世界的过程。我们还要拓宽识字教学的途径,让识字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

对汉字文化的认识范文第6篇

一、当前初中学生汉字书写状况举隅

汉字书写水平整体下降。随着书写量的增加,学生书写的字迹越来越不清楚,主观随意性很强,歪歪扭扭的字形,仿佛是不合节拍的乱舞。更有甚者,行楷字很不规范,难以辨认,影响了阅读。于是就有教师“初中生写字怎么不如小学生”的感喟,家长的“我的孩子在小学字写得好,怎么到初中就变差了”的原因追问。

1.汉字规范责任意识淡薄

在小学阶段,学生养成了一定的汉字学习兴趣,对汉字规范必要性应该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自己不仅要书写规范的汉字,而且要自觉地维护汉字的纯洁性,正确地认识现实中使用不规范汉字的现象,而且力所能及地加以纠正。但现实是,不少初中生不但没有认识到使用不规范汉字的危害性,而且出于“好奇求新、媚俗从众”的心理,在QQ或其他文字交流区,大量使用自己编造的不规范汉字、字母代码、网络最新用字和繁体字等。

2.错字数量不能减少,别字数量逐渐增加

学生到了初中阶段,心智应更为成熟,对汉字的理解应更为深入,书写时应更能把汉字的“形”与汉字的“义”联系起来,正确率应更高。但是,长期以来,小学汉字的教学方式绝大部分是以“音”与“形”相结合的,“形”的识记是以机械记忆为主。有时虽然利用了“义”的辅助记忆,但是教师随意曲解,并没有根据汉字的“形”体现出来的意义特征来进行科学的教学。到了初中阶段,随着汉字教学主体地位的让位,错字数量不能减少也就理所当然。更为糟糕的是,随着汉字使用语境范围的扩大,如果学生不能把握具体语境下汉字引申义与汉字本义之间的联系,别字数量增加就难以避免。

3.汉字审美教育的缺失

汉字既是实用性文字,又是艺术性文字。教师在引导学生书写汉字的基础上,了解、认识汉字的布局、结构、用笔、用墨及点画运动中所蕴含的情感、意蕴,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这些是汉字教学较高层次的要求,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后教学任务的提升。但是,在应试教育功利性的驱使下,初中学生的书法课程很难设置,它只能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美好愿望”,学生很难具备汉字审美能力。

二、对现行《课标》中汉字教学目标设置的反思

1.能力达成目标小与学生汉字书写现状不乐观的反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毕业时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初中毕业时的要求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从数量上看,识字与写字的数量各只增加了500个,这个数字反映了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任务由小学主要地位到初中次要地位的转变。这样小的任务分布在初中三年里,按理说,学生识字与写字的状况非常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写错字形还是屡见不鲜,而别字的误用情况更是让人担忧。究其原因,文字要达到正确的运用,成为一种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它应该包含三个阶段:识字、写字和用字。识字是对文字符号声音的正确表述,写字是对字形的正确呈现,它们是掌握一种文字最基本的要求,而正确、熟练用字才是文字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初中阶段不仅仅是在小学基础上新增500个左右的识字与写字的任务,而且有它自己新的教学任务,这个任务是学习汉字能力要求的更高设置,是初中阶段应掌握常用汉字正确运用在量和质上的规定。

2.汉字习得途径单一与学生汉字使用范围扩大的不匹配

综观《课标》,小学与初中汉字习得的途径相同:使用字典、词典来独立识字,只是初中阶段识字要求,在使用字典、词典熟练的程度与检字方法多样性上有更高的要求。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汉字使用范围上不断地扩大,字典、词典提供的帮助虽然规范,但是这种帮助很单一。反思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所包含的以字义为基础的丰富信息,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汉字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使得汉字特别富有表现的张力。尤其是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这四种基本造字方法,非常富有智慧,即使现代的简化汉字,也能体现出汉字构造的理据,真可谓一字一世界,营造了艺术表达的巨大空间。汉字的构词能力很强,由现成的汉字或汉字的组合构成的词语也很有道理、很有智慧和很有文化的。因此,汉字习得的过程,是与汉语词汇、汉字文化、汉语语法紧密联系的。这种状况就决定了初中阶段不是在小学阶段汉字习得途径上简单的延伸,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多样化。因此,了解常用汉字的文化,掌握一些词语构造知识,洞悉基础语法知识,都有助于避免初中生随着用词范围的扩大而产生的用字混淆现象。

对汉字文化的认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汉字教学 韩国学生 字形教学 字音教学 字义教学

中韩正式建交以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学习汉语的韩国人越来越多,学习汉语已然成为韩国人提高职业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据统计,韩国语中近70%的实词来源于汉语,现今韩国政府规定使用的汉字有将近3000个,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由于谚文与汉字有着非常亲近的关系,有些教师在对韩国学生的汉语教学中会不自觉地忽略汉字教学,但是谚文字和汉字之间的微妙是对韩汉字教学必须清晰地认识认识到的。韩国汉字词与汉语词的同中有异对韩汉字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中国传统语言文字理论认为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说文解字》等汉字著作都是从形音义三个方面对汉字进行解说,传统的汉字教学更是形音义并重,这一点有可能而且应该引入对外汉字教学。我们也应该看到,汉字以字形为依托,通过字音表达字义。所以,形为表,音义为里,其中义又是其核心。虽然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汉字学习也许对韩国学生来说不是大问题,但也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两种语言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迁移,吕叔湘先生认为“迁移”有3种情况: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积极影响而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反之,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消极作用的,称为‘负迁移’或‘干扰’;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不发生任何影响的称为‘零迁移’。①对于韩国学生,最重要的是防止其母语的负迁移。由于汉语和韩语有很多的同形词,许多学习者将韩语汉字词直接迁移到汉语学习中,从而导致偏误的出现。

一、对韩国留学生的汉字字形教学

在汉字识记上,韩国几乎所有中学都设有汉字课,但是他们所教授的是繁体字,所以教学初始教师就要让学生注意到繁体字和中国大陆现行简体字的区别。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韩国学生对繁体字的掌握采取繁简对照的方法进行汉字形体教学,还可以进一步将汉字分为简化后变化很大、简化后变化小和简化后没有变化的三大类进行具体的教学。比如“”简化后为“叶”,“”简化后为“卜”,等等,变化很大,最重要的是变得更容易书写。如果在教学中有适当的机会进行此类对比,我觉得可以降低学生对汉字的畏难情绪。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尽量避免学生母语的负迁移,讲解时需要准确表达这些字的意义。

在汉字书写上,不难看出谚文字母也和汉字一样是方块形的,而且谚文在造字之初根本就是在汉字的强大影响之下的产物。有学者认为谚文有模仿汉字甲骨文的痕迹,因此在写字课上引入“六书”是很有必要的。在教授象形独体字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看汉字演变图,认识象形字的特点。例如,“马”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都突出其大大的眼睛,还有马鬃、四条腿和马尾,小篆则完全线条化了,隶变以后到楷书均写成了“”,后又简化成了“马”。不仅象形字可以用结构分析法来进行教学,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进行教学。如指事字“本”,古字像木之形在下方加一点,表示树木的根部为“本”。会意字“牧”,古字为左上一头牛,右下是一个人的手拿着一根棍子,合起来表示放牧的意思。但是在引入“六书”时,一定不能因为需要将课堂气氛搞好而胡乱对汉字进行“六书”讲解,“生动有趣”离开了字体的科学性,是没有意义的。而在课堂上,除了老师讲授以外,还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拆分记忆汉字。对初级阶段的学生,只要他的方法对其记忆汉字有用,教师可适当放宽对其拆分汉字的要求,并不一定要有字理,只要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方法记住汉字就行。随着学生对汉语学习的深入,对学生的要求可适当提高,以达到科学学习汉字。

二、对韩国留学生的汉字字音教学

在汉字读音问题上,因为韩语中有太多的“汉字词”,而且这些“汉字词”的读音与汉语中的读也在一定程度上类似,教师教学时要注意做到发音尽量清晰,避免韩语读音的负迁移。母语的负迁移是初学者出现偏误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者在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特别体现在目的语语音的学习中”②。例如韩语中r的发音类似于汉语中的l,因此在汉语学习中他们会把r发成l,比如将rou发成lou。

朝鲜语与汉语字音有某种联系,但那也是和汉语中古音韵,汉字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字音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汉语中的z、c、s和zh、ch、sh、r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韩语中却没有这样的平翘舌音。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耐心示范,且应注意避免课堂教学方式的单一化,可以组织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兴趣。比如在教授翘舌音时,可以用双手模仿舌头进行直观演示。又如可以通过韩语中的s发音来引入sh,让学生一直发s音,然后用手势提醒学生把舌头卷起来,然后练习。至于z音,可以在教室象征性地用手摸电插座模仿人被电所伤时的声音,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比较准确地进行了教学。

由于韩语没有像汉语一样的声调,韩国学生在汉字声调这方面的学习也是比较难的。一般使用的声调教学法都是手势法,手随着声调的升降浮动,配合在黑板上画出的“五度标记图”,形象指导。教一声时,手从前额开始往左平行延伸,让学生感觉到“一声”是平而且高的。二声时,通过教师稍显夸张的示范,让学生听出二声类似于向人发问时的调。三声时,要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要先降后升。四声时,可以告诉学生四声的发音语调和方法和韩国人生气时类似。声调教学在单字阅读时声调问题还算容易解决,可是一旦牵扯到语流音变,就复杂了。在汉语课堂中应该加强课文的范读,特别是在口语课上更应注意句子的整体输入与输出,还可以尝试让学生背诵一些常用句子,检查口语作业时尽量注意语流中声调的规范。但“过犹不及”,教师要注意在纠正学生语音失误时要有个度,韩国学生普遍腼腆,不能过分纠错,以免挫伤其学习积极性。在纠错后,最好能让学生重复一遍,在学生正确重复后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其积极性。

三、对韩国留学生的汉字字义教学

因为几千年朝鲜民族与汉族在历史上文化的交流,两个民族有共同的节庆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两种文化是相通的。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交际是一个阐释交际双方意图的过程,因此在汉字教学中,字义的阐释十分必要,对汉字的记忆与使用也有重要的作用。汉字词在韩国语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因此韩国汉字词中有一部分词的词义与汉语词汇是完全相同的。但是,韩国语对汉字并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并且由于借来已久,汉字词在词义和用法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在词义教学中,后者是重点。如“化妆室”三个汉字在韩语中是“厕所”的委婉语,在汉语中则指参加演出人员化妆的地方。诸如此类的不同点,在教学中应特别指出,避免学生母语的负迁移。

由于汉字在一定程度是可以见形知意的,所以在讲解字义结合“六书”是肯定的。可是关于汉字字义的阐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派,即所谓的流俗文字学派,主张不必完全按照汉字原来的构造理据,只要对汉字进行一定程度的俗解就可以,做到汉字教学化难为易,增强教学情趣和效果。而另一派,即传统文字学派,与此相反,他们主张汉字分析时要“信而有征”,不主张望文生义图解汉字。对于两种观点不可偏废其一,需要灵活运用。如“兵”这个会意字:上面是“斤”,是一种斧子,下面是两只手,本指兵器,后引申为指拿兵器的人。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中适当结合课堂气氛对汉字进行幽默解说也未尝不可。比如,“忘”比“亡”多一个心却记不住东西,等等。到了高级阶段的学习,可以针对个别对汉字义理感兴趣的学生专门开设汉字字理学习课。

四、结语

在进行对韩汉字教学时,更要注意到韩汉两种文字间的微妙关系,考虑到韩国属于汉字文化圈的这个特殊情况,不可照搬对非汉字文化圈的教学方法。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在教学中不可偏废其一,对这一点教师必须有清晰的认识。由于韩汉两种文字的特殊关系,在教学中又要特别注意韩语的迁移,在汉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三方面都要特别留意。

注释:

①齐晓峰.韩国语汉字词的母语迁移与教学对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8,(2).

②[韩]吴恩锡.韩国语“汉字词”与对韩国学生的汉字教学.汉语文教学,2008,(5).

参考文献:

[1]陆庆和.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

[2]冯天瑜.汉字文化圈论略[J].中华文化论坛,2003,2.

对汉字文化的认识范文第8篇

一、规范识字交流过程

在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一个成功者,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的孩子获得了心灵上的满足,在满足中体验着成功带来的欢乐,之后他们会用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去创造。如果能规范地认识汉字,不仅会提高识字效率,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规范交流识字过程。

1.规范读汉字的方法。学生在当小老师时,我教学生这样说:我会读,“直”整体认读音节,翘舌音“直”;“定”两拼音节,后鼻音“定”。在这样规范的读法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的汉语拼音,还突破了读音中的难点。

2.规范记忆字形的方法。独体字,一般采用数笔画的方法,也可以用想象法。合体字,有的用结构法,比如:呼,“口”字旁,“乎”字边。有的用换偏旁的方法,比如:把“你”的人换成“禾”就是“称”。有的用加一加或减一减的方法,比如:树,木+对就是树。还有的用编顺口溜的方法记忆,比如:岁,小夕爬山或小山看夕阳。

3.规范解词的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字义是个难点,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并及时小结方法。比如:用动作法指导学生理解“举头”,用看图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橹板”,用造句的方法理解“终于”,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渐渐”等等。方法教给学生后,我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用学到的方法来解词。

有了规范的交流方法,学习的效率提高了,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扎实进行偏旁教学

汉字虽然形体多而且复杂,但都是由一定数量的偏旁所构成。每个偏旁在构字中都发挥着或表音、或表意、或记号的作用。偏旁的字理分析适合汉字教学,符合儿童认知心理特点。因此,在识字教学中遵循偏旁的形音义和偏旁在构字中的理据,不但有助于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汉字、识记汉字,而且能传授学生科学识记汉字的方法,加倍提高识字效率。

比如:教学一下《识字1》中的生字“春”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春”是由哪三部分组成的?

生:“春”是由“三 人 日”三部分组成的。

师:你能根据这些组成部分记住它吗?

生1:三+人+日=春。

生2:三人看日出。

师:这个“日”是我们要新学的偏旁,你还在哪个字里见过“日”?

生3:“时”里面就有“日”。

生4:“ 早”里面也有“日”。

师:读一读“春 时 早”,猜一猜“日”与什么有关?

生1:与太阳有关。

师:是呀,太阳升起表示一天的开始,太阳落山表示一天的结束,所以,“日”与时间有关。

师:(出示“春 时 早”),现在你能正确地说出三个字中偏旁的名称了吗?

生:春 ——日字底 时——日字旁 早——日字头。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了解了偏旁表示的意思,还知道了由于位置的不同,名称也不一样,为自主识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有机渗透汉字文化

汉字是世界古文字中唯一流传至今的文字,它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汉字本身是有理性的,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它又是文化的载体,浩如烟海的古籍由它流传下来,传扬开去,所以汉字和文化紧密相连。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汉字本身携带的知识、趣闻、故事、历史、文化,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外在转向内在,从对外部奖赏的追逐转为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逐渐形成热爱汉字,发现真理、探索规律的人文精神。

在教象形字“瓜”时,我引入了有关汉字文化的知识,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在学生认识后,我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用彩色的粉笔画了几条线,看上去类似瓜藤,接着在下面画了个挂在藤上的瓜,学生一看就乐了,原来古代文字中的“瓜”就是照着地里瓜的样子画下来的。接着,我根据图给学生讲解字义,学生就明白了“瓜”字的意思。就这样,在汉字知识的熏陶中,学生形象地识记了“瓜”的音、形、义,感受了汉字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