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共青团的基本理论知识

共青团的基本理论知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共青团的基本理论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共青团的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1篇

邓建琪

身份证号码

性 别

年 龄

26岁

政治面貌

共青团

婚姻状况

未婚

视 力 状 况

1.5

身高(厘米)

176cm

体重(公斤)

66kg

民 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南昌市(含区市县)

技术职称

最 高 学 历

大专

现居住地

南昌市(含区市县)

毕业时间

2011

求 职 状 态

目前正在找工作

电话、手机

1351791179*

EMAIL

个人主页

地 址

江西省青山湖区西安路345号

邮编

330099

受教

育及

培训

状况

2009年9 月 至 2012年6月

江西司法警官学院

刑事侦查 大专

专业描述: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新时期刑事侦查工作,熟练掌握刑事侦查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熟悉相关法律和司法制度,具有独立从事刑事侦查技术工作的业务素质与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主干课程:刑法、刑事诉讼法、侦查学原理、现场勘查、痕迹检验、侦查措施与手段、刑事案件侦查、犯罪心理学、侦查讯问、擒拿格斗、警用枪械使用、车辆驾驶。 证书:英语四级 国家计算机二级 驾照(C语言)

2006年9 月 至 2009年7月

湾里一中

理科 高中

专业描述:

学习自己的理论知识和逻辑判断能力

求职意向

现从事行业:

国家机关

现从事职业:

国家机关

现职位级别:

学生

期望月薪:

1500-2000元

目前月薪:

1200-1500元

可到岗时间:

一个月以内

期望工作性质:

实习

欲工作地区:

南昌市(含区市县)

欲从事行业:

管理咨询、事业单位、培训机构、市场/营销

欲从事职业:

业务

技能特长

幽默,风趣。

外语水平

第一外语:英语 普通英语四级

第二外语:英语 普通英语四级

兴趣爱好

上网聊天,踢足球,旅游,看书等

自我简评

共青团的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2篇

在上级团委和学校党政的领导下,以学校大成教育为主线,围绕学校德育工作、教学工作,认真细致的开展团员工作,发展、挖掘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贯彻落实xx届六中全会和宜良县20xx年团县委全会精神,结合我校学生特点,开展适合青年学生的各种团的学习 和活动,积极探索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少年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全心全意为广大青年服务,使他们更主动的靠拢团组织,开创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全面提高我校团员、青少年学生的自身素质,提高青年团员教师的师德师风修养, 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活跃校园文化,争创先进团委。

三、基础建设和常规工作。

1、加强学习, 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xx届六中全会和团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增强团员意识,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建设学习型团组织。

2、做好团籍整理工作。

3、抓好团员、团干、学生会干部的培训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

4、做好入团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5、做好推优入党工作。

6、做好团委、学生会及各团支部的常规活动记录。

7、充分利用校广播室、橱窗、网页等宣传渠道,搞好学校宣传工作,扩大学校影响。

四、工作重点和措施:

1、加强组织建设,提高组织能力,完善“ 团委——团总支——团支部” 、“学生会——学生会分会”的管理体系。指导年级团总支、年级学生会分会做好各项工作,调动团总支和学生会分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会分会、团总支干部的作用,做好年级各项检查工作(早操、升旗、环境卫生、教室卫生、眼保健操、早晚教师学生到位情况、手抄报、宿舍纪律等),让我校团委、学生会工作充满蓬勃生机和活力,使团委工作能有序有效的进行,创建一个优美、干净、舒适的校园育人环境。

2、积极开展教师团支部活动。通过活动,凝聚人心、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加强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宣传阵地(和谐之声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手抄报)的作用,订立严格制度,明确责任,宣传部有计划、有安排,做到系列化、制度化。

4、贯彻落实团组织各项规章制度,使团组织各项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实效化。

(1)做好毕业年级团组织关系转出工作。

(2)发展团员做到坚持标准、严格程序、讲求质量,为团组织增加新鲜血液。

(3)做好表彰和推优工作(优秀团员、优秀团干、十佳团支部书记和推优入党工作),激励一批先进组织和先进个人,以此推动团的工作完美发展。

5、配合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做好礼仪、主持等工作,以活动为载体,陶冶团员青年的情操,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6、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使团委能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以服从于学校的管理、服务于年级、班级的管理为原则,正确协调处理团委活动与各部门管理的关系,使之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五、每月工作安排:

(一)七月——八月:

毕业生团组织关系的转出。

(二)九月份:

1、做好迎新工作。

2、组建高一学生会分会和团总支,开展团委会、学生会、广播室“ 招新” 宣传活动。

3、 学生会干部及广播站成员的培训会。

4、做好普通话宣传工作

(三)十月份:

1、配合政教处做好国庆合唱比赛工作。

2、文明礼仪教育宣传活动。

3、做好新生团籍转入和整理工作。

(四)十一月份:

大成体育节筹备工作。

(五)十二月份:

共青团的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科技创新教育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指大学生通过对科学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应用与创新,以提升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为目的,主要为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多年来,中国大学教育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几乎没有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领域的尝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是高校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现实意义

1.1 科技创新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其重要内容及重要实践环节正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坚持知行统一,把实践创新融入理论学习中,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学生通过参加科技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观察问题、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课本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科技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2];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因为学生要参加一项科技活动,不但要完成科技作品本身,还需要书写制作报告,就必须具备思维清晰、文笔流畅等,而且有些活动还需要接受专家提问,进行现场答辩。所以,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实作风、协作公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也是大学生克服挫折,调整心态,不断进取的过程。

1.2 科技创新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技活动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科技领域的很多悬而未解决的问题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能有效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使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并举,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参加科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格主要包括责任感、使命感、顽强意志和毅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学生通过参加科技活动获得社会生活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在大力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时候,还需要重点培养大学生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这样也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在素质教育和学校整体工作中实现有为、有味的坚强阵地,最主要的就是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素质拓展、全面成才的宽广的舞台[2]。

2 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参与率低。由于学生长期接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并且很多的高校存在一定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因此严重的影响了多数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以此制约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从大学生参与“制作(撰写)科技作品(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申报学校科研立项项目”等三项活动中不难看出,大学生虽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但是真正进入科研领域的比例是少之又少的。虽然“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打算在全国各高校引起强烈的反映,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但从每年高校的参与人数来说,也是凤毛麟角,更多高校只是把它作为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一个口号,唱得很响,但是并没有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大学生积极行动,参与其中。

2.2 缺乏专业教师指导和帮助。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创新性和专业性特点决定了专业教师的重要指导作用。在普通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往往是一些大学生有创新意识和愿望,自己动手进行一些科技含量较低的小制作,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指导教师几乎不参与,或参与非常少,导致学生科技创新的成功率低,作品科技含量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2.3 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促进大学生能够不断深入研究科技创新活动、平衡有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基础,与学分设置、课程改革以及学生评价体系,物质和精神激励等因素密切相关。但一方面,以获奖、、申请专利、转化效益等特定标准来衡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虽然也形成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但这种激励标准高,太过于苛求、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还没有建立联系这些因素之间的机制,只注重传统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而忽视学生的学分及评价制度创新,激励学生科技创新制度还没有真正形成。

2.4 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活动场地、必要的资金和实验室仪器设备都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目前,大学生由于科技活动投入的严重不足,我们可以从以下进行分析:忽视管理团队的组织和专业指导教师的培训;活动经费来源,一般主要依靠学校的补助;专门为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施和场地非常的有限,有些高校甚至是没有的。这些物质条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着学生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

3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3.1 加强宣传,营造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根据参与学生少的现象,应该积极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宣传,给学生解读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和保障激励政策,同时介绍科技创新活动在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中的强大功能,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活动,并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宣传和指导,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3.2 加强科技创新制度建设,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机制。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完善运行管理体制。首先,大学生创新活动能够开展的前提条件就是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第二,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提供相应的活动经费和硬件支持,以此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第三,要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事业心强、有吃苦耐劳精神、经验丰富的专业指导教师团队,这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驱动力[3]。同时也要不断完善相关的奖励机制,以此加大科技创新的表彰力度,并与奖学金评定以及优秀学生的选拔等评比活动挂钩,要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标体系,从而调动学生主体和个体的积极性。

3.3 建立科技创新教育基地,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实践性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显著特点。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立比较稳定的教育基地,才能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社团,努力营造学术氛围,经常举办各种学术科技类活动,以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保障,积极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成立创造发明协会等科技类社团,鼓励学生开展活动的自发性、自主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并为广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为学生的创造潜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励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创造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以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培养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庆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8(Z1).

[2]葛彦东.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

[3]杨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高校素质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

共青团的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排舞

高校制约因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10―0047―03

1 引言

排舞就是站成排跳的舞,故英文名日:“Line Dance"。它是根据一段完整的音乐或歌曲,以有氧运动为基础,通过肢体动作和多变的步伐完成一套编排好的完整动作。

它包含多种舞蹈和音乐的风格,其中不仅融合了像恰恰、伦巴、牛仔、华尔兹等等社交舞的曲风舞步,更是爵士、街舞、民族舞的“大集成”,是一种舞步多元、风格创新、简单易学、亲和力强的新型运动项目。

参与者既可独舞,又可团体共舞,亦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节奏快慢、舞步难易和舞蹈风格等方面自由选择锻炼形式,以使练习者达到增强体质素质、提高身体协调性、塑造形体、舒缓压力和提升气质的锻炼效果。

这种新型的运动项目特别适合高校学生练习,它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方向和追求时尚的需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舞蹈素养,提升个人内在气质,又可缓解他们长时间学习带来的神经系统疲劳和心理压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身体协调性,同时通过排舞的多人练习模式还可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近年来,很多高校已将排舞列入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这是排舞运动在高校中推进的一项有力措施,但作为一项正式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与许多其它传统的、成熟的体育课相比较,在人们的认识程度和参与数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此外,在高校深入广泛地开展排舞运动还存在一些理论和技术上的制约因素,需要引起必要的重视。

2 制约排舞在高校开展的因素分析

2.1 排舞的理论体系还不健全

排舞运动被引入中国不过十几年就被列入为高校的体育课程。它比其它运动项目发展得快是因为它既有体育舞蹈和健美操的基本技术基础,又在体育舞蹈和健美操基础上有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它不像体育舞蹈那样需要有高标准的技术难度和水平甚至更高的舞伴需求,也不像健美操那样音乐风格单一和锻炼标准有较高强度。

排舞所涉及的曲风种类甚多,表演和练习的形式风格多变,可选择的范围较大,灵活的队形变化又更易于众人参与。

但是,作为一种健身运动项目,排舞还没有像体育舞蹈和健美操那样经过多年的提升凝炼,并形成一整套可用于指导运动开展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系统,它的理论体系是不健全的初建状态,即从舞蹈的基本步法、舞姿动作的特征、曲风类型的特点、队型编排的规律等方面相关的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都处在探索阶段,高校和相关的研究机构在排舞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像其他运动项目那么深入,用于教学、比赛和推广的规范体系还不健全,这是制约排舞运动在高校深入开展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2.2 缺乏专门的高校教材和教学资料

据调查,中国国家图书馆内馆藏只有五本有关排舞的书面出版物,其中四本是在介绍其他项目的同时捎带介绍了排舞运动,只有一本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排舞运动,但不适合用于教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能够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排舞理论及专门技术的专业书籍,也没有全国统一的或较权威的可适用于高校教学用的排舞教材,可供共享的纸面和电子教学资料库更是匮乏。

开设排舞课程的高校授课教师只能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授课,讲授的内容大多是排舞培训时学习的内容,所以现在高校中排舞的教学内容都比较单薄,涉及的排舞舞风也相对固定,内容更新较慢,教学形式也较简单,只局限于少数舞曲内容和舞步学习的范围,整体教学不够规范。单一风格的教学内容无法体现出排舞时尚融合体特点的魅力,也不易使学生对排舞运动建立起更深的兴趣,这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排舞运动在高校的推进速度。

另外,学校的部分教师也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参加各地市的培训,但参加培训学习的老师只占到排舞教师总人数的极少部分,使得高校排舞的教学人力资源扩充存在着相当的局限性。

因此,排舞教材的不统一性,排舞基本理论体系的构建不全,教学师资发展缓慢且水平受限,是影响高校教师教学和学生对排舞理论知识的了解、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术水平提高的最主要的因素。

2.3 与排舞相关的行业活动在高校的开展尚不活跃

体育行业活动是推进运动项目开展的龙头,通过培训骨干,制定规则,组织赛事,宣传推广等行业活动得以使想运动项目迅速发展。

我国自2004年引入排舞以来,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工会的号召引领下,逐渐渗透入学校、厂矿、社区、俱乐部等运动载体之中,已经拥有一批较固定的锻炼人群,而且每年也会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一些排舞比赛,但是这些活动都是自发性的,没有一个规定的模式,且规模亦比较小,范围仅限于本部门和本地区之间,高校范围内的比赛也很少。

全国性的排舞赛事只有全国万人排舞大赛,它仅是全国万人健美操大赛下设的一个比赛分项。由于排舞起步较晚,全国三大综合体育赛事全运会、城运会和全国体育大会中都还没有设定排舞的专门比赛项目,全国范围的高校行业活动和赛事就更少了。

与排舞有关的比赛规则及裁判法也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正规的规则只有国家体育总局编制的《2012年全国排舞比赛规则》,现在高校间进行排舞比赛和交流时用的规则大多是依据此规则改编而来,还没有专门统一用于高校人群排舞的比赛规则。

全国总工会每年也会组织排舞新曲目的培训,但覆盖到高校参与培训的人员比例却很小,而这又是高校获取排舞教学资源和进行教学骨干培训的主要渠道,在行业活动中获得排舞资料和教师受培训机会的缺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高校排舞教师的整体水平,从而影响了高校排舞的整体教学质量,限制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此外,行业活动还能起到重要的宣传推广作用,现在高校推进排舞运动的主要方法是开设体育课程,由于排舞进入高校的时间较短,很多人对排舞都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其与街头和广场上老太太们跳的健身舞、点子步或广场舞没有区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行业的宣传推广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总体来说,与排舞运动有关的行业活动在高校范围内且尚未形成运行自如的系统,行业活动不活跃对这种新型运动项目在高校的开展没有起到足够的宣传推广的助推作用。

2.4 排舞教学的课程安排有待完善

根据我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规定,教学中理论部分的学时和内容不得少于全年体育课时的10%,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高校在进行排舞的教学时,不仅安排的总体课时偏少,且理论课时比例不能保证。

本应该通过理论课的安排和讲授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排舞的基础知识和相关内容,对实践教学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可现在却从形式和内容上均难以得到保障。

理论课学时的缺失和内容的不足,会让学生在排舞的实践学习阶段处于懵懂迷茫的状态,缺乏理论基础知识的引领,难以明确学习的目的,不利于甚至会阻碍学生学习排舞的积极性和兴趣,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教材的缺失也有相当大的关系。所以,只有保证排舞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合理配比比例,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排舞课程的教学质量。

3 高校开展排舞运动的应对政策

3.1 开展基础研究,健全排舞的理论体系

相关的研究机构和有关高校应积极开展排舞运动的基础理论研究,开设排舞专项,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分析研究排舞运动的技术特征,总结和凝练出可用于指导实践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并著书立传,方便更多更广的人群了解、认识和学习排舞。

高等学校应组织有经验的教师联合编写高校用的排舞教材,即关于排舞运动的历史发展、创编特点、舞步风格、教学竞赛和裁判法则等方面,奠定高校排舞教学的理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系统的教学体系,使排舞理论研究的发展脚步跟上其实践快速发展的步伐。

3.2 建立排舞资料库,构建信息共享平台

高校内可采取参与培训的老师对本单位教职工进行集中再培训的方式,在教师范围内普及排舞;同时进行排舞基础资料库的集结工作,收集排舞的相关资料,包括书籍、教材、电子文档、影像视频资料、法规规范及裁判法等,并分类存储,逐步形成一个排舞的教学宣传资料共享平台;向权威部门,如国家排舞网站及相关的官方和行业组织,申请开放更多的可共享的信息资源。资料共享平台不仅可以保证高校教学资源来源的确定性和权威性,确立排舞教学教程的依据,并且在供学生的学习和观摩欣赏之余,还可以让更多的人群了解并认识排舞运动并参与进来,促进排舞运动在高校更广泛的开展。

3.3 活跃高校排舞范围内的行业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行业的牵头单位应尽量多在高校开展相应的系列活动,如定期组织有规模的赛事,尤其是在高校之间,加强排舞教师间的交流,增进部门和地区之间的联系,通过扩大比赛的规模,丰富比赛的种类、次数和等级,提高排舞运动在高校师生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促使排舞教师队伍技术水平和创编水平的提高,并以比赛为媒体宣传排舞运动,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亦可效仿借鉴CUBA在校园的推广经营模式。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组织编制适用于高校学生竞赛模式的比赛规则,并培训相关的教练员和裁判员,为排舞运动的竞赛组织培养储备后备力量。

定期组织开展排舞的培训工作,培养教师和教练员,除了培训舞曲的技术动作,熟练舞曲内容外,还应加强理论规则和制度的普及。只有提高了排舞教师的素质,才能更有效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推进排舞在高校的发展。

3.4 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设有排舞课程的高校,应逐渐扩充并保证有稳定的排舞教学师资队伍,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本校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排舞的课时,合理安排课程中理论和实践的课时与内容比例;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探索在介绍排舞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加健康教育、保健学和心理学的内容,增强理论内容的实用性;在排舞实践教学内容上,可多增加一些除了排舞舞曲以外的相关内容,如,舞码创编基础和裁判组织等等,增加排舞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在进行排舞教学的同时也可加入形体训练的基础,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提升个人气质,又可让学生更迅速有效的接受排舞实践教学的内容;另外,在排舞曲风种类的选择上可以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时尚的元素,以满足不同性格学生的不同需要等。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排舞的教学内容,促进排舞运动的积极开展。

3.5 充分利用高校多元化的组织,推广校园排舞运动开展